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人教版][
宋明理学人教版(共58张PPT)
“理”指什么?他们认为“天理”与“人欲”是什么关系?
4、下列对宋明理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忘;
C.实践感悟 A.南辕北辙
B.大同小异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理”指儒家伦理道德;
c
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队儒家思想产生怀疑,开始寄希望于宗教。
④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死于理,其谁怜之?”
“三从” “四德”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范仲淹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人生自古谁无死, 粉身碎骨浑不怕, 苟利国家生死以
留取丹心照汗青。 要留清白在人间。岂因祸福避趋之
陆王心学
理是内在的“心”
异 实现“理” 格物致知
内心反省
哲学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观点1:以往对宋明理学,常常 多于肯定,对朱熹 、王阳明全盘否定说: “宋明理学是封建后期的统治思 想,为强化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服务。从政 Nhomakorabea作用说,
理学是思想史上的浊流。” 观点2:目前一些学者们,则在一定程度上 理学
第3课 宋明理学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 时期儒学的发展。
春秋时期,应运而 →战国后期,蔚然 →秦朝时候,遭到
→西汉初年,逐渐
→汉武帝时期,
→魏晋南北朝
•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 是唐朝诗人杜牧有感于南朝佛教盛行所做的 一首诗。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 荡不安,士人队儒家思想产生怀疑,开始寄 希望于宗教。于是,道教兴起,佛教盛行。 从王公贵族到黎民百姓,纷纷崇信佛教,皈 依佛门,甚至连皇帝也“舍身”佛寺。南朝 梁武帝,就曾三次舍身入寺院,“与众为 奴”,图谋政教合一。儒家思想因此面临严 峻挑战。
人教版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教学设计
3.简要介绍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如朱熹、程颢、程颐等,让学生对这一学派有初步的了解。
(二)讲授新知
在导入新课的基础上,我将详细讲解以下内容:
1.宋明理学的基本观念,如“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等,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使学生深入理解其内涵。
人教版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宋明理学的起源、发展过程及其主要代表人物;
2.掌握宋明理学的基本思想,如“格物致知”、“诚实守信”、“存天理,灭人欲”等;
3.能够分析宋明理学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其对现代社会的作用;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道德伦理等问题进行理性思考和探讨。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检验学生对宋明理学的理解程度,以及激发学生对后续学习的兴趣,特布置以下作业:
1.必做题:
-请学生结合课堂学习,撰写一篇关于宋明理学核心思想的小论文,字数在800字左右,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能够体现对宋明理学的深刻理解。
-完成课后练习册中与本节课相关的习题,包括选择题、判断题和简答题,以此来巩固对宋明理学知识点的记忆。
-教学设想:通过引入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以及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宋明理学的思想内涵。
2.重难点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
-学生在阅读宋明理学经典著作时,可能会遇到文言文的障碍,难以准确把握文意。
-教学设想:采用逐句解读、关键词解释、现代汉语翻译等方法,降低学生的阅读难度,并指导学生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课件(共39张PPT)
程朱理学: 二程的思想主张 朱熹的思想主张 程朱理学的影响 陆王心学: 陆九渊的心学主张 王阳明心学产生背景与思想主张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及思想观点 难点:正确评价宋明理学
四、学情分析
《宋明理学》,是必修三文化史中最难上的课,理论 性强,内容抽象,学生在文化史方面的基础知识又比 较薄弱;宋明理学有着哲学层面丰富的内涵,学生需 与政治的哲学方面的内容相结合;宋明理学家们的作 品中文言文表述非常多,如果用大量的文言文引述的 话,学生难以消化;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宋明 理学可以说良莠并存,对于现在中学生的心理年龄和 知识储备来说,是难以把握和取舍的。本课教学过程 中应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 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 理学思想 同 点 方法论
道德观
哲学范畴
“理”是世界的本原
强调“格物致知”
主张人应以外在的天 理为行为规范
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心”是万物的本原
“发明本心”“致良知” 主张人应以“内心”的 自修、自省达到良知 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探究二:宋明理学的影响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积极:注重气节、道德,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消极:维护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③轻视自然 科学的观念;④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⑤重礼轻法 的观念等.
