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情结学案

合集下载

《乡土情结》教案

《乡土情结》教案

《乡土情结》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本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

(2)能够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3)能够运用本文的主题进行相关的写作和讨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3)通过写作实践,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乡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

(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运用本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

(2)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3)运用本文的主题进行相关的写作和讨论。

2. 教学难点:(1)理解并运用本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深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乡土情感和乡土情结。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对乡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2)提问学生对乡土情结的定义和看法。

2. 阅读理解:(1)让学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学生回答相关的问题,检查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3. 讨论与思考:(1)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思考和讨论。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乡土情结和家乡的故事。

四、教学资源:1. 教材:《乡土情结》相关文章。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3. 参考资料:相关乡土文化的图片、视频或音频资料。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关键词汇和句型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和观点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在讨论和写作中运用本文主题的能力。

4. 学生对乡土情结的认识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六、教学内容与安排:1. 第六章:乡土情结的内涵与表现(1)讲解乡土情结的内涵,包括对家乡的热爱、对家乡文化的认同等。

(2)分析乡土情结在不同人群中的表现,如外出务工人员、城市居民等。

(3)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或身边人的乡土情结表现。

乡土情结 教案

乡土情结 教案

乡土情结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乡土情结的概念和内涵。

2.掌握乡土情结的特点和作用。

3.培养学生对乡土情结的热爱与认同。

二、教学内容:
乡土情结
三、教学过程:
1.导入(10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乡土风景的图片,引起学生对乡土情结的思考和情感激发。

2.知识讲解(10分钟)
教师简要介绍乡土情结的概念和内涵,指出它是人们对于家乡的深情怀和归属感。

3.特点分析(1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分析乡土情结的特点,包括:热爱家乡、怀念乡愁、珍惜乡土文化等。

4.作用讨论(15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乡土情结的作用,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如:维护家乡环境、传承乡土文化等。

5.活动实践(30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乡土文化展览,通过实地感受和亲身参与,进一步加深对乡土情结的认知。

6.总结归纳(10分钟)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乡土情结的概念、特点和作用,并对今天的学习进行回顾。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对乡土情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乡土情结,增强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和归属感。

但是,由于时间有限,学生对乡土情结的了解还不够全面,需要继续加强相关的学习和实践活动。

《乡土情结》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乡土情结》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乡土情结》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乡土情结》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乡土情结》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的家世、成长背景、创作生涯,认识他的文化地位和成就,了解《乡土情结》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2、加深对于现代中国的历史感知,对于旧时代与现代社会的区别和变迁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3、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理性思考文学作品中所展示的思想和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加深学生对于鲁迅的创作思路和思想风格的认识,深入挖掘《乡土情结》所展示的乡土文化、传统民俗文化、传统价值观的教育的内涵,代入鲁迅的创作背景,分析鲁迅为什么以民间口号、民间习语和谚语等作文的方法,深入理解鲁迅的文学艺术特点。

2、难点:鲁迅创作思路和思想方法对于现代文学创作的启示,如何理解乡土文化、传统民俗文化、传统价值观的教育内涵,分析文本中反映的现代性、民间性、主人公的个性特点等。

三、教学方法:1、发散式问答法:先要引导学生对于“乡土”概念的理解概括,从而演练其发散思维能力,启发创新思考。

2、辅导式讲解法:因为鲁迅作品的艰涩、曲折语言较多,因此,老师需要呈现已读过鲁迅作品的生动事例,辅导式讲解理解。

3、讨论式探究法:通过讨论,使学生们能够自由思考和探讨,参与话题和讨论,激发孩子们的能动性和主动性,既有利于拓展学生知识,又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和创造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1、学生首先通过老师的引领,进入创作背景,从而了解鲁迅是如何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2、学生通过阅读鲁迅作品,了解他对于传统文化、官场腐败、嫁娶习俗、旧时社会等各方面社会现象的思考和表现;3、通过鲁迅作品的细节描述及言外之意的揭示,学生们可以自由展开讨论和探讨,既能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又能深入探讨鲁迅晚年的创作和思想。

