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纤维素发酵原料的研究进展_谢健健
复合细菌纤维素材料的研究进展
复合细菌纤维素材料的研究进展摘要:细菌纤维素(BC)是一类由微生物合成的可降解环保型生物高分子材料。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致力于对BC进行生物和化学改性,研制出多种复合细菌纤维素材料。
复合细菌纤维素材料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BC的理化和生物学、材料学性能,拓宽了BC的应用范围和领域。
本文简要介绍细菌纤维素的性质和应用,并对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细菌纤维素、复合、应用细菌纤维素(简称BC)是由微生物发酵合成的多孔性网状纳米级生物高分子聚合物,因其由细菌合成而命名为细菌纤维素。
目前已知的细菌纤维素生产菌属有醋杆菌属、无色杆菌属、假单胞菌属、根瘤菌属、八叠球菌属、气杆菌属、固氮菌属、土壤杆菌属和产碱杆菌属等,其中研究最多、合成能力最强、生产潜力最大的菌种是木醋杆菌。
BC的纤维直径在纳米范围内,其相互交错无序排列形成微纳米级的孔隙,为许多小分子进入提供了合适的空间。
以BC为模板,利用其纳米级的超细网络结构以及其表面大量的活泼羟基,通过化学修饰、材料复合等途径,可以赋予BC更多特殊性能。
一、细菌纤维素的特性1、1 纳米结构细菌纤维素具有独特的束状纤维,其宽度约100nm,厚度为3—8nm,单根细丝纤维直径为2—5nm,属于纳米级纤维,其大小为人工合成纤维的1/10,在纤维研究中是目前发现最细的天然纤维。
1、2 高持水性和高透气性细菌纤维素分子内有大量的亲水基团及很多孔道,因此具有良好的透气、透水和持水性能。
根据实验条件不同,细菌纤维素可吸收比自身干重大60—700倍的水分,细菌纤维素膜的持水性能为600%—1000%。
1、3 高抗张强度和弹性模量细菌纤维素因其分子内存在大量的氢键,而具有高杨氏模量,其经处理后,弹性模量可达1.5×109Pa,这一性能满足其作为医用敷料、医用组织器官及其他产品的要求。
细菌纤维素抗撕拉能力是同样厚度的聚乙烯和聚氯乙烯膜的6倍,证明了细菌纤维素膜比人类的动脉和静脉更有弹性。
细菌纤维素生产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三、细菌纤维素的重要应用
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巴西、日本和美国 等国在食品、造纸、声音器材、伤口敷料工业 中均有相应的B C商品出售,尤其是在 日、美 等国,BC产业已形成年产值上亿美元的市场。 目前国内能提供的主要是由海南南国食品公司 等生产的椰果系列食品。
三、细菌纤维素的重要应用
国内在利用BC和其他材料结合生成纳米复 合材料方面也略有涉及。在食品工业中由于BC 具有很强的持水性、黏稠性和稳定性,可以作 为增稠剂、胶体填充剂和食品原料,现在已有 将BC用于发酵香肠、酸奶及冰激凌的生产研究 报道。在造纸工业方面充分利用BC的纳米级超 细特点,在造纸纸浆中加入BC,增加了纸张强 度、抗膨胀性能、弹性和耐用性。
薛璐等在发酵条件和发酵培养基的优化上进行 了研究,确立了最佳发酵条件和最佳发酵培养基 组分。 齐香君等采用RBD反应器与传统静态培养方式 生产BC,对2种培养方式的发酵动力学参数进行了 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实验菌株QAX993适合在 RBD反应器中生产BC,产干纤维素量比静态培养方 式提高了2.79g/L。
细菌纤维素(bacterial cellulose,简称BC) 是由诸如醋酸杆菌属等细菌生产的一种新型高性 能微生物合成材料。与其他形式形成的纤维素相 比,尽管具有相同的化学成分,但其还具有特殊 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特别是发酵过程的 可调控、发酵底物的多样性、微生物的多样性等; 这些特性使得 BC 在食品、生物医药学、组织工 程支架材料、声学器材以及造纸、化妆品、采油、 膜过滤器等诸多领域获得较高的关注,受到国内 外学者青睐。国外对 BC 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并将其应用于食品工业、造纸和生物医学工程中, 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我国在微生物合成 BC 方面的研究刚起步,研究主要集中在菌种选育, 廉价培养基的选择,发酵T艺改进上。
细菌纤维素发酵工艺与应用研究进展
细菌纤维素发酵工艺与应用研究进展食品与发酵科技FoodandFermentationTechnology第47卷(第1期)V o1.47,No.1细菌纤维素发酵工艺与应用研究进展陆胜民,贾静静1,2杨颖(1.浙江省农业科学院食品科学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1;2.浙江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金华321004)摘要:由部分细菌所产生的纤维素称细菌纤维素,具有机械强度高,吸水性能好,纯度高,结晶度高等优良特性,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等领域.本文对细茵纤维素的结构特性,发酵工艺研究及应用作了综述.关键词:细菌纤维素;发酵工艺;应用中图分类号:TS261.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O6X(20l1)0l一0027—0005 ResearchProgressonFermentationTechnologyandApplicationof theBacterialCelluloseLUSheng-min,JIAJing-jing一,YANGYing{1.InstituteofFoodSciences,Zhejiang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Hangzho u310021 2.CollegeofChemistryand,JScience,ZhejiangNormalUniversity,Jinhua321004) Abstract:Bacterialcellulose,producedbysomespeciesofbacteria,hasexcellentpropertiesi ncludinghighmechanicalstrength,goodwaterretentionability,andhighcrystallinity,whichisappliedwidelytoindustr iessuchasfoodindustry.Thispapersummarizedthestructure,technologyoffermentationandtheapplicationofbacter ialcelluloseinfoodindustry.Keywords:bacterialcellulose;fermentationtechnology;applicationdoi:10.3969/j.issn.1674—506X.2011.01—006自然界中,纤维素是最丰富的天然聚合体,广泛存在于植物细胞中,但也有部分细菌在发酵培养液中能生产纤维素,称细菌纤维素(BacterialCellulose, BC),它是一种生物大分子,与植物纤维素相比,具有机械强度高,吸水性能好,纯度高,结晶度高等优点,已逐步成为一种新型的生物材料.在中国,对BC的关注古已有之,早在《齐民要术》中就有记载:传统食醋酿造过程中,常在醪液中可见有类似凝胶的膜状物,称其为菌膜【】1,后来又相继在黄酒酿造和红茶菌液培养中发现了类似的凝胶膜_2_31.另外,1886年, 英国人Brown等人也在静置条件下培养醋杆菌时发现培养基的气液表面形成了白色的凝胶膜,随后利用化学分析的方法确定这种膜状物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并且是以纯纤维素的形式存在.此后,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开始从事BC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理化性质与结构分析,最适菌种的筛选,培养方式探讨和应用等方面.1BC的结构与特性1.1BC的结构BC是以纯纤维素的形式存在,由B—D一葡萄糖通过B一1,4一葡萄糖苷键结合形成的直链,并且直链间彼此平行,无分支结构,分子内和分子间的氢键形成网状结构,不掺杂其他多糖.Brown和Zaar在电镜下观察革兰氏阴性菌木醋杆菌(Acetobacter xylinum)的切片时,初步确定其纤维素的产生与细菌的脂多糖膜上的微孔有关,并且对纤维素在菌体内组装的规则模式做了猜想[51.此后,研究人员经过大量的研究,确定产纤维素细菌的细胞壁上约有收稿日期:2010~12—18基金项目: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008C14069)资助作者简介:陆胜民(1969一),男,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果蔬加工及其综合利用研究. 