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骶化和骶椎腰化

合集下载

获得腰椎骶化的治疗方法全攻略

获得腰椎骶化的治疗方法全攻略

获得腰椎骶化的治疗方法全攻略一般情况下,腰椎骶化的症状并不是特别的明显,尤其是处于青少年期时。

腰椎骶化的确诊与分类主要依据X线平片所示。

对伴有腰椎骶部畸形的腰痛患者首先应考虑其他疾患并进行较为全面的检查,只有当查不出明确病因时,方可考虑腰椎骶化所致,其中以吻棘及浮棘畸形为多发。

针对于腰椎骶化的预防措施有:避免过劳,矫正不良体位.有剧痛时可卧床休息,也可用围腰制动,或用宽腰带加以预防.工作时可配围腰,以减少腰肌牵拉,但每天必须解除围腰,作腰背肌及腰肌锻炼.还要注意保温,禁止长时间弓腰坐、卧;加强腰背肌锻炼,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腰部筋肉的力量.如:面朝下趴下,双手抱头,固定下肢,上身向上起,就像仰卧起坐,但是力量相反,和倒走都是锻炼腰背肌的方法.也可作前俯后仰,左右侧屈,仰卧举腿等,并可结合广播操,太极拳,瑜伽,慢跑等来实施运动上的方式来做腰椎骶化的预防工作.尽早发现,并早期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进行腰椎骶化的治疗是很关键的。

对患者的恢复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利用中医中药方法来进行腰椎骶化的治疗是当今社会比较推崇的一种方法,它是一种绿色,安全,无副作用的治疗方法,且摒弃了西医中“治标不治本”的缺陷,中医中药治疗能够达到缓解局部症状的同时达到标本兼治的治疗目的。

北京御方堂中医门诊利用中医治疗腰椎骶化,有其特有的疗法——“养骨通络疗法”,该疗法成功治愈了众多腰椎骶化的患者,在腰椎骶化的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它采用中西结合治疗腰椎骶化,养骨通络疗法是将中药外用、内服相结合,将药物的有效成分通过人体经络系统渗透到骨关节及周围组织,在局部形成有效的药物浓度,修复和改善病变部位,同时,疏通经络,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局部细胞、组织液的代谢能力,恢复骨关节的受力平衡,达到减轻患者疼痛,恢复骨关节功能的目的。

按疗程治疗,可以从根本上治疗腰椎骶化。

如您还有疑问,请直接咨询在线专家/html/94/,北京御方堂中医门诊将竭诚为您服务。

腰部专业知识

腰部专业知识

腰肌劳损是一种常见的腰部疾病,是以腰肌容易疲劳,出现疼痛为主症的疾病。

日间劳累加重,休息后可减轻,日积月累,促使病情加重,下面说一些关于腰肌劳损的病因是什么。

诱发腰肌劳损的病因是:1.积累性损伤久坐、久站或经常搬抬重物等,腰肌长时间处于高张力牵伸状态,受力大而频繁的组织会出现小的纤维断裂损伤,损伤修复后,遗留瘢痕和粘连,腰肌劳损患者会局部出现反应性炎症,导致腰肌疼痛。

2.急性腰扭伤治疗不当腰扭伤在急性期治疗不彻底,使损伤的肌肉筋膜修复不良,产生较多瘢痕和粘连,致使腰部功能减低出现疼痛,常感腰部无力,阴雨天则腰酸背痛。

3.腰椎先天性畸形如腰椎骶化、骶椎腰化人的腰椎由5 个互相分离的椎体构成,而骶椎的5 个椎体则互相融合成为一块骶骨。

腰椎骶化,是指第 5 腰椎与骶骨融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一块骶骨骶椎腰化即第一骶骨从骶骨块中游离出来形成第6 个腰椎。

这两种变异都是腰骶部的先天性畸形——编者注、隐性骶椎裂等均可使肌肉、筋膜等组织缺少附着点,造成结构上的薄弱,当活动频繁或负重加大时,容易发生腰肌劳损。

4.体弱、内脏病变体弱、内脏病变也会使腰背部应激能力下降产生疼痛妊娠后期腰部负重增加也容易产生腰肌劳损。

诱发腰肌劳损的病因是什么通过上述介绍相信您已经了解的很清楚了,专家提醒:发现疾病,若能早期就诊,给予系统、规范的治疗,纠正不良姿势,进行合理的锻炼,慢性腰肌劳损是完全可以治愈的。

腰椎间盘突出会出现让人难以忍受的疼痛的现象,而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的原因,有内因也有外因,那么,下面就为大家具体介绍一下腰椎间盘突出的原因,希望您能提早做好预防工作。

一、腰穿:早在1935 年就有发现腰穿后椎间隙变窄及椎间盘突出的报道。

二、外伤:由于腰椎排列呈生理前凸,椎间盘前厚后薄,当患者在腰部损伤、跌伤、闪腰等时,椎间盘髓核向后移动,而致椎间盘向后突出。

三、过度负荷:当腰部负荷过重,长期从事弯腰工作,如:媒矿工人或建筑工人,需长期弯腰取重物,腰椎间盘负重超过100 千帕/平方厘米以上时,即导致椎间盘纤维环破裂。

腰椎间盘突出治疗方法腰椎间盘突出预防

腰椎间盘突出治疗方法腰椎间盘突出预防

腰椎间盘突出治疗方法腰椎间盘突出预防腰椎间盘突出是一种很常见的疾患,那么它的治疗方法和预防你知道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腰椎间盘突出治疗方法腰椎间盘突出预防”,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更多内容请关注。

腰椎间盘突出治疗方法腰椎间盘突出预防西医学名:腰椎间盘突出症英文名称:prolapse of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所属科室:外科 - 骨科多发群体:中老年传染性:无感染性腰椎间盘突出相关介绍:临床统计表明,腰椎间盘突(脱)出症是骨科门诊最为多见的疾患之一,也是腰腿痛最为多见的原因。

追溯历史,早在1543年Vesalius就描述了椎间盘的外观。

20世纪20年代,德国的Shmorl先后发表了11篇有关椎间盘解剖和病理的文章,对椎间盘做了较广泛的研究。

1932年,Barr首先提出腰椎间盘突出是腰腿痛可能的原因。

其后,Barr和Mixter首次提出了有关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概念与治疗方法。

从此以后,对腰椎间盘突(脱)出症的基础研究也逐步深入,从而更提高了本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效果。

