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一轮复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

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高考知识点解读:1、概括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1)开始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在政治上“为政以德”。

将奴隶社会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发展为“礼”。

(2)继承发展:战国时期,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荀子除强调“仁义”和“王道”外,又提出“舟水”说,并且综合法家和道家思想,提出了“礼法并施”的主张。

这样将儒家思想发展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遭受重创:秦朝时,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

(4)确立正统:西汉时,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宣扬“天人感应”学说,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被汉武帝采纳,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受到冲击: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

(6)开始复兴:隋唐时期,在“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下,儒学进一步吸收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

(7)继续发展:宋明时期儒学从佛教、道教中吸收有益成分,完成了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形成新的儒学——理学。

(8)遭遇批判:明清时期,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儒学体系。

2、“百家争鸣”的含义、背景、主要派别及主要代表人、影响。

3、注意点:(1)“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2)孔子和老子代表着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着下层手工业者的利益,孟子、荀子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

(3)当时流行最广的两大学派是儒家和墨家。

(4)道家是学术流派,道教是宗教流派。

(5)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后来被秦王赢政所采用,主要是其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的思想迎合了赢政的需要。

(6)法家提出的“依法治国”的思想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我们今天强调的依法治国的本质是不一样的。

(7)“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8)“百家争鸣”阶级基础中的“士”主要指的是新兴地主阶级。

2020高考历史复习之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020高考历史复习之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条件1.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面临剧烈的社会大变革,旧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带来思想的大解放,2.物质基础:铁器和牛耕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起;3.阶级条件:社会变革导致阶级关系变动,不同阶级的思想家分别对各种社会问题发表见解;4.政治条件,王室衰微,诸侯纷争,没有一统的思想形态,各国基于争霸战争和政治需要,纷纷网络人才,养士成风,宽松的局面为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创造了环境;5.文化条件:私学兴起,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局面,培养出大批知识分子,士人阶层壮大、活跃。

6.科技条件:自然科学领域成就突出,人们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有所提高,这为古代的唯物论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提供了思想素材。

7.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创造和夏商周文化发展的奠基作用。

(二)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1.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1)孔子的成就①哲学思想——创立儒学,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②政治思想——A.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B.提出“正名”主张;③教育上:“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④典籍上:编订“六经”。

(2)孟子的主张: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①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

②哲学思想——“性善说”,人性本善——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养浩然之气和重义轻利的精神品格。

③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④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附]孟子的重要言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评价:①《孟子》一书在唐代被当作经典,在南宋被列为四书,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通用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体系与学法指导课件 必

(通用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体系与学法指导课件 必
单元体系与学法指导
归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项目




两大历史趋
三种治国思想:儒家主张“仁”,实行
势:国家由分
一个时代
“仁政”,是一种民本思想;法家主张 四 大 思 想
百家争
裂走向统一,
特征:大
“法治”和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 派别:儒、

社会由奴隶制
变革
国家;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 道、法、墨
观唯心主义、主
观唯心主义
三个阶段:开创于北宋, 成熟于南宋末期,发展于 宋明陆王心学
祝各位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家 庭幸福核心: 两个目的:适应
董仲舒的 “天人感应” 大一统和中央集
新儒学 一个实质:文 权的需要
化专制
三个主张:“春秋大一统” 和“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天人合一”和 “天人感应”;“三纲五 常”和提倡孝道
两种途径:“格
物致知”和内心
一个核心:理 反省
宋明理学
的存在
两个世界观:客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 儒家思想阶段: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核心思想是仁爱、礼治、孝道、道德修养等,强调人文关怀和社会秩序。

2 - 道家思想阶段:汉代后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家思想逐渐兴起,其核心思想是“道法自然”,强调顺应自然和心灵的平和。

3 - 佛家思想阶段:隋唐时期,佛教传入中国,逐渐与道家、儒家思想融合。

佛家思想强调超脱苦难,追求精神境界的提高。

4 - 宋明清时期:宋代后期到明清时期,儒家思想重新兴起,出现了新儒家思想。

新儒家思想注重道德修养和社会治理,提倡“格物致知”和“致良知”,强调个体的人文关怀和社会的和谐。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一个历史长河的演进过程,历经不同的时期和阶段,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这些思想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形成、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在不断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课标Ⅲ)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件