食品与发酵科技2011隼第1期50-80个孔往外分泌纤维素,先由10一l5条直链多糖聚合成1.5nm的胶状聚合物,然后再由上述聚合物形成走向与菌体长轴平行且直径为3nm~4nm的微纤维,纤维素进一步伸长,束间由氢键相互连接,多束合并形成一根宽度为40nm—lOOnm,但长度不定的菌纤维丝带J.卞玉荣,余晓斌等在对木醋杆菌所产纤维素进行电镜扫描时发现,BC的微纤维直径在0.Olp.m一0.1m之间,比一般的棉花纤维,木浆纤维和合成纤维直径(约lOl~m左右)要细,比胶原纤维(1m)及最薄的化学合成纤维(1m)要细[91.1.2BC的性质[1,lO-1BC的独特结构决定了它应该具有与植物纤维素不同的优良特性,主要表现在:(1)植物纤维素主要由纤维素组成,但掺杂半纤维素或木质素,而BC是单以B—D一葡萄糖分子通过糖苷键形成的直链;(2)BC的弹性模量为一般植物纤维素的数倍至十倍以上,并且抗张强度高,机械性能好;(3)BC有较高的生物适应性和良好的可降解性;(4)BC生物合成时的可调控性,培养方法和培养条件的不同均可影响细菌纤维素的合成与结构.2产纤维素的细菌2.1产纤维素细菌在各种条件下能合成纤维素的微生物有醋酸菌属cetobacter),土壤杆菌属grobacterium),假单胞杆菌属(udomonas),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产碱杆菌属(AlcaligcnCS),气杆菌属(Aerobacter),固氮菌属(Azotobacter),根瘤菌属(Rhizobium)和八叠球菌属(Sarcina)这九个属中的某些种,它们产生的纤维素均称BC,但是,真正能够应用于工业化生产BC的只有醋酸菌中的几个种,它们是木醋杆菌(Aceto—bacterxylinum),醋化醋杆菌(Acetobacteraceti),产醋醋杆菌(Acetobacteracotigenum)和巴氏醋杆菌ce—tobacterpastcurianum),其中合成纤维素能力目前最强的是木醋杆菌,在普通化学培养基中,不进行菌种筛选时,大多选用木醋杆菌,或者是木醋杆菌的突变菌株,几乎成为生产BC的模式菌株【】~61.2_2菌株筛选为了提高BC的产量,拓宽其应用范围,不少研究人员从天然发酵物中,如发酵的黄酒,食醋或腐烂水果等,进行纤维素产生菌的分离筛选,作为实验用出发菌株.刘四新等从变酸的黄酒中分离出一种菌株,初步确定为醋酸杆菌属,经显微镜,电镜观察及纤维素酶水解,知其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可以用于纳塔(BC的一种,主要用于食品工业中的配料与辅料)生产,并能在静置培养的发酵培养基表面形成凝胶膜I2】.齐香君等从水果样品中分离到一株能产凝胶膜的菌株QAX0219#,并进行了产物的定性和发酵工艺的研究,初步确定了碳源,乙醇,接种量和培养方式等对该菌合成纤维素的影响.施庆珊,冯劲等从红茶菌中分离筛选出一种纤维素生产细菌Axy一1, 并通过显微观察和培养特征研究,结合分子鉴定确定该菌株为葡糖酸醋酸杆菌[31.马霞,贾士儒等从长膜的醋醅中分离出一株高产BC的醋酸菌M12,经过对该菌株的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和(G+C)mo1%含量分析,初步鉴定该菌株为木醋杆菌81.3BC发酵工艺研究3.1发酵原料目前,传统上是以椰子水为原料生产BC,并已实现工业化,主要用于食品工业,又称纳塔,但由于只有产椰子的地区才能生产,其生产受到季节和地域的限制,生产成本也比较高.因此,增加纳塔生产原料来源,打破纳塔生产的地域限制,扩大纳塔生产规模,提高纳塔质量,降低纳塔生产成本,成为纳塔工业长足发展的迫切要求.研究人员在利用普通化学培养基进行一系列BC发酵条件及影响因素研究的同时,也在寻求除椰子水外的其他更经济更丰富更天然的发酵培养基, 以提高BC的产量,推广细菌纤维素在工业领域的应用.Park和Khan等利用啤酒发酵废液(WBFB)进行BC生产的研究,发现相对普通化学培养基, WBFB能大大促进纤维素的产量ll91.Kurosumi以果汁为碳源,将菌株AcetobacterxylinumNBRC13693接种于可能产BC的果汁中,如桔汁,风梨汁,苹果汁和葡萄汁,发现分别添加氮源后,均有纤维素的产生,并且桔汁对BC产量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又分别以桔子的皮和压榨残渣为原料,证明桔皮和桔渣也具产纤维素的潜能.冯先桔,程绍南等利用自行分离的醋酸杆菌,以柑桔汁为主要原料,与化学成分确定的培养基按一定配比复配培养基,对发酵培养基中柑桔汁的比例和发酵条件作了初步的探讨, 这也是国内第一次以柑桔汁为原料生产BCt1.李静和朱平以木醋杆菌为实验菌种,对西瓜汁合成纤维素的发酵条件进行研究,得到了最佳培养条件[221.邵伟,李立勇等以浓缩猕猴桃汁为原料,经过醋酸菌发酵静置培养生产具有独特口味的猕猴桃纳塔,为猕猴桃的深加工提供了一个新思路】.韩向红,王明诚第47卷(蕙第161明)陆胜民等:细菌纤维素发酵工艺与应用研究进展29 等分别以椰子,桔子,黄豆,菠萝及西瓜为原料,以纳塔生产菌株为出发菌株,在果汁,果皮汁,黄豆浸汁等及其与椰汁水的混合液等培养基中进行生产纳塔的试验,比较了不同培养基生产纤维素的能力,并且试验了椰子水与各种原料按一定比例组成的混合培养基对纤维素产量的影响,并得出了合适的配比[241.张海悦,张宁以玉米浆氮源进行BC的发酵研究,通过优化,确定了最优发酵液的配方I.3.2培养条件和培养方式目前大规模应用BC的障碍主要是其产量低,成本高,价格不敌普通植物纤维素,所以研究经济可行的发酵工艺,提高产率和产量,降低其生产成本是目前研究的重点.国际上一直在寻找合适的营养源及探索最佳的培养条件和方式等,以确定菌株最适宜的生长环境.Kouda等以木醋杆菌为研究菌株,系统研究了乙醇浓度,碳源的种类,pH,静止与搅拌培养方式等因素对BC合成速度和产量的影响,提出添加量为10g,l的乙醇,在果糖为碳源的连续培养中,能极大促进纤维素的产生,而且乙醇是作为一种能量物质,参与ATP的合成,随后又对培养器械做了改进,较深入分析了培养条件对BC合成的影响机理[26-29】.Park和Khan等利用啤酒发酵废液(WBFB)和普通化学培养基,探索了补料分批培养方法和不同培养基对BC产量的影响,发现分批补料培养要比单纯的静止或搅拌培养更能提高纤维素的产量,同时发现WBFB相对普通化学培养基来说,在同一培养条件下,对纤维素的产量有2—3倍的提高l191.Song和Kim 等以AcetobacterxylinumKJ1为试验用菌株,利用廉价的糖化废弃物(SVW)和经改良后具有高传氧率的生物反应器来探讨果胶的加入量和生物反应器的搅拌速率对BC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SFM为原料的培养基中加人0.4%的果胶和反应器的搅拌线速为0.93cm/min时,能有效提高BC的产量[3ol.贾士儒,马霞等在参考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设计实验方案,在验证以往结果的同时又对纤维素合成机理和培养基优化等做了进一步探讨,为以后有关BC膜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地.邓毛成和黄廷冠对BC的深层与浅层偶联静态发酵作了研究,确定了偶联时的最适条件,如湿菌体浓度,pH和装液高度等对发酵周期和产物产量的影响,为深层与浅层偶联静态发酵工艺在高纤椰果纳塔产业方面的应用提供借鉴[341.3.3改进生物反应器现已验证,BC产生菌(如醋酸菌属),能在静止,振动和搅拌培养条件下生产纤维素,并且静止条件下,在发酵培养基的气液相接触部位形成膜状的纤维素,而在搅拌条件下,形成的BC呈絮状或球状,菌体生长较快.目前,对纤维素产生菌的发酵培养基成分的研究已有大量报道,证实纤维素产生菌大多为好氧性革兰氏阴性,发酵过程中的通气量对纤维素产量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设计一种既有利于通气,又能提高BC产量的装置是必不可少的.TKouda等研究了通气搅拌培养条件下生物反应器的搅拌桨叶的类型和搅拌速度,设计出既能很好地将发酵原料混匀又可提高氧传递率的生物反应器,大大缩短了生产周期[261,又以此发酵装置探讨在连续培养条件下,在以果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中乳酸,乙醇,pH等因素对纤维素产量的影响.Sakairi等设计了一种滚筒式的装置,能在发酵过程中,直接连续获得BC膜,并且提高了培养基的利用率,有效避免了培养基的浪费[361.4BC的应用BC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材料,具有独特的优良性质,广泛应用于造纸,机械,医药,食品等领域.在造纸工业中,BC湿膜经机械匀浆处理后添加到纸浆中,可以较大程度地提高纸页的抗张指数,耐折度, 耐破指数及撕裂指数等物理特性,可有效解决废纸回收再利用后纸纤维强度下降的问题【3.在机械领域,BC经碱和氧化剂及热压处理后,杨氏模量可达30Gpa,比有机合成纤维的强度高4倍,可用于制造具有高传播速度和高内耗的声音振动膜.在医药领域,BC作为人造皮肤和生物敷料,因其在潮湿情况下,具有高机械强度,对气体和液体具有高渗透性, 有利于皮肤组织生长和限制感染,用于治疗皮肤损伤,褥疮,溃疡等,在巴西已实行商业化生产【4删.有关BC的应用性研究,每年都有大量的专利申请,其应用几乎涉及每一工业领域,下面主要对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作一下介绍.