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导学案
《唐诗四首》之《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案

《唐诗四首》之《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案学生介绍了解的关于李白的文学常识。
教师补充,强调知识点。
完善关于诗人的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唐宗室,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甘肃天水县),先世于隋末流徙中亚,诞生在中亚的碎叶(前苏联)。
五岁随父迁绵州的彰明县(四川)清廉乡。
青年时接近过戴天山的道士和纵横家赵蕤,也受过儒家的影响。
二十五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后寓居安陆。
初到长安,贺知章见其文惊为“谪仙人”,称其诗可“泣鬼神”,而誉满京师,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天宝元年(七四二),玉真公主荐翰林,受到玄宗特殊礼遇。
不到两年,因忤杨贵妃,赐金放还。
此后漂泊流浪,客当涂令李阳冰所。
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
白诗纵横变化,凌轹百代,所谓天授,非人可及。
集中“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洲”二语,惟太白足以当之。
王贻上谓:七言歌行子美似《史记》,太白似《庄子》。
供奉断句尤妙绝古今,别有天地。
子美每饭不忘君国,太白亦然,特天性不羁,故放浪于诗酒间,其忧时伤乱之心,实与少陵无异也。
安得徒以诗人目之?李白天才横溢,乃五七绝圣手,和王昌龄的七绝,为有唐三百年典范。
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是李之艺术特点。
李是继屈原而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二、解题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县。
谢眺楼:南北朝时齐朝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在宣城外陵阳山上所建的一座楼,人称谢眺楼,也称北楼。
校书:官名,校书郎的简称。
云:李云。
三、朗读诗歌1.利用工具书,自主查找并标注生字字音。
2.听范读,学诵诗歌。
3.自读诗歌。
四、整体感知1.品味朗读时声调的高低,标注出表明诗人情绪低沉或高昂的诗句。
明确:低-高-高-高-低-低2.诗人情感,由低沉到高昂又归于低沉,其感情的基调究竟是高还是低?明确:低沉3.由哪些诗句能看出来?(1)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4.具体地说,这种低落的心情是忧愁,李白因何而感到忧愁呢?介绍背景李白于742年(天宝元年)怀着远大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任职于翰林院。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优秀教案

自由朗读,小组合作探究,用自己的话概括本诗的内容。
提出质疑,小组分别展示,组员补充说明,教师引导其正确理解诗义。发挥想象并用优美的语言写下你对此诗的理解。
四、悟诗情。
(一)“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是感叹人生的多烦忧。根据这首诗的内容理解下诗人为什么而烦忧?
明确:昨日、今日明显指的是过去和现在,开篇感慨时光流逝的无情,而作者却感觉时光难驻,心烦意乱,这忧愁中有离愁别绪,但更多的是对时光流逝却壮志难酬的精神苦闷,也蕴含着诗人对污浊的社会现实的愤懑。
教师伴乐示范朗李白: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他是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性格豪放浪漫。传说“铁杵磨成针”就是他小时候的故事。他的诗语言朴素,感情激荡,韵味深长,形成独特的“纵逸”豪放的风格。杜甫称赞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有《李太白全集》。诗人李白才高志远,但他的一生却很不得意。唐玄宗天宝初年,他由道士吴筠推荐,应诏入京,供奉翰林院。但由于权贵排挤,不到两年便被玄宗“赐金还山”。理想和现实的尖锐矛盾,使他长期陷于苦闷之中。诗人在饯别族叔李云时,感怀万端,既满怀豪情逸兴,又有壮志难酬的忧愤和掩抑不住的郁闷与不平。这首诗抒写的就是诗人因怀才不遇而引发的无尽烦忧。
板书设计
昨日——不可留
今日——多烦忧愁
明朝——弄扁舟
2.以品读为基础设计活动,深入体悟诗人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以“诵诗文—知作者—品诗句—悟诗情”的方式,感知诗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说明: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课前用的歌曲《新鸳鸯蝴蝶梦》,首先为学习诗诗创设出一种轻松的氛围。
说明:背诵与朗诵相结合,有效利用课堂时间。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导学案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导学案主备人:王凤娟审核:七年语文组学习目标1.体会诗歌中所蕴涵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2.诵读、体味、欣赏这首诗。
预习案古诗词的学习方法:一.要多读刘勰说得好:“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
”一个古诗词读得很少的人,是谈不上有鉴赏能力的。
鉴赏古诗词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诸如语言文字知识、古诗词技巧知识、作家作品知识以及必备的社会科学知识等等。
所有这些,只有靠广泛阅读才能获得。
