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径运动技术原理
田径运动技术原理
![田径运动技术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20f040200722192e4536f6ea.png)
⑶完整法和分解法 ①完整练习法是以完整地形式进行田径运动技术的练 习。 ②分解练习法是把田径运动技术的完整过程,分解为 几个部分,分别进行练习。
⑷游戏法和竞赛法
①游戏法是运用游戏的形式进行田径运动技术教
学的方法。 ②比赛法是在比赛的条件下进行田径运动技术教 学的方法。
⑸预防和纠正错误的方法 ①预防错误:就是在教学中要传授正确的技术,让学生 建立正确技术的感念。 ②纠正错误大方法:a.直接提示法;b.直接帮助法;c.降 低练习条件法;d.作业条件限制法;e.诱导法
5、决定跑速的因素:步长、步频。
6、训练速度的方法:反应速度、动作速度、位移速度
7、跑步在训练中如何达到最佳:保持步长不变而提高 步频或保持步频而加大步长,都能提速。但是过分加
大步长会降低步频,过分加快步频会减小步长。对每
个人来说,步长和步频应根据个人的运动素质和身体 形态等具体特征合理搭配,因此只有掌握步长和步频
中学田径教学
1、田径运动技术教学的阶段划分? ①学习和初步掌握动作阶段;②改进和完善动作阶段;③
巩固和提高阶段;
2、田径运动技术教学的方法? ⑴讲解法 ①概念:讲解法是指教师用语言艺术来表述田径运动技术 动作,它与演示法相结合,可帮助学生建立某一田径运动 项目的正确技术概念,教师用语言表述动作的方法时结合 体态动作,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 ②演示方法:动作示法和多媒体演素,才能使两者合理
搭配,达到提高跑速的效果。(步长起主要作用的事 腾空)段落内容……
走与跑的定义
8、走与跑的定义(外在形式、动力学特征):走是一种
welcome to use these PowerPoint templates, New 单脚支撑与双脚支撑相交替的周期性位移运动。跑是一种 Content design, 10 years experience 单脚支撑与腾空相交替的周期性位移运动。走和跑的支撑
田径运动技术原理
![田径运动技术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08ffd6c34431b90d6d85c7bd.png)
第二章 田径运动技术原理
第一节 田径运动技术原理概念与作用
三、作用 1.正确评价田径运动技术 2.提高和完善田径运动技术,达到提高运动成绩的目的 3.创造新的田径技术教学和训练手段 4.探索新的田径运动技术
第二章 田径运动技术原理
第一节 田径运动技术原理概念与作用
➢ 第二节 田径运动技术的运动生物力学原理
第二章 田径运动技术原理
第二节 田径运动技术的运动生物力学原理
跑的技术原理
一、影响跑的力 (二)人体跑步过程中的动力与阻力
人体内力与外力的作用过程中,在不同的动作时期力的作用都会产生相应的 效应,也会产生动力或阻力的效应。如果力的作用方向与所追求运动方向一致时, 通常称为运动的动力,反之则称为运动的阻力。
第三节 影响田径运动技术的心理学和社会学因素
第二章 田径运动技术原理
第二节 田径运动技术的运动生物力学原理
1.跑的技术原理 2.跳跃的技术原理 3.投掷的技术原理
第二章 田径运动技术原理
第二节 田径运பைடு நூலகம்技术的运动生物力学原理
跑的技术原理
跑的概念:跑步是人体两脚交替 支撑、腾空并伴以相应身体环节 摆动使整体快速位移的过程,是 体育运动中人体位移的基本动作 形式,也是体育运动各项技术的 基础。
高度公式:H=v˳²sinα²/2g
α为抛射角度;g为重力加速度
公式成立的条件:抛点与落点在同一水平线;不考虑空气作用力。
第二章 田径运动技术原理
第二节 田径运动技术的运动生物力学原理
➢ 跳跃的概念和阶段划分
跳跃的技术原理
跳跃,是人体运用自身的能力或借助一定的器材,通过一定的运动形式,使人体
腾越尽可能的高度或远度的运动项目。
田径--田径运动技术原理
![田径--田径运动技术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9eb13a0b31126edb6f1a10f7.png)
用力。在田径的运动实践中任何一项运动技术,都有许多力在同时产
生作用。
人体内力:在研究人体运动的力学问题时,首先要确定研究对象, 在力学中,确定的研究对象称力学系统。若将人体看作一个力学系统, 则人体内部各部分相互作用的力称为人体内力,如肌肉张力、韧带张 力、组织粘滞力、关节约束力等都属于人体内力,其中肌肉张力是人 体内力中的主动力。肌肉张力施于骨骼,并与外界相互作用以保持人
