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砚的起源及发展
广东肇庆端砚

广东肇庆端砚1. 简介广东肇庆端砚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瑰宝之一,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精湛的技艺闻名于世。
端砚产地主要位于广东省肇庆市,因此得名为广东肇庆端砚。
端砚是中国古代文人在书法、绘画以及文学创作中常用的文房四宝之一。
2. 起源与发展据史书记载,广东肇庆端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
当时,端砚是由人工开采的石料制作而成,经过数十道工序的打磨和研磨才能制成。
随着时代的演变和技术的发展,广东肇庆端砚的制作工艺逐渐完善,并成为圣人、文人和书画家追逐的艺术品。
3. 特点广东肇庆端砚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石质优良广东肇庆地区的端砚以其石质优良而闻名。
其石质细腻坚硬,表面光滑平整,能够提供良好的书写和绘画基础。
3.2 工艺精湛广东肇庆端砚的制作工艺非常繁琐,需要经历多道工序。
熟练的工匠需要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才能够掌握制作技艺。
工匠们将使用特殊的工具进行雕琢和刻画,使得端砚具有独特的纹理和造型。
3.3 艺术价值广东肇庆端砚是一种集艺术和实用于一身的艺术品。
其精美的外观和独特的纹理使得其成为文人雅士收藏的对象。
同时,端砚的使用对书法和绘画的提升也有明显的帮助。
3.4 文化意义广东肇庆端砚不仅是一种工艺品,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镌刻在端砚上的文字和图案表达了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4. 使用方法广东肇庆端砚的使用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4.1 清洗端砚在使用端砚之前,首先需要用清水将端砚洗净。
清洗的目的是清除端砚表面的杂质,以免对书写和绘画造成干扰。
4.2 调制墨汁在端砚的一侧加入适量的墨块,并用水轻轻摩擦,直至墨汁溢出。
然后,可以使用墨汁进行书写或绘画。
4.3 调整浓度使用端砚时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墨汁的浓度。
如果想要浓墨淡写,可以适量减少墨块的量;如果想要淡墨重彩,可以适量增加墨块的量。
4.4 保存端砚使用完端砚后,需要将其清洗干净并晾干。
然后,可以将端砚保存在通风干燥的地方,以免受潮或变色。
端砚石—搜狗百科

端砚石—搜狗百科端砚自唐初开采至今,断断续续基本上没有停止过开采。
清代开采的砚坑最多,据清道光何传瑶《宝砚堂砚辨》记载,约有70余处。
现在可找到具体位置并在国家地形图上定位的新旧砚坑口约有42处,目前在开采的砚石有十多种。
端砚石主要分布在以下几个地段:西江羚羊峡以东斧柯山一带,即端溪水以东地段,连绵10多公里,端砚最优质的砚石主要集中在这一带,主要砚坑有老坑(又称水岩、皇坑)、朝天岩、宣德岩、冚罗蕉、绿端、坑仔岩、麻子坑、古塔岩。
西江羚羊峡北岸的羚羊山,主要砚坑有龙尾青、木棉坑、白线岩(内有二格青、青石、红石)、有冻岩。
肇庆市七星岩背后北岭山一带,从西至东,连绵30公里,统称宋坑,主要有浦田青花、榄坑、盘古坑、陈坑、伍坑、东岗坑、前村坑、蕉园坑、绿端等。
鼎湖沙埔斧柯山以东地段,连绵约30公里,这里有丰富的砚石资源,砚坑众多,除典水梅花坑、绿端外,统称为斧柯东。
是开采于七星岩的白端,白端石开采于明代,不发墨,常作朱批之用,因七星岩是风景区,禁止开采。
老坑老坑又称水岩、皇岩,位于西江羚羊峡斧柯山南岸山脚,离西江约200米,位于端溪矿区最低处。
据说唐代中期就已开坑取石,至今断断续续开采了1200多年。
