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五 第四单元 二里头文化的探索 单元测试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五 第四单元 二里头文化的探索 单元测试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五第四单元二里头文化的探索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1.中国古代有“禹铸九鼎”的传说,考古工作者在属于夏王朝的偃师二里头遗址中也发掘了不少铜渣、陶范残片和铜镞、铜锥等。
这表明夏王朝已进入了( )A. 旧石器时代B. 新石器时代C. 青铜时代D. 铁器时代2.下图这件著名的青铜文物的朝代和出处是()A. 新石器时代西安半坡B. 夏代偃师二里头C. 商代安阳殷墟D. 商代,广汉三星堆3.下图是二里头遗址平面示意图,对于进一步探索二里头夏朝文化遗址有效方法是()①进一步研究考古资料②研究《史记》等文献③研究《资治通鉴》等文献④研究先秦故事传说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②③D. ①②4.在没有文字的时代,考古发掘就成为今天了解那段历史的最主要方式。
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了用于盛酒的青铜酒器,这说明()A. 早在公元前3000年,中国人就掌握了酿酒技术B. 商朝的青铜铸造工艺相当发达C. 夏朝的农业耕作水平日趋成熟D. 酒已经成为当时人们普遍的饮品5.二里头遗址的墓葬呈现出不同的埋葬方式,这说明死者生前( )A. 社会地位存在贫富差异B. 社会地位存在等级差别C. 生活习俗存在差异。
D. 宗教信仰存在差异6.“崤函帝宅,河洛王国”,洛阳自古被华夏先民认为是“天下之中”,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曾经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下列有关古代洛阳商业发展的叙述比较符合史实的是()A. 二里头(今洛阳境内)发现商代的“贝”,表明其在商代开始出现商业活动B. 隋朝时期的洛阳商贸经济十分发达,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统一监管C. 唐朝洛阳“商贩贸易,车马填塞”,说明其商业活动完全突破市的界限D. 北宋时期的洛阳商店、酒楼随处可见,商业网点已同居民区紧密结合7.我国发现最早的宫殿遗址是哪里?()A. 二里头B. 半坡C. 河姆渡D. 北京故宫8.在河南的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发掘出了一些青铜器,主要有小型青铜器,但也有青铜礼器——爵,这表明当时的中国()A. 处于“公天下”时期B. 进入“家天下”阶段C. 确立了“封邦建国体制”D. 形成“内外服”制度9.下列对夏、商、周三朝都城位置的表述,正确的是()A. 都在今天陕西省的境内B. 都在关中地区C. 都在今天河南省的境内D. 都在今天的黄河流域10.1955年,中国著名考古学家李济先生,在论及古史辨运动和中国考古学创始之初的情形时说:“如果你对尧舜的盛世给予过多的颂赞,好吧,拿出你的证据来。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5第四单元 二里头文化的探索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9小题每题3分共计57分)1.在大汶口发掘的一个氏族社会晚期的133座墓葬中有8座无随葬品 125座有一般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其中的45座还有猪的下颌骨随葬少数墓中有玉器、象牙器、骨雕制品等物品随葬材料表明当时()A. 已出现贪污腐化现象B. 随葬物品开始生活化C. 阶级差别已日益凸显D. 贫富分化已较为明显【答案】D【解析】依据题意通过对墓中随葬品的研究可以得知不同墓中随葬品不同这说明贫富分化的加剧使氏族成员的地位越来越不平等故D正确A说法错误材料反映的不是贪污腐化现象故排除“开始生活化”和“阶级差别”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BC故选D2.在良清遗址考古中发现了都邑、宫股、祭坛、大型水利系统等遗址及随葬品不等的幕地出土大量的玉器、陶器、石器、漆器、竹木器等文物这揭示了良渚文化A. 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B. 是黄河流域的文化遗存C. 开启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D. 国家组织形态已经出现【答案】D【解析】根据“发现了都邑、宫股、祭坛、大型水利系统等遗址及随葬品不等的幕地”可以看出良渚文化已经具备了早期国家的基本条件故D项正确没有比较不能得出A项结论排除A 仅从材料中看不出良渚文化在哪里排除B 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3.“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阶级阶层分化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下列文化遗存时期与材料描述相符合的是A. 半坡文化时期B. 仰韶文化时期C. 龙山文化时期D. 河姆渡文化时期【答案】C【解析】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阶级阶层分化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故选C 半坡文化时期、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不符合题意排除ABD4.下表所示为明代部分年份福建地区耕地面积和人口统计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福建地区A. 农业生产陷人了停滞状态B. 土地兼并达到严重的程度C. 民间贸易活跃是形势使然D. 民众遵守朝廷的基本国策【答案】C【解析】C【解析】本题考查明代经济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这一时期福建地区人地矛盾日益加剧发展民间贸易就成为必然故选C项农业生产是否停滞仅凭材料信息不好判断故排除A项人均耕地的减少不是由土地兼并造成的故排除B项明朝廷的基本国策是重农抑商“海禁”而民间海外贸易与这些国策并不相符故排除D项5.良渚古城遗址是人类早期城市文明的范例经考古发现遗址中存在王陵、大规模墓葬、祭坛、大型宫殿基址以及大批玉制礼器等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发现A. 表明中国古代文明长期领先世界B. 实证了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史C. 表明了君主专制国家已经形成D. 标志着最早的奴隶制国家诞生【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经考古发现遗址中存在王陵、大规模草葬、祭坛、大型宫殿基址以及大批玉制礼器等“可知良渚古城遗址是古代中国早期文明的代表这实证了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B正确“古代中国文明与世界文明之间的对比”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 A排除当时尚处于早期文明时期国家尚未出现 CD排除故选B6.下图是长江下游良渚文化考古中发现的一些原始居民使用过的生产工具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来看,此类工具的出现和使用可以佐证他们生活在A. 旧石器时代B. 新石器时代C. 青铜时代D. 铁器时代【答案】B【解析】根据观察图中的生产工具带有明显的磨制、钻孔痕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良渚文化“距今约五千年” 此类工具的出现和使用可佐证他们生活在新石器时代晚期 B项正确旧石器时代人类使用打制石器距今超过1万年与“良渚文化”的时间和图片呈现工具特征不符排除A项青铜时代使用青铜器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与题干中的时间和图片呈现工具特征不符排除C项铁器时代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与良渚文化时间不符排除D项7.文化一词源于拉丁语“cultura”和“colere” 本意为耕作、栽培、养育等在印欧语系中代表“文化”的“kwel”字根有翻动土地、运转与耕种之意由此判断中国文化源头应开始于A. 元谋人时期B. 北京人时期C. 旧石器时代D. 新石器时代【答案】D【解析】题目要求回答的是中国的文化源头中国最早出现耕作栽培养育是在新石器时代中国文化的源头应始于新石器时代故选D A、B、C都新石器时代以前不符合题意排除8.在原始社会末期黄河中下游一带的仰韶文化遗存中有“大量的陶石纺轮、纺砖、刀杼(骨匕)、骨梭等纺织工具……同时各地都发现有许多的骨针直径和针眼都很细小” 据此可知当时()A. 纺织技术日臻完善B. 生产工具来源多样C. 陶器制造十分发达D. 手工行业分工细致【答案】B【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陶石纺轮、纺砖、刀杼(骨匕)、骨梭、骨针等工具由不同的材料制成这说明当时生产工具来源多样故B选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纺织技术日臻完善原始社会末期也不可能有发达的纺织技术故A选项错误材料不仅仅限于陶制工具还有骨制工具故C选项错误仅凭材料的有限信息也不能反映手工行业分工细致故D选项错误故选B9.“大汶口发掘的133座墓葬中陪葬猪头的少者一二个多者三五个最多达14个四川大溪文化遗址发掘的74座墓葬中有的没有随葬品而有的陪葬品确达58件之多有座墓中死者还头枕一支大象牙”材料反映的史学信息有①社会产生了贫富分化和不平等现象②社会已经有了明显阶级分化③部落中已产生了权贵阶层④私有制已经产生A. ①②④B. ①②③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大汶口、四川大溪文化遗址发掘的133座墓葬中陪葬品不均有的甚至没有随葬品说明社会产生了贫富分化和不平等现象社会已经有了明显阶级分化部落中已产生了权贵阶层私有制已经产生①②③④正确故选D ABC不全面排除10.考古学家通过对陶寺考古遗存的研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下列能够为此结论提供证据的考古发现是A. 农作物和牲畜遗骸B. 宫殿和神庙祭坛建筑C. 制陶场和公共墓地D. 氏族公共活动场所【答案】B【解析】都邑、宫殿、祭坛是具有政治统治的国家形态职能可以为古代国家的最初形态形成提供证据故选B ACD无法体现国家的职能排除11.目前中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其中位于长江下游地区代表性的文化遗址有①大汶口文化②河姆渡文化③红山文化④良渚文化A. ①②B. ②④C. ①②③D. ②③④【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②河姆渡文化在浙江余姚地带④良渚文化在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故②④B项正确①③分别在黄河流域和东北地区故排除ACD.12.良渚文化是中华文明史的圣地在良渚的钱山漾、水田畈和吴县等遗址的堆积中都发现了稻谷的遗存及绢片的残迹有力地证明了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年的历史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 史料实证是历史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B. 良渚文化说明中华文明具有多样性和多元性C. 良渚文化标志着我国开始跨入阶级社会的门槛D. 良渚文化表明中国古代的农业与手工业水平领先于世界【答案】A【解析】材料体现的是良渚文化遗址发现对于证明中华文明的历史具有重大作用因此表明史料实证是历史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A正确BD与材料无关排除私有制出现的标志是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的标志 C排除故选A.13.浙江良渚古城透址的考古发掘表明五千多年前的良渚社会已进人小期国家的文明阶段国内外考古学界已经逐步统一观点良渚古城遗址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有力物证据此可知A. 完整的国家机构建制已经出现B. 中原文化的核心地位C. 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D. 礼乐社会的初步形成【答案】C【解析】材料“良渚古城遗址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有力物证”体现的是考古发展对于历史研究的重要性 C正确完整国家机构建制的出现是在夏朝 A排除 B与材料无关排除礼乐制是在西周时期确立的 D排除故选C.14.在大汶口遗址的墓葬群发现墓葬有大有小殉葬品有多寡之分其本质上反映了A. 原始祖先崇拜出现B. 私有制、贫富分化出现C. 早期文明国家出现D. 原始农耕产生定居生活【答案】B【解析】大汶口墓葬群中墓葬有大有小殉葬品有多寡之分说明当时出现了私有制而且贫富分化现象也随之出现 B正确祖先崇拜和题干现象无关排除A 大汶口文化群尚未形成国家排除C 通过题干内容无法判断当时是否是农耕定居生活排除D15.山西襄汾陶寺墓葬属中原龙山文化各墓随葬品差异巨大占89%的小墓几乎没有随葬品而8座大墓中发现了随葬品200多件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该地区A. 部落中出现权贵阶层B. 已迈入母系氏族社会C. 通过战争来争夺财富D. 具备国家的成熟形态【答案】A【解析】材料“各墓随葬品差异巨大占89%的小墓几乎没有随葬品而8座大墓中发现了随葬品200多件”体现的是当时出现严重的贫富分化差距问题说明当时该地区部落中出现权贵阶层 A正确龙山文化处于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B排除 C与材料无关排除 D是在夏朝建立后排除故选A.16.下表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齐家文化366座墓地的随葬品统计表A. 父系氏族公社时期贫富分化B. 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C. 阶级的产生D. 墓葬规格的扩大【答案】B【解析】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历史进入父系氏族公社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即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非实质故排除故选B17.耿铁华认为数十万年前先民们就没有固定在一个地点上尽管各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但在一个古老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形成了一个中国古代文化的共同体维系着各区域、各部落及联盟文化发展的总趋势这反映出A. 中华文化起源“单一中心”论B. 中原地区首先进入文明C. 中国古代文明的共同体孕育了中国文明的起源D. 原始农业的发展为文明的起源奠定了物质基础【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古代文化的共同体维系着各区域、各部落及联盟文化发展的总趋势”可知无论哪一地区、哪一部落最先跨进文明它都离不开这一文化共同体从这种意义上讲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共同体孕育了中国文明的起源是各区域文化中的文明因素发展成了中华民族的文明故选择C 先民们没有固定在一个地点上所以并不是中华文化起源“单一中心”论排除A 材料未反映中原地区首先进入文明排除B 题干不能反映原始农业发展为文明起源奠定了初步的物质基础故排除D.18.1959年在山东宁阳堡头村发现了——处墓地它和泰安大汶口隔河相对是一个遗址的两部分考古学界将其命名为“大汶口文化” 根据C-14测定其年代为公元前4200年公元前2600年左右下列关于大汶口文化遗址的说法正确的是A. 属于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B. 属于长江流域文化遗址C. 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D. 属于辽河流域文化遗址【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大汶口文化是分布于黄河下游一带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约6500—4500年 C项正确排除ABD项19.