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椎腰化到底严重吗

合集下载

腰骶移行椎

腰骶移行椎

LSTV的治疗
• LSTV多数无临床症状,无需处理; • LSTV假关节导致的疼痛,可采用佩戴腰骶 支具、理疗、避免或减少局部损害,及局 部封闭等治疗; • 非手术治疗无效可融合或切除LSTV横突; • 假关节部位增生骨赘对神经根造成压迫, 可手术切除增生骨赘。
Bertolotti’s syndrome
• 文献对腰骶移行椎命名不一。L4-S1 ?
(sacralisation)、 L6-S1? (lumbarisation)
LSTV与腰痛的关系
• 腰痛患者中LSTV发生率比正常人群中高 ——腰骶部移行椎同下腰痛具有十分密切 的关系;
• 腰骶部移行椎本身并不引起疼痛,对腰椎 的正常生理结构以及生物力学功能产生明 显影响,由此可继发一系列病理改变,从 而发生下腰痛;
LSTV的分类 -Castellvi 分型
NORMAL
TYPE I
TYPE II
TYPE III
LSTV的分类 -Castellvi 分型
LSTV的分类 -Castellvi 分型
LSTV时腰骶椎的确定和命名
• 腰骶部移行椎包括腰椎骶化和骶椎腰化。 • 要明确属于哪一种,仅靠腰椎X线摄片的腰椎计数 是不能确定的,需要自C1开始的全部椎体方可确 认。 • 先确定有无胸腰部移行椎,然后以此为基准由头 侧向尾侧对腰椎进行计数,如为4个腰椎即为腰椎 骶化;如为6个腰椎则为骶椎腰化。
LSTV的发生率
• 正常人群发生率:4.6%~12%(15.8%) • 腰痛患者中:30%(35.1%)
腰腿痛患者的LSTV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其 中腰椎骶化常见,骶椎腰化少见
Dai L, Lumbosacral transitional vertebrae and low back pain. Bull Hosp Jt Dis. 1999;58(4):191-3.

腰椎椎体真假性滑脱

腰椎椎体真假性滑脱

最常见于30~40岁的成年人,男女发病大致相等。

多发生于第五腰椎,第四腰椎次之,个别亦有多发者。

如无腰椎椎弓峡部骨不连,仅由脊椎或椎间盘退行性变(退行性改变:由于椎间盘脱水、变性,使其体积缩小,相应的椎间隙变窄,以致于前、后纵韧带松弛。

在前屈、后伸时,无法制约椎体的正常运动,导致上节椎体过度的前移或后移,造成椎体假性滑脱。

)或其他原因使腰椎后关节突关节关系发生改变所引起腰椎滑脱叫假性腰椎滑脱。

假性腰椎滑脱多见于60岁左右的女性(内分泌紊乱:女性月经期或绝经期的内分泌变化,引起骨质疏松的同时,使韧带和关节囊松弛与弹性减弱而发生腰椎滑脱,故更年期以后60岁左右的妇女多见。

),且多发生在第4至第5腰椎间。

总:假性滑脱并没有椎弓峡部断裂的征象,且其多发于椎间盘退行性变及60绝经期骨质疏松妇女腰椎滑脱是指因为腰椎椎弓峡部不连或由于脊椎或椎间盘退行性变或其他原因,使后关节突关节关系发生改变所引起腰椎椎体向前的移位。

