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径运动技术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田径运动技术原理
第一节田径运动技术原理概述
1田径运动技术的概念
田径运动技术是人们在田径运动实践中,合理地运用和发挥自身的机体能力,有效地完成跑得快、跳得高和远、掷得远的动作的方法。
在田径运动实践中,由于运动者的个体差异,而导致技术风格各异。
但是,从整体上看,任何人的技术都必须符合运动生物力学、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等体育学科理论的有关要求,或者说,田径运动技术是有关的体育学科理论在田径运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所以,田径运动技术原理是运用有关的体育学科理论,对田径运动技术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和科学道理的分析和解释。
2评定田径运动技术的标准
评定田径运动技术的标准是实效性和经济性。
实效性是指完成动作时能充分发挥人体的运动能力,从而产生最大的作用并获得最佳的运动效果。
经济性是指运动过程中合理地运用体力,在获得最佳运动效果的前提下,最经济地利用人体的能量,避免人体能量不必要的消耗。
所以,完善的技术应体现出:消除了多余和紧张动作,在预备动作和次要动作阶段尽量节省力量,在技术的主要阶段能增大用力程度和充分发挥身体素质的作用,从而表现出更高的运动效能。
3田径运动中影响人体和器械运动的力
田径运动技术的直接作用是通过不同的动作形式使人体或器械产生运动。
力是人体或器械产生运动的基本原因。
在田径运动中,影响人体和器械运动的力包括内力与外力两种。
3.1内力:指人体运动器官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力。
如肌肉收缩力、关节内部和关节外部(韧带)的阻力、肌肉组织内部的摩擦力、对抗肌的拉力等。
在人体运动时,起主要作用的是肌肉的收缩力,通过肌肉收缩产生关节运动,使人体的各部位或与外界发生作用和变化。
3.2外力:指人体或器械与外界物体相互作用时,外界对人体或器械作用的力。
外力主要有支撑反作用力、重力、空气作用力、摩擦力等。
由于除重力因素外,大多情况下外力对人体运动所产生的影响是因内力作用的不同而变化的,所以在田径运动实践中,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外力的动力和助力作用,减少和克服外力的阻力作用。
4学习田径运动技术原理的目的
学习田径运动技术原理的目的,是运用田径运动技术中具有普遍性的基本规律,指导田径运动教学和训练的实践。
无论是田径运动项目的具体动作,还是田径运动中的专门练习手段(如高抬腿跑、后蹬跑等)和作为发展能力、锻炼身体的一般练习手段(如立定跳远、抛掷实心球等),都应该讲究和强调熟练掌握技术。
、因为掌握技术的过程,不仅是身体灵敏、协调、控制能力和神经系统的发展与锻炼过程,而且合理、完善的技术还能给人以运动美的享受、提高锻炼兴趣以及预防伤害事故的发生。
田径运动技术原理是指导田径运动实践的理论依据,是人们长期实践的探索和经验的总结。
但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进步以及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田径运动技术原理也将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第二节跑的技术原理
