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八识
世间最极致的心理学:人有八层意识,绝大多数人只能活到前五层!
世间最极致的心理学:人有八层意识,绝大多数人只能活到前五层!玄奘决然西行只为搞懂这门世间最高深的学问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二十九岁的玄奘大师,为解心中一大疑,决然西行。
他历经九死一生到达印度,以他的绝顶天才又花十几年时间到处游历学习,终于学成世间最高深的一门学问。
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在伟大的戒日王召开的无遮大会上,玄奘大师与来自全印度的数千名高僧辩论,全部被他一一驳倒,震惊全印,被惊为天人。
次年,他带着关于这门高深学问的真经回国,此后终其一生都在翻译整理。
这门学问,短期兴盛之后,很快没落。
一千多年以后的今天,已经人才凋零,几成绝学。
这一切,只因其太过高深。
这就是唯识学。
大乘佛教有两大主干,一是般若中观,另一就是法相唯识。
中观最为人知的箴言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唯识最为人知的箴言,是“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对佛家妙理的最精准定位是什么?世间最高明的心理学。
最能体现这种最高明心理学特质的佛家派别是什么?唯识学。
就是这门最高深的学问告诉我们:人有八层意识,通往四重境界;而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也只能活在最为浅薄的前五层。
这其中一个至为关键的枢纽,还向我们揭示了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第一等重要的一个东西。
八识四智道破人心至深义谛八识人有八层意识,绝大多数人只能活在前五层高深博大如深海的唯识学,一切理论建立的基础,只是一个“八识”,说的是人有八层意识,由浅到深分别是: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第六识——意识;第七识——末那识;第八识——阿赖耶识。
对照心理学,这八识说白了其实很简单:前五识就是感官,第六识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意识,第七识就是人的潜意识,第八识则是宇宙识——就好像所有物质还原到微观层面都是由相同的微观元素组成,并联系为一个整体,人的精神还原到最深幽处而与天地宇宙连接的地方,就是第八识。
按照这种说法,人的心灵结构应该是一个金字塔形——越往深了去越博大深沉,越往浅了去越细小轻薄。
八识规矩颂图解
《八识规矩颂》图解《八识规矩颂》乃法相唯识宗精髓,唯识宗巨匠玄奘大师所作。
奘师留学印度十几年,得那烂陀寺住持戒贤大德心传,尤其在唯识、因明上造诣极深,于曲女城无遮擂台上立论,历时十八天竟无一人敢于出来辩难,因而不战而胜,声震五印,获“大乘天”之美称。
回国后组织宏大译场,潜心从事翻译,同时授徒释疑。
在译得数百卷唯识经论之后,对八识体系融会贯通、倒背如流,中文表述字字珠玑、得心应手,在此炉火纯青之时,用四组十二首七绝,将这包藏宇宙、探玄窥微之庞大哲学体系,高屋建瓴、提纲挈领式地和盘托出,令无数后学获宝鈅如探囊取物,抄捷径直趋金矿银山。
前五识颂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瞋痴。
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七八好相邻,合三离二观尘世,愚者难分识与根。
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
(首句)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此为五识。
其所缘之境。
于三境中。
惟是性境。
其能缘之量。
于三量中。
惟是现量。
其业性则通乎善、恶、无记三性。
(次句)在有情界九地之中。
鼻舌两识,惟第一五趣杂居地行之。
二地以上则不行矣。
眼耳身二识。
则以第二离生喜乐地为居止之所。
三地以上亦不行矣。
(三句)其相应心所。
共有三十四个。
为遍行五。
别境五。
善十一。
(末句)中随烦恼二。
更有大随烦恼八个。
及根本烦恼之贪嗔痴三者。
(首句)此五识所依而发之根。
其形状各殊者,为浮尘根。
若就胜义根言。
则同依于肉眼不见,天眼方见之清净色法所成之根无别异也。
(次句)识虽依根而发。
苟缺他缘,亦不能显。
故统论其依缘。
则眼识,须藉明空等九缘。
耳识,则藉除明外之八缘。
鼻舌身三识;则藉除明空外之七缘。
小异大同。
好相邻近也。
(三句)至于对境而观五尘世间。
须根境相合者,为鼻舌身三识。
须根境相离者,为眼耳二识。
其观察尘世之不同有如此者。
(末句)对境生情。
熟为其主。
彼小圣之愚于法相者,尚难分别是识根。
况凡夫耶。
此五识之情状。
所以日用而鲜知也。
八识名词解释
八识名词解释八识是佛教中关于人的认知和感知能力的理论,也是一种对心灵本质的理解。
在佛教中,人的心灵被认为是由八个识所组成,它们分别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
1. 眼识:眼识是通过眼睛感知外界物体的能力。
人们通过眼睛看到形状、颜色和光线等视觉信息,并通过这些信息来认识和理解世界。
2. 耳识:耳识是通过耳朵听到声音来感知外界的能力。
人们通过耳朵听到声音,从而识别和辨别不同的声音,如语言、音乐和自然声音等。
3. 鼻识:鼻识是通过鼻子嗅到气味来感知外界的能力。
人们通过鼻子闻到不同的气味,如花香、食物的香味和恶臭等,从而识别和辨别不同的气味。
4. 舌识:舌识是通过舌头尝到食物的味道来感知外界的能力。
人们通过舌头尝到不同的味道,如酸、甜、苦和咸等,从而识别和辨别不同的味道。
5. 身识:身识是通过皮肤感受到触觉来感知外界的能力。