五、教学流程:1、教师自我介绍,回顾鲁迅的创作生涯和思想特点。

2、提问与发问——乡土的概念与内涵:教师提问:你们眼中的“乡土”是怎样的?学生发表看法:乡下,留带乡土气息的东西,个人对于乡土题材的理解等等。

《乡土情结》教案

《乡土情结》教案

《乡土情结》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本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语言表达乡土情结的手法。

(3)能够理解乡土情结的含义,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掌握作者表达乡土情结的技巧。

(3)通过写作实践,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乡土情感的价值观。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3)培养学生学会感恩、懂得珍惜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乡土情结的主题。

(2)分析作者表达乡土情结的手法。

(3)运用乡土情结的知识到自己的生活中。

2. 教学难点:(1)理解并运用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分析作者运用语言表达乡土情结的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乡土情结的含义。

(2)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自己的家乡是否有乡土情结。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者表达乡土情结的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乡土情结的知识,谈谈自己对家乡的感受。

(2)教师点评学生的练习,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表达乡土情结。

5. 课后作业:(2)学生通过绘画、摄影等形式,表达对家乡的热爱。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作者表达乡土情结手法的掌握程度。

3. 学生运用乡土情结知识到自己的生活中的人数比例。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乡土情结》课文。

2. 辅助材料:相关乡土情结的文章、图片、视频等。

3.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家乡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等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乡土情结。

《乡土情结》教案

《乡土情结》教案

《乡土情结》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乡土情结》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掌握课文的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的能力。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乡土情结》的基本内容及其主题思想。

2. 生字词的正确书写与运用。

3. 课文的写作技巧及其运用。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对乡土情结的深入剖析。

2. 掌握课文的写作技巧。

3. 将课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认识。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 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 情感教育法: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

五、教学准备:1. 课文《乡土情结》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4. 教学多媒体设备。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乡土情结》的作者及其背景。

(2)激发学生对乡土情结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家乡的情感。

2. 自主学习:(1)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完成生字词卡片的相关练习。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主题思想。

(2)学生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写作技巧,并加以运用。

5.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乡土情结的理解。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点评并总结。

苏教版必修一《乡土情结》教案4篇

苏教版必修一《乡土情结》教案4篇

教学目标1. 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2.体会“乡土情结”赋予的时代内涵3. 体味散文的语言艺术,鉴赏文本的意蕴美。

教学方法在教会学生评点的基础上,学生感知、研习文本,对文章进行评点,课上师生、生生展开互动交流。

教学步骤一.检查字词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魂牵梦萦(yíng)忐忑(tǎn tâ)不安怯(qiâ)生生田塍(chãng)悠邈(miǎo)崎岖(qíqū)三匝(zā)蕞(zuì)尔铩(shā)羽而归谪(zhã)居欷歔(xīxū)方兴未艾(ài)桑梓(zǐ)屹(yì)立搭讪(shàn)褪(tuì)色发轫(rân)濠(háo)水翰苑(yuàn)缔(dì)造翘(qiáo)首杀戮(lù)谛(dì)听2.解释下列词语侘傺:失意的样子。

铩羽而归:指失败或不得意,灰溜溜地回来。

田塍:田埂。

蕞尔:形容小(多指地区)。

寄人篱下:比喻依靠别人过活。

功败垂成:快要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

良辰美景:美好的时光,美好的景致。

忐忑:心神不定。

含辛茹苦:经受艰辛苦难。

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一时不会终止。

翘首:抬起头来望。

发轫:比喻新事物或某种局面开始出现。

3.作家作品柯灵,浙江绍兴人,现代著名作家。

曾任《文汇报》副社长兼副总编辑、文化部电影剧本创作所所长、《大众电影》主编、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上海分会书记处书记、上海影协党组成员兼常务副主席、上海电影局顾问等职。

建国后主要著作有杂文散文选集《遥夜集》,短篇小说集《同伴》,散文集《暖流》,电影文学剧本《腐蚀》《不夜城》。

他的散文文字精致清雅,立意高调极品。

根据夏衍的剧本改编的《秋瑾传》等。

4.背景介绍每个人都有乡土情结。

作为一位世纪文化老人,柯灵早年辗转各地,饱受战争与灾难的离乱之苦,对家园之思有特别的体会。

高中高一语文教案格式:乡土情结2篇

高中高一语文教案格式:乡土情结2篇

高中高一语文教案格式:乡土情结高中高一语文教案格式:乡土情结精选2篇(一)教案主题:乡土情结教学目标:1. 了解乡土情结的概念及其特点;2. 掌握乡土情结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形式;3. 能够正确运用乡土情结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