在腰椎椎弓峡部不连的基础上,患椎连同以上腰椎向前滑移,发生的腰椎滑脱叫真性腰椎滑脱。

腰椎滑脱的诊断主要靠X线检查。

可拍正侧位片及双斜位片。

正位片一般不易显示病变区。

侧位片上显示大部分病例为椎体向前滑动1~2mm,甚至可达20mm。

斜位片为鉴别真、假性腰椎滑脱的最好位置,也是显示椎弓峡部的最好位置。

正常椎弓投影在斜位片上形似猎狗的前半身,“狗嘴”代表同侧横突;“狗耳”代表上关节突;“狗前足”代表下关节突;“狗颈”代表椎弓峡部。

如峡部不连则于狗颈部可见一带状裂隙。

如有滑脱,则上关节突及横突随椎体前移,状如砍下之狗头颈,此为真性腰椎滑脱之影像,而假性腰椎滑脱则无此影像。

综上所述,区分真、假性腰椎滑脱主要靠X线片来鉴别。

腰椎结核:腰痛是腰椎结核最常见的症状,疼痛的性质多为钝痛或酸痛,伴有压痛及叩击痛,在劳累、咳嗽、睡前疼痛加重。

上腰椎结核可有大腿痛,下腰椎结核可有坐骨神经痛,这是由于结核脓肿、肉芽组织及坏死的椎间盘或死骨向后突入椎管内,使脊髓或神经根受到压迫或刺激时,可出现放射痛。

骶椎腰化 病情说明指导书

骶椎腰化 病情说明指导书

骶椎腰化病情说明指导书一、骶椎腰化概述骶椎腰化(sacrum waist)是指第1骶椎向腰椎移行,与第2骶椎分开,形成腰椎样形态,造成影像学上所见腰椎数目为6个、骶椎为4个的现象。

骶椎腰化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腰骶椎畸形,主要因脊柱先天性发育异常所致。

临床表现有下腰部酸痛、坐骨神经痛等,经过规范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英文名称:sacrum waist其它名称:无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其会遗传给下一代发病部位:脊柱常见症状:下腰部酸痛、活动受限主要病因:脊柱先天性发育异常检查项目:X 线检查、CT、MRI、体格检查重要提醒:一旦确诊,应及时就医,积极配合治疗,避免导致严重并发症。

临床分类:暂无资料。

二、骶椎腰化的发病特点三、骶椎腰化的病因病因总述:正常人的5个骶椎是融合在一起的整体,如果在发育过程中,第1骶椎没能和其他4个骶椎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第六个腰椎,就叫骶椎腰化。

这样骶椎的稳定性就受到影响。

骶椎腰化时,腰椎数目增加,使腰椎长度增加,杠杆变长,下腰部稳定性减弱,这些因素容易导致损伤、劳损、磨损及退变而发病。

基本病因:暂无资料。

危险因素:外伤、久坐、久站、弯腰工作时间长、腰骶部过度劳损等可能会引起或加重症状。

诱发因素:暂无资料。

四、骶椎腰化的症状症状总述:正常人的5个骶椎是融合在一起的整体,如果在发育过程中,第1骶椎没能和其他4个骶椎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第六个腰椎,就叫骶椎腰化。

这样骶椎的稳定性就受到影响。

骶椎腰化时,腰椎数目增加,使腰椎长度增加,杠杆变长,下腰部稳定性减弱,这些因素容易导致损伤、劳损、磨损及退变而发病。

典型症状:1、疼痛骶椎腰化的疼痛特点是下腰部酸痛,可放射到臀部或膝关节上部,甚至合并坐骨神经疼痛。

腰痛可在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

腰骶部移行椎与腰椎间盘突出的相关性分析

腰骶部移行椎与腰椎间盘突出的相关性分析

腰骶部移行椎是一种常见的脊柱发育异常,指腰5椎体的横突一侧或双侧与骶骨形成假关节或融合结构,这种情况最初是由Bertolotti[1]进行描述,也被称为Bertolotti综合征。

目前关于腰骶部移行椎是否容易引起腰椎间盘突出症尚存争议。

本文通过对一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影像学检查分析,旨在探讨腰骶部移行椎与腰椎间盘突出的关系。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调取2014年8月~2018年8月于天津港口医院骨科及武警特色医学中心军人骨科门诊就诊并完善腰椎MRI及腰椎X线或腰椎CT检查并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的影像资料共273例。

