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情结》教案4

合集下载

《乡土情结》教案

《乡土情结》教案

《乡土情结》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本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

(2)能够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3)能够运用本文的主题进行相关的写作和讨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3)通过写作实践,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乡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

(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运用本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

(2)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3)运用本文的主题进行相关的写作和讨论。

2. 教学难点:(1)理解并运用本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深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乡土情感和乡土情结。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对乡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2)提问学生对乡土情结的定义和看法。

2. 阅读理解:(1)让学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学生回答相关的问题,检查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3. 讨论与思考:(1)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思考和讨论。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乡土情结和家乡的故事。

四、教学资源:1. 教材:《乡土情结》相关文章。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3. 参考资料:相关乡土文化的图片、视频或音频资料。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关键词汇和句型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和观点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在讨论和写作中运用本文主题的能力。

4. 学生对乡土情结的认识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六、教学内容与安排:1. 第六章:乡土情结的内涵与表现(1)讲解乡土情结的内涵,包括对家乡的热爱、对家乡文化的认同等。

(2)分析乡土情结在不同人群中的表现,如外出务工人员、城市居民等。

(3)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或身边人的乡土情结表现。

乡土情结 教案

乡土情结 教案

乡土情结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乡土情结的概念和内涵。

2.掌握乡土情结的特点和作用。

3.培养学生对乡土情结的热爱与认同。

二、教学内容:
乡土情结
三、教学过程:
1.导入(10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乡土风景的图片,引起学生对乡土情结的思考和情感激发。

2.知识讲解(10分钟)
教师简要介绍乡土情结的概念和内涵,指出它是人们对于家乡的深情怀和归属感。

3.特点分析(1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分析乡土情结的特点,包括:热爱家乡、怀念乡愁、珍惜乡土文化等。

4.作用讨论(15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乡土情结的作用,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如:维护家乡环境、传承乡土文化等。

5.活动实践(30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乡土文化展览,通过实地感受和亲身参与,进一步加深对乡土情结的认知。

6.总结归纳(10分钟)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乡土情结的概念、特点和作用,并对今天的学习进行回顾。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对乡土情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乡土情结,增强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和归属感。

但是,由于时间有限,学生对乡土情结的了解还不够全面,需要继续加强相关的学习和实践活动。

《乡土情结》教案

《乡土情结》教案

《乡土情结》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本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语言表达乡土情结的手法。

(3)能够理解乡土情结的含义,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掌握作者表达乡土情结的技巧。

(3)通过写作实践,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乡土情感的价值观。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3)培养学生学会感恩、懂得珍惜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乡土情结的主题。

(2)分析作者表达乡土情结的手法。

(3)运用乡土情结的知识到自己的生活中。

2. 教学难点:(1)理解并运用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分析作者运用语言表达乡土情结的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乡土情结的含义。

(2)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自己的家乡是否有乡土情结。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者表达乡土情结的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乡土情结的知识,谈谈自己对家乡的感受。

(2)教师点评学生的练习,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表达乡土情结。

5. 课后作业:(2)学生通过绘画、摄影等形式,表达对家乡的热爱。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作者表达乡土情结手法的掌握程度。

3. 学生运用乡土情结知识到自己的生活中的人数比例。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乡土情结》课文。

2. 辅助材料:相关乡土情结的文章、图片、视频等。

3.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家乡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等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乡土情结。

《乡土情结》教案

《乡土情结》教案

《乡土情结》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乡土情结》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掌握课文的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的能力。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乡土情结》的基本内容及其主题思想。

2. 生字词的正确书写与运用。

3. 课文的写作技巧及其运用。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对乡土情结的深入剖析。

2. 掌握课文的写作技巧。

3. 将课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认识。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 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 情感教育法: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

五、教学准备:1. 课文《乡土情结》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4. 教学多媒体设备。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乡土情结》的作者及其背景。

(2)激发学生对乡土情结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家乡的情感。

2. 自主学习:(1)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完成生字词卡片的相关练习。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主题思想。

(2)学生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写作技巧,并加以运用。

5.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乡土情结的理解。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点评并总结。

乡土情结 教案教学设计

乡土情结 教案教学设计

乡土情结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乡土情结的含义与表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乡土情结的概念与内涵。

分析乡土情结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现形式。

1.2 教学重点与难点乡土情结的定义及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现。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乡土情结的概念与内涵。

案例分析法: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乡土情结表现。

1.4 教学内容乡土情结的概念与内涵。

乡土情结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现形式。

第二章:乡土情结的成因与影响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乡土情结形成的心理机制。

分析乡土情结对个人与社会的潜在影响。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乡土情结形成的心理机制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乡土情结形成的心理机制。

小组讨论法:探讨乡土情结对个人与社会的潜在影响。

2.4 教学内容乡土情结形成的心理机制。

乡土情结对个人与社会的潜在影响。

第三章:乡土情结在乡土文学中的体现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乡土情结在乡土文学中的体现。

