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试从高考变革看课外阅读的趋势
温儒敏最全解析:“新高考”语文的7点变化及应对策略
![温儒敏最全解析:“新高考”语文的7点变化及应对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c32e2609453610661ed9f431.png)
温儒敏最全解析:“新高考”语文的7点变化及应对策略2018-10-24 21:55 历史/阅读/高考10月11日,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人教版语文教材及统编本(人教社)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先生,以《“三新”与语文教学改革——新课标、新教材与新高考》为题,在深圳市作了专场讲座。
目前,高考变动已势不可挡,因势而动的新课标也对语文教学提出诸多要求,然而新高考究竟注重考查学生何种能力?又应当在实践中以何种科学方法应对为宜?希望本篇能助诸君在前行中涤清迷雾……“高考正在变动,一个是招生制度的改革,一个是考试内容的改革。
未来几年,全国高考主要是在考试内容、考试形式、科目上有大改革,招生制度的改革还是很谨慎,但其实招生制度改革才是根本性的。
高考改革,对高中老师来说,教学应该注意一些什么问题?我提一些建议,完全是个人学术研究的一种看法,而且这个看法可能还不全面。
”新高考高考命题越来越注重阅读量,越来越注重阅读速度。
五年前,高考语文试卷面大概是6000-7000字,现在已经到8000-10000字。
去年比前年,今年比去年,每年卷面的字数都会略增,基本上是3%-8%的幅度。
阅读量大,文字量很大。
如果学生总是刷题,阅读速度很慢,无法一目十行,这样是不行的。
那我们教高中语文,怎么办呢?教学中需要把精读略泛快读结合起来,也就是“1+X”(注:下文有详细说明)。
譬如说一篇古文用60%的时间去教,剩下的时间就要让学生接触更多的古文。
我们也要教学生方法,如中轴线、不动唇、不指读等等。
命题所依赖的材料范围将大大拓展随着高考命题材料面拓展这一改革,一线教学需要调整思路,让课堂教学多往课外阅读延伸,多鼓励广泛读书,多关注社会,不能处处围绕考试只读那么一个小的范围。
题型将偏重检索和判断,老师和学生都需要扩大阅读视野,考试几乎没有鸡汤文,《读者》《意林》等不太有用。
今年高考还选入了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我建议老师们多读《新华文摘》。
全国卷高考语文阅读测试的四大变化
![全国卷高考语文阅读测试的四大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7ab75354f111f18583d05a74.png)
2018.05全国卷高考语文阅读测试的四大变化全国高考语文阅读测试题近年来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其中隐含着一定的价值追求,这主要体现在能力要求、命题形式、思维层次和内容改革四个方面。
笔者在梳理全国卷语文阅读测试变化追求的基础上,探讨变化追求给教学带来的积极影响和重大意义,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全国卷高考语文阅读测试的历程要理清全国卷高考语文阅读测试的变化追求,有必要简单梳理一下全国卷高考语文阅读测试的大致历程。
全国卷1981年开始考查语体文阅读,1981~1983年考查的是语法和词句,还称不上是真正的文本阅读;1984~1991年只考了一篇现代文,主要从教材中选取语段进行考查,以论述类文本为常;1991年以后主要从教材外选取文章命题,1992~2006年考查两篇现代文,以实用类加文学类或论述类加文学类文本为常,文学类只考散文,未考过小说;2007年开始出现新课标卷,新课标卷论述类文本必考,文学类和实用类文本选考,小说开始进入命题视野,新课标卷以考查小说为主,大纲卷以考查散文为主;2017年新课标卷取消选考,论述类、文学类和实用类都为必考。
全国卷1952年开始考查文言文阅读,1952~1981年考查翻译、标点和词语解释,主要从教材中选取语段进行考查;1982~1993年对文本内容或形式有所考查,主要从教材外选取文段命题;1994~2002年考查虽仍以词语、翻译为主,但文本阅读理解和分析的试题已增加到两道;2003年开始减少词语考查的份量,文本阅读理解和分析随后得到不断加强;2005~2013年题组稳定,考查词语解释、信息筛选、分析概括和翻译;2014年以断句替代信息筛选的考查,2015年以解说含有文化常识的词语替代一般实词解释的考查,此后测试结构稳定至今。
全国卷1957年曾经考过课内古诗(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和《孔雀东南飞》)的内容分析概括,但考查的主要是识记能力,而非理解分析能力,更谈不上鉴赏评价能力,此后未再进行过考查。
高中语文教学改革[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改革[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1ef7abfef61fb7360b4c6539.png)
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探讨摘要:本文将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合理的改革意见。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教学改革;探讨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0-256-01语文教学主要是语言和情感教学。
语言是离不开鲜活的生活的,没有生活的语言是毫无生气的死的语言。
而语言运用的根本目的也在于这两个方面。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离开了现实的直接生活,他们几乎失去了所有的听说读写的机会。
语文教学最简单的要求就是为学生打好语言、文化基础。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面临亟需改革的局面。
一、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存在误区由于高考仍然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指挥棒,高考成绩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衡量语文教学阶段性成果的重要指标。
因此,中学的语文教师们受高考指挥棒的左右,在素质教育的幌子下仍搞应试教育。
教师不敢教课本以外的内容,不敢鼓励学生持标准答案以外的观点。
学生大面积的出现“唯书唯师”论,不敢质疑,学习语文的目的也变成了应付考试,与语文教育本身的目标背道而驰。
2、教学方法失当语文教学中,在教师灌输式、注入式的束缚下,学生只会做知识的奴隶,重复课本写的、复述老师讲的,缺乏独立思考,智力潜能受到很大的压抑。
而教师忽视了学生的思维、情感、兴趣等因素,按部就班的灌输知识,在知识传授中只注意标准答案的统一,极大程度的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种教学沉闷、单调、乏味,伤害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教材的设置不够合理在日益发展的信息化时代,新信息、新知识不断涌现,而我们的教材仍然停留在几十年前的状态,远离学生生活,难以引起学生共鸣,这种强烈的反差,也限制了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的发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人云亦云,成为背书的机器,因而对语文产生厌倦感,完全失去学习兴趣。
中学语文课本的课文应当从学生的角度来精心挑选,虽然不能要求所有的课文都是这样,但至少得要求大部分课文都能唤起学生们对未知世界的向往,能激发他们“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情感力、独特的想象力”。
新课程中如何进行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新课程中如何进行高中语文教学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418083dc49649b6648d74714.png)