应用于食品工业中的BC称为纳塔,传统上是以椰子汁或菠萝汁为主要原料,经由醋酸杆菌似ce tobacter)进行生物培养,发酵后制成的,又称"椰果", 被誉为"白色金矿".纳塔是一种高纤维素,低脂肪,低热量的食品辅料,色泽乳白,口感脆滑细嫩,富有弹性与韧性,咀嚼性好,具有优异的呈味性,良好的热稳定性和抗冻性,耐酸,耐碱,耐光,同时还具有防30食品与发酵,/z1.技2011年第1期止便秘,清肠毒,降低胆固醇,减肥和防癌的功能.由于其高持水性,能与产物醋酸,醇脂,乳酸和多糖等混合物形成独特的风味.纳塔作为一种重要的食品添加剂,可以应用于罐头类食品,什锦果粒饮料,果冻,珍珠奶茶等乳制品,冰淇淋冷饮,烘焙食品,火腿肠等肉制品等的配料,是一种新型的天然健康食品配料,也是一种理想的膳食纤维素来源.Guzman等研究干燥后的椰果可用作清凉果汁饮料,香蕉酱等食品的功能性改良剂和酿酒等的商业稳定剂.国内一些食品生产厂家将椰果与花生,果冻粉,酸奶等一起进行加工,生产出椰果花生饮料,椰果酸奶等食品,深受消费者欢迎『45.薛璐,杨谦等使用木醋杆菌,利用大豆乳清发酵得到BC,并将其作为稳定剂, 应用到冰淇淋的加工中,证实它对冰淇淋的口感和呈味都有很大提高1481.邵伟,黎姝华探讨了以绿茶, 白糖为原料,通过微生物发酵生产富含BC的绿茶饮料,并得出三种原料的最佳配比.随着食品工业的日益发展,BC将会在传统工艺应用的基础上得到更深入的开发.5展望目前对BC及其作为食用产品纳塔的合成与应用研究仍在进行,由于发酵得率较低,成本较高,仅局限于某些高附加值产品的制造,或是仅限于在单一原料产地生产开发,因此,将发酵工程结合基因工程,筛选高产菌株,选择天然经济又丰富的发酵培养基,设计适合的发酵条件和合理的生物反应器,已逐步成为BC研究的新趋势.参考文献:【1】贾士儒.第二届全国发酵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 1998.153.【2】刘四新,方仲根.纳塔产生菌的分离和发酵特性研【Jj.食品与发酵工业,1999,25(6):37—4O.【3】施庆珊,冯劲.一株产细菌纤维素菌株的分离和初步鉴定lJ1.发酵科技通讯,2009,38(2):11-14.[4】BrownA.Onanaceticfermentwhichformscellulose[J].J. chem.Soe.,1886,49:432-439.【5】ZaarK.Visualizationofporescorrelatedwithcellulose productionintheenvelopoftheGram—NegativeBacterium AcetobacterXylinnum[J】_CellBiology,1979,80:773—777.[6】赫常明,罗郧.细菌纤维素一一种新型的生物材料IJ1.纤维素科学与技术,2002,lO(2):56—61.[7】Y oshinagaF,TononchiN,WatanabeK.Bacterialcellulose productionbyaerationandagitationcultureanditsappli—cationasanewindustrialmaterial【J1.Biosci.Biochem,1997,61(2):219—224.[8】ZaarK.ThebiogenesisofcellulosebyAcetobacterxylinum [J].Cytobiologie,1977,16:1-15.【9】卞玉荣,余晓斌,全文海.细菌纤维素的性质与结构研究[J]. 纤维素科学与技术,2001,l(9):17—20.[10】马霞,王瑞明,贾士儒,等.细菌纤维素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J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2,5(23):11-12.【l1】SaxenaM,KudlickaK,OkudaK,eta1.Characterization ofgenesinthecellulose—synthesizingoperon(aesoperon) ofAcetobacterxylinum.:Implicationsforcelluloseerys—tallization[J].Baeteriol,t994,176:5732—5735.[12]马承铸,顾真荣.细菌纤维素生物理化特性和商业用途【JJ.上海农业,2001,14(4):93—98.【13】张纪忠主编.微生物分类学[MI.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0.[14】余晓斌,卞玉荣,全文海.细菌纤维素高产菌的选育【J】.纤维素科学与技术,1999,4(7):63—66.【15】TonouchiN,TsuchdaT,Y oshinagaF,eta1.Characteriza—tionofthebiosyntheticpathwayofcellulosefromglucose andfructoseinAcetobacterXylinum.Biosci.Biotech.Biochem,1996,60(8):1377—1379.【16】Ke.jiT,MitsuoT,JisukeH.SynthesisofAcetobacter Xylinumbacterialcellulosecompositeanditsmethod. strengandbiodegradability【31.Mzkuzai,t995,4t(1): 749—757.【17】齐香君,苟金霞.细菌纤维素合成菌株的分离与生产工艺研究【JJ.纤维素科学与技术,2004,21(1):27—32.【18】马霞,王瑞明,贾士儒,等.细菌纤维素生产菌株的分离和菌种初步鉴定【J1.工业微生物,2005,35(3):23—26.『191KhanT,ParkJ,eta1.Prouctionofbacterialcellulosein staticconditionsbyasimplefed——batchcultivationstrate..gy[J].Chem.Eng.,2009,26(6):1689—1692.f201KurosumiA,SasakiC,eta1.Utilizationofvariousfruit iuicesascarbonsourceforproductionofbacterialcellu—losebyAcetobacterxylinumNBRCl3693fJ1.Carbohy. dratePolymers,2009,76:333—335.[21】冯先桔,陈友清,程绍南,等.柑桔纳塔发酵条件的初步探讨fJ1.浙江柑桔,2002,19(3):34-35.[221李静,朱平.利用西瓜汁合成细菌纤维素的研究【J1.生物技术通报,20o8,2:158-162.【23]邵伟,李立勇,李王平,等一猕猴桃纳塔的研制[J].农牧产品开发,200o,2:9—10.[24】韩向红,王明诚,黄循吟,等.不同培养基对纳塔形成影响的研究探讨【J].海南师范学院,2005,1(18):71-75.[25]张海悦,张宁.细菌纤维素生物合成的研究【J】.中国酿造,2008.19:24-26.【26】Kouda,T.,Y ano,H.,andY oshinaga,F.:Effectofagitator configurationontheproductivityofbacterialcelluloseproduction.J.Ferment.Bioeng.,83,371-376(1997).[27]Kouda,T.,Naritomi,T.,Y ano,H.,andY oshinaga,F.:Ef- feetsofoxygenandcarbondioxidepressuresonbaeteri—alcelluloseproductionbyAcetobacterinaeratedandagi.第47卷(蕙第161明)陆胜民等:细菌纤维素发酵工艺与应用研究进展3l tatedculture.J.Ferment.Bioeng.,84,124-127(1997).Kouda,T.,Naritomi,T.,Y ano,H.,andY oshinaga,F.:Ef- fectofEthanolonBacterialCelluloseProductionfrom FructoseinContinousCulture.J.Ferment.Bioeng.,85,598—602(1998).Kouda,T.,Nafitomi,T.,Y ano,H.,andY oshinaga,F.:Ef- ctofLactateonBacterialCelluloseProductionfrom FructoseinContinousCulture.J.Ferment.Bioeng.,85,89—95(1998).S.J.Kim,M.J.Kim,H.J.Song,andHongxianLi,F.:Pilot—scale prodouctionofbacterialcellulosebyasphericaltype bubbleeolumllbioreactorusingsaccharifiedfoodwastes.J.Chem.Eng.,26(1),141—146(2009).马霞,王瑞明,贾士儒,等.发酵生产细菌纤维素菌株的特点IJ1.四JII食品与发酵,2004,41(124)20—22.马霞,王瑞明,贾士儒,等.非碳水化合物对木醋杆菌合成细菌纤维素影响规律的初探[J1.中国酿造,2003,(4):15- 17.马霞,王瑞明,关凤梅,等.细菌纤维素生物合成的酶系统及其调控体系【J1.食品研究与开发,2005,26(5):75-77. 邓毛成,黄廷冠.高纤椰果深层与浅层偶联静态发酵工艺的研究『J】.食品科技,2007,11:69—72.