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医学院教案教学部门基础医学院教研室病理教师姓名授课

合集下载

上肢教案 - 人体解剖学精品课程网

上肢教案 - 人体解剖学精品课程网

上肢教案 - 人体解剖学精品课程网昆明医学院教案教学部门:基础医学院教研室: 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教师姓名:刘宗良授课时间:2008年9月3日课程名称局部解剖学年级 07级专业临床医学授课教师刘宗良职称副教授课型(大、小) 大学时 2h 授课题目(章、节) 第七章上肢(一)教材(名称、主编、出版局部解剖学(全国高等学校医学规划教材);王怀经主编,高等教社、出版时间、版本) 育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教学目的与要求:一、掌握:1、上肢浅静脉的起止、行程及交通关系。

(已经讲述)2、腋腔前壁层次结构。

3、腋鞘的内容物,腋动脉的分段、分支,臂丛的组成及分支。

4、腋淋巴结的分群、位置、收纳和流注关系。

5、肘窝的构成及其内容的毗邻关系。

二、熟悉:前臂前、后区血管神经束的位置及组成。

三、了解:上肢概述:境界、分部和分区,表面解剖、上肢的浅层结构;上肢的轴线与提携角;上肢各部骨筋膜鞘的组成及其内容;肩腱袖的概念。

教学重点、难点:1(腋腔前壁的层次结构特点。

2( 腋动脉的分段及其分支。

3( 臂丛的分支及其分布,神经损伤后的症状。

教学方法:多媒体及板书设计要点:1基本内容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第七章上肢/ 第一节概述 5一、上肢的境界与分区,表面解剖,物理检查: (1)境界与分区。

(2)体表标志和体表投影。

(3)上肢的长度、轴线和提携角,对比关系。

/ 45第二节腋区一、腋窝的境界:腋窝的构成(四壁、一尖、一底)。

1(腋窝顶: 2.腋窝的底:3(前壁:由胸大、小肌,锁骨下肌和锁胸筋膜构成。

锁胸筋膜呈三角形,位于锁骨下肌、胸小肌和喙突之间。

胸小肌下缘以下的筋膜,连于腋筋膜,称为腋悬韧带。

4(后壁: 5(内侧壁: 6(外侧壁: 二、腋窝内容: 1(腋动脉:起止、分段及各段分支、分布及伴行结构。

2.腋静脉:3.臂丛:正中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尺神经、腋神经及胸长神经的主要行程、分布及损伤后出现的临床症状。