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 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荒诞迷信
• 理学特点:哲理化、思辨化;以纲常伦理为核心; 儒、道、佛相融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历史:第3课《宋明理学》教案
第3课宋明理学考试说明学习要求程朱理学、王阳明的心学1. 掌握理学形成的背景,弄清宋代儒学的发展。
2、列举程颢、程颐、朱熹、王阳明等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影响。
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状况。
3、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宋明理学的精神取向及其现实启迪。
一、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三教合一二、宋朝的程朱理学1、理学兴起的背景:①北宋时期,儒学家开展复兴儒学,抨击佛道;②魏晋以来三教合一,使儒学更为理性化,思辨化。
③北宋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统治者要求调整统治思想。
2、理学特点: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
3、代表: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和南宋朱熹4、主要思想:二程朱熹核心思想“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先理后物;理气论,“理”是万物的本原,先理后气;天理和伦理道德的关系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人伦道德就是“天理”;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提出心性论,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认识论格物致知,贯通明理更认为物指天理人伦,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思考: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①“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先理后物;②伦理道德,三纲五常就是天理,表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③存天理,灭人欲。
④格物致知,贯通明理,从而达到明德之善的目的。
5、程朱理学的影响:①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②朱熹是宋朝理学集大成者,他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③他的思想还远及日朝以及欧洲。
在日朝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三、陆王心学1、陆九渊(南宋)思想主张: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即理;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真理”,万物都在心中。
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以得到天理。
(说明:考试说明中并无此内容,此属于新版教材新增内容。
)2、王阳明(明朝,心学的集大成者)(1)思想背景:明朝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人教版必修3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
1.什么是理学? 2.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 3.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1.含义:
融合道佛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 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以儒为本
根本目的
实质是以儒家纲常伦理来维护封建统治
的新儒学体系
2、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程颢
程颐
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南京大学:诚朴雄伟 励学敦行 山东大学:气有浩然 学无止境 地位---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 “人胸中各有个圣人,恢复良知即可成圣贤”
泰山名胜 朱熹(1130~1200)
郭巨,晋代人,对母极孝。 它对儒学的发展有何作用?
︱ 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
朱熹
陆九渊 王阳明
程颢(1032~ 1085),字伯 淳,人称明道 先生。
程颐 (1033~ 1107),字 正叔,人称伊 川先生。
“二程”兄弟 早年受学于理学 创始人周敦颐, 宋神宗时,建立 起自己的理学体 系。曾在洛阳讲 学,故其学派称 为“洛派”。
【合作学习一】
阅读以下材料,概括北宋二程的主要观点:
编著《四书章句集注》
地位---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
【合作学习二】 阅读材料,概括南宋朱熹的主要观点: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学习和修养的目的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观点四:存天理,灭人欲
天理: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即三纲五常 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知识小结
儒学本身在思辩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优秀教学案例
2.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中深入理解宋明理学的要义,提高课堂参与度。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课件、视频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增强他们对宋明理学的直观感受。
4.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拓展知识面,通过撰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等方式,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认知和分析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宋明理学的主要观点进行阐述和评价。
3.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儒家思想,使学生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4.培养学生运用文献资料、课堂讨论等方法,对宋明理学进行深入研究,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2.同伴评价:组织学生开展同伴评价,相互指出优点和不足,促进他们的共同成长。
3.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全面评价,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宋代社会背景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宋代的历史背景,为学生学习宋明理学奠定基础。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怎样的时期吗?请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
3.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宋明理学。
(二)讲授新知
1.朱熹的理学思想
a.教师简要介绍朱熹的生平事迹,突出其在宋明理学中的地位。
b.讲解朱熹的理学核心观念,如“格物致知”、“诚信为本”等。
c.通过实例分析,阐述朱熹理学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此外,本案例注重实用性,教师将引导学生关注宋明理学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如诚信、道德、修养等方面,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在此基础上,运用教育专业用词,以人性化的语言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历史学科的魅力。
人教版必修Ⅲ第3课宋明理学
求。
贵州修文阳明洞
2、王阳明把“理学”发展为“心学”:(心学的集大成者) 主要思想: ①“心即理”: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的心学传统,并在陆九渊的基 础上进一步批判了朱熹的理学。“心即理”本来是陆九渊的命题,王 阳明对此作了发挥。王阳明批评朱熹的修养方法是去心外求理、求外 事外物之合天理与至善。 ②“致良知”:致良知说是对陆九渊“心即理”思想的发展。朱熹认 为《大学》之“格物致知”是要求学子通过认识外物最终明了人心之 “全体大用”。王阳明认为“格物”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 全其本体之正”。“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知”是 人心本有的,不是认识了外物才有的。 ③“知行合一”:朱熹主张知先行后、行重知轻。王阳明提出的“知 行合一”虽然继续了朱子重行的传统,但是批判了朱子割裂知行。王 阳明主张知行合一乃是由心即理立基,批评朱熹也是指出他根本上是 析心与理为二。“知行合一”的含意是说知行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 王阳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都是要强调道德的 自觉和主宰性
王守仁(1472—1529),人称阳 明先生。他以反对正统朱学的姿态 出现,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 理”,一切都是从“心”产生出来的, 而不是由踞于心之上的“理”所派生 出来的,从而肯定意识为第一性。
王守仁
他的思想核心是“致良知”, 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 理。人天生具有挑战的原因?