周伶俐,孙东平,吴清抗,等.不同培养方式对细菌纤维素产量和结构性质的影响【JJ.微生物,2007,5(47):914—917.SakairiN,AsanoH,OgawaM,eta1.Amethodfordirect harvestofbacterialcellulosefilamentsduringcontinuous cultivationofAcetobacterxylinum[J].CarbohydratePoly? mers,1998,35:233-237.修慧娟,李金宝,王志杰.新型生物造纸材料一细菌纤维素行业动态[38】[39]【4o】『41】{42I【43】【44】【45】[46】[47][48][49】『J].纸和造纸,2004,5:71-72.刘正伟,孙丽红,修慧娟.细菌纤维素用于改善纸页强度的研究IJJ.造纸科学与技术,2007,5(26):27—30.屈维均主编.纸浆造纸实验【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95.V andammeJ,BaetsS,eta1.Improvedproductionofeel—luloseanditsapplicationpotential[J].Polymdegrad—a—tionandStability,1998,59(1):93-99.JonasR.FarahIF.Productionandapplicationofmicro—bialcellulose【J】.PolymerDegradationandStability, 1998,59(1):101—106.CzaW,KrystynowiczA,BieleckiS,eta1.Microbialcel—lulose—thenaturalpowertohealwounds[Jj.Biomaterials, 2006.27(2):145—151.马霞,陈世文,王瑞明,等.纳米材料细菌纤维素对大鼠皮肤创伤的促愈作用[J1.中国临床康复,2006,37(1o):45-47. GeyerU,MarschS,SchmacederHP,eta1.Formation, derivationandapplicationofbacterialcellulose【Jj_Inter—nationalJournalofBiologyMacromolecules,1994,16:343-347.陈中,杨晓泉,吴永辉,等.椰果酸奶的研究fJ1.食品科学, 2005,2(26):270—272.袁亚宏,高振鹏,蔡福带,等.蜜椰果生产工艺研究lJ】.实用技术,2003,5(29):105—107.薛璐,杨谦,李晓东.细菌纤维素在低脂肉肠中的应用【JJ_ 食品科学,2005,3(26):272—273.薛璐,杨谦,李晓东.大豆乳清细菌纤维素在冰淇淋中的应用『J1.食品与发酵工业,2004,30(6):122-123.邵伟,黎妹华,等.细菌纤维素绿茶发酵饮料工艺研究[J1. 三峡大学,2002,24(4):360—362.InlJll举行"彭州放心菜"农药集中配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启动仪式2011年1月4日,四川省农业厅,成都市农委,彭州市人民政府在彭州市漾阳镇成功举行四川I"彭州放心菜"农药集中配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启动仪式,来自全省6个市的农业(农牧)局,成都市农委分管副局长(副主任),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负责人,执法支队队长,植保站站长;l6个县(市,区)农业局局长,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负责人,执法大队队长,植保站站长及省厅有关处(站)负责人共计120人参加了会议,牟锦毅副厅长,成都市农委苏卫副主任及彭州市的领导到会并讲话,彭州市委副书记,代市长杜浒宣布正式启动"彭州放心菜" 农药集中配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牟锦毅副厅长到会做了重要讲话,强调在彭州开展农药集中配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是我省探索农药市场监管新模式,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举措.本着"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连锁经营,集中配送,统防统治"的原则,实现农业投入品的追溯可控;要求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加强对农药的监管力度,积极开展试点工作,要切实加强领导,落实部门责任,严格按照方案的要求很抓落实,确保试点成功;要加强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宣传,支持这项工作的开展;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县(区)把集中配送连锁经营和备案管理相结合实施.四川力争用三年时间在蔬菜优势产区全面推广. 踟¨£=Lppn_pppp。
细菌纤维素复合物的研究进展
细菌纤维素复合物的研究进展摘要:细菌纤维素(BC)是一类由微生物合成的可降解环保型生物高分子材料。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致力于对BC进行生物和化学改性,研制出多种复合细菌纤维素材料。
本文主要简介复合细菌纤维素材料的制备方法。
关键词:复合细菌纤维素、制备、创面辅料一、复合细菌纤维素材料的制备方法1、1 生物复合法生物复合法制备的复合细菌纤维素材料是指,在BC生物合成前,在培养基中掺杂其它增强分子或单元,在BC生长过程中这些增强材料生长在BC微纤维中,成为BC原纤维网状结构的一部分,从而形成细菌纤维素基复合物。
将木醋杆菌种子液接种在含有6%—10%淀粉的发酵培养基中,动态培养24—48h,再静态培养24h,得到凝胶状的淀粉/细菌纤维素复合膜。
将复合膜先用水冲洗,再用流动的去离子水浸泡1周,冲洗至中性,冷冻干燥,得到淀粉/细菌纤维素复合材料,经淀粉改性,细菌纤维素的表面结构变得更加粗糙。
在BC的培养基中添加了海藻酸钠,结果表明海藻酸钠的加入能有效提高BC的产量,且改变了纤维素的网状结构,降低了其结晶度和晶粒尺寸。
在BC的发酵培养基中添加纯棉纱布,成功制备出BC纯棉纱布复合材料,研究发现,BC纯棉纱布复合材料的吸水性比纯棉纱布增加37%,干燥时间比纯棉纱布延长33%,垂直芯吸高度比纯棉纱布增30%。
纯棉纱布与BC复合之后可显著提高纯棉纱布的相关性能,这种复合材料在医用敷料方面展示了很大的应用潜力。
在BC的发酵培养基中添加石墨烯分散液,培养出石墨烯掺杂细菌纤维素复合材料。
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了GR/BC的表面形貌和GR的分布情况,采用电导率测试仪研究了GR含量对GR/BC电导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GR能通过生物复合技术均匀地分散到BC中,当石墨烯分散液浓度为10wt%,培养时间为5d时GR/BC复合膜产率为2.4g/L,其电导率最高可达50s/m。
1、2 溶液浸泡法生物复合法是制备BC复合材料最常用的方法,而且绿色环保。
纤维素酶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纤维素酶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摘要我国近年来在纤维素酶研究应用领域取得了很大进展。
纤维素酶是一组能够分解纤维素产生葡萄糖的酶的总称,按照功能可以分为内切葡糖聚酶,外切葡糖聚酶和β-葡聚糖苷酶。
它在纺织,酿酒,食品与饲料行业的市场潜力是巨大,受到国内外业内人士的看重。
本文综述了纤维素酶的组成,结构,分类,理化性质与作用机理,阐明了生产纤维素酶的微生物种类,纤维素酶的发酵工艺及高效分解菌。
介绍了纤维素酶的特性,重要意义,在各领域的应用,并对其未来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字:纤维素酶研究应用前言:因为资源枯竭、能源短缺及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加剧,世界各国都在寻找开发新能源。
纤维素类物质是自然界中分布最广泛、含量最丰富、生成量最高的有机化合物,也是自然界中数量最多的可再生类质。
但这些纤维素大部分没有被开发,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近年来关于纤维素酶的基础研究获得了显著的进展,主要包括酶的组成部分和结构、发生降解的机理、基因的克隆和表达、酶的发酵和生产、应用等方面。
由此可见生产纤维素酶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1,纤维素酶的来源和分类纤维素酶的最主要来源是微生物,用其生产是最为有效和方便的。
不同微生物合成的纤维素酶在组成上差异明显。
对纤维素的降解能力也不尽相同。
细菌与放线菌生产的纤维素酶产量均不高,在工业上很少应用。
而真菌具有产酶的诸多优点:产酶能力强,产生的纤维素酶为胞外酶,便于酶的分离和提取,且产生纤维素酶的酶系结构较为合理;酶之间有强烈的协同作用,降解纤维素的效率高。