1跑的概念和时期、阶段的划分
跑是人体水平位移的一种基本运动形式,是单脚支撑与腾空相交替、蹬与摆相配合的周期性运动。
跑步中的一个周期是由一个复步(即两个单步)构成的。
所以,跑步的一个周期包括两个支撑
时期和两个腾空时期。
1.1支撑时期:从脚着地时起到脚离地时止。
1.2腾空时期:从脚离地时起到另一脚着地时止。
在跑的一个周期中,每条腿的动作是连贯不能分开的。
但是,为了便于分析动作,通常以身体重心是否处于支撑点的垂直上方(即垂直支撑)为参照,以下肢(一条腿)整个动作过程的不同位置和状态来划分跑的动作阶段。
将支撑时期分为前支撑和后蹬两个阶段,将腿的摆动过程分为后摆和前摆两个阶段。
1.2.1前支撑阶段(亦称着地缓冲阶段):从脚着地起到身体重心移到支撑点的垂直上方为止。
1.2.2后蹬阶段:从身体重心移过支撑点的垂直上方起到脚蹬离地面为止。
1.2.3后摆阶段:从脚蹬离地面起到大腿摆至垂直于地面为止。
1.2.4前摆阶段:从后摆结束到脚着地为止。
按照全程跑技术的特点,通常将全程跑划分为起跑、起跑后的加速跑、途中跑、终点跑4个阶段。
其中途中跑的段落最长,对跑的成绩影响也最大。
虽然全程跑4个不同阶段中,腿部支撑和摆动技术在细节上有所变化,但研究跑的技术原理,通常以研究途中跑为重点。
2决定跑速的因素
决定跑速的因素主要是步长和步频。
步长是指两脚着地点之间的距离频是指单位时间内跑的步数。
两者的乘积就是跑的速度(跑速二步长X步频)。
因此,无论改变步频或步长,还是两者同时改变,都将对跑速产生影响,如果保持步长不变提高步频或保持步频不变而加大步长,都能提高跑速。
但在实践中,过分加大步长会因完成每一单步的时间延长而降低步频,而过分加快步频也会因每一单步的用力效果受到影响而减小步长。
因此,只有了解影响步长和步频的各种因素及两者关系,使两者合理搭配,才能达到提高跑速的效果。
步长是由后蹬距离、腾空距离和着地缓冲距离3部分组成。
后蹬距离是后蹬阶段身体重心向前移动的水平距离,它取决于身体条件(如腿长和髋关节灵活性等)、后蹬角度和后蹬腿伸展的程度等因素。
腾空距离是腾空阶段身体重心向前移动的水平距离,它取决于腾空时的初速度、腾起角度和空气作用力等因素,腾空距离主要是受后蹬阶段的效果所制约。
着地缓冲距离是脚着地的一瞬间身体重心投影点到着地点间的水平距离,它取决于腿长、着地角度和脚着地的时机等因素。
由于着地缓冲阶段的支撑点位置在身体重心投影点之前,支撑反作用力的水平分力向后(与跑进方向相反),因此,加大步长不应追求这一段距离,当摆动腿前摆至最大幅度时,随即便应做积极的下落着地和缓冲动作,这不仅可以使身体重心尽快通过支撑点垂直上方而转入后蹬,还可有效地增大并拉长支撑腿肌肉在后蹬用力前的紧张度与初长度,从而加强后蹬的用力效果。
为了通过增加步长来提高跑的速度,必须提高后蹬和摆动效果。
要提高后蹬的效果,就必须做到后蹬的力量要大、速度要快、动作要充分,同时要掌握好后蹬的方向和适宜的后蹬角度。
后蹬力是向前跑进的主要动力。
由于后蹬动作是以髋、膝、踝三关节依次伸展的形式完成的,所以,当其他条件相同时,蹬地的力量越大,蹬伸动作完成得越快、越充分,身体获得向前的加速度也越大。
后蹬的方向和角度对提高后蹬效果和保证跑的直线性有重要的作用。
后蹬的方向正确,后蹬的角度适宜,不仅能获得更大的与跑进方向一致的支撑反作用力,还能更好地保证跑的直线性,从而提高跑的经济性和实效性。
每跑一步,必然是一腿向后蹬地,另一腿向前摆动,两腿动作是密切配合的。
摆动腿正确的前摆不仅为后蹬动作的完成创造良好条件,而且摆动的力量、方向、速度和幅度还会在惯性作用下,直接影响向后蹬的效果。
同时,正确的前摆动作本身还为着地缓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所以,对摆动腿前摆的要求是方向要正、速度要快,并通过积极“送髋”加大前摆的力量和幅度。