新课程中如何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必将对高中语文教学带来全方位的挑战。
如何在新课程中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是致力于课改的每一位老师尤其是高三老师应该深思的的问题。
有人说:高考考什么,高三老师就教什么;高考怎样考,高三老师就怎样教;是的,我以前也曾这样想过,也曾这样做过,而且看看当前周边的包括外县市的高三老师的做法,翻翻手头有关高三教学研究的各种资料,便会很容易得出同样的结论。
那么,在新课程中高三语文到底应该怎样教呢?如何既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呢?一、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氛围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在高考各学科的鏖战中,经常会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尽管学生知道高考语文分数的比重,但是老有意无意忽略,甚至有些同学抱着“无为而学”的态度。
这给语文教学造成很大的困难,语文也是属于实践性很强的科目,考试的性质决定了这科目到了高三没有投入时间认真琢磨,是很难在考试中取得突破的。
而无数的经验又告诉我们高三一年不少同学能在语文科上提高不少分数,分数差的学生可能会少一些致命的极低分,中等的同学很有希望能考出尖子生的分数,而尖子生生如果不抓紧,失去了语文学习和考试的感觉,成绩青黄不接也是常有的事。
基于以上这些情况,教师必须首先时时刻刻提醒语文学习这件事。
一是确立信心,让所有的人都相信,高三语文是属于冲刺阶段,任何人在这个阶段都很有希望取得突破,语文是最有所为的科目。
二是细心维护语文学习的热情,要保持他们对这个学科的良好心态,不喜欢语文的学生往往互动性差,配合主动性弱。
成绩提高很难,教师工作也不好做,所以不能让学生开始讨厌这个学科,尤其是到了高三更要维护。
时不时找机会表扬一下他某方面的悟性,某次作文的亮点,以及有机会三言两语的鼓励他,激发他的信心,都是很重要的。
还要创设具体的语文氛围。
我认为高一高二语文教学可以放开些,到了高三就必须把高三的系统分配到各个教学环节和模块中去。
高考语文改革的议论文5篇
![高考语文改革的议论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e7af8c32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9d.png)
高考语文改革的议论文5篇高考语文改革的议论文篇1现在过的每一天,都是余生中最年轻的一天。
请不要老得太快,却明白得太迟。
世界太大,生命太短,要过得尽量像自己想要的样子才对。
生活里有我们预想不到的事,我们把握不了明天,但可以快乐当下,如果今天的你不快乐,担心太多不曾发生的事,想像其实是一种很可怕的心理,占据你许多时间,耽误了你很多快乐。
人生就是一场路过,赤条条来,赤条条去,带不来一丝尘土,带不走半片云彩。
你醉了,岁月无动于衷;你醒了,岁月麻木无言;你来了,岁月简单如斯;你去了,岁月春秋依然。
来和去的热情与岁月无关,人生从头到尾都是你一个人的独舞,个中曲折,自己承担,个中辛酸,自己品尝,怎么活,自己斟酌。
时间如流水,转眼之间又是秋天了,在这初秋时期,天气仍然闷热,我很期待一场秋雨,期待那种微凉,掠过我的眉,掠过我的心。
我喜欢亲近大自然,因为大自然的美,没有任何修饰,它的美巧夺天工,是上天打翻了调色板落在了人间,让整个自然界绚丽多彩,五彩缤纷。
闲暇时总爱仰望天空,看白云漂移,小鸟飞翔,天尽头,有我的家乡,有我的爹娘,那是人生最温暖的地方。
茅屋犹如圣殿,盛满了童年的酣梦,青年的爱情,还有那么多无可奉告的点点惆怅!白云缀满了我的理想,小鸟带着我的梦想飞翔!那里没有尔虞我诈,那是人生起步的温柔之乡!云祥人安康,风起花飘香!我喜欢溪流,喜欢听流水的声音,喜欢看溪水潺潺流连在山川与幽谷之间,蜿蜒绕涧舒卷着声响与姿容,一份脱俗的缱绻。
山间的溪水清澈而透亮,站在溪岸边,感应那份清净无染与澄澈,心境也似乎明澈见底。
溪水的流动自在自为,不受约束,生命在天地间任意驰骋,灵动之美超脱心灵。
在生命的溪流中,守一颗淡泊之心,拥一份淡然之美。
多少尘世间的烦忧都会遗忘在这山水间,忘了你,忘了我,我们只做闲云中的野鹤,忘了名,忘了利,我们只做那短笛中的牧歌。
揽一处悠闲,采一枝花语,润一份心境,暖一袭妩媚,掬一捧岁月,握一份懂得,书一笔清远,盈一眸淡恬。
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精选5篇)
![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f410134c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1e.png)
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精选5篇)第一篇: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提要】本文针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高耗低效的现状,运用有效教学理论,从高中常见文体特点出发,探索阅读教学的规律,梳理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构建了以“五步阅读法”为框架的阅读教学模式,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思维品质与阅读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策略课堂教学及其效率是教育工作者一直孜孜探讨的一个课题,而语文课堂,特别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更显其重大的意义。
教学策略研究正是这种研究的一个部分。
一定意义上讲,学生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最为基础的环节,就是阅读,所以在教学第一线开展语文有效阅读的教学策略的研究,应该是语文教学提高效率的重中之重。
高中阶段,是基础教育的最后阶段,面临着对整个基础教育效果的集成和检测,有效的阅读教学重要性尤为突出。
一.有效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的背景与目标1、语文新课程改革期待着有效的阅读教学近年来新课程改革在高中语文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向教与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新课标将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分解为几个方面的能力目标: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分类更具语文学科的规范性,要求也更具体,指向也更明确。
这给我们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研究切入点和新的实践***作平台。
更重要的是,这些能力目标的达成每一项都离不开一个核心的概念,就是阅读。
阅读是贯穿提升语文素养整个过程的活动。
而当下高耗低效的阅读教学显然与新课标的要求存在着明显的脱节。
因此,寻找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是新课改背景下我们无法回避的课题。
2.高耗低效的教学现状呼唤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目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抱住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从字词到段意到中心的肢解式教学,形式单一,内容枯燥。
2024高考语文从2023文言文题型看高考趋势
