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知识点:二里头文化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知识点:二里头文化二里头文化: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村,于1959年发现,遗址距今大约3800-3500年,相当于中国历史上的夏、商时期,属探索中国夏朝文化的重要遗址。
1960年考古学家在二里头遗址的上层发现了一处规模宏大的宫殿基址,为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宫殿建筑遗址。
这一发现为研究中国历史早期国家的出现及其特点,提供了最原始的研究资料。
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原产范围:根据目前的资料,二里头文化的遗址总数约250处,经过正式发掘的约50处.其分布中心是在河南省中、西部的郑州、洛阳地区和晋西南的运城、临汾地区。
向西突入了陕西关中东部、丹江上游的商州区,南及豫鄂交界地带,东到豫东南一带,东北至沁河岸旁二里头遗址的挖掘:1、寻找夏文化(1)背景:顾领刚等学者疑古;中国近代考古学的积极探索途径(2)考古: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商代遗址2、辨认出二里头遗址(1)徐旭生对“夏墟”的考古调查(2)河南偃师二里头沦为考古重点3、二里头遗址的发掘(1)挖掘过程及成果(2)二里头文化二里头遗址的文化遗存1、丰富的文化遗存:遗迹、遗物、墓葬2、宏大的宫殿(1)一号宫殿基址:我国迄今发现的时间最早、规模最大、保存较好的一座宫殿建筑基址(2)二号宫殿基址:陶管排洪3、形制多变、种类繁多的陶器:质料;形制;纹饰陶器群的主要特征:(1)流行夹砂灰陶和泥质灰陶,少见黑陶。
(2)纹饰以绳纹居多,其中一、二期时绳纹和篮纹相结合,存有部分方格纹;三、四期基本不见踪影篮纹、方格纹。
(3)器物组合:炊器以深腹罐、圆腹罐、散、鼓腹扁三角形足的鼎为主,三、四期有实足尖饰绳纹的晶,但鬲在炊具中不占主导地位。
酒器以觚、爵、?为土,食器以豆、三足皿为主,一、二期时还有。
食器以豆、三足皿为主,一、二期时还有圈足盘,四期常见簋。
盛储器主要存有口径大于或等同于肩径的大日尊像、八折沿盆、卷沿盆、镌刻槽盆等。
夏商周考古 二里头文化
参考文献
1.郑光:《二里头陶器集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偃师二里头》,中国大百科 全书出版社,1999年。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夏县东下冯》,文物出版社, 1988年。
(5)卜骨只灼而不钻凿,同于龙山时 期卜骨。 (6)有漆器残痕,且有雕花者。
雕 花 漆 器 残 片
玉器
四、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 的关系
考古学讨论的“夏文化”不是指夏代的 文化,而是指一种族团的文化。这种族 团有着共同的文化传统,而且因历史上 的血缘和姻亲关系而具备一定的自我认 同意识。而考古学文化的划分,充其量 只是依据实物遗存所反映出的一种文化 传统,故不能和族的文化完全相合。
典型器物分期演变图
甑和浅腹盆由宽沿外 侈到平沿再到窄沿下 斜,鸡冠耳逐渐退化;
典型器物分期演变图
三足盘有深腹到浅腹, 三足有瓦状到舌状;
豆的腹壁由折棱明显 而渐趋弧壁;
盉由尖顶而圆顶,顶 与腹之间由分界不明 显到逐渐出现转折;
觚由瘦高到粗矮;
典型器物分期演变图
爵腹由细瘦渐趋粗肥, 流尾由短而长;
扁三足鼎
甑
(4)盛贮器中三足盘、盆、高柄 豆、刻槽盆、大口尊、小口罍、器 盖等较常见,还有贯耳壶、碗、单 耳杯等。
三足盘
晚期 早期
高 柄 黑 陶 豆
刻槽盆
鼓 形 壶
(5)酒器有盉、觚、爵、斝。
白 陶 盉
陶盉
陶觚
白 陶 鬶
陶器演变特征:
(1)早期虽以灰陶为主,但泥质磨光黑陶 仍占一定比例,晚期灰陶比例更大;
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名词解释
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名词解释二里头文化遗址是位于河南省新郑市二里头村的一处重要的史前文化遗址,被认为是中国夏代文化的发源地。
该遗址的发现和研究对于揭示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起源及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将对二里头文化遗址的相关名词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个古老而神秘的遗址。
一、夏代文化夏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第一个传说时期,据说该时期的统治者为夏禹。
夏代文化是指夏代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
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出土文物显示了夏代文化的特征,如青铜器、陶器、玉器等,这些文物为研究夏代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证据。
二、青铜器青铜器是二里头文化遗址最重要的文物之一。