(课标Ⅲ)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件
答案 A 田子方感到骄傲的原因主要是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说明当时各 诸侯国非常重视士人,故A项正确。
6.(2019天津文综,12,15分)(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 吾其为东周乎”。 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 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
高考历史 (课标Ⅲ专用)
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五年高考
考点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课标Ⅰ、课标Ⅱ、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1.(2018北京文综,12,4分)“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 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 )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教师专用题组
1.(2014海南单科,1,2分)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 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 A.君主无为而治 B.强化血缘等级 C.推行礼乐仁政 D.实行严刑峻法 答案 D 题干材料的大意是:国君们所需要的民众,一是要战时能为他们卖命,二是要平时能 为他们效力。这显然与主张实行严刑峻法,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法家思想相吻合。 A、C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B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
3.(2015四川文综,1,4分)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 是 ( ) A.克己复礼 B.礼法兼用 C.民贵君轻 D.选贤举能 答案 B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儒、墨、道、法等学派各执主张,互相诘难、批 驳,又彼此吸收、融合。题干关键信息为“融合倾向”,礼法兼用体现了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 的融合倾向,故B项正确。A、C两项为儒家主张,D项为墨家主张,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2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第23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

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2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第23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

最新教育教学资料精选专题12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第23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教师用书 人民版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汉武帝即位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两宋时期,程朱理学形成,它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倡导求实精神,开创出思想活跃的新局中国古代在天文学、气象学、医学、农学、地学等领域领先世界;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发明,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文明的进程,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如诗词、小说、书法、绘画、戏曲等,异彩纷呈。

这些作品,具有多元一体、多民族融合、吸收外来文明成果、雅俗共赏等特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时代风貌和作者心声。

第23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考点1|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1.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对鬼神敬而远之;教育,的学说;主张德治;注重政治与人事”礼“与”仁“主张:政治上提出了①的全面发展。

注重人,”有教无类私人讲学之风,主张“上开创 ②影响: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儒学的“六经”。

仁“提倡,思想”德治“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发挥孔子的,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2)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的原则”君轻民贵“并提出,学说”政 最高目的思想;认为学习的”制天命而用之“提出了,又指出人道有为,”天行有常“荀子:强调(3)标是把握“礼”。

[易误警示] 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的“以人为本”理念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孟子的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孟最新教育教学资料精选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而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2.其他学派[轻巧识记] 百家争鸣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无法更多的满足新,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①,战国时期在春秋 史料一呼唤建立新的社②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

[备考资料]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教案.doc

[备考资料]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教案.doc

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时序要清][线索要明]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从先秦时期到明末清初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可按四条线索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线索一:儒家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仁”和“礼”的思想;孟子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论”;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儒学的体系更加完整。

“德治”“仁政”虽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在社会大变革、大动乱时代,其主张不适应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和争霸的需要,所以,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线索二:儒家思想的改造与独尊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独尊儒术、兴办太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线索三:儒家思想的转型与成熟宋明时期:朱熹、王阳明等人汲取佛、道的精神,儒家思想完成了理论化和思辨化的过程,从理学到心学,儒家思想更加适应统治者统治的需要。

线索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着重对其弊病进行批判,提出“经世致用”和批判君主专制的主张,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构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第24讲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1)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创立了儒家学派。

孟子、荀子发展了儒家思想。

(2)儒家提倡“仁”“礼”“德治”“仁政”;老庄之学崇尚自然,主张“无为”;法家主张以法治国,推行严刑峻法;墨家提倡实践精神。

这些学派的思想都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

(3)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

(4)汉武帝时,董仲舒改造了传统儒学,适应了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确立了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5)汉武帝兴办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提高了儒学地位;在各郡国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一、传统文化的滥觞——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古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一)背景“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课件:第3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课件:第3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内容
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都继承了孔孟“仁”“礼”思想,以 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
影响
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人的自然欲求;都强调社 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到了积极 作用
高频视角
6.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及表现
特点
表现
反传统、反教 条
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 “天生圣人”;他还提出男女平等和“万物皆生于两” 的观点,令维护名教传统的士大夫们十分惊惧
高频视角
4.宋明理学的特点 (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与先秦、汉唐儒学不同,宋明理学的一 个突出特点就是其思辨性。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 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哲学理论体系。 (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 也就是儒家宣扬的伦理道德学说,理学中的本体论、人性论、“存 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 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均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3)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宋明理学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 宋明理学的佛道化指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 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 人欲”的道德主张。
第3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时空坐标
高频视角
1.先秦儒学的基本特征 (1)政治特征:重视传统、注重继承;政治和伦理相结合;在治国方 略上主张德治,以德为主,德刑相辅,强调为政以德;贵中庸;在天与人 的关系上重于人事,虚于天命。 (2)伦理特征:强调仁和礼,仁是儒家思想的内核。仁是主观道德 修养,礼是客观制度规范。 (3)经济特征:认为人民的贫富与国家的治乱安危有很大的关系。 同时提倡对财富欲望加以节制,重义轻利。 (4)教育特征: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他创办私学,开创了 平民能够接受教育的新时代。先秦儒家除了重视礼、义、信等,还 注重培养为政治国的能力,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统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百家争鸣(1)背景:①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变化。

