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和方言文化 第三章 文字
第三章 汉语方言形成的文化背景

sym
3、近代时期
域界:元明清(十四世纪——十九世纪) 近代汉语(recent Chinese):也称为“近古 汉语”。指近代时期的汉语。 近代音(recent Chinese sounds):也称为 “近古音”。指近代汉语的语音,多以《中 原音韵》(元· 周德清)音系为代表。
4、现代时期
sym
《论语· 述而》: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 也。 雅,假借为“夏”。 夏,最早是大禹的国号(“禹受封于夏伯” 《帝王世纪》),汉· 许慎《说文解字》: “夏,中国之人也。” “夏”是西周王畿一带的古名。“雅言”即 “夏言”,是王畿或周室所使用的语言。 雅言的代表作:《诗经》(构拟上古汉语最 重要的材料)、《易传》、《论语》等先秦 文献。 雅言的确立对于汉语的最终形成起到了决定 性的作用。
sym
不同类型的文化从相互隔离进入渗透和交融 状态,其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人口迁徙, 亦即移民。移民一方面造成文化的传播,另 一方面又使不同地域的文化发生交流,产生 新的文化,推动文化向前发展。所以移民史 在文化史上应占有重要的地位(周振鹤、游 汝杰1986:15)。 五代以前,湖南的外地移民多来自北方;五 代以后,湖南的外地移民多来自东方。
其他文献对上古方言的记载
《孟子· 滕文公上》:“南蛮鴂舌之人”(孟子讥讽 楚人许行说话如同鸟语,后用以讥笑操南方方言的 人)。 《孟子· 万章上》:“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 也”(齐东:齐国的东部;野语:乡下人的话。 孟 子把对尧舜君臣关系的不正确传说斥为“齐东野人 之语”)。 《礼记· 王制》:“无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 同。” 汉· 许慎《说文解字· 序》:“言语异声,文字异 形。”
古代汉语考试题库答案

古代汉语考试题库答案《古代汉语》课程网上考试题库第一章绪论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每题2分,共4分)1、()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它们是同一民族语言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而不是两种语言。
A、现代汉语B、古白话 c、文言 D、方言答案:A2、汉语的古代书面语大致有两个系统,一个是文言,另一个是() A、方言 B、古方言 c、白话 D、古白话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每题3分,共6分) 1、学习古代汉语的基本目的是()A、认识古代汉字,阅读古代文言作品B、增进读者阅读古书的能力 c、批判地继承古代的文化遗产 D、理解古文,通晓所阐发的思想 E、发展繁荣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答案:BcE2、从语言学的要求来说,学习、研究古代汉语可以()A、帮助我们认识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之间的继承、发展关系B、正确地吸收“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 c、提高运用和分析现代汉语的能力 D、进一步研究汉语发展史 E、获得古代汉语的系统知识,使感性认识深化,发展到理性认识阶段答案:ABc三、判断题(本题共3小题,每题1.5分,共4.5分)1、古代汉语有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言;一个是六朝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
答案:正确2、文言产生于先秦两汉时期,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加工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 1 -语,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依照这种书面语所写的作品中的语言。
答案:错误,文言产生于先秦。
3、古白话是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比较通俗的,接近口语的书面语,是文言与口语差距越大的产物。
答案:正确第二章怎样查字典辞书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题2分,共10分)1、目前汉语字典排列汉字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按音序排列,二是(),三是按号码排列。
A、部首B、笔画 c、部首和笔画 D、体例和释义答案:c2、()成书于清代康熙五十五年,全书按部首排列,共收字四万七千多个,一般字典上查不到的字,在它上面可以查到。
842古代汉语与语言学理论考试大纲

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考试科目名称:古代汉语与语言学理论考试科目代码:[842]一、考试要求1. 古代汉语是一门基础课、工具课。
该课程的目的和要求是在马克思主义语言学理论指导下,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
即通过古代汉语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教学以及有重点地阅读古代文献的实践,学生要控制古代汉语的语言逻辑,以便借助于工具书能够直接阅读古代文献,批评地继承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
2.语言学概论是一门专业基础课。
要求学生控制关于人类语言的本质、结构、发展、分类以及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文字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主意,以提高语言理论水平和语言分析能力,为今后从事语言教学和语言研究工作奠定须要的基础。
二、考试内容第一部分古代汉语1.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将通过对文言文的标点、翻译来考察,其难度不会超过教材中的先秦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或者《史记》列传的难度。
文中教材(包括文选与常用词)浮上过的词语将不会注释。