教学重点:1. 理解乡土情结的含义和特点;2. 分析文学作品中乡土情结的表现方式。

教学难点:1. 辨析不同文学作品中乡土情结的不同表现形式;2. 运用乡土情结的理论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相关文学作品的节选;3. 板书材料:乡土情结的特点与表现形式。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音乐、诗歌等方式导入乡土情结的话题,引发学生对乡土情结的思考和感受。

二、讲解乡土情结的概念及特点(15分钟)1. 教师给出乡土情结的定义,并解释其中的一些关键词汇;2. 分析乡土情结的特点,如浓郁的地域特色、真实的生活细节、生动的人物形象等;3. 通过讲解相关的文学作品节选,引导学生理解乡土情结的表现方式。

三、分析文学作品中乡土情结的表现形式(2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一篇与乡土情结相关的文学作品节选,教师指导学生分析其中乡土情结的表现形式;2. 学生集体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乡土情结在文学作品中的典型表现方式。

四、运用乡土情结理论分析文学作品(30分钟)1. 学生尝试运用乡土情结的理论分析另一篇相关的文学作品,指出其中的乡土情结表现和意义;2. 学生分组讨论,相互交流自己的分析结果;3.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和引导学生思考。

五、梳理乡土情结的重要性及启示(10分钟)1. 教师梳理乡土情结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思考乡土情结对于保护和传承优秀的地方文化的意义;2. 学生展开讨论,教师给予适当引导和点评。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要点进行总结;2. 检查学生对乡土情结的理解程度。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乡土情结的概念和特点,分析文学作品中乡土情结表现形式以及运用乡土情结理论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旨在培养学生对乡土情结的感知和分析能力。

《乡土情结》教案

《乡土情结》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乡土情结的含义,认识乡土情结在人们心中的重要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地展示乡土情结的魅力。

(3)开展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师生情的意识。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树立信心。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了解乡土情结的含义,认识乡土情结在人们心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1. 乡土情结的含义及其在人们心中的重要性。

2. 课文中所涉及的地域文化、民俗风情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课件或黑板,展示乡土情结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乡土情结。

(2)教师简要介绍乡土情结的含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学习生字词,巩固所学知识。

3. 课堂讨论(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彼此对乡土情结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谈谈对乡土情结的认识。

4. 深入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地域文化、民俗风情,加深对乡土情结的理解。

(2)学生通过课文内容,思考乡土情结在人们心中的重要性。

5. 情感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从亲情、友情、师生情等方面,谈谈自己对乡土情结的感受。

(2)学生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感受乡土情结对自己的影响。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乡土情结的知识。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乡土情结》教案

《乡土情结》教案

《乡土情结》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乡土情结》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乡土观念。

(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懂得感恩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乡土情结》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

2.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乡土的深情厚意。

四、教学准备1. 课文《乡土情结》文本。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其作品。

(2)提问:同学们,你们对自己的家乡有什么印象?家乡有哪些让你难以忘怀的人或事?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乡土情结》,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分享自学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讨(1)教师提出探讨问题:课文中的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了作者对乡土的热爱?(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3)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家乡的热爱和珍惜亲情、友情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乡土情结》。

(2)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

(3)思考并回答课后思考题。

六、教学拓展1. 小组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探讨家乡的风土人情、历史传统等,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探究能力。

2. 课内外结合: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与家乡相关的书籍、文章,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民俗等,拓宽知识面。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合作表现等,给予相应的评价。

乡土情结教案设计范文

乡土情结教案设计范文

乡土情结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乡土情结的概念,理解乡土情结在人们心中的重要性。

2. 通过分析乡土情结的表现形式,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 提高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1. 乡土情结的定义与内涵2. 乡土情结的表现形式3. 乡土情结的影响因素4. 培养乡土情结的途径5. 乡土情结案例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乡土情结的定义、表现形式及培养途径。

2. 教学难点:乡土情结的深层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乡土情结的定义、表现形式及培养途径。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乡土情结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乡土情结。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乡土情结的影响因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 实践法: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培养乡土情结。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家乡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家乡的特点,激发学生的乡土情结。