③阶级关系:“士”因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礼贤下士而思想活跃和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②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③“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㈠、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1、形成背景①、汉武帝初期社会危机加剧: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

(三大问题)②、道家无为而治思想不适应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需要。

③、汉武帝举贤良对策,选拔人才。

2、代表作品:《春秋繁露》、《天人三策》3、思想主张:A.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为加强君权,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C.为巩固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4、历史意义:他的主张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需要;汉武帝加以实行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

2、措施:①思想: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②政治:起用儒学家参政③教育:以儒家五经为教科书〔诗书礼易和春秋〕,兴办太学和郡县学3、影响: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4、宋明理学㈠、产生背景: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地位;汉唐以来三教合一趋势的推动;两宋时期社会矛盾尖锐,统治阶级需要新的统治思想。

㈡、代表人物及其主张1、程朱理学: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核心思想);天理就是三纲五常,朱熹特别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明天理的途径是“格物致知”。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件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件

考点9
考点 10
考点 11
考点 12
5.(2015·全国2,24,4分,难度★★)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
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
明了儒者( C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
古时代的政治制度,D项错误。
考点9
考点 10
考点 11
考点 12
古代儒家学者对现实的批评与近代民主思想家对现实的 批评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古代儒家学者对现实的批评往往以古非 今,希望统治者能像尧、舜一样圣明,而不是否定君主的权力;近代 民主思想则是站在否定君主专制的立场上要求限制君权,实现主权 在民。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有效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问题的能力。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把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
结合,从而把国与家结合起来,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对后
世影响深远,故选C项。分封制通过层层分封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
考点9
考点 10
考点 11
考点 12
考向二 法家、道家、墨家及其与儒家的关系
1.(2018·全国1,24,4分,难度★★)《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
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
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C )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考点9
考点 10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核心素养提升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核心素养提升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第十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把握“主题·主线”——题考什么·怎么考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先秦诸子民生思想中“节用”“扶弱”“公正”“仁爱”等主张与当前国家提倡的扶贫富民、关爱弱势群体、追求公平正义具有一定相通性。

宋代理学中个人理想,明清之际的学以致用等对当今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这都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典例感悟——怎样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家的形而上学,他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

就此而言,它体现着宋明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

——赵志霞《浅谈宋明理学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材料二船山(王夫之)视宇宙为一生生不息之历程。

在这个历程里,气之阴与阳不断地融合,如是,气与理俱日新不已。

这种哲学适用于政府与历史上,导致了反传统而大胆的结论。

理既只是存现于具体事物与制度之中,那么宋明新儒学所制定为社会之典范的“天理”,就根本不存在了。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根据材料一,分析宋明理学相对于传统儒学的新特点。

()依据材料二,指出王夫之反对理学的依据。

依据所学,请以其同时代的一位思想家的观点为材料二中“导致了反传统而大胆的结论”提供一则佐证。

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说明明清时期儒学发展的特点。

解析:第()问,即回答宋明理学对传统儒学的新发展,结合材料信息“一方面……一方面……”来归纳总结。

第()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中的“视宇宙为一生生不息之历程”来概括;第二小问,要结合所学知识,如可选择黄宗羲、顾炎武等,要突出“发展”“变化”的特征;第三小问,结合所学可知理学逐渐走向极端,结合黄宗羲、王夫之思想可知,儒学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潮。

答案:()新特点:佛道化;增加了儒学的哲学思辨色彩(夯实了儒家的形而上学的基础)。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0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练)(含解析)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0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练)(含解析)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0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练)(含解析)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多元化;秦代“定法家于一尊”;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思想界形成了大一统局面。

