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的历史演变考察
区域转型视角下苏州市发展困境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区域转型视角下苏州市发展困境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摘要】苏州市作为中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面临着发展困境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挑战。
本文从区域转型视角出发,分析了苏州市的发展困境,探讨了目前的产业结构现状以及区域转型对苏州市的影响。
针对苏州市的现状,提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发现苏州市的产业结构需要进行优化调整,以适应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在总结成果的过程中,展望了苏州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指出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为今后研究提供了参考方向。
.【关键词】苏州市、区域转型、发展困境、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政策建议、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影响、总结成果、展望未来、研究不足、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1. 引言1.1 研究背景苏州市作为中国经济发展较为先进的地区之一,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挑战。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传统产业面临消费升级、人口结构变化等多重压力,如何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发展已成为苏州市发展的当务之急。
随着区域经济格局不断调整和优化,苏州市的发展也受到了影响,如何抓住发展机遇、应对挑战,成为当前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苏州市发展困境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深入分析,探讨如何借助区域转型的机遇,推动苏州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苏州市产业发展现状、区域转型对其影响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研究,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为实现苏州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深入剖析苏州市当前面临的发展困境,探讨产业结构调整所需的方向与路径,为苏州市的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提供决策参考。
通过对苏州市产业结构现状的详细分析,揭示其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分析区域转型对苏州市经济发展的影响,探讨如何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来增强苏州市的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通过政策建议,为苏州市的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实实在在的指导和支持,最终实现苏州市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徐州产业结构演变发展趋势
徐州产业结构演变发展趋势徐州是江苏省的一个重要城市,位于苏北地区,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与西南地区交通枢纽的重要节点。
徐州的产业结构演变发展趋势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地理位置、政策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等。
本文将从徐州产业结构的演变历程、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在不少于6000字以上的篇幅中阐述徐州产业结构发展的全貌。
一、徐州产业结构的演变历程1.农业为主导时期:徐州在古代是农业发达的地区,以农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主要以粮食和纺织品生产为主。
农业生产是徐州经济的基础,农民占据了大部分人口和劳动力资源。
2.工业化初期: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徐州进入了工业化的初期阶段。
此时,徐州的主要产业包括煤炭、钢铁、化工等行业。
徐州地区的丰富煤炭资源成为推动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支撑,钢铁和化工行业在徐州地区得到快速发展。
3.产业结构调整期: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徐州对资源型产业的依赖逐渐减少,开始重视高科技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在徐州迅速崛起,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4.现代服务业兴起:21世纪以来,徐州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金融、物流、旅游、文化创意等服务业成为徐州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徐州市中心的商业区逐渐壮大,大型购物中心和企业总部纷纷落户,为徐州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徐州产业结构的现状目前,徐州的经济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徐州的主要产业包括:1.现代制造业:徐州拥有一大批重点企业,如徐工集团、徐州重工、徐州轴承等,先进装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航空航天制造业在徐州发展较为迅猛。
2.新能源产业:由于徐州地理位置独特,特别是煤炭资源的丰富,徐州成为国家新能源示范基地,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产业开始快速崛起。
3.现代服务业:金融、物流、旅游和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逐渐成为徐州经济的新引擎。
徐州金融街和现代物流园区逐渐形成,为徐州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支持。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江苏省是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经济省份,也是全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
在江苏省的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问题。
本文将对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1.经济总量不平衡江苏省的经济总量主要集中在南部地区,如南京、苏州、无锡等城市。
而北部地区如徐州、连云港等城市的经济总量较低。
南北发展不平衡导致南部地区较为富裕,北部地区相对欠发达。
2.产业结构不平衡江苏省的南部地区拥有较为发达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如汽车制造、电子信息、金融业等,而北部地区以传统的农业和重工业为主。
南部地区的产业结构更加先进,能够创造更高的利润,而北部地区的传统产业面临市场竞争的压力。
3.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南部地区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成熟,而北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南部地区基础设施优势使得南部地区的企业更有竞争力,增加了北部地区的发展难度。
1.历史遗留问题江苏省南北区域发展差异的形成与历史传统有关。
南部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人口集聚、经济繁荣的地区,具有较高的资源禀赋和优越的地理位置。
而北部地区受到历史发展限制,基础条件相对较弱。
2.政府政策导致政府对南部地区的重点支持和投资,导致南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而对北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不够,导致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政府的政策偏向南部地区使得南北之间的发展差异不断加大。
3.市场机制不完善市场机制是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
南部地区的市场较为成熟,资金、人力资源等要素更容易流动,而北部地区市场的不完善使得要素资源不足,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效益。
1.优化投资政策政府应加大对北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的投入力度,提升北部地区的发展水平,缩小南北发展差距。
政府要加强对北部地区的支持,引导合适的产业向北部地区转移,塑造北部地区的竞争优势。