腰椎间盘突出基本概述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或腰椎间盘核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椎间盘交流突出而引起脊椎病变,椎管狭窄周围软组织粘、连损伤,血液循环减慢,缺血缺氧压迫腰部脊髓神经根而出现的腰腿疼痛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是纤维环破坏所致,为腰椎间盘破裂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俗称“腰突症”,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引起腰腿痛最主要的原因,常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诸多痛苦,甚至造成残疾,丧失劳动能力。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腿痛的主要原因,为骨科临床最为多见的疾患之一,占骨科门诊下腰痛患者的10%-15%,和因腰腿痛住院病例的25%-40%。

腰椎间盘突出是多发病,而且康复难度较大,需要改变不合理的生活方式。

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病是由于腰椎的退变增生导致的,腰椎的退变是一个逐渐进展的生理或病理性的过程,因此年龄是一个影响因素。

骶椎腰化诊断详述

骶椎腰化诊断详述

骶椎腰化诊断详述*导读:骶椎腰化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X线检查,可显示移行椎体及分类。

(1)腰椎骶化:指第5腰椎全部或部分转化成骶椎形态,使其构成骶骨块的一部分。

临床上以第5腰椎一侧或两侧横突肥大成翼状与骶骨融合成一块为多见,并多与髂骨嵴形成假关节;而少数为第5腰椎椎体(连同横突)与骶骨愈合成一块者。

此种畸形较为多见。

(2)胸椎腰化:指第12胸椎失去肋骨而形成腰椎样形态,如第5腰椎不伴有骶椎化时,则仍呈现腰椎形态,并具有腰椎的功能。

(3)骶椎腰化:系第1骶椎演变成腰椎样形态者,发生率甚低,大多在读片时偶然发现,一般多无症状。

(4)骶尾椎融合:即骶椎与尾椎相互融合成一块者,较前者多见。

(一)治疗1.治疗原则(1)以非手术疗法为主,其中尤其应强调腰部的保护与腰背肌(或腹肌)锻炼。

(2)对合并其他器质性病变者应统一安排治疗计划。

(3)对经正规非手术疗法治疗无效,且已影响工作生活者,应在除外其他疾患的基础上施以手术疗法。

2.非手术疗法(1)基本要求:改善与保护良好的睡眠与工作体位。

(2)功能锻炼:积极而正规的腰背肌锻炼,对伴有腰椎椎管狭窄者,应强调腹直肌锻炼。

(3)腰部保护:可用宽腰带保护腰部,当症状发作时可改用皮腰围或石膏腰围。

(4)其他疗法:可选择理疗或药物外敷。

对有明确痛点或压痛点者,可行封闭疗法。

3.手术疗法(1)切骨减压术:主要用于骶骨化的第5腰椎横突肥大或假关节刺激、压迫神经支者,可将肥大的横突截除一段。

(2)关节融合术:对单纯性(单侧或双侧)假关节(腰5横突与髂骨)损伤性关节炎者可行植骨融合术。

但此手术较为深在,操作时应注意。

(3)神经支切断(或松解)术:对显示明确的神经支,可于卡压处将其松解游离;无法获松解时,则将其切断。

(4)脊椎融合术:对腰骶部多椎节功能紊乱经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行腰骶段植骨融合术。

(二)预后预后比较好。

*结语:以上就是对于骶椎腰化的诊断,骶椎腰化怎么处理的相关内容介绍,更多有关骶椎腰化方面的知识,请继续关注或者站内搜索了解更多。

1 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疼痛的护理报告

1 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疼痛的护理报告

1 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疼痛的护理报告一、疾病概述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引起腰痛和腿痛的常见原因。

腰椎间盘位于相邻的两个腰椎椎体之间,由髓核、纤维环和软骨板三部分构成。

髓核是一种富有弹性的胶状物质,被纤维环包裹在中央。

正常情况下,腰椎间盘能够承受身体的压力,同时允许脊柱进行一定范围的活动。

然而,当腰椎间盘发生退变,如髓核水分减少、纤维环出现裂隙等,在受到外力作用时,椎间盘的髓核可能会突出或脱出,压迫周围的神经组织,从而导致一系列的症状。

这种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较高,尤其多见于中老年人,但近年来也有年轻化的趋势。

其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影响较大,可导致患者腰部活动受限、下肢疼痛麻木等,严重时甚至会影响患者的行走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一)病因椎间盘退变随着年龄的增长,腰椎间盘的髓核水分逐渐减少,弹性降低,纤维环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磨损和裂隙。

这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根本原因。

例如,许多中老年人由于长期的身体使用,椎间盘退变不可避免,即使没有明显的外伤史,也容易发生椎间盘突出。

损伤急性损伤如腰部突然的扭转、弯腰搬重物等,可使椎间盘承受的压力瞬间增大,导致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

慢性劳损也是常见原因,长期反复的腰部过度负荷,如久坐、久站、长时间弯腰工作等,会使椎间盘承受持续的压力,加速椎间盘退变并增加突出的风险。

我曾经遇到过一位建筑工人,由于长期弯腰搬运重物,腰椎间盘长期受压,最终导致腰椎间盘突出。

腰椎的先天性异常先天性的腰椎骶化、骶椎腰化、椎弓根峡部不连等先天性脊柱畸形,会使腰椎的受力分布不均匀,增加椎间盘突出的可能性。

比如,先天性腰椎骶化的患者,腰椎的正常结构发生改变,椎间盘更容易受到不正常的压力而突出。

遗传因素部分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倾向,可能与某些基因相关,这些基因可能影响椎间盘的结构和代谢,但具体的遗传机制还在研究当中。

(二)发病机制当椎间盘的髓核突出后,会压迫周围的组织。

如果压迫到脊神经根,会引起神经根的炎症、水肿,从而产生疼痛。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常见并发症观察及护理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常见并发症观察及护理

