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里头遗址与夏文化——笔记

合集下载

二里头夏文化

二里头夏文化

对中国学术界探讨夏文化与进行夏史研究批评最为激烈的一些国外学者所发表的意见,本文开首已提到一些,如果将这些批评意见更全面地概括一下(注:参见许宏《早期城址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大致有这样几点:1.认为夏或夏王朝的存在只是传说而非信史,尽管夏被公元前2世纪的司马迁述及,但是没有任何出土文物可以证明其记载。

二里头遗址虽发掘了很长时间,但并未有如同商代甲骨卜辞那样的东西出土以证明夏朝的存在。

在缺乏足够证据之前,对于夏只能存疑。

2.周代文献中,如《尚书》,虽有关于夏的记载,但多是出于周人政治宣传的需要。

3.有关二里头文化的考古发掘资料只是被削足适履地用来解释后来关于夏的历史记述,而并非让资料本身说话。

如果没有历史文献的记载,二里头遗址表现的社会就不会被称作具有国家水平的社会。

有的批评意见甚至认为,夏只是中国人的一种信仰。

由此可知,如何对待夏史研究,如何进行夏文化探索,实际上也即是应该如何正确地、科学地开展中国原史考古学研究的问题。

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国历史科学的纯洁性与科学性,是迫切需要澄清的。

上举主要来自国外学者的批评中,有些看法是值得重视的。

例如在二里头文化中迄今没有发现可以确切称为文字的资料,不能像殷墟甲骨刻辞证实商王朝那样证明夏王朝的存在和凿实夏文化,这当然也是目前将对夏文化的考古研究归入原史考古学的原因。

此外,二里头遗址如果作为一个王朝的都城应具有相应的规模,但迄今其总体布局情况尚不十分明朗,王陵等大规模的贵族墓地尚未发现。

此外,从聚落考古角度看,二里头遗址与其周围其他二里头文化遗址间的层级关系亦尚未明确。

所以,目前考古学对夏文化的研究严格地讲仍应称为探索,尚需继续做更多的工作,通过获得更多的考古新资料与对可能与夏文化有关的遗存做更深入的研究来证实夏文化及夏王朝的存在。

不过,夏文化的考古学研究虽尚属探索阶段,却并不能因此而简单地随意否定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关夏的记载的真实性。

在对夏文化考古学探索的进展状况给予客观、科学评价的同时,也应对中国古代的历史文献持有一个科学的态度。

高中历史:4. 3《二里头文化与认识夏史》素材(新人教版选修5)

高中历史:4. 3《二里头文化与认识夏史》素材(新人教版选修5)

第四单元二里头文化的探索第3课二里头文化与认识夏史素材二里头文化的分期与测年二里头遗址是徐旭生1959年调查“夏墟”时发现的。

学术界把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分布于豫西、晋南地区的一类遗存称为二里头文化。

b5E2RGbCAP二里头文化主要有两个类型,分布在豫西地区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称为二里头类型;分布于晋南地区以东下冯遗址为代表的称为东下冯类型。

东下冯类型的起始年代略晚于二里头类型。

p1EanqFDPw二里头文化可分为四期,其一、二、三、四期分别以二里头遗址的一、二、三、四期为代表。

现在多数学者认为二里头文化属于夏文化。

DXDiTa9E3d古本《竹书纪年》称“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亦居之”。

另据《逸周书·度邑》、《国语·周语上》和《战国策·魏策一》等文献,太康、羿、桀诸王之都斟鄩应在洛水附近。

二里头遗址面积达9平方公里,发现有宫殿、大墓、铸铜作坊遗址与精美的玉器、青铜器和陶器,因此有学者认为二里头遗址就是夏都斟鄩。

RTCrpUDGiT对二里头遗址采集的系列含碳样品进行14C年代测定、拟合,并与考古分期成果相整合,初步推定出二里头文化各期年代范围<表一)。

5PCzVD7HxA表一二里头遗址分期与常规14C测年数据夏代基本年代框架的估定夏代基本年代框架的估定包括两点,一是夏商分界,二是夏代始年。

夏商分界已估定为公元前1600年。

关于夏代始年的推定,我们主要是依据文献中有关夏代积年记载的研究,并参考天文推算的结果及相关14C测年数据。

jLBHrnAILg关于夏文化的上限,学术界主要有二里头文化一期、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两种意见。

新砦二期遗存的确认,已将二里头文化一期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紧密衔接起来。

以公元前1600年为商代始年上推471年,则夏代始年为公元前2071年,基本落在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第二段(公元前2132—前2030年>范围之内。