分析不同作家如何通过文学作品表达乡土情结。

3.2 教学重点与难点乡土情结在乡土文学中的体现形式。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乡土情结在乡土文学中的体现。

作品分析法:分析具体作家的乡土文学作品。

3.4 教学内容乡土情结在乡土文学中的体现形式。

分析具体作家的乡土文学作品。

第四章:乡土情结在乡土建筑中的体现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乡土情结在乡土建筑中的体现。

分析不同地域如何通过建筑形式表达乡土情结。

4.2 教学重点与难点乡土情结在乡土建筑中的体现形式。

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乡土情结在乡土建筑中的体现。

案例分析法:分析不同地域的乡土建筑特点。

4.4 教学内容乡土情结在乡土建筑中的体现形式。

分析不同地域的乡土建筑特点。

第五章:乡土情结在乡土民俗中的体现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乡土情结在乡土民俗中的体现。

分析不同地域如何通过民俗活动表达乡土情结。

5.2 教学重点与难点乡土情结在乡土民俗中的体现形式。

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乡土情结在乡土民俗中的体现。

《乡土情结》教案

《乡土情结》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乡土情结的含义,认识乡土情结在人们心中的重要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地展示乡土情结的魅力。

(3)开展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师生情的意识。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树立信心。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了解乡土情结的含义,认识乡土情结在人们心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1. 乡土情结的含义及其在人们心中的重要性。

2. 课文中所涉及的地域文化、民俗风情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课件或黑板,展示乡土情结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乡土情结。

(2)教师简要介绍乡土情结的含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学习生字词,巩固所学知识。

3. 课堂讨论(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彼此对乡土情结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谈谈对乡土情结的认识。

4. 深入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地域文化、民俗风情,加深对乡土情结的理解。

(2)学生通过课文内容,思考乡土情结在人们心中的重要性。

5. 情感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从亲情、友情、师生情等方面,谈谈自己对乡土情结的感受。

(2)学生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感受乡土情结对自己的影响。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乡土情结的知识。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乡土情结》教案

《乡土情结》教案

01
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参与度、讨论贡献等进行观察,记录学生
的积极表现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学生自评和互评
02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同时鼓励学生之
间相互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批判性思维。
阶段性测验或作业
03
通过定期的测验或作业来检查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程度,及
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乡土中国》
费孝通先生的经典之作,深入剖析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和乡土文 化的根源。
《地域文化与乡村振兴》
探讨了地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和实践案例,对于理解乡 土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关系具有启发意义。
Part
04
情感教育与价值观培养
引导学生体会乡土情感
感受乡土气息
通过阅读文本,引导学生 感受作品中浓郁的乡土气 息,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深 情厚谊。
乡土文化展示活动
鼓励学生挖掘身边的乡 土文化资源,以展板、 PPT等形式进行展示和 交流,提高学生的文化 素养和表达能力。
家长参与和社会资源整合利用
家长参与
邀请家长参与课外延伸活 动的策划和组织,促进家 校合作,共同推进学生的 全面发展。
社会资源整合
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馆、 图书馆等公共资源,为学 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 实践活动场所。
《乡土情结》教案
汇报人: 2023-12-25
• 课程介绍与目标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乡土文化知识与拓展 • 情感教育与价值观培养 • 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 • 评价方式与标准设计 • 作业布置与课外延伸活动建议
目录
Part
01
课程介绍与目标
乡土情结概念解析
乡土情结定义

乡土情结说课稿及教案

乡土情结说课稿及教案

一、说课稿:乡土情结教案名称:乡土情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乡土情结的概念,理解其内涵。

2. 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他们的地域认同感。

3. 提高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识,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乡土情结的概念及其内涵。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他们的地域认同感。

教学准备:课件、教材、相关乡土文化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乡土情结的概念,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风土人情。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家乡的认识和感受。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乡土情结的内涵,包括家乡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方面。

2. 学生通过教材和课件,了解乡土情结的重要性和价值。

三、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展示一些典型的乡土情结案例,让学生分析其表现和影响。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四、小组活动(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让学生收集和整理家乡的相关资料,如历史、文化、民俗等。

2. 学生通过调查、采访、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家乡的特色和魅力。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乡土情结的概念和内涵。

2. 学生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和感悟,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小组活动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乡土情结的理解和认同程度。

二、教案:乡土情结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乡土情结的概念,理解其内涵。

2. 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他们的地域认同感。

3. 提高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识,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乡土情结的概念及其内涵。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他们的地域认同感。

教学准备:课件、教材、相关乡土文化资料。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乡土情结的概念,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风土人情。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家乡的认识和感受。

《乡土情结》教案

《乡土情结》教案

《乡土情结》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乡土情结》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乡土观念。

(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懂得感恩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乡土情结》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

