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治理结构改革与职能转变
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政府职能转变分析
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政府职能转变分析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政府职能转变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和方向。
政府职能转变是指政府通过改革和创新,调整政府的职能定位和作用,优化政府的职能结构和运行机制,以全面提高政府服务和治理能力的过程。
一、政府职能转变的背景及意义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如产业结构偏重、环境污染、社会矛盾加剧等。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政府需要对自身职能进行适时调整和变革。
政府职能转变的目的是提高政府的服务和治理能力,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政府应该转变职能定位,由“主导一切、兜底保障”转变为“服务大众、放权利用”。
政府应该将重心放到优化服务、提高效率、促进市场、健康发展公共事业、防止和解决风险等诸多方面,以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
二、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内容1、政府职能定位转变政府应该转变职能定位,加强服务意识,明确主管职责,明确权责边界。
政府应该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和政府引导作用,在改善营商环境和创新环境上积极出彩,营造育人环境、生态环境等一系列公共服务等领域为大众创造更多的便利。
2、政府部门职能和层级调整政府应该重视农村人口的生活,优化公共资源的配置、重视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等。
同时,精简政府机构、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分级管理等政策的实施将有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进程。
3、政府工作职责与权责政府工作职责要与权责结合起来,落实责任,加强自身建设,增强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在社会发展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三、政府职能转变的阻力和瓶颈尽管政府职能转变是必然趋势,但其实施中还会面临一些阻力和瓶颈。
政府部门间协作不畅、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仍然存在,改革初期人员的思想、体制、技能等方面的转变、认可和支持还需时间和过程。
四、建立新型政府关系政府应当加强与企业、社会团体等力量的互动,构建全新的合作关系。
政府可以与金融机构、科技公司、研究机构等建立联合实验室等,鼓励企业、社群进入公共服务、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县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工作总结
县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工作总结一、引言县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是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探索,我们县政府在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特此进行总结。
二、背景与动因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县级行政区的职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县政府逐渐从传统的行政管理者转变为服务型政府,需要更加注重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更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对于机构设置和工作方式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三、职能转变1. 加强指导和规划职能县政府积极担负起加强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指导和规划职能,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产业升级、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政策,引领和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2. 优化资源配置职能优化资源配置是县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方向。
通过深入调研、科学分析,县政府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最需要的领域,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 便民利民职能县政府将便民利民作为职能转变的重要目标,积极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行政服务。
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在线办理、网上申报等服务,方便和满足群众的需求。
四、机构改革1. 系统编制优化通过深化机构改革,县政府进行了系统编制优化。
按照职能转变的要求,对原有的行政机构进行了调整,取消了一些冗余机构,优化了编制结构,提高了工作效率。
2. 强化职能部门建设县政府重视职能部门的建设和业务能力提升,加强职能部门的人员培训和学习,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
同时,改进工作方式,推行绩效考核制度,激发部门工作的活力。
3. 推进机构协同合作县政府注重不同机构之间的协同合作,打破各部门之间的壁垒,形成合力。
加强内部沟通和协作,推动政策的贯彻落实,提高工作效率和执行力。
五、成果与问题1. 取得的成果通过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县政府在服务型政府建设、资源配置优化、便民利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政府工作更加规范化、高效化,重要事项能够迅速响应和解决。
综论中国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
叶克林 侯 祥 鹏
内容提 要
科 学界定地 方政府 职能取 决干纵 向—— “ 中央 一地 方” 政府权 力关 系架构下 的权责划分 和横
向— — 不 同时 代 条 件 下 政 府 属 性 及 其 行 为取 向这 两 个 维 度 变 量 的 影 响。 本 文 基 于 经 济 学 公 共 品 理 论 的 研 究 视 角 , 建 了 一个 以地 方层 次 上 的 外 部 性 和 规 模 经 济 构 成 的二 维 空 间 , 此 作 为 “ 构 以 中央 一地 方 ” 府 职 能 划 分 政
论 研 究 探 寻 中 国 地 方 政 府 机 构 改 革 取 向 , 其 提 为
有 多 方 面 的 职 能 , 作 为 统 治 者 和 领 导 者 的 政 治 如 职 能 ; 理 经 济 工 作 的 经 济 职 能 ; 理 社 会 公 共 事 管 管 务 的社 会 职 能 。⑧ 在 一 国 政 府 体 系 中 , 方 政 府 ” 地 职 能定位往 往取决 于纵 、 两个 维度变 量的影 响 。 横 ( ) 向维 度 : 中 央 一地 方 ” 府 权 力 关 系 一 纵 “ 政 架 构 下 的 权 责 划 分 。 国 际 经 验 表 明 , 了 极 少 数 除 例 外 , 论 是 实 行 何 种 政 体 类 型 的 国家 , 是 追 溯 无 还 历 史 、 察 现 实 、 望 未 来 , 方 政 府 的 地 位 和 作 考 展 地 用 总 会 受 到 特 定 “ 央 一地 方 ” 府 权 力 架 构 的 制 中 政 度 约 束 。 “ 种 制 度 的 基 本 特 征 是 实 行 纵 向 分 权 这 和 制 衡 , 中 央 与 地 方 政 府 各 有 划 分 明 确 的 事 务 即 范 围 , 且 在 各 自事 务 范 围 内 享 有 充 分 自主 权 , 并 同 时 , 方 政 府 有 足 够 的 宪 政 保 障 以 反 制 中 央 政 府 地 的 随 意 干 预 , 方 在 某 些 事 项 上 通 过 联 合 作 业 和 双 混 合 财 政 进 行 府 际 合 作 。 因 此 , 这 种 权 力 关 ” 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以广州市为例