古人也说:“好诗不厌百回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都强调了多读的重要性。
通过多读好的作品,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并在情感的介入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对于提高鉴赏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二.要多看要多看名家赏析的文章,名家赏析的文章是比较典范的,而且很多东西是可供我们借鉴的范例,只要我们带着分析的、扬弃的眼光去看,对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是大有帮助的。
三.要多练每次阅读古诗词时,要坚持写点眉批、夹批和总评之类,对于训练思维,提高鉴赏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弃我而去的昨天已不可挽留;扰乱我心绪的今天使我极为烦忧。
万里长风吹送南归的鸿雁,面对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楼开怀畅饮。
你的文章就像蓬莱宫中储藏的仙文一样高深渊博,同时还兼具建安文学的风骨。
而我的诗风,也像谢朓那样清新秀丽、飘逸豪放。
我们都满怀豪情逸兴,飞跃的神思像要腾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洁的明月。
然而每当想起人生的际遇,就忧从中来。
好像抽出宝刀去砍流水一样,水不但没有被斩断,反而流得更猛了。
我举起酒杯痛饮,本想借酒排遣烦忧,结果反倒愁上加愁。
啊!人生在世竟然如此不称心如意,还不如明天就披散了头发,乘一只小舟在江湖之上自在地漂流。
2.熟读本首诗,填空:(1)《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运用了散文句式直抒心中郁结,突出诗人忧愁的诗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2)《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开怀舒畅的豪情的句子: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导学案

建湖县实验初级中学教育集团城南校区
八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
第周第课时 NO: 编写:孙锦忠审核:嵇银干
【课题】《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课型】新授
【导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会背诵能默写。
2、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诵读与感悟相结合,以读引悟,以悟助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中深刻的思想内涵,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重点难点】 1、名句理解。
2、理解李白曲折变化的思想感情。
【知识准备】
一、预习内容
1、查找资料,了解李白的生平及写作背景。
2、根据注释理解诗作以及诗中的典故。
二、疑难问题:(留下两行空白,学生填写)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诵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读出节奏、轻重、感情。
2、根据注释及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1)李白,字,号,是我国唐朝著名的诗人,文学史上誉为“ ”。
(2)《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是一首送别诗。
写送别情景的诗句是,。
(3)在南朝宋代诗人中,“大谢”指,“小谢”指。
(4)“建安骨”又称,指东汉末年建安时代以、、
三父子为首的作家群的诗文风格。
3、诵读课文,根据注释理解诗意。
二、合作探究: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歌常用具体的形象来抒发情感。
诗人借助哪些具体形象来抒发情感的?。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语文版第二册教案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语文版第二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的情感内容,感受古人送别时的深情厚意;2.能够了解作者谢朓的人物形象、文学风格和文化背景,感受其豁达洒脱、超脱世俗的精神风貌;3.能够把握文章所表达的诗意,体会古诗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1.如何理解古人的辞藻和结构;2.如何理解古诗的意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介绍谢朓作为唐代著名文学家和诗人的背景,以及他的代表作品,并有老师朗读本篇诗歌,向学生展示诗歌之美和深情厚意。
2. 新知讲解(30分钟)1.讲解诗歌结构和辞藻。
首先,展示诗歌的格式,介绍作者的行文结构和韵律。
其次,讲解一些生僻字的意义,如“徜徉”、“俶装”等,让学生理解诗歌的辞藻和情感表达。
2.讲解诗歌的意境。
以这首诗为例,讲解如何理解古诗的意境,如“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让学生通过形象生动的文字,感受到雨滴洒落在小径上,遥望碧绿的草地,又感觉近在眼前,但是无法靠近。
该诗的意境充满了浪漫情怀和凄美之感,让人意犹未尽。
3. 典型例析(20分钟)讲解《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的内容和情感表达。
通过解读文中的内容和情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情感,为接下来的个人思考和群体讨论做好铺垫。
