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锡研究院:中国金融资产效率远远低于印度

合集下载

金融资源错配阻碍了中国的经济增长吗

金融资源错配阻碍了中国的经济增长吗

金融资源错配阻碍了中国的经济增长吗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金融资源错配是否阻碍了中国的经济增长。

金融资源错配,即金融资源在分配和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非最优状态,可能源于市场失灵、政策干预、信息不对称等多种因素。

对于中国经济而言,金融资源错配的影响尤为显著,因为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升级的关键时期,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对于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我们将首先回顾金融资源错配的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了解其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机制。

接着,我们将通过收集和分析中国的经济数据,实证检验金融资源错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等方式,来缓解金融资源错配问题,进而促进中国的经济增长。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金融资源错配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而且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有针对性的建议,以促进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金融资源错配的理论分析金融资源错配是指金融资源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无法有效地从低效率部门流向高效率部门,从而造成金融资源配置的低效或无效。

这种现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转型经济体中尤为常见。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处于快速发展和转型过程中的国家,金融资源错配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从理论上讲,金融资源错配可能通过多种机制阻碍经济增长。

金融资源错配会导致资本配置的低效率。

在理想的市场经济中,资本应该根据风险收益比自动流向最具生产效率的部门。

然而,当金融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政府干预或市场结构不完善等问题时,金融资源可能无法有效地流向这些部门,从而降低资本的配置效率。

金融资源错配还可能加剧经济波动。

当金融资源过度流向某些行业或地区时,可能会引发经济过热和泡沫。

而当这些行业或地区出现问题时,金融资源的撤离又可能引发经济衰退。

这种“金融加速器”效应会加剧经济的波动性,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金融资源错配还可能影响金融系统的稳定性。

当金融资源大量流向高风险行业或地区时,可能会增加金融系统的风险。

我国与印度在金融转型中的比较

我国与印度在金融转型中的比较
维普资讯
我国与印度在金融转型中的比较
宋桂峰 蔚县县பைடு நூலகம்党校 0 50 770
得到 了消化和吸收 ,但是不 良资产仍然是 困扰我国银行业 的主要 问题 。在不 良资产 的问题上 , 印度与我国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 印度的不 良资产 问题也 比较严重 。虽然印 度近年来采取各种措施来降低银行的不 良 资产 ,印度总 的不 良资产与净不 良资产虽 有不断下降 的趋势 ,但总额还在扩大 ,尤 其 是 公营 银 行 的不 良资 产 比例 过 高 。 有不 少银行 出现亏损 ,1 9 - 00年期间公营 92 20 银行的平均盈利率仅为 0 3 %,而私营银 .4 行与外国银行分别为 15 %和 12 %。但 .5 .9 是造成 印度公营银行不 良资产的原因和我 国有很大的不 同。印度的发展主要是私有 化 的道 路 ,所 以 国家 从 一 开始 就 偏 重 私有 银行的发展 ,不断降低国有股权 ,力图通 过 降低政府对银行的控 制,让社会资本进 入银行 内部 。但印度本 身具有的社会特点 使其不可能走与话方国家相 同的道路 。在 印度社会 中, 一直存在严格的等级制度 , 并 且 等级观念深入人心。这样 印度的政 治经 济 实际上是集 中于少数具有高等姓 氏人的 掌握之 中,所以国家对 经济调控的能力很 弱 ,不可能更加有效地解决公营银行 的不 良资产 问题。 而我国银行 的不 良资产问题 恰恰是 由于国家过度重视公有经济,即国 有企业的发展 ,致使银行与企业之 间的权 责利界定不清, 造成国有银行 的大量坏账 。 但是我国 已经成立 了资产管理公司,加上 政府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银行不 良资产的 问题 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效果 。 ( 三)资金配置效率的不 同 资金规模并不能说明一切 , 金融 系统 在资源配置方面 的效 率同样 十分重要。 在 这 方 面 ,印度 似 乎 表 现 出 了一 些 优 势 。中 国近三分之二 的金融资产是以银行存款的 方式持有的 , 而印度 的这一 比例还不到二 分之一 。另外 , 国商业银行 的长期贷款 我 19 年 为 32 92 9 4亿元 ,占GD P的 1 .%, 47 而到 2 0 年底 , 到 70 7 04 达 9 7 亿元 ,占G DP 的 5 .%。这说 明在 目前的体 制下 ,由于 83 债券市场的 限制 、 股票市场的发行额度限 制 ,致使厂商直接融资渠道不畅 ,因而厂 商资金来源更多地依赖于银行贷款 。 印度 银行贷款从 19 92年 的占 G DP 的 2 .%, 33 发 展 到 2 0 的 占 G P的 3 .%,银 行 0 4年 D 26 贷款 占 G DP 的 比重低于 中国,印度商业 银行将 3 %左右 的资金投入到债券市场 。 0 由此 可见 ,印度 的金融转 型还 是较成 功 的 ,其 已经 建立起颇具规模 的资本市场 ,

