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巨结肠与RET基因的相关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应用DHPLC筛查先天性巨结肠RET基因突变研究

应用DHPLC筛查先天性巨结肠RET基因突变研究

应用DHPLC筛查先天性巨结肠RET基因突变研究詹江华;牛军;胡博;戴春娟;尹娟;胡晓丽;谷继卿;汪帕【期刊名称】《天津医药》【年(卷),期】2006(34)8【摘要】目的:应用DHPLC方法筛查先天性巨结肠RET基因突变.方法:提取32例先天性巨结肠患者的全血DNA,聚合酶链反应后应用DHPLC方法分析11、13、15号外显子的基因表达情况.结果:DHPLC技术分析有13例出现双峰,经测序后有1例突变为Gln849Lys,在15号外显子上;有3例患者有基因多态性:1例为Ser667Ser,在11号外显子上;2例为Leu746Leu,在13号外显子上.结论:DHPLC 是一种快速有效的基因突变筛查方法,RET基因的突变和基因多态性与先天性巨结肠的发生密切相关.【总页数】3页(P519-521)【作者】詹江华;牛军;胡博;戴春娟;尹娟;胡晓丽;谷继卿;汪帕【作者单位】300074,天津儿童医院外科;300074,天津儿童医院外科;300074,天津儿童医院外科;300074,天津儿童医院外科;300074,天津儿童医院外科;300074,天津儿童医院外科;300074,天津儿童医院外科;300074,天津儿童医院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3【相关文献】1.先天性巨结肠RET基因突变及相关疾病分析 [J], 杜勇;单振潮;吕怀盛2.应用DHPLC筛查黑白头发mtDNA控制区的异质性研究 [J], 谭凤明;程喜平;陈盛强;王延平;沈岩松;陈智超3.先天性巨结肠与RET基因突变相关性研究 [J], 牛会忠;王丽亚;耿建磊4.论DHPLC技术在基因突变检测上的应用 [J], 蒙世佼5.中国人先天性巨结肠RET基因突变特征研究 [J], 管涛;李继承;李民驹;钭金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先天性巨结肠相关致病基因的研究

先天性巨结肠相关致病基因的研究

先天性巨结肠相关致病基因的研究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 disease,HSCR)是一种先天性神经嵴细胞源性疾病和多基因遗传病,特征是下消化道缺少神经节细胞发育。

神经节细胞缺乏症归因于肠神经系统(enteric nervous system,ENS )紊乱,因此在胚胎发育时下消化道无神经节细胞分布。

该病的发病率有显著的种族差异,亚洲人最高。

HSCR具有复杂的遗传模式,表现为低的,性别依赖的外显率和无神经节细胞段长度的变异性。

HSCR是多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现就目前国内外对HSCR相关致病基因的研究作一综述。

1 RET原癌基因RET原癌基因由1个外显子构成,编码RET受体酪氨酸激酶蛋白,是种负责转导信号的细胞表面分子。

人类RET种系突变主要引发四种疾病:HSCR,多内分泌性腺瘤IIB型(multiple endocrine neoplasia;type IIB,MEN2B),多内分泌性腺瘤IIA型(multiple endocrine neoplasia;type IIA,MEN2A)和甲状腺髓样癌(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MTC)。

RET是种单通道膜蛋白,有两个主要区域:细胞外(extracellular,EC)区域和细胞内(intracellular,IC)区域。

配体、感受器复合物与RET分子的EC域相互作用,诱导其与细胞内信号转导蛋白相互作用。

激活RET基因突变引发MTC,MEN2A和MEN2B,失活突变则导致HSCR。

RET基因突变影响RET基因的EC域,改变蛋白质的折叠;影响IC域,干扰其与细胞内信号蛋白结合。

任何在EC/IC区域内的突变将影响共有序列的剪接作用从而改变mRNA加工。

RET基因突变广泛分布,影响RET蛋白的任何部分都将导致HSCR。

除基因突变,RET基因导致HSCR已归因于几个单核苷酸的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

RET

RET
关键词 : H i r s c h s p r u n g 病; 原癌基因蛋 白质 c — r e t ; 免疫组织化学 ; 甲基 化 中图分 类号 : R 5 7 4 . 6 2 文献标志码 : A DOI : 1 0 . 1 1 9 5 8  ̄ . i s s n . 0 2 5 3 — 9 8 9 6 . 2 0 1 5 . 0 7 . 0 1 5
( B S P ) 一d i r e c t d e t e c t i n g m e t h o d w a s u s e d t o d e t e c t R E T C p G i s l a n d me t h y l a t i o n s t a t u s . T h e e x p r e s s i o n o f R E T p r o t e i n w a s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u t h o r E — m a i l : z h a n j i a n g h u a t j @1 6 3 . c o n r
A b s t r a c t : Ob j e c t i v e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t h e m e t h y l a t i o n o f R E T( p r o t o — o n c o g e n e , R E T ) a n d H i r s c h s p r u n g d i s e a s e( i r D ) , a n d u n d e r s t a n d i t s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i n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i n t e s t i n a l w a l l g a n g l i o n c e l l s . Me t h o d s T w e n t y — o n e s u r g i c a l r e m o v a l s p e c i m e n s , w h i c h w e r e a l l d i l a t i o n s e g me n t o f HD i n T i a n j i n C h i l d r e n ’ s Ho s p i t a l , w e r e u s e d a s

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的进展研究

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的进展研究

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的进展研究消化道畸形中有一种较为普遍的病症称为先天性巨结肠症,英文简称HD,现在,针对这一病症的诊断方法、治疗效果、避免术后并发症出现等都有显著性的增强。

本文主要对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的进展进行综述。

标签:小儿;先天性巨结肠;治疗小儿若有先天性的肠道发育异常则会引发先天性巨结肠,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肠道的部分缺少神经节细胞,临床特征是以便秘和腹胀为主的功能不完全性或完全性肠梗阻[1]。

