台湾文学
台湾文学资料
![台湾文学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7b71fbdf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b7.png)
台湾文学台湾文学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多元的领域,它承载着台湾人民的文化、精神和情感。
台湾文学的发展不仅受到岛上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社会变迁的影响,还受到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学的交融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力。
台湾文学的历史台湾文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受到汉文化和客家文化的影响,发展出独具特色的文学传统。
随着殖民统治和移民潮的影响,台湾文学经历了多次变革和重塑,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作家和作品。
台湾文学在日据时期、戒严时期和戒严解除后都有过重要的发展阶段,作家们通过文学作品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对社会的关注,为台湾文学增添了独特的色彩。
台湾文学的主题和风格台湾文学的主题多样,涵盖了家庭、爱情、友情、人生、历史、回忆等方面。
作家们通过文字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世界的探索,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台湾文学的风格多变,有的作品富有浪漫主义情怀,有的作品注重现实主义描写,有的作品探讨生活的哲学意义,有的作品颇具幽默和讽刺之风。
当代台湾文学的现状当代台湾文学继承了传统文学的精神,又有着新的表现形式和话题。
作家们不断挖掘自身的创作源泉,创作出许多优秀的小说、诗歌、散文和戏剧作品,为台湾文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当代台湾文学关注的主题更加多元,既有关于个人命运的抒情作品,也有关于社会现实的批判作品,还有关于环境变迁和历史记忆的沉思作品。
作家们试图通过文学抒发自己的情感,探索生活的意义,呼应时代的声音。
台湾文学的未来展望台湾文学作为一个活跃的文化领域,将继续发展壮大,展示出更加多彩和丰富的文学风貌。
作家们将继续努力探索创新,发掘台湾文化的瑰宝,为世界文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希望在未来,台湾文学能够继续追求真实、温暖、理想、生命和尊严,为台湾文化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添砖加瓦。
第一章 台湾文学概 港台文学选讲
![第一章 台湾文学概 港台文学选讲](https://img.taocdn.com/s3/m/2262e506a6c30c2259019e81.png)
1、台湾当局在国际上空前孤立,于是在经济上 放宽政策,大量吸收外资,台湾殖民经济空 前“繁荣”,使农村破产,农民和城市下层 老动者的生活陷于困境。 2、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反叛。
二、台湾文学特色
1、民族性 2、本土性 3、融合性
第二节 台湾文学的分期与成就
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从“五四”至抗战胜利,称为日据时代的文 学 二、从1945年抗战胜利台湾回归祖国怀抱至今称 为光复以后的文学。
一、台湾日据时代文学又可分为: (1)20年代摇篮时期 (2)30年代成熟时期 (3)抗战爆发后的低潮时期
一、作者简介
中国台湾诗人,散文家。祖籍福建永春,生于南京。1947 年就读于金陵大学外文系。1948年转入厦门大学外文系, 不久转香港,次年迁居台湾。1952年在台湾大学外文系毕 业后,入军界任翻译官。1954年与诗友共创蓝星诗社。 1956年退役,1958年赴美国进修,获艺术硕士学位。返台 后任师范大学讲师,主编《现代文学》及《文星》诗的部 分。1972年任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主任。1974年任香港中 文大学中文系教授、联合书院中文系主任。1985年返台定 居。1948年起发表新诗。1952年出版第一本诗集《舟子的 悲歌》。30多年来,他的诗、散文、评论、翻译作品等著 作达20多种,其中诗集《莲的联想》、《敲打乐》、《天 狼星》等10多部,散文集《左手的缪思》、《青青边愁》 等7部。其诗题材广泛,构思奇巧,字句凝练,主题隐伏, 受西方现代诗影响很深。在台湾和海内外都有影响。
钟理和(1915-1960)
台湾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原籍广东梅州, 世居台湾高雄市屏东。只读过小学,18岁起在父 亲办的农场当助手。不久与农场女工钟台妹恋爱。 因当地风俗不准同姓结婚,钟理和即于1934年离 家出走,到沈阳学驾驶,两年后将钟台妹接到沈 阳结婚。1941年,迁居北平,并开始学习创作。 1945年在北平出版了中篇小说集《夹竹桃》。 1946年举家迁回台湾。当过教员,患肺病疗养3年, 家庭经济日趋恶化,长子营养不良跌成残废,次 子在贫病中夭折。但他仍然坚持创作。
台湾文学与香港文学
![台湾文学与香港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92457497360cba1aa811da73.png)
台湾文学及香港文学一、台湾文学(一)台湾文学概述由于历史、政治等方面的原因,今天所谓的“台湾文学”,在时间上是指台湾被割让给日本殖民者以后,直至今日两岸尚未统一这一特定时段的称谓。