老坑现有新旧两个洞口,旧洞口高约1米,该坑自开采以来曾多次塌方,清末已停止开采,1972年由肇庆市端溪名砚厂重开,洞深100米左右,内分大西洞和水归洞。
1976年由国家轻工业部投资在旧洞口以南30米处另开新洞口接入,洞高1.82米,宽1.8米,安装有轨道翻斗车,用于运石料。
据测量,新坑口标高20米,地下已形成一个连续长200多米、斜深约100米的采空区,最深处在海平面以下负56.87米,运输洞口往下垂深76.81米,相当于西江正常水位(约5米标高),以下61.87米。
矿体厚度约0.80米,优质石肉厚约0.30米,20世纪90年代,大西洞和水归洞已连成一片。
因老坑位于西江水平面以下,每年到枯水季节方可抽水采石。
文房精解之端砚

文房精解之端砚端砚与产于甘肃的洮砚、产于安徽的歙砚、产于山西的澄泥砚并称“中国四大名砚”。
端砚的制作技艺在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作程序复杂繁多,主要有采石、维料、制璞、雕刻、磨光、配盒等。
端砚石出产于唐代初期端州,即现在的广东肇庆东部的烂柯山和七星岩北面(西起小湘峡,东到鼎湖山)的北岭山一带,尤以老坑、麻子坑和宋坑三地之砚石为最佳。
砚石多为青紫色、猪肝色、天青色,其上有凤眼、鹦哥眼者属上品,而眼中呈现出翠绿色者最为难得。
无论是老坑砚石、麻于坑砚石,还是宋坑砚石,属佳品者,其上又多伴有冰纹、胭脂晕、马尾纹、金线纹,或单一纹路,或兼而有之,组合成一幅瑰丽多彩的画图。
▲ 端石漱石铭长方形砚▲端石双龙砚古时广东端溪的斧柯山是凿石制砚的地方,以龙岩为最,自唐代开采,坑石已尽。
由于石质“玉肌腻理” “温润莹洁”,会产生“贮水不耗”“呵气即泽”的神奇效果。
唐代诗人李贺曾作《杨生青花紫石砚歌》赞颂端砚:“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
佣刓抱水含满唇,暗洒苌弘冷血痕。
纱帷昼暖墨花春,轻沤漂沫松麝薰。
干腻薄重立脚匀,数寸光秋无日昏。
圆毫促点声静新,孔砚宽顽何足云!”▲端石高空悬月抄手砚端石高空悬月抄手砚是有名的端砚,该砚现藏故宫博物院,制于明代,长19.1cm,宽11.2cm,厚6.9cm,清宫旧藏。
砚端石制,石质黝黑细腻,石品纹理明显,为旧坑端石。
砚为长方形抄手砚式,砚池深凹,池上圆形石眼宛如高空悬月,妙趣天成。
砚首侧壁镌刻清乾隆皇帝御制铭:“一月悬高空,有形惟映水。
著物则不然,可悟虚实旨。
是砚出旧坑,色白而侧理。
鸲眼阔于眉,相映方池里。
其下柱近百,柱柱眼堪指。
是为一印千,禅机示些子。
乾隆癸卯御题。
”并“比德”篆书小印。
砚背面密布大小石柱眼,又称“鸲眼”,巧作成76柱。
砚底上首镌刻“眉山苏轼”方印。
此砚因材施艺,成悬月之雅意。
砚底石柱眼之多亦颇为罕见。
本文为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华名砚-端砚A》课件

假乱真的现象时有发生,给消费者和投资者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展望未来
端砚市场前景广阔
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全球化的推进,端砚作为中国 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其市场前景十分广阔,有望在 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多关注和认可。
技术创新推动市场发展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端砚制作技术和工艺 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为市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品。
现代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端砚的制作技 艺也在不断创新和进步,现代的 端砚制作更加注重工艺和设计的 结合,让传统的端砚焕发出新的