2.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乡土的深情厚意。

四、教学准备1. 课文《乡土情结》文本。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其作品。

(2)提问:同学们,你们对自己的家乡有什么印象?家乡有哪些让你难以忘怀的人或事?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乡土情结》,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分享自学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讨(1)教师提出探讨问题:课文中的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了作者对乡土的热爱?(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3)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家乡的热爱和珍惜亲情、友情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乡土情结》。

(2)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

(3)思考并回答课后思考题。

六、教学拓展1. 小组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探讨家乡的风土人情、历史传统等,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探究能力。

2. 课内外结合: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与家乡相关的书籍、文章,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民俗等,拓宽知识面。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合作表现等,给予相应的评价。

《乡土情结》教案

《乡土情结》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乡土情结》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乡土情结》的基本内容,掌握重要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实际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乡土情结。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家园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乡土情结》的基本内容及其表达技巧。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如何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实际写作。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用于讲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修辞手法。

2. 自主学习法:用于学生自主阅读和分析课文。

3. 合作探讨法:用于学生分组讨论和分享学习心得。

4. 实践操作法:用于学生实际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乡土情结》的作者及其背景。

(2)引发学生对乡土情结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学生找出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进行解析。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教师分析课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4.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享学习心得。

(2)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

5. 实践操作:(1)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实际写作。

(2)学生互相评改,教师进行讲评。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乡土情结 教案教学设计

乡土情结 教案教学设计

乡土情结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乡土情结的含义和表现形式。

2. 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3. 提高学生对家乡文化的了解和传承。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 通过实地考察和调研,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乡土情结的含义和表现形式,家乡文化的了解和传承。

难点:如何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对乡土情结的相关知识和案例进行研究。

2. 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资源,如图片、视频等。

学生准备:1. 对家乡进行初步的了解和观察。

2. 准备与乡土情结相关的故事或经历分享。

1. 导入:通过展示家乡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家乡的兴趣和思考,引出乡土情结的概念。

2. 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乡土情结的含义和表现形式,每组选择一种表现形式进行分享和展示。

3.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了解家乡的文化和历史,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4. 反思:让学生反思自己在乡土情结方面的认识和感受,思考如何传承和保护家乡文化。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乡土情结的理解程度和表现形式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保护意识的表达和行为。

3. 学生对家乡文化的了解和传承的情况。

六、教学活动活动一:乡土情结主题演讲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乡土情结的主题。

2. 学生进行研究和准备,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主题演讲。

3. 教师对学生的演讲进行评价和指导。

活动二:家乡文化展示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家乡的文化特色进行研究和展示。

2. 学生通过图片、实物、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示家乡的文化特色。

3. 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评价和指导。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教师也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看是否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乡土情结》教案

《乡土情结》教案

《乡土情结》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乡土情结》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表达意图。

(2)学会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乡土文化的情感。

(2)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乡土情结》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乡土文化知识。

(2)如何培养学生关注乡土文化、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乡土情结》的作者及其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乡土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学生结合课后注释,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乡土文化知识。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后作业:(1)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乡土文化的认识。

(2)布置一篇关于保护传统文化的短文写作。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五、课时安排:本节课计划用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第二课时进行课堂小结和课后作业布置。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时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评价:在单元学习结束后,组织测试,以检验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写作能力。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乡土情结》原文。

苏教版必修一《乡土情结》教案4篇

苏教版必修一《乡土情结》教案4篇

教学目标1. 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2.体会“乡土情结”赋予的时代内涵3. 体味散文的语言艺术,鉴赏文本的意蕴美。

教学方法在教会学生评点的基础上,学生感知、研习文本,对文章进行评点,课上师生、生生展开互动交流。

教学步骤一.检查字词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魂牵梦萦(yíng)忐忑(tǎn tâ)不安怯(qiâ)生生田塍(chãng)悠邈(miǎo)崎岖(qíqū)三匝(zā)蕞(zuì)尔铩(shā)羽而归谪(zhã)居欷歔(xīxū)方兴未艾(ài)桑梓(zǐ)屹(yì)立搭讪(shàn)褪(tuì)色发轫(rân)濠(háo)水翰苑(yuàn)缔(dì)造翘(qiáo)首杀戮(lù)谛(dì)听2.解释下列词语侘傺:失意的样子。

铩羽而归:指失败或不得意,灰溜溜地回来。

田塍:田埂。

蕞尔:形容小(多指地区)。

寄人篱下:比喻依靠别人过活。

功败垂成:快要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

良辰美景:美好的时光,美好的景致。

忐忑:心神不定。

含辛茹苦:经受艰辛苦难。

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一时不会终止。

翘首:抬起头来望。

发轫:比喻新事物或某种局面开始出现。

3.作家作品柯灵,浙江绍兴人,现代著名作家。

曾任《文汇报》副社长兼副总编辑、文化部电影剧本创作所所长、《大众电影》主编、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上海分会书记处书记、上海影协党组成员兼常务副主席、上海电影局顾问等职。