总结学生讨论结果 ①佛教的盛行 ②道教在民间的传播 ③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
道 家 神 仙
龙 门 石 窟
二、程朱理学:
宋代“理学”的内涵: 含义:所谓“理学”,就是用“理学”一词来指 明当时两宋时期所呈现出来的儒学。广义的理学, 泛指以讨论天道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包 括各种不同的学派;狭义的理学,专指程颢、程 颐、朱熹为代表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学说, 称为“程朱理学”。理学是北宋政治、社会、经 济发展的理论表现,是中国古代哲学长期发展的 结果,是批判佛、道学说的产物。
人教版必修三第三课宋明理学
在了解宋明理学的主要内容之 后,你认为宋明时期儒学有了哪些 发展?
①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②集政治、哲学、伦理道德等于一身,将儒学发展为理 学,形成庞大的思想体系
三、对宋明理学的认识
2、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宋明理学?
“二十四孝” —郭巨埋儿
自己打消了当孝子的念头,而且也害怕父亲做孝子特别 是家境日衰、祖母又健在的情况下,若父亲真当了孝子, 那么该埋的就是他了。
——鲁迅《旧事重提》
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
批判、继承、改造; 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 。
关注传统文化 传承华夏文明
古 代 四 大 书 院 之 冠 , 于 唐
岳 麓 书 院
湘三二学末
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 山五老峰下,宋初扩建 为书院,并正式定名为 “白鹿洞书院”。白鹿 洞书院是中国历史上第 一所完备的书院,与岳 麓、睢阳、石鼓并称 “天下四大书院”。因 朱熹和学界名流陆九渊 等再此讲学或辩论,这 里成为理学传播的中心。
D 正确的是( )
A.汉朝时,儒家思想吸收了法家的“大一统”思想 B.董仲舒和朱熹对儒家思想的发展都作出了贡献 C.宋朝时,新儒学中已经吸收了佛教等外国文化的成分 D.明末清初,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被西方文化取而代之
《三教图》(明·丁云鹏)
图中的三教是:
儒 _______ 、__佛__、__道__
材料一 据记载:唐代大诗人李白曾隐居深山一心炼丹;号称 “诗佛”的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 元、刘禹锡还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历程。
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 宋明理学(共21张PPT)
《赏花》
二程、朱子、阳明与友游园,时春风和煦,百花怒放。 友问:为何百花如此美丽?
二程说:“天生的。” 客观唯心主义
朱子说:“对,天生的。” 阳明说:“天生是天生的,但这是我看到了,百花才是
美丽的。”主观唯心主义
同: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世界本原 异: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
“理”,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 认为本心是“理”。
《父子关系》
二程说:“老爸就是老爸,儿子就是儿子,这是上天 安排的,所以儿子要孝敬老爸,这就是孝。” 朱子说:“对,父子关系是上天安排的,并且儿子不 能有忤逆之念,这就是孝。” 阳明说:“孝顺自己老爸是应该的,人本来就有孝心, 但,我们对别人的老爸也要孝,这才是真正的孝。”
道德修养
同:都认为伦理道德是“天理”决定的;
东汉末年,神仙 方士之说、阴阳五行 之学与道家学说的某 些部分杂揉起来,形成 了道教。道教尊老子 为教祖,奉《道德经》 等为主要经典。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南朝梁武帝名萧衍,自 幼习儒,一度又信奉道教, 后来梁武帝又舍道释佛, 以皇帝之身出家,“舍身” 同泰寺,三次舍身入寺院 为僧。
魏晋南北朝佛道盛行,儒学发展出现危机。
隋朝时,儒学 家提出“三教合归儒” 主张。唐朝时,统治 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佛道的发展挑战儒学 正统地位。
《三教图》(清·丁云鹏),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
1、魏晋南北朝以来出现三教合一趋势,为理学 的出现奠定基础。 2、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尊 儒读经。 3、宋代农业、手工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3课 宋明理学课件
(2)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 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3)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 在日本和朝鲜形成“朱子学”学派。
3.陆王心学
(1) 陆九渊的思想: “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心即是理 “反省内心”得到天理
朱熹提出“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 有理”、“致知之道,在乎即事观理,以格夫物”。
“格物致知”
程 “理”是世界的本原(客观唯心主义)
朱
——哲学观
理 天理是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
学
内
——伦理观
容 “格物致知”
——方法论
程朱理学的实质:儒学的新发展
(3).程朱理学的地位和影响
“古今中外、影响深远”。
为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致知就是推致其知以至其极。主张多读书,多观察
事物,根据经验,加以分析、综合与归纳,然后得出结论。陆九龄、陆九渊兄