这一变化过程反映了( )A.中国社会的大变革B.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C.文化专制统治日益加强D.儒家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思想领域从多元走向单一,反映出政治领域的变化。

思想的统一适应了政治统一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需要。

A项只适合春秋战国;C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然体现了文化专制政策,但是手段相对温和,也没有禁绝其他思想学派,因此不能说“日益加强”;D项不适合秦代,因为秦代焚书坑儒,儒家思想受到压制。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赵翼《廿二史札记》曾说,汉人“上书无忌讳”,“多狂悖无忌讳之语”,而“帝受之,不加谴怒,且叹赏之,可谓圣德矣!”同时“汉诏多惧词”,诏书中经常有“朕甚自愧”“朕以无德”“是皆朕之不明”等语。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儒生群体进入政权B.皇权接受儒家指导制约C.士人官僚的“规谏”D.皇权受到制度严格规范【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儒生群体进入政权、士人官僚的“规谏、皇权受到制度严格规范,而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造成的,即皇权接受儒家指导制约造成的,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皇权接受儒家指导制约3.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至秦汉以后,中国学术大致归宗于儒家,此非各家尽被排斥之谓,实是后起儒家能荟萃先秦各家之重要精义,将之尽行吸收,融会为一。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件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件

传统的挑战,C项正确;超然物外的自由并不是李贽的追求,D项错误。 知识拓展 李贽是王阳明的再传弟子。王阳明本就受佛学影响较多,明代社会三教融合已经
较为充分,甚至出现了“红莲白藕青荷叶,三教本来是一家”的说法,李贽思想中有佛教的一些
观念是可以理解的,虽然他接受了一些佛教的观念,却不是以融合儒佛为己任。材料中所描绘
——据《论语》《孟子》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异同的原因。(8分) 材料二 “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 “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 也。”
的正是李贽的外在形象,这种形象具有反对传统儒学观念的色彩。
B组 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考点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1.(2018北京文综,12,4分)“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 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 )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答案 C 孟子认为“用武力而假借仁义的人可以称霸,用道德而实行仁义的人才可以使天 下归服 骨文中象征着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与孟子观点相左,排除A项;“无为而治”是道家的主张,可 排除B项;宗法制度形成于商周时期,从时间上可排除D项。
答案 答案要点: (1)不同: 第一次: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与东方局部地区文化的融合);第三 次: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2)评分表:(9分) 论点0~2分,论据和论证0~6分,论述0~1分,具体赋分要求如下:

2020年高考复习专题练习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包含答案)

2020年高考复习专题练习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包含答案)

2020年高考复习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选择题1.韩非子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乱。

”他批评的是( ) A.法家学说B.道家学说C.儒家学说D.墨家学说2.“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

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材料中朱熹认为历史发展动力的实质是()A.天理B.儒家的伦理道德C.宇宙D.人本3.“大器晚成”“大象无形”“质真若渝”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最早都出自于同一本先秦典籍,它是( )A.《春秋》B.《道德经》C.《论语》D.《韩非子》4.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黄宗羲的观点中,最能体现其“民主性”的是()A.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B.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C.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D.认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5.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这一观点主要是看到了董仲舒()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6.道家创始人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表明他( )A.强调“大一统”B.推崇严刑峻法C.主张顺应自然D.主张“礼法并施”7.《明夷待访录》中载:“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反映了()A.农民反封建的强烈愿望B.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C.知识分子参与政权的愿望D.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要求8.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既是血腥、残酷的时代,也是宽容的时代,“宽容”主要指()A.诸子百家争鸣B.商人地位提高C.士的兴起D.“学在民间”9.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成为统治思想,主要是因为()A.道家“无为”思想不能解决现实问题B.汉武帝急需从“无为”转向“有为”C.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儒家思想有利于汉武帝的“大一统”10.《论语》中记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共75张PPT) (1)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共75张PPT) (1)

