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皮肤病变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诊断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诊断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诊断的研究进展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上以感觉异常、疼痛和无力等症状为主要表现。

DPN的诊断对于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近年来,随着神经病理学和生物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为DPN的临床诊断提供了新的突破。

一、神经病理学研究:神经病理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疾病及其机制的学科。

通过对糖尿病患者神经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和研究,发现了DPN的一些特征改变,如神经纤维节段性脱髓鞘、神经纤维变细、腓总神经结构异常等。

这些研究结果为DPN的诊断提供了新的线索。

二、神经生物标志物研究:神经生物标志物是指在生物体内具有特定生物学活性和特异性表达的分子物质,可用于疾病的诊断和预后判断。

近年来,许多研究通过检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或尿液中的神经生物标志物,发现了与DPN相关的一些分子,如Nerve Growth Factor(NGF)、HbA1c等。

这些神经生物标志物的异常水平可作为DPN的辅助诊断指标。

三、神经电生理学研究:神经电生理学是研究神经电信号与神经系统功能的一门学科。

通过对糖尿病患者的神经电生理学检查,可以了解神经传导功能的异常情况,进而诊断DPN。

研究表明,DPN患者常伴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F波波幅增大等异常。

神经电生理学研究为DPN的早期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

四、影像学研究:影像学是通过检查和观察影像来了解人体内部的结构和功能。

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已经有研究通过MRI、CT等影像学技术观察DPN患者神经结构的变化,如神经纤维变细、神经纤维密度减少等。

这些影像学研究为DPN的临床诊断提供了新的手段。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诊断的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神经病理学、神经生物标志物、神经电生理学和影像学等方面。

这些研究成果为DPN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新的手段和依据,有助于改善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和预后。

MicroRNA—21在糖尿病及其相关并发症方面的研究进展

MicroRNA—21在糖尿病及其相关并发症方面的研究进展

MicroRNA—21在糖尿病及其相关并发症方面的研究进展microRNA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类长度19~25个核苷酸的单链小分子RNA,它们参与调节细胞的生长发育、分化、增殖和凋亡等。

microRNA主要通过与靶基因转录的mRNA部分或者完全互补配对结合,在转录后水平对靶基因的表达进行调节。

其中的microRNA-21在调节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将microRNA-21在糖尿病及其相关并发症中的调节作用进行综述。

标签:microRNA-21;糖尿病;并发症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一组大小19~25 bp,在生物进化过程具有高度保守性的非编码RNA分子,它可以利用碱基配对原则识别靶基因3’非编码区的靶位点,进而抑制目标mRNA和/或降解目标mRNA,在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的表达。

1993年,Lee等[1]在线虫发育过程的研究中发现了第一个miRNA,并将其命名为lin-4。

现今,超过800个人类基因被克隆排序[2],预计miRNA基因数量可超过1000个,并调控着超过30%的人类基因。

而microRNA-21(miRNA-21,miR-21)是近几年研究最为深入的miRNA之一,其高表达于哺乳动物器官组织。

目前miRNA-21在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如心血管并发症及其微血管并发症包括糖尿病肾病肾病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作用已逐渐引起关注,本文将这方面进行综述如下。

1 microRNA-21概述人类microRNA-21(miRNA-21)定位在染色体17q23.2,与编码跨膜蛋白的基因VMP1(或TMEM49)、人乳头状瘤病毒16(HVP16)以及编码RNA U6的基因整合位点的位置重叠[3]。

miRNA-21在细胞核内由RNA聚合酶Ⅱ及Ⅲ转录生成,再由核酸酶Drosha加工成发夹状的前体pre-miR-21,最后被转运到细胞质经Dicer酶剪切为成熟的miRNA-21,但是miRNA-21的表达调控又有其独特的方面[4]。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诊断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诊断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诊断的研究进展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简称DPN)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其发病机制复杂,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临床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一直是临床工作中的难点之一,而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研究者们对其诊断方法也在不断完善。

本文将从DPN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以及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为临床医生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DPN的临床表现DPN主要是由于高血糖导致神经组织的损伤而引起的神经病变,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感觉异常、疼痛、肌力减退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

感觉异常是其最常见的症状,患者常表现为感觉减退或消失、麻木、刺痛等。

疼痛主要表现为持续性的烧灼感、针刺感或电击样疼痛。

肌力减退则表现为肌肉无力,行走困难。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则表现为心血管系统、胃肠道、泌尿生殖系统等多器官功能异常,如心率不规律、胃肠功能紊乱、性功能障碍等。

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患者的神经电生理检查、影像学检查等临床辅助诊断方法也在不断完善。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DPN诊断方法主要包括临床症状和体征、神经电生理检查、皮肤生物电阻测定和影像学检查等。

临床症状和体征是DPN诊断的最主要依据之一。

对于诊断DPN的患者,应详细了解患者病史和临床表现,包括感觉异常、疼痛症状、肌力减退等情况,并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

还应考虑到糖尿病的病程、血糖控制情况等因素。

神经电生理检查是临床上常用的DPN诊断方法之一。

通过神经电生理检查可以评估患者的神经传导功能,确定神经损伤的范围和程度。

这一检查方法能够客观地反映患者神经功能的损害程度,对于DPN的诊断和疗效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皮肤生物电阻测定是一种新兴的DPN诊断方法。

该方法通过测定患者皮肤的电阻值来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较好地反映了患者的神经损伤情况。

与传统的神经电生理检查相比,该方法操作简便、无创伤,并且与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变化更为一致,已被认为是一种较为可靠的DPN诊断方法。

