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张先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宋词三百首(全部有注释和解说)

宋词三百首 (全部有注释和解说)宋词三百首宴山亭(赵佶,裁剪冰绡)木兰花(钱惟演,城上风光莺语乱)渔家傲(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御街行(范仲淹,纷纷坠叶飘香砌)千秋岁(张先,数声鶗鴂)醉垂鞭(张先,双蝶绣罗裙)一丛花(张先,伤高怀远几时穷)天仙子(张先,水调歌头持酒听)青门引(张先,乍暖还轻冷)菩萨蛮(张先,哀筝一弄湘江曲)木兰花(张先,相离徒有相逢梦)破阵子(晏殊,燕子来时新社)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浣溪沙(晏殊,一向年光有限身)清平乐(晏殊,红笺小字)清平乐(晏殊,金风细细)木兰花(晏殊,燕鸿过后莺归去)木兰花(晏殊,池塘水绿风微暖)木兰花(晏殊,绿杨芳草长亭路)踏莎行(晏殊,祖席离歌)踏莎行(晏殊,小径红稀)蝶恋花(晏殊,六曲阑干偎碧树)凤箫吟(韩缜,锁离愁连绵无际)木兰花(宋祁,东城渐觉风光好)南歌子(欧阳修,凤髻金泥带)浣溪沙(欧阳修,堤上游人逐画船)采桑子(欧阳修,群芳过后西湖好)诉衷情(欧阳修,清晨帘幕卷轻霜)踏莎行(欧阳修,候馆梅残)蝶恋花(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蝶恋花(欧阳修,谁道闲情抛弃久)蝶恋花(欧阳修,几日行云何处去)木兰花(欧阳修,别后不知君远近)浪淘沙(欧阳修,把酒祝东风)青玉案(欧阳修,一年春事都来几)曲玉管(柳永,陇首云飞)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蝶恋花(柳永,伫倚危楼风细细)采莲令(柳永,月华收)浪淘沙慢(柳永,梦觉透窗风一线)定风波(柳永,自春来)少年游(柳永,长安古道马迟迟)戚氏(柳永,晚秋天)夜半乐(柳永,冻云黯淡天气)玉蝴蝶(柳永,望处雨收云断)八声甘州(柳永,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迷神引(柳永,一叶扁舟轻帆卷)竹马子(柳永,登孤垒荒凉)桂枝香(王安石,登临送目)千秋岁引(王安石,别馆寒砧)清平乐(王安国,留春不住)临江仙(晏几道,梦后楼台高锁)蝶恋花(晏几道,梦入江南烟水路)蝶恋花(晏几道,醉别西楼醒不记)鹧鸪天(晏几道,彩袖殷勤捧玉钟)生查子(晏几道,关山魂梦长)木兰花(晏几道,东风又作无情计)木兰花(晏几道,秋千院落重帘暮)清平乐(晏几道,留人不住)。
菩萨蛮的原文赏析及翻译

菩萨蛮的原文赏析及翻译《菩萨蛮》,本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也用作曲牌。
亦作《菩萨鬘》,又名《子夜歌》、《重叠金》、《花溪碧》、《晚云烘日》等。
唐宣宗大中年间,女蛮国派遣使者进贡,她们身上披挂着珠宝,头上戴着金冠,梳着高高的发髻,让人感觉宛如菩萨,当时教坊就因此制成《菩萨蛮曲》,于是后来《菩萨蛮》成了词牌名。
另有《菩萨蛮引》、《菩萨蛮慢》。
《菩萨蛮》也是曲牌名,属北曲正宫,字句格律与词牌前半阕同,用在套曲中。
此调用韵两句一换,凡四易韵,平仄递转,以繁音促节表现深沉而起伏的情感,历来名作最多。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菩萨蛮的原文赏析及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唐代: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译文眉妆漫染,叠盖了部分额黄,鬓边发丝飘过。
洁白的香腮似雪,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了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的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注释小山:眉妆的名目,指小山眉,弯弯的眉毛。
另外一种理解为:小山是指屏风上的图案,由于屏风是折叠的,所以说小山重叠。
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
明灭:隐现明灭的样子。
金明灭:形容阳光照在屏风上金光闪闪的样子。
一说描写女子头上插戴的饰金小梳子重叠闪烁的情形,或指女子额上涂成梅花图案的额黄有所脱落而或明或暗。
鬓云:像云朵似的鬓发。
形容发髻蓬松如云。
度:覆盖,过掩,形容鬓角延伸向脸颊,逐渐轻淡,像云影轻度。
欲度:将掩未掩的样子。
香腮雪:香雪腮,雪白的面颊。
蛾眉:女子的眉毛细长弯曲像蚕蛾的`触须,故称蛾眉。
一说指元和以后叫浓阔的时新眉式“蛾翅眉”。
弄妆:梳妆打扮,修饰仪容。
罗襦:丝绸短袄。
鹧鸪:贴绣上去的鹧鸪图,这说的是当时的衣饰,就是用金线绣好花样,再绣贴在衣服上,谓之“贴金”。
赏析这首《菩萨蛮》,为了适应宫廷歌伎的声口,也为了点缀皇宫里的生活情趣,把妇女的容貌写得很美丽,服饰写得很华贵,体态也写得十分娇柔,仿佛描绘了一幅唐代仕女图。
温庭筠《菩萨蛮》讲解,考证,赏析

温庭筠《菩萨蛮》讲解,考证,赏析词的讲解(三)——温庭筠《菩萨蛮》浦江清菩萨蛮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
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