现暂以公元前2070年作为夏的始年。

第二章 夏商王朝的建立和发展(朱绍侯版本笔记)

第二章 夏商王朝的建立和发展(朱绍侯版本笔记)

中国古代史笔记(朱绍侯版本)第二章夏商王朝的建立和发展(公元前2070 年—前1600 年)第一节夏王朝的建立与灭亡一、夏王朝的建立相传尧时,天下洪水泛滥。

《史记·夏本纪》云:“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

”尧召开部落会议,寻求能治水的人。

谋臣四岳向尧推荐了鲧。

尧于是让崇伯鲧领导有崇氏部落治理洪水。

崇伯鲧采取堵塞的方法,治水九年而无成,被舜殛于羽山以死。

四岳又向尧推荐鲧的儿子禹继承父业治理洪水。

禹与益、后稷等都参加了治水的工作。

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膁。

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木辇。

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

” [1] 大禹采取了疏川导滞的办法,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终于治服了洪水。

大禹在治理洪水的过程中,亲自开山挖石,尽力乎沟洫。

《韩非子·五蠹》云:“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

”大禹治水,不避劳苦,依据地势,疏导河水,消除了因河流泛滥而带给人们的灾害,为人民创造一个安定的生活生产环境,于是大禹赢得了人民的赞誉。

在当时生产力还很低下的情况下,大禹能够不顾自己的安乐,领导人民治水,又领导人民耕作,以为民先,组织并亲自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是非常可贵的。

大禹在治水过程中发展了权力,成为部落的核心。

他利用治理洪水的功绩,得到酋长的身份,建立自己的威信,逐渐地控制了部落的一切大权。

古代部落为了争夺生存空间,经常发生战争和冲突。

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大禹时期与共工、三苗等部落发生过激烈的战争。

《山海经·大荒西经》云:“有禹攻共工国山。

”晋郭璞注:“言攻其国,杀其臣相柳于此山。

”又《大荒北经》云:“共工之臣名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

其所歍所尼,即为源泽。

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

禹湮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

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名词解释

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名词解释

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名词解释二里头文化遗址是位于河南省新郑市二里头村的一处重要的史前文化遗址,被认为是中国夏代文化的发源地。

该遗址的发现和研究对于揭示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起源及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将对二里头文化遗址的相关名词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个古老而神秘的遗址。

一、夏代文化夏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第一个传说时期,据说该时期的统治者为夏禹。

夏代文化是指夏代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

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出土文物显示了夏代文化的特征,如青铜器、陶器、玉器等,这些文物为研究夏代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证据。

二、青铜器青铜器是二里头文化遗址最重要的文物之一。

青铜器是指使用青铜合金制作的各种器具,如盆、爵、斝等。

这些青铜器在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出土中占据了重要位置,显示了当时人们的高度冶炼技术和精湛的铸造工艺。

青铜器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并对后来的历史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陶器陶器在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出土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陶器是通过在高温下烧制粘土而成的,它们包括陶壶、陶罐、陶盆等。

陶器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学会利用工具和技术来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四、玉器玉器是指用玉石制作的各种器物,如玉璜、玉佩、玉珮等。

在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出土中,也发现了不少精美的玉器。

玉器在古代中国具有特殊的地位,被视为贵族和权贵的象征,同时也被用于祭祀和宗教仪式。

二里头的玉器不仅展现了人们对玉石的崇拜和使用,还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宗教信仰。

五、社会制度社会制度是指一个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组织形式。

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发现揭示出当时的社会制度是以部落或氏族为基础的。

人们组成大家庭或氏族的群体,通过共同的血缘关系和部落制度来维系社会秩序和稳定。

这种社会制度为后来中国古代社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影响了许多其他古代文明社会的发展。