建国后主要著作有杂文散文选集《遥夜集》,短篇小说集《同伴》,散文集《暖流》,电影文学剧本《腐蚀》《不夜城》。

他的散文文字精致清雅,立意高调极品。

根据夏衍的剧本改编的《秋瑾传》等。

4.背景介绍每个人都有乡土情结。

作为一位世纪文化老人,柯灵早年辗转各地,饱受战争与灾难的离乱之苦,对家园之思有特别的体会。

乡土情结 教案教学设计

乡土情结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乡土情结教案教学设计》课时安排:每章2课时,共10课时教学对象:初中学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乡土情结的概念和内涵。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乡土文化的意识。

3. 提高学生搜集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乡土情结的定义、内涵和表现形式。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乡土情结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乡土情结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4.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进行乡土文化调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章:乡土情结的定义与内涵1. 讲解乡土情结的概念2. 分析乡土情结的内涵3. 探讨乡土情结的表现形式第二章:家乡的自然环境1. 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2. 分析家乡自然环境对乡土情结的影响3. 引导学生关注家乡自然环境的变化第三章:家乡的人文景观1. 讲解家乡的历史背景、传统文化2. 分析家乡人文景观的内涵和价值3. 探讨如何保护和传承家乡的人文景观第四章:家乡的民俗风情1. 介绍家乡的民间习俗、传统节日2. 分析民俗风情对乡土情结的影响3. 引导学生体验和传承家乡的民俗风情第五章:家乡的名人故事1. 讲解家乡历史名人的事迹和贡献2. 分析名人故事对乡土情结的启示3. 引导学生学习和借鉴名人的精神品质六、家乡的经济与发展1. 讲解家乡的经济发展历程和特点2. 分析经济发展与乡土情结的关系3. 探讨如何促进家乡经济可持续发展七、家乡的社会变迁1. 介绍家乡社会变迁的历史背景2. 分析社会变迁对乡土情结的影响3. 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社会变迁的趋势八、家乡的文化传承1. 讲解家乡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2. 分析文化传承与乡土情结的联系3. 探讨如何弘扬和传承家乡的传统文化九、家乡的自然灾害与环境保护1. 介绍家乡常见的自然灾害及其影响2. 分析自然灾害与乡土情结的关系3. 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增强防范意识十、乡土情结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1. 分析乡土情结在现代社会中的具体表现2.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乡土情结与现实生活的关系3. 探讨如何将乡土情结融入日常生活,提升生活品质本教案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乡土情结,培养他们热爱家乡、关注乡土文化的意识。

乡土情结 教案教学设计

乡土情结 教案教学设计

乡土情结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乡土情结的含义与重要性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乡土情结的概念。

让学生认识到乡土情结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乡土情结的定义与内涵。

乡土情结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

乡土情结在社会发展中的价值。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乡土情结的概念和作用。

讨论法:分组讨论乡土情结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具体表现。

1.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乡土情结的理解和认识。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乡土情结的个人感悟。

第二章:乡土情结的来源与表现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乡土情结的来源。

让学生认识到乡土情结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

2.2 教学内容乡土情结的历史渊源。

乡土情结在社会变迁中的演变。

乡土情结在不同人群中的表现。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乡土情结的来源和演变。

案例分析法:分析不同人群中的乡土情结表现。

2.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乡土情结来源和表现的理解。

第三章:乡土情结与地域文化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乡土情结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让学生认识到地域文化对乡土情结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地域文化与乡土情结的相互影响。

不同地域文化的乡土情结特点。

地域文化在乡土情结传承中的作用。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地域文化与乡土情结的关系。

比较法:比较不同地域文化的乡土情结特点。

3.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乡土情结与地域文化关系的理解。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地域文化,分析其对乡土情结的影响。

第四章:乡土情结与个人成长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乡土情结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让学生认识到乡土情结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

4.2 教学内容乡土情结对个人认知的影响。

乡土情结对个人情感的作用。

乡土情结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乡土情结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反思法:引导学生反思乡土情结在自己成长中的作用。

4.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乡土情结与个人成长关系的理解。

《乡土情结》教案(优秀范文5篇)

《乡土情结》教案(优秀范文5篇)

《乡土情结》教案(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乡土情结》教案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如何赏析优秀散文;2、通过赏析加深对对故乡的理解,培养热爱故乡的情操。

重点难点:1、梳理课文结构层次;2、通过赏析把握作者的情感。

课时课型:讲读课(新授)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几个世纪以来,那些当年被迫得走投无路的破产的中国农民,漂流到海外去谋生的当儿,身上就常常怀着一撮家乡的泥土。