[“校”]“颇黎枕”《金奁集》作“珊瑚枕”。
蕊黄无限当山额,宿妆隐笑纱窗隔。
相见牡丹时,暂来还别离。
翠钗金作股,钗上双蝶舞。
心事竟谁知,月明花满枝。
[“校”]“双蝶舞”《金奁集》作“蝶双舞”。
翠翘金缕双鹧鸪,水纹细起春池碧。
池上海棠梨,雨晴红满枝。
绣衫遮笑靥,烟草黏飞蝶。
青琐对芳菲,玉关音信稀。
杏花含露团香雪,绿杨陌上多离别。
灯在月胧明,觉来闻晓莺。
玉钩褰翠幕,妆浅旧眉薄。
春梦正关情,镜中蝉鬓轻。
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
门外草萋萋,送君闻马嘶。
画罗金翡翠,香烛销成泪。
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
凤凰相对盘金缕,牡丹一夜经微雨。
明镜照新妆,鬓轻双脸长。
画楼相望久,阑外垂丝柳。
意信不归来,社前双燕回。
[“校”]“意信”《金奁集》作“音信”。
牡丹花谢莺声歇,绿柳满院中庭月。
相忆梦难成,背窗灯半明。
翠钿金压脸,寂寞香闺掩。
人远泪阑干,燕飞春又残。
满宫明月梨花白,故人万里关山隔。
金雁一双飞,泪痕沾绣衣。
小园芳草绿,家住越溪曲。
杨柳色依依,燕归君不归。
宝函钿雀金鸂鶒,沉香阁上吴山碧。
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
画楼音信断,芳草江南岸。
鸾镜与花枝,此情谁得知。
南园满地堆轻絮,愁闻一霎清明雨。
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
无方匀睡脸,枕上屏山掩。
时节欲黄昏,无憀独倚门。
夜来皓月才当午,重帘悄悄无人语。
深处麝烟长,卧时留薄妆。
当年还自惜,往事那堪忆。
花落月明残,锦衾知晓寒。
[“校”]“重帘”《尊前集》作“重门”。
雨晴夜合玲珑日,万枝香袅红丝拂。
闲梦忆金堂,满庭萱草长。
绣帘垂菉蔌,眉黛远山绿。
春水渡溪桥,栏拂魂欲销。
[“校”]“玲珑日”《尊前集》作“玲珑月”。
古诗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翻译赏析

古诗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翻译赏析《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出自宋词三百首,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晏几道。
其古诗全文如下: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
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
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翻译】这首词以回荡飘忽的笔势,刻画一位哀艳动人的弹筝艺妓——小莲哀艳动人的形象。
全词以“哀筝一弄湘江曲“摹然开篇,又以“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骤然收笔,中间不平铺直叙而抓住最富有表现力的动作、神态来写,极具艺术感染力。
【鉴赏】词的上片暗写湘灵鼓瑟的典故,点出“幽恨”;下片并未具体展开写幽恨,只写弄筝的情态,而幽恨自见。
黄蓼园谓此词“末句意浓而韵远,妙在能蕴藉”。
起笔一句先写弹奏。
筝称之为“哀筝”,感情色彩极为明显。
“一弄”,奏一曲。
曲为“湘江曲”,内容亦当与舜及二妃一类悲剧故事有关,由此可见酒筵气氛和弹筝者的心情。
“写尽湘波绿”,湘水以清澈著称,“绿”为湘水及其周围原野的色调。
但绿在色彩分类上属冷色,则又暗示乐曲给予人心理上的感受。
“写”,指弹奏,而又不同于一般的“弹”或“奏”;似乎弹筝者的演奏,像文人的用笔,虽然没有文词,但却用筝声“写”出了动人的音乐形象。
上片歇拍两句,让人想到弹筝者幽恨甚深,非细弹不足以尽情传达,而能将幽恨“细传”,又足见其人有很高的技艺。
从“纤指”二句的语气看,词人对弹筝者所倾诉的幽恨是抱有同情的,而所传之幽恨即是双方所共有的。
词之上片,着重从演奏的内容情调方面写弹者。
下片转写弹者的情态。
“当筵秋水慢”,“秋水”代指清澈的眼波。
“慢”,形容凝神,指筝女全神贯注。
“玉柱斜飞雁”,筝上一根根弦柱排列,犹如一排飞雁。
飞雁在古诗词中,常与离愁别恨相连,同时湘江以南有著名的回雁峰。
因此,这里虽是说弦柱似斜飞之雁,但可以想见所奏的湘江曲亦当与飞雁有联系,写筝柱之形,其实末离开弹筝者所传的幽恨。
“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春山,指像山一样弯弯隆起的双眉,是承上文“秋水”而来的,用的是卓文君“眉色如望远山”(《西京杂记》)的典故。
【哀江头】原文注释、翻译赏析_古诗大全

【哀江头】原文注释、翻译赏析_古诗大全哀江头杜甫哀江头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景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译文及注释】少陵老人忍气吞声地抽泣不停,春日里偷偷地到曲江深处漫行。
江头宜春苑芙蓉苑都紧锁宫门,杨柳轻柔菰蒲娇嫩苍绿为谁生?想当年銮驾游猎来到了芙蓉苑,苑中的花树似乎焕发异样光彩。
昭阳殿杨太真是最受皇宠的人,与皇上同车出入陪伴好比形影。
御车前矫捷女官人人背带弓箭,白马嘴里衔嚼全部是黄金做成。
有个女官翻身向天上仰射一箭,一箭发射出去坠落了两只飞禽。
明眸皓齿的杨贵妃而今在何处?1/ 3满脸污血的游魂不能回归宫廷。