4(腋淋巴结。

第三节臂部、肘部、前臂/ 一、臂部: 101(血管神经束 (1)桡神经血管束:由桡神经和肱深血管组成。

保证病理生理学留学生全英文授课教学质量的实践体会

保证病理生理学留学生全英文授课教学质量的实践体会

1 8 92 ・
病 理 生 理 学 双 语 示 范 课程 网络 体 系建 设及 教 学应 用
张 颖 , 刘 跃 , 冯 蕊 , 李 霞 , 李 飞 , 陈 静, 李树 清
( 昆明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与病理 生理学 系 , 云南 昆明 6 5 0 5 0 0 )
E — m a i l : l i j u n w z @h o t ma i l . c o m
结合转化医学理念 , 推进病理生理学教学改革
张 坤 , 韩 丽 莎, 胡 海
( 包头 医学 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 , 内蒙古 包头 0 1 4 0 0 0 )
转化 医学是将基础医学 中得到的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 的一 门科 学 , 其核心 内容是将基础研究 成果有 效地转 化为可
何保 证病理 生理 学课程 全英 文授课教 学质 量的实践体会 总结 如下 : ( 1 ) 以精品课建 设为契机不 断提高师 资队伍 的水 平 : 我们 先后 获得 我校 留学 生精 品课 、 市精品课 、 教育部双语教 学示范课 以及 国家来华 留学英语授课 品牌课 程。在课 程建设 过程 中 , 尤其 师资队伍 坚持 引进 与培养相结合 , 充分利用各 自的科 研优势和教学 经验 , 造 就 了一 支高素质 的教师 团队。( 2 ) 依据 生源 背景 和国际化人才培养 目标 的需求合理设计课程 目标 : 尝试建立 与临床 、 科研相结合 的课 程体 系和基于疾病 的整合式教学模 式; 利用桥 梁课 的特点 , 引导学生从基础理论学 习关注解决 临床 问题 ; 利用 实践教学 环节培养 学生对科研 问题 的探 索热情 和
学模式 , 值 得推广应 用。 [ 基金项 目]2 0 1 3年 云南省高校质量工程建设项 目: 双语 示范课程 ; 2 0 1 2年 云南 省教育规 划课题 “ 基础 医学双语 示范课程 网络教学实践与体系建设 ” ( N o . Y 1 2 0 0 1 )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病理学教案:探索疾病背后的奥秘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理解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技巧;3、了解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及其发生机制;4、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本课程包括以下四个部分:1、病理学基础知识(2学时)2、细胞、组织的病理变化(4学时)3、系统病理学(6学时)4、病理学实验及病理诊断(2学时)三、教学方法1、讲授:通过课堂讲解的方式,使学生了解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演示:通过实验及病理标本的观察,使学生了解病理变化的特点;3、案例分析:通过典型病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和疑惑,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四、教学资源1、教材:《病理学》及相关参考书籍;2、实验器材:病理标本、显微镜等;3、网络资源:相关学术网站、论文等。

五、评估方式1、课堂表现: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度等;2、作业:布置相关题目,要求学生独立完成;3、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六、课程思政元素通过学习病理学的发展历程和历代病理学家的贡献,引导学生树立追求真理、勤奋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思辨能力。

同时,结合一些典型病例,让学生理解疾病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医学伦理和社会责任感。

七、课程简介病理学是医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它致力于研究疾病背后的细胞和组织变化的本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病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掌握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及其发生机制,并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将结合课堂讲解、实验操作、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病理学的知识。

我们还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评估方式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和期末考试,以全面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6090003课程名称: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英文名称:pathology and pathophysioiogy课程类型:基础课必修课总学时: 90学时理论课学时:72 学时实验课学时:18学时适用专业: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简介: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是研究人体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它既是一门医学基础课,又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

教学中要求强调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是医学各学科的选修课和医学生的必修课之一。

一、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是研究人体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其任务是按照现代医学模式应用各种方法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为疾病诊断、治疗和临床护理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病理学主要从形态学角度、病理生理学主要从功能和代谢角度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

但二者存在有机联系,不能截然分开。

二、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1、用现代医学模式阐述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

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解释疾病过程局部与整体、形态与功能、心理与生理、损伤与抗损伤的辩证关系,为临床工作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

3、掌握疾病的基本病理过程。

熟悉常见病的形态、功能、代谢的变化及病理临床联系。

了解病因与发病机制。

4、学会病理标本、切片的观察方法及动物实验的基本方法,有较强的基本技能,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大纲是根据全国医学院校高职高专教材《病理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吴和平主编)适用于我校医学高等专科教育三年制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医学影像技术等专业。

其他专业(护理、医学检验、药学等)参照。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一)绪论1.目的和要求【掌握】病理学的任务和内容。

【熟悉】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了解】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学习方法及其发展简史。

病理学第一章绪论教案

病理学第一章绪论教案

教案课程名称:病理学使用教材:《病理学基础》授课内容:绪论第一章:(页码1-6)教学时数:2学时授课形式:课堂教学授课人:一、教学目标:(1)掌握病理学的概念。

(2)学会运用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学习方法。

(3)了解病理学的发展简史,激发对本门学科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掌握病理学及疾病的概念。

2、掌握疾病的经过及结局以及疾病过程中的共同规律。

难点:掌握疾病的经过及结局以及疾病过程中的共同规律。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视频法四、教学内容:第一节绪论一、病理学概念是研究人体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生机制、发生规律以及疾病过程中的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变化和病变转归的一门基础学科。

二、病理学内容和学习方法全书共设15章,附加实验指导。

第1-5章为病理学总论,又称普通病理学;第6-15章为病理学各论,又称系统病理学,实验指导有利于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