山西省襄汾县考古挖掘的陶寺遗址(约公元前2300年~公元前1900年)中发掘很多古墓如少数大墓、中型墓以及数以千计的大量小墓其墓葬规模、随葬品的数量与质量判然不同还有被杀殉用于奠基或祭祀的人骨这说明了当时A. 人殉制度比较普遍B. 国家机器已经产生C. 社会贫富分化明显D. 阶级对立十分突出【答案】C【解析】根据“其墓葬规模、随葬品的数量与质量判然不同还有被杀殉用于奠基或祭祀的人骨”可以看出当时不同的墓葬中已经有财富的不平等说明已经出现了社会贫富分化明显 C正确普遍的说法不能证明排除A 材料没有体现国家机器排除B “十分突出“不能证明排除D.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20.(1)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认定夏朝的起讫年代为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据此你认为材料一中哪些考古文化遗存可以成为探索夏文化的对象?20.(2)据材料二指出新砦遗址已经出现了哪些文化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砦遗址的发现对于破解夏文化之谜的价值20.(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考古发现的二里头文化中心区在哪里?鉴于有关夏代文献记载极其简单因此探索夏文化应该采用怎样的方法?【答案】文化遗存龙山文化晚期二里头文化一、二期(一、二、三期)【解析】紧扣题干时间“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 进而联系材料一表格中相关内容展开回答【答案】文化现象城堡祭台铜器(青铜器)价值新砦文化把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紧密连接起来为了解夏代早期的历史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解析】第一小问考查学生读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注意材料二中省略号前后的内容进而展开回答第二小问可依据课本内容注意从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的连接了解夏朝早期历史角度展开具体分析【答案】中心区河南中部(西部)山西南部(西南部)方法考古成果与文献资料相互印证【解析】第一小问联系书本史实明确河南和山西相应区域第二小问主要从“考古成果”与“文献资料”两方面展开阐述即可。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5第四单元 二里头文化的探索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8小题每题3分共计54分)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致力于对夏文化的探寻工作并取得了重大进展在目前所发现的文化遗址中最有可能属于夏文化的是()A. 二里头遗址B. 殷墟遗址C. 周原遗址D. 周口店遗址【答案】A【解析】二里头遗址是二里头文化的命名地并初步被确认为夏代中晚期都城遗址故A 正确B是商文化排除C是周文化排除D发现了北京人为人类进化理论提供了有利实证排除2.下列遗物最可能在“二里头遗址”被发现的是()A. 铁锄铁犁B. 传国玉玺C. 甲骨卜辞D. 青铜器皿【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二里头遗址”是夏朝都城遗址夏商周时期是我国的青铜时代因此“二里头遗址”中会有青铜器皿故D项正确铁器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故A项错误传国玉玺出现在秦朝故B项错误甲骨文出现在商代故C项错误3.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发现宫殿建筑及墓地1000余座其中大墓墓主使用木棺随葬品中不乏玉器等精美物品小墓随葬品很少甚至一无所有这表明当时()A. 阶级分化现象较明显B. 手工业具备一定规模C. 土地私有制发展迅速D. 祖先崇拜已成为潮流【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大墓墓主使用木棺随葬品中不乏玉器等精美物品小墓随葬品很少甚至一无所有”和所学知识可知不同的墓中随葬品有较大的差异这从本质上说明了随着生产力发展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故反映了陶寺遗址出现鲜明的等级分化故A正确B项未反映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内容与土地私有制无关故排除C项祖先崇拜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D故选A4.某历史论文中先后呈现了如下材料“芒芒禹迹画(划)为九州”(《左传》襄公四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左传》昭公六年)“鲧作城郭”(《世本·作篇》)据此推断所引材料有可能是为了说明()A. 阶级的产生B. 王的出现C. 早期国家诞生D. 世袭制的确立【答案】C【解析】材料中“芒芒禹迹画(划)为九州”意为大禹走过的地方成为了现在的九州“夏有乱政而作禹刑”意为在夏王朝时因为社会混乱所以当时的统治者禹制定了一部刑法被称为禹刑即夏朝已经有了刑法“鲧作城郭”意为鲧建立城郭综合分析可推断作者意在说明早期国家诞生故C正确ABD均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5.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A. ①③B. ①②③C. ②④D. ①②④【答案】B【解析】题目材料反映了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多处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据此①③符合题意结合材料及我国古代南稻北粟的种植特色可知②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但材料反映不出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故④不符合题意可排除ACD两项故选B6.2015年11月考古人员在石家河古城中心区域的谭家岭遗址寻找大型建筑遗迹时意外发现9座瓮棺葬其中5座有玉器随葬这说明石家河遗址A. 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B. 正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C. 已形成君主专制国家D. 已存在社会不平等现象【答案】D【解析】9座瓮棺葬其中5座有玉器随葬而玉器在当时代表身份说明当时已经存在社会不平等现象 D正确玉器随葬不能证明石家河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排除A 玉器随葬说明当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制作水平不再是旧石器时代排除B 君主专制国家是在奏朝排除C.7.距今约7000 至 5000 年前长江下游出现了A. 大汶口文化B. 龙山文化C. 河姆渡文化D. 红山文化【答案】C【解析】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长江下游出现了河姆渡文化 C正确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位于山东排除A、B 红山文化位于辽河流域排除D.8.殷墟文化遗址与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共同点是()A. 都出土了文字资料B. 直接印证夏朝历史C. 商朝历史成为信史D. 都在今河南省境内【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殷墟文化遗址是中国商代后期都城遗址位于中国河南安阳市二里头文化遗址是夏代都城遗址位于河南洛阳盆地东部的偃师市境内故D项正确AC项只符合殷墟文化遗址不符合二里头文化遗址排除B项只符合二里头文化遗址不符合殷墟文化遗址排除9.在我们的历史书写中有些仅仅是罗列史料有些是对史料的解读有些是史实的叙述有些是对史事的评价①二里头文化考古发现的农具有石铲、石镰、蚌铲、骨铲和蚌镰等②发现了粟、黍之类颗粒③当时的居民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④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大量文化遗迹和遗物为夏史探究提供了资料以上属于对史料的解读的是()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③④【答案】D【解析】①石铲等农具属于农具是对史料的解读故正确②该项属于史料的叙述故排除③由农具以及作物颗粒可以得出以农业为主属于对史料的解读故正确④指出为夏朝历史的研究提供基础属于史料的解读故正确故选D.10.假如电视台想拍摄有关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专题片下列外景地中你认为最符合拍摄要求的是()A. 元谋人遗址B. 北京人遗址C. 河姆渡遗址D. 仰韶文化遗址【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我国史前先民中最早培育种植水稻的是河姆渡人所以河姆渡遗址最符合拍摄要求故选C元谋人和北京人还没有进行农业种植排除AB仰韶文化中主要是种植粟排除D故选C11.下图是1975年在山东日照市东海峪墓葬中出土的文物此杯高22.6厘米口径9厘米为泥质黑陶器表乌黑光亮胎壁薄如蛋壳此杯属于A. 仰韶文化B. 大汶口文化C. 龙山文化D. 良渚文化【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蛋壳陶是一种制作精致、造型小巧外表漆黑黝亮、陶胎薄如鸡蛋壳的黑陶如高柄杯为龙山文化的一种代表性器物是一种专为礼仪用的器皿多见于较大型的墓葬中因此C正确ABD排除故选C.12.学校组织的历史兴趣小组去河姆渡文化遗址考察学习当地导游对河姆渡文化遗址作了以下解说其中有误的是A. 位于长江下游地区B. 出土碳化的稻谷C. 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明D. 掌握养蚕缫丝技术【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遗址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约7000—5000年前)早期的遗址因此C错误符合题意 ABD关于河姆渡遗址表述均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故选C.13.在黄河流域的某原始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精美的玉器、黑陶以及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一遗址最有可能是()A. 北京人遗址B. 良渚文化遗址C. 河姆渡文化遗址D. 龙山文化遗址【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器、黑陶以及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故D项正确A项位于北京地区 BC两项位于长江流域排除故选D14.约五千年前的浙江良渚文化遗址中有水稻、蚕豆、花生、芝麻等农作物以及丝麻纺织物墓葬遗址中有些墓地宏大精美有些墓地狭小简陋据此推知()A. 黄河流域文明并非中国文明源头B. 南方文化已经受到北方文明影响C. 良渚文化发展到了早期国家阶段D. 良渚文化已出现明显的阶级分化【答案】D【解析】1.【答案】D15.西安姜寨遗址是中国迄今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面积最大的一个遗址在这个遗址中考古发掘出了大批的文物古迹但没有出土()A. 公共墓地B. 石器工具C. 青铜礼器D. 精美陶器【答案】C【解析】商代我国能够冶炼青铜新石器时代我国还没有掌握青铜冶炼技术 C符合题意ABD都是新石器时代的产物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16.原始社会时期以种植取代采集的行为大约发生于()A. 170万年前B. 70万年前C. 20万年前D. 1万年前【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1万年我国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是指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经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修建村落生活逐渐稳定 D项正确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北京人他们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排除ABC项故选D17.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当时人们的生活逐渐趋向稳定的主要原因是()A. 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B. 开始大量使用陶器C. 开始学会用火D. 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部落族居【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从事农业饲养家畜获得了较为稳定的食物来源因此生活逐渐走向稳定 A正确使用陶器是表现而非原因排除B旧石器时代人类就已经学会用火排除C部落族居是定居生活的结果而非原因排除D故选A18.二里头遗址中的大型墓葬出土了丰富的随葬品有铜器、玉器、象牙器、骨器、漆器、陶器等小型墓葬则几乎没有随葬品这主要说明当时()A. 开始出现社会分工B. 社会出现等级分化C. 手工业技术水平高D. 已出现奴隶制国家【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可知二里头遗址中的墓葬规模大小、随葬品多少存在严重不均说明社会出现贫富不均、等级分化故B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开始” 故A错误仅从随葬品的种类无法说明手工业技术水平高故C错误夏朝筑有大型城堡和大型宫殿并且组建了军队制定了刑法设置监狱建立起国家政权机构标志着奴隶制国家出现故D错误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19.(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二里头文化遗存的主要类型指出目前根据考古发现测定文物年代的主要技术手段19.(2)据材料二指出新砦遗址已经出现了哪些文化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砦遗址的发现对于破解夏文化之谜的价值【答案】文化现象有城市结构出现了祭祀出现青铜器价值弥补了夏史研究中文献记载的不足纠正了以往夏史研究中的错误有助于深入研究中国文明的起源【解析】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我们可知里头文化遗存主要的类型有遗迹遗物和墓葬目前我们探测文物年代的主要技术手段是碳14测定【答案】【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新砦遗址出现了城市的基本结构还出现了祭祀的场所以及有大量的青铜器存在这些都是重要的文化现象体现了我国夏朝文明的发达程度弥补了夏朝历史中文献记载的不足并且纠正了以往史学研究中出现的一些错误有助于我们深入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20.(1)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认定夏朝的起讫年代为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据此你认为材料一中哪些考古文化遗存可以成为探索夏文化的对象?20.(2)据材料二指出新砦遗址已经出现了哪些文化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砦遗址的发现对于破解夏文化之谜的价值20.(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考古发现的二里头文化中心区在哪里?鉴于有关夏代文献记载极其简单因此探索夏文化应该采用怎样的方法?【答案】文化遗存龙山文化晚期二里头文化一、二期(一、二、三期)【解析】紧扣题干时间“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 进而联系材料一表格中相关内容展开回答【答案】文化现象城堡祭台铜器(青铜器)价值新砦文化把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紧密连接起来为了解夏代早期的历史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解析】第一小问考查学生读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注意材料二中省略号前后的内容进而展开回答第二小问可依据课本内容注意从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的连接了解夏朝早期历史角度展开具体分析【答案】中心区河南中部(西部)山西南部(西南部)方法考古成果与文献资料相互印证【解析】第一小问联系书本史实明确河南和山西相应区域第二小问主要从“考古成果”与“文献资料”两方面展开阐述即可。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五 第四单元 二里头文化的探索 单元测试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五第四单元二里头文化的探索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1.中国古代有“禹铸九鼎”的传说||,考古工作者在属于夏王朝的偃师二里头遗址中也发掘了不少铜渣、陶范残片和铜镞、铜锥等||。
