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会计学原理试讲教案

合集下载

基础会计学试讲课件—第一章概论

基础会计学试讲课件—第一章概论

以工业企业为例图解说明如下:
工业企业的资金运动
采购过程 生产过程 销售过程
货币资金
材料物资
在产品
产成品
货币资金
储备资金
生产资金
成品资金
劳动资料的耗费(折旧) 活劳动的耗费(人员工资) 其它费用
六、会计要素及会计等式
(一)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又叫会计对象要素,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基本分类,是会计对象的 具体化。会计要素是组成会计报表的基本单位,也是进行确认和计量的依据。 对会计要素加以严格定 义,就能为会计核算奠 定坚实的基础。会计要 素包括资产、负债、所 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和利润等。 ●会计要素是反映 会计主体财务状况和经 营成果的基本单位。 ●会计要素可分为 静态会计要素与动态会 计要素两大类。
会计职能与对象
会计基础 知识 会计核算流程及 会计循环
第一章 总 论
会计假设与信息质量
会计要素和等式 会计科目和账户
第二章 会计要素、账户 第三章 会计核算流 程与循环
核算程序与记账方法 会计循环 第四章 流动资产
货币资金 交易性金融资产 应收、预付及存货
会 计 基 础
资 产
第五章 非流动资产 流动负债
有些企业经营活动比较特殊,其经营周期可能长于一年,比如:造船、大型 机械制造,从购料到销售商品直到收回货款,周期比较长,往往超过一年,在这 种情况下,就不能把一年内变现作为划分流动资产的标志,而是将经营周期作为 划分流动资产的标志。 按流动性对资产进行分类,有助于掌握企业资产的变现能力,从而进一步分 析企业的偿债能力和支付能力。一般来说,流动资产所占比重越大,说明企业资 产的变现能力越强。流动资产中,货币资金、短期投资比重越大,则支付能力越 强。 2、负债 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将会导致经济 利益流出企业。如果把资产理解为企业的权利,那么负债就可以理解为企业所承 担的义务。 负债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负债是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偿还义务。潜在的义务或预期在 将来要发生的交易、事项可能产生债务不能确认为负债。 第二,负债是现时义务。负债是企业目前实实在在的偿还义务,要由企业在 未来某个时日加以偿还。 第三,为了偿还债务,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一般来说, 企业履行偿还义务时,关系到企业会有经济利益的流出,如支付现金、提供劳务、 转让其他财产等等。同时,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计量。

基础会计教案

基础会计教案

基础会计教案

基础会计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会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2.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流程和方法。

3.理解会计报表的内容和编制方法。

二、教学内容

1.会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1)会计的定义和职能。

(2)货币计量假设、会计实体概念、会计周期概念和会计主体的确定。

2.会计核算的基本流程和方法

(1)会计事项的登记和分类。

(2)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

(3)会计账簿的建立和管理。

3.会计报表的内容和编制方法

(1)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

(2)利润表的编制方法。

(3)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方法。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会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核算流程和报表编制方法,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会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的会计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和交流。

四、教学步骤

1.导入:通过展示一份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引发学生的思考,并进行简要解释。

2.讲解会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1)会计的定义和职能。

(2)货币计量假设、会计实体概念、会计周期概念和会计主体的确定。

3.讲解会计核算的基本流程和方法:

(1)会计事项的登记和分类。

(2)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

(3)会计账簿的建立和管理。

4.讲解会计报表的内容和编制方法:

(1)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

(2)利润表的编制方法。

(3)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方法。

5.案例分析:选择一些常见的会计案例,让学生分析会计事项的处理和报表的编制方法。

6.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会计核算中可能遇

大学会计试讲教案

大学会计试讲教案

课程名称:会计学

授课对象:大学本科生

授课时间:2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会计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会计的

基本职能和会计信息系统的构成。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会计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

财务分析能力和会计实务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会计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教学内容:

1. 会计学的基本概念和职能

2. 会计信息系统的构成

3. 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

4. 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 提问:同学们,什么是会计?会计的作用是什么?