人们通过皮肤感觉到触摸、温度和疼痛等,从而识别和辨别不同的触觉感受。
6. 意识:意识是通过心智活动来感知外界和内心的能力。
人们通过思考、分析和判断等心理过程,从而认识和理解世界,同时也认识和了解自己的内心体验。
7. 末那识:末那识是通过直觉和洞察力来感知真实本质的能力。
它是一种超越感官和智识的认知能力,通过直接体验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真相。
8. 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一种潜藏在潜意识中的无始无终的种子意识。
它是所有其他识的基础和根源,负责储存和转移个体的过往经验和因果关系。
通过八识的功能和相互作用,人们能够感知和了解外界的事物,同时也能够认知和了解自己的内心体验。
在佛教中,通过对八识的觉知和觉察,人们可以超越嗔恨、贪欲和无明等烦恼,达到心灵的觉醒和解脱。
八识五十一心所
八識五十一心所佛法把心分為八個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
我們平常能見色聞聲等,是前面五個識的作用,這譬如門口招徠客貨的人;第六意識由前五識所引起,活動的力量最強,這譬如接收客貨入棧的專使;第七末那識,“末那”譯為“意”,意就是思量,它堅固執住第八識為我,恒常思量,為煩惱的根本,這譬如完全憑主觀來收受貨物的人;第八阿賴耶識,譯為藏識,我們有生以來,所經過的千萬事情,都能不忘,學習技能工巧,而能辦成,都是這藏識的作用。
它能含藏一切種子,這譬如大棧房,一切大小、好壞、淨汙等物,無不藏入。
這第八識原是真妄和合,為諸識的根本,力用很大,人生的六道流轉,就是由六識的造業,而由它去受報。
這八個識,也叫做八個心王。
另有五十一個為心所有的各種思想現象,叫做五十一個心所。
其中五個是起心動念的必經步驟,叫做“遍行心所”——觸(接觸)、作意(注意)、受(感受)、想(想像)、思(思維),這五個是連貫的;五個是各有各的境界,並不連貫,叫做“別境心所”——欲(欲望)、勝解(認為)、念(記憶)、定(專注)、慧(判斷),有十一個“善心所”是作一切善事、自利利人的依據——信、慚、愧、無貪、無嗔、無癡、精進、輕安、不放逸、行舍、不害;有六個是“根本煩惱心所”,是一切煩惱的總根——貪、嗔、癡、慢、疑、惡見;有二十個是“隨煩惱心所”,是隨根本煩惱而起的——忿、恨、惱、覆、誑、謅、驕、害、嫉、慳、無慚、無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舉(不靜)、失正念、不正知(謬解)、散亂;有四個是“不定心所”,是善惡並不固定的——悔、眠、尋(尋求)、伺(伺察)。
十八界─心物結合的世間壹、前言佛陀將宇宙萬有的事物,歸納為色、心二法,也就是物質現象與精神活動。
但是眾生根器不同,迷悟的程度也有差別,所以對於心法不能瞭解的人,佛陀為他說五蘊──色、受、想、行、識;對色法認識不清楚的人,則為他說十二處──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以及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對色、心二法都不明白的人,則為他說十八界──生理方面的六根、物理方面的六塵與心理方面的六識。
八识所生依缘
八识所生依缘各识所生依缘九缘八缘七缘七缘七缘五缘三缘四缘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第七识(意根)第八识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根(第八识)根(意根)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法尘空空空————————————明明——————————————作意作意(第六识)作意(第六识)作意(第六识)作意(第六识)作意(第六识)作意(第七识)作意(第八识)作意(第七识)分别依第六识第六识第六识第六识第六识——————染净依第七识第七识第七识第七识第七识——————根本依第八识第八识第八识第八识第八识第八识————种子依眼识种子耳识种子鼻识种子舌识种子身识种子意识种子意根种子第八识种子眼识九缘:缘,条件之义。
就是说,眼识的生起,需要九个条件,缺一不可,即1根、2尘、3空、4明、5作意、6第六识、7第七识、8第八识、9种子。
1、根:即眼根,包括扶尘根和胜义根。
根的作用是接触色尘。
扶尘根接触外色尘,胜义根接触内色尘。
2、尘:即色尘,有外色尘和内色尘两种。
外色尘乃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以及五根身;内色尘乃是第八识在眼胜义根即大脑视觉中枢处所显现之内色尘影像。
眼识其实只能了知内色尘,对外色尘的了知,实际上都是通过内色尘来了知的。
3、空:即适当的空间距离,太远太近都看不到。
4、明:即适当的光明,光太强太弱也看不到。
5、作意:即引导心识趣向所分别对象的作用,这里主要指第六识作意心所的作用,就是俗话说的引起注意,否则,将视而不见。
6、第六识:也叫分别依,意识是前五识的俱有依,因为如果没有第六识现行为前提,其作意心所就不能相随而现行,就不能引导眼根趣向所对之色尘,眼识便无从生起。
7、第七识:也叫染净依,因为第七识是染净万法生起的总枢纽,第八识在世间运行,必须要有第七识配合才行,第八识中所有功能的启动,都要靠第七识发布指令。
8、第八识:也叫根本依,因为万法都依第八识为根本而生起、而住持,都要靠第八识中的种子不断流注而变为现行。
9、种子:也叫种子依,因为万法都由种子变现。
什么是八识五十一心所
什么是八识五十一心所人的身体是由物质的四大假合而成的。
概括来说,人的色身可依功能分作六大部份,就是眼根(视觉器官)、耳根(听觉器官)、鼻根(嗅觉器官)、舌根(味觉器官)、身根(四肢躯体)和意根(脑及神经系统)了。
这六根都是由四大种,以不同的方式组合而成,本身没有精神生命,待众生死后,物质的器官躯体,便会朽坏、散灭、转化,再成为新的物体。