糖尿病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糖尿病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糖尿病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异常高。

虽然糖尿病目前仍然无法完全治愈,但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进展,人们对于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本文将探讨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的最新进展。

一、糖尿病的发病机制糖尿病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主要与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异常有关。

胰岛素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调节血糖的激素,它由胰岛β细胞分泌,能够促进体内组织对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

糖尿病患者可分为胰岛素依赖型和非胰岛素依赖型两种类型。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其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有关。

患者的胰岛β细胞受到自身免疫攻击,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甚至完全停止,血糖升高。

这种糖尿病通常需要额外的胰岛素注射来维持正常生活。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是成人中最常见的糖尿病类型。

该类型的发病机制与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主要特点是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减弱,导致胰岛素抵抗增加。

血液中的胰岛素水平升高,但由于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血糖仍然升高。

二、糖尿病的治疗研究进展随着对糖尿病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治疗糖尿病的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

目前,糖尿病的治疗主要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和胰岛素注射等。

1. 生活方式干预生活方式干预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包括合理的饮食控制和适量的体育锻炼。

通过限制碳水化合物摄入和控制饮食热量,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水平。

此外,适度的体育锻炼能够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有助于降低血糖。

2.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控制糖尿病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增敏剂等。

口服降糖药可以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来降低血糖,如增加胰岛素分泌、减少肝糖原合成等。

胰岛素增敏剂则可以改善组织对胰岛素的反应,提高胰岛素利用率。

3. 胰岛素治疗胰岛素治疗是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也适用于一些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吞噬神经髓磷脂 、上调各种核因子( 如NFK ) - B介导的 化 、抗 氧 化机 制 失衡 时生 成 的过 量氧 自由基 直 接损
炎 性 反应 基 因 、阻止 N O依 赖 性 的扩 血 管 和抗 凝 作 用 害 神 经组 织 的蛋 白质 、核 酸 、脂 质 ,干扰 线粒 体 呼吸 等 ,从 而 造成 神经 细胞 节 段性脱 髓 鞘 ,加 重痛 觉及 神 链 造成 神经 结构 和功 能损 害 。
制N O合成 酶 增加血 栓 素A (X 2 、内皮 素一( _ 神 经 外膜 动 静脉 短 路 ,导 致 缺氧 加重 。 2T A ) 1E T 1、 血 管 紧张 素 ¨ A l 及 纤 溶 酶 原 激 活 物 抑 制 因子 ) ( ) 1
1P 一) (Al 的活 性 和浓 度 ,造 成血 管 舒 张功 能 障碍 和 高 1
应 激
蛋 白质 糖 基 化 后 ,经 结 构 重 排 等 一 系列 改 变 最 终 形
糖脂 代谢 紊 乱状 态下 氧 自由基 生成 增加 ,而超 氧
成稳 定 的AGE ,参 与诱 导氧 化应 激 、增加 巨噬细 胞 化 物歧 化 酶生 成减 少 ,导致 机体 抗氧 化作 用减 弱 。氧 s
加 神经传导速度及感觉减退可在糖耐量受损之前出 肠神 经 进行 活检 ,在 神经 束膜 和 神经 内膜处 发现 免疫
1 糖基 化终 末产 物(d a c dgy aine d 的 、独 立 的危 险 因素 。高甘 油三 酯血 症可 作 为糖尿 病 . 2 a v n e lc t n o
】 po u t ,A s及其 受体 ( c po f d a c d 神 经 病 变进 展指 标 。研 究发 现 糖尿 病 调脂 治疗 可 以 r d cs GE ) r e tr v n e e oa

关于糖尿病患者创面难愈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关于糖尿病患者创面难愈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关于糖尿病患者创面难愈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摘要:糖尿病创面难愈是糖尿病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从轻度的神经症状到严重的溃疡、感染、血管疾病。

通俗的讲,就是高血糖对皮肤的任何损伤都叫做“糖尿病创面难愈”。

对于患者最直观、威胁最大且最难以治疗的,就是糖尿病引起的创面难愈部溃疡和感染。

尤其是合并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创面难愈部溃疡和感染。

因此我们把重点放在糖尿病患者创面难愈部溃疡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上。

关键词:糖尿病患者;创面难愈机制;治疗;研究进展糖尿病创面难愈是糖尿病最严重和治疗费用最高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造成社会沉重负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由于糖尿病患者的皮肤感觉功能下降,患者往往无法及时意识到创面难愈部的疼痛,伤口逐渐溃烂,甚至会有截肢的风险。

一、糖尿病创面难愈原因糖尿病创面难愈的根源在于高血糖,但是启动因素、进展因素、恶化因素既和糖尿病有关,又存在一定的独立性。

因此,了解这些因素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创面难愈的关键。

先说启动因素:糖尿病创面难愈绝大多数开始于创面难愈部的损伤,而由于糖尿病神经病变,微小的创面难愈部损伤患者往往不易察觉,因此常常错过了治疗的第一时机。

由于损伤的存在,细菌开始从伤口侵入组织。

细菌享受着组织内高糖的供养,繁殖迅速、扩张肆虐,这就是糖尿病创面难愈溃疡和感染进展的关键因素。

糖尿病创面难愈的恶化除了上述原因导致细菌感染加重外,糖尿病血管病变和动脉狭窄所造成的组织血供减少、缺血缺氧、清除细菌能力下降是造成溃疡不愈合、感染扩散或加重的重要原因。