2. 讲解:讲解乡土情结的定义、表现形式及培养途径。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乡土情结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乡土情结。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乡土情结的影响因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乡土情结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搜集有关乡土情结的资料,进行深入研究。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通过评价学生对乡土情结的理解、表现形式和培养途径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教学效果。

2. 评价方法: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分享个人经历时的积极性。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提出观点、分析问题和协作能力的质量。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乡土情结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能力。

3. 评价工具:学生自评: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收获。

同伴评价: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促进相互学习和交流。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乡土情结》教案(优秀范文5篇)

《乡土情结》教案(优秀范文5篇)

《乡土情结》教案(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乡土情结》教案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如何赏析优秀散文;2、通过赏析加深对对故乡的理解,培养热爱故乡的情操。

重点难点:1、梳理课文结构层次;2、通过赏析把握作者的情感。

课时课型:讲读课(新授)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几个世纪以来,那些当年被迫得走投无路的破产的中国农民,漂流到海外去谋生的当儿,身上就常常怀着一撮家乡的泥土。

那时,闽粤沿海港口上,一艘艘用白粉髹(xiu)腹,用朱砂油头,头部两旁画上两个鱼眼睛似的小圈的红头船,乘着信风,把一批批失掉了土地的农民送到海外各地。

当时离乡别井的人们,都习惯在远行之前,从井里取出一撮泥土,珍重地包藏在身边。

他们把这撮泥土叫做“乡井土”。

直到现在,海外华侨的床头箱里,还有人藏着这样的乡井土!试想想,在一撮撮看似平凡的泥土里,寄托了人们多少丰富深厚的感情!——秦牧《土地》(板书课文标题——乡土情结,其中用红色粉笔标注“情结”)【我在黑板上已经用红色粉笔把乡土情结的“情结”标注出来,我们这节课程主要将围绕这个“情结”展开。

】二、进入文本,解题:1、什么是乡土情结,作者列举了哪几种情况?(研读第1节)(1)离得远了久了,使人愁肠百结:“客舍并州数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又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为什么反认他乡是故乡?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明确:诗词分析——这是唐代诗人刘皂在客居并州十年后返回家乡咸阳途中所作的一首诗。

前二句写久客并州的感触。

作者客居并州已十年,十年是一个很长的时间,所积累起来的乡愁,对一个异乡客居的人来说,是煎熬得够难受的,“归心日夜忆咸阳”,深刻地表现了作者日夜思乡的愁苦心情。

可是,命运好象与诗人作对似的,他非但不能回咸阳,反而又踏上更遥远的征程。

后二句接着写北渡桑乾河后的心情,表达对家乡深切的思念(2)好不容易能回家了,偏又忐忑不安:“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此诗关键在哪两个字?表达什么心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明确:比较“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贬居岭外,一方面日夜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

《乡土情结》教案

《乡土情结》教案

《乡土情结》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乡土情结》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态度。

(2)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实例分析乡土情结的表现和影响。

(3)能够运用恰当的词语和句式表达自己对乡土情结的认识和感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2)培养学生对乡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3)培养学生对乡土情结的正确认识,既保持对家乡的热爱,又积极面对生活的变迁。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乡土情结》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态度。

2. 分析乡土情结的表现和影响,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实例进行说明。

三、教学难点:1. 准确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表达自己对乡土情结的认识和感受。

2. 深刻理解乡土情结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意义。

四、教学准备:1. 课文《乡土情结》的文本材料。

2. 与乡土情结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材料。

3. 小组讨论的指导和评价标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与乡土情结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关注乡土情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乡土情结》,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态度。

教师针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讲解和解答疑问。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乡土情结的表现和影响,结合课文中的实例进行分析。

教师巡回指导,提供帮助和提示。

4.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自己对乡土情结的认识和感受,写一篇短文进行表达。

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指导和评价。

5. 总结与反思:学生对本次学习的收获进行总结,反思自己对乡土情结的理解和态度。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阅读、讨论和写作等环节。

乡土情结 教案教学设计

乡土情结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乡土情结教案教学设计》课时安排:每章2课时,共10课时教学对象:初中学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乡土情结的概念和内涵。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乡土文化的意识。