印度小贷危机与中国小贷困境的比较研究

印度小贷危机与中国小贷困境的比较研究

信贷行 为 ,并 敦促借 款人不要及时归还 自己的贷款 。政 客户。 是机构重复放贷和客户过度负债导致风险失控 。 二 府 对于小 额 贷款公 司的遏制 性 干预 措施 直接 影 响 了多
数贷款 人的还款意愿 , 大批原本资金充裕 、 一 准备 按 时还
小额信 贷机构在扩张冲动促使下 , 放松风险控制 , 由于未 能采取有效措施限制同一客户在多家机构获得多重贷款 行为 ,导致 客户过度负债远远超过其收人水平和偿还能
转 其贷款人和信贷员 的比例 由 2 0 0 5年的 2 5 1到 2 0 年 风 险 能 力 弱 、 型为 村 镇 银 行 面 临 困境 等 瓶 颈 问 题 。 3: 09
的 4 81 8 : 。信贷 员管理贷款人数 量的激增减 弱了贷前审
小额贷 款机构骚扰借款人 的情况 。由于担心小额贷 款借 增 。2 0 0 3年 、0 6 、0 8 、0 0年 客 户数 分 别 突破 1 20 年 20 年 2 1 成功 实现 上市 融资 的机 构 )0 0年 每周 新增 客户 达 1 21 0
万 名 。 印 度 甚 至 全 球 多 数 小 贷 机 构 都 不 会 拥 有 1 名 而 0万
未 经 调 查 与 确 认 的 情 况 下 .将 当地 多 人 自杀 的原 因 归结 于小 额 贷 款公 司 的 高 利 率 ,宣 布 将 强 制 取 缔 过 于泛 滥 的
是小额信贷机构盲 目扩张 。高额的利润 回报吸引
大量趋利 资金涌入 , 额信贷机 构以 7 %的复合年 率激 小 9
万 、0万 、0 1 10万 和 60万 。其 中 ,K ( 度 规 模 最 大 并 0 SS 印
是缺乏地区贷款可行性风险评估 。由于印度小贷
选择 到期违 约 ,安德 拉邦 的多家小额信贷公 司面 临 日益

金融外包

金融外包

金融BPO所谓金融BPO,是指金融业务流程外包。

这一在欧美流行的商业模式,即将其公司业务运营过程中耗费大量人力的企业服务及操作中间环节,外包到人工成本比较低的国家和地区。

目前,全球BPO业务总量为1.2万亿美元,主要市场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

而在我国,这还是一个新兴行业,目前只有中小型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实行了部分外包。

但面对如此诱人的新兴市场,上海的后台金融中心早已做好准备。

目前,位于张江高科技园区内的上海银行卡产业园已经吸引了中国银联、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太平人寿和上海期货交易所等金融机构,它们将自己的征信中心、结算中心、灾备中心、金融信息产品技术中心等都搬到了这里。

据了解,6万平方米的BPO功能平台已经启用,近40万平方米的新平台正在酝酿建设当中,已有5家外资银行的金融BPO业务正在洽谈之中。

金融服务外包方兴未艾日前,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在江苏昆山举办的"中国金融外包峰会"上表示,随着中国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复苏,明年的最大挑战已不再是增加贷款规模、增加政府刺激经济的财政投入,而是依靠金融投资的效率提高来促进经济增长,其中金融是提高效率的核心,因此发展"金融外包正逢其时"1.金融外包风潮涌动金融外包发轫于20世纪70年代的欧美。

当时,部分金融机构为节约成本,将一些准事务性业务(如打印和存储记录等)外包。

到了1990年代,金融外包在全球得到迅速发展。

受到利润率下降的压力,欧美等成熟市场的金融机构开始通过外包的方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GE金融(通用金融)是金融外包潮流的领导者,当年率先在印度建立起外包基地。

2005年2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监管指引性文件《金融服务外包》中,对金融外包作了以下定义:"金融服务外包,是指金融机构在持续经营的基础上,利用外包商(金融公司集团内部的附属实体或金融公司集团外部的实体)来实施原来由自身进行的业务活动。

中、美、印农业融资体系比较研究

中、美、印农业融资体系比较研究

动产约 占总资产 的 7 5 %,动产只 占约 2 5 % ( 表 1 ) 。 这说 明在 美 国农 业 融 资 体 系 中 , 以不动 产 作 为抵 押
获 得贷 款 较 为 容 易 ,而 动产 融 资 受 到一 定 程 度 的限 制 ,对农 场 主动 产融 资 的支持力 度不 够 。
( 2 ) 商 业 银 行 和 农 村 信 用 合 作 系 统 是 农 业 融
1 . 美 国农 业 融 资体 系的 构 成 美 国农 业 发 达 ,
限不 超 过一 年 的短期 贷 款通 常 在 农 户 获得 收 入 后 随 时 归还 ,中短 期 贷款 一 般 以农 业 机 械 、农 作 物 、家 畜等 作抵押 ,而 长期 贷款则 要 以不 动产作 抵押 。
接金项 目 :2 0 1 3年 广 曲教 育厅 人 史社 会 科学 基 金项 目 “ 南 宁 域 性 金融 中心 建 设 与广 西 中 小 企 业发 展 研 究 ” ( S KI 3 L X 5 7 1 ) 作 者 简介 :罩群 发 ( 1 9 7 1 ) , 男 ,广两 宾 阳人 ,硕 士 , 讲 帅 ,研 究 方 向 : 中小 企业 融 资 研 究 .E — m a i l :z h 7 3 1 0 2 4 @y e a h . n e t
和 美 国 进 出 口银 行 5个 机 构 组 成 。这 些 政 府所 有 的
金 融 机 构执 行 政 府 的农 业 政 策 ,为农 村 经 济 发展 提 供 长 期 贷 款 支 持 ,对 农 产 品 销 售 等 予 以价 格 支持 ,
( 1 )动 产 融 资规 模 J。美 国农业 负债 中 ,不 动 产 和动 产 的负 债大 致 相 当 ,而 农 业 资产 分 布 中 ,不