1.2 方法腰骶部移行椎的确定:首先根据Wigh[2]的标准确定是否为胸腰部移行椎,然后自上而下对腰椎计数,4节腰椎为腰椎骶化,6节腰椎为骶椎腰化。

同时结合患者MRI影像中髂腰韧带发自腰5椎体[3-5],以及腰3椎体横突最长、腰4椎体横突上翘等解剖特点进一步明确腰椎骶化或是骶椎腰化。

L5椎体定义:在MRI矢状面t2加权像中,位于最低位椎间盘上方的椎体,位于骶骨前后径范围之内,且终板前缘无任何接触的椎体,将其命名为L5[6-8]。

以此方法重新对骶椎腰化患者的6节腰椎命名为L0、L1、L2、L3、L4、L5。

腰骶部移行椎的分类方法:通过观察患者腰椎X线及腰椎CT,参照Castellvi[9]的分类方法,对腰骶部移行椎患者进行分型:Ⅰ型:横突宽度超过19 mm,Ⅰa型为单侧发生,Ⅰb型为双侧同时发生;Ⅱ型:不完全腰化/骶化:横突与骶骨相接触形成关节样结构,Ⅱa为单侧发生,Ⅱb为双侧同时发生;Ⅲ型:完全腰化/骶化:横突与骶骨发生骨性融合,Ⅲa为单侧发生,Ⅲb为双侧同时发生;Ⅳ型:混合型:双侧横突肥大,一侧与骶骨相接触腰骶部移行椎与腰椎间盘突出的相关性分析王春亮1,汤冀强2,王锋3,夏群2*(1 天津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天津 300070;2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骨科,天津 300192;3 武警特色医学中心骨科中心,天津 300000)【摘要】目的 探讨腰骶部移行椎与腰椎间盘突出症关系。

骶椎腰椎化是怎么回事?

骶椎腰椎化是怎么回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骶椎腰椎化是怎么回事?
导语:骨质的健康状况是需要每个人都重视起来的,现如今各种各样的疾病经常可见,不管是关节疼痛,还是骨折乃至其他的疾病,都是需要提高警惕的,
骨质的健康状况是需要每个人都重视起来的,现如今各种各样的疾病经常可见,不管是关节疼痛,还是骨折乃至其他的疾病,都是需要提高警惕的,毕竟这对人体健康乃至正常生活的影响很大,也会出现剧烈的疼痛感,让人们无比的煎熬,受到太多的折磨,那么骶椎腰椎化是怎么回事?
人的腰椎由5个互相分离的椎体构成,而骶椎的5个椎体则互相融合成为一块骶骨。

第5腰椎与骶骨形成腰骶关节,是全身负重最大运动最复杂的关节,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腰骶部的结构曾经历过许多改变,因此容易遗留以往的痕迹。

腰椎骶化,即第5腰椎与骶骨融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一块骶骨;骶椎腰化即第一骶骨从筋骨块中游离出来形成第6个腰椎。

这两种变异都是腰骶部的先天性畸形,也可能是腰骶部的返祖现象。

正常的腰骶部是第5腰椎与融合的骶骨之间形成关节,并被强大的髂腰韧带固定于骶骨上,能够承受相当大的压力和剪力,保持关节稳定。

但是,无论是腰椎骶化还是骶椎腰化,这种稳定的结构都遭到了破坏,容易发生劳损,导致腰痛。

腰化的骶椎和骶化的腰椎系先天畸形,椎体发育不全,常常出现歪斜,两个横突也大小不等,因此腰骶关节关系变得复杂,失去了正常的稳定性。

一侧过大的横突还可以与骶骨或者髂骨形成假关节,容易发生骨性关节炎。

韧带受力也不均衡。

另外,关节性的椎间盘也大都发育得幼稚,容。

腰骶移行椎与髂嵴最高点水平的关系

腰骶移行椎与髂嵴最高点水平的关系

腰骶移行椎与髂嵴最高点水平的关系发布时间:2021-01-06T15:51:48.973Z 来源:《航空军医》2019年11月11期作者:李柯霖[导读] 探讨腰骶移行椎与髂嵴最高点水平的关系。

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我院脊柱骨科住院符合标准的腰骶移行椎病例,再随机纳入同期住院符合标准的100例无腰骶移行椎病例。

李柯霖柳州市人民医院脊柱骨科 545000目的:探讨腰骶移行椎与髂嵴最高点水平的关系。

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我院脊柱骨科住院符合标准的腰骶移行椎病例,再随机纳入同期住院符合标准的100例无腰骶移行椎病例。

分为A组(腰椎骶化组)、B组(骶椎腰化组)、C组(正常组)。

利用腰椎X线测量三组患者的髂嵴最高点水平。

结果:共175例病人纳入研究,男性101例,女性74例;年龄18~85岁,平均45.1岁。

其中A组49例;B 组26例;C组100例。

3组的年龄、性别相互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A组、B组、C组髂嵴最高点水平中位数分别为L4/5、L5中1/3、L5上1/3。

