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九年级语文中考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十三):《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通用)

合集下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总结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总结

1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总结六、理解性背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中,阐述对其进行思想上磨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在生活上磨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行动上磨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才能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目的。

3、写人心理状态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人面部表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

(用课文词语回答)5、本文中,揭示忧乐与国家兴亡关系的文句是:6、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 。

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

7、反面论证中心论点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论述治理国家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七、文章分析1、文章结构:第一部分(l段):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第一层:举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事迹有力论证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的道理。

第二层:从上述事实归纳出作者的观点。

第二部分(2段):从正反两面论证经受磨炼的益处, 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并归纳全文中心论点。

2、中心:阐述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人才的培养中,逆境作用不可小视;国家的治理中,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和邻国的侵扰,国家就会在安逸享乐中灭亡。

中考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详细翻译
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

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这就可以说明,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中考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详细翻译】终于写完毕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谢谢!。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现象归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现象归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现象归纳一、生与安乐—祸福相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开篇即指出,人生在忧患中诞生和成长,但在安乐中却容易走向衰落和消亡。

这揭示了忧患与安乐这对矛盾体的辩证关系,二者相生相克,相互依存。

忧患孕育生命,安乐催生祸患。

二、忧患之利—砥砺意志忧患如磨刀石,可以磨砺个人的意志。

面对逆境,人们需要坚忍不拔、迎难而上,这正是磨练意志、增强韧性的良机。

只有经历过风雨的洗礼,才能真正体会到生命的坚强和不屈。

三、安乐之弊—消磨斗志安逸舒适的环境往往让人沉湎其中,失去进取心和奋斗精神。

安乐容易消磨人的意志,使人变得懒散懈怠,失去拼搏的勇气和动力。

故而,安乐不可贪图,只有在忧患中磨砺,才能保持旺盛的斗志。

四、忧患之需—防微杜渐忧患可以让人保持警惕,未雨绸缪。

当身处顺境时,容易掉以轻心,忽视潜在的危机。

忧患则能促使人们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从而避免陷入困境。

五、安乐之害—麻痹大意安乐会导致麻痹大意,让人失去危机意识。

当一切顺风顺水时,容易滋生懈怠和轻敌的情绪。

一旦遭遇变故,往往猝不及防,难以应对。

因此,居安思危十分重要,不能被安乐蒙蔽双眼。

六、安乐之戒—不可沉迷安乐犹如温水煮青蛙,不知不觉中消磨人的斗志。

过于沉迷安逸,会让人逐渐丧失进取心,失去生命的活力。

因此,切勿陷入安逸的陷阱,应时刻保持进取和拼搏的精神。

七、以忧御安—平衡之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强调了忧患与安乐的平衡之道。

不能沉溺于安逸,也不能过分忧虑。

唯有以忧御安,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在顺境中居安思危,在逆境中不屈不挠,从而经受住人生的各种考验。

八、忧患意识—人生态度忧患意识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它要求人们时刻保持警惕,未雨绸缪,时刻准备应对各种挑战。

忧患意识使人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避免陷入被动和困境。

九、忧患教育—立身之本文章指出,自古以来,许多有作为的人物都经历过忧患的磨砺。

忧患教育是立身之本,可以培养人的意志和品格,使其在逆境中不فصاوعلادئادشلاو.屈不挠,يفةهجاوم十、安乐警示—前车之鉴历史上,因安乐而衰敗的例子不胜枚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一、文学常识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出处是《孟子》,《孟子》是孟子和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⒉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把他和孔子并称为“孔孟”,并称其为“亚圣”。

⒊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思想,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提出“民为贵,君为轻”,劝导统治者重视人民。

⒋《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必读书。

二、根据要求填空或按要求默写原文⒈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意思是:忧患激励人奋起,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委靡,必将导致灭亡。

⒉本文的标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请写出两个与题目两个分句意思相关的成语,并解释。

(1)多难兴邦:国家多灾难,可激发人民发奋图强,战胜困难,使国家兴盛。

(2)玩物丧志:只顾欣赏所喜好的东西因而消磨志气。

⒊第二自然段主要阐述要成就大业,必先在思想上、生活上、行为上等经受一番艰苦磨练的道理,其中阐述在思想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在生活上受磨练的句子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在行为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行拂乱其所为”。