加大对北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北部地区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水平,以提高北部地区的交通运输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及成因-推荐下载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及成因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党的十六大以来,江苏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两个率先”全局,坚持“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的方针,深入实施“科教兴省”、“经济国际化”、“城市化”、“区域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总体上呈现出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趋向和特征。
从十六大以来的情况看,江苏经济发展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结构的变化反映的是经济发展最为深刻的变化。
近年来,江苏坚持以“调高调优调强”为基本取向,着重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新兴产业的先发优势、服务业的配套优势、传统产业的品牌优势。
优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新兴产业潜力大、成长快、爆发力强、附加值高,发展新兴产业是产业优化升级的战略方向。
自2006年召开全省新型工业化会议以来,我省就把发展新兴产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战略举措,集中力量在最有条件、最有基础的领域寻求突破。
省委省政府确定今后一个时期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等六大新兴产业。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我省服务业占GDP比重偏低。
2008年,全球经济总量中服务业占比达到67.3%,发达国家有的已达到80%,我省还不到40%。
为解决这一结构性矛盾,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的总体思路,决定实施“服务业提速计划”。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任务。
2009年,四大传统产业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占到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41.5%,从业人员占到46.6%。
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传统产业升级计划”。
到2012年,四大传统产业实现“五个明显提升”,即创新能力、发展后劲、品牌效应、集聚水平、经济效益明显提升。
坚决淘汰落后产能。
淘汰落后产能是优化产业结构的必然要求。
江苏坚持把产业结构调整与节能减排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加大高效节能技术和产品推广力度,控制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坚决淘汰钢铁、水泥、小火电等高耗能、高排放的落后产能,从源头上降低能耗、减少排放,全省共关闭小火电机组760万千瓦,占全国15%,近三年关闭小化工4685家,其中沿太湖流域关闭2000多家。
苏州市产业结构分析及建议(最新)
苏州市产业结构分析及建议(最新)一、苏州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现状产业结构是一定历史条件与特定环境的产物,它总是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分工和市场经济的深化而不断演变。
世界各国的产业结构演变呈现出产业结构的中心按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服务业的顺序转移的一般趋势。
具体说来就是,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存在不断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则首先是迅速增长,然后趋于稳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则趋于不断增长。
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一般规律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苏州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伴随着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苏州的产业结构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三次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28.1:55.7:16.2演变为2004年的2.2:65.7:32.1(参见图一)。
注:根据苏州市历年统计年鉴及其统计公报数据绘制很明显,苏州的产业结构的演变基本上符合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但是,从苏州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苏州的产业结构又与这一“一般规律”有着相当大的差别,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大按照历年汇率计算,苏州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1978年仅为48.15美元,1992年首度超过1000美元,达到1153.24美元,到2004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升至7006.83美元,居国内大中城市第二。
按照“一般规律”,苏州市的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应远小于西蒙·库兹涅茨模式中人均GDP为1000美元时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48.4%;又有1995年,世界中上等收入国家的人均GDP为4260美元,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平均为37%。
但是,苏州市当年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却高达65.7%,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同时,与国内其他大中城市相比,苏州市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位居第一。
区域经济发展与江苏产业结构的历史演变
区域经济发展与江苏产业结构的历史演变摘要:区域经济在大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可或缺。
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提出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的发展在探索中逐渐成长,通过这种区域突破的方式,中国的经济转型才能够实现在经济体制平衡过渡的同时实现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虽然区域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了很多的不足和弊端,但是只有在探索中不断追求创新,才能开拓出经济发展的新方向。
在区域发展的体制下,各地区为适应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向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调整和探索,才促进了经济发展体制的不断完善。
一、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这一深刻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大幕,如何打破长期以来困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区域发展困境,从改革开放伊始就成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关心的头等大事。
渐进式改革路径与“试点—先行—推广”的改革模式,无不包含着区域要素,重大的改革进展和代表性的制度变迁总是从特定区域开始并在特定区域内实现突破,并涌现出了众多特色鲜明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可以说,局部区域依托性制度变迁与优势区域优先重点开发件事成为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
一、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形成1978年12月31日,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中,以其对社会主义生产布局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对当时国际政治环境的科学判断,概括了建国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对区域发展战略的内涵进行了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全面阐述。
在经济政策上,他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
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
这样,就会使整个国家经济不断的波浪式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比较快的富裕起来。