常见诱发原因
①突然的负重或闪腰是形成纤维环破裂的主要原因
②腰部外伤使已退变的髓核突出 ③姿势不当诱发髓核突出 ④腹压增高时也可发生髓核突出 ⑤寒冷或潮湿可引起小血管收缩肌肉痉挛使椎间盘的压力增 加 致使髓核突出
发病机制
主要病因 众所周知,腰椎间盘在脊柱的负荷与运动中承受强大的压 大约在20岁以后,椎间盘开始退变,并构成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基本病因 。此外,腰椎间盘突出症与下列因素有关: (1)外伤:对临床病例的观察表明:外伤是椎间盘突出的重要因素, 特别是儿童与青少年的发病,与之密切相关。 (2)职业:职业与腰椎间盘突(脱)出的关系十分密切,例如,汽车和 拖拉机驾驶员长期处于坐位和颠簸状态,以致在驾驶汽车时,椎间盘内 压力较高,可达0.5kPa/cm2,在踩离合器时压力可增加至1kPa/cm2, 容易造成腰椎间盘突出。从事重体力劳动和举重运动者因过度负荷更易 造成椎间盘退变,因在弯腰状态下,如果提20kg的重物,椎间盘内的压 力可增加到30kPa/cm2以上。 (3)遗传因素: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家族性发病的报道,在国内材料较 少;此外,统计数字表明,印第安人、非洲黑种人和因纽特人的发病率较 其他民族的发病率明显为低,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8. 脊髓神经功能的观察 术后72h严密观察患者双下肢感觉运动、深浅反射,因术中 脊髓的牵拉及血肿的压迫可导致术后神经根水肿,出现肢体 酸胀不适等症状,严重者可给予地塞米松10mg-20mg加入 5%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静脉滴注,以减轻神经根水肿,减轻 症状。术后恢复期也要观察患者双下肢感觉及运动,肌力是 否改善,神经反射是否对称,有无病理反射,注意有无刺痛 ,麻木或下肢移动困难等症状。
病理
病理
临床表现
(1)腰痛:95%以上的腰椎间盘突(脱)出症患者有此症状,包括椎体型者在内 。表现:临床上以持续性腰背部钝痛为多见,平卧位减轻,站立则加剧,在 一般情况下可以忍受,并容许腰部适度活动及慢步行走,主要是机械压迫所 致。 (2)下肢放射痛:80%以上病例出现此症,其中后型者可达95%以上。表现 :轻者表现为由腰部至大腿及小腿后侧的放射性刺痛或麻木感,直达足底部; 一般可以忍受。重者则表现为由腰至足部的电击样剧痛,且多伴有麻木感。 疼痛轻者虽仍可步行,但步态不稳,呈跛行;腰部多取前倾状或以手扶腰以缓 解对坐骨神经的张应力。重者则卧床休息,并喜采取屈髋、屈膝、侧卧位。 放射痛的肢体多为一侧性,仅极少数中央型或中央旁型髓核突出者表现为双 下肢症状。 (3)肢体麻木:多与前者伴发,单纯表现为麻木而无疼痛者仅占5%左右 (4)肢体冷感:有少数病例(约5%~10%)自觉肢体发冷、发凉,主要是由于 椎管内的交感神经纤维受刺激之故

应用解剖 (腰骶关节)

应用解剖 (腰骶关节)

核心力量训练
核心力量含义: 所谓“核心”是人体的中间环节,就是肩关节 以下、髋关节以上包括骨盆在内的区域,是由腰 、骨盆、髋关节形成的一个整体,包含29块肌肉 。核心肌肉群担负着稳定重心、传导力量等作用 ,是整体发力的主要环节,对上下肢的活动、用 力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强有力的核心肌肉 群,对运动中的身体姿势、运动技能和专项技术 动作起着稳定和支持作用。所以,凡是姿态优美 挺拔、身体控制力和平衡力强的人,核心肌肉群 肯定受过很好的训练。
• 治疗
• 1。急性期应行卧床休息1~3周,一般采用硬板床仰卧,双膝稍屈曲,以增 大腰骶角,缓解疼痛,减轻组织水肿。 • 2。同时可行局部封闭、理疗、按摩及功能锻炼。疼痛厉害者可服用解痉镇 痛剂如芬必得、消炎痛、扶他林等。慢性劳损处理较难,效果较差。除理 疗、按摩及局部封闭外,可用较宽的腰骶带或腰围保护腰骶部,支持腰肌 。 • 3。同时加强腰背肌和腹肌的功能锻炼,以增强肌力,改善体位姿势,提高 代偿能力,有利早日康复。手法推拿可松解粘连,中草药外敷有舒筋活血 、消肿止痛等功效,可酌情采用。
• 腰骶部:腰骶部是指臀部上缘水平面的脊椎及以下的所有脊椎骨,包括
五块腰椎、一块骶骨和尾骨,是脊柱正中,皮带下部位。
腰骶关节位置:
腰骶部处于躯干与骨盆、下肢相交处,位于腰椎生理前凸与骶椎生理后凸的交 接部,所受剪力最大。几乎所有的动作都以腰骶为轴完成,是人体最“忍辱负重” 的关节,最容易受到伤害
• 预防
• 第一,保证正确的坐姿,尽可能保持自然的端坐位,将后背坐直,并保持颈 部的挺直。 • 第二,应每周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的锻炼,这是身体健康必需的。 长期从事案头工作的人,应增加工间休息和活动时间,以增强全身的血液循 环,消除局部肌肉疲劳,预防和缓解颈椎的劳损。 • 第三,避免空调冷风直吹颈肩部肌肉,注意保暖。 • 第四,枕头的高矮软硬要适中,一般仰卧者枕高一拳,侧卧者枕高一拳半, 约10cm左右。枕芯以木棉、荞麦皮为好,装填量要适当,以保持一定的硬度 和弹性。弹性过大的枕头容易造成颈部肌肉的疲劳和损伤。习惯仰卧者最好 在颈下垫一小枕头,以保持颈椎的生理弯曲。习惯侧卧者应将枕头充塞到面 部与肩部的空隙中,以减轻颈部的负担。来自侧卧提臀仰卧提腿

腰椎骶化及骶椎腰化均是椎骨发育的异常(DOC)

腰椎骶化及骶椎腰化均是椎骨发育的异常(DOC)

腰椎骶化及骶椎腰化均是椎骨发育的异常,腰椎骶化是指第五腰椎外型类似骶椎形态,并构成骶骨块的一部分,一侧或两侧横突肥大呈翼状,与骶骨发生融合或形成假关节。

骶椎腰化是指第一骶椎演变成腰椎样形态,即第一骶骨从筋骨块中游离出来形成第6个腰椎。

如何在临床阅片准确判断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里介绍一个最准确的判断方法。

这是一个最关键和准确的鉴定方法,国内著名骨放射学家杨世勋教授指导过,只要大家留意关注腰椎横突"三长/四翘/五宽",L3横突是最长的,L4横突是上翘的,L5横突最宽,特别用在胸椎腰化合并L5骶化的时候比较实用。

