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第三章水环境化学第二节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合集下载

环境化学第3章水环境化学-2-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环境化学第3章水环境化学-2-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随pH值的变化而改变。铝可发生聚合反应,最终生成
[Al(OH)3]∞的无定形沉淀物。 ②铁:铁是丰量元素,水解反应和形态与铝类似。 ③锰:锰与铁类似,其丰度不如铁,但溶解度比铁高。 ④硅:硅酸能生成聚合物,并可生成胶体以至沉淀物。
2Si(OH)4 H6SiO7 + H2O
(SinO2n-m(OH)2m )
属污染物在水环境中迁移转化的基本原理。
思考题
1. 叙述天然水体中存在哪几类颗粒物?
2. 什么是表面吸附作用、离子交换吸附作用和专属吸附
作用?
3. 根据腐殖质在溶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划分为哪几类?
4. 叙述水中颗粒物以哪些方式进行聚集?
2.1颗粒物与水之间的迁移
★2.1.1水中颗粒物的类别 矿物微粒和黏土矿物 金属水合氧化物
吸 引
吸 引
(1)水中离子浓度高
天然水环境和水处理过程中所遇到的颗粒聚集方式: (1)压缩双电层凝聚:
由于水中电解质浓度增大而离子强度升高,压缩扩散
层,使颗粒相互吸引结合凝聚。 实质:电解质加入--与反离子同电荷离子↑--压缩双 电层--ξ电位↓--凝聚
对于水中的负电荷胶体,投入的电解质——混凝剂应是正 电荷或聚合离子,如Na+、Ca2+、Al3+等,其作用是压缩 胶体双电层。
2.2水中颗粒物的聚集
凝聚(Coagulation):由电介质促成的聚集; 絮凝(Flocculation):由聚合物促成的聚集
电位离子 反离子
滑动面
胶团边界
胶核
吸附层 扩散层
胶粒
ξ电位
Ψ电位
胶体的双电层结构
– 胶体的结构:
按照以上的描述胶体粒子的结构式可写为:

【环境化学】第3.2章 水环境化学——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环境化学】第3.2章 水环境化学——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影响因素:表面积越大,吸附作用越强 特点:表面吸附属于物理吸附
22
吸附等温线和等温式
吸附等温线: 在固定的温度下,当吸附达到平衡时, 颗粒物表面上的吸附量(G)与溶液中溶质平衡浓度 (C)之间的关系,可用吸附等温线来表示。
吸附等温线类型:
Henry型(H型) Freundlich型(F型) Langmuir型(L型)
腐植质分子与金属络合的机理★
Hum
COO OH
-
+[Fe(OH)(H2O)x-1]2+
低pH
Hum
COO O
Fe
OH (O) x-1
+ H+
在低pH时,从腐植质的酸性基团中置换出一个质子
Hum COOHO-+ [Fe(OH)(H2O)x-1]2+
高pH
[ Hum
COO O
Fe
OOHH(H2O)x-2]-+2H+
23
H型等温式为: G = kc
k: 分配系数;等温线为直线型
F型等温式为:G = kc(1/n)
1)k 是c=1的吸附量,大致表示 吸附能力的强弱; 2)1/n为斜率,表示吸附量随 浓度增长的强度; 3)该等温线不能给出饱和吸附 量。
L型等温式: G = G0c/(A+c)
G0—单位面积上达到饱和时的 最大吸附量; A—常数。
胶体表面的化学反应(见下页胶片)
25
胶体表面的化学反应
是氢氧化物和氧化物的典型行为 与pH值有关
在酸性介质中 M(OH)n (s) + H+ → M(OH)n-1(H2O)+(s) 粒子带净正电荷
在碱性介质中 M(OH)n (s) → MO(OH)n-1-(s) + H+ 粒子带净负电荷

第二节、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第二节、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于晶格中离子的同晶替代造成的,例如硅氧四面体中的Si4+被
Al3+所取代,或者铝氢氧八面体中的Al3+被Mg2+所取代等,都会 产生这种永久负电荷。另一部分为可变电荷,主要随着环境pH
的改变而发生改变,原因是 Si-OH中的H+ 在碱性溶液中的离解。
Si-OH+OH-=Si-O-+H2O。
特征:这种吸附是一种可逆反应,能够迅速达到平衡。 不受温度影响,酸碱条件下均可进行,其交换吸附能力 与溶质的性质、浓度及吸附剂性质等有关。对于那些具 有可变电荷表面的胶体,当体系pH高时,也带负电荷并
n
以lgG对lgc作图可得一直线。lgk为截距,因此, k值是c=1时的吸附 1
n 量,它可以大致表示吸附能力的强弱。
浓度增长的强度。
该等温线不能给出饱和吸附量。 L型等温式为:G=G0c/(A+c)
为斜率,它表示吸附量随
式中:G0——单位表面上达到饱和时间的最大吸附量; A——常数。 G对c作图得到一条双曲线,其渐近线为G=G0,即当c→∞时,G→G0。 在等温式中A为吸附量达到时溶液的平衡浓度。 转化为:1/G = 1/G0 + (A/G0)(1/c)
1 以G
1 对 作图,同样得到一直线。 c
等温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吸附剂与吸附物的特性,其形式在许
多情况下与实验所用溶质浓度区段有关。当溶质浓度甚低时,可能在 初始区段中呈现H型,当浓度较高时,曲线可能表现为F型,但统一起 来仍属于L型的不同区段。 影响吸附作用的因素有以下几种: 首先是溶液pH值对吸附作用的影响。在一般情况下,颗粒物对重金 属的吸附量随pH值升高而增大。当溶液pH超过某元素的临界pH值时, 则该元素在溶液中的水解、沉淀起主要作用。吸附量(G)与pH、平衡 浓度(C)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G = A· C· 10BpH式中:A、B—常数。