现对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的进展综述如下。

1 扩肛(非手术)治疗在非手术治疗中,较为普遍的治疗方法便是扩肛法,若婴儿和新生儿属于是超短段型及短段型,那么就应采用扩肛法予以治疗[2]。

这主要是为了使短段病变区内的肠壁肌层得到扩张,有内括约肌,扩肛棒是主要治疗工具,部分报道中将特制气囊作为其工具,扩张时间每次坚持15~30 min[3]。

扩肛棒要保证一直处于直肠的敏感地带,有选择的进行刺激,同时给予适当的压力,若出现排便反射说明患儿的治疗效果较好,坚持扩肛治疗3~6个月,甚至12个月。

治疗可以每天进行,也可2天接受1次治疗[4]。

采用扩肛治疗的优势:治疗地点不限,可在家中也可在门诊,没有损伤,出现并发症的可能小,费用低廉,若患儿没有明显的好转迹象,可进行直肠肌层局部切除。

2 灌肠法治疗为了验证灌肠法的效果,王乐纯等[5]把56例常见的先天性巨结肠患儿以随机的方式分成灌肠机全自动行回流灌肠(试验组)及原始回流灌肠法(对照组),在检测的开始和结束全部对患儿灌肠的血浆蛋白、血渗透压、血电解质变化予以了解,对灌肠液进行收集,对大便菌落情况予以计数,患儿的年龄如果偏大,那么要对其灌肠舒适程度进行评价,手术进行中对灌肠效果予以评价,统计并发症出现概率、住院天数、术后排便时间和灌肠时间,对患儿在试验组的舒适性、有效性、安全性进行评估,其结果表明,试验组的情况要优于对照组,也就说明灌肠机全自动回流灌肠不仅省时省力、操作简单,还具有安全性高、舒适度大的优点。

先天性巨结肠遗传学研究进展

先天性巨结肠遗传学研究进展
成 或 修 饰 核 心 基 因 , 们 的 异 常 将 引 起 信 号 转 导 的 异 常 , 响 它 影 神 经 嵴 细 胞 的 分 化 、 生 以 及 移 行 , 致 H 的 发 生 。本 文 将 增 导 D
肠神经元数量 比正 常减少 了一 半 , 实 G N 证 D F对 肠 神 经 的移
可 医药 2 1 北 00年 2月 第 3 2卷 第 4期
Hee M dcl ora,00, o 3 e o4 b i e i un l 1 V l 2F bN .与讲 座 ・
先 天性 巨结 肠 遗 传 学研 究 进 展
戴春 娟 叶祖 萍
【 关键词 】 先天性 巨结肠 ; 遗传 学; 因 基 【 中图分类号】 R75 76 2 2 .4 .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0 78 (0 0 0 0 7 0 0 2— 36 2 1 )4— 4 3- 3
综述 。 l 肠 道 神 经 干细 胞 的 来 源 、 行 与分 化 移 研 究 证 实 , 管 神 经 节 主 要 来 源 于 迷 走 神 经 嵴 细 胞 , 部 肠 少
R 3 D 5 N、 14 , 中 P 1 9 W、 13 T 5 S 其 2 S位于信 号肽水解部位 , 其余 均 位于蛋 白功 能 区域 。至于 R T的其 他 配基 , N u u n外 E 除 e ̄f i 未发现与 H D发 病有密切 关 系, N utr 但 er i u n突变 较罕 见 , 蛋 在
A t i( R ) P r p i( S ) r m n A T 和 es h P P 。都 含有在 相对 空 间位置 上 e e n 与转化生长 因子 p T Fp) 同的 7个保守 的半胱 氨酸残基 , (G — 相 认为它们均为 T FB超家族 的新成 员。这些 配体并 不能直 接 G— 激活 R T, E 分别与另一类受体 ( 以糖 基磷 脂酰基醇 键锚定 在细 胞表面 ) R lG R 2 G R 3、 F a F a、 F a 、 F a G R 4结 合形 成复合 物 , 能与 才 R T结合 引起信号传递 。 E

RET基因多态性与先天性巨结肠患病风险研究的开题报告

RET基因多态性与先天性巨结肠患病风险研究的开题报告

RET基因多态性与先天性巨结肠患病风险研究的开
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先天性巨结肠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畸形,发病率约为每2500-5000人
中1人。

它的主要特点是大肠的一部分或所有部分非常扩张,而导致消
化道功能障碍。

目前,先天性巨结肠的发病机制还不清楚,但研究表明,一些基因变异可以影响先天性巨结肠的风险。

与先天性巨结肠相关的基
因中,RET基因是一个重要的候选基因,因为它在胚胎期间参与了肠道
神经系统的形成和发育。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RET基因多态性与先天
性巨结肠患病风险的关系。

二、研究内容
1. 研究对象:
本研究将招募100例先天性巨结肠患者和100例健康对照者。

通过
核酸提取和PCR扩增RET基因的相关片段,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基因分型分析。

2. 研究方法:
(1)样本采集:通过临床检查和手术取样获得先天性巨结肠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的血液或肠道组织样本。

(2)DNA提取:从样本中提取DNA,通过PCR扩增RET基因的相关片段。

(3)SNP分型:使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或直接测序方法,分析RET基因多态性位点的分型,包括rs2435357、rs2075912和rs1800858。

(4)统计分析: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RET基因多态性与先天性巨结肠患病风险之间的相关系数。

三、研究意义
本研究将有助于深入了解RET基因多态性与先天性巨结肠发病风险的关系,为先天性巨结肠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基础知识和临床参考。