经Kruskal-Wallis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A组的髂嵴最高点水平中位数高于C组,B组髂嵴最高点水平中位数低于C组。

结论:腰骶移行椎患者的髂嵴最高点水平可能会有所变化,腰椎骶化者髂嵴最高点水平相对于椎骨将可能上移,而骶椎腰化者髂嵴最高点水平将可能下移。

关键词:腰骶;移行椎;髂嵴最高点腰骶移行椎是一种较常见的发育异常,与许多腰椎疾患有关。

有研究表示,存在腰骶移行椎时,腰骶神经根的支配区将发生变异[1-3]。

这意味着腰骶移行椎对临床诊断、手术方案制定都存在重要影响,术前需要对腰骶移行椎进行准确诊断及椎体定位。

本研究旨在探讨腰骶移行椎与髂嵴最高点水平的关系,协助腰骶移行椎的诊断及椎体定位。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2020 年1月至2020年10月到我院脊柱骨科住院的腰骶移行椎病例,并随机纳入同期住院符合标准的100例无腰骶移行椎病例。

腰椎间盘突出症知识大全

腰椎间盘突出症知识大全

腰椎间盘突出症知识大全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较为常见的疾患之一,主要是因为腰椎间盘各部分(髓核、纤维环及软骨板),尤其是髓核,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后,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脊神经根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症以腰4~5、腰5~骶1发病率最高,约占95%。

病因1.腰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是基本因素髓核的退变主要表现为含水量的降低,并可因失水引起椎节失稳、松动等小范围的病理改变;纤维环的退变主要表现为坚韧程度的降低。

2.损伤长期反复的外力造成轻微损害,加重了退变的程度。

3.椎间盘自身解剖因素的弱点椎间盘在成年之后逐渐缺乏血液循环,修复能力差。

在上述因素作用的基础上,某种可导致椎间盘所承受压力突然升高的诱发因素,即可能使弹性较差的髓核穿过已变得不太坚韧的纤维环,造成髓核突出。

4.遗传因素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家族性发病的报道。

5.腰骶先天异常包括腰椎骶化、骶椎腰化、半椎体畸形、小关节畸形和关节突不对称等。

上述因素可使下腰椎承受的应力发生改变,从而构成椎间盘内压升高和易发生退变和损伤。

6.诱发因素在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基础上,某种可诱发椎间隙压力突然升高的因素可致髓核突出。

常见的诱发因素有增加腹压、腰姿不正、突然负重、妊娠、受寒和受潮等。

高发人群(1)年龄:本病一般多发于20~40岁,即青壮年易发生此病,比例大约占整个发病率的80%。

尽管这一年龄段的人体力最充沛。

(2)性别:腰椎间盘突出症多见于男性。

男性的发病率远远高于女性,这是因为男性体力活动较多、较频,腰部活动范围较大,因此腰椎受损伤和退变的机会也较多。

(3)体型:一般过于肥胖或过于瘦弱的人均易致腰椎间盘突出。

(4)体质:临床实践中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患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人有的平时身体素质比较好,在这些患者单很少有人同时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常见病。

骶椎腰化报告模板

骶椎腰化报告模板

骶椎腰化报告模板摘要骶椎腰化是一种生理特征,通常见于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其主要特点是在骶骨和腰椎之间形成一种过渡区域。

在临床上,骶椎腰化常常伴随着脊柱形态的异常,因此对于患者的诊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主要介绍骶椎腰化的相关信息,包括其定义、分类、症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

定义骶椎腰化是指在脊柱的末端,即骶骨与腰椎之间有一种过渡区域。

这种特征主要是由于骶骨和腰椎之间的椎体数量发生变化而引起的。

在人类中,骶椎腰化的发生率约为4%至30%左右。

分类根据椎体数量和形态的不同,骶椎腰化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完全型(Type I):骶椎与第5腰椎融合,形成5个椎体。