总论所研究和阐述的细胞和组织适应和损伤,损伤的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和肿瘤等基本病理变化,为各种不同疾病发生发展的共同规律。

而各论则是在总论学习的基础上,研究和阐述各种不同疾病的特殊规律。

例如肝炎、肾炎、肺炎等,其基本病变均为炎症,这是疾病发生的共同规律;但由于各器官本身在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上的不同,其病因、发病机制、病变特点、转归以及有关临床表现和采取的防治措施各有不同,构成了每一个疾病的特殊规律。

因此,病理学总论和各论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学习时应相互参与,不可偏废。

三、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在医学教育中,病理学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

病理学也是一门高度实践性的学科,课程的学习一般有理论课,实习课,临床病理讨论课等学习形式。

病理学在与前期的基础学科如生理学、解剖学等密切相关,也为后期的临床学科如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等提供诊断、治疗和预防的依据,特别是在疾病的诊断方面有重要意义,如对病变组织和脱落细胞的检查、尸体解剖等,可以起到明确诊断的作用。

《病理学》实验课教案

《病理学》实验课教案

《病理学》实验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病理学的基本概念、病理变化及病理机制。

2. 学会观察和分析病理切片,识别各种疾病的病理特征。

3. 能够运用病理学知识解释临床症状和体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节:病理学概述病理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病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病理学在医学中的重要性2. 第二节:病理变化正常细胞和组织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与修复炎症与发热肿瘤与癌变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病理学的基本概念、病理变化及病理机制。

2. 示教法:观察病理切片,识别各种疾病的病理特征。

3. 案例分析法:分析临床病例,运用病理学知识解释症状和体征。

四、教学资源1. 教材:《病理学》实验课教材2. 病理切片:各种疾病的病理切片3. 教学图片:各种疾病的病理图片4. 教学视频:病理学实验操作视频五、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病理切片识别:对学生进行病理切片识别测试,评估学生对各种疾病病理特征的掌握程度。

3.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包括病理学知识的运用和解释能力。

六、教学安排1. 课时:本课程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教学方式:实验课教学,结合理论讲解和实际操作。

3. 教学流程:第1-4课时:病理学概述及病理变化第5-8课时: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与修复第9-12课时:炎症与发热第13-16课时:肿瘤与癌变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病理变化各种疾病的病理特征和病理机制病理学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2. 教学难点: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与修复机制肿瘤的发生发展和癌变机制八、实验课教学流程1. 准备阶段:教师讲解实验目的、内容和注意事项,学生熟悉实验器材和操作步骤。

2. 实验操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病理切片的观察和分析。

3. 讨论与分析:学生针对观察到的病理特征,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

《病理学基础》教学设计

《病理学基础》教学设计

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教学设计课程名称:病理学基础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教学设计本课程使用《病理学基础》是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病理学》既与基础医学中的《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必须以它们的知识作为基础来认识疾病时的形态、机能和代谢的变化;并为《健康评估》、《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母婴及青少年护理学》等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为学生今后参加临床护理、防治工作及执业资格考试打下必要的基础。

本节课授课内容选自第二章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中的适应与损伤,授课学时为4学时。

本章第一章导论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疾病,损伤与抗损伤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与本节内容相关的学科《解剖学基础》与《生理学基础》已经在上学期学过,因此学生有能力进行课前的自主学习。

授课班级为中职护理专业一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先修课程解剖学基础、生理学教学评价表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采用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评价、过程评价与终末评价相结合的多维评价方式。

将岗位工作标准转化为教学评价标准,强化实践技能考核。

教学能力比赛教学设计本课程使用《病理学基础》是由人民卫生出版的中等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病理学》既与基础医学中的《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必须以它们的知识作为基础来认识疾病时的形态、机能和代谢的变化;并为《健康评估》、《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母婴及青少年护理学》等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为学生今后参加临床护理、防治工作及执业资格考试打下必要的基础。

本节课授课内容选自第二章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中损伤的修复,授课学时为2学时。