学术ACADEMIC 【内容摘要】本文概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关理论;从政府职能转变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要意义入手,阐述政府职能转变具体内容,介绍了广州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基本情况;分析了广州市政府职能转变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地方政府职能转变 产业转型升级 实体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杨勇军 杨新荣自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底首次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议后,全国各省市政府都在认真研究部署实施改革方案,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入深水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在政府职能转变,需要落在实处。
广州作为国际化大都市,2016年4月市政府即印发广州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案及5个行动计划的通知。
除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繁重,广州城市发展的优势和短板也是突出的,群众的期盼是强烈的,政府应对措施是有力的,本文将详细阐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广州市政府职能转变过程和现状、存在的问题、原因与对策。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一)政府职能转变对深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动因阐释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在于政府职作者简介:杨勇军 (1974- ),男, 湖南郴州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杨新荣,男,国家二级教授,硕士生导师,广东白云学院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以广州市为例能的有效转变,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因此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搞好顶层设计,在经济领域和政府改革两方面乏力,按照市场要求来规范和完善政府权力及治理。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政府释放更多政策红利。
目前国家经济结构和供需关系发生了变化,实体企业活力不足、缺乏原创核心技术,大量高端产品依赖进口,政府应尽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增强企业活力。
(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减少行政权力直接干预。
去产能应该是市场充分竞争后的优胜劣汰,不能用行政权力强制关闭某个企业。
中国地方政府行政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以深圳市为例资料
8
第五阶段( 2002 年 11 月至 2007年 9 月)
这一阶段改革的重点是: 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完善 宏观调控体系, 健全金融监管体制, 继续推进流通管理体制改革, 加强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建设。 与1998 年机构改革大裁员相比, 这次改革重点不在裁人而 在结构调整, 即把政府职能转变作为改革的主题。十届人大通过 的《政府工作报告》对政府职能的认识和定位更加明确: “在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职能主要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 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6
第三阶段(1992 年 10 月至 1997年 8 月)
这一阶段的改革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为宗 旨, 改革的重点在于转变职能, 理顺关系, 精兵简政, 改革的根本 途径是实现政企分开。同时,以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为重点 , 全 面推进机关、事业、企业人事制度的改革
Hale Waihona Puke 改革成果:经过改革 , 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和办事机构由 86个调整为 59 个, 各部门人员精简平均为 20%左右。省、自 治区党政机构由平均 76 个减为 56 个, 直辖市党政机构由平均 100 个减为 75 个。市地县的党政机构, 也按照中央的要求作了 精简。各级政府机构人员约减少 200 万 , 占原有行政编制的 23%。
5
第二阶段(1987 年 11 月至 1992年 9 月)
第二阶段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发展需要而进行的行政改革阶段。这次改革明确提出 了以转变政府职能为关键, 要求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 使政府对企业由直接管理逐步转向间接管理为主。 改革成果:国务院部委由原来的 45 个减为 41 个, 直属机构从原来的 22 个减为19 个, 非常设机构从原 有的 75 个减为44 个; 人员编制比原来减少 7900 多 人,约 1/5。
浅谈市县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
浅谈市县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引言市县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是当前中国政府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行政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为了提高政府效能,加强服务能力,市县政府不断进行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探索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政府机构和运行模式。
市县政府职能转变市县政府职能转变是指市县政府从行政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过程。
传统的市县政府主要承担行政管理职责,而职能转变就是要将政府从“管理者”变为“服务者”,为市民提供更高质量、高效率的公共服务。
具体来说,市县政府在职能转变中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创新服务理念:市县政府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以市民为中心,积极主动为市民需求提供服务。
要加强市民参与,通过听取市民意见、建立政民互动平台等方式,增加政府与市民的互动和沟通,提高政府服务的针对性和满意度。
2.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市县政府要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减少不必要的审批环节,提高办事效率。
要推行“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平台,实现政务服务的全流程在线化,方便市民办事。
同时,要加强监管,建立监督机制,确保行政审批的公正和透明。
3.强化社会治理能力:市县政府要加强社会治理工作,推动社会公平正义。
要加强社会组织建设,鼓励市民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形成多元化的社会治理格局。
同时,要加强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市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4.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市县政府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和职能配置。
