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第2课时导学稿 教师用

合集下载

桃花源记导2

桃花源记导2
重点词语:
乃大惊:具:要:设:
咸:妻子:绝境:焉:
间隔:乃不知有汉:无论:延:
语:足:道:
译文:
⑷朗读第4段,翻译并评点
原文: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重点词语:
扶:处处志之:向:
“向路”:及:诣:
如此:寻向所志:
译文:
⑸读第5段,翻译并评点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4不足为外人道也。
学后反思
学到的新知识
掌握的学习方法
教师评价
本课得分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学习导航
【合作探究】
⑶朗读第3段,翻译并评点
原文: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课题:《桃花源记》第二课时导学案
审批人:
备课人:
杨丽红
备课时间:
3.5
备课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杨丽红
授课人:
授课时间:
星期:
年级班级:
学生姓名:
累计时间:
学习
目标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学习
重难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原文: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导学案(2课时)

《桃花源记》导学案(2课时)
课题
桃花源记
课型
预习展示
第二课时
授课人:牛气虹
教学
目标
1、朗读课文复述故事,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
2、了解并描绘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目标1、2
一、导入
二、检查测试
1.解释加点的字:
(1)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6)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3.古今异义词:
鲜美古义:今义:
交通古义:今义:
妻子古义:今义:
绝境古义:今义:
无论古义:今义;
不足古义:今导入:
2、请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提示: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分为哪几个部分来叙述?)
3、作者笔下的桃花源给你怎样的印象?(可用多种形式来表现,如:可用图画,优美语句描述,也可找原句进行简单分析等。)
4、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社会?
四、教师总结:
五、小结(我的收获):
(4)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6)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2、翻译下列句子:
(1)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桃花源记》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桃花源记》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桃花源记》第二课时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是我国古代寓言故事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通过描述渔夫偶然发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桃花源,并对比现实社会,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文之前,已经掌握了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对文言文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本文具有较强的幻想色彩,学生需要通过深入阅读和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同时,本文中的一些词语和句式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比较困难,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辅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理解和朗读,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掌握。

2.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对课文进行深入解读。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查找生词和句式的解释,了解课文的大意。

2.合作学习:在课堂上,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解决课文中的问题。

3.情境教学: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讲解稿,重点词语和句式的解释,教学多媒体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生词和句式的解释,了解课文的大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桃花源记》。

2.呈现(10分钟)教师让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的大意。

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适时进行讲解和辅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让学生进行翻译和解释。

八年级语文下册 25《桃花源记》(第2课时)导学稿 (新版)语文版-(新版)语文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

八年级语文下册 25《桃花源记》(第2课时)导学稿 (新版)语文版-(新版)语文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
4.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都和悦幸福,自得其乐。
(2)、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只要懂得琴中的真意所在,何必非要在琴上奏出美妙的音乐呢?
5.学习本文后,相信大家心中都有一个自己所向往的世外桃源,请结合自身经历描绘出你心中的桃源世界。(300字左右)
【例文】我有我的世外桃源,也有我的乌托邦。梦想着,梦想着,自己却早已进入梦乡。我的世外桃源,你又是多么渺茫!我的世外桃源也只是一个梦想。那里没有“孤雁”的别离,也没有人世的沧桑,那里只有一条阳光普照下的小溪,只有用心用爱垒成的围墙。风是那样暖洋洋的,不像狂风肆虐,也并不彷徨。我也想拥有一个不大却又温馨的小房子,不要冷清的别墅,也不要无知的草房,犹如一个盆景,漂亮足矣。现实的生活,无疑冲淡了我心中的那个梦想。那个早已勾画好的世外桃源的景象,在我的梦中,那是多么美好的地方。没有诗人笔下的“东风无力百花残”,也没有“爱的东西不要离得太近”的柔弱之音,永远在我的记忆中留下那个小小的框框。总在想,那一片广阔的大草原,那一片晴朗的天空,那看不到边际的大海,可能合在一起,就是我那世外桃源的美景吧!不过,此时的阳光是那般和煦,不必用悲观的心情看待一切,何须去憧憬那些无谓的美好的明天呢?我相信,哪怕最终一无是处,那个世外桃源,依旧在我心中。
教师教法
课上交流助学
学生学法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作品语言的魅力。
小组合作,赏析课文:
1、用课文原句回答问题:
(1)、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节选自《晋书》)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桃花源记》第2 课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桃花源记》第2 课时

