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礼记》二则

合集下载

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教案)

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教案)
解决方法:教师可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进行比较讲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背景。
(4)思辨能力培养:引导学生从《礼记》中提炼出教育观念和政治理念,并联系现实问题进行思考。
解决方法:教师可设计讨论环节,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辨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角色扮演活动,模拟古代的师生互动,体验教学相长的过程。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体验。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礼记》中的教育观念和政治理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大嘉肴》《大道之行也》):本节课我们将深入解读《礼记》中的两个经典篇章《虽有嘉肴》和《大道之行也》。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了解《礼记》的背景及在我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2.诵读、理解并背诵《虽有嘉肴》和《大道之行也》的重点句子;3.分析两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及其现实意义;4.探讨《礼记》中的教育观念和政治理念,以及它们对当代社会的启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如“你认为现代社会中如何实现‘天下为公’的理念?”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篇章内容理解:《虽有嘉肴》和《大道之行也》两篇文章的主题思想、教育观念和政治理念,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教师需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关键信息。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22课 《礼记二则》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22课 《礼记二则》

重点词语
道理。
④善:好处。
⑤是故:所以。
⑥困:困惑。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 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 也。《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①自反:自我反思。 ②自强:自我勉励。 ③故:所以。 ④教学相长:教和 译文: 知道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 学互相推动、互相 思;知道困惑,然后才能自我勉 促进。 ⑤学学半:教别人, 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 励。 进。 《尚书·兑命》说:“教别 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 ⑥其:表示揣测 ,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大概。
读准字音
嘉肴( yáo ) 兑命( yuè )
自强( qiǎng ) 学学半( xiào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教( jiāo )学相长( zhǎng)
古文朗读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 朗读课文,注意把握 句子的字音及结构。
朗读节奏划分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 /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幼/ 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 者/皆有所养,男/有分, 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 身也,不必为己。是故/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注释:
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 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 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善终, 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 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 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 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 的人、有残疾的人都有人 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 及时出嫁。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课文原文《礼记二则》是古代文化经典之一,讲述了礼仪和人生哲理。

以下为课文原文:《礼记二则》虞世南所谓非礼,即以道德为己任,倡导仁爱,推崇正义,摒弃邪恶,扬善抑恶,培养自己和他人的情感,以方达人格的完善。

尤其要懂得社交方面的礼仪,这是坚定人格,提高人格境界的必备条件。

所谓小义,是个人在家庭中应该遵循的守则。

比如孝敬父母,敬奉兄长,尊重长辈,关心亲戚,帮助贫困的人等等。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却能够建立和谐的亲情关系,凝聚家庭的力量,有利于家庭的发展和个人心理健康。

知识点礼仪礼仪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守礼尚义的行为准则。

它是人们在交往中遵循的社会约定和规范,既有实用价值,又有精神内涵。

礼仪具有表达情感、发扬人格、增强信誉的作用,提高社会和个人的文明程度。

道德道德是社会行为的规范与准则,是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所遵循的一种道德原则。

它涉及到个人、家庭、社会等方面,是人们在行为上表现出的品质和价值观。

亲情亲情是指亲戚间或有生命的个体间相互关联、联系和照顾的心理状态。

它是人类社会重要的情感基础,不仅在个人生命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和谐与稳定。

人格人格是指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性格特点、思想情感等综合素质的表现。

它是人类社会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人类成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礼记二则》,使学生了解礼仪和人生哲理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社交能力。

3.促进学生对亲情和人格的理解和认知。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礼仪和道德的重要性,了解亲情和人格的概念。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将课文中的理念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培养社交能力和人格素质。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礼仪”和“道德”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阅读让学生认真阅读《礼记二则》的原文,并辅助理解文章的核心概念。

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知识点梳理-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知识点梳理-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虽有嘉肴》考点详解八年级下册礼记二则之一一、《虽有嘉肴》全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二、《虽有嘉肴》考点:【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译文】即使有美味的肉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考点】〔虽有嘉肴〕即使有美味的肉菜。

虽:即使。

嘉:美好。

肴:用鱼、肉做的菜,可译为“菜肴”或“肉菜”。

〔不知其旨〕不知道它的味美。

旨:味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形容词,达到极点。

〔不知其善〕不知道它的好处。

善:名词,好处,优点。

开头两个分句采用类比的方法,先以不吃“嘉肴”就不知道味美来作比,接着就引出再好的道理不学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由此引出下面“教学相长”的中心观点。