此外腰骶角的存在,对判断腰骶椎分界具有一定价值,不过存在水平骶椎是则较难做出正确判断。

下图为腰椎骶化。

下图为骶椎腰化。

骶骨的解剖学变异

骶骨的解剖学变异
➢ 骶骨歪斜的方向不一 ➢ 发生骶骨歪斜的具体原因不清楚,其对
机体的影响尚未见研究报道。
38
骶骨向左侧歪斜
39
骶骨向右侧歪斜
40
骶骨数目变异
骶骨数目除因骶椎腰化或腰椎骶化引起数目的改变外, 也有先天数目异常的变异。上图示骶椎数目为四个。
41
骶骨变异的临床意义
一:骶骨副耳状面 ➢ 副耳状面与髂骨构成副骶髂关节,其功能目前
3
骶骨耳状面
➢ 骶骨耳状面的形状:骶骨耳状面的形状大致可以 分为“C”形及 “L”形,男性骶骨多为“L”形, 女性多为“C”形。
➢ 骶骨耳状面的位置 :耳状面的上缘位置相当于 第一骶椎高度,下缘位置多位于第三骶椎中部及 下部,但也可高至第二骶椎或低至第四骶椎上部。
4
骶骨耳状面形状
5
6
骶骨的发生
➢ 移行椎的假关节为幼稚关节,其解剖结构与正常 者不同,关节软骨甚薄,无关节囊,亦无滑膜。 这种假关节不能吸收震荡,对外力的抵抗甚低, 经常小的损伤即能使其劳损而发生损伤性关节炎
➢ 过大的横突顶于髂骨使该侧的骶髂关节发生分离 ➢ 椎间隙变窄,易使椎间孔内的神经受压
49
二、腰椎骶化与骶椎腰化
腰骶移行椎的处理: ➢ 无症状的移行椎无需治疗,但应进行腰背肌锻炼以加
➢ 副耳状面的存在及其与耳状面之间有一定角度, 使X线平片观察和诊断骶髂关节改变或病变的 难度加大。
➢ 因此,在诊断骶髂关节疾病时要考虑到副耳状 面因素。
43
二、腰椎骶化与骶椎腰化
➢ 腰椎骶化与骶椎腰化属腰骶移行椎变异,腰骶移行 椎是指腰椎数目变化及其伴随的腰5和骶1的形态学 变化。
➢ 一般情况下整个脊柱的椎体总数不变,只是各节段 数目有所增减,腰椎骶化往往伴有胸椎腰化,骶椎 腰化亦可能伴有腰椎胸化,所以如果要区别移行椎 是腰椎骶化或骶椎腰化,必须拍胸椎X线片,通过 计数胸椎数目才能确定,这种区别有时在临床上并 非必要,故将二者通称为腰骶部移行椎。

腰椎骶化--骶椎腰化--腰椎肋骨

腰椎骶化--骶椎腰化--腰椎肋骨

腰椎骶化--骶椎腰化--腰椎肋骨
这个故事还得从一个急诊科说起
话说那天来了一个患者,腰部疼痛,行CT后发现骨折
骨科给出诊断是腰1,影像科说是胸12,俩边到底谁对谁错??
骨科说:这个肯定是腰1,胸椎体没有肋骨!
影像科说:这个从下往上数,5,4,3,2,1,12,明显属于胸12!
腰椎骶化--骶椎腰化--腰椎肋骨,这些均在人群中存在
理论上我们无法单独根据这个腰椎的片子进行判断
最好是应用整个脊柱的X光片,放射科医师不从C2下方计数,而且还可以区分发育不全的肋骨和腰椎横突。

该方法可以准确计数,正确识别L1椎体。

下来简单介绍一下几种异常,以供大家学习参考(1)腰肋,第13肋骨,常导致计数错误
在某些情况下,
第一腰椎的横突与第12肋相似并且具有关节表面。

这些横突被称为腰肋。

是否腰肋,导致阶段的不同
去掉胸骨的全脊柱片,显示出了腰肋(从上往下数第13肋)(2)骶椎腰化
腰椎化的S1节段,S1-S2之间显示了腰椎间盘,
L1椎体显示了右侧的腰肋结构和左侧的横凸结构
(3)腰椎骶化
骶骨化的腰椎,L5的横突与骶骨的异常融合,L5和S1之间没有椎间盘
根据统计学显示
(腰椎变异)其中6腰椎椎体大约为14%的,4腰椎椎体大约为6%。

(肋骨变异)13肋的相对发生率为13%,12肋发育不良-即只有11对肋骨的发生率为2%。

所以我们放出了脊柱全长片
这下知道如何诊断了吧?该患者属于6型腰椎当第六腰椎骨折的时候,可以诊断为L6骨折!跟六指琴魔一样,六腰,你比五腰多一腰!。

腰椎骶化双侧骶骻关节相对缘骨质硬化,治疗方法

腰椎骶化双侧骶骻关节相对缘骨质硬化,治疗方法

腰椎骶化双侧骶骻关节相对缘骨质硬化,治疗方法腰椎骶化双侧骶骻关节相对缘骨质硬化是一种骨科疾病,通常是由于年龄增长和长期不良姿势引起的。

该疾病会导致腰痛和神经系统疾病。

虽然这种疾病目前还没有完全治愈的方法,但可以通过一些治疗方法来缓解症状和控制疾病的发展。

下面将介绍一些针对该病的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治疗方法1. 非手术治疗对于早期的腰椎骶化双侧骶骻关节相对缘骨质硬化,非手术治疗是首选。

这种治疗方法可以缓解疼痛和改善骨质硬化的症状:(1)药物治疗口服镇痛药和抗炎药可以帮助缓解腰痛和减轻炎症。

对于疼痛比较严重的患者,还可以考虑局部注射肌肉松弛剂或麻醉剂。

(2)物理治疗病人可以尝试一些物理治疗方法,如温热疗法、理疗、针灸和按摩来缓解疼痛和改善骨质硬化的症状。

2. 手术治疗如果非手术治疗没有效果或者病情非常严重,那么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目前,手术治疗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开放性背部手术这种手术治疗通常用于治疗非常严重的腰椎骶化双侧骶骻关节相对缘骨质硬化。

