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三大区域经济和生活水平差异分析
江苏省三大区域农村相对贫困差异分析
江苏省三大区域农村相对贫困差异分析江苏省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具有发达的经济和文化,但在农村地区,仍存在着相对贫困的现象。
对江苏省的三大区域(苏北、苏中、苏南)进行农村相对贫困的差异分析,有助于全面了解江苏省农村贫困状况,为精准扶贫提供参考。
一、苏北地区农村相对贫困状况苏北地区位于江苏省北部,包括连云港、淮安、盐城等地,是江苏省的传统农业区。
在苏北地区,农村相对贫困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滞后、农业发展水平低等方面。
苏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由于地处江淮平原,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土地肥沃但面积有限,导致农业产出难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苏北地区的工业发展相对滞后,缺乏吸纳农村劳动力的工作机会,农民就业压力较大,收入来源单一。
苏北地区的基础设施滞后。
相对于苏中和苏南地区,苏北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交通、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不完善,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也相对匮乏,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较低。
苏北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较低。
由于地处江淮平原,土地肥沃但面积有限,且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农业产出难以提高。
在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方面,苏北地区与苏中、苏南地区相比也存在差距,农业发展潜力有限。
苏中地区的产业结构单一。
虽然苏中地区的工业发达,但农业产业仍占有一定比重,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
苏中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缺乏多样化的产业支撑,农民收入来源单一,容易受到市场波动和自然灾害的影响。
苏中地区的农业收入较低。
虽然苏中地区的农业产出较多,但由于市场价格波动和中间环节利益过大,农民的实际收入并不高。
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农业生产成本较高,农民的利润空间有限。
苏中地区的农民素质差。
相对于苏北和苏南地区,苏中地区的农民教育水平较低,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相对较差,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苏南地区存在资源环境问题。
由于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苏南地区的农业土地资源相对稀缺,土地面积有限,农业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对策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对策——以苏南、苏北的比较为重点摘要:地区经济的非均衡发展,地区差距的存在,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随着中国经济总体的迅猛发展,这种不平衡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政府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差距并没有明显缩小。
而作为经济发达、增长迅速的江苏省,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尤其是苏南、苏北差距逐步扩大,严重制约了其总体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升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本文旨在描述苏南、苏北经济发展的现状,从差异中分析差距产生的原因及随之而来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江苏,区域经济,差异中国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众所周知,江苏经济的发展在地域上并非是整齐划一的,而是存在着一定的梯度,即苏南、苏中和苏北三个层次。
按最新统计口径来划分,苏南包括南京、无锡、常州、苏州、镇江5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28090平方公里, 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2329.50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48.6%;苏中包括南通、扬州、泰州3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20432平方公里,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1726.08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30.1%,苏北则包括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5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54357平方公里,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3298.49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28%。
注: 根据《江苏省统计年鉴2008》中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出该表。
表1中的各项指标均显示出苏南的社会经济状况优于苏中、苏北,尤其是苏南和苏北的差距甚大。
苏南地区的生产总值是苏北的 3.2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苏北的 1.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苏北的1.7倍,苏北地区产业结构最不合理,第一产业比重过大。
面对区域差距,江苏省要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积极促进苏南、苏北区域共同协调发展。
一、苏南、苏北的差异1984年10月20日,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一决定解开了束缚苏南进行大规模商品生产的枷锁,使得苏南发展突飞猛进,而苏北沉浸在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的美梦中,必然导致它将远远落后于苏南地区。
江苏省三大区域农村相对贫困差异分析
江苏省三大区域农村相对贫困差异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江苏省是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之一,但在农村地区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贫困问题。
随着中国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凸显,江苏省各地区的农村贫困状况也呈现出明显差异。
为了更好地了解江苏省三大区域的农村贫困现状,进行相对贫困差异分析,有助于为今后的扶贫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背景的重要性在于,农村贫困是影响中国乡村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问题,各地区的贫困程度不同,原因复杂多样。