物质的四大,就是这样不断地形成、毁坏、再形成、再毁坏了。
能使六根发挥功能的,不是没有精神力的四大本身,却是心识的力量。
否则人体的六根,只会是一堆废料,没有生命活力可言,犹如一只无桨的船,难有自发的活动了。
心识在眼根发挥功能的,叫做眼识。
它使人能通过视觉器官,观察到世间各种事物。
在耳根发挥功能的,叫耳识。
它使人能通过听觉器官,收听到世间各种声音。
在鼻根发挥功能的,叫做鼻识。
它使人能通过嗅觉器官,感受到各种气味。
在舌根发挥功能的,叫做舌识。
它使人能通过味觉器官,尝到世间各种食物的味道。
在身根发挥功能的,叫做身识。
它使四肢躯体能在世间接触外境,作种种活动,又使内脏肺腑,发挥维持色身生命的功能。
在意根发挥功能的,叫做意识。
它使整个神经系统能发挥功用,让整个色身,能通过此系统,由心识指挥,在世间动身发语,造种种业。
没有了心识这六种功能,生命力便不能藉色身在世间活动,过物质的生活,吸取物质世界生活的经验,却只如无情木石一样而已。
心识既有上述的六种功能,为什么不能离六根而存,独自活于世上呢?心识的活动力,确是不需根身的存在,也能发挥的。
但是若离六根,生命体经历的只是纯粹精神界的活动,再不是物质世间的生活了。
色身存在的需要与否,定于生命体从前的业力与修行境界。
若由业力所牵,要以色身续命,那么,它便难舍色身而存了。
但是,无沦生命体以何种色身出现于世,心识永随不舍。
否则生命体便没有生命力可言,再不能称为生命体了。
愚昧无知的众生,难知根与识的分别。
但是,以锻炼身心,成就智慧、力量、解脱为事业的佛弟子,却必要知道心识的结构及其特异功能,才能真正了解自己行止的因由,认清心识的潜能。
八识总汇表
八识总汇表位规矩前五识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凡情境性境性境带质境独影境真带质境无本质性量相对现量现量比量非量非量绝对现量性善恶无记善恶无记有覆无记无覆无记受苦乐舍忧喜苦乐舍舍舍界地欲界色界(鼻舌不行)五趣杂居地离生喜乐地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色界无色界(随他业力生)相应心所遍行5 别境5善11 根本烦恼3大随烦恼8中随烦恼2遍行5 别境5善11根本烦恼6 大随烦恼8 中随烦恼2小随烦恼10 不定4遍行5别境1根本烦恼4大随烦恼8遍行5依缘明空根境作意分别依染净依根本依种子依眼九耳除明余三再除空境作意染净依根本依种子依境(赖耶见分)作意根本依种子依境(根身器界)种子作意俱有依(末那染净)体相自性了别与根难分随念分别计度分别自性分别(易可知)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业用眼耳离中观尘鼻舌身合中观尘动身发语造引满业招三界报三性变易五受轮转为前六识转染净之依受熏持种子根身器界去来作主公圣智观行变转相分而观二空真如(后得智摄)习二空(人空破我执法空破法执)观行无力断惑借意识修观而断断惑转智第八识转智时根成无漏故识也无漏而转为成所作智资粮位中渐伏我法二执之现行见道位分别二执种子断初与智相应(发起初心欢喜地)修习位中伏断俱生二执现行种子远行地后俱生我执断纯无漏等觉位俱生法执断妙观察智圆明极喜地初心俱生二执初伏初与智相应无功道(即不动地)俱生我执断金刚道后俱生法执断平等性智现前不动地前(七地)俱生我执已断故舍三藏之名金刚道后俱生法执断尽不感生死故异熟果空至此一切种识之有漏种及劣无漏种永断而成无垢识即转成大圆镜智果用如来现大化小化随类化之三类分身教化众生永息苦轮智照大千内众生机宜随应说法现起他受用身以十地菩萨为所被机而教化之十方世界微尘刹土无不圆明普照盖法界洞明真俗等观。
八识规矩颂讲义1
八识规矩颂(1)一颂文背景:1 据传是玄奘所造。
玄奘简介(A玄奘是唐朝人,出生于河南偃师。
13岁出家。
“远绍如来,近光遗法”。
B留学印度,那烂陀寺,师从戒贤论师,成为大小乘佛教的景仰对象,回国创办了中国唯识宗,又叫慈恩宗。
C四大翻译家之首。
经典最多,翻译最准D玄奘对于佛教和亚洲文化的历史贡献是无法估量的。
)2 本颂在明代出现。
3 此颂是历来唯识宗学人的入门课程。
二释颂名。
1 “八识”:八个认识主体(心王)。
2 “规矩”:规矩、法则。
八个认识主体,各有各的规矩,绝对不能有违它们所应遵守的规矩和法则。
(画方圆的工具)。
A 八个认识主体,有各自的运行规则和活动范围,互不逾越。
B有各自相应的心所。
C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每个识才能够转成清净的,它们都要遵守这些规矩,不能紊乱。
同时,我们也通过这些规矩才能够清楚的认识它们。
3 “颂”:就是偈颂,也叫伽陀、伽他。
类似中国古诗的印度文学体裁。
四句一颂,每句的字数固定。
(古代论师先造论后造颂)三颂文的结构:本文共12个颂。
1 八个识分成四个部分讲述,每部分三个颂。
2 每部分的前两颂,讲识的杂染状态;第三颂讲识转变(转依)之后的清净状态。
(转的界限)。
四释前五识第一颂:“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嗔痴。
”1 第一句:讲前五识的认识对象、认识方式和道德属性。
A 性境:识的认识对象叫做“境”。
境分为三种:性境、带质境、独影境。
性境,认识的对象是真实、不虚假的。
a虽然一切都是心显现的影像,但是这影像也有真实和虚假的区别。
(举例:比如梦里的苹果,和现实里的苹果)。
b 为什么会有真假两种境呢?因为眼识等见到的色法,是依靠第八识上显现的真实色法,然后自己再变现一个相同的影像。
所以是真实的。
(画图说明)c 前五识的认识对象都是第八识显现的真实的物质现象(色法),所以叫做“性境”。
B 现量:量就是认识的方式,但能叫做量的,必须是正确的认知。
认识的方式有两种:现量和比量。
八识田与电脑设备的比喻理解
八识田与电脑设备的比喻理解
八识,是一个非常严谨抽象的佛学慨念,我们有许多同修对八识不是很容易理解,现在,末学用大家常用常见的电脑来比喻说明八识含义,祈愿诸位同修对八识的理解有所帮助;南无阿弥陀佛!!!