H1取决于身高、腿长和起跳脚着地瞬间的身体姿势;H2取决于身高、
腿长和起跳脚离地瞬间的身体姿势;H3取决于起跳离地瞬间身体重心腾
起的初速度和腾起角;△H取决于过竿时的身体姿势和过杆动作。这里需
要指出,除腾越过竿时身体重心低于横竿H3是正值外,一般情况均为负 值(图3—6)。
跳高成绩的计算
跳高的成绩(H)由4个部分组成
髋关节的运动轨迹为一曲线,即每一个复步,一侧髋 关节的运动轨迹是一条向上的曲线,另一侧髋关节的运动 轨迹是一条向下的曲线。竞走时双腿支撑时上下弧线闭合, 垂直部位时两侧髋关节的垂直距离最大。髋关节的垂直活 动范围在5.5-6.5厘米之间。
在竞走时,髋关节呈曲线运动的特征,是使身体总重 心沿直线运动的重要保证,而尽量减小上下起伏,使身体 重心沿直线运动,则是减少能量消耗,提高动作效果,进 而提高速度的基础。
重力是地球的吸引力,在引力范围之内它始终都在起着作用。在
运动中,它对某些项目是不利的,如在跳跃和投掷时,它是要必须去
克服的阻力;但有时也可利用重力,如在加速跑及弯道跑时,身体前
倾和内倾就是根据加速度的大小和离心力的大小适宜地利用着重力因
素。
支撑反作用力是指在跑的后蹬或起跳时,地面通过支撑腿对人体 所产生的反作用力。它和后蹬或起跳时人体用力的大小相同,方向相 反。它对人体作用的结果往往是我们观察运动过程,分析动作效果的 直接依据。
经典:田径运动技术原理
![经典:田径运动技术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6a6f795c376baf1ffd4fad0d.png)
践,并初步具备评价田径运动主要项目技术的能力。
第一节 田径运动技术原理概述
❖ 田径运动技术的概念
❖ 评定田径运动技术的标准
❖ 田径运动中影响人体和器械运动的力 ❖ 学习田径运动技术原理的目的
第二章 田径运动技术原理
第一节 田径运动技术原理概述 第二节 跑的技术原理 第三节 跳跃的技术原理 第四节 投掷的技术原理
退出
学习目标
1、明确田径运动技术的概念、评定田径运动技术的标准和 在田径运动中影响人体与器械运动的力。
2、了解跑、跳跃和投掷运动的阶段划分,明确决定跑、跳跃 和投掷成绩的主要因素。
它取决于腿长、着地角度和脚着地的时机等因素。
步频取决于完成每一步的时间,分为支撑时间和腾空时间。
支撑时间是完成步长中着地缓冲距离和后蹬距离所花费的时间。
腾空时间是完成步长中腾空距离所用的时间。
步长和步频的相互关系是因人而异、各不相同的,因为它受每 个人的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等多种因素影响。在实践中,根据 个人的特点,合理搭配和调整好步长与步频的比例关系,是提 高跑速的有效途径。
后蹬距离:是后蹬阶段身体重心向前移动的水平距离。 它取决于身体条件、后蹬角度和后蹬腿伸展的程度等
因素。
返回
腾空距离:是腾空阶段身体重心向前移动的水平距离。 它取决于腾空时的初速度、腾起角度和空气作用力
等因素,腾空距离主要是受后蹬阶段的效果所制约。
返回
着地缓冲距离:是脚着地的一瞬间身体重心投影点到着 地点间的水平距离。
影响跑速的因素
跑速
步长
着
后
腾
地
田径运动技术原理
![田径运动技术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c9da2cd3ff00bed5b9f31dcf.png)
田径运动技术原理第一节田径运动技术原理概述1田径运动技术的概念田径运动技术是人们在田径运动实践中,合理地运用和发挥自身的机体能力,有效地完成跑得快、跳得高和远、掷得远的动作的方法。
在田径运动实践中,由于运动者的个体差异,而导致技术风格各异。
但是,从整体上看,任何人的技术都必须符合运动生物力学、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等体育学科理论的有关要求,或者说,田径运动技术是有关的体育学科理论在田径运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所以,田径运动技术原理是运用有关的体育学科理论,对田径运动技术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和科学道理的分析和解释。
2评定田径运动技术的标准评定田径运动技术的标准是实效性和经济性。
实效性是指完成动作时能充分发挥人体的运动能力,从而产生最大的作用并获得最佳的运动效果。
经济性是指运动过程中合理地运用体力,在获得最佳运动效果的前提下,最经济地利用人体的能量,避免人体能量不必要的消耗。
所以,完善的技术应体现出:消除了多余和紧张动作,在预备动作和次要动作阶段尽量节省力量,在技术的主要阶段能增大用力程度和充分发挥身体素质的作用,从而表现出更高的运动效能。