第三章 水环境化学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汇总

第三章  水环境化学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汇总

20
1. 胶体颗粒凝聚的基本原理和方式

1) 带电胶粒稳定性的经典理论--DLVO理论 带电胶粒的两种相互作用力

双电层重叠时的静电排斥力 粒子间的长程范德华吸引力


DLVO理论认为,当吸引力占优势时,溶胶发生聚 沉; 当排斥力占优势,并大到足以阻碍胶粒由于 布朗运动而发生聚沉时,则胶体处于稳定状态。 颗粒在相互接近时两种力相互作用的总位能随相 隔距离的变化而变化: 总位能 VT=VR+VA 式中:VA——由范德华力所产生的位能; VR——由静电排斥力所产生的位能。
4
一 、 颗粒物与水之间的迁移
2、水环境中颗粒物的吸附作用
专属吸附是指吸附过程中,除了化学键的作
用外,尚有加强的憎水键和范德华力或氢键在 起作用。
专属吸附作用不但可使表面电荷改变符号, 而且可使离子化合物吸附在同号电荷的表面上。
5
表3-8水合氧化物对金属离子的专属吸附 与非专属吸附的区别
项目 非专属吸附 专属吸附 发生吸附的表面净电荷的符号 - -、0、+ 金属离子所起的作用 反离子 配位离子 吸附时发生的反应 阳离子交换 配位体交换 发生吸附时体系的PH值 >零电位点 任意值 吸附发生的位置 扩散层 内层 对表面电荷的影响 无 负电荷减少, 正电荷增多 注:本表摘自陈静生主编,1987。
(4)水体悬浮沉积物
悬浮沉积物是以矿物微粒,特别是粘土矿物 为核心骨架,有机物和金属水合氧化物结合在矿 物微粒表面上,成为各微粒间的粘附架桥物质, 把若干微粒组合成絮状聚集体(聚集体在水体中 的悬浮颗粒粒度一般在数十微米以下),经絮凝 成为较粗颗粒而沉积到水体底部。
(5)其他
3
一、 颗粒物与水之间的迁移

环境化学-第三章-第2节-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概述

环境化学-第三章-第2节-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概述
1/ G 1/ G0 ( A / G0 )(1/ C)
G0—单位表面上达到饱和时的最大吸量
A—常数
(p122 图3-4)
2021/3/25
15
4 沉积物中重金属的释放(p125)
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可能重新进入水体,这 是产生二次污染的主要原因。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离子可将吸附在颗粒 物表面的重金属离子置换出来,这是重金属 从颗粒物表面解吸的重要途径之一。
氧化还原条件的变化,使金属以水合离 子解吸。
2021/3/25
16
4 沉积物中重金属的释放(p125)
水环境pH值的降低,导致硫酸盐和氢 氧化物的溶解
废水中配合剂的含量增加,和重金属 形成稳定的可溶性配合物,使重金属 重新进入水体,以上几种途径都有可 能构成环境水体重金属的二次污染
2021/3/25
聚多胺,聚丙烯酰胺,阳离子型 (淀粉-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接枝 共聚物), 两性絮凝剂等。
复合型絮凝剂
2021/3/25
24
三、沉淀和溶解
1. 金属氧化物和氢氧化物
M (OH )n (S ) M n nOH
KSP [M n ][OH ]n
[M
n
]
K SP [OH
]n
2021/3/25
25
将[Fe(OH)+] = 1.0×10-7 mol/L代入,
pH = 11.6
(2)
2021/3/25
49
pE – pH 图
Fe(OH)3(S) Fe2+的边界 Fe(OH)3(S) + 3H+ + e = Fe2+ + 3H2O
K
Re d Ox en

3.2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3)

3.2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3)

第三章:水环境化学——污染物存在形态第二节、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一、颗粒物与水之间的迁移、二、水中胶体颗粒物聚集的基本原理和方式 三、溶解和沉淀 四、氧化—还原1、概述2、天然环境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3、氧化还反应概念回顾4、电子活度和氧化还原电位5、天然水体的pE-pH 关系图● 在氧化还原体系中,往往有H +或OH -离子参与转移,因此,pE 除了与氧化态和还原态浓度有关外,还受到体系pH 的影响,这种关系可以用pE-pH 图来表示。