2.有关知识: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一)字典辞书的编排、注音与释义方式(二)常用工具书简介1.《说文解字》2.《康熙字典》3.《经籍纂诂》4.《辞源》5.《辞海》6.《经传释词》第1 页/共9 页7.《词诠》8.《诗词曲语辞汇释》二、古今词义的异同(一)词义变化的类型1.词义的扩大2.词义的缩小3.词义的转移(二)古汉语同义词的辨析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一)词的本义1.定义2.词的本义的探求主意(二)词的引申义1.引申义与本义的联系方式A、相似类比B、相关借代C、相因推导2.词义引申的脉络A、连锁式B、辐射式五、汉字的构造(一)汉字的构造与“六书”理论1.“六书”的名称及许慎的定义2.四体二用3.汉字结构辨析(二)汉字结构与本义的探求1.文字的本义2.文字本义的探求主意六、古今字,异体字(一)古今字定义、形体、成因、辨识(二)异体字定义、类别、辨识七、判断句,也字(一)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特点(二)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三)语气词“也”的特点八、讲述句,矣字,焉字(一)古汉语的双宾语句(二)古汉语的宾语前置句1.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2.代词“是”作宾语前置(三)动量成分的位置1.数词直接作状语2.数词作谓语(四)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被动句式1.介词“于(於、乎)”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2.介词“为”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3.助动词“见”表示被动4.“为……所……”式5.“被”字式(五)语气词“焉”的用法九、一定句,一定词(一)一定句代词做宾语前置(二)“弗”“毋”“未”“无”“莫”的用法十、疑问句,疑问词(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二)疑问代词“孰”“安”“恶”“焉”“奚”的用法(三)疑问语气词“乎”“诸”的用法十一、词类活用(一)古代汉语词类活用定义(二)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类型1.使动用法第3 页/共9 页2.意动用法3.名词活用做动词4.名词作状语(三)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十二、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一)“者”的用法(二)“所”的用法(三)“者”和“所”的区别十三、连词,介词(一)介词“于”(於)“以”“为”的用法(二)连词“而”“以”“则”“且”的用法(三)“然而”“然则”“固然”的用法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一)语气词“夫”“其”“唯”的用法(二)词头“有”“其”“言”“于”“薄”的用法(三)词尾“然”“乎”“焉”“如”“尔”的用法十五、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一)什么是双声(二)什么是叠韵(三)三十六字母(四)什么是古音通假(五)假借字的两种情况十六、古书的注解(上)(一)古注的意义和历史(二)常见的体例本文、毛传、郑笺、孔疏、陆释文(三)古注的内容(四)古注的术语曰、为、谓之;谓;犹;貌;之言、之为言;读如、读若;读曰、读为十八、古书的注解(下)如字;变读;衍文;脱文第二部分语言学理论第一章语言的功能第一节语言的社会功能1.语言的人际互动功能第二章语言是符号系统第一节语言符号的性质和特点语言与符号第二节语言符号的系统性1.语言符号的随意性和线条性2.语言符号的层级体系3.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第三章语音和音系第一节语音和音系的区别和联系1.语音和音系的最小线性单位2.国际音标第二节从声学看语音1.语音四要素2.音质的声学分析第三节从发音生理看语音1.两类音素:元音和辅音第四节音位和音系1.对立和互补2.音位和音位变体3.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第五节音位的聚合1.区别特征2.音位聚合群第六节语音单位的组合第5 页/共9 页1.音节2.语流音变第四章语法第一节语法和语法单位1.语法的组合规矩和聚合规矩2.语法单位第二节组合规矩1.语素组合成词的规矩2.词组成词组合句子的规矩第三节聚合规矩1.词类2. 形态3.语法范畴第四节变换1.变换和句法同义2.变换和句法多义第五节语言的结构类型和普遍特征语言的语法结构类型第五章词义和语用第一节词汇和词义1.词和词汇2.词的词汇意义3.词义的概括性第二节词义的各种关系1.一词多义2.同义关系3.反义关系第三节句义1.句法语义范畴和属于说话者的人类经验映像第四节语用1. 话题和说明2. 焦点和预设第六章文字和书面语第一节文字和语言1.文字及其作用第三节共时文字系统的特点和分类1.从文字的次小单位看文字的个性和分类 2.从文字的最小单位看文字的不同类型第四节文字的发展与传扬1.自源文字和他源文字2. 文字适应语言和文字的相对自立性第五节书面语1. 口语和书面语2. 书面语的规范第七章语言演变与语言分化第一节语言演变的缘故和特点1.社会、人际交流是语言演变的基本条件 2.语言中各种因素的互相影响和语言的演变 3.语言演变的特点第二节语言的分化1.语言随着社会分化而分化2.社会方言3.地域方言4.亲属语言和语言的谱系分类第八章语言的接触第二节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1.借词第三节语言联盟与系统感染1.语言联盟2.系统感染第7 页/共9 页第四节语言的替换和底层1. 语言替换2. 语言换用与底层遗留第五节通用书面语、民族/国家共同语进入方言或民族语的层次1. 文白异读与汉语方言中的通用语层次2. 共同语第六节语言接触的异常形式——混合语1. 洋泾浜2. 混合语3. 世界语第九章语言系统的演变第一节语音的演变1.何以知道语音的演变2. 语音演变的逻辑性和演变机制3. 语音对应关系和历史比较法第二节语法的演变1.组合规矩的演变2.聚合类的演变3.类推4.结构的重新分析5.语法化第三节词汇和词义的演变1.词义的演变三、试卷结构1.考试时光:180分钟2.试卷分值:150分3.题型结构:古代汉语部分(1)文言文翻譯(25分)(2)阅读分析题(25)(3)论述题(25分)语言学理论部分:(1)解释术语 25分(2)简述 20分(3)论述 30分四、参考书目1.《古代漢語》(一、二册),王力主編,中華書局校訂重排本。