这一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内涵的重新概括,标志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从均衡发展到非均衡发展的转变。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及成因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及成因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党的十六大以来,江苏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两个率先”全局,坚持“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的方针,深入实施“科教兴省”、“经济国际化”、“城市化”、“区域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总体上呈现出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趋向和特征。
从十六大以来的情况看,江苏经济发展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结构的变化反映的是经济发展最为深刻的变化。
近年来,江苏坚持以“调高调优调强”为基本取向,着重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新兴产业的先发优势、服务业的配套优势、传统产业的品牌优势。
优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新兴产业潜力大、成长快、爆发力强、附加值高,发展新兴产业是产业优化升级的战略方向。
自2006年召开全省新型工业化会议以来,我省就把发展新兴产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战略举措,集中力量在最有条件、最有基础的领域寻求突破。
省委省政府确定今后一个时期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等六大新兴产业。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我省服务业占GDP比重偏低。
2008年,全球经济总量中服务业占比达到67.3%,发达国家有的已达到80%,我省还不到40%。
为解决这一结构性矛盾,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的总体思路,决定实施“服务业提速计划”。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任务。
2009年,四大传统产业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占到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41.5%,从业人员占到46.6%。
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传统产业升级计划”。
到2012年,四大传统产业实现“五个明显提升”,即创新能力、发展后劲、品牌效应、集聚水平、经济效益明显提升。
坚决淘汰落后产能。
淘汰落后产能是优化产业结构的必然要求。
江苏坚持把产业结构调整与节能减排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加大高效节能技术和产品推广力度,控制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坚决淘汰钢铁、水泥、小火电等高耗能、高排放的落后产能,从源头上降低能耗、减少排放,全省共关闭小火电机组760万千瓦,占全国15%,近三年关闭小化工4685家,其中沿太湖流域关闭2000多家。
江苏三大产业比重变化趋势
江苏三大产业比重变化趋势江苏是中国最富裕的省份之一,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江苏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和优化。
在过去的数十年间,江苏的三大产业比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呈现出一系列的趋势。
江苏的三大产业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是农业、工业和服务业。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江苏的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逐渐下降,而工业和服务业的比重不断上升。
这一趋势是由多种因素驱动的,包括政府的政策导向、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进步等。
首先,政府的政策导向对产业结构的调整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98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鼓励各地区发展市场经济。
江苏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大力发展工业和服务业,通过吸引外资、培育本土企业和推进技术创新等方式,逐渐形成了以制造业、电子信息、金融和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政府的政策导向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江苏的产业结构转型。
其次,市场需求变化也是江苏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相比于传统的农产品,人们对高附加值和高品质的工业品和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
江苏作为国内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人口密集区,受到了市场需求变化的影响。
特别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消费需求不断释放,服务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此外,技术进步也对江苏产业结构的变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生产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改进和提高。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逐渐被农业科技化和工业化取代,工业生产也越来越依赖先进的制造技术和自动化设备。
与此同时,服务业也因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快速崛起,传统行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新业态不断涌现。
技术进步的推动使得江苏的产业结构逐渐朝着高技术、高附加值和高效能方向发展。
江苏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带来了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首先,工业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为江苏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江苏产业调研报告
江苏产业调研报告江苏省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也是全国经济发展的热点之一。
本报告将对江苏省的产业发展进行调研,并综合分析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农业产业江苏省的农业以粮食、蔬菜、水果和养殖业为主。
近年来,江苏省农业发展迅速,农产品种植技术不断升级,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
江苏省也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未来,江苏省的农业将继续发展,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产业竞争力。
二、制造业产业江苏省的制造业发展非常强大,主要包括机械、化工、电子信息、新材料和装备制造业。
江苏省的制造业一直以来都是全国的制造业重镇之一。
江苏省政府也加强对制造业发展的支持,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
未来,江苏省的制造业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并朝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努力。
三、服务业产业江苏省的服务业发展也非常迅速,服务业成为江苏省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江苏省的金融、文化、旅游和物流等服务业具有较高的发展水平。
尤其是金融业的发展,使江苏省成为中国东部地区的金融中心之一。
未来,江苏省的服务业将进一步扩大规模,提高服务质量,推动经济持续发展。
四、新兴产业江苏省也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包括高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等。
江苏省有着丰富的科研资源和人才优势,也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创新企业。
未来,江苏省的新兴产业将进一步壮大,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五、问题与挑战虽然江苏省的产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江苏省的产业结构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些传统产业仍然占据重要地位,发展动能不足。
另一方面,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问题也限制了产业发展的进一步提升。
