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力的合成教案
《力的合成》公开课教学设计

《力的合成》公开课教学设计《力的合成》公开课教学设计一、主题力的合成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也是高中物理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本次公开课,我们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力的合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且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二、目的1、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让学生掌握力的合成的方法和技巧。
3、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力的合成的知识。
三、教学大纲1、力的概念和基本要素。
2、力的合成方法: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正交分解法等。
3、实践应用:如何应用力的合成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桥梁、建筑结构等。
四、教学流程1、引入:通过实际案例引出力的合成概念,让学生了解学习目标。
2、呈现:通过演示实验和动画,让学生了解力的合成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过程。
3、概括:引导学生概括力的合成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并举一反三地应用在实际问题中。
4、练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深入掌握力的合成的方法和技巧。
5、评估:通过测试和作业,评估学生对力的合成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和解决,让学生了解力的合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任务驱动:通过设置实际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力的合成的方法和技巧。
3、互动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交流,让学生在互相启发中深入理解和掌握力的合成知识。
六、评估方式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
2、测试和作业:通过小测验、作业和实践报告等,评估学生对力的合成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3、小组讨论和互动交流: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互动交流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资源1、实验器材和设备:用于演示实验和实际操作,如力传感器、小车、绳子等。
2、教学视频和动画:用于辅助教学,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力的合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3、教学PPT和教案:用于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包括教学大纲、知识点总结、例题解析等内容。
高中物理力合成教案

高中物理力合成教案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力的合成,掌握力合成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1. 力的合成概念2. 力合成的基本原理3. 力合成的计算方法教学目标:1. 理解力合成的概念,能够描述力的合成过程。
2. 掌握力合成的基本原理,能够应用力的合成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3. 能够运用力的合成的计算方法计算合成力的大小和方向。
教学重点:1. 理解力的合成概念2. 掌握力合成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教学难点:1. 理解力合成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2. 掌握力合成的计算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力合成的实际案例,引起学生对力合成的兴趣,并激发学生探究力合成的欲望。
二、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力合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说明力的合成过程。
2. 讲解力合成的计算方法,包括平行力的合成和夹角力的合成。
三、示范(10分钟)教师通过示范具体的力合成计算案例,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力的合成过程和计算方法。
四、练习(15分钟)1. 学生自主练习计算力合成的例题。
2. 学生互相交流讨论解题思路和方法。
五、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学过的内容进行总结,并重点强调力合成的重要性和应用。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册中关于力合成的习题,并进行反思。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力合成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但可能存在一些学生对具体力合成的计算方法仍不够熟练,需要继续进行训练和巩固。
在后续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实例和案例加深学生对力合成的理解和应用。
力的合成教案施志豪

第二章力和力的平衡B 力的合成课题:力的合成设计者:施志豪单位:上海市第二中学一、任务分析力的合成是第二章“力和力的平衡”章节的重点内容.本章的前三课学习了重力、弹力、摩擦力,这节力的合成与下节力的分解,起着纽带的作用,只有学好了力的合成与分解,很好的进行受力分析,才能更好的学习后面的牛顿定律,甚至进而影响到高中物理整个的学习过程,可以说力的合成是高中物理知识学习的基本功,学生只有架构好了这错桥梁,才能顺利的学好高中物理.学者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在前面刚刚学习了重力、弹力、摩擦力,对事物的受力有了一定得认识,比较初中所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这节课对他们来说是进一步研究所必须的。
学者运用实验的手段自己进行实验探究,激发起他们对力学的热情。
本节课以学生实验引入,从学生的生活感受出发,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通过学生动手做力的合成实验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了解力的合成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
通过计算不同范围夹角下合力与分力关系,同时让学生通过观察平行四边形教具,分析归纳出合力的范围,并能将所学知识迁移到现实生活之中。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共点力,理解力的合成概念。
(2)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作图法或者解直角三角形法求合力。
(3)会用橡皮筋、弹簧测力计等实验器材研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过程学习平行四边形定则。
(2)认识力的合成是一种等效替代的方法。
(3)感受矢量与标量的求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态度。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及平行四边形定则。
教学难点: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探究过程。
四、教学资源:一个饮料瓶、一根细线、两个弹簧测力计、一张白纸、图钉、图板、带绳套的橡皮筋、刻度尺、量角器、PPT、FLASH动画等教学资源。
高中物理力的合成于分解教案