3. 提高学生搜集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乡土情结的定义、内涵和表现形式。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乡土情结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乡土情结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4.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进行乡土文化调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章:乡土情结的定义与内涵1. 讲解乡土情结的概念2. 分析乡土情结的内涵3. 探讨乡土情结的表现形式第二章:家乡的自然环境1. 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2. 分析家乡自然环境对乡土情结的影响3. 引导学生关注家乡自然环境的变化第三章:家乡的人文景观1. 讲解家乡的历史背景、传统文化2. 分析家乡人文景观的内涵和价值3. 探讨如何保护和传承家乡的人文景观第四章:家乡的民俗风情1. 介绍家乡的民间习俗、传统节日2. 分析民俗风情对乡土情结的影响3. 引导学生体验和传承家乡的民俗风情第五章:家乡的名人故事1. 讲解家乡历史名人的事迹和贡献2. 分析名人故事对乡土情结的启示3. 引导学生学习和借鉴名人的精神品质六、家乡的经济与发展1. 讲解家乡的经济发展历程和特点2. 分析经济发展与乡土情结的关系3. 探讨如何促进家乡经济可持续发展七、家乡的社会变迁1. 介绍家乡社会变迁的历史背景2. 分析社会变迁对乡土情结的影响3. 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社会变迁的趋势八、家乡的文化传承1. 讲解家乡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2. 分析文化传承与乡土情结的联系3. 探讨如何弘扬和传承家乡的传统文化九、家乡的自然灾害与环境保护1. 介绍家乡常见的自然灾害及其影响2. 分析自然灾害与乡土情结的关系3. 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增强防范意识十、乡土情结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1. 分析乡土情结在现代社会中的具体表现2.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乡土情结与现实生活的关系3. 探讨如何将乡土情结融入日常生活,提升生活品质本教案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乡土情结,培养他们热爱家乡、关注乡土文化的意识。

乡土情结 学案

乡土情结 学案

乡土情结学习目标:①知识与能力: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及主旨,体会文章中的大量诗文,拓展思维空间。

②过程与方法:体会西方大量引用诗文、史料、典故的意图。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为乡土情结赋予的时代内涵。

学习重点难点:①学习文中相关诗文,拓展思维空间:体会乡土情结的文化内涵和时代内涵。

②准确解读“乡土情结”的文化意蕴和时代内涵,在编者评点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思考。

学生自己写出文中引用诗文诗词的原文,进行拓展阅读。

方法点拨:学会用评点的方法解读文章。

理清文章的总体思路,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和其他文章作比较阅读。

课型:自学自测㈠、自学要求:查字典,扫清文字障碍,准确解释生词;根据课文注释,了解相关文学常识;记住课文中引用诗文。

㈡、自测题: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魂牵梦萦()酒阑灯灺()忐忑不安()怯生生()搭讪()悠邈()褪色()崎岖()田堘篱角()三匝()侘傺()铩羽而归()门扉()怡然自得()谪居()欷歔()发韧()含辛茹苦()桑梓()蕞尔()翰苑()濠水()屹立()2、辨析下面形近字并组词:啜()娇()寥()掇()骄()廖()缀()矫()谬()辍()戮()缔()稍()谛()梢()蒂()3、解释下列词语:功败垂成:流离失所:情不自禁:根深蒂固:返本还原:寄人篱下:发韧:方兴未艾:悲欢离合::桑梓:休戚相关:含辛茹苦:风雨同舟:屹立:铩羽而归:愁肠百结:4、文学常识:1、《乡土情结》选自,作者姓名,原名,我国现代作家、,主要作品有、等。

2、“,还乡须断肠。

”这是唐代诗人在中的诗句。

3、“匈奴未灭,。

”语出于,这是汉代名将的名言。

4、“,岂因祸福避趋之悲。

”这是的名言。

二、相关资料:1、作者作品:柯灵(1909~2000),浙江绍兴人。

现代著名作家、电影艺术家。

原名高季琳。

少年家贫失学,靠刻苦自学,走上文学之路。

1926年发表第一部作品——叙事诗《织布的女人》。

建国后曾担任多家报刊的编辑。

主要作品有杂文和散文集《遥夜集》,短篇小说集《同伴》,电影文学剧本《腐蚀》和《不夜城》等。

《乡土情结》简案1 教案教学设计

《乡土情结》简案1 教案教学设计

《乡土情结》简案1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和思路本课围绕“月是故乡明”的专题,采用阅读指导写作的模式,分为“前人诗文如何表现乡土情结”、“作者如何表现乡土情结”、“我们应该如何表现乡土情结”三个部分展开,并辐射本专题其他课文。