造成皮肤感觉功能下降的根源,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创面难愈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它是因局部神经异常和下肢远端外周血管而导致相关的创面难愈部感染、溃疡或深层组织破坏,严重者有截肢的危险。

它在早期仅出现创面难愈部皮肤瘙痒、干燥、无汗或色素沉着,但随着病程的延长,患者的神经系统发生病变而导致肢端感觉异常。

二、糖尿病创面难愈高危人群(1)糖尿病病程超过10年患者;(2)血糖控制不佳患者;(3)有神经病变症状患者,如下肢麻、刺痛或疼痛,尤其是夜间疼痛;(4)有血管病变症状患者,如走路时走一段路必须休息一下,才能接着往下走、双脚发凉、皮肤苍白或青紫等;(5)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6)合并肾脏、眼底病变患者,如肾功能不全、视力减退等;(7)创面难愈部畸形患者,如出现鹰爪趾、榔头趾、关节僵直、踇外翻等;(8)创面难愈部出现坚硬、干燥的胼胝(老茧)患者;(9)以往有截肢病史患者。

糖尿病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糖尿病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糖尿病的研究现状及进展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态环境的变化,人们生活节奏日趋加快,糖尿病已日益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越来越高的糖尿病发病率及其导致的并发症,严重地影响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目前糖尿病已成为继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之后,危害人们健康的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

在此紧迫形势下,人类和疾病的斗争并未停顿,糖尿病的研究不断取得进展,不断有新的防治策略和方法应用于临床,人类最终根治糖尿病并非遥不可及。

关键词:糖尿病,胰岛素,药物治疗,细胞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是一种常见、多发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系由多种不同的病因造成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导致糖、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发生持续性高血糖。

病后倘若得不到有效控制,随病程延长可出现广泛微血管、大血管病变引起系统性损害累及眼、肾、神经、心血管等组织,最终出现这些脏器功能缺陷和衰竭。

病情严重或应激状态时可发生酮症酸中毒、非酮症高渗性昏迷等急性代谢紊乱。

糖尿病分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是因为胰岛β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由自身免疫损伤引起,多数年龄较轻。

2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阻抗作用和分泌缺乏所引起,还有特异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

1.糖尿病的发病机制1.1 1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是一种特异性针对胰岛B细胞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对其亚型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的研究进展很快,LADA与经典的1型糖尿病的自身免疫发病机制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其胰岛细胞所受免疫损害呈缓慢性。

LADA 主要具有成年起病、病程进展缓慢且有胰岛自身免疫破坏的证据(如一种或多种胰岛自身抗体阳性)3个特征。

文献报道多倾向把有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b)或血胰岛细胞抗体(ICA) 等胰岛自身抗体阳性的成人起病的 2型糖尿病称为LADA。

LADA患者临床异质性明显,根据 GAD—Ab的滴度不同,LADA又可以分成不同的亚型,有研究发现以GAD—Ab滴度 O.5或 O.1分界均体现明显不同的临床特点,表明LADA甚至糖尿病是一个连续的疾病谱,在 1型和 2型糖尿病之间可有 1.2型、1.5型、1.7型及 1.8型等过渡类型,LADA总体上可称为 1.5型。

糖尿病药物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药物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 魏 明, 炜. 组 织扩张 器临 床应用 的回顾和 现状 [ . 医学 , 2 ] 王 皮肤 J华夏 ]
2(: . 23 7 )8
[] 边 建 民, 3 陈建 军. 肤软 组 织扩 张 术在 整 形外 科 中的临 床应 用现 皮
状【 . J 中外医疤 20 , ( ) 5 ] 0 9 83 : . 2 53
扩 张术缺点有 三 :①手术 次数多 ;②治 时较 长 ;③消费较高 。并 伴有 一些并 发症如 :血肿 、瘢 痕 、感 染 、扩 张器 外露和 不扩张 ,皮肤 坏死等 。 当前此 技术 已广泛 应用于整 形诸多领 域 ,并 随着不断成 熟的技术 和不断完善 的扩张器 ,使并发症 发生率降低成为可 能。 因扩张新 生皮肤色 泽 、纹质 、造构 、毛发和受 区极 其近似 ,为修 复提供 了难得 的替 代品 ,尤其是 由于 扩张所新生 皮瓣绝大多 数均保 留 着感觉神经 ,故此继发畸形发生率低 。
损和 畸形。故扩张皮瓣在 临床治疗 中得到广 泛应用 。 扩 张器 扩张皮瓣 在整形外 科临床 中一直 广泛应 用 ,随着 扩张皮瓣 技术 愈趋 成 熟 以及骨 科 的骨及 软组 织肿 瘤病 人对 保 留肢体 的 强烈要 求 ,同时对 肿瘤切 除术后较大 面积软组 织皮肤缺损 既往常规 采用的带
现代 医生 , 0 , (3: 0 2 9 7 )9. 0 42 1 [】 李 鹏, 继伟 . 论四肢 软组织 恶性 肿瘤 的诊疗 [. 明中医, 1, 7 尉 再 J光 ] 2 1 0
2 ( ) 9615. 61 : 5 — 9 01 9
对 于肌 肉肿瘤 ,受累肌 肉应将 首尾完全予 以切 除” 。只有在 临床 显示 淋 巴结 已受累 时,才实施淋 巴结清扫术 。而扩 张皮瓣术在骨 与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发病机制研究新进展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发病机制研究新进展

