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直角三角形说课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直角三角形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的第一课时,源自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第28章第二节。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在掌握了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中两锐角互余,锐角三角函数等知识的基础上解直角三角形。它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运用,也是高中阶段解斜三角形的重要预备知识。本节课的学习,是让学生学会用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本节课的目标是使学生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意义,能运用直角三角形的三个边角关系式解直角三角形,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其依据是:新课标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总体目标规定“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探索讨论发现解直角三角形所需的最简条件,使学生了解体会用化归的思想方法将未知问题转化为已知问题去解决。其依据是新课标关于学生的学习观——“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问题情境的讨论,以及对解直角三角形所需的最简条件的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体验经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其依据是:新课标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总体目标规定“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教学重点

由直角三角形中的已经知道元素,正确利用边角关系解直角三角形。

(四)教学难点

选择合适的关系式解直角三角形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法设计与学法指导分析

本节课采用了“自学探究式”教法。在以最简洁的方式回顾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学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和方法。接着通过尝试巩固练习,让学生主动探索解直角三角形所需的最简条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克服困难,发展了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可以使他们的智慧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使其以一个研究者的方式学习,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我将围绕课前复习、创设情景、自学探究、尝试练习、巩固练习、归纳总结、提高练习、课堂小结、布置作业这九个环节展开我的教学,具体步骤是:

(一)课前复习

本环节的设计其目的有二,一是温故而知新,二是让学生养成堂堂课回顾旧知识的习惯。

(二)创设情景

这一环节以如何测量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使学生产生学好本节课的兴趣。

(三)自学探究

本环我抛出问题让学生自学得出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初步体会解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勾股定理、两锐角互余、锐角三角函数),其依据是课程标准中的教是为了不教和让学生由“学生”向“会学”的转变。

(四)尝试练习和巩固练习

尝试练习在教材中设计为例题,但我认为只要学好上节课的知识学生完全可以自己解答出来,所以在这里我让学生尝试,不给学生等靠要的机会。接着通过巩固练习使学生体会“在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只要知道其中2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就可以求出其余的3个元素”,得出解直角三角形是“知二得三”。

(五)归纳总结

在“知二得三”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填表得出解直角三角形,只有两种情况:一是已知两条边;二是已知一条边和一个锐角。已知两角不能解直角三角形。其目的培养学生善总结,会总结的习惯和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六)拓展提高

提升练习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还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让中等生吃饱,还要让好学生吃好。

(七)课堂小结

让学生自己小结这节课的收获,教师补充、纠正。

(八)学生作业

1.必做题;

2.选做题;

3.课后练习册作业。

四、课后反思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学生学习的方式是:“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勇于创新”。因此根据本节课的内容,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探究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确保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在学生陈述自己探究结果时,我对学生不完整或不准确的回答适当地采用延迟性评价,不仅培养了学生对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也为学生提供了合作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发展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