通过对江苏省三大区域农村贫困状况的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为扶贫工作提供重要参考和指导。
不同地区的贫困状况也反映了当地的地理、经济、人口等各方面情况,对于全面了解江苏省农村发展格局和制定相关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究江苏省三大区域的农村贫困状况,为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和农村扶贫工作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和决策建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深入了解江苏省三大区域农村相对贫困差异的情况,探讨不同地区贫困原因的差异性,为今后的扶贫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通过对江苏省农村贫困现状、苏北地区、苏中地区、苏南地区的贫困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各地的贫困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的扶贫政策提供理论基础。
通过对三大区域贫困差异的分析,可以找出不同地区的突出问题,为进一步推动贫困地区的发展提供建议和方向。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为江苏省及其他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提供实质性的帮助,促进农村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
2. 正文2.1 江苏省农村贫困现状分析江苏省是我国经济发达的省份之一,但在农村地区依然存在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
据统计,江苏省农村贫困人口数量虽然在逐年减少,但依然较为突出。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村人口规模庞大。
江苏省农村人口众多,而且大部分集中在农村地区,这就导致了基数较大的贫困人口。
尤其是一些山区、偏远地区的贫困人口更多。
农业产业结构老化。
江苏省的农业产业以粮食、棉花、油料等传统农产品为主,缺乏多样化经济发展。
江苏省三大区域农村相对贫困差异分析
江苏省三大区域农村相对贫困差异分析首先来看苏北地区。
苏北地区是江苏省的一个重要农业基地,其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决定了其较高的农业发展潜力。
苏北地区的农村相对贫困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主要原因是苏北地区的耕地面积有限,而且大部分农田还存在着高产低收的问题,农民的经济收入较低。
苏北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村交通、通讯、水电等方面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人口流出也加剧了苏北地区的农村相对贫困问题。
苏北地区的农村相对贫困主要受限于资源环境、基础设施和人口流出的影响。
其次是淮河三角洲地区。
淮河三角洲地区位于江苏省的东南部,这一地区是中国最富饶的农业区之一,农业发展水平较高。
与苏北地区相比,淮河三角洲地区的农村相对贫困问题也比较严重。
主要原因是淮河三角洲地区的农业结构相对单一,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较大,而且大部分农民没有进行产业多元化经营。
除了耕地面积有限,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也不高,这导致农民的经济收入整体较低。
与此淮河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灾害频发,水灾、干旱等问题给农业生产带来了较大的不确定性。
由于地处沿海地区,淮河三角洲地区还存在着盐碱化土地等问题,限制了农业发展的空间。
淮河三角洲地区的农村相对贫困主要受限于农业结构、自然灾害和土地资源的影响。
最后是常州镇地区。
常州镇地区位于江苏省的南部,这一地区的农村相对贫困问题相对较轻。
主要原因是常州镇地区的农业结构相对多元化,涵盖了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特色种养等多个方面。
这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经济收入来源。
常州镇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交通、通讯、水电等方面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常州镇地区的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扶贫措施,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产业扶贫和教育扶贫,提升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与此农民的文化素质也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这有助于他们抵御各种风险和提高自身能力。
常州镇地区的农村相对贫困问题相对较轻主要是由于农业结构、基础设施和政府扶贫措施的影响。
江苏省的三大区域农村相对贫困存在一定的差异。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泰尔指数分析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泰尔指数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世界各地经济发展过程中都曾面临此问题。
改革开放至今,江苏备受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困扰,特别是苏北地区由于基础设施薄弱、经济结构单一等诸多因素,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并且与苏南的发展差距日趋扩大。
本文利用泰尔指数分析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力求找出制约苏北经济发展的因素,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GDP 泰尔指数贡献率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研究区域经济差异,必须选择适当的测度指标。
衡量区域经济发展的方法很多,有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之分。
常用的绝对差异测算方法有标准差、极差、平均差等;常用的相对差异测算方法有变异系数、加权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等。
本文采用泰尔指数来测算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一)泰尔(Theil)指数泰尔指数又称泰尔熵、泰尔系数,它是运用信息理论推出的一个可以按加法分解的不平等指数。
泰尔指数的算法有多种,因采用的权数不同,加权计算产生不同泰尔指数。
泰尔指数的计算公式为:式中:yi为i区域研究指标所占的比重;pi为权数。
泰尔系数T越大,表示各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越大;反之,就表示各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越小。
泰尔指数的优点在于可以细分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可以按组内差距和组间差距进行分解,将组内与组间的差距或不平等综合成总体的差距。
把江苏的总体差异进行分解,泰尔指数分解如下:T=T1+T2即总体差异T=区域间差异T1+区域内差异T2。