中国与印度金融现状比较

中国与印度金融现状比较

银行信贷是我国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 我国非金融部门
融资结构 中, 超过 6 %依赖 于商业银 行 , 5 从而导致“ 银行 系统 提供 的信贷 占 G P的 比例” 一指 标很 大 , 2 0 D 这 在 0 2年这 一
政府还是地方政府, 都不可以要求我们贷款条件给特定行业 或企业, 除非我们经过详细的审查, 认为对方确实值得信任,
呆坏账标 准按 国际标 准即逾 期 3 个月 , 逾期 1 个月就销账 。 8 资本充足率要求 比巴塞 尔协议高一个 百分点 即 9 %。
与 印度相 比, 中国的银行体 系还是 国有性 质大一统 的局 面 , 家商业银行 目前还正在努力 达到 巴寒 尔协 议对资本 充 多
的 比较分析 , 以印度 为镜 , 发现我 国在 金 融领域 中存 在 期 来
维普资讯
第1 9卷第 2期 20 06年 4月
西 安 财 经 学 院 学 报
J LT8 fXia n ttt fFn n ea dEcn mi OI I1 I o ’n Isi eo ia c n u oo c s
Vo .9 No 2 11 . Ap . 0 6 r2 0
量 比较好 。印度商业银行全 国合 计的呆坏账 比率为1 . %。 08
改革的历程 , 2 世纪 9 年代叉都成为 世人瞩 目的经 济快 到 0 0
速增长 国家, 被人们 预测为新的世 界大国 。尽 管中 印之 间有 如此多 的相似 , 但不可忽视 的是 中印两 国在一些 重要领 域里 存在的差异 , 下面通 过中印两 国在金融 领域 中一 些重要 方面
的问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足率的要求。中国国内的银行贷款方向中 7 %是面向政府 0

从中美企业融资结构对比思考国内企业融资方式和债券融资环境

从中美企业融资结构对比思考国内企业融资方式和债券融资环境

从中美企业融资结构对比思考国内企业融资方式和债券融资环境中美两国企业融资结构的比较可以为我们提供国内企业融资方式和债券融资环境方面的思考和借鉴。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美两国经济关系日益密切,融资结构的比较也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本文将从中美企业融资结构的对比出发,分析国内企业融资方式和债券融资环境,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在中美两国的企业融资结构中,债券融资在一定程度上都占据着重要地位。

从整体来看,中美两国企业融资结构存在着一些显著的差异。

中美两国企业的债券融资规模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美国企业的债券融资规模相对来说更大一些,而中国企业在债券融资方面相对滞后。

中美两国企业债券融资的利率、期限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异。

美国企业的债券融资更加成熟和多样化,债券利率较低,期限较长,而中国企业的债券融资则相对较高,期限较短。

中美两国企业在债券融资的用途上也存在着一些不同。

美国企业更多地倾向于利用债券融资进行投资和扩张,而中国企业更多地倾向于利用债券融资进行补充资金和流动资金需求。

对比中美企业融资结构的差异,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国内企业融资方式和债券融资环境的一些现状和问题。

在国内,传统的融资方式主要包括银行贷款和股权融资。

银行贷款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是比较便利的融资方式,但也面临着利率高、审批时间长等问题。

股权融资则需要承担一定的股权让渡和股东利益的平衡问题。

国内债券融资的市场机制尚未健全,债券利率相对较高,期限较短,且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债券融资的门槛也较高,难以获得市场的认可和资金的支持。

国内企业在融资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加快改革和完善融资环境。

针对国内企业融资方式和债券融资环境存在的问题,有必要提出一些建议和思考。

国内企业应该加强创新,探索多元化的融资方式。

除了传统的银行贷款和股权融资,企业可以适度借鉴国外融资模式,开展债券融资、租赁融资、信托融资等多元化融资方式,提高融资的灵活性和效率。

[中印经济实力对比]中印经济发展方式对比哪种模式造就强国

[中印经济实力对比]中印经济发展方式对比哪种模式造就强国

[中印经济实力对比]中印经济发展方式对比哪种模式造就强国当中国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以闪电般的速度起飞,并且成为全球经济强国时,全世界从最初对中国的不信任逐渐转为由衷的钦佩。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主要以制造业拉动,增长率在2002年达到8%后,又在2003年增至9%。

中国依靠巨大的国内储备资金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吸收大量外资在中国建立工厂,引进所需的国外专业技术。

仅2003年度,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资金就达到530亿美元,占整个世界总投资额的8.2%(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UNCTAD)数据库中外商直接投资的数据),为当年的世界之最。

印度的经济起步落后于中国大约10年,最近才为世人瞩目。

其崛起主要依靠西方工作岗位的地域性转移。

同时印度迅速造就了一批世界级的知识密集型企业,所属行业包括软件业、IT业和制药业。

这些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很少得到政府的资助,却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2003年印度国民生产总值增幅为8.3%,而2002年仅为4.3%;但是印度2003年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为47亿美元,2002年则为30亿美元。