3田径运动中影响人体和器械运动的力田径运动技术的直接作用是通过不同的动作形式使人体或器械产生运动。
力是人体或器械产生运动的基本原因。
在田径运动中,影响人体和器械运动的力包括内力与外力两种。
3.1内力:指人体运动器官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力。
如肌肉收缩力、关节内部和关节外部(韧带)的阻力、肌肉组织内部的摩擦力、对抗肌的拉力等。
在人体运动时,起主要作用的是肌肉的收缩力,通过肌肉收缩产生关节运动,使人体的各部位或与外界发生作用和变化。
3.2外力:指人体或器械与外界物体相互作用时,外界对人体或器械作用的力。
外力主要有支撑反作用力、重力、空气作用力、摩擦力等。
由于除重力因素外,大多情况下外力对人体运动所产生的影响是因内力作用的不同而变化的,所以在田径运动实践中,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外力的动力和助力作用,减少和克服外力的阻力作用。
田径运动技术原理概述
![田径运动技术原理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9d3b7f77360cba1aa811dae9.png)
返回
跳跃的概念
田径运动中的跳跃,是人体运用自身的能力或借助一定 的器材,通过一定的运动形式,使人体腾越尽可能的高度或 远度的运动项目。
请单击图:跳高
请单击图:跳远
请单击上图:三级跳
请单击图:撑竿跳高
一、跳跃的阶段划分
器械作用的力。外力主要有支撑反作用力、重力、空气作用力、
摩擦力等。由于除重力因素外,大多数情况下外力对人体运动所
产生的影响是因内力作用的不同而变化的,所以在田径运动实践
中,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外力的动力和助力作用,减少和克服外力
的阻力作用。
返回
四、学习田径运动技术原理的目的
学习田径运动技术原理的目的: 是运用田径运动技术中具有普遍性的基本规律,指导田
起角度。
返回
H3 腾空最高点时身体重心与横杆的垂直距离。 它取决于过杆时的身体姿势和过杆动作。
因此,跳高成绩可以用 H=H1+H2+H3 公式来表示。这里 需要指出,除非腾越过杆时身体重心低于横杆(实践中不可能 做到)H3是正值,否则H3均为负值。
影响跳高成绩的因素如下页图表:
H
H2
H1
H3
腾起初速度
腾空时期
跑的阶段划分
前支撑 后蹬 时期 阶段
后摆阶段
前摆阶段
前摆阶段
前支撑 时期
后蹬 阶段
后摆阶段
前支撑阶段:从脚着地起到身体重心移到支撑点的垂直上方为止。
后蹬阶段:从身体重心移过支撑点的垂直上方起到脚蹬离地面为止。
后摆阶段:从脚蹬离地面起到大腿摆至垂直于地面为止。
前摆阶段:从后摆结束到脚着地为止。
田径运动技术的生理学原理
![田径运动技术的生理学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5d815b29eff9aef8941e06e0.png)
意力更多地集中在最大限度地发挥速度上;力量型的心理定向,是学习者在练 习中会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尽可能用力起跳的意向上;混合型的心理定向,是 学习者在练习中把注意力平均分配到发挥速度和用力起跳方面。
在学习运动技术的过程中,练习方法和手段不同,会引导学习者形成不
同的心理定向,而不同的预先心理定向对形成不同的技术特点和技术风格会产 生重要的影响作用,这是由于学习者注意力的集中点不同而造成的。
田径运动技术的生理学原理
一、田径运动技术形成的反射学机制 田径运动技术是在复杂的反射活动中形成的,学习和 掌握田径运动技术时,要在中枢神经系统建立新的条件反 射。新技术的形成与原有的运动基础有密切的关系。通常, 掌握的运动技术越多,人的运动素质发展水平就可能越高, 新的技术就掌握的越快。以标枪为例:学生先通过助跑、 投掷步,然后形成最后用力姿势,继而出枪。进行这一系 列复杂活动时,是由外感受器,本体感受器和内感受器按 一定的刺激依次传入学生的大脑皮层,引起一定的兴奋与 抑制过程的序列体系,经过反复强化,就形成了掷标枪的 技术定型。技术动力定型不仅包括骨骼肌运动的皮层兴奋 与抑制过程,而且还包括呼吸,血液循环和其它系统的活 动。所以,形成这一技术定型整个活动过程的同时,也相 应使学生的速度、力量、灵敏、协调等运动素质得到有效 的发展。
Company Logo
一、心理定向在田径运动技术中的作用