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会计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其作用是记录、汇总、分析

和报告经济活动。

二、讲解会计学的基本概念和职能

1. 会计的基本概念: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的记录、汇总和报告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2. 会计的职能:会计具有核算和监督两项基本职能。

三、讲解会计信息系统的构成

1. 会计信息系统由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和会计档案四个部分组成。

2. 会计凭证是会计核算的原始依据,会计账簿是会计信息的存储载体,会计报表

是会计信息的综合反映,会计档案是会计信息的保存形式。

四、讲解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

1. 会计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2. 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五、讲解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

1. 借贷记账法:以“借”、“贷”为记账符号,对经济业务进行记录和汇总。

2. 记账凭证编制:根据经济业务编制记账凭证。

《会计基础》教案

《会计基础》教案

《会计基础》教案教案标题:会计基础

教案目标:

1.了解会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理解会计的基本核算方法;

3.掌握会计基础知识的应用技巧。

教学内容:

1.会计的基本概念

2.会计的原理

3.会计核算方法

-日记账法

-分户账法

-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处理

4.会计基础知识的应用技巧

-账户余额计算

-账户调整

-会计报表的编制与分析

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5分钟)

由教师提问:“你们对会计有什么了解?”引起学生的思考,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

第二步:讲解会计的基本概念(15分钟)

通过投影片展示会计的基本概念,包括会计的定义、目的、特点等内容。从宏观上让学生了解会计是一门研究和处理财务信息的学科。

第三步:讲解会计的原理(20分钟)

通过讲解会计的原则,如货币计量原则、业务实质原则、收益确认原则等,让学生理解会计的原则是会计工作的基础,也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的前提。

第四步:讲解会计核算方法(30分钟)

1.日记账法:介绍日记账的基本形式和填制方法,并通过案例示范和练习让学生掌握日记账法的核算方法。

2.分户账法:介绍分户账的作用和分类,并通过示范和练习让学生掌握分户账法的核算方法。

3.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处理:介绍会计凭证的种类和填制要求,并通过示范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会计凭证的填制方法。

第五步:讲解会计基础知识的应用技巧(25分钟)

1.账户余额计算:介绍账户余额的计算方法,包括期初余额、借方发生额、贷方发生额和期末余额的计算,并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账户余额的计算技巧。

2.账户调整:介绍账户调整的目的和方法,并通过案例分析和练习让学生掌握账户调整的技巧。

基础会计教案

基础会计教案

基础会计教案

课程名称:基础会计教案

课程目标:通过本节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基础会计知识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原则,并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会计问题。

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

1. 引入(5分钟)

- 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对会计的兴趣,例如:你对会计有什么

了解?你认为会计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 简要介绍基础会计的定义以及其在个人和企业中的重要性。

2. 概念讲解(10分钟)

- 以课件或黑板为辅助工具,向学生介绍基础会计的几个重

要概念,如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支出等,并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意义。

3. 计算实例(20分钟)

- 提供一些简单的会计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概念进行

计算,例如:某公司的资产总额为100,000元,负债总额为50,000元,求所有者权益总额。

- 分组讨论,学生在小组内解决问题,并向其他小组展示解

决方案。

4. 案例分析(15分钟)

- 给学生提供一个实际的案例,让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

并解决其中涉及的会计问题,例如:某公司在某一期间的收入

和支出情况如何?

- 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分析,并汇报他们的结果。

5. 总结和提问(5分钟)

-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基础会计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 提问一些综合性的问题,以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

教学资源准备:

1. 课件或黑板

2. 预先准备的会计问题和案例

3. 学生小组讨论和展示的材料

评估方法:

1. 学生在小组内解决会计问题的表现和答案准确性

2. 学生在案例分析中运用会计知识的能力

3. 学生在总结和提问环节的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思维的清晰度

基础会计教案

基础会计教案

基础会计教案

第一篇:基础会计教案

第一章第一节会计的概述

一、会计的涵义

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货币计量为基本形式,运用专门的方法,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

任何社会的经济管理活动,都离不开会计,经济越发展,管理越要加强,会计就越重要。

会计是一门经济管理科学,它的理论与方法体系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和创新。

二、会计学科的分类

三、会计的核算职能

会计管理是通过会计的职能来实现的。会计的职能就是会计在经济管理中固有的、内在的客观功能。

会计的核算职能亦称会计的反映职能。会计核算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从核算的时间看,它既包括事后的核算,也包括事前、事中的核算;从核算的内容看,它既包括记账、算账、报账,又包括预测、分析和考核。