4. 合作学习(30分钟)1.按小组进行,让同学们对这首诗进行个人思考和群体讨论,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就“如何理解‘遥’字表达的意境”进行个人思考,并在群体讨论环节交流自己的想法,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借鉴思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维。
5. 精彩呈现(15分钟)1.各组代表呈现本组的讨论成果,进行汇报,展示思维碰撞所带来新的理解和想法,借此再次强化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法,进行创意展示,如可以自制诗词表情包、绘制图画、写诗等,让学生通过创意展示的方式,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一步通过视觉和文字的形式向大家展示,从而拓宽展示和表达的方式。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复习讲义

课题:古代诗词曲三首第 1 课时主备:傅小霞课型:诵读欣赏审核:八年级语文备课组班级姓名总第 11 个学案【学习目标】1.体会诗歌中所蕴涵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2.学习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学习重、难点】1.领会诗词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学法指导】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三首诗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学习时间】一课时【学习过程】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⑴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弃我而去的昨天已不可挽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扰乱我心绪的今天使我极为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⑵,对此可以酣高楼⑶。
万里长风吹送南归的鸿雁,面对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楼开怀畅饮。
蓬莱文章建安骨⑷,中间小谢又清发⑸。
你的文章就像汉代文学作品一般刚健清新。
而我的诗风,也像谢朓那样清新秀丽。
俱怀逸兴壮思飞⑹,欲上青天览明月⑺。
我们都满怀豪情逸兴,飞跃的神思像要腾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洁的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⑻。
好像抽出宝刀去砍流水一样,水不但没有被斩断,反而流得更湍急了。
我举起酒杯痛饮,本想借酒消去烦忧,结果反倒愁上加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⑼,明朝散发弄扁舟⑽。
啊!人生在世竟然如此不称心如意,还不如明天就披散了头发,乘一只小舟在江湖之上自在地漂流(退隐江湖)罢了。
词句注释:⑴此诗《文苑英华》题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则所别者为李云(官秘书省校书郎),李华(文学家)。
李白另有五言诗《饯校书叔云》,作于某春季,且无登楼事,与此诗无涉。
宣州:今安徽宣城一带。
谢朓(tiǎo)楼:又名北楼、谢公楼,在陵阳山上,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并改名为叠嶂楼。
饯别:以酒食送行。
校(jiào)书:官名,即秘书省校书郎,掌管朝廷的图书整理工作。
叔云:李白的叔叔李云。
⑵长风:远风,大风。
⑶此:指上句的长风秋雁的景色。
酣(hān)高楼:畅饮于高楼。
⑷蓬莱:此指东汉时藏书之东观。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导学案(学生用)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学生自学指导一、教学目标:1、体悟诗人强烈的精神苦闷和狂放不羁、追求自由的情感。
(重点)2、背诵全诗,积累“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等名句。
(重点)3、学习李白不与世人同流合污、豪迈而洒脱的情怀。
(难点)4、把握李白诗歌艺术特色二、以小组形式讨论后完成1至3题。
1、对照注释将这首诗的题目翻译成现代汉语。
2、找出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思想核心的一个字。
()3、这首诗以抒发人生不得志的烦忧愁情为感情基调。
诗人内心感情经历了骤升骤降的四次剧变:惆怅烦忧 ̄→____→愁苦加重_____。
三、我能行:想象自己就是李白,把这首诗当做这首诗是你写的,尝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以小组讨论形式完成自学指导4至9题。
4、开头四行诗,____、道出烦忧,生动形象地显示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即发、发则不可抑止的感情。
5、五六行描绘了一幅什么图?_____6“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两句上句赞美李云的文章有__风骨,下句则以“小谢”(即谢朓)自指,说自己的诗像谢朓那样,具有____的风格。
7、“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进一步渲染双方意兴:都怀有_______,酒酣兴发,更是飘然欲飞,想登上青天揽取明月。
笔酣墨饱,淋漓尽致,把面对高楼壮景所激起的昂扬情绪推向高潮。
8、“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深刻地表现了___与___的矛盾不可调和,是千百年来描绘愁绪的名言。
希望抽刀断水,但是过往的日子就像流水般纠缠无法摆脱。