![2024高考语文从2023文言文题型看高考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a2f3b0b8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8e.png)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从2023文言文题型看高考趋势高考文言文考情分析近几年的文本变化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类型的丰富多彩、内容的博大精深,旨在引导考生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涉猎传统典籍,并从中汲取精华和养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题型变化主要呈现以下特点:①注重关联教材,选项例句大多出自中学课文;②注重课内外联动,增强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纵观近三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命题特点,我们梳理出以下几个新趋向:01 文体类型趋于多样考查的文本打破了“二十四史”“一统天下”的局面,各类文化典籍“百花齐放”。
文体类型更多样,不局限于纪传体、纪事本末体,议论文亦有可能考查;文本形式可能变一个语段为两个甚至多个出自不同文化典籍的语段,文本间相互阐释,考查考生的综合理解能力。
02 命题形式不断创新文言文阅读题型一直相对稳定,但也会“稳”中求“变”。
比如,往年通常将常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考点放入翻译题中考查,而2022年则将文言实词单独命题,或与古代文化知识组合命题。
2022年新高考Ⅰ卷第11题一些传统考点会采取新的命题形式出现在考生的视野中。
如断句题由客观题变为主观题。
03 加强与课本的联系高考命题一直注重课内外关联,虽然文言文选文是课外的,但答案却与课内所学紧密相关。
从考查目的的角度看,今后命题将更加重视对文言基础知识的考查,重视考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升积累运用的能力。
文言文实词实词看不懂,就约等于文言文看不懂。
高中阶段,常用得文言文实词大约有180个左右。
在理解翻译文言文实词时,出了套用其常见意义,更要注意以下两种情况:01 词类活用翻译文言实词时,可根据其在句中的位置,判断其所充当的成分,然后推断词性,考虑其是否出现了词类活用现象。
02 通假字若实词按照字面意思解释不通,考生可以考虑是否出现了通假现象。
但要注意,通假字往往是约定俗成的,不可胡乱代替。
考生应以课本中的通假字为基础,作一定量的积累。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课外阅读的策略研究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课外阅读的策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c06f405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1a.png)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课外阅读的策略研究摘要:受应试教育以及高考紧迫性的影响,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知识点的讲解上,因而忽视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忽视了语文教学的育人作用。
随着立德树人教育的深入推进,语文在提高国民素质和坚定文化自信等方面的作用愈发凸显。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理应受到重视,以使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名著名篇,体会汉语言文学的魅力,提高思维水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基于此,以下对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课外阅读的策略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课外阅读;策略研究引言有效的课外阅读能够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同时,科学的课外阅读还能够对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及人生态度产生积极影响。
然而,由于受到高考压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部分学校及语文教师过于重视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课外阅读的时间安排较少,甚至部分高三班级直接取消了课外阅读环节,将教学的全部重心放于提高成绩方面,导致学生的课外阅读机会较少,缺乏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与条件。
一、实施语文课外阅读的重要性首先,实施语文课外阅读能够为高中生提供大量的趣味阅读素材,因而能够牢牢地吸引高中生的注意力,推动高中生开启趣味阅读,帮助高中生积累更多更好的文化滋养。
其次,实施语文课外阅读能够开阔高中生的知识视野,帮助高中生成为见多识广、博闻强记、知识渊博的人,为高中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最后,实施语文课外阅读能够培养高中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充满正能量的优秀图书成为高中生健康成长的陪伴者和促进者。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课外阅读的现状(一)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降低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智能手机几乎遍及了每家每户,部分高中生也拥有了自己的手机,他们多多少少的都会有些沉迷于网络游戏,从而对课外阅读的兴趣降低,在课余时间他们会选择使用智能手机进行放松,然而其实使用手机时,其精力高度集中,并且短距离凝视手机,会对学生的眼睛及身体产生不良影响,同时也并不会真正起到放松的作用,反而会使学生精神疲劳,进而影响了语文学习的效率。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调整策略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调整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f2f5440f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f6.png)
教育新探摘要:随着立德树人理念的深入推进,近年来高考语文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语文学科在高考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阅读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越来越深入,这成为教师教学中需要深入揣摩的一个重点。
现从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分析入手,浅谈如何更好地指引学生有效学习、深度阅读,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新高考;语文阅读;教学策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对于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近年来高考语文试题不断进行调整,无论是从考试内容还是考核方向上,都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综合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如何更好地推进语文阅读教学,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成为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一个核心问题。