这表明夏王朝已进入了( )A. 旧石器时代B. 新石器时代C. 青铜时代D. 铁器时代2.下图这件著名的青铜文物的朝代和出处是()A. 新石器时代西安半坡B. 夏代偃师二里头C. 商代安阳殷墟D. 商代||,广汉三星堆3.下图是二里头遗址平面示意图||,对于进一步探索二里头夏朝文化遗址有效方法是()①进一步研究考古资料②研究《史记》等文献③研究《资治通鉴》等文献④研究先秦故事传说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②③D. ①②4.在没有文字的时代||,考古发掘就成为今天了解那段历史的最主要方式||。
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了用于盛酒的青铜酒器||,这说明()A. 早在公元前3000年||,中国人就掌握了酿酒技术B. 商朝的青铜铸造工艺相当发达C. 夏朝的农业耕作水平日趋成熟D. 酒已经成为当时人们普遍的饮品5.二里头遗址的墓葬呈现出不同的埋葬方式||,这说明死者生前( )A. 社会地位存在贫富差异B. 社会地位存在等级差别C. 生活习俗存在差异||。
D. 宗教信仰存在差异6.“崤函帝宅||,河洛王国”||,洛阳自古被华夏先民认为是“天下之中”||,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曾经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下列有关古代洛阳商业发展的叙述比较符合史实的是()A. 二里头(今洛阳境内)发现商代的“贝”||,表明其在商代开始出现商业活动B. 隋朝时期的洛阳商贸经济十分发达||,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统一监管C. 唐朝洛阳“商贩贸易||,车马填塞”||,说明其商业活动完全突破市的界限D. 北宋时期的洛阳商店、酒楼随处可见||,商业网点已同居民区紧密结合7.我国发现最早的宫殿遗址是哪里?()A. 二里头B. 半坡C. 河姆渡D. 北京故宫8.在河南的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发掘出了一些青铜器||,主要有小型青铜器||,但也有青铜礼器——爵||,这表明当时的中国()A. 处于“公天下”时期B. 进入“家天下”阶段C. 确立了“封邦建国体制”D. 形成“内外服”制度9.下列对夏、商、周三朝都城位置的表述||,正确的是()A. 都在今天陕西省的境内B. 都在关中地区C. 都在今天河南省的境内D. 都在今天的黄河流域10.1955年||,中国著名考古学家李济先生||,在论及古史辨运动和中国考古学创始之初的情形时说:“如果你对尧舜的盛世给予过多的颂赞||,好吧||,拿出你的证据来||。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5第四单元 二里头文化的探索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8小题,每题3分,共计54分)1.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渔猎到定居农业、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
推动上述生产、生活方式不断演进的主要因素是A. 建筑技术的进步B. 自然环境的变迁C. 价值观念的更新D. 生产工具的进步【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由于生产工具不断改进,劳动能力的不断提高,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因此D正确,ABC排除。
故选D。
2.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显示,中华文明的祖先分别在多个区域创造了原始文化。
目前,我们已经发现的遗址数以万计,这些遗址既存在进行原始农业生产等共性特点,又能显示出不同地域间不同的文化风采。
这体现了中华文明A. 分布广泛B. 中原为核心C. 多元一体D. 源远流长【答案】C【解析】材料”这些遗址既存在进行原始农业生产等共性特点,又能显示出不同地域间不同的文化风采”体现的是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特征,C正确;ABD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C。
3.某历史论文中先后呈现了如下材料:“芒芒禹迹,画(划)为九州”(《左传》襄公四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左传》昭公六年);“鲧作城郭”(《世本·作篇》)。
据此推断,所引材料有可能是为了说明()A. 阶级的产生B. 王的出现C. 早期国家诞生D. 世袭制的确立【答案】C【解析】材料中“芒芒禹迹,画(划)为九州”意为大禹走过的地方,成为了现在的九州;“夏有乱政,而作禹刑”意为在夏王朝时,因为社会混乱,所以当时的统治者禹制定了一部刑法,被称为禹刑,即夏朝已经有了刑法;“鲧作城郭”意为鲧建立城郭,综合分析可推断作者意在说明早期国家诞生,故C正确;ABD均与材料无关,排除。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5第四单元 二里头文化的探索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1.约五千年前的浙江良渚文化遗址中有水稻、蚕豆、花生、芝麻等农作物以及丝麻纺织物墓葬遗址中有些墓地宏大精美有些墓地狭小简陋据此推知()A. 黄河流域文明并非中国文明源头B. 南方文化已经受到北方文明影响C. 良渚文化发展到了早期国家阶段D. 良渚文化已出现明显的阶级分化【答案】D【解析】1.【答案】D2.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显示中华文明的祖先分别在多个区域创造了原始文化目前我们已经发现的遗址数以万计这些遗址既存在进行原始农业生产等共性特点又能显示出不同地域间不同的文化风采这体现了中华文明A. 分布广泛B. 中原为核心C. 多元一体D. 源远流长【答案】C【解析】材料”这些遗址既存在进行原始农业生产等共性特点又能显示出不同地域间不同的文化风采”体现的是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特征C正确AB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3.随着考古学的发展复原原始社会的历史成为可能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下列出土文物出现在原始社会遗址中的是A. 骨针、骨贝、骨锥等器物B. 绢片、丝带、起绒锦等丝织品C. 小件铜器、玉蚕等装饰品D. 陶纺轮、彩陶、蛋壳黑陶等陶器【答案】D【解析】陶纺轮、彩陶、蛋壳黑陶等陶器这些都是新石器时代的东西故D项正确骨贝最早出现于夏末商初不属于原始社会排除A BC项也不是原始社会的文物排除4.浙江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发掘表明五千多年前的良渚社会已进入早期国家的文明阶段国内外考古学界已经逐步统一观点良渚古城遗址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有力物证据此可知()A. 完整的国家机构建制已经出现B. 中原文化的核心地位C. 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D. 礼乐社会的初步形成【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浙江良渚古城遗址的发现和发掘实证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这说明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故C项正确A项根据材料无法得出排除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故B项错误礼乐制在西周时期确立故D项错误故选C5.下面是我国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现列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我国()A. 原始农耕生活已开始B. 打制石器开始广泛使用C. 文明遥遥领先于世界D. 文明发展有了较高水平【答案】D【解析】从表格中的“以磨制石器为主饲养猪、狗等家畜”“发现大师陶器、石器、骨器”“石英砸击技术产品”“以磨制石器为主农作物为粟和黍陶器规整精美”等信息可以看出前7000到前3000年我国文明发展有了较高水平故D正确表格中不光有农产品还有手工业品所以 A表述片面故排除B中的开始无法从材料得出错误没有与世界其他文明的比较无法得出文明遥遥领先于世界故排除C故选D6.原始社会时期以种植取代采集的行为大约发生于()A. 170万年前B. 70万年前C. 20万年前D. 1万年前【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1万年我国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是指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经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修建村落生活逐渐稳定 D项正确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北京人他们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元谋人、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火排除ABC项故选D7.1953年河南安阳殷墟附近发掘的165座平民墓中 83座有殉贝从有些贝的放置位置看好像是作为装饰品用的但多数含在口中或握在手里与后世用玉或铜钱随葬的风气相同这说明当时()A. 用贝殉葬是平民特有的社会现象B. 平民的社会地位有了明显的改善C. 贝作为货币成为社会财富的象征D. 人们的审美价值观念进一步提高【答案】C【解析】由材料“多数含在口中或握在手里与后世用玉或铜钱随葬的风气相同”可知墓葬中的殉贝具有货币的价值是财富的象征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只有83座墓葬有殉贝不能称其为平民特有故A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墓葬中的殉贝而非平民的社会地位故B项排除从材料“好像是作为装饰品用的但多数含在口中或握在手里与后世用玉或铜钱随葬的风气相同”中可以看出殉贝不是装饰品材料没有涉及到人们审美价值观的变化故D项排除故选C8.2007年面积达300平方公里的良渚古城重见天日在高等级墓葬中出土了大量象征王权的玉器及信仰用品发现的巨大水坝需要至少一万人施工数年测定年代(距今约5100年)甚至比传说中的大禹治水还要早得多这表明()A. 良渚文化居世界领先地位B. 国家组织形态在当时已出现C. 中华文明起源于长江流域D. 早期王权借助神权强化统治【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大量象征王权的玉器及信仰用品发现的巨大水坝需要至少一万人施工数年”等信息可知当时的良渚已存在明确的阶级分化和统一文化信仰拥有强大的组织、动员和后勤管理能力这些都是国家组织产生作用的体现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世界其他地区文化的信息因此不能得出良渚文化居世界领先地位故A项错误C项说法绝对化排除材料没有体现王权借助神权强化统治故D项错误9.原始人类开始用打、磨结合的方法制作石器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的到来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是在()A. 距今约170万年前B. 距今约20万年前C. 距今约1万年前D. 距今约7000年前【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是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制由全盛到衰落的一个历史阶段它以农耕和畜牧的出现为划时代的标志表明已由依赖自然的采集渔猎经济跃进到改造自然的生产经济中国新石器文化至少要在距今10000年前实际开始年代还更早因此C正确AB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10.二里头遗址是探索夏文化的重要研究对象二里头遗址Ⅲ区曾发掘出土一块不规则形残陶片有研究者认为这块陶片表面存有多个字痕与郑州二里冈早商文化牛骨刻辞、殷墟晚商文化中甲骨卜辞文句结构近似疑似“社”“六”“蛇”“告”等文字这能够说明()A. 夏文化已经出现文字B. 二里头遗址存在研究陶器的线索C. 研究历史必须有考古依据D. 二里头文字与商文字有传承关系【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里头遗址Ⅲ区曾发掘出土一块不规则形残陶片”可得出这与早期的陶器有关因此可以说明二里头遗址存在研究陶器的线索 B正确根据材料“疑似‘社’‘六’‘蛇’‘告’等文字”可以看出并不一定是有文字排除ACD项太绝对排除故选B11.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A. ①③B. ①②③C. ②④D. ①②④【答案】B【解析】题目材料反映了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多处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据此①③符合题意结合材料及我国古代南稻北粟的种植特色可知②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但材料反映不出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故④不符合题意可排除ACD两项故选B12.下列遗物最可能在“二里头遗址”被发现的是()A. 铁锄铁犁B. 传国玉玺C. 甲骨卜辞D. 青铜器皿【答案】D【解析】在夏文化遗存丰富的“二里头遗址” 最有可能被发现的是青铜器皿 D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铁锄铁犁秦朝文物传国玉玺和商文化的代表甲骨卜辞都不会出现在“二里头遗址”中 ABC三项错误故选D13.大汶口出土的墓葬品有明显的大小墓差异小墓仅能容尸空无一物大墓随葬品多达数十件甚至百余件有精美的陶器、玉器、象牙器等贵重物品据此可知大汶口文化()A. 已出现了贫富分化现象B. 代表了母系氏族社会的成就C. 生产技术发达领先世界D. 奠定了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答案】A【解析】从大汶口出土的墓葬大小差异和墓葬品区别可知大汶口文化时期已出现财产私有和贫富分化等现象故选A项大汶口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社会 B项排除C项中“领先世界”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中强调墓葬品的差异性无法体现文明的多元性 D项排除故选A14.关于大汶口文化的墓葬研究发现早期墓葬以单人葬为主也有较多的反映氏族成员间牢固血缘关系的同性合葬葬具少有微小差别晚期墓葬里随葬品的数量差距很大且出现了具有贫富分化的家族墓地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 贫富分化的加剧B. 出现了私有财产C. 等级观念逐渐产生D.