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与指导方针
国家大政方针
1.科学发展观定义: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新世纪新阶段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
内容: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意义:第一,科学发展观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第二,科学发展观总结了我国20多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概括了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
第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关系了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举措: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狠抓落实,努力实现五大转变:一、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二、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三、进一步转变经济体质;四、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五、进一步转变各级干部的工作作风。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着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绝不动摇。
二、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四、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质: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名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党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党的思想路线指导方针
党的思想路线指导方针党的思想路线的形成是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不断继承、创新、丰富和发展的结果。
党的思想路线的确立是我国改革开放得以确定、推进和深化过程的认识基础。
科学发展观正是改革开放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必然结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党的思想路线指导方针相关文章,欢迎大家阅读。
党的思想路线指导方针相关文章一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党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传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什么是宗旨?主要的目的和意图。
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什么是路线?思想上、政治上或工作上所遵循的根本途径或基本准则。
党的基本路线,即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党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党的组织路线:坚持和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以干部“四化”标准和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拔使用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政绩突出、群众信任的干部,培养和造就千百万社会主义接班人,从组织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贯彻落实。
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三者之间的关系: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是党的建设的统一整体。
关于科学发展观——经济建设
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发展的科学解释第一要义是发展,这里的发展不是单纯的指GDP数量的增加,根据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而是指整个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这就需要我们在发展中处理好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根据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以及生产资料的边际报酬率递减,过分追求经济的单一增长,经济在短期内也许会实现快速发展,但是在长期内必然会受到社会环境、自然和资源等因素的制约而停滞不前甚至倒退。
科学发展观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提出的纲领性的科学理论,这是我们党在别国对发展定义错误理解基础上汲取教训并根据最新的科学研究提出的理论成果,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的根本宗旨。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入2 1世纪 以来 . 国经 济社会 已经呈现出一 系列新 我
的 阶 段 性 的 特 征 .这 些阶 段 性 特 征 是 社 会 主 义 初 级 阶 段 基 本 国情 在 新 世 纪 新 阶 段 的 具体 表 现 科 学 发
展 观 就 是 以 这 样 的 国情 为依 据 提 出 来 的 . 此 . 一 因 这
重 大 战 略 思 想 与 邓 小 平 理 论 和 “ 个 代 表 ” 要 思 想 三 重 既 一脉 相 承 。 具 有 自己 的 新 思 想 、 特 点 、 要 求 。 又 新 新
人 民 群 众 对 于 公 共 产 品 需 求 的 增 加 与 政 府 提 供 公 共 产 品 能力 不 足 的矛 盾 , 等 。 就 带来 一 个 问 题 : 中 等 这 党 央 提 出 “ 起 点 ” “ 阶 段 ”是 不 是 意 味 着 我 国 已经 新 、新 . 走 完 了社 会 主 义 初 级 阶段 的路 程 。事 实 上 , 六 届 五 十 中 全 会在 论 述 了 “ 阶 段 ” 后 . 新 之 紧接 着 就 强调 我 国处 于 社 会 主 义 初 级 阶 段 。 然 . 样 来 解 读 十 六 届 五 中 显 这 全会 的精 神 是 片面 的 、 害 的 。 对 这 种 情 况 . 中央 有 针 党 领 导 同志 重 申 了我 国 依然 处 于 社会 主 义 初级 阶 段 。 党 的 十七 大 对 这 个 重 大 的 理 论 问题 .进 行 了 更
注 社会 全面 发 展 , 是 正确 的 。 有人 走 向 另一 种 片 这 但 面 性 , 视 了 发 展 要 以经 济建 设 为 中心 。 对 这 种 情 忽 针 况 .党 中 央 提 醒 大 家 .科 学 发 展 观 的 第 一 要 义 是 发
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三步走”战略设想
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三步走”战略设想【摘要】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三步走”战略是中国在新时代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本文分析了该战略的背景介绍和目的意义,指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性。
在详细阐述了三步走战略的具体实施步骤和阶段性目标,包括在不同阶段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性。
在结论部分总结了主要观点,强调了未来发展方向,呼吁全社会共同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目标。
通过本文的分析,读者可以更深入全面地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三步走”战略的重要意义,为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有力的指导。
【关键词】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三步走、战略设想、国民经济、全面建设、强国、历史方位、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目标、观点总结、未来发展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三步走”战略设想是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
这一战略设想的提出,是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旨在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目标和路径。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在国民经济建设、政治制度改革、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我国仍然面临着一系列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和挑战,要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需要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加快政治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建设和社会和谐。