《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目录《中国古代语言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1)第一章绪论 (2)第二章先秦的语言研究 (3)第六节先秦时代的文字研究 (3)第三章两汉语言学 (4)第四章魏晋南北朝语言学 (5)第五章隋唐宋语言学 (6)第六章元明语言学 (8)第七章清代语言学 (9)《中国古代语言学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授课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时: 36学分:2考核方式:考试二、课程简介《中国古代语言学史》是我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它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也是从事文史研究、语文教学等教学研究工作必须掌握的一门课程。
中国语言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开设中国语言学史课程,是为了对语言学有一个总体的把握,以做到古为今用,继承发扬中国古代语言学的优良传统,更好地为建立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语言学科学体系服务。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1.《中国古代语言学史》的课程性质:《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在本质上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实用性很强。
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是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的后续课程,也是从事文史研究、语文教学等教学研究工作必须掌握的一门知识。
这门的学习就是要打开中国古代语言学的宝库,研究中国语言学的历史发展,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家、语言学著作和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
科学地揭示中国自古以来语言学的历史发展规律,做到古为今用,继承发扬中国古代语言学的优良传统,建立起具有中国自己民族特色和气派的语言学科学体系。
2.《中国古代语言学史》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中国语言学的发展历史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并对语言学的未来走向有一定认识,以期达到对语言学有一总体把握的目的,从而更好地发展我国现代语言学。
要求学生能够了解中国语言学的历史发展概况,认识我国语言学各时期的成就和局限,能够正确对待语言学史中的继承和批判,能够做到古为今用。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一)目的与要求1.明确语言学术史观问题;2.了解如何处理好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中的五种关系;3.掌握中西古代语言学的异同。
古代汉语第二章笔记

第三章、文字参考书目中国文字学唐兰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古文字学导论唐兰齐鲁书社1981文字形义学概论高亨齐鲁书社1981中国文字学史胡朴安北京市中国书店1983文字学概要裘锡圭商务印书馆1988汉字学概要王宁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梁东汉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汉字部首讲解左民安等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说文解字部首通释董莲池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汉字例话左民安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汉字的结构与发展一、汉字概说二、汉字结构三、汉字形体演变四、古书用字一、汉字概说文字的含义文字的起源汉字的创造者汉字的创制时间汉字的性质(一)文字的含义文字是记录()的书写符号系统。
具有形音义三要素。
汉字是……语言《说文·文部》:文,错画也,象交文。
《庄子·逍遥游》:越人断发文身。
《水浒传》十一回:高俅这贼坑陷了我这一场,文了面。
《说文·宀部》:字,乳也。
从子在宀下,子亦声。
p379《周易·屯》:“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
许慎《说文解字·序》: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文者,物象其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简言之,“文”指独体字,“字”指合体字。
(二)文字的起源文字起源于图画汉字起源的传说结绳说《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
契刻说、八卦说孔安国《尚书》序: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起一成文说仓颉造字说(三)汉字的创造者奚仲作车,苍颉作书。
(《吕氏春秋·审分览》)苍颉初作书,天雨粟,鬼夜哭。
(《淮南子·本经训》)黄帝之史仓颉, 初造书契。
(《说文解字·序》)仓颉龙颜侈侈,四目灵光。
(《春秋元命苞》)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夜鬼哭君上一人,“谷雨节”仓颉被称为“造字圣人”,怎样认识“仓颉造字”的传说?文字的产生是人民群众为适应书面语交际的需要而创造的,它有一个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由多头尝试到约定俗成的过程,绝不是一人一时的产物。
现代汉语-第三章-文字

汉字的特点
• • • • • • 一字一音一义。“水”、“火” 一形一音多义。“长”、“短” 一形多音多义。“重”、“系” 一形多音同义。“秘” 多形一音多义。“下”“吓”“夏” 多形一音同义。
第三节 汉字的结构
现行汉字的结构可以从结构单位、书写顺序、 造字法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结构单位
汉字的结构单位分两级: • 笔画:汉字最小的结构单位 • 部件:汉字的基本结构单位
• 熊:女子图腾(发信人) • 相会的帐篷周围是基督教徒
泥鳅:男子图腾(发信人) 三个湖、地势、位置
文字的条件
思考:文字画是不是文字?