八识名称
第八识
阿赖耶识
第七识
末那识
第六识
意识
前五识
眼耳鼻舌身
最终造善业、恶业八识功能 Nhomakorabea藏识、种子
执着、执行
分别、判别
攀缘、妄动
现行、果报
电脑设备
硬盘、存储器
(指里面的文件、数据、程序)
键盘、鼠标
(指令,指操作者的意识)
CPU、微处理器
(指程序处理与计算)
显示器、传感器等
打印机、终端设备等
软、硬件
软件
硬件
因缘和合
人(电脑设备)
八识心王
八识心王(名相解说)八识心王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在大乘佛法这前六识合名六转识,这六转识若再加上末那识(意根),则合名为七转识。
七转识,都是从第八识阿赖耶识(如来藏)生出来的。
1,第六识意识。
一切有情皆有意识,意识是由末那识触五根所现五尘境诸法后而起作意,想要仔细分别法尘,而由如来藏生出来的。
意识须以如来藏为内因,以根尘触而起分别作意为缘才能生出。
这就是说,能见闻觉知心、定中了了常知之心、明觉心、寂照心,都是意识心,都是因为五根接触外五尘,然后由末那识触五尘境而有。
若五根全部毁坏、或全身麻醉期间,五根不能接触外境,则能见能闻能嗅能尝能触之前五识悉皆不起,五根不能作用故末那不触法尘,则了了常知之意识心亦不能起。
故知以定中了了常知之心、明觉心、寂照心为真实心的诸方大师,其实都是落在意识心的境界里,把依诸缘而有的意识心当成常不坏的我而不自知。
意识有证自证分,能返观自己,能感觉到自我的存在,所以人往往会以为意识——这个能知能觉的见闻觉知心当作自己。
故西方有的哲学家说“我思故我在”,这就是把意识心当成我了。
末那识和第八识无自证分,所以必须通过意识才能找到它们,借假修真。
2,第七识末那识。
末那识亦即小乘佛法所说之意根。
末那识,由如来藏所生,非有形色,故名为末那识。
末那识具有“恒、审、思量”的体性。
末那识从无始劫以来,于五位中——睡眠、闷绝、正死位、灭尽定、无想定中,它都是不断灭的,所以说它“恒”;但是成为俱解脱的阿罗汉以后,他入了灭尽定时,第七识是会有少分消失的;到了入涅??时,第七识则是永灭无余,所以它又不是遍一切时的。
末那识从无始劫来就一直在审度一切法,包括睡着无梦乃至闷绝、死亡、无想定与灭尽定中,一直都是如此,不曾有丝毫改变,恒常存在地审度一切法,所以说它“审”。
末那识从无始劫来就一直保持这种思量作主——遍计执性,分分秒秒都不休息的,它不断地在执取一切法,不断地攀缘一切法。
什么是八识五十一心所
什么是八识五十一心所人的身体是由物质的四大假合而成的。
概括来说,人的色身可依功能分作六大部份,就是眼根(视觉器官)、耳根(听觉器官)、鼻根(嗅觉器官)、舌根(味觉器官)、身根(四肢躯体)和意根(脑及神经系统)了。
这六根都是由四大种,以不同的方式组合而成,本身没有精神生命,待众生死后,物质的器官躯体,便会朽坏、散灭、转化,再成为新的物体。
物质的四大,就是这样不断地形成、毁坏、再形成、再毁坏了。
能使六根发挥功能的,不是没有精神力的四大本身,却是心识的力量。
否则人体的六根,只会是一堆废料,没有生命活力可言,犹如一只无桨的船,难有自发的活动了。
心识在眼根发挥功能的,叫做眼识。
它使人能通过视觉器官,观察到世间各种事物。
在耳根发挥功能的,叫耳识。
它使人能通过听觉器官,收听到世间各种声音。
在鼻根发挥功能的,叫做鼻识。
它使人能通过嗅觉器官,感受到各种气味。
在舌根发挥功能的,叫做舌识。
它使人能通过味觉器官,尝到世间各种食物的味道。
在身根发挥功能的,叫做身识。
它使四肢躯体能在世间接触外境,作种种活动,又使内脏肺腑,发挥维持色身生命的功能。
在意根发挥功能的,叫做意识。
它使整个神经系统能发挥功用,让整个色身,能通过此系统,由心识指挥,在世间动身发语,造种种业。
没有了心识这六种功能,生命力便不能藉色身在世间活动,过物质的生活,吸取物质世界生活的经验,却只如无情木石一样而已。
心识既有上述的六种功能,为什么不能离六根而存,独自活于世上呢?心识的活动力,确是不需根身的存在,也能发挥的。
但是若离六根,生命体经历的只是纯粹精神界的活动,再不是物质世间的生活了。
色身存在的需要与否,定于生命体从前的业力与修行境界。
若由业力所牵,要以色身续命,那么,它便难舍色身而存了。
但是,无沦生命体以何种色身出现于世,心识永随不舍。
否则生命体便没有生命力可言,再不能称为生命体了。
愚昧无知的众生,难知根与识的分别。
但是,以锻炼身心,成就智慧、力量、解脱为事业的佛弟子,却必要知道心识的结构及其特异功能,才能真正了解自己行止的因由,认清心识的潜能。
八识详解
【八识详解】在线阅读心与身的关系(二)心识的结构(三)前五识一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四)第六意识>(五)第六意识的功能(六)机械的意识生活(七)第七识末那_思量执"我"之识(八)第八识阿赖耶心识之本(九)阿赖耶识的功能(十)阿赖耶识与身心外境的塑造(十一)阿赖耶识与真如(十二)圣者八识转智(十三)如来隐藏于众生的心中(一)心与身的关系(一)心与身的关系善男子,人的身体是由物质的四大假合而成的。
概括来说,人的色身可依功能分作六大部份,就是眼根(视觉器一官)、耳根(听觉器一官)、鼻根(嗅觉器一官)、舌根(味觉器一官)、身根(四肢躯体)和意根(脑及神经系统)了。
这六根都是由四大种,以不同的方式组合而成,本身没有精神生命,待众生死后,物质的器一官躯体,便会朽坏、散灭、转化,再成为新的物体。
物质的四大,就是这样不断地形成、毁坏、再形成、再毁坏了。
善男子,能使六根发挥功能的,不是没有精神力的四大本身,却是心识的力量。
否则人一体的六根,只会是一堆废料,没有生命活力可言,犹如一只无桨的船,难有自发的活动了。
心识在眼根发挥功能的,叫做眼识。
它使人能通过视觉器一官,观察到世间各种事物。