清清渭水向东流剑阁峥嵘林深,君去妃留生死间彼此消息不灵。
人生有情死别有谁不泪落沾襟?江水流呵江花飘悲伤岂有终境?黄昏时尘埃满天胡骑又来劫城,想往南逃却往北方向无法辨清!1、江头宫殿:《杜臆》云:“曲江,帝妃游幸之所,故有宫殿。
”后来毁坏了,所以到唐文宗时,读了杜甫这首诗,“乃知天宝以前曲江四岸皆有行宫台殿,百司署,思复升平故事,故为楼殿以壮之。
”(《旧唐书·文宗纪》)2、霓旌:皇帝仪仗中一种旌旗,缀有五色羽毛,望之如虹霓。
南苑,即芙蓉苑,因在曲江东南,故名。
3、昭阳殿:汉成帝时宫殿,赵飞燕姊妹所居,唐人诗中多以赵飞燕喻杨贵妃。
4、第一人:最得宠的人。
5、啮:咬,衔。
6、勒:马衔的嚼口。
7、清渭两句:马嵬南滨渭水,是杨贵妃死处,剑阁在蜀,是玄宗入蜀所经。
借喻二人一生一死,了无消息。
剑阁,注见卷三《长恨歌》。
去住:去指唐玄宗,住指杨贵妃,意即死生。
【赏析】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禄山攻陷长安。
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
温庭筠菩萨蛮全词翻译及赏析

温庭筠菩萨蛮全词翻译及赏析温庭筠菩萨蛮全词翻译及赏析菩萨蛮·水精帘里颇黎枕温庭筠水精帘里颇黎枕⑵,暖香惹梦鸳鸯锦。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⑶。
藕丝秋色浅⑷,人胜参差剪⑸。
双鬓隔香红⑹,玉钗头上风⑺。
注释⑴菩萨蛮:词牌名。
此词咏立春或人日。
全篇上下两片大意从隋薛道衡《人日诗》:“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脱化。
⑵颇黎:李白《玉阶怨》“却下水精帘”,李商隐《偶题》“水纹簟上琥珀枕”,表示光明洁净的境界和这句相类。
“颇黎”既玻瓈、玻璃。
⑶”江上“两句:张惠言《词选》评注:“江上以下,略叙梦境。
”后来说此篇者亦多采用张说。
说实了梦境似亦太呆,不妨看做远景。
详见《读词偶得》。
⑷藕丝秋色浅:当断句,不与下“人胜参差剪”连。
藕合色近乎白,故说“秋色浅”,不当是戴在头上花胜的颜色。
这里藕丝是借代用法,把所指的本名略去,古词常见。
如温庭筠另首《菩萨蛮》“画罗金翡翠”不言帷帐;李璟《山花子》“手卷真珠上玉钩”不言帘。
这里所省名词,当是衣裳。
作者另篇《归国谣》:“舞衣无力风敛,藕丝秋色染”,可知。
李贺《天上谣》:“粉霞红绶藕丝裙。
”⑸胜:花胜,以人日为之,亦称“人胜”。
《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剪彩为人,或缕金簿(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
”华胜男女都可以戴;有时亦戴小幡,合称幡胜。
到宋时这风俗犹存,见《梦梁录》《武林旧事》“立春”条。
⑹香红:指花,即以之代花。
着一“隔”字,两鬓簪花,光景分明。
⑺玉钗头上风:幡胜摇曳,花气摇荡,都在春风中。
作者《咏春幡》诗:“玉钗风不定,香步独徘徊”意境相近。
参考译文一个美女,睡在水晶帘里面玲珑的颇黎枕上,在这上面睡觉的女人干什么呢?相思怀念呢,屋里并不冷,暖暖的,香炉上焚着香,连绣着鸳鸯的锦被都是香的,这样的环境下少不了惹梦。
江边那绵长而细软的柳丝,刚刚发新芽,看上去朦朦胧胧,像笼罩在一片烟霭之中。
春天来了,大雁开始向北飞了,大雁一字飞过时,天上那一轮残月就要消失了。
宋词三百首赏析

宋词三百首赏析1. 宴山亭·北行见杏花①徽宗皇帝裁剪冰绡①,轻叠数重,淡着燕脂匀注②。
新样靓妆③,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④。
易得凋零⑤,更多少、无情风雨。
愁苦,问凄凉院落,几番春暮?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⑤?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
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注释]①宴山亭:词牌名。
“宴”通“燕”。
②冰绡:洁白如冰的丝织品,此处比喻杏花的花瓣。
③靓(jìng)妆:美丽的妆饰。
④蕊珠宫:道教传说中的仙宫。
⑤会:理解,懂得。
[赏析]这首词是赵佶被人掳掠北去途中,见杏花而怀念故国的伤怀之作。
开头描绘杏花的形态色彩,接着以杏花的美丽妆饰与天上宫女对比,透过此花,人们能看到曾为帝王、现为囚徒的作者及今日的后宫佳丽憔悴飘零的落魄之态。
下阕由上阕写杏花转为写人。
题意是“北上见杏花”,并非专咏物,所以“凭寄离恨重重”承上启下。
“离恨”为点睛之笔。
借对梦的期待,委婉表达,此刻的作者伤心到连梦也不做了!2.木兰花①钱惟演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
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
情怀渐觉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②。
昔年多病厌芳尊③,今日芳尊惟恐浅[注释]①木兰花:又名《玉楼春》。
②鸾镜:背后饰有鸾鸟的镜子。
③芳尊:指代美酒。
[赏析]这首词是作者临死前不久的一首伤春之作。
上阕由景入情,下阕直抒愁怀。
“情怀渐觉”、“衰晚”,一“渐”字,表达出时间的推移催老世人的历程,接着,作者又惊异地发现镜中“朱颜”已“暗换”,进一步表达“衰晚”之感。
“今日”虽仍有病,可愁比病更强烈,因而不顾病情而痛饮狂喝,将全词愁绪推向高潮。