• A、有比较固定的音、义,可以记录语言中 的词。——音、义 • B、线条化、符号化。——形体 • C、约定成俗、社会公认,有一定的袭传性。 ——社会性
汉字的历史
汉字的结构层次分析:
(三)笔顺 笔顺是书写汉字时笔画的先后顺序。独 体字和合体字都有书写顺序的问题。 汉字的基本笔顺有: 1、先上后下——多、要 2、先左后右——请、休 3、先横后竖——十、木 4、先撇后捺——人、八 5、先外后内——月、闲 6、先中间后两边——小、水 7、先进去后封上——目、国 多数字的写法是以上规则的综合运用。
文字的产生
• 1、实物记事 • 文字产生以前,先民主要 采用实物的手段来帮助记 忆。 • 结绳:文字产生之前人们用 来记数记事和传递信息的 方法。相传大事打大结, 小事打小结。 • 讯木:在木头、竹片、石块、 泥板等物体上刻划各种符 号和标志,用以表示一定 的意义。
文字的产生
• 2.图画记事 (北美“奥基布娃的情书”)
二、造字法 汉字的造字法指汉字的构造方式。 汉字造字法,实际上就是汉字表意的方 法,传统的说法是“六书”。许慎在《 说文解字》中运用“六书”对上万个汉 字作了具体分析。 “六书”中主要的造字法有四种:象形、 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实际上 是汉字应用的两种方法。
方言与古汉语

方言与古汉语汉语言 113 09 方姮堃从学术意义上而言,方言的确是古语考证的一个“活化石”。
中国南北各地的诸种方言中,古汉语的“基因”都无处不在。
汉语发展出了7个主要的地域方言:北方话、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话、粤语、闽语,后六种方言主要集中于中国东南地区。
它们都保留了很多古汉语的成分。
古代汉语作为方言共同的源头,对方言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我们可以从方言中找出古代汉语的痕迹。
例如古代没有任何录音设备,可是我们今人却可以推出古代汉语的读音,那是语言学家们根据古代所记载音韵的书(如:隋代陆法言编著的《切韵》、宋代对《切韵》的修订之作《广韵》)以及方言中对古代汉语发音的保留等方法而旁敲侧击得出的结论。
以关中方言为例,自西周建都陕西开始,关中方言被称为“雅言”。
《诗谱》载:“商王不风不雅,而雅者放自周。
”由于陕西曾经是周秦汉唐四大朝代的国都,陕西方言曾经是当时的官方语言,因此古汉语、史记以及唐诗,都需要以陕西方言来读,才能理解其中的一些词汇,读出当时的味道来。
“咥”(音喋)字。
西安人把吃饭叫作咥饭。
“咥”即是古汉语,查辞海而知,咥:咬。
《易。
履》:“履虎尾,不咥人,亨。
”嫽”字。
辞海:嫽--美好。
《方言》第二:“嫽,好也;青徐海岱之间或渭之嫽。
”“嫽的太”,陕西话“好得很”之意。
相对其他方言,吴方言不仅有入声还保留古汉语全浊声母,而这些音在大多数中国方言已经不存在,只部分的留在闽语、湘语中(如闽语是无'd'音的)。
举例来说,上海话单音素有50个,普通话仅32个,粤语不足33个。
北方话、英语、法语分别仅有送气和不送气清音、送气清音和浊音、不送气清音和浊音的对应;而这三组音在吴语中都有,不送气清音"拨(给)[p]、德[t]、革[k]"、送气清塞音"泼[ph]、忒[th']、克[kh ]"、浊音"渤[b]、突[d]、搿[g]"。
高中语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1-3四方异声 普通话和方言 教学课件

二、相关知识 公鸡、母鸡的“别名”
观察表示“公鸡、母鸡”的不同词语。首先可以发现,北京、 西安、扬州、苏州都是把表性别的成分放在“鸡”的前面的,如“公 鸡、母鸡、雄鸡、雌鸡”,其余的地方则是把表性别的成分放在 “鸡”的后面,如成都把公鸡叫“鸡公”,母鸡叫“鸡母”或“鸡 婆”。有些地方两可,如汉口“鸡公、公鸡”并存,“母鸡、鸡婆” 同在。南昌、梅县、广州称呼公鸡时,“鸡”在词中的位置有前有 后,对母鸡的称呼却只能“鸡”在前,表性别的成分在后。由此可 以得出一个大致结论:北方方言表示动物性别时更倾向于把表性别 的成分放在动物名称前面,而大部分东南方言则相反。
沿革: 1909 年清政府将北平语音命名为国语;民国时多次制定标准, 1918 年北洋政府公布了第一套国家认可的国音注音字母,1920 年 爆发“京国之争”,1932 年经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国音常用字汇》 后,确定国语标准;1953 年中央人民政府以热河省承德市滦平县为 普通话标准音的主要采集地,1955 年,确定现代标准汉语名称由国 语改称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写入宪法,制定标准后于 1956 年 2 月 6 日由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向全国推广。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 通话。”现代标准汉语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 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而不是以滦平语音为标准音。由于政治原因, 中国大陆与台湾的称呼不同但内涵一致,均为现代标准汉语。
第三节 四方异声——普通话和方言
课前导语
在那个遥远的春秋乱世,孔子曾经说:“不学诗,无以言。” 是呵,那是一个有着优美的文化传统的时代,那是一种高度的文雅 风流,纯美的诗的汉语,汉语的诗已融入到日常生活,汉语审美化 艺术化, 诗的汉语 已成为一种象征、一种流行、一种普遍认同的
新教材大学语文必讲篇目和阅读篇目