纤维素酶是一类能够把纤维素降解为低聚葡萄糖、纤维二糖和葡萄糖的水解酶。
根据纤维素酶的结构不同,可把纤维素酶分为两类:纤维素酶复合体和非复合体纤维素酶。
纤维素酶复合体是一种超分子结构的多酶蛋白复合体,由多个亚基构成。
由四个部分构成:脚手架蛋白、凝集蛋白和锚定蛋白结合体、底物结合区域和酶亚基。
非复合体纤维素酶主要由好氧的丝状真菌产生,如子囊菌纲和担子菌纲等的一些种属。
细菌纤维素研究进展
素, 可使细菌 纤维 素具有 吸 收和 交换 金属 离子 的 特性 。此 外, 改变不同葡萄糖衍生物碳 源 , 还可控制 微纤维 的纳 米尺
寸。
2 合 成纤 维素 的菌属
细菌纤维 素( at i eu s,c) 早是在 18 Bc rl lleB 最 e a C lo 8 6年 由 英国科学家 Bo n发现 。目前 已发现 的能合成纤 维素 的菌 rw 属, 除醋酸 菌属 ( ct atr外 , A e bce) 还有 土壤 杆菌 属 ( go a o A rbc tr m)假单细胞杆菌属( Su0 nS 、 eu 、 i P edmOa)无色杆菌属 ( ho Acr. moat ) 产 碱杆 菌 属 ( clee) 根 瘤 菌属 ( i b m) bc r、 e Al i ns 、 ag Rh oi z u 和八叠球菌属 (ac a 。在众 多微 生物中 , S ri ) n 由于醋酸菌 属中 的木 醋杆 菌 ( ctbce yi m) 维 素生 产能力 最强 , A eoat X l u 纤 r n 因 此常被做为研究纤维素合成 、 分泌 以及分析纤维素结构 的模
型菌株【l 2。
为主的非纤维 类物质 , 要使用 大量 化学 物质 在高 温才 能除
去, 导致大量难处理 的废水生成 , 境造成严重 的污染 ; 对环 而 人工合成的纤维素聚合 度较低 , 以达到 高结 晶度 、 难 高整齐 度 的织态结构。因此 以微 生物作为 载体 , 在分子水 平上 , 设 计并组装 出高纯度、 高结 晶度 、 绿色环保 的细菌纤 维 素成 为 目前研究热点… 。
( co l f i ce c, h nUn e i f i c n c n lg b n n nB a h W u a 4 0 2 , hn ) S h o o f S i e Wu a i r t o e ea dTeh ooyZ o4 a rn , h n 3 2 3 C ia Le n v sy S n c  ̄
细菌纤维素发酵工艺与应用研究进展
{. s t eo odS i cs Z e agA ae yoa r utrl ce e aghu3 02 1 ntu I i t fF o ce e, hj n cdm gi l a S i s H nzo 1 0 1 n i f c u n c 2 C lg h msr d, S i e Z e i gN r l nvrt, i u 2 04 . oeeo C e i ya J c n , h a o i s y J h a3 1 0 ) l f t n e c jn ma U e i n
d i 1 . 6 /i n1 7 — 0 X 2 1 . 1 0 6 o: 03 9js .6 4 5 6 .0 0 — 0 9 .s 1
自然界 中 , 维素 是最 丰 富 的天 然 聚合 体 , 泛 纤 广 存在 于植物 细胞 中 ,但 也有 部 分细 菌在 发酵 培养 液 中能生 产纤维 素 , 细 菌纤 维素 ( atr lC l ls , 称 B cei e uoe a l
Th spa rs i pe umma z d t e sr cur ,tc oo y o e me a in a he a p ia in o a t ra e ll s n o d i du t . i r e h tu t e e hn lg ff r ntto nd t p lc to fb c e lc lu o e i fo n sr i y K e w o ds y r :ba t ra el o e; e me ai n tc o o ;a ia in ce lc l s f r ntto e hn lgy ppl to i ul c
细菌纤维素的研究进展(DOC)
细菌纤维素的研究进展摘要:细菌纤维素是一种天然的生物高聚物,具有生物活性、生物适应性,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机械性能,例如高的结晶度、高的持水性、超精细纳米纤维网络、高抗张强度和弹性模量等,因而成为近年来国际上新型生物医学材料的研究热点。
概括细菌纤维素的性质,发酵过程,改性方法以及在生物医学材料上的应用。
关键词:细菌纤维素;改性;生物医学材料;应用0 前言细菌合成纤维素是在1886年由Brown首次报道的,是胶膜醋酸菌A.xylium 在静置培养时于培养基表面形成的一层白色纤维状物质。
后来在许多革兰氏阴性细菌,如土壤杆菌、致瘤农杆菌和革兰氏阳性菌如八叠球菌中也发现了细菌纤维素的产生。
细菌纤维素与天然纤维素结构非常相似,都是由葡萄糖以β一1,4一糖苷键连接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此外,细菌纤维素相对于传统的纤维素资源又有其优势,如加工时不用去木质素,可合成高质量的纸张或者加工成任何形状的无纺织物,还可通过发酵条件的改变控制合成不同结晶度的纤维素,从而可根据需要合成不同结晶度的纤维素。
从纤维素的发现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由于无合适的实验手段以及纤维素的产量较低,因此多年来一直未受到足够重视。
近十几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体外无细胞体系的应用,细菌纤维素的生物合成机制已有了很深人的研究,同时在细菌纤维素的应用方面也有了很大进展。
1.细菌纤维素的结构特点和理化特性1.1化学特性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BC和植物纤维素在化学组成和结构上没有明显的区别,均可以视为是由很多D-吡喃葡萄糖苷彼此以(1-4)糖苷键连接而成的线型高分子,相邻的吡喃葡萄糖的6个碳原子不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呈稳定的椅式立体结构。
日本的Masuda等采用13C和1H旋转扩散核磁共振分析了BC的纤维素结构,试验结果表明:在CP/MAS13C NMR图谱上出现共振线很大地分裂为低场线和高场线,其原因可能是高场线处的C4与微纤维中CH2OH的混乱的氢键结合在一起的构象不规则所引起的结构缺陷。
新型生物材料细菌纤维素的研究进展
hg blyt h d h e hg agm d ls m c aia itni 。 odh c m aiit. oB ihait o ymp i . i Y n o u 。 eh n l n sy go i o pt !y S C i rms gm tr 1 i l h u c e t o bi s彝p i i aei . o n a
c 、 。 tniGe r  ̄ u 、 。 no i Gitr i 、 淞 Go a i、 。 o n u p sGh sni , er u a 、 n  ̄d s
是一种胞外产物 。 为了与植物来源的纤维素区分 。 将 其命名为“ 细菌纤维素 ” 。
G7 , 、 。 ode s Gs c aiGx l  ̄。 t D 娜 Go  ̄ i 、 。 h r、 , i b n c a yn
d l l ,9 , s .6 4 5 6 2 1 , - 0 o t O3 6 i n 1 7 - 0 X.0 0O1 0 8 s
细菌纤维素(at i U e简称 B ) 由生 B c rle ̄ . ea c C是 长在液态含糖基质 中的细菌产生的, 分泌到基质 并
中的纤维素成分。 它不是细菌细胞壁的结构成分. 而
Ree r h Re iw fBa tra l ls - A w o tra s a c ve o ce llCel o e u Ne Blm e ll
细菌纤维素的生产研究进展
有 望代 替植 物纤 维或 作为新 型 生物 可 降解材料 用 于 食 品、 化 学 工 业 和 医 学 领 域。B C在 1 8 8 6 年 被 B r o w n发现 , 至今 已有 一 百多 年 的 历史 , 但 因其 生产 成本 高 、 产率 低及 对其 物理 化学 特性 认识 了解 不足 ,
应用 受 到一 定 的局 限。 目前 , 国外 已经 开 始 将 研 究 工 作 发 展 到 对 B C 的改性 、 修 饰 和 制 备 其 复 合 材 料 上 J , 通 过 对 纤 维 素 的修饰 , 制 备 了性能各 异 的纤 维素 衍生 物 , 但 这方
面 的研究 还处 于起 步 阶段 。 国内在这 方 面的研 究工
Re s e a r c h pr o g r e s s o f pr o d uc t i o n o f ba c t e r i um c e l l u l o s e
F A N Zh a o q i a n
( C h e mi c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C o l l e g e , Q i n g d a o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 Q i n g d a o 2 6 6 0 4 2 , 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 T h e s p e c i a l s t r u c t u r e , f u n c t i o n , p h y s i c a l a n d c h e m i c a l p r o p e r t i e s , a n d a p p l i c a t i o n p r o s p e c t o f b a c t e r i a l c e l l u l o s e( B C )i s