会计的基本职能可归结为核算和监督两个方面。

四、会计的监督职能

会计监督就是会计人员通过会计工作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监督的核心就是要干预经济活动,使之遵守国家法令、法规,保证财经制度的贯彻执行,同时还要从本单位的经济效益出发,对每项经济活动的合理性、有效性进行事前、事中监督,以防止损失浪费。会计监督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第一,以国家的财经政策、财经制度和财经纪律为准绳,对即将进行或已经进行的经济活动的合理性进行监督。

第二,从单位内部提高经济效益出发,将监督贯穿于经济活动全过程,以评价各项经济活动是否有效,能否提高经济效益。第三,对

贪污盗窃、营私舞弊等违法犯罪活动进行监督,以保护国家财产的安全完整。

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两项职能关系十分密切,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核算是监督的基础,没有核算就无法进行监督,只有正确地核算,监督才有真实可靠的依据。而监督则是核算的继续,如果只有核算而不进行监督,就不能发挥会计应有的作用,只有严格地进行监督,核算所提供的数据资料,才能在经济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会计概述试讲教案模板范文

会计概述试讲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 掌握会计的基本概念、职能和作用。

- 了解会计的产生、发展和在我国的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

2. 能力目标:

- 培养学生对会计知识的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 增强学生对会计工作的认识和职业责任感。

-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客观的职业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

- 会计的基本概念、职能和作用。

- 会计的产生、发展和在我国的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

2. 教学难点:

- 会计的职能和作用的具体理解。

- 会计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会计吗?会计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2. 展示: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会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企业财务报表、个人税务等。

(二)新课讲授(20分钟)

1. 会计的基本概念:

- 解释会计的定义,即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经济活动进行记录、汇总、分析和报告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 强调会计的基本职能:核算、监督、预测、决策。

2. 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 简述会计的产生背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活动日益复杂,需要记录和反映经济活动。

- 介绍会计的发展历程:从简单的簿记到现代会计,再到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分离。

3. 会计的作用:

- 对内:提供企业内部管理决策的依据。

- 对外:向投资者、债权人、政府部门等提供财务信息。

(三)案例分析(10分钟)

1. 选择一个实际案例:如某企业的财务报表分析。

2. 引导学生分析: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运营能力等。

《基础会计》完整教案

《基础会计》完整教案

《基础会计》完整教案基础会计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会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2.学会编制日记账、总分类账和试算平衡表;

3.掌握会计核算的具体步骤和方法;

4.理解会计的基本报表及其意义。

二、教学内容

1.会计的定义及基本原理;

2.会计的记录方法;

3.会计凭证的编制;

4.日记账的编制;

5.总分类账的编制;

6.试算平衡表的编制;

7.会计的核算方法;

8.资产负债表的编制;

9.利润表的编制。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会计概念,如家庭的财务管理和商店的销售收入,引发学生对会计的兴趣,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2.讲解会计的定义及基本原理

展示会计的定义,并解释会计基本原理,包括货币计量原则、实物计量原则、持续经营原则和会计期间原则。通过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3.讲解会计的记录方法

介绍会计的记录方法,包括借贷记账法和账户分录法。通过示例演示如何使用这两种方法进行会计记录。

4.讲解会计凭证的编制

解释会计凭证的定义和作用,并详细讲解凭证的编制要点。以买入货物为例,展示如何编制会计凭证。

5.讲解日记账的编制

介绍日记账的含义和作用,并演示如何根据会计凭证编制日记账。讲解记账的基本规则和注意事项。

6.讲解总分类账的编制

解释总分类账的定义和作用,并展示如何将日记账中的分录汇总到总分类账中。讲解分类账的基本格式和记录方法。

7.讲解试算平衡表的编制

介绍试算平衡表的定义和作用,并演示如何根据总分类账编制试算平衡表。解释试算平衡表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8.讲解会计的核算方法