在手术中,医生会清除病变区域的骨头和软组织,然后进行骨融合手术。

(2)微创手术微创手术是一种比较新的手术治疗方法,通过小针孔进行手术。

这种手术可以减轻术后的疼痛,并且恢复时间比较短。

(3)植入人工椎间盘如果腰椎骶化双侧骶骻关节相对缘骨质硬化导致椎间盘脱垂,那么医生可以考虑植入人工椎间盘来重建椎间隙,改善病情。

二、注意事项以下是一些关于如何预防和治疗腰椎骶化双侧骶骻关节相对缘骨质硬化的注意事项:1. 保持正确的姿势不良的姿势是导致腰椎骶化双侧骶骻关节相对缘骨质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所以,保持正确的姿势可以减少腰椎的负担,并减少患病的风险。

2. 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帮助加强肌肉和韧带,减少腰椎的压力和磨损。

建议患者进行低强度的运动,如散步、游泳和瑜伽等。

3. 控制体重体重过重会增加腰椎的负担,加速骨质硬化的进程。

所以,保持健康的体重对于预防腰椎骶化双侧骶骻关节相对缘骨质硬化非常重要。

腰椎骶化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自然病程的影响

腰椎骶化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自然病程的影响

腰椎骶化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自然病程的影响摘要目的:探索腰椎骶化(LS)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H)自然病程的影响。

方法:按纳入标准选取2014年在我院就诊的LDH的患者382例,根据X 光片分为LS组和非LS组。

在接受相同非手术治疗后随访1年,分别在6个月和1年时评价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腰椎稳定性、椎间盘退变程度、下腰痛及下肢放射痛等临床症状的差异。

结果:完成随访患者共262例,其中LS组患者72例,非LSTV组患者190例,年龄、性别、LDH发生节段、腰椎不稳无统计学差异。

与非LS组患者相比,LS组患者能够促进腰椎不稳,且腰椎间盘退变的时间更早、程度更重,下腰痛及下肢放射痛等临床症状也更早出现,程度更重。

结论:LS 能够在LDH自然病程中起促进作用。

ABSTRACT Objective:To find out the effects of lumbar sacralization (LS)on the natural course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LDH). Methods:Three hundred and eighty-two patients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in 2014 were selected based on inclusive criteria and divided into LS group and non-LS group based on X-ray imagining. All patients accepted same non-surgical treatments and were followed up for 1 year. Stability,degeneration of inter-body disc,low back pain and lower limb pai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at six months and one year follow-up. Results:Total patients completed follow-up were 262 cases,in which 72 patients were in LS group while 190 were in non-LS group.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age,gender,segment of LDH and stability. Compared with patients without LS,lumbar instability,advanced degeneration of lumbar inter-body disc,low back pain and lower limb pain could be promoted in LS patients. Conclusion:LS is able to promote the natural course of LDH.KEy WORDS lumbosacral region;spinal dysplasia;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腰椎骶化(lumbar sacralization,LS)是指在腰骶结合部腰椎形态向骶椎易化,属腰骶部移行椎的一种亚型,是腰骶部常见的椎体发育性结构异常。

骶椎腰化及腰椎骶化

骶椎腰化及腰椎骶化

骶椎腰化和腰椎骶化
腰椎骶化:一次或者两侧横突过长,与骶骨形成假关节或完全性或不完全性融合。

骶椎腰化:为骶1外侧部游离,与骶椎椎弓板常不联合或同时伴有椎间盘退行性变。

这两种畸形常引起腰痛,原因:
1、横突及骶骨之间形成滑液囊。

2、两侧不对称,造成关节或韧带损伤。

3、过大的横突顶于髂骨使骶髂关节分离。

4、椎间隙变窄,使椎间孔内的神经受压。

对腰骶部移行椎确定前,首先确定胸腰部是否有移行椎,然后在以此为基础由上向下对腰椎进行计数。

分型:
Ⅰ型:横突发育异常,呈肥大的三角形,宽度大于19mm。

Ⅱ型:不完全性腰骶化,横突肥厚,与骶骨翼相似,与骶骨连接,形成关节样结构。

Ⅲ型:完全腰椎骶化,与骶骨形成骨性融合。

Ⅳ型:混合型,一侧与Ⅱ型表现,一侧Ⅲ型表现。

骶椎腰化到底严重吗

骶椎腰化到底严重吗

骶椎腰化到底严重吗人体有很多的关节部位,还是经常会受到伤害的,最典型的症状就是疼痛不适,甚至会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尤其是腰部更不能忽视,一旦感觉到异常还是要尽快去医院接受检查的,这样才能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作出相应的调理措施和治疗工作,那么骶椎腰化严重吗怎么治疗?首先,正常的腰骶部是第5腰椎与融合的骶骨之间形成关节,并被强大的髂腰韧带固定于骶骨上,能够承受相当大的压力和剪力,保持关节稳定。

但是,无论是腰椎骶化还是骶椎腰化,这种稳定的结构都遭到了破坏,容易发生劳损,导致腰痛。

其次,正常的腰椎前后均匀、左右对称,两侧的横突也同样大小。

每两个椎体间还有一个发育良好、成熟的椎间盘。

但是,腰化的骶椎和骶化的腰椎系先天畸形,椎体发育不全,常常出现歪斜,两个横突也大小不等,因此腰骶关节关系变得复杂,失去了正常的稳定性。

一侧过大的横突还可以与骶骨或者髂骨形成假关节,容易发生骨性关节炎。

韧带受力也不均衡。

另外,关节性的椎间盘也大都发育得幼稚,容易发生退行性病变,导致腰椎间盘突出,不但引起腰痛,还易发生坐骨神经痛。

单纯因腰椎骶化或骶椎腰化引起的下腰痛和坐骨神经痛一比较轻,即使发生于假关节处的骨性关节炎,只要不发生腰椎间盘突出,也不会有严重的坐骨神经痛。

治疗原则:1、以非手术疗法为主,其中尤其应强调腰部的保护与腰背肌(或腹肌)锻炼。

2、对合并其他器质性病变者应统一安排治疗计划。

3、对经正规非手术疗法治疗无效,且已影响工作生活者,应在除外其他疾患的基础上施以手术疗法。

通过上面的介绍,大家对骶椎腰化严重吗也都很清楚了,面对任何一种健康隐患都需要提高警惕,不能轻易的让自己的健康受到威胁和伤害,当然了及时正确医治也是必须要做到的,这样才能尽快的恢复到正常的生活状态。