本章前4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细胞的适应、损伤的有了充分的认识;与本节内容相关的学科《解剖学基础》与《生理学基础》已经在上学期学过,因此学生有能力进行课前的自主学习。

法医病理学(校本教材)教案(4)

法医病理学(校本教材)教案(4)

法医病理学:4昆明医学院教案课程名称:《法医病理学》授课对象:法医专业学生讲授题目:机械性损伤(总论)二、讲授时数:2学时三、讲授人:李桢职称:教授职务:法医病理教研室主任四、本课目的、要求:掌握机械性损伤的概念及机械性损伤三要素;了解机械性损伤的成伤原理及损伤分类;着重掌握机械性损伤的基本形态学特征;着重掌握机械性损伤的法医学鉴定要点。

五、本章节重点、难点:1、重点:(1)机械性损伤的基本形态;(2)机械性损伤的法医学鉴定。

2、难点:(1)机械性损伤的基本类型;(2)法医学鉴定;(3)机械性损伤的描述及规范性问题。

六、教学方法(请打勾√)传统式√、提问式、学导式、病案分析式√、直观教学式(幻灯、手术、录像)√、自学式。

其它:七、使用教具: 黑板、幻灯片、法医鉴定教学资料、多媒体课件八、思考题:1、什么是机械性损伤?2、机械性损伤的基本特征?机械性损伤的分类?3、如何进行机械性损伤的法医学鉴定?鉴定时应注意什么问题?九、要求参考书目及章节1、参见教材《法医病理学》第三版,机械性损伤(总论)的有关内容。

2、请看参考书,详见《法医学专业本科学生的参考书目若干》。

3、参看《机械性损伤图谱》。

十、讲课内容及学时数安排第五章机械性损伤(总论)概论1、机械性损伤的概念2、机械性损伤三要素二、机械性损伤的成伤机理三、机械性损伤的基本形态1、擦伤(表皮剥脱)(1)定义;(2)形态;(3)类型;(4)法医学意义。

2、挫伤(1)定义;(2)形态;(3)法医学意义。

3、创(1)定义;(2)分类;(3)形态;(4)法医学意义;(5)不同类型创的鉴别及在法医学上的应用。

4、骨关节损伤(1)骨折;(2)关节损伤;(3)内脏破裂;(4)肢体离断:(5)体腔出血。

四、机械性损伤的法医学检验及规范化问题 1、检验原则; 2、检验方法; 3、检验时应特别注意的问题。

五、机械性损伤的检验在法医学工作中的实际应用六、机械性损伤检验的经验总结 1、成功的经验; 2、失败的经验。

精品课程教案-病理学

精品课程教案-病理学

精品课程教案-病理学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教案
主讲教师:黄庆玉 2007~ 20068 学年第1学期第1周
教案
主讲教师:黄庆玉 2007~ 2008 学年第1学期第1周
教案
主讲教师:黄庆玉 2007~ 2008 学年第1学期第3周
教案
主讲教师:黄庆玉 2007~ 2008 学年第1学期第3 周
教案
主讲教师:黄庆玉 2007~ 20078 学年第1学期第5 周
教案
主讲教师:黄庆玉 2007~ 2008 学年第1学期第5周
教案
教师:王振军2007~ 2008 学年第1学期 10月26日3-4节C2010
教案
教师:王振军2007~ 2008 学年第1学期 11月2日3-4节C2010
教案
教师:房建强2007~ 2008 学年第1学期
教案
教师:房建强2007~ 2008 学年第1学期
教案
授课人:王丽 2007~2008学年第1学期
教案
姓名:苗芳 2006 ~ 2007 学年第 1 学期
教案
姓名:苗芳 2006 ~ 2007 学年第 1 学期
教案
授课人:杨雷英 2007~2008 学年第 1学期第15周星期三5-6节校本部B6003
教室
教案
授课人:杨雷英 2007~2008 学年第 1学期第16周星期三5-6节校本部B6003
教室。

病理学教案设计模板

病理学教案设计模板

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病理学知识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对象:医学专业学生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资源:1. 教材:病理学2. PPT课件3. 实验器材:显微镜、切片、病理标本等4. 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复习上节课内容,回顾病理学的基本概念。