讲解会计的核算方法,包括库存核算、摊销核算和计提提成核算。以实际案例演示每种核算方法的具体步骤和关键要点。

12月19日更新——基础会计学原理试讲教案

12月19日更新——基础会计学原理试讲教案

基础会计学原理试讲教案

第一节会计的涵义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了解会计的产生和发展。理解会计的职能和特点。掌握会计的目标和概念。使学生对会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二)教学方法

1.从会计产生的原因、条件,会计发展的过程,会计发展到现在所具的特点、职能归纳出会计的概念(三)重点难点 1、理解会计的目标 2、掌握会计的概念

一、会计的概念

我国会计学界对会计的定义: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一系列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和综合的核算和监督,并进而进行预测、控制、分析和决策,提供经济信息,参与预测决策的一种管理活动二、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一)会计的产生

会计的起源:社会生产实践的需要。人类要生存,就要进行生产活动,必然会产生所费(人力、物力的耗费)与所得(劳动成果),便产生了专门记录和计算经济活动过程中所费与所得的会计。

1.原始社会——会计是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处于萌芽时期,只是在生产的同时运用结绳记事、刻契记数方法记录生产活动和成果。

2.私有制出现——人们用货币计量,记录经济活动过程,会计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发展为独立职能。

3.文字产生以后,会计就产生了。在我国,最早记载会计一词是公元前一千多年前,西周时期——会计开始命名,官厅会计发展,有严格的会计机构,设立专职官员掌管钱粮税赋会计事务,建立“日成”、“月要”、“岁会”报告制度,并设置了会计官员——司会, “零星算之为计,总和算之为会”,并以此出现“会计”一词。在宋朝初期出现了“旧管(期初余额)、新收(本期收入)、开除(本期支出)、实在(期末余额)”。

高校会计专业试讲教案模板范文

高校会计专业试讲教案模板范文

课程名称:会计学原理

授课对象:会计专业大一学生

授课时间: 2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概念、会计要素、会计等式和会计科目等基础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会计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1. 会计基本概念和会计要素。

2. 会计等式和会计科目。

教学难点:

1. 会计等式的应用。

2. 会计科目的设置和使用。

教学方法:

1. 讲授法:系统讲解会计基本理论。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课堂互动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 结合当前经济形势,提出会计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 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讲授新课(60分钟)

1. 会计基本概念:

- 介绍会计的定义、职能和目标。

- 讲解会计的基本假设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2. 会计要素:

- 介绍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等会计要素。 - 分析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

3. 会计等式:

- 讲解会计等式的含义和公式。

- 通过案例演示会计等式的应用。

4. 会计科目:

- 介绍会计科目的设置原则和分类。

- 讲解会计科目的设置和使用方法。

三、案例分析(15分钟)

1. 选择一个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会计原理进行分析。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分析结果。

四、课堂小结(5分钟)

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强调重点和难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5分钟)

1. 复习上一节课所学内容。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基础会计学原理教案

基础会计学原理教案

基础会计学原理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会计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熟悉会计的基本流程和核算方法。

3.掌握会计凭证的编制和会计核算的基本技巧。

二、教学内容

1.会计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2.会计的基本流程和核算方法。

3.会计凭证的种类和编制方法。

4.会计核算的基本技巧。

三、教学步骤

1.引入(10分钟)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讲解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会计的概念和作用。然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几个实际的会计凭证,让学生理解会计凭证的作用和重要性。

2.讲解会计的基本原理(20分钟)

教师可以讲解会计的实体和货币计量原则,让学生理解会计的基本原理。然后,教师可以通过实例讲解会计的稳健原则和费用匹配原则,让学生了解这两个原则的重要性。

3.介绍会计的基本流程和核算方法(30分钟)

教师可以通过图示或实例,让学生了解会计的基本流程,包括原始凭

证的录入、分析和处理等。然后,教师可以讲解会计的核算方法,如账户

分析法和总账分析法等,让学生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技巧。

4.讲解会计凭证的种类和编制方法(30分钟)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示范和让学生实践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会计凭证

的种类和编制方法。教师可以给学生分发一些常见的交易记录,让学生自

己编制会计凭证,从而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5.教学总结(10分钟)

教师可以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与学生一起回顾所学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并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教学评价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和实践等方式,了解学生

的学习情况。

2.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通过作业或小测验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