以江苏省为例,具体计算如下:T1=NS•In(ns/GDPs)+nm•In(nm/GDPm)+nn•In(nn/GDPn)T2=ns•Ts+nm•Tm+nn•TnT=T1+T2=T1+ns•Ts+nm•Tm+nn•Tn方程两边同除以T,得:式中:TS、TM、TN分别表示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的泰尔指数;GDPi 表示某市GDP占江苏省GDP的比重;GDPs、GDPm、GDPn分别表示苏南、苏中、苏北地区GDP占江苏省GDP的比重;ni表示某市人口占江苏省人口的比重;ns、nm、nn分别表示苏南、苏中、苏北地区人口占江苏省人口的比重;、、、分别为地区间、苏南、苏中、苏北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
新世纪江苏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及原因探析
新世纪江苏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及原因探析近年来,江苏省经济发展加快,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
然而,江苏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区域差异,南北差异尤为显著。
本文将从区域差异的表现、原因及对策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区域差异表现1.南北差异明显。
南部地区,如苏州、无锡、常州等以轻工业为主导产业,外向型经济发展较快,而北部地区,如淮安、连云港、徐州等则以重工业为主导产业,内需型经济发展较快。
2.城乡差异较大。
江苏省城市化进程较快,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较高,城市经济发展比农村经济发展更加迅速。
尤其是南部城市的发展速度更快。
3.产业结构不平衡。
高科技产业在南部地区集聚,如软件、电子信息等。
而北部地区工业化程度较高,主要以传统制造业为主。
二、区域差异原因分析1.地理条件差异。
南部地区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有利于外向型经济发展。
而北部地区地势复杂,水资源匮乏,交通不便,不利于经济发展。
2.历史因素影响。
传统制造业比较集中在北部地区,而南部地区则以轻工业为主,因此南北地区的产业结构差异较大。
3.外部投资影响。
南部地区距离上海较近,外部投资较为集中,带动了南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而北部地区则缺乏吸引外部投资的优势。
1.优化产业结构。
整合南北地区的优势资源,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发展,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南北地区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缩短南北差距,使各地区具备良好的发展条件。
3.鼓励外部投资。
加强北部地区的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引进外部投资,带动经济发展。
4.加强农村经济发展。
加强农村经济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综上所述,江苏省经济发展区域差异明显,原因复杂。
针对不同地区的特点,可采取不同的对策,以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实现全面发展。
江苏省三大区域农村相对贫困差异分析
江苏省三大区域农村相对贫困差异分析近年来,江苏省一直致力于解决农村贫困问题。
虽然江苏省整体经济发展较为快速,但是仍有部分地区和人口存在贫困现象。
江苏省农村相对贫困主要集中在苏北、淮北和洪泽湖等三大区域。
本文将分析这三大区域的贫困原因以及对策。
一、苏北地区苏北地区是江苏省最贫困的地区之一,主要包括扬州、泰州、宿迁、盐城等地。
苏北地区的农村人口密集,而且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定位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的深度贫困地区。
苏北地区的贫困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村人口多。
苏北地区农村人口分布密集,而且多为老年人和妇女,这些人群的劳动力效率低下,难以创造更多的财富。
第二,基础设施滞后。
苏北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交通不便显著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
第三,资源分配不均。
由于地域结构性的原因,苏北地区的资源相对匮乏,尤其是水资源和土地资源。
同时,国家资源分配政策也影响了苏北地区的发展。
解决苏北地区的贫困问题,主要需要在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分配、产业发展等方面入手。
近年来,江苏省政府加大了财政投入力度,加强了基础设施的改善和产业的发展。
同时,江苏省积极推行农村垃圾分类和清洁和乡村旅游等譬如一系列农村公益事业,提升农村生活品质和环境质量。
淮北地区主要涵盖了徐州、连云港、淮安等地。
相比苏北地区,淮北地区的贫困问题相对较小。
但是,淮北地区仍存在着经济发展滞后、土地资源缺乏、自然灾害等问题。
第一,土地资源缺乏。
淮北地区的地形地貌十分特殊,淮河流域平原约占地区面积70%以上,而且大部分地区都属于水、旱、多灾害区,地貌差异较大,土地资源有限。
第二,自然灾害频发。
淮北地区地处季风气候带,夏季严热、干旱,冬季寒冷,自然灾害频发,不仅对粮食收成造成影响,同时也影响农民的生计。
第三,经济发展滞后。
淮北地区相对苏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大部分地区农业产业占地区经济的很大比例,而此产业的发展遭受地区资源的瓶颈制约。
江苏省三大区域农村相对贫困差异分析
江苏省三大区域农村相对贫困差异分析
江苏省作为我国经济发展较为快速的省份之一,农村地区的发展也取得了许多成就。
由于地理环境和经济社会基础等因素的不同,江苏省的农村地区在相对贫困方面仍存在一定差异。
本文将对江苏省三大区域(南部沿海地区、中部江淮平原地区、北部苏中丘陵地区)农村相对贫困差异进行分析。
南部沿海地区是江苏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经济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地区。
由于具备良好的海陆交通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该地区的农业生产已经实现了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相对贫困情况较为轻微。
南部沿海地区还具有较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农村居民享受到了更好的公共服务,这也为减少农村相对贫困提供了有力支持。
中部江淮平原地区作为江苏省的农业大区,农业占据了该地区经济的重要地位。
由于地理条件和自然资源等因素的限制,该地区的农业生产相对落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由于交通条件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滞后,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较为艰苦,相对贫困情况相对较严重。
中部江淮平原地区是江苏省相对贫困程度较高的地区之一。
北部苏中丘陵地区与南部沿海地区相比,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为有限,农业生产也相对困难。
该地区的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较低,相对贫困程度较高。
由于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农村居民往往面临更大的风险和困难,如自然灾害、粮食短缺等,增加了农村相对贫困的风险。
江苏省不同区域农民收入差异的比较分析
江苏省不同区域农民收入差异的比较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农村居民收入总体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分配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最值得关注的是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的逐步扩大,这种现象的存在,不利于我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