高中物理-力的合成与分解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知道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原理。
2. 让学生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能够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2. 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原理3. 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4. 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教学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意义。
2.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现象。
3. 采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4. 采用练习法,巩固学生对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掌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实验,引发学生对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思考。
2. 新课: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原理和方法,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 练习:让学生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 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力的合成与分解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中的应用:介绍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工程、物理等领域中的应用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数学表达: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数学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八、教学反思1. 课堂表现: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教学方法、教学态度和教学效果,找出优点和不足之处。
2. 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3. 教学改进:根据反思和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高中物理分解与合成教案

高中物理分解与合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分解与合成的基本概念,掌握矢量分解与合成的图解法和三角函数法。
2. 能够应用力的合成与分解解决实际问题,如求解斜面上物体所受的合力等。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合成:介绍什么是力的合成,以及如何通过图解法和三角函数法进行力的合成。
2. 力的分解:解释力分解的概念,并演示如何将一个力分解成两个分力。
3. 实例应用:结合具体案例,如斜面上的物体受力分析,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自主探索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
2. 结合实验演示,直观展示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过程。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思路,共同解决问题。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或播放相关视频,激发学生对力的合成与分解主题的兴趣。
2. 讲解基础知识:系统阐述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定义、原理和方法。
3. 示范操作:老师现场演示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图解法和三角函数法。
4. 学生实践:学生动手操作,亲自完成几个力的合成与分解的题目。
5. 实例探讨:围绕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
6. 总结反馈:整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解答学生的疑惑,并进行小结。
五、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力的合成与分解的理解程度。
2. 布置作业,包括计算题和思考题,检验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 定期测验,评估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六、教学资源1. 《高中物理教材》:提供基础理论知识。
2. 多媒体课件:辅助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原理和方法。
3. 实验器材:用于演示实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4. 网络资源:推荐相关在线课程和习题库,供学生自主学习使用。
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物理教案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教案

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物理教案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教案教案主题: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学科:物理年级:高中课时: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理解两个同一直线上的力的合成原理;2. 掌握使用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进行力的合成的方法;3. 能够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力的合成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投影仪、黑板、白板、笔;2. 教学材料:力的合成练习题、实物或图片展示关于力的合成的例子。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引发学生对力的合成的兴趣,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在力的作用下物体的运动将如何改变,有哪些情况会出现力的合成等问题。
与学生一起思考这些问题,并记录学生的回答。
步骤二:概念介绍(15分钟)1. 通过图示和示例来介绍力的合成的概念,解释如果有两个同一直线上的力作用在物体上,它们可以合成一个等效的力。
2. 向学生介绍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讲解如何使用这两种方法来合成力,并通过示例演示其应用。
步骤三:合成实践(20分钟)1. 分配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计算力的合成。
可以在黑板上分别使用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解决之前提出的问题。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享解决方案,并解释他们的答案。
3. 教师进行解答和指导,确保学生理解正确的方法和答案,并纠正他们的错误。
步骤四:拓展应用(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力的合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展示一些例子,如船在水中行驶、汽车在弯道上行驶等情况下的力的合成问题,并引导学生分析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步骤五: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力的合成的重要性和应用,让学生自主思考和总结,并回答一些提问,如力的合成法则有哪些?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的应用场景分别是什么?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引发学生对力的合成的兴趣是很重要的。
通过启发式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并培养他们对物理问题的解决能力。
同时,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提升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应用能力。
高中物理教案力的合成与分解

高中物理教案力的合成与分解高中物理教案:力的合成与分解引言: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对于理解力的大小和方向非常重要。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力的合成1. 引入-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力的合成是指将多个力合成为一个力。
2. 实验- 设计实验,让学生使用力计量仪器在不同方向施加力,并记录实验数据。
- 引导学生通过向量的加法几何法或三角法,求解合力大小和方向。
3. 讲解力的合成原理- 引导学生理解力的合成是力矢量相加。
- 通过图示和示意图,讲解力的合成原理和具体步骤。
4. 练习与讨论- 提供一些力合成的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 引导学生讨论不同合力情况下的结果和应用。
二、力的分解1. 引入-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力的分解是指将一个力分解为多个力的过程。
2. 实验- 设计实验,让学生使用力计量仪器在不同方向施加力,并记录实验数据。
- 引导学生通过向量的减法几何法或三角法,求解分力大小和方向。
3. 讲解力的分解原理- 引导学生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矢量相减。
- 通过图示和示意图,讲解力的分解原理和具体步骤。
4. 练习与讨论- 提供一些力分解的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 引导学生讨论不同分力情况下的结果和应用。
三、应用实例1. 引入- 通过一些实际应用实例,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2. 实例讲解- 提供一些与力的合成与分解相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分析、计算和推理解决问题。
- 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进一步巩固概念和方法。
3. 综合训练- 提供一些综合性的力的合成与分解问题,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 引导学生思考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思路。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力的合成与分解是物理学中重要的基础概念,对于深入理解力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高中物理教案力的合成与分解