态 时促 进 氧 化 应 激 的 因 素 包 括 : 应 性 活 性 氧 、 反 自由基 增 加 , 糖基 化产物 和糖 氧化产物 形成增加 , 氧化应激 机制减 弱。 抗
皮 细 胞 及 浸 润 的单 核 细 胞 中表 达 增 加 , D 患 者 尿 MC 1 且 N P
水 平 较 对 照 组 明 显 增 高 , 血 清 MC 1水 平 无 明 显 变 化 。 而 P B n a等 [ 的 实验 得 到类 似 结 果 , 尿 白蛋 白与 尿 MCP ab 1 且 1水 平 明 显 相 关 。 明 DN 患 者 尿 中增 加 的 MC 是 由局 部 产 生 表 P1
维普资讯
・2 46 ・
Pr c e i g o i ia e ii e J Ap . 0 8 Vo No 4 o e d n fCl c lM d cn , r 2 0 , l1 . n 7
肾 病 ( N) 发 生 和 发 展 l 。 P 在 D 患 者 中表 达 水 平 增 D 的 9 MC 1 ] N 加 时 有报 道 。 有研 究 分 析表 明 MC 1 肾小 管 上 皮 细 胞 、 P 在 内
量 白 蛋 白尿 患 者 中 常 与 重 要 的 糖 尿 病 肾 病 及 糖 尿 病 视 网 膜
球、 底 、 经、 肌、 肉等微 血管 为主 , 起 肾小球 病变 、 服 神 心 肌 引 视 网 膜病 变 、 经 病 变 、 肌 及 肌 肉 病 变 , 为 决 定 患 者 预 后 神 心 成
v WF水 平 的 升 高 可 作 为 微 血 管 内皮 细 胞 受 损 的 标 志 。糖 尿
病 患 者 血 浆 v F水 平 比正 常 人 高 , 伴 有 糖 尿 病 微 血 管 并 W 而
发 症 患 者 其 水 平 , 制 尚 不 完 全 清 楚 l 。在 糖 尿 病 肾 病 与 糖 机 4 j 尿病视 网膜病变患 者 中 v WF 水 平 明 显 升 高 ,WF 升 高 在 微 v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发病机制与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发病机制与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发病机制与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简写成DM)可引发糖尿病足、周围神经病变、大血管病变及微血管病变等多种慢性并发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atinopathy,简写成DR)则是微血管病变中的一种,其是致使成人发生不可逆性盲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于DR有关的发病机制有大量的基础研究以及相关药物治疗也有基础与临床研究,本文就现有的相关发病机制与药物治疗进行下列的叙述。

1、DR相关发病机制1.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D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简写成VEGF)在人体中的主要功用是促使血管内皮细胞发生分裂,使其不断的增殖,进而可使大量新血管生成[1]。

生理条件下VEGF在体内的表达量是较少的,使血管的功能处于正常状态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而在DR 中,VEGF在体液及细胞中均较生理条件下高,VEGF水平的上升可使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发生改变,致使视网膜内的液体出现外渗,导致视网膜出血或者黄斑水肿,同时其可促使血管生成素的产生,二者共同使视网膜中的血管生成增加,进而可引发视力的损伤。

此外VEGF可诱发血管内皮细胞中的ICAM-1表达量上升,此种因子可使白细胞发生停滞,加剧视网膜缺氧及缺血的状态。

Poulaki等[2]的实验研究表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简写成 IGF-1)能够使视网膜上皮细胞中的VEGFmRNA表达量上调,可提示在 DR的发生过程中IGF-1发挥了一定的功用。

1.2氧化应激与DR已有的相关研究指出,当机体处于高血糖的状态时,体内的蛋白激酶C、多元醇及非酶糖基化的终产物等一系列通路可被激活,进而可引发DM异常性的代谢,体内的抗氧化系统与氧化系统之间的平衡会遭到破坏,致使氧化物质的排出减少及过氧化物的生成增多,此时机体就会发生氧化应激。

机体的视网膜中含有大量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可摄取较多的葡萄糖及氧,因此与机体内的其他组织相比较,其更易引起氧化应激性损害。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进展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进展

系统 构成 , 主要 的是 醛 糖 还 原 酶 ( R) A 最 A , R对 葡 萄
糖 的 亲 和力 较 低 ,正 常 情 况 下 几 乎 无 法 测 得 AR 活 性 , 以葡萄糖很少 ( 约 5 ) 多元 醇通路代谢。 所 仅 % 经 但 当糖 尿病血 糖 水平 升高 时 , 己糖 激酶 呈饱 和状 态 , 过
1 1 多 元 醇 通 道 活 性 增 加 多 元 醇 通 道 由一 系 列 酶 .
受 到 影 响 , 化 L L很 难 被 L L受 体 识 别 , 糖 D D 导致 吞 噬
细胞 通 过 清 除 途 径 增 加 对 L L摄 取 , 形 成 泡 沫 细 D 并 胞 ;D L L更 易 氧化 , 刺 激 血小 板 聚集 ; 化 血红 蛋 白 并 糖
的发 病 过程 。
发 生 糖 尿 病 微 血 管 病 变 。糖 化 后 的 低 密 度 脂 蛋 白
( D ) 细 胞 内 的分 解 能力 下 降 , 引 起 高 L L血 L L在 可 D 症 , 致动 脉硬 化 ; 细胞 膜 糖 化 后 , 细胞 变 形 能 力 易 红 红
1 发病 机 理