⒋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成的,文中能表现磨练益处的'句子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⒌全文写法上,层层深入,结构严谨,论证有力:“人恒过,然后能改”,是承上文“行拂乱其所为”说的;“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承上文“苦其心志”说的,“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是承上文“动心忍性”说的。

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中心句(中心论点)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⒎本文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被人们广为传诵,成为名言。

请你搜集鼓励人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名言警句: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知识点梳理

(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知识点梳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知识点梳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文章思想内容本文通过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和有关道理,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2.重点字词舜(shùn)畎(quǎn)亩胶鬲(gé)曾益(zēng)拂士(bì)【通假字】(1)所以动心忍性忍,通“韧”,坚韧(2)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3)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古今异义词】(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2)富贵不能淫古义;使……惑乱、迷惑;今义:淫乱(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古义,捣土用的杵;今义,建筑,修建(4)管夷吾举于士古义:狱官;今义:军人(5)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古义:征验,表现;今义:走远路(多指军队);讨伐(6)征于色,发于声,面后喻古义:了解,明白;今义:比方【词类活用】(1)使动用法:必先苦其心志(苦:使……痛苦)劳其筋骨(劳:使……劳累)饿其体肤(饿:使……饥饿)空乏其身(空乏:使……经受贫困之苦)动心忍性(忍:使……坚韧)行拂乱其所为(乱:使……受到阻扰)(2)动作状: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在国内)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在国外)(3)名作动:人恒过(过:犯错误)【一词多义】(1)发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被起用)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发,显露)(2)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于:介词,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于:介词,给)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于:介词,在)(3)拂行拂乱其所为(fú,违背)入则无法家拂士(bì,同“弼”,辅佐)(4)士管夷吾举于士(名词,狱官)入则无法家拂士(名词,贤士)【其他重点词语解释】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责任,担子2.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逆,不顺3.而后作作,奋起,指有所作为4.征于色征:征验5.而后喻喻:明白,了解6.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在里面,指国内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7.国恒亡恒:常3.重点语句翻译: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 0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020年中考语文之名句默写失分点清零(古文)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 0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020年中考语文之名句默写失分点清零(古文)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指出了艰苦磨炼益处的句子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总结全文,归纳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说明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作用的句子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原文解读】
舜1发2于畎亩3之中,傅说4举5于版筑6之间,胶鬲7举于鱼盐8之中,管夷吾9举于士10,孙叔敖11举于海12,百里奚13举于市14。【1】(1舜:姚姓,名重华。2发:起,指任用。3畎亩:田亩,此处意为耕田。吠,田间水渠。4傅说:以傅险为姓,名为傅说。5举:选拔。6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筑,捣土用的杵。7胶鬲:商纣王大臣,与微子、箕子、王子比干同称贤人。8鱼盐:在海边捕鱼晒盐。9管夷吾:管仲,颍上(今河南许昌)人,家贫困。辅佐齐国公子纠,公子纠未能即位,公子小白即位,是为齐桓公。齐桓公知其贤,释其囚,用以为相,尊称之为仲父。10士:狱官。11孙叔敖:蒍姓,名敖,字孙叔,。春秋时为楚国令尹(宰相)。12海:海滨。13百里奚:又作百里傒。史称秦穆公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政,开地千里,遂霸西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14市:市井。)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心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中考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要点有哪些

中考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要点有哪些

中考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要点有哪些一、重点词语解释舜发于畎亩之中:起,指被任用;//田地。

畎,田间小沟。

举于版筑之间:被举用,被选拔。

//筑墙用的夹板和木杵。

管夷吾举于士: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举用。

士:狱官。

百里奚举于市:市场,做买卖的地方。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责任,担子。

行拂乱其所为:违背(意愿)。

所以动心忍性:用这些方法。

曾益其所不能:增加。

曾,同"增"。

人恒过:常。

//犯过失。

衡于虑:思虑堵塞。

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于色:征验于颜色。

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

征:征验。

而后喻:明白,了解。

入则无法家拂士:在里面,指国内//有法度的世臣。

//辅佐君主的贤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外面,指国外。

国恒亡:常。

生于忧患:生存发展。

二、通假字1、衡于虑衡:同"横",梗塞,指不顺2、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读bi,辅佐3、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三、古今异义词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