心理定向是指动作开始以前和完成动作过程中心理的准备状态和注意的 指向性。心理定向是掌握和提高技术动作的重要心理条件。由于心理定向,往 往会引起一系列综合反应和心理活动的调整,继而影响着合理技术的形成。准 确的心理定向,可以使动作在内容、结构方面调整得与技术动作的特点完全一 致,这时,学习者便会在头脑中设计出达到目的的行动模式,这些模式反映了 活动所要取得的结果,并能调节、争取获得这种结果的全部行动。 例如,预先心理定向对形成跳远技术动作结构的影响主要有速度型、力 量型、混合型三种方式。这三种心理定向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完成动作的时间、 空间和速度力量的参数各不相同。速度型的心理定向,是学习者在练习中把注
田径运动技术原理
![田径运动技术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22efd369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6ecdd4f.png)
¡ 3、动作技术的结构体系(如周期性动作系、非周期性动作系、混合性动作系等)
¡ 4、动作技术空间与时间的关系(如动作速度、加速度、周期性动作频率、动作的幅度等)¡ (二)研究田径运动技术的动力学特征¡ 田径运动技术的动力学特征是指构成田径运动技术的力学原因,它是以研究动作技术过程中人体内力与外力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形式与效果等为研究内容的原理性研究。¡ 根据形成动作技术时力的相互作用规律与特点,来研究构 成动作技术的力学条件和动作技术与力的作用之间的关系。
跳高成绩的计算
第29页,共56页,2022年,5月20日,11点20分,星期五
¡ 跳高的成绩(H)由4个部分组成:¡ H1是起跳脚着地瞬间身体重心的高度。H2是起跳离地瞬间身体重心的高度与起跳脚着地瞬间身体重心的高度差。H3是身体重心
0
从H2腾起的高度,用公式H=Ⅴ2 Sina2/2g 计
算。△H是过杆瞬间身体重心腾起的高度与横杆的高度差。跳高的成绩可以用H = H1+ H2+ H3+△H公式来表示。
¡ 外力是指人体与外界物体相互作用时产生的力。¡ 外力主要包括:
第29页,共56页,2022年,5月20日,11点20分,星期五
¡ 1. 支撑反作用力:在整个支撑时期,它的大小与方向是一直在改变的。这个力的量值取决于运动员的质量、跑的速度和肌肉用力情况。
¡ 2. 重力:是地心对物体的吸引力,方向指向地心。身体重心在脚的支撑点前面时,起助力作用;在脚的支撑点后面时,起阻力作用¡ 3. 摩擦力:人体跑动时需要这种力的存在,它保证有牢固的支撑点,穿钉鞋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大与跑道的摩擦力。¡ 4. 空气阻力:通常起阻力作用。跑速越快,阻力越大;人体截面积越大,空气阻力越大。
¡ (三)研究田径运动技术的生物学特征¡ 田径运动技术的生物学特征是指人体在从事田径运动时所呈现的机体运动特征。研究田径运动技术的生物学特征是根据动作技术过程中人体神经中枢系统对运动的控制、肌肉收缩的规律、肌肉结构及收缩形势对运动的影响与作用、运动动作的用力顺序及规律、运动过程中动量在人体内的传递与转移规律等为主要内容的原理性研究。
田径运动技术原理
![田径运动技术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9f7c65274b35eefdc8d333b5.png)
3 终点跑
终点跑的任务是保持途中跑的速度进行冲刺, 尽快以躯干接触终点线,以取得优异的成绩和 名次。 除了在训练中加强高速跑的能力和冲刺能力外, 还要掌握撞线的技术(尤其是短跑),当两名 运动员距终点线距离一样时,谁做了撞线动作 谁就能取得好的名次。 撞线是向前屈体或前屈转体,身体其他部位要 尽可能的保持在后面,这样才能保持重心速度 不下降。
31
影响跳高成绩的因素示意图
H H1 腾起初速度 H2 腾起角度 H3
身 高 与 腿 长
起 跳 离 地 时 的 身 体 姿 势
助 跑 速 度 的 利 用
起 跳 蹬 伸 的 工 作 距 离
起 跳 蹬 伸 的 工 作 时 间
离 地 瞬 间 的 水 平 速 度
起 跳 取 得 的 垂 直 速 度
杆 上 的 身 体 姿 势
10
1.3 落地缓冲距离决定因素
落地缓冲距离是身体重心从前脚掌落地移 动到垂直支撑的水平距离。 落地缓冲距离与腿长和落地角度相关。 一般来讲,这是跑中的消极部分,因为落 地点在身体重心投影点之前,水平分力向 后。因此,扩大步长不应追求落地距离。 而应适时做“后扒”动作,“后扒”动作 虽然不能成为跑的动力,但能起到减小腿 着地时的阻力作用。
4
5
二、决定跑速的因素
步长:指两脚着地点之间的距离
决定跑速的因素 步频:指在单位时间内跑的步数 两者的乘积就是跑的速度。因此加大步长或提高步频均能提高跑速。 但在实践中过分加大步长就会降低步频,过分加快步频就会减小 步长。 因此步长和步频必须要有合理的搭配才能达到跑的最佳效果。
