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庖丁解牛》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精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庖丁解牛(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庖丁解牛》【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中主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课文所包含的认识客观规律必须通过反复实践的道理。
3、学习用生动细致的描写来表达抽象的道理的写法。
【教学重点】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要点,分析场面描写与人物刻画。
【教学难点】理解庖丁解牛之道的内涵,由此而探究“庄子之道”的内涵与启示意义。
【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介绍: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
从这种认识论出发,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摒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汉文学史纲要》)二、解释题意:庖:厨师。
丁:厨师的名字。
解牛:指剖开、分割牛的肢体。
《庖丁解牛》是《庄子•养生主》中的一则寓言。
养生主:指养生的主要关键。
三、课文朗读(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学生代表读)【课前准备】全文翻译四、整体感知(一)串讲课文1、第一段:译文:庖丁为文惠君宰牛。
手所触及的地方,肩所倚着的地方,脚所踩到的地方,膝盖所抵住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的)砉砉响声,进刀时(发出巨大的)騞騞的声响,没有不合乎音律的:合乎《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经首》乐曲的节奏。
分析:第一段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
他用手按着牛,用肩靠着牛,用脚踩着牛,用膝盖抵着牛,动作极其自如,发出轻快的皮骨相离的砉砉响声。
当庖丁进刀的时候,听到的是更为响亮的哗啦啦的声音。
这些富于节奏感受的声音非常美妙,和庖丁优美的动作相配合,就像奏乐,又像舞蹈,如同商汤乐舞《桑林》和尧时乐曲《经首》那样优美。
《庖丁解牛》教案
《庖丁解牛》教案《庖丁解牛》教案觅得好诗枕前读一、教材内容《庖丁解牛》出自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单元教学赏析指导的题目《创造形象,诗文有别》,在欣赏古代散文的时候注意把握形象,对形象做出正确的理解和阐释,从而准确把握诗歌与散文两种文体的不同。
《庖丁解牛》这篇文言文,篇幅短小,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寓意深刻,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从而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知识,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为了增加教学的针对性,增强学生学习目的的明确性,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优秀的散文总能以生动鲜明的形象吸引读者,“艺术形象”就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教学中既要把握不同类型作品中艺术形象的特性,又要了解塑造艺术形象的手段。
1、积累常见文言字词,掌握文言句式;体会人物形象。
2、培养质疑探究合作精神,分析人物形象及作品主旨。
3、理解“庄子之道”的内涵;培养学生敢于实践、运用规律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1、感受庄子散文的特点,分析人物形象及作品主旨。
2、理解其寓意,用现代眼光发掘新内涵。
二、教法学法语文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不仅仅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对学生人文思想的培养。
”结合这一理念,设计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文本的深入解读。
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合作,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自主研读,讨论交流中学习课文,体悟人生。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1.教法把握:(1) 创设情境教学法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的要求,为学生创设新知识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即在课堂上围绕授课内容,设置特定的场景,去激发学生的生活积累和学习兴趣。
这种教学方法为《庖丁解牛》等这些远离现代生活的文言文注入了一股鲜活的生活气息,调动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庖丁解牛》教案(人教版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庖丁解牛》教案(人教版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庖丁解牛》教案(人教版选修教案设计)1《庖丁解牛》教案(人教版选修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名称:人教版选修教材《庖丁解牛》2.教材版本:人教版选修教材3.教材内容:本文选自庄子《逍遥游》的《庖丁解牛》一篇,讲述了庖丁解剖一头牛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哲学思考和领悟,读者可以从中获得对于人生、自然和生命的深刻思考。