在耳根发挥功能的,叫耳识。
它使人能通过听觉器一官,收听到世间各种声音。
在鼻根发挥功能的,叫做鼻识。
它使人能通过嗅觉器一官,感受到各种气味。
在舌根发挥功能的,叫做舌识。
它使人能通过味觉器一官,尝到世间各种食物的味道。
在身根发挥功能的,叫做身识。
它使四肢躯体能在世间接触外境,作种种活动,又使内脏肺腑,发挥维持色身生命的功能。
在意根发挥功能的,叫做意识。
它使整个神经系统能发挥功用,让整个色身,能通过此系统,由心识指挥,在世间动身发语,造种种业。
善男子,没有了心识这六种功能,生命力便不能藉色身在世间活动,过物质的生活,吸取物质世界生活的经验,却只如无情木石一样而已。
心识既有上述的六种功能,为什么不能离六根而存,独自活于世上呢?善男子,心识的活动力,确是不需根身的存在,也能发挥的。
什么是八识五十一心所
什么是八识五十一心所人的身体是由物质的四大假合而成的。
概括来说,人的色身可依功能分作六大部份,就是眼根(视觉器官)、耳根(听觉器官)、鼻根(嗅觉器官)、舌根(味觉器官)、身根(四肢躯体)和意根(脑及神经系统)了。
这六根都是由四大种,以不同的方式组合而成,本身没有精神生命,待众生死后,物质的器官躯体,便会朽坏、散灭、转化,再成为新的物体。
物质的四大,就是这样不断地形成、毁坏、再形成、再毁坏了。
能使六根发挥功能的,不是没有精神力的四大本身,却是心识的力量。
否则人体的六根,只会是一堆废料,没有生命活力可言,犹如一只无桨的船,难有自发的活动了。
心识在眼根发挥功能的,叫做眼识。
它使人能通过视觉器官,观察到世间各种事物。
在耳根发挥功能的,叫耳识。
它使人能通过听觉器官,收听到世间各种声音。
在鼻根发挥功能的,叫做鼻识。
它使人能通过嗅觉器官,感受到各种气味。
在舌根发挥功能的,叫做舌识。
它使人能通过味觉器官,尝到世间各种食物的味道。
在身根发挥功能的,叫做身识。
它使四肢躯体能在世间接触外境,作种种活动,又使内脏肺腑,发挥维持色身生命的功能。
在意根发挥功能的,叫做意识。
它使整个神经系统能发挥功用,让整个色身,能通过此系统,由心识指挥,在世间动身发语,造种种业。
没有了心识这六种功能,生命力便不能藉色身在世间活动,过物质的生活,吸取物质世界生活的经验,却只如无情木石一样而已。
心识既有上述的六种功能,为什么不能离六根而存,独自活于世上呢?心识的活动力,确是不需根身的存在,也能发挥的。
但是若离六根,生命体经历的只是纯粹精神界的活动,再不是物质世间的生活了。
色身存在的需要与否,定于生命体从前的业力与修行境界。
若由业力所牵,要以色身续命,那么,它便难舍色身而存了。
但是,无沦生命体以何种色身出现于世,心识永随不舍。
否则生命体便没有生命力可言,再不能称为生命体了。
愚昧无知的众生,难知根与识的分别。
但是,以锻炼身心,成就智慧、力量、解脱为事业的佛弟子,却必要知道心识的结构及其特异功能,才能真正了解自己行止的因由,认清心识的潜能。
八识规矩颂讲义
八识规矩颂讲义6一识的转依。
(我们在最早的讲座中,讲五法时就谈到了凡夫和圣者的区别,二者的区别是什么?凡夫的认识是错误的,圣者的认识是正确的。
错误的就是染污的,正确的就是清净的,所谓的学佛,就是要把自己的心识从错误的、染污的状态转变成正确的、清净的状态。
那么我们现在都是凡夫,我们的心都是染污的、错误的,这个染污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1 八个识的染污:八个识都是随六七二识而染污的。
(八个识当中,当六七二识与烦恼心所相应的时候,整个八个识就都是染污的。
因为无明和我执主要是存在于六七二识当中的,尤其是第七识。
前五识,它只是直接认识物质现象,连抽象的概念也无法产生,所以也谈不上有什么执著。
第八识的情况与前五识也是类似的。
)(那么既然我们学佛就是为了把心识从染污的状态转变为清净状态,这个转变到底是怎样的呢?)2 转依:心识从染污转变为清净的临界点,就叫做“转依”。
(事物的转变是有一个过程的,那么转变到某种程度,必然会发生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心识也是这样的,我们现在的心识是染污的,是与无明、我执相应的,我们的认知都是错误的,那么我们修学佛法,修学戒定慧,依据佛陀的教导去修正自己原来错误的思想、语言和行为。
修正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从染到净、从凡到圣的飞跃。
当心识到达了这个质变的临界点,我们就说这个识发生转依了。
那么我们到了什么时候才能叫做圣者呢?)八识转染成净的临界点有两个:见道位和成佛。
(为什么会有两个临界点呢?六祖坛经里有一句话:)3 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六七识在见道位的初地(因位)就开始转依,五八识要到佛果位才能一下子转依。
(刚才说了,五八识是随着六七识而染污的。
因为染污的根源是六七二识,所以学习佛法就是在第六意识上转变,通过闻思修,改变第六识的错误认知,从而带动第七识的错误的改变。
当六七识开始转变为清净之后,前五识和第八识才会转变为清净的。
所以六七识要先转依,五八识要最后转依。
六七识在见道位的因地(初地)就开始转依了,五八识要到佛果位上才能一下子转成清净的,这之前都是染污的。
八识详解——精选推荐
⼋识详解⼋识详解 1、眼识:我们的眼睛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东西,就是眼识的功能。
注意,眼睛只能看见,⽽不会分别;如果你在区别这个是书、那个是笔,这已经是意识在作⽤了 2、⽿识:⽿朵具有听的功能,同样⽿朵只是具有听见的功能,⽽不会区分这个是长笛的声⾳、那个是⼩号的声⾳。