腰椎骶化临床意义及其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系

腰椎骶化临床意义及其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系

腰椎骶化临床意义及其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系发表时间:2019-05-15T17:23:12.597Z 来源:《医师在线》2019年3月5期作者:查悦[导读] 脊柱解剖结构的异常是引起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重要原因之一。

查悦(成都体育学院;四川成都610041)【摘要】脊柱解剖结构的异常是引起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重要原因之一。

异常的解剖结构引起局部生物力学环境的改变,导致关节突关节、后纵韧带等椎间隙周围结构的异常应力集中,引起关节突关节失稳、后纵韧带松弛,从而导致腰椎稳定性的部分丧失,使退变的椎间盘更容易突出,诱发并加重LDH。

【关键词】腰椎骶化;椎间盘;腰椎间盘突出症[ 中图分类号 ]R2 [ 文献标号 ]A [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9)05-0313-01近年来,腰椎间盘突出症成为最常见的腰部骨性疾病之一,造成疾病的原因有很多,本文腰椎骶化这一变异解剖结构对腰椎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腰椎骶化和腰椎间盘突出症之间的联系。

1 前言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疾病,主要是因为腰椎间盘各部分(髓核、纤维环及软骨板),在异常受力的作用下,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后,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椎管内,导致相邻脊神经根受到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下肢麻木、疼痛等临床症状。

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的异常作用力是否是脊柱生理结构异常所致还不得而知,有作者认为椎间关节退变使之承载能力衰减与其载荷的强度之间失去平衡是发病的根源。

2 腰椎骶化2.1腰椎骶化的分型腰椎骶化是指第5腰椎全部或部分转化为骶椎形态,一侧或两侧的横突及其椎体下端与第1骶椎形成部分的或完全的融合,造成影像学上所见腰椎数目为4个,骶椎为6个的状态。

腰椎骶化是脊柱发生过程中较少见的发育异常,影像学上这种移形椎的发生率为4%~6%。

目前对腰骶部移行椎的分类方法有很多,但最常见的当属Castellvi等提出的分类分为以下4个类型:Ⅰ型为横突发育异常,横突肥大呈三角形,其宽度超过19mm;Ⅱ型为不完全腰(骶)化,横突肥大,形状类似骶骨翼,与骶骨相接触形成关节样结构;Ⅲ型为完全腰(骶)化,横突与骶骨发生骨性融合;Ⅳ型为混合型,双侧横突肥大,一侧与骶骨相接触为Ⅱ型表现,另一侧与骶骨形成骨性融合为Ⅲ型表现。

腰椎骶化诊断详述

腰椎骶化诊断详述

腰椎骶化诊断详述*导读:腰椎骶化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1.腰骶段移行椎体的症状(1)概述:一般情况下,此类畸形可不引起任何症状,尤其是处于青少年期时。

畸形的确诊与分类主要依据X线平片所示。

对伴有腰骶部畸形的腰痛患者首先应考虑其他疾患并进行较为全面的检查,只有当查不出明确病因时,方可考虑系畸形所致,其中以吻棘及浮棘畸形为多发。

(2)移行脊椎的症状学及其发生原理:①椎节的负荷加重:腰椎骶化虽可增加下腰部的稳定性,但其余每节腰椎的负荷却加重,以致引起劳损及加剧椎骨的退变。

②椎节的稳定性减弱:无论胸椎腰化还是骶椎腰化,均使腰椎数目增多和杠杆变长,以致腰椎椎节的稳定性减弱,易发生外伤、劳损及退变。

③椎节的负重不平衡:对双侧不对称的腰椎骶化者来说,未融合或融合较少的一侧则易因活动量大而引起周围软组织损伤;在另一侧已与髂骨形成假关节者,由于此种关节属幼稚型关节,难以吸收外力所引起的震荡而容易出现损伤性关节炎。

④神经受卡压:腰椎骶化时,走行于第5腰椎横突附近的脊神经背侧分支易受肥大的横突卡压而出现症状,尤其在仰伸与侧弯时疼痛更甚。

⑤反射性坐骨神经痛:真正由于畸形本身刺激或压迫坐骨神经或其组成支引起坐骨神经痛者甚为罕见,多系周围末梢神经支受刺激而反射性地出现坐骨神经症状。

采用局部(痛点)封闭疗法,可使其消失。

2.分型(1)腰椎骶化:指第5腰椎全部或部分转化成骶椎形态,使其构成骶骨块的一部分。

临床上以第5腰椎一侧或两侧横突肥大成翼状与骶骨融合成一块为多见,并多与髂骨嵴形成假关节;而少数为第5腰椎椎体(连同横突)与骶骨愈合成一块者。

此种畸形较为多见。

(2)胸椎腰化:指第12胸椎失去肋骨而形成腰椎样形态,如第5腰椎不伴有骶椎化时,则仍呈现腰椎形态,并具有腰椎的功能。

(3)骶椎腰化:系第1骶椎演变成腰椎样形态者,发生率甚低,大多在读片时偶然发现,一般多无症状。

(4)骶尾椎融合:即骶椎与尾椎相互融合成一块者,较前者多见。

骶椎腰化 病情说明指导书

骶椎腰化 病情说明指导书

骶椎腰化病情说明指导书一、骶椎腰化概述骶椎腰化(sacrum waist)是指第1骶椎向腰椎移行,与第2骶椎分开,形成腰椎样形态,造成影像学上所见腰椎数目为6个、骶椎为4个的现象。

骶椎腰化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腰骶椎畸形,主要因脊柱先天性发育异常所致。

临床表现有下腰部酸痛、坐骨神经痛等,经过规范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英文名称:sacrum waist其它名称:无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其会遗传给下一代发病部位:脊柱常见症状:下腰部酸痛、活动受限主要病因:脊柱先天性发育异常检查项目:X 线检查、CT、MRI、体格检查重要提醒:一旦确诊,应及时就医,积极配合治疗,避免导致严重并发症。

临床分类:暂无资料。

二、骶椎腰化的发病特点三、骶椎腰化的病因病因总述:正常人的5个骶椎是融合在一起的整体,如果在发育过程中,第1骶椎没能和其他4个骶椎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第六个腰椎,就叫骶椎腰化。