6
1 步长
后蹬距离:是在后蹬阶段身体重心前移的水平距离。 步长 腾空距离:是从后蹬脚离地至摆动腿的落脚地身体重心 移 动的水平距离。 落地缓冲距离:是身体重心从前脚掌落地移动到垂直支撑 的水平距离。
第二章 田径运动技术原理
![第二章 田径运动技术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4256064af01dc281e53af0ae.png)
不应对求这一段距离,当摆动腿前摆至最大幅度时,随即便应做积极的 下落做地和缓冲动作,这不仅可以便身体重心尽快通过支撑点垂直上方 而转入后蹬,还可有效地增大并拉长支撑腿肌肉在后蹬用力前的紧张度 与处长度,从而加强后蹬的用力效果。 为了通过增加步长 来提高跑的速度,必须提高后蹬和摆动效果。要提高 后蹬的效果,就必须做到后蹬的力量要大、速度要快、动作要充分,同 时要支撑好后蹬的方向和适宜的后蹬角度。 后蹬力是向前跑进的主要动力。由于后蹬动作是以髋、膝、踝三关节依 次伸展的形式完成的,所以,当其他条件相同时,蹬地的力量越大,蹬 伸动作完成的越快、越充分,身体获得向前的加速度也越大。 后蹬的方向和角度对提高后蹬效果和保证跑的直线性尧重要的作用。后 蹬的方向正确,后蹬的角度适宜,不仅能获得更大的与跑进方向一致的 支撑反作用力,还能更好地保证跑的直线性,从而提高跑的经济性和时 效性。 每跑一步,必然是一腿向后蹬地,另一腿向前摆动,两腿动作是密切配 合的摆动腿正确的前摆不仅为后蹬动作的完成创造良好的条件,而且摆 动的力量、方向、速度和幅度还会在惯性作用下直接影响后蹬的效果。
二、决定跑速的因素
决定跑速的因素主要是步长和不频,步长是指两焦灼地之间的距离,步频是 指单位时间内跑的步数。两者的乘积就是跑的速度(跑速=步长*步频)因此 无论改变步频或步长,还是两者同时改变,都将对跑速产生影响。如果保将 步长不变提高步频或保持步频不变而加大步长、多能提高跑速。但在实践中 过分加大步长会因完成每一个步的时间 挺长而降低步频,而过分加快步频也 会因每一个步的用力效果受到影响而减小步长。因此只有了解影响步长和步 频的各种因素及两者关系,使两者合理搭配 、才能达到提高速度的效果。 步长是由后蹬距离 、腾空距离和着地缓冲距离3各部分组成(图)。 后蹬距离是后蹬阶段身体重心向前移动的水平 距离,它取决于身体条件(如脚长和髋关节灵 活性等)后蹬角度和后蹬腿伸展的程度等因素。 腾空距离是腾空阶段身体重心向前移动的水平 距离,它取决于腾空时的 初速度 、腾 空起角 度和空气作用力等因素,腾空距离主要是受后 等阶段的效果所制约。着地缓冲距离是脚着地 的一瞬间身体重心投影点到着地点间的水平距离,他取决于腿长 、着地角度 和脚着地 的时机等因素。由于着地缓冲阶段的支撑点位置在身体重心投影点 之前,支撑反作用力的水平分力向后(与跑进方向相反),因此,加大步长
田径技术原理及复习
![田径技术原理及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2814f6c34028915f804dc235.png)
复习
考试题型: 判断题、填空题、解释题、简答题、计算题。 要求: 1.简答题要写出要点,有名词的要解释。 1.简答题要写出要点,有名词的要解释。 2.计算题要有计算步骤,不能直接写出答案。 2.计算题要有计算步骤,不能直接写出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田径运动的概念: 径赛和田赛、公路跑、竞走、越野跑和山地 赛跑。 2、径赛:通常把田径运动中以时间计测成绩 的 比赛项目叫径赛。 3、田赛:通常把田径运动中以高度、远度计 量成绩的比赛项目叫田赛。
4、直、曲段分界线: 5、分道线: 7.前、后沿:按跑进方向,先接触到的线段 7.前、后沿:按跑进方向,先接触到的线段 沿为后沿;后接触到的线段沿为前沿。 8.内、外沿:以圆心为准,靠近圆心的线段 8.内、外沿: 沿为内沿;远离圆心的线段沿为外沿。
9、步频: 10、步长: 10、步长: 11、重心波动差: 11、重心波动差: 12、腾起初速度: 12、腾起初速度: 13、腾起角度: 13、腾起角度: 14、分道宽和跑道宽 14、分道宽和跑道宽 15、田径运动技术 15、田径运动技术
3.重心波动差:跑时身体重心上下波动的差 3.重心波动差:跑时身体重心上下波动的差 数。 重力:是指地心对物体的吸引力。 (二)影响跑速的力 1.步频:是指单位时间内跑的步数或两腿交 1.步频:是指单位时间内跑的步数或两腿交 换的次数。 2.步长:是指两脚着地点之间的距离。 。 2.步长:是指两脚着地点之间的距离。
第二章 田径运动技术原理
及复习
田径运动技术
是人们在田径运动实践中,合理地运用和 发挥自身的运动能力,有效地完成跑得快、 跳得远、跳得高、掷得远的动作方法。