尝试运用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的一般方法初步解决文学形象和作文的关系问题,并培养学生初步对话文本、创造新文本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一课时,采用问答法、讨论法、朗读法。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序幕腾格尔的《天堂》导语中秋诗中秋之月,皎洁如玉,历来被视为团圆、幸福、美满的象征。

人生颠簸,有分离之痛,有相思之苦,故古之文人墨客,常借中秋之月,解心中离愁别绪,寄花好月圆之盼。

第一部分:前人诗文如何表现乡土情结(10分钟)⑴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诗文,学生活动。

⑵归纳为两类直抒胸臆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天堂》(感人心者,莫先于情)间接抒情类1、叙事《回乡偶书》《秋思》2、意象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落乌啼霜满天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雁衡阳雁去无留意笛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寒梅王维〈杂诗〉日暮日暮客愁新洛阳秋风巴山夜雨蟋蟀邮票船票坟墓海峡⑶小结:前人将感情寄托在具体形象中,是他们成功的经验。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例:老舍《想北平》第二部分:作者如何表现乡土情结(20分钟)⑴课文可分为几部分?家园之思→祖国之恋(1—5)(6—7)⑵第一部分可分几层?引出乡土情结→乡土情结的由来和内涵→引发乡土情结的几种情况(板书设计略)⑶哪一段形象最鲜明?引入对第二节形象的分析⑷从文中着,乡土都给人们打上了哪些“童年的烙印”?(齐声朗读)归纳为“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⑹小结:作者将乡土情结寄把在具体的形象,是他打动人心的原因。

第三部分:我们应该如何表现乡土情结?⑴讨论:家乡这方土地给我们哪些烙印?以“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虫一鸟……”引发借鉴实例:叶圣陶《藕与莼菜》、汪曾祺《故乡的食物》、孙犁《乡里旧闻》设计对话:如果你少小离家老大回,你最想去哪里?想看什么,听什么,吃什么?⑵选择数位同学作答⑶评点⑷小结:我们将乡土情结等情感寄托在具体的形象上,可以使文章“生动形象,感情真挚,有文采”。

乡土情结学案

乡土情结学案

《乡土情结》学案编制:韩娟 审核:孙向伟 一.【学习目标】 1.理解作品以故园之思作为线索,由“小家”到“大家”,由“离家”到“归家”的行文思路,理解“乡土情结”的文化内涵和时代内涵。

2.探讨本文大量引用的诗文、史料、典故的意图。

二.预习检测 (一)1.字音 侘傺( ) 田塍( )篱角 灯灺( ) 发轫 ( ) 濠水( ) 三匝 ( ) 铩( )羽而归 谪居( ) 桑梓( ) 蕞尔( ) 低徊( ) 欷歔( ) 褪色( ) 桑乾( )水 绮( )窗 艾⎩⎨⎧方兴未艾.( )自怨自艾.( ) 翘⎩⎨⎧翘.首( )翘.起来( )2.字形 ⎩⎨⎧连zhuì( )chuò( )泣拾duo ( )chuò( )学 ⎩⎨⎧y í( )然自得yí( )笑大方dài ( )工百战不dài ( )(二)熟语。

判断下列句子成语运用的正误。

1.世界动物日,是一个倡导向献爱心给人类的动物们致谢的节日,旨在宣传爱护动物,2.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 3.他们国家近三年来失业率持续走高,10月份失业人数猛增,比上月增加2.2万人;政(三)词语辨析 1.濡染 感染①风光独好的康巴,我的每一寸情怀都已 了你独有的风姿、风味和风情。

②,革命老区红歌唱响山城,上千观众现场聆听深受 。

2.功败垂成 功亏一篑、①我们做任何工作,愈接近完成就愈要谦虚谨慎,否则很可能造成 的结局。

②新的教学方法的试验,现在已接近完成,万不可停顿下来,否则将 。

(四)名句填空(1)________,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__________?(2)客舍并州数十霜,_________。