答: 世界观:“道”是世界的根本。 方法:以顺应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
三.“百家争鸣”的表现: (三)法家学派:
战国时历史是向前发展的,要积极变法革新; ②以法治国; ③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2)评价: ①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②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和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理 论基础。
三.“百家争鸣”的表现: (一)儒家学派:
2.战国时期: (1)孟子: ①核心思想:发展“仁”思想,提出“仁政”思想; ②君民关系:发展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③伦理观:主张“性本善”。 (2)荀子: ①“仁义”和“王道”; ②君民关系: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 ③伦理观:主张“性恶论”。通过礼乐规范人的行为。
②战国以后,不再受人们重视。墨学的没落最主要的原 因是它不适合新兴的地主阶级和地主政权的需要,此外, 统治者重农抑商,手工业受限制,另外,墨家清教徒式 的修行让很多人接受不了。
三.“百家争鸣”的意义:
(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历史的发 展;
(二)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百家”虚指,以形容学派之多,其中,影响最大的是 儒、墨、道、法四家;
“争鸣”是指当时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 各种问题,从各自的阶级立场出发,争相发表不同见解, 展开争论。他们互相诘难,彼此吸收融合。
历史纵横:九流: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纵橫家、农家、名家、 杂家 十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纵橫家、农家、名家、杂家、小说 家
隋唐 新发展
宋明 新体系—理学
明清之际 批判继承,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
新思想体系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新课标)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2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总结课件新人教版

(新课标)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2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总结课件新人教版

示例二:明清时期中西国力兴衰的易位。 明清在农耕经济顶峰的康乾之际,西方工业文明出现巨大飞跃。明清君主专制空 前强化,资产阶级代议制则在欧美各国确立并完善。明清出现了反传统、反教条 的进步思想,但新思想受到压制,以理学为主体的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西方人 文主义兴起,科学家、思想家为真理而献身。明清以实用性、总结性为特征的古 典科技继续发展,西方以牛顿经典力学为代表的近代科学的形成。 (其他主题如“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对中国的影响加强”等,如果论证充分, 也可)
解析:题干中管子的思想主张治理国家应当以法为依据,任法而国治,舍法而国 乱。在古代社会,法治是君主意志的体现,是一种“人治”;现代“法治”是指 法律至上,法律对政府权力及对人民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政府与人民要共同尊重 和遵守法律,是人们意志的体现。故选A项。 答案:A
视角7 史观·文化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018·江苏南通模拟)包公戏是戏剧舞台上的艺术典型。京剧形成后,包公戏出现 了复杂面貌,既有铡驸马时的铁面无私、主持正义的清官形象,也有用打龙袍代 替打皇帝维护君主尊严的卫道者形象。这充分说明( ) A.清代的包公戏更尊重历史事实 B.中国古代戏曲艺术开始走向成熟 C.老百姓对司法公正的强烈向往 D.京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
答案:D
视角5 价值观·文艺的平民化、通俗化 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 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 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单元总结•能力提升
历史阶段
通史线索

[备考资料]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教案.doc

[备考资料]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教案.doc

【时空坐标】【线索引领】线索1:古代中国传统主流思想上讫先秦、下至明清,其核心是儒学产生、发展、成熟、批判继承的历史过程。

具体历程是:创立(孔子:仁、礼)→发展(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礼法并施)→完善独尊(董仲舒: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汉武帝:独尊儒术)→改造、成就(儒道合一,理学、心学)→批判、新生(经世致用、工商皆本、反专制)。

线索2:古代中国科技:古代中国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技成就领先世界,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线索3:古代中国文学:从先秦到明清,古代中国文学经历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发展演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线索4:古代中国书画戏曲艺术:中国的书法和绘画艺术,独具东方神韵,是世界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京剧是戏曲艺术的瑰宝,成为中国的国粹。

第25讲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考纲要求]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背景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③阶级关系上:士的活跃和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上:出现私人讲学,形成一些思想流派。

(2)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3)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早期儒学的形成(1)道家①春秋时期老子:哲学思想: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认为世间万物都在不停地运动。

②战国时期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法家:韩非子①地位: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②主张: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

(3)墨家:墨子①主张“兼爱”、“非攻”。

②提倡节俭,反对浪费。

③主张“尚贤”的治国主张,反对任人唯亲。

[误区警示]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我们提倡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有着本质的区别。