只相当于中国的一个零头。

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的道路截然不同。

中国的经济发展是政府深思熟虑后决策的结果,而印度的经济发展则多少有点顺其自然。

中印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方式孰优孰劣?哪种发展模式会造就强国?中印产业:一硬一软中印两种发展模式的不同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第一,相比印度政府,中国政府更愿意培育和指导整个经济活动。

中国政府大力投资硬件基础设施,有权决定哪家企业能够得到政府资源、哪家企业可在A股市场挂牌(即使该企业不一定是最好的)。

与此相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印度政府越来越少干预经济活动。

第二,在外商直接投资上,中国乐于接受外资,而印度始终对此保持谨慎态度。

上述区别影响到哪类企业会成功。

在中国,那些需要“硬件”基础建设(如公路、港口、电力)的企业远远领先印度。

并且在不久的将来仍将保持这一优势。

中国印度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比较研究

中国印度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比较研究
表 1 实体部 门部分年份宏观经济变量 比较 ( %)
宏 观经 济 变 量 G P增 长 率 D 中 国 1 .4 2 1 ) 0 1 ( . 8 印 度 5 7 ( .2 .020 )
F n n e f rGr w h a d p r r d c in s o s r d b I i a c o o t n o e t Re u t p n o e y W DER,Un t d Nai n ie st y o i t sUn v r i e o y,He sn i l ik .
究》。
作者简 介: 黎平 海( 99 ) 男 , 15 一 , 重庆人 ,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教授 , 硕士研究生导师 , 经济学博士 , 主要研究方 向: 国际金融。
① D sP K.n . u a—k anbs Fn nea dGot a , . adB G h h sai: ia c n rnh—A m icl ss —met fh da cnmy pprpeae r r et n nE pr a es i As n eI inE o o , ae rp rdf po c o ot n oa j
2 1 中印建 交 6 00年 0周 年 , 国关 系虽几经 两
增长如影相随 , 经济增长是 因, 但 金融 发展是 果。 因而这一 观 点佐 证 了卢 卡斯 ( ua) L cs 和鲁 宾 逊
( oi o ) R b sn 的看 法 , n 即金融 随经 济增 长 而发展 。
风雨 , 但合 作领 域却在 不 断扩展 。 目前 , 国已 中
第1卷 第1期 9 0
21 年 1 0 1 0月





Vo. 9,No 1 11 .0 Oco e 01 tb r2 1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中印两国投融资环境比较分析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中印两国投融资环境比较分析

闫落后大约 l 1 , ( 5年 们较低的人力成本 、 卜 较高的信息技术
水平和 良好的英语 语青环境 , 印度 的服务业 占到 了国 内生 使 产总值的一半以上 , 印度的软件业 是服务业的龙头 。中国的 服务业最 近几年有所上 升, 但只有 4 %左右。制造业对 中国 0
的 重 要性 就 如 同 服 务业 务 对 印 度 的重 要 性 一样 。

81 —
表 1
中印主要宏观经济指标 比较
国家
中 国
G P年均增长率( D %)
1. 06 96 .
人均 G P 美元 ) D D( G P总值( 千亿美元 )
19 90 2o 05
资环境比较 , 对于中国更好发挥 国际竞争力, 更多更快更好地吸引外资,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 中印在经济发展 战略模式、 总体经济发展水平、 基础设施建设、 融资方式、 科技教育的比较 , 出中国应从 以下方面改善投融资环境 : 提
优化 间接 融 资 , 大力 发 展 直接 融 资 , 以人 为 本 构建 和 谐 投 融 资 环 境 , 大 对农 村 基 础 建 设 投 资力 度 , 小城 乡差 距 、 加 缩 加 大对服 务 业投 资 力度 , 加快 服 务 业发 展 关 键词 : 区域 产 业 结 构 ; 整 ; 调 中印 ; 融资 环 境 投
中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制造业驱动 与主 导,印度的经济
收稿 日期 :0 9 0 — 0 20 — 2 2
基 金 项 目 : 家社 科 基 金 项 目“ 国 区域 产 业 结 构调 整 的投 融 资 问题 研 究”0 B L 4 系列研 究成 果 ( 7 J 09)
作者简介 : 李丽(9 0 )女 , 17 一 , 河南南阳人 , 副教授 , 博士, 从事产业经济金融研 究

中印经济比较的理性思考

中印经济比较的理性思考

议 制 民主政 治 的资本 主义 国家 ,形成 的不 同的经 济发 展模 式 对 其 他 国家 的发 展 具 有 较 大借 鉴 作 用 。此外 ,一 些机 构 ( 如美 国中央情 报局 )与 学 者热 衷 于讨 论 中印崛起 问题还 含 有政 治意 图 ,指 责 中 印耗 费 过多 能源 ,要求 中 印在 国际机 构承 担 更多 经济 责任 ,希 望 印度制衡 中 国,担心 中 印崛 起对 已有 的世界政 治经济格局 的冲击等 因素有