要推行权责清单制度,明确政府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避免重复或交叉管理。
此外,要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估机制,促进政府工作的科学决策和规范运行。
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市县政府机构改革是指对市县政府内部组织结构和运行模式进行调整和改革的过程。
通过机构改革,市县政府可以提升工作效能,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市县政府机构改革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精简机构设置:市县政府要精简机构设置,优化机构层级,减少冗余机构和重复职能,提高政府决策的效率和准确性。
浅议我国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
浅议我国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职能是一个历史范畴。
十六大报告指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我国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是新阶段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
一、我国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历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工作中来”,实际上是理顺了各级行政关系,明确了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实现了政府工作从文革时的混乱状态到条理有序的第一次转变。
这次转变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起点,是真正意义上的历史转折,二十多年来的经济发展成果都建立在这次伟大的变革的基础之上。
改革开放之初,沿海地方政府都着重于制定实施各种优惠政策和相关配套政策,大力招商引资,是一种经济空间和市场领域的建构行为。
到八十年代末期,全国有条件的地市政府基本上都组织实施了招商引资及配套政策行为,从而形成了第一次招商引资潮,政府工作的重心真正转移到经济上来,其职能则侧重到建立、开辟市场领域上来,并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块经济模式,使区域经济的格局基本具备,基本构建了满足国家和地方经济起步的需要,并在国际经济发展中利用本地优势形成一定规模的经济空间和市场领域。
这应该是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实质性突破,也是政府职能具体内容的转变,是继明确的经济方针以来的第二次政府职能的转变。
直到现在,西部落后地区的政府仍然将工作重点放在招商引资上面。
在西部大开发实施的三年中,西部各省市明确地提出了“招商引资”为经济发展的重点。
天峨县作为西部较贫困的县份,在招商引资方面,也同样存在着以政府主导的招商引资格局,甚至规定了每个单位的领导每年的招商引资的数额。
这就是政府职能错位的表现之一。
因为,招商引资不是政府的重要行为,而是企业行为。
沿海地区的大部分地区却早已超越这个阶段,这些地方政府职能的重点已经转移并升级为经济空间的开拓,资源优化配臵,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的宏观调控,转变为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调控,这就是我国地方政府职能的第三次转变。
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工作总结范文
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工作总结范文我市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在XX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机构编制委员会的具体指导下,紧紧围绕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大力简政放权,优化机构设置,理顺职责关系,严控人员编制,提高行政效能,建设服务型政府,较好地完成了各项改革任务,现将主要工作情况总结如下:一、基本情况我市政府机构改革工作分为四个主要阶段。
一是调研准备阶段。
安庆市布置机构改革任务后,我市编办就根据政府机构改革的总体安排,组织力量、深入卫生、计生、市场、文化、科技、规划、体育等需要改革部门,开展机构改革的前期调研工作,广泛听取意见。
并向兄弟县学习经验,交流看法。
二是拟定方案阶段。
我办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研究提出我市政府机构改革初步方案,经充分论证、反复修改,分别提交市编委会、市委常委会审议。
三是方案报批阶段。
编办拿出的《XX市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方案》经市委、市政府通过后报安庆市政府批准,在批准的过程中,我办经常向安庆市编办汇报请示,不断根据安庆市的要求将方案修改完善,并及时向XX市委、市政府汇报。
四是组织实施阶段。
XX市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经安庆市政府批复同意后,及时印发了《XX市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实施方案》,并向市委常委会通报了市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和前期工作情况。
市委胡书记高度重视机构改革工作,及时召开常委会调整了改革部门的领导班子。
同时我市还拟订了“三定方案”制订办法,文件下发后,各部门迅速行动,认真做好“三定”工作。
改革后我市政府工作部门24个(不含监察局),其中有4个涉改部门,班子成员全部调整到位,人员分流整合到位,“三定”规定已全部完成。
二、主要做法本次政府机构改革,坚持以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紧密结合XX实际,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和经安庆市政府批准的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全面落实各项改革任务。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把握机构改革的方向性市委、市政府对本次政府机构改革高度重视。
综论中国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_叶克林
综论中国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X叶克林侯祥鹏内容提要科学界定地方政府职能取决于纵向)))/中央-地方0政府权力关系架构下的权责划分和横向)))不同时代条件下政府属性及其行为取向这两个维度变量的影响。
本文基于经济学公共品理论的研究视角,构建了一个以地方层次上的外部性和规模经济构成的二维空间,以此作为/中央-地方0政府职能划分的判断矩阵,并进一步简要分析了中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取向。
本文认为,中国地方政府机构设置与中央政府有同有异理应是主流政策取向。
具体而言,省级政府可能最为接近中央政府的模式,地市级政府可能更偏向于因地制宜的模式,而县、乡级政府将趋于功能整合、部门精简,一如缩微版的/大部制0。
关键词中国地方政府职能转变机构改革公共经济学地方政府经济学引言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继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和2003年五轮政府机构改革之后,中国于2008年春季再度启动第六轮政府机构改革。
从政府转型绩效角度考察,前后继起、不断深化的五轮机构改革,虽然基本摆脱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管理模式,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
总体上看,中国行政管理体制仍未彻底完成从计划经济时代的管制型、全能型政府,向市场经济时代的规制型、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¹当前,中央政府的/大部制0改革正在深入,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接踵而至。
中国是一个广土众民、发展不平衡、长期实行中央高度集权管理的大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不仅受到中央政府/大部制0改革指向的深刻影响,而且取决于/中央-地方0政府权力关系架构下的权责划分和职能定位。
为此,本文试图从公共经济学及其公共品理论的特定视角,研究中国地方政府职能界定的科学依据及其对政府机构改革取向的影响。