生机和活力。
国际化推广
随着中国文化的国际化推广,端 砚也逐渐走向世界,成为了中外
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2023
PART 04
端砚的市场现状与展望
REPORTING
市场现状
端砚的工艺之美
端砚雕刻工艺精湛,造型别致,图案丰富,展现 了中国传统工艺的博大精深。
对端砚的期望与展望
保护与传承
希望端砚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让更 多的人了解和欣赏端砚的魅力。
创新与发展
鼓励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对端砚进行创新与发展,使其更加 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国际交流与推广
许多文人墨客都对端砚进行了赞美 和描述,如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 题西林壁》中就有“研磨挥毫泼墨 香”的诗句。
文人墨客的作品
许多文人墨客都以端砚为题材创作 了大量的诗文、书画作品,成为了 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端砚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制作技艺
端砚的制作技艺是中国的非物质 文化遗产,传承千年的传统制作 技艺使得端砚成为了珍贵的艺术
。
投资价值
高品质的端砚具有很高的投资 价值,其价格逐年攀升。
肇庆地区端砚文化研究

摘要端砚作为中国四大名砚之首,其制作工艺复杂,需要经过开采、选材、雕刻和装箱等几道工艺才能制成。
端砚自古都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
尤其,现代以来,肇庆地区端砚因为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以及投资价值,极大地推动了端砚在我国国内市场的发展。
但是时代的不同,生活习惯的巨大变化,端砚在继承与发展中也将面临着新的挑战。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认识了解肇庆端砚以及重新定位重新探索肇庆端砚文化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肇庆端砚文化内涵传承发展. AbstractDuan inkstone is the first of the four famous inkstones in China. Its production process is complex, which needs several processes such as mining, material selection, carving and packing. Duan inkstone has always been loved by literati. Especially, since modern times, Duan inkstone in Zhaoqing area has a high collection value, artistic value, cultural value and investment value, which greatly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Duan inkstone in China's domestic market. However, due to the different times and great changes in living habits, Duan Inkstone will also face new challenges