此外,该研究结果还将有助于遗传咨询师或肿瘤学家向家族成员提供基因遗传咨询。

Ret和GDNF蛋白在先天性巨结肠中的表达

Ret和GDNF蛋白在先天性巨结肠中的表达
[ 摘 要 ]目的 : 讨 R t G N 探 e 和 D F蛋 白二者表达与先天性 巨结肠 ( ) HD 的关 系。方法 : 对我 院 20 0 2年至 2 0 06年
手术切除的经病理诊断为 H D的标本 5 2例进行免 疫组化 R t G N e 和 D F染 色, 显微镜 下观察 。结 果 :2例 HD扩 张段 5
测定 血流变学 指标在高血压病的发展过程及治疗过程 中具有
重要 的价值 。
参考文献 :
正常妊娠时血 液稀释 , 红细胞 比积 下降 , 全血黏 度降 低 , 血浆黏度在孕早期轻度下降 , 中晚期升高 , 孕 红细胞聚集性增
强, 但其变形能力也增强 。与产前 比, 产后 7天全血 黏度 明显
者的血液流变学异常是 脑血栓促 成 因素 或伴 随的危 险因素 。 由此认为 , 血流变学 是高血压 与脑血 管病 间的重要 因素 。两
者间相互影响 。另 外血 液黏 度与左 心 室心 肌肥 厚 的质量
形成 原因之一。高血压的心脑肾三大并发症与高血压患者处 于高黏 、 高聚 、 高凝 状态密 切相关 。因此 , 在治疗 高血压 病和 预防高血压的心脑肾并发症时 , 常规应用 降压药外 , 除 可适 当 加用 抗凝 、 抗聚 、 降低血液黏稠度和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的药
维普资讯
实用医技杂志 20 0 7年 4月第 1 4卷 第 1 2期 ( 刊 ) J MT, pi 0 7 V 11 N .2 I u dE eyTnD y ) 旬 P A r.2 0 , 0.4, 0 1 (s e vr e as l s
・1 7 ・ 59
(O :2 -2 . 2 ) 3 53 6
[ ] 黄巧莉. 6 高血压 的血液流 变学观 察分析 [ ] 右江 医学,0 1 1 J. 2 0 , (9 :5 2 )3. [ ] 牛联芳 , 7 严琪. 高血压 患者血 液流 变学检 测的 意义[ ] 云 南医 J.