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汶口文化晚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出现了贫富分化出现了等级观念据此依据材料“晚期墓葬里随葬品的数量差距很大且出现了具有贫富分化的家族墓地”可知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故D正确ABC均不是根本原因排除15.西安姜寨遗址是中国迄今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面积最大的一个遗址在这个遗址中考古发掘出了大批的文物古迹但没有出土()A. 公共墓地B. 石器工具C. 青铜礼器D. 精美陶器【答案】C【解析】商代我国能够冶炼青铜新石器时代我国还没有掌握青铜冶炼技术 C符合题意ABD都是新石器时代的产物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16.1953年河南安阳股墟附近发掘的165座平民墓中 83座有殉贝从有些贝的放置位置看好像是作为装饰品用的但多数含在口中或握在手里与后世用玉或铜钱随葬的风气相同这说明当时()A. 用贝殉葬是平民特有的社会现象B. 平民的社会地位有了明显的改善C. 贝作为货币成为社会财富的象征D. 人们的审美价值观念进一步提高【答案】C【解析】由材料“多数含在口中或握在手里与后世用玉或铜钱随葬的风气相同”可知墓葬中的殉贝具有货币的价值是财富的象征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只有83座墓葬有殉贝不能称其为平民特有故A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墓葬中的殉贝而非平民的社会地位故B项排除从材料“好像是作为装饰品用的但多数含在口中或握在手里与后世用玉或铜钱随葬的风气相同”中可以看出殉贝不是装饰品材料没有涉及到到人们审美价值观的变化故D 项排除故选C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17.(1)据材料一列举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发展17.(2)据材料二从商代墓葬出土文物中可以归纳出当时的哪些历史信息?17.(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时期耕作方式有何变化据材料三所述说明这一变化有何历史作用17.(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这一时期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答案】(1)农业耒耜的使用粮食的储备精神生活制作简单玉器和原始乐器【解析】(1)第一小问据材料一中的“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丰富了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精神生活【答案】(2)历史信息青铜器品种多数量大青铜工艺高超产生文字【解析】(2)根据材料“出土青铜礼器40件……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概括即可【答案】(3)变化由集体耕作到产生租佃制作用提高生产积极性促进生产力发展【解析】(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中的“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迟也”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答案】(4)进程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发展到封建社会【解析】(4)材料一反映的是原始社会材料二的青器主要出现在奴隶社会材料三的租佃制体现的是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因此这一时期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是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5第四单元 二里头文化的探索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7小题每题3分共计51分)1.在大汶口发掘的一个氏族社会晚期的133座墓葬中有8座无随葬品 125座有一般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其中的45座还有猪的下颌骨随葬少数墓中有玉器、象牙器、骨雕制品等物品随葬材料表明当时()A. 已出现贪污腐化现象B. 随葬物品开始生活化C. 阶级差别已日益凸显D. 贫富分化已较为明显【答案】D【解析】依据题意通过对墓中随葬品的研究可以得知不同墓中随葬品不同这说明贫富分化的加剧使氏族成员的地位越来越不平等故D正确A说法错误材料反映的不是贪污腐化现象故排除“开始生活化”和“阶级差别”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BC故选D2.良渚古城遗址是人类早期城市文明的范例经考古发现遗址中存在王陵、大规模墓葬、祭坛、大型宫殿基址以及大批玉制礼器等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发现A. 表明中国古代文明长期领先世界B. 实证了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史C. 表明了君主专制国家已经形成D. 标志着最早的奴隶制国家诞生【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经考古发现遗址中存在王陵、大规模草葬、祭坛、大型宫殿基址以及大批玉制礼器等“可知良渚古城遗址是古代中国早期文明的代表这实证了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B正确“古代中国文明与世界文明之间的对比”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 A排除当时尚处于早期文明时期国家尚未出现 CD排除故选B3.下表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齐家文化366座墓地的随葬品统计表上表反映的根本性问题是()A. 父系氏族公社时期贫富分化B. 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C. 阶级的产生D. 墓葬规格的扩大【答案】B【解析】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历史进入父系氏族公社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即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非实质故排除故选B4.考古工作者在二里头遗址发掘出大型宫殿基趾、大型青铜冶铸作坊、制陶遗址、制骨遗址、与宗教祭祀有关的建筑以及400余座墓葬还有成组的青铜礼器和玉器证明了二里头遗址是中国最早的()A. 村落遗址B. 社区遗址C. 都邑遗址D. 牧场遗址【答案】C【解析】从二里头遗址发掘的大型宫殿建筑基趾、手工业作坊及400余座墓葬等内容看二里头遗址是古代的一处规模较大的都邑遗址故C项正确村落遗址、社区遗址、牧场遗址规模不会太大与材料中的“大型宫殿基趾”不符排除ABD故选C5.“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文中的“大道”是指()①禅让制②世袭制③公有制④私有制A. ①③B. ②③C. ③④D. ①②【答案】A【解析】这句话出自《礼记》意思是现在的道义已经不再施行了天下成为家天下各自亲近自己的亲人各自抚养自己的子女食物物资归自己所有题干中“大道”指的是原始社会末期公有制以及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禅让制“货力为己”是指财产的私有制所谓“大道既隐”就是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私有制取代了公有制综合分析可知①③符合题意故选A6.耿铁华认为数十万年前先民们就没有固定在一个地点上尽管各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但在一个古老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形成了一个中国古代文化的共同体维系着各区域、各部落及联盟文化发展的总趋势这反映出A. 中华文化起源“单一中心”论B. 中原地区首先进入文明C. 中国古代文明的共同体孕育了中国文明的起源D. 原始农业的发展为文明的起源奠定了物质基础【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古代文化的共同体维系着各区域、各部落及联盟文化发展的总趋势”可知无论哪一地区、哪一部落最先跨进文明它都离不开这一文化共同体从这种意义上讲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共同体孕育了中国文明的起源是各区域文化中的文明因素发展成了中华民族的文明故选择C 先民们没有固定在一个地点上所以并不是中华文化起源“单一中心”论排除A 材料未反映中原地区首先进入文明排除B 题干不能反映原始农业发展为文明起源奠定了初步的物质基础故排除D.7.2019年7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通过良渚考古发掘学者们普遍认为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以下能作为直接证据的考古发现是()A. 城中发现20多万公斤的炭化稻堆积B. 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C. 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D. 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答案】B【解析】材料“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说明大多数墓葬中没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由此可证明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明显 B项符合题意城中发现20多万公斤的炭化稻堆积只能证明早期农业的出现排除A项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只能证明当时的城市建造技术排除C项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只能证明历史的悠久排除D项故选B8.据大汶口考古发掘报告记载家猪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居民重要动产之一中期墓葬随葬猪约占三分之一晚期墓葬随葬猪约占四分之一这种情况说明了()A. 大汶口的原始经济逐渐由畜牧业向农业转化B. 随着经济的发展家猪不再是大汶口原始居民的主要动产C. 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财富逐渐集中在少数人手中D. 随着社会进步人们逐步改变了以大量财产殉葬的风俗【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体现不出大汶口的原始经济逐渐由畜牧业向农业转化故A错误该项与“家猪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居民重要动产之一”不符故排除B依据材料“家猪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居民重要动产之一中期墓葬随葬猪约占三分之一晚期墓葬随葬猪约占四分之一”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墓葬随葬猪的比例呈现下降趋势说明这一时期的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即私有制的出现故C正确该项不符合题干主旨故排除D故选C9.在原始社会末期黄河中下游一带的仰韶文化遗存中有“大量的陶石纺轮、纺砖、刀杼(骨匕)、骨梭等纺织工具……同时各地都发现有许多的骨针直径和针眼都很细小” 据此可知当时()A. 纺织技术日臻完善B. 生产工具来源多样C. 陶器制造十分发达D. 手工行业分工细致【答案】B【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陶石纺轮、纺砖、刀杼(骨匕)、骨梭、骨针等工具由不同的材料制成这说明当时生产工具来源多样故B选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纺织技术日臻完善原始社会末期也不可能有发达的纺织技术故A选项错误材料不仅仅限于陶制工具还有骨制工具故C选项错误仅凭材料的有限信息也不能反映手工行业分工细致故D选项错误故选B10.文化一词源于拉丁语“cultura”和“colere” 本意为耕作、栽培、养育等在印欧语系中代表“文化”的“kwel”字根有翻动土地、运转与耕种之意由此判断中国文化源头应开始于A. 元谋人时期B. 北京人时期C. 旧石器时代D. 新石器时代【答案】D【解析】题目要求回答的是中国的文化源头中国最早出现耕作栽培养育是在新石器时代中国文化的源头应始于新石器时代故选D A、B、C都新石器时代以前不符合题意排除11.经考古发现中国境内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已有1万多处其主要文化遗存分布如下图所示据此可以得出的合理认识是()A. 早期人类的单一性B. 中华文明的多源性C. 国家起源的复杂性D. 远古传说的神秘性【答案】B【解析】由图中信息可知中国境内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全国各地都有分布据此可知中华文明具有多源性故B正确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早期人类的单一性故A错误材料和国家起源、远古传说无关故CD错误故选B12.浙江良渚古城透址的考古发掘表明五千多年前的良渚社会已进人小期国家的文明阶段国内外考古学界已经逐步统一观点良渚古城遗址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有力物证据此可知A. 完整的国家机构建制已经出现B. 中原文化的核心地位C. 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D. 礼乐社会的初步形成【答案】C【解析】材料“良渚古城遗址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有力物证”体现的是考古发展对于历史研究的重要性 C正确完整国家机构建制的出现是在夏朝 A排除 B与材料无关排除礼乐制是在西周时期确立的 D排除故选C.13.下图是长江下游良渚文化考古中发现的一些原始居民使用过的生产工具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来看,此类工具的出现和使用可以佐证他们生活在A. 旧石器时代B. 新石器时代C. 青铜时代D. 铁器时代【答案】B【解析】根据观察图中的生产工具带有明显的磨制、钻孔痕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良渚文化“距今约五千年” 此类工具的出现和使用可佐证他们生活在新石器时代晚期 B项正确旧石器时代人类使用打制石器距今超过1万年与“良渚文化”的时间和图片呈现工具特征不符排除A项青铜时代使用青铜器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与题干中的时间和图片呈现工具特征不符排除C项铁器时代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与良渚文化时间不符排除D项14.目前中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其中位于长江下游地区代表性的文化遗址有①大汶口文化②河姆渡文化③红山文化④良渚文化A. ①②B. ②④C. ①②③D. ②③④【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②河姆渡文化在浙江余姚地带④良渚文化在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故②④B项正确①③分别在黄河流域和东北地区故排除ACD.15.学者许宏认为、二里头文化遗址“时闭式结构、坐北朝南、中轴对称等要素体现了建中立极、王权至上的政治思想” 据此可推知该文化遗址A. 使夏代历史成为信史B. 标志中央集权初步建立C. 已具备国家初始形态D. 表明社会等级制度森严【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的“体现了建中立极、王权至上的政治思想”等信息可以看出该文化遗址表明人类已进入阶级社会国家的初始形态已经产生故答案为C项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发现可以使后人对夏朝历史的研究更为深入进一步证明夏代历史为信史排除A项夏朝时期还没有建立中央集权排除B项”等级制度森严”说法绝对材料信息没有反映排除D项16.