3.渔家傲①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②。
四面边声连角起③,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④。
羌管悠悠霜满地⑤。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①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②衡阳雁去:相传大雁飞至衡阳不再南去,城南有回雁峰。
古诗菩萨蛮·忆郎还上层楼曲翻译赏析

古诗菩萨蛮·忆郎还上层楼曲翻译赏析《菩萨蛮·忆郎还上层楼曲》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先。
其古诗全文如下:忆郎还上层楼曲,楼前芳草年年绿。
绿似去时袍,回头风袖飘。
郎袍应已旧,颜色非长久。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
【前言】《菩萨蛮·忆郎还上层楼曲》是宋代词人张先的作品。
此词以感春怀人为主要内容,表达了年轻女子对自己爱人的思念之情。
全词以颜色贯穿全篇,并用以巧妙运思、穿针引线,在运思、谋篇方面自出机杼,别具一格,有陈中见新之处。
【注释】⑴菩萨蛮: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亦作“菩萨鬘”,又名“子夜歌”“重叠金”等。
⑵楼前芳草年年绿:此句化用淮南小山《招隐士》赋“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及王维《山中送别》诗“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⑶镜中春:指镜中女子的容颜如春光般姣好。
【翻译】心中思念情郎,于是登上高楼远望。
楼前的芳草,一年一绿,如今又是春天来到。
这青翠的绿色仿佛情郎离去时所著衣袍的颜色。
分别时,他不忍离去,回首凝望,衣袖随风飘动。
一别数年,他崭新的衣袍恐怕已经变旧了吧。
新绿的颜色也已经暗淡无光了吧。
其实韶华易逝,就连镜中的容颜也一年一年减色,不像芳草那样岁岁依旧。
【鉴赏】这是一首以感春怀人为内容的闺怨词。
它在运思、谋篇方面自出机杼,别具一格,推陈出新。
全词以颜色贯穿全篇,并用以巧妙运思、穿针引线。
词之上片着眼于颜色的绿与绿之相同,使空间隔绝的近处芳草与远方行人相连结,使时间隔绝的此日所见与昔日所见相沟通,从而使楼前景与心中情融会为一,合为词境。
下片着眼于颜色的新旧差异,使回忆中的昔时之袍与想像中的此日之袍相对Org照,使身上衣与境中人相类比,使容颜之老与花草之新形成反比。
起首“忆郎还上层楼曲”一句通过闺中少妇登楼望远的视线,把她的一颗愁心送到远方游子的身边。
登楼望远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多从空间落想,怅望行人此去之远。
第二句“楼前芳草年年绿”,则从时间落想,因见芳草“年年绿”而怅念行人远行之久。
晏几道赏析

晏几道赏析晏几道赏析晏几道赏析1鹧鸪天晏几道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赏析:晏几道,字叔原,号小山,为宋代大词人晏殊的第七子,能文善词。
宋朝父子能词的不少,但俱为大家的只有大晏和小晏,而小晏尤胜其父。
其词受五代艳词影响而又兼“花间”之长,多抒写人生失意之苦与悲欢离合之情。
由于他经历过一段由富贵到贫穷的生活,故他的词相对于其父深婉有过,却无其父的温和;他一洗大晏的那种雍容气息,形成伤感的情调。
《十里楼台倚翠微》是晏几道代表作之一。
上阕首句“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叙写鹃啼的环境和季节。
翠微,青翠的山色,即青山。
该句意思是说:春日,诗人在偎依着青山的十里楼台边,听见了从盛开的百花深处传来的杜鹃啼叫声。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一句,赋予杜鹃以人的情感,并运用对比的修辞格暗赞杜鹃:“殷勤”穿梭于花丛,不停歇地对着行人啼叫,自与那随意飞飞停停的流莺不同——其声情真意切,似诉衷肠,这怎不引得行人注意。
“行人”走在绚烂的春色中,心情本是欢快愉悦的,但因为离家为客,所以听了杜鹃鸣叫,不禁引发思家之意,羁旅情愁。
下阕叙写“行人”闻鹃啼的心理变化。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
”在晴明的春日,杜鹃不断卖弄它那“不如归去”的“殷勤”的叫声,“行人”似从梦中惊醒,原先的一丝丝“惆怅”渐渐转化为“不安”,又从“不安”渐渐转化为“无奈和幽怨”!其实,客居在外的游子对景物的特征、时序的转换都特别敏感。
无论是清风朗月、衰草繁花,还是寂寂青山、烁烁红叶,无论乐境还是哀景,对他们而言,都是春非我春、秋非我秋,观处皆成愁,触者都是哀!一切都能轻轻牵惹出一段情绪,只是不知此愁何时休,此恨何时已。
所以,“行人”面对“殷勤”之鸟,无奈答曰:“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浪迹天涯,非我所愿;回归故里,岂无此意?杜鹃纵有灵性,又怎知“行人”之心?这首词表情达意曲折婉转,写“乡思”却不平铺直叙,而是去写有心之鸟、无意之人,以物观我,情为物动,辞意反复回荡,而且“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纯情秀雅,读来动人心弦!难怪冯煦感慨说:“淮海(秦观)、小山(晏几道),真古之伤心人也。
《菩萨蛮》古诗词