后摆阶段要在腿部运动的惯性作用下通过膝关节放松使大、小腿充分折叠,以达
到缩小摆动半径、加快摆动速度的目的。
步频取决于完成每一步的时间,这一段时间可以分为支撑时间和腾空时间。
支撑时间是完成步长中着地缓冲距离和后蹬距离所花费的时间,它与着地缓冲技术和后蹬动作的完成速度等因素有关。
腾空时间是完成步长中腾空距离所用的时间,它与腾起的初速度、腾起角度和空气作用力等因素有关。
提高步频需要缩短每一步中的腾空时间和支撑时间。
缩短腾空时间,应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减小后蹬角度,加大后蹬时的水平分力,减小垂直分力,从而降低跑进时身体重心的腾起高度。
同时,还应通过减小摆动半径、加快摆动速度来缩短摆动腿前摆至最高点的时间。
因为充分摆动所需时间越短,就为进一步减小后蹬角度,减小后蹬的垂直分力、加大后蹬的水平分力、缩短腾空时间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缩短支撑时间主要是缩短着地缓冲时间。
在腾空阶段后期,摆动腿积极下压动作能为缩短着地缓冲时间创造良好的条件。
除此而外,用前脚掌积极而柔和地着地,着地后踝、膝、髋关节主动弯屈缓冲,与此同时另一腿积极向前摆动,这些动作都能加快身体重心的前移速度,达到缩短着地缓冲时间的效果。
步长和步频还与上体姿势和两臂摆动动作有关。
正确的上体姿势能为蹬地和摆动创造良好的条件。
跑动时,头部和上体应保持比较正直和相对稳定的姿势。
两臂的摆动不仅能维持身体平衡,而且能加强下肢动作效果。
由于摆臂的力量、速度、方向和幅度,对步长、步频和跑的直线性等都有重要影响,因此,摆臂时要以肩为轴,注意加大摆臂的力量,加快摆臂的速度,掌握好摆臂的方向和适宜的动作幅度。
整个摆臂动作应自然、放松,并与下肢动作协调配合。
步长和步频的相互关系是因人而异、各不相同的,因为它受每个人的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等多种因素影响。
在实践中,根据个人的特点,合理搭配和调整好步长与步频的比例关系,是提高跑速的有效途径。
3跑的各阶段技术要求
3.1起跑
起跑的任务是使身体迅速摆脱静止状态。
起跑技术对起跑后的加速跑有直接影响,在短距离跑中尤为重要。
由于跑的项目不同,起跑方式也有所不同。
短距离跑采用蹲踞式起跑,中、长距离跑采用站立式起跑。
蹲踞式起跑使用起跑器,安装起跑器要适合个人特点,其主要要求是两起跑器踏脚板到起跑线的距离和踏脚板支起角度应能保证运动员在完成“预备”动作时,使髋、膝、踝三关节均处于最有利于爆发用力的角度。
3.2起跑后的加速跑
短距离跑项目起跑后加速跑阶段的任务是在最短时间内尽快地发挥出较高的跑速,迅速过渡到途中跑。
这一阶段要求迅速增加步长和步频,要充分利用重力的作用,并配合速度的增长,使上体从较大前倾状态逐渐抬起。
随着身体重心逐渐升高和速度的迅速提高,两脚的着地点逐渐靠近一条直线。
中、长距离跑则按最短距离原则迅速朝弯道“切点”方向跑去或根据战术需要迅速占据有利的战术位置。
3.3途中跑
短距离跑项目途中跑的任务是运用合理的技术动作继续提高跑速或保持高速跑进。
中、长距离跑则是运用技术和战术合理分配体力,最大限度地减少耗时或争取有利于取得好名次的“跑位”。
途中跑是各项跑的主要阶段,它的技术与速度对成绩起主要作用。
由于途中跑距离长,为节省能量消耗,要善于放松不参加工作的肌群,以保证动作的经济性,同时还要努力保持好正确的技术动作和适宜的节奏,以保证动作的实效性。
在弯道跑时,身体要向内倾斜,倾斜的程度取决于跑速和弯道半径和弧度的大小。
3.4终点跑
