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中语言特色分析

合集下载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特色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特色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特色作者:胡仁强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01期摘要:本文以J.L.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为框架,从两个角度(即作者与读者的交流和小说人物之间的交流)分析了英国著名作家Austen的代表作之一《傲慢与偏见》中反讽的语言特色。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言语行为理论反讽1引言英国哲学家J.L.Austin在他的《论育有所为》(1962)中提出:语言并不仅仅是用来“陈述”、“描写”或“说明”,还通常是用来实施某一种言语行为。

之后美国语言学家Searle(1969)对这一理论加以发展,现在该理论已经成功地应用于哲学、语言学、心理学、文学批评等领域。

国外许多学者对言语行为理论应用于文学作品分析的可行性作了深入的理论性的研究,如Marry Louise Pratt(1977)曾充分地论证了“文学语言”和“普通语言”并无二样。

因而用来研究“普通语言”的理论可以用于文学批评中。

本文以《傲慢与偏见》为文本,从作者与读者进行的交流和作品中人物之间的交流两个角度来分析该小说中反讽的语言特色。

2理论背景——言语行为理论Austin认为,要使“言”成功地有所“为”,即通过语言成功地实施某一行为,有三个条件必须满足。

即三个“恰当条件”:1.说话人必须是具备实施某一行为的条件的人,如:并非任何一个人对着一艘船扔香槟酒瓶并说“I namethis ship Elizabeth,”时这船便命上了名:2.说话人对自己所说的话不能反悔,如在对某人说出了“I give and be-queath my watch to...”后便不能不给:3,说话人必须对自己说出的要去实施的行为抱有诚意。

如果口中说“Ipro-mise...”,心却毫无履行承诺的诚意,许诺就成了空话,说话人只不过是滥用了施为句的句式而已。

诚意条件是实施任何言语行为时所固有的必须条件。

Haverkate(1990)强调指出:“对诚意条件的反讽性的操作是实施任何反讽性的言语行为时所固有的。

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分析《傲慢与偏见》语言特色

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分析《傲慢与偏见》语言特色

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分析《傲慢与偏见》的语言特色摘要语言是塑造文学作品中人物特征与形象的重要载体和基本途径,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的语言特色极为显著。

分析这部作品的语言特色可以发现,反语、白描以及夸张的语言技艺使用方式,均很好地将人物的机智、幽默展现出来,赋予人物一种自然流畅的美感,同时也为整部作品增添了一定的艺术魅力。

本文从作者与读者的宏观视角及小说中人物的微观视角分析中,将言语行为的基本理论与作品的可赏析性进行了充分的结合,以推动《傲慢与偏见》的文本实现更大范畴内的特定范式意义。

关键词:反讽语言行为风格特点文学批评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引言《傲慢与偏见》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的基本题材为婚姻嫁娶与家庭内部风波。

作品表面看去平凡无奇、琐碎无常,但事实上是从小的视角来反映大的社会,以此将人物个性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部作品自其产生开始便表现出强烈的影响力,而这种影响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作者自身的语言表现能力,包括作品内部人物的对话以及作者从受众的角度真实地去感受人物的表现能力后所散发出来的作者与受众之间的有效交流与沟通的能力。

在这部作品中,幽默、风趣、机智的语言对话以及讽刺意味浓厚的对白将人物性格及作品主题很好地展现了出来,促成了这部历史传送的作品的问世。

一言语行为与文学语用从传统语言学角度分析,基本的语言价值表现为对某一事实的固定陈述,这种陈述只表现为两种对立的定位,即正确与错误。

之后英国的哲学家j.l.austin曾经对这一观点提出了自己的质疑,他认为语言的作用事实上应该超脱简单的陈述或者说明的范畴,应该用来实施某一种言语行为,比如采用问题的形式来表达请求,或者采取强烈的语气来表达情感等。