⼀区分,就是意识在作⽤了。
3、⿐识:⿐⼦具有嗅觉,但它也只是具有嗅觉功能,⼀区分⾹臭,就已经是意识在作⽤了。
4、⾆识:⾆头具有味觉,同样它也只是具有味觉的功能,⼀区分甜和咸,就已经是意识在作⽤了。
5、⾝识:⾝体具有触觉的功能。
6、意识:意识是第六识,具有认识抽象概念的功能。
前五识中有⼀识起作⽤,意识便同时俱起。
此外,意识对内外之境,不分有形⽆形,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有⽐知、推测的作⽤。
因此迷悟升沉之业,皆由意识⽽作。
现在⼼理学上,研究到前六识为⽌。
但是在佛法上的分析,还有第七、第⼋——末那识和阿赖耶识的存在。
7、末那识:末那是梵语manas的⾳译。
末那识是意识的根本,其本质是恒审思量。
因为它是执取第⼋识(阿赖耶识)的见分或其种⼦为我,使意识⽣起⾃我意识,所以末那识⼜称为“我识”。
这基本上是⼀种我执的作⽤,由此⽽形成烦恼的根本。
这种我执的具体表现是,我的具体⽣命在过去现在未来所思想所经验的东西,有其余势,以种⼦的形式,摄藏于第⼋识的阿赖耶识中。
末那识在下意识层⾯执取这些种⼦,以之为我。
实际上,这些种⼦都是⽆始来前灭后⽣、⾮常⾮断的作⽤。
《⾦刚经》中最重要的三句话是:“过去⼼不可得,现在⼼不可得,未来⼼不可得。
”此中本来⽆常,末那识以这样虚妄的东西为我,因此⽣起贪、嗔(chen)、痴、疑、慢和爱恋与憎恶等种种烦恼。
末那识属于潜意识的范围,它本⾝并不造作善恶之业,但因它执着⾃我,所以成为⼀切众⽣⾃私⾃利的根源。
末那识所执着的我是什么呢?就是最后⼀个阿赖耶识。
8、阿赖耶识:阿赖耶是梵⾳,⼜称为藏识,含能藏、所藏、执藏三义,是⼀切善恶种⼦寄托的所在。
八识规矩颂法相表
八识规矩颂法相表前五识:眼耳鼻舌身第六识:意第七识:末那或云染污第八识:阿赖耶或云含藏三境性境独影境带质境三量现量比量非量三性善性恶性无记性欲界五趣杂居地色界离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地离喜妙乐地舍念清净地无色界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遍行五作意触受想思别境五欲胜解念定慧善十一信精进惭愧无贪无瞋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烦恼六贪瞋痴慢疑恶见随烦恼二十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悭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不定四悔睡眠寻伺心用四分: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眼识九空明根境作意分别依染净依根本依种子耳识八空根境作意分别依染净依根本依种子鼻识七根境作意分别依染净依根本依种子舌识七根境作意分别依染净依根本依种子身识七根境作意分别依染净依根本依种子意识五境作意染净依根本依种子末那识四境作意根本依种子赖耶识四境作意俱有依种子资粮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位:暖顶忍世第一地上圣位初欢喜地二离垢地三发光地四焰慧地五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慧地十法云地金刚道五受:苦乐忧喜舍八识规矩颂总表位规矩前五识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凡情境性性独影带质真带质无本质性量现现比非非现性善恶无记善恶无记有覆无记无覆无记界地欲界色界(鼻舌不行)五趣杂居离生喜乐欲色无色欲色无色欲色无色(随他业力生)相应心所遍行五别境五善十一(信进惭愧无贪无瞋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根烦恼三(贪瞋痴)中随烦恼二(无惭无愧)大随烦恼八遍行五善十一别境五(欲胜解念定慧)根烦恼六(贪瞋痴慢疑恶见)中又二小又十(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悭)不定四(悔眠寻伺)遍行五别境一慧根烦恼四(贪痴慢我见)大随烦恼八(掉举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遍行五(作意触受想思)依缘明空根境作意分别依染净依根本依种子眼全耳除明余三更除空境作意染净依根本依种子境(赖耶见分)作意根本依种子境(根身器界种子)作意俱有依(末那)种子体相自性分别与根难分随念分别计度分别自性分别(易可知)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业用观行眼耳离中观尘鼻舌身合中观尘变转相分而观二空真如后得智摄动身发语造引满业招三界报三性变易五受轮转“习二空(生空破我”“”执法空破法执)观行为前六识转染净之依无力断惑借意识修观而断受熏持种子根身器界去来作主公圣智断惑转智第八识转智时根成无漏故识亦无漏而转为成所作智资粮位中渐伏我法二执现行见道位分别二执种子断初与智相应(发起初心欢喜地)修习位中伏断俱生二执现行种子极喜地初心俱生二执初伏初与智相应无功道(即不动地)俱生我执断金刚道后俱生法执断平等性智现前矣不动地前(即七地)俱生我执已断故舍三藏之名金刚道后俱生法执断尽不感生死故异熟果空至此一切种识之有漏种及劣无漏种永断而成无垢识即转远行地后俱生我执断纯无漏等觉位俱生法执断妙观察智圆明矣大圆镜智矣果用如来现大化小化随类化之三类分身教化众生永息苦轮也智照大千内众生机宜随应说法也现起他受用身以十地菩萨为所被教化之机也十方世界微尘刹土无不圆明普照盖法界洞明真俗等观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为前五识在缘境时都只是一种现量,即只是把境界原原本本地显现出来,不介入任何思维的色彩,是对境界一种很短暂、很真实的显现。其共同特征表现为:一、所缘的都是性境,即真实显现的,没有加入意识色彩的境界。二、所缘的是现前、不带名言的境界,即不作分别和判断的现量缘境。