该图显示了水中各形态的稳定范围及边界线。

● 由于水中可能存在物类状态繁多,于是会使这种图变得非常复杂。

例如一个金属,可以有不同的金属氧化态、羟基配合物、金属氢氧化物、金属碳酸盐、金属硫酸盐、金属硫化物等。

(1)水的氧化-还原限度绘制pE —pH 图时,必须考虑几个边界情况。

首先是水的氧化还原反应限定图中的区域边界。

选作水氧化限度的边界条件是1.0130×105Pa 的氧分压,水还原限度的边界条件是1.0130×105Pa 的氢分压(此时P H2=1,P O2=1),这些条件可获得把水的稳定边界与pH 联系起来方程。

天然水中本身可能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分别是: 水的还原限度(还原反应):221H e H ↔++ pE 0=0.00 pE = pE 0 – lg((P H2)1/2/[H +])pE = –pH水的氧化限度(氧化反应):O H e H O 222141↔+++ pE 0 = +20.75]}[lg{4120++=H po pE pEpE=20.75—pH(2)pE—PH图假定溶液中溶解性铁的最大浓度为1.0×10-7mol/L,没有考虑Fe(OH)2+及FeCO3等形态的生成,根据上面的讨论,Fe的pE—pH图必须落在水的氧化还原限度内。

下面将根据各组分间的平衡方程把pE—pH的边界逐一推导。

①Fe(OH)3(s)和Fe(OH)2(s)的边界。

环境化学复习总结全部(戴树桂)

环境化学复习总结全部(戴树桂)

第三章:水环境化学第一节:天然水的基本特征及污染物的存在形式1.水中八大离子:K+,Ca+,Na+,Mg+,HCO3-,NO3-,Cl-,SO4(2-)2.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服从Henry定律:一种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正比于液体所接触的该种气体的分压。

溶解度【X(aq)】=K H×p G K H为气体一定温度下Henry定律常数,p G分压3.氧在水中的溶解度CO2的溶解度P150页4.:BOD(生化需氧量):在一定体积水中有机物降解所需消耗的氧的量。

BOD5=DO1-DO55.碳酸平衡P152-P157计算题重点区域★★★6.水中污染物的分布和存在形态:A.有机污染物:农药(有机氯、磷,氨基甲酸醇),多氯联苯PCBs,卤代脂肪烃,醚类,单环芳香族化合物,苯酚类和甲酚类,钛酸酯类,多环芳烃PAH,亚硝胺和其他化合物B.金属污染物:镉,汞,铅,砷,铬,铜,锌,铊等7.优先污染物:有毒物质品种繁多,在众多的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

8.水中的营养元素:N,P,C,O和微量元素9.水体富营养化:生物所需的N,P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10.N/P>100,贫营养化;N/P<10,富营养化;第二节: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一,颗粒物与水之间的迁移:1水中颗粒物类别:矿物微粒和黏土矿物,金属水合氧化物,腐殖质,水体悬浮沉积物2.水环境中胶体颗粒物的吸附作用类别:表面吸附,离子交换吸附,专属吸附。

3.表面吸附:胶体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和表面能,因此固液界面存在表面吸附作用,属于物理吸附。

4.离子交换吸附:环境中大部分胶体带负电荷,容易吸附阳离子,在吸附过程中,胶体每吸附一部分阳离子,同时也放出等量的其他阳离子。

5.专属吸附:除了化学键的作用外,尚有加强的憎水键和范德华力或氢键在起作用。

第三章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要点

第三章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要点
吸附:指溶液中的溶质在界面层浓度升高的现象。
常见的吸附等温线
G G
n是一个经验 值,不是由一个 过程控制,一般 适用于有机物 lgG
lgK
H型
G0/2
单分子吸附 适用于金属
L型 c
L型 1/c
0 A
当溶质浓度甚低时,可能在初始阶段呈现 H 型,当浓度较 高时,可能表现为 F 型,但统一起来仍属于 L 型的不同区段。
2、异体凝聚理论
(1)适用条件:适用于物质本性不同、粒径不等、电荷符
号不同、电位高低不等的分散体系。 (2)主要论点: A、电荷符号相异的胶体微粒接近时,吸引力总是占优势; B、电荷符号相同但电性强弱不等,则位能曲线上的能峰高 度总是决定于荷电较弱而电位较低的一方。
因此异体凝聚时,只要有一种胶体的稳定性甚低而电位
纯饱和溶液中 [S2-]= Ksp/ [H+]2 = 1.16×10-23 / 8.9×10-9 = 1.3×10-15mol/L 任意水体中 [S2-]= 1.16×10-23 / [H+]2 [Me2+] [S2-]=Ksp 因此,在 H2S 和硫化物均达到饱和的溶液中,溶液重金属离子
的饱和浓度为:
2、硫化物
H2S H++ HSK1 = 8.9×10-8 HSH++ S2K2 = 1.3×10-15 两者相加可得: H2S 2H+ + S2K12 = K1·K2 = 1.16×10-22
在饱和水溶液中,H2S 浓度总是保持在 0.1mol/L,因此可认
为饱和溶液中 H2S 分子浓度也保持在 0.1mol/L,得: [H+]2[S2-] =1.16×10-22×0.1 = 1.16×10-23 = Ksp´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