在这一理论提出来之后,很多语言学家开始分析语言作为某种行为的载体所具备的核心理论价值。

美国语言学家searle从语言行为学的角度将言语行为分为阐述类、指令类、承诺类、表达类等几大类,标志着言语行为理论的初步形成。

析《傲慢与偏见》中反讽话语的讽刺幽默诗学效果

析《傲慢与偏见》中反讽话语的讽刺幽默诗学效果

析《傲慢与偏见》中反讽话语的讽刺幽默诗学效果《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该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伊丽莎白和达西之间的故事,揭示了当时英国社会阶层分化和道德观念的弊端。

其中,反讽作为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在小说的语言运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起到了讽刺和幽默的诗学效果。

反讽是一种修辞手法,主要通过上下文的关系,以一种看似矛盾、不合逻辑的方式表达作者的真实意图。

在《傲慢与偏见》中,反讽话语频繁地出现,构成了小说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当伊丽莎白听到达西向她表白时,她的回答是:“我毫不怀疑您会是个极其出色的未婚夫,但如果您的才华能和您的人品一样出众的话,我相信您会是个非常幸福的人。

”这个回答既表达了伊丽莎白对达西的感情,又暗示了达西的才华和人品并不相符,形成了一种明显的反讽。

反讽话语在小说中还被用来讽刺和幽默。

例如,当伊丽莎白听到简向她说了一番关于婚姻应该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话后,她的回答是:“您的话很有道理,但如果我们不考虑爱情,那么婚姻是否就会变得毫无意义了呢?”这个回答既表达了伊丽莎白对简观点的赞同,又通过反讽的方式暗示了婚姻不应该仅仅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从而起到了幽默的效果。

此外,反讽还在小说中被用来揭示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和道德观念的不一致。

例如,当伊丽莎白和达西第一次见面时,达西表现出了傲慢和偏见,而伊丽莎白则表现出了傲慢和偏见。

这个场景既表达了作者对当时英国社会阶层分化的不满,又通过反讽的方式暗示了伊丽莎白和达西之间道德观念的不一致,起到了讽刺的效果。

综上所述,反讽作为《傲慢与偏见》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起到了很好的讽刺和幽默的诗学效果。

它通过上下文的关系,以一种看似矛盾、不合逻辑的方式表达作者的真实意图,揭示了当时英国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和道德观念的不一致,起到了增强小说语言表现力的作用。

解析《傲慢与偏见》中的英式语言创作风格

解析《傲慢与偏见》中的英式语言创作风格

解析《傲慢与偏见》中的英式语言创作风格1. 《傲慢与偏见》简介《傲慢与偏见》是英国著名作家简奥斯汀(Jane Austen)的一部经典小说,首次出版于1813年。

这部作品以独特的英式语言创作风格展现了19世纪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生活和社会风貌。

故事围绕着女主角伊丽莎白班内特(Elizabeth Bennet)和男主角达西先生(Mr. Darcy)之间的爱情纠葛展开,通过描绘了当时英国社会中各种人物的性格特点、婚姻观念以及社会等级制度,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小说以其精湛的叙事技巧和丰富的人物塑造,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

1.1 作者简介简奥斯汀(Jane Austen),1775年生于英国汉普郡,是英国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最著名的女作家之一。

她的作品以描绘当时英国社会风俗和家庭生活为主,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

奥斯汀的作品风格独特,被誉为“英国文学的瑰宝”。

她的主要代表作品有《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曼斯菲尔德庄园》等。

简奥斯汀在文学创作上注重细节描写,善于捕捉人物性格的细微差别。

她的作品中的角色形象鲜明,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奥斯汀还擅长运用讽刺手法,对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进行批判。

她的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还为后世的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

1.2 作品背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Jane Austen)创作的长篇小说《傲慢与偏见》是其文学史上的瑰宝。

小说以当时的英国社会背景作为创作的舞台,真实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情感和社会面貌。

十八世纪末期的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的前夕,整个社会正处于新旧交替的过渡阶段。