•不完全型(Type II):骶椎与第4腰椎融合,形成6个椎体。

•半骶椎腰化型(Type III):第1骶椎和第2骶椎融合,形成4个或5个椎体。

•完全骶椎融合型(Type IV):所有骶椎融合成一块,形成3个或4个椎体。

•完全腰椎融合型(Type V):所有腰椎从下到上融合成一块,形成4个或5个椎体。

症状骶椎腰化本身并不会引起任何症状,但在某些情况下会与其他脊柱畸形一起出现,例如骨盆畸形、侧弯、脊柱裂等。

这些畸形会压迫神经、引起腰痛、骶尾痛、下肢无力、感觉异常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诊断诊断骶椎腰化主要依靠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

通常需要观察骶椎和腰椎的数量、形态及其之间的转变。

除此之外,还需要检查患者是否有其他脊柱畸形或神经系统疾病。

治疗对于骶椎腰化本身,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

但对于合并有其他脊柱畸形的患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常见的治疗措施包括使用矫形器矫正脊柱畸形、手术矫正或减轻骨盆畸形等。

结论骶椎腰化是一种常见的生理特征,但在某些情况下会与脊柱畸形等其他病理过程合并出现。

对于临床医生而言,充分了解骶椎腰化的相关知识,有助于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患者。

骶椎腰化及腰椎骶化

骶椎腰化及腰椎骶化

骶椎腰化和腰椎骶化
腰椎骶化:一次或者两侧横突过长,与骶骨形成假关节或完全性或不完全性融合。

骶椎腰化:为骶1外侧部游离,与骶椎椎弓板常不联合或同时伴有椎间盘退行性变。

这两种畸形常引起腰痛,原因:
1、横突及骶骨之间形成滑液囊。

2、两侧不对称,造成关节或韧带损伤。

3、过大的横突顶于髂骨使骶髂关节分离。

4、椎间隙变窄,使椎间孔内的神经受压。

对腰骶部移行椎确定前,首先确定胸腰部是否有移行椎,然后在以此为基础由上向下对腰椎进行计数。

分型:
Ⅰ型:横突发育异常,呈肥大的三角形,宽度大于19mm。

Ⅱ型:不完全性腰骶化,横突肥厚,与骶骨翼相似,与骶骨连接,形成关节样结构。

Ⅲ型:完全腰椎骶化,与骶骨形成骨性融合。

Ⅳ型:混合型,一侧与Ⅱ型表现,一侧Ⅲ型表现。

腰椎骶化--骶椎腰化--腰椎肋骨

腰椎骶化--骶椎腰化--腰椎肋骨

腰椎骶化--骶椎腰化--腰椎肋骨
这个故事还得从一个急诊科说起
话说那天来了一个患者,腰部疼痛,行CT后发现骨折
骨科给出诊断是腰1,影像科说是胸12,俩边到底谁对谁错??
骨科说:这个肯定是腰1,胸椎体没有肋骨!
影像科说:这个从下往上数,5,4,3,2,1,12,明显属于胸12!
腰椎骶化--骶椎腰化--腰椎肋骨,这些均在人群中存在
理论上我们无法单独根据这个腰椎的片子进行判断
最好是应用整个脊柱的X光片,放射科医师不从C2下方计数,而且还可以区分发育不全的肋骨和腰椎横突。

该方法可以准确计数,正确识别L1椎体。

下来简单介绍一下几种异常,以供大家学习参考(1)腰肋,第13肋骨,常导致计数错误
在某些情况下,
第一腰椎的横突与第12肋相似并且具有关节表面。

这些横突被称为腰肋。

是否腰肋,导致阶段的不同
去掉胸骨的全脊柱片,显示出了腰肋(从上往下数第13肋)(2)骶椎腰化
腰椎化的S1节段,S1-S2之间显示了腰椎间盘,
L1椎体显示了右侧的腰肋结构和左侧的横凸结构
(3)腰椎骶化
骶骨化的腰椎,L5的横突与骶骨的异常融合,L5和S1之间没有椎间盘
根据统计学显示
(腰椎变异)其中6腰椎椎体大约为14%的,4腰椎椎体大约为6%。