大学语文必讲篇目和阅读篇目第一编:汉语言文字第一讲古代汉语·文字与音韵必讲:甲骨文选读3片中的后两片(占雨与打猎)《声律启蒙》选阅读:金文选读利簋第二讲:古代汉语·词汇与语法必讲:《史记·刺客列传》《鞍之战》阅读:《晁错传》第三讲:现代汉语词汇和方言阅读:双语言时代汉语研究与中文“字”、“词”、“句”的计算机处理易中天《大话方言――南腔与北调》第四讲:现代汉语语法和修辞阅读:略论语言形式美漫谈语法研究双饰第二编文学审美第五讲:古代诗歌必讲:《诗经?卫风?硕人》《山鬼》唐寅《桃花庵》歌阅读:曹植《美女篇》李白《长干行》黄庭坚《登快阁》第六讲:古代词曲必讲:李煜《破阵子》苏轼《卜算子》(缺月挂梧桐)关汉卿《不伏老》阅读:陆游《钗头凤》(红稣手)马致远[般涉调·耍孩儿]《借马》范康[仙吕·寄生草]《酒》第七讲:古代辞赋必讲:王粲《登楼赋》欧阳修《秋色赋》阅读:萧绎《采莲赋》江淹《别赋》曹植《洛神赋》第八讲:古代散文必讲:刘伶《酒德颂》联系后面的《觞政》七则戴名世《穷鬼传》阅读:金圣叹《不亦快哉》三十三则第九讲:古代戏曲必讲:《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闹简)《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卷下《三殿寻母》阅读:《牡丹亭》第十出(游园惊梦)第十讲:古代小说必讲:莺莺传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第十一讲:现当代诗歌必讲:朱湘《采莲曲》北岛:《回答》席慕容《青春》阅读:食指:《相信未来》徐志摩《偶然》第十二讲:现当代散文必讲:胡适:《差不多先生传》余秋雨:《道士塔》毕淑敏《性别按钮》第三编:中华文化第十三讲:古代思想?儒家和诸子必讲:《论语》选《兼爱》选《孙子兵法·计篇》阅读:《大学》选第十四讲:古代思想?道家和佛教必讲:《老子·道德经》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菜根谭》阅读:《百喻经》第十五讲古代科技与商业必讲:计成《借景》戒欺阅读:《史记·货殖列传》第十六讲:古代教育与科举必讲:《三字经》节选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王文清《岳麓书院学规》第十七讲:中国人的生活必讲:《觞政》七则林语堂《生活的艺术·旅行的享受》张爱玲《更衣记》《茶经》阅读:梁实秋《下棋》。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宣传知识手册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知识宣传手册目录第一章汉字的历史一、汉字的演变过程二、汉字简化三、汉字的特点四、汉字书体的演变第二章汉语的历史第三章语言文字法规选编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节选)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规范企业名称和商标、广告用字的通知三、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广播电影电视部颁发《关于广播、电影、电视正确使用语言文字的若干规定》的通知四、关于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要带头使用规范字的通知五、关于开展国家公务员普通话培训的通知第四章党的十八大报告对语言文字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第五章《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第六章语言文字知识问答第七章公文、材料用字及格式小知识第八章安康市语言文字规范化宣传口号第一章汉字的历史一、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商)(周)(秦)(汉)(魏晋)草书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
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
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
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
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
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
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
《古代汉语》网上考试题库

A、《助字辨略》
B、《经传释词》
C、《词诠》
D、《古书虚字集释》 E、《诗词曲语辞汇释》
答案:ABCD
三、判断题(本题共 4 小题,每题 1.5 分,共 6 分)
1、《辞海》(修订本)是专为解决阅读古籍时关于语词典故和有关古代文物典
章制度等知识性疑难问题的,仍用繁体字排版,所收古代词语和典故相当丰富,
A、《辞源》 B、《词诠》 C、《经传释词》 D、《古书虚字集释》
答案:A
5、《经传释词》的作者是( )
A、刘淇
B、张相
C、王引之
D、许慎
答案:C
-2-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 2 小题,每题 3 分,共 6 分)
1、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新华字典》释义用现代汉语,注音也准确,对我们学习古代汉语有一定的
用处。