六、宗教信仰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出土文物还包括一些与宗教信仰相关的物品。

发现二里头遗址 揭开夏文化考古新时代

发现二里头遗址 揭开夏文化考古新时代

杜金鹏说,二里头遗址的城市布局、大型宫殿建筑群等,是学术界探索夏代都城和宫室制度的唯一实物资料。在这里发现的青铜冶铸作坊和青铜器,为研究夏代冶金技术提供了绝无仅有的珍贵资料。其大量精美的青铜器、玉器、骨器、陶器等,不仅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而且也是讨论夏代礼仪制度的实物史料。
其实,二里头遗址的价值远不限于夏文化。许宏说,二里头遗址的面积约3平方公里,是当时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大的聚落,也是中国青铜时代最为耀眼的明珠,被学者誉为“华夏第一都”。二里头文化与后来的商周文明一道,构成了华夏文明形成与发展的主流,确立了以礼乐文化为根本的华夏文明的基本特质。可以说,二里头遗址的历史价值远远超出了“夏代”的范畴,而给予后世的中华文明以深远的影响。
发现二里头遗址
“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这句话千古传诵。但在传世文献中,中国最早的确切纪年,只有司马迁在《史记》中追溯到的公元前841年,即西周共和元年,再往前便是模糊一片,以致近代一些疑古派学者干脆说:中国历史上的三皇五帝及夏、商、西周三代根本不是可信的历史,而只是一种传说或神话。
1928年,随着安阳殷墟的大规模发掘和大量甲骨文及其他商代器物的出土,殷墟在考古学上作为商文化已成定论。商文化找到了,那么文献记载中的夏文化是否也可以通过考古学找到呢?
1959年,我国夏文化考古取得突破,突破口就是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发现。该遗址的发现者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徐旭生。
二里头遗址:迄今可确认的中国最早王朝都城遗址
如今,在二里头遗址旁边有一个院落,这里就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前身为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的办公地点。50年来,新中国老中青三代考古工作者甘居荒郊野外,在二里头遗址孜孜不倦地进行了数十次考古发掘,其发掘持续之久、参与人数之多、成果之丰、影响之大,在国内除了安阳殷墟几无比肩者。

【笔记】中国考古重大发现选讲 西北大学公开课 笔记

【笔记】中国考古重大发现选讲 西北大学公开课 笔记

中国考古重大发现第一节周口店遗址与人类起源周口店位于北京市西南约50公里的房山区周口店村龙骨山上,此处位于太行山脉与华北平原的接壤处,这一地区的石灰岩洞穴和裂隙中常有丰富的脊椎动物化石。

安特生发掘过仰韶遗址,在鸡骨山发现两种啮齿类动物化石,发现一具食肉动物的化石。

1921年开始调查周口店第一地点,发现人类牙齿,1926年公布发现成果。

1927年中国地质调查所开始对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正式发掘,步达生(体质人类学专家)将周口店发现的人类牙齿正式命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后来简称为北京猿人,最后简称北京人。

1929年,震惊世界的发现,发现北京猿人头盖骨,最终在西方世界得到承认。

随后发现了更多的人工制品:石头,灰烬,所以人们认为他们开始使用火了。

在周口店其他地方也有所发现,人们将在山顶洞穴中发现的人叫做山顶洞人。

贾兰坡,发现了三个直立人的头盖骨,1927到1936年,考古发现一次比一次震惊,1937年后因战争停止。

新中国成立后,首先恢复考古工作的就是周口店遗址。

1951年陆陆续续有新的成果发现,比如少量哺乳动物化石,还有个别的石器。

1966年发现猿人额骨,顶骨以及牙齿。

1973年,发现晚期猿人牙齿,所以命名为新洞人。

考古发现的意义(科学价值):1、人类是怎么起源的,各个地方都有人类起源的传说,但是达尔文发表了他的著作《物种起源》1859,否定其神话色彩。

简单的结论是:人是从猴子变来的,周口店遗址的发现能够证明达尔文的观点。

2、把人的历史推进了很远,是当时中国带给世界的惊喜,北京猿人解放了爪哇人。

发现大量石器,骨器以及用火的证据。

石制品有十万件左右,对石器的观察认识越来越深刻,用显微镜发现石器被使用的痕迹,在功能上各个不同。

这些工具的使用对象是动物,石器的使用证明了人是占主动地位的。

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认为有控制的用火对人类的进化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1985年,路易斯宾服认为北京人用火的证据没有说服力,没有明显的火塘遗迹,遗址不是北京人的原居住地址,可能是被冲进来的灰烬,也有可能是吃了人的鬣狗带进来的,火或许是自燃现象或者其他可能。

考古学通论笔记整理

考古学通论笔记整理

夏商周名词解释1.二里头文化:(1)二里头文化是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发现而命名的。

二里头文化分布范围较广,主要分布于河南中西部和山西南部。

重要遗址有河南偃师二里头、洛阳东干沟,临汝煤山、郑州洛达庙,山西夏县东下冯等。

年代晚于河南龙山文化早于商代二里冈文化。

按年代早晚分一、二、三、四期。

可划分为两个类型,豫西地区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遗存的二里头类型和晋南地区以东下冯遗址为代表遗存的东下冯类型。