深入系统地考察中国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具有理论研究、改革实践和学科建设的多方面重要意义。
从理论层面来看,中国自秦设郡县以来,直至当前的改革开放,面广量大的地方政府职能始终未能得到合理定位。
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职责体系和组织结构
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职责体系和组织结构1 政府职能转变该做什么作为管理国家事务的系统,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变是改进和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高国家治理效能的必然选择。
近几年,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政府职能的转变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那么,政府职能转变该做什么?首先,政府职能转变应多注重政府各职能间的衔接,充分调动职能部门发挥优势,更好地履行各自职责,增强政府职能的有效性。
其次,政府职能转变应充分满足当代社会需求,完善社会管理丛覆盖更多社会新兴变化,更多投入新兴项目支持,创新实施社会管理新模式。
此外,政府职能转变也应着力优化政府职责体系和组织结构,以量身定制的治理体系和多角度改善行政效能,杜绝重复建设,优化政府治理布局、结构和内容,满足社会对政府服务内容的新要求,促进创新发展。
2 优化政府职责体系和组织结构优化政府职责体系和组织结构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内容,应当坚持规范化、流程化的管理运行,提高政府的治理效能。
首先,完善行政管理框架和细则,统一规定行政职责的清晰界定以及准确的实施办法,改善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构建公平的政府服务环境。
其次,保持社会治理的良性循环,建立以信息共享为主的行政服务运行模式,减少行政审批和监管流程,提高政府事业管理水平,维护社会稳定和利益公平。
此外,还要充分理解和满足社会服务需求,更好的关注和解决民生问题,优化政策环境,激励关系民生的市场主体创新发展,加强政府责任落实。
总之,政府职能转变必须多方面调整和改进,努力实现政府更高效、结构更加合理、职能更加科学的目标,最终将构建强大的新体制、引领发展新模式,进而推动社会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地方政府的职能与改革
地方政府的职能与改革一、地方政府的职能地方政府作为国家权力机关之一,在国家政府的领导下,负责本地区的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
具体来说,地方政府的职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公共服务保障。
地方政府需负责本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卫生、公共安全等公共服务的提供,以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2、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管理。
地方政府需积极推进本地区经济发展,吸引外资,促进产业升级。
同时,在推动社会稳定管理方面,也承担着重要的责任。
3、环保和资源统筹。
地方政府需要保证本地区的生态环境,加强环保工作,合理规划和利用本地区的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4、民生民主和法治建设。
地方政府需加强民生保障工作,保障群众的基本权益,促进民主和法治建设。
二、地方政府改革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的职责日益重要,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
因此,地方政府的改革变得尤为必要。
1、机构重组。
地方政府的机构设置需要合理化,精简行政机构,并对机构职能进行优化与整合,避免职能重叠、浪费资金。
2、权责清晰化。
地方政府需明确自身职能范围,避免过度介入企业及市场活动,重点关注公共服务与社会稳定管理等方面。
3、信息化建设。
地方政府需借助信息化手段,建立对本地区经济、社会、环保等领域的数据汇聚和分析,增强政府和市场的互动与协作。
4、政务公开。
地方政府需要强化政务公开工作,提高政务信息公开的透明度,增强社会监督力度,挖掘公民和社会组织的治理潜力。
三、结语地方政府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重要的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
针对地方政府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必须加强改革,推动机构优化,职能转变,不断提升政府的服务水平,以更好地服务于公众,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
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
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是中国政府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高政府治理效能而进行的重要改革举措。
该方案的目标是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优化政府职能配置,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背景和意义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变革深入推进,对政府提出了更高要求。
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求,亟需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
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的实施,将有助于增强政府的决策能力、执行能力和服务能力,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和效率。
二、总体目标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的总体目标是建设服务型政府,改革政府组织结构和职能配置,提高政府责任落实和管理效能,推动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主要内容1. 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和优化各级政府机构的设置和职能。
取消重复、交叉和过度的职能,减少行政层级,提高决策效率。
同时,加强政府各个部门、机构之间的协同配合,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
2. 职能转变和责任落实推动政府职能向市场、社会组织和公众转移,逐步放权、减负、简政。
加快政务公开,推动阳光政府建设。
加强政府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管,确保政府责任的落实。
3. 部门协同和政策协调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同沟通和合作,形成政策协调机制和工作协同机制。
推动政府工作重心从“管理”向“服务”转移,加强对市场主体的支持和服务。
4. 提高行政效能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审批流程,优化服务方式。
推广电子政务,提高办事效率和便捷度。
加强政府绩效管理,建立健全考核机制,激励政府工作人员提高服务质量。
四、实施路径和措施1. 制定改革方案制定具体的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明确改革目标、任务和实施路径。
充分听取各方意见,确保改革措施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2.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改革领导小组,统一协调改革工作,确保改革部署有序进行。
加强改革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改革意识和能力。
中国的体制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