举杯销愁,在日渐增长的愁意中不能自拔。
这就更加重了内心的_______9、。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诗人回首昨日,痛感人生不称意;放眼今日,烦忧不堪,不平满目。
于是,决心与世决绝,从此浪迹江湖,表现了诗人一贯的叛逆与反抗的精神。
当然,这并非绝望的哀吟,而是对黑暗社会所发出的_______和愤怒控诉。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案

谢的文笔托依对应于宣城的景色,产生出一幅幅萧疏淡远、平和宁静、摇曳出尘的写意水墨图卷:“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日出众鸟散,山瞑孤猿吟”、“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余雪映青山,寒雾开白日”、“暧暧江村见,离离海树出”、“望山白云里,望水平原夕”……
高陵自可眺,况复更层楼。登斯楼也,城郭皆在掌中,山川尽人心目,但见山川交错、阡陌纵横、烟霞变幻、云树生辉,北望敬亭崛起于川原之中,东送两水婉转于白云之间。历代文人墨客纷纷然慕名而来,并且赋诗无数。录于志书上的北楼诗文有130多篇,这其中包括李白、白居易、杜牧、梅尧臣、文天祥、贡师泰、施闰章、梅文鼎等著名诗人的上品佳作。李白的两篇名作就产生于此:“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长空万里பைடு நூலகம்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PPT
教学过程和内容(包括教学组织、内容、课堂小结等)
一:组织教学
清点学生人数,掌握学生情况;熟悉教学大纲和教材;明确教学目的;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填写教学日志。
二: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1)朗读诗歌导入。
(2)谢脁与谢脁楼:
谢脁在文学史上有“继汉开唐之功”。谢脁楼位于宣城市区中心,是一座文化名楼。它不仅是宣城的地方标志,而且也是中国传统诗歌文学的一处标志。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学案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学案www.5ykj.com 【教学目的】通过诵读,感受诗人感情的起伏跌宕、腾踔跳跃,体会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与烦忧。
【教学方法】诵读与感悟相结合,以读引悟,以悟助读。
借助歌曲、图画等加深对诗作的理解与感悟。
【预习要求】.根据注释理解诗作以及诗中的典故。
2.查找资料,了解李白的生平。
【教学结构】诵读诗—画读诗—品读诗—读唱诗【教学过程】(一)诵读诗.看cAI,听读本诗。
听出轻重、节奏、感情。
2.学生自由练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读出节奏、轻重、感情。
3.学生齐声朗读诗歌。
(二)画读诗.分别标出表明诗人情绪低沉与高昂的诗句。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低)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高)蓬莱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高)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高)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低)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低)2.画出诗人情感变化的曲线。
看看像什么?像山峰,像波浪3.体会诗人情感的跌宕变化。
(1)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从哪句诗中可以看出来?明确:愁苦、烦闷。
从“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中可以看出来。
(2)诗人为什么会烦、会忧、会愁?(展示诗的写作背景)明确:天宝以来朝政愈趋腐败,李白的个人遭遇愈趋困窘。
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引起了强烈的精神苦闷。
诗作的发端既不写楼,更不叙别,而是陡起壁立,直抒郁结。
(3)诗人的感情有几次变化?是怎样变化的?明确:两次。
当诗人看到寥阔明净的秋空,遥望万里长风吹送鸿雁的壮美景色,不由得激起了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
精神不觉为之一振,烦恼为之一解,感到心情舒畅:“走吧,我们一起去高楼酣饮,喝个痛快淋漓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这两句表明诗人内心由极端苦闷而转向爽朗壮阔的境界。
高潮过后是什么呢?我们凝神期待,屏息倾听,听到的却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唐诗四首》之《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案共3篇

《唐诗四首》之《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案共3篇《唐诗四首》之《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案1《唐诗四首》之《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案引言:唐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其中最为优秀的代表是李白和杜甫。
不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李清照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这首诗曾被嫁接到学校的传统文化课程中。
作为著名的爱国诗人,李清照的作品中充满了乡土情愫和忧国忧民之情。