为此,本文利用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从地区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状况出发,对不同区域农民收入结构差异进行比较。
其次,对影响区域农民收入差距的因素进行分析。
最后,提出缩小地区间农民收入差距的政策建议,供有关方面研究我省区域经济、促进全面建设小康时参考。
一、区域农民收入差距状况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总体上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间农民收入分配差距也经历了扩大、缩小、再扩大的变化过程,但总体来讲,绝对差距在不断扩大。
从图1可以更清楚地看出90年以来全省分地区农民收入的变化轨迹。
1993年以前南中北农民收入差距显著扩大,这种差距在1993年达到了顶峰,1994年后特别是“九五”时期省委、省政府实施了区域共同发展战略,制定了一系列扶持苏北发展的政策,使苏北地区农民收入增长加快,区域农民收入差距有所趋缓。
1996-2000年,苏南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6.0%,苏中年均递增7.4%,苏北年均递增12.7%,苏北地区增速比苏南、苏中分别快6.7和5.3个百分点,农民收入的地区间差距不断缩小。
进入“十五”以后,各地区农民收入继续保持了稳定增长的态势,但差距又有所扩大。
2001-2003年苏南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7.5%,苏中地区年均递增5.9%,苏北地区年均递增4.0%,南中北农民纯收入之比(以苏北农民纯收入为1)由2000年的1.50:1.14:1扩大为2003年的1.65:1.20:1,三年间苏南与苏北地区农民收入差距年均递增13.8%。
如果从分县(市)农民纯收入水平来看,则差距更大,2003年农民收入最高的江阴市6823元,最低的灌南县2730元,两者相差4093元。
苏北与苏中、苏南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及成因探析
苏北与苏中、苏南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及成因探析一、本文概述苏北、苏中、苏南作为中国江苏省内部的三个地理区域,各自在经济发展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差异。
本文旨在探讨这三个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过程及其成因,以期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江苏省作为中国东部沿海的重要省份,经济发展水平一直位于全国前列。
在这样一个经济发达的省份内部,苏北、苏中、苏南三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苏北地区,位于江苏省的北部,历史上以农业为主,工业化起步较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苏中地区,处于江苏省的中部,经济发展水平介于苏北和苏南之间,近年来工业化进程加快,经济结构正在逐步优化而苏南地区,包括苏州、无锡等城市,是江苏省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以高新技术产业和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经济发展速度快,产业结构先进。
本文首先回顾了苏北、苏中、苏南三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历史,分析了各自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特点。
接着,文章通过对比三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指标,如GDP增长率、产业结构、人均收入等,揭示了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本文还深入探讨了造成这些差异的成因,包括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政策导向、人才集聚等多方面因素。
通过对苏北、苏中、苏南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及成因的探析,本文旨在为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提供政策建议和实践指导。
文章最后强调,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需要综合考虑区域特色和优势,制定差异化的发展策略,同时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江苏省乃至全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苏北、苏中、苏南经济发展历史回顾追溯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江苏省内部的苏北、苏中、苏南三区域经济发展历程展现出显著的阶段性差异和变迁轨迹。
苏南地区,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紧邻上海,率先享受到改革开放的红利,尤其是苏州、无锡、常州等地依托原有的乡镇企业基础和临近长三角核心地带的有利条件,迅速推进工业化进程,形成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产业集群,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被誉为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先行示范区。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研究———以江苏为例
江苏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有助于推动全省经济增长,这既是对邓小平同志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和区域经济动态平衡发展战略构想的具体实践,也是江苏加快现代化进程的迫切需要和世纪之交的历史选择,更能给我国地区发展提供借鉴。
因此,本文结合前人相关文献和数据,试图找出针对性更强的措施使江苏三大区域均衡发展,以期为全国区域平衡发展提供示范性经验。
一、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状的分析区域发展不均衡既是我省的危机同时也是我省的转机。
分析江苏三大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就应该从江苏全省的经济发展出发,立足全省经济发展状况,才能更好的掌握江苏三大区域的经济发展现状。
目前,江苏全省经济发展主要表现为:(1)全省GDP 总量逐年攀升,总量占比增幅较小。
(2)全省人均GDP 不断增长,均值高出全国平均水平。
(3)全省产业结构完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江苏经济总量不断提升的同时,区域内经济发展差距依然巨大,区域协调发展成果不显著,主要表现在:(1)区域经济总量相对差距缩小,但绝对差距依然较高。
(2)地区人均GDP 差距逐渐缩小,居民生活水平差异仍然巨大。
(3)产业层次整体提升,产业差距居高不下。
(4)要素流动顺畅且分布日趋均衡,市场建设仍需加强。
不平衡的现状既是对全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和挑战,同时也是江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时机。
二、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分析江苏全省全省居民生活水平高出全国平均水平,但省内三大区域经济发展失衡严峻,导致全省经济发展止步不前。
从多角度分析三大区域固有差距,找出区域发展不平衡原因,才能给出更有效的建议。