关于台湾文学的分期,一般认为:台湾新文学从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此前为古代、近代文学时期,与大陆文学相一致。
台湾文学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现代文学阶段,从20世纪20年代初至1945年台湾光复,因这一时期台湾被日本殖民者占领,所以又称日据时期文学。
当代文学阶段,从1945年台湾光复至今。
(1)现代文学时期(又称日据时期的台湾文学),大体与大陆的现代文学相呼应,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萌芽期:指20世纪20年代。
台湾新文化运动是在大陆“五四”新文化革命的直接影响下开始的。
这个时期新文学运动的骁将为张我军,他以《台湾民报》为阵地,发表《致台湾青年的一封信》、《随感录》等,他旗帜鲜明地站在新文化运动的立场,倡导白话文,向旧文学、旧文人开火,言辞激烈。
此外,赖和也是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奠基者。
发展期:指30年代初到1937年抗战爆发,这个时期新文学的阵地逐步扩大,由报纸副刊转向文艺副刊。
主要作家有杨逵、扬华、朱点人等。
低潮期:至1937年至1945年。
由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使得进步的文艺团体被迫解散,文艺刊物停刊,新文学运动处于停滞状态。
此时的重要作家有吴浊流(1900-1976),代表作为长篇小说《亚西亚的孤儿》。
(2)当代文学时期:指1945年以后的台湾文学,又称光复后文学。
大体可以以10年为一阶段来划分:50年代:“反共”和怀乡文学。
1950年台湾成立中国文艺协会,推出机关刊物《文艺创作》,大肆鼓吹战斗文艺。
与此同时,文坛出现了怀乡小说与回忆小说,如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张秀亚的《牧羊女》等。
50年代中、后期:现代诗歌在台湾兴起,涌现出三大诗社,最早由纪弦、郑愁予发起“现代诗社”,随后,洛夫、痖弦组织的“创世纪”,谭子豪、余光中组织的“蓝星社”成立,这些诗人们的诗歌都受到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现代向倾向明显。
台湾文学与香港文学
![台湾文学与香港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1a6bf939da38376bae1fae05.png)
台湾文学及香港文学一、台湾文学(一)台湾文学概述由于历史、政治等方面的原因,今天所谓的“台湾文学”,在时间上是指台湾被割让给日本殖民者以后,直至今日两岸尚未统一这一特定时段的称谓。
关于台湾文学的分期,一般认为:台湾新文学从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此前为古代、近代文学时期,与大陆文学相一致。
台湾文学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现代文学阶段,从20世纪20年代初至1945年台湾光复,因这一时期台湾被日本殖民者占领,所以又称日据时期文学。
当代文学阶段,从1945年台湾光复至今。
(1)现代文学时期(又称日据时期的台湾文学),大体与大陆的现代文学相呼应,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萌芽期:指20世纪20年代。
台湾新文化运动是在大陆“五四”新文化革命的直接影响下开始的。
这个时期新文学运动的骁将为张我军,他以《台湾民报》为阵地,发表《致台湾青年的一封信》、《随感录》等,他旗帜鲜明地站在新文化运动的立场,倡导白话文,向旧文学、旧文人开火,言辞激烈.此外,赖和也是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奠基者。
发展期:指30年代初到1937年抗战爆发,这个时期新文学的阵地逐步扩大,由报纸副刊转向文艺副刊。
主要作家有杨逵、扬华、朱点人等。
低潮期:至1937年至1945年.由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使得进步的文艺团体被迫解散,文艺刊物停刊,新文学运动处于停滞状态。
此时的重要作家有吴浊流(1900—1976),代表作为长篇小说《亚西亚的孤儿》。
(2)当代文学时期:指1945年以后的台湾文学,又称光复后文学。
大体可以以10年为一阶段来划分:50年代:“反共”和怀乡文学。
1950年台湾成立中国文艺协会,推出机关刊物《文艺创作》,大肆鼓吹战斗文艺。
与此同时,文坛出现了怀乡小说与回忆小说,如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张秀亚的《牧羊女》等。
50年代中、后期:现代诗歌在台湾兴起,涌现出三大诗社,最早由纪弦、郑愁予发起“现代诗社”,随后,洛夫、痖弦组织的“创世纪”,谭子豪、余光中组织的“蓝星社”成立,这些诗人们的诗歌都受到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现代向倾向明显。
中国现当代文学-港台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港台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6c87263a4a7302768e9939a2.png)
喊我,在海峡这边 喊我,在海峡那边 喊,在江南,在江南 多寺的江南,多亭的 江南,多风筝的 江南啊,钟声里 的江南 (站在基隆港,想——想 想回也回不去的) 多燕子的江南 “
诗歌在节奏上明显显露 出现代主义诗歌的特点, 即通过诗句的移行来造 成一种视觉效果和情绪 效果。复沓的手法与重 词叠字的反复使用,不 仅增强了这首诗的音乐 性,读来韵致绵长,而 且有效地助成了内在情 韵的摇曳多姿。