【原文】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所以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过别人然后才会知道自己也有理解不透彻、不通的地方。

【考点】〔是故〕连词,连接分句,表示结果,因此,所以。

〔学然后知不足〕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

然后:这样以后。

然:代词,这样。

〔知困〕知道困惑。

困:形容词,困惑。

这一句指出“学”与“教”后才能知道不足,包含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原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译文】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有理解不透彻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考点】〔自反〕自我反省。

反:反思,反省。

〔自强〕自我勉励。

强:读作qiǎng,勉励。

这一句进一步指出了实践的重要性。

【原文】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兑命》中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考点】〔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长:读作zhǎng,动词,增长,增加,促进。

22 《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

22 《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
9.《虽有嘉肴》集中论述了______ 教 与______ 学 的关系,说明了
教与学互相促进(教学相长) 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
22 《礼记》二则
归纳总结
写作特色
多用对偶,推理严密 本文使用了较多的对偶句,句式整齐,两两相对,读起来朗朗 上口,节奏感极强。 文章还有较强的逻辑性。先是以类比强调要学习,要实践;接 着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进一步 讨论其效果(“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 层递进。
22 《礼记》二则
8.指出下列加点词的义和今义。 (1)弗食,不知其旨也
味美 古义:____________ 目的,意义 今义:____________
(2)教然后知困
困惑 古义:____________
困难 今义:____________
22 《礼记》二则
考点聚焦
古今异义
考点解读:古今异义词是指某个词语古已有之,现在仍然使用,字 音字形完全相同,而意义已发生了变化。古今词义演变大致有以下
自主学习 课前积累
文常信息 作品简介
《礼记》亦称《小戴记》或《小戴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是 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今本为东汉 郑玄注本。有《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曲礼》 《檀弓》等四十九篇。大率为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记, 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文物制度的参考书。有东汉
22 《礼记》二则
2.【把握节奏】 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是 故 学 然 后 知 不 足
(2)教 然 后 知 困
(3)教 学 相 长 也
[答案]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2)教/然后知困

新人教八年级下册语文22 《礼记》二则

新人教八年级下册语文22 《礼记》二则

合作探究
第22课 《礼记》二则
文中的“大同”社会理想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
响?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建设有何启示?
陶渊明《桃花源记》 康有为《大同书》 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 孙中山“天下为公”
“中国梦”“两个一百年”
合作探究
第22课 《礼记》二则
参照《虽有嘉肴》中对偶句的分 析,找出本文中的对偶句,体会其表 达效果。
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 其子,使老有所终,壮 有所用,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 者皆有所养”
满足生存的需 要,人人都能 受到全社会的 关爱
精读细研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 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 于身也,不必为己”
第22课 《礼记》二则
第22课 《礼记》二则
儒家经典知多少
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2课 《礼记》二则
22 《礼记》二则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第22课 《礼记》二则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重点文言词语,背诵课 文。(重点) 2.体会两篇短文的句式特点,学习运用类比论证的 方法论述观点。(难点) 3.理解儒家“教学相长”的观念和“大同”社会的 理想,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素养)
板书设计
第22课 《礼记》二则
弗食佳肴,不知其旨

类比引入 弗学至道,不知其善
实教 践学

学知不足,教后知困 出 能
嘉 逐层论证
真相

不足自反,知困自强 知 长
引用作结——学学半

第22课《礼记》二则+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2课《礼记》二则+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 根本特征:“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① “天下为公”是说政权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不 属于任何个人;
② “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 担任社会职务;
③ “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 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使 社会和平安定。
3、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 基本特征的? 基本特征: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 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②男有分,女有归。 ③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不必为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 “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从物质生活说的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是说人们珍惜 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 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 却没有“多得”的念头。 从思想层面说的。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 己有不懂的地方。
译读课文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 教学相长也。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 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 是相互促进的。
《兑命》曰“学 学半”,其此之谓乎!
《尚书·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说 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一词多义:
故人不独亲其亲 (只是)
独 矜、寡、孤、独、(老而无子) 废疾者皆有所养
天下为公 (动词,读“wéi”,表示判

22《礼记》二则

22《礼记》二则

好处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
困惑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