“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阶级阶层分化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下列文化遗存时期与材料描述相符合的是A. 半坡文化时期B. 仰韶文化时期C. 龙山文化时期D. 河姆渡文化时期【答案】C【解析】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阶级阶层分化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故选C 半坡文化时期、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不符合题意排除ABD17.山西省襄汾县考古挖掘的陶寺遗址(约公元前2300年~公元前1900年)中发掘很多古墓如少数大墓、中型墓以及数以千计的大量小墓其墓葬规模、随葬品的数量与质量判然不同还有被杀殉用于奠基或祭祀的人骨这说明了当时A. 人殉制度比较普遍B. 国家机器已经产生C. 社会贫富分化明显D. 阶级对立十分突出【答案】C【解析】根据“其墓葬规模、随葬品的数量与质量判然不同还有被杀殉用于奠基或祭祀的人骨”可以看出当时不同的墓葬中已经有财富的不平等说明已经出现了社会贫富分化明显 C正确普遍的说法不能证明排除A 材料没有体现国家机器排除B “十分突出“不能证明排除D.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18.(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二里头文化遗存的主要类型指出目前根据考古发现测定文物年代的主要技术手段18.(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以来夏史研究的新方法及其对夏文化研究的意义【答案】类型遗迹遗物墓葬技术手段测定【解析】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图片中“祭祀遗存曲”“墓葬集中分布区”“铸铜作坊”等信息概括类型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技术手段和测定”等角度分析即可【答案】新方法文献资料与考古资料相结合甲骨文的破译和运用意义弥补了夏史研究中文献记载的不足纠正了以往夏史研究中的错误有助于深入研究中国文明的起源【解析】第一小问的新方法依据材料二“甲骨文的破译和近代考古学的引进”等信息来归纳回答第二小问的意义依据材料二中“商史的突破性进展如此夏史也有这种可能”的信息从“弥补史料、纠正传统史学错误以及研究历史新发现”等角度思考回答。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5第四单元 二里头文化的探索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9小题,每题3分,共计57分)1.山西省襄汾县考古挖掘的陶寺遗址(约公元前2300年~公元前1900年)中,发掘很多古墓,如少数大墓、中型墓以及数以千计的大量小墓,其墓葬规模、随葬品的数量与质量判然不同,还有被杀殉用于奠基或祭祀的人骨。
这说明了当时A. 人殉制度比较普遍B. 国家机器已经产生C. 社会贫富分化明显D. 阶级对立十分突出【答案】C【解析】根据“其墓葬规模、随葬品的数量与质量判然不同,还有被杀殉用于奠基或祭祀的人骨”可以看出当时不同的墓葬中已经有财富的不平等,说明已经出现了社会贫富分化明显,C正确;普遍的说法不能证明,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国家机器,排除B;“十分突出“不能证明,排除D.2.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序》中说:“(汉)赵过始为牛耕。
”唐代贾公彦在《周礼里宰疏》中认为:“周时没有牛耕,到汉代赵过,才教人民牛……郑注认为周时已有牛耕。
”李剑农在《中国古代经济史稿》则认为:“犁耕始于战国时。
”据此可知A. 三者对牛耕认识存在分歧B. 古籍对牛耕的记载有误C. 史料所属年代越近越可信D. 阶级立场影响历史解释【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贾思勰、贾公彦、李剑农三人对牛耕出现的时间存在不同认识,故选A;古籍对牛耕的记载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需要其他史料进行论证,排除B;由于时代、立场、观点以及掌握史料的丰富程度不同,会导致史料不同的记述,并非史料所属年代越近越可信,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阶级立场对三人历史解释的影响,排除D.3.1959年在山东宁阳堡头村发现了——处墓地,它和泰安大汶口隔河相对,是一个遗址的两部分,考古学界将其命名为“大汶口文化”。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5第四单元 二里头文化的探索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9小题每题3分共计57分)1.在大汶口发掘的一个氏族社会晚期的133座墓葬中有8座无随葬品 125座有一般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其中的45座还有猪的下颌骨随葬少数墓中有玉器、象牙器、骨雕制品等物品随葬材料表明当时()A. 已出现贪污腐化现象B. 随葬物品开始生活化C. 阶级差别已日益凸显D. 贫富分化已较为明显【答案】D【解析】依据题意通过对墓中随葬品的研究可以得知不同墓中随葬品不同这说明贫富分化的加剧使氏族成员的地位越来越不平等故D正确A说法错误材料反映的不是贪污腐化现象故排除“开始生活化”和“阶级差别”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BC故选D2.在良清遗址考古中发现了都邑、宫股、祭坛、大型水利系统等遗址及随葬品不等的幕地出土大量的玉器、陶器、石器、漆器、竹木器等文物这揭示了良渚文化A. 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B. 是黄河流域的文化遗存C. 开启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D. 国家组织形态已经出现【答案】D【解析】根据“发现了都邑、宫股、祭坛、大型水利系统等遗址及随葬品不等的幕地”可以看出良渚文化已经具备了早期国家的基本条件故D项正确没有比较不能得出A项结论排除A 仅从材料中看不出良渚文化在哪里排除B 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3.“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阶级阶层分化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下列文化遗存时期与材料描述相符合的是A. 半坡文化时期B. 仰韶文化时期C. 龙山文化时期D. 河姆渡文化时期【答案】C【解析】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阶级阶层分化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故选C 半坡文化时期、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不符合题意排除ABD4.下表所示为明代部分年份福建地区耕地面积和人口统计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福建地区A. 农业生产陷人了停滞状态B. 土地兼并达到严重的程度C. 民间贸易活跃是形势使然D. 民众遵守朝廷的基本国策【答案】C【解析】C【解析】本题考查明代经济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这一时期福建地区人地矛盾日益加剧发展民间贸易就成为必然故选C项农业生产是否停滞仅凭材料信息不好判断故排除A项人均耕地的减少不是由土地兼并造成的故排除B项明朝廷的基本国策是重农抑商“海禁”而民间海外贸易与这些国策并不相符故排除D项5.良渚古城遗址是人类早期城市文明的范例经考古发现遗址中存在王陵、大规模墓葬、祭坛、大型宫殿基址以及大批玉制礼器等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发现A. 表明中国古代文明长期领先世界B. 实证了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史C. 表明了君主专制国家已经形成D. 标志着最早的奴隶制国家诞生【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经考古发现遗址中存在王陵、大规模草葬、祭坛、大型宫殿基址以及大批玉制礼器等“可知良渚古城遗址是古代中国早期文明的代表这实证了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B正确“古代中国文明与世界文明之间的对比”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 A排除当时尚处于早期文明时期国家尚未出现 CD排除故选B6.下图是长江下游良渚文化考古中发现的一些原始居民使用过的生产工具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来看,此类工具的出现和使用可以佐证他们生活在A. 旧石器时代B. 新石器时代C. 青铜时代D. 铁器时代【答案】B【解析】根据观察图中的生产工具带有明显的磨制、钻孔痕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良渚文化“距今约五千年” 此类工具的出现和使用可佐证他们生活在新石器时代晚期 B项正确旧石器时代人类使用打制石器距今超过1万年与“良渚文化”的时间和图片呈现工具特征不符排除A项青铜时代使用青铜器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与题干中的时间和图片呈现工具特征不符排除C项铁器时代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与良渚文化时间不符排除D项7.文化一词源于拉丁语“cultura”和“colere” 本意为耕作、栽培、养育等在印欧语系中代表“文化”的“kwel”字根有翻动土地、运转与耕种之意由此判断中国文化源头应开始于A. 元谋人时期B. 北京人时期C. 旧石器时代D. 新石器时代【答案】D【解析】题目要求回答的是中国的文化源头中国最早出现耕作栽培养育是在新石器时代中国文化的源头应始于新石器时代故选D A、B、C都新石器时代以前不符合题意排除8.在原始社会末期黄河中下游一带的仰韶文化遗存中有“大量的陶石纺轮、纺砖、刀杼(骨匕)、骨梭等纺织工具……同时各地都发现有许多的骨针直径和针眼都很细小” 据此可知当时()A. 纺织技术日臻完善B. 生产工具来源多样C. 陶器制造十分发达D. 手工行业分工细致【答案】B【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陶石纺轮、纺砖、刀杼(骨匕)、骨梭、骨针等工具由不同的材料制成这说明当时生产工具来源多样故B选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纺织技术日臻完善原始社会末期也不可能有发达的纺织技术故A选项错误材料不仅仅限于陶制工具还有骨制工具故C选项错误仅凭材料的有限信息也不能反映手工行业分工细致故D选项错误故选B9.“大汶口发掘的133座墓葬中陪葬猪头的少者一二个多者三五个最多达14个四川大溪文化遗址发掘的74座墓葬中有的没有随葬品而有的陪葬品确达58件之多有座墓中死者还头枕一支大象牙”材料反映的史学信息有①社会产生了贫富分化和不平等现象②社会已经有了明显阶级分化③部落中已产生了权贵阶层④私有制已经产生A. ①②④B. ①②③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大汶口、四川大溪文化遗址发掘的133座墓葬中陪葬品不均有的甚至没有随葬品说明社会产生了贫富分化和不平等现象社会已经有了明显阶级分化部落中已产生了权贵阶层私有制已经产生①②③④正确故选D ABC不全面排除10.考古学家通过对陶寺考古遗存的研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下列能够为此结论提供证据的考古发现是A. 农作物和牲畜遗骸B. 宫殿和神庙祭坛建筑C. 制陶场和公共墓地D. 氏族公共活动场所【答案】B【解析】都邑、宫殿、祭坛是具有政治统治的国家形态职能可以为古代国家的最初形态形成提供证据故选B ACD无法体现国家的职能排除11.目前中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其中位于长江下游地区代表性的文化遗址有①大汶口文化②河姆渡文化③红山文化④良渚文化A. ①②B. ②④C. ①②③D. ②③④【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②河姆渡文化在浙江余姚地带④良渚文化在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故②④B项正确①③分别在黄河流域和东北地区故排除ACD.12.良渚文化是中华文明史的圣地在良渚的钱山漾、水田畈和吴县等遗址的堆积中都发现了稻谷的遗存及绢片的残迹有力地证明了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年的历史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 史料实证是历史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B. 良渚文化说明中华文明具有多样性和多元性C. 良渚文化标志着我国开始跨入阶级社会的门槛D. 良渚文化表明中国古代的农业与手工业水平领先于世界【答案】A【解析】材料体现的是良渚文化遗址发现对于证明中华文明的历史具有重大作用因此表明史料实证是历史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A正确BD与材料无关排除私有制出现的标志是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的标志 C排除故选A.13.浙江良渚古城透址的考古发掘表明五千多年前的良渚社会已进人小期国家的文明阶段国内外考古学界已经逐步统一观点良渚古城遗址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有力物证据此可知A. 完整的国家机构建制已经出现B. 中原文化的核心地位C. 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D. 礼乐社会的初步形成【答案】C【解析】材料“良渚古城遗址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有力物证”体现的是考古发展对于历史研究的重要性 C正确完整国家机构建制的出现是在夏朝 A排除 B与材料无关排除礼乐制是在西周时期确立的 D排除故选C.14.在大汶口遗址的墓葬群发现墓葬有大有小殉葬品有多寡之分其本质上反映了A. 原始祖先崇拜出现B. 私有制、贫富分化出现C. 早期文明国家出现D. 原始农耕产生定居生活【答案】B【解析】大汶口墓葬群中墓葬有大有小殉葬品有多寡之分说明当时出现了私有制而且贫富分化现象也随之出现 B正确祖先崇拜和题干现象无关排除A 大汶口文化群尚未形成国家排除C 通过题干内容无法判断当时是否是农耕定居生活排除D15.山西襄汾陶寺墓葬属中原龙山文化各墓随葬品差异巨大占89%的小墓几乎没有随葬品而8座大墓中发现了随葬品200多件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该地区A. 部落中出现权贵阶层B. 已迈入母系氏族社会C. 通过战争来争夺财富D. 具备国家的成熟形态【答案】A【解析】材料“各墓随葬品差异巨大占89%的小墓几乎没有随葬品而8座大墓中发现了随葬品200多件”体现的是当时出现严重的贫富分化差距问题说明当时该地区部落中出现权贵阶层 A正确龙山文化处于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B排除 C与材料无关排除 D是在夏朝建立后排除故选A.16.下表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齐家文化366座墓地的随葬品统计表A. 父系氏族公社时期贫富分化B. 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C. 阶级的产生D. 墓葬规格的扩大【答案】B【解析】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历史进入父系氏族公社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即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非实质故排除故选B17.耿铁华认为数十万年前先民们就没有固定在一个地点上尽管各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但在一个古老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形成了一个中国古代文化的共同体维系着各区域、各部落及联盟文化发展的总趋势这反映出A. 