一、新高考改革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变化今年新语文高考考试大纲公布,我们从中可以发现,新考纲对于文化素质的指向越来越明确,其中具体提到了“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科学这个词汇的加入让我们更加需要思考,语文的工具性价值不仅体现在文学方面,而且对于学生多门学科的学习推动都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考纲中对于实用型文本的阅读从题三改到了题二,而且在连接体系中将重要词语改成了重要概念,这集中反映在阅读模块上,教师不仅要对其中的考题进行综合判断,更重要的是要对语文教学方向进行有效的调整。
新高考评价体系中,核心素养跃然纸面,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的文字能力,更重要的是要从结构、语言、表达、思维等层面凸显语文的时代感。
传统的阅读方法已经不能迎合新高考的需求,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必须要进一步优化和调整。
二、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调整策略分析1.创新语文阅读教学方法,适应高考增删模块在高中语文教学推进的过程中,教师立足于教材所呈现的文本,指引学生有效阅读,这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时代需求,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的氛围,尤其是时政文章、社科文章、学术文献、时评书评、网络热评文章等,都应该充实到学生日常阅读的过程中。
高考语文阅读的变化及应对策略探索
![高考语文阅读的变化及应对策略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7565627b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ff.png)
高考语文阅读的变化及应对策略探索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高考语文阅读也在不断变化。
过去的阅读题以文言文和形式相对单一的现代文为主,而近年来,随着新时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多元化,高考阅读也逐渐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阅读材料类型的多样化近年来,高考语文阅读材料类型的多样化是一个比较明显的变化。
以2019年高考为例,共选用了8种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包括微博、广告、轻小说、话剧、评论、杂文等。
这些材料类型更加贴近日常生活,涉及的主题也更加广泛,例如社会热点、文化教育、人物传记等,既符合时代潮流,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阅读题的考查方式多元化传统的高考阅读题以理解题和鉴赏题居多,但近年来,考查方式也越来越多元化。
比如,2019年高考阅读题中增加了一道“语言运用”题,要求考生根据语境理解,选出最佳的表达方式。
而在2018年高考中,也曾出现过一道“衔接造句”题,考察考生对文章前后衔接的理解能力。
这样的变化促使学生不仅要对文章整体有一个清晰的把握,更要注重具体细节和语言运用,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应对策略面对这样的变化,考生应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一、多读多练语文阅读技巧虽然重要,但如果基础不够扎实,也很难取得高分。
所以,考生应注重多读多练,尤其是练习和阅读多样化的材料,例如微博、广告等,这也有助于拓宽知识面和语感。
二、注重细节在练习阅读时,不仅要注重整体把握,还要关注材料中的一些细节,例如语言运用、修辞手法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义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掌握阅读思路对于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要掌握不同的阅读思路。
对于新闻报道等事实性材料,要注重细节,陈述问题的事实、原因、结果等;对于社论、杂文等议论性材料,要注重把握作者的态度和思想。
在考场上要快速理解题目要求,迅速找到答案和作出选择。
总之,随着高考语文阅读的变化,我们要注重多元化的阅读训练,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要灵活掌握阅读技巧和策略,做到心中有数,不畏考场。
温儒敏:改革后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走向
![温儒敏:改革后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走向](https://img.taocdn.com/s3/m/7e20b8b4aa00b52acec7ca67.png)
5.提倡整本书阅读。
为什么要提倡整本书阅读?因为现在多数人都读不完整本书,一是没有耐心, 二是碎片化阅读的影响。所以整本书阅读首先就是“养性”,涵养性情,让学生静 下心来读书,感受读书之美,养成好读书的习惯。
6.重视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相当一部分糟粕,只属于它过去那个时代,不可能转 化,也不可能支持当代文化生活。如传统文化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社会关爱,正 心笃志、崇德弘毅的人格修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以及仁爱、民本、 诚信、正义、大同等观念,都是精华的部分,可以继承和转化、吸收;而愚忠、愚 孝、封闭、自私、奴性、麻木,等等,都是糟粕,应当批判和抛弃。
新教材
读书为要
“统编本”语文最主要的特色,就是“读书为要”。用一家媒体的 报道标题来说,就是“新教材专治不读书”。读书、熏染、积累是语文 不变的法宝。语文的综合性、实践性很强,培养读书的习惯是语文最重 要的宗旨。
激发读书兴趣,养成读书习惯,是教语文的最重要的办法。举一反 三(精读课)运用精读学来的方法来读其它书(略读课)。老师们赤手 空拳重读课文,才使备课有温度,自己的感知。
2. 自由阅读
名著导读的主要功夫依旧在课外,课内只是激发兴趣,提供建议,或者 排除难点。所以,教师在做名著导读课程设计的时候,应该注意“自由”这 两个字。哪怕学生完不成任务,或者任务完成得不好,也不要扼杀他的兴趣。
具体做法 名著导读要以目标管理为主,过程管理为辅。目标管理,就是要设立名
著导读的总体任务和要求;过程管理,则是把完成任务每一步需要做的பைடு நூலகம்情 都规定好,包括“要解决什么问题”“要消灭什么状态”“每天读多少页” 等。