江苏省政府应加大力度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
六、未来发展建议为了进一步推动江苏省的产业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通过提供政策优惠和资金扶持,吸引更多的创新型企业到江苏省投资。
苏北与苏中、苏南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及成因探析
苏北与苏中、苏南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及成因探析一、本文概述苏北、苏中、苏南作为中国江苏省内部的三个地理区域,各自在经济发展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差异。
本文旨在探讨这三个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过程及其成因,以期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江苏省作为中国东部沿海的重要省份,经济发展水平一直位于全国前列。
在这样一个经济发达的省份内部,苏北、苏中、苏南三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苏北地区,位于江苏省的北部,历史上以农业为主,工业化起步较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苏中地区,处于江苏省的中部,经济发展水平介于苏北和苏南之间,近年来工业化进程加快,经济结构正在逐步优化而苏南地区,包括苏州、无锡等城市,是江苏省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以高新技术产业和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经济发展速度快,产业结构先进。
本文首先回顾了苏北、苏中、苏南三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历史,分析了各自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特点。
接着,文章通过对比三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指标,如GDP增长率、产业结构、人均收入等,揭示了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本文还深入探讨了造成这些差异的成因,包括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政策导向、人才集聚等多方面因素。
通过对苏北、苏中、苏南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及成因的探析,本文旨在为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提供政策建议和实践指导。
文章最后强调,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需要综合考虑区域特色和优势,制定差异化的发展策略,同时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江苏省乃至全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苏北、苏中、苏南经济发展历史回顾追溯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江苏省内部的苏北、苏中、苏南三区域经济发展历程展现出显著的阶段性差异和变迁轨迹。
苏南地区,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紧邻上海,率先享受到改革开放的红利,尤其是苏州、无锡、常州等地依托原有的乡镇企业基础和临近长三角核心地带的有利条件,迅速推进工业化进程,形成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产业集群,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被誉为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先行示范区。
宿迁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
宿迁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宿迁是江苏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苏北地区最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宿迁的产业结构经历了显著的变化趋势。
本文将从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个方面来分析宿迁产业结构的演变。
一、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从1950年代到1980年代,宿迁的农业产业以传统的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导。
主要的农产品包括粮食、棉花、油料、蚕桑等。
由于农业生产水平相对低下,农民的收入水平也比较低。
同时,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相对较差,农民的生活条件也比较困苦。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宿迁的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首先,农民开始大力发展农特产品种植,如草莓、桃子、葡萄等。
这些农特产品在市场上有较高的附加值,可以为农民带来更高的收入。
其次,农民开始逐渐改变传统的小农经营模式,转向规模化经营。
这样一来,农业生产效益得到了提高,农民的收入也有了大幅度的增长。
此外,政府还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
二、工业产业结构的变化宿迁的工业产业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
在改革开放初期,宿迁的工业主要以轻工业为主导,如纺织、食品加工等。
当时,宿迁的工业规模较小,产品质量也比较低,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宿迁的工业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首先,宿迁开始逐步转向重工业,如钢铁、石化、能源等。
随着一系列大型工业项目的落地,宿迁的工业规模快速扩大,产品质量也得到了明显提高。
其次,宿迁开始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如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
这些产业以其高附加值和创新性而受到市场的青睐。
此外,宿迁还积极推行产业升级计划,引进了一批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创新能力的企业,为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服务业产业结构的变化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宿迁的服务业产业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在改革开放初期,宿迁的服务业主要以小型零售业和传统服务业为主导,如百货商店、餐饮业等。
当时,服务业规模较小,服务质量也较低,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改革开放40年来江苏产业结构调整的历史回顾
改革开放40年来江苏产业结构调整的历史回顾改革开放40年,江苏经济的发展成就不容忽视。
其中,产业结构调整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江苏省经历了从物质财富为主导到精神财富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经济历史进程。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江苏产业结构的调整历史进行回顾。
第一,江苏制造业的发展改革开放初期,江苏省曾是国内最大的轻工业和纺织品生产基地之一。
1980年代,江苏制造业的发展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一大批外贸型企业落户江苏,如太仓、张家港等地的机械制造、纺织、玩具、家电、电子等行业的企业。
这使得江苏的出口额从70年代的3000万元迅速飙升到80年代的10亿元。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江苏省的制造业产值已经达到了3.5万亿元。
特别是发展快递行业,让江苏省制造业的整体实力大幅提升。
国际快递巨头联邦快递、DHL等都在南京设立了分拨中心,这也是江苏制造业向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标志。
第二,江苏服务业的崛起中国服务业转型升级进入了加速阶段,这对江苏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机遇。
近年来,江苏的服务业增长呈现加速态势,到2016年,江苏省服务业比重已达到47.5%。
服务业的发展大力推动了江苏产业结构的调整。
其中,信息技术服务业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对于江苏省服务业占比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南京、苏州、无锡、徐州、常州等城市成为了江苏省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极。
第三,江苏发展现代农业江苏是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区中最富有战略性和竞争力资源的重要省份之一。
在农业方面,江苏充满了机遇。
自改革启动后,江苏农村与农业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煤矿、钢铁等行业的大幅减产,到农产品产量的突破和质量的提升,江苏省农业的发展极好地体现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大背景下,江苏果蔬种植出现大规模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风光无限。