中华文化起源“单一中心”论B. 中原地区首先进入文明C. 中国古代文明的共同体孕育了中国文明的起源D. 原始农业的发展为文明的起源奠定了物质基础【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古代文化的共同体维系着各区域、各部落及联盟文化发展的总趋势”可知无论哪一地区、哪一部落最先跨进文明它都离不开这一文化共同体从这种意义上讲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共同体孕育了中国文明的起源是各区域文化中的文明因素发展成了中华民族的文明故选择C 先民们没有固定在一个地点上所以并不是中华文化起源“单一中心”论排除A 材料未反映中原地区首先进入文明排除B 题干不能反映原始农业发展为文明起源奠定了初步的物质基础故排除D.18.1959年在山东宁阳堡头村发现了——处墓地它和泰安大汶口隔河相对是一个遗址的两部分考古学界将其命名为“大汶口文化” 根据C-14测定其年代为公元前4200年公元前2600年左右下列关于大汶口文化遗址的说法正确的是A. 属于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B. 属于长江流域文化遗址C. 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D. 属于辽河流域文化遗址【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大汶口文化是分布于黄河下游一带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约6500—4500年 C项正确排除ABD项19.山西省襄汾县考古挖掘的陶寺遗址(约公元前2300年~公元前1900年)中发掘很多古墓如少数大墓、中型墓以及数以千计的大量小墓其墓葬规模、随葬品的数量与质量判然不同还有被杀殉用于奠基或祭祀的人骨这说明了当时A. 人殉制度比较普遍B. 国家机器已经产生C. 社会贫富分化明显D. 阶级对立十分突出【答案】C【解析】根据“其墓葬规模、随葬品的数量与质量判然不同还有被杀殉用于奠基或祭祀的人骨”可以看出当时不同的墓葬中已经有财富的不平等说明已经出现了社会贫富分化明显 C正确普遍的说法不能证明排除A 材料没有体现国家机器排除B “十分突出“不能证明排除D.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20.(1)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认定夏朝的起讫年代为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据此你认为材料一中哪些考古文化遗存可以成为探索夏文化的对象?20.(2)据材料二指出新砦遗址已经出现了哪些文化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砦遗址的发现对于破解夏文化之谜的价值20.(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考古发现的二里头文化中心区在哪里?鉴于有关夏代文献记载极其简单因此探索夏文化应该采用怎样的方法?【答案】文化遗存龙山文化晚期二里头文化一、二期(一、二、三期)【解析】紧扣题干时间“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 进而联系材料一表格中相关内容展开回答【答案】文化现象城堡祭台铜器(青铜器)价值新砦文化把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紧密连接起来为了解夏代早期的历史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解析】第一小问考查学生读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注意材料二中省略号前后的内容进而展开回答第二小问可依据课本内容注意从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的连接了解夏朝早期历史角度展开具体分析【答案】中心区河南中部(西部)山西南部(西南部)方法考古成果与文献资料相互印证【解析】第一小问联系书本史实明确河南和山西相应区域第二小问主要从“考古成果”与“文献资料”两方面展开阐述即可。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5第四单元 二里头文化的探索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9小题每题3分共计57分)1.在大汶口发掘的一个氏族社会晚期的133座墓葬中有8座无随葬品 125座有一般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其中的45座还有猪的下颌骨随葬少数墓中有玉器、象牙器、骨雕制品等物品随葬材料表明当时()A. 已出现贪污腐化现象B. 随葬物品开始生活化C. 阶级差别已日益凸显D. 贫富分化已较为明显【答案】D【解析】依据题意通过对墓中随葬品的研究可以得知不同墓中随葬品不同这说明贫富分化的加剧使氏族成员的地位越来越不平等故D正确A说法错误材料反映的不是贪污腐化现象故排除“开始生活化”和“阶级差别”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BC故选D2.在良清遗址考古中发现了都邑、宫股、祭坛、大型水利系统等遗址及随葬品不等的幕地出土大量的玉器、陶器、石器、漆器、竹木器等文物这揭示了良渚文化A. 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B. 是黄河流域的文化遗存C. 开启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D. 国家组织形态已经出现【答案】D【解析】根据“发现了都邑、宫股、祭坛、大型水利系统等遗址及随葬品不等的幕地”可以看出良渚文化已经具备了早期国家的基本条件故D项正确没有比较不能得出A项结论排除A 仅从材料中看不出良渚文化在哪里排除B 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3.“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阶级阶层分化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下列文化遗存时期与材料描述相符合的是A. 半坡文化时期B. 仰韶文化时期C. 龙山文化时期D. 河姆渡文化时期【答案】C【解析】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阶级阶层分化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故选C 半坡文化时期、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不符合题意排除ABD4.下表所示为明代部分年份福建地区耕地面积和人口统计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福建地区A. 农业生产陷人了停滞状态B. 土地兼并达到严重的程度C. 民间贸易活跃是形势使然D. 民众遵守朝廷的基本国策【答案】C【解析】C【解析】本题考查明代经济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这一时期福建地区人地矛盾日益加剧发展民间贸易就成为必然故选C项农业生产是否停滞仅凭材料信息不好判断故排除A项人均耕地的减少不是由土地兼并造成的故排除B项明朝廷的基本国策是重农抑商“海禁”而民间海外贸易与这些国策并不相符故排除D项5.良渚古城遗址是人类早期城市文明的范例经考古发现遗址中存在王陵、大规模墓葬、祭坛、大型宫殿基址以及大批玉制礼器等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发现A. 表明中国古代文明长期领先世界B. 实证了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史C. 表明了君主专制国家已经形成D. 标志着最早的奴隶制国家诞生【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经考古发现遗址中存在王陵、大规模草葬、祭坛、大型宫殿基址以及大批玉制礼器等“可知良渚古城遗址是古代中国早期文明的代表这实证了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B正确“古代中国文明与世界文明之间的对比”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 A排除当时尚处于早期文明时期国家尚未出现 CD排除故选B6.下图是长江下游良渚文化考古中发现的一些原始居民使用过的生产工具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来看,此类工具的出现和使用可以佐证他们生活在A. 旧石器时代B. 新石器时代C. 青铜时代D. 铁器时代【答案】B【解析】根据观察图中的生产工具带有明显的磨制、钻孔痕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良渚文化“距今约五千年” 此类工具的出现和使用可佐证他们生活在新石器时代晚期 B项正确旧石器时代人类使用打制石器距今超过1万年与“良渚文化”的时间和图片呈现工具特征不符排除A项青铜时代使用青铜器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与题干中的时间和图片呈现工具特征不符排除C项铁器时代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与良渚文化时间不符排除D项7.文化一词源于拉丁语“cultura”和“colere” 本意为耕作、栽培、养育等在印欧语系中代表“文化”的“kwel”字根有翻动土地、运转与耕种之意由此判断中国文化源头应开始于A. 元谋人时期B. 北京人时期C. 旧石器时代D. 新石器时代【答案】D【解析】题目要求回答的是中国的文化源头中国最早出现耕作栽培养育是在新石器时代中国文化的源头应始于新石器时代故选D A、B、C都新石器时代以前不符合题意排除8.在原始社会末期黄河中下游一带的仰韶文化遗存中有“大量的陶石纺轮、纺砖、刀杼(骨匕)、骨梭等纺织工具……同时各地都发现有许多的骨针直径和针眼都很细小” 据此可知当时()A. 纺织技术日臻完善B. 生产工具来源多样C. 陶器制造十分发达D. 手工行业分工细致【答案】B【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陶石纺轮、纺砖、刀杼(骨匕)、骨梭、骨针等工具由不同的材料制成这说明当时生产工具来源多样故B选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纺织技术日臻完善原始社会末期也不可能有发达的纺织技术故A选项错误材料不仅仅限于陶制工具还有骨制工具故C选项错误仅凭材料的有限信息也不能反映手工行业分工细致故D选项错误故选B9.“大汶口发掘的133座墓葬中陪葬猪头的少者一二个多者三五个最多达14个四川大溪文化遗址发掘的74座墓葬中有的没有随葬品而有的陪葬品确达58件之多有座墓中死者还头枕一支大象牙”材料反映的史学信息有①社会产生了贫富分化和不平等现象②社会已经有了明显阶级分化③部落中已产生了权贵阶层④私有制已经产生A. ①②④B. ①②③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大汶口、四川大溪文化遗址发掘的133座墓葬中陪葬品不均有的甚至没有随葬品说明社会产生了贫富分化和不平等现象社会已经有了明显阶级分化部落中已产生了权贵阶层私有制已经产生①②③④正确故选D ABC不全面排除10.考古学家通过对陶寺考古遗存的研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下列能够为此结论提供证据的考古发现是A. 农作物和牲畜遗骸B. 宫殿和神庙祭坛建筑C. 制陶场和公共墓地D. 氏族公共活动场所【答案】B【解析】都邑、宫殿、祭坛是具有政治统治的国家形态职能可以为古代国家的最初形态形成提供证据故选B ACD无法体现国家的职能排除11.目前中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其中位于长江下游地区代表性的文化遗址有①大汶口文化②河姆渡文化③红山文化④良渚文化A. ①②B. ②④C. ①②③D. ②③④【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②河姆渡文化在浙江余姚地带④良渚文化在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故②④B项正确①③分别在黄河流域和东北地区故排除ACD.12.良渚文化是中华文明史的圣地在良渚的钱山漾、水田畈和吴县等遗址的堆积中都发现了稻谷的遗存及绢片的残迹有力地证明了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年的历史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 史料实证是历史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B. 良渚文化说明中华文明具有多样性和多元性C. 良渚文化标志着我国开始跨入阶级社会的门槛D. 良渚文化表明中国古代的农业与手工业水平领先于世界【答案】A【解析】材料体现的是良渚文化遗址发现对于证明中华文明的历史具有重大作用因此表明史料实证是历史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A正确BD与材料无关排除私有制出现的标志是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的标志 C排除故选A.13.浙江良渚古城透址的考古发掘表明五千多年前的良渚社会已进人小期国家的文明阶段国内外考古学界已经逐步统一观点良渚古城遗址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有力物证据此可知A. 完整的国家机构建制已经出现B. 中原文化的核心地位C. 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D. 礼乐社会的初步形成【答案】C【解析】材料“良渚古城遗址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有力物证”体现的是考古发展对于历史研究的重要性 C正确完整国家机构建制的出现是在夏朝 A排除 B与材料无关排除礼乐制是在西周时期确立的 D排除故选C.14.在大汶口遗址的墓葬群发现墓葬有大有小殉葬品有多寡之分其本质上反映了A. 原始祖先崇拜出现B. 私有制、贫富分化出现C. 早期文明国家出现D. 原始农耕产生定居生活【答案】B【解析】大汶口墓葬群中墓葬有大有小殉葬品有多寡之分说明当时出现了私有制而且贫富分化现象也随之出现 B正确祖先崇拜和题干现象无关排除A 大汶口文化群尚未形成国家排除C 通过题干内容无法判断当时是否是农耕定居生活排除D15.山西襄汾陶寺墓葬属中原龙山文化各墓随葬品差异巨大占89%的小墓几乎没有随葬品而8座大墓中发现了随葬品200多件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该地区A. 部落中出现权贵阶层B. 已迈入母系氏族社会C. 通过战争来争夺财富D. 具备国家的成熟形态【答案】A【解析】材料“各墓随葬品差异巨大占89%的小墓几乎没有随葬品而8座大墓中发现了随葬品200多件”体现的是当时出现严重的贫富分化差距问题说明当时该地区部落中出现权贵阶层 A正确龙山文化处于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B排除 C与材料无关排除 D是在夏朝建立后排除故选A.16.下表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齐家文化366座墓地的随葬品统计表A. 父系氏族公社时期贫富分化B. 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C. 阶级的产生D. 墓葬规格的扩大【答案】B【解析】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历史进入父系氏族公社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即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非实质故排除故选B17.耿铁华认为数十万年前先民们就没有固定在一个地点上尽管各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但在一个古老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形成了一个中国古代文化的共同体维系着各区域、各部落及联盟文化发展的总趋势这反映出A. 中华文化起源“单一中心”论B. 中原地区首先进入文明C. 中国古代文明的共同体孕育了中国文明的起源D. 