终点跑的任务是尽量保持途中跑的速度并进行冲刺,尽快以躯干接触终点线内沿垂直面,通过赢取时间来取得最佳成绩和名次。
短距离跑的终点跑,要求保持好途中跑的技术和节奏,把因体力消耗和动作变形而引起的速度下降减小到最低程度。
中、长距离跑则要求根据项目、个人体力和特点、比赛目的和对手情况来确定终点跑的冲刺距离和战术。
第三节跳跃的技术原理
1跳跃的概念和阶段划分
田径运动中的跳跃,是人体运用自身的能力或借助一定的器材,通过一定的运动形式,使人体腾越尽可能的高度或远度的运动项目。
田径运动的跳跃项目是周期性和非周期性相结合的混合性质的运动。
各跳跃项目虽然运动形式和要求不同,但它们都是从人体的水平位移转变为抛射运动,都可以划分为以下4个紧密相连的技术阶段:
1.1助跑阶段:亦称人体水平位移阶段。
1.2起跳阶段:亦称人体由水平位移向抛射运动的转变阶段。
1.3腾空阶段:亦称人体的抛射运动阶段。
1.4落地阶段:亦称人体抛射后的下落着地阶段。
在以上4个阶段中,助跑和起跳是影响跳跃成绩的主要阶段,而起跳阶段又是跳跃技术的关键部分。
2决定跳跃成绩的因素
2.1跳高
跳高成绩(H)由3个部分组成:一是腾空前身体重心的高度(H1),它取决于身高、腿长和腾空前的身体姿势;二是腾空前身体重心高度到腾空最高点的垂直距离(H2),它取决于起跳离地时身体重心腾起的初速度和腾起角度;三是腾空最高点时身体重心与横杆的垂直距离(H3),它取决于过杆时的身体姿势和过杆动作。
因此,跳高成绩可以用H= H1+H2+H3公式来表示。
这里需要指出,除非腾越过杆时身体重心低于横杆(实践中又不可能做到)H3是正值,否则H3,均为负值。
从H1来看,身高和腿长无法改变,但在技术方面,如能在起跳离地时充分伸直起跳腿的髋、膝、踝三关节,两臂和摆动腿充分向上摆起,身体充分向上伸展,就能提高起跳离地时身体重心的高度,有效地增大H1的值。
从H2来看,根据抛射运动物体上升高度公式:H=V02•sin2a/2g(H为被抛射物体的上升高度,V0为腾起初速度,a为腾起角,g为重力加速度)得知,在跳高中,人体重心上升的高度,主要取决于腾起初速度和腾起角度。
因此,起跳是跳高技术的关键。
分析整个动作过程,H1又可以分解为h1和h2。
h1是起跳脚着地后屈膝缓冲至最大程度时,地面到身体重心的高度。
h2是起跳离地瞬间身体重心的高度H1减去h1,也就是说,h2是起跳用力的有效工作距离,它对提高H1的值至关重要。
因为当用力蹬地使身体产生垂直加速度时,工作距离越长,或者通过这段距离的时间越短,起跳离地瞬间的末速度越大。
所以,加大起跳腿蹬伸用力的工作距离和缩短起跳腿蹬伸用力的时间是使人体获得较大腾起初速度(或者说取得较大的H2值)的基本途径。
因此,在跳高的起跳中应做到:一是通过届膝缓冲、上体后仰(弧线助跑中的起跳还应使身体向内倾斜)等动作合理地降低身体重心高度和通过起跳腿三关节充分伸直、摆动腿和两臂充分上摆、躯干充分向上伸展等动作,来增加起跳离地时的身体重心高度,从而加大起跳蹬伸用力的工作距离;二是充分利用助跑获得的水平速度和快速积极放脚着地等动作来缩短起跳蹬伸前的缓冲时间,从而增加起跳腿肌肉在收缩前的紧张度和初长度,通过加大垂直用力的程度来缩短蹬伸用力的时间。
跳高的腾起角度是人体离地时身体重心腾起初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构成的角度。
它的大小与
起跳离地瞬间垂直速度和水平速度的比例有关(当垂直速度大于水平速度,腾起角大于45。
;当垂直速度小于水平速度,腾起角小于45。
;当垂直速度等于水平速度,腾起角等于45。
)。
虽然腾起角度在90。
时其正弦值最大,但在跳高中由于要越过横杆,同时要利用助跑获得的水平速度来加快起跳动作,因此不可能采用90。
的腾起角。
由于过杆姿势和需要利用的水平速度不同等因素,跳高的腾起角一般在50。
一65。