4.教材特点:(1)丰富的哲学思想:《庖丁解牛》是一篇以哲学思想为主题的文章,通过庖丁解剖牛的过程,探讨了人与自然、生命与死亡、形与神等深刻哲学话题。
(2)形象生动的描写:作者通过对庖丁解剖牛的过程进行详细生动的描写,使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牛的生命力和生命的价值。
(3)符号化的语言表现:作者通过运用符号化的语言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将抽象的哲学思考具象化,更加容易被读者所理解。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庄子哲学思想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掌握庖丁解牛的主要内容及其所蕴含的哲学思想。
(3)能够分析和讨论文中的主要观点和论述。
2.能力目标:(1)能够应用庄子哲学思想,对生命、自然等问题进行深刻思考。
(2)能够独立进行文献阅读和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3.情感目标:(1)培养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之心。
(2)促进对于人生价值取向的深刻思考和探寻。
三、教学模式1.学生中心模式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读书笔记、小组讨论、作文、课堂演讲等方式,进行主动学习和交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获得知识和技能,还能够增强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取向。
2.合作学习模式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和互助互学,共同探讨、分析和解决问题,以此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和案例,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研究,开展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逐渐形成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方法1.教学内容:(1)学习庄子哲学思想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庖丁解牛教案新
新疆布尔津县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庖丁解牛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重、难点作者写解牛场面,为什么避而不谈实况——牛的挣扎之状、血流之景惨叫之声,而极写庖丁解牛动作的“合于《桑林》之舞”,奏刀发出的声音合于“《经首》之会”?2、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3、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这个寓言对我们有什么启示?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时候,有一位老人家很会讲故事。
人们透过他简单而生动的故事,往往可以明白很多深刻的道理。
我们曾经听说过的“庄周梦蝶”、“东施效颦”的故事就是出自他之口,这位老人家就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
今天我们来看他另一则故事——《庖丁解牛》。
关于作者及其思想主张二、有关作者庄子,名周,字子休,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
为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附近)人,为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学派”。
曾经做过漆园吏。
他可能生于没落贵族家庭,生活贫苦,学问渊博,善于辩论,他的著作辑入《庄子》一书,现存33篇。
该书由后人整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
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周所作。
《庄子》一书的寓言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
庄周对当时的社会变革抱着无可奈何、玩世不恭的态度,宣扬并追求一种完全恢复人的“天然本性”的精神境界。
思想主张庄子主张“天道无为”。
“道”是什么?《庄子•大宗师》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
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
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
神鬼神帝,生天生地。
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生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庄子•齐物论》在谈到风的时候说:“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
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这是说风是自己在吹,是“自取”,并不是哪个外在的怒者使它发出不同的声音。
这就是庄子“天道无为”的思想,是一种神秘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观点。
《庖丁解牛》教案
《庖丁解牛》教案《庖丁解牛》教案篇一一、学情分析高中二年级的学生经过高一阶段一年的学习已形成较为成熟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在心理和思维能力方面较高一阶段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已经能够对人生和社会做出自己独立的思考。
另外,在学习完高中阶段的五个必修模块后,学生已积累了较为系统的文言知识和一定的古代散文的阅读方法,所以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来对文本进行自主的阅读鉴赏。