比如《朝花夕拾》,它是鲁迅写给自己看的,是一个成年人的回忆, 是成年人很痛苦的时候靠小时候的生活(回忆)来安慰自己,并不能当 成故事来读。所以要给学生预先说明这本书理解起来有难度,告诉他你 能读最好,读不懂就查查资料,了解一些背景,想办法读完;实在理解 不了没关系,以后再说。同时也要告诉他方法——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六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六篇](https://img.taocdn.com/s3/m/0f37950833687e21af45a9cd.png)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六篇【篇一】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颁布和在部分省区的实施,标志着中学语文课程改革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由于在课程理念、课程设置方面的跨越式前进,这一次的高中语文课程改革较之以往的历次改革,有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为语文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宏伟蓝图,但同时对我们教师来说也是一次挑战,对语文教育的变革也是一次突破。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观念转变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8-0269-0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对许多教师来说是个全新的事物,国家采用先在少数实验区试行然后逐步推开的办法,是十分正确的。
这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保证课程改革健康、稳妥地向前发展。
一、课程标准的制定没有离开基础教育的基础性我们知道,中学教育是国民教育,是基础教育,国民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基础教育,基础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受教育者具备最基本的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需要的道德水准、能力水准和必要的文化修养。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础性主要体现在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上,也就是最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和交际能力。
在新标准中不管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遵循了注重基础教育的这一原则。
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能力的培养是掌握课程标准最基本的要求。
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要求课程标准不仅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对基础知识的学习要充分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
要紧密联系社会现实,不能脱离鲜活的材料进行命题,要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的意识,让学生知道,知识的考核不可能脱离生活,一定会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因此,无论从哪个方面讲,高中语文都不能忽视语文教育的基础性,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认清这一点。
二、课程标准中考试、评价的问题当今中国基础教育的一个尖锐的现实问题就是愈演愈烈的考试竞争。
“应试教育”被我们批了多年,扭转了多年,局面非但不见好转,反而更加严峻。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912c70bb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d8.png)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考摘要:随着“新高考”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高中语文教师逐渐意识到对学生各方面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其中阅读作为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重点模块更是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关注和研究。
据此,笔者将根据个人工作经验和有关研究成果,依托文献查阅、案例分析等方法,围绕“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一题撰写本文,并从不同角度出发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希望可以对诸位的工作优化带来一定的帮助和灵感。
关键词:新高考;高中语文;阅读教学1新高考改革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面提出的主要要求1.1实现阅读教学内容的丰富化进入到高中阶段后,学生的信息摄入、理解和提炼能力都基本实现了质的强化,同时所能接触到的外界信息也基本上涵盖社会资讯的方方面面,这就意味着他们理应在阅读活动中具备处理多类型信息的综合素质。
与此同时,阅读活动本身是一种对外界信息进行有机摄入的行为,也同样需要学生以更加多元的方式和路径达成构建自身对应素质模块的目标,这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新高考”改革提出了拓展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思维域度的要求,具体落实到语文阅读方面而言,高中语文教师应当有意识地打破对传统阅读训练当中材料类型结构失调这一局面的过度依赖,结合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以及相应的考查、强化要求来提高“边缘”材料的“出镜率”,同时在针对后者的材料分析、信息提炼思路和方法上做出较有独立性的教学指导,以此来作为完善学生综合阅读素养的有效手段。
1.2实现阅读教学形式的多元化现代社会已然步入了信息化、多媒体时代,文字不再是唯一的信息表现载体,更多的信息内容开始通过多形式的路径呈现在人们面前。
高中生大多步入了成年人的行列,具备了通过不同形式获取外界资讯的能力和意识,并逐渐在自发的状态下开始了这种能力和意识的强化,这应当在高中阶段的阅读教学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从另一方面来看,“新高考”改革中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素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传统模式下的教师“牵引”式教学已经暴露出愈发严重的弊端。
温儒敏: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专治不读书!附高中必读书单
![温儒敏: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专治不读书!附高中必读书单](https://img.taocdn.com/s3/m/d4ab1275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fd.png)
“语文为王”的时代已然开启!新课标、新教材与新高考下,对语文 阅读能力 考查的导向更加明显,语文逐渐成了拉分最厉害的科目,部编版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透露,高考命题方式正在进行很大的改革,阅读速度很重要,而“部编本”语文最主要的特色,就是“读书为要”。
那么高中生要如何应对高考改革带来的阅读要求?新高考、新课标、新教材一、使用新教材,要重视阅读量的问题。
高考命题越来越注重阅读量,越来越注重阅读速度。
五年前,高考语文试卷面大概是6 000-7000字,现在已经到8000-10000字。
去年比前年,今年比去年,每年卷面的字数都会略增,基本上是3%-8%的幅度。
阅读量大,文字量很大。
如果学生总是刷题,阅读速度很慢,无法一目十行,这样是不行的。