(肋骨变异)13肋的相对发生率为13%,12肋发育不良-即只有11对肋骨的发生率为2%。

所以我们放出了脊柱全长片
这下知道如何诊断了吧?该患者属于6型腰椎当第六腰椎骨折的时候,可以诊断为L6骨折!跟六指琴魔一样,六腰,你比五腰多一腰!。

腰椎滑脱症诊断与治疗

腰椎滑脱症诊断与治疗

腰椎滑脱症诊断与治疗【概述】腰椎滑脱症是指由于腰椎上一椎体沿下一椎体上缘的斜面向前下方滑移并引起腰痛等症状的疾病。

多数病例为L5椎体沿骶骨上缘倾斜向前下方滑移,其次为L4~5间滑移,引起椎间盘、后关节及脊柱周围组织紧张,导致腰痛。

滑脱严重者可有马尾神经损害症状。

【诊断要点】1.症状长期、反复腰痛,站立或弯腰时疼痛加重,卧床后减轻。

部分患者伴有坐骨神经痛。

少数严重者有下肢肌力减弱、肌肉萎缩、痛觉减退,甚至发生马尾神经压迫综合征。

2.体征腰部后伸活动受限,患椎棘突压痛,腰推前凸增大。

3.影像学检查主要为X线检查。

如根据临床症状怀疑为本病时,应拍摄腰椎侧位、斜位、过伸、过屈X线片,以明确诊断。

(1) 侧位X线片:可见滑脱腰椎椎体前移,并据此评定腰椎滑脱的程度,前移不超过下一椎体上缘的1/4为1度;1/4~1/2为2度;1/2~3/4为3度;3/4以上为4度。

(2) 斜位X线片:可见椎弓峡部不连。

【康复评定】1.腰椎关节活动范围评定。

2.腹肌、腰背肌肌力的评定。

3.行走能力的评定,包括行走距离和步速、步行困难程度、疼痛程度及步幅、步频、步态改变等。

4.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

【康复治疗】1.轻度滑脱无神经症状者的治疗(1) 牵引疗法:牵引重量以相当于患者体重的1/2并稍超过为宜。

牵引方式以持续牵引为好,20~30min/次,1~3次/d。

如果牵引后症状略缓解,但随即症状复发,则需增加每次牵引的持续时间和每天牵引的次数。

最好用电动牵引床作牵引,也可在病床上加特制牵引架作持续牵引。

(2) 手法治疗:一般腰椎向前滑脱者,先让患者俯卧,用推、揉、滚等手法按摩腰、骶,使肌肉放松。

然后,让患者仰卧,双髋、双膝屈曲90°,并向腹部按压,按压用持续力,不能用暴力。

如果为反滑脱,则应相反地作腰后伸按压法上述方法1次/d。

如推拿按摩后症状反而加重,则不宜再用此法。

(3) 腰围保护:如经牵引、推拿后症状缓解,配戴围腰1-2月以保护腰部,待腰部功能恢复,特别是肌肉力量恢复后方能解除围腰。

脊柱的影像学诊断

脊柱的影像学诊断

负数或>38 上弓下直
颈椎椎体倾斜度测量法沿第7椎下缘至第1肋弓作AB连线, 在所需测量椎体的下一个椎体上缘作CD连线,并与AB线平行, 将倾斜的椎体下缘作 EF连线,EF线与CD线相交角度,为该椎 体倾斜度。
颈椎旋转棘横线测量法A、棘突,B、C、左右横突,正常AB 线等于AC线,如不相等,则椎体旋转。
运算公式:
S弓形
r2
360
1 Lh 2
正常颈曲弓形面积测量图示 颈曲(A.为寰椎棘突基底部下缘, B.为C7后 下缘)。
正常腰曲弓形面积测量图示
(A.为T12后下缘,B.为S1后上缘),r.为半径 α.为圆心角 L.为AB弦长 h.为圆心至AB的垂直 距离
例如:颈曲面积:
S弓形
3.14 15.82 50 360
脊柱侧凸Ferguson测量法
脊柱侧凸Cobb测量法
腰骶角测量法(水平角)正常为30o~42.5o左右。
腰骶角测量法(轴交角正常为130o左右 )
腰椎滑脱测量法 (将下一个椎体分为4度,上椎体向前移动度为滑脱度,
左图为1度,右图为2度。)
寰枢关节错位侧偏型,寰枢关节腔右宽左窄,提示齿状突侧偏。
颈曲阶梯状错位的测量线
显示上一椎体前移4mm
常规正位片双侧钩椎关节对称,无侧弯
钩突关节不对称 (正位相显示颈3-4间双侧钩突关节不对称)
双边双突征
(颈椎侧位片,可见颈2、3、4小关节呈双突影(双边),说明颈4以上轴向旋转。)
双边双突征 侧位片自颈5以上及颈7以下均为纯侧位相,但颈6下关节突呈清晰之 双突影。说明颈6单个轴向旋转。
骶椎腰化
腰椎骶化不全
骶椎裂
第5腰椎有Schmerl结节(线条所指)