)2、饿其体肤(古义;严重饥饿,能威胁人的生命。

今义:与"饱"相对,指一般的肚子饿,词义与古义相比变弱)四、词类活用1、必先苦其心志,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痛苦2、劳其筋骨,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3、饿其体肤,饿: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饥饿4、空乏其身,空乏: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到贫困之苦5、行拂乱其所为乱: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五、中心意思:阐述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人才的培养中,逆境作用不可小视;国家的治理中,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和邻国的侵扰,国家就会在安逸享乐中灭亡。

六、课文内容理解:(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整理及中考真题(含答案)

《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整理及中考真题(含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整理及中考真题一、通假字1.衡于虑“衡”同“横”,梗塞,不顺。

2.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3.入则无法家拂(bì)士“拂”同“弼”,辅佐。

二、词类活用1.必先苦其心志(苦:使……痛苦。

使动用法)2.劳其筋骨(劳:使……劳累。

使动用法)3.饿其体肤(饿:使……受饥饿。

使动用法)4.空乏其身(空乏:使……身处贫困之中。

使动用法)5.行拂乱其所为(乱:使……扰乱。

使动用法)6.动心忍性(动:使……震撼;忍:使……坚忍。

使动用法)7.人恒过(过:犯错误。

名词用作动词)8.入则无法家拂士(入:指在国内。

动词用作状语)9.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指在国外。

动词用作状语)10.然后知生于忧患(生:使……生存发展。

使动用法)11.而死于安乐也(死:使……萎靡死亡。

使动用法)1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敌:敌对的。

名词作形容词)三、一词多义1.于:(1)舜发于畎亩之中(介词,从)(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介词,给)(3)征于色(介词,在)(4)生于忧患(介词,在)2.发:(1)发于畎亩(动词,兴起,指被任用)(2)发于声(动词,显露、流露)3.拂:(1)行拂乱其所为(违背)(2)拂士(同“弼”,辅佐)四、古今异义1.舜发于畎亩之中古义:被起用今义:送出,发生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古义:被举用今义:往上托,推举3.征于色,发于声古义:征验,表现今义:走远路4.而后喻古义:明白,了解今义:说明,打比方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古义:这样以后,这样…才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6.所以动心忍性古义:用这些来……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7.入则无法家拂士古义:在里面,指国内(名词)今义:进入(动词)8.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古义:在外面,指国外(名词)今义:出去(动词)9.管夷吾举于士古义:狱官今义:士兵五、重点句子解释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逐句,解释重点词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逐句,解释重点词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来源于《孟子·公孙丑下》,意思是一个人从忧患中产生并成长,最终在安乐中死去。

这句话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被广泛引用,反映了人生道理和价值观念。

1. "生于忧患":这句话中的"忧患"指的是人生中的困难、挑战和困苦。

人生的道路往往是充满坎坷和挫折的,每个人都会经历各种忧患。

然而,正是在忧患的磨砺中,人们才能不断成长和进步。

面对忧患,人们需要坚持不懈,不气馁不退缩,而是要勇敢地面对,积极地解决问题,从中学到经验和智慧。

2. "死于安乐":与"生于忧患"相对应的是"死于安乐"。

这里的"安乐"指的是人们在成功和舒适中的安逸与满足。

当一个人沉浸在安乐中的时候,往往容易骄傲自满,失去进取之心,停止了对生活的追求和探索。

这样的状态下,人们容易失去前行的动力和勇气,最终走向停滞和退步。

"死于安乐"的含义是指一个人在安逸中失去追求和创新精神,最终止步不前,甚至走向衰亡。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的看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传达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我们不能够退缩和畏缩,而是要勇敢地迎接、积极地解决。

只有在克服忧患的过程中,我们才能获得成长和进步。

但我们也不能因为成功和舒适而放松警惕,要时刻保持困难与挑战,保持前行的动力。

只有在忧患与安乐之间保持平衡,我们才能走得更远,取得更大的成就。

总结回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句富有哲理的箴言,它提醒人们要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不忘初心,不畏将来。