那时,闽粤沿海港口上,一艘艘用白粉髹(xiu)腹,用朱砂油头,头部两旁画上两个鱼眼睛似的小圈的红头船,乘着信风,把一批批失掉了土地的农民送到海外各地。

当时离乡别井的人们,都习惯在远行之前,从井里取出一撮泥土,珍重地包藏在身边。

他们把这撮泥土叫做“乡井土”。

直到现在,海外华侨的床头箱里,还有人藏着这样的乡井土!试想想,在一撮撮看似平凡的泥土里,寄托了人们多少丰富深厚的感情!——秦牧《土地》(板书课文标题——乡土情结,其中用红色粉笔标注“情结”)【我在黑板上已经用红色粉笔把乡土情结的“情结”标注出来,我们这节课程主要将围绕这个“情结”展开。

】二、进入文本,解题:1、什么是乡土情结,作者列举了哪几种情况?(研读第1节)(1)离得远了久了,使人愁肠百结:“客舍并州数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又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为什么反认他乡是故乡?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明确:诗词分析——这是唐代诗人刘皂在客居并州十年后返回家乡咸阳途中所作的一首诗。

前二句写久客并州的感触。

作者客居并州已十年,十年是一个很长的时间,所积累起来的乡愁,对一个异乡客居的人来说,是煎熬得够难受的,“归心日夜忆咸阳”,深刻地表现了作者日夜思乡的愁苦心情。

可是,命运好象与诗人作对似的,他非但不能回咸阳,反而又踏上更遥远的征程。

后二句接着写北渡桑乾河后的心情,表达对家乡深切的思念(2)好不容易能回家了,偏又忐忑不安:“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此诗关键在哪两个字?表达什么心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明确:比较“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贬居岭外,一方面日夜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

《乡土情结》教学设计

《乡土情结》教学设计

《乡土情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为乡土情结赋予的时代内涵。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探讨阅读散文的方法,进一步感悟散文的抒情气息。

【教学设想】理清作者的思路,教会学生评点的方法,让学生在感知文本、研习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评点,课上师生、学生进行交流。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欣赏歌曲《乡愁四韵》。

《乡愁四韵》是余光中先生关于思乡的诗歌。

乡愁是中国传统文学永恒的主题,从远古吟唱至今。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关于乡愁的散文,柯灵的《乡土情结》。

二、朗读课文学生挑选最喜欢的段落并朗读,说明理由。

(教师评价:悠远绵长,勾起了我们的相思之情,真情流露,同学们的表情随着乐曲的起伏而变化,达到了人、曲、文三位一体。

)三、文本研习1.古人讲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这些“眼”关系到文章的结构、主旨、感情的转换甚至可以给全篇的写作方法和风格定基调。

请同学们思考,我们这篇课文的“眼”在哪一段?明确:第一段,该段提出了关于乡土情结的话题。

(教师提示:那什么是乡土情结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段,体会情感。

)现在请同学们用第一段中的词语给“乡土情结”下一个定义。

(答案:乡土情结是一种魂牵梦萦的随时随地的永不褪色的情感)2.作者说“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

人第一眼看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又说“童年的烙印,像春蚕,……像文身……”思考:乡土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我们再读读第二节,先感悟)明确:①父母亲族的爱;②家乡的山水草木;③悲欢离合的家史;④邻里乡情。

(教师提示:此题答案可以从文章第二段中的“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这些话中分析出作者难忘的难舍的是什么。

所谓“童年的烙印”就是童年时代留给人们的那些最深刻的记忆。

结尾的两个比喻形象说明了“童年的烙印”与自己不可分割的特点。

《乡土情结》教案

《乡土情结》教案

《乡土情结》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乡土情结》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态度。

(2)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实例分析乡土情结的表现和影响。

(3)能够运用恰当的词语和句式表达自己对乡土情结的认识和感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2)培养学生对乡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3)培养学生对乡土情结的正确认识,既保持对家乡的热爱,又积极面对生活的变迁。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乡土情结》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态度。

2. 分析乡土情结的表现和影响,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实例进行说明。

三、教学难点:1. 准确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表达自己对乡土情结的认识和感受。

2. 深刻理解乡土情结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意义。

四、教学准备:1. 课文《乡土情结》的文本材料。

2. 与乡土情结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材料。

3. 小组讨论的指导和评价标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与乡土情结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关注乡土情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乡土情结》,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态度。

教师针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讲解和解答疑问。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乡土情结的表现和影响,结合课文中的实例进行分析。

教师巡回指导,提供帮助和提示。

4.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自己对乡土情结的认识和感受,写一篇短文进行表达。

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指导和评价。

5. 总结与反思:学生对本次学习的收获进行总结,反思自己对乡土情结的理解和态度。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阅读、讨论和写作等环节。

《乡土情结》教案4 教案教学设计

《乡土情结》教案4 教案教学设计

《乡土情结》教案4 教案教学设计《乡土情结》教案4 教案教学设计乡土情结教学目标1.理解作品以故园之思作为线索,由“小家”到“大家”,由“离家”到“归家”,的行文思路,体会将乡土情升华为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文引用古诗文来增强文章抒情色彩的方法。