高中物理教案力的合成与分解高中物理教案:力的合成与分解引言:本节课将介绍力的合成与分解,这是物理学中重要的概念之一。
力的合成与分解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计算多个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以及将一个力分解成多个力的效果。
通过本节课,学生将能够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原理,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I. 力的合成A. 定义:力的合成是指在同一物体上同时作用的两个或多个力的作用效果的综合结果。
B. 图示法:使用力的向量图来表示合成力。
力的大小和方向分别用向量的长度和箭头所指示。
C. 两个力的合成:介绍平行力和非平行力的合成原理,并通过具体实例演示合力的计算方法。
D. 多个力的合成:介绍多个力的合成原理,并通过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和力的三角形法则计算合力。
II. 力的分解A. 定义:力的分解是指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力的合成。
B. 分解原理:介绍力的分解原理,即将一个力分解为垂直于某一方向的两个力或多个力。
C. 分解方法:介绍力的正交分解和斜向分解的方法,并通过具体实例演示力的分解计算。
III. 应用实例A. 斜面上的物体:通过力的合成与分解,计算物体在斜面上受力情况以及斜面上的摩擦力和重力的分解。
B. 叠加弹簧:通过力的合成与分解,计算叠加弹簧系统的合力和合力方向。
C. 物体的平衡:通过力的合成与分解,解释物体在平衡时合力为零的条件,并应用在平衡问题中。
D. 综合应用:通过综合性问题,综合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结论:通过学习力的合成与分解,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计算多个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将一个力分解成多个力的效果。
力的合成与分解在物理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能够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并为进一步学习力学奠定基础。
致谢:感谢学生对本节课的积极参与和认真学习,也感谢老师的辛勤付出和教导。
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提高学生对力的合成与分解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为今后的物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这里列出参考的物理教材和学术论文,供学生深入学习和进一步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物理力的合成教案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力的合成一、教材分析
力的合成是解决力学的基础和工具,力的合成不过关,后续课的学习中,对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平衡、动量定理、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都无从谈起.力的合成是矢量的合成,是为以后物体受力分析作准备的一节课,理解力的合成需要掌握一种方法,那就是等效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共点力的概念.
2.理解合力与分力是等效替代的关系,会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合成.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理解问题的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树立等效观点,形成等效思想,这是非常重要的处理问题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力的等效替代,使学生领略跨学科知识结合的奇妙,同时领会科学探究中严谨、务实的精神和态度.
教学重点
1.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
三、教学难点
运用等效替代思想理解合力概念是难点.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实验导入
两个女同学把一桶水抬到讲桌上,然后再让一个男同学自己把水提到讲桌上.
在这个实验中两个女同学对水桶的作用效果和一个男同学的作用效果相同.
推进新课
一、力的合成
一个力与几个力产生了同样的效果,可以用这一个力代替那几个力,这一个力是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是这一个力的分力.
当一个物体受到几个力共同作用时,我们常常可以求出这样一个力,这个力的作用效果跟原来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合成.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求几个力的合力的方法.
演示1:两个弹簧秤互成角度地悬挂一个钩码,拉力分别为F1和F2;再用一个弹簧秤悬挂同一个钩码,拉力为F.
分析:F1和F2共同产生的效果与力F产生的效果是相同的,即均使钩码处于静止状态.由于力F产生的效果与力F1和F2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力F就叫做力F1和F2的合力.这种等效代替的方法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方法.
问题: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与分力的大小、方向是否有关如果有关,又有什么样的关系
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
实验设计:一根橡皮条,使其伸长一定的长度,可以用一个力F作用,也可以用2个力F1和F2同时作用.如能想法确定F1和F2以及F的大小和方向,就可知F与F1和F2间的关系.
演示2:将如图3-4-1所示实验装置安装在贴有白纸的竖直平板上.