小说中的孽子们是一群漂泊无依的孩子,他们 被遗弃在街头,被逐出家门,或屡次从家中逃 跑。父母视他们为“畜生”,世俗世界更不可 能接纳他们。于是他们只能在夜间出没。他们 虽然各有各的不幸,却选择了同一个可以逃避 不幸的王国,因为“在我们这个王国里,我们 没有尊卑,没有贵贱,不分老少,不分强弱。 我们共同有的是一具具让欲望焚炼得痛不可当 的躯体,一颗颗寂寞得发疯发狂的心”。
倪匡谈《笑傲江湖》
《笑傲江湖》一开始,就是魔教长老曲洋和刘 正风的友谊,两人琴萧合奏了一阕《笑傲江 湖》,正、邪之间的分野究竟如何,是根据世 俗的人云亦云来分野,还是根据个人的意愿来 分野,还是照自己的判断来分野。正是什么? 邪是什么?从一开始,就提出了一连串发人深 省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在全书中又各有了答 案,这是《笑傲江湖》最不同凡响之处。
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 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 者”。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 5种;翻译集13种;共40余种。 余光中热爱中 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称“中国,最美最母亲 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 条黄河的支流”。表达了他深厚的爱国情怀。
开始在《明报》连载。同时,又连载《白马啸 西风》。 1969年 创作《鹿鼎记》。 1972年 《鹿鼎记》连载完毕,宣布封笔。
台湾的文学作品
![台湾的文学作品](https://img.taocdn.com/s3/m/812e3715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75.png)
台湾的文学作品1.古典文学方面:清末宦台诗人的宦游诗,里面有一些描写台湾在地民俗的诗,番妇,植物等。
此外郁永河的《裨海记游》里面描写采硫磺等,也很有趣。
2.台湾在日本殖民时代的文学也极有可读性:赖和作品(注意作品里的闽南语词汇),杨逵的,吕赫若的家族小说、张文环的在地民俗也写的很好,特别生动。
王诗琅殖民时代的几个短篇。
龙瑛宗植有木瓜树的小镇等等。
如果想要读到殖民时代更丰富的帝国之眼下的猎奇性台湾,还可以看日本文人西川满,佐藤春夫《殖民地之旅》,此外还有一本作品集《华丽岛的冒险》。
3.“发展史”光复初期的话有“二二八”文学,以及之后所写的表现白色恐怖的一些纪实文学,比如蓝博洲的作品。
钟理和写战后农村的。
4.再之后有很多政宣的通俗的小说,也可以看到当时的历史氛围。
比如较为通俗的王蓝的《蓝与黑》,还有《星星太阳月亮》(男性视角的歪歪言情)等等(以后再补充)5.70年代后的台湾乡土文学一定要看。
陈映真、黄春明、王祯和“墙裂”推荐,很真诚有现实关怀的乡土,个人喜欢。
叶石涛似乎也写过《采硫记》《葛玛兰的橘子》?等(个人不爱他的文风,总觉得有点‘刻奇’)6.白先勇的《台北人》。
施家三姐妹里面,李昂的《杀夫》《迷园》,施淑青的三部曲感觉《三世人》写的完全落入材料拼贴的漩涡,有心人完全可以做一本脚注出来……不知道眷村文学在不在你的定义里,如果在的话也是很丰富,小清新的话可以看看朱家三姐妹里大姐二姐早期的作品。
如果再广义的话写台北都市的也是多之又多,林耀德一定不容错过。
推一篇:王家卫对谈林耀德 /95年珍贵访问(全)7.新世代的地景文学也真的是很多很多,”新乡土文学“(后乡土)之类的,伊格言、甘耀明、童伟格等等……8.如果更强调更狭义的“本土”还有台语文学纯罗马字的……可以到“海翁台语文学网”等看看,如果看纯罗马的书完全是令人咋舌。
9.原住民文学PS:对本土乡土的定义一个人一个阀值,个人推荐,纯粹主观,想到哪里说哪里。
台湾文学概况
![台湾文学概况](https://img.taocdn.com/s3/m/0eb1d579844769eae009eddd.png)
二、主要作品:《游圆惊梦》、《永远的尹雪艳》 三、作品赏析:
《游园惊梦》是一部以达官贵妇恋旧怀惜情 调为主题的作品。小说弥漫着“流水落花春去 也”的沧桑之感,构思最为精巧,艺术感染力 极强。 1、以“梦”作为整部小说的框架。一曲昆腔《游 园惊梦》贯穿于主人公的过去与现在,它是主 人公抚今追昔的触发物,又象征了主人公的心 境。 2、情节采用“回旋往复”的虚构方式。让《游园惊 梦》这段昆曲在小说中反复出现,展现主人公 前后三段不同人生道路。
2010年末,台湾作家白先勇的作品首次在大 陆结集出版,浦一出版即一片叫好。白越 来越多地被大陆观众所熟知。他是台湾当 代高产的作家,从《寂寞的十七岁》到 《台北人》、《纽约客》,他塑造了一个 又一个性格鲜明又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人 物。由于他致力于昆曲的推广,担任青春 版《牡丹亭》的制作人,其人其书一时成 为媒体追捧的热点。
示等手法。
钟理和(1915-1960)
台湾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原籍广东梅州, 世居台湾高雄市屏东。只读过小学,18岁起在父 亲办的农场当助手。不久与农场女工钟台妹恋爱。 因当地风俗不准同姓结婚,钟理和即于1934年离 家出走,到沈阳学驾驶,两年后将钟台妹接到沈 阳结婚。1941年,迁居北平,并开始学习创作。 1945年在北平出版了中篇小说集《夹竹桃》。 1946年举家迁回台湾。当过教员,患肺病疗养3年, 家庭经济日趋恶化,长子营养不良跌成残废,次 子在贫病中夭折。但他仍然坚持创作。
(三)原因及表现:
1、题材选择、人物刻画、环境描写方面受中国古典名 著《红楼梦》的影响。
(1)善于描写没落贵族阶级的日常生活 (2)善于通过人物的外貌衣饰的精细描写来刻画人物
的性格。
(3)对环境的精细描写 (4)善于运用人物的行动和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 2、具有深厚的中国古典诗词素养,创造诗的意境 3、吸取西方文学的表现技巧,运用意识流、象征、暗