综述 ・
糖 尿 病 微 血 管 病 变 的发 病 机 制 和 治 疗 研 究 进 展
Re e r h pr g e so a ho e ss a d t e t e ti i s a c o r s fp t g ne i n r a m n n m — c o e s ld s a e fdi be e r v s e ie s s o a t s
逆 的不稳定 的糖 基 化 产 物 ( ci 碱 ) 再 经 过 结 构 重 S hf ,
排 , 化 为较 为稳定 的酮胺 化 合 物 ( m dr 产 物 ) 以 转 A a oi ,

糖尿病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糖尿病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请下载附件,并在附件的基础上修改文章,不要用您自己的稿件,好多地方我们已经作出修改,您继续用您自己的稿件的话导致我们前期工作全白做了26621E糖尿病的研究现状及进展钱虹广西梧州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广西梧州中图分类号:R781.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摘要:本文通过总结和归纳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糖尿病研究的报道,从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分析研究现状。

目前众多研究报道指出,糖尿病是遗传因素、自身免疫系统因素以及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关于糖尿病治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饮食疗法、运动疗法及药物疗法等方面,并在转基因治疗、胰岛素增敏效、胰岛素三维结构、糖尿病综合防治体系及外科手术、干细胞治疗等方面取得了新突破。

关键词:糖尿病;发病机制;诊断;治疗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gression of DiabetesQIAN Hong.(Department of Endocrinology,Wuzhou People's Hospital, WuzhouGuangxi ,China).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 and summarize recent reports on diabetes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from pathogenesi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nd other aspects of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At present, many researchreports that diabetes is genetic factors, the results of their own immune system factor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research on diabetes treatment focused on diet, exercise therapy and drug therapy, etc., and in gene therapy, insulin-sensitizing efficiency,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insulin, diabetes and integrated control system surgery, stem cell therapy and achieved a breakthrough.Key words: Diabetes mellitus; Pathogenesis;Diagnosis;Treatment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因机体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对不足导致血糖过高,而引起的以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紊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的研究进展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发病率不断上升,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糖尿病患者因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作用障碍,导致血糖水平升高,长期高血糖状态下易出现并发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针对糖尿病的研究领域广泛,涉及病因、诊断、治疗等多个方面,近年来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进展。

1. 糖尿病的病因研究糖尿病的病因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胰岛素分泌异常,二是胰岛素作用障碍。

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对胰岛素分泌机制的探索,发现了一些关键的调控分子,如GLP-1(胰高血糖素样肽1)和GIP(胃抑素样肽)。

这些发现为糖尿病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为糖尿病病因的解析提供了新的线索。

2. 糖尿病的预防和早期诊断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糖尿病的预防和早期诊断越来越重要。

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大样本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了许多与糖尿病相关的遗传和环境因素。

这些研究结果为糖尿病的早期预警和诊断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及早干预和控制糖尿病的发展。

3. 糖尿病的创新治疗方法除了传统的胰岛素替代治疗、口服降糖药物等方法外,近年来研究人员还提出了许多创新的治疗方法。

例如,胰岛移植和胰岛外植物等手术方法为严重胰岛素分泌不足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等新技术则为糖尿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这些创新的治疗方法在动物实验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陆续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4. 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糖尿病的高血糖状态易引起多个器官系统的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肾病、神经病变等。

针对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研究人员通过探索相关的病理机制,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

例如,针对心血管病的预防,一些研究发现使用ACE抑制剂和ARB类药物可以降低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在肾病的治疗方面,干细胞治疗和逆转生长因子阻断等方法也取得了一些初步的进展。

糖尿病的研究领域广泛而深入,每一个小的研究进展都为糖尿病的防治贡献了一份力量。

糖尿病发生机制及其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糖尿病发生机制及其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糖尿病发生机制及其药物治疗研究进展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据统计,截至2019年,全球糖尿病患者数量已超过4.62亿人,预计到2045年这一数字将增长至7.1亿人。

该疾病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影响极为严重,包括但不限于心脑血管疾病、视力障碍、肾病等多种并发症。

因此,深入了解糖尿病的发生机制及其药物治疗研究进展,对于预防和治疗该病具有重要意义。

1. 糖尿病发生机制糖尿病的发生机制非常复杂,主要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有关。

胰岛素是一种由胰岛β细胞分泌的激素,可以促进体内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从而维持血糖稳定。

当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受到抵抗时,血糖水平就会升高,从而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1.1 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β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受到多种因素的调节,包括但不限于血糖水平、神经调节和激素水平等。

当这些调节发生障碍时,胰岛素分泌就会受到影响。

1.2 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是指身体细胞对胰岛素作用的减弱,进而导致胰岛素对血糖的调节能力降低。

此时,胰岛β细胞需要增加胰岛素的分泌量来维持血糖的正常水平,但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加重,胰岛β细胞逐渐耗竭,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2. 糖尿病药物治疗研究进展糖尿病的治疗主要包括饮食控制、运动锻炼和药物治疗等多种手段。

其中,药物治疗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2.1 胰岛素类药物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最重要的药物之一,其主要作用是增加体内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从而调节血糖水平。

目前,临床应用的胰岛素类药物主要包括快速作用型胰岛素、长效作用型胰岛素和中效作用型胰岛素。

2.2 口服降糖药口服降糖药是指通过口服给药来降低血糖水平的药物,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改善胰岛素分泌和利用的能力来达到降糖的效果。

目前,常用的口服降糖药主要包括磺脲类降糖药、二甲双胍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等。