自我反思

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自我勉励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兑命》曰“学 学半”,

《尚书》中的一篇 教导

其此之谓乎!倒固装定句的用(法“,之是谓将”是宾一语种提较前
表示推测,
的倒装句,译为“说的是”。
心太 理
驰平 神盛 往世

理想 社会
谋闭不兴盗乱不作外户不闭
3.作者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什么?
Sikaoo
从“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

作”中,你感受到了当时社会怎 样的状况?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是 大同社会安定、和谐的状况的反映, 其中折射出现实社会的黑暗、阴险, 这正是人们迫切追求理想社会的原因。
财货,厌恨把它扔在地上,不 是一定要据为己有;力气,厌恶它 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 为了自己的私利。
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 盗窃财物和作乱害人不会发生。
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 上。这就叫作“大同”社会。
1.选贤与能
1.大道之行也
(通“举”,选拔)
(古:儒家推崇的上古 时代的政治制度
因此 图谋之心
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从外面把门带上 用门闩插上
是谓大同。
这叫作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 人们所共有的。选拔推举品德高 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 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们不只是敬 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 的子女,
要使老年人有终老的保障,中年 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 力,幼童能顺利成长,使老而无妻 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 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而不能做 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 业,女子要能及时婚配。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原文注释及翻译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原文注释及翻译

22《礼记》二则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一、相关资料《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由西汉戴圣编纂而成,共49篇。

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方面。

二、课文翻译译文;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

知道了(自己的)欠缺,然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的)困惑,然后才能自己督促自己。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三、注释虽:即使。

嘉肴:美味的菜肴。

旨:味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

是故:因此。

困:困惑。

自反:自我反思。

自强:自己督促自己。

学(xiào)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前一个“学”同“敩(xiào)”,教导。

四、问题归纳1.开头写嘉肴的作用是什么?以嘉肴喻至道,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说明“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通俗易懂。

2.“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句话有什么作用?写出了“学”“教”之后的结果,为下面的观点作铺垫。

3.“教学相长”该如何理解?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教使学有所增长,教人学习又反过来促进教人者知识的积累。

4.结尾引用《兑命》中的言论有什么作用?引用《兑命》中的言论,证明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使论证更有权威性。

5.试分析《虽有嘉肴》一文的论证思路。

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论证,最后得出“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五、课文主题《虽有嘉肴》论述了教和学的关系,说明了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点梳理(一)虽有嘉肴(一)课文字词详解①虽有②嘉肴,弗食,不知③其④旨也;虽有⑤至道,弗学,不知其⑥善也。

⑦是故①虽:虽然。

②嘉肴:美味的菜肴。

嘉,好、美。

肴,用鱼、肉做的菜。

③其:代“食”对象。

④旨:味美。

⑤至道:最好道理。

至,到极点。

⑥善:益处,好处。

⑦是故:所以。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①困。

知不足,然后能②自反也;知困,然后能③自强也。

故曰:①困:困惑。

②自反:自我反思。

③自强:自我勉励。

强,勉励。

①教学相长也。

《②兑命》曰“③学学半”,④其此之谓乎!①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②兑:同“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yuè)。

③学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前一个“学”同“敩”,教导。

④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其,表示推测。

(二)重点句子翻译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然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

2.教学相长也。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自己的)困惑。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的)困惑,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勉励。

5.“学学半”,其此之谓乎!“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三)课文分析1.本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说明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2.解释课文中“教学相长”这个成语的含义。

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是互相促进的,只有二者兼备,才能获得成功。

3.“教”与“学”的关系如何?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4.《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

有《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

大多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记。

5.为何在一开始写关于“嘉肴”“至道”的内容,能否删去?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比,形象生动地引出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有力地证明中心,说理的力度大大增强。

22.《礼记》二则

22.《礼记》二则

大道之行也
《礼记·礼运》
大道之行也 《礼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wéi)公。选贤与(jǔ) 能,讲信修睦(mù)。故人不独亲其亲,不 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zhǎng),矜(guān)、寡、孤、独、废
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fèn) ,女有归。货
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 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 (xīng),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四、无标点朗读
▪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 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 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 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 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五、试背课文,感悟思想
▪ 虽有_嘉__肴__,弗食,不知其旨也; ▪ 虽有_至_道___,弗学,不知其善也。 ▪ 是故学然后_知__不_足____,教然后_知__困____。 ▪ 知不足,然后能__自_反___也;知困,然后能
▪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
自强也。 ▪ 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
学半”,其/此之谓乎?
用鱼、肉做的菜
好,美 即使
不三、吃疏通它文的 意 味美
▪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
(第5~6句:用现实社会来作对比,总结全文)
思考: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 公”?
①大道: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指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②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③大道之行也:指执政者施行大道,老百姓便可以 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第22课《礼记》二则