2. 引导学生思考病理学在医学中的重要性。

二、新课讲解1. 病理学的基本概念- 病理学定义- 病理学研究内容- 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2. 病理学的基本原理- 病变的发生、发展规律- 病变的基本类型- 病变的临床表现3. 病理学的基本技能- 病理切片的制作- 病理切片的观察方法- 病理标本的采集和处理三、案例分析1. 选择典型病例,分析病理学在诊断、治疗和预防中的重要作用。

2. 引导学生讨论病理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四、实验操作1. 观察病理切片,了解病变的组织学特征。

2. 分析病理标本,掌握病理学的基本技能。

五、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

2. 提出课后思考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

六、作业布置1. 阅读教材相关章节,掌握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1. 学生对病理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案例分析、实验操作中的表现。

3. 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3. 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病理学》实验课教案

《病理学》实验课教案

《病理学》实验课教案一、实验课主题:观察病理学切片二、实验课目标:1. 了解病理学切片的基本制作方法和观察技巧。

2. 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病理学切片。

3. 识别和理解常见病理学变化。

三、实验课内容:1. 病理学切片的基本制作方法。

2.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观察技巧。

3. 常见病理学变化的识别和理解。

四、实验课步骤:1. 介绍病理学切片的基本制作方法,包括取材、切片、染色等步骤。

2. 演示如何使用显微镜观察病理学切片,包括调焦、换倍等操作。

3. 提供病理学切片样本,让学生分组观察并识别常见病理学变化,如炎症、肿瘤等。

4.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理解病理学变化的意义和临床应用。

五、实验课评价:1. 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病理学切片。

2. 学生能够识别和理解常见病理学变化。

3. 学生能够参与讨论和分析,理解病理学变化的意义和临床应用。

六、实验课注意事项:1. 确保学生在观察切片时保持安静,以免影响他人。

2. 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显微镜,避免损坏设备。

3. 提醒学生注意切片样本的卫生和防护,避免交叉感染。

七、实验课资源:1. 病理学切片样本。

2. 显微镜设备。

3. 相关病理学教材和参考资料。

八、实验课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病理学实验室,了解实验室设备和操作流程。

2. 安排学生进行病理学切片制作实践,提高学生的制作技能。

九、实验课反馈:1. 收集学生对实验课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改进建议。

2. 评估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对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行跟踪和指导。

十、实验课总结:1. 对实验课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2. 强调病理学在医学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病理学的兴趣和热情。

六、实验课主题:细胞凋亡与坏死的观察七、实验课目标:1. 理解细胞凋亡与坏死的定义及其在病理学中的区别。

2. 学会观察细胞凋亡与坏死的病理学特征。

3. 掌握细胞凋亡与坏死在临床疾病中的意义。

八、实验课内容:1. 细胞凋亡与坏死的定义及其在病理学中的区别。

病理学课后教案模板及反思

病理学课后教案模板及反思

课程名称:病理学授课班级:XX级XX班授课教师:XX授课时间:XX年XX月XX日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本次课后教学内容中的关键病理学概念和原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病理现象、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病理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课程概述:简要介绍本次课后教学内容的背景和重要性。

2. 重点内容:详细讲解本次课后教学的重点病理学知识点。

3. 难点解析:针对本次课后教学中的难点进行解析和讨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次课的内容,引入本次课后教学的主题。

2. 讲解:详细讲解本次课后教学的重点内容,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 讨论:组织学生针对难点进行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案。

4. 总结:总结本次课后教学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2.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病例,分析病理现象,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课后作业1. 阅读教材相关章节,加深对病理学知识的理解。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病理学领域的新进展。

六、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本次课后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如何?2.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否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3.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否合理?是否涵盖了本次课后教学的重点和难点?4. 教学手段:教学手段是否丰富?是否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5. 教学改进:针对本次课后教学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总结:本次课后教学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情感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学手段较为单一等。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

病理学教学设计方案

病理学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使学生掌握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2)使学生了解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3)培养学生对病理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疾病的能力。