RET基因功能性单核苷酸多态与先天性巨结肠风险

RET基因功能性单核苷酸多态与先天性巨结肠风险
病例组 ( n= 52) n ( 例数 ) 性别 男性 女性 临床表型 短肠型 长段型 全肠型 40 12 43 7 2 ( 76 . 9) ( 23 . 1) ( 82 . 7) ( 13 . 5) (3 . 8) 92 28 ( 76. 7) ( 23. 3) (% ) 对照组 ( n = 120) n ( 例数 ) (% )
研究探讨 RET 启动子区的两个功能性单核苷酸多态 – 5G /A 和 – 1A /C 与先天性 巨结肠遗传 易感性的 关系 。 方法 以聚合 酶链反应 ( PCR ) 和直接测序 ( d irect- squenc ing) 分析方法 , 检测了 52 例先天性巨结 肠病人和 120 例正 常对照者 RET – 5G /A 和 – 1A /C 的基因型 , 比较不同基因型与 先天性巨结肠风险的相 关性 。 结果 RET – 5AA 和 – 1CC 基 因型频 率在先 天性巨结肠患者和正 常对照中的分布有显著性差异 ( P 值分别为 < 0 001 和 0 003), 携带 RET – 5AA 和 – 1CC 基 因型者 罹患先天性 巨结 肠的 风险 分别 是携 带 RET – 5GG 和 – 1AA 基因 型者 的 11 40 倍 ( 95% CI , 2 89 – 53 09 ) 和 4 65 倍 ( 95 % CI , 0 98 – 32 30) 。 此外 , 单倍型分析发现 , 同时携 带两种风险等位基因的 A C 单倍型者的患病风险比携带 G A 型者增高了 4 38 倍 ( 95% C I , 2 53 – 11 90) 。 结论 人先天性巨结肠的遗 传易感因素 。 RET 基因功 能性单核 苷酸多态 – 5G /A 和 – 1A /C 多态可能 是中国
关键词 : 先天性巨结肠 ; R ET; 基因单核苷酸多态 ; 分子遗传学 中图分类号 : R 394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006- 9534 ( 2006) 12- 0022- 03 Assoc iation s between genetic polymorph ism s in RET and risk of H irsch sp rung s d isease in a Ch inese popu lation . WANG B in, LIU L ei , LI Su - y i , et al. (D ep t of Surgery, Shenzhen Child H osp ital, Shenzhen, China, 518026 ) Abstrac t : O b jec tive : H irschsprung s d isease ( HSCR ) is a congenita l disorde r character ized by an absence of gang lion cells in the nerve p lexuses o f the lower dig estive tract . T he m ajor HSCR gene is the receptor tyrosine k inase RET, in wh ich the promo ter poly m orphisms- 5G /A and- 1A /C we re identified to be functiona. l T h is case- con tro l study exam ined the contribution of these poly m or ph is m s to susceptib ility o fH SCR. M ethods : G eno types w ere de ter m ined in 52 patients w ith HSCR and 120 norma l contro ls. The ad jus ted odds ratios ( OR s) and 95 % confidence intervals ( CIs) w ere ca lcu la ted using log istic reg ression m ode.l R esu lts : W e found a s ig n ifican tly increased risk o fH SCR assoc ia ted w ith hom ozygous geno types o f the RET – 5AA o r RET – 1CC compared w ith the RET – 5GG ( OR = 11 40 , 95% C I , 2 89 – 53 09) or RET – 1AA ( OR = 4 65 , 95% CI , 0 98 – 32 30) geno types , respectiv ely . Furthe r mo re , haplotypes ana lysis ind icated tha t the A C hap lotype increases the risk ofH SCR co m pared w ith G A hap lo type . Conclusion: T 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R ET functional po lym orph isms – 5G /A and – 1A /C m ay be g enetic susceptib ility factors fo r HSCR a m ong Ch inese . K ey word s : H irschsprung s d isease ; RET; Po lymo rph is m; M o lecular gene tics ( 13 . 5 % ) 和 全 肠 型 2 例 ( 3. 8 % ) 。其 中 男 性 40 例 ( 76. 9% ), 女性 12 例 ( 23. 1% ), 患儿最 小年 龄为 2 月 , 最大 年龄 为 5 岁 , 中位年龄 为 6 个月。正常对 象 120 例为同一 时间段 来本院体检儿童 , 包括 92 例男性 ( 76. 7% ) 和 28 例女性 ( 23. 3% ), 年龄 为 3~ 6 岁 , 研究对象的资料如下表。 表 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㊀㊀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300266ꎬ81771620)ꎻ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142029)ꎻ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个人基金资助项目(2013D003034000007)ꎻ北京市科技新星基金资助项目(Z151100000315091ꎬZ171100001117125)作者单位:100020㊀北京ꎬ首都儿科研究所遗传研究室通讯作者:姜茜ꎬ副研究员ꎬ硕士生导师ꎬ电子信箱:teaco@126.com先天性巨结肠与RET基因的相关研究进展王㊀慧㊀姜㊀茜摘㊀要㊀RET原癌基因编码酪氨酸激酶受体ꎬ在细胞的增殖分化和迁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ꎮ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diseaseꎬHSCR)是由于肠神经嵴细胞(entericneuralcrestcellsꎬENCCs)在肠道内的移行㊁种植过程中发生异常ꎬ致使远端肠道缺乏神经节细胞ꎬ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小儿消化道畸形ꎮ研究证实RET原癌基因为主要易感基因ꎮ本文就近年来RET基因与HSCR发生㊁发展关系的国内外研究进行综述ꎮ关键词㊀先天性巨结肠㊀RET基因㊀肠神经系统中图分类号㊀R72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㊀A㊀㊀㊀㊀DOI㊀10.11969/j.issn.1673 ̄548X.2019.03.033㊀㊀RET蛋白是由RET原癌基因编码的一种跨膜蛋白ꎬ属于酪氨酸激酶受体ꎬRET蛋白在肠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ꎮ胚胎发育时期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肠神经嵴细胞在肠道中的迁移㊁增殖和分化发生异常ꎬ致使远端肠道神经节细胞缺如ꎬ导致HSCR的发生ꎮ本文就RET基因的结构㊁功能及其调控网络的异常表达对HSCR的影响等近期研究进展进行综述ꎮ㊀㊀一、RET原癌基因1.RET的分子的结构:RET原癌基因位于10号染色体长臂ꎬ全长60000ꎬ由21个外显子组成ꎬ编码一种含有1114个氨基酸的酪氨酸激酶受体超家族蛋白[1ꎬ2]ꎮRET蛋白包含3个结构域:细胞外配体结合结构域(extracellularregions)㊁跨膜结构域(transmem ̄branedomainꎬTMD)以及细胞内的酪氨酸激酶(tyro ̄sinekinaseꎬTK)结构域(图1)ꎮ不同结构域内的碱图1㊀RET基因的结构示意图及突变位置A.箭头所示第1062位置之后连接9个或51个氨基酸ꎬ为RET蛋白的2种主要形式ꎻB.所示突变均经过体外细胞功能验证441基突变导致的HSCR的机制有所不同(表1)ꎮRET基因的3ᶄ-端的可变剪接形成3种转录本ꎬ分别被命名为RET51㊁RET43和RET9[3]ꎮ其中RET51和RET9为主要形式ꎬ在各物种间高度保守ꎮRET51和RET9相关的信号复合物并不完全相同ꎬ表明不同RET亚型介导的生理功能也不尽相同ꎮ2.RET蛋白的表达和激活:RET原癌基因编码跨膜酪氨酸激酶受体ꎬ在人体大部分组织中均有表达ꎬRET蛋白与相应配体如GDNF(glialcellline-de ̄rivedneurotrophicfactor)等结合ꎬ促进受体二聚化ꎬ激活下游信号通路ꎬ进而刺激细胞增殖㊁分化和迁移ꎮ相关功能研究显示ꎬRET蛋白的磷酸化及其受体-配体复合物的形成是RET信号通路转导中的重要步骤ꎮRET蛋白的磷酸化即其活化形式ꎬ发挥生物学功能ꎮ人体内有4种配体可诱导其活化ꎬ分别是GD ̄NF㊁artemin(ARTN)㊁persephin(PSPN)和neurturin(NRTN)ꎬ统称为GDNF配体家族(GDNFfamilylig ̄andsꎬGFLs)[4]ꎮ二㊁先天性巨结肠肠神经嵴细胞在胎儿期5~12周时由神经嵴细胞(neuralcrestcellꎬNCC)移行种植于整个肠道ꎮ如NCC在肠道内移行㊁种植过程发生异常引起远端肠道缺乏神经节细胞ꎬ即可导致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 ̄prungdiseaseꎬHSCR)ꎮHSCR是最常见的小儿消化道畸形ꎬ属于典型的肠神经系统(entericnervoussys ̄temꎬENS)发育异常疾病ꎮHSCR在活产婴儿中的平均发生率约1/5000ꎬ存在明显种族差异ꎬ亚洲人群发病率最高ꎬ为1/3571ꎮ中国属高发生率国家ꎬ男性与女性发生率之比为(2~4)ʒ1[5]ꎮ1.先天性巨结肠的分类:按照肠道缺失神经节细胞的长度可将HSCR分为3种类型ꎬ即短段型(short-segmenthirschsprungdiseaseꎬS-HSCR)㊁长段型(long-segmenthirschsprungdiseaseꎬL-HSCR)以及全结肠型巨结肠(totalcolonicaganglionosisꎬTCA)ꎬ另有罕见的累积全肠型巨结肠[6]ꎮ此外ꎬ按照有无合并其他畸形以及染色体异常ꎬ可将HSCR分为单纯型和综合征型两种[5]ꎬ后者最常见合并21三体畸形ꎬ另有18%患儿同时存在其他器官系统先天畸形ꎬ如胃肠道畸形㊁唇腭裂㊁泌尿生殖道畸形㊁先天性心脏病以及颅面部畸形等[7]ꎮ根据患者其他家族成员中有无HSCR患者ꎬ可分为家族型和散发型HSCR两种[8]ꎮ2.先天性巨结肠的相关基因:遗传学研究表明与HSCR相关的易感基因主要来自ENS发育过程中两条主要的信号通路及与其相关的转录因子[2]:RET㊁GDNF㊁NRTN㊁PSPN㊁EDNRB㊁EDN3㊁ECE1㊁NTF3㊁NTRK3㊁SOX10㊁PHOX2B㊁L1CAM㊁ZFHX1B㊁KI ̄AA1279㊁TCF4㊁PROK1㊁PROKR1㊁PROKR2㊁GFRA1㊁NRG1㊁NRG3㊁SEMA3A㊁SEMA3C和SEMA3D[5ꎬ6]ꎮ但这些基因异常只能解释部分HSCR患者的发病原因ꎬ且大多为综合征型或临床表现较为严重的患者ꎮ随着高通量测序和基因分型技术的广泛应用ꎬ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GWAS)被逐渐运用在包括先天性巨结肠在内的各种复杂疾病易感基因的发掘上ꎬ越来越多的HSCR潜在易感基因被发现ꎬ如最近Zhao等[9]报道的VAMP5和MCC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南方儿童HSCR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ꎮ此外ꎬ基因相互作用也在逐渐进入研究者的视野ꎬ如RET基因编码区罕见突变与NRG1基因内常见变异的共同作用ꎬ修饰基因NRG3㊁MAPK10㊁ZEB2㊁SOX2等的调控作用等[5]ꎮ三㊁RET基因与先天性巨结肠的关系目前HSCR患者检出的已知致病性突变中约有80%来自RET基因ꎬ其中含有大量功能失活(loss-of-functionꎬLOF)突变和新发突变(denovomuta ̄tionsꎬDNMs)ꎬ且靶向外显子测序和全外显子组测序(wholeexomesequencingꎬWES)结果均显示RET基因的有害性变异在HSCR患者中呈明显富集现象[4ꎬ10ꎬ11]ꎮ虽有研究提示环境因素在疾病促发中也可能发挥一定作用ꎬ如HSCR的发生与患者母亲怀孕期间的BMI值增高及胎儿早产均有一定关系ꎬ但遗传因素在HSCR的发病中依然占据重要地位[12]ꎮ与HSCR可能相关的致病性基因有24个ꎬ但以RET基因为主ꎮ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在离体细胞模型中修正患者所携带的突变后ꎬ可明显恢复肠神经嵴细胞的正常功能ꎬ进一步说明RET基因突变在HSCR发病中的重要致病作用[13]ꎮRET基因突变导致RET蛋白表达定位异常㊁糖基化或磷酸化水平异常ꎬ以及一些其他基因或调节因素如miRNA或基因的甲基化调控异常导致RET表达降低时ꎬ都将影响RET蛋白在细胞内的功能ꎬ进一步影响细胞的增殖分化和迁移ꎬ从而导致HSCR的发生[6ꎬ14~16]ꎮ1.RET蛋白在肠神经系统发育中的作用:RET蛋白及其信号通路参与调节细胞的增殖㊁迁移和分化ꎮRET基因表达异常将导致ENCCs在肠道内异常定植ꎬ甚至可促进ENCCs的凋亡引起HSCR的发生ꎮ541既往动物模型实验表明RET蛋白表达降低可导致小鼠结肠内的肠神经元细胞广泛死亡ꎬ当基因表达量低于30%时即表现出明显的无神经节细胞缺陷表型ꎬ表明HSCR的发生㊁发展与RET基因的表达水平或功能活性存在明显剂量依赖效应[17]ꎮ2.RET基因编码区变异:编码区(codingse ̄quencesꎬCDS)突变主要包括同义突变㊁无义突变㊁移码突变和错义突变等ꎮ其中同义突变虽然没有改变基因编码的氨基酸ꎬ如RET基因的c135G>A(p.A45A)㊁c2307T>G(p.L769L)和c1296G>A(p.A432A)ꎬ但等位基因的分布和HSCR的发生㊁发展及严重程度密切相关[18]ꎮ无义突变导致RET基因编码的RET蛋白提前终止ꎬ形成的截短蛋白对功能影响较大ꎮHSCR患者中的RET基因突变以错义突变为主ꎬ突变后多数导致RET蛋白在细胞内定位发生改变ꎬ或影响RET蛋白的糖基化㊁磷酸化ꎬ进而不同程度地影响RET蛋白活性[14]ꎮ不同位置的RET基因突变导致的RET蛋白功能改变不一(表1)ꎮRET基因的c.341G>A(p.R114H)突变在中国6%~7%的HSCR患儿中被发现ꎬ但在高加索人群中并未发现这一变异ꎬ推测为中国人群的创始者突变(foundermutation)[19]ꎮ表1㊀不同位置RET突变影响蛋白质功能的主要机制突变位置突变导致RET蛋白所受影响细胞外结构域突变使RET蛋白糖基化水平下降ꎬ干扰RET蛋白成熟并阻碍其向细胞膜转运ꎬ破坏其与配体的结合细胞外半胱氨酸结构域突变破坏RET蛋白的糖基化ꎬ使蛋白插入至细胞膜受损酪氨酸激酶结构域降低RET细胞内酪氨酸激酶活性ꎬ影响RET下游信号的转导Y1062附近氨基酸Y1062位置突变破坏了RET与其信号分子的结合ꎬ阻碍RET信号通路的激活调节序列RET基因增强子区域突变将影响RET基因的表达量ꎬ导致细胞内RET基因的mRNA水平降低㊀㊀某些RET基因的LOF突变在HSCR患者发病过程中属于必要不充分条件[6]ꎮ如单独的RET基因编码区突变可能并不足以导致HSCR发生ꎬ需累积其他微效基因[20]ꎮRET基因编码区突变在合并内含子变异时ꎬ可显著增加患病风险ꎮ2017年开展的一项跨种族全基因组Meta分析结果显示ꎬRET基因编码区错义突变p.Asp489Asn(rs9282834)与增强子rs2435357的风险等位基因共存时ꎬ其患病风险的OR值从1.1增加至16.7[16]ꎮ随着测序技术的成熟ꎬ更多的RET基因罕见突变在HSCR患者中被发现ꎬ其中近5年发现的RET新发突变详见表2ꎮ表2㊀近5年报道的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的RET基因新发突变碱基变化氨基酸变化突变类型患者性别巨结肠类型参考文献c.229C>Tp.Arg77Cys错义突变男全[11]c.254G>Ap.Trp85X无义突变男全[11]c.754G>Tp.Glu252X无义突变男全[11]c.789C>Gp.Tyr263X无义突变女长[11]c.2308C>Tp.Arg770X无义突变男全[11]c.2333delTp.Val778Alafs∗1移码突变男短[11]c.2578C>Tp.Gln860X无义突变男全[11]c.200insTCCp.Arg67insLeu插入突变女全[11]c.2802-2A>G-剪接位点突变女短[11]c.2765C>Ap.Ser922Tyr错义突变女短[21]c.352delCp.Leu118Cysfs∗105移码突变∗∗[22]c.1196C>Tp.Pro399Leu错义突变∗∗[20]c.431G>Ap.Arg144His错义突变男短[14]c.2267C>Tp.Ala756Val错义突变男短[14]c.809C>Tp.Pro270Leu错义突变未知未知[14]c.235C>Tp.Arg79Trp错义突变男短[14]c.1880-4A>G-剪接位点突变男短[14]㊀㊀∗表示携带该突变的患者中男女均有受累ꎬ且巨结肠类型不一ꎻ-表示预测为剪接位点突变ꎬ但并未进一步验证 641㊀㊀3.RET基因的甲基化与HSCR: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ꎬCpG岛甲基化水平对基因表达的影响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ꎮRET基因启动子区富含5ᶄ-CG-3ᶄ序列ꎬ其表达受DNA甲基化的高度调控ꎮ研究表明维甲酸可通过调节RET基因启动子区5ᶄ-CG-3ᶄ富含区的DNA甲基化水平来调控RET基因的表达ꎮ另有研究证实RET基因启动子区的CpG岛甲基化程度可能是指示结肠癌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标志ꎬ表明RET基因的表达受其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的调控ꎬ推测这一机制有可能在HSCR疾病发生中也发挥一定作用[21]ꎮ4.RET基因与其他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RET蛋白的表达不足或功能异常都将影响ENCCs在肠道内的增殖㊁迁移和分化ꎮ很多基因可通过复杂的网络作用干扰RET信号通路ꎬ进而导致HSCR的发生ꎮ如Nrg1可干扰GDNF对神经元分化的诱导作用ꎬ且GDNF能通过下调其受体ERBB2基因的表达水平来负向调控Nrg1信号传导[22]ꎻ另外一些基因则可通过直接调控降低RET基因的表达导致HSCR的发生ꎬ如先天性中枢性低通气综合征(congenitalcentralhy ̄poventilationsyndromeꎬCCHS)中ꎬPHOX2B基因变体降低了RET基因启动子的反式激活作用ꎬ从而导致RET基因的表达下降致使患者出现HSCR的表型[23]ꎮ近期研究表明L1cam作为SOX10的修饰基因可调控SOX10的表达ꎬ后者可直接参与调控RET基因的表达ꎬ因此L1cam也被列为HSCR的候选基因之一[6ꎬ22]ꎮ图2㊀HSCR发生模式图RET基因的表达受miRNA㊁GATA2㊁RARB㊁SOX10及RET的CpG岛的甲基化水平等多种因素调控ꎮ此外ꎬRET基因的编码区突变可通过直接影响蛋白在细胞膜上的定位及其磷酸化水平和受体与GDNF㊁GFRa1的相互作用影响下游蛋白ERK和STAT3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及其功能ꎮ上述功能发生缺陷时均可导致ENCCs在肠道内的异常定植741㊀㊀5.miNRA对RET的调控作用:MiRNA是小的非编码RNAꎬ研究表明ꎬmiRNA通过与靶基因互补结合触发后者mRNA的降解或抑制其翻译来调控靶基因的表达ꎮ目前研究表明ꎬmiR-218-1可通过调控RET和PLAG1基因异常表达导致HSCR的发生ꎮ进一步分析显示ꎬ在HSCR患者的狭窄段肠组织中5种miRNA(hsa-miR-142-3p㊁hsa-miR-142-5p㊁hsa-miR-146b-5p㊁hsa-miR-369-3p和hsa-miR-429)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ꎬ而hsa-miR-885-3p则明显下调ꎮ这些差异表达的miRNA均参与RET信号通路的调控[15]ꎮ此外ꎬlncRNA在HSCR发生中的作用也被逐渐发现ꎬ但其具体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ꎮ6.