只有不断前行,才能越过重重障碍,走向更加辉煌的人生。

这句话既是对人生的警示,也是对人生的启迪,值得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时刻牢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真谛和道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这些困难或许会让我们感到疲惫、无助甚至绝望,但是,正是在这些忧患中,我们才能够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

【北京中考必考古文】部编初中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重点文言知识及课文理解

【北京中考必考古文】部编初中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重点文言知识及课文理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重要字词1.傅悦【举】于版筑之间选拔、任用2.【所以】动心忍性用来(通过……途径来)3.【然后】能改这样之后4.而后【作】奋起。

这里指有所作为5.【征】于色征验、表现6.而后【喻】了解、明白7.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匹敌、相当8.发(1)舜【发】于畎亩之中兴起,指被任用(2)【发】于声显露、流露9.拂(1)行【拂】乱其所为违背(2)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二、通假字1.【曾】益其所不能。

同“增”,增加2.困于心【衡】于虑。

同“横”,梗塞,不顺3.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三、词类活用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1)必先【苦】其心志苦:痛苦。

这里是“使……痛苦”的意思(2)【劳】其筋骨劳:劳累。

这里是“使……劳累”的意思(3)【饿】其体肤饿:饥饿。

这里是“使……饥饿”的意思(4)【空乏】其身空乏:财资缺乏。

这里是“使……贫困缺乏”的意思1.动词的使动用法(1)行拂【乱】其所为乱:扰乱。

这里是“使……颠倒错乱”的意思(2)所以【动】心【忍】性动:惊动。

这里是“使……惊动震撼”的意思忍:坚忍。

这里是“使……坚忍”的意思3.名词用作动词人恒【过】过:过错。

这里是“犯错”的意思四、翻译1.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先使他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让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2.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译】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流露在言谈中,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

课内文言文考点复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答谢中书书》、《富贵不能淫》等5篇)

课内文言文考点复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答谢中书书》、《富贵不能淫》等5篇)

课内文言文考点复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答谢中书书》、《富贵不能淫》、《桃花源记》、《与朱元思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①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kē),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②《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本课选自《告子下》。

题目是编者加的,意思是:常处于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题目是文章的论点,以此为题,主旨明显。

⑴[舜发于畎亩之中〕舜在历山耕田,后被尧起用,成为尧的继承人。

⑵ [发]兴起,指被任用。

⑶ [畎亩]田地。

⑷〔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傅说原在傅岩为人筑墙,因以傅为姓,后被殷王武丁任用为相。

⑸〔举〕选拔、任用。

⑹〔版筑〕筑,捣土用的杵。

古人筑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再用杵夯实。

⑺〔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胶鬲原以贩卖鱼盐为生,西伯(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王。

后来,他又辅佐周武王。

⑻〔管夷吾举于士〕管仲(名夷吾)原是齐国公子纠的家臣,纠与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争夺君位失败,管仲作为罪人被押回齐国,后经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用为相。

⑼ [士]狱官。

⑽ [举于士]从狱官手中释放出来,进而得到任用。

⑾〔孙叔敖举于海〕孙叔敖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相。

⑿〔百里奚举于市]百里奚,春秋时期虞(yú)国大夫。

虞亡后被俘,由晋入秦,又逃到楚。

后来秦穆公用五张公羊皮把他赎出来,用为大夫。

⒀ [市]集市。

⒁〔饿其体肤〕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⒂〔空乏其身〕使他身处贫困之中。

⒃ [空乏]财资缺乏。

⒄〔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

⒅ [拂]违背。

⒆ [乱]扰乱。

⒇〔动心忍性〕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

(21)〔曾益〕增加。

(22) [曾]同“增”。

(23) [恒过〕常常犯错误。

(24)〔衡于虑〕思虑堵塞。

(25) [衡]同“横”,梗塞、不顺。

中考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详细翻译
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

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这就可以说明,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中考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考点复习(天津市专用)

中考文言文《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考点复习(天津市专用)