中国的体制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体制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是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不断推进体制改革,以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需求。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中国的体制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过程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首要任务。
政府逐步放开市场,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实行市场经济。
这一改革带来的最明显的变化之一是国有企业改革,政府逐步解决国有企业的问题,改革企业所有制,引入竞争机制,提高企业效益和竞争力。
同时,政府还加强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制定了一系列经济政策以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增长。
政府职能从过去的“大包大揽”转变为服务型的政府,更注重提供公共服务,保障市场的公平竞争。
二、政府机构改革的深化中国的体制改革还包括政府机构改革。
政府机构改革旨在提高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服务效率。
政府职能从过去的简单行政管理向现代治理转变,建立了一系列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政府机构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政府取消和简化了大量的行政审批事项,减少了企业和个人的行政成本,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权力监督和责任追究机制的建设,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以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效能。
三、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中国的体制改革还包括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
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旨在提高社会安全和社会管理水平。
政府注重社会治理的科学化、法制化和社会参与化。
为了提高社会管理的效果,政府逐步建立了以社区为基础的社会治理体系,推动政府、社会组织和居民共同参与社区治理。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社会公共服务的建设,提供了更好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提高了民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四、生态文明建设与政府职能转变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政府通过加强环境管理和资源保护,提高了生态环境的质量。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职能的转变主要体现在加强环境监管、加强生态文明理念普及和推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论述我国城市政府的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
论述我国城市政府的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
第一点:现有城市政府职能和机构存在的弊端包括:
1.政企不分,城市政府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2.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传送带经济和社会事务;
3.现有城市机构重叠庞大、人浮于事的现象严重。
第二点:城市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的目标是:
1.转变城市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
2.根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行机构改革。
3.深化城市人事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完善公务员制度。
4.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明确划分工作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
5.按照依法制市、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城市行政体系的法制假设。
政府改革中的机构优化与职能转变
政府改革中的机构优化与职能转变政府改革是一个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对机构进行优化与职能的转变。
这既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了提高政府效能和服务质量。
本文将从机构优化和职能转变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机构优化机构优化是指对政府组织结构进行调整和改革,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决策能力。
在实施机构优化时,关键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 精简机构和部门:过多的机构和部门会造成职能交叉、效率低下等问题。
政府应当审慎评估各个机构和部门的职责,合理划分职能,避免工作重叠和资源浪费。
2. 简化决策程序:政府机构的决策程序往往繁琐复杂,导致决策效率低下。
应当推行简化决策程序,减少决策环节,提高决策效率。
3. 加强信息共享与协同:政府各个部门之间信息的孤岛现象是影响机构优化的一个重要问题。
政府应当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提高各个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能力,避免信息壁垒和重复工作。
二、职能转变职能转变是指政府职能由传统的行政管理职能向服务型、创新型、公共安全型等多元化职能的转变。
在职能转变中,要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1. 从行政管理到公共服务:政府应当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为民众提供公共服务上。
通过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增强市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2. 从单一职能到协同治理:政府部门之间应当加强协作,实现跨部门、跨地域的资源整合和治理协同。
只有通过协同治理,才能更好地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
3. 从权力运行到责任担当:政府应当树立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推动权力的规范运行和责任的明确。
通过建立健全的权力监督和问责机制,提高政府的廉洁度和公信力。
三、机构优化与职能转变的案例分析1. 机构优化案例:某地政府取消了三个职能重叠的部门,将其合并为一个新的部门,减少了重复工作和资源浪费的情况。
2. 职能转变案例:某市政府将城市管理职能向社区管理职能转变,加强了社区服务和治理能力,提升了市民的满意度。
结论政府改革中的机构优化与职能转变是提高政府效能和服务质量的重要举措。
论中国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与政府职能的转变
论中国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与政府职能的转变深化推进机构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效率。
本文先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并从当前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设服务型政府。
标签:政府;服务型政府;管理体制一、我国政府管理体制改革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探索新的行政管理体制创造了条件,国际上相继出现了“新公共管理运动”等改革理论,中国这政府管理体制一直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民主水平的提高,还要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并进行相应改革。