教学重点:理清的思路,体会将乡土情升华为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文本研习,借助对话栏来引导学生去把握。

教学时数:1教学过程:一、导语。

由住校生在外读书求学想家导入,调出一个人长期在外对家乡的思念,进行情感准备。

二、简介。

少时因家贫失学,靠刻苦自学,走上了文学道路。

写作背景:香港回归。

三、题解:情结,心中的感情纠葛;深藏心底的感情。

四、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学生初读课文,思考:什么是乡土情结?乡土情结是从哪儿来的?它有何特点?哪几种情况会引发乡思?乡土的范围究竟有多大?在日渐全球化的时代如何看待这种乡土情结?讨论明确:第1、2小节解释乡土情结的由来与涵义。

作品以王维的《杂诗》引出一个普通的道理:“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

”并且援引了大量古代思乡诗来进一步说明这种情感,点出“乡土情结”,然后再对这种情结进行具体的说明和解释,之所以称为情结,因为它像烙印,像蚕茧,像纹身一样不能化解与消褪,一个人的出生地不仅给了他自然的生命,而且给了他文化,他之所以成为“这个人”,而不是另一个人,故土的文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3、4、5小节表达人们离家的几种情形,并说明乡土情结每个人都会有,但它往往在人远离故土时表现得更为强烈。

人是眷恋家乡的,但有时人又不得不走出家乡,表达了这样两种情形:一是离家创业,不管成也好,败也好,“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

二是灾难与战争,灾难不管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战争不管是正义的,非正义的,都免不了流离失所,骨肉别离,这种状况下的思乡之情也就更为浓厚。

第6小节在表达了因各种原因而造成的离家之后,重新回到对乡土情结的探讨上。

乡土情结 教案教学设计

乡土情结 教案教学设计

乡土情结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乡土情结的概念;(2)能够分析不同作家的乡土情结表现;(3)能够欣赏并评价乡土情结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了解乡土情结的含义;(2)通过分析文学作品,掌握分析乡土情结的方法;(3)通过创作,培养学生的乡土情结。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乡土情结;(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3)培养学生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乡土情结的概念、乡土情结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

难点:分析乡土情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乡土情结。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乡土情结的相关理论知识、乡土情结的文学作品实例。

2. 学生准备:阅读乡土情结的文学作品、准备讨论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乡土情结的含义,激发学生对乡土情结的兴趣。

2. 教学内容与活动:(1)讲解乡土情结的概念,让学生理解乡土情结的含义;(2)分析乡土情结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让学生掌握分析乡土情结的方法;(3)让学生分享自己阅读乡土情结文学作品的心得,进行讨论和交流。

3. 巩固与拓展: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乡土情结的其他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乡土情结。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是否掌握了乡土情结的概念和分析方法?是否能够在阅读中识别和欣赏乡土情结?是否能够培养起对家乡的热爱和乡土情结?根据学生的反馈和作业情况,进行教学反思,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六、教学内容与活动(续):4. 创作与表达:(1)引导学生进行乡土情结的文学创作,如写一首关于家乡的诗歌、一篇描述家乡的文章等;(2)学生互评,共同提高表达能力。

5. 评价与反馈:(1)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在乡土情结理解、分析和创作方面的表现;(2)鼓励学生自主评价,培养其自我反思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对比教学:组织学生阅读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乡土情结文学作品,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乡土情结的多样性和普遍性;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家乡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培养其乡土情结;3. 课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乡土情结文学作品,拓宽其文学视野,提高其文学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土情结》教案4导读:教学目标:1.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体会“乡土情结”赋予的时代内涵。

理解作品以故园之思作为线索,由“小家”到“大家”,由“离家”到“归家”,的行文思路,体会作者将乡土情升华为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重点)2.体味散文的语言艺术,鉴赏文本的意蕴美,学会本文引用古诗文来增强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题解)几个世纪以来,那些当年被迫得走投无路的破产的中国农民,漂流到海外去谋生的当儿,身上就常常怀着一撮家乡的泥土。

那时,闽粤沿海港口上,一艘艘用白粉髹(xiu)腹,用朱砂油头,头部两旁画上两个鱼眼睛似的小圈的红头船,乘着信风,把一批批失掉了土地的农民送到海外各地。

当时离乡别井的人们,都习惯在远行之前,从井里取出一撮泥土,珍重地包藏在身边。

他们把这撮泥土叫做“乡井土”。

直到现在,海外华侨的床头箱里,还有人藏着这样的乡井土!试想想,在一撮撮看似平凡的泥土里,寄托了人们多少丰富深厚的感情!——秦牧《土地》“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夜过也,东窗未白孤灯灭。