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三步走”战略设想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这一设想为我国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和路径,有利于引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迈向新的历史高度。
在当前全球经济竞争加剧、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三步走”战略设想的实施将为我国长期繁荣稳定奠定坚实基础。
1.2 目的意义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三步走”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实施新三步走战略可以更好地引领中国现代化进程。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讲稿:正确认识国际国内形势,准确把握中国发展方位
正确认识国际国内形势,准确把握中国发展方位一、我们为什么要经常讲形势?1、经常讲形势是我们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
青年一代对21世纪世界政治、经济战略格局能否有一个恰当的把握与判断,对我国在国际战略格局中的应有位置以及应取的正确战略对策,能否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与认识,对于我国在新世纪能否坚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坚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专心致志搞建设,增强综合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帮助学生和教职工了解形势,干部必须先学一步,“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行的。
通过学习,努力做到: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针对师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特点,努力帮助他们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国内外形势,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
2、正确认识形势是我们干部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现代社会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政治多极化的逐步演变,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推进,使得我们生存的这个星球正在变成一个“地球村”,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联度越来越高(例如:在美国发生的“911”事件,就牵动了全球的神经;两次海湾战争的发生,国际石油供应格局的变化,任何一个大国都不敢掉以轻心;等等。
)。
而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经使得我国的综合国力获得极大增强,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我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日趋紧密,中国对国际事务的参与度也大大增加。
我们个人的前途、命运和祖国的未来紧密相联。
关心祖国的未来,关心国际事务,也就是关心我们自己的未来。
为此,作为一个现代人而言,要正确认识国内形势,正确认识我国在21世纪国际政治、经济战略格局中的战略方位,国际问题知识已成为现代人知识结构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二、关于国内形势1、关于国内经济形势2006年是“十一五”发展的开局之年,经济发展保持了增长较快、效益较好、物价水平较低的态势,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速度较快。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为什么?
1、本身的角度 重要内容、重要指导方针 2、奋斗目标的角度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国情角度: 最基本国情 具体国情: 4、意义角度: 经济 社会发展
三、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
(1)发展的动力 A、推进自主创新,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 B、坚持改革开放 C、? D、? (2)发展的最终目标: 实现共同富裕,确保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实现共同富裕根本途径和关键) (3)发展的协调性: 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对外开放与对内发展 的事例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事例
三、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
(1)经济建设主要追求 举措:一个中心、一个基本点、三大制度 (2)政治建设主要追求 举措:三大制度一个治国方略 (3)文化建设主要追求 举措:两个战略:科教兴国、人才强国 (4)生态建设主要追求 举措:一个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苏州市委市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
双保:保增长、保民生 把保增长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把改善 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双扩:扩大内需、扩大开放, 进一步增强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 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双转:转变发展方式、转变工作方式和工作 作风
一、是什么?
(2)第一要义是发展。 用邓小平的话来表述 相关知识点: 党的基本路线(最可靠的保证)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心工作) 改革开放(强大动力)
一、是什么? (3)基本要求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 续发展 相关知识点 我国的基本国情 我国面临的三大问题 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是什么? (4)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城乡、区域、人与自然、国内与 国外 相关知识点 :不平衡、不和谐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是什么? 1、什么发展观? 可能还有几种不同的设问 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 十七提出必须坚持和贯彻的战略思想 统领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思想
毛概期末考试复习知识点
1、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的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的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概括的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2、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和重大意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级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
内容: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范畴之一,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不断推动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把握党执政兴国的关键.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当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
连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既要总览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等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是什么
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是什么
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那么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是什么?