本文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这首杰作,同时也是为了为教师提供一份具有实用价值的教案。
第一部分:背景知识《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这首诗描绘了临行前一群朋友之间的离别场面。
这是中国文学作品中最早的诗歌之一,其故事发生在南宋时期。
李清照的丈夫陈实功曾是一位著名的学者,他的教诲对于后来的李清照自然有所影响。
在该诗中,她表达了对于朋友离别的思念和遗憾之情,同时也展现了她对于朴实的乡村生活和美好的人生追求的热爱。
此外,该诗的创作背景也与历史背景紧密相连。
南宋末年,外敌入侵,国家危急,诗人李清照夫妇因受辱而离开了原来的家乡定居在了新的地方,这种背景的影响无疑也萦绕在这首诗的曲折情节之中。
第二部分:叙述文本内容诗人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通过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深刻地描绘了当时朋友之间离别的情景。
她的情感表达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和对于内心情感的深刻挖掘。
诗中描写了临别之际,众人欢聚一堂,到前门送别之后便无人相送,情感转为朦胧,时而豪情万丈,时而慷慨悲歌。
在此过程中,诗人视角的转变,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内心情感的复杂纠缠。
这首诗既柔美又深刻,充满了对于情感世界的深刻洞见,令我们见识诗人的智慧和艺术修养。
第三部分:课内教学安排针对《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这首诗的教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安排:1.了解作者背景本文在第一部分中对于作者李清照的背景作了简单介绍,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深入地挖掘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作品的时代背景。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学设计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学设计一、概述1、古诗《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出自长春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唐诗四首》。
虽为课外篇目,但它的意境和思想是深远的,诗中的很多名句仍是古诗文积累与运用中的常见句子,所以我把它作为讲读课来处理,也希望以此来加深我们对大诗仙李白的认识。
2、李白的诗,如他的人,浪漫飘逸,洒脱出尘。
无论在当时,还是在今世,都是尤值吟咏与赏析的佳作。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几乎集中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所有特色--李白喜月,诗中有月;李白嗜酒,诗中有酒;李白怀才不遇,诗中写满了他的忧愤与期冀;李白豪迈洒脱,于是他诗情如狂涛,笔势若天马......我们既要品味赏析李白诗歌的大气与豪迈,也要努力当堂背诵。
我们将再一次领悟与感受,李白作为一个诗仙所带给我们的沉醉与惊叹。
3、学习这首经典之作,我们要用1课时时间。
二、教学目标分析《新课标》《教参》《考纲》都要求古诗文教学应在诵读、赏析、积累、扩展和背诵上多下功夫。
鉴于此,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把握李白诗歌特色;积累“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等名句;并赏析这些精彩语句。
2、过程与方法:体会诗歌所蕴含的复杂思想情感;有感情诵读、并努力背诵;扩展李白与月与酒有关的诗句。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李白不与世人同流合污、豪迈而洒脱的情怀。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初中语文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本课虽只是一首古诗,但仍有诸多可以值得去探究和扩展的妙处。
如从“月”“酒”“愁”这三个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去拓展李白写月、写酒、写愁的名篇,还可以去进一步去探讨其他古文人写月、写酒、写愁的佳作。
但因时间有限,我只选取了拓展李白写月写酒的名句。
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能力,还可以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对学生高中之后的学习也会有很大的裨益。
为了提高课堂的效率,我先布置课前有针对性的预习和搜集。
高中语文语文版精品教案《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案【教学目标】1、品诗韵,感受明朗朴素的诗歌语言;2、赏诗情,学习以意逆志的鉴赏方法;3、悟诗魂,体会诗人遗世高蹈的豪迈情怀。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中国是诗的国度,曾几何时,屈原高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开启了浪漫主义诗歌的神圣殿堂。
千年之后,又有一位天才诗人引燃了这种情怀,他就是诗仙李白。
请大家回忆自己喜欢的李白的诗句。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秋浦歌》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送孟浩然之广陵》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我们在李白诗歌的吟诵中牙牙学语,渐渐成长,他以超脱世俗的智慧,谱写了盛唐的最强音。