细菌纤维素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分析了细菌纤维素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性,发现细菌 纤维素在分子式上与植物来源的纤维素相同,并且与 植物来源的纤维素相比,细菌纤维素与纳米材料和聚 合物具有独特的结合性,复合材料具有更好的生物、 物理、机械、导电和磁性,因此在生物医学复合材料、 生物传感器、造纸、化妆品工业、食品工业和其他领域 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4-9]。本文将对细菌纤维素的生产、 细菌纤维素产生菌的选育以及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进行 综述,以期使其更广泛地在食品中应用。
Keywords:bacterial cellulose; biosynthesis; strain selection; food industry
中图分类号:O636.11;TS201.2
细菌纤维素(Bacterial Cellulose,BC)是由细菌产 生的胞外代谢产物,包括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 产碱菌属(Alcaligenes)、产气杆菌属(Aerobacter)、 土壤杆菌属(Agrobacterium)、固氮菌属(Azotobacter)、 木葡糖酸醋杆菌属(Komagataeibacter)、假单胞菌属 (Pseudomonas)、 根 瘤 菌 属(Rhizobium)、 产 碱 菌 (Alcaligenes)、 八 叠 球 菌 属(Sarcina) 和 红 细 菌 属 (Rhodobacter)等 [1]。除了由微生物产生外,体外无细 胞体系也可以产生细菌纤维素 [2]。1931 年,HIBBERT 等 [3]
◎ 吕 橄 1,2,赵文韬 2,龚建萍 2,武广珩 1,2 (1 武夷学院 福建省生态产业绿色技术重点实验室,福建 武夷山 354300;
2 武夷学院 生态与资源工程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LÜ Gan1,2, ZHAO Wentao2, GONG Jianping2, WU Guangheng1,2
细菌纤维素发酵原料的研究进展
细菌 纤 维素 和植 物 纤维 素在 化学 组成 和 结构上 没 有 明显 的区别 ,是 由B1 . 萄糖 苷键 一, 葡 4 连 接 而成 的线 型高 分子 化合 物 ,相邻 的吡 喃葡 萄糖 的六 个碳 原子 不在 一个 平面 上 , 是 呈稳 而 定 的椅式 立体 结构 。细 菌纤 维素 纤维 的直 径远 小 于其它 天然 和人 工 纤维 ,约 为 2 "8 n, 0- 0nl - - 属 于 天然 纳米 纤 维材 料 。细菌 纤 维素 有着 植 物纤 维 素所 没有 的 许多特 点 :I )高 结 晶度 和 高 化 学纯 度 ;2 )高抗 张 强度和 弹性 模量 ;3 )很 强 的水结 合性 ;4 )极 佳 的形状 维持 能力 ;5 ) 较 高 的生物 相 容性 和适 应性 ;6 )生 物合 成 时形状 和性 能 的可 调控 性 ,可制 备成 膜 、管 、絮
是 一种 主要 由细 菌产 生 的具 有生 物可 降解 的天然 纳米 结构 高分 子材 料 , 年 来成 为 国 内外 生 近 物材 料研 究 的热 点之 ~ 。细 菌纤 维素 自 18 8 6年被 B o n发现 至今 已有 一 百 多年 的历 史 ,但 rw
由于其 生产 成本 高及 对其 物 理化 学特 性认 识 了解 不足 ,以至 于其 应 用受 到一 定 的局 限 。 几 近
基 本情况 ,系统 阐述 了国 内外发酵生产细 菌纤维素原料的研 究进展 ,展望 了今后的 发展趋势 。
关键词 :细 菌纤维素 ;原 料;碳源 ;发酵 培养基 中国分类号 :Q8 5 Q3 2 1 ;T 5 文 献标 识码 :A
细 菌纤 维 素 ( a t i e uoe B ce a C l ls,简 称 BC)又称 微 生物纤 维 素 ( co il e uoe , rl l Mi ba l ls ) r C l
细菌纤维素的研究和应用新进展
细菌纤维素的研究和应用新进展纤维素是地球上最丰富的生物聚合物,主要分布于植物如树木、棉花等中,它是形成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也是形成许多真菌、藻类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随着人们对纤维素类产品需求的增加,人们获取纤维素的方法正不断地改进和更新。
近年,发现一些细菌也能产生纤维素,其结构、理化特性和生化特性等皆与植物纤维素有较大的差异,与植物纤维相比,细菌纤维素(Bacterial Cellulose,BC)是由超微纤维组成的超微纤维网。
不仅是地球上除植物纤维素之外的另一类由细菌合成的天然惰性材料,而且是自1989 年Yamanaka 等[1]发现BC具有独特的功能后,以微生物作为载体,在分子水平上有高纯度、高结晶度、绿色环保的BC成为世界上公认的性能优异的新型生物学材料。
本文就BC的结构、性质、研究历史以及在生物医学材料上的应用综述如下。
1细菌纤维素的结构与特性1.1细菌纤维素的结构特点:BC是由葡萄糖分子以β-1,4糖苷键聚合而成的一种具有多孔性结构及一定纳米级孔径分布的高分子材料[2]。
早在1940 年,人们就用电镜观察到BC由独特的束状纤维组成,这种束状纤维的宽度大约为100 nm,厚度为3~8 nm,每一束由许多微纤维组成,而微纤维又与其晶状结构相关。
术醋杆菌(A.xylinum)是合成BC最强的细菌之一[3],BC的生物合成可分为聚合、分泌、组装、结晶四大过程,这四大过程是高度耦合的,并和细胞膜上的特定位点密切相关。
1.2 細菌纤维素有许多独特的性质:①强的持水性和透气性:BC是一种水不溶性的惰性支持物,有很多“孔道”,有良好的透气、透水性能。
依据合成条件的不同,它能吸收60~700倍于其干重的水份[2],未经干燥的BC的强持水性能(waterretentionvalues,wRv)值高达1000%以上,冷冻干燥后的持水能力仍超过600%。
经100℃干燥后的BC在水中的再溶胀能力与棉短绒相当,即有非凡的持水性,并具有高湿强度[4];②高化学纯度和高结晶度:BC是一种“纯纤维素”,以100%纤维素的形式存在,不含半纤维素、木质素、果胶和其他细胞壁成分,结构单一,提纯过程简单;③较高的生物适应性和生物可降解性:Helenius等[5]开展了BC植入小鼠皮下组织的生物适应性研究及Klenm等[6]用BC微管材料取代老鼠颈动脉的研究都表明BC与老鼠身体没有任何排斥反应。
细菌纤维素发酵原料的研究进展_谢健健
第19卷第3期2011年3月纤维素科学与技术Journal of Cellulo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V ol. 19 No. 3Sept. 2011文章编号:1004-8405(2011)03-0068-10细菌纤维素发酵原料的研究进展谢健健1,洪枫1,2*(1. 东华大学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微生物工程与工业生物技术研究组;2. 生态纺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1620)摘要:细菌纤维素是一种新型微生物合成材料,在食品、造纸、纺织、生物医药、声学器材振动膜和功能复合材料等方面均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细菌纤维素发酵培养基(尤其碳源)的成本是现今制约细菌纤维素推广应用的主要因素之一。
甘露醇、果糖和葡萄糖等合成培养基所用碳源因其价格较高仅适用于实验室研究和小型发酵生产,规模化生产细菌纤维素的潜在原料应是一些量大价低的天然原料,包括水果类原料、糖质原料、低值淀粉类原料和废弃纤维素类原料等。
木质纤维素原料是最具发展潜力的细菌纤维素碳源,也是细菌纤维素产业的根本出路,但目前存在一些技术瓶颈,制约了其开发利用,是一远期战略目标。
文章简要介绍了细菌纤维素的基本情况,系统阐述了国内外发酵生产细菌纤维素原料的研究进展,展望了今后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细菌纤维素;原料;碳源;发酵培养基中国分类号:Q815;TQ352 文献标识码:A细菌纤维素(Bacterial Cellulose,简称BC)又称微生物纤维素(Microbial Cellulose),是一种主要由细菌产生的具有生物可降解的天然纳米结构高分子材料,近年来成为国内外生物材料研究的热点之一。
细菌纤维素自1886年被Brown发现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由于其生产成本高及对其物理化学特性认识了解不足,以至于其应用受到一定的局限。
近几十年来,随着人们对细菌纤维素生物合成机制的深入研究以及发酵技术的进步,细菌纤维素的工业应用正日益广泛。
细菌纤维素的研究进展
图!
细菌纤维素的合成途径
(*!