会计基础试讲

会计基础试讲

【新课讲授】
收付实现制
1、含义: 收付实现制也称现金制,是以收到或支付的现金作为 确认收入和费用的依据。 ①凡属于本期收到的收入和支出的费用,不管其是否应归属本 期,都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 例:本月(9月)收到客户归还7月所发商品的货款8万元 ②凡本期未收到的收入和未支付的费用,即使应归属本期收入 和费用,也不能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 例:本月(9月)销售一批商品,全部货款5万元尚未收到 2、优点:会计记录直观,便于根据账簿记录来量入为出;会计 处理简便,不需要对账簿记录进行期末账项调整。 3、缺点:不能正确计算各期损益。 4、适用范围:各级人民政府的财政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不实 行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会计。 行政事业单位既可以采用收付实现制,也可以采用权责发生 制进行核算。
收付实现制
本节内容及学习要求: 掌握收付实现制
【课前复习】
权责发生制 基本含义:权责发生制也叫应收应付制,是指收入、 费用的确认应当以收入和费用的实际发生作为确认的标准, 合理确认当期损益的一种会计基础。
①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无论款项是否收到,都应作为当期收入,计 入利润表; 例:本月销售一批商品,货全部款5万尚未收到 ②凡是当期应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付出,都应作为当期费用,计入 利润表; 例:本月运输商品的运费1元,尚未支付。 ③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即使款项已经收到,也不应作为当期收入。 例:本月(9月)收到客户归还7月所发商品的货款8万元 ④ 凡是不属于当期的费用,即使款项已经付出,也不应作为当期费用。 例:本月(9月)支付10-12月的房租费3万元

《会计学原理》教案

《会计学原理》教案

《会计学原理》教案

第一章:会计学概述

1.1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会计学的定义、作用和基本原则

让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要素和会计等式

让学生了解会计部门和组织结构

1.2 教学内容

会计学的定义和作用

会计的基本原则

会计的基本要素

会计等式

会计部门和组织结构

1.3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讲解会计学的定义、作用和基本原则

案例分析法:分析会计实际案例,加深学生对会计等式和会计部门的理解1.4 教学评估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会计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会计等式和会计部门的知识完成相关题目

第二章:会计科目与账户

2.1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会计科目的分类和作用

让学生掌握账户的设置和管理

让学生掌握会计分录的编制方法

2.2 教学内容

会计科目的分类和作用

账户的设置和管理

会计分录的编制方法

2.3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讲解会计科目的分类和作用,账户的设置和管理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进行会计分录的编制实践

2.4 教学评估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会计科目和账户的理解

会计分录编制练习:评估学生对会计分录编制方法的掌握程度

第三章:会计凭证与会计账簿

3.1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会计凭证的分类和编制方法

让学生掌握会计账簿的设置和管理

让学生了解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

3.2 教学内容

会计凭证的分类和编制方法

会计账簿的设置和管理

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

3.3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讲解会计凭证的分类和编制方法,会计账簿的设置和管理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进行会计账簿的设置和实践

3.4 教学评估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的理解

会计账簿设置练习:评估学生对会计账簿设置和管理的掌握程度

《基础会计》完整教案

《基础会计》完整教案

《基础会计》完整教案教案主题:基础会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会计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理解会计的核算方法和过程;

3.掌握会计的基本账户和账簿。

教学内容:

第一课:会计概述

1.会计的定义和作用;

2.会计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3.会计职业和道德规范。

第二课:会计科目和账户

1.会计科目的分类;

2.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费用的概念和分类;

3.会计账户的基本概念和种类。

第三课:会计凭证和会计业务

1.会计凭证的定义和作用;

2.会计业务的分类和记录方法;

3.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

第四课:记账和账簿

1.记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分类账、总账和明细账的概念和作用;

3.账簿的管理和维护。

教学过程:

第一课:会计概述

1.教师介绍会计的定义和作用,并与学生进行讨论,加深理解。

2.教师讲解会计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强调会计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准