3、前五识生起的因缘。
其中,前五识因为只是一种现量的作用,且作用时间短暂而微细,所以通常我们意识不到它们的作用。
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是属于潜意识的范畴,也是我们意识不到的范畴。因此,在八个识里,我们最容易意识到的是第六意识的作用。
二、认识八识:
唯识宗如何认识八识?通常唯识宗把它分成三组,如《唯识三十论》;有时也把它分成四组,如《八识规矩颂》。
因此,前五识在作用上来说主要是接收信息、表现行为,还有就是观察这个世间。《八识规矩颂》中“合三离二观尘世”,就是这五个识里有三种,即鼻、舌、身是要密切接触后才能够缘境的;有两种,即眼和耳是要保持距离才能够缘境的。前五识对我们的生命来说是很重要的,如果缺少了某一个识,我们就缺少了某一个世界。
四、认识意识:
3、末那识的作用:
末那识为什么会成为生命染污的源头呢?因为无始以来,无始无明和俱生我执一直伴随末那识,而这是我们成为凡夫的基础。所以,众生无始以来一直都是在无明、在俱生我执的状态中。因此,我们时时刻刻都是在这种状态中,不管有否起心动念、不管有否知觉,我们都是凡夫。
我们为什么是凡夫?原因就是无始无明(恒行不共无明)和俱生我执(我执就是执以为我)。
三、认识前五识:
1、前五识。
前五识是指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为什么称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主要是因为五识的生起所依托的是五根,依眼根产生眼识、依耳根产生耳识、依鼻根产生鼻识、依舌根产生舌识、依身根产生身识。同时,五识的生起又是以五种境界作为所缘的对象,这五种境界是色、声、香、味、触。还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分别具有了别色境、声音、香臭、味道、触境的功能。所以,五识以五根作为依托,以五尘境界作为所缘的对象,对五尘境界具有了别的作用。我们需要知道,眼、耳、鼻、舌、身只是一个辅助认识的器官,真正能够了别的是识的作用。
五个识产生作用的程度主要是取决于因缘,比如说有时五个识同时会产生作用,有时四个,有时三个。如听课,有几个识产生作用?眼识、耳识肯定都要产生作用,那鼻识、舌识的作用就不明显了,最主要、最突出的是眼识、耳识;如吃饭时,那就是鼻识、舌识、眼识肯定都要产生作用。所以,识产生作用,取决于因缘。
《唯识三十颂》中“五识随缘起,若俱若不俱,如涛波依水。”说明五识是随缘产生的,同时具足、不具足,就像大海的波涛,哪儿有风,哪儿就有波涛;哪儿没有风,哪儿就不会有波涛。同样的,我们的心理活动也是一样。境界就像风一样,我们的心灵就像大海一样,心灵的海洋被境界的风一刮,各种心理活动波涛汹涌。
2、阿赖耶识的特征:包含着能藏、所藏、我爱执藏:能藏,是能够执持这些种子。在无尽生命延续中,我们所有的生活经验之所以能够保存而不失去,就是因为阿赖耶识在执持着。所藏,就是所有生命的信息,即种子。执藏,又称我爱执藏,是自无始以来末那识从未间断过把阿赖耶识执以为我,直至八地菩萨。其中阿赖耶识所具有的我爱执藏是造成整个有情生死流转的根源,因此,第八识称为阿赖耶识。
自性分别。自性分别是指本能性的、本来具有的觉知的力量。随念分别。随念分别是指不需要通过外在境界,随着记忆、忆念产生的分别。比如我们一个人在房间里,会想着过去做过的事情,有过的生活经历;会想着未来要做什么。计度分别。
计度分别是指对外在境界(现前或不现前的)进行判断、推理、分别。比如看到一个东西,觉得这个东西好、这个东西不好,有价值、没有价值,会觉得这是一个商业机会,可以赚钱,根据自己的习惯、经验对此进行判断。
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我们的问题就是我们现在的意识、认识是有问题的,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树立正见,比如树立唯识正见,帮助我们获得一种比量,改变过去的非量,然后通过这个比量再抵达真正的现量,也就是开发智慧、证得空性。这个过程,离不开意识。非量是一种意识的作用,遍计所执就是一种非量;同样比量也是一种意识的作用。因此,唯识宗修证的过程就是要如何从非量里走出来,掌握这种比量认识的方式,再通过这种比量的认识方式,获得这种闻思的正见,然后再从闻思的正见修习止观,契入现量,成就现量的这种智慧的能力。唯识学是通过非常严格的思辨来帮助我们获得佛法的正见,这个过程是属于意识作用的范畴。意识本身是通三性的,通善、恶、无记,与善的心所相应就会产生善的行为、道德的行为;如与不善的心所相应就会产生不善的行为。我们造业、轮回,这属于意识非量的结果;我们修行,开发智慧、断除烦恼、树立人生正见,也是要靠意识。因此,在我们的心灵世界里,意识的作用是非常的重要。
前五识在我们的心灵世界里,是接触外界、对外接收信息的五个窗口,我们接收信息要靠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这是接触外在世界信息的五个渠道。
有眼识才有颜色的世界;有耳识才有音声的世界;有鼻识才有香、臭的世界。所以,我们能够接触外在的世界,其实是取决于我们自身的认识能力。