无端又渡桑乾水, 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经冬复历春。

_______ ,不敢问来人。

(4匈奴未灭, _________ ? (5)_________,岂因祸福避趋之。

乡土情结课前预习学案

乡土情结课前预习学案

《乡土情结》前预习学案学习目标:一、识记文中重要字音、字形、名句。

二、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预习内容:.给以下加点的字注音。

搭讪悠邈谪居田塍屹立魂牵梦萦侘傺蕞尔忐忑不安翰苑桑梓篱角三匝2.找出以下词语中的错别字并予以更正。

愁肠百节纹身秋篷良晨美景功拜垂成发韧儒染根深帝固3.成语积存。

指失意或失败,灰溜溜地回来。

是一个贬义词。

比喻迷恋本土,不肯意轻易搬迁。

是一个中性词。

事物正在兴起、进展,没有停止。

经常使用于新兴事物。

4.补写出以下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份。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国家兴亡,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岂因祸福避趋之。

____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题。

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

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

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

海天茫茫,风尘碌碌,酒阑灯灺人散后,良辰美景奈何天,洛阳秋风,巴山夜雨,都会不由自主地惦念它。

离得远了久了,令人满腹忧愁:“客舍并州数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又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好不容易能回家了,偏又忐忑不安:“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异乡人”这三个字,听起来音色苍凉;异乡遇故知,那么是人一辈子一快。

一个怯生生的船家女,偶然在江上听到乡音,就不觉喜上眉梢,顾不得娇羞,和隔船的陌生男子搭讪:“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刻,都可不能使这种情感褪色:这确实是乡土情结。

.“良辰美景奈何天,洛阳秋风,巴山夜雨”这三句话或引用或化用了古典诗词,请写出原句、出处及作者。

6.本段引用了大量的诗文,用意是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合作探讨学案学习目标:一、乡土情结的含义是什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过程是一本精深的书,别人的注释代替不了自己的理解,愿你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繁华中学高一语文学案
《乡土情结》课堂学案
附:课文引用的古诗文简析(供参考):
(1)唐代诗人贾岛(据《全唐诗》四七二卷一作刘皂诗)有诗云:“客合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他说我在并州做客已经十年了,不分日夜思念的是长安附近的咸阳,如今我渡过桑乾河来到更远的地方,回首并州,倒仿佛并州也是我的故乡了。

(2)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凡是到过江南的人都说江南的风光无限美好,离家远游的人只愿跟着江南一起苍老。

春天的江水清沏澄碧胜过春天,这时躺在画船之中细听雨声悠然入眠。

在炉边卖酒的少女像一轮明月,洁白的双腕像凝满霜雪。

年轻人未老时还是不要回乡,若是回乡一定会使你伤心断肠。

(3)孟浩然《留别王维》: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第一联写落第后的景象:门前冷落,车马稀疏。

“寂寂”两字,既是写实,又是写虚,既表现了门庭的景象,又表露了诗人的心情。

一个落第士子,没有人愿理会,只有孤单单地“空自归”了。

在这种情形下,长安虽好,也没有什么可留恋的。

第二联写惜别之情。

“芳草”一词,出自《离骚》本用以比喻忠贞,而孟浩然则用以比喻自己归隐的理想。

“欲寻芳草去”,表明他决定归隐了。

“惜与故人违”,表明了他同王维友情的深厚。

一个“欲”字,一个“惜”字,充分地表现出诗人思想上的矛盾与斗争,同时也深刻地反映出诗人的惜别之情。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两句,说明归去的原因。

语气沉郁,充满了怨愤之情。

一个“谁”字,反诘得颇为有力,说明他切身体会到世态炎凉、人情如水的滋味。

能了解自己心事,赏识自己才能的人,只有王维,这的确是太少了!一个“稀”字,准确地表现了知音难遇的社会现实。

这在封建社会里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这一联是全诗的重点,给全诗带来一种强烈的怨怼、愤懑的气氛。

真挚的感情,深刻的体验,是颇能感动读者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有类似遭遇的人,更容易引起共鸣。

从结构上考虑,这一联正是全诗的枢纽。

由落第而思归,由思归而惜别,从而
在感情上产生矛盾,这都是顺理成章的。

正是因为认识到“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这一冷酷的现实,自知功名无望,才下定决心再回襄阳隐居。