2.3 新型药物随着糖尿病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新型药物被应用于临床。

糖尿病皮肤病变研究进展

糖尿病皮肤病变研究进展
关键 词 糖 尿 病 ; 肤 病 变 ; 病机 制 ; 皮 发 治疗 R 8. 572 文 献 标 识码 A
肽 晚期 糖 基 化 后 , 破 坏 髓 鞘 的完 整 性 , 发 神 经 可 引 髓 鞘 分 离 、 失 。轴 索微 管 蛋 白糖 化 后影 响神 经 的 脱
中图分类号
糖尿病是 由于胰 岛素相对 或绝对缺乏而 引起 的 以慢性 高血糖为主要特征 的一组 内分泌代谢性 疾病 。随着 病 情 进 展 , 尿病 患 者 可 出现 多 种皮 肤 糖 损害 , 6% 的 2 约 1 型糖尿病( M) D 患者伴 发皮 肤病 变” ,【 高血糖的毒性逐渐造成各种代谢紊乱 , 。 同时引 起末梢神经和微血管病变 、 微循环障碍及皮肤感染 等 , 而出现溃疡 、 继 坏疽 , 至截 肢 , 甚 这些并发症 导 致患 者反 复住 院 , 至死 亡阁 甚 。糖 尿病 患者 皮肤 组织 在 未损 伤 、 织 结 构完 整 性 未受 到 破 坏 的情 况 下 已 组
溶 菌 酶 和乳 铁 蛋 白 的抑 制 、杀 灭 细菌 的 活性 丧 失 。
高 A E 水平还抑制了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噬菌 Gs 作用 , 使糖尿病人群更易发生细菌感染 。 11 AG s .4 . E 能灭 活一 氧化氮 ( O) N 的生 物活性 N O 是一种起 源于 内皮 细胞 的血 管松 弛物 质, 过一磷 它通 酸环鸟苷生成增多而调节血管张力。大量的 A E Gs 使 内皮细 胞合 成 和释放 N O有 缺 陷 ,且 在 糖基 化过
第 1卷 3 7 期
2 1 年 9月 01
天 津 医科 大 学 学 报
Ju a f ini Me i l n es y o r l a j dc i r t n oT n a U v i

糖尿病的分子病理学研究进展

糖尿病的分子病理学研究进展

糖尿病的分子病理学研究进展糖尿病是一类代谢性疾病,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对胰岛素的反应出现问题,导致高血糖。

长期的高血糖会导致各种器官和系统的病变,包括视网膜病变、肾病、神经病变及冠心病等。

目前,糖尿病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分子病理学研究已经对我们的理解和预防糖尿病提供了重要帮助。

一. 基因与遗传1. 1型糖尿病的遗传1型糖尿病是自身免疫性糖尿病(autoimmune diabetes),是由免疫系统攻击胰岛β细胞而导致的。

虽然1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根据各项流行病学观察结果,1型糖尿病具有显著的遗传倾向。

研究表明,HLA基因、CTLA-4基因、INS基因、IL2RA基因等多个基因与1型糖尿病的发病有关。

2. 2型糖尿病的遗传2型糖尿病是一种复杂性疾病,受多个基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引起。

2型糖尿病的遗传模式复杂,人类基因组计划和全球糖尿病联盟等组织正在开展巨大的研究,以解决2型糖尿病的遗传学问题。

二. 胰岛素和胰岛素受体胰岛素是由胰岛β细胞分泌的肽激素,其结构复杂,其受体蛋白质则是一种外显子跨膜蛋白。

研究表明,胰岛素是维持血糖稳态的关键,胰岛素分泌过少或胰岛素受体功能缺陷都可以引起糖尿病。

三. 胰岛素信号途径胰岛素信号途径是胰岛素和胰岛素受体诱导复杂的分子信号网络,其细胞内级联反应包括激活各种酶、转录因子和介导胰岛素的生物学效应的其他信号分子。

四. β-淀粉样多肽β-淀粉样多肽(Amyloid β-peptide, Aβ)是一种由21至43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片段,通常与阿尔茨海默病中的淀粉样斑块(amyloid plaques)相关。

研究表明,Aβ在糖尿病发病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Aβ产生过程中涉及多种分子,包括APP、γ和β分泌酶、垂体旁分泌腺和PHEX。

五. 肥胖肥胖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之一。

肥胖与糖尿病之间有着密切的相关性,由于脂肪组织的分泌和代谢,肥胖会导致胰岛素的功能出现问题,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新世界2018年1月·综述·DIABETES NEW WORLD糖尿病新世界糖尿病为临床中常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缺陷而导致的,糖尿病患者伴有多种慢性并发症,慢性并发症易波及患者全身各个系统,易对患者生命安全和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不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还易导致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如何预防和控制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已经成为临床关注的焦点。

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包括神经并发症、微血管并发症以及大血管并发症,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其可能和氧化应激、高血糖、胰岛素抵抗、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1-2],了解糖尿病患者引起慢性并发症的发病机制,对预防慢性并发症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该院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相关综述,见我院各项研究内容中的描述。

1糖尿病概述糖尿病是一种以人体高血糖作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糖尿病患者长期存在高血糖,易导致患者神经、血管、心脏、肾以及眼发生慢性损害,该疾病主要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而引起的,糖尿病患者常伴有多种慢性并发症,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主要包括神经病变、大血管病变(外周血管、脑血管、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以及糖尿病肾病)等。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明确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发病机制,对慢性并发症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降低慢性并发症发生的几率[3]。

2高血糖对人体血管损伤的病理机制高血糖为多种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研究显示[4],慢性高血糖和糖尿病大血管以及微血管并发症密切相关,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为血管病变预报因子,有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就餐时,血糖波动为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危险的影响因素,也是患者血糖控制关键。