评定田径运动技术的标准
一、经济性 在完成动作时能合理的运用体力,在获得 最大运动效果的前提下,尽量少消耗身体 的能量。 二、实效性 是指在完成动作时,能充分发挥人体的运 动能力,从而获得最佳的运动效果 。
田径理论教学——第二章 田径运动技术原理
![田径理论教学——第二章 田径运动技术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3c8836d2fe4733687f21aa30.png)
3 水平速度与垂直速度
跳跃项目是为了获得最大的高度和远度,因此在充分发挥水 平速度的前提下,尽力发挥最大的垂直速度。由于任务不一 样,构成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的要求也不一样。远度项目时, 水平速度大于垂直速度,取得适宜垂直速度的情况下,尽力 发挥最大的水平速度,高度项目时,垂直速度要大于水平速 度,发挥和利用水平速度的情况下,尽力获得最大的垂直速 度。
起跳角(蹬地角):起跳结束瞬间,支撑腿与起跳腿 支点与前侧地面之间的夹角。
H3,是身体重心最高点与横杆的距离。其大小与运动员过杆时 身体姿势和补偿动作的合理性有关。H3的值越小,动作越合理。
(一)跳跃远度的构成
跳跃远度项目是以人体腾越的最大水平距离计量成绩的。其远 度的构成:S=S1+S2+S3
S,是实际远度的距离。
2.周期与动作划分 跑的一个周期由两步组成(即一个复步),每一步包 括两个支撑时期和两个腾空时期。 支撑时期:从一脚着地起至脚离地止。 腾空时期:从一脚离地起至另一脚着地止。 就一脚而言,在一个周期中经历了三个阶段; 着地缓冲——后蹬——前摆。 后蹬:当身体重心移过支撑点垂直上方时进入后蹬阶 段。 前摆:当支撑腿离开地面,即进入前摆。
抛射初速度(Vo)、(a)是两个最基本的要素。
1 .腾起初速度
腾起初速度:是指运动员结束起跳时,身体总重心所具有 的速度。腾起初速度是由起跳时身体重心所具有的水平速 度和垂直速度所决定的(助跑与起跳)。腾起初速度是一 个矢量,它有一定的大小和方向。高度和远度均与腾起初 速度的平方值成正比关系,腾起初速度对腾起的高度和远
跑的技术原理
![跑的技术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d970360b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17.png)
田径——跑的技术原理一、田径运动技术的概念:人们在田径运动实践中,合理地运用和发挥自身的机体能力,有效地完成跑得快、跳得高和远、掷得远的动作的方法。
二、评定田径运动技术的标准:实效性:指完成动作时,充分发挥人体的运动能力,并产生最大作用和最佳动作效果的属性。
经济性:指运动过程中合理地运用体力,在获得最佳运动效果的前提下,较少消耗身体能量的属性。
三、田径运动中影响人体和器械运动的力。
(1)内力:人体本身的运动器官相互作用时秘产生的力。
如肌肉收缩力。
(2)外力:指人体或器械与外界物体相互作用时,外界对人体或器械作用的力。
如支撑反作用力。
四、田径运动技术原理:是人们从事田径运动时,从实效性和经济性出发,要遵循的最基本的软科学和生理学的理论。
它是指导田径运动实践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跑的技术原理一、的定义单脚支撑和腾空相交替、蹬与摆相配合的周期性运动。
二、跑的周期划分:跑的一个周期包括两个腾空时期和两个支撑时期,又叫复步。
(1)支撑时期:从脚着地到脚离地为止的时间段。
又可分为前支撑阶段(或前蹬阶段)和后蹬阶段。
前支撑阶段指从脚着地起到身体重心移到支撑点的垂直上方为止。
后蹬阶段指从身体重心移过支撑点的垂面起到脚蹬离地面为止。
(2)腾空时期:从脚离地时起到另一脚着地为止的时间段。
一条腿的摆可以分为前摆阶段和后摆阶段。
后摆阶段指从脚蹬离地面起到大腿垂直于地面为止。
前摆阶段指从大腿垂直于地面的位置开始到脚着地为止。
三、决定跑速的因素:步长:指相邻两脚着地点之间的距离。
步频指单位时间内跑的步数。
(1)步长:是由后蹬距离、腾空距离和着地缓冲距离三部分组成的。
后蹬距离:指后蹬阶段身体重心向前移动的水平距离。
它取决于身材、后蹬角度和伸展程度。
腾空距离:指腾空阶段身体重心向前移动的水平距离。
它取决于腾空时的初速度、腾起角度和空气作用力。
着地缓冲距离:指前支撑阶段身体重心向前移动的洋洋得意距离。
它取决于腿长、着地角和着地时机。
田径运动技术原理
![田径运动技术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e8b5699d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bc.png)