今天,我们一起来赏读李白的诗篇《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二、学习目标请同学们齐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诵读品韵1、自读、齐读、分读诗歌。
(读诗应读出诗情,读出诗味。
)诵读指导:①放慢语速,注意停顿;②语气轻重,语调高低。
语速,我们朗读古典诗词,语速基本上是要舒缓一些,缓慢一些。
(找一位学生)能够体现作者情感的字眼要重读。
当我们读到兴奋,激动人心时,语调要高亢,忧愁、沮丧时语调要低沉,使整个朗诵富于感情的起伏变化。
哪位同学来试一遍。
诵读是需要生命来投入的,你要把李白的诗变成自己的语言,我们现在分组朗读,看看哪一组读的声音更洪亮、感情更充沛。
2、鉴赏诗歌,首先要做到知人论世,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呢?3、同学们,通过诗歌背景以及多次的诵读,大家从诗歌里感受到了什么?(烦忧、豪迈、愁苦...)我们从这首诗歌中感受到多种情感的强烈对比,看来大家对诗歌语言都很敏感,这是值得肯定的。
但这只是我们对诗歌的初步感知,今天老师告诉同学们一个新的鉴赏诗歌的方法——以意逆志。
(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歌的感情,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四、感受诗情1、请你任选一个角度对诗歌进行探究阅读。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学案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学案李白学习目的要求:1.体会诗歌中所蕴涵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2.诵读、体味、欣赏这首诗。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学习目的要求1难点:教学目的要求2一课时学习内容与过程:二、学生齐读全诗。
三、讲解诗歌:1.从题目看,这是一首饯别诗。
2.开头即以两个散文式的句子直抒心中的郁结。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两句借景抒情。
“蓬莱文章建安骨”以下四句自成一段,写登楼引发的感慨,也是李白与族叔李云酒酣耳热之后谈话的中心。
“抽刀断水水更流”以下四句写壮志难酬的悲慨。
3.每组派一代表朗读,男女生轮流朗读。
四、小结:李白的诗,语言朴素,感情激荡,韵味深长,形成了独特的“纵逸”风格。
这首饯别诗如歌如诉,情感跌宕起伏,充分体现了诗人豪放坦率的性格和怀才不遇却无可奈何的心态。
结构上的大跨度跳跃与诗人的情感变化相一致。
课后反思: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赏析这是天宝末年李白在宣城期间饯别秘书省校书郎李云之作。
谢朓楼,系南齐著名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创建,又称北楼、谢公楼。
诗题一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发端既不写楼,更不叙别,而是陡起壁立,直抒郁结。
“昨日之日”与“今日之日”,是指许许多多个弃我而去的“昨日”和接踵而至的“今日”。
也就是说,每一天都深感日月不居,时光难驻,心烦意乱,忧愤郁悒。
这里既蕴含了“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的精神苦闷,也融铸着诗人对污浊的政治现实的感受。
他的“烦忧”既不自“今日”始,他所“烦忧”者也非止一端。
不妨说,这是对他长期以来政治遭遇和政治感受的一个艺术概括。
忧愤之深广、强烈,正反映出天宝以来朝政的愈趋腐败和李白个人遭遇的愈趋困窘。
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所引起的强烈精神苦闷,在这里找到了适合的表现形式。
破空而来的发端,重叠复沓的语言(既说“弃我去”,又说“不可留”;既言“乱我心”,又称“多烦忧”),以及一气鼓荡、长达十一字的句式,都极生动形象地显示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即发、发则不可抑止的感情状态。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篇一: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赏析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一、重点难点1.重点:“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艺术手法。
2.难点:感情波澜起伏,结构腾挪跌宕。
二、背景材料1.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出生于中亚碎叶(今吉尔吉斯首府伏龙芝市楚河南岸),五岁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曾历览蜀中名胜。
二十六岁离川远游,希冀通过交游干谒的途径,登上卿相的高位,以实现其“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大志。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应诏赴长安,供奉翰林,受玄宗恩遇。
不到两年,遭谗离去。
安史乱起,参加永王李璘幕府。
永王事败,李白受牵连下狱,次年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中途遇赦东归。
六十一岁时,病殁于当涂。
李白性格豪放天真,正直傲岸,渴望建立功业。
他的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反映了盛唐时代社会现实。
在体裁上李白能灵活驾御多种艺术形式,是七言歌行的巨匠,也是五言、七言绝句的圣手。
其诗风清新雄奇,奔放飘逸,真率自然,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他以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惊世骇俗的笔墨,创造了瑰丽奇伟的意境,对当时和后代都有巨大影响。