3血管并发症和血管重构的发生血管重构主要是指人体血管为了适应环境而发生的变化,其为动态过程,主要包含细胞迁移、细胞死亡、人体细胞生长以及人体细胞外基质的生成以及降解,主要分为代偿性重构以及失代偿性重构[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bstract】 Some cutaneous histological and pathophysi0109ical alterations in the diabetic skin exist before injury.A set of local biochemical factors such鹊high concentration of glucose and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imbalance of MMPs/TIMPs,abnormal growth factor and disorder of inflammatory reaction,lead
糖尿病皮肤存在着多种血生化异常以及炎性反 应紊乱,其MMPs(尤其是MMP-9、MMP-2)表达量的 增加也大多归因于此。转化生长因子一B可诱导前 MMP-9表达,却对其活化无调控作用;肿瘤坏死因 子.仅则可通过下调TIMP.1使得前MMP-9的活化 增加,同时仅.1.抗糜蛋白酶可下调前MMP一9活 性【l¨。体外培养中发现,高糖以及高同型半胱氨酸 协同上调人FBs MMP-9表达,显著下调TIMP一1【t6]。
垦隧内盆塑岱谢苤壶!Q塑生!!旦筮!竺鲞筮!塑蜒』垦!垂堡堕!垡丛!!坐:塑!!!坚坚!!Q塑:Y!!:!!:堕!:垒
·综述·
糖尿病皮肤病变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谢晓英严励
【摘要】糖尿病皮肤在未遭遇外源性损伤的情况下即已存在组织学和细胞功能学的异常改变。 由于糖尿病皮肤存在含糖量增高以及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蓄积、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剂的比例 失平衡、生长因子异常、炎性反应等异常改变,导致糖尿病皮肤厚度变薄,皮肤层次减少,结缔组织变 性,细胞形态变异,黏附力及增殖能力F降,胶原合成紊乱。这种有别于皮肤组织完整性破坏的隐匿 性损害可能是糖尿病皮肤易损或创面形成后难以愈合的重要原因之一。
糖尿病患者KCs表面分子也有所改变。研究 发现糖尿病患者角膜上皮细胞黏附松弛,表面整合 素水乎低于正常对照组一』。体外培养糖尿病皮肤 KCs町见Cx43、Cx26两种细胞间隙连接蛋白较正常 皮肤来源的表达量下降引。 2.2 FBs FBs是真皮层的主要组成细胞。幼稚的 FBs两端突起呈双极纺锤形,核大而淡染。细胞逐 渐成熟后呈星形或梭形,细胞膜不清。真皮FBs是 合成和分泌I、Ⅲ型胶原的主要细胞,其数量及功能 变化影响创伤愈合。
der”,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impaired wound,may give rise to ulceration in diabetic skin and b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echanism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impaired wound healing.
【关键词】糖尿病皮肤;隐性损害;糖尿病足
Recent progress of”underlying disorder”of diabetic skin XIE Xiao—ying.蹦ⅣLi.Department of Endo— crinology,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 51 0 1 20,China
胶原足真皮层的主要成分。高糖环境中,葡萄 糖分子能迅速地与胶原分子中赖氨酸和羟基赖氨酸 的8氨摹反应,发生异常交联及侧链修饰,生成 AGEs,使胶原纤维刚性增加,皮肤韧性下降。10j。生 长因子及其受体的糖基化使其活性下降,影响下游 的信号转导过程以及效应阶段,造成皮肤潜在 损害:¨1。
此外,由于AGEs具有毒性作用,对细胞周期、 凋亡以及细胞外基质的合成等可造成直接影响。糖 尿病皮肤组织中大量的AGபைடு நூலகம்s可通过激活核因子 (NF).KB通路,上调前凋亡基因表达,使皮肤细胞 周期循环受阻,增殖能力下降,凋亡增加‘12j。FBs 膜上RAGE持续高表达,与AGEs结合引发细胞内 氧化应激异常和转录因子NF,KB、激活蛋白(AP)-1 激活,这些变化最终激活FOXOI转录因子以及丝裂 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转导途径诱发细胞凋亡【l 3|。 上述转录因子的活化进一步增强RAGE表达,引起 持续的细胞损伤和功能紊乱。另外,AGEs可以上 调胰岛素样生氐因子结合蛋白8(即rp2,结缔组织 生长因子),从而诱导组织纤维化,引起细胞外基质 肿胀,皮肤韧性下降¨川。
糖尿病患者皮肤真皮层亦明显变薄。糖尿病大 鼠真皮层胶原纤细,排列紊乱,Ⅲ型胶原分泌增加, I、Ⅲ型胶原交织排列,部分胶原口r见变性、断裂,胶 原变性区域町见慢性炎性细胞局灶性浸润一1。
以上糖尿病皮肤组织学改变直接导致了糖尿病 皮肤菲薄,易损性增加,以及糖尿病皮肤伤口难以 愈合。 2细胞生物学行为改变 2.1 KCs KCs是表皮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呈典 型E皮样特征,以椭圆形或多边形为主,细胞排列紧
密,轮廓清楚,折光陛好。它的一些表面分子在介导