(2)二里头文化反映的社会形态:1.我国最早青铜器和铸铜遗物的出现,标志着二里头文化时期已经进入青铜时代;2.二里头城址及两个大型宫殿的发现表明这时期国家政权已经出现;2. 夏代文化:指夏王朝时期夏民族的文化。

3. 探索夏文化的方法:(1)年代上应该与文献上记载的夏代纪年大致吻合;(2)地域上只能在传说中夏人活动的范围内进行;(3)文化特征上应当区别于原始社会晚期文化与早商文化;(4)社会发展阶段上,从发现的文化遗存应能说明当时已经进入国家阶段。

4. 早商文化(二里岗期文化):二里岗期文化以河南郑州二里岗遗址命名。

属于商代早期文化。

二里岗文化遗存在我国较大范围内普遍存在,它以河南为中心,包括陕西、山西、河北南部、山东西部等地区。

重要遗址有河南郑州二里岗、郑州商城、偃师商城、湖北黄陂盘龙城、山东济南大辛庄等。

二里岗文化的发现,填补了从河南龙山文化到殷墟文化这段空间中的一环,找到了殷墟商晚期文化的直接来源,为了解殷墟文化以前商文化的面貌提供了实物资料,还为进一步寻找夏文化打下了基础。

5.晚商文化(小屯文化):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获得大量珍贵资料,影响深远。

6. 偃师商城:为商代早期一座大型城址,位于河南省偃师县城区西部,地处洛河北岸。

年代属商代二里岗期。

偃师商城平面略呈长方形,城的四周均有坚固的夯土城墙,墙外有壕沟或护城河环绕。

现已发现5座城门,城内还发现若干条纵横交错的主干大道,均与城门相通。

城内有多处宫殿区、制陶遗址和中、小型房址,发现铜渣和陶范等青铜冶铸遗物。

二里头文化在夏文化探索中的重要意义

二里头文化在夏文化探索中的重要意义

二里头文化在夏文化探索中的重要意义一、概述1. 介绍二里头文化和夏文化的概况二里头文化和夏文化是我国古代两大重要的文化遗产,二者在我国古代历史和文化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里头文化是我国早期青铜时代的代表文化,而夏文化则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王朝文化之一。

本文将探讨二里头文化在夏文化探索中的重要意义。

二、二里头文化对夏文化的影响2.1 二里头文化在夏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二里头文化是我国早期青铜时代的代表文化,其发掘和研究不仅揭示了我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方方面面,更为夏文化的探索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和文化遗产。

二里头文化的出现和发展是夏文化的前奏,二者在历史发展上具有密切的关联。

二里头出土的大量青铜器、玉器、陶器等文物,为研究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物依据。

2.2 二里头文化对夏文化的影响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在文化交流和融合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里头文化的青铜器制作工艺和装饰风格对夏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里头文化中出土的文字、符号等也为我们了解夏文化的文字、象形和图腾提供了重要线索。

三、二里头文化在夏文化探索中的重要意义3.1 对夏文化历史的完善二里头文化的出现和发展为我们探究夏文化的历史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物依据。

青铜器、陶器、玉器等文物的发掘和研究,为我们重新认识夏文化的发展历程、社会形态和生活习俗提供了新的视角。

二里头文化丰富了我们对夏文化历史的认识,使夏文化历史更加完善。

3.2 对夏文化的艺术、制度和技术的理解二里头文化的青铜器、玉器等文物,不仅在数量上丰富,而且在品质上也非常高。

这些文物代表着二里头文化的最高制作水平,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制度、技术和艺术水平。

通过对这些文物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夏文化的艺术、制度和技术。

3.3 对夏文化与其他文化的通联二里头文化不仅是我国古代早期文明的代表,更是我国古代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通联的桥梁。

通过对二里头文化的发掘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夏文化与其他古代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从而丰富我们对我国古代文化交流史的认识。

高中历史必修课第二分册备课笔记第2课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第二版)

高中历史必修课第二分册备课笔记第2课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第二版)

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一、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知道: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二里头遗址的位置、发掘的概况技能:理解夏朝是上古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夏朝已经具有了国家的特征。

理解二里头遗址的发掘对探究夏朝历史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1)、阅读教材,翻译、分析古代文献,初步认识夏朝作为第一个王朝的历史特征。