1.区位条件因素地区区位条件直接影响该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前景,良好的区位条件无疑能促使区域又快又好的发展,而恶劣的区位条件不仅能减缓一个地区当前的发展速度,更是对该地区长久发展之计的严重阻碍。
苏南地处长江三角洲核心地带,交通便捷,城市基础实力较强,且与上海接壤,受上海经济影响辐射大。
苏南、苏中和苏北经济发展差异分析
F1
F2
F3
W
2002 2003 2004 2002 2003 2004 2002 2003 2004 2002 2003 2004
14.6 19.3 23.6 16.5 18.2 21.0 7.9 8.7 8.9 12.7 15.3 18.0
12.6 17.3 22.1 15.1 15.7 18.6 5.7 6.5 6.7 10.9 13.3 16.2
Rotation Sums of Squared Loadings
% of
Cumula
% of
Cumulative
Variance tive %
Total
Variance
%
Total
61.153 61.153 7.338 61.153 61.153 5.175
22.954 84.107 2.754 22.954 84.107 3.323
宿 迁 是 这 13 个 城 市 中 得 分 最 低 的 城 市 , 得 分 为 6.82, 经济发展水平非常落后, 宿迁市得分低的主要原 因 在于主成分 F1 的得分远远低于其他城市, 宿迁市需要在基础设 施等方面加大投入, 坚持一切围绕招商引资的战略, 以科学的发 展观推动其经济发展。
从表中可以知道, 苏南、苏中和苏北的平均经济发展水平得 分分别是 14.85、7.95 和 6.82, 可以明显看到, 苏南的经济发 展 水
9.401 93.508 1.128 9.401 93.508 2.724
% of Variance 43.122 27.689 22.697
Cumulative %
43.122 70.811 93.508
的得分远远高于其他 12 个城市, 也就是说其经济发展总 量因子得分高。
江苏省三大区域农村相对贫困差异分析
江苏省三大区域农村相对贫困差异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江苏省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个经济发达省份,同时也是一个经济差异较大的地区。
在农村地区,贫困问题一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尽管整体上江苏省的农村贫困率在下降,但不同地区之间的贫困差异仍然存在,并且较为显著。
对江苏省的三大地区(苏南、苏中、苏北)进行农村相对贫困差异分析,有助于深入了解不同地区的贫困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今后的精准扶贫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开展对江苏省三大区域农村相对贫困差异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的确立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江苏省农村贫困问题的现状和特点,为今后深入的研究奠定基础。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深入剖析江苏省三大区域农村相对贫困差异的原因,为制定有针对性的扶贫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目的包括:明确苏南地区、苏中地区和苏北地区农村相对贫困的现状和特点,探究其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对比分析三大区域农村贫困状况,揭示差异化背后的社会、经济和地理因素;深入挖掘贫困差异的影响因素,探讨如何有效缩小区域间的贫困差距;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江苏省农村贫困扶贫工作提供科学建议,并为未来研究探索方向提供参考。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完善江苏省农村扶贫政策和措施,促进全省乡村全面振兴和脱贫致富作出积极贡献。
2. 正文2.1 苏南地区农村相对贫困分析苏南地区是江苏省的经济发达地区之一,但在农村相对贫困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苏南地区的农村相对贫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苏南地区的农村人口数量庞大,而农村经济结构相对单一。
大部分农村居民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缺乏多元化的收入来源。
农村劳动力闲散,农民收入水平较低。
苏南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一些农村地区缺乏良好的道路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苏南地区的农村教育医疗水平相对落后。
一些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匮乏,医疗条件不完善,导致农民的受教育水平和健康状况较差。
苏南地区农村相对贫困的主要原因是经济结构单一、基础设施不完善、教育医疗水平低等因素共同作用。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江苏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省份之一。
近年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出现了不平衡的问题,即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差异较大。
这种不平衡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表现在不同地区的经济规模差距较大。
以南京市为例,作为江苏省的省会城市,其经济规模和发展水平远远超过其他地区。
南京市拥有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金融服务业发达,研发创新能力较强。
而其他地区如常州、扬州等二三线城市经济规模相对较小,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发展动力不足。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还表现在城乡之间差距较大。
大部分城市发展迅速,经济增长稳定,人口密集、物质条件优越。
而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收入增长较慢,农民的发展机会和条件有限。
这导致了城乡居民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城市化进程和农村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还表现在沿海和内陆地区之间差距较大。
沿海地区包括南京、苏州、无锡等城市,由于地理位置优势,拥有较多的外贸企业和外资企业,经济发展速度快,产业结构多元化。
而内陆地区如连云港、淮安等相对边远的城市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并且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进一步分析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不同地区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均衡。
一些地方政府在投资、税收、改革等方面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资源。
而另一些地方政府在政策扶持上力度相对较小,发展条件较为艰苦。
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差异较大。
一些地方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而另一些地方资源相对匮乏,限制了经济发展的空间和速度。
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存在差异。