弟从"心即理"出发,认为格物就是体认本心。主张"发明本心",心明则万事万
物的道理自然贯通,不必多读书,也不必忙于考察外界事物,去此心之蔽,就
可以通晓事理,所以尊德性,养心神是最重要的,反对多做读书穷理之工夫,
以为读书不是成为至贤的必由之路。
格物致知
反省内心
理是本原(外在)
心即理也(主观唯心主义)
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项目 联系
范围
程朱理学 心学也是理学,是理学的新发展。 同属儒学范畴,都是对儒学的发展。
陆王心学
内容 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都继承了孔孟“仁”“礼”,以维 护封建统治为目的
人教版必修三 第3课 宋明理学 (共33张PPT)
物;意在于仁心人外爱无物物,,即心仁外人无爱物理便是一物;
意在于视听言动,即视听言动便是一物。所以 某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
──王阳明《传习录》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
宇宙,无非此理而已。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心皆是
理,心即理也。 ──《象山先生全集》卷三十六
★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心即理也
人 教 版 必 修 三 第 3 课 宋 明 理学 ( 共 33张 PPT)
人 教 版 必 修 三 第 3 课 宋 明 理学 ( 共 33张 PPT)
阅读下列材料,概括王阳明思想的主要内容
出了突出贡献。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并成为
集大成者。所以将其通称为“程朱理学”。
人 教 版 必 修 三 第 3 课 宋 明 理学 ( 共 33张 PPT)
3、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
材料一:一物需有一理,万物皆有理,万物皆只有 一个天理。天下只有一个理,天者,理也。
——《二程遗书》
材料一体现了二程什么样的哲学观?其实质是什么?
观点一: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其实质是客观唯心主义,即认为世界统一于人 的意识之外的绝对精神、上天的意志。
人 教 版 必 修 三 第 3 课 宋 明 理学 ( 共 33张 PPT)
人 教 版 必 修 三 第 3 课 宋 明 理学 ( 共 33张 PPT)
材料二: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
人 教 版 必 修 三 第 3 课 宋 明 理学 ( 共 33张 PPT)
人 教 版 必 修 三 第 3 课 宋 明 理学 ( 共 33张 PPT)
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第3课 宋明理学
1.魏晋南北朝: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主张以儒学为主。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3-
第3课 宋明理学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程朱理学
产生 北宋时,儒家学者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 背景 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17-
第3课 宋明理学
12345
5.理学家王阳明提出“致良知”说。这里的“良知”是指( )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 解析: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所谓的良知是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所以A 项正确。B项错在“圣人独有”,C项明显不符合心学理论,D项错在“外部世界”,应是 内心世界。 答案:A
第3课 宋明理学
第3课 宋明理学
-1-
第3课 宋明理学
学习目标
1.识记魏晋南北朝 时期儒学的发展以 及宋明理学的主要 内容。 2.分析理解儒学在 宋明时期发展变化 的主要原因及其主 要特点。 3.认识宋明理学的 重大历史价值和社 会影响。
思维脉络
-2-
第3课 宋明理学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5-
第3课 宋明理学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宋明理学的发展特点 史料导入
宋朝的儒学传统已经有别于早期的儒学。早期儒学专注的是政治和道德方面 的实际问题,因为他们首先考虑的是组织和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宋朝的儒学学 者研读传统的儒学经典著作,但是他们也熟悉佛教作品。他们在佛教思想中发现 了许多值得赞赏之处。佛教不但拥有富有逻辑的思想和论证,还对儒学思想家未 曾系统探究的问题如灵魂的特性和个人与宇宙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这样, 宋朝的儒学学者从佛教中汲取了大量的灵感。由于他们的思想既反映了佛教的 影响也继承了传统的儒学的价值观念,因此以新儒学而闻名。
宋明理学人教版
04
宋明理学的特点和影响
宋明理学的特点
强调“理”的重要 性认为“理”是万 物的本源
注重道德修养强调 “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
强调“知行合一” 认为知识和行动是 相互促进的
注重心性修养强调 “心性”的重要性 认为“心性”是道 德修养的基础
宋明理学的影响
思想影响:强调道德修养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实践
佛教思想:宋明理 学借鉴了佛教的哲 学思想和修行方法 强调内心世界的探 索和修行。
魏晋玄学:宋明理 学继承了魏晋玄学 的思辨精神和哲学 思想强调对宇宙和 人生的思考。
宋明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背景:宋代理学兴起明代理学 发展
代表人物:朱熹、王阳明等
主要思想:心学、理学等