确性,引导学生了解会计的基本要素。

3.教师介绍会计职业和道德规范,引导学生了解会计师的职责和要求。

第二课:会计科目和账户

1.教师讲解会计科目的分类,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

费用。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并列举各类会计科目的具体内容。

3.教师介绍会计账户的基本概念和种类,包括流动资产账户、固定资

产账户等。

第三课:会计凭证和会计业务

1.教师讲解会计凭证的定义和作用,强调凭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教师介绍会计业务的分类和记录方法,包括现金业务、非现金业务等。

3.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提供实例进行练习。

第四课:记账和账簿

1.教师讲解记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包括借贷记账法等。

会计大学老师试讲教案

会计大学老师试讲教案

课程名称:会计学原理

授课对象:会计学专业二年级学生

授课时间:2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财务报表的基本概念、结构和编制方法,了解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财务报表分析工具,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评估的能力。

3. 素质目标: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职业道德素养。

教学重点:

1. 财务报表的基本概念和结构

2. 财务报表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3. 常用财务比率分析

教学难点:

1. 财务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

2. 财务比率分析的综合运用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PPT课件、案例分析材料、财务报表数据

2.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相关内容,准备问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 提问:什么是财务报表?财务报表有哪些种类?

2. 回答:财务报表是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反映,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二、讲解财务报表的基本概念和结构

1. 资产负债表:介绍资产负债表的概念、结构和编制方法。

2. 利润表:讲解利润表的概念、结构和编制方法。

3. 现金流量表:阐述现金流量表的概念、结构和编制方法。

4.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介绍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概念、结构和编制方法。

三、案例分析

1. 提供某企业的财务报表数据,引导学生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分析结果。

四、课堂小结

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财务报表的基本概念和结构。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财务报表的编制。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如何理解财务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

《基础会计》完整教案

《基础会计》完整教案

《基础会计》完整教案

第一章:会计概述

1.1 教学目标

了解会计的定义、职能和目标

掌握会计基本原则和假设

理解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

1.2 教学内容

会计的定义和职能

会计的基本原则和假设

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

1.3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讲解会计的定义、职能和目标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理解会计的基本原则和假设1.4 教学资源

教材:基础会计教材

案例材料:相关会计案例

1.5 教学评估

课堂讨论:学生参与讨论会计的基本原则和假设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相关的会计等式练习

第二章:会计记录方法

2.1 教学目标

掌握会计记录的基本方法:记账和账务处理

理解会计分录和会计账簿的作用

2.2 教学内容

会计记录的基本方法:记账和账务处理

会计分录和会计账簿的作用

2.3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讲解会计记录的基本方法

实践操作法:学生进行会计分录和账务处理的实践操作2.4 教学资源

教材:基础会计教材

会计分录和账务处理软件:用于实践操作

2.5 教学评估

课堂练习:学生进行会计分录和账务处理的练习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相关的会计记录方法练习

第三章:账户体系与会计科目

3.1 教学目标

掌握账户体系和会计科目的概念

理解不同类型账户的特点和运用

3.2 教学内容

账户体系和会计科目的概念

不同类型账户的特点和运用

3.3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讲解账户体系和会计科目的概念

分类法:分析不同类型账户的特点和运用

3.4 教学资源

教材:基础会计教材

账户体系和会计科目资料:相关资料和案例

3.5 教学评估

课堂讨论:学生参与讨论不同类型账户的特点和运用课后作业:学生完成相关的账户体系和会计科目练习第四章:财务报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会计的涵义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了解会计的产生和发展。理解会计的职能和特点。掌握会计的目标和概念。使学生对会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二)教学方法

1.从会计产生的原因、条件,会计发展的过程,会计发展到现在所具的

特点、职能归纳出会计的概念

(三)重点难点

1、理解会计的目标

2、掌握会计的概念

一、会计的概念

我国会计学界对会计的定义: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一系列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经济

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和综合的核算和监督,并

进而进行预测、控制、分析和决策,提供经济信息,

参与预测决策的一种管理活动

二、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一)会计的产生

会计的起源:社会生产实践的需要。人类要生存,就要进行生产活动,必然会产生所费(人力、物力的耗费)与所得(劳动成果),便产

生了专门记录和计算经济活动过程中所费与所得的会计。

1.原始社会——会计是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处于萌芽时期,只是在

生产的同时运用结绳记事、刻契记数方法记录生产活动和成果。

2.私有制出现——人们用货币计量,记录经济活动过程,会计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发展为独立职能。