李白是我国古代继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与杜甫被誉为我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并称李杜。
2.谢朓楼,系南齐著名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创建,又称北楼、谢公楼。
在前辈诗人中李白对谢朓最为推崇,其诗作中咏到谢朓的不下十五六首。
其原因大致有二:一是出于对谢朓诗歌的仰慕。
李白认为,建安时期是诗风转变的分水岭,而谢朓诗歌,清新自然,情深意远,接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标准,故而极为可贵。
李白自己的诗风是接近谢朓的。
他把谢朓诗作为建安诗与唐诗的“中间”。
不言而喻,他是以诗歌正道的继承者自居的。
其二,出于对谢朓政治遭遇的同情。
谢朓很早以“文章清丽”名世,是有着远大抱负的,但“逢昏属乱,先蹈祸机”(《南齐书》本传“赞”),成为统治集团内部斗争的牺牲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导学案
主备人:王凤娟审核:七年语文组
学习目标
1.体会诗歌中所蕴涵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2.诵读、体味、欣赏这首诗。
预习案
古诗词的学习方法:
一.要多读
刘勰说得好:“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
”一个古诗词读得很少的人,是谈不上有鉴赏能力的。
鉴赏古诗词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诸如语言文字知识、古诗词技巧知识、作家作品知识以及必备的社会科学知识等等。
所有这些,只有靠广泛阅读才能获得。
古人也说:“好诗不厌百回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都强调了多读的重要性。
通过多读好的作品,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并在情感的介入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对于提高鉴赏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二.要多看
要多看名家赏析的文章,名家赏析的文章是比较典范的,而且很多东西是可供我们借鉴的范例,只要我们带着分析的、扬弃的眼光去看,对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是大有帮助的。
三.要多练
每次阅读古诗词时,要坚持写点眉批、夹批和总评之类,对于训练思维,提高鉴赏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弃我而去的昨天已不可挽留;扰乱我心绪的今天使我极为烦忧。
万里长风吹送南归的鸿雁,面对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楼开怀畅饮。
你的文章就像蓬莱宫中储藏的仙文一样高深渊博,同时还兼具建安文学的风骨。
而我的诗风,也像谢朓那样清新秀丽、飘逸豪放。
我们都满怀豪情逸兴,飞跃的神思像要腾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洁的明月。
然而每当想起人生的际遇,就忧从中来。
好像抽出宝刀去砍流水一样,水不但没有被斩断,反而流得更猛了。
我举起酒杯痛饮,本想借酒排遣烦忧,结果反倒愁上加愁。
啊!人生在世竟然如此不称心如意,还不如明天就披散了头发,乘一只小舟在江湖之上自在地漂流。
2.熟读本首诗,填空:
(1)《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运用了散文句式直抒心中郁结,突出诗人忧愁的诗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2)《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开怀舒畅的豪情的句子: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3)《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称誉李云文采的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才能自信的诗句: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4)《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写出了诗人神驰宇宙的豪情,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的诗句: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5)《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极度忧愁的诗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6)《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诗人想借逃避现实而不愿同流合污的激愤之词的诗句: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探究案
一、解题
这首诗一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谢朓楼:在今安徽宣州,又名北楼、谢公楼,是南朝齐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也是谢朓高斋地。
他曾在此送友,后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谢朓,是李白很佩服的南朝齐代杰出诗人。
从题目上看,这是一首饯别诗,但诗中并无惜别之语。
诗人李白才高志远,但他的一生却很不得意。
唐玄宗天宝初年,他由道士吴筠推荐,应诏入京,供奉翰林院。
但由于权贵排挤,不到两年便被玄宗“赐金还山”。
理想和现实的尖锐矛盾,使他长期陷于苦闷之中。
诗人在饯别族叔李云时,感怀万端,既满怀豪情逸兴,又有壮志难酬的忧愤和掩抑不住的郁闷与不平。