中印比较成 为显学
究 报 告认 为 ,“0 3年 以来 印度经 济 的加 速增 长 20 势头 还会持 续 数 年 ,到 2 5 或 许会 取 代 美 国 0 0年 成 为第一大 经 济 体 。 高 盛 报告 对 印度 美好 发 展 ” 前景 的描述 在 印度媒 体 中引起 了强烈 反 响 ,印度
20 年 7月 黄 亚 生 和塔 伦 ・凯 纳 发表 在 美 03 国 《 交政 策 》杂 志 的论 文 《 外 印度 会 超 过 中 国 吗? 》在 中印 两 国及 国 际 学 术 界 引起 强 烈 反 响 。 此 文 提 出 :今 后 2 0年 印度会 缩 小 同 中 国 的经 济 差 距 ,未 来 将 可 能 属 于 印度 。20 04年 以来 ,继
度 20 年 落 后 中 国 1 03 2名 ,20 0 5年 中 国只 比 印 度 高 一个 位 次 ( 国 4 ,印度 5 ) 0 6年 印 中 9 0 ,20 度 反 而大 幅超过 中 国 1 1名 ( 国和 印 度分 别 排 中
席经济师伊夫扎尔 ・ 阿里就预测印度经济大约到
2 2 年赶 上 中 国。他 的理 由是 :印 度 经 济在 00 20 年 4 03 季度达到 了 1. 的高增长率 ,成 为 04 世界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 ,甚至超过了中国同 期 9 9 的增 长率 。而且 印度经济在未来 l 年 . O 将爆炸性增长 。西方许多著名媒体、智库及跨国 金融机构也加入 了中印比较的讨论 中来 。如英国

中国与印度经济比较

中国与印度经济比较

中国与印度经济政治对比近年来关于中印对比的讨论很多。

总体来说,中印两国在1980年大致在同一起跑线上,而现在中国已将印度远远地甩在身后,在两国的对比中,在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国民素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全面领先。

于是我们很乐观,很瞧不起印度。

诚然,我们有理由为自己取得的成就而自豪。

但应当看到,我们还是个发展中国家,我们和世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在自身的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如果只是与印度比,我们就沾沾自喜,盲目乐观,自以为了不得,那不比也罢——因为还有好多先进的国家等着我们比呢,一比差距太吓人。

即便与印度相比,我们在几个方面也处于劣势。

这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关注,并采取措施积极应对。

印度的耕地面积比我国的大30%左右。

中印两国都是幅员辽阔,人口众多。

中国人口现在为13.5亿,印度为11亿,对这样的人口大国,保有足够数量的耕地面积至关重要,否则吃饭都成问题。

虽然中国的国土面积是印度的三倍还多,但从耕地面积上看,印度以24亿亩耕地居亚洲之首,中国以18.3亿亩尾随其后。

问题是:我国的耕地面积仍然呈每年下降的趋势,在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开发拓展、土地荒漠化等几方面,我们每年要损失上千万亩耕地。

这难道不足以让我们警觉吗?尽管我国的农作物产量比印度高,那是因为我们在农业生产体制改革和精耕细作方面比他们做得好,但应当承认,印度现在落后就意味着它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而我们,则应该在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和科学开垦可耕荒地上下更大的功夫。

[ 转印度的地理条件比我国更适于进行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是山地众多的国家,地形复杂,进行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遇到的困难很多,造价也比较高。

而印度,其国土面积范围内除了北部喜马拉雅山地外,中南部的恒河平原、中央平原、德干高原地形起伏变化不大,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条件良好。

印度由于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留下较好的基础以及自身优越的自然条件,多年来铁路运营总里程雄居亚洲之首,直到2003年才被中国超越。

中印两国金融体系的比较研究

中印两国金融体系的比较研究
表1 中国非金融企业部门外源融资结构 单位:%
体系和市 场主导 型金融体 系� 中国和 印度同是 亚洲经 佳� 此外 �我国银 行贷款 与 � � �
目前我 国金 融体 系的 现状 是� 庞大但 却 效率 低下 提供 的 信 贷占 的 比 例 "保 持 在 4 0-60% � 银 行通 �
一� 中印两国银行体系的比较
印度自 独立 以来 � 曾 长期 奉行 计划 经济 的原 则 � 但是 其 金融 体 系仍 旧 延 续 了英 国 人 留下 来 的 金融 制 度� 印 度商 业 银行 35% 的 贷款 方 向 是政 府 和 政府 公 司�65% 贷 给私人 和私 营企 业� 因此 , 印 度的 银行 有充 分的 自主独 立性 �可 以有 选择 性地承 担风 险相 对 较低 的投 资, 银行 贷款 大多贷 给了 成熟 稳定 的大 企业 , 这样
中最 重 要的 两 家 全国 性 股 票交 易 所 是 孟买 交 易 所和 印度国 家股 票交易 所, 全国所 有的 2 7 个 股票市 场都进
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 20 0 9 年第 1 期 总第 67期 � � � � � � � � � . 1 20 0 9 � � � � � . 67
�金融与证券�
中印两国金融体系的比较研究
李晓丹
(贵州财经学院, 贵州贵阳 ������ ) 内容摘要: 金融体系是一个国家金融发展程度的 重要标志� 我国与印度同属亚洲经济发展中的大国, 两国有许多的相似性, 这为中国和印度的比较提供了 基础�本文主要通过中印两国在金融领域中一些重要 方面的比较, 如银行体系 � 资本市场和利率市场化程度 的比较来发现中印两国在金融体系中的差异, 提出了 进一步改革完善我国金融体系的主要构想� 关键词: 中印金融体系 银行体系 资本市场 利 率 比较 中图分类号: 832� 2 1 :833 � 351� 1 文献标识码:

中国和印度的金融开放度:对资本账户自由化的启示

中国和印度的金融开放度:对资本账户自由化的启示

中国和印度的金融开放度对资本账户自由化的启示一导论近年来,中国和印度的决策者们都宣布,他们计划让本国仍然受到严格管理的资本账户进一步自由化。

全世界都与中国和印度存在重大利害关系,都希望两国金融在融入全球市场时,不会产生破坏性的溢出效应(Hooley,2013)。

中国的情况更重要,因为与印度相比,中国的经济规模更大,其在未来若干年内更愿意渐进实现资本账户自由化。

这两个经济体在全球金融一体化方面的融合程度是决策者们对未来资本账户开放进行管理时的一个实际出发点,因为人们可以发现资本账户开放面临的潜在挑战和随之而来的风险。

例如,如果金融融合程度高,中国和印度就可以用资本以账户开放“倒逼”国内金融自由化,所失甚少,所获颇多。

但是,如果金融一体化的程度较低,双方都会面临更大的风险,国内经济和市场需要对资本账户开放进行更大规模的调整。

我们在对资本账户开放程度进行研究时,大多使用金融开放指数Chinn-Ito(2008)。

该指数是一个区间值和法律意义的标准,源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交易安排与限制年度报告》中规定的4个变量(见图1上)。

对事实上的资本账户开放程度而言,“使用最广泛的标准”(IMF,2010:51)是一国的国际资产和负债的总和与其GDP的比值(Lane and Milesi-Ferretti,2003,2007)(见图1下)。

图1 中国与印度的资本账户开放:法定上与事实上的测度我们怀疑,这些标准能否正确反映中国和印度在国际金融一体化之路上的改革进程和相对地位。

[1]我们不同意Chinn-Ito关于中国和印度在金融开放之路上止步不前的说法,我们赞同Lane和Milesi-Ferretti的观点,即中国和印度对外开放都保持前进姿态。

诚然,这个过程有时是进两步、退一步。

此外,从过去10年的平均情形看,在中印两国金融开放中的相对地位方面,我们对Chinn-Ito(中印两国不相上下)或Lane和Milesi-Ferretti(中国领先于印度)的观点提出质疑。

在金融领域,中国和哪个国家的资本市场更为活跃?

在金融领域,中国和哪个国家的资本市场更为活跃?

在金融领域,中国和哪个国家的资本市场更为活跃?金融市场是现代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资本市场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连接经济主体和资金的桥梁,促进了经济发展和企业的融资。

在世界范围内,资本市场的活跃程度各不相同,那么在金融领域,中国和哪个国家的资本市场更为活跃呢?接下来,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股票市场活跃程度股票是资本市场中最为活跃的资产类型之一,是一种代表着企业所有权的金融工具。

在股票市场中,交易的活跃程度往往能够反映出市场的发展水平和投资者的热情。

从股票市场活跃程度上看,中国的股票市场是全球最为活跃的之一。

中国股市总市值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此外,中国的创业板市场也在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股票市场之一。

而美国虽然有着较为稳定的股市,但相比于中国,交易量和市场规模都略显不足。

二、债券市场活跃程度债券市场是资本市场中的另一种重要市场,其发行的债券是一种债权凭证,通常被用于企业融资、国债融资和市政融资等领域。

从债券市场活跃程度上看,美国拥有着全球最为活跃的债券市场,其市场规模和交易量均远超其他国家。

而中国的债券市场在近年来也逐步发展壮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和机构的关注。

近几年以来,中国政府债券的发行规模不断扩大,企业债券市场也在不断壮大,发行规模越来越大,市场逐步成熟,逐步接近美国的债券市场。

三、资本市场监管程度一国的资本市场监管程度同样影响着资本市场的活跃程度。

优秀的监管机制可以保障市场的健康运行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是资本市场健康和稳定发展的保证。

在中国,随着《证券法》等法规的不断完善和监管机构的不断改革,监管程度逐步提高,投资者和监管机构的投诉和举报也得到了积极的反应和解决处理。

而美国的监管程度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其严格的监管机制和有效的执法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监管体系,为其资本市场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综上所述,中国和美国的资本市场在活跃程度上各有所长,中国的股票市场极为活跃,在债券市场逐步走近美国;而美国则在债券市场上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其监管程度也领先于全球。

在金融领域,中国与哪些国家存在竞争?

在金融领域,中国与哪些国家存在竞争?