根据政务院制定的《关于调整机构紧缩编制的决定(草案)》,进行第一次精简工作,并在1954年初步构建了中国的基本行政框架,1956年,重新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权限关系,先划分中央和各省、市的行政管理职权,再逐步划分省和县、县和乡的行政管理职权。
现在政府存在的较为严重的问题是没有限制部门权力利益化,这跟政府的职责划分利益划分不明确有直接关系,而且政府部门的监督也不是很到位,所以政府需要明确划分职能和利益,并实行相应的奖惩机制进行口常业务处理和相互监督。
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大幅度改革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以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主要三个阶段。
阶段一:改革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模式(1978—1992年)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这一段时间内,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行政管理模式,国家管得较多,抑制了企业和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行政体制改革和创新问题,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开展了以简政放权为重点的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
这一阶段进行推进乡镇基层政权建设;撤销一些部门,推进政府工作人员专业化,探索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
阶段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行政体制改革与探索(1993-2012)1992年,党的十四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进行宏观调控。
地方政府治理结构改革与职能转变
地方政府治理结构改革与职能转变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吴昊摘要:从激励的角度看,政府行为与政府职能取决于政府的治理结构。
我国“多任务委托—代理”型的地方政府治理结构,促成了地方政府普遍的经济增长至上的行为倾向。
这种地方政府治理结构与行为倾向既发挥了促进经济成长的积极效应,也造成了政府公共产品提供功能薄弱、基层地方政府负债严重、许多公共管理政策有效性降低等问题。
解决上述问题和加快地方政府职能转变需要对地方政府治理结构进行必要的改革。
市场化改革的实质是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即需要政府逐步由生产活动的组织者转变为公共产品提供者。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转变地方政府职能的意义以及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政府职能的范围进行了大量讨论,然而,地方政府的职能转变程度和进度与人们的期待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距离。
这就有必要对地方政府职能转变迟滞的原因展开深入的分析,从而探寻加快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路径。
本文将按照制度决定行为的分析思路,对我国地方政府治理结构改革与职能转变的有关问题展开初步性的分析。
一、我国地方政府的治理结构及其行为倾向与计划经济时期相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治理结构的最大区别就是多级政府之间确立了较为稳定的财政分权体制。
财政分权体制的确立,使我国地方政府形成了“多任务委托—代理关系”型的治理结构,并促成了地方政府向上政绩显示与经济增长至上的行为倾向。
1.上下政府间的“多任务委托—代理关系”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曾经对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进行过多次集权与分权的调整,但总体说来,当时各级地方政府都不具有自己独立的财政地位和控制权力,因此在调整和改善行政管理以促进当地企业发展方面,各级地方政府既不具有自由裁量的权力空间,也没有自身的积极性。
为克服财政权力高度集中的弊端和形成能够激发地方活力的财力分配关系,自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我国一直在探索实现中央与地方财政分权的有效形式,并基本上形成了以财政包干为核心的初步性财政分权体制。
党政机构职能转变与改革
党政机构职能转变与改革党政机构职能转变与改革是近年来政府改革工作的重要内容,它关系到政府职能之间的分工协调,也关系到政府服务民众的质量和效率。
一方面,我国政府在这方面所作出的努力着力把政府职能转变为依法行政、从宽监管,把政府职能转变为服务公众、推动市场化,把政府部门职能转变为鼓励企业发展的基础性服务。
另一方面,我国政府在职能转变与改革上也制定了许多政策,如发展法制建设,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重点支持营商环境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及服务改革,推行行政审批分流分类改革,聚焦孤儿药等等。
总之,政府的职能转变与改革,既有转变的作用,也具有改革的作用,而这两者共同作用能够达到改变政府职能、使政府更活跃充分发挥作用的目的。
同时,它们也将为民众提供更好的服务,使政府的服务更加精细,为全体公民创造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更加美好的未来。
为了更有效地推进党政机构职能转变与改革,首先应该加强对政府部门职能转变的观察、评估和管理。
它不仅要根据国家的宏观结构改革的方向,注重分析政府部门的职能,把政府部门的职能转变成更有利于市场运作的支持性职能;还要探索一种新的工作安排,把政府部门的职能职责分开,切实改善政府服务民众的质量和效率,提高政府的运行效率。
同时,在政府部门职能转变改革中,还应多注意培训问题,制定激励机制,设立考核机制,推广技术改造,加强管理信息化,这些都是实现政府职能规范、改革的重要措施。
此外,还要进一步探索政府治理机制改革,把政府部门的职能转变成更紧凑、更有效的组织结构,依靠市场的决策机制来完成政策的制定、执行与服务。
总之,党政机构职能转变与改革,是我国政府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政府服务民众的重要形式。
在推进这一改革上,必须结合本地实际,重视技术改革,健全管理机制,加强对政府部门职能转变的观察、评估和管理,才能为政府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服务,同时也为全体公民创造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更加美好的未来。
为了推动党政机构职能转变与改革,还应重视执行力和监督力的建设。
论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
论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邢文璟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的发展,为了进一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以及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社会迫切要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就是要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并相应地进行政府机构的配套改革,这也是我国政府自我革命的重要手段。
而这一进程中主要面临政府职能缺位、不到位,政府职能越位、错位,机构间职能配置不合理以及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等问题。
在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重大机构改革回顾的基础之上,本文对中国共产党在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中的作用以及部分人群可能具有的几大误区加以简单论述。
关键词:政府职能转变机构改革公共服务职能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的开展与深化,我国社会得以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与此同时,我国政府当前面临的行政环境较之前发生了重大变化。