橡皮条GE在两个力的共同作用下,沿直线GC伸长了EO这样的长度,若撤去F1和F2用一个力F作用在橡皮条上,使橡皮条沿着相同的直线伸长相同的长度,则力F对橡皮条产生的效果跟力F1和F2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力F等于F1和F2的合力,在力F1和F2的方向上各作线段OA和OB,根据选定的标度,使它们的长度分别表示力F1和F2的大小,再沿力F的方向作线段OC,根据选定的标度,使OC的长度表示F的大小.
图3-4-1
学生实验:将白纸钉在方木板上,用图钉固定一橡皮筋,用
两只弹簧秤同时用力互成角度地沿规定方向拉橡皮筋,使橡皮筋
的另一端伸长到O点,记下此时两弹簧秤的示数,这就是分力的
大小,再用一只弹簧秤通过细绳套也把橡皮筋拉到位置O,弹簧秤的读数就是合力的大小,细绳的方向就是合力的方向.用力的图示作出这3个力观察找出3个力之间的关系
演示3:以OA、OB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OACB,画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发现对角线与合力很接近.
问题:由此看来,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不是简单地将两个力相加减.那么互成角度的两个力F1和F2的合力的大小和方向是不是可以用以F1和F2的有向线段为邻边所作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来表示呢下面请同学根据自己的实验数据来验证.
图3-4-2
结论:总结平行四边形定则: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两个力的有向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这就是平行四边形定则.如图3-4-2.
问题:合力F与F1和F2的夹角有什么关系
如果两个分力的大小分别为F1、F2,两个分力之间的夹角为θ,当θ=0°时,它们的合力等于多少当θ=180°时,它们的合力又等于多少
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具体应用方法有两种:
1.图解法
(1)两个共点力的合成:从力的作用点作两个共点力的图示,然后以F1、F2为边作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长度即为合力的大小,对角线的方向即为合力的方向. 用直尺量出对角线的长度,依据力的标度折算出合力的大小,用量角器量出合力与其中一个力之间的夹角θ.
如图3-4-3所示.
图3-4-3
图3-4-3中F1=50 N,F2=40 N,合力F=80 N.
(2)两个以上力的合成:先求出任意两个力的合力,再求出这个合力跟第三个力的合力,直到所有的力都合成进去,最后得到的结果就是这些力的合力.
2.计算法
先依据平行四边形定则画出力的平行四边形,然后依据数学公式(如余弦定理)算出对角线所表示的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图3-4-4
当两个力互相垂直时,如图3-4-4有:
F=2
221F F
tan θ=F 2/F 1.
例1教材例题
例2如图3-4-5所示,一个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在水平方向共受到三个力即F 1、F 2和静摩擦力作用,而且三个力的合力为零,其中F 1=10 N ,F 2=2 N.若撤去力F 1,则木块在水平方向受到的合力为多少
图3-4-5
解析:F 1和F 2的合力F 12=F 1-F 2=8 N ,方向向右,又因物体受三力作用且合力为零,故静摩擦力f =8 N ,方向向左.
若撤去力F 1,则木块受F 2作用而有向左运动的趋势,此时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为 2 N ,方向向右,木块仍保持静止状态,木块在水平方向受到的合力为零.
合力大小的范围:
运用合力与分力关系模拟演示器,让两个力F 1和F 2之间的夹角θ由0°→180°变化,可以得到:
(1)合力F 随θ的增大而减小.
(2)当θ=0°时,F 有最大值F max =F 1+F 2,当θ=180°时,F 有最小值F mi n =F 1-F 2.
(3)合力F 既可以大于,也可以等于或小于原来的任意一个分力. 一般地|F 1-F 2|≤F ≤F 1+F 2
问题:如何求多个力的合力
引导学生分析:任何两个共点力均可以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其合力,因此对多个共点力的合成,我们可以先求出任意两个力的合力,再求这个合力跟第三个力的合力,直到把所有的力都合成进去,最后得到的结果就是这些力的合力.
3.矢量和标量
问题:我们学过许多物理量,如:长度、质量、时间、能量、温度、力、速度等.这些物理量有什么异同
引导学生分析:力、速度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而质量、时间、能量、长度
等物理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前者叫矢量,后者叫标量,矢量的合成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二、共点力
学生自学课本上有关共点力的知识,教师提示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1.什么样的力是共点力
2.你认为掌握共点力概念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3.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有没有适用条件,如果有,适用条件是什么
注:这一部分知识相对简单,可以通过学生自学,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
参考答案:
1.如果一个物体受到两个或更多个力的作用,有些情况下这些力共同作用在同一个点上,或者虽然不是作用于同一个点上,但是他们的延长线交于一点,这样的一组力叫做共点力.
2.掌握共点力时,不仅要看这几个力是不是作用于一个点,还要看它们的延长线是不是交于一个点.
3.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只适用于共点力作用的情况.
五、课堂小结
学生习惯于代数运算,产生定势思维,所以对矢量运算特别不习惯,不易接受.因此在作用效果相同的基础上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关系,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是难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探索是应用的重点.所以,无论从课堂讲解,还是实验的设计操作、习题练习、课后作业等,都应围绕平行四边形定则展开.
七、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