原始农业的发展为文明的起源奠定了物质基础【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古代文化的共同体维系着各区域、各部落及联盟文化发展的总趋势”可知无论哪一地区、哪一部落最先跨进文明它都离不开这一文化共同体从这种意义上讲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共同体孕育了中国文明的起源是各区域文化中的文明因素发展成了中华民族的文明故选择C 先民们没有固定在一个地点上所以并不是中华文化起源“单一中心”论排除A 材料未反映中原地区首先进入文明排除B 题干不能反映原始农业发展为文明起源奠定了初步的物质基础故排除D.18.1959年在山东宁阳堡头村发现了——处墓地它和泰安大汶口隔河相对是一个遗址的两部分考古学界将其命名为“大汶口文化” 根据C-14测定其年代为公元前4200年公元前2600年左右下列关于大汶口文化遗址的说法正确的是A. 属于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B. 属于长江流域文化遗址C. 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D. 属于辽河流域文化遗址【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大汶口文化是分布于黄河下游一带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约6500—4500年 C项正确排除ABD项19.山西省襄汾县考古挖掘的陶寺遗址(约公元前2300年~公元前1900年)中发掘很多古墓如少数大墓、中型墓以及数以千计的大量小墓其墓葬规模、随葬品的数量与质量判然不同还有被杀殉用于奠基或祭祀的人骨这说明了当时A. 人殉制度比较普遍B. 国家机器已经产生C. 社会贫富分化明显D. 阶级对立十分突出【答案】C【解析】根据“其墓葬规模、随葬品的数量与质量判然不同还有被杀殉用于奠基或祭祀的人骨”可以看出当时不同的墓葬中已经有财富的不平等说明已经出现了社会贫富分化明显 C正确普遍的说法不能证明排除A 材料没有体现国家机器排除B “十分突出“不能证明排除D.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20.(1)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认定夏朝的起讫年代为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据此你认为材料一中哪些考古文化遗存可以成为探索夏文化的对象?20.(2)据材料二指出新砦遗址已经出现了哪些文化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砦遗址的发现对于破解夏文化之谜的价值20.(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考古发现的二里头文化中心区在哪里?鉴于有关夏代文献记载极其简单因此探索夏文化应该采用怎样的方法?【答案】文化遗存龙山文化晚期二里头文化一、二期(一、二、三期)【解析】紧扣题干时间“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 进而联系材料一表格中相关内容展开回答【答案】文化现象城堡祭台铜器(青铜器)价值新砦文化把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紧密连接起来为了解夏代早期的历史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解析】第一小问考查学生读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注意材料二中省略号前后的内容进而展开回答第二小问可依据课本内容注意从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的连接了解夏朝早期历史角度展开具体分析【答案】中心区河南中部(西部)山西南部(西南部)方法考古成果与文献资料相互印证【解析】第一小问联系书本史实明确河南和山西相应区域第二小问主要从“考古成果”与“文献资料”两方面展开阐述即可。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5第四单元 二里头文化的探索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9小题每题3分共计57分)1.在大汶口发掘的一个氏族社会晚期的133座墓葬中有8座无随葬品 125座有一般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其中的45座还有猪的下颌骨随葬少数墓中有玉器、象牙器、骨雕制品等物品随葬材料表明当时()A. 已出现贪污腐化现象B. 随葬物品开始生活化C. 阶级差别已日益凸显D. 贫富分化已较为明显【答案】D【解析】依据题意通过对墓中随葬品的研究可以得知不同墓中随葬品不同这说明贫富分化的加剧使氏族成员的地位越来越不平等故D正确A说法错误材料反映的不是贪污腐化现象故排除“开始生活化”和“阶级差别”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BC故选D2.在良清遗址考古中发现了都邑、宫股、祭坛、大型水利系统等遗址及随葬品不等的幕地出土大量的玉器、陶器、石器、漆器、竹木器等文物这揭示了良渚文化A. 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B. 是黄河流域的文化遗存C. 开启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D. 国家组织形态已经出现【答案】D【解析】根据“发现了都邑、宫股、祭坛、大型水利系统等遗址及随葬品不等的幕地”可以看出良渚文化已经具备了早期国家的基本条件故D项正确没有比较不能得出A项结论排除A 仅从材料中看不出良渚文化在哪里排除B 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3.“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阶级阶层分化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下列文化遗存时期与材料描述相符合的是A. 半坡文化时期B. 仰韶文化时期C. 龙山文化时期D. 河姆渡文化时期【答案】C【解析】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阶级阶层分化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故选C 半坡文化时期、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不符合题意排除ABD4.下表所示为明代部分年份福建地区耕地面积和人口统计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福建地区A. 农业生产陷人了停滞状态B. 土地兼并达到严重的程度C. 民间贸易活跃是形势使然D. 民众遵守朝廷的基本国策【答案】C【解析】C【解析】本题考查明代经济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这一时期福建地区人地矛盾日益加剧发展民间贸易就成为必然故选C项农业生产是否停滞仅凭材料信息不好判断故排除A项人均耕地的减少不是由土地兼并造成的故排除B项明朝廷的基本国策是重农抑商“海禁”而民间海外贸易与这些国策并不相符故排除D项5.良渚古城遗址是人类早期城市文明的范例经考古发现遗址中存在王陵、大规模墓葬、祭坛、大型宫殿基址以及大批玉制礼器等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发现A. 表明中国古代文明长期领先世界B. 实证了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史C. 表明了君主专制国家已经形成D. 标志着最早的奴隶制国家诞生【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经考古发现遗址中存在王陵、大规模草葬、祭坛、大型宫殿基址以及大批玉制礼器等“可知良渚古城遗址是古代中国早期文明的代表这实证了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B正确“古代中国文明与世界文明之间的对比”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 A排除当时尚处于早期文明时期国家尚未出现 CD排除故选B6.下图是长江下游良渚文化考古中发现的一些原始居民使用过的生产工具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来看,此类工具的出现和使用可以佐证他们生活在A. 旧石器时代B. 新石器时代C. 青铜时代D. 铁器时代【答案】B【解析】根据观察图中的生产工具带有明显的磨制、钻孔痕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良渚文化“距今约五千年” 此类工具的出现和使用可佐证他们生活在新石器时代晚期 B项正确旧石器时代人类使用打制石器距今超过1万年与“良渚文化”的时间和图片呈现工具特征不符排除A项青铜时代使用青铜器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与题干中的时间和图片呈现工具特征不符排除C项铁器时代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与良渚文化时间不符排除D项7.文化一词源于拉丁语“cultura”和“colere” 本意为耕作、栽培、养育等在印欧语系中代表“文化”的“kwel”字根有翻动土地、运转与耕种之意由此判断中国文化源头应开始于A. 元谋人时期B. 北京人时期C. 旧石器时代D. 新石器时代【答案】D【解析】题目要求回答的是中国的文化源头中国最早出现耕作栽培养育是在新石器时代中国文化的源头应始于新石器时代故选D A、B、C都新石器时代以前不符合题意排除8.在原始社会末期黄河中下游一带的仰韶文化遗存中有“大量的陶石纺轮、纺砖、刀杼(骨匕)、骨梭等纺织工具……同时各地都发现有许多的骨针直径和针眼都很细小” 据此可知当时()A. 纺织技术日臻完善B. 生产工具来源多样C. 陶器制造十分发达D. 手工行业分工细致【答案】B【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陶石纺轮、纺砖、刀杼(骨匕)、骨梭、骨针等工具由不同的材料制成这说明当时生产工具来源多样故B选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纺织技术日臻完善原始社会末期也不可能有发达的纺织技术故A选项错误材料不仅仅限于陶制工具还有骨制工具故C选项错误仅凭材料的有限信息也不能反映手工行业分工细致故D选项错误故选B9.“大汶口发掘的133座墓葬中陪葬猪头的少者一二个多者三五个最多达14个四川大溪文化遗址发掘的74座墓葬中有的没有随葬品而有的陪葬品确达58件之多有座墓中死者还头枕一支大象牙”材料反映的史学信息有①社会产生了贫富分化和不平等现象②社会已经有了明显阶级分化③部落中已产生了权贵阶层④私有制已经产生A. ①②④B. ①②③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大汶口、四川大溪文化遗址发掘的133座墓葬中陪葬品不均有的甚至没有随葬品说明社会产生了贫富分化和不平等现象社会已经有了明显阶级分化部落中已产生了权贵阶层私有制已经产生①②③④正确故选D ABC不全面排除10.考古学家通过对陶寺考古遗存的研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下列能够为此结论提供证据的考古发现是A. 农作物和牲畜遗骸B. 宫殿和神庙祭坛建筑C. 制陶场和公共墓地D. 氏族公共活动场所【答案】B【解析】都邑、宫殿、祭坛是具有政治统治的国家形态职能可以为古代国家的最初形态形成提供证据故选B ACD无法体现国家的职能排除11.目前中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其中位于长江下游地区代表性的文化遗址有①大汶口文化②河姆渡文化③红山文化④良渚文化A. ①②B. ②④C. ①②③D. ②③④【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②河姆渡文化在浙江余姚地带④良渚文化在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故②④B项正确①③分别在黄河流域和东北地区故排除ACD.12.良渚文化是中华文明史的圣地在良渚的钱山漾、水田畈和吴县等遗址的堆积中都发现了稻谷的遗存及绢片的残迹有力地证明了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年的历史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 史料实证是历史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B. 良渚文化说明中华文明具有多样性和多元性C. 良渚文化标志着我国开始跨入阶级社会的门槛D. 良渚文化表明中国古代的农业与手工业水平领先于世界【答案】A【解析】材料体现的是良渚文化遗址发现对于证明中华文明的历史具有重大作用因此表明史料实证是历史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A正确BD与材料无关排除私有制出现的标志是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的标志 C排除故选A.13.浙江良渚古城透址的考古发掘表明五千多年前的良渚社会已进人小期国家的文明阶段国内外考古学界已经逐步统一观点良渚古城遗址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有力物证据此可知A. 完整的国家机构建制已经出现B. 中原文化的核心地位C. 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D. 礼乐社会的初步形成【答案】C【解析】材料“良渚古城遗址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有力物证”体现的是考古发展对于历史研究的重要性 C正确完整国家机构建制的出现是在夏朝 A排除 B与材料无关排除礼乐制是在西周时期确立的 D排除故选C.14.在大汶口遗址的墓葬群发现墓葬有大有小殉葬品有多寡之分其本质上反映了A. 原始祖先崇拜出现B. 私有制、贫富分化出现C. 早期文明国家出现D. 原始农耕产生定居生活【答案】B【解析】大汶口墓葬群中墓葬有大有小殉葬品有多寡之分说明当时出现了私有制而且贫富分化现象也随之出现 B正确祖先崇拜和题干现象无关排除A 大汶口文化群尚未形成国家排除C 通过题干内容无法判断当时是否是农耕定居生活排除D15.山西襄汾陶寺墓葬属中原龙山文化各墓随葬品差异巨大占89%的小墓几乎没有随葬品而8座大墓中发现了随葬品200多件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该地区A. 部落中出现权贵阶层B. 已迈入母系氏族社会C. 通过战争来争夺财富D. 具备国家的成熟形态【答案】A【解析】材料“各墓随葬品差异巨大占89%的小墓几乎没有随葬品而8座大墓中发现了随葬品200多件”体现的是当时出现严重的贫富分化差距问题说明当时该地区部落中出现权贵阶层 A正确龙山文化处于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B排除 C与材料无关排除 D是在夏朝建立后排除故选A.16.下表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齐家文化366座墓地的随葬品统计表A. 父系氏族公社时期贫富分化B. 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C. 阶级的产生D. 墓葬规格的扩大【答案】B【解析】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历史进入父系氏族公社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即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非实质故排除故选B17.耿铁华认为数十万年前先民们就没有固定在一个地点上尽管各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但在一个古老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形成了一个中国古代文化的共同体维系着各区域、各部落及联盟文化发展的总趋势这反映出A. 中华文化起源“单一中心”论B. 中原地区首先进入文明C. 中国古代文明的共同体孕育了中国文明的起源D. 原始农业的发展为文明的起源奠定了物质基础【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古代文化的共同体维系着各区域、各部落及联盟文化发展的总趋势”可知无论哪一地区、哪一部落最先跨进文明它都离不开这一文化共同体从这种意义上讲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共同体孕育了中国文明的起源是各区域文化中的文明因素发展成了中华民族的文明故选择C 先民们没有固定在一个地点上所以并不是中华文化起源“单一中心”论排除A 材料未反映中原地区首先进入文明排除B 题干不能反映原始农业发展为文明起源奠定了初步的物质基础故排除D.18.1959年在山东宁阳堡头村发现了——处墓地它和泰安大汶口隔河相对是一个遗址的两部分考古学界将其命名为“大汶口文化” 根据C-14测定其年代为公元前4200年公元前2600年左右下列关于大汶口文化遗址的说法正确的是A. 