原创复习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

原创复习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

8、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 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 ( ) A.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王阳明的“心学”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9、“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 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 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 ( ) A.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 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 D.促进文化教育普及
2、“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 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 一主张属于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 想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 想 3、春秋战国时代 ,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 站在民众一边,替天下百姓打算;唯有一 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作参谋,专替 君主打算。这一家是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6、“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
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 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 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 是,当时( )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7、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 人世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角度是( )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事学亦称“道 学”。指宋明(包 括元及清)时代, 占主导地位的儒家 哲学思想体系
陆王心学
程颢
程颐
朱熹
陆九渊 王守仁
1、儒学为什么宋明时期发展为理学
外来 佛教
本 土 化
儒学
贵 儒 尊 道
土生 道教
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儒学受到内、外夹 击,独尊地位面临严重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命题角度 1 汉代新儒学的内容与特征
命题剖析 高考多整合文献资料或史家观念创设问题情境考查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和特征。常见 的立意方向是:着眼于杳无音信传承角度,通过董仲舒对道家、法家和阴阳家思想的吸收和改造 形成了新儒学体系,说明董仲舒对儒学的传承;立足于董仲舒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 说明其思想顺应了两汉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需要。
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法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的背景与意义
背景: 经济: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政治:分封制瓦解,中央集权制逐步确立 阶级:“士”崛起 教育:私学兴起
2、意义 (1)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 (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3)形成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例:(2019全国精准备原创4)春秋时期,孔子提倡“仁爱”和“有教无类”等思想, 而战国时期,孟子提倡“性善论”,荀子提出“性恶论”等观点。这表明三位思想家
A具有以人为本理念
B主张“贵贱有序”
C反对官府垄断教育
D重视加强德育
考法2儒学正统思想地位的确立
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汉初:黄老思想(无为)--积极的无为而非消极 背景:休养生息;恢复经济;吸取秦亡的教训
例:(2019汕头二模)东汉史官班固认为长安的山河天险孕育了秦朝的暴政,西汉建都长安只是 权宜之计,而东汉都城洛阳是周公“制礼作乐”的地方,是天下的中心,定都于此接续了正统, 迎来了太平盛世。班固论证东汉合法性的理据反映出
A.秦朝暴政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B.东汉延续了西汉的主流思想
C.都城选址不当导致了西汉灭亡
命题角度1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
角度剖析 高考通常从春秋战国社会转型时期经济、政治、文化或阶级关系变动
中某一层面入手,考查考生对春秋战国时代特征的理解。备考中需要掌握变革的 时代背景:井田制崩溃、争霸兼并战争、士阶层崛起、学术下移
例 :(2019广州一模)公元前632年晋文公大败楚国后,在黄河以北的河阳举
影响 1)教育为儒家所垄断,儒学地位大大提高 2)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
现实意义 1)大一统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2)仁、德治、民本、和为贵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3)孝、仁义、诚信等论理道德观,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5)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6)有教无类因材料施教有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诸子百家及其思想 4、老子 (1)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2)辩证法 (3)政治:无为而治、愚民政治、小国寡民 5、庄子 (1)齐物 (2)逍遥的人生态度 (3)自然:顺其自然 6、墨子 1)兼爱、非攻 2)尚贤、尚同 3)尚力、节俭 7、韩非子
1)变法革新(改革观)
2)以法治国(法治观)法、术、势相结合
例:(2019全国Ⅱ)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 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其体现的主旨是
A. 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 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 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 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命题角度3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儒学需要复兴;三教并行对儒学的影响。
例:(2019大联考卷1)终宋一代无论是宗室贵戚、士宦,还是闾阎百姓、山野村妇,都存在
妇女离婚、再嫁的现象。《宋刑统》就明文规定:“夫妻不相安谐而和离者,不坐”,这是 国家法律对夫妻离婚的规定。这说明
A.妇女拥有决定婚姻的自主权
B.理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并不大
C.宋代不重视三纲五常伦理建设
所占比例 6% 0 0 0 5% 4% 29% 32% 13% 40% 46% 68%
A.独尊儒术推行 C.中央集权加强
B.宦官外戚专权 D.重文轻武实施
命题角度 2董仲舒新儒学的背景
命题剖析 董仲舒新儒学的发展是儒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对其背景的考查高考鲜少涉及,这
一命题角度应该引起考生的注意。高考可能通过整合文献资料或史家观念创设问题情境考查董仲 命新儒学的背景。备考需要注意的是:西汉社会的发展变化为新儒学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性;汉代 的无为带来的社会繁荣昌盛,为有为提供了可能性;同时,汉初无为也使社会潜伏危机,为有为 提供了必要性;汉武帝急需要加强中央集权,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实现政治上的统一。
3)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集权观)
4、人性恶
影响
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 础 3、推动中国传统主流文化儒家思想的形成 4、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
(儒家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准则;道家构成了哲学基础;法家的变革 精神构成历代变革的理伦武器)
元朝:《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7、陆王心学
世界观(核心) 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即理)陆王心Fra bibliotek学 的
道德观:


方法论:
(主观唯心主义)
存天理灭人欲 发明本心(陆) 致良知;知行合一(王)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类别 思想主张
程朱理学 都属于理学范畴,都是对儒学的新发展
陆王心学
哲学范畴 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命题角度3民本思想内涵
角度剖析 2018年3月,两会在北京开幕。俞正声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而国 家所做的一切也都是为了人民等原则,彰显民本理念。历史与现实密不可分,从历史 角度关注现实,符合历史学科特征和命题趋势。预计高考会涉及民本思想的内涵,该 命题角度常常借助于诸子思想或史学评说切入,考查民本思想的背景、主张、演变以 及与皇权政治的关系,如概括古代民本思想和皇权政治的关系等。
消极性
1、维系封建专制等级制度 2、压抑、扼杀人性; 3、重男轻女;尊卑等级; 4、重礼轻法等
10、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学思想
1)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孔孟)--新儒学(董)--玄学(唐)--理学(宋明)--道学(明末清初) 2)背景 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阶级:新兴市民阶层日益强大 思想:程朱理学因循守旧,压抑摧残人性;西学东渐,近代科学技术传入中国 士大夫阶反思明亡教训,反省并著书立说
汉武帝放弃道家思想 背景:经济恢复,社会稳定;黄老思想不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面临问题:边患、王国、豪强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董仲舒的新儒学---《春秋》 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 内容 1、春秋大一统一 2、天人感应 3、仁政 4、三纲五常
3、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措施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规定儒 家经典为国家规定教科书 3)起用儒学者参政 4)兴办太学,与地方教育系统
A.传统四民社会加速瓦解
B.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削弱
C.理学义利观正受到冲击
D.国家重视男女离婚案件的处理
命题角度2宋明理学的价值观念
角度剖析 全国卷常常以文献资料、史学典籍或社会现象为依托创设问题情境来考查宋明理学
的内容、特点和价值观念,以下命题角度需要考生注意:从理学家的主张切入,考查宋明理 学倡导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从理学对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产生的影响切入,说明 宋明理学的社会主流地位;从宋代以来民间信仰与国家民众之间的关系等社会国家现象切入, 强调宋明理学宣扬的价值观念指向。
3、理学的形成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
4、特点:思辨化、哲理性
5、理在社会上表现为儒家道德规范、人身上为人性
6、程朱理学
程 世界观(核心) 天理是万物本原,先理后物

(客观唯心主义)

学 道德观: 的
存天理灭人欲


方法论:
格物致知
程朱理学的影响
(1)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明初成为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2)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3)用纲常礼教更加束缚了人的思想。 (4)传播海外,形成“朱子学”学派。
5、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思想
政治:反对君主专制 经济:工商皆本 学术:经世致用 思想:批判继承儒家思想
6、三大思想家产生的影响: 政治上:对君主专制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经济上: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潮流 学术上: 批判空谈,开朴实学风之先河 对近代:其政治思想对近代民主产生重要影响
黄宗羲(政治)
1)用相权限政治君权; 2)学校议政; 3)倡导言论自由
顾炎武(学术,开考据学之先河) 1)强调到实践中求真知。 2)注重经世致用。
王夫之(哲学,古代哲学发展到顶峰) 1)提出“理在气中”;反对理学家的“道在气先” (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2)他还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命题角度1宋明理学产生的背景
角度剖析 高考中常见的命题角度:从魏晋南北朝佛道传播状况切入,考查儒学出现了危机;

道德观
存天理灭人欲
实质
维护专制统治
世界本原
异 哲学范畴
认识论
影响
外在的“理” 客观唯心主义
格物致知
朱子学派
内在的“心” 主观唯心主义
内心反省
积极性
8、宋明理学的评价
1、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 2、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3、注重气节、品德; 4、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5、弘扬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伦理道德
二、诸子百家及其思想 1、儒家 孔子: (1)核心:仁、礼、中庸 (2)政治:为政以德 (3)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4)人性:性相近、习相远 (5)自然:对鬼神敬而远之 孟子:(亚圣) 1、政治:仁政 2、民本:民贵君轻 3、论理:性善 4、道德观: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荀子(战国思想集大成者) 1、仁义、王道 2、君舟民水 3、礼法并施 4、伦理:性恶论 5、自然:制天命而用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