第22课《礼记》二则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是什么?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 特征的? 3.作者理想中的大同社会是什么样子的?
主题归纳
《大道之行也》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 述,阐明了儒家思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反映了我 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表示推测
教与学是互相
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推动、互相促
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宾语前置的标志 进的
第一个“学”同“敩”,教导
译文:
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美;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 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 有困惑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就能自我 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勉励自己。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尚书·兑 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 这个道理吧!
《大道之行也》
创作背景
孔子是因为生活在一个动荡不止、变乱纷呈的春秋末 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一个理想社会,所以 才有了这番言论。
疏通文意
实施
公共
同“举” 培养 所以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
以……为亲 以……为子 有终老的保障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说说《虽有佳肴》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教学相长。
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述的? 作者用类比的方法切入话题,先以“嘉肴”为喻,指出“弗食, 不知其旨”,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 然后,再对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 两种情境,并进一步解释,将论述引向深入,得出“教学相长” 的结论;最后引用《尚书》中的话印证观点。

22 《礼记》二则【考点精讲版】

22 《礼记》二则【考点精讲版】

第二个“子”指子女。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
有终老的保障。
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 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
男有分,女有归。
职分,职守。 女子出嫁。
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废 疾,有残疾而不能做事。者,……的人。
新课导入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礼记·中庸》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O
N
E
1
22 《礼记》二则
学习目标
1.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积累“旨”“修”“归”等易考文言词语。 2.疏通课文文意,理清文章思路,感受条理清晰的说理特点。(重点) 3.反复诵读,重点体会两篇短文的句式特点,赏析文章言简意赅的语言
◆一词多义
亲 子
不独亲其亲 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不独子其子
动词,以……为亲 名词,父母
动词,以……为子 名词,子女
讲信修睦 动词,培养
修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形容词,长
《核舟记》
静以修身 动词,修养
《诫子书》
独 矜、寡、孤、独、废疾者 形容词,老而无子
故人不独亲其亲 副词,只、仅仅
晋陶渊明独爱菊(《爱莲说》)
气势。
【解析】“学习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理解错误,应为 “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深入探究
如何理解“教学相长”这一观点?
在课文中,“教学相长”是指一个人学习成长的过程。
“学然后知不足”→“自反” “教然后知困”→“自强”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点大道之行也一、课文翻译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注释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为:是,表判断。

与:同“举”,推举。

修:培养。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

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原文: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注释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第二个“亲”,父母。

子其子:第一个“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第二个“子”,子女。

终:终老,终其天年。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有残疾。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归宿。

于:在。

译文: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的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

22《礼记二则》拓展阅读

22《礼记二则》拓展阅读

22《礼记》二则好句积累《礼记》名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比较阅读与徐甥师川(节选)黄庭坚师川外甥奉议:别来无一日不奉思。

春气暄暖,想侍奉之余,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

前承视谕:自当用十年之功,养心探道。

每咏叹此语,诚能如是,足以追配古人。

然学有要道,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已事,方见故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虚用功;又欲进道,须谢去外慕,乃得全功。

读书先净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则言下理会。

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注】○1奉议:官名,即奉议郎。

○2奉思:思念。

○3前承示谕:不久前你告知我。

○4外慕:学习之外的各种贪念。

○5半古之人:花费古人一半的功夫。

【参考译文】师川外甥奉议:自从分别以来,没有一天不在想念你。

春天来了,暖暖融融,料想你在侍奉双亲的余暇,一定能抛开人世间的俗事,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

不久前你告知我:自然当用十年苦功,修身养性,探求学问。

我每每对此赞赏不已,(你)如果真能做到这样,就足以追赶上古人的境界了。

然而求学还是有最关键的门径的,读书需要一字一句地仔细琢磨,自己去求索,才能体会到古人的用心所在,这样才不会白白用功;要想进一步深入门道,就得全然抛开学习之外的各种贪念,(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读书时先把住室打扫干净,焚点兰香,使精神不分散,就会对书本所述心领神会。