一些地方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方面做得较好,积极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升级。
而另一些地方仍然依赖传统产业,发展动力不足,难以推动经济转型和升级。
针对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解决。
江苏省三大区域农村相对贫困差异分析
江苏省三大区域农村相对贫困差异分析1. 引言1.1 介绍江苏省三大区域的背景信息江苏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经济发达的省份之一,也是人口密集的地区之一。
江苏省地理位置重要,东临黄海,南濒长江,是中国东部地区最发达的省份之一,拥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
江苏省总面积10.26万平方公里,下辖13个地级行政单位,辖区内分布着众多的县市区。
江苏省的三大区域分别是南部地区、中部地区和北部地区。
南部地区是江苏省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经济实力雄厚,城乡发展较为均衡。
中部地区位于南北地区之间,经济实力次于南部地区但仍属于比较发达地区。
北部地区是江苏省相对欠发达的地区,经济发展比较滞后,农村贫困问题比较严重。
三大区域在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资源配置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也导致了农村贫困状况的差异化。
深入分析江苏省三大区域的农村相对贫困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农村贫困问题的根源,为制定有效的扶贫政策提供依据。
【介绍江苏省三大区域的背景信息】1.2 引出江苏省三大区域农村相对贫困差异江苏省是我国经济发达的省份之一,拥有南部、中部和北部三大地区。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但在农村地区,贫困问题依然严重,尤其是在南部、中部和北部这三大地区的农村贫困现象十分突出。
这三个地区的农村相对贫困差异明显,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政策支持等因素导致了这种差异。
了解并分析这种差异,探讨造成农村贫困的原因,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对于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江苏省南部、中部和北部地区的农村贫困状况展开深入分析,旨在为改善农村贫困提出有益建议,推动江苏省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
2. 正文2.1 江苏省南部地区农村贫困原因分析1. 地理环境不利:江苏省南部地区多为丘陵和水乡地带,地势低洼,易受自然灾害影响,如洪涝、旱灾等,造成农作物减产,农民收入减少。
2. 经济结构落后:南部地区农民主要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缺乏现代化种植技术和经营理念,导致产量低下,经济效益不高。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江苏省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经济总量在全国居于前列。
随着经济发展的快速推进,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逐渐凸显,这对于江苏省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挑战。
本文将对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其原因与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不平衡问题的表现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江苏省南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而北部、西部等内陆地区相对落后,GDP总量、人均收入等指标存在较大差距。
2. 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经济发展迅速,但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比较薄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
3. 城市间发展差距增大:省会南京与其他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逐渐扩大,南京市占据着更多的资源和产业,其他城市的发展空间受限。
1. 地理位置与资源禀赋差异:江苏省南部沿海地区毗邻上海,有较大的外部经济带动效应,而北部、西部内陆地区地理位置相对较远,缺乏外部经济合作和资源禀赋。
2. 政策导向与发展策略差异:南部沿海地区得益于国家对沿海地区的优惠政策和开放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高新技术产业,而北部、西部等地区得到的政策支持相对较少。
3. 城市规划与产业布局不合理:南京作为省会城市,获得了更多的政策优惠和项目支持,导致南京市发展迅速,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其他城市的发展相对滞后。
1. 社会不稳定因素:区域发展不平衡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加大社会治理的难度。
2. 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南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过快,导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产生能源和环境压力。
3. 人才流失与人口流动:由于发展不平衡,南部地区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而北部、西部等地区面临人才流失和人口外流的问题。
1. 调整产业布局:通过调整产业布局,鼓励其它地区的产业发展,减少南部地区的产业集中,提高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均衡性。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农村地区的生产力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江苏省最穷的三个市
江苏省最穷的三个市江苏省是中国东部沿海发达省份之一,享有“小金三角”的美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然而,就像任何其他地方一样,江苏省也有一些相对贫困的地区。
本文将介绍江苏省最穷的三个市。
一、淮安市淮安市位于江苏省中北部,是江淮平原的重要节点城市。
尽管淮安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但它也是江苏省最穷的三个市之一。
淮安市的经济主要依赖农业和轻工业,发展相对滞后。
农民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城市化进程较慢,经济发展面临一定的困难。
二、连云港市连云港市位于江苏省东北部,地处东海之滨。
尽管连云港市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和良好的港口条件,但它仍然是江苏省最贫困的城市之一。
连云港市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着一些困难和挑战,包括产业结构调整慢、创新能力不足等。
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农民收入水平不高。
三、宿迁市宿迁市位于江苏省西北部,是江苏省人口稀少的地区之一。
宿迁市的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农民占据了城市总人口的相当比例。