菩萨蛮·如今却忆江南乐五代:韦庄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
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翠屏⾦屈曲,醉⼊花丛宿。
此度见花枝,⽩头誓不归。
菩萨蛮·洛阳城⾥春光好唐代:韦庄洛阳城⾥春光好,洛阳才⼦他乡⽼。
柳暗魏王堤,此时⼼转迷。
桃花春⽔渌,⽔上鸳鸯浴。
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
菩萨蛮·送曹君之庄所宋代:⾟弃疾⼈间岁⽉堂堂去,劝君快上青云路。
圣处⼀灯传,⼯夫萤雪边。
麴⽣风味恶,辜负西窗约。
沙岸⽚帆开,寄书⽆雁来。
菩萨蛮·萧萧⼏叶风兼⾬清代:纳兰性德萧萧⼏叶风兼⾬,离⼈偏识长更苦。
欹枕数秋天,蟾蜍下早弦。
夜寒惊被薄,泪与灯花落。
⽆处不伤⼼,轻尘在⽟琴。
菩萨蛮(回⽂)宋代:朱熹晚红飞尽春寒浅。
浅寒春尽飞红晚。
尊酒绿阴繁。
繁阴绿酒尊。
⽼仙诗句好。
好句诗仙⽼。
长恨送年芳。
芳年送恨长。
菩萨蛮·雾窗寒对遥天暮清代:纳兰性德雾窗寒对遥天暮,暮天遥对寒窗雾。
花落正啼鸦,鸦啼正落花。
袖罗垂影瘦,瘦影垂罗袖。
风翦⼀丝红,红丝⼀翦风。
菩萨蛮·新寒中酒敲窗⾬清代:纳兰性德新寒中酒敲窗⾬,残⾹细袅秋情绪。
才道莫伤神,青衫湿⼀痕。
⽆聊成独卧,弹指韶光过。
记得别伊时,桃花柳万丝。
菩萨蛮·⼭亭⽔榭秋⽅半宋代:朱淑真⼭亭⽔榭秋⽅半,凤帏寂寞⽆⼈伴。
愁闷⼀番新,双蛾只旧颦。
起来临绣户,时有疏萤度。
多谢⽉相怜,今宵不忍圆。
菩萨蛮·晶帘⼀⽚伤⼼⽩清代:纳兰性德⼭城夜半催⾦柝,酒醒孤馆灯花落。
窗⽩⼀声鸡,枕函闻马嘶。
门前乌桕树,霜⽉迷⾏处。
遥忆独眠⼈,早寒惊梦频。
菩萨蛮·⽟京⼈去秋萧索五代:耿⽟真⽟京⼈去秋萧索,画檐鹊起梧桐落。
欹枕悄⽆⾔,⽉和残梦圆。
背灯唯暗泣,甚处砧声急。
眉黛远⼭攒,芭蕉⽣暮寒。
菩萨蛮(七⼣)宋代:苏轼凤回仙驭云开扇。
更阑⽉坠星河转。
枕上梦魂惊。
晓檐疏⾬零。
相逢虽草草。
长共天难⽼。
终不羡⼈间。
⼈间⽇似年。
菩萨蛮·富阳道中宋代:⽑滂春潮曾送离魂去。
菩萨蛮翻译

菩萨蛮翻译《菩萨蛮》本为唐代教坊曲,唐五代时期,“菩萨蛮”就极为流行。
据记载,唐宣宗很喜欢唱《菩萨蛮》词,还让温庭筠写了好几首献上来。
到了宋代,越来越多的人,填写《菩萨蛮》词,并产生了许多佳作。
今天,诗词君推荐10首经典的《菩萨蛮》,每一首都是传世的经典之作。
最苍茫迷离的《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唐·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在文学史上,有两首词被誉为“百代词曲之祖”,即《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箫声咽》。
相传,这两首词都是李白的作品。
这首词运用朦胧交错的描写手法造成词境时空的淌恍迷离。
在短短的一首词中,掇取了密集的景物:平林、烟霭、寒山、暝色、高楼、宿鸟、长亭、短亭,借此移情、寓情、传情,手法极为娴熟,展现了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活动,反映了词人在客观现实中找不到人生归宿的无限落拓惆怅的愁绪。
最泼辣直白的《菩萨蛮》: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菩萨蛮·敦煌曲子词》唐·佚名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
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
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
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这首《菩萨蛮》见于敦煌遗书斯四三三二号,当作于唐天宝年间。
为了表达对爱情的坚贞不渝,全词一共使用了六种自然景物和非现实现象表达了主人公的愿望。
在主人公眼中,爱情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共存,夸张又不过分地强调了爱情的永固。
此词圆熟流丽,挥洒曲折,富于独创性的表现方式,使得这篇抒情之作成为唐朝诗苑中的一颗明珠。
最清新明丽的《菩萨蛮》: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唐·韦庄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这是韦庄最脍炙人口的一首《菩萨蛮》。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全诗词意思及赏析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
全诗词意思及赏析词的上阕描绘了弹筝女子的高超技艺。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
”她弹奏的是湘江曲,那哀怨的曲调仿佛能写出湘江碧绿的水波。
“哀筝”二字点明了乐曲的基调,为整首词定下了悲伤的情感氛围。
“声声写尽湘波绿”则形象地描绘了筝声的美妙,它仿佛能将湘江的碧波描绘出来,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
“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这两句进一步描写了弹筝女子的指法和情感表达。