少年志高气旺、好胜争强,时常这么做,花费古人一半的功夫,就可收到加倍的效果。

外甥你生性聪颖,一定能领会其中的道理,所以我详细周全地说了这么多。

【阅读思考】《虽有嘉肴》和本文都谈到了学习,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虽有嘉肴》侧重论述学和教是相互促进的;本人强调学习要独立思考、专心致志。

古代文化常识五经“五经”指的是《诗》《书》《礼》《易》《春秋》,与四书(《大学》《论语《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五经”,“五经”是古代儒教经典,也是南宋以后儒家的基本书目,是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
一文学常识
《礼记》二则选自《》。

《礼记》,战国至秦汉间论著的汇编,相传是经学家编纂的。

二注音
嘉肴不知其旨自强
教学相长《兑命》学学半
三重点字词解释
(一)注释下划线的字词
(二)通假字
学学半通,
(三)古今异义
1.虽有至道(古义:;今义:)2.不知其旨也(古义:;今义:)3.虽有至道(古义:;今义:)4.教然后知困(古义:;今义:)5.教学相长也(古义:;今义:)
四重要句子翻译与默写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4.《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5.本文的中心观点是:。

6.本文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可以引用宋陆游的诗“,”来描述。

《大道之行也》
一文学常识
“四书”:《》、《》、《》、《》
“五经”:《》、《》、《》、《》、《》
二注音
三重点字词解释
7.
10.
16.
四重要句子翻译与翻译
1.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3.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4.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2《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
一文学常识
《礼记》二则选自《礼记正义》。

《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二注音
嘉肴(yáo)不知其旨()自强(qiǎng)
教(jiào)学相长(zhǎng)《兑(yuè)命》学(xiào)学半
三重点字词解释
(一)注释下划线的字词
旨:甘美。

(二)通假字
兑(通“说(yuè)”),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yuè)。

)古代皇帝发布的政令。

学(通“敩”(xiao)“),教导
(三)古今异义
1.虽有至道(古义:即使;今义:虽然)2.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意义)3.虽有至道(古义:好到极点;今义:到)4.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5.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今义:增长)
四重要句子翻译与默写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

)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惑。

)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教导人后才知道困惑不通。

知道不足,然后能自我检查。

知道困惑,然后能自我勉励。


4.《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兑命》上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
5.本文的中心观点是:教学相长也。

6.本文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可以引用宋陆游的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来描述。

《大道之行也》
一文学常识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二注音
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mù) 幼有所长(zhǎng)
矜(guān)男有分(fèn) 货恶(wù)
三重点字词解释
1大道之行也: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2之行:之,助词取消句子之间的独立性,不译。

行,施行
3选贤与(jǔ)能: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担任社会职务)。

与,通“举”,推举,选举。

4 讲信修睦(mù):讲信,讲求信用。

修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它达到和睦。

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信:诚信。

修:培养。

5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人;第二个亲,父母。

6.不独子其子:第一个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第二个子,子女。

7有所终:能够善终
8.有所用: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

9有所长:能够健康成长。

10.有所养:能够被供养。

11.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guān),年老无妻或丧妻的男子。

寡,年老无夫或丧夫的女子。

孤,年幼丧父或无父母的孩子。

独,年老无子女的老人。

废疾者,残疾人。

12.男有分(fèn):男子有职务。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职务。

13.女有归:意思是女子有归宿。

归,指女子出嫁。

14.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意思是,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恶(wù):憎恶。

藏:私藏。

于:介词,在,到。

货恶:宾语前置。

15.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力恶:宾语前置。

17.是故:即“故是”,可译为“因此”“所以”“这样一来”。

18.谋闭而不兴:奸邪之谋不会发生。

谋,指奸诈之心。

闭,闭塞。

兴,起,生。

19.盗窃乱贼而不作: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

乱,指造反。

贼,指害人。

作,兴
起。

20.外户:从外面把门扇合上。

21.
22.谓:叫做。

22.大同:指理想社会。

四重要句子翻译与翻译
1.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所以人们不只奉养自己的父母,不知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老有所养,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3.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
4.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

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