展开剩余 95 %二、命题所依赖的材料范围将大大拓展。
随着高考命题材料面拓展这一改革,课外阅读尤其重要,广泛读书,多关注社会成为学习语文的必备渠道,不能处处围绕考试及课本这么一个小的范围。
题型将偏重检索和判断,老师和学生都需要扩大阅读视野,考试几乎没有鸡汤文,《读者》《意林》等不太有用。
今年高考还选入了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三、更加注重信息筛选处理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的考查。
以前的语文学习可能注重思想内容、字词句、艺术手法,这里边也包括有检索,但是是不自觉的,更多是停留在技巧层面,不是考学生的脑子灵动,是考他们有没有记住。
为什么现在那么重视检索能力的训练?因为现在是信息社会,有太多信息需要去辨认。
这些年高考语文在强化检索能力的考查,这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
备战高考,还需要对检索阅读进行训练。
考查检索能力通常看你在阅读过程中能不能排除概念干扰,能不能提取新的信息。
尤其在实用文阅读中,基本都含有概念干扰这一特点。
例如《堂·吉诃德》《红楼梦》《乡土中国》《谈美》等整本书的阅读推进,这部分的分值还会提升。
五、高考作文,作文要重视议论文,但不能放弃叙事文,还要“防止套题”。
高三语文教学论文15篇
![高三语文教学论文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d5993677cc7931b764ce1543.png)
高三语文教学论文15篇高三语文教学论文摘要:高三语文教学应正确地引导学生精力的投放、时间的安排以及对学生方法的启发。
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也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应精于讲述富有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含有前瞻意义的“指导”,给学生解决问题留出时间,有助于启发学生自主学习。
关键词高三语文教学教学论文教学高三语文教学论文:高三语文教学应重视非智力因素摘要:高三语文教学有其特殊性,强调积累和分类,注重训练和落实,功利性明显。
多数学生已穷其力、竭其智。
如果教学能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往往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高三语文非智力因素自信焦虑高三语文的教与学有其特殊性,课堂教学必须具有总结中学阶段语文知识的性质。
特别强调积累和分类,注重训练和落实,紧贴高考,功利性明显。
学生需要通过量的训练达到质的飞越,提高应试能力。
重压下,多数学生已竭尽全力,但并不都能达到理想效果。
至此,再谈智力因素已毫无意义,反而应重视非智力因素对教学的影响。
多数心理学家认为,非智力因素主要有八个方面:兴趣与爱好;愉快的情绪、对事业的热情;对挫折的忍受性与意志力;活泼的性格、宽阔的胸怀;自信心与好强心;远大的理想与目标;高抱负;焦虑。
高三紧张的学习和频繁的考试容易使学生产生焦虑和挫败感。
这时非智力因素中对挫折的忍受性与意志力、自信心与好强心、焦虑对学生的影响特别大。
如果学生语文状态不好,通过分析就会发现绝大多数不是智力跟不上,而是患得患失。
一遇到挫折就开始焦虑,进而怀疑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
这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树立学生自信心,实践证明很正确。
2012年,笔者在一所三星级中学高三任教。
当时为确保尖子生有更好的学习氛围,学校挑选了20个成绩最拔尖的学生重新组班。
笔者担任此班语文教学工作。
开班前,学校组织老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都做了全面分析,要求针对具体情况进行提优补差。
高中语文新高考题型改革下的文言文教学研究
![高中语文新高考题型改革下的文言文教学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ffdd821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71.png)
高中语文新高考题型改革下的文言文教学研究摘要:近年来,高考中文言文部分的比重逐渐加大,而新高考题型改革又进一步强化了这一趋势。
因此,如何制定有效的文言文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技能,提高高考成绩,已成为高中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基于此,本文重点探讨了高中语文新高考题型改革下的文言文教学策略,包括加强学生对文言文词汇和语法的掌握,增加文言文背景知识的积累,以及鼓励学生多读文言文作品等三方面措施,以期为高中语文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高考;文言文;教学策略;语文素养引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语文高考题型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
其中,文言文部分的题型变化尤为引人关注。
这不仅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也对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适应这一变革,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的研究显得格外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在新高考题型改革背景下,如何有效地进行文言文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其应对新高考题型改革下文言文考试综合能力。
一、加强学生对文言文词汇和语法的掌握加强学生对文言文词汇和语法的掌握是高中语文新高考题型改革下文言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首先,加强学生对文言文词汇的掌握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之一。
在教学初期,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基本的文言文词汇库,这可以包括一些常见的实词、虚词以及成语[1]。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注重词义的多样性和语境的适应性,而教师则可以通过阅读、写作、课堂讲解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词汇积累。
同时,学生应学会熟练利用工具书,辅助词汇学习。
此外,教师应当设计多种语境,让学生在语境中运用所学词汇,以加深记忆和理解。
可以让学生进行翻译、短文写作等,使所学的词汇得到实际应用。
其次,加强学生对文言文语法的掌握也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文言文的句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学生需要掌握文言文的常见句式和句法结构,如倒装句、被动句等。
教师应帮助学生尽快理解这些差异,并熟练掌握其在不同语境下的用法。
高考视角下的农村高中经典阅读现状及策略
![高考视角下的农村高中经典阅读现状及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2aedc4f1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8a.png)
高考视角下的农村高中经典阅读现状及策略发布时间:2021-07-15T10:42:25.773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3月8期作者:姚中卫[导读] 阅读素养已成为高考语文学科素养的基本构成和决定要素之一姚中卫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常坟中学 233413摘要:阅读素养已成为高考语文学科素养的基本构成和决定要素之一。