田径运动技术原理田径运动是一项包括各种独立项目的综合性运动,涵盖了短跑、中长跑、长跑、跳高、跳远、三级跳远、撑杆跳、标枪、铁饼、链球等多个项目。
不同项目有不同的技术原理,以下是其中一些项目的主要技术原理:1. 短跑:-起步:起步是短跑中至关重要的阶段。
运动员需要采用爆发力强、动作迅速的起步动作,以迅速达到最大速度。
-加速阶段:加速阶段中,运动员要保持较小的摆臂幅度,大步迅速、力量集中,迅速达到最大速度。
-最大速度:在最大速度阶段,运动员要保持良好的身体姿势,全身协调动作,有效利用摆臂和摆腿来保持速度。
-终点:运动员在终点时需要进行有效的减速和控制动作,以防止过早减速造成时间损失。
2. 跳高:-起跳:跳高运动员需要通过弯腰、弯腿等动作来形成弹簧状的弯曲状态,然后通过迅速伸腿和向上推动臂部完成起跳。
-过杆:在越过跳高杆时,运动员需要通过后仰和旋转动作,以最大程度减小身体的高度,提高越过杆的几率。
-落地:落地动作也至关重要,需要掌握正确的落地技术,以减小冲击力,防止受伤。
3. 撑杆跳:-起跳:运动员通过将撑杆垂直插入撑杆台,并在弯曲状态下迅速推杆,使自身腾空。
-通过高度:在越过撑杆高度时,运动员需要保持良好的身体姿势,同时使用杆的弹性来辅助越过。
-落地:落地时,运动员需要掌握正确的落地技术,减小冲击力。
4. 铁饼:-摆臂:铁饼运动员通过摆臂来增加旋转动作的速度和力量,从而提高铁饼的旋转速度。
-旋转:运动员在起旋转动作时,需要通过腰部、臀部的旋转来保持铁饼的旋转稳定。
-释放:在合适的时机,运动员通过手腕和手臂的动作将铁饼释放,掌握好释放的时机和姿势是关键。
这些仅仅是田径运动中一些项目的基本技术原理,每个项目还有更为复杂和具体的技术要点。
不同项目的技术原理有其独特之处,运动员需要通过不断的训练和技术改进来提高竞技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腾空
当人体离地腾空后,没有外力的作用身体重心运动的轨
迹是不会改变的(如图)。
• 任务: 利用起跳时的身体重心运动轨迹,根据不同项目的
需要,做出一定的姿势和动作,以使整个身体顺利越过横 杆或维持好身体平衡,为下落着地动作创造良好条件。
• 要求:各种空中姿势和动作要做得适时,并能取得实效;
要利用和控制好起跳产生的身体旋转,跳高项目有时还需
要做一些动作来加快过杆时的身体旋转,远度项目则主要
是抑制身体的前旋。另外,在远度项目中,还要使腾空阶 段的姿势和动作为下落着地或下一次起跳(三级跳远)创
造良好的条件。
(四)下落着地
任务:通过屈膝、屈肘,团身、倒体等动作来做好缓冲,以防止 外伤和减少体力的消耗。即使使用海绵包,仍然要注意做好正确 的下落着地动作。远度项目的下落着地动作对运动成绩会产生一 定的影响作用。 要求:即将着地前,两腿要上举、前伸,两臂后摆,在两脚接触 沙坑瞬间,身体总重心距离地面的高度越低,两腿触地点距身体 重心投影点越远,就越能取得好成绩。着地时,要迅速屈膝、团 身、两臂前摆,使身体重心尽快通过着地点,也可采用侧倒或向
S3 着地时身体重心投影点与着地点之间的水平距离。
它取决于下落时的身体姿势和着地动作的合理性。
• 跳远的成绩可以用S= S1 +S2 +S3公式来表
示。
• S=
V02 sin 2 g
g为重力加速度
• S为腾空远度 V0为腾起初速度 α为腾起角
影响跳远成绩的因素示意图
S
S1
S2
S3
起 跳 准 确 性
二、决定跳跃成绩的因素
• 1、腾起初速度( V0 ) • 2、腾起角度( α ) • 3、重力加速度(g)
• H=
V0 sin 2 2g
2
• L= • H代表高度;L代表远度
V02 sin 2 g
㈠ 跳高
跳高成绩(H)由3 个部分组成(如图):
H3
H2 H
H1 跳高成绩的组成
H1 腾空前身体重心的高度。 它取决于身高、腿长和腾空前的身体姿势。
任务:获得必要的水平速度和为起跳产生必要的垂直速度创造 条件。
要求:动作轻松、自然,身体重心移动平稳,便于在短时间内
发挥到顺利完成起跳动作的最大速度;步长和节奏稳定, 便于在助跑结束时能准确踏上起跳点或起跳板;助跑最 后几步加速节奏时显,适当降低身体重心,为通过起跳
改变人体运动方向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起跳
(二)跳远
跳远的成绩(S)由3个部分组成(如图):
跳远成绩组成
B
A
S3
S2
S1
S1 腾空前身体重心投影点距起跳板前沿的水平距离。
它取决于踏跳的准确性、身高、腿长以及腾空前的身
体姿势。
S2 腾空阶段身体重心飞行的水平距离。
它取决于身体重心腾起的初速度、腾起角度、离地瞬 间身体重心的高度和空气作用等。
田径运动中的跳跃,是人体运用自身的能力或借助一定
的器材,通过一定的运动形式,使人体腾越尽可能的高度或 远度的运动项目。
那些项目属于跳跃类运动?