之间。
助跑速度对提高H2的值具有重要作用。
当助跑最后一步起跳脚着地时,由于水平速度突然受到阻碍,加大了起跳腿的压力,迫使起跳腿弯屈,预先拉长腿部的伸肌群,也就是说,使起跳腿在完成退让性工作过程中,最大限度加大了腿部伸肌群的紧张度和初长度,从而为随之而来的用力蹬伸创造有利的条件。
因此,在腿部肌肉力量可以支撑和不影响完成起跳技术的前提下,应尽量提高助跑的速度。
起跳时,摆动腿与两臂的摆动,不仅能提高中H1的值,而且还有助于增加H2的值。
当摆动腿和两臂加速向前、向上摆动时,由于惯性作用,加大了支撑腿对地面的压力,从而加大了地面对人体向上的反作用力。
因此,起跳时摆动腿和两臂的摆动与起跳腿的蹬伸动作应协调配合,积极有力地进行大幅度摆动。
H3通常是负值,为了尽量缩小H3的值,需要采取合理的过杆姿势和做出合理的过杆动作,使身体各部位依次越过横杆,这就要求人体在腾空阶段有必要旋转。
使人体在空中旋转的力必须在起跳时获得。
俯卧式跳高来自起跳时的偏心推力(这将会损失一部分垂直速度);而背越式跳高则由于起跳放脚时上体处于向内倾斜状态,在垂直用力过程中,上体与下肢各运动环节重心产生加速运动的方向不一致而获得腾空后的旋转力。
另外,在腾空过杆时,借助人体自身各环节的动作,调整身体各部位的姿势和位置,使身体相应的其他部位产生补偿性的位移或加快旋转的速度,这样不仅能使身体各部位依次和顺利地越过横杆,而且在俯卧式跳高中还能减小偏心起跳,从而减少垂直速度的损失。
2.2跳远
跳远的成绩(L)由3个部分组成,一是腾空前身体重心投影点距起跳板前沿的水平距离(L1)。
它取决于踏跳的准确性、身高、腿长以及腾空前的身体姿势;二是腾空阶段身体重心飞行的水平距离(L2)。
它取决于身体重心腾起的初速度、腾起角度、离地瞬间身体重心的高度和空气作用力等,这一段距离还可以分解成S1和S2两个部分;三是着地时身体重心投影点与着地点之间的水平距离(L3)。
它取决于下落时的身体姿势和着地动作的合理性。
因此,跳远的成绩可以用L二L1+L2+L3公式来表示。
从L1来看,身高、腿长不能改,但是提高踏跳的准确性(因为跳远成绩是量至起跳板前沿的)和在保证合理腾起角度前提下取得一个尽量向前的身体姿势,就能使L1的值有所增加。
L2的值是在起跳离地时就决定了的。
根据物体抛射远度公式:S=V02•sin2a/g得知,人体重心腾越的远度主要取决于腾起初速度和腾起角度。
腾起初速度是起跳离地瞬间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的合速度,腾起角度是由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的比例关系决定的。
由于跳远要获得最大的水平距离,因此,助跑的速度对提高L2的值尤为重要。
跳远应以理想的(以能完成充分的起跳动作为前提)最大速度助跑,并在起跳阶段取得适宜的垂直速度前提下,尽量减少水平速度的损失,以获得更大的腾起水平分速度,从而提高L2的值。
虽然从物体抛射远度公式中得知在抛射角成45。
时射程最远(不考虑空气阻力时),但在跳远起跳时,由于通过助跑获得的水平速度不能损失太多,垂直速度的提高又受到人体机能的限制(当水平速度与垂直速度相等时,抛射角成45。
,但优秀运动员的水平速度可达10m/s以上,而垂直速度却很难达到 4.5m/s);另外,考虑到起跳离地时的身体重心和着地时的身体重心不在一个水平面上,因此,跳远适宜的腾起角度不可能是45。
根据运动员不同的身体形态和不同的身体素质水平,适宜的腾起角度通常在18。
一24。
之间。
L3的值是由着地时的身体姿势和着地动作合理性来决定的,但着地动作又与空中姿势和空
中身体平衡的控制能力有密切联系。
在起跳时,由于起跳脚踏跳着地受阻产生的上体环节重心水平速度大于下肢环节重心水平速度,会造成腾空后身体向前旋转。