因此,面对我国社会的新形势、新挑战,我国政府要不断地适时进行政府职能转变及相应地进行机构改革,进而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最终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一、我国政府进行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的必要性哲学知识让我们明白了一切事物随时间、地点、条件的不同而不同。
政府应该具有的职能与机构设置也不会例外,因而政府有必要进行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
(一)政府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所谓政府职能,即国家行政管理机构在一定时期内为实现国家利益和推进社会发展而负有的职责和功能。
由于社会历史条件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因而政府应履行的职能也是不断变化的。
而当前政府正在履行的职能未必是政府应该履行的职能,所以政府要适时不断调整自身职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行政环境与社会需要。
而政府机构是政府履行自身职能的组织载体,是人员、职责以及权力的统一体。
政府的任何职能都必须由一定的机构来履行,这样政府的职能才能够得以实现。
与此同时,机构改革对政府职能也有一定的依赖,即政府机构设置是以政府职能为依据的。
上述社会历史条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国内环境与国际环境。
环境作文之浅谈行政环境变革中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与职责重构
浅谈行政环境变革中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与职责重构【摘要】:新时期,我国提出转变政府职能,建设现代政府的要求,地方政府行政环境发生变革。
基于上述要求及地方发展的需要,地方政府在行政环境变革中应积极进行职能转变与职责重重构。
本文以地方者政府行政职能与职责转变为视角的,在综合分析行政变革的基础上,提出地方政府具体职能转变与职责重构方法,以期为地方政府发展提供理论建议。
【关键词】:行政环境;地方政府;智能转变;职责重构“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庞大的上层建筑也会发生或慢或快的变革。
”这是马克思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观点,着重强调上层建筑与经济发展相联系[1]。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也对此观点进行了阐释,即“行政体制改革是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
”政府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的一部分,必须在一定的行政环境中进行活动,且其顺利开展活动的必要条件是:政府活动要与其运行的内外环境相适应。
我国目前行政环境的现实情况对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及其职责体系重构提出了新要求:地方政府改革的直接目的是增强行政效率,提升政府对经济社会服务的发展水准。
保证经济社会稳定强健地迅速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加深民众幸福感[2]。
本文在此基础上具体探讨地方政府职能转变问题,具体如下:一、地方政府运行环境分析面临着良好的战略发展机遇期。
目前,从我国地方政府所面对的局势上看,既拥有宝贵的发展时机也要面对众多来自内部和外部的挑战和风险。
但总体上呈现出:机遇多于挑战。
地方政府必须要认真看待今后这段重要而关键的时期,这将是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的紧要时期,也是改革开放强化、经济发展方式加速改变的攻坚时期。
1.经济层次在经济层次上,调节和发展经济结构与是我国经济战略机遇期的首要目标。
随着国家对区域经济格局的调整,东部地区的产业经济水平持续上升,向内地地区进行了产业的部分转移,进一步突显出了中西部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的优化力量,这对各地更好地运用外力完成跨越进步十分有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政府治理结构改革与职能转变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吴昊摘要:从激励的角度看,政府行为与政府职能取决于政府的治理结构。
我国“多任务委托—代理”型的地方政府治理结构,促成了地方政府普遍的经济增长至上的行为倾向。
这种地方政府治理结构与行为倾向既发挥了促进经济成长的积极效应,也造成了政府公共产品提供功能薄弱、基层地方政府负债严重、许多公共管理政策有效性降低等问题。
解决上述问题和加快地方政府职能转变需要对地方政府治理结构进行必要的改革。
市场化改革的实质是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即需要政府逐步由生产活动的组织者转变为公共产品提供者。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转变地方政府职能的意义以及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政府职能的范围进行了大量讨论,然而,地方政府的职能转变程度和进度与人们的期待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距离。
这就有必要对地方政府职能转变迟滞的原因展开深入的分析,从而探寻加快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路径。
本文将按照制度决定行为的分析思路,对我国地方政府治理结构改革与职能转变的有关问题展开初步性的分析。
一、我国地方政府的治理结构及其行为倾向与计划经济时期相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治理结构的最大区别就是多级政府之间确立了较为稳定的财政分权体制。
财政分权体制的确立,使我国地方政府形成了“多任务委托—代理关系”型的治理结构,并促成了地方政府向上政绩显示与经济增长至上的行为倾向。
1.上下政府间的“多任务委托—代理关系”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曾经对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进行过多次集权与分权的调整,但总体说来,当时各级地方政府都不具有自己独立的财政地位和控制权力,因此在调整和改善行政管理以促进当地企业发展方面,各级地方政府既不具有自由裁量的权力空间,也没有自身的积极性。
为克服财政权力高度集中的弊端和形成能够激发地方活力的财力分配关系,自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我国一直在探索实现中央与地方财政分权的有效形式,并基本上形成了以财政包干为核心的初步性财政分权体制。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则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确立了相对规范和稳定的财政分权体制,各级地方政府也确立了相应的财政分权体制。
财政分权体制的形成,使我国地方政府治理结构从以往的行政与财政统一纵向集权控制,转变为在基本行政规范与地方政府主要官员任免方面继续实行纵向集权控制,而在财政收入与支出管理方面则实行逐级分权管理。
财政分权体制下的我国地方政府治理结构与典型的“财政联邦主义”存在着根本性的区别,“财政联邦主义”的本质是行政与财政双重分权,而我国在保持行政纵向集权体制下实行财政分权,其实质是一种不同层级政府间的“多任务委托—代理关系”。
具体说来,这种治理结构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上级政府在很大程度上掌握着下级政府主要官员的任免权,上下级政府之间在本质上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
二是下级政府面对的是上级政府交给的多任务委托合同,例如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保护环境、维护社会秩序、发展公共教育等。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时期,上下级政府之间也是一种典型的委托代理关系。
两者的根本区别是,在计划经济时期,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目标管理是通过下达计划指标特别是指令性计划,并考察下级政府的执行结果来考核其业绩;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考察地方政府业绩的计划指标绝大多数被市场业绩指标所取代,即上级政府选择一些关键性的评价指标,例如GDP及其增长率、就业水平、财税收入、出口与利用外资情况等进行不同地区比较,某个地区相关指标与其他地区相比的位次变动就成为其业绩情况的最直接反映。