在乡村社会和经济关系不断变化的背景下,小说通过描写年轻男女间的情感纠葛和婚姻问题,折射出了英国社会普遍的价值观和风俗习惯。

小说的语言创作风格,深受当时的社会语境和文学风格的影响,呈现出独特的英式语言特色。

奥斯汀的作品被认为是英国古典文学的杰作之一,不仅继承发展了欧洲传统的文学作品风格,还融入了当时英国社会的时代特征。

语用学视角下《傲慢与偏见》的语言赏析研究

语用学视角下《傲慢与偏见》的语言赏析研究

语用学视角下《傲慢与偏见》的语言赏析研究一、语用学的基本概念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的学科,在研究过程中,语言使用者的意图、语言环境和语言行为都是需要考虑的要素。

在语用学中,最基本的概念是语言行为,即使用语言表达意思的行为。

语言行为包括言语行为、言外行为和非言语行为三种类型,其中言语行为是最常见的一种,它是指通过语言传达信息、表达意图和达成目的的行为。

言语行为可以直接表达言外意图,也可以通过语言环境和说话者的应用背景来推断出来。

二、傲慢与偏见中的语言运用1.描写人物性格《傲慢与偏见》中的人物形象各具特色,他们的语言行为也各不相同,通过这些语言行为,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例如,达西先生的语言行为显现出他的傲慢和高傲,他在面对伊丽莎白时,总是用不屑的口吻发表自己的看法。

达西先生在对伊丽莎白的第一个印象就是“她不太漂亮,也没有高雅的修养”,然而,他并不害羞地展示了他的看法:“她比其他人还要缺乏谨慎、通情达理和敏感”。

与此相反,在伊丽莎白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她的语言行为有着自信、幽默和智慧。

例如,在达西先生作出贬低她的评价时,她并不介意,反而用幽默来动气氛:“这个男人的嘴巴太坏了!真是个无情的家伙,太“美”了!”2.刻画情感在《傲慢与偏见》中,语言成了人物展现情感的载体,人物用语言表达爱情、愤怒、悲伤等情感变化,也透露出情感背后的心理变化。

例如,在范·德·伯格夫人的言语行为中,我们感受到了她对女儿们婚配的热忱,但这种热忱常常带有无可奈何和焦虑的情感。

当她向柯林斯先生介绍伊嘉莲时,她非常兴奋,但又充满了不安:“嘉莲有所有的美德和优点,但需要一位合适的绅士,我们特别欢迎您发掘她的价值的。

”另一个例子是,达西先生一开始对伊丽莎白有偏见,认为她没有教养,与他贵族的生活方式有很大差距,在对话中不时显露出明显的傲慢和无人性格。

但是随着剧情的推进和爱情的发展,达西先生和伊丽莎白之间的沟通和理解逐渐增加,他的语言行为也变得越来越亲切、温暖,充满了对伊丽莎白的深情厚爱。

语用学视角下对《傲慢与偏见》的语言赏析

语用学视角下对《傲慢与偏见》的语言赏析

语用学视角下对《傲慢与偏见》的语言赏析作者:吴丹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3年第12期摘要:语用学是对语言在具体的语境中实际运用的研究,其中需要一定的理论作为支撑。

《傲慢与偏见》中通过大量的人物对话进行人物形象的塑造、场面的描述和故事情节的构思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本文将在语用学关联理论的指导下,选取《傲慢与偏见》中的经典语段进行分析,从而对语言的语用效果进行分析。

关键词:语用学《傲慢与偏见》人物对话语言交际是人类社会中最常见的现象,不管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人们都会接触,从而产生交际。

在交际的过程中,人们一般通过言语的形式进行行动意图的表达,实现彼此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思想情感的交流,有效地沟通。

言语交际的双方,说话的内容必须和整个交际的话题相关,人们也正是根据话语的前后联系推测其中的真实含义,从而了解说话人的意图和目的,不同背景的人言语有着不同的语境,这也会对人们的言语交际产生一定的影响,要想成功地进行语言沟通,就需要有效进行交际。