另外,上体在前的空中姿势不仅会限制落地点与身体重心投影点的距离,还会造成落地过早而影响腾空距离,所以,腾空后应做出一定的姿势和动作来抑制上体前旋或减缓上体前旋的速度。
合理的空中姿势和动作不仅能维持平衡,延缓落地时间,而且还可通过抑制前旋,使上体处于稍靠后的位置,从而为下落着地时把两脚伸得更远创造有利条件。
因此,为了加大L3的值,必须首先做好跳远的空中姿势和动作,着地前两腿要尽量上举和前伸,着地后,要依靠屈膝缓冲和两臂迅速前摆,使身体重心尽快通过着地点的上方,或釆用侧倒等技术来避免身体后倒或坐在脚着地点的后面,从而使L3的值不会受到影响。
2.3三级跳远
三级跳远的完整动作与跳远有较大的差异,但每一跳远度的构成因素与跳远基本一致。
因此,三级跳远的成绩可以看成是由连续的3次跳远成绩所组成的(即每一跳都可视为一次跳远)。
决定跳远成绩的3个距离(L1、L2、L 3)的因素在三级跳远的三跳中基本适用。
三级跳远同样需要在助跑中获得理想的最大速度,并且在3次跳跃中要尽量减少水平速度的损失和取得适宜的垂直速度。
在保证三跳适宜比例和节奏的前提下,增加每一跳的远度。
3跳跃各阶段的技术要求
3.1助跑
田径跳跃项目的助跑任务是获得必要的水平速度和为起跳产生必要的垂直速度创造条件。
不同的跳跃项目助跑虽有差异,但助跑技术的共同要求是:动作轻松、自然,身体重心移动平稳,便于在短时间内发挥到能顺利完成起跳动作的最大速度;步长和节奏稳定,便于在助跑结束时能准确踏上起跳点或起跳板;助跑最后几步加速节奏明显,适当降低身体重心,为通过起跳改变人体运动方向创造良好的条件。
3.2起跳
起跳是正确、合理地运用助跑获得的水平速度,通过起跳动作,使人体向预定方向腾起的过程。
起跳的任务是获得必要的垂直速度,以获得尽量大的腾起初速度和适宜的腾起角度。
起跳是田径跳跃项目最关键的技术阶段,包括放脚、缓冲和蹬伸3个有序的动作过程以及与之相配合的摆动腿与两臂的摆动动作。
不同的跳跃项目采用不同的起跳方式,但共同的要求是:放脚着地动作要积极、快速,以脚跟接触地面后应迅速滚动至全脚掌着地;屈膝缓冲是踏跳腿肌肉完成退让性收缩,为用力蹬伸做好充分准备的过程。
这时,膝关节的弯屈要适度,身体重心要快速前移,以缩短缓冲时间,加强缓冲效果并获得蹬伸动作前的合理身体姿势;蹬伸动作要快速、有力、充分,要使蹬伸动作的反作用力尽可能地通过身体重心;摆动腿和两臂的摆动要积极、迅速、有力,并与蹬伸动作密切配合。
3.3腾空
当人体离地腾空后,没有外力的作用身体重心运动的轨迹是不会改变的。
因此,腾空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利用起跳时的身体重心运动轨迹,根据不同项目的需要,做出一定的姿势和动作,以使整个身体顺利越过横杆或维持好身体平衡,为下落着地动作创造良好条件。
对腾空阶段的共同要求是:各种空中姿势和动作要做得适时,并能取得实效;要利用和控制好起跳产生的身体旋转,跳高项目有时还需要做一些动作来加快过杆时的身体旋转,远度项目则主要是抑制身体的前旋。
另外,在远度项目中,还要使腾空阶段的姿势和动作为下落着地或下一次起跳(三级跳远)创造良好的条件。
3.4下落着地
在田径跳跃高度项目中,下落着地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屈膝、屈肘、团身、倒体等动作来做好缓冲,以防止外伤和减少体力的消耗。
即使使用海绵包,仍然要注意做好正确的下落着地动作。
远度项目的下落着地动作对运动成绩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
因此,即将着地前,两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