细胞间黏附、激发炎性及免疫反应、促进创伤愈合等 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o。
糖尿病鼠表皮KCs成矮柱状或扁平状,检测细
万方数据
国匪由坌塑岱进丛查!螋!生!!旦笠!!鲞筮!期!堕』曼!i竺曼!尘塑!!尘:坠!!!坐!塑!!塑:!!!:垫:坠:鱼
胞周期提示其增殖能力下降卜2|。将晚期精尿病大 鼠的皮肤KCs培养于正常培养基48 h后,细胞活力 仍然低于正常大鼠。2|。糖尿病患者的皮肤KCs中 增殖细胞核抗原、p53蛋白表达更多,表明糖尿病皮 肤组织存在着“隐性修复”的征象。4:。进一步证实 了糖尿病皮肤组织在创伤前就存在一一系列的组织学 和功能学异常。
万方数据
圈匪内佥鎏岱逝盘盔兰Q塑生!!旦筮望鲞筮!翅鱼!』量!生咝匹塑!坚!些尘:丛!!坚虫笪!Q堕:坠!:丝:№:!
胞和结缔组织细胞合成分泌¨引。 糖尿病皮肤未受损时MMPs和TIMP的表达已
经存在异常。朱平等¨5j研究发现,糖尿病大鼠皮肤 MMP-9明显升高,而其抑制剂TIMP一1却并没相应 增高,二者比值的明显升高使MMP-9生物学活性抑 制减弱,导致糖尿病鼠皮肤胶原排列稀疏、肿胀变 性、间距增宽。Brandner等¨41发现糖尿病皮肤 MMP-2/TIMP-2比值也明显升高,同样可能是糖尿 病皮肤胶原含量减少,真皮结构变薄的生物学机制 之一。另外,体外培养糖尿病来源的皮肤FBs,发现 其MMP一1,2,3,9的表达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 增加‘3|。
细胞(FBs)。 糖尿病大鼠表皮层厚度明显变薄,层次欠清晰,
部分细胞缺乏复层排列,棘细胞数量明显减少¨1。 随着患病时间延长,其表皮细胞层数减少至一至两 层,棘细胞层、颗粒层明显缺失,细胞形态不均,皮肤 厚薄不一。另外,真、表皮之间的基底层干细胞库逐 渐出现“干涸现象”或(和)细胞功能失调,并随时 间的延长而加重旧-。
正常皮肤表皮与真皮呈犬牙交错的波浪式结 合,二者之间由皋底膜带分隔,层次分明。表皮主要 分为基底细胞层、棘细胞层,颗粒层以及角质层,主 要细胞为角质形成细胞(KCs);真皮层分乳头层和 网状层,主要由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构成,呈编织状 或平行纤维束状排列,主要细胞为成纤维
DOI:10.3760/cma.j.issn.1673-4157.2009.06.017 作者单位:510120广州,中山大学第:附属医院内分泌科
首先,皮肤中某螳蛋白和氨基酸在高糖环境中 发生糖基化,转变为AGEs,导致其生物学特性的改 变和功能受损或丧失。纤连蛋白、层黏连蛋白、玻连 蛋白足细胞中重要的基质成分,不仪作为皮肤组织 的结构支架与细胞紧密接触,而且包含许多在细胞 生长、分化、移行及信息传递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因 子o 7|。转变为AGEs后这砦重要功能都会受到损 害,使皮肤组成细胞的黏附、增殖力下降。
AGEs造成的损伤呈时效和量效关系,且不同 修复细胞对高糖和AGEs的耐受力不同,因而随糖 尿病病程进展,不同组织细胞所表现的生物学行为 的改变也有所不同¨1。 3.2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及其抑制剂(TIMPs) MMPs是一组zn2+依赖的内肽酶,是降解细胞外基 质的一类重要蛋白水解酶,其表达量异常是糖尿病 皮肤创伤难愈的苇要原囚。目前发现该家族有三十 多个成员,可由皮肤全层细胞以及多种炎性反应细 胞分泌。MMPs的活性可从基因转录水平、酶原的 活化激活和内源性抑制剂抑制3个水平进行调节。 TIMPs共有4个成员,是MMPs的内源性抑制剂,通 过与MMPs的催化区可逆性结合,抑制MMPs的活 性。其具有抑制细胞外基质更新、抑制血管化、促细 胞分裂、改变细胞形态等生物学功能,主要由巨噬细
to the reduction of skin thickness and layer,denaturation of connective tissue,variation of cell morphology, decline of cell adhesion and proliferation and abnormal collagen formation.This kind of”undedying disor=
与正常大鼠相比,糖尿病大鼠FBs呈类圆形、铍 缩、圆锯齿状的异常形态,同时细胞间黏附力及连接 减弱。1j。体外培养发现糖尿病鼠来源的FBs迁移 能力下降75%H1。
糖尿病真皮组织中p53水平增高而Bcl-2水平 减低,糖尿病鼠真皮FBs凋亡明显增加【41。长病程 糖尿病皮肤中FBs有“自我更新”的要求,启动了增 殖周期,但由于某种原因使其不能有效进入G/M 期;短病程糖尿病组未见明显改变旧J。
【Key words】Diabetic skin;Underlying disorder;Diabetic foot
(Int J Endocrinol Metab,2009,29:417420)
糖尿病足是指与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 的周围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或)深 层组织破坏,其机制除了下肢血管与神经病变、继发 感染等因素外,皮肤组织本身的改变也越来越受到 关注。在组织结构完整性尚未遭到破坏时,糖尿病 皮肤即已存在异常改变,这种改变有别于皮肤完整 性破坏的外源性损害,亦有别于血管神经病变所致 的继发性损害,而是皮肤自身组织学和细胞功能学 的内源性损伤。1 J。主要包括皮肤组织学改变,细胞 生物学行为改变,以及局部皮肤组织某些网子的改 变。本文将从以上几方面对该现象及其相关机制进 行综述。 1皮肤组织学改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