伴随着语用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其研究已经深入到了人们的语言交际这一行为之中,更多的学者开始在语用学理论指导下对文学作品进行研究。

《傲慢与偏见》可以说是当时英国社会的缩影,作者简·奥斯汀运用褒贬不一的语言进行了不同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塑造,展现了深厚的语言功底,也让《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为她赢得至高荣誉。

本文将在语用学关联理论的指导下对《傲慢与偏见》的语言特色进行分析,从而对语言使用者和语言之间的关系进行更深度的解读,了解小说中的人物特点和话语意图,鉴于本文篇幅有限,本文只选取小说中的典型性人物对话进行分析,对作者奥斯汀作品的语言产生的艺术效果进行分析,从而加深对这部小说主人公思想情感的理解。

一、有关语用学关联理论的概述关联理论是语用学从认知科学角度出发提出的一种交际理论,是认知语用学的核心和基础内容,关联理论从语言哲学、认知心理学和交际学等多学科出发对语言交际活动做的一种研究,将语言的交际和心理的认知结合起来,将语用学原先研究的重点从话语的产出转移到对于话语的理解上,从而指出语言的交际就是一个认知——推理的过程,对于话语的理解过程就是一种对语言的认知过程。

傲慢与偏见写作风格与特点

傲慢与偏见写作风格与特点

傲慢与偏见写作风格与特点
1. 《傲慢与偏见》的写作风格那叫一个细腻啊!就像用放大镜在观察生活,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比如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偏见,从最初的反感一点点展现,多真实啊!
2. 它的语言诙谐有趣,简直就是文字的喜剧表演!像班纳特太太的那些话,可笑又亲切,让人忍俊不禁。

3. 人物塑造得极其鲜活,各个都像是活在我们身边的人。

达西那高高在上的傲慢样,不就是身边那些自命不凡的家伙吗?
4. 书中的情感描写好细腻呀!伊丽莎白和达西感情的微妙变化,那真是抓人心弦,就像看着花慢慢绽放一样。

比如他们在舞会上的互动,多有意思啊!
5. 《傲慢与偏见》的情节发展不紧不慢,就像漫步在乡间小道,自然而然。

像伊丽莎白逐步了解达西的过程,多顺其自然呀!
6. 它的讽刺手法太绝了!把那些虚伪的人和事都揭露得淋漓尽致。

就像夏洛特为了财产嫁给柯林斯,多讽刺啊!
7. 文字中蕴含的智慧就像宝藏一样等你挖掘。

达西对爱情的领悟,不就是人生的一种启示吗?
8. 对社会风貌的展现全面又生动,仿佛让我们回到了那个时代。

那些舞会、聚会的场景,多热闹啊!
9. 总之,《傲慢与偏见》真的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杰作,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和欣赏!。