(2)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病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医学事业的情感。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3)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病理学基础理论: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与修复、炎症、肿瘤、免疫病理等。

2. 常见疾病病理学: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等。

3. 病理诊断技术:病理切片、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病理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掌握病理学知识,提高临床思维能力。

3. 视觉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图谱等手段,直观展示病理学知识。

4. 实验教学法:通过病理切片观察、组织化学实验等,使学生亲身体验病理学知识。

5. 情景模拟法:模拟临床场景,让学生扮演医生角色,进行病理诊断和讨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结合实际病例,激发学生对病理学的兴趣。

2. 讲解病理学基本理论:介绍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与修复、炎症、肿瘤、免疫病理等基本概念和理论。

3. 讲解常见疾病病理学:以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等为例,讲解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4. 病理诊断技术讲解:介绍病理切片、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等病理诊断技术。

5.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掌握病理学知识,提高临床思维能力。

6. 视觉教学:利用多媒体、图谱等手段,直观展示病理学知识。

7. 实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病理切片观察、组织化学实验等,使学生亲身体验病理学知识。

8. 情景模拟:模拟临床场景,让学生扮演医生角色,进行病理诊断和讨论。

急性肾损伤教案

急性肾损伤教案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急性肾损伤的基本概念;
2、掌握急性肾损伤的常见病因及分类;
3、熟悉急性肾损伤的发病机制;
4、掌握急性肾损伤的典型临床表现;
5、了解急性肾损伤的实验室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6、熟悉急性肾损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7、了解急性肾损伤的基本治疗;
8、了解急性肾损伤的预后及常见并发症。
教学重点、难点:
急性肾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 ARF)
2、
主要内容:急性肾损伤的常见病因及分类
专业词汇:急性肾小菅坏死(acute tubular necrosis ATN)
多媒体
5分钟
3、
主要内容:急性肾损害的发病机制
重要知识点:(肾前性AKI、肾性AKI、肾后性AKI的区别)
多媒体
5分钟
4、
主要内容:急性肾损伤的典型临床表现
多媒体
相关临床病
重要知识点:急性肾小管坏死的临床病程分期(少尿期为重点)

10分钟
5、
主要内容:急性肾损伤的实验室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多媒体
3分钟
6、
主要内补充内容:鉴别肾前性AKI及ATN的尿液诊断指标
主要内容:急性肾损伤的基本治疗
多媒体
5分钟
8、
专业词汇: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CRRT
重要知识点:高钾血症的基本处理
急性肾损伤的预后及常见并发症
多媒体
2分钟
注:主要包括具体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主要专业外语 词 汇,教学内容的补充等。
小结
复习思 考题、 作业题

法医病理学:20

法医病理学:20

法医病理学:20昆明医学院教案课程名称:《法医病理学》授课对象:法医专业学生讲授题目:法医学尸体检验二、讲授时数:6学时三、讲授人:李桢职称:教授职务:法医病理教研室主任四、本课目的、要求:1、掌握法医学尸体检验的目的和法医学意义,了解法医学尸体检验与临床病理学尸体检验的侧重点与不同点;2、掌握尸体检验的方法、具体步骤和应注意的问题,着重掌握衣着检验及尸表检验及尸体解剖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3、着重掌握特殊类型尸体检验的内容、方法及步骤,掌握无名尸、碎尸、尸体发掘、死胎及新生儿尸检的方法与步骤;4、了解法医学尸体检验的有关法律规定。

五、本章节重点、难点:重点:1、法医学衣着检验及尸表检验;2、颅腔、胸腔、腹腔、盆腔各内脏结构的重要比邻关系、解剖结构、法医学检验手法及解剖时应注意的问题;3、无名尸、碎尸、棺尸、死胎及新生儿尸体检验与普通尸体检验的比较。