在金融领域,中国与哪些国家存在竞争?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领域已成为各国竞争的重要领域之一。

中国作为一个新兴大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要。

在与其他国家进行金融领域的竞争中,中国面临着哪些挑战呢?一、与美国的竞争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占据着全球金融市场的重要地位。

与美国的竞争一直是中国金融领域发展的一个重要挑战。

美国的金融市场相对开放,发达程度也很高。

其金融产品如证券、债券等市场已经十分成熟。

同时,美国的金融监管体系较为完善,能够更好地保护终端消费者利益。

中国在这些方面相对较弱。

因此,中国需要进一步完善自己的金融市场和监管体系,才能更好地与美国竞争。

二、与日本的竞争日本以其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和强大的投资能力而闻名于世。

在金融领域,中国和日本也存在着一定的竞争。

与日本相比,中国的金融产品创新有所不足,金融创新能力也较为弱。

此外,日本的金融监管体系也相对较为完善,监管制度比较严格,对市场交易的干预更有力。

因此,中国需要加强金融产品创新、提高金融创新能力,同时完善金融监管体系,才能更好地与日本竞争。

三、与英国的竞争英国以其发达的金融市场和雄厚的历史背景而著称。

在欧洲金融市场中,英国占据着相对重要的位置。

与英国的竞争,目前中国日趋激烈。

英国的金融市场相对较为成熟,拥有着完善的市场运作机制和监管体系。

同时,英国的金融机构也具有较强的金融服务能力。

相比之下,中国的金融市场尚处于发展阶段,各项金融指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因此,中国需要加强金融市场建设,提高金融服务能力,增强与英国的竞争实力。

四、与德国的竞争德国以稳健的投资方式和发达的工业经济而被誉为欧洲的工厂。

与金融相关的部门不仅能为本土企业提供融资支持,还能通过投资获得更多的收益。

在金融方面,德国比较重视风险控制,因此其金融市场相对更为稳健。

与之相比,中国的金融市场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金融监管减弱、乱象丛生等问题。

因此,中国需要完善金融监管,加强风险控制,提高金融市场的稳健与发展能力。

中国国家竞争力全球排第17 产业结构落后印度.doc

中国国家竞争力全球排第17 产业结构落后印度.doc

社科院称我国近20年经济增长主要靠房地产2010年10月26日04:05重庆晚报我要评论(1339)字号:T|T[导读]《国家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国家竞争力报告》蓝皮书指出,中国近20年的经济增长并非靠产业结构升级换代来获得,而是靠消耗资源和扩大投资,尤其是房地产业膨胀发展。

这样的产业结构缺乏竞争力。

昨日,社科院在京发布2010《国家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国家竞争力报告》。

蓝皮书指出,中国力争2020年进入G20五强,2050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强国,而实现目标应采取的战略是“梯次追赶”。

最新排名第17位《蓝皮书》显示,中国国家竞争力排名稳步上升,特别是最近20年实现跨越式提升。

相关课题组选取了全球100个主要国家,对1990到2008年的国家竞争力进行了研究比较分析。

蓝皮书指出,经济总量位居全球前列、长期维持较高增速的中国,其国家竞争力已由1990年的第73位上升至2008年的第17位,而排名前十的国家分别是美国、欧盟、日本、韩国、新加坡、德国、英国、荷兰、瑞士和法国。

报告认为,在G20中,中国国家竞争力排名第9,处于中游水平,提升潜力巨大,正逐步融入世界强国行列。

40年里的三步战略国家竞争力是一国实力的综合体现,不仅包括经济总量,还包括经济效率、经济结构、发展潜力和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科技、人才、教育、文化等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

蓝皮书描绘的中国国家竞争力的总体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中国成为综合强大、关键一流、整体中上的先进国家。

综合强大,是指中国的国家竞争力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进入G20五强;关键一流是指中国在关键重要的领域,如高新技术等,达到或超过世界领先水平,建成一个创新型的国家;整体中上是指各项国家竞争力指标在世界都排名中上游。

到2030年,中国综合国家竞争力仅次于美国和欧盟。

到2050年,中国综合国家竞争力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强国。

蓝皮书指出,实现上述目标的战略路径是“梯次追赶”,逐步提升国家竞争力。

对中国高呆坏账率与高经济增长率悖论的解释

对中国高呆坏账率与高经济增长率悖论的解释

研究领域:宏观经济学对中国高不良贷款率与高经济增长率悖论的解释一、问题的提出银行体系的高不良贷款率与一国经济的低速增长、经济衰退甚至金融危机的爆发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为前者的存在一方面使企业不良债务增多,资产负债结构恶化而面临金融约束,融资能力减弱,另一方面使金融机构面临风险约束而产生惜贷行为,信贷资源减少,两者相互作用使经济增长的引擎缺乏动力,导致经济低速甚至负增长。

当两者关系出现恶性循环时,就会引发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的爆发。

事实上,费雪(I.Fisher,1933)的“债务-紧缩理论”(The Debt-Deflation Theory)和明斯基(Hyman Minsky,1992)的“金融不稳定性假说”(The Financial Instability Hypothesis,FIH),以及以克鲁格曼(Krugman,P.S)和奥伯斯菲尔德(Obstfeld,Maurice)为主的经济学家创建的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危机模型,都直接或间接地论述了不良贷款与低经济增长、经济危机的关系。

在现实经济活动中,高不良贷款率与低经济增长甚至金融危机并存的现象也不乏陈列,在实践中屡屡得到印证,见表1。

在表中,笔者以银行危机发生国为例,对比分析了危机爆发时期该国的不良贷款率和经济增长率。

高收入国家危机爆发时期的不良贷款率为13.5%,实际GDP增长率只有0.7%;中低收入国家分别为27.8%和0.59%;所有国家平均水平分别为22.4%和0.62%(各国经济增长率数据参见文后附表1)。