这样骶椎的稳定性就受到影响。

骶椎腰化时,腰椎数目增加,使腰椎长度增加,杠杆变长,下腰部稳定性减弱,这些因素容易导致损伤、劳损、磨损及退变而发病。

基本病因:暂无资料。

危险因素:外伤、久坐、久站、弯腰工作时间长、腰骶部过度劳损等可能会引起或加重症状。

诱发因素:暂无资料。

四、骶椎腰化的症状症状总述:正常人的5个骶椎是融合在一起的整体,如果在发育过程中,第1骶椎没能和其他4个骶椎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第六个腰椎,就叫骶椎腰化。

这样骶椎的稳定性就受到影响。

骶椎腰化时,腰椎数目增加,使腰椎长度增加,杠杆变长,下腰部稳定性减弱,这些因素容易导致损伤、劳损、磨损及退变而发病。

典型症状:1、疼痛骶椎腰化的疼痛特点是下腰部酸痛,可放射到臀部或膝关节上部,甚至合并坐骨神经疼痛。

腰痛可在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

成人腰骶部移行椎椎间盘病变CT定位诊断

成人腰骶部移行椎椎间盘病变CT定位诊断

成人腰骶部移行椎椎间盘病变CT定位诊断第一篇:成人腰骶部移行椎椎间盘病变CT定位诊断【关键词】腰骶部移行椎;腰椎间盘病变;ct 腰骶部移行椎是脊椎较常见的先天发育异常,其诊断主要依靠全脊椎平片。

近年来随着ct机的普及,对脊柱病变尤其对下部腰椎间盘病变的诊断方便快捷。

但由于ct扫描缺乏纵向观察的局限性,对腰骶部有移行椎的患者往往造成定位的错误,而使临床手术定位不准确。

然而国内文献就其描述较少。

本文通过38例经手术及全脊椎平片证实为腰骶部移行椎患者的ct表现作回顾性分析,以探讨ct对移行椎的定位,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可靠诊断依据。

资料和方法1.1 资料患者38例平片中均为腰骶部移行椎,其中男25例,女13例;年龄21 ~58岁,平均35岁;病程7 d~10年,平均2.7年。

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腰腿痛、跛行及感觉异常,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1.2 方法全部病例采用ge公司synergy型全身ct扫描机,扫描侧位定位片,先常规扫描最低位的3个椎间隙,层厚及间距为5 mm,平均每个椎间隙扫6层,再针对腰椎体及横突区平行扫描1~2层,胸腰段对应腰大肌起点处加扫2~4层,髂嵴连线水平如未显示可再加1~2层。

2 结果经分析发现:① 髂嵴连线通过腰4、5椎间隙处29例,轴位及定位片观察,其中男性第5腰椎位于连线以下,女性的位置高些;②腰大肌起点附着于第12胸椎外下角33例;③第3腰椎椎体前后缘高度大致相等32例;④右肾下极达第3腰椎椎体层面28例,其中21例仅达第3腰椎横突及其近心端;⑤第3腰椎横突显示最长33例;⑥髂血管起始分叉处于第4、5腰椎之前30 例,其中18例位于腰椎间隙至第5椎体前上方,12例位于第4腰椎体前中下至椎间隙处;⑦侧隐窝显示最明显的椎间隙为腰4、5及腰5骶1;⑧第5腰椎椎孔显示三叶草形31例;⑨腰5骶1 椎间隙处硬膜囊前脂肪显示较宽33例。

3讨论3.1 腰骶部移行椎包括腰椎骶化和骶椎腰化。

腰椎间盘病变好发于腰3至骶1的椎间盘,约占99%,其中以腰4、5及腰5骶1发病最多,约占95%[1]。

一招教会你如何阅读腰椎正位片!

一招教会你如何阅读腰椎正位片!

⼀招教会你如何阅读腰椎正位⽚!下⾯,我们先看⼀个正常⼈体腰椎的2个“眼睛”和“⿐梁”!通过解剖学我们知道,腰椎在X线上投影出来的2个对称的“眼睛”,叫作“椎⼸根”,⽽“⿐梁”则叫作“棘突”。

再看⼀下解剖就明⽩了。

(本图引⾃《科学艺术的脊椎矫正》)接着,我们看⼀张正常的腰椎正位⽚,看笔者标记的“⼈脸”是⽐较对称的了。

⽽且5节腰椎的各个棘突是在同⼀条垂线上的。

从事颈腰椎疾病治疗的医师、治疗师,我们培养⼀个良好的阅读腰椎正位X线顺序的习惯还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不容易漏诊哦。

那么,我们进⼊腰椎正位⽚的阅读顺序。

腰椎正位⽚的5步阅读顺序STEP 1.▼先看腰椎各棘突是否在同⼀条垂线上?▼单个棘突距离两侧的椎⼸根是否等宽?(也就是2个“眼睛”的距离,“⿐梁”的位置是否正常)如果位置发⽣异常,例如棘突转向⼀侧,也就是“⿐梁”距离⼀只“眼睛”变宽,距离另⼀只“眼睛”则变窄。

此时排除体位的因素,并且患者有相关的临床症状,那么,这节腰椎就有可能发⽣“错位”了哦!此时,我们可以判断椎体是向哪个⽅向发⽣移动。

判定椎体位移⽅向对指导我们⼿法治疗有意我们判定“错位”,⼀定要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动静态触义。

笔者在此要强调⼀下:我们判定诊等,同时要考虑投照因素,绝不能单看到棘突偏离正常位置,就判定为“错位”。

此外,我们有相当⼀部分⼈,从⽣下来时棘突就是偏歪的,我们不能狭隘地判为错位。

案例:本例患者以腰痛来诊,在腰3-4椎旁明显的压痛。

我们依据腰椎正位⽚可以判断为:腰4棘突向左略下旋,腰3椎体棘突向右略上旋转位移。

(此例患者骶髂密度不⼀,乃5年前笔者⽤⼿机拍摄所致,可以和腰椎椎体上的密度⼀对⽐便可知)STEP 2.腰椎正位⽚上多显⽰出骶髂关节的影像,我们还要注意观察腰骶关节、骶髂关节的情况。