同时,前五识也是对外表现我们心、心理活动、思想的五个窗口。
我们为什么是自私的?其实就是根源于俱生我执。
为什么我们生命本具的,像佛那样能够证得空性的智慧,无法显现出来?原因就是被无始无明和俱生我执遮蔽住了。
因此,不共无明和俱生我执是众生之所以是众生的原因。因为末那识与无始无明和俱生我执相应后,会直接影响到前六识的活动,因此前六识在活动时,每个动作、每个念头里,都会带有这种无明和我执的色彩,因此末那识是生命染污的源头。一旦突破无始无明和俱生我执,我们就直接进入阿赖耶的净分的状态、无漏种子的状态,这是我们禅修所要做的。《摄大乘论》中“真义心当生,常能为障碍,俱行一切分,谓不共无明”就是说明真实的智慧因为被不共无明给障碍,所以才无法显现出来。
在《八识规矩颂》里有一句话叫做九缘七八好相连,即眼识的生起要有九个条件,耳识的生起要有八个条件,鼻识、舌识、身识产生作用的时候需要有七个条件。如眼识的生起需要九个条件:一、空间。我们眼睛看东西要有空间,也就是要有距离;二、光线。如果没有光线我们什么也看不见;三、对象。要有一个看的境界;四、作意。你要注意,否则视而不见;五、种子。我们要有眼识的种子,种子生起,眼识才能产生作用;六、俱有依。要有眼根,且没有损坏,这样眼识才能产生作用;七、分别依。即要有第六识的辅助作用;八、还要有第七识对它产生这种杂染的影响;九、根本依。即第八识对它的影响。所以,眼识的生起要有九个条件。
②、不俱意识。
即不与五识同时产生作用,自己单独产生作用的意识称为独散意识,也称为独头意识。在我们散乱心状态下的独头意识也有几种:如闭着眼睛在房间里遐想连篇;做梦时想的很多境界。还有定中的活动意识也属独头意识。
3、第六意识的作用:
第六意识有三种分别:
一、自性分别,
二、随念分别,
三、计度分别。
五、认识末那识
1、末那识。末那是梵语,汉译为意,与第六意识不同,是指意根,是思量的意思。《八识规矩颂》中称为恒审思量我相随。
2、末那识的特征:末那识的思量,在时间上是不间断的。在八识中,唯有末那识,既思维又没有间断。末那识的思维定向是非常的明确,只思维一个东西——我!即把第八阿赖耶识执以为是我,每天如是想,每天如是做。末那识执著阿赖耶识的见分为我,是我执的根源、是无明的根源,是生命染污的源头。
《唯识三十论》中把第八识称为初能变、第七识称为第二能变、前六识因为关系比较密切,又有某一些共同的特征,所以把它合为一组,称为第三能变,即八个识,三种能变。
《八识规矩颂》中将八个识分为四组来说明,前五识一组、第六意识一组、第七识一组、第八识一组,对八个识的作用、特征以及在修行中转依的、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汉译为藏识,是有情生命的基础,含藏我们无始以来所有的生命信息、生命经验,同时又为我们生命延续过程中的每一种心理活动提供心理基础。阿赖耶识又称为异熟识,即生命的果报体。在缘起法里,生命虽然没有固定不变的主体,但本身又有连贯性;虽然念念生灭,但又相似相续。阿赖耶识既具有载体的作用,可以作业、受报、储藏生命经验,又是刹那生灭、相似相续,像流水一样不常不断的。
我们要知道:如果我们有定力,我们把我们的心定在一个境界上,那境界的风对我们就没有用。如果我们没有定力,无法把自己的心定在某一个点上,那么只要这个境界的风一刮,我们的心王、心所以及各种念头就不断地往外冒,我们根本就控制不住。
因此,在心灵的海洋里,呈现出的各种心理活动,跟因缘是有关系的。
4、前五识的作用:
虽然说前五识在认识上只有现量性境,但在意识的带动下同样也会表现出善和不善的行为出来。
前五识在伦理的作用上来说,是通三性的,即通善、不善、无记。按理说,前五识在认识上是不会想着我要干好事,我要干坏事,这些属于第六意识的范畴。
但第六意识在活动中会带动前五识,前五识会配合第六意识行动。比如,生气时瞪眼睛,就是一种不善的心理表现。虽然说真正生气的主谋是第六意识,但前五识是第六识表现的窗口。
认知八识
《百法明门论》
思考题:
了解八识的特征、作用、生起因缘、相互关系等,思考如何在修行中运用起来?
一、总述心法:
在五位百法里面,第一位就是心法。
“第一,心法略有八种:
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
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
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
心法一共有八种,这八个识,在我们的心灵世界里称为心王,是心灵世界的主人。
佛陀在解深密会上说“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解深密经》,佛陀告诉我们,阿陀那识是属于潜意识的范畴,非常地深奥、微细,不是意识所认识的范畴。阿赖耶识里储藏着无尽生命的经验,像瀑布一样,奔流不息。佛陀说,我对这些凡夫、二乘人不讲这些,因为怕他们把这当作是我。
唯识宗提出阿赖耶识本身不具有鲜明的善和恶的属性,正因为如此,阿赖耶识对善和恶的东西都能接收,同时也能为善和恶提供心理的基础。然而,前七识在活动的过程中会熏习下善和不善的种子,阿赖耶识会接收这些种子。如果第六意识倾向于善,就会往我们生命的储藏室里收集善的种子、张扬善的力量,使我们的人性倾向于善的这一面。反之,我们的生命就会倾向一种不善。因此,虽然阿赖耶识是无记的,但生命在活动中,随着这种意识不断选择的结果,会使生命逐步地形成不同的习性。因此,《瑜伽师地论》就把人分成很多种,特别贪婪的人就是贪性人,如不断地强化这种贪的力量,最后这个贪就成了你的性格、习性、人格。所以,我们需要通过戒定慧、止观的修行,从生命的不良状态里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