可见阅读在高考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经典阅读是农村高中教学的薄弱环节,我们希望努力尝试探索的方向,以期改变农村高中学生的阅读现状,提高他们的高考成绩。
关键词:农村高中经典名著阅读高考2020年的高考已经落下帷幕,但高考作文很快成了热门话题。
这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考察正逐渐成为高考语文命题的重中之重。
高考语文作文全国卷Ⅰ直接给了一段春秋战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的历史故事,引入了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不同的治国理天下的观点,让同学们以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材料展开讨论,写一篇发言稿。
管鲍之交,是春秋时期重要历史故事,很多阅读量大的孩子,可能会知道。
齐桓公志向远大,胸怀宽广,善于用人;鲍叔善于识才,谦虚礼让,唯才是举;管仲才华出众,忠于职守,心怀家国。
三人合力最终就了霸业。
如果不了解这个历史故事,可能需要花一番工夫审题,甚至读不懂。
2019年的语文全国卷一,考查的是鲁迅《故事新编》里的一篇文章,实际问的问题就是围绕这本书展开。
要是没看过这本书,可能就回答不好阅读理解题。
2019年的浙江语文高考试卷也是如此,考得也是整本书的阅读:萧红的《呼兰河传》。
“教学改革必须用高考来撬动,来推动阅读、写作的教学。
”这位教材主编的话也代表了当下国家进行教育改革的决心。
预计未来高考试题,命题人会在更大范围内采取更加灵活多变的题型来考查学生的经典阅读情况。
2019年高考语文共有8套试卷,考查了《史记》《理水》《呐喊》《红岩》《平凡的世界》《呼兰河传》等经典名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精神标识,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
2021近几年高考语文试题的变化趋势范文1
![2021近几年高考语文试题的变化趋势范文1](https://img.taocdn.com/s3/m/8031f5f810a6f524cdbf85b9.png)
2021近几年高考语文试题的变化趋势范文 摘要:高考语文试题每年在保持基本稳定中,也会有一些细微的变化。
通过对近几年高考语文试题的分析,发现其测试重心存在以下三种变化:认知维度由记忆向运用偏移,测量难度由简单模仿向创造性表达提升,测试任务的开放度由具体明确向多元综合倾斜。
这些变化的共同指向是强调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高考改革;高考语文;语文命题;语文教学;核心素养 最近几年,高考语文试题在诸如课标的修订、语文在高考中比重的重议、语文教学传统的重估等动因中体现着一些变化。
这些变化对教学一线教师来说非常重要,教师必须从变化中把握语文教育的导向,同时据此调整教学,才有可能掌握语文教学的先机,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通过对近几年高考语文试题的分析,归纳总结变化的趋势,以期对中学语文教学有所启示。
1测量目标的认知维度:从记忆到运用。
检测考生对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是上海高考语文试卷中阅读理解部分的一道基础题。
将其中3年的试题做比较,看看这类试题出现了什么变化。
2007年,该题的阅读材料是北宋苏轼的《阮郎归·初夏》一词,试题是: “词”这种体裁的别称是.(1分) 2014年,该题的阅读材料是南宋陆游的《镜湖女》一诗,试题是: 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1分) A. 古体诗 B. 近体诗 C. 歌行 D. 诗余 2015年,该题的阅读材料是南宋张孝祥的《隐净山中大雨》一词,试题是: 这首词的词牌应是()。
(1分) A. 沁园春 B. 水调歌头 C. 雨霖铃 D. 八声甘州 初看起来,这3道题考查的都是学生对古典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属于选择-反应试题,答案指向都是具体而明确的,因此很多教师一般不会注意它们之间的差别。
其实,从认知维度上说,这3道题分别属于不同的层级。
如果用安德森等人的认知领域目标分类学的二维表格来分析(见表1),其差别一目了然。
如果把认知加工维度看作一条横向坐标轴,从表1的信息可以看出,2007年、2014年、2015年高考语文上海卷这3年的文学常识题,在这条坐标上呈现逐渐后移的趋向,即随着认知维度的后移,识记成分越来越少,应用成分越来越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教学:试从高考变革看课外阅读的趋势语文从本质上来说不同于数理化之处,在于其结构不是逻辑性、阶梯性的递增,而是潜移默化、循环滚动的,有如水中养鱼,积以时日,方见成效;不仅仅以课堂与课本为限,而是课外阅读和课堂的结合。
这几年中学教学改革的声势造得很大,接二连三的举措,矛头所向都是长期遭到垢病的、把学生当成考试机器的应试教育,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改革确实颇有成效。
在中学语文课堂上,满堂灌的颓风,可以说扫除一空,师生对话的风气已经形成;最为顽固的高考语文试卷也都有了重大的变革。
这一切都足以说明,素质教育理念长驱直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知识灌输的容器的核心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教育领域里,新的历史景观已经在我们面前展开。
但是,学生素质真正的提高是系统的改革的结果,一两项改革的进展是比较有限的,距离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还有不小的距离。
就语文教学来说,其特殊规律还不能说已经达到高度自觉的把握。
比如,它与自然科学课程最根本的不同就不够明确。
本来,明摆着的事实是,语文从本质上来说不同于数理化之处,其一,其结构不是逻辑性、阶梯性的递增,而是潜移默化、循环滚动的,有如水中养鱼,积以时日,方见成效;其二,不仅仅以课堂与课本为限,而是课外阅读和课堂的结合。
从语感、尤其是书面语感的养成来说,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可能超越课堂阅读。
光凭课堂,学生的作文和口头表达的水准是很难有实质性的提高。
这是因为,从一个词语到一个文本,它不像自然科学那样以逻辑理念的简洁明确为特点,而是以多元的语境体悟为基础,这种体悟,常常是非逻辑的,但又是最为丰富、最为生动的。
多维语境决定了语文是素质化的,拘泥于课堂阅读的单纯性和有限性,就成了语文素养提高的障碍。
课外阅读的优越性,首先就表现在它的量上,只有大量的阅读,才能保证多维语境语感的潜移默化。
其次,全方位的语感的储存,在现场语境的应对中,是一种猝然遇合,不仅仅靠量的堆积,而是依仗某种心领神会。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难以量化甚至是不可量化的,因而与现行的评估体系,主要是书面笔试的量化形式是矛盾的。
教育部"课外阅读书目"的缺失书目明显集中在文学名着方面,片面地集中在情感审美,忽略了理性的分析能力、睿智和理趣。
然而恰恰是在这一点上,我们的改革,还没有真正到位。
诚然,加强课外阅读,是有识者共同的愿望。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要求一到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还特别点出了:《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和《朝花夕拾》。