B、《说文解字》的作者是许慎。
C、《康熙字典》全书按部首排列,又以笔画为序,分别归入用十二地支标分的
十集中,每集又分上中下三卷。
D、直音法是用同字来注音。
E、王力曾作《字典考证》一书,指出《康熙字典》的错误有二千五百八十多条,
很少涉及音读的错误。
答案:ABD
2、专门讨论古汉语虚词的著作,影响较大的有三四种,分别是( )
第二章怎样查字典辞书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 5 小题,每题 2 分,共 10 分)
1、目前汉语字典排列汉字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按音序排列,二是( ),
三是按号码排列。
A、部首
B、笔画
C、部首和笔画
D、体例和释义
答案:C
2、( )成书于清代康熙五十五年,全书按部首排列,共收字四万七千多个,
一般字典上查不到的字,在它上面可以查到。
第三章 训诂

东汉刘熙的《释名》是第一部声训词典。 东汉賈逵《春秋左氏传解诂》、《国语解诂》(已佚)等。
賈逵一直从事古文经学的传授与研究。 东汉许慎(賈逵的学生)《说文解字》是第一部形训字典。 东汉马融 注《周易》、《尚书》、《毛诗》、《论语》、 《周礼》、《仪礼》、《礼记》 、《孝经》等,甚至注《老 子》、《淮南子》、《离骚》、《列女传》(刘向撰)等。 马融之学,属于古文经学中的一种典型。在儒家经学的发 展史上,马融开创了的综合各家、遍注群经的工作,他的经注 成就,使古文经学开始达到成熟的境地,预示着汉代经学发展 将步入新的时期。马融的经学著作多已佚。清•马国翰《玉函 山房辑佚书》清•黄奭shì《汉学堂丛书》有部分辑录。
第三章 訓詁 第一節 訓詁的涵義 (《古代汉语》 蒋冀骋主编教材第171页)
8
两汉训诂的特点: 一是以注釋儒家經典為主。 这与汉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密切相關; 训诂最先从经书①注释开始 。如《诗经》有齐、鲁、韩、毛② 四家传本,四种不同注释,其它经书也有各种传本和注释。
【注】①经书:汉朝时,以《易》、《诗》、《书》、《礼》、《春秋 》为“五经”,立于学官。 ②西漢初年,傳授詩經的主要有齊、魯、韓、 毛四家。一是魯人申培,一是齊人轅固,一是燕人韓嬰。但是這三家著作除 《韓詩外傳》十卷,皆不存。《齊詩》亡於曹魏,《魯詩》亡於西晉,《韓 詩內傳》亡於北宋。現今僅《毛詩》一家獨傳於世。即大毛公毛亨、小毛公 毛萇chánɡ所傳。現存的《毛詩》每篇都有一個題解,叫做「小序」。其作 者大部分已不可考。現在一般都認為解說文字除少數幾篇可信以外,大部分 都不可信。但是毛詩序對後人的影響非常大。古人作詩、寫文章用典都常用 裡面的解釋。
识 ,训诂由此而兴盛发达 。 汉代注释古书涌现了大量著名的訓詁學家和訓詁著作:
古代汉语上文字3解析

会意
形声
字内无抽 象的提示性 符号
字内有抽 字内无声 字内有声
象的提示性 符——表示 符——表示
符号
读音的偏旁 读音的偏旁
B.连缀成文的汉字不谈转注,谈假借或者四书。
二、汉字的形体演变
• 什么是文字的形体 • 古文字、今文字及其分类 • 汉字形体变化的主要表现
1、文字的形体
• 指文字的书写外形,即通常所说的字 体。
• 形声字的声符是标示形声字的读音的,但其标 示读音的功能要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 因为汉字不是由某一个人而是由不同的时代、不 同的地区的众人集体创造的,汉语语音是随时间 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在不同的时代或不 同地区,用当时的普通话或当地的方言读一个形 声字,就未必跟它的声符读音相同了。
一为指事一为形声,或一为会意一为形声。例如: 馽(象形)絷(形声) 刅(指事)创(形声) 磊(会意)磥(形声) 岳(会意)嶽(形声)
B.六书结构相同,而偏旁不同。或形符不同, 或声符不同,或形符、声符都不同。例如 :
嶂障 愧媿 杯盃 隄堤 猿猨 粽糉 裤袴 柄棅 岷汶 邨村 视眡 蹟迹
C.六书结构和偏旁都相同,而偏旁的 组合方式不同。或偏旁位置不同,或偏 旁有繁变、省变或讹变等变异。例如:
2. 繁简字
• 是笔画多少不同,在约定俗成的条件 下,可以通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 其中笔画多的称为繁体字,笔画少的称 为简体字或简化字。
• 例如:
用简体字排版的李斯《谏逐客书》:“今陛下 致昆仑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 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 中的“随” 、“宝” 、“剑” 、“纤” 、 “离” 、“凤” 、“树” 、“灵” 、“数” 、 “说”等字,在1956年前的版本中分别作“隨” 、 “寶” 、“劍” 、“繊” 、“離” 、“鳳” 、 “樹” 、“靈” 、“數” 、“說”,前者是后 者的简体字,后者是前者的繁体字。
《古代汉语与方言文化》三、语音

5、“明”、“微”二母不分。 “明微二母当分者也,切语上字不分者乃 古音之遗, 今音则分别甚明, 不必泥古也。” 《广韵》每卷后有新添类隔。如“眉”武 悲切,改为目悲切;“緜”武延切,改为 名延切,此因字母有“明微”二母之不同。 而陆法言《切韵》、孙愐《唐韵》则不分, 故改之耳。 广州音以武悲切“眉”,武延切“緜”, “武”、“目”、“名”,三字的声母都 是重唇音“明母”。至今仍保留隋唐初 “明、微二母不分”的特点。
类隔切:切上字越类的反切。按反切常规, 切上字的声类应与被切字一致,凡有不一致 者,该反切即为类隔切。 1 端、知组类隔切:贮,丁吕切。 2 帮、非组类隔切:贬,方敛切。 3 精、照二组类隔切:挫,侧卧反。