in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Therefore, we need to re understand Zhaoqing Duanyan and re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Zhaoqing Duanyan culture.Keywords: Zhaoqing;Duanyan;the cultural connotation;inheriting the development目录引言 (1)一、肇庆地区端砚的历史 (1)(一)端砚的起源 (1)(二)端砚的发展历程 (1)二、肇庆地区端砚的种类及制作艺术 (3)(一)种类 (3)(二)制作艺术 (4)三、肇庆地区端砚的文化内涵 (5)(一)传统文化精神 (5)(二)端砚的文化内涵 (6)四、肇庆地区端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7)(一)端砚文化的传承 (7)(二)端砚文化的发展 (8)五、结语 (9)参考文献 (9)致谢 (10)肇庆地区端砚文化研究引言端砚的历史悠久,拥有种类繁多而变幻莫测的石品和高超的制作工艺,一千多年的历史堆积,被赋予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凝聚了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的传统文化,成为了中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端砚介绍

赛福端砚端砚,始于唐代,盛于宋。
端砚是我国的四大名砚之一,它和安徽歙砚、甘肃洮河砚与山西晋城澄泥砚称为中国四大名砚。
其中以端砚位居第一。
砚材资源自古由国家直接控制开采。
宋徽宗明诏限定到肇庆任官者每人最多拥有两方端砚;乾隆皇帝一生中留下了38首题款端砚的诗跋,更是广东新近出炉的岭南文化十大名片之一。
端石出产于广东省高要县和肇庆市一带,其颜色以紫色为主调(分为青紫———红紫十多种),另有灰色、青黑色、青色和绿色等。
其主要特点是石纹丰富,有青花纹(砚面上带有青黑色花纹)、朱砂钉(如坚硬的红色钉头般的斑点)、五彩钉等,另有形似动物眼睛的“石眼”。
端石的“石眼”为辉绿岩凝结物,也有石连虫化石。
其中的“鸲鹆眼”形似八哥眼,圆晕中还有“瞳仁”,是“眼”中上品。
鉴别砚时,用手指敲打砚,听其声。
发出金属声的,表明石质坚硬、密度高;木声表明石质温和,密度低;若发出的声音似瓦声,则表明石质粗糙。
古人将端砚的特点概括为“温润如玉,扣之无声,缩墨不腐”,这表明“无声”的端砚为上品。
“无声”的砚,并不是指敲打时听不到声音,而是发出的声音温和、细微。
值得注意的是,砚石时发出的声音也取决于砚的厚度。
产于肇庆市东部的烂柯山和肇庆市七星岩北面的北岭山一带,老坑、麻子坑、梅花坑和坑仔岩。
端砚居中国四大名砚之首,不但古来已十分名贵,更因几大名坑砚材枯竭,近年已所有名坑都已“封坑”,特别是老坑已封坑多年,无石可采,所有名坑:老坑、麻子坑、坑仔岩,梅花坑,宋坑等端砚身价日升,这些原料已经越来越珍贵。
端砚之所以封坑,是因坑道闭塞、塌方和政府保护而封坑停采,砚资源越来越少了,现在销售的都是以前开采的砚石,卖一块就少一块了,故端砚之收藏价值越来越高,升值潜力越来越大。
当前投资黄金、房产,增值空间不如投资端砚的回报高,因为端砚已经成为稀缺资源,当前已经无法开采,所卖的都是很多年前积累下的藏品,积累的藏品卖完就没有了,物以稀为贵,只会不断升值,价格没有顶。
收藏——砚台