关于台湾的文学作品
![关于台湾的文学作品](https://img.taocdn.com/s3/m/38b0f60f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9b.png)
以下是一些关于台湾的文学作品:
1.《台湾三部曲》:作者是施叔青,讲述了台湾自日本殖民统治结
束至1970 年代的历史变迁和社会风貌。
2.《台北人》:作者是白先勇,该作品通过描写台湾社会中不同阶
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物,反映了台湾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3.《鹿港小镇》:作者是罗大佑,该作品是一首歌曲,以鹿港小镇
为背景,讲述了一个青年离开家乡到城市闯荡的故事,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迷茫。
4.《听听那冷雨》:作者是余光中,文章通过对台湾春雨的细腻描
绘,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5.《台湾往事》:作者是郑愁予,本书收录了郑愁予的诗作,包括
《错误》《水手》《如雾起时》等,表达了对台湾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
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台湾的历史、文化、社会和人民生活,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台湾文学概况
![台湾文学概况](https://img.taocdn.com/s3/m/a43c5a2ea5e9856a56126009.png)
二、台湾文学特色
1、民族性 2、本土性 3、融合性
第二节 台湾文学的分期与成就
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从“五四”至抗战胜利,称为日据时代的文 学 二、从1945年抗战胜利台湾回归祖国怀抱至今称 为光复以后的文学。
一、台湾日据时代文学又可分为: (1)20年代摇篮时期 (2)30年代成熟时期 (3)抗战爆发后的低潮时期
我之固体化
在此地,在国际的鸡尾酒里, 我仍是一块拒绝溶化的冰—— 常保持零下的冷 和固体的坚度。 我本来也是很液体的,也很爱流动,很容易沸腾, 很爱玩虹的滑梯。 但中国的太阳距我太远,我结晶了,透明且硬, 且无法自动还原。
当我死时
当我死时,在长江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 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丽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听雨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 雨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 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的床 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 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
第二节 林海音
一、作者介绍 二、林海音的作品类型 (1)用朴实的传统的写实主义的手法,描写旧中国 北京各阶层的生活和北京的风俗习惯与风景名 胜,作品富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城南旧事》。 (2)以传统的写实主义手法与西方文学的技巧相结 合,描写旧中国妇女的婚姻悲剧故事。《婚姻 的故事》。 (3)用写实主义手法描写乡土题材。《要喝冰吗》。 三、作品赏析:《城南旧事》、《金鲤鱼的白裥裙》
芝加哥
新大陆的大蜘蛛雄踞在密网的中央,吞食着天文数字的小 昆虫,且消化之以它的毒液。 而我扑进去,我落入网里——一只来自亚热带的、难以消 化的金甲虫。 文明的兽群,摩天大夏们压我、以立体的冷淡,以阴险的 几何图形压我,以数字后面的许多零压我,压我,但压不 断飘逸于已乡人的灰目中的西望的地平线。 迷路于钢的大峡谷中,日落的更早——(他要赴南中国海 黎明的野宴) 钟楼的指挥仗挑起了黄昏的序曲, 幽渺地,自蓝得伤心的密歇根湖底。
港台文学作家及作品
![港台文学作家及作品](https://img.taocdn.com/s3/m/2a580995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d9.png)
港台文学作家及作品
港台文学是指香港和台湾地区的文学作品。
以下是一些港台文学作家及代表作品的举例:
香港文学作家及代表作品:
1. 阿Sir:《獨舞》、《綜藝狂想曲》。
2. 張曉風:《百無禁忌》、《打開心胸》。
3. 陳冠中:《九月重陽》、《麥田狂想》。
4. 舒琪:《舒琪散文集》、《喜劇之角》。
5. 古華:《神啊,你看見了嗎》、《悲報告文書》。
台湾文学作家及代表作品:
1. 柏楊:《洗黑錢者》、《我是台灣人》。
2. 王文興:《荷槍實彈的國語教學》、《蘋果之歌》。
3. 朱天心:《青鳥之歌》、《不食人間煙火》。
4. 張愛玲:《半生緣》、《金鐘罩鐵布衫》。
5. 余光中:《至聖先師詩集》、《散文總集》。
这只是一些著名的港台文学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的例子,还有许多其他作家和作品也值得一提。
02第二章(第一节)台湾文学
![02第二章(第一节)台湾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c17959c484254b35eefd3489.png)