二、教材分析《庖丁解牛》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自主赏析”部分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是古代散文欣赏,单元教学赏析的主题是——创造形象,诗文有別。
古诗中的形象是经过提炼和升华的,跳跃性大;散文中的形象是具体的,贴近现实生活。
《庖丁解牛》篇幅短小,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寓意深刻,适合学生自主探究。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强调:“语文教学不仅仅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对学生人文思想的培养。
”另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了选修课程“诗歌与散文”模块的课程目标有: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理解把握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所以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对庖丁解牛这一故事的解读感悟来领悟本文所阐述的养生的道理,并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自读和课堂的检测使学生积累本文的文言知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圈点勾画的方法积累文言知识;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文本的深入解读;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自主研读、讨论交流中学习课文,体悟人生。
《庖丁解牛》最新教学设计
《庖丁解牛》最新教学设计《庖丁解牛》最新教学设计(精选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庖丁解牛》最新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庖丁解牛》最新教学设计篇1我曾上过一次规模较大的公开课,从《庖丁解牛》入手研究文言文课外自读篇目的教学法,课后反映较好。
下面是这堂课的教学设计及有关问题。
一、教学设计:1.要求学生在课外自读《庖丁解牛》,必须做到: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通读课文,达到可以较流畅的诵读要求;勾出“自读提示”及课文中有关文学文化常识、主旨、好句好段等内容;记下疑难问题。
2.通过课堂(45分钟)检查学生自读情况,并指导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其具体步骤为:①诵读正音。
指定一个大组听其他三个大组诵读课文,指出错误,教师同时也给予诵读指导,然后再读。
②教师提问抽查自读勾书的情况,对认识混淆、理解错误的问题给予分析指导,发动全班学生讨论,从中寻找正确答案。
③质疑辨析。
要求学生把自己在阅读中记下的问题提出来让全体同学思考讨论,尽量联系以前所学的相关知识,寻求其中的联系,教师参与讨论,适当点拨、总结。
④写作训练。
要求学生针对文中“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一句,以“‘道’与‘技’”为正标题,对副标题“谈……”进行补充,设计议论文的开头。
二、指导思想:长期以来,不少教师习惯于包办代替,进行文言文教学硬是要逐字逐句地串讲,学生也习惯于依赖老师,不敢也不能够自己阅读文言文,教材所编配的文言自读篇目常常不能发挥“自读”的作用。
因此,在接到公开课任务后,我选择了课外自读篇目《庖丁解牛》,力图体现出教材的编排意图。
我在布置自读任务时没有提出特别高的要求,也没有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做书面作业等,只要求他们根据注释,利用工具书通读课文,同时适当地勾画,记下问题。
高中语文.《庖丁解牛》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精
《庖丁解牛》一、教学目标(一)从课文中理解: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二)体会本文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的特点,学习本文细致生动的描写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三)掌握“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肯綮”等词语的意思。
了解“乎”、“然”、“为”、“于”等虚词的用法。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文章结构思路是怎样的?分析:全文四个自然段可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1段):描写庖丁解牛的场面。
作者从绘形和摹声两个方面运用大胆的夸张(人触、倚、履、牛体、牛的骨头就分离)和生动的比喻,把庖丁解牛的技术写得超凡入圣。
这一节句式整齐,把解牛场面作了诗意化处理,写成了一支劳动交响曲,一支劳动赞歌。
第二部分(2~4段):记叙了文惠君和庖丁的对话。
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2段):从文惠君的称赞引出庖丁的话。
此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层(3段):记叙了庖丁的经验之谈。
第三层(4段):文惠君“得养生焉”,点出本文主题,即庄子的一切顺乎自然的思想。
(二)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对我们的启示是什么?课文节选自《养生主》,主旨在于阐明保护、蓄养生命之主——精神,提示养生的方法莫过于顺应自然。
节选部分借“庖丁解牛”的故事,来比喻社会的复杂如牛的筋骨盘结,处理世事当“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并持“怵然为戒”的审慎、关注的态度,还应该以藏敛(“善刀而藏之”)为自处之道,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以达到人之养生的目的。