反映了端知两组、帮非两组、精照两组声母在 较早时不能区分或相当接近。
叠音词是同音重复而成的词,古人说“重言” ,它包括叠词(渐渐,岁岁)和叠字(离离 ,交交);从词的角度来说包括了单纯词和 合成词。 叠词是重叠式合成词的省称,叠字才是单纯 词。 联绵词是古人说的联绵字,由两个音节联缀 表达一个整体意义、只含一个词素的词,而 两个音节大多有双声(参差)、叠韵(窈窕 )的关系。
声调的阴阳和声母的清浊有联系,在粤、闽、 客家方言都一样,就是古清声母今念阴调,古 浊声母字今念阳调。 琶鼻伴拔(并) 浮父饭伏(奉) 途肚度达(定) 持柱撞逐(澄) 财在字杂(从) 斜寺序俗(邪) 蛇柿射舌(床) 时受是熟(禅) 求跪共局(群) 霞下夏滑(匣)
唐五代时西北方言的敦煌变文(敦煌写 本中,仕浊上和事、被浊上和备互相借 用)、南宋朱熹(江西人)著作中的反 切表明浊音清化在北方方言以外的某些 方言中发生得更早(《诗集传》《楚辞 集注》中的反切表明十个浊声母已全部 归并入相应的清声母)。 浊声清化;调分阴阳。
《古代汉语与方言文化》四、文字

方言文字与文化传承
语言生态的平衡
方言文字丰富了语言生态,使得各种语言和 文化得以共生共荣。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通过方言文字,可以更好地记录和保护非物 质文化遗产。
文化认同感的强化
使用方言文字有助于增强当地人的文化认同 感和归属感。
跨文化交流的桥梁
在全球化背景下,方言文字可以成为不同文 化间交流和理解的重要媒介。
01
保护文化多样性
保护和传承方言文字有助于维护 文化的多样性,避免地域文化的 同质化。
02
促进社会和谐
03
推动学术研究
保护和传承方言文字有助于增强 社会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保护和传承方言文字能够为学术 研究提供丰富的素材和资料,推 动相关学科的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03
古代汉语与方言文字的关系
古代汉语在方言文字中的体现
文字起源
古代汉语是方言文字的起源之一, 方言文字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古代 汉语的影响,继承了古代汉语的
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
文字结构
古代汉语的文字结构对方言文字 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方言文 字在字形、字义和字音等方面都
与古代汉语有着密切的联系。
《古代汉语与方言文化》四、文字
• 文字的起源与演变 • 方言文字的特点与影响 • 古代汉语与方言文字的关系 • 方言文字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与价值
01
文字的起源与演变
文字的起源
文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人类文明时期,最早的文字系统大约出现在公元前3500 年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
文字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比较普遍的观点是文字起源于图画,最初是人们在陶 器上刻画符号来记录数量、事件等,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成熟的文字系统。
现代汉语-第三章-文字

二、造字法 汉字的造字法指汉字的构造方式。 汉字的造字法指汉字的构造方式。 一般地说,古代汉字有象形、指事、 一般地说,古代汉字有象形、指事、会 形声四种造字法; 意、形声四种造字法;现行汉字同古代 汉字相比,又有一些特殊情况。 汉字相比,又有一些特殊情况。 汉字造字法, 汉字造字法,实际上就是汉字表意的方 传统的说法是“六书” 法,传统的说法是“六书”。许慎在 说文解字》中运用“六书” 《说文解字》中运用“六书”对上万个 汉字作了具体分析。 六书” 汉字作了具体分析。“六书”中主要的 造字法有四种:象形、指事、会意、 造字法有四种:象形、指事、会意、形 转注、 声,转注、假借实际上是汉字应用的两 种方法。 种方法。
汉字的历史
人类出现,语言产生,文字产生较晚。 人类出现,语言产生,文字产生较晚。 半坡遗址符号 甲骨文 五六千年 300பைடு நூலகம்多年 3000多年 古汉字前身 相当成熟
人民创造历史 文字在人民间萌芽” “文字在人民间萌芽”——鲁迅 鲁迅
本经训》 《淮南子•本经训》载:“昔者仓颉作书而 淮南子 本经训 天雨粟、夜鬼哭” (曰)天雨粟、夜鬼哭”。 也称苍颉,原姓侯冈,号史皇氏。 仓颉,也称苍颉,原姓侯冈,号史皇氏。 仓颉以前,各氏族、 仓颉以前,各氏族、地区已 经有了类似文字的符号、图画。 经有了类似文字的符号、图画。 黄帝统一中国后,仓颉把各氏族、 黄帝统一中国后,仓颉把各氏族、 地区互不统一的符号、 地区互不统一的符号、图画进行 归纳整理,使其整齐划一起来, 归纳整理,使其整齐划一起来, 通行全国, 通行全国,所以他的名字能够独 传于后世,被尊为字圣。 传于后世,被尊为字圣。
部件和部件的组合方式有下列几种: 部件和部件的组合方式有下列几种: 1.左右结构:明许 .左右结构: 2.左中右结构:粥辨 .左中右结构: 3.上下结构: 3.上下结构:岩界 4.上中下结构:器嬴 .上中下结构: 5.全包围结构:国围 .全包围结构: 6.半包围结构:风凶区 .半包围结构: 7.穿插结构:爽噩 .穿插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戴震的《续方言》两卷,辑录《说文》、《释 名》、何休《公羊注》、杨倞《荀子注》中的 方俗词语,增补《方言》。