语文是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文字等的能力和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的统称。

那么关于语文的试卷列提有哪些呢?以下是为您推荐语文版八年级上册导学案(合集):《桃花源记》第2 课时。

【学习目标】1、了解文学常识。

2、准确朗读课文,并借助于注释疏通文意。

【学习重点】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了解其意义及用法。

【学习过程】一、了解作者: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

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

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

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

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愿与农民来往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但又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隹,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二、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豁 ( ) 然开朗俨 ( ) 然诣 ( )太守垂髫 ( ) 刘子骥 ( ) 阡陌 ( ) 便要( )还家间 ( )隔此中人语 ( ) 云三、疏通文意。

(在下面空行中解释加括号的字,翻译划波浪线的句子。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 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案(精选4篇)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案(精选4篇)

Thinking actions in mind, not creeds, will help meet our greatest needs.(页眉可删)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案(精选4篇)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案1教学目的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理解__的叙事线索。

难点:理解__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人上节课我们已疏通了__意思,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__的内容。

二、课文分析1.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从第4节到完)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3提问: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人。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4.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5.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呼陌交通,鸡犬相闻。

6.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提问: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8.提问: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与平的生活而叹惋。

人教版《桃花源记(第2课时)》导学案

人教版《桃花源记(第2课时)》导学案

21 桃花源记【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2、通过合作,能翻译课文。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要充分预习,勾画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语句,自查工具书,自主进行解释。

2、自主完成,规范书写;小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知识链接】走进作者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

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

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

在形式是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在约是宁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

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自主学习】(独立完成以下题目,由小组长检查批阅。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俨.然()阡陌..()垂髫.()便要.还家()刘子骥.()诣.()2、重点词语释义。

为业:缘:夹岸:鲜美:杂:异:穷:舍:豁然:悉:平旷:属:怡然自乐:开朗:诣:所从来:咸:问询:先世:志:妻子:邑人:不复出焉:欣然:焉:间隔:皆:叹惋:如此:延:语告:不足:既:遣:3、古今异义4、一词多义5、特殊句式【合作探究】(先独立思考,再在组内对学,对学解决不了的组内或组间群学。

《桃花源记》导学案(第二课时)

《桃花源记》导学案(第二课时)

《桃花源记》导学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诵读、背诵课文。

2. 感受桃花源环境的优美、源中人的淳朴、和平安定的生活、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重点:感受桃花源环境的优美、源中人的淳朴、和平安定的生活、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难点: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预习指导】翻译理解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内容。

【预习检测】整理一词多义:之、舍、寻、为、其…….词类活用:渔人甚异之、欲穷其林、处处志之古今异义:鲜美、交通、妻子、绝境、无论、不足…….【合作探究】研读课文。

分小组讨论交流下列问题:(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2)、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3)、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桃花源中的人有什么特点?(4)、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桃花源村?哪些语句写出了桃花源人与世隔绝的久远?(5)、陶渊明把桃花源写得这么美,这地方存在不存在?为什么?(6)桃花源人为什么会说:“不足为外人道也”(7)、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世外桃源呢?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当堂检测】1.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

2."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A 比喻B 夸张C 借代 D对比3.解释加粗的字词乃不知有汉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便扶向路遂与外人间隔为具言所闻延至其家不足为外人道既出诣太守闻之寻向所志处处志之遂迷欣然规往4.文章结尾说刘子驥计划寻找桃花源,却未能实现,假如刘子驥不病终,他会寻找到桃花源吗?简述理由。

5.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课文所描绘的美好世界。

【课堂感悟】【拓展延伸】提问: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你觉得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你是从文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提示:可以从景、人、行踪等方面去思考)。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9《桃花源记》(第二课时) 实用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9《桃花源记》(第二课时) 实用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9《桃花源记》(第二课时)实用教案一. 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社会。