今天我们学习此文,应该认识到做任何事情都不可主观冒进,而应该通过反复实践,逐步掌握事物的内部规律,然后遵循客观规律处理错综复杂的社会事务,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三)《庖丁解牛》,是一篇虚拟的寓言故事。
在表达手法和描述技巧上,有哪些需要我们认真分析、研究和学习的地方?分析:本文的学习难点,就在于对其组织结构安排、表达技巧和语言运用的灵活、生动方面的理解。
《庖丁解牛》教学设计(精选10篇)
《庖丁解牛》教学设计《庖丁解牛》教学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庖丁解牛》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庖丁解牛》教学设计篇1〖学习目标〗教学目标①掌握"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切中肯綮"等词语的意思,了解"乎""然""为""于"等虚词的用法。
②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有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知识,方能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
〖学习重点〗1、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要点,分析人物形象。
2、第二段,理清层次及运用两个对比写出庖丁高超的技巧。
〖学习课时〗一课时〖学习过程〗一、导语设计著名诗人郭沫若曾说过:"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载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的,这绝无仅有的一个便是庄子。
"先秦的诸子百家之中对后世的影响之大莫过于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庄子主张"无为",放弃生活中的一切争斗。
在知识分子的心目中,老庄,尤其是庄子的哲学最贴合他们内心深处隐蔽的部分的。
它在儒家的规矩严整与佛家的禁欲之间,给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块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间,它是率性的,是顺应自然的,反对人为的束缚的,它在保全自由"生命"的过程中,竭尽了最大的心力。
学生回忆并介绍庄子后多媒体显示:"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庄子,走进庄子的哲学,领略庄子哲学的魅力。
二、整体感知1、解题庖丁:庖,厨师。
丁,厨师的名字。
解牛,指剖开,分割牛的肢体。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庖丁解牛》教案
庖丁解牛《庄子》教学目标:1、掌握所、盍、为等文言词语。
2、学习通过生动形象的记叙和描写来阐明抽象道理的方法。
3、理解“养生之道”的内涵及其普遍意义,培养运用规律,反复实践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解题:庖丁解牛:庖,厨师。
丁,人名。
解,分解、分割。
三,整体感知文章(一)(庖:厨师,初读课文,那文章提到了那类厨师?这些厨师具有什么特点?)明确:族庖、良庖和庖丁。
特点:族庖的特点:更刀期限(月更刀),宰牛方式(折:用刀砍断骨头)。
良庖的特点:更刀期限(岁更刀),宰牛方式(割:用刀切肉)。
庖丁的特点:更刀期限(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用了十九年的刀还像是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这是用(生答:夸张)的修辞手法,而这足以说明庖丁的技术确实远远的超过了族庖和良庖.过渡:那庖丁解牛的技术有多厉害?文中有没有描写到庖丁解牛的场面?第几段?(第一段)(二)研读文章第一段:(请一位男同学朗读第一段)1.文章是如何描写庖丁解牛的场面的?与你平时见到宰猪宰牛的场面一样吗?明确:不一样,我见过的宰猪场面是很血腥的,被屠夫死拽着的猪发出撕心裂肺的叫喊,因为它知道要命归黄泉了,可还是竭尽全力摆脱不可能摆脱的,看到这种场面心里还是不太好受的。
2.a可是在这一段,你看到的是什么?明确:(看到了庖丁解牛时的动作:请你把它读出来)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所”字结构“所”+动词=名词性结构译文:手所触及的地方,肩所倚着的地方,脚所踩到的地方,膝盖所抵住的地方。
(视觉):动作:手触肩倚足履膝踦这动作如同什么:《桑林》舞乐的节拍。
b 除了看到的,还听到了什么?(庖丁解牛时发出的声音)听觉:响声:砉(皮骨相离的声音)、騞(进刀时发出的声音);这声音好比《经首》乐曲的节奏。
过渡:可见庖丁的技艺出神入化,看他解牛是艺术享受。
就连文惠君也赞叹不已。
给了庖丁很高的评价..。
“善哉,技盖至此乎?”(盖,通假字:盍,何。
)(二)研读文章第三段:(1)为什么庖丁能达到出神入化的技艺,而族庖与良庖却不能呢?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段,寻找答案。
高中语文 庖丁解牛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与散文欣赏》
高二语文导学案教学过程高二语文导学案答案教学过程教学设计三、自主学习作者简介: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汉族。
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另一说河南省商丘市东北)人。
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
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
主张“无为”,放弃生活中的一切争斗。
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他否定知识,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极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
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著有《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
《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