清徐乃昌的《续方言又补》,辑录隋唐以前方俗 语词三百四十三条。
清李调元的《方言藻》,摘录唐宋诗词中的方俗 语词一百零八条,下启张相的《诗词曲语辞汇 释》,徐嘉瑞的《金元戏曲方言考》。
“然粤语之名物虽正,而亦多有求其声而无其字者。 何哉?则以语音读音分而为二之故,于是轻重清浊 之间而音变矣。无呼作母,合呼作憾,返呼作翻, 勿呼作米,寻声者无从下笔。于是而生安白造之 , 俗字出焉。此外省人所以谓广东多白字者也。”
“卽以屈翁山 之博学,其所著《广东新语》,于 土言一则,亦讹误甚多。书中生造之字,亦复不少。 又如来有离者,卵有春音,而不之引正。鸡伏卵谓 之晡斗,不知有菢蔟字。似此纰缪,不一而足。”
詹宪慈的《铁城土语语原考·序》指出,广州 话词语有很多不知本字,主要原因有三种:
第一是“多以音变而失其本字”,如“饮胜” 应为“饮罄”;
第二是“古已声误而今犹沿用之”,如“冇” 应作“无”;
第三是“因叶音而忘其本字”,如量词“旧” 应作“具”。
1935年孔仲南《广东俗语考》。七卷,1933年由南 方扶轮社出版。
清陈衍的《福建方言志》一卷,取黄宗彝 《榕城方言古音考》、刘家谋《操风琐 录》、谢书等,依类排列,这些引书多已 失传。可作研究福建方言的参考资料。
李新魁、林伦伦的《潮汕方言词本字研究》(汕头大 学学报1990.3.)举三十多例从音、义的角度分析 探求潮汕话的本字,同时兼及考本字的方法问题, 方法具有共通性。音证,义证,书证。考释词源及 本字,最好有亲属方言或兄弟次方言的旁证材料来 作佐证。
“谨将平日考得粤语之字,分类而着之篇,名曰 《广东俗语考》。”
白婉如《广州话本字考》,(《方言》1980.3.)注 重从古代典籍辞书寻求音义证据,考证粤语本字几 十个。如:
孲崽 ŋa ŋa tsai 崽,通常写作“仔”。婴儿:抱 住个孲崽。《集韵》麻韵,,牛加切,“吴人谓赤 子曰孲”;孲,於加切,“孲,赤子”。扬雄《方 言》卷十:“湘沅之会,凡言是子者谓之崽。”郭 璞注崽“声如宰”。《集韵》海韵子亥切。按广州 话“臊虾仔”也是婴儿。“虾”的本字就是“孲”, 读音略有变化,影母读如晓母,后来就定作“虾”。 “崽”字读法与古音略异。
薮:音叟。鸟兽所栖止曰薮,因而凡鸟薮、鸡薮、 狗薮、蜂薮皆谓之薮,呼若斗。(《客话本字·客 话单字》)
《毛诗》国风传曰:“薮,泽也,禽之府也。” 《韩诗》说禽兽居之曰薮。《考工记》注:“郑 司农曰:‘薮读为蜂薮之薮’”。三州谓鸟巢曰 薮。鸡伏卵曰伏薮。虫窠亦曰薮。(《岭外三州 语》)
(客家话说鸟薮、鸡薮、狗薮、蜂薮。《广韵》:
第三章 文字
一 跟方言用字有关的古代典籍
1 通用的字典辞书。 《说文解字》《康熙字典》《广韵》《集韵》《辞源》
东晋郭璞的《方言注》,注音兼及本义。注文大量援 引晋代地方俗语,同《方言》中的汉代方言作比较。 证明古今语义的同异,揭示了汉晋语音和词汇历史 演变的种种轨迹。
清钱绎的《方言笺疏》十三卷,将晋、唐人和清人书 注加以比较对照。注重运用以声音通训诂的研究方 法。
温美姬《梅县方言古语词研究》(华南 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在考证客家话 本字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有关粤方言用字的著述:
1929年詹宪慈的《广州话本字》。全书共 分四十二卷,一千四百零五个词条。“自 序”中说:“广州之人广州话,莫以为难 之。而写之于纸,则迟疑不能遽下笔矣。 盖广州语往往口所道,而笔不能写?其本 字未易一一知也。宪慈端居多暇,渊渊以 思。思吾人其达意而有所语,一语必有一 义,因义求字,庶几本字可得。”
念,常思也。
逢,逆,迎也。自关而东曰逆,自关而西或曰 迎,或曰逢。笺疏:《周语》道而得神是为逢 福。韦注:逢,迎也。
瞷,睇,睎,眄也,陈楚之间、南楚之外曰睇。 笺疏:南楚谓眄为睇。《广雅》:睇,视也。
2 跟考证广东方言用字有关的著作。
有关潮汕方言用字的著述:
清谢章铤的《说文闽音通》两卷附录一卷, 以闽语释雅言,根据《说文》寻求本字。
《客话本字·客话双字》有“孲 音鸦牙。南人呼赤 子为孲,今人儿啼亦口作孲声以慰之。呼若阿牙、 阿鸦,乃一声之转。”
白话所谓的方言用字特别多,这跟广州、香港 的白话文学作品发达有关,也跟白话的强势 有关。
一个公交车司机骂乘车老人:你个死老坑, 你有个老人优惠卡好架势,我要你落车,再 从前门上来。
有关客家方言用字的著述:
清杨恭桓的《客话本字》,收客方言词汇一 千四百多条,分单音词、双音词、多音词, 每条先列所谓本字,后引用古籍以作考证, 旨在说明客话字汇皆有所本。《客方言》 在求本字方面也作出不少成绩。
一欢:唐乐府诗 “蒲帆浑未织,争得一 欢成。”今被、褥、帘、席诸物皆言一欢, 有由来也。
(陆龟蒙《山阳燕中郊乐录》用来指称一种 用蒲草编织的帆。一欢是客家话的量词, 今天仍说一欢被,一欢席等床上用品)
章炳麟的《新方言》后附《岭外三州语》一卷,考 释惠州、嘉应州、潮州客家话中一部分词语的来 源,(选取六十三条客家话语词)对汉语的语源 研究有较大的影响。原因:根据语言发展变化规 律,以古语证今语,以今语证古语;疑于义者, 以声求之,疑于声者,以义正之。
短信息:仲记得果日好炎热,你拎住把纸扇 系度扇凉,一个唔觉意整烂左少少,你稳出 卷透明胶,我问你系度做咩?你话:你见唔 到我痴紧扇咩?
[tsiã 1],瘦肉,潮汕话叫“tsiã 肉”。黄鹏 《潮汕方言熟语的结构形式和修辞手法》写作 “精”(选精择白)。“精”也非本字,同音字 而已。《集韵》平声清韵:“腈,肉之粹者。” 精、腈同音而不同义。
《客话本字·客话单字》亦有:“腈 音精,肉之粹 也。今瘦肉曰腈肉,呼若将,即此字。又脭字, 注云‘肉之精也’,音呈,义同而音别。”客家 话今天也仍称瘦肉为[tsiaŋ1]肉,可用来佐证 潮汕话的这个词。不过潮汕话白读为鼻化韵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