由此可见,不论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高收入国家还是中低收入国家,与高不良贷款率相并存的是低经济增长率。

对于中国,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同样存在高不良贷款率,甚至是比银行危机发生国高得多的不良贷款率(见表2)。

表中官方数字表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最低值在2004年也达到15.6%,最高年度超过30%,样本平均水平达到26.0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麦肯锡研究院:中国金融资产效率远远低于印度
[我的钢铁] 2005-06-06 00:00:00
中国的金融资产规模远大于印度,但是金融系统的资源配置效率方面,印度具有优势
文/戴安娜·法利阿尼塔·马切法·基
中国和印度,众所周知是世界上两个新兴的经济发展大国。

它们吸引了全世界投资人、企业家和经济学家的热切关注和充分想象。

但是它们经济的腾飞表象下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虽然两个国家在经济增长方面都表现出强有力的势头,但是中国在工业化进程方面胜出印度一筹,绝不仅仅是因为中国在经济自由化方面走在了印度的前面,一个重要因素被普遍忽视:两国不同的金融体系和金融效率。

金融资产存量,这一指标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货币化程度及可提供的中介资本的总量,而印度仅仅只是中国的六分之一。

中国拥有占世界4%的金融资产,印度却只有仅仅不到1%。

中国和印度两个经济体的规模只能部分地解释上述差异的存在;因为从金融深度指标来看,即金融资产存量与一国GDP之比,印度只有137%,而中国达到了323%。

截止到2003年的10年中,印度的金融资产存量年增长率为12%——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仍低于中国14.5%的增长水平。

而如果这一趋势持续保持下去,到2010年,中国将拥有14万亿美元的巨额金融资产,这一存量足以使其成为世界资本市场举足轻重的影响力量,而印度却仍然只是一个小玩家。

当然,规模并不能说明一切。

金融系统在资源配置方面的效率同样十分重要。

在这一方面,印度似乎表现出了一些优势。

一个突出的优势表现为:中国近三分之二的金融资产是以银行存款的方式持有的,而印度的这一比例还不到二分之一;但另一方面,中国的银行贷款记录令人怀疑,关于不良贷款率的确切数据,从25%到高达60%,说法不一。

而在印度,这一数字在15%到20%左右。

印度的资本市场也表现较好。

孟买股票交易所(BSE)建于1875年,虽然尚谈不上高效率,也是亚洲最古老的证券交易所;而中国直到1990年才有自己的证券交易所。

而且在印度股票交易所上市的企业数量是在中国证券交易所上市企业数量的四倍,后者的上市企业多为国有企业,政府持有市场上近四分之三的股份。

但是不论是中国还是印度,都没有发展起一个有效的公司债券市场。

在中国,企业债市场仅仅占整个金融资产存量的5%,而印度的这一比例只有1%。

但是在过去的10年中,中国公司债存量正以每年18%的速度增长,而印度几乎是零增长。

相比较而言,公司债却是美国和大多数欧洲国家金融资产存量中比重最大、增长最迅猛的组成部分,其规模几乎达到这些经济体金融资产总规模的三分之一。

当然,尽管印度的资本市场和银行系统表现出的效率略高于中国,但是两国在可利用中介资本的总体规模上还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巨大鸿沟——尽管假设中国的银行存款缩水25%,以消化这个国家的巨额不良资产,中国的金融资产存量仍然超过了4万亿美元,这几乎是印度的5倍。

还有分析人士指出,印度2000亿美元的政府债券并不能将资本从储户那里转移到借款人手中,因此也不应该被考虑在可利用中介资本的总体规模之内。

这样,印度金融资产存量还将进一步降低至7000亿美元。

无论采用何种计算口径,印度金融系统中循环的货币量大大少于人们的期望。

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局面,理由之一是印度的国民储蓄率虽然可观,也仍然只有中国的一半——中国的国民储蓄率达到了40%。

本来,国际资本的流入有可能会部分地弥补印度国内资本匮乏的境况,但不幸的是,在资本流入方面的差距恰恰反而扩大了中印两国在可利用中介资本方面的差距。

2003年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达到GDP的3.7%,但是印度只有0.9%。

因此,印度的经济腾飞并没有为社会投资提供足够的持续的资金,并相应积累更多的实物资本(如基础设施,机器设备和厂房建筑)。

2002年,这个国家在实物资本方面的投资为GDP的23%,中国是40%。

这一因素也就能够解释为什么中国在重工业和制造业方面的投资巨大,而印度在资本密集度较低的商业服务外包部门取得了成功。

从另一方面说,印度在进一步发展其金融体系方面有着巨大的提升空间。

印度政府进行的新一轮经济改革,包括允许年金更多的投资于资本市场,国有企业的进一步私有化,都将促进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另外,向海外公司和侨民开放更多的可供投资的经济领域,也将会大有裨益——中国的实践经验表明,这方面的举措颇具效率。

可以得出结论:自1991年印度实行对外开放以来,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增长;但是要继续
这种增长,根据其竞争对手——中国的经验,印度需要的是大力发展其金融体系。

作者戴安娜·法利(Diana Farrell)系麦肯锡全球研究院董事;阿尼塔·马切法·基(Aneta Marcheva Key)系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研究员(来源:《经济》杂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