江苏利用地理占位优势迅速转变加工制造为农业综合开发。
反过来,发展现代农业又推动了现代农业机具制造、农产品包装加工等产业的蓬勃发展,形成农业中的销售、物流、信息等全链条增值。
江苏省产业结构分析
江苏省产业结构分析江苏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其产业结构多样化且相对成熟,涵盖了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多个领域。
首先,农业是江苏省的传统产业之一、江苏省拥有广阔的农田资源,适宜种植大豆、水稻、小麦等作物。
江苏的农业发展主要以粮食种植和渔业为主。
农业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农业水资源紧张、农产品市场竞争激烈等问题。
其次,制造业是江苏省的支柱产业之一、江苏省是中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以汽车、机械、电子等为主要代表。
江苏汽车产量位居全国前列,江苏还拥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汽车制造企业。
此外,江苏省还在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服务业是江苏省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之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结构的变化,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
江苏省的金融、物流、旅游等服务业发达,对国内外资金的吸引力逐渐增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江苏省是中国的教育中心之一,拥有众多的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为江苏省的研发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江苏省也在不断努力。
近年来,江苏省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
例如,江苏省成立了苏州、南京两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吸引了大量的高新技术企业入驻。
此外,江苏省还加大了绿色、环保产业的发展力度,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尽管江苏省的产业结构相对成熟,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是资源约束。
江苏省的土地、水资源有限,加上近年来环保要求越来越严格,对产业发展带来一定的压力。
二是市场竞争激烈。
江苏省处于中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与周边省份及上海市形成了高度竞争。
因此,江苏省需要加快转型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
总之,江苏省的产业结构多样化且相对成熟,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是其重要的产业领域。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推进,江苏省将进一步提高产业竞争力,实现更加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江苏省盐城市产业结构演变分析
江苏省盐城市产业结构演变分析〔摘要〕:改革开放促进了盐城的经济发展,推动了盐城的产业结构调整。
本文运用产业结构偏离度对盐城产业与就业结构进行了分析。
并对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动进行了分析。
针对盐城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关解决措施。
〔关键词〕:盐城市产业结构演变产业结构偏离度前言产业结构作为制度因素的一个方面,影响着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成为经济增长的基础,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产业结构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一个举足轻重的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盐城的经济得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产业结构的演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飞速发展。
但是仍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为了加快盐城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推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从产业结构偏离度对盐城现今的产业结构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关建议。
1.产业结构相关性理论分析产业结构是指各类生产要素在社会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方式"反映着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间的比例关系及变动趋势"是一定社会历史阶段中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Colin G.Clark)在配第的研究成果上第一次研究了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势。
研究结果提出:随着全社会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一步步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再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
即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在逐年下降,二三产业劳动力比重在逐年上升,尤以第三产业最为突出。
库兹涅茨在继承克拉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发现了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即在工业化初期"从产值方面来看"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不断下降"第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不断上升;当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以后"第三产业产值比重逐渐超过第二产业。
与此同时就业结构的变化趋势是"在工业化初期"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不断上升;到工业化中期"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变化不显著",大量劳动力开始向第三产业转移"并且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持续下降"同时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持续上升。
当前苏州产业结构的现状及演变
当前苏州产业结构的现状及演变一、现状的定义与特征当代中国的经济变革已经成为一种长期的历史趋势,苏州的经济转型正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自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化,苏州市在经济结构调整上逐渐从过去的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转型为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导的一中心经济体。
二、工业结构的特征及演变苏州市长期以来以制造业为主要经济支柱。
从1978年到1993年,苏州市的主要工业产值增长率达到了114%。
在此期间,苏州市的工业结构以轻工业和针纺织品工业为主导,重型工业基本上属于落后行业。
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制造业快速发展,苏州市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市场条件,快速吸引外商投资,实现了国际一流的制造业商业环境和资源、企业、技术、人才等新一代产业聚集区。
三、新时期发展中的问题随着全球经济和贸易互动,苏州市仍然存在诸多发展问题:能源与环境压力;劳动力资源短缺;经济结构不合理等。
苏州市重视发展高科技产业,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步伐,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高产业结构优化的水平。
四、服务业成为产业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转型,由原已经形成的基础消费领域衍生出新的产业,尤其是新兴服务业领域。
苏州市的服务业行业也呈现出了快速成长的态势。
目前,苏州市的服务业已经成为苏州市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拥有完善的产业结构框架,优质的服务行业资源和完善的营商环境,这使得苏州市的服务业在未来具备充分的发展潜力。
五、展望未来苏州市目前的经济发展已不仅仅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同时还涉及能源、环保等一系列需要垂直与水平领域的跨越。
相信城市能够快速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并继续推进自身经济发展改革,最终将会成为21世纪的亚洲制造业商业中心。