《傲慢与偏见》中的语言风格探讨

《傲慢与偏见》中的语言风格探讨
呼 应 ,风 格 上 显 得 大 方 。 奥 斯 丁 对 句 子 结 构 的 运 用 达 到 了 娴 熟 的 地 步 , 她 笔 下 的句 子善 于变 化 ,风格 多 样 。在 《 傲 慢 与 偏 见 》 中 不 仅 常 用 长 句 ,还 巧 用 短 句 。 如 L y d i a ’S v o i c e wa s h e a r d i n t h e v e s t i b u l e ; t h e d o o r wa s t h r o w n o p e n , a n d s h e r a n i n t o r o o m. 这 个
多样 变 化 、 词 汇 的 反 复 锤 炼 等 达 到 的 。 小 说 的 第 一 句 话 就 体 现 出 作 者 语 言 的 幽 默 , 也 使 之 成 为 英 国 小 说 中 最 富 有 韵 味 的 一 句 话 :I t i s a t r u t h u n i v e r s a l l y
她 有 五 个 女 儿 ,而 两 个 她 最 宠 爱 的 女 儿 终 于 要 嫁 入 朱 门 了 , 班 纳 特 太 太 欣 喜若 狂 , 描 述 班 纳 特 太 太 的 心 情 时 ,作 者通 过 句法结构 的巧妙处理得到 了幽默讽刺 的效果。 文学 创作 中句子 结构 有着 很 强的表 现 力 ,英语 中 的句 子 结 构有 复合 句 、简单 句 、并列 句等 ,但 是这 样 的分类 并 不是 说复 合句 一 定是长 句 ,简单 句一 定 是短句 。长句 的结 构 曲折 ,适合表 达 复杂 的概 念 ,短句 具有 清 晰、直 接 的特 点 ,文学 创作 中作 者 常采用 短句 形 式 。 《 傲慢 与偏 见 》对 句子 的处理独 具 特色 , 出现 激 辩 、高潮 的场 面时 ,小 说语 言 就 以 长 句 为 主 , 还 多 采 用 从 句 结 构 。 如 伊 丽 莎 白拒 绝 表 哥 求 婚 的 话 :I d o a s s u r e y o u t h a t I a m n o t o n e o f t h o s e y o ng u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傲慢与偏见》中语言特色分析
作者:赵思婷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29期
作者简介:赵思婷(1996-),女,辽宁沈阳人,教育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9--01
一、小说简介
小说走的是爱情与家庭生活的基本路线,通过描写英国乡村一户中产阶级小乡绅家庭中五个未婚女孩的恋爱、结婚故事展示了那个时代英国社会对于婚姻、家庭、爱情、幸福等基本观念的定位。

小说之所以以“傲慢”、“偏见”两个词为标题,原因在于其中的两个主要角色“达西先生”与“伊丽莎白.班纳小姐”分别是这两个词的典型代表。

“达西先生”作为当时英国上流社会有钱阶层的公子哥对于乡村、中产阶级抱着习惯性的轻视,并在言行举止中毫不避讳地展示出其内心中“傲慢”的天性;而“伊丽莎白.班纳小姐”作为一个聪明、有主见、自尊心强的中产阶级家庭的女儿则对这样的“傲慢”极其不以为然,且由于种种误解而对“达西先生”產生了强烈的偏见。

二、小说的语言特色
相反,达西的对话则将他的“傲慢”完全地展示出来,“在这样的舞会上跳舞,简直叫人受不了。

”这句话有几层含义,首先,达西对乡村的中产阶级阶层的态度是轻视、瞧不起,因此用了“这样的”词语,表示他只愿意认同上流社会达官贵人们举办的更加奢华的舞会场景,而乡村中的舞会无论实质上的规模或布置是否足够奢华,在达西眼中都是“寒酸、不入流”的代名词;“叫人受不了”则说明达西心中随时提醒着自己的身份地位,刻意与中产阶级拉开距离。

而他后半段话“你的姐妹们都在跟别人跳,要是叫舞场里别的女人跟我跳,没有一个不叫我活受罪”则是对其傲慢个性的再次印证,“你的姐妹们”无疑是指彬格莱的姐妹,也就是说达西只认同与自己同一阶层的人,非上流社会的“别的女人”在其眼中无论是否美貌动人,皆会让他感到“活受罪”。

幽默和讽刺是《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语言中最典型和显著的特色,这也是其在当时那个矫饰过度的“感伤”小说泛滥年代能够一枝独秀的根本原因之一。

小说中的幽默讽刺并不尖锐、激烈,而是相对和缓且充满趣味性。

比如开篇第一段“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既然这样的一条真理早已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因此人们总是把他看作自己某一个女儿理所应得的一笔财产。