“中生代”即当年的“新世代”或称“新生 代”,特指1949年(弹性可回溯至1945年)后出生, 于70年代后期,特别是80年代以来在台湾文坛取得 突出成就的作家群体。 中生代作家处身于相对安宁平和的社会环境, 享受到政治的相对自由和经济的富足以及现代社会 带来的一切便利,拥有了较高的教育水准和较完备 的知识结构,较少因袭的历史重负,因而具有开阔 的视野、强烈的参与意识和鲜明的现代观念,无论 对社会政治还是文学潮流,意识形态还是创作方法, 均在相当程度上摆脱既往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呈 现更开放、更自由、更多样的内涵。
这一时期的写景诗,往往在同一题目下竞相吟咏, 内容雷同,形式古板,艺术上有所追求和创造者 不多。而对民生疾苦、社会矛盾等问题反映得很 少。这就使得这个时期的台湾文学对生活的反映 缺乏应有的深度和广度。所以这一时期台湾文学 的虽然以诗歌为主导,但诗歌界并未出现过伟大 或重要的诗人,诗艺术亦未有引人注目的成就。 台湾文学的这种状况,一直到日本占据台湾之前, 没有太大的改变。这一时期的台湾文学可以称为 台湾旧文学。
潮水般涌入台湾文坛的西文文艺,尤其是现代主义 各种流派的作品中,社会转型中无所适从的迷惘心 态与西方现代主义文艺中充斥的孤绝感一拍即合, 于是现代主义思潮也就适逢其时地流行起来了,并 在60年代取代了“战斗文艺”而成为文坛的主流。 60年代开始的经济起飞,使全台兴起农村青年进城 打工热、大学毕业生出国留学热、境内境外旅游观 光热,迅速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 值观念,物质的丰富与道德的沦丧日益明显,“未 婚妈妈”、环境污染、明妓暗娟禾等等社会问题与 日俱增。
END
一:旧文学时期(1685--1920)
台湾文学史与移民史是相呼应的。台湾是移民社会, 本来并无文人阶层。最先移民来台的文人,是明末清初 随着郑成功而来的沈光文。清军节节南下并占领福建、 广东后,不少著名的文化人亦先后渡海到澎湖、台湾。 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前,台湾文学主要形式是民歌、山歌。 沈光文在台湾文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一六八五 年(康熙二十四年),他与季麒光、华衮、韩又琦、陈 元图、赵龙旋、林起元、陈鸿猷、屠彦、郑廷桂、何士 凤、韦渡、陈雄略和翁德昌等十四人,成立“福台闲咏” 诗社,后改名(东吟社)。这是当时台湾文坛的一大盛 事,开了台湾文人联结诗社风气之先。
第一章台湾文学(四)台湾乡土小说(下)
![第一章台湾文学(四)台湾乡土小说(下)](https://img.taocdn.com/s3/m/dfe2e575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28.png)
❖ C、反省时期
❖ 1966年至1975年,陈映真开始对自己、对当时流 行的思潮进行反思与批判。
❖ 由于突然入狱,7年的铁窗生活,促成了他创作 思想的转变,他后来写了《试论陈映真》剖析了 自己的创作经历。通过乡土文学的论战,他的思 想深度均超过了前两期。出狱后写的《永恒的大 地》、《缪一个日午》、《贺大哥》、《夜行货 车》、《华盛顿大楼》等系列小说,以及《上班 族的一日》、《云》、《万商帝君》等都充分体 现了他的创作新理念——弘扬民族文化。
第二节 标准的乡土作家 ——黄春明
一、黄春明创作概述 1、作家介绍
❖ 黄春明(1939-)台湾宜兰县人,台湾当代文 坛公认的“标准乡土作家”、“小人物的代言人”。
❖ 黄春明珍视并拥抱小人物的生活,擅长写“受 屈辱的一群”人的悲苦和奋斗,为“无告的人”代 言,告诫人们不要“以忘恩负义的心态来轻视孕育 你供给你乳汁与蜜的土地和人民”。他对小人物的 同情缘于初中时的一段经历。生活的困窘使得他养 成了不屈不挠的倔强的性格,为此他挨过家人、伙 伴、甚至于老师的打骂,这些都成为以后的创作素 材。
❖ 《小林来台北》对崇洋媚外的社会风气进行尖锐 的批判。《素兰要出嫁》揭示了造成不幸遭遇的 社会背景。《香格里拉》写寡妇阿缎是台湾城市 资本主义吞噬偏远农村而产生畸形土壤的受害者 和牺牲品。在《玫瑰玫瑰我爱你》中,作者将那 些见利忘义、不惜拿自己同胞姐妹的身体向以台 湾岛为度假基地的侵越美军来换取硬通货、而一 夜成为暴发户的败类,推向了民族审判台,把作 者鲜明的民族立场和民族情感袒露给了读者。
❖ 1968年,他应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邀请,拟赴美 参加写作研究,行前,被台湾当局以“阅读毛泽东、鲁迅 著作”与“涉嫌叛乱”的罪名逮捕。1975年获释。7年中, 他在政治犯监狱备受磨难。
台湾当代经典文学作品
![台湾当代经典文学作品](https://img.taocdn.com/s3/m/79286d5f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3b.png)
台湾当代经典文学作品
1. 《孤独的美食家》(作家,吴明益),这是一部以美食为主
题的小说,通过主人公的孤独旅程和对食物的追求,展现了现代人
内心的孤独和对生活的渴望。
2. 《悲情城市》(作家,李昂),这是一部描述台北城市底层
人物生活的小说,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城市
中弱势群体的困境和挣扎。
3. 《三重门》(作家,柏杨),这是一部以台湾社会为背景的
长篇小说,通过三个家庭的故事,展现了台湾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
复杂性。
4. 《喜福会》(作家,龙应台),这是一部以台湾家族为主题
的长篇小说,通过对家族成员的描写,展现了家庭关系、传统价值
观与现代生活的冲突。
5. 《草地》(作家,朱天文),这是一部以农村为背景的小说,通过对农民生活的描写,展现了农民的艰辛和对土地的情感。