收藏——砚台砚中极品--端砚!【组图】2009-05-26 16:30砚中极品--端砚端砚始于初唐,距今以有1300多年的历史,端砚以其上乘的石质成名于中唐.端砚发展经过宋,元发展时期后,又经历了明清成熟期,清末明初的衰落期,以及建国后恢复发展时期.端砚形制在唐宋时期较为简单,古朴,注重实用.明代砚的欣赏价值趋于强化,花式品种不断增多.而清代的端砚形制已是集工艺,雕刻,绘画,书法,篆刻等艺术门类于一身的文方珍品.现当代雕砚名家在继承古代雕刻艺术基础上,更多的以本地名胜风景,传说及特产为题材,大胆创新,其艺术创作更是向大型化,立体化方向发展,呈现了『百花齐放』局面,创作了许多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时代风采的优秀作品.『仙乐飘飘』介绍: 造型独特,殊有生趣!阅读全文>>分类:书画古玩| 阅读(3895)| 评论(17)毛主席题词手迹欣赏!【134P】2009-05-23 11:45阅读全文>>分类:书画古玩| 阅读(2471)| 评论(20)龙的艺术!【组图】2009-05-20 14:36阅读全文>>分类:书画古玩| 阅读(1713)| 评论(1)《红楼梦》人物画集!【组图】2009-05-20 14:15阅读全文>>分类:书画古玩| 阅读(308)| 评论(3)唐寅(伯虎)书法作品欣赏!【组图】2009-05-05 21:48明四大家”之一唐寅,被誉为明中叶江南第一才子。
他博学多能,吟诗作曲,能书善画,经历坎坷。
是我国绘画史上杰出的大画家。
唐寅字伯虎,更字子畏,号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史,南京解元,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等。
晚年信佛,有六如居士等别号。
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唐寅出身于商人家庭,地位比较低下,在当世“显亲扬名”主导下,刻苦学习,11岁就文才极好,并写得一手好字。
16岁中秀才,29岁参加南京应天乡试,获中第一名“解元”。
唐寅书法为画名所掩,主要学赵孟俯,更受李北海影响,俊逸挺秀,妩媚多姿,行笔圆熟而洒脱,唯笔力稍弱,钩挑牵丝绵软,结构亦略趋松散。
端砚石调查报告

端砚石调查报告端砚石调查报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砚台是一种重要的文房用具,用于研磨墨块。
而砚台的材质也有很多种,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端砚石。
端砚石是一种以石灰岩为主要成分的石材,因其质地坚硬、纹理美观而备受推崇。
本文将对端砚石进行调查研究,探讨其历史、制作工艺以及文化价值。
一、端砚石的历史端砚石作为一种文房用具,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唐朝时期,端砚石就已经开始被广泛使用。
而到了宋朝,端砚石更是成为文人雅士们的必备之物。
在明清时期,端砚石的制作工艺达到了巅峰,成为了当时文人墨客们追求的艺术品。
可以说,端砚石承载着中国古代文化的印记,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端砚石的制作工艺端砚石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完成。
首先,选材是关键。
制作端砚石所使用的石材必须具备一定的质地和纹理,以保证最终的砚台具有良好的研墨效果和观赏价值。
其次,石材需要经过切割、修整、打磨等过程,以使其形成砚台的基本形状。
最后,还需要进行刻字、雕花等装饰工艺,使得端砚石更加精美独特。
整个制作过程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才能制作出一块完美的端砚石。
三、端砚石的文化价值端砚石除了作为一种实用的文房用具外,还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首先,端砚石作为一种艺术品,其纹理和色彩都具有独特的美感,可以作为观赏品展示在书房或博物馆中,成为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
其次,端砚石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观察端砚石的制作工艺、款识和题诗等,可以了解到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