”——张先《千秋岁》“丝”“思”,谐音双关。

在这个情网里,他们是通过千万个结,把彼此牢牢实实地系住,谁想破坏它都是徒劳的。

这是全词“警策”之语。

情思未了,不觉春宵已经过去,这时东窗未白,残月犹明。

如此作结,言尽而味永。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形容失恋后的女孩家思念故人、心事纠结的状态。

在古典文学中,“结”一直象征着青年男女的缠绵情思,人类的情感有多么丰富多彩,“结”就有多么千变万化。

情结,心中的感情纠葛;深藏心底的感情。

二、作者与背景1、作者简介柯灵(1909-2000),原名高季琳,浙江绍兴人。

现代作家。

原名高季林。

少时因家贫失学,靠刻苦自学,走上了文学道路。

1926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妇女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作品──叙事诗《织布的女人》。

1930年任《儿童时报》编辑。

1931年冬到上海。

1948年因受国民党政府迫害在香港生活一年。

建国前曾先后编辑过进步报刊《文化街》、《民族呼声》、《读者生涯》等,建国前的主要著作有儿童诗歌《月亮姑娘》、童话《蝴蝶的故事》、短篇小说《掠影集》等。

全国解放后曾任《文汇报》副社长兼副总编辑,文化部电影剧本创作所所长,《大众电影》主编等职。

建国后主要著作有杂文和散文选集《遥夜集》,短篇小说集《同伴》、散文集《暖流》,电影文学剧本《腐蚀》、《不夜城》,根据夏衍的剧本改编的《秋瑾传》等。

《乡土情结》是柯灵为纪念《香港文学》创刊七周年而作的散文,作品以故园之思作为线索,由“小家”到“大家”,由“离家”到“归家”,将乡土情升华为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2、背景介绍每个人都有乡土情结。

作为一位世纪文化老人,柯灵早年辗转各地,饱受战争与灾难的离乱之苦,对家园之思有特别的体会。

因此,在《香港文学》创刊七周年之际,柯灵是怀着真挚深厚的情感写下了《乡土情结》这篇散文。

三、整体感知(注意显在语言标志)第一部分(1):什么是乡土情结——“永不褪色”。

第二部分(2-6):按人的成长的时间顺序写乡土情结的形成、发展、表现及升华。

(2:乡土情结由来——童年烙印/3:少小离家/4:离家际遇/5:战争、放逐/6:海外游子,心系桑梓—最重的——份乡土情:民族向心力)第三部分(7):归纳全文,点明主旨,升华主题。

一方面强调乡土之恋不会消失;另一方面,又在鼓励祖国强盛的时代应有大展宏图的志向,极富时代气息——“永不消失”。

(首尾呼应,得以强化)总结:文章以“乡土情结”为线索。

1-2引述古代思乡的诗点明话题,说明童年的烙印是“乡土情结”形成的至关重要的一环。

3-5为离家情形,写惹发乡思的几种情形,不管什么情况,思乡是“慈母手中线”永远将游子与故乡联系在一起。

思乡情人人皆有,而只有远离故土时才会强烈表现出来。

当漂洋过海,谋生异域时,乡土情结发生升华——故土之思,爱国情怀,体现了民族凝聚力。

主题由此升华,这是最重的一份乡土情。

第二课时四、探究文本(一)分析文章第一段:点明什么是乡土情结。

1、该段提出话题,说明什么是“乡土情结”。

该段多处引用古诗,引导读者想象具有特定意义的场景及体现乡土之思的具体行为表现,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思乡情结的久远。

(引用诗句的作用)2、运用积累的思乡诗句,想象补充。

(1)李白东游淮扬,生了一场大病,身寄客舍,备感凄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王安石罢官返乡途中,触景生情,写下羁旅愁思:“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3)武元衡《春兴》:“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梦境原虚幻,情真幻亦作真。

(4)逢年过节,形单影只,孤寂悲凉之情油然而生。

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二)分析文章第二段:童年烙印对“乡土情结”的形成至关重要。

1、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28个字)①父母亲族的爱②家乡的山水草木③悲欢离合的家史④邻里乡情。

此题答案可以从文章第二段中的“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这些话中分析出作者难忘的难舍的是什麽(实际上就是“烙印”)。

所谓“童年的烙印”就是童年时代留给人们的那些最深刻的记忆。

结尾的两个比喻形象说明了“童年的烙印”与自己不可分割的特点。

(2003年高考试题)2、作者为什么把乡思称为“情结”?结合第二段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之所以称为“情结”,是因为它像烙印、像蚕茧、像文身一样不能化解与消退。