6. 《红楼梦》(作家,王晓晨),这是一部改编自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小说,通过将故事背景转移到台湾,展现了台湾社会的变迁和家族的兴衰。
以上只是一小部分台湾当代经典文学作品的例子,每一部作品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主题,反映了台湾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这些作品通过对个体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描写,引发读者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关于台湾的书
![关于台湾的书](https://img.taocdn.com/s3/m/2ce5c99c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c33ba15.png)
关于台湾的书
1、《一百年漂泊:台湾的故事》——杨渡
当代台湾文学代表作。
一曲告别“短工业化时代”的哀歌,
一段中国人在现代化历程中的心灵漂泊。
2、《幌马车之歌》——蓝博洲
电影《悲情城市》《好男好女》故事原型,
揭秘台湾人民受压迫的屈辱历史,
追忆革命年代台共地下党人的热血青春。
3、《记忆之塔》——周志文
周志文的文字清淡悠远又蕴含深情,
从中我们可以体味各色小人物
千疮百孔、花开花落的人生。
4、《两岸七十年》——刘贵军
纵跨七十年,勾勒两岸关系图景,
5、《台湾味道》——焦桐
本书以台湾当地饮食为主角,
呈现出了每一道台湾特有菜肴的滋味与故事。
6、《台湾,一直走》——刘二囍
这是一本大陆人徒步环游台湾岛的图书,
以极具魅力的文字和照片记录了台湾的各种风貌。
7、《看见台湾》——齐柏林
这是一本航拍画册,以新的角度与眼界探索台湾,
关于日常、时间与空间,关于种种思念与眷恋。
8、《在台湾发现历史》——杨渡
书中十篇文章,脉络一贯,表里如一,
让历史不再是符号,而是有血有肉的讲述。
第四十八章 台湾文学
![第四十八章 台湾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ad616e85e53a580216fcfe84.png)
第二节 台湾的诗歌和散文
一、台湾诗歌
(一)20世纪上半叶诗歌 (二)台湾现代派诗歌 (三)台湾乡土诗歌
二、台湾散文
(一)散文概貌 (二)散文作家
第三节 台湾的戏剧与电影
一、台湾戏剧
台湾的戏剧运动始终处于相对平淡的 状态。抗战胜利后,台湾文艺界曾有过一 阵戏剧的热潮,如排演大陆戏剧作品、编 写新戏等,但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沉重 打击了台湾进步文艺界,也扼杀了这股热 潮。
二、20世纪上半叶台湾文学流变
20世纪20年代新旧社会交替之际,台 湾青年张我军在北京受到新文化运动的洗 礼,将文学革命引入台湾,发表了《糟糕 的台湾文学界》、《文学,提出建设台湾新文学。
二、台湾现代派小说
1949年国民党政府迁台,出于稳定局 势和“反共复国”的政治需要,大力提倡 “反共文学”。50年代中后期,随着“复国 神话”的渐远,局势的相对稳定和经济的 改革开放,“反共文学”走向衰落,西方 文化大量涌进,现代派文学思潮席卷全岛。
第四十八章 台湾文学
台湾现代汉语文学与祖国大陆现代汉 语文学走过相似的历程。台湾的现代派早 于大陆,并成为新时期早期大陆文学的先 导。白先勇、余光中与琼瑶,曾在两个方 面给大陆读者以广泛的影响。现代汉语是 两岸文学最紧密的血肉联系。
第一节 台湾文学思潮发展与小说
一、台湾文学思潮概貌
台湾作为祖国版图的一部分,千百年 来维系着与大陆母亲的血缘关系,其文化 亦是祖国大陆文化的移植和发展。历史上 几次大规模的汉族移民将大陆先进的生产 方式与文化带到了台湾。
三、台湾乡土小说
五六十年代,当现代派文学在台湾获 得长足发展的时候,乡土文学也在全面复 苏。台湾的乡土文学发端于20年代,最早可 追溯至赖和、杨逵等本土作家,日据时的 吴浊流也创作了大量的乡土文学作品。
通俗第五章 台湾文学
![通俗第五章 台湾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0ff5ab3b10661ed9ad51f3ec.png)
通俗第五章台湾文学一、创作概述•反映平民意识的大众文学。
•它是一种健康的大众文学,反映了大众的阅读趣味、娱乐爱好和审美追求。
•三大种为:言情文学、武侠小说、历史小说;•三小类为:科幻小说、推理小说、报道文学。
1、言情文学•言情文学指的是通俗文学中纯粹描写男女爱情的创作。
•从50年代开始得到迅猛发展,在短短10余年间便成为台湾通俗文学的主体。
•著名的言情作家有郭良蕙、孟瑶、琼瑶、玄小佛、朱秀娟、三毛、席慕蓉、姬小苔等。
•特点:第一,作者队伍基本上是由受过良好教育的女性作家组成;第二,作品人物以女性形象最为生动;第三,作品感触细腻,情愫浓重;第四,随着时代的变迁,婚恋主题也不断变奏,女性意识越来越强。
•琼瑶的言情小说,三毛的散文,席慕蓉的诗,是台湾言情文学的代表。
2、武侠小说•武侠小说是台湾通俗文学的重镇。
50年代初郎红浣以《古瑟哀弦》等作品开启台湾武侠小说先河。
50年代后期,“武侠小说三剑客”——卧龙生、司马翎、诸葛青云登上“武坛”。
•新锐作家有古龙、上官鼎、陈青云、高庸、柳残阳、独孤红、慕容美、陆鱼、于东楼、萧逸等。
•特点:它注重表现“侠”的内涵,多写人性,少写暴力;它撇开具体的历史背景,让武侠人物生活在一个不确定的时空中,更充分地显示出崇尚自由的精神;它继承传统的人文精神,又有意识地学习借鉴西方的文学传统和文化思想,丰富光大了武侠文化的内涵。
•它与香港武侠小说一起,被称为新派武侠小说。
3、历史小说•历史小说也是台湾通俗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小说以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为题材,用通俗的文学手法加以表现,即历史的内容,文学的方法;“历史”是浓缩了的“小说”,“小说”是艺术化的“历史”。