苏州市经济发展案例分析一、苏州苏宁广场苏州苏宁广场是苏州市李渊路最大、最高档次的商业中心之一。
全部租赁面积达12.5万平方米,主营业态有超市、家电、通讯、展示、餐饮、休闲娱乐、体验式等,包括200余个品牌和各种规模的厂商。
江苏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江苏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江苏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实力较强的沿海省份之一,也是中国最具活力和创新能力的地区之一。
本文将对江苏省的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未来的趋势。
一、现状分析1. 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江苏省传统产业基础雄厚,如纺织、化工、机械等行业,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创新,逐渐实现了从传统制造业向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例如,在机械制造领域,江苏的数控设备、机器人和智能装备等高科技产品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
2. 新兴产业的崛起江苏省积极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特别是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例如,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尤其是信息技术领域,苏州作为中国东部的硅谷,聚集了大量的软件企业和科技创新机构。
3. 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城市化的推进,江苏省制造业正逐渐向服务业转型。
服务业的增长速度快于制造业,成为江苏经济的新动力。
金融、物流、旅游、文化等服务业都有较快的增长,并为江苏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未来趋势展望1. 高技术产业将持续发展江苏省将进一步培育和扶持高技术产业,尤其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等领域。
政府将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投资,吸引更多的高科技企业和创新人才到江苏发展,推动产业技术升级和创新发展。
2. 创业创新将成为重要推动力江苏省将加大对创业创新的扶持力度,建设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创新生态系统,鼓励大学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创业团队合作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商业化进程,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
3. 绿色可持续发展受重视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的高度关注,江苏省将更加注重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投资力度,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和循环经济发展。
大力发展新能源、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技术产业,实现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的双赢。
4. 优化产业布局和升级江苏省将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推动产业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
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基于江苏省的实证分析开题报告
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基于江苏省的实
证分析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加速,以及信息技术和交通运输的便利化,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已经成为各地政府和企业所关注的焦点。
通过区域产业集群的优化升级,可以提高企业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加速区域经济的发展。
江苏省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拥有良好的经济基础设施和发展环境,已然成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因此,通过对江苏省地区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深入探讨,可以为其他地区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帮助。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研究将从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入手,探讨江苏省地区不同产业集群的特点及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概况分析、江苏省不同产业集群的构成和特点分析、江苏省不同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分析等。
本研究将采取文献综述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的文献资料、统计数据以及实地考察等方式,来深入了解江苏省的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并寻求有效的政策建议。
三、预期结果与意义
本研究的预期结果包括:
(1)江苏省不同产业集群的构成和特点分析。
(2)江苏省不同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分析。
(3)针对江苏省不同产业集群的特点和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本研究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1)深入探讨江苏省地区的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发展,为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借鉴和思路。
(2)为江苏省政府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提供借鉴和参考。
(3)为企业提供发展战略建议,提高企业间的合作和竞争力。
江苏产业结构调整与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比重转为逐年下降 ;05 20 年开始 , 第三产业 比重
逐 年 上升 。 至 20 年 , 三 产业 占国 内生产 总 截 09 第 值 的 比重 为 3 .7 ,为 15 年 以 来 的最 高 水 94 % 92
平。
第二 , 畜牧业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中的比重
明显 上升 。 与农 业产值 比重 出现下 降形成鲜 明对 照 ,畜牧 业 产值 比重 从 20 年 的2 . %上 升到 01 29 3 20 年 的2 .2 ,七年 间提 高 了2 9 08 5 % 5 . 个百分 点 , 5 年均 提高03个 百分点 。 . 7 第三 , 渔业在农 林 牧渔业 总产 值 中的 比重缓 慢 提高 。截 至 20 年 底 ,江 苏 渔业 产 值 比重 为 08 1. % , 20 年 上 升 了 1 6 百 分 点 , 均 提 85 4 较 01 .个 4 年 高02个百 分点 。 .1
特点 :
年来最高水平 ; 0 7 从20 年开始 , 第二产业 比重呈 逐年下降态势。() 3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 的 比重呈“ ” N 型走势 。其 中,0 1 2 0 年 , 20 — 0 2 第三
产 业 比重 呈 上 升态 势 ;0 3 04 , 三产 业 20 —20 年 第
第一 , 农业产值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的比
( ) 一 产业 占国 内生 产 总值 的 比重在 2 0 年 至 1第 01
年 的 33 .5 元 上 升  ̄ 20 年 的 1441 元 , 233亿 109 1 8.亿 1
增 长25 倍 , .5 年均 增 长 1 . % , 71 7 略低 于 以 当年价
计 算 的年 均 G P 速 。城 镇 居 民人 均 可 支 配 收 D增 入 由20 年 的 77 元 增 加  ̄ 20 年 的25 2 , 01 35 109 05元 增长1 9 , . 倍 年均 名 义 增 长率 为 1.7 , 均实 7 36 % 年 际 增 长 率 为 1. % 。 城 市 化 率 由 20 年 的 15 5 01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及成因
交通枢纽地位凸显
苏中地区地处长江和沿海两大开 发轴线交汇处,交通便捷,具有 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产业特色鲜明
苏中地区形成了以机械制造、化 工、轻工纺织等为主体的产业结 构,拥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知 名企业和品牌。
承接产业转移
苏中地区积极承接苏南和上海等 地区的产业转移,推动区域经济 合作和一体化发展,提升自身产 业水平和实力。
高效的交通运输网络
苏南地区交通便捷,高速公路、铁路 和航空运输网络发达,大大提高了物 流效率,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苏中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