(2)、学习历史二重证据法,能用考古资料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了解夏朝的历史。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夏朝是上古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夏朝的建立也是历史发展的结果。

(2)、考古发掘与文献记载都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

二、重点与难点(1)、重点:从文献中解读夏朝建立的原因、特征及其影响。

(2)、难点:从二里头遗址发掘中认识夏朝历史。

三、知识结构(板书)(一)、文献中的夏文化:从“公天下”到“家天下”1、夏朝建立背景:(1)、夏建立前是大同之世,天下为公(2)、禹在暗中培植儿子启的势力2、建立:启杀伯益,夺取政权,建立夏。

(公元前2070年)3、影响:(1)、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2)、出现小康之世,天下为家局面(3)、夏朝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

(二)、考古中的夏文化:二里头文化与夏史探究1、背景:寻找夏朝的考古资料,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

2、地点:中原地区的考古发掘引人瞩目。

3、典型: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存(1)、发掘出两座类似宫殿的遗址(2)、发掘石制和骨制的生产工具(3)、出土了很多青铜器和玉器的礼器和祭器4、折射的历史现象(1)、社会分化已经很明显(2)、居民的生活以农业为主(3)、已经进入了青铜器时代(4)、具有了显著的国家特征5、作用:为夏史探究提供了资料。

四、教学方法:传授+讨论五、教学过程:PPT演示导入:1、中国人普遍以炎黄子孙自称,引导学生回忆炎黄传说时期,中国历史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夏朝建立。

)2、我们是怎样知道夏朝历史的?指导学生先破题:第2课的主题是夏文化(约BC2070——BC1600年)先指出文化的内涵: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泛指一般知识。

二里头观后感

二里头观后感

二里头观后感一直都对历史充满好奇的我,终于有机会走进了二里头遗址。

当我站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放眼望去,心中满是震撼。

那一片片看似普通的土地,却承载着数千年的文明和记忆。

走进遗址,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已经发掘出的房屋基址。

虽然只剩下了一些残垣断壁,但你能想象得到,曾经这里也是炊烟袅袅,人们在这里生活、劳作,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

那些墙壁的痕迹,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我仔细地看着,仿佛能看到古人在里面穿梭忙碌的身影。