基因调控网络(generegulatorynetworkꎬGRN)异常与HSCR:基因表达调控是生物个体发育的重要基础ꎬ因此基因在生物个体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应该作为GRN的一部分来看待ꎬ而不是孤立地研究基因的功能ꎮ2016年经体外实验㊁胎鼠实验及人类胎儿肠道样本表达的研究表明ꎬRET基因的3个顺式调控原件(cis-regulatoryelementsꎬCREs)中的风险等位基因组合可协同降低RET基因的表达ꎬ同时调节RET基因相应转录因子的表达致使RET基因的GRN失常[6]ꎮ该研究还发现ꎬ分别与RET-7㊁RET-5.5㊁RET+3相结合的转录因子RARB㊁GATA2㊁SOX10在胎鼠体内的表达具有时空特性ꎬ且每一种转录因子的作用时间各不相同ꎮRARB表达水平降低时引起的RET基因表达降低程度不如SOX10和GATA2明显ꎬ提示RARB可能还有其他可替代的未知转录因子在体内发生作用ꎮ该项研究还表明ꎬSOX10基因表达量的轻微下降就可导致RET基因表达明显减少ꎬ表明SOX10在RET基因中的转录调节作用最强ꎮ在人类胎儿肠道样本的检测中还发现ꎬ不同的CRE组合虽然造成一定程度的RET基因及其转录因子SOX10和GATA2的降低ꎬ但在RET信号转导通路中GDNF和GFRA1组分的表达却明显增加ꎬ表明胚胎发育期人类肠道中可能还有其他转录因子或增强子在RET基因的GRN中发挥作用ꎮ7.RET基因的嵌合体变异:近年来研究表明ꎬ越来越多的遗传性疾病的发生㊁发展与嵌合体变异密切相关ꎮ2014年Jesus和Haase分别在两个先天性巨结肠家系中的非巨结肠患者中检测出嵌合体突变ꎮ同年ꎬMoore和Zaahl等通过对56个石蜡包埋肠组织标本RET基因两个snp的基因型分析认为ꎬRET基因的体细胞突变可能存在于无神经节细胞的肠组织中ꎮ2017年本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显示ꎬ在9例HSCR患儿中检出RET基因突变ꎬ其中对8例患者父母有DNA样本的家庭做了进一步Sanger测序检测ꎬ在其中2个家庭患者父母外周血样本中检出与先证者相同位点的较小的突变峰ꎬ表明这两个家庭的亲本属于嵌合体变异[11]ꎮ进一步深度测序发现另外6个家系中两个患儿体内多组织RET突变等位基因频率各不相同且显著偏离50%ꎮ由此可见ꎬ这两个患儿的突变不是发生在受精卵结合前ꎬ而应是由胚胎发育早期合子形成后的变异造成的ꎻ另有两个家庭的亲本DNA中发现了极低水平的突变等位基因(频率为1%~4%)ꎮ因此既往HSCR患者中RET基因嵌合体变异的频率和程度存在被严重低估的可能ꎮ对于新发突变(尤其是严重突变)携带者所在家庭ꎬ应采用具有足够敏感度的深度测序来验证其父母或患者自身是否存在嵌合体变异ꎬ从而为疾病再发风险评估以及患者后代临床表型的严重程度预测提供更加可信的依据ꎮ综上所述ꎬHSCR是典型的多个基因共同参与的复杂人类遗传病ꎬ同时与环境因素如孕母的肥胖㊁胎儿早产等也有一定关系[12]ꎮRET基因在肠神经嵴细胞的发育过程中占据重要作用ꎬ当RET蛋白在细胞内的定位发生改变ꎬ或其糖基化㊁磷酸化水平出现异常时ꎬ将导致RET功能失常并进一步影响ENCCs在肠道内的定植ꎬ最终引起相关表型ꎮMiRNA㊁RET基因内含子㊁增强子区域及SOX10㊁RARB㊁GATA2㊁PHOX2B等转录调控基因因子也可调节RET的表达ꎬ这些元件功能出现异常时也可引起HSCR临床表型ꎮ随着基因检测技术和相关功能研究手段的发展ꎬ越来越多的罕见突变在HSCR患者中被鉴定ꎬ使人们对HSCR的发病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ꎬ这对HSCR的临床治疗㊁遗传咨询以及肠神经系统发育的研究都将具有重大意义ꎮ参考文献1㊀GreyWꎬHulseRꎬYakovlevaAꎬetal.TheRETE616Qvariantisagainoffunctionmutationpresentinafamilywithfeaturesofmultipleendocrineneoplasia2A[J].EndocrPatholꎬ2017ꎬ28(1):41-482㊀SergiCMꎬCaluseriuOꎬMcCollHꎬetal.Hirschsprungᶄsdisease:clin ̄icaldysmorphologyꎬgenesꎬmicro-RNAsꎬandfutureperspectives[J].PediatrResꎬ2017ꎬ81(1-2):177-1913㊀PanZWꎬLiJC.Advancesinmoleculargeneticsofhirschsprungᶄsdis ̄ease[J].AnatomicalRecordAdvancesinIntegrativeAnatomyandEvolutionaryBiologyꎬ2012ꎬ295(10):1628-16384㊀BahramiAꎬJoodiMꎬMoetamani-AhmadiMꎬetal.Geneticback ̄841groundofHirschsprungdisease:abridgebetweenbasicscienceandclinicalapplication[J].JCellBiochemꎬ2017ꎬ119(1):28-335㊀McKeownSJꎬStampLꎬHaoMMꎬetal.Hirschsprungdisease:adevel ̄opmentaldisorderoftheentericnervoussystem[J].WileyInterdiscipRevDevBiolꎬ2013ꎬ2(1):113-1296㊀ChatterjeeSꎬKapoorAꎬAkiyamaJAꎬetal.Enhancervariantssyner ̄gisticallydrivedysfunctionofageneregulatorynetworkinHirschs ̄prungdisease[J].Cellꎬ2016ꎬ167(2):355-3687㊀ZhangJR.ZhangZB.SyndromicHirschsprungᶄsdiseaseanditsmodeofinheritance[J].ChinJContempPediatrꎬ2018ꎬ20(5):428-4328㊀HendersonDꎬZimmerJꎬNakamuraHꎬetal.Hirschsprungᶄsdiseaseintwins:asystematicreviewandmeta-analysis[J].PediatrSurgIntꎬ2017ꎬ33(8):855-8599㊀ZhaoJꎬXieXꎬYaoYꎬetal.AssociationofVAMP5andMCCgeneticpolymorphismswithincreasedriskofHirschsprungdiseasesusceptibil ̄ityinSouthernChinesechildren[J].Aging(AlbanyNY)ꎬ2018ꎬ10(4):689-70010㊀GuiHꎬSchriemerDꎬChengWWꎬetal.Wholeexomesequencingcou ̄pledwithunbiasedfunctionalanalysisrevealsnewHirschsprungdis ̄easegenes[J].GenomeBiolꎬ2017ꎬ18(1):48-6011㊀JiangQꎬLiuFꎬMiaoCꎬetal.RETsomaticmutationsareunderrecog ̄nizedinHirschsprungdisease[J].GenetMedꎬ2018ꎬ20(7):770-77712㊀LöfGranströmAꎬSvenningssonAꎬHagelEꎬetal.Maternalriskfactorsandperinatalcharacteristicsforhirschsprungdisease[J].Pediatricsꎬ2016ꎬ138(1):e2015460813㊀LaiFPꎬLauSTꎬWongJKꎬetal.Correctionofhirschsprung-associat ̄edmutationsinhumaninducedpluripotentstemcellsviaclusteredregularlyinterspacedshortpalindromicrepeats/Cas9ꎬrestoresneuralcrestcellfunction[J].Gastroenterologyꎬ2017ꎬ153(1):139-15314㊀WidowatiTꎬMelhemSꎬPatriaSYꎬetal.RETandEDNRBmutationscreeninginpatientswithHirschsprungdisease:functionalstudiesanditsimplicationsforgeneticcounseling[J].EurJHumGenetꎬ2015ꎬ24(6):823-82915㊀LiSꎬWangSꎬGuoZꎬetal.miRNAprofilingrevealsdysregulationofRETandRET-regulatingpathwaysinHirschsprungᶄsdisease[J].PLoSOneꎬ2016ꎬ11(3):e015022216㊀TangCSꎬGuiHꎬKapoorAꎬetal.Trans-ethnicmeta-analysisofge ̄nome-wideassociationstudiesforHirschsprungdisease[J].HumMolGenetꎬ2016ꎬ25(23):5265-527517㊀UesakaTꎬNagashimadaMꎬYonemuraSꎬetal.DiminishedRetexpres ̄sioncompromisesneuronalsurvivalinthecolonandcausesintestinalaganglionosisinmice[J].JClinInvestꎬ2008ꎬ118(5):1890-189818㊀Garcia-BarcelóMMꎬShamMHꎬLuiVCꎬetal.ChinesepatientswithsporadicHirschsprungᶄsdiseasearepredominantlyrepresentedbyasingleREThaplotype[J].JMedGenetꎬ2003ꎬ40(11):e12219㊀CornesBKꎬTangCSꎬLeonTYꎬetal.Haplotypeanalysisrevealsapos ̄siblefoundereffectofRETmutationR114HforHirschsprungᶄsdis ̄easeintheChinesepopulation[J].PLoSOneꎬ2010ꎬ5(6):e1091820㊀SribudianiYꎬChauhanRKꎬAlvesMMꎬetal.IdentificationofvariantsinRETandIHHpathwaymembersinalargefamilywithhistoryofHirschsprungdisease[J].Gastroenterologyꎬ2018ꎬ155(1):118-12921㊀TorroglosaAꎬAlvesMMꎬFernandezRMꎬetal.EpigeneticsinENSde ̄velopmentandHirschsprungdisease[J].DevBiolꎬ2016ꎬ417(2):209-21622㊀WallaceASꎬSchmidtCꎬSchachnerMꎬetal.L1camactsasamodifiergeneduringentericnervoussystemdevelopment[J].NeurobiolDisꎬ2010ꎬ40(3):622-63323㊀DiZanniEꎬAdamoAꎬBelligniEꎬetal.CommonPHOX2Bpoly-ala ̄ninecontractionsimpairRETgenetranscriptionꎬpredisposingtoHir ̄schsprungdisease[J].BiochimBiophysActaꎬ2017ꎬ1863(7):1770-1777(收稿日期:2018-06-20)(修回日期:2018-07-04)(上接第139页)4㊀范志松ꎬ左静ꎬ李勇ꎬ等.实体肿瘤中G-CSF和G-CSFR的表达及作用的研究进展[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ꎬ2015ꎬ31(10):1145-11475㊀顾昊ꎬ钱亚云ꎬ刘延庆ꎬ等.集落刺激因子-1通路对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调节作用[J].中华全科医学ꎬ2015ꎬ13(10):1687-16906㊀MoritzAꎬLiYꎬGuoAꎬetal.Akt-RSK-S6-kinasesignalingnet ̄worksactivatedbyoncogenicreceptortyrosinekinases[J].SciSignalꎬ2010ꎬ3(136):ra647㊀王凤琴ꎬ章许晶.黏着斑激酶在鼻咽癌细胞系6-10B中的表达及其对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ꎬ2016ꎬ36(23):5844-58468㊀孙春凤.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结构和功能[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ꎬ2013ꎬ48(3):330-3329㊀张波ꎬ李航ꎬ杨永生ꎬ等.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物与乳腺癌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诊断学ꎬ2013ꎬ17(8):1534-153710㊀张明明ꎬ徐玉清.MMP-2和MMP-9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J].国际肿瘤学杂志ꎬ2012ꎬ39(11):820-82311㊀曹敏ꎬ卢宁.CD147与MMP-2和MMP-9在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ꎬ2015ꎬ21(7):1209-121112㊀HuangLꎬXuXꎬHaoY.ThepossiblemechanismsoftumorprogressionviaCSF-1/CSF-1Rpathwayactivation[J].RomJMorpholEm ̄bryolꎬ2014ꎬ55(Suppl2):501-50613㊀AllavenaPꎬMantovaniA.Immunologyintheclinicreviewseriesꎻfo ̄cusoncancer:tumour-associatedmacrophages:undisputedstarsoftheinflammatorytumourmicroenviron-ment[J].ClinExpImmunolꎬ2012ꎬ167(2):195-20514㊀LeeCLꎬBlumJMꎬKirschDG.Roleofp53inregulatingtissuere ̄sponsetoradiationbymechanismsindependentofapoptosis[J].TranslCancerResꎬ2013ꎬ2(5):412-42115㊀DaiWꎬKlonerRA.Potentialroleofrenin-angiotensinsystemblock ̄adeforpreventingmyocardial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andremode ̄lingaftermyocardialinfarction[J].PostgradMedꎬ2011ꎬ123(2):49-55(收稿日期:2017-08-12)(修回日期:2017-09-19)94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