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是什么
1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1)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2)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成果。
2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1、全面发展观。
这是“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范畴的认识,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
经济是一个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力量。
同时,他们也重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认为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内在一致性。
2、协调发展观。
这是“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形态的认识,就是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它是反映特定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的标志。
三个文明中的每个文明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作用、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的。
3、可持续发展观。
新的科学发展观涵盖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经济发展与政治发展、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经济发展与自然的发展、人和自然和谐等多重关系,构成了一个新型的综合发展理念,体现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
科学发展观
我们来共同学习一下发展观的重要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的指导方针,是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的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必须通过改革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使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必须正确的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的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带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对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
提出要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的重要方针和原则。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创造性的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实现“三步走”的战略,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用,统筹两个大局,等一系列重要思想。
十一届三中全会,江泽民在领导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又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继续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时候,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
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民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他针对我国发展过程中一系列领域和方面的发展不够平衡的问题。
着眼于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进一步提出了解决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发现的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进一步指明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的方向,这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着眼于建设文明,富强,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包括经济制度和体制,经济发展的 重大战略方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包括经济制度和体制,经济发展
的重大战略方针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认识可以从以下几点:
1,含义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包括从中国实际出发,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性质、基本方向、基本宗旨以及由此决定所必须采取的基本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分配方式、发展方略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确定。
2,指导理论方面:指导理论,概括地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必须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不断解决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这两大课题。
3,深化落实方面:
(1)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坚持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
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正确认识和有效调控收入差距。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
经济发展战略是从经济发展的全局而做出的,具有长期指导性的筹划和决策。
“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规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战略。
明确指出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全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指导思想与政策方针的关系
指导思想与政策方针的关系
1、指导思想是战略上的,没有具体实施的概念,停留在思想层面,给出一个大体方向。
2、工作方针是战术上的,有具体实施的概念,寓意不只是想了而且制定了具体计划和操作技巧,并依照去实施。
扩展资料:
战略指导思想:
1、满足市场需要的思想。
市场需求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是企业的生命所在。
企业必须以满足顾客需要和为顾客提供最大利益服务为宗旨,求得自身的发展。
特别是随着跨国公司的崛起和各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加,世界经济越来越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呈现出全球市场一体化的趋势。
我们必须在更大的市场广度上来考虑顾客的需要。
2、系统化思想。
这是由企业战略谋划的全局性特征决定的,用系统论的观点来研究企业,就要着眼于全局性的发展规律和方向,树立整体观点、动态平衡观点和协调观点,把企业的各个方面有机地联系起来。
3、未来思想。
企业发展必须着眼于未来,这也是由战略的长远性特征决定的。
战略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因而,企业采取任何可能行动,都要考虑对长期发展是否有利,不能只看到眼前蝇头小利,而导致短命。
4、竞争对抗思想。
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中,优胜劣汰。
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要不断寻求、解决事关企业存亡和长远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创造出超于竞争对手的相对优势。
5、全员思想。
战略就是明确有关企业发展的总目标,确定行动的总方针,必须调动自上而下的所有人力、物力、财力,才能保证战略方针的贯彻和战略行动的落实。
入党积极分子考试要点
第一章政党概述1.政党是作为封建君主专制的对立物而出现的,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
2.政党是在欧洲和北美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中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3.资产阶级政党的前身或者说萌芽,首先在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英国产生。
4.在我国,孙中山先生1905年创立的中国同盟会,则是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政党。
5.1847年,马克思、恩格思创立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
6.1903年,俄国社会主义民主工党在列宁领导下诞生,1917年取得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成为第一个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
7.政党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形成的具有阶级性的政治组织,是各阶级政治发展和它们之间政治斗争的产物。
8.只有随着阶级的彻底消灭和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作为阶级斗争工具的政党才会因失去其自身作用和存在的意义而自行消亡。
9.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是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积极分子为维护本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利益,围绕着夺取政权、巩固政权或影响政府而结合起来采取共同行动的政治组织。
10.政党四个方面含义:1)政党是一个历史范畴,是阶级和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政党是一个阶级的组织;3)政党是有组织有纲领的政治组织;4)政党是以取得和维护政权为目的的政治组织。
11.政党按阶级基础分类:1)资产阶级政党;2)无产阶级政党。
12.政党按意识形态、政治主张和思想倾向分:共产党、社会党、基民党、自由党、保守党、民族主义政党等。
13.政党按是否具有法律地位分:1)合法政党;2)非法政党。
14.政党按政治地位分:1)执政党;2)参政党;3)在野党。
15.政党按在议会中掌握席位的多少分:1)多数党;2)少数党。
16.世界上现有政党分四种类型:1)资产阶级政党;2)无产阶级政党;3)社会民主主义政党;4)民族主义政党。
17.政党是阶级利益冲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18.政党的阶级性是政党的本质属性。
19.拥有一定的政治纲领,是政党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一个主要标志。
怎样构建和谐社会
怎样构建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需要。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含义和特征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社会。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
它要求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人民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得到不断提高,形成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它要求遵循“五个统筹”的指导原则,充分考虑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阶层、不同群众的利益,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把公平和正义作为核心价值取向的社会。
公平和正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机会平等是社会公平与正义的重要体现,是实现社会和谐至关重要的条件。
和谐社会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保证他们享发展机会,保证他们都能够接受教育,都能够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社会生活,都能够依靠法律和制度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形成合理、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形成讲诚信、讲道德、讲法制、讲秩序的行为规范。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阶层之间相互开放,流动机制不断完善,只要社会成员具备相应能力,就有机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得到相应的社会位置。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法制健全、管理得力、稳定有序的社会。
在这样的社会,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全民法律素质不断提高,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得以发扬,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生活得到净化。
