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年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丙子 一岁

十二月十九日(公元1037年1月8日)卯时,生于眉山县(属成都府路之眉州)纱縠行。

此年父苏洵二十八岁,母程氏二十七岁。范仲淹四十八岁,梅尧臣三十五岁,欧阳修三十岁,司马光十八岁,曾巩十八岁,王安石十六岁,程颢五岁,程颐四岁。范仲淹因反对宰相吕夷简,贬知饶州,欧阳修亦坐贬夷陵。

宝元元年(1038年)戊寅 三岁

苏轼兄景先卒。

元昊称帝,国号“夏”,史称“西夏”。

宝元二年(1039年)己卯 四岁

弟苏辙生于二月二十日。

庆历三年(1043年)癸未 八岁

始入乡校,从道士张易简读书,闻欧阳修等名。

此年范仲淹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新政”。

庆历五年(1045年)乙酉 十岁

苏洵东游京师,拟应次年的“茂才异等”科考试。苏轼从母程夫人读书,“奋厉有当世志”。此年因苏舜钦进奏院事件,范仲淹等离朝出任地方官,“庆历新政”中断。

黄庭坚生。

庆历七年(1047年)丁亥 十二岁

苏洵因制科落第,南游庐山等地。五月苏轼祖父苏序卒,苏洵闻讯返家,自此居丧读书,并教养二子。

皇祐元年(1049)己丑 十四岁

苏洵作《名二子说》,名轼及弟辙。

是岁,秦观生。

皇祐四年(1052年)壬辰 十七岁

三姊受其舅程濬、姑宋氏、夫之才(正辅)之虐,卒。苏、程结怨。

范仲淹卒。

皇祐五年(1053)癸巳 十八岁

至是岁,日益壮大,好读史、论史,章亦好道。

晁补之、陈师道生。

至和元年(1054年)甲午 十九岁

娶妻王弗。张方平镇蜀,访知苏洵之名。

是岁,张耒生。

至和二年(1055年)乙未 二十岁

以诸生谒张方平于成都,张一见待以国士。

嘉祐元年(1056年)丙申 二十一岁

张方平致书欧阳修推荐苏洵,苏轼、苏辙随父进京.兄弟俱获开封府解,拟应次年的进士试。苏洵上《书》欧阳修,并上所作《洪范论》、《史论》,修大称赏之。时欧阳修任翰林学士,荐苏洵于朝,洵文名大盛。

嘉祐二年(1057年)丁酉 二十二岁

正月六日,以翰林学士欧阳修知贡举。应省试,所撰《刑赏忠厚之至论》无所藻饰,一反险怪奇涩

的“太学体”。梅尧臣得之以荐,欧阳修喜置第二。省试时并作杂策五首、诗一首。

母程氏卒于家,父子三人回蜀治丧。

嘉祐四年(1059年)己亥 二十四岁

母丧服除,十月与父、弟携眷赴京,沿岷江、长江东下,岁末至江陵,将三人一路唱和诗歌编成《南行前集》,苏轼作序。

嘉祐五年(1060年)庚子 二十五岁

回朝,授河南府福昌县主簿。苏洵试秘书省校书郎。

梅尧臣卒。

嘉祐六年(1061年)辛丑 二十六岁

与弟苏辙同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制策,苏轼入三等,除大理评事凤翔府签判,十二月赴任,苏辙送至郑州西门。苏洵授霸州文安县主簿,在京编撰礼书;苏辙制策入四等,除商州军事推官,知制诰王安石封还诏命,辙遂辞官不赴,居家侍父。

《石林燕语》卷二云:“故事,制科分五等,上二等皆虚,惟以下三等取人,然中选者亦皆第四等。”