最后,端砚石还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随着时间的推移,端砚石的数量逐渐减少,而需求却在增加,因此市场上的端砚石价格也在不断攀升。
对于收藏家来说,端砚石是一种具有潜在升值空间的投资品。
四、端砚石的保护与传承由于端砚石的珍贵性和稀缺性,其保护与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需要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保护端砚石的合法权益,禁止非法采矿和销售。
其次,应加强对端砚石制作工艺的传承和培养,培养一批专业的工匠和技术人才,以确保端砚石的制作工艺能够得到传承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首,这是历史所赋予又为现实所认可的。
端砚产于肇庆市东郊羚羊峡斧柯山(亦称烂柯山)端溪水一带,因而又称端溪砚。
肇庆古称端州,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始立高要县治,至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置端州,辖高要等九县,宋绍圣二年,赵佶受封于端州为端王,元符三年赵佶继承皇位称徽宗,重和元年宋徽宗御书“肇庆府”赐守臣,自始端州更名为肇庆。
砚,不仅有其实用功能,而且还有一种天人合一的美感,这就是砚的欣赏价值。
《西清砚谱》云:“古今佳砚,因质美工良,而鉴赏品题,因人增贵。
”的确,砚台在其制作过程中,不断融入各个时代的艺术特征,形制式样、题材内容、构图纹饰及雕刻风格都非常讲究,并与文学、历史、绘画、金石和雕刻汇为一体,所以为历代(包括现代)文人雅士的钟爱。
端砚始于唐代端砚始于何时,过去曾引起讨论。
清计楠《石隐砚谈》记载:“东坡云,端溪石,始于唐武德之世。
”武德为唐高祖年号,武德元年是公元618年。
根据此说,端砚问世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
再查看唐代已经出现的许多歌咏、赞美和论述端砚的诗文,从这些诗文中可以看出当时端砚和人们的密切关系以及在文化艺术中的重要作用。
《钦定四库全书端溪砚谱提要》说:“考端砚,始见李贺诗。
”的确李贺诗《杨生青花紫石砚歌》早已烩炙人口,诗云:“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佣刓抱水含满唇,暗洒苌弘冷血痕。
沙帷昼暖墨花春,轻沤漂沫松麝薰,乾腻薄重立脚匀,数寸秋光无日昏。
圆毫促短声静新,孔砚宽硕何足云。
”还有刘禹锡的《唐秀才赠紫石砚以诗答之》:“端州石砚人间重,赠我因知正草玄”皮日体的“样如金蹙小能轻,微润将融紫玉英。
”(见《以紫石砚寄鲁望兼酬见赠》)陆龟蒙的露骨坚来玉自愁,琢成飞燕古钗头。
”(见《袭美以紫石砚见赠以诗迎之》)唐李肇《国史补》说::“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
综上所述,可见端溪砚在唐代已经流传得相当广泛,也可知端砚在当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通过相当多人的使用,经反复实践才赢得这样的声誉。
为此,“端溪石,始于唐武德之世”是有根据的。
这是从前人的论著中得出的结论,那么我想还要以现在遗留下来的古端砚传世品和墓葬出土的古端砚为证。
箕形砚:1965年12月25日在广州动物公园唐墓出土的端溪箕形砚。
砚长18.9厘米,宽12.6厘米,厚3.3厘米,色紫,箕形。
造形古雅,线条简练、流畅,显得端庄、古朴、稳重,这是一件确凿不可多得的唐代广东砚工的佳制。
现藏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箕形砚:1952年湖南省长沙七零五墓出土的唐端溪箕形砚,砚池底部鼓出,与两足同时着地,为唐代典型器物。
(见《考古》1965年第4期)。
唐代端砚大多数以实用为主,供研墨之用。