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
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四、解题庖:厨师。
丁:厨师的名字,丁是他的名。
解:分解。
庖丁解牛:一个叫丁的厨师分解牛的肢体。
庖丁解牛的高超技术,说明只有掌握了事物的规律,才有好的效果。
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三、阅读文本,积累知识1、字词正音。
踦yǐ(支撑,接触)騞huō(象声词)卻xì(同隙,空隙)窾kuǎn(空)綮qìng(结合处)軱gū(大骨)硎xíng(磨刀石)怵chù(害怕,恐惧)謋huò(象声词)2.归纳一词多义。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庖丁解牛(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庖丁解牛》第一课时课型:新课备课人: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通过文本的研读,使学生理解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读准字音。
教学难点:通过文本的研读,使学生理解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
疑难预设:理解文章内容。
模式与方法:理解法,探究式。
教学流程:一、复习导入:1、庄子,名周,战国中期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唯心主义哲学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2、《庄子》,又叫《南华经》,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作,今存33篇,其中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这个寓言故事选自《庄子•内篇•养生主》。
文笔汪洋恣肆,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想象奇特丰富,善用寓言。
二、1.朗读课文,正音正形。
踦砉騞郤窾綮硎謋2.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逐句翻译课文。
3.划分本文层次,归纳大意。
三、讨论以下问题。
1、课堂练习检测(见课件)2、归纳“为”、“乎”、“然”、“于”等虚词的用法。
(1)为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给)②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都是动词。
前一个,解的意思;后一个,作为的意思。
)③视为止,行为迟(两个“为”同义,因为的意思。
)④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两个“为”同义,因为。
)(2)乎①技盖至此乎?(疑问语气词,呢。
)②进乎技矣(介词,用法同“于”,相当于“比”)③依乎天理(介词,用法同“于”,可不译)④而况大軱乎!(表反问语气,呢。
)⑤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助词,用作形容词词尾。
加强语气,表示强调。
)(3)然①奏刀騞然(象声词词尾。
)②因其固然(副词词尾,表“……的样子”。
)③虽然,每至于族……(代词,这样。
)④怵然为戒(形容词词尾,表“……的样子”。
)(3)于①合于《桑林》之舞(介词,引出对象。
)②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介词,从。
)③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介词,对于。
)④虽然,每至于族(动词后缀。
)3、实词、成语及难句归纳(见课件)目无全牛——形容技术达到极纯熟的境界。
高中语文 庖丁解牛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某某省某某第五中学高中语文庖丁解牛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习目标】1、掌握并积累文言词语知识。
2、领会《庄子》散文以故事说明道理,把道理寓于故事之中的特点。
3、感受散文形象,品味展示散文形象的文辞,把握塑造形象的方法。
【知识积累】1、关于作者。
庄子,名,字子休,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
为时期宋国蒙(今某某某某附近)人,为战国时期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学派”。
曾经做过漆园吏。
他可能生于没落贵族家庭,生活贫苦,学问渊博,善于辩论,他的著作辑入《庄子》一书,现存33篇。
该书由后人整理为“”、“”、“”三部分。
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周所作。
《庄子》一书的寓言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
庄周对当时的社会变革抱着无可奈何、玩世不恭的态度,宣扬并追求一种完全恢复人的“天然本性”的精神境界。
2、庄子的有关思想主X。
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
从这种认识论出发,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在政治上,他主X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摒弃一切文化知识。