长篇文学名着则有《西游记》、《水浒》、老舍《骆驼祥子》、笛福《鲁滨逊漂流记》、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罗曼?罗兰《名人传》、高尔基《童年》、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对于当代文学作品,则建议教师从"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以及近年各类中外优秀作品中选择推荐;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这个书目还扩大到《论语》、《孟子》、《庄子》、《三国演义》、《红楼梦》、《围城》、《家》、《堂?吉诃德》、《巴黎圣母院》、《欧也妮?葛朗台》、《匹克威克外传》、《复活》、《老人与海》等经典名着。
标准的制定者可谓用心良苦,书目网罗古今中外,全面照顾到他们知识结构的各个方面。
但是,这个书目明显集中在文学名着方面。
而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其人文素质,文学的审美情感,独特的情趣熏陶,只是其中一个片面,还有另外一个方面,应该是理性的分析能力,睿智和理趣。
把情感与理性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达到全面发展。
问题在于,情趣的张扬和理性的分析,是有矛盾的。
忽略了矛盾,必然是审美情趣淹没一切。
"建议"中对于这个方面,当然并未完全忽略,但只是说:"科普科幻读物和政治、历史、文化各类读物可由语文教师和各有关学科教师商议推荐。
"把这么多方面笼统地集合在一起,很难不给人以虚晃一枪的感觉。
自然科学史、自然科学家传记、历史科学的经典被忽略。
连《达尔文自传》《居里夫人传》《万历十五年》,这样影响巨大而又通俗的着作都没有进入视野。
这种忽略可以上溯到上个世纪初我们引进西方学校制的最初阶段。
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我们在这方面薄弱到惊人的程度。
一些本该普及的自然科学史常识,理性思维的经典案例,长期以误传误。
在学界出现文学、文化史上的硬伤,会引起讥嘲,可是自然科学史的硬伤,在课本中、在学者的作品中,却是见误不误,误乃不误。
比如,牛顿因苹果落地而悟出地心引力;又如,瓦特因为见水壶冲激壶盖,而悟出蒸汽机原理,在中学生作文中,在大学生的辩论中,往往是经典的论据,但是实际上在西方自然科学史上,早已被认定是不可靠的。
最值得一提的是伽利略比萨斜塔实验证明物体的重量与自由落体加速度无关的佚事,在我们这里,已经弄到众口铄金的程度。
首先弄错的是伽利略晚年的学生维维安尼,他在《伽利略传》中提到,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过落体实验。
证实了所有物体均同时下落。
但史家考证,没有任何理由表明伽利略做过这一实验,因为伽利略本人从未提起过。
但是,此前类似的实验已经有人做过。
1586年,荷兰物理学家斯台文以两个重量为一比十的铅球,使之从高30英尺的高度下落,二者几乎同时落在地面上的木板上。
围观者清晰地听到两个铅球撞击木板的声音。
伽利略后来听说了这个实验,可能也亲自动手做过,但是这种实验由于空气阻力不太准确。
而且真做起来,结果不一定对伽利略有利。
事实是,一个亚里斯多德派的物理学家为了反驳伽利略,真的于1612年在比萨斜塔做了一个实验,结果表明,相同两个材料但重量不同的物体并不是同时到达地面。
伽利略在《两门新科学》中对此有所辩护。
意思是,重量一比十的两个物体下落时,距离相差很小,可是亚里斯多德却说差十倍。
为什么无视亚里斯多德这么大的失误,却盯住我小小的误差不放?伽利略的这个实验,显然没有成功,但伽利略凭什么创造了自由的落体等速的学说呢?他主要是靠演绎推理,这种特殊推理叫做"思想实验":他先假定,亚里斯多德是对的。
把两个重量不同的金属球连系在一起,按照亚里斯多德的原理,重球由于受到轻球下落速度慢的拖累,速度因而减慢。
故二者相连比单个球下落要慢。
但,同样根据亚里斯多德的同样的原理,两个球连系在一起,则意味着变成了一个球,这个球的重量,比原来的任何一个球都要重。
则其下落的速度应该比原来任何一个球都要快。
由于这两个结论互相矛盾,因而其前提不能成立。
课外阅读长期陷于偏颇甚至落空的原因曾经有一段时间,课外经典阅读,与升学考试的评估,在默默地抗衡。
课外阅读,长期之所以陷于偏颇,可能要归咎于课本的编者、课程标准的制定者,大都是中文系出身,其学养,对中文专业也许是足够了,但是对于中学人文教育来说是不够的,这就造成了素质教育片面地集中在情感审美方面。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课外阅读书目中,竟没有一本经济学方面的通俗权威着作。
在高中语文课本中,反映当代经济学成就的普及性的文章,也宣告阙如。
就连《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谈话》这样的着作都不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要知道,在俄国中学,文学课程和语言学课程是并列的,而在德国中学,文学课程和哲学课程是并列的,也许有人要说,这也许是我们的特点。
但是,我们的传统恰恰是文史哲不分家。
虽然这样的书目有所不足,但是,并不是无所作为的理由。
有书目,毕竟比没有书目是一种进步,一个前进的台阶。
但是,令人不安的是,就是这样并不全面的阅读要求,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竟然基本落空。
高考竞争形势的恶化,高考试卷偏狭到与这个书目毫无关系,就会使得书目变成一纸空文。
现实的情况是,不要说学生,就是语文教师,也有很大一部分尚未完全涉猎,甚至也不想在最短期间弥补。
阅读这一类的经典,是看"闲书",在许多家长和教师看来,天经地义。
事情明摆着,课外经典阅读,与升学考试的评估,在默默地抗衡。
警惕课外阅读陷入另一种应试现在课外阅读与升学考试挂钩,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一个可操作办法,但是,应试迅速使阅读发生某种"异化"。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僵持后,福建省于2007年,对高考(和初考)语文试卷的题型作出调整,将《课程标准》推荐的经典名着列入考试范围,分值为二十分。
此项改革的宣示,仅在考试前半年,当然引起一阵惊慌,但很快得到理解。
课外阅读与升学考试挂钩,这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一个可操作办法。
高考指挥棒,这只看得见的手,灵验无比,在短短的几个月之内,阅读经典的热潮迅速掀起,长期积压的经典名着一销而空。
这才是第一年,估计积以时日,到明年、后年,当有更大的改观。
但是,从根本上说,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早些时候,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就说过:"中学语文课本来应该是能养成阅读兴趣的,人文的、感性的、审美的内容,都会在个性化的阅读中唤起灵性和兴味;但如果只是瞄准高考,纯粹是应试的技能性的培训,甚至连课外阅读也全都纳入考试的目标,那就容易扼杀了兴趣。
""应付考试的带'匠气'的书读多了,还可能会坏了口味"。
事实也正是如此,应试迅速使阅读发生某种"异化",最为明显的是,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福建就出现了好几种的《文学名着阅读指要》,完全按应试的模式,将名着转化为题型,分别以"情节""主题""人物""艺术""问答""精彩"(片断)设置题型,而且附有答案。
十部经典名着,篇幅浩瀚的数百万字,瞬间变成十多万字的小本子,应考的捷径尽在其中。
商业化和应试合谋,效率如此之高,相形之下,改革显得非常脆弱,时时有异化之危险。
也许,这一切令人伤感,但是,这又是不能不面对的现实,在中国,任何教学改革都不可能是理想化的,最大的不理想,就是高考的恢恢天网。
也许正是看到这一点,温儒敏教授提出:"最好还是要兼顾,除了'为高考而读书',适当保留一点自由阅读的空间,让自己的爱好与潜力在更加个性化的相对宽松自由的阅读中发展。
反过来,人文素质高了,也是有利于考试拿到好成绩的。
"他提出,"还是不能只为考试而读书,暑假阅读应当自由一些,为自己松松'绑'"。
应试与素质也可互相渗透应试和素质的矛盾不是绝对的,存在着融合的可能。
首先,其智性的理解力和审美的感受力可大大提升。
这说法当然不够理想,不够过瘾,但,不得不承认,第一,"应试教育还不可能完全取消",第二,"人文素质高了,也是有利于考试拿到好成绩的。
"应试和素质的矛盾不是绝对的,存在着妥协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