细菌纤维素的理化特性
:. 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形态随培养条件的不同 而有很大的差异。静止状态下, :. 一般积累在营养 肉汤表面或富氧液体的分界面, 这种 :. 叫 ? " :.; 在 搅拌状态下, 形成的 :. 叫 N " :., 两者的形态、 三维 结构、 纤维宽度、 结晶度均有所不同。近年发现细菌 产生的纤维素, 其结构和理化特性等皆与植物纤维素 有较大的差异。与植物纤维相比, :. 是由超微纤维 组成的超微纤维网, 其超微纤维直径仅为植物纤维的 其杨氏模量 (弹性模量) 与铝相当, 所以 :. 是 ! = !%%, [!+] 一种更理想的可生物降解的生物多聚物 。 :. 有 “纯纤维素” , 有 许多独特的性质。如: ( !) :. 是一种 高化学纯度和高结晶度, 植物纤维主要由纤维素组 成, 但参杂其它许多糖类, 如半纤维素或木质素。 (() :. 的弹性模量为一般植物纤维的数倍至十倍以上, 并且抗张强度高。 (9) 有较高 :. 有很强的持水能力、 的生物适应性和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 ( )) 生物合成 时可调控。采用不同的培养方法, 如静态培养和动态 培养, 利用醋酸菌可以得到不同高级结构的纤维素。 并且, 通过调节培养条件, 也可得到化学性质有差异
第 !$ 卷第 , 期 生 物 学 杂 志 X2? ; !$ S2 ; , !’’% 年 $’ 月 NQRHS"T QG (UQTQVW Q@=,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碳原子并不在同一平面上, 而是呈稳定的椅状立体结 构, 见图 ( , 数个邻近的!# $, ! ") % 葡聚糖链由分子链 内与链间氢键稳定结构而形成不溶于水的聚合物, 聚 见图 ( , 合度一般在 $&’’’ 单体, ! () () 与植物纤维素 的主要差别在于前者不掺杂有其它多糖, 而后者则含
细菌纤维素发酵生产的研究进展
细菌纤维素发酵生产的研究进展刘畅;薛静雯【摘要】细菌纤维素是一种新型高分子材料,因其三维结构独特、机械强度高、吸水率锁水率高、生物相容性良好等优势,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医学、食品、化妆品、纺织等众多领域.本文阐述了近年来关于细菌纤维素发酵生产的菌种、发酵原料和发酵条件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日后提升发酵工艺、提高产量的相关工作提供参考.【期刊名称】《中国野生植物资源》【年(卷),期】2019(038)003【总页数】5页(P65-69)【关键词】细菌纤维素;菌种选育;发酵条件【作者】刘畅;薛静雯【作者单位】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究院,江苏南京211111;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9细菌纤维素(Bacterial cellulose,BC)是由不同微生物合成的纤维素总称,为一种多孔网状的纳米级生物高分子聚合物。
我国早在《齐民要术》就有记载食醋酿造过程中会在表面形成凝胶状菌膜。
后于1976年,英国科学家Brown在静置培养木醋杆菌(Acetobacter xylinum,现名葡糖醋杆菌Glucoacetobacter xylinum)时,其表面形成一层白色凝胶状薄膜,经物化分析确定该膜为纤维素类物质,而后对该物质进行水解,得到的主要成分为葡萄糖[1]。
BC是多酶复合体系(纤维素合成酶,Cellulose synthase,CS)精确调控下的产物,仅由β-1,4-吡喃葡萄糖单体聚合的直链多糖,因此纯度极高[2]。
比起植物纤维素,BC还具有“上疏下密”状三维网络结构、高机械强度、高吸水率、高锁水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特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纺织、食品、细胞培养等多个领域[3-9]。
BC应用前景十分广阔,但目前BC发酵生产成本较高、产量略低,其产品的附加值低,故更大范围的市场推广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因此本文简要论述了BC发酵生产的影响因素,为研究者们提供一些从菌种、发酵原料、发酵条件三方面对发酵工艺进一步优化的可能性,以期扩大BC发酵生产规模并提高产量。
细菌纤维素的生物合成与发酵研究进展
细菌纤维素的生物合成与发酵研究进展作者:陈华美刘四新李从发来源:《热带作物学报》2016年第08期摘要细菌纤维素是一种由微生物合成的新型纳米材料,具有化学纯度高、持水性好、杨氏模量高、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等特性,广泛应用于食品、医疗、化工等领域。
但发酵工艺落后、产量低、生产成本高一直是限制其应用于高附加值产品生产的瓶颈。
本文概述纤维素产生菌及分离改良、发酵培养基优化、发酵条件对纤维素合成和产量的影响,以及发酵方式对BC产量和性能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BC在生产中的不足和未来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为开展更深入的研究和实际生产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细菌纤维素;生物合成;发酵;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 O636.11 文献标识码 AAbstract Bacterial cellulose(BC)is a new type of nano material synthesized by some microorganisms, with high chemical purity, good water holding capacity,high Young’s modulus, good biocompatibility and biodegradability and so on, widely used in food, medical,chemical and other fields. But the backward fermentation technology, low the yield of BC and high production costs have been to limit its application in the production of high value-added product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bacteria producing cellulose and isolation, improved strains, optimization of fermentation culture medium, the influence of fermentation conditions on cellulose synthesis and yield, and the effect of fermentation on the yield and properties of BC were summarized, and the shortage of BC in produc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prospect in the future are forecasted, which will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further research and practical production.Key words Bacterial cellulose; Biosynthesis; Fermentation; Advancesdoi 10.3969/j.issn.1000-2561.2016.08.031细菌纤维素(Bacterial cellulose,BC),是一种由微生物产生的高纯度三维网状多聚物。
细菌纤维素制备功能材料的研究进展
细 菌纤 维 素 ( b a c t e r i a l c e l l u l o s e , 简称 B C) 是” 结 构使 细 菌纤 维 素 具 有
极强 的 吸水性 , 可吸收 6 0  ̄7 0 0倍 于其 干重 的水 分 ,
定 的微 生 物 ( 主要 为 细 菌 ) 产生 的细 胞 外 纤 维 素 ,
Ab s t r a c t : Ba c t e r i a l c e l l u l o s e i s a n e w k i n d o f b i o l o g y f i b e r ma t e r i a l s a n d i s o f g r e a t p o t e n t i a 1 . wi t h p r e d o mi n a n t p e r f o r ma n c e t o wh i c h o t h e r c o mm o n p l a n t f i b e r s c a n ’ t b e c o mp a r e d . Th i s p a p e r ma i n l y i n t r o d u c e s r e s e a r c h p r o g r e s s o f p r e p a r i n g f u n c t i o n a l ma t e r i a l s i n c l u d i n g me d i c a l d r e s s i n g, r e i n f o r c e me n t ma t e r i a l s ( p a p e r a n d d e g r a d a b l e p l a s t i c s ) a n d s e wa g e f i l t e r i n g ma t e r i a l s b y b a c t e r i a l c e l l u l o s e b o t h a t h o me a n d a b r o a d, a n d p o i n t s o u t f u t u r e r e s e a r c h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卷第3期2011年3月纤维素科学与技术Journal of Cellulo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V ol. 19 No. 3Sept. 2011文章编号:1004-8405(2011)03-0068-10细菌纤维素发酵原料的研究进展谢健健1,洪枫1,2*(1. 东华大学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微生物工程与工业生物技术研究组;2. 生态纺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1620)摘要:细菌纤维素是一种新型微生物合成材料,在食品、造纸、纺织、生物医药、声学器材振动膜和功能复合材料等方面均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细菌纤维素发酵培养基(尤其碳源)的成本是现今制约细菌纤维素推广应用的主要因素之一。