3、写出并解释下列句中所包含的成语(1)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2)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3)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4)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学习过程】一、初读课文,积累知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庖.丁()肯綮.()怵.然()发硎.()大郤.()大窾.()砉.然()騞.然()謋.然()倚.老卖老()2、辨析多音字,给加点的字注音中.音()中.听()中.肯()中.奖()为.难()为.人处世()无为.而治()为.虎作伥()为.人作嫁()为.人所笑()改弦更.X()更.深人静()少不更.事()更.迭()更.衣()更.其()二、再读课文,通译全文,在此基础上完成梳理文言知识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意义:(1)砉然向然,奏刀騞然()(2)善哉!技盖至此乎?()(3)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2、给下列句中古今异义的词加点,并解释:(1)所见无非牛者(古义:今义:)(2)依乎天理,批大卻(古义:今义:)(3)虽然,每至于族(古义:今义:)(4)视为止,行为迟(古义:今义:)(5)导大窾,因其固然(古义:今义:)3、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并作解释:(1)良庖岁更刀,割也(2)族庖月更刀,折也(3)以无厚入有间4、指出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并翻译全句(点拔:翻译时要注意句式,根据句式来译)(1)臣之所好者,道也。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17课 庖丁解牛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7课庖丁解牛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习目标 1.领会《庄子》散文以故事说明道理,把道理寓于故事之中的特点。
2.学习《庄子》散文生动活泼,如同行云流水的文笔。
3.细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掌握文中出现的成语,探讨本文除用以说明养生外,还包含什么道理。
读庄子白居易去国辞家谪异方,中心自怪少忧伤。
为寻庄子知归处,认得无何是本乡①。
注①无何乡:《庄子·逍遥游》:“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
”无何乡即无何有之乡,原义为没有任何东西的地方,后用以指空想的或虚幻的境界,常用以咏梦。
赏析七绝《读庄子》是作者任江州司马时的作品。
诗的前两句是:“去国辞家谪异方,中心自怪少忧伤。
”全诗意思是说,我从京都远谪异地,怪自己未看透官场的积弊,内心并不感到忧伤。
我读了庄子知道自己何以处这种境况,苦闷时就以过恬淡闲适的生活来自解。
自我解嘲,无可奈何,言无忧伤,却含愤怨,委婉言情,蕴含深沉,耐人寻思。
一、作者简介庄周(约前369-前286),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周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偏向相对主义。
从这种认识论出发,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其主要作品为《庄子》。
《庄子》今存33篇,书中散发着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和悲观厌世的虚无思想。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特,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
鲁迅先生赞誉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其散文对后世影响很深。
二、背景简介《庖丁解牛》节选自《庄子·养生主》,这是一篇谈养生之道的文章。
“养生主”,意思就是养生的要领。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教案:第四单元第2课庖丁解牛教案_2
单元(章节)课题
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常见文言字词,掌握文言句式;体会人物形象。
2、培养质疑探究合作精神,分析人物形象及作品主旨。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其学会认知,为其以后的终身学生奠定坚实的基础。《庖丁解牛》属于自主赏析文章。学习课文过程中如扫除字词障碍,把握文章大意等学生基本上可以独立完成。同时,自主学习有利于满足学生的成就感,提高自学能力。
教师讲解一:
理解庄子借解牛来比喻“保养生命之道”,须按步骤走:
首先,要读懂庖丁解牛的三个阶段的特点:
(1)庖丁初解牛时,不熟悉牛的生理结构,眼中看到的,是庞然大物的牛,感到无从下手。
(2)三年后庖丁对牛的生理结构了如指掌,对牛体各个部位的特点也都一清二楚,解牛时,面对的已不是整头牛了。
(3)十九年后,庖丁掌握了养生的道理,解牛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意从容刀而无须要感官接触。
其次,还要读懂庄子借族庖、良庖和庖丁比喻的三种人:
(1)族庖,比喻做事固执蛮干的,他们的精神容易受到损害。
(2)良庖,比喻较会处事的人,但因执着于解决问题,不识变通,他们的精神也会受到损害。
(3)庖丁,比喻能够“缘督以为经”的人,他们懂得顺应自然之道,他们的精神不会受到损害。
接下来,庄子借“庖丁解牛”的寓言说明的“养生之道”才能迎刃而解了
课堂小结
解牛的三种境界:
始臣之解牛,无非牛者(不懂规律)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懂得规律)
方今之时,以神遇不以目视(运用规律)
布置作业
完成《创新学案》“预习新知”
2、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互争互助局面,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庖丁解牛》是一篇寓言故事,通过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使学生逐步领悟到庄子“一切顺其自然,反对人为”的人生真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庖丁解牛》一、教学目标(一)从课文中理解: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二)体会本文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的特点,学习本文细致生动的描写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三)掌握“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肯綮”等词语的意思。