至于唐代端砚之形制,虽说砚形较为单调,但并不是某些人所说的“皆为屐形”,就现存于世的几件唐砚来看。
则有箕形(与屐形抄手砚同),八棱形、开方形、方形(石渠砚)等。
至于还有没有其他形制则要等待更多的墓葬出土唐砚方可知道。
就箕形砚来说,也并非一成不变,后来去足成了“凤”字砚,“风”字砚。
箕是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畚箕,内凹,唐代折箕形砚就像个畚箕,但有足。
其实,这种形制的砚在隋唐之前就已出现了,宋米芾《砚史》中指出:“有如凤字两足者,独此甚多,所谓凤凰池也,盖以上并晋制……今人有收得右军砚,其制与晋图画同,头狭四寸许,下阔六寸许,顶两纯皆绰慢下,不勒成痕,外如内之制……又有收智永砚,头微圆,又类箕象……”说明箕形砚非始于唐代,于前已经出现。
总之唐砚以箕形为多,也有别的形制出现。
初唐的端砚,砚面上一般无纹饰,砚的形制也比较简单,式样不多,但到了中唐之后,端砚也和其它艺术品一样不断演变和发展,具体反映在砚形、砚式的不断增加,使端砚开始从纯文房用品演变为实用与欣赏相结合的实用工艺品了。
即是说端砚除了作为研墨、泚笔的器具外,还具有欣赏价值。
其欣赏价值首先是石质、石品花纹,然后是砚形、砚式、雕刻工艺等,故在唐代出现了赞美端砚石质优美、砚形古雅、雕刻精致的诗歌及砚铭。
如李贺诗句“暗洒苌弘冷血痕”,用春秋战国名臣苌弘不幸被希,死后血染石成碧的典故来形容端砚石中的火捺。
诗人陆龟蒙藏一端砚,在砚石中的蕉叶白旁刻上一古钗,钗头上翘着一只白凤,其砚铭为:“露骨坚来玉自愁,琢成飞燕古钗头。
”赞美端石和雕刻技巧为其它所不能及的。
又如徐寅的题瓦砚诗:“远向端溪得,皆因郢匠成。
凿山青霭断,琢石紫花轻。
散墨松香起,濡毫藻句青。
”说到隋唐石砚的形制,大体以箕形、方形为多,并已从三足变为多足。
这也许由于古人席地而坐有关,制砚也要适应之,故其足也较高,以利于用砚时方便挪动及用后洗涤之,到了唐代中叶,桌椅之制作较为普遍,人们摆脱了席地而坐的生活习惯,端砚乃至文房诸用品自然被置于台上。
因而砚“足”似有点多余,即使有足的亦相对地缩短了。
宋代的端砚到了宋代,对端砚实用和欣赏价值两者并重。
一些文人墨客除了用端砚研墨,还喜爱鉴赏端砚、馈赠端砚、收藏以及研究端砚。
不少人为端砚著书立说,如苏易简的《文房四谱》、欧阳修的《砚谱》、唐询的《砚录》、米芾的《砚史》、高似孙的《砚笺》、苏轼的《东坡志林》、赵希鹄的《洞天清禄集》、蔡襄的《砚记》、叶樾的《端溪砚谱》、无名氏的《端溪砚史》、李之彦的《砚谱》、杜绾的《云林石谱》,等等都是有关端砚或其它砚的专著。
有关赞美端砚的诗文、砚铭更是恒河沙数,举不胜举,这里就不一一谈及了。
宋代的端砚形制已经比唐代丰富得多。
据叶樾《端溪砚谱》记忆:“有平底风字、有脚风字、垂裙风字、吉祥风字、凤池、四直、吉祥四直、双棉四直、瓢样、合欢四直、箕样、斧样、瓜样、卵样、璧样、人面、莲、荷叶、仙桃、鼎样、玉台、天研、蟾样、砚、竹节秉砚、砚板、房相样、琵琶样、腰鼓、马蹄、月池、阮样、歙样、品样、琴足风字、蓬莱样等。
据说还有苏东坡倡导的“尝得石,不加斧凿以为砚,后人寻岩石自然平整者效之”的天然砚(或称随形砚)。
《端溪砚谱》还记载,宣和初御府曾经降样,提供太上皇书府之用的石砚,要四侧环刻海水鱼龙,三山神仙,水池则作昆仑状,左日右月,星斗罗列。
还有货币砚、桃核砚、太史砚、兰亭砚、砚字砚、石渠砚……。
总之,五花八门,名目繁多,端砚已将从纯文房四品发展为实用与欣赏相结合的工艺品了。
当然,绝大多数的端砚是以实用为主,不管砚石质多好,雕刻多么精美,如不能作研墨之用就不成为端砚了。
宋代的端砚除了十分重视砚石品质及石品花纹,讲究砚的形制同时亦十分重视端砚雕工(包括题材、立意、构图、雕刻)。
宋代端砚构图非常简炼,围绕实用,实出主题。
其主体部分一般采取深九雕刻,适当穿插浅刀,必要时加以细刻点缀。
刻工浑厚,显得大方、古朴、雅致,粗中有细,重点突出,玲珑浮突,各得其所。
我们再看清乾隆年间手工精绘的《宋砚谱》(刻砚谱长宽均为31厘米,共计93开,收有宋代石砚49方,保存完好,每册首页均钤有“太上皇帝之玉”、“懋勤殿宝”、“乾隆御览之宝”、等乾隆五玺。