甘露醇、果糖和葡萄糖等合成培养基所用碳源因其价格较高仅适用于实验室研究和小型发酵生产,规模化生产细菌纤维素的潜在原料应是一些量大价低的天然原料,包括水果类原料、糖质原料、低值淀粉类原料和废弃纤维素类原料等。
木质纤维素原料是最具发展潜力的细菌纤维素碳源,也是细菌纤维素产业的根本出路,但目前存在一些技术瓶颈,制约了其开发利用,是一远期战略目标。
文章简要介绍了细菌纤维素的基本情况,系统阐述了国内外发酵生产细菌纤维素原料的研究进展,展望了今后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细菌纤维素;原料;碳源;发酵培养基中国分类号:Q815;TQ352 文献标识码:A细菌纤维素(Bacterial Cellulose,简称BC)又称微生物纤维素(Microbial Cellulose),是一种主要由细菌产生的具有生物可降解的天然纳米结构高分子材料,近年来成为国内外生物材料研究的热点之一。
细菌纤维素自1886年被Brown发现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由于其生产成本高及对其物理化学特性认识了解不足,以至于其应用受到一定的局限。
近几十年来,随着人们对细菌纤维素生物合成机制的深入研究以及发酵技术的进步,细菌纤维素的工业应用正日益广泛。
在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细菌纤维素产业已初步形成年产值上亿美元的市场,进入食品、造纸、医药、声学器材、纺织、化工等行业。
我国除了在食品领域,其它方面的研究开发仍处于起步阶段,国内从事细菌纤维素生产和应用的企业在数量、规模以及技术含量上都远远不及日欧美等国外企业。
迄今,已有许多文章对细菌纤维素的研究和生产领域进行了较全面论述,如波兰学者收稿日期:2011-08-02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0852*******,0852nm03500);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09ZZ68);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重点项目;生态纺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Eco-op-2009-09)。
作者简介:谢健健(1986~),女,浙江绍兴人,生物化工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细菌纤维素的低成本制备及应用。
∗通讯作者:洪枫,教授,博士生导师。
fhong@第3期谢健健等:细菌纤维素发酵原料的研究进展69Bielecki等[1]的论著总结得较全面,波兰和美国的Czaja等[2]和德国学者Klemm等[3]分别概述了细菌纤维素在生物医学方面的应用并进行了展望,加拿大的Sani和Dahman[4]则比较了不同生产方式的优缺点及需要改进的地方,这对于提升细菌纤维素的产量、促进其商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刘四新和李从发[5]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细菌纤维素的物理性质、生物合成机理、生产现状及应用,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孙东平和杨加志也编著了一本侧重于细菌纤维素改性及其在功能材料中应用的书[6]。
细菌纤维素和植物纤维素在化学组成和结构上没有明显的区别,是由β-1,4-葡萄糖苷键连接而成的线型高分子化合物,相邻的吡喃葡萄糖的六个碳原子不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呈稳定的椅式立体结构。
细菌纤维素纤维的直径远小于其它天然和人工纤维,约为20~80 nm,属于天然纳米纤维材料。
细菌纤维素有着植物纤维素所没有的许多特点:l)高结晶度和高化学纯度;2)高抗张强度和弹性模量;3)很强的水结合性;4)极佳的形状维持能力;5)较高的生物相容性和适应性;6)生物合成时形状和性能的可调控性,可制备成膜、管、絮状、球形或颗粒等形状。
能够产生纤维素的微生物主要有九个属,但真正能够大批量生产细菌纤维素的只有醋酸菌属中的几个种,其中木葡糖酸醋杆菌(Gluconacetobacter xylinus,原名木醋杆菌,Acetobacter xylinus)是合成细菌纤维素能力最强的细菌[1]。
不同的细菌纤维素产生菌所产的纤维素在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上略有差异。
细菌纤维素作为一种新型生物材料受到科学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研究和应用。
在食品行业,细菌纤维素通常作为膳食纤维[7]、食品增稠剂、成型剂和添加剂[5],在该行业的应用比较广泛和传统,技术门槛不高,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大大阻碍了它的深入应用。
在造纸工业,细菌纤维能很好地与植物纤维结合,具有良好的抄造特性[8],可用于纸张增强剂及特种纸制造。
在纺织工业可以用于生产仿皮服装以及作为Lyocell等人造纤维的原料,为纺织工业的低碳可持续发展提供原料保障。
在生物医药领域,由于细菌纤维素具有超微结构、独特的生物相容性及良好的机械韧性,因此在组织工程支架、人工血管、人工皮肤和抗菌敷料[9]等方面具有诱人的应用前景,是当前国际生物医用材料研究的热点,有部分研究成果已经应用于临床并取得成功[10-12]。
在声学器材方面,细菌纤维素的高机械强度可满足当今顶级音响设备振动膜所需的对声音振动传递快和内耗高的特性要求。
日本的Sony和Ajinnomoto公司已经共同研发了用细菌纤维素制造的高级音响、麦克风和耳机用振动膜。
细菌纤维素作为一种用途十分广泛的生物材料,已显示出无限商机和美好的发展前景,几千年来人类依赖植物纤维素的历史终将被改变。
目前,由于存在着产量较低和生产成本较高的问题,极大地制约了它的工业化推广应用,因此许多研究集中在如何降低其生产成本上。
细菌纤维素发酵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培养基,尤其是碳源,故寻找廉价高效的培养基原料是细菌纤维素发展的方向之一。
为此本文系统阐述了国内外有关生产细菌纤维素的发酵原料的一些研究进展,并展望了今后的发展趋势。
1 纯糖碳源发酵生产细菌纤维素细菌纤维素的发酵生产主要采用两类培养基,一类是合成或半合成培养基,一类是天然培养基。
合成或半合成培养基使用的碳源主要有甘露醇、果糖、葡萄糖等单糖或者蔗糖和麦70 纤维素科学与技术第19卷芽糖等二糖以及它们的混合糖。
Ramana等[13]试验了不同碳源和氮源对木醋杆菌产细菌纤维素的影响,其中葡萄糖、蔗糖、甘露醇为碳源较好。
而硫酸铵、蛋白胨、谷氨酸钠、干酪素水解物、甘氨酸、大豆粉等氮源与这三种碳源分别组合,发现产量差别很大,葡萄糖与干酪素水解物组合时产量最高。
马霞等[14]以葡萄糖、果糖和蔗糖以及它们的两两混合物(1∶1 g/g)为碳源,发现以葡萄糖+果糖为唯一碳源时细菌纤维素产量最高(2.5 g/L),而以葡萄糖为唯一碳源时的产量为2.1 g/L,以蔗糖为唯一碳源时的产量最低(1.0 g/L)。
薛璐等[15]用自行筛选的醋杆菌C2对葡萄糖、果糖、蔗糖、麦芽糖、乳糖、半乳糖、山梨糖、甘露醇、乙醇、乙酸、可溶性淀粉这11种碳源进行发酵,结果表明甘露醇、蔗糖和果糖为碳源时纤维素产量较高;以甘露醇为碳源时,纤维素的产量最高可达4.2 g/L。
Mikkelsen等[16]研究了甘露醇、丙三醇、葡萄糖、果糖、蔗糖以及半乳糖等不同碳源对纤维素合成的影响,发现不同碳源会影响纤维素的产率,但在纤维素膜的纯度、结晶度、分子量和微结构等方面无显著影响,在纤维素收获前12 h内蔗糖和甘油能较快获得较高的产率,4天后获得的产量分别达到3.83和3.75 g/L,甘露醇、果糖或葡萄糖得到的产率比较稳定,4天后产量都大于2.5 g/L。
利用合成或半合成培养基发酵细菌纤维素的国内外研究结果比较一致,单一碳源以甘露醇和甘油发酵效果较好,复合碳源的效果比单一碳源要好。
但这类碳源往往纯度高、价格贵,不适于细菌纤维素工业化大规模生产。
2 天然培养基生产细菌纤维素天然培养基一般是以工农业生产的剩余物、食品加工废弃物以及含糖量较高的果蔬等农副产品为原料。
目前常用的培养基包括水果类原料、糖质原料、淀粉类原料和纤维素类原料等几种,尤其以水果类原料为多。
这类原料量大而价廉,可能是降低细菌纤维素生产成本的有效途径。
2.1 以水果类原料生产细菌纤维素水果中含有大量糖类、蛋白质和各种微量元素,同时水果成熟时间较集中、保存时间较短,采摘运输不及时会大批量腐烂变质。
利用这些在特定区域供应丰富、价格低廉的水果类原料生产细菌纤维素由来已久,最传统的是用椰子水或椰子汁发酵生产的食品叫“椰果”、“椰纤果”或“纳塔”。
2.1.1 以椰子水生产细菌纤维素椰子水是椰子加工的副产物,营养丰富又无需榨汁工序,是生产细菌纤维素的优质原料,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最早利用该原料,我国的海南省以椰子水为培养基发酵生产细菌纤维素也已十余年,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刘四新等[17]研究了一株醋酸杆菌在椰子水培养液中发酵产生纳塔的适宜工艺条件,50%椰子水加一些无机盐,补加蔗糖至7%,pH 4.0,在500 mL烧杯中30℃静置培养16天后最高可收获湿重182 g(含水率95.14%)和3.3 cm厚的纳塔。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邓毛程等[18]利用酵母与醋酸菌的共生关系,在椰子水中加入酵母发酵滤液作为培养基进行木醋杆菌的高纤椰果发酵,研究发现,酵母发酵滤液培养基对高纤椰果发酵产量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当酵母发酵14 h、乙醇浓度为2.0%、初始pH 6.0时,发酵10天后干纤维素产量最高可达17.48 g/L。
海南大学的王志国等[19]将不第3期谢健健等:细菌纤维素发酵原料的研究进展71同发酵处理的椰子水制备成培养基,结果表明椰子水经20℃、敞口放置和自然发酵20天后最适于生产细菌纤维素,在补加蔗糖至4%时产量可达2.68 g/L以上,敞口条件下发酵的椰子水更有利于生产细菌纤维素,产量是密封发酵的椰子水的2倍。
印尼的Budhiono等[20]和Radiman[21]利用椰子水生产细菌纤维素也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印度的Jagannath等[22]研究了pH、蔗糖、硫酸铵对椰子水发酵生产细菌纤维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最佳条件是10%蔗糖、0.5%硫酸铵和pH 4.0。
2.1.2 以其它水果汁生产细菌纤维素除椰子水外,其它水果如猕猴桃、柑橘、苹果、西瓜、菠萝、葡萄、番茄等也可作为碳源发酵生产细菌纤维素,但这些研究均未进入工业化生产。
湖北三峡学院的邵伟等[23]以浓缩猕猴桃汁为原料,经过醋酸菌静置发酵培养15天生产猕猴桃纳塔,获得湿重151.5 g、厚度2.87 cm的纳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