再往前走,看到了那些精美的陶器。

它们静静地躺在展示柜里,可身上的每一道纹路,每一种造型,都彰显着古人的智慧和审美。

有的陶器上刻着简单却生动的图案,像是鱼、鸟,还有一些我叫不上名字的植物。

我就在想啊,当时制作这些陶器的人,是不是一边哼着小曲,一边用心地描绘着这些图案,把对生活的热爱都融入了进去。

其中有一个特别小巧的陶杯,真的是太可爱啦!它的形状很规整,表面光滑,虽然没有现在的瓷器那么精致,但却有着一种质朴的美。

我忍不住去想,这个小陶杯是不是曾经被某位古人握在手中,用来品尝美酒或者清水,然后在某个宁静的夜晚,伴着月光,和家人一起分享着一天的见闻。

还有那些青铜器具,更是让人惊叹不已。

其中有一件青铜爵,造型独特,线条流畅。

它的把手部分,被精心地设计成了一种奇妙的形状,感觉拿起来会特别顺手。

看着它,我仿佛看到了古代的工匠们,在火炉旁挥汗如雨,精心打磨的场景。

他们可能为了打造出这一件完美的作品,花费了无数的心血和时间。

在遗址的一个角落里,我发现了一块小小的玉饰。

它的颜色已经有些暗淡,但是那种温润的质感还是让人忍不住想要触摸。

这个玉饰的形状像是一只小兔子,活灵活现的。

我猜,它可能是某位女子的心爱之物,也许是她的心上人送给她的定情信物,她每天都会把它佩戴在身上,感受着那份甜蜜和温暖。

走着走着,来到了一片农田。

据说,这里就是当年古人耕种的地方。

看着这片土地,我仿佛看到了他们在春天播种,夏天除草,秋天收获的忙碌身影。

二里头观后感

二里头观后感

二里头观后感前些日子,我去参观了二里头遗址,那可真是一次让人难以忘怀的经历!刚到二里头的时候,我就被那广阔的场地给震撼到了。

一眼望去,尽是些古老的痕迹,仿佛在诉说着几千年前的故事。

我走进遗址区,脚下的土地仿佛有着一种神秘的力量,吸引着我不断深入探索。

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可能隐藏着古人生活的秘密。

我看到了那些残存的宫殿基址,虽然只剩下了一些基石和夯土,但依然能够让人感受到当年宫殿的宏伟气势。

我不禁开始想象,几千年前,这里的宫殿是多么的辉煌,来来往往的人们忙碌着,或许是在筹备着一场盛大的典礼,又或许是在为国家的大事商讨着。

在展示馆里,陈列着各种各样的文物。

其中有一件精美的青铜爵,那造型简直太独特了!长长的流口,细细的高脚,还有那精美的纹饰,仿佛在向我展示着古人高超的铸造技艺。

我盯着它看了好久,心里琢磨着,当年使用这爵喝酒的会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是位威风凛凛的君王,还是个才华横溢的大臣?还有那些陶器,虽然没有青铜器那么华丽,但却有着一种朴素的美。

有的陶盆上刻着简单的线条,像是记录着什么重要的事情;有的陶罐有着圆润的肚子,感觉能装下好多东西。

我凑近仔细瞧,还能看到陶土上细微的颗粒,这可都是岁月的痕迹啊!走着走着,我来到了一处民居遗址。

这里的房屋虽然已经破败不堪,但依然能看出大致的结构。

我站在那里,想象着当时的人们在这里生活的场景。

也许一家人围坐在火塘边,分享着一天的见闻;也许孩子们在屋子里嬉笑打闹,大人们则在一旁一边做着手工,一边慈爱地看着他们。

那时候没有电视、没有手机,但是他们的生活一定充满了简单而真实的快乐。

遗址中还有大片的农田遗迹,我站在田埂上,望着那一片空旷的土地,仿佛看到了几千年前人们辛勤劳作的身影。

他们弯着腰,手持农具,在这片土地上播下希望的种子。

汗水从他们的额头滴落,滴入脚下的土地,可他们的脸上却洋溢着对丰收的期待。

我不禁感叹,我们的祖先就是这样,靠着自己的双手,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生活,孕育了文明。

二里头文化与夏史研究(上)4

二里头文化与夏史研究(上)4

四、二里头文化遗址分布图
(三)《左传·昭公四年》 (三)《左传·昭公四年》:“夏启有钧台之 享。” 享。”
(四)《国语·周语上》 (四)《国语·周语上》:“昔伊、洛竭而夏 亡。” 亡。” 《逸周书·度邑》:“自洛汭延于伊汭, 逸周书·度邑》 居易无固,其有夏之居。” 居易无固,其有夏之居。” (五)《吕氏春秋·音初》 (五)《吕氏春秋·音初》:“夏后氏孔甲田 于東陽萯山。”皇甫谧《帝王世纪》 于東陽萯山。”皇甫谧《帝王世纪》以为 即东首阳山。 (六)《左传·定公四年》 (六)《左传·定公四年》:“命以唐诰,而 封于夏虚,启以夏政。” 封于夏虚,启以夏政。”来自二、古文字材料中记载的大禹
秦公簋
叔尸钟
燹公盨
三、传世文献所记夏王朝中心区域
(一)《国语·周语下》 (一)《国语·周语下》:其在有虞,有崇伯 鲧,播其淫心,称遂共工之过,尧用殛之 于羽山。 (二)《孟子·万章》 (二)《孟子·万章》:“禹避舜之子于阳 城。” 世本》 城。”《世本》、《竹书纪年》亦有此说。 竹书纪年》
二里头文化与夏史研究 (上)
一、传世文献中有关夏代的记载
1、《尚书》中的夏书部分 尚书》
《禹贡》 禹贡》 (战国时人所作) 《甘誓》 甘誓》 《五子之歌》(伪书) 五子之歌》 《胤征》 胤征》 (伪书)
2、《古本竹书纪年》 古本竹书纪年》 3、《史记·夏本纪》 史记·夏本纪》 4、其他先秦文献中有关夏代的记载

走近神秘的二里头遗址文化(1)

走近神秘的二里头遗址文化(1)

走近神秘的二里头遗址文化(1)二里头,本是一个地处中原腹地洛阳平原的普通村庄的名字。

和中国千千万万个村落名一样,她朴素得不能再朴素。

但就在她的身后,在绿油油的麦田下,却隐藏着3000多年前华夏民族的一段辉煌的历史,这段历史也被其后人遗忘了3000多年,直到50年前她进入了考古工作者的视野,才从此跻身于中华文明史乃至世界文明史的殿堂。