难点:上述特殊尸体的法医学检验。

六、教学方法(请打勾√)传统式、√提问式、学导式√、病案分析式、直观教学式(幻灯√、手术、录像√)、自学式。

其它:七、使用教具: 黑板、幻灯片、录相带、多媒体教学课件。

八、思考题:1、法医学尸体检验的目的意义是什么?法医学尸体检验与临床病理学尸体检验有什么不同?2、为什么尸表检验及衣着检验在法医学尸体检验时是一个重点检验内容?3、怎样进行规范的尸体检验?特殊尸体检验时应注意什么?九、要求参考书目及章节1、请参见教材《法医病理学》第三版,关于法医学尸体检验的有关内容。

2、请看参考书,详见《法医专业本科学生的参考书目若干》。

3、请看法医系发给的指定资料。

十、讲课内容及学时数安排第二十一章法医学尸体检验一、法医学尸体检验的目的和意义1、确定死因;2、推测死亡方式;3、推测死亡与损伤时间;4、推断致伤物;5、收集并保存相关医学证据;6、推动法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发展。

二、法医学尸体检验与临床病理学尸体检验的不同1、目的不同;2、对象不同;3、方法不同;4、侧重点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并发症
1、自发性气胸
2、呼吸衰竭
3、右心衰竭。
4、胃溃疡
三、支气管哮喘
(一)概论:是一种由呼吸道过敏引起的以支气管可逆性发作性痉挛为特征的慢性阻塞性炎性疾病。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变态反应
气道炎症
气道高反应性
神经因素
(三)病理变化
气道的基本病理改变为肥大细胞、肺巨噬细胞、啫酸粒细胞、淋巴细胞与中性粒细胞浸润。气道粘膜上组织水肿,微血管通透性增加,支气管内分泌物贮留,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纤毛上皮剥离,基底膜露出,杯状细胞增殖及支气管分泌物增加等病理改变,称之为慢性剥脱性嗜酸细胞性支气管炎。
肉眼可见肺膨胀及肺气肿较为突出,肺柔软疏松有弹性,支气管及细支气管内含有粘稠痰液及粘液栓。支气管壁增厚、粘膜充血肿胀形成皱襞,粘液栓塞局部可发现肺不张。
(四)临床表现
气管哮喘,发作前有先兆症状如打喷嚏、流涕、咳嗽、胸闷等,如不及时处理,可因支气管阻塞加重而出现哮喘,严重者可被迫采取坐位或呈端坐呼吸,干咳或咯大量白色泡沫痰,甚至出现紫绀等。但一般可自行或用自行或用平喘药物等治疗后缓解。某些患者在缓解数小时后可再次发作,甚至导致哮喘持续状态。
(四)并发症
1、阻塞性肺气肿
2、支气管肺炎
3、支气管扩张
二、肺气肿
(一)概论:呼吸细支气管以及末梢肺组织因残气量增多而呈持久性扩张,并伴有肺泡间隔破坏,以致肺组织弹性减弱,容积增大的一种病理状态。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阻塞性肺气肿的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一般认为与支气管阻塞以及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有关。吸烟、感染和大气污染等引起细支气管炎症,管腔狭窄或阻塞。
支气管扩张发生反复感染,其炎症蔓延到邻近肺实质,引起不同程度的肺炎、小脓肿或且小叶不张,以及伴有慢性支气管炎的病理改变,久之可形成肺纤维化和阻塞性肺气肿,还会加重支气管扩张。
(四)临床表现
大量脓性痰,痰量与体位改变有关,一日数百毫升,若有厌氧菌混合感染,则有臭味。
咯血可反复发生,程度不等,从小量痰血至大量咯血,咯血量与病情严重程度有时不一致,支气管扩张咯血后一般无明显中毒症状。
(五)并发症
四、支气管扩张症
(一)概念是常见的慢性支气管化脓性疾病,大多数继发于呼吸道感染和支气管阻塞,尤其是儿童和青年时期麻疹、百日咳后的支气管肺炎,由于破环支气管管壁,形成管腔扩张和变形。临床表现为慢性咳嗽伴大量脓痰和反复咯血。
(二)病因
1、支气管反复感染慢性化脓管壁破坏,弹性减弱
2、支气管阻塞、咳嗽压力增大,管壁扩张
(4)肺泡壁毛细血管受压,肺组织供血减少致营养障碍而使肺泡壁弹性减退。
(四)临床表现
早期可无症状或仅在劳动、运动时感到气短,逐渐难以胜任原来的工作。随着肺气肿进展,呼吸困难程度随之加重,以至稍一活动甚或完全休息时仍感气短。乏力、体重下降、食欲减退、上腹胀满。典型肺气肿者胸廓前后径增大,呈桶状胸,呼吸运动减弱,语音震颤减弱,叩诊过清音,心脏浊音界缩小,肝浊音界下移,呼吸音减低,有时可听到干、湿罗音,心率增快,心音低远,肺动脉第二心音亢进。
若反复继发感染,支气管引流不畅,痰不易咳出,可感到胸闷不适。炎症扩展到病变周围的肺组织,出现高热、纳差、盗汗、消瘦、贫血等症状。
慢性支气管炎
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扩张
肺气肿
一﹑慢性支气管炎
(一)概念是由于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气管、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出现有连续两年以上,每持续三个月以上的咳嗽、咳痰或气喘等症状。早期症状轻微,多在冬季发作,春暖后缓解;晚期炎症加重,症状长年存在,不分季节。
(二)病理变化
1、黏液-纤毛系统受损,黏膜上皮损伤,鳞化
(三)病理变化
(1)慢性支气管炎症使细支气管管腔狭窄,形成不完全阻塞,呼气时气道过早闭合,肺泡残气量增加,使肺泡过度充气。
(2)慢性炎症破坏小支气管壁软骨,失去其支架作用,致使呼气时支气管过度缩小或陷闭,导致肺泡内残气量增加。
(80分钟)
(3分钟)
(20分钟)
(20分钟)
(3)反复肺部感染和慢性炎症,使白细胞和巨噬细胞释放的蛋白分解酶增加,损害肺组织和肺泡壁,导致多个肺泡融合成肺大泡。
3、管周纤维化
(三)病理变化
(17分钟)
(20分钟)
支气管扩张的粘膜表面常有慢性溃疡,纤毛柱状上皮细胞鳞状化生或萎缩,管壁弹力组织、肌层以及软骨受损伤,由纤维组织替代,管腔变形扩张。扩张形态可分为柱状和囊状两种,亦常混合存在。柱状扩张的管壁损害较轻,随着病变的发展,破坏严重,变为囊状扩张。亦可经过治疗使病变稳定或好转。常伴毛细血管扩张,或支气管动脉和肺动脉的终末支扩张与吻合,形成血管瘤,可出现反复大量咯血。
昆明医学院教案
教学部门:基础医学院教研室:病理教师姓名:
授课时间:
课程名称
病理学
年级
2005
专业
临床医学
授课教师
职称
教授
课型(大、小)