她的纤纤玉指在十三根弦上轻轻拨动,将内心的幽恨细腻地传达出来。
“纤指”和“细”字突出了女子的柔弱和细腻,而“幽恨”则表达了她内心深处的情感。
词的下阕则着重描写了弹筝女子的神态和情感。
“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
”她在筵席上弹奏着古筝,目光清澈如水,缓缓流动。
玉柱斜飞雁,形容古筝弦柱斜列如雁行,生动地描绘了古筝的形制。
“当筵秋水慢”一句,通过对弹筝女子眼神的描写,表现出她的沉静和专注。
“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当曲调弹响到最哀伤的那一刻,她的春山眉黛也随之低垂。
“断肠”二字,点明了乐曲的悲伤程度,也表现了弹筝女子内心的痛苦。
“春山眉黛低”则通过对女子神态的描写,进一步烘托出她的悲伤和哀怨。
整首词通过对弹筝女子的动作、神态和情感的描写,展现了她的高超技艺和内心世界。
作者运用了通感的手法,将听觉转化为视觉,使读者能够更加生动地感受到弹筝女子的情感。
同时,词中还表达了作者对弹筝女子的赞叹和理解,以及对音乐的深刻感悟。
晏几道是北宋时期的著名词人,他的词以婉约细腻、情感真挚著称。
这首《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充分体现了他的词风。
词中描绘的弹筝女子形象生动,情感表达细腻,给人以美的享受。
同时,词中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具有一定的思想内涵。
《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是一首描写弹筝艺术的佳作,它通过对弹筝女子的描写,展现了音乐的美妙和情感的深沉。
这首词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让人们感受到音乐和情感的魅力。
晏几道《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晏几道《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
①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②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
③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④【注释】①“哀筝”句:秦筝音色沉伏,长于怨调慢声,故曰哀筝。
李商隐《哀筝》:“湘波无限泪,蜀魂有余冤。
”弄,据《晋书·桓伊传》载:“桓伊在一清溪旁遇王微之,便下车踞胡床作三调,弄毕,上车而去,客主不交一言。
”此处意为演奏。
②十三弦:隋唐之际教坊所用之筝为十三弦。
“幽恨”句,暗用湘灵鼓瑟的典故:相传舜妃溺死湘水,成为湘水之神,是为湘灵。
《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
”因借湘灵鼓瑟以抒发哀怨,故云“细将幽恨传”。
③秋水,语本白居易《咏筝》:“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
“玉柱”句:语本刘禹锡《伤秦姝行》:“玫瑰宝柱秋雁行”。
又李商隐《昨日》:“十三弦柱雁行斜。
”④“春山”句:典出卓文君“眉色如望远山。
”(《西京杂记》)另牛峤《酒泉子》:“钿车纤手卷帘望,眉学春山样。
”【译文】庭院里哀筝奏出一支湘江之曲,好象泻尽湘水绿波中滔滔不绝的哀怨和伤悲。
在那纤纤手指的抚弄弹拔下,本来无声的十三根筝弦立刻颤发出有情之声,细传出难以言明的幽愁和痛悔。
她的眼波在筵席上闪烁流漾,筝柱排列得犹如斜飞的雁行。
弹到令人断肠时,那双春山一般妩媚的秀眉紧蹙低垂。
【集评】清·黄苏:“写筝耶?寄托耶?意致却极凄惋。
末句意浓而韵远,妙在能蕴藉。
”(《蓼园词选》)【赏析】词写筝伎的弹奏,声情交融,形神毕现,乐曲的表现内容与产生的效果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上片暗用湘灵鼓瑟的典故,点出“幽恨”;下片并没有直接具体地写人的悲痛,只抓住了演奏者的情态,末二句“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这个特写镜头让其内心的幽恨自然流露。
词中描摹音声,善于化虚为实,视听互通,湘江曲的音乐形象转化为湘江水的画面形象;词中刻划人物,能于略加勾勒处传神:纤指轻抚、明眸流盼、低眉垂首,自然生动蕴藉,使人有侧身闻奏之感。
张先菩萨蛮忆郎还上层楼曲译文

张先菩萨蛮忆郎还上层楼曲译文嘿,亲爱的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张先的《菩萨蛮·忆郎还上层楼曲》。
“忆郎还上层楼曲。
楼前芳草年年绿。
绿似去时袍。
回头风袖飘。
” 这说的是呀,想着情郎就登上高楼去眺望。
楼前的芳草啊,年复一年地绿着。
那绿色就像情郎离去时穿的袍子,回头看那风飘起的衣袖。
哎呀,这女子对情郎的思念都藏在这年年绿的芳草里啦。
“郎袍应已旧。
颜色非长久。
惜恐镜中春。
不如花草新。
” 情郎的袍子应该已经旧了吧,颜色也不能长久保持鲜艳。
真担心自己在镜子里的青春容颜,还比不上那新生的花草呢。
这女子多愁善感的哟,害怕时光流逝,自己的美貌不再,而情郎还未归来。
你看这词里的女子,满心满眼都是对情郎的牵挂和思念。
登上高楼,望着那不变的芳草,想起情郎的袍子,心里头酸酸甜甜的。
又担心自己青春不再,那种患得患失的心情,像不像咱们有时候等待爱人时的纠结?