互补性强的产业结构
苏中地区的产业结构与苏南地区形成了良好的互补性。苏中地区重点发展的是机械制造、 建筑业和农业等产业,与苏南地区的制造业形成了完美的结合。
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
苏中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矿产和森林资源,同时人力资源也相对丰富,这为该地 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逐渐增强的科技实力
近年来,苏中地区的科技创新和研发能力逐渐增强,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开始崭露头角,进 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苏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
要点一
农业和旅游业为主导 产业
苏北地区以农业和旅游业为主导产业 ,其中农业占据较大比重。同时,苏 北地区的旅游业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 势,拥有众多旅游资源和文化古迹。
03
丰富的人才资源
苏南地区教育发达,拥有众多高校和 科研机构,培养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 才和高素质劳动力,为经济发展提供 了人才保障。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苏中地区经济发展成因分析
独特的区位优势
苏中地区地处长江沿岸,拥有得天独厚的交通运输条件,与苏南和上海等地区形成紧密的 经济联系,有利于承接产业转移和扩大市场辐射。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江苏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经济发达的省份之一。
作为全国四大经济区域之一的长三角地区的核心省份,江苏省的经济发展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加速,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凸显。
这一问题不仅对江苏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也对全国整体经济格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值得深入研究。
一、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江苏省地处长三角经济区,东临黄海,南接长江,地理位置优越,拥有得天独厚的经济发展优势。
随着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江苏省的区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但同时也出现了明显的发展不平衡现象。
苏南地区的经济实力占据绝对优势。
苏南地区包括南京、苏州、无锡等地,是江苏省的经济发展中心,拥有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和发达的经济基础设施。
在苏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制造业和服务业迅速发展,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都远远高于其他地区。
苏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苏北地区包括连云港、淮安、盐城等地,地处江淮平原,经济相对落后。
尽管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和农业资源,但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相比苏南地区明显滞后。
江苏省的西部地区也面临较为严重的经济发展落后问题。
位于大运河沿岸的扬州、泰州等地,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但受到交通和发展环境的影响,经济增速远远落后于苏南地区。
二、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1. 地理位置的影响。
江苏省地处长三角经济区的核心位置,其地理位置的不平衡导致苏南地区在经济发展中占据绝对地位,而苏北和西部地区相对滞后。
2. 政策引导的不平衡。
由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政府在政策引导上也存在差异化的情况。
苏南地区因为经济实力雄厚,政府对其投入更大,而苏北地区和西部地区在政策支持上相对不足,导致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
3. 产业结构的差异化。
苏南地区发达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以及先进的高新技术产业,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而苏北地区和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发展相对滞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的
历史演变考察
科文学院经济学系 11Z国贸周能 118308064
一、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的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这一深刻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大幕,如何打破长期以来困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区域发展困境,从改革开放伊始就成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关心的头等大事。
渐进式改革路径与“试点—先行—推广”的改革模式,无不包含着区域要素,重大的改革进展和代表性的制度变迁总是从特定区域开始并在特定区域内实现突破,并涌现出了众多特色鲜明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可以说,局部区域依托性制度变迁与优势区域优先重点开发件事成为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
(一)、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形成
1978年12月31日,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中,以其对社会主义生产布局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对当时国际政治环境的科学判断,概括了建国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对区域发展战略的内涵进行了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全面阐述。
在经济政策上,他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
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
这样,就会使整个国家经济不断的波浪式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比较快的富裕起来。
这一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内涵的重新概括,标志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从均衡发展到非均衡发展的转变。
从20实际80年代开始实行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主要经历了“六五”时期和“七五”时期两个阶段。
“六五”时期,设立经济特区,特别是深圳特区的巨大成就在实践上证明了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在促进特定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方面的显著效果,才直接催生了各种经济开发区和各种非均衡发展具体模式的出台,并促进我国非均衡发展战略不断走向成熟和完善。
“七五”继承了“六五”计划中通过优先发展沿海地区带动内地地区发展的战略思想,并进一步根据地区发展水平差异把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
“七五”计划中对我国经济发展次序的东中西划分是一个首创,充分体现了我国决策层对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总之,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对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其必
然产生的非均衡后果是对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一大考验,所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需要进行新一轮的调整,至少要以缩小东西部差距作为目标,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
(二)、缩小差距的区域协调发展策略
进入20世纪90年代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弊端逐渐受到学术界和决策层的普遍关注。
针对东西部差距日益扩大的现象,社会各界逐渐形成了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效率与公平兼顾的目标取向,更加强调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在充分发挥各地区优势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逐步缩小地区差距。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在总结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产物。