•高阳的60余部作品构筑起一座雄伟的历史小说大厦。
•高阳:“历史与小说的要求相同,都在求真。
但历史所着重的是事实,小说所着重的是情感。
……以虚构的人物,纳入历史的背景中,可能是历史研究与小说写作之间的两全之道。
历史小说应合乎历史与小说的双重要求,小说中的人物,要求其生动、突出;历史小说中的人物,还得要求他或她能反映时代的特色。
第二章(第一节)台湾文学(课件)
![第二章(第一节)台湾文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188b42f453610661ed9f4a9.png)
三:新文学的发展时期
随着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 随着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 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 抱。这一历史性的转折虽然是台湾爱国作家为之奋 斗和热切期盼的,但当这种转变一旦成为事实时, 斗和热切期盼的,但当这种转变一旦成为事实时, 他们却不能适应了。一则, 他们却不能适应了。一则,他们大多数受的是日文 教育,习惯于用日文写作,光复后取缔了日文报刊, 教育,习惯于用日文写作,光复后取缔了日文报刊, 他们就必须重新学习和磨练中文写作能力;二则, 他们就必须重新学习和磨练中文写作能力;二则, 以往他们身陷孤岛, 以往他们身陷孤岛,而今要面对正在激烈变化中的 整个中国,一时也无法把握生活的脉搏;三则, 整个中国,一时也无法把握生活的脉搏;三则, 1947年国民党一手制造的 年国民党一手制造的“ 二八 事件, 二八” 1947年国民党一手制造的“二·二八”事件,使全岛 陷入白色恐怖之中,文坛亦不例外。 陷入白色恐怖之中,文坛亦不例外。
以八景为题的诗赋纷纷出现,如凤山八景、基隆八景、 以八景为题的诗赋纷纷出现,如凤山八景、基隆八景、 淡水八景、兰阳八景、彰化八景、苗栗八景、云林八景、 淡水八景、兰阳八景、彰化八景、苗栗八景、云林八景、 台郡八景。赤嵌夕照、雁门烟雨、鹿耳春帆、鲲身集纲、 台郡八景。赤嵌夕照、雁门烟雨、鹿耳春帆、鲲身集纲、 金鸡晓霞、鲫潭斋月、旗尾秋收、玉山积雪、阿里云海、 金鸡晓霞、鲫潭斋月、旗尾秋收、玉山积雪、阿里云海、 清水断崖、双潭秋月、鲁阁幽峡、大屯春色、安平夕照、 清水断崖、双潭秋月、鲁阁幽峡、大屯春色、安平夕照、 澎湖渔火……台湾的大山小丘、大河小流、大殿小庙, 台湾的大山小丘、 澎湖渔火 台湾的大山小丘 大河小流、大殿小庙, 都有人留诗题咏。台湾文人集团性的诗歌活动, 都有人留诗题咏。台湾文人集团性的诗歌活动,有一段 时期曾以击钵诗和竹枝词为时尚。击钵诗, 时期曾以击钵诗和竹枝词为时尚。击钵诗,又称击钵联 吟或诗钟,为诗社活动的主要项目。聚会时, 吟或诗钟,为诗社活动的主要项目。聚会时,先订一题 缀钱于缕,系香寸许,承以铜钵,钱坠盘鸣, 目,“缀钱于缕,系香寸许,承以铜钵,钱坠盘鸣,响 声锵然,以为构思之限” 与刻烛催诗之意相似。 声锵然,以为构思之限”。与刻烛催诗之意相似。
台湾文学与香港文学
![台湾文学与香港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3254a2c3a1c7aa00b52acb3d.png)
台湾文学及香港文学一、台湾文学(一)台湾文学概述由于历史、政治等方面的原因,今天所谓的“台湾文学”,在时间上是指台湾被割让给日本殖民者以后,直至今日两岸尚未统一这一特定时段的称谓。
关于台湾文学的分期,一般认为:台湾新文学从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此前为古代、近代文学时期,与大陆文学相一致。
台湾文学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现代文学阶段,从20世纪20年代初至1945年台湾光复,因这一时期台湾被日本殖民者占领,所以又称日据时期文学。
当代文学阶段,从1945年台湾光复至今。
(1)现代文学时期(又称日据时期的台湾文学),大体与大陆的现代文学相呼应,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萌芽期:指20世纪20年代。
台湾新文化运动是在大陆“五四”新文化革命的直接影响下开始的。
这个时期新文学运动的骁将为张我军,他以《台湾民报》为阵地,发表《致台湾青年的一封信》、《随感录》等,他旗帜鲜明地站在新文化运动的立场,倡导白话文,向旧文学、旧文人开火,言辞激烈。
此外,赖和也是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奠基者。
发展期:指30年代初到1937年抗战爆发,这个时期新文学的阵地逐步扩大,由报纸副刊转向文艺副刊。
主要作家有杨逵、扬华、朱点人等。
低潮期:至1937年至1945年。
由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使得进步的文艺团体被迫解散,文艺刊物停刊,新文学运动处于停滞状态。
此时的重要作家有吴浊流(1900-1976),代表作为长篇小说《亚西亚的孤儿》。
(2)当代文学时期:指1945年以后的台湾文学,又称光复后文学。
大体可以以10年为一阶段来划分:50年代:“反共”和怀乡文学。
1950年台湾成立中国文艺协会,推出机关刊物《文艺创作》,大肆鼓吹战斗文艺。
与此同时,文坛出现了怀乡小说与回忆小说,如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张秀亚的《牧羊女》等。
50年代中、后期:现代诗歌在台湾兴起,涌现出三大诗社,最早由纪弦、郑愁予发起“现代诗社”,随后,洛夫、痖弦组织的“创世纪”,谭子豪、余光中组织的“蓝星社”成立,这些诗人们的诗歌都受到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现代向倾向明显。
台湾文学作品