三是上级政府分配给下级政府一定的财源并赋予其自主支配财政支出的权力,各级地方人大尚未对同级政府形成有效的制约与监督,因此在其财政资金的使用方面地方政府行政机关具有非常大的自由裁量空间。
四是政绩良好的官员一般能得到更多的晋升机会,晋升又对各级官员具有非常高的个人效用。
即使不能得到晋升,出色的业绩表现也能给地方政府的主要官员带来良好的声誉和威望。
2.向上政绩显示与经济增长至上的行为倾向由于下级政府的工作业绩评价主要来自于上级政府,因此,下级政府的行政管理活动必然具有明显的向上政绩显示倾向,即与当地居民的偏好相比,地方政府更重视上级政府最关注、易考察、对外具有较高宣传价值的事项。
经常可以发现一些地方政府在持续改善主要街路基础设施上具有极大的热情,而不愿对居民区破损路面进行必要的维修,甚至宁愿投巨资修建气派的办公楼、大广场、宽马路,也不愿对短时期内难以显示政绩的社会服务和公共产品增加必要的投入。
一般说来,在地方政府所承担的各项职责中,促进经济快速增长最具政绩显示功能。
一方面,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背景下,经济快速增长很自然地成了衡量各地方政府业绩的关键性依据;另一方面,经济增长也有利于地方政府在其他方面的政绩显示。
因为经济快速增长必将提高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从而为地方政府开展文教事业、社会治安、美化城市环境等提供财力保障。
因此,地方政府向上政绩显示的行为倾向最终必然表现为经济增长至上的行为倾向。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地方政府追求经济增长的具体做法在不同时期有所不同,但那仅是随社会经济环境而做出的适应性调整,而不是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
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处于普遍的短缺经济状态,地方政府一方面积极介入已有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协调银行帮企业筹措资金,跑行政主管部门为企业争取短缺资源和各种管制配额,另一方面大量投资资金需求少、见效快、能避开国家计划控制的“短、平、快”消费品生产项目。
进入90年代以后,上述行业的产能出现了严重过剩,利润率不断下降,而基础设施、能源、原材料等行业开始成为许多地区经济发展的约束“瓶颈”。
随着地方政府财力的增强和国家投资政策的放宽,基础产业迅速成为地方政府的投资热点。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基础产业的发展具有非常显著的政绩显示与传递功能,也是推动地方政府加快投资的重要原因。
90年代中期以后,地方政府对基础产业的投资,最集中地反映在经营城市和经营园区的竞争日趋激烈中,致使多城市的占地规模不断扩展,各类开发区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
二、我国地方政府治理结构及其行为倾向的缺陷多项实证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4年分税制以来,财政分权对推进我国市场化改革和促进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这种经济高速增长是以政府公共产品提供功能虚弱、许多重要公共管理政策有效性降低、地方政府债务不断膨胀等为代价的。
而这些问题都与地方政府的治理结构与行为倾向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
1.政府职能错位与国家公共管理政策有效性降低正如前文所指出的那样,由于经济增长最具政绩显示功能,因此地方政府普遍把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增长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对其他事项则难以给予足够的重视。
这种行为倾向必然产生两个直接后果:一是政府职能错位,即本来应该由市场解决的问题,政府却积极介入和干预,而需要政府解决的公共教育、公共卫生保健等却投入严重不足。
一些政府部门为了减轻财政压力甚至鼓励或变相鼓励公共教育、公共卫生等部门的各种创收行为,致使公共教育与公共医疗等领域乱收费十分严重。
二是一旦其他公共管理任务与经济增长发生冲突时,地方政府往往做出一切为经济增长让路的行为选择。
这就形成了上下级政府在许多公共管理方面的非合作博弈,并直接影响了许多公共管理政策的有效性。
例如,近年来我国的土地管理与耕地保护政策就遭遇了地方政府的非合作博弈。
为了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维护粮食安全,我国政府制定了包括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管理、土地用途管制等内容的法律法规体系。
仅从有关法律法规的条文看,我国已经建立起了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然而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1997-2004年全国耕地面积减少了5.7%,净减少规模达1亿1千多万亩,年均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规模高达275.9万亩。
目前我国644个城市城镇居民的人均用地已经达到133 M2 ,超过国家规定高限的33%,比世界平均84M2高出60%。
根据2003年下半年开始的清理开发区工作的有关调查,全国共有各类开发区6015个,规划面积高达3.54万平方公里,约相当于整个台湾省的总面积,圈占的土地40%以上处于闲置状态。
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主要是因为各级地方政府都把征占土地作为增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扩大招商引资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性途径,而在提高非农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和耕地保护方面则没有足够的激励。
一些地方政府甚至采取各种弄虚作假措施,避开上级政府特别是中央土地管理机关的审批,鼓励企业扩大投资规模、扩大占地规模。
江苏常州“铁本事件”就是最典型的案例。
当然,这种问题并不仅仅出现在土地管理与耕地保护方面,环境保护、控制低水平重复建设、抑制投资过热、消除地方保护主义等领域的公共管理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都因地方政府的非合作博弈而降低了有效性。
2.行政责任向下级政府推委与事权和财权不对称在“多任务委托—代理关系”型的治理结构下,我国各级地方政府的行政责任主要是上级政府安排的。
在上、下级财政相互独立的情况下,这种制度安排极易引起上级政府的机会主义行为,即尽可能地控制更多地财政资金及其来源,并尽量把行政责任向下级政府下放,与此同时还不愿意通过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措施向下级政府让渡自己的财力。
这样,就造成了各级政府责任与财政能力的严重不对称以及基层政府财政负担过重的局面目前我国各级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不对称最集中地表现为县、乡两级基层政府行政责任过重,而财力却严重不足。
乡镇政府是直接服务于乡村并依法对乡村社会经济事务直接实施管理的一级基层政权组织,其经济管理职责既包括利用各种经济政策引导农户发展农村经济,也包括负责所辖乡镇道路、桥梁、水利灌溉设施的建设和维护等公共产品供给。
社会职责则包括落实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中小学义务教育、维持农村社会治安以及农村的社会抚恤和社会救济。
然而,在我国现行的财政分权体制下,乡镇则是财力最薄弱的一级政府。
与乡镇政府一样,县级政府也是我国政权体系中的一级基层政权组织。
所不同的是,县级政府需要在更大的范围内实施其职能,即在整个县域内制定和实施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兴建和维护基础设施、维护社会治安、实施义务教育、贯彻环境保护政策等。
作为政权体系中的基层组织,在财力分配方面也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所以县级财政也十分薄弱。
在地方政府体系中,地市级政府是仅次于省级政府的政权组织,其管辖的范围既包括中心城市,也包括下属各县。
在财力分配方面,地市级政府一般具有较大的权力,能够将一些好的税种和税源集中到自己手中。
但在财政资金使用上,却更倾向于支持中心城市的发展,而不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
因为中心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更能够显示其政绩。
行政责任向下级政府层层推委的另一个后果是地方公共产品的分散化和小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