尽管宿迁市拥有丰富的农田资源,但由于农业生产方式的落后和市场需求的不足,宿迁市的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同时,宿迁市在工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方面也存在较大的挑战。
江苏省最穷的三个市在经济发展方面面临的局限主要是产业结构单一、创新能力不足、市场需求不足等问题。
为了改善这些地区的贫困状况,政府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首先,政府可以鼓励和支持这些地区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其次,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投入,改善农村地区的发展环境。
同时,政府还可以加强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居民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另外,社会各界也可以积极参与帮助这些地区摆脱贫困。
企业可以通过投资兴业和扶贫捐助等方式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同时,非政府组织和慈善机构也可以通过开展扶贫项目和公益活动,为贫困地区提供帮助。
综上所述,淮安市、连云港市和宿迁市是江苏省最穷的三个市。
这些地区在经济发展和贫困问题上面临一定的挑战,但通过政府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这些地区的发展前景仍然是积极的。
江苏省三大区域经济和生活水平差异分析
江苏省三大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活水平差异分析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沿海地区的江苏省经济发展迅速,全省各项经济指标都居全国领先水平,至2012年,江苏省GDP稳居全国第二位,在全国百强县更是中占有30席。
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区位条件、经济政策等原因,江苏省各地区却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状态和趋势。
苏南(苏州、无锡、南京、镇江、常州)、苏中(扬州、泰州、南通)、苏北(徐州、淮安、盐城、连云港、宿迁)三个地区分别属于较发达、次发达和欠发达三个不同的层次。
同时,江苏省居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分配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的逐步扩大。
对影响区域差距的因素进行分析,缩小各地市经济发展与生活水平差距,对实现地区间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关键词苏南、苏中、苏北经济发展生活水平差异1、江苏三大地区之间差距现状(一)经济规模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规模的主要指标。
据统计,2010年江苏 GDP 总量为 41850亿元,苏南、苏中、苏北的 GDP 分别为 25185亿元、7743亿元和 8920亿元,在全省所占的比重为 60%、19%和 21%(如图一)。
而同期三地区的人口分别以占全省人口的 31.7%、23.1%、45.2%(如图二)。
财政收入是地方经济实力的反映,2010年三地区的财政总收入分别为 2355 亿元、624 亿元和786亿元,三者所占比重分别为 62.6%、16.6%和 20.8%(如图三)。
由三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的对比可知,苏南经济实力最强,苏中次之,苏北较弱。
图一图二图三(2)经济差距图四江苏省各区域人均 GDP(单位:元)资料来源:2003年——2011年《江苏统计年鉴》通过2010年三大区域的社会经济状况对比可见,三大区域表现出巨大的差距,苏南的社会经济状况明显优于苏中、苏北地区,苏南2010年的人均GDP是苏中1.67倍,是苏北的2.67倍。
江苏省三大区域农村相对贫困差异分析
江苏省三大区域农村相对贫困差异分析江苏省是中国东部地区的一个省份,境内分布着大量的农村地区。
由于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和资源分布的差异,江苏省的农村地区存在着相对贫困的差异。
本文将从地理位置、经济发展和农业资源利用等方面对江苏省三大区域农村相对贫困差异进行分析,以期为农村扶贫工作提供参考。
江苏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省内分为苏南、苏中和苏北三个区域。
苏南地区位于长江口以南的沿海平原,地势低洼,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农作物种植条件良好。
苏中地区位于苏南与苏北之间,地势较高,气候略干燥,土壤瘠薄,农业发展相对较为困难。
苏北地区位于淮河以北,地势平坦,气温较低,土地贫瘠,农村地区面临更大的发展困难。
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导致了苏南地区农村相对贫困程度较低,苏北地区农村相对贫困程度较高。
江苏省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对农村相对贫困产生了影响。
江苏省是中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工业化水平相对较高。
苏南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迅速,工业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工资收入较高,居民生活水平较好。
苏北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农村居民主要依靠农业生产为生,收入较低,相对贫困程度较高。
苏中地区处于两者之间,经济发展相对均衡,农村相对贫困情况也较为平均。
农业资源的利用差异也是造成江苏省农村相对贫困差异的原因之一。
苏南地区土地肥沃,适宜种植水稻、蔬菜等经济作物,农民收入较高。
苏北地区土地贫瘠,适宜种植小麦、谷子等粮食作物,农民收入相对较低。
苏中地区由于地处平均地段,土地利用程度较高,农民收入也相对较高。
江苏省三大区域农村相对贫困的差异主要受到地理位置、经济发展和农业资源利用等因素的影响。
为了减少农村贫困差距,应当注重加强苏北地区地理环境的改善,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扶贫政策支持,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长。
苏南、苏北、苏中地区城乡居民贫富差距比较及对策建议
91 苏南、苏北、苏中地区城乡居民贫富差距比较及对策建议任慧玲(常州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常州213002)摘 要:江苏省经济相对比较发达,但城乡居民贫富差距问题也很突出。
通过比较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城乡居民收入、消费、福利等方面情况,可以看出苏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苏中尤其是苏北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三个地区居民贫富差距明显。
针对造成城乡居民贫富差距的政策、经济、农业等影响因素,提出缩小江苏地区城乡居民贫富差距的对策:加大财政对农村的投入,完善税收制度,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健全农村金融市场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关键词:城乡居民;贫富差距;苏南;苏北;苏中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6)08-0091-03 [作者简介]任慧玲(1981-),女,河南濮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社会保障。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江苏贫富差距形成中非市场因素影响的实证分析”(项目编号:2013SJD790033)的阶段成果之一。