影响:对后世哲学、政治、文 化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理学之宗”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
心即理:认为心是万物的本源理在心中
知行合一:强调知识和实践的统一知行不能 分离
致良知:追求内心的良知实现道德的自我完 善
心外无物:认为心外无物万物皆在心中
心学与儒学的关系:王阳明的心学是对儒学 的继承和发展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实践。
宋明理学人教版PPT大纲
单击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目录
01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02
03
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和思想
04
05
人教版PPT的内容和结构
宋明理学的背景和形成 宋明理学的特点和影响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宋明理学的背景和形成
宋明理学的历史背景
宋明时期: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儒家思想:宋明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思想对宋明理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人教版必修三 宋明理学22页PPT
探究学习
材料中朱熹的主张是什么? 你怎样看待他的这些思想 主张?
(3)影响
①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②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很大,远及 日本朝鲜以至欧洲。
三、陆王心学
1、代表人物: 南宋:陆九渊
④儒学比佛教、道教传播的更广,影响更大,少数民族的统 治阶级也认识到儒学是最好的统治人民的一种精神工具。
二、宋朝的程朱理学
“理学”一词,早在宋代就被用来概括当时 的儒学。朱熹和二程都说过“理”。程颢曾说过: “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 来。”“理”因此成为二程哲学的核心,宋明理 学也就从此得名。二程兄弟所谓的“理”,既是 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 它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这就把儒 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 形式表达了出来,中国上古哲学中“天”所具有 的本体地位,现在开始用“理”来代替了,这是 二程对中国哲学的一大贡献。
通过本课对《宋明理学》的学习,我们更进
一步了解了儒学在汉武帝时期确立正统地位后发 展演变过程:①魏晋南北朝时期——面临严重挑 战,依然有所发展;②隋唐时期——进入更辉煌 的时期;③宋朝时期,程朱理学兴起,儒学思想 走向成熟;④明朝理学发展新阶段——“心学” 的产生。尤其是对宋明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典 型代表、思想精髓、思想特点和“理学”与“心 学”的比较等作了粗浅分析。那么接下来,儒学 发展又将走向一个怎样的阶段呢?下节课,我们 将学习《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1、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1)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 (社会动荡不安; 受到道、
佛教的冲击)
人教(统编版)《宋明理学》完美版高中历史
唐宋探索
儒学复兴
个人: 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
重点探究
二、内容
材料一 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己何与焉?所谓万物
一体者,皆有此理。只为从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又问:“人或有居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曰:
“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
(2014·山东文综·38)(24分)某历史兴趣小组以“20世纪初
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女性解放”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研究
知是行 过之始程,行中是知使之成用。了以下材料,得出了相关结论。
材料 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
从政治作用说,理学是思想史上的浊流。
从—政—治 《 甲作二用程:说遗,书图理》学9是为思想兴史上趣的浊小流。组根据汪玢玲《中国婚姻史》中统计的历代节
三、评价
翻开历史一查……
满本都写着两个字 贞洁牌坊的
是“吃人” 。
背后是血泪
──鲁迅《狂人日记》
恐怖的三寸金莲
观点1 以往对宋明理学,常常批判多于肯定,对朱熹、王阳明全 盘否定说: “宋明理学是封建后期的统治思想,为强化封建社会
后期的统治服务。从政治作用说,理学是思想史上的浊流。” 观点2 目前一些学者们,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理学:侯外庐、 邱汉生诸先生主编之《宋明理学史》有一段说得十分精辟:“宋明 理学达到了思想发展史上的新的水平。它提出的范畴、命题,所讨 论的问题,是新的,它探究的学术理论的广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 的。”
佛家对精神的追求、道家对自然的追求结合起来,以之为一种
对本然状态的回归,并通过相互之间的制约克服各自的弱点,
从而形成一种以道德境界为精神超越的内容,强调回归本然状
态的追求思路,为宋代儒学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