这首诗抒写的就是诗人因怀才不遇而引发的无尽烦忧。
体裁:因此这是一首借饯别以咏怀的七言古诗。
二、四边互动(师生互动)
(1)第一、二句:连用十一字长句,喷涌出郁结抑塞之气。
既说“弃我去”,又说“不可留”;既言“乱我心”,又称“多烦忧”。
表现出他的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既发、发则不可抑止的感情状态,有着一泻千里之势,可谓奇矣。
(2)第三、四句:借景抒情。
上两句的壮志难酬而时不我待的苦闷之气吐出后,李白的心情为之一弛。
第三句忽作转折,接以即席所见之景,第四句连类而下,始落到题面。
目接风送秋雁之景,“秋”字点明饯别的季节,精神为之一振,烦忧为之一扫,感到心与境合的舒畅,于是“酣饮高楼”的豪情油然而生,点明了饯别的地点和方式。
此:指上句所写的长风秋雁的景色。
酣高楼:在高楼上开怀畅饮。
酣,畅饮;高楼,谢朓楼。
(3)第五、六句:接下来赞美李云的文章可上追两汉,有建安风骨;自己的文章,可与谢朓媲美。
蓬莱文章:指汉代文学作品。
蓬莱,传说中的海中仙山,藏有仙家典籍。
东汉中央校书处东观,藏书很多,被称为“道家蓬莱山”。
周代的藏室、汉代的东观和唐代的秘书省,都是国家的藏书机构。
唐人则多以蓬莱山,蓬莱阁指秘书省,李云任秘书省校书郎,故用“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
建安骨:东汉末年,以曹操父子为首的作家,文章刚健清新,辞情慷慨,后世的文学评论家把这一时期的文学风格称为“建安风骨”。
建安,汉献帝的年号。
骨,比喻文学作品刚健遒劲的诗文风格。
故诗中用“建安骨”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
中间:指从建安(东汉末年,汉魏)到唐代之间的南朝。
小谢:世称南朝宋代诗人谢灵运为“大谢”,南朝齐代谢朓为“小谢”。
清发:清新秀发,指谢朓的诗风。
因李白非常推崇南朝诗人谢朓,这次又是以谢朓楼上饮酒,所以,他自喻小谢,显得非常自然,也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负。
(4)第七、八句:主客双方谈古论今,喝酒谈诗,豪放的李白情绪不禁高涨,雄心勃发,连天上的明月也想摘下来。
俱怀:两人都怀有(也可包括汉代作家、小谢)。
逸兴:豪迈高雅的超越凡欲的兴致。
壮思:雄心壮志。
览:同“揽”,摘取。
小结:可见,五到八句写了对才能的自负和对理想的追求。
诗人神驰宇宙的豪情,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在第八句中十分形象地表现出来,豪情达到极点。
然而这不过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语而已,当他从幻想回到现实,低头却见楼下宛溪水长流不断,就会更加强烈地感到理想与现实难以统一的苦闷无以排遣。
这种无以排遣的苦闷诗人又是如何表达的呢?以下四句就表达了这种壮志难酬的悲慨。
(5)第九、十句:是本诗的又一大转折,也是本诗的名句。
诗人从高楼上远远望去,溪水如带绕城而过,不尽的流水与无穷的烦忧之间极易产生阳想,因而很自然地由排遣烦忧的强烈愿望中引发出抽刀断水的意念。
第九句借用生活中的现象来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显得奇特而富有创造性。
这一比喻源于眼前景,合乎心中情,因此读来感到自然天成。
李白一生借酒浇愁,原想解脱,结果是愁上加愁。
第十句三个“愁”字,足见愁思之多,与开头“多烦忧”呼应,道出了不得志的苦闷之深。
诗人长期陷于一种“不称意”的苦闷之中,不得不寻求另一种超脱方式,即“散发弄扁舟”。
(6)第十一、十二句:不称意:不如意;散发:古人束发戴冠,而散发就是不束发、不戴冠,有不受拘束、狂放不羁和隐逸不仕两重意思。
明朝:第二天早晨。
弄扁舟:驾小舟泛游于江湖之上。
扁舟,小船。
这里有泛游江湖、归隐江湖之意。
小结:全诗如歌如诉,情感跌宕起伏,韵味深长,一波三折,章法跳跃,语言明朗朴素,似脱口而出,音调激越高昂,豪放与悲愤共存,天真与苦闷统一,形成太白独特的“纵逸”风格,抒发了诗人因怀才不遇而引发的无尽烦忧,也体现了诗人豪放坦率的性格。
另外,结构上的大跨度跳跃与诗人的情感变化相一致。
检测案
1.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思想核心是一个字:___。
2.将开头两句诗翻译成现代汉语。
3.开头两句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4.诗人在此诗中运用了比喻的方法,请举一例说说其作用。
5.诗的最后两句表现出了诗人消极的态度,对此,你如何认识?
6.对《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题目看,这是一首饯别诗。
但诗中并无惜别之语,开头第一层以两个散文式的句子直抒心中的郁结,表现出他的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即发,发则不可抑止的感情状态。
B、第二层借风送秋雁之景抒酣饮高楼的豪情,“秋”字点明饯别的季节,“酣高楼”点明饯别的地点和方式。
C、第三层中,“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建安骨”赞赏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中间”指南朝,南朝在汉魏与唐朝之间,这里诗人自比小谢,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过度自信,表现出诗人神驰宇宙的豪情和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D、第四层写壮志难酬的悲慨。
这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来写自己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显得奇特而富有创造性。
最后两句是诗人对现实不满的激愤之词,体现诗人怀才不遇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态。
7.读过李白的《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些诗句?说说喜欢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