这一联正是第四联的依据。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表明了归隐的坚决。

“只应”二字,是耐人寻味的,它表明了在诗人看来归隐是惟一应该走的道路。

所以决然地“还掩故园扉”了。

这首诗不事藻饰,语句平淡,近似口语。

对偶也不求工整,却极其自然,毫无斧凿痕迹。

然而却把落第后的心境,表现得颇为深刻。

言浅意深,颇有余味,耐人咀嚼。

(4)李贺《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这是李贺所写《南园》诗十三首的第五首,表达弃文就武,为国家统一事业建功立业的的愿望。

诗的首句“男儿何不带吴钩”起势急切,气魄豪迈,既是泛问,也是自问,在鼓动别人的同时,也在鼓励自己,抒发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爱国情。

接下来的次句承前启后,气势磅礴,喊出挥刀杀敌、驰骋战场、收复失地的心声,字里行间表现了一种强烈的希望国家统一的思想感情。

这两句诗一气呵成,节奏明快,令人读了为之精神振奋。

诗的后两句则是呼吁有志男儿“带吴钩”效命沙场,以鼓励别人和鞭策自己能像凌烟阁上那些功臣一样,为国建功立业。

(当然,联系作者的身世来看,诗中也流露出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激之情。


(5)林则徐《赴戍登程口示家人》: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林则徐被革职发配,在西安与家人告别,写此诗以示其志。

一、二句为自谦,称自己年衰才庸,不能为国家做什么事情了。

然而,作者笔锋陡然一转,吟出乍读与前两句不甚协调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两句,表示:但若对国家有利,都要生死以之,报效国家,决不能因个人祸福而避之。

这两句可谓惊天裂帛,淋漓尽致地显现出作者胸中跳荡的报国之心,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世代相继的爱国精神的基础也就在此。

该诗的五、六两句,是属于那个时代为臣子之人的特殊心理,君恩厚重,虽被发配,却不敢有半点微词。

七、八两句作者用了一个典故。

宋真宗时,一个叫杨朴的人诗写得好,真宗召他入宫,问其近来可有人作诗送他。

杨朴说,他的妻子写有一首诗,诗里有句:“今日捉将宫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

真宗大笑,让杨朴回去了。

苏东坡被贬入狱时,妻子大哭。

苏说,你能不能像杨朴的妻子一样也送一首诗与我?其妻破涕为笑。

林则徐遭贬,发配伊犁,与家人告别,写诗
用此典故,虽溢散一股凛然大气,却难隐内心苦涩之一斑。

《乡土情结》答案
二、经典试题(2003年高考第五题)
1.答案:①父母亲族的爱②家乡的山水草木③悲欢离合的家史④邻里乡情。

此题答案可以从文章第二段中的“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这些话中分析出作者难忘的难舍的是什麽(实际上就是“烙印”)。

2.答案:①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去创世界。

②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维持最低的生活被打发出家门。

此题已经在题干中告诉考生关键信息在第三段,而从第三段中提炼出“两种情况”应当不会太难。

3.答案:①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升华了乡土情结的内涵。

②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

③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这道题很有意思,首先学生要能从文章第一段中找出:“乡土情节”的定义:“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

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

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

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

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能提炼出海外游子与乡土情节关系的几点交叉:一是与离开故乡的“时间因素”,一个是海外的“空间阻隔”,一个是对故乡思恋感情的“久而弥笃”。

这就是答案中的第二点,也是最简单的一点。

答案所给出的一三两点实际上就是一点,即深化主题,扩展内涵,结尾照应全文,这是一般思乡散文的特点,学生应能容易答出,只不过可能将两点合二为一。

4. AC。

从文章“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强调在人的成长道路在变且不好预测,唯一不变的是“思乡”,可是B项中却说“童年的烙印”,决定自己的方向,与文章观点正好相反。

C项中的“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于千丈,
落叶归根”是旧典,但并无新意,因为这句话自古以来一直都是表达“乡土情节”的典型用语。

E 项错在“生动具体”,最后一段全文文旨升华,以概括性的语言作全文的结语,而不是什麽“生动具体”。

此题难度较大,学生很容易选择E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