嘉祐八年(1063年)癸卯 二十八岁

三月仁宗皇帝崩,英宗即位。

苏轼在凤翔任。时陈希亮知凤翔府,其始,轼与希亮不甚叶,作《客位假寐》诗。。

秋,考试永兴军。王安石丧母,苏洵不赴吊,作《辨奸论》刺之。苏轼兄弟有“嘻其甚矣”之谏。

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乙巳 三十岁

凤翔签判任满代还,转殿中丞判登闻鼓院。召试馆职,除直史馆。

妻王弗卒。

此年宋廷议英宗本生父濮安懿王称号,宰相韩琦、参知政事欧阳修,与天章阁待制司马光、御史吕诲、范纯仁、吕大防等激烈相争,史称“濮议”。

治平三年(1066年)丙午 三十一岁

苏洵卒于京师,苏轼、苏辙兄弟护丧返蜀。

治平四年(1067年)丁未 三十二岁

在家乡眉山居父丧。

宋英宗崩,神宗即位。欧阳修罢参政,知亳州。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戊申 三十三岁

除父丧,离蜀赴京。

神宗召见翰林学士王安石,酝酿变法。

熙宁二年(1069年)己酉 三十四岁

二月,王安石参知政事,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主持变法。苏轼至京,除判官告院。苏辙除条例司检详文字。四月,诏议改贡举法。五月,苏轼上《议学校贡举状》,认为不当轻改,得神宗召对。御史中丞吕诲弹劾王安石,出知邓州。秋,苏轼为国子监考试官,策题讽刺王安石。神宗数次欲用苏轼,被王安石阻止。冬,苏轼权开封府判官,作《上神宗皇帝书》,全面驳斥“新法”。

*八月十四日,为国子监举人考试官。发策为王安石所怒。《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七熙宁三年三月壬子纪事:“初,轼为国子监考试官,时二年八月也。安石既得政,每赞上以独断,上专信任之。轼发策云:晋武平吴以独断而克,符坚伐晋以独断而亡。齐桓专任管仲而霸,燕哙专任子之而灭。事同功异,何也?安石见之,不悦。上数欲用轼,安石必沮毁之。”

*《能改斋漫录》曾记一事,言轼作诗以讽安石:“安石作假山,其中多诡怪。虽然知是假,争奈主人爱。”

熙宁三年(1070年)庚戌 三十五岁

判大名府韩琦言青苗法害民。苏轼《再上皇帝书》,要求罢免王安石。神宗贬黜群官,扶持安石。苏辙

在条例司议事不合,出为河南府判官。御史谢景温诬奏苏轼,查无实据。王安石拜相。

熙宁四年(1071年)辛亥 三十六岁

六月,得通判杭州差遣,离京赴任。途经陈州,时张方平守陈州,苏辙为州学教授。九月离陈州,苏辙送至颖州,同谒欧阳修。十一月至杭。此年司马光因反对“新法”,罢归洛阳。

熙宁五年(1072年)壬子 三十七岁

在杭州通判任。七月循行属县,八月监试进士。时卢秉提举两浙盐事,改革盐法,十二月,苏轼被命监视开运盐河,至湖州考察堤岸,又至秀州。

欧阳修卒。

熙宁六年(1073年)癸丑 三十八岁

在杭州通判任。冬,往常、润、苏、秀等州赈济饥民。

朝廷设立“经义局”,修《诗》、《书》、《周礼》三经义,命王安石提举。

熙宁七年(1074年)甲寅 三十九岁

在杭州通判任。纳侍妾朝云。九月,差知密州。离杭赴任,十一月至密。

此年大旱,流民多入京,郑侠上《流民图》,坐编管。王安石罢相,知江宁府,吕惠卿参知政事,继续施行“新法”。

熙宁八年(1075年)乙卯 四十岁

在密州知州任。

此年王安石复相,吕惠卿罢。颁行《三经新义》。

熙宁九年(1076年)丙辰 四十一岁

在密州知州任,九月移知河中府,十一月离密赴任。

此年王安石罢相,知江宁府,神宗亲自主持续行“新法”。

熙宁十年(1077年)丁巳 四十二岁

二月,于道中改知徐州。至京师,有旨不许入国门。五月至徐州。七月,黄河决堤,水汇徐州城下,苏轼亲率军民筑堤抗灾。

元丰元年(1078年)戊午 四十三岁

在徐州知州任,筑黄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