了解“乎”、“然”、“为”、“于”等虚词的用法。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文章结构思路是怎样的?分析:全文四个自然段可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1段):描写庖丁解牛的场面。
作者从绘形和摹声两个方面运用大胆的夸张(人触、倚、履、牛体、牛的骨头就分离)和生动的比喻,把庖丁解牛的技术写得超凡入圣。
这一节句式整齐,把解牛场面作了诗意化处理,写成了一支劳动交响曲,一支劳动赞歌。
第二部分(2~4段):记叙了文惠君和庖丁的对话。
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2段):从文惠君的称赞引出庖丁的话。
此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层(3段):记叙了庖丁的经验之谈。
第三层(4段):文惠君“得养生焉”,点出本文主题,即庄子的一切顺乎自然的思想。
(二)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对我们的启示是什么?课文节选自《养生主》,主旨在于阐明保护、蓄养生命之主——精神,提示养生的方法莫过于顺应自然。
节选部分借“庖丁解牛”的故事,来比喻社会的复杂如牛的筋骨盘结,处理世事当“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并持“怵然为戒”的审慎、关注的态度,还应该以藏敛(“善刀而藏之”)为自处之道,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以达到人之养生的目的。
今天我们学习此文,应该认识到做任何事情都不可主观冒进,而应该通过反复实践,逐步掌握事物的内部规律,然后遵循客观规律处理错综复杂的社会事务,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三)《庖丁解牛》,是一篇虚拟的寓言故事。
在表达手法和描述技巧上,有哪些需要我们认真分析、研究和学习的地方?分析:本文的学习难点,就在于对其组织结构安排、表达技巧和语言运用的灵活、生动方面的理解。
就全文的表现手法和语言技巧来看,可以说,这是一篇精美的议论小品。
文章论理深刻透彻,层层相扣,逻辑严密。
写庖丁解牛的经验,先说“所好者道也”,提纲挈领;然后具体分述解牛经过的三个阶段:开始“所见无非牛者”,三年后“目无全牛”,最后“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写出只有在长期实践的活动中,注意摸索,积累经验,才能掌握事物的内部规律。
最后,再拓开一层,以“怵然为戒”说明要想获得自然之道以达到养生的目的,还必须注意在关键地方小心谨慎,专心致志。
这样层层深入,把道理说得透彻、完善。
文章结构完整、紧凑,前后照应。
文章首先以一系列动词正面描写庖丁解牛的精湛技艺,然后以文惠君之语从侧面烘托庖丁解牛的技艺确实非凡,同时又引出下文的对答;第3段通过对答,层层深入地阐明了庖丁解牛的经验,从而得出顺应自然规律,不妄为,善藏敛的养生之道;最后,又以文惠君之语呼应开首,说明不但解决了“技盖至此乎”的疑问,而且从中得到了很大收益,这就是领悟养生之道。
文章语言精练而富有表现力。
写解牛动作以“触、倚、履、踦”四个字描写,活灵活现地再现了庖丁解牛的娴熟技术,并且用夸张手法,比拟庖丁进刀《桑林》之舞,中《经首》之会,有声有色;写解牛结束后“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寥寥数语,一副怡然自得的神态跃然纸上。
另外,出自本文的成语如“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流传至今,仍有活力。
(四)作者写解牛场面,为什么避而不谈实况——牛的挣扎之状、血流之景、惨叫之声,而极写庖丁解牛动作的“合于《桑林》之舞”,奏刀发出的声音合于“《经首》之会”?分析:作者写解牛时不闻牛惨叫,只能听到悦耳的刀声,暗示了牛在毫无痛苦的情形下被“解”了,说明庖丁的技艺确实出神入化。
作者通过对庖丁优美和谐的动作及悦耳的刀声的描写,使读者产生急切了解其绝技如何取得的念头。
同时,从结构上看,写这个场面既形象再现了庖丁技艺高超,又为下文申述其所以如此做了自然的铺垫。
(五)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分析:庖丁技艺高超的原因,从庖丁的话中可以得知。
其一,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进乎技矣”)。
他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探求“道”——解牛的规律——作为实践的目标。
其二,不懈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
正因为如此,他由不懂规律(“自解全牛”)过渡到认识规律(“目无全牛”),又飞跃到熟练运用规律(游刃有余)。
其三,谨慎小心,尊重规律:“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
(六)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这个寓言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分析:虽然庖丁所好的“道”和文惠君所说的“道”(实质上也是庄周所讲的“道”)所指不一样,但在后者看来,社会如牛体,尽管矛盾复杂,斗争激烈,但总有间隙可寻,只要像庖丁那样,“以无厚入有间”,顺应环境,随俗沉浮,回避矛盾,就能保全性命,养护精神。
这种消极颓废的处世之道,理所当然为今人所抛弃,其实这不是庖丁经验本身所固有的,而是道家用此来宣扬其人生哲学。
今人则从故事本身所反映的客观内容得到有益的启发。
从两者的不同也许能得到这样的启示:只有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客观事物,才能掌握科学的规律。
三、教学过程设计(一)指导自读。
自读作业。
1.正音正形。
踦砉騞郤窾硎謋2.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逐句翻译课文。
3.划分本文层次,归纳大意。
(二)讨论以下问题。
1.归纳“为”、“乎”、“然”、“于”等虚词的用法。
(1)为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给)②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都是动词。
前一个,解的意思;后一个,作为的意思。
)③视为止,行为迟(两个“为”同义,因为的意思。
)④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两个“为”同义,因为。