属于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B. 属于长江流域文化遗址C. 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D. 属于辽河流域文化遗址【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大汶口文化是分布于黄河下游一带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约6500—4500年 C项正确排除ABD项19.山西省襄汾县考古挖掘的陶寺遗址(约公元前2300年~公元前1900年)中发掘很多古墓如少数大墓、中型墓以及数以千计的大量小墓其墓葬规模、随葬品的数量与质量判然不同还有被杀殉用于奠基或祭祀的人骨这说明了当时A. 人殉制度比较普遍B. 国家机器已经产生C. 社会贫富分化明显D. 阶级对立十分突出【答案】C【解析】根据“其墓葬规模、随葬品的数量与质量判然不同还有被杀殉用于奠基或祭祀的人骨”可以看出当时不同的墓葬中已经有财富的不平等说明已经出现了社会贫富分化明显 C正确普遍的说法不能证明排除A 材料没有体现国家机器排除B “十分突出“不能证明排除D.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20.(1)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认定夏朝的起讫年代为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据此你认为材料一中哪些考古文化遗存可以成为探索夏文化的对象?20.(2)据材料二指出新砦遗址已经出现了哪些文化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砦遗址的发现对于破解夏文化之谜的价值20.(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考古发现的二里头文化中心区在哪里?鉴于有关夏代文献记载极其简单因此探索夏文化应该采用怎样的方法?【答案】文化遗存龙山文化晚期二里头文化一、二期(一、二、三期)【解析】紧扣题干时间“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 进而联系材料一表格中相关内容展开回答【答案】文化现象城堡祭台铜器(青铜器)价值新砦文化把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紧密连接起来为了解夏代早期的历史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解析】第一小问考查学生读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注意材料二中省略号前后的内容进而展开回答第二小问可依据课本内容注意从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的连接了解夏朝早期历史角度展开具体分析【答案】中心区河南中部(西部)山西南部(西南部)方法考古成果与文献资料相互印证【解析】第一小问联系书本史实明确河南和山西相应区域第二小问主要从“考古成果”与“文献资料”两方面展开阐述即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五第四单元二里头文化的探索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1.中国古代有“禹铸九鼎”的传说,考古工作者在属于夏王朝的偃师二里头遗址中也发掘了不少铜渣、陶范残片和铜镞、铜锥等。
这表明夏王朝已进入了( )A. 旧石器时代B. 新石器时代C. 青铜时代D. 铁器时代2.下图这件著名的青铜文物的朝代和出处是()A. 新石器时代西安半坡B. 夏代偃师二里头C. 商代安阳殷墟D. 商代,广汉三星堆3.下图是二里头遗址平面示意图,对于进一步探索二里头夏朝文化遗址有效方法是()①进一步研究考古资料②研究《史记》等文献③研究《资治通鉴》等文献④研究先秦故事传说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②③D. ①②4.在没有文字的时代,考古发掘就成为今天了解那段历史的最主要方式。
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了用于盛酒的青铜酒器,这说明()A. 早在公元前3000年,中国人就掌握了酿酒技术B. 商朝的青铜铸造工艺相当发达C. 夏朝的农业耕作水平日趋成熟D. 酒已经成为当时人们普遍的饮品5.二里头遗址的墓葬呈现出不同的埋葬方式,这说明死者生前( )A. 社会地位存在贫富差异B. 社会地位存在等级差别C. 生活习俗存在差异。
D. 宗教信仰存在差异6.“崤函帝宅,河洛王国”,洛阳自古被华夏先民认为是“天下之中”,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曾经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下列有关古代洛阳商业发展的叙述比较符合史实的是()A. 二里头(今洛阳境内)发现商代的“贝”,表明其在商代开始出现商业活动B. 隋朝时期的洛阳商贸经济十分发达,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统一监管C. 唐朝洛阳“商贩贸易,车马填塞”,说明其商业活动完全突破市的界限D. 北宋时期的洛阳商店、酒楼随处可见,商业网点已同居民区紧密结合7.我国发现最早的宫殿遗址是哪里?()A. 二里头B. 半坡C. 河姆渡D. 北京故宫8.在河南的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发掘出了一些青铜器,主要有小型青铜器,但也有青铜礼器——爵,这表明当时的中国()A. 处于“公天下”时期B. 进入“家天下”阶段C. 确立了“封邦建国体制”D. 形成“内外服”制度9.下列对夏、商、周三朝都城位置的表述,正确的是()A. 都在今天陕西省的境内B. 都在关中地区C. 都在今天河南省的境内D. 都在今天的黄河流域10.1955年,中国著名考古学家李济先生,在论及古史辨运动和中国考古学创始之初的情形时说:“如果你对尧舜的盛世给予过多的颂赞,好吧,拿出你的证据来。
如果你论及公元前3000年大禹在工程上的伟绩,证据也得拿出来。
我们得先记住,在这种怀疑的精神之下,单纯的文字记载已不复被认为是有效的佐证了。
”这段材料强调在远古史的研究中应重视( )A. 历史传说B. 文献资料C. 史学探索D. 考古发掘11.可以从中判断死者生前的社会地位存在等级差别的有( )①墓葬的形制②墓葬的朝向③随葬品的数量④随葬品的种类A. ①②B. ③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12.夏朝的都城据说是阳城,但是阳城在哪里,没有定论;商朝的都城最初也是搬来搬去的,后来商王盘庚将它稳定下来,都城在()A. 二里头B. 殷C. 朝歌D. 商13.至今仍有史学研究者质疑二里头文化即夏文化的结论,其主要原因是()A. 在时间和地域上不吻合B. 传世文献记载不可靠C. 出土文物有限不足为证D. 未找到直接文字证据14.地方志《绝越书》中写道:“禹穴之时,以铜为兵”,但长期以来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正确。
伴随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发掘证实了传说中禹时代“以铜为兵”,以及禹铸九鼎是可信的。
这表明()A. 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B. 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为真实C. 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D. 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15.《史记·夏本纪》是关于夏朝的记载,质疑夏史“传说”的是()A. 裴文中等学者B. 顾颉刚等学者C. 徐旭生等学者D. 郭沫若等学者二、材料分析题(共3题;共40分)16.甲骨文的发现以及对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证明了商王朝的存在。
这给了中国学者以极大的鼓舞,他们希望能从考古学上寻找夏王朝的文化遗存。
材料一如果你对尧舜的盛世给予过多的颂赞,好吧,拿出你的证据来。
如果你论及公元前3000年大禹在工程上的伟绩,证据也得拿出来。
我们得先记住,在这种怀疑的精神之下,单纯的文字记载已不复被认为是有效的佐证了。
——中国著名考古学家李济(1955年)材料二二里头遗址平面示意图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探索夏王朝文明所面临的困境。
并分析探秘夏王朝文明遗址有哪些可行性条件?(2)据材料二,概括二里头遗址表现出的文明特点。
(3)联系材料一与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探寻夏王朝遗址学术领域有着怎样的定论和争论?对二里头遗址奥秘进一步科学解读,需要继续使用什么方法?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昔伊洛①竭而夏亡。
——《国语·周语》材料二二里头遗址的发掘经过:正式发掘自1959年秋季开始,至1978年春季告一段落,共计二十次。
工作分前后两个阶段。
1959年秋季至1964年春季,发掘九次。
1972年秋季至1978年秋季,发掘十一次。
——摘自历史【注释】①伊洛(河)在现今的偃师西部。
(1)你能找出两则材料之间的联系吗?(2)通过材料二我们对二里头遗址有哪些了解?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在河南安阳发掘出十一个商朝王陵,王陵里埋着很多陪葬的人,武官村里陪葬的人有300人,还有大量牲畜。
材料二据河南二里头遗址中出土的三十多具夏代殉葬者的骨架看,有的双手呈捆绑状,有的身首异处。
在安阳,发现了191座祭祀坑,人骨一千多具,其中绝大多数是15岁到35岁的青壮年男女,他们死得很惨,有的被肢解,有的被腰斩……。
材料三下图为西周等级示意图:(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了商朝的什么事实?请描述一下夏商时期奴隶的生活状况。
(2)材料三是西周什么制度的反映?图中最高一层是什么人?下面依次是什么人?(3)材料三图中第二层人从周天子手中得到了什么东西?答案解析部分一、单选题1.【答案】C【解析】【分析】以上四个名词都属于考古学名词。
本题可以从两个角度提取有效信息。
一是根据常识,鼎是古代权利的象征,是青铜铸造,二是从材料中直接提取信息:“铜渣”“铜镞”“铜锥”,也表明是青铜制品。
【点评】考查二里头遗址2.【答案】B【解析】【分析】题目中的文物应为出土于二里头遗址中的二里头爵。
故本题应选B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二里头文化与认识夏史,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相关史实的能力。
通过所学即可得出答案。
3.【答案】D【解析】【分析】《资治通鉴》涉及的是东周至五代时期的历史,晚于二里头遗址形成的时间“夏朝”,故排除第③项;故事传说带有虚构性,不是研究历史的有效方法,故排除第④项;①②两项分别属于研究二里头遗址的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
故本题应选D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发现二里头遗址,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结合相关所学回答即可。
4.【答案】C【解析】【分析】二里头遗址形成于夏代。
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
故A、B两项的表述错误;D项中“普遍的”的表述过于夸大化,故排除;夏朝的农耕水平日趋成熟,故有剩余粮食用来酿酒,本题应选C 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二里头遗址丰富的文化遗存,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相关史实的能力。
结合所学即可得出答案。
5.【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史实的分析判断能力。
要求学生能透过事物的现象看到本质。
其墓葬的差异不仅在于随葬品的多寡,更在于某些尸体有的折腿,有的蹲坐,有的双臂作捆绑状,还有的断首解肢,残骸积堆,或与兽骨同穴,与正常葬式迥然有别,这只能说明等级之分。
【点评】考查二里头文化遗存6.【答案】D【解析】【分析】北宋时期,“市”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且不再受官府的统一监管,故D项的表述正确,本题应选D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二里头文化与认识夏史,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相关史实的能力。
结合相关史实回答即可。
7.【答案】A【解析】【分析】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宫殿遗址是我国至今发现时间最早的宫殿遗址。
故选A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二里头遗址的发掘,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相关史实的能力。
通过相关所学即可得出答案。
8.【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二里头文化是中国青铜时代的文化,大体出现在约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七世纪,是进行夏文化探索的主体内容。
夏朝是我国古代建立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已经实现了由“公天下”向“家天下”的转变,青铜器的大小和种类的不同能够更能说明当时社会等级的出现,所以答案选B,A C D三项与史实不符。
【点评】考查二里头遗址9.【答案】D【解析】【分析】禹在确立王权后,就在有崇部落所在地——嵩山之阳建立了阳城(河南登封市告成镇)作为都城。
后又迁往阳翟(河南禹州)。
商朝都城曾经五次迁都,但是考古学家至今只发现了偃师二里头、郑州商城、偃师商城和安阳殷墟四个都邑遗址。
周由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后所建立,定都于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部)。
由于周朝后来将都城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称东周。
故本题应选D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二里头文化与认识夏史,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
结合相关所学即可得出答案。
10.【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
材料中的证据很明显就是对考古发掘证明文献资料提出要求。
【点评】考查史料11.【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装对课本知识折再认再现能力。
从墓葬的形制与陪葬品的数量和种类,可以看出死者生前的社会地位存在等级差别。
【点评】考查二里头文化遗存12.【答案】B【解析】【分析】公元前14世纪末,盘庚继位为商王,为了摆脱商王朝发展的困境,避免自然灾害,将都城迁至殷,即今天的河南安阳。
故本题应选B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二里头遗址的发掘,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
通过相关所学即可得出答案。
13.【答案】D【解析】【分析】迄今,由于未找到直接文字证据,故仍有史学研究者质疑二里头文化即夏文化的结论。
本题应选D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二里头文化中的疑难问题,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
结合相关所学回答即可。
14.【答案】D【解析】【分析】《绝越书》属于文学作品,是二手史料,偃师二里头遗址属于第一手史料,二者相互印证,故D项正确。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发现二里头遗址,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
通过相关所学即可得出答案。
15.【答案】B【解析】【分析】历史学家顾颉刚强调“检出真实的证据”,对夏史和有关夏代人物的存在,提出许多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