中考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点复习考点复习一:词语解释第一类:最易考词语,常以错误选项出现。

(复习要求:记牢正确解释)1.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2.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3. 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5 困于心,衡.于虑第二类:次易考词语,常以正确选项出现。

(复习要求:熟悉正确解释)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2.人恒过.然后能改3.出.则无敌国外患者4.5.行拂.乱其所为第三类:通假字。

(复习要求:熟记所通的字及解释)(1)曾.益其所不能(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3)入则无法家拂.士第四类:古今异义词(复习要求:熟记古义,了解今义)所以..动心忍性(古义: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第五类: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人恒过.(原意:错误,过错,在句中意思)2、使动用法①必先苦.其心志原意:痛苦,在句中意思②劳.其筋骨原意:劳累,在句中意思:③饿其体肤原意:饥饿,在句中意思④所以动心忍性“动”原意:震撼,在句中意思;“忍”原意:坚忍,在句中意思:3、动词作状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原意:进入,在句中意思;原意:出去,在句中意思:考点复习二:特殊句式(本文典型特殊句式:倒装句)1、舜发于畎亩之中。

顺序应为:(紧邻下面五句相同)2、困于心,衡于虑/征于色,发于声。

顺序应为: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顺序应为:考点复习三:课文理解与考题比较复习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

第一组:(2014天津中考真题)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9-11题。

9.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发动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责任,使命C.人恒过.然后能改过:犯错误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指在国外10.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D )A.曾.益其所不能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C.入则无法家拂.士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11.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选文第一自然段列举古代贤士的事例,说明有成就的人必先经历苦难的磨炼B.选文第二自然段先提出中心论点,再论述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内忧外患将导致灭亡C.从选文可以看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D.选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既增添了气势,也给人以美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归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归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归纳一、注释:(1)选自《孟子·告子下》题目是作者加编的,告子,姓告,孟子的学生,兼治儒墨之学。

这里节选的部分,有的版本题为《舜发于畎亩之中》。

题目是编者加的。

(2)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舜是从田野间发迹的。

舜原来在历山耕田,三十岁时,被尧起用,后来继承尧的君主之位。

发,起,指被任用。

于,介词,从。

畎,田间水沟,田中的垄沟。

亩,田垄。

“畎亩”,泛指田野。

(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举用起来的。

傅说原在傅岩地方作泥水匠,为人筑墙,殷王武丁访寻他,用他为相。

举,被举用,被选拔。

版筑,筑墙时在两块夹版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

筑,捣土用的杵。

(4)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胶鬲是从卖鱼盐的商贩子中被举用起来的。

胶鬲,起初贩卖鱼和盐,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

后来又辅佐周武王。

于,介词,从。

(5)管夷吾举于士: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放被录用。

管仲(夷吾)原为齐国公子纠的臣,公子小白(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群位,纠失败了,管仲作为罪人被押解回国,齐桓公知道他有才能,即用他为相。

举于士,指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录用。

士,狱官。

(6)孙叔敖举于海:孙叔敖是从隐居的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的。

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人,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令尹。

(7)百里溪举于市:百里奚从市井里被举用而登上相位的。

百里奚,春秋时期虞国大夫,虞王被俘后,他由晋入秦,又逃到楚,后来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把他赎出来,用为大夫。

(8)大任:重大责任或治理国家的责任。

任,责任,担子。

(9)于斯人也:(把重大责任)给这个人。

是,指示代词,这。

也,用在前半句末了,表示停顿一下,后半句将要解释。

(10)必先苦其心志: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

苦,形容词作使动用法,使……痛苦。

(11)劳其筋骨:使他的筋骨劳累。

劳,使……劳苦。

其,代词,他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梳理(根据部编教材整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梳理(根据部编教材整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梳理(根据部编教材整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XXX发于畎亩之中,XXX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XXX吾举于士,XXX举于海,XXX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译文:XXX从田野中被任用,XXX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自贩鱼卖盐中被任用,XXX被从XXX手里获释被任用为相,XXX从隐居的海边被召为相,XXX从市井之间被赎出而用为大夫。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要的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先要使他内心痛苦,使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加他的才干。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然后才能被人所了解。

(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祸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