一个人的出身地不仅给他自然的生命,而且给了他文化,他之所以成为这样的人,而不是另一个人,故乡的文化起了决定性作用。

3、补充阅读陈德才的《乡情》。

(童年:无忧无虑、洒脱无羁、纯真烂漫;成年:生活重压、礼仪拘谨、功利权衡。

童年是一首无尽延伸的美丽梦境,是最初的沟回,是最深的烙印。

)4、总结1、2两节。

前两节解释乡土情结的由来与涵义。

作品以王维的《杂诗》引出一个普通的道理:“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

”并援引了大量古代思乡诗来进一步说明这种情感,点出“乡土情结”,然后再对这种情结进行具体的说明和解释,之所以称为情结,因为它像烙印,像蚕茧,像纹身一样不能化解与消褪,一个人的出生地不仅给了他自然的生命,而且给了他文化,他之所以成为“这个人”,而不是另一个人,故乡的文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三)分析文章三至五段:引发乡思的几种情形。

1、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家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

①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去创世界。

②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维持最低的生活被打发出家门。

此题已经在题干中告诉考生关键信息在第三段,而从第三段中提炼出“两种情况”应当不会太难。

前一种人是主动出去闯世界;后一种人是被动地被打发出门,是现实的。

2、文中一连用了四个比喻写游子,有何作用?“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这四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远离乡土的游子们漂泊无定、孤苦无依的境遇。

仿写示例:人一旦离开乡土,就成了无土的种子,断线的风筝,折翼的大雁,随波逐流的无舵航船。

3、年少离家后的各种可能的遭遇有哪些?紧接第三段按时间顺序写年少离家后的各种可能的遭遇:有的一无所有而回乡,有的流连在外;有的厌倦闯荡、锐气消尽,有的淡薄名利、渴慕归隐;有的穷困潦倒,有的春风得意。

4、谈谈引用韦庄、孟浩然、项羽等诗文的作用。

韦庄的“未老先还乡,还乡须断肠”写出了离乡闯荡的人怕归乡的心态;孟浩然的“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写出不得志后的思乡之情和少年豪情的消灭;项羽的“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写出闯荡有成者志得意满,意欲回乡炫耀的迫切心情。

5、方东树在其《昭味詹言》中说:“所谓涉世艰险,故愿还故乡。

故乡者,本性同原之善也。

”所谓的“本性同原之善者”,应是指一种安定、和谐、平静而又富有情趣的生活感受,“它意味着稳定幸福,意味着纯朴无邪。

一句话,它意味着真、善、美。

”正因为如此,故乡情结才稳稳地扎根于所有中国人的心灵深处,“叶落归根”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人们生命理念的终极归宿。

6、传统将故乡比作一杯酽酽的茶、醇醇的酒,言其久而弥笃。

可换个角度按照第四节从抚慰的角度拟写排比段。

7、故乡犹如一副强效应的镇静剂,可以消释横亘心头的诸多块垒(抚平尘封的伤痛);故乡犹如一股涓涓流淌的清流,可以润泽干涸的心田;故乡犹如一弯温馨宁静的港湾,可以停泊四处飘荡的小舟。

是故乡,唤起了他们心灵深处最美好的回忆,在对故乡的意念中,他们又仿佛回到了那单纯无邪的童年世界,回到了母亲的怀抱,身心的创伤得到了暂时的平复,精神的空虚得到了刹那的充实,在这里,故乡成了他们终极的归宿地。

8、第五节写了战争、放逐等灾难引发的超越思乡情结的爱国情怀。

这一段写的表面上看不是乡土情结,实质上是建立在乡土情结上的,并且是对乡土情结的超越,表现了作者对仁人志士高尚情怀的高度,是乡土情结新的时代内涵。

9、补充阅读相关史料。

(战争放逐)古今往来许多仁人志士屡(横)遭放逐,然身处江湖之远,心驰庙堂之高。

10、文中的第五节好像和“乡土情结”关系不大,请你谈谈你的看法。

第五节写了战争、放逐等灾难引发的超越思乡情结的爱国情怀。

这一段写的表面上看不是乡土情结,实质是建立在乡土情结上的,并且是对乡土情结的超越,表现了作者对仁人志士高尚情怀的由衷赞颂。

也就是说作者把仅仅只是表现为对家的思念的乡土情结逐渐把升到爱国情怀的高度,是乡土情结新的时代内涵。

11、第3、4、5小节叙述人们离家的几种情形,并说明乡土情结每个人都会有,但它往往在人远离故乡时表现得更为强烈。

人是眷恋家乡的,但有时人又不得不走出家乡,作者叙述了这样两种情形:一是离家创业,不管成也好,败也好,“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

二是灾难与战争,灾难不管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战争不管是正义的,非正义的,都免不了流离失所,骨肉分离,这种状况下的思乡之情也就更为浓厚。

第三课时(四)分析文章第六段:最重要的乡土情结——民族向心力。

1、第六节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第一代华侨)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香港各界)与祖国休戚相关。

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升华了乡土情结的内涵,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

2、由此,由自然说及人伦,由传说说及现实,由历史说及当今,由“小家”说及“大家”,“乡土情结”的内涵得以进一步挖掘和提升。

3、第6节在叙述了因各种原因而造成的离家之后,重新回到对乡土情结的探讨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