观察腰骶关节的主要⽬的,是检查是否有腰椎骶化和骶椎腰化的情况。

因在⼿法治疗中这类患者并⾮多见,故不赘述。

观察骶髂关节情况,是为了甄别强直性脊柱炎,临床上尤其是年轻⼈以腰痛来诊者,并伴有晨僵感的,尤其要注意。

椎骨——精选推荐

椎骨——精选推荐

椎⾻椎⾻(vertebra)包括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椎5块及尾椎3~5块。

椎⾻在幼年时期有32~34块,随着年龄增长,5块骶椎融合成 1块骶⾻,尾椎合成 1块尾⾻,因此,成⼈⼀般为26块。

⼀般形态椎⾻由前⽅的椎体和后⽅的椎⼸两部分组成。

折叠椎体椎体(vertebral body)约呈短圆柱状,内部为⾻松质,外为薄层⾻密。

上、下椎体以软⾻连成柱状,是椎⾻承重的主要部分。

折叠椎⼸椎⾻⼀般形态椎⼸(vertebral arch)在椎体后⽅。

与椎体相连的部分叫椎⼸根,稍细,上下各有⼀切迹,分别称椎上切迹和椎下切迹,椎下切迹较明显。

相邻椎⾻之间在椎⼸根处的上、下切迹共同围成形成椎间孔(intervertebral foramina)。

椎⼸的后部呈板状,叫椎⼸板。

左右椎⼸板相连形成完整的椎⼸。

椎体和椎⼸共同围成椎孔(vertebral foramen),各椎⾻的椎孔连成贯穿脊柱的椎管(vertebral canal)以容纳保护脊髓。

椎⼸上有七个突:向后⽅伸出的⼀个叫棘突(spinous process),多数可在背部正中线摸到;左右各伸出⼀个横突(transverse process),棘突和横突都有韧带和肌⾁附着;椎⼸上下各有⼀对突起,叫上关节突(superior articular processes)和下关节突(inferior articular processes),相邻椎⾻的上、下关节突相对,以关节⾯组成关节突关节。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特征折叠颈椎颈椎(cervical vertebrae),共7个,第1、2颈椎属特殊椎⾻。

⼀般颈椎的椎体较⼩,近似长⽅形;上、下关节突的关节⾯⼏乎呈⽔平位;椎孔⼤,呈三⾓形。

横突根部⽣有横突孔(transverse foramen),是颈椎最显著的特点。

横突孔内有椎动脉和静脉穿⾏。

横突末端分为前、后结节,第6颈椎横突的前结节较⼤,颈总动脉经其前⾯上⾏,故称为颈动脉结节(carotid tubercle),当头部受伤严重出⾎时,可在此压迫颈总动脉暂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腰椎骶化和骶椎腰化
发表者:王祥瑞2066人已访问
人的腰椎由5个互相分离的椎体构成,而骶椎的5个椎体则互相融合成为一块骶骨。

第5腰椎与骶骨形成腰骶关节,是全身负重最大运动最复杂的关节,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腰骶部的结构曾经历过许多改变,因此容易遗留以往的痕迹。

腰椎骶化,即第5腰椎与骶骨融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一块骶骨;骶椎腰化即第一骶骨从筋骨块中游离出来形成第6个腰椎。

这两种变异都是腰骶部的先天性畸形,也可能是腰骶部的返祖现象。

是脊椎之间先天性相互移行中最常见的脊柱发育异常,又称移行椎。

其发生率达10%左右。

这些畸形可单独存在,也可与脊椎裂、椎弓发育不全等其他畸形合并存在。

这种畸形常见腰能部疼痛的原因是;①正常的腰骶部是第5腰椎与融合的骶骨之间形成关节,并被强大的髂腰韧带固定于骶骨上,能够承受相当大的压力和剪力,保持关节稳定。

但是,无论是腰椎骶化还是骶椎腰化,这种稳定的结构都遭到了破坏,容易发生劳损,导致腰痛。

②正常的腰椎前后均匀、左右对称,两侧的横突也同样大小。

每两个椎体间还有一个发育良好、成熟的椎间盘。

但是,腰化的骶椎和骶化的腰椎系先天畸形,椎体发育不全,常常出现歪斜,两个横突也大小不等,因此腰骶关节关系变得复杂,失去了正常的稳定性。

一侧过大的横突还可以与骶骨或者髂骨形成假关节,过长的横突与骰骨翼的摩擦,形成滑囊炎;③过长的横突与骼骨、骰骨之间空隙减少,对局部的韧带、筋膜等软组织产生刺激或疼痛。

④关节性的椎间盘也大都发育得幼稚,容易发生退行性病变,导致腰椎间盘突出,不但引起腰痛,还易发生坐骨神经痛。

移行椎产生的腰痛症状与骨关节炎相似。

单侧腰椎骶化比双侧腰椎骶化所造成的腰痛更为剧烈,因一侧的固定,另一侧的活动度增加,则易发生创伤性关节炎造成另一侧的疼痛加剧。

下腰部疼痛一般在劳动后或运动后明显,休息后减轻。

由于腰椎骶椎化可使脊椎运动失去动态平衡,同时又加重了腰4,5椎间盘的负担,易产生腰4,5椎间盘组织及关节突关节的退行性改变。

骶椎腰椎化可使骶棘肌、诸椎间韧带的张力减低,脊椎稳定性能减弱,引起慢性的腰骶部疼痛。

当日积月累,腰椎关节突关节、腰骶关节、假性关节相继发生损伤性关节炎,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导致关节突关节的不足,使腰部肌肉逐渐坚强有力,可以代偿骨与关节的不足,使腰部外在平衡与内在平衡相互调节,所以在青少年期间甚至几十年没有症状。

随着年龄增长,体质的减退,或由于不断遭受劳损,当内在平衡紊乱,外在平衡不能维持或代偿时,就容易出现症状。

因此,腰椎骶化及骶椎腰化这种腰骶椎先天性畸形引起的腰痛,在早期仍属功能性腰痛范畴。

腰椎骶化和骶椎腰化的治疗缺乏特效方法。

疼痛不严重的患者可采用适当休息,进行腰背肌锻炼。

方法为:仰卧在床上,双膝弯曲,双脚着床,用颈项部支撑(初练时可用双肘协助)将腰背部抬起,停顿数秒钟,然后放下。

连续做10——20次为1组,连做几组。

腰背肌肉逐渐强大后,可增加抬起、放下的幅度和速度,每次做10——15分钟,早晚各做1次。

一般练3——6个月可明显见效。

此方法对大多数运动系统的腰痛,如腰背肌筋膜炎,等均有良好的疗效。

腰痛严重,尤其是并发腰椎间盘突出,引起难治的坐骨神经痛的患者,则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