我们也由此知道,在数千年华夏史前文化积淀的基础上,这里产生了最早的“中国”。

什么是“中国”?做学问最讲究概念的准确。

要讲清楚最早的“中国”是怎么来的,先要与大家一起梳理一下“中国”一词的来龙去脉。

在古代中国,“国”字的含义是“城”或“邦”。

从字形上可以看出,一个邦国是以都城为中心而与四域的农村结合在一起的,它又是以都城的存在为标志的。

“中国”即“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

“中国”一词出现后,仅在古代中国就衍生出多种含义,如王国都城及京畿地区、中原地区、国内或内陆、诸夏族居地乃至华夏国家等。

“中国”成为具有近代国家概念的正式名称,始于“中华民国”,是它的简称,英文为CHINA;现在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其中,最接近“中国”一词本来意义的是“王国都城及京畿地区”,那里是王权国家的权力中心之所在,已形成具有向心力和辐射性的强势文化“磁场”。

其地理位置居中,有地利之便,因此又称为“国中”、“土中”或“中原”。

从这个意义讲,“中国”的出现与东亚大陆最早的王权国家(或王朝)的形成是同步的。

应当指出的是,早期国家在空间上是由若干“点”组成的,这些不同等级的聚居点以中心城市为中心形成统治网络,现代观念中划定边境线的国界的概念,那时还不存在。

最早的“中国”也仅是指在群雄竞起的过程中兴起的王国都城,以及以都城为中心的社会政治实体所处的地域,尤其是它的中心区域。

其后,随着东亚大陆由王国时代进入帝国时代,随着历代王朝政治版图的扩大,“中国”一词作为地域、文化和政治疆域概念,它的内涵也经历了不断扩大和变化的过程。

夏文化十二讲读书札记

夏文化十二讲读书札记

《夏文化十二讲》读书札记目录一、夏文化概念及研究意义 (2)1. 夏文化的定义 (2)2. 夏文化研究的意义 (3)二、夏代历史背景 (4)1. 夏朝的地理位置与考古学文化背景 (5)2. 夏朝的社会经济与政治制度 (6)三、夏文化的主要内容 (8)1. 夏代农业的发展 (9)2. 夏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0)3. 夏代艺术与宗教信仰 (12)四、夏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13)1. 夏代的遗址分布 (15)2. 夏代文物与艺术品 (16)3. 夏代遗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 (17)五、夏文化与周边文化的关系 (18)1. 夏文化与仰韶文化的关系 (20)2. 夏文化与龙山文化的关系 (21)3. 夏文化与其他地区古代文明的关系 (22)六、夏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24)1. 夏文化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25)2. 夏文化对后世文化传承的影响 (26)七、结论 (27)1. 对夏文化研究的总结 (28)2. 对未来夏文化研究的展望 (29)一、夏文化概念及研究意义作为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分支,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通过对夏文化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夏文化是指夏朝时期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包括哲学思想、宗教信仰、艺术成就以及社会制度等多个方面。

夏文化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历史价值:夏文化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研究夏文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进程和演变规律。

文化价值:夏文化展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研究夏文化可以促进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社会价值:夏文化所反映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夏文化十二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夏文化的平台,通过深入研究夏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古代文明,为新时代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1. 夏文化的定义作为研究古代中国文化的重要分支,一直备受学术界关注。

论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

论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

论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摘要:二里头文化自1953年在河南登封王村遗址被发现以后,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在有关二里头文化是否夏文化的认识上,学术界更是众说纷纭。

本文从对夏文化的界定入手,围绕新砦期的归属与夏文化上限的确定,二里头文化一二期之间差异性与连续性问题的解决,二里头文化三四期与夏商分界等问题,整体概观的对二里头文化是否夏文化这一问题进行分析,从多方面论证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

关键词:二里头文化夏文化新砦期二里头文化,1953年在河南登封的王村遗址首先被发现,经过以后的陆续发掘,现在确定其分布涵盖了今天河南全部、山西西南部和陕西东部等。

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和研究,学术界将二里头文化大致分为二里头类型(豫西地区),东下冯类型(包括山西东南部的晋南地区),牛角岗类型(豫东地区),下王岗类型(豫西南地区)、杨庄类型(豫南地区)等。

同时,二里头类型和东下冯类型的数据最丰富也最具有代表性,而且二里头类型分为四期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

一种考古学文化被发现及确定之后,紧接着就面临对其族属文化归属的界定和分析。

学界已有部分学者基本形成了以二里头类型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的观点,但是在夏文化的界定,二里头类型一至四期特征以及四期之间关系等问题上争议的解决,是进一步证明和巩固该观点的关键。