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态度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全会认真地、全面地纠正了“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的错误,从指导思想上进行了拨乱反正,重新确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确定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指导方针。
从而使我国的国民经济能够沿着一条新的正确的道路向前发展。
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全会果断地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已不适用于现实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作出了从1979年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全会着重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审查和解决了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所有这些在我国的政治上、经济上和思想上都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决策。
全会对经济发展问题作出了如下决策:一、对严重失调的国民经济必须进行调整全会指出,由于林彪和“四人帮”的长期破坏,国民经济中存在不少问题,一些重大比例关系失调的状况没有完全改变过来,生产、建设、流通、分配中的一些混乱现象没有完全消除,城乡人民生活中多年积累下来的一系列问题,必须进行妥善解决。
基本建设必须积极地而又量力地循序进行,要集中力量打歼灭战,不可一拥而上,造成窝工和浪费。
必须在这几年中认真地逐步解决这些问题,切实做到综合平衡,以便为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奠定稳固的基础。
全会讨论和原则同意1979、1980两年的国民经济计划安排,建议国务院修改后提交五届人大讨论通过。
会议认为,这个计划安排是积极的可行的。
二、经济管理体制必须进行改革全会指出,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分集中,必须加以改革。
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权力,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应该着手大力精减各级经济行政机构,把它们的大部分职权转交给企业性的专业公司或联合公司;应该坚决实行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注意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经济手段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干部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应该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实行分级分工分人负责,加强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的权限和责任,提高工作效率。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战略思想李忠杰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党的十七大报告的一大亮点和突出贡献,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 内涵和精神实质进行了深刻阐述,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明确要求。
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就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坚 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一、科学发展观是科学分析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作出的战略选择科学发展观, 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 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 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党的十七大报告科学 分析了我国发展在新世纪新阶段呈现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 并将其主要之点 概括为八个方面。
这些阶段性特征,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等各 个领域,既有作为主导方面的成绩和进步,又有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形势发展提 出了许多新的课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这些阶段性特征全面、深刻的分析,充满了辩证思维和实 事求是精神。
通过对八个方面特征的现象描述和本质揭示,人们可以更加清楚地 看到,社会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不同的时期会呈现出相应的阶段性 特征。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我国社会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 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 变化,这是必须看到和充分肯定的一个历史性的巨变。
但与此同时,我们还要看 到“两个没有改变” :首先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 国情没有变,与此相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 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什么是“两手抓”的战略方针?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两手抓”的战略思想,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形势的发展,将其主要内容概括为三个主要方面,即“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抓”方针的这三个主要方面,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相互之间既有紧密的内在联系,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同时又各自具有特定的意义和规定性。
“两手抓”作为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统一的指导方针,反映了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解决治理国家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卓越领导艺术。邓小平曾明确指出“两手抓”就是“两点论”,认为只有一手不行,一手硬一手软也不行。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无论是一手抓改革开放和一手抓打击犯罪,一手抓经济建设和一手抓民主法制,还是一手抓物质文明和一手抓精神文明,两者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其前一手都是强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后一手都是为适应前一手的需要,为其创造良好的社会秩序和道德风尚,以及不断提高人的素质所必须的条件。因此,如果只抓一手,或者把两手对立起来,必然导致片面性,不能全面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在坚持“两手抓”的同时,还应当强调这一方针要始终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决不能冲击和干扰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这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必然要求。此外,贯彻“两手抓”方针的整个过程中,还必须注意防止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只有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才能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新华社北京7月4日电)
坚持“两手抓”的战略方针,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意义主要体现在:
第一,“两手抓”的方针,全面体现了社会主义应当两个文明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但它同时又是一个社会经济、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系统工程,也是社会主义全面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两手抓”的提出,为防止和纠正思想方法和工作实践中的片面性,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更加自觉地搞好两个文明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问答题
第一章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教条,要和中国国情相结合。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应该了解中国历史状况社会状况,认真地概括提炼。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马克思主义是外来思想,要让国人接受,深入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三:新时期进步原因。
新时期依赖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的十七大对改革开放3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做出最新概括,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我们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伟大的成绩是因为我们高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五: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1.1921~1927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萌芽阶段。
1927~1935土地革命时期,形成阶段。
毛泽东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在理论上论证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标志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
2.1927~1935抗日战争时期,成熟阶段。
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经验,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论证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政策和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与指导方针
一、单项选择题
(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
1. 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
A.科学发展观
B.辩证主义世界观
C.唯物主义世界观
D.资本主义经济观
答案:A
[解答]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我国长期以来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吸收人类现代文明新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
2. 关于科学发展观,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科学发展观是在吸收人类现代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B.科学发展观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
C.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我国长期以来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
D.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现代经济的发展规律
答案:D
[解答] 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
3.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
A.共同富裕
B.人的全面发展
C.人与自然的和谐
D.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答案:B
4.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A.经济建设
B.体制建设
C.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D.基础设施建设
答案:A
5. 要做到协调发展,必须推进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
A.社会制度
B.经济制度
C.经济体制
D.生产关系
答案:D
6. 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A.全面发展
B.稳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