)(2)乎①技盖至此乎?(疑问语气词,呢。
)②进乎技矣(相当于“于”,可不译。
)③依乎天理(同②)④而况大軱乎!(表疑问语气,呢。
)⑤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形容词词尾。
加强语气,表示强调。
)(3)然①奏刀騞然(象声词词尾。
)②因其固然(副词词尾,表“……的样子”。
)③虽然,每至于族……(代词,这样。
)④怵然为戒(形容词词尾,表“……的样子”。
)(3)于①合于《桑林》之舞(介词,引出对象。
)②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介词,从。
)③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介词,对于。
)④虽然,每至于族(动词后缀。
)2.讨论本文的段落及大意。
本文共4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首段):描写庖丁解牛的一个场面,突出庖丁的技术高超。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庖丁技术之所以高超的原因。
第三部分(末段):从故事引出养生之道。
3.讨论文章细致生动的描写。
第1段,作者描写了一个场面:庖丁解牛。
但是,作者是以动作描写为主,一连用了5个动词:总的动作描写是“解”,然后分别描写手“触”、肩“倚”、足“履”、膝“踦”,这一系列的艺术化、舞蹈化了的动作描写,已初见庖丁解牛技术的娴熟。
接着作者侧重描摹他解牛时进刀而发出的声音,又对这声音用了两个比喻。
描摹声音时,用了两个拟声词:“砉”、“騞”;两个比喻是“桑林之舞”、“经首之会”。
生动地描写出庖丁动作的节奏感,表现了一个至高境界。
4.讨论庖丁对话的层次。
课文第3段记叙庖丁的“经验之谈”。
庖丁的话可分六层。
第一层是“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这句话是庖丁“经验之谈”的总纲,概括了下面谈话的全部内容。
第二层是从庖丁多年解牛的感受上谈的。
当初解牛,所见皆全牛,与一般人所见的一样;三年之后,未见全牛,说明他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
不再把一头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拆卸的东西。
这是至高境界。
第三层详细说明对这种境界的感受:“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庖丁能达到这种娴熟境界的原因是“依乎天理”,即依照牛的天然构造。
第四层庖丁从用刀的结果谈解牛的娴熟。
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而庖丁所用之刀,用了19年,解了数千头牛,其刃却如“新发于硎”,从用刀的结果表现庖丁解牛技艺娴熟。
庖丁解释用刀结果不同之原因:良庖是“割也”;族庖是“折也”;而自己用刀则是“以无厚入有间”,于是才“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
第五层写庖丁虽有高超的技艺,却从不掉以轻心。
每当“见其难为”,则“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第六层写庖丁解牛成功之后那怡然自得的神情:“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5.讨论本文的主题思想。
(参考“难点、重点分析”第2题)〖小资料〗(一)关于作者。
庄子,名周,字子休,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
为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附近)人,为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学派”。
曾经做过漆园吏。
他可能生于没落贵族家庭,生活贫苦,学问渊博,善于辩论,他的著作辑入《庄子》一书,现存33篇。
该书由后人整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
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周所作。
《庄子》一书的寓言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
庄周对当时的社会变革抱着无可奈何、玩世不恭的态度,宣扬并追求一种完全恢复人的“天然本性”的精神境界。
(二)庄子的有关思想主张。
1.庄子主张“天道无为”。
“道”是什么?《庄子·大宗师》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
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
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
神鬼神帝,生天生地。
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生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庄子·齐物论》在谈到风的时候说:“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
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这是说风是自己在吹,是“自取”,并不是哪个外在的怒者使它发出不同的声音。
这就是庄子“天道无为”的思想,是一种神秘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观点。
2.庄子主张相对主义的认识论。
《庄子·德充符》说:“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观之,万物皆一也。
”这是一种相对主义的认识论。
它的意思是说:如果你用“异者”的眼光去看,那么,肝与胆的距离就像楚和越那样遥远;如果你用“同者”的眼光去看,那么,万物都是一样的。
3.庄子主张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庄子·逍遥游》中提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他提出一种绝对自由的理想人格,这种人格不感到自己的存在(无己),不追求什么功名事业(无功),不顾及别人对自己的毁誉(无名),这种人在精神上才是自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