3.文字产生以后,会计就产生了。在我国,最早记载会计一词是公元前一千多

年前,西周时期——会计开始命名,官厅会计发展,有严格的会计机构,设立专职官员掌管钱粮税赋会计事务,建立“日成”、“月要”、“岁会”报告制度,并设置了会计官员——司会, “零星算之为计,总和算之为会”,并以此出现“会计”一词。在宋朝初期出现了“旧管(期初余额)、新收(本期收入)、开除(本期支出)、实在(期末余额)”。

(二)会计核算方法的演进

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核算经历了一个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

过程,方法日趋完备,内容日益丰富。

1.原始社会末期,建立“盘点结算法”,采用盘存财产物资的方法进行

记录

2.西汉时期,在“盘点结算法”的基础上发展为“三柱结算法”,结算本

期财产物资增减变化及其结果。其计算公式为:

入-去= 余

│││

本期收入-本期支出= 本期结存

3.唐宋时期,在“三柱结算法”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为“四柱结算法”,

系统地反映经济活动全过程。其计算公式为:

即:旧管+新收-开除=实在

││││

期初结存+本期收入=本期支出+期末结存

4.明末清初,在以前“三柱结算法”和“四柱结算法”的单式记账方法基

础上创建了复式记账方法“龙门账”。将日常发生的账项划分为“进”、“缴”、

“存”、“该”四大类,“进”和“缴”为一线,“存”和“该”为另一线,实行双轨计

算盈亏。其计算公式为:

进-缴=存-该

││││

收入-支出=资产债权-负债投资

5.清朝中叶复式记账又进一步发展,建立了“四脚账”又称天地合账,将

账簿每页用中线划分为天地两方,上为天(收)下为地(付),上收下付,

收为来账,付为去账,天地两方相等。对每笔账都要用相等的金额同时在账

6.辛亥革命后,西方传入“借贷复式记账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泛使用复式记账法,20世纪60年代,发

展为收付、增减、借贷三种复式记账方法。70年代又引进了管理会计,至

此,会计已运用大量数据资料加工整理为经济管理提供有用的管理信息,成

为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要求,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按所

有制性质和企业经营方式划分的会计制度。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工

业会计制度、商业会计制度、饮食服务业会计制度等。

(1)1985年国家为加强规范会计工作公布了《中国人民共和国会计

法》,并于1993年、1999年经过二次修改补充,完善了会计核算和会计

记账的基本规则。

(2)1993年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外开放需要在原有会计制度的

基础上进行改革,财政部公布了《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以及

13个行业会计制度。

(3)1998年财政部公布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

(4)2001年为贯彻新《会计法》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财政部公布了

《企业会计制度》先在股份有限公司试行,继而逐步扩大到其他企业。

(5)2006年财政部公布了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

38项具体准则以及《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自2007年1月1日起在

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并鼓励其他企业执行。

(二)会计的发展

会计方法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发展。1949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巴其阿勒出版了《算术、几何与比例概要》一书,系统地介绍了威尼斯

的复式记账法,并给予理论的阐述。这本书的问世,被认为是近代会计

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股份制的出现:资本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导致传统会计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标志着现代会计的开端。

(三)会计的定义

⑴“工具论”:认为会计是一套分类、记录、计量、汇总和分析与

解释的方法或技巧。会计是一个方法体系

⑵信息系统论:会计是旨在提高经济效益,加强经济管理而在企业

范围内建立的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

⑶管理活动论: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货币计量

为主要形式并采用专门方法,对经济活动进行反映和监督的一种管理活

动。

(四)会计的特点

①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②对经济活动要进行完整、连续、系统、

综合的计算和记录;③会计以价值管理为基本内容;④会计以提高

经济效益为终极目标。

会计的本质: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会计的特点会计对象:一个单位或经济组织的经济活动

会计的基本职能:会计核算(反映)、监督

会计的计量单位:是以货币作为只要计量单位,但不是唯一的计量单位。会计计量尺度:

(1)劳动量度如:工时、劳动日(2)实物量度如:吨、米、台、件等

(3)货币量度如:元、角、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