并有“韬斋秘笈”印,可知曾藏于民国初总统徐世昌处)访砚谱每帧图均有文字该砚之尽、颜色、形制产地、刻工和题字的字体、释文等,有的还兼有考证。
从宋砚中看到当时镌字刻铭已很盛行,形制品类繁多,刻工精巧,粗中见细。
岳飞端溪砚:一般来说文人雅士、达官贵人喜爱端砚,殊不知叱咤风云的沙场战将、抗金英雄岳飞(1103-1142年),在烽火岁月里仍与端砚结下不解之缘、把端砚视为珍宝,并将其刻铭言志。
刻砚背面为岳飞的亲笔铭文:“持坚守白,不磷不缁”八个行草大字。
砚侧镌楷书:“枋得家藏岳忠开墨迹与铭字相若,此盖忠弄故物也。
谢枋得记。
”砚的两侧镌刻文天祥的铭文:“岳忠武端州石砚向为君直同年所藏,咸淳九年十二月十有三日寄赠,天祥铭之曰:砚虽非铁难磨穿,心虽非石如其坚,守之弗失道自全。
“岳飞书写的行草砚铭,浑厚圆润,气雄力健,超妙入神;仿佛快剑斫阵,强弩千里;又如天马脱衔,风驰电掣。
正如清康有为曰:”岳鄂王书力斫余地,非但空次绝人,其功夫亦正不浅也。
”其铭文内容精辟,洗炼,寓意深刻。
“持坚守白,不磷不缁”之“坚”,即坚实也;“白”者,为洁白,清白也。
“磷”乃薄的意思;“缁”刀淄同义。
这八个字之义乃出自《论语阳货》:“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早自乎,涅而不淄。
”顾名思义为砚铭,首先是对砚石本身的赞美:“端溪石坚实久磨锋芒不退;石性纯净无瑕,石质细腻滋润。
”引而言志,其意则言铭者“志节如磐石坚,抗金卫国,还我山河的意志永不可变;操守清白,绝不与投降派同流合污”。
明代的端砚明代的端砚,由于社会上鉴赏砚台(特别是端砚)以及藏砚之风甚盛,砚工们为了迎合文人雅士的品味,也由于端石经过历年的开采,砚材日渐缺乏,于是在设计、形制乃至雕刻方面要求有所突破。
纵观明代的端砚,无论从设计的独具匠心,从造形的古雅大方,以及从雕刻的精致细腻,确实远远超过前代。
其中有几点应该提及:1、利用天工。
一些文人推崇“天然去雕饰”的端砚,因此,天然砚即随形增多,砚工往往利用天然砚石的石形、石边皮丰富的色彩,乃至天然虫蛀、砚石中的纹理、珍贵的石品花纹、罕见的石眼等等。
这样在天工的特殊基础上稍加人工点缀,往往可以成为天人合一的难得的艺术品,甚至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独此一件。
2、巧色的利用。
端石的色彩看一眼是一片紫色偏蓝,前人曾谓端石为紫石,谓极细腻、幼嫩的端石称为紫石英、紫玉英。
但细细明辩端石的色泽虽然总体是紫色,由于有众多的石品花纹,所以色泽不是单一的紫色,而丰富多彩、很有层次的,如能巧为利用,就产生很好的艺术效果、很有层次的,如能巧为利用,就产生很好的艺术效果。
明代在端石巧色的利用方面,确实令人叹服。
如利用石皮的色泽作山石或树干(松),用鱼脑冻作洁白的云霞或作白浪,用虫蛀作岩洞(穴),用石眼作“珠”,作“星星”或“月亮”,或作各种动物的“眼”。
如日本相浦紫瑞著的《端溪砚》一书中,作者所藏的明代老坑水岩招潮砚,就是利用砚堂下端的鱼脑冻(浮云冻),像翻腾的潮水,汹涌而至,砚额及砚池处洼洼坑坑的“虫注”作天然砚池,作者利用剥蚀的纹理及石眼稍事加工为奇岩怪石,全砚气势磅礴,真正达到“天然去雕饰”、化腐巧为神奇,变瑕疵为珍品的效果。
又如广东省博物馆珍藏的清端溪《香石砚》(香石,为清代著名书画家黄培芳之号,香山人,字子宝。
)该砚估计为黄培芳所设计及收藏。
原砚石右侧利用原石的突兀嶙峋,雕刻为苍劲为老松,其左下方开凿为砚堂,砚背则沿石稍加勾勒为万仞岩穴,在下以较小的位置刻趺坐蒲团之上,全砚浑如天成,堪为“天工人工,两臻其美”的作品。
3、端方厚重的风格。
明端砚的砚形仍保留着端方厚重的风格,但砚形、砚式却趋向于多样化。
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继承和发展了唐宋以来的形制而又在此基础上发扬和创新,创造了更多的形式,如蛋形、神斧形、金钟形、古鼎形、古琴形、各式杂形、瓜果形、走水、平板(又称砚板,即砚石一方块,加磨平,加工成长方形、方形、蛋形或随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