学时
2
授课题目(章、节)
第八章淋巴造血系统疾病
教材(名称、主编、出版社、出版时间、版本)
《病理学》主编崔进张雅洁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
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共同特征,所包含疾病的类型及各型的病理变化
的病理变化。
板书:肺气肿的类型
基本内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第八章呼吸系统
第二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
概念:是一组慢性气道阻塞性疾病的统称,其共同特点为肺实质和小气道受损,导致慢性气道阻塞、呼吸阻力增加和肺功能不全。
主要包括:
2、腺体增生、肥大、分泌亢进,浆液腺发生黏液化生
3、管壁充血,炎细胞浸润
4、严重者平滑肌束断裂,软骨破坏
(三)临床病理联系
患者常在寒冷季节发病,出现咳嗽、咯痰,尤以晨起为著,痰呈白色粘液泡沫状,粘稠不易咳出。在急性呼吸道感染时,症状迅速加剧。痰量增多,粘稠度增加或为黄色脓性,偶有痰中带血、喘息。
体征 本病早期多无体征。有时在肺底部可听到湿和干罗音。喘息型支气管炎在咳嗽或深吸气后可听到哮喘音,发作时,有广泛哮鸣音。
熟悉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的临床表现
了解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的病因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的病理变化
难点肺气肿的类型教学法:综合式多媒体及板书设计要点:
多媒体:以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的大体及镜下图片讲解各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