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虑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发展,常处安逸享乐之中可以使人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一、文学常识⒈本文出自《孟子》中《告子下》,题目是编者加的。

《富贵不能淫》出自《滕文公下》。

《孟子》是记录XXX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

一般认为是XXX及其弟子万章、XXX等人共同编著。

⒉XXX,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位置仅次于XXX,后世常把他和XXX并称为“XXX”,并称其为“亚圣”。

⒊XXX把XXX“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思想,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提出“民为贵,君为轻”,劝导统治者重视人民。

⒋《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南宋XXX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必读书。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点归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点归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点归纳一、文学常识填空:1、孟子,名轲。

战国时期儒学派的代表人物。

2、《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

南宋朱熹将《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并称为“四书”。

二、知识点归纳1、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弼,辅佐。

(2)困于心衡于虑衡通横,梗塞,不顺。

(3)曾益其所不能曾能增,增加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1)所以动.心忍.性(使……惊动)(使……坚韧)(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奋起,有所作为)(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举用,被选拔)(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外面,指国外)(如果)(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6)空乏..其身(使他受到贫困之苦)(7)舜发.于畎亩..之中(指被任用)(8)管夷吾举于士.(狱官)(9)百里奚举于市.(集市)(10)苦.其心志(使。

痛苦)(11)人恒过.(犯错误)3、翻译句子:(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

(用课文词语回答)5、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

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

(种田、筑墙、贩卖鱼盐、犯人、隐居者、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6、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

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1)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2)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3)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7、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阐述了孟子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的人才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中考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十三)
■九年级下册(十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中心:阐述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人才的培养中,逆境作用不可小视;国家的治理中,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和邻国的侵扰,国家就会在安逸享乐中灭亡。

一、生字、重点词和句子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重点词:任:责任,担子。

苦,劳,饿,空乏,均为使动用法,翻译为“使……痛苦”“使……劳累”“使……受到贫困之苦”拂:违背,逆,不顺。

乱:扰乱。

句义: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重点词: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征验。

喻:明白,了解。

句义: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重点词:入:在里面,指国内。

出:在外面,指国外。

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通“弼”读bì,辅佐。

恒:常。

句义:如果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时时都有灭亡的危险。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重点词:生:生存发展。

句义: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6、问题设计及解答
(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3)第一段承上启下的句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4)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

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其结果才能动心忍性,(受磨练的益处)曾益其所不能。

(5)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
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三、思考、应用。

(1)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

强调了“逆境能成才”;在今天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

对此,你如何看待,请举例谈谈。

(2)有人认为现在生活优越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失去了现实意义。

请举例谈谈你的看法。

附论证本文观点的名言及事例:勾践,卧薪尝胆。

艰难困苦,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六、开放题。

1、请再举出一些成功背后付出无数艰辛的例子或名言。

(张海迪、爱迪生)
(名言:艰难困苦,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例:司马迁惨遭宫刑而愤作《史记》;越王勾践,经受奴仆之苦,而卧薪尝胆,战胜吴国,成就大业。

)
“自古英雄多磨难”。

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

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

他十七岁失去母亲,三十二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

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可贝多芬不消沉、不气馁,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

”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

一、词语解释
舜发.于:被任用人恒过
..:犯过失。

傅说举.于:被选拔衡.于虑同“横”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责任,担子;这而后作.:奋起
苦.其心志:使┅┅痛苦征于色.:脸色劳.其筋骨:使┅┅劳累
发.于声:吟咏叹息饿.其体肤:使┅┅饥饿而后喻.:了解
空乏
..其身:使┅┅贫困法家拂.士:同“弼”辅佐乱.其所为:使┅┅错乱、扰乱入.则:在里面。

指国内所以动.心忍.性:用来;使┅┅惊动;使┅┅坚韧;
出.则:在外面。

指国外曾益
..其所不能:增加。

曾同“增”
二、翻译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用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人恒过,然后能改人常犯过失,然后才能改正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三、中心内容
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就的,有了艰苦环境的磨练,才能使人性格坚韧、顽强,才能担负重大的使命。

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在作者看来,一个人经受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将会有怎样的益处?
答: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答: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