通过讲述渔夫偶然发现桃花源的故事,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失望。

本文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寓意丰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教学中,应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桃花源的美好,同时,也要注意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本文较长,内容较为复杂,对学生理解能力和阅读速度有一定的要求。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对文中的某些词语和句式感到困惑,因此,教学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桃花源的美好,树立向往美好生活的信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2.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桃花源的美好,理解课文寓意。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大意,遇到问题时互相讨论;2.合作学习:分组进行课文讨论,共同解决疑难问题;3.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讨课文中的寓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2.相关资料:关于桃花源的图片、视频等;3.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了解桃花源的传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听课文朗读录音,跟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然后教师逐段讲解课文,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每段大意。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回答。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导学案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导学案
属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阡陌交通并怡然自乐
2、重点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学习第三自然段】熟读第三自然段,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课文。
1、重点词语。
乃大惊具答之便要还家咸来问讯
妻子邑人绝境遂与外人间隔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皆叹惋
延至其家辞去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检测案
阅读课文第二、三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1、从选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在空格处填入短语。(2分)
发现桃花源——()——()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
(1)屋舍俨然:(2)鸡犬相闻:(3)咸来问讯:(4)皆叹惋:
3、在选段中找出与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词。(2分)
⑴悉如外人()⑵便要还家()
主备花源记》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准确翻译课文2、3自然段。
2.正确理解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
学习重难点:
准确翻译并理解课文2、3自然段。
学习过程:
预习案
【学习第二自然段】熟读第二自然段,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课文。
1、重点词语。
仿佛若有光才通人屋舍俨然
2、重点句子。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探究案
【小组合作探究】
1、再读课文第二段,思考:
(1)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
(2)本文中是怎样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
(3)本文中是怎样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宁?
4、下列各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全都不同的一项是()(2分)

语文学科八年级下册第3单元 桃花源记 第2课时导学案

语文学科八年级下册第3单元 桃花源记 第2课时导学案

XX中学八年级语文备课组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
本课时学习安排
一、课前预习
1.回顾文章内容,请分别用几个词来形容桃花林、桃花源给你的印象。

桃花林:
桃花源:
2.查阅东晋时期社会背景。

二、课堂学习
活动一:认识桃花源
阅读2、3段,思考文中所写桃花源的美好体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环境、人物、心情……)
活动二:探究桃花源
结合课件中的诗歌,小组合作讨论,文中描绘的桃花源在当时的社会存在吗?活动三:理解桃花源
1.陶渊明描写桃花源这样一个美好所在的用意何在?
2.你愿意生活在这样的桃花源中吗?
三、课后练习
结合课文及下面的《桃花源诗》
思考“世外桃源”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作者借桃花源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借问游方狮,焉测尘嚣外。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最新《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最新《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县**实验学校课时教案
1、如何劝桃花源人走出桃花源?
2、当代歌曲《梦入桃花源》
梦入桃花源(歌词)
石煌远
高悬瀑布,远叠山,动听雀鸣,静听蝉.不知松竹,谁先绿,难辩水天,哪最蓝.忽逢桃花岸,白云裹红团,牧笛惊花雨,化蝶戏流泉.忽逢桃花岸,白云裹红团,桃花源头随梦远,忽在天际忽眼前.桃花源,桃花源,梦入桃花源,红树青山,斜阳古道,梦入桃花源.桃花源,桃花源,梦入桃花源,桃花流水,福地洞天,梦入桃花源。

四、作业
以“我心目中的桃花源”写一篇习作(500字以上)。




计。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导学案(答案)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导学案(答案)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导学案(答案)学习目标:1、继续熟读课文,掌握第二段重点词语及句子的翻译。

2、背诵第二段。

学习过程:用三行对译法学习本文内容。

1、原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2、重点词语:尽:消失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

若:好像……似的。

3、句子翻译: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仿佛隐约透着点光亮。

1、原文: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2、重点词语:舍:舍弃,丢弃,文中指离开。

初:起初,刚开始。

才:副词,仅。

3、句子翻译: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

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

1、原文: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2、重点词语:复:又,再。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

3、句子翻译: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

1、原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重点词语:旷:开阔;宽阔。

俨然:(古今异义)古义:整齐的样子。

之:这。

属:类。

3、句子翻译: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

1、原文: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重点词语:阡陌:田间小路。

交通,交错相通。

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3、句子翻译: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