其实呀,古人的情感和咱们现在也有相通的地方。
思念一个人的时候,心里头总是七上八下的,一会儿盼着他快点回来,一会儿又担心这担心那。
这女子的心思细腻得很,把那种又爱又怕的感觉都写出来啦。
咱们读这首词,就好像能看到那个站在高楼上痴痴守望的女子,能感受到她心里的那份深情。
说不定咱们自己也有过这样为了爱情牵肠挂肚的时候呢。
怎么样,朋友们,这首词是不是很有意思?你们有没有类似的思念或者牵挂的经历呀,快来和我分享分享!。
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原文: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宋代:晏几道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
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
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译文: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
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她拨响音色哀怨的筝,弹奏了如此凄美的一曲,一声声愁绪,仿如碧波荡漾的湘水。
她的纤纤玉指,划过十三根筝弦,细腻地传达出内心浓稠的怨恨。
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
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面对宴间宾客,她清澈的目光缓缓流动,筝柱斜列着,仿佛斜行的大雁的行列。
当曲调弹响到最哀伤的那一刻,她仿如春山般的两道黛眉,就这样慢慢地低垂了下去。
注释:哀筝一弄湘(xiāng)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
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弄:演奏乐曲。
湘江曲:曲名,即《湘江怨》。
相传舜帝南巡苍梧,二妃追至南方,闻舜卒,投江而死。
后人以此为题材写成乐曲。
秋水:秋天的水,比喻人(多指女人)清澈明亮的眼睛。
当筵(yán)秋水慢,玉柱斜飞雁。
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dài)低。
慢:形容眼神凝注。
玉柱斜飞雁:古筝弦柱斜列如雁行,故又称雁柱。
春山:喻美人的眉峰。
眉黛:古代女子用黛画眉,故称眉为眉黛,黛,青黑色的颜料。
赏析:这是一首写歌女弹筝的词,或有所寄托,或纯写眼中所见之人,耳中所闻之曲,不必深究。
开篇先点出乐曲的格调,首先,用的是筝,而筝声向来苍凉柔婉,适合表现哀怨、哀愁的'情绪,而歌女所弹奏的也正是类似湘江故事的哀伤曲调。
乐曲本是要靠耳听,而无法目见的,但词人却突然从听觉转向视觉,说“声声写尽湘波绿”。
这种修辞手法叫作“通感”,也称“移觉”,即将不同感官所感受到的诸如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感触沟通起来。
因为文字最方便描写的是视觉,而对于听觉则相对难以描摹,所以用视觉来比拟听觉——澄碧的湘流。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说,确实易使人产生哀愁的情感.于是便以通感的手法来比喻筝曲。
关于琴弦的诗词

关于琴弦的诗词《锦瑟》唐代·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赏析:诗人以“锦瑟”起兴,既写瑟之华美,又写瑟音之悲凄,它的五十根弦仿佛在诉说着逝去的青春年华。
《听蜀僧濬弹琴》唐代·李白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赏析:此诗中通过“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生动地描绘出琴弦弹奏出的声音如万壑松涛般雄浑。
《夜筝》唐代·白居易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闇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赏析:描绘了在明月下弹奏古筝的场景,“弦凝指咽声停处”细腻地刻画了弹奏者停顿的瞬间,蕴含着深厚的情感。
《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宋代·晏几道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
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玉柱叙飞雁。
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赏析:词中“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借助十三根琴弦,将女子的幽恨细腻地传达出来。
《甘露寺弹筝》宋代·苏轼多景楼上弹神曲,欲断哀弦再三促。
江妃出听雾雨愁,白浪翻空动浮玉。
唤取吾家双凤槽,遣作三峡孤猿号。
与君合奏芳春调,啄木飞来霜树杪。
赏析:诗人在多景楼上弹奏神曲,想要弹断这哀愁的琴弦,乐声让江妃也为之忧愁,白浪翻腾,还想象着用家中的双凤槽弹奏出如三峡孤猿号叫般的声音,与友人合奏芳春调。
《赠弹筝者》元代·萨都剌银甲弹冰五十弦,海门风急雁行偏。
故人情怨知多少,杨子江头月满船。
赏析:借助“银甲弹冰五十弦”描绘出弹筝时的情景,以及蕴含其中的故人情感。
《高楼夜弹筝》唐代·常建高楼百馀尺,直上江水平。
明月照人苦,开帘弹玉筝。
山高猿狖急,天静鸿雁鸣。
曲度犹未终,东峰霞半生。
赏析:诗中通过“开帘弹玉筝”,在高楼明月的环境中,展现出弹筝的画面,同时用周边的环境衬托出音乐的氛围。
菩萨蛮最好的十首词

菩萨蛮最好的十首词1、《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唐·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在文学史上,有两首词被誉为“百代词曲之祖”,即《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箫声咽》。