![台湾文学作品](https://img.taocdn.com/s3/m/63516e42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65.png)
台湾文学作品
台湾的文学作品丰富多样,涵盖了不同时期和风格的作品。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台湾文学作品:
白先勇的《台北人》:这是一部短篇小说合集,收录了14个短篇故事,刻画了民国大背景下的“众生相”。
余光中的文学作品:余光中是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和翻译家,他的作品包括《白玉苦瓜》、《听听那冷雨》等,既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造诣,也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深深眷恋。
朱自清的《背影》: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以父亲送儿子上火车的场景为背景,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了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
除了以上列举的作品外,还有诸如《台湾诗人十二家》、《台湾小说发展史》等作品,都值得一读。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湾文学概述
“反共文学”
20世纪50年代,为了更好地宣传“反共复国”政治路线,稳定混乱的社会心理,在国民党当局的直接领导与组织下,台湾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战斗文艺”运动;作为该运动核心内容的“反共文学”随之兴起,并在此后十余年中,居于台湾文坛的统治地位。
从事“反共文学”创作的,大多为政界作家和军中作家。
小说方面,主要的作家作品有:姜贵的《旋风》、陈纪滢的《荻村传》、潘人木的《莲漪表妹》等。
诗歌方面,主要的作家作品有:孙陵的《保卫大台湾歌》、葛贤宁的《常住峰的青春》等。
这些作品以歪曲现实生活、颠倒历史是非的虚妄性,形成了千篇一律的“反共八股”,违背了文学创作的规律,抑制了台湾文学的正常发展。
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期,随着“反共复国”政治神话的破灭、“战斗文艺”运动的不断跌落,“反共文学”走向全面没落。
现代主义文学
20世纪60年代,在全盘西化和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现代主义文学成长壮大,成为台湾文坛的主流。
诗歌方面,以纪弦为代表的“现代诗社”、以覃子豪为代表的“蓝星诗社”和以痖弦为代表的“创世纪诗社”,成为现代主义诗歌创作的主力军。
小说方面,1960年“现代文学社”的成立和《现代文学》杂志的创刊,标志着现代派小说的崛起。
主要作家作品有:白先勇的《台北人》、聂华苓的《桑青与桃红》、于梨华的《又见棕榈,又见棕榈》等。
现代主义文学的兴起是对“反共文学”的一种彻底否定。
在创作上,它精雕细刻,十分注重作品的艺术性,对台湾文学的整体提升,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但现代主义文学又有其弊端,尤其是诗歌,提倡全盘西化,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极端形式主义和晦涩难懂的文字,也引起了人们的强烈批判。
乡土文学
20世纪70年代初,以回归乡土、面向现实为旗帜的乡土文学,逐渐成为主流;它是在反现代主义、反全盘西化中成长起来的现实主义文学。
1977年秋爆发的乡土文学论战,不仅确立了乡土文学的理论体系;其所激扬的回归民族、回归乡土的精神,也成为70年代时代精神的总标志,推动着台湾文化艺术乃至世态人心全面发展。
诗歌方面,主要作家作品有:吴晟的《阶》、蒋勋的《少年中国》、林焕章的《童年的梦》等;报告文学方面,主要作家作品有:马以工的《几番踏出阡陌路》、古蒙仁的《鸡鸣早看天》、王孝廉的《无烟囱工业的社会污染》等;小说方面,主要作家作品有:陈映真的《夜行货车》、黄春明的《我爱玛莉》、王拓的《金水婶》等。
乡土文学张扬台湾新文学的民族性、社会性、写实性和民众性,自始自终贯穿了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精神,强调文学反映社会,服务于社会,提倡现实主义创
作,把关怀民间、表现民众疾苦的人生态度与文学观,当作自己的题中要义;在艺术性和思想性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直到今天都有很大的影响。
言情、武侠小说
曾一度流行。
琼瑶是言情流派的代表人物,金庸和古龙在武侠小说家中最有影响。
琼瑶的作品,以台湾现代化生活为背景,专事抒写男女之间的爱情波折,极富浪漫主义色彩,艺术上趋向唯美主义。
对琼瑶的作品,台湾文学界长期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它的作品都是脱离现实社会的,犹如麻醉品,粉饰台湾现实;有的则认为她的作品揭示了若干青年的苦闷,爱情的烦恼与波折,有一定价值。
武侠小说,总的来说故事情节离奇而曲折,可读性强,是广受欢迎的消遣性读物。
怀乡文学
即台湾地区的回忆文学。
40年代末,由于政治的原因,许多大陆人背井离乡,流落到台湾。
这些人,虽身在台湾,却心怀故土,因此50年代初,当台湾文学强力推行“反共文学”的同时,怀乡文学也风行起来。
怀乡文学就其内容来说,大致分为三类:一是纯粹的思乡文学。
这类作品往往是通过对大陆风土人情和昔日生活的描写,抒发作者的怀乡思亲念旧之情,如林海音的《城南旧事》。
二是回忆过去与批判现实相结合的作品。
三是怀旧文学。
怀念过去的“灯红酒绿,纸罪金迷”的“良辰美景”,幻想“反共大陆”的成功与旧生活的重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