江苏省地处中国沿海地区,综合经济实力一直处于全国各省区市前列,但是城乡贫富差距问题长期存在,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现象较为突出。
本文主要从消费、收入、福利三个方面对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据此提出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和建议。
一、苏南、苏北、苏中地区城乡居民贫富差距现状苏南地区地处沿海,经济发达,居民生活水平相对较高,苏中尤其是苏北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三个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苏南地区的GDP总值占全省的60%左右,苏中和苏北地区的GDP总值各占全省的20%左右。
(一)城乡居民收入比较2000年江苏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6800元,到2015年已经达到3717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的3205元上升到2015年的16257元,可见城乡居民收入还存在很明显的差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三大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活水平
差异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沿海地区的江苏省经济发展迅速,全省各项经济指标都居全国领先水平,至2012年,江苏省GDP稳居全国第二位,在全国百强县更是中占有30席。
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区位条件、经济政策等原因,江苏省各地区却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状态和趋势。
苏南(苏州、无锡、南京、镇江、常州)、苏中(扬州、泰州、南通)、苏北(徐州、淮安、盐城、连云港、宿迁)三个地区分别属于较发达、次发达和欠发达三个不同的层次。
同时,江苏省居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分配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的逐步扩大。
对影响区域差距的因素进行分析,缩小各地市经济发展与生活水平差距,对实现地区间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苏南、苏中、苏北经济发展生活水平差异
一、江苏三大地区之间差距现状
(一)经济规模
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规模的主要指标。
据统计,2010年江苏GDP 总量为41850亿元,苏南、苏中、苏北的GDP 分别为25185亿元、7743亿元和8920亿元,在全省所占的比重为60%、19%和21%(如图一)。
而同期三地区的人口分别以占全省人口的31.7%、23.1%、45.2%(如图二)。
财政收入是地方经济实力的反映,2010年三地区的财政总收入分别为2355 亿元、624 亿元和786亿元,三者所占比重分别为62.6%、16.6%和20.8%(如图三)。
由三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的对比可知,苏南经济实力最强,苏中次之,苏北较弱。
图一图二
图三
(二)经济差距
图四江苏省各区域人均GDP(单位:元)
资料来源:2003年——2011年《江苏统计年鉴》
通过2010年三大区域的社会经济状况对比可见,三大区域表现出巨大的差距,苏南的社会经济状况明显优于苏中、苏北地区,苏南2010年的人均GDP是苏中1.67倍,是苏北的2.67倍。
而且,苏南与苏中的差距远远大于苏中与苏北的差距,如从人均GDP值来看,苏南高出苏中32079元,而苏中仅高出苏北17648元。
同时,苏南、苏中、苏北的经济差距逐步缩小,从2002年和2010年数据来看,2002年苏南人均GDP是苏中的3.6倍,是苏北的3.16 倍,到2010年,这一数据变为1.68倍和2.6倍。
(三)经济结构的差距
表三2010 年江苏省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状况2
居民的生活水平的高低是经济发展水平是基本同步的。
2010 年,三大区域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纯收入、居民存储存款、人均居民存储存款四项指标由南至北依次递减,四项指标的南中北比例分别为1.73:1.30:1,1.68:1.25:1,3.57:1.28:1,3.26:2.32:1。
从2010年的数据来看,苏南地区的个人消费贷款是苏中、苏北总和的两倍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大于苏北苏中的总和,三大区域的消费差距显而易见。
恩格尔系数是用来衡量贫富差距的数值,三大区域的城镇差距不明显,而农村地区的贫富差距由南至北依次扩大,三大区域的城乡生活水平差距由此可见。
二、造成差距的原因分析
1、区位条件
苏南地区位于中国三大经济区之一的“长三角经济区”中心区域。
与“长三角经济区”核心城市上海接壤,受上海的经济影响力辐射很大;苏中地区位于“长三角经济区”次中心区域,沿长江下游北岸排列,与苏南和上海隔江相望;苏北地区位于“长三角经济区”边缘和辐射区域,距“长三角经济区”核心城市上海相对较远,受经济中心的吸引和辐射作用较弱。
2、区域发展策略。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苏南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获得快速发展,江苏也一直重视苏南的领头作用,各项条件优先发展,使得资金、人才向苏南聚集,而苏北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工业起步与发展又比苏南晚一步,经济发展落后于苏南。
江苏实施了“积极提高苏南,加速发展苏北”的区域发展战略,对苏南重点投资,重点建设则扩大了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3、区域经济结构方面
苏南已构建成各种具有特色的专业大市场,并已形成各种产业链,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逐步形成了区域经济链,带动了整个地方经济、区域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然而苏北,有着丰富的自然和农副产品资源,却未能构建一个具有影响的大市场,来带动地方产业的发展。
三、江苏三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
1、苏南要继续提升发展水平
一是要继续发挥地缘优势,主动接受上海的辐射。
二是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
三是苏南要高效利用外资,加强与跨国公司合资,走向深度国际化。
2、苏中要争取快速崛起
一是苏中要积极建立跨江经济联合体,加快与苏南经济的一体化进程。
二是加快整合产业链条,发挥关联效应。
三是要发展沿江重工业,培养大型具有引领作用企业集团。
四是加快引进外资,引进人才。
3、苏北要发挥后发优势
一是主动迎接苏南的经济辐射,使得苏南、苏北在资金、技术等诸多方面与各自优势的结合,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格局。
二是加快城镇化建设,推进苏北经济发展。
加快苏北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一体化发展。
三是调整苏北产业布局,支持新兴产业,优化苏北经济结构层次。
四是加大对苏北各项投资,利用资源、人口等方面优势引进外资,加快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2003—2011)苏省统计局网站 2003-2011
[2] 周晓明,汪长柳江苏省三大区域工业化差异比较分析科技与经济 2010-6-20
[3] 李宁娜; 赵喜仓域经济差异现状分析江苏商论2007-10-20
[4] 薛庆根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差距透视新疆农垦经济 2005-12-30
[5] 杨大蓉江苏省经济发展地域差异的实证研究与影响因素分析 2008-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