磁共振成像对骶尾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磁共振成像对骶尾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异。
骶尾关节
骶骨与尾骨之间的连接 部分,具有一定的活动
度。
韧带与肌肉
骶尾椎周围有多条韧带 和肌肉附着,起支持和
稳定作用。
骶尾椎疾病分类及发病原因
01
02
03
04
骶尾椎骨折
多由外伤导致,如跌倒、撞击 等。
骶尾椎脱位
可由外伤或先天性发育异常引 起。
骶尾椎肿瘤
包括原发性肿瘤和转移性肿瘤 ,发病原因复杂。
磁共振成像对骶尾 椎疾病的诊断和治 疗
目 录
• 骶尾椎疾病概述 • 磁共振成像技术原理及应用 • 骶尾椎疾病磁共振表现及解读 • 磁共振引导下骶尾椎疾病治疗技术 • 临床疗效评估与随访管理 • 总结与展望
01
骶尾椎疾病概述
骶尾椎解剖结构
骶骨
位于腰椎下方,由5块骶 椎融合而成,呈倒三角
形。
尾骨
位于骶骨下方,由3-5块 尾椎融合而成,形态各
骶尾部感染
如骶尾部脓肿、藏毛窦等,多 由细菌感染引起。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骶尾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 等,严重者可出现神经损伤症
状。
体格检查
观察患者步态、姿势及骶尾部 外观,触诊检查有无压痛、肿 块等。
影像学检查
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 明确骶尾椎病变的性质和范围 。
实验室检查
如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等 ,有助于评估感染或炎症的严 重程度。
复发监测及预防措施
复发监测
通过定期随访和影像学检查,及时发现复发迹象。
预防措施
包括改善生活习惯、加强锻炼、避免长时间坐立等,以降低复发风 险。
复发处理
一旦发现复发,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及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及治疗

定义
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是由腰椎退行性改变或外力作用引起 腰椎间盘内、外压力平衡失调所致腰椎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从 而压迫了腰椎内神经根、血管、脊髓或马尾神经所致的一系列临床 症状。
定义
椎间盘通常包括三个部分:①软骨板;③纤维环;③髓核。髓 核主要由胶质基质组成,纤维环主要由纤维软骨束构成内环部分, 10岁以前含水量分别达到85%和75%,10岁以后髓核自其腹背侧缘 开始纤维化并逐渐向中心发展,30岁以后含水量进一步下降。
阳性体征
(2)压痛点:
若有腰间盘突出,其相应椎旁有明显的压痛点,疼痛沿坐骨神经分布 区向下肢放射,亦称放射性压痛。
(3)腱反射改变:
腰椎间盘突出时,膝腱和跟腱反射出现减弱、消失和亢进。腰3、4椎 间盘突出时,膝反射减弱或消失,足背伸、内翻力量减弱;腰4、5椎间 盘突出时,膝腱及跟腱反射存在胫后肌腱反射改变,伸趾运动无力;腰 5骶1椎间盘突出时跟腱反射减弱、消失或亢进,足外翻力量减弱。
CT为非侵入性检查,患者无痛苦,可较明确地反映突出的部位,但因检查节段不能过多, 需先准确选定检查节段,而且由于CT扫描仅代表几个断层的断面,所以,有时会将几个断层 间的病变遗漏。
影像学检查
MRI检查
(1)椎间盘膨隆。矢状位见变形椎间盘向后膨出,椎间隙变窄,T1WI和T2WI 上髓核信号均降低,T2WI上硬膜囊前方见低信号压迹。横轴位表现为边缘光滑 的对称性膨出,硬膜囊前缘和两侧椎间孔脂肪见光滑、对称的轻度压迹; (2)椎间盘突出。矢状面见椎间盘呈舌状后伸,超过椎体后缘,在T2WI上见 椎间盘信号低于正常,压迫硬膜囊前缘出现明显凹陷。横断面见椎间盘侧方椎 管内有软组织块影;
治疗
大多数病人可经非手术治疗缓解。只有少数病人需手术治疗。 非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术治疗是否能使突出之椎间盘回缩,破裂之纤维环愈合,目前尚缺