一、夏文化界定以及相关问题1、夏代的存在与夏文化的界定夏代是否存在是界定夏文化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国内学者目前对此基本持肯定态度,二十世纪初,王国维就由《史记·殷本纪》的记载被证明正确而推知《史记》对夏代的世系记载也应该是正确的。

…………………………就应该指的是以夏国家势力范围内的以夏族为活动主体而产生的文化遗存,这样就从时间、地域、文化主体上明确和界定了我们探讨的对象。

三、二里头文化一二期差异分析这里的二里头文化分期,主要是讲二里头类型的分期。

二里头文化分为相互连接的一至四期,已经是学界的共识。

客观上看,二里头文化的一二期之间在文化遗存特征上存在差异,有学者就将不包含二里头一期的二里头文化归属于夏文化,而且将二里头文化的来源归结为东下冯类型。

偃师二里头遗址观后感300

偃师二里头遗址观后感300

偃师二里头遗址观后感300
二里头,一个承载着华夏文明的地方。

这里曾是夏、商、周三代的都城,悠悠岁月中,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繁荣与变迁。

踏上这片土地,仿佛穿越了时空,行走在古老的历史长河之中。

站在二里头遗址的高处,远眺那连绵起伏的邙山,心中涌起一股敬畏之情。

这里,既有古老文明的遗存,也有现代社会的繁荣。

感叹着历史的沧桑。

二里头,一个承载着华夏文明的地方。

这里曾是夏、商、周三代的都城,悠悠岁月中,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繁荣与变迁。

踏上这片土地,仿佛穿越了时空,行走在古老的历史长河之中。

站在二里头的遗址前,我想说:洛阳,你是如此美丽,如此厚重。

你的文化底蕴,如同一座宝库,让我们无尽地探索与品味。

你的历史与文化,让我们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里头遗址与夏文化
1959年徐旭生等人在豫西地区进行“夏墟”调查,在偃师县附近发现二里头遗址。

二里头遗址文化遗存比较丰富,文化特征明显,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故夏鼎把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文化遗存称为“二里头类型文化”,后改名为“二里头文化”
二里头遗址从上而下堆积有:汉文化,二里岗文化,二里头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仰韶文化
二里头文化特征:陶器:夹砂的灰陶和泥质灰陶,纹饰以绳纹为主,器物里普遍的饰麻点(二里头文化陶器的显著特征)。

盆,甑的口沿下,附加一对鸡冠形的鋬(pan)
二里头文化分为四期,二里头文化介于河南龙山文化和郑州二里岗期商文化之间。

碳14测定的绝对时间为公元前1900年到公元前1500年之前。

二里头遗址的宫城是迄今为止可以确认的我国最早的
宫城,道路呈井字形,构成了二里头遗址中心区的道路网。

许宏博士认为二里头遗址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具有明确规划
的都邑。

二里头宫城可以看做是中国古代宫城的祖源。

3号建筑宫殿是目前我国发现年代最早的大型宫殿建筑基址。

6号宫殿建筑基址时间处于二里头文化晚期到二里岗文化早
期过渡的时间点上。

宫殿南侧大道的早期路上发现车辙痕迹,把我国双轮车
的发现提早了200年,为探索古代车的起源提供资料。

二里头巨型坑:类似的在偃师商城中发现过,通常认为是国家祭祀场所,此坑发现为探索偃师商城相关祭祀源头提供了线索。

绿松石废料坑,该坑与绿松石器制作作坊有关,属于二里头文化四期偏晚。

小型建筑,墙和地面都出现了火烤痕迹,说明他们基本解决了房屋潮湿问题。

平地所建的民居建筑为我国后来的居民建设奠定了基础。

中国龙:大型绿松石龙形器,2000多片绿松石片组合而成。

青铜爵和青铜斝(jia),我国发现最早的青铜容器,用合范法铸造而成,标志我们青铜器的铸造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嵌绿松石铜牌饰:目前发现最早的,最精美的镶嵌铜器,开创了镶嵌铜器的先河。

二里头遗址中艺术品制作成就比较突出。

二里头遗址是夏王朝中晚期都城所在,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各种建筑,墓葬,青铜礼器和玉器等高规格文化遗物证明了二里头遗址是具有都城规模和内涵的遗址,二里头遗址中建筑和墓葬的等级分化表明当时已经进入社会复杂化的国
家社会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