1、原文: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2、重点词语:悉:全,都。

3、句子翻译: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1、原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重点词语:黄发:老人。

垂髫:小孩子。

并:都。

怡然:愉快、高兴的样子。

3、句子翻译: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作业:(根据学习情况,ABC作业任选,写在导学案上)A.完成所有2、3项内容,并背诵第二段。

B.完成第3项内容,并背诵第二段。

C.完成第2项内容,并背诵第二段。

*请同学们于2月11日(周二)12:00前完成作业。

《桃花源记》导学稿(第二课时) 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桃花源记》导学稿(第二课时) 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桃花源记》导学稿(第二课时) 导学案(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
一、学习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

二、课文研讨与交流
1、桃花源的美真是美不胜收,请用“这里的美,美在”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2、桃花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
引人入胜。

那么,桃花源神秘在何处呢?(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3、桃花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三、自测自评
1、背诵课文。

2、本文选自《》作者___________,
朝著名的诗人。

这篇文章以___ 为线索,虚构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社会环境,表现了作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想。

后来人们用成语“__________________”来比喻理想生活中的安乐而环境幽静的世界。

3、理解性默写。

①突出桃花林优美自然景色的句子:
②表现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
③表现桃源社会生活平静的句子:
④突出桃源人热情好客,淳朴友善的句子:
⑤文中暗示着故事是虚构的句子:
4、完成作业本。

徐秀形。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导学案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导学案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导学案一、诗词导入《饮酒》(其五)《归园田居》(其三)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出示学习目标1. 复习检测,巩固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关键字词。

2. 学习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探究作者所寄托的理想。

3. 体会作者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三、温故知新1. 作者简介陶渊明,(朝代),名,字,自号,私谥。

2.通假字便要还家3.古今异义①芳草鲜美古:今:②仿佛若有光③屋舍俨然④阡陌交通⑤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⑥无论魏晋⑦不足为外人道也4.一词多义①寻寻向所志寻病终②之忘路之远近渔人甚异之具答之处处志之闻之,欣然规往③舍便舍船屋舍俨然④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5.翻译句子①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③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四、再读课文,生动演绎五、精读课文,合作探究1. 作者是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此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2. 渔人进入桃花源见到了怎样的景致?3. 渔人进入桃花源以后,村民作何反应?4. 当渔人说明桃花源以外的情况后,桃花源人为何“叹惋”?六、归纳主旨假如你是桃花源人,你幸福吗?为什么?七、比较阅读阅读课外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选段,思考他所描述的生活图景与《桃花源记》中的有什么共同之处?明日,宿旦子冈。

甫行数里,见四野禾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

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家砭中学导学稿
科目语文课题《桃花源记》—陶渊明(2)授课时间2012-9-28 设计人李永刚课型新授班级八()姓名
学习目标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掌握古汉语当中的特殊句式:判断句、省略句。

3.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寄语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
【资料链接】
古汉语句式
1)判断句
例: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也”表判断。

句意: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


2)省略句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是“(村人)
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

(渔人)具答之。

(村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的省略。

】句意:(村人)看见了渔人,都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渔人)详细地回答(村人),于是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准备食物款待他。


一、自主先学
1、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提示: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从第4节到完)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2、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用原文回答)
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人。

初极狭,
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3、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用原文回答)
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4、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用原文回答)
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呼陌交通,鸡犬相闻。

5、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用原文回答)
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二、课堂探究
1、桃园人见了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2、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3、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

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4、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讨论并归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

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5、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讨论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

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

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的收获有哪些?你还有哪些疑问?
四、检测巩固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

()见渔人,乃大惊。

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进秦时乱,申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边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文中加括号的地方都省略了主语,请补出。

2.文中加点的“要”读作____, 加点的“间”读作___。

3.文中加点的“要”的意思是____,在这段文字中还有个表达这意思的词,它是___.
4.“妻子”在现代汉语中指的是男子的配偶,它的词性是___,而在文中,它指的是________,是个___短语。

5翻译句子。

不足为外人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桃源中人“皆叹惋”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表现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的语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