作为对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的调整,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体现了对传统非均衡发展战略的继承,同时,保持国民经济较快发展的需要也要求具有发展优势的东部地区继续发展。
所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绝不意味着以降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为代价来谋求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另外,广大中西部地区内部相互之间在经济基础和发展环境方面的差异,也决定了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本身也必然具有非均衡的性质。
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行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主要经历了“八五”和“九五”两个时期。
“八五”期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是: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利益兼顾、共同富裕的原则,逐步实现生产力的合理布局。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相关政策在不断调整和修正中趋于完善。
这些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标志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逐步从理论与规划走向实践和操作。
“九五”期间,重点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措施,为缩小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指明了切实的发展方向。
中央政府采取的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包括:优先在中西部地区安排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的建设项目;实行规范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积极鼓励国内外投资者到中西部投资;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体系;有步骤的引导东部某些资源初级加工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等。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明确提出,标志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区域统筹发展战略
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方向,强调按照“5个统筹”的原则推进改革和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统筹区域发展在5个统筹中具有重要
再从就业人员的角度来观察,新中国成立后,江苏从业人员结构基本上一直在“一二三”的结构类型中进行变化,从总体上看,第一产业的比重在逐步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在上升,但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就稳定在30%左右,第三产业的比重在不断上升。
(二)、江苏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的历史演变规律
从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变化来看,江苏农林牧渔农业总产值结构,农业(指种植业)总产值占整个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不断下降,牧业所占比重稳步上升,渔业在1984年前的比重变化不大,在1984年之后比重有了较快的提高,林业的比重小并一直徘徊在1%—2%之间。
从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变化来看,江苏重工业结构,1950年,工业化水平很低,尚处在农业为主导产业的时期,之后,江苏开始了工业化进程。
随着江苏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加快对外开放,1993年,江苏重工业所占比重首次超过了轻工业,到了2006年,重工业比重已比1950年上升了64.1%,江苏进入了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
2003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总产值上升为第一位,成为江苏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
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化来看,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的GDP总值占江苏GDP的比重下降。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的比重上升,2003年与1978
年相比,江苏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社会服务业、国家机关、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房地产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和科学研究及综合技术服务业所占比重均上升;金融保险业、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和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所占比重均下降,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社会服务业的比重上升较快,金融保险业的比重下降较快,但2005、2006连续两年金融业所占比重止降略升。
(三)、江苏区域、城乡等结构的历史演变规律
产业结构的变化离不开产业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外向结构和所有制结构的变动。
从城乡结构的变化来观察,1952年,江苏非农业人口占江苏人口比重为14.74%,农业人口占85.26%;1978年,江苏非农业人口的比重为51.9%,乡村人口的比重为12.5%,农业人口的比重为87.5%,2006年,江苏城镇人口比重为51.9%,乡村人口的比重为48.1%。
可见改革开放以后江苏城市化进程加快,城镇人口所占比重在不断提高,但从总体上看,城市化进程仍不快,这制约了产业结构,特别是就业结构的发展。
11Z国贸
周能
118308064
从江苏经济的外向结构变化来看,1978年,江苏出口总值为4.19亿美元;1984年,江苏出口总值为16.32亿美元,其出口总值占江苏GDP的比重为5.35%;2006年,江苏出口总值为1604.19亿美元,其出口总值占江苏GDP的比重为59.08%。
可见,江苏经济的外向度在不断提高,这对江苏工业比重的提高影响很大。
从所有制结构上来看,新中国成立后,经社会主义改造,江苏形成了较为单一的公有制结构。
改革开放以后,私营经济、外商投资、港、澳、台商投资经济和个体经济发展很快,现已形成了国有、民营和外资等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在江苏产业结构中,1952年,国有工业企业的总产值占江苏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68.12%;1978年,该比重为61.46%;2005年,该比重降为9.80%,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有了较大的提高,拉动了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提高。
(四)、总论
从上可见,随着江苏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均GDP的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人均GDP提高的很快,江苏产业结构的变化速度也在加快,其结构的变化符合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向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发展,但在结构变化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三、结语
区域分异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是大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对于中国尤其如此。
中国的区域经济问题虽然不是改革的产物,但中国特色的改革发展之路却造就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特殊性。
正是通过这种区域突破的方式,中国的经济转型才能够实现在经济体制平衡过渡的同时实现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江苏在区域经济体制发展过程中要使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一方面要注重优化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使其成为江苏经济发展的引擎,另一方面要采取积极措施,促进落后地区发展,使经济在区域间平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