2、《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唐·韦庄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3、《菩萨蛮·敦煌曲子词》唐·供名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
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
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4、《菩萨蛮·湿云不动溪桥冷》宋·苏轼湿云不动溪桥冷。
嫩寒初透东风影。
桥下水声长。
一枝和月香。
人怜花似旧。
花比人应瘦。
莫凭小栏干。
夜深花正寒。
5、《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唐·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裸,双双金鹅鸪。
6、《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宋·李清照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
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7、《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宋·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8、《菩萨蛮·问君何事轻离别》清·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
春归归不得,两奖松花隔。
旧事逐寒潮,啼鹃恨未消9、《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宋·晏几道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
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
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10、《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五代·李煜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张先|注释|翻
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由张先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
这是一首咏弹筝歌妓美貌和技艺的词。
词中字里行间突出此弹筝者似乎有无限心酸和苦楚在通过乐曲抒发、倾吐。
亦赞扬此乐女的高超技艺:可见听者是弹奏者的“知音”。
下阕是弹筝女的特写,突出眼和眉。
眼波也像秋水一样动人。
微妙地表达出弹筝女的心理变化。
全词清新婉丽,情意真挚而又含蓄深沉。
【原文】
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
作者:张先
哀筝①一弄②《湘江曲》,声声写③尽湘波绿。
纤指十三弦④,细将幽恨传。
当筵⑤秋水慢⑥,玉柱斜飞雁⑦。
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⑧。
【注释】
①“哀筝”句:筝声哀怨,汉侯瑾《笋赋》称其声使人“感悲音而增叹,怆憔悴而怀愁”。
②一弄:奏一曲。
湘江曲:唐沈亚之《湘中怨解》记载,垂拱中,太学生郑生乘月至洛阳桥,遇一女子,自言为嫂所苦,欲投水。
生载归与之同居,号氾人。
数年后,氾人自言为“湘君蛟宫之娣”,被谪而从生,今期满,与君相别。
后十年,生登岳阳楼,见有画船彩楼,高百余尺,有弹弦鼓吹者,皆神仙蛾眉。
其中一人,含嚬凄怨,状类氾人。
湘江曲句似化用其事。
③写:同泻。
④十三弦:唐宋时教坊用筝均为十三弦,唯清乐用十二弦。
⑤“当筵”句:秋水:眼波。
慢:同漫。
流动。
⑥秋水:暗喻眼波。
形容美目明澈如秋水,白居易《咏筝》诗:“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
”。
⑦“玉柱”句:玉柱:筝上端固定和调节弦的柱,诸筝柱斜向排列,如一排飞雁。
⑧“春山”句:指眉。
因女子之眉远望如一带春山之黛色。
古代妇女用黛画眉,因又以眉黛指眉。
李商隐《代赠》其二:“总指春山扫眉黛,不知共得几多愁。
”春山眉黛:《西京杂记》:“文君姣好,眉争如望远山”,后因以山喻美人双眉,古人以黛色(青黑色颜料)画眉,故称眉黛。
【翻译】
用哀愁的古筝演奏《湘江曲》,在悠扬的声声音符中,似乎看到了湘江春水的绿色。
纤细的手指在十三根弦上随意挥洒,将幽怨的怅恨尽情诉说。
而对酒宴,眼如秋水般明眸慢转,琵琶上的玉柱似一行
斜飞的秋雁。
当弹到情深意切的时候,怅惘之情慢慢地爬上她那微蹙的黛眉之间,显得更加楚楚可怜。
【赏析】
这首词写一位弹筝女子以便一曲《湘江曲》,声情并茂,哀艳动人。
以水喻声,把《湘江曲》化为可见的湘江绿波,同时又借典传情,把乐曲中蕴含的哀怨通过“湘水之神”这一浪漫的悲剧故事传出。
开头两句,描写一位歌女秦筝曲时“弦弦掩抑声声思”,“说尽心中无限事”的情景,十分细腻动人,这是一位内心世界极其丰富的女子。
“纤指”二句,写其指法细腻,传幽恨。
“当筵”二句,写弹者之姿态,听众之感受。
“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写弹者之多情。
"背景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因演奏而更动真情,双眉微蹙,含情脉脉,以外在之神态传内在之深情,意态凄婉,精致蕴藉。
写弹者之多情,以听琴而联想到湘江传说的悲剧,让人听来伤感不已。
这些画龙点睛的侧笔,我们完全可以想见她那与心灵同样美好的容颜。
本词文字华美,意浓韵远,情真调新。
《全宋词》将此词归入晏几道所作,并说:“案此首别误作张子野词,见《类编草堂诗余》卷一”。
【作者介绍】
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吴兴)人。
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曾任安陆县的知县,因此人称“张安陆”。
天圣八年进士,官至尚书都官郎中。
晚年退居湖杭之间。
曾与梅尧臣、欧
阳修、苏轼等游。
善作慢词,与柳永齐名,造语工巧,曾因三处善用“影”字,世称张三影。
更多唐诗宋词赏析敬请关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