骶髂关节侵蚀分级标准

骶髂关节侵蚀分级标准

骶髂关节侵蚀分级标准
骶髂关节侵蚀的分级标准主要是根据X线下的表现进行划分,具体如下:
1.0级:正常骶髂关节,无侵蚀、硬化等表现。

2.Ⅰ级:表现为可疑异常,存在骨质疏松、关节间隙增宽,以及
可疑的骨质侵蚀和关节面模糊等现象。

3.Ⅱ级:明确表现出轻度异常,有局限性的侵蚀、硬化,但关节
间隙无改变。

此外,也存在微小的关节面破坏、关节边缘模糊和略有硬化的表现,并可见囊性变。

4.Ⅲ级:关节破坏与重建的表现明显,关节间隙明显变窄,边缘
模糊,有明显的囊性变,关节两侧硬化,密度增高。

也存在关节面骨质侵蚀、硬化,关节间隙增宽或狭窄,部分强直的表现。

5.Ⅳ级:严重异常,大部分或完全强直、融合,关节呈现骨性强
直的状态。

骶椎腰化x线报告模版

骶椎腰化x线报告模版
骶椎腰化x线报告模版
患者姓名:__________ 性别:______ 年龄:______ 检查日期:__________
临床诊断:______________
X线检查所见:
一、片 目:双侧髋关节,双侧髋臼;腰椎、骶骨。
二、观察方法:站位;侧位。
三、腰椎正侧位曲度正常,未见明显侧凸、侧凹及旋转畸形。骶骨正位显示骶骨、骶尾连续存在。
四、骶尾骨及骶尾关节未见明显异常。
五、腰椎椎体及间隙未见明显异常。
六、骨质未见明显异常密度减低、骨小梁未见破坏。
小结:腰椎及骶骨形态、密度正常;未见明显异常。
提示:本次检查所示腰____ 审 核:____________
以上报告仅供医生参考,具体诊疗请遵医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骶椎腰化到底严重吗
导语:人体有很多的关节部位,还是经常会受到伤害的,最典型的症状就是疼痛不适,甚至会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尤其是腰部更不能忽视,一旦感觉到
人体有很多的关节部位,还是经常会受到伤害的,最典型的症状就是疼痛不适,甚至会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尤其是腰部更不能忽视,一旦感觉到异常还是要尽快去医院接受检查的,这样才能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作出相应的调理措施和治疗工作,那么骶椎腰化严重吗怎么治疗?
首先,正常的腰骶部是第5腰椎与融合的骶骨之间形成关节,并被强大的髂腰韧带固定于骶骨上,能够承受相当大的压力和剪力,保持关节稳定。

但是,无论是腰椎骶化还是骶椎腰化,这种稳定的结构都遭到了破坏,容易发生劳损,导致腰痛。

其次,正常的腰椎前后均匀、左右对称,两侧的横突也同样大小。

每两个椎体间还有一个发育良好、成熟的椎间盘。

但是,腰化的骶椎和骶化的腰椎系先天畸形,椎体发育不全,常常出现歪斜,两个横突也大小不等,因此腰骶关节关系变得复杂,失去了正常的稳定性。

一侧过大的横突还可以与骶骨或者髂骨形成假关节,容易发生骨性关节炎。

韧带受力也不均衡。

另外,关节性的椎间盘也大都发育得幼稚,容易发生退行性病变,导致腰椎间盘突出,不但引起腰痛,还易发生坐骨神经痛。

单纯因腰椎骶化或骶椎腰化引起的下腰痛和坐骨神经痛一比较轻,即使发生于假关节处的骨性关节炎,只要不发生腰椎间盘突出,也不会有严重的坐骨神经痛。

治疗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