请单击图:跳高
请单击图:跳远
请单击上图:三级跳
请单击图:撑竿跳高
一、跳跃的阶段划分
⑴ 助跑阶段:亦称人体水平位移阶段。 ⑵ 起跳阶段:亦称人体由水平位移向抛射运动的转变阶段。 ⑶ 腾空阶段:亦称人体的抛射运动阶段。 ⑷ 落地阶段: 亦称人体抛射后的下落着地阶段。
起角度。
H3
腾空最高点时身体重心与横杆的垂直距离。
它取决于过杆时的身体姿势和过杆动作。
• 跳高成绩可以用 H=H1+H2-H 3
V0 s in • H= 2g
2
公式来表示。这里需要指出,除非腾越过杆时身 体重心低于横杆(实践中不可能做到) H 3 是正 值,否则H 3均为负值.
H为腾空高度 V0为腾起初速度 α为腾起角 重力加速度 影响跳高成绩的因素如下页图表:
田径运动基础理论
体育学院
张翔
第三章 田径运动技术原理
• 第一节 跑的技术基础理论 • 第二节 跳跃技术基础理论 • 第三节 投掷技术基础理论
问题导入
• 跑的概念? • 决定跑速的主要因素?
第二节 跳跃的技术原理
跳跃的概念和阶段划分
决定跳跃成绩的因素 跳跃各阶段的技术要求
跳跃的概念
前滑倒在落地点前面的动作。避免身体后倒或坐入沙坑而影响成
绩。
任务:获得必要的垂直速度,以获得尽量大的腾起初速度和 适宜的腾起角度(跳高的腾起角一般在50°~65°之间、
跳远的腾起角一般在18°~24°之间)。
起跳是田径跳跃项目最关键的技术阶段,包括放脚、缓
冲和蹬伸3个有序的动作过程以及与之相配合的摆动腿与两
臂的摆动动作。
要求:放脚着地动作要积极、快速,以脚跟接触地面后应迅速
g 为
H H2
H1 腾起初速度
H3 腾起角度
身 高 与 腿 长
起 跳 离 地 时 的 身 体 姿 势
助 跑 速 度 的 利 用
起 跳 蹬 伸 的 工 作 距 离
起 跳 蹬 伸 的 工 作 时 间
离 地 瞬 间 的 水 平 速 度
起 跳 取 得 的 垂 直 速 度
杆 上 的 身 体 姿 势
过 杆 动 作 的 控 制
分析整个动作过程,H1又可分解为 h1和 h2(如图),
h1是起跳脚着地后屈膝缓冲至最大程度时,地面到身体重
心的高度。 h2是起跳离地瞬间身体重心的高度H1减去h1也 就是说, h2是起跳用力的有效工作距离,它对提高H2的值 至关重要。
返回
H2
腾空前身体重心高度到腾空最高点的垂直距离。
它取决于起跳离地时身体重心腾起的初速度和腾
是由连续的3次跳远成绩所组成的(即每一跳都可视为一次跳
远)。决定跳远成绩的3个距离(L1、L2、L3)的因素在三级 跳远的三跳中基本适用。三级跳远同样需要在助跑中获得理想
的最大速度,并且在3次跳跃中要尽量减少水平速度的损失和
取得适宜的垂直速度。在保证三跳适宜比例和节奏的前提下, 增加每一跳的远度。
三、跳跃各阶段的技术要求 (一)助跑
滚动至全脚掌着地;屈膝缓冲是起跳腿肌肉完成退让性收缩, 为用力蹬伸做好充分准备的过程。这时,膝关节的弯屈要适度,
身体重心要快速前移,以缩短缓冲时间,加强缓冲效果并获得
蹬伸动作前的合理身体姿势;蹬伸动作要快速、有力、充分, 要使蹬伸动作的反作用力尽可能地通过身体重心;摆动腿和两 臂的摆动要积极、迅速、有力,并与蹬伸动作密切配合。
身 高 、 腿 长
起 跳 离 地 时 身 体 姿 势
起 跳 离 地 时 重 心 高 度
腾 起 初 速 度
腾 起 角 度
空 气 作 用 力
着 地 时 的 身 体 姿 势
落 地 动 作 的 合 理 性
(三)三级跳远
三级跳远的完整动作与跳远有较大的差异,但每一跳远度 的构成因素与跳远基本一致。因此,三级跳远的成绩可以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