”从表面上看,作者是在谈论当时社会上人们对于婚姻的普遍看法,并且说得顺理成章、理所当然。

但当“单身汉”与“一笔财产”挂钩
时,其中的深意就显露出来。

作为人的“单身汉”却与作为物的“财产”之间划上了等号,就意味着人已经被物化,不再具有人的精神与意志上的尊严与价值,而是被拉低到了能够为金钱所衡量的位置。

也就是说,在当时社会上普遍的看法中,婚姻与爱情都可以让位给物质利益,爱情与家庭也是可以称斤论两的买卖了。

作者以这样的笔调开始小说的写作,既点明了小说的基线是婚姻、家庭,又不露痕迹地以并不明显的嘲讽“刺”了一下作者所处年代普遍的社会风气。

再看班纳先生与太太的相处方式也处处透着幽默与讽刺。

班纳先生作为一个中产阶级老乡绅经历了几十年人生历练,对社会上的不良习俗、世态炎凉早已心中有数,犹如一颗被激流磨蚀了棱角的“鹅卵石”般既圆润又坚硬。

并且作为一个阅历丰富却内敛自持的典型英国绅士,他虽然明知自己太太和女儿们个性上的缺陷,却由于其睿智和宽容而并不以疾言厉色相批判,仅止于在某些时刻以幽默的言语稍稍嘲讽而已。

比如当班纳太太抱怨说“半点儿也不体谅我的神经衰弱”时,班纳先生回答“你真错怪了我,我的好太太。

我非常尊重你的神经。

它们是我的老朋友。

至少在最近二十年以来,我一直听道你慎重其事地提到它们”。

在这个场景中,班纳夫妇两人的对话营造出了一种喜剧色彩十足的氛围,太太的无理取闹和近乎歇斯底里的神经质与先生一本正经的和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面对太太几乎无休止的抱怨时,先生却显出一派极其耐心又郑重其事的态度,这既突出了班纳先生良好的修养、机智的头脑、宽容的个性及幽默感十足的谈吐方式,又反衬了班纳太太头脑简单、缺乏深刻理智的思想又浮躁、浅薄的人物形象。

班纳先生的回答中除了略带嘲讽地用“最近二十年以来,我一直听你慎重其事地提到它们”表明自己已经忍耐了太太二十年的唠叨与抱怨外,还透露出一丝隐隐的无奈,更重要的是从这样的话语中不难看出这个英国老乡绅对自己家人的爱与宽容,正是他用这样的隐忍成全了家庭的和睦,并且在潜移默化中成为了这个略显喧闹的家庭中沉默的精神支柱。

而班纳太太自己的语言中则尽显作者对其个性缺陷的嘲讽,当班纳先生对太太催促自己拜访彬格莱先生回答“我不用去。

你带着女儿们去就得啦,要不你干脆打发她们自己去,那或许倒更好些,因为你跟女儿们比起来,她们哪一个都不能胜过你的美貌,你去了,彬格莱先生倒可能挑中你呢?”时,面对如此明显的嘲讽,班纳太太的回答竟然是“我的好老爷,你太捧我啦。

从前也的确有人赞赏过我的美貌,现在我可有敢说有什么出众的地方了。

一个女人家有了五个成年的女儿,就不该对自己的美貌再转什么念头”。

一个分不清楚嘲讽和恭维的头脑之简单与肤浅顿时跃然纸上,读者在哑然失笑的同时也会不自禁地对班纳先生产生出一丝同情之心,同时也会对班纳先生的无奈感同身受。

结束语:
《傲慢与偏见》自其诞生至今经历了两百多年间无数读者的赏析与品鉴,至今仍然为绝大多数读者喜爱。

这部小说以并不锐利的笔调描写着略显平淡的家庭与婚姻生活,却因其清新又幽默的语言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

读这部小说犹如浏览一幅淡彩的水粉画,画面色调十分柔和,即使构图相对简单,但其语言正如绘画中最流畅的笔触一样令人备感舒适,而文字中淡淡的嘲讽则如画面中并不刻意突出的精致与细腻一般让人会心一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