青铜器是指使用青铜合金制作的各种器具,如盆、爵、斝等。
这些青铜器在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出土中占据了重要位置,显示了当时人们的高度冶炼技术和精湛的铸造工艺。
青铜器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并对后来的历史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陶器陶器在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出土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陶器是通过在高温下烧制粘土而成的,它们包括陶壶、陶罐、陶盆等。
陶器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学会利用工具和技术来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四、玉器玉器是指用玉石制作的各种器物,如玉璜、玉佩、玉珮等。
在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出土中,也发现了不少精美的玉器。
玉器在古代中国具有特殊的地位,被视为贵族和权贵的象征,同时也被用于祭祀和宗教仪式。
二里头的玉器不仅展现了人们对玉石的崇拜和使用,还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宗教信仰。
五、社会制度社会制度是指一个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组织形式。
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发现揭示出当时的社会制度是以部落或氏族为基础的。
人们组成大家庭或氏族的群体,通过共同的血缘关系和部落制度来维系社会秩序和稳定。
这种社会制度为后来中国古代社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影响了许多其他古代文明社会的发展。
六、宗教信仰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出土文物还包括一些与宗教信仰相关的物品。
发现二里头遗址 揭开夏文化考古新时代
杜金鹏说,二里头遗址的城市布局、大型宫殿建筑群等,是学术界探索夏代都城和宫室制度的唯一实物资料。在这里发现的青铜冶铸作坊和青铜器,为研究夏代冶金技术提供了绝无仅有的珍贵资料。其大量精美的青铜器、玉器、骨器、陶器等,不仅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而且也是讨论夏代礼仪制度的实物史料。
其实,二里头遗址的价值远不限于夏文化。许宏说,二里头遗址的面积约3平方公里,是当时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大的聚落,也是中国青铜时代最为耀眼的明珠,被学者誉为“华夏第一都”。二里头文化与后来的商周文明一道,构成了华夏文明形成与发展的主流,确立了以礼乐文化为根本的华夏文明的基本特质。可以说,二里头遗址的历史价值远远超出了“夏代”的范畴,而给予后世的中华文明以深远的影响。
发现二里头遗址
“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这句话千古传诵。但在传世文献中,中国最早的确切纪年,只有司马迁在《史记》中追溯到的公元前841年,即西周共和元年,再往前便是模糊一片,以致近代一些疑古派学者干脆说:中国历史上的三皇五帝及夏、商、西周三代根本不是可信的历史,而只是一种传说或神话。
1928年,随着安阳殷墟的大规模发掘和大量甲骨文及其他商代器物的出土,殷墟在考古学上作为商文化已成定论。商文化找到了,那么文献记载中的夏文化是否也可以通过考古学找到呢?
1959年,我国夏文化考古取得突破,突破口就是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发现。该遗址的发现者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徐旭生。
二里头遗址:迄今可确认的中国最早王朝都城遗址
如今,在二里头遗址旁边有一个院落,这里就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前身为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的办公地点。50年来,新中国老中青三代考古工作者甘居荒郊野外,在二里头遗址孜孜不倦地进行了数十次考古发掘,其发掘持续之久、参与人数之多、成果之丰、影响之大,在国内除了安阳殷墟几无比肩者。
二里头遗址与夏文化——笔记
二里头遗址与夏文化1959年徐旭生等人在豫西地区进行“夏墟”调查,在偃师县附近发现二里头遗址。
二里头遗址文化遗存比较丰富,文化特征明显,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故夏鼎把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文化遗存称为“二里头类型文化”,后改名为“二里头文化”二里头遗址从上而下堆积有:汉文化,二里岗文化,二里头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仰韶文化二里头文化特征:陶器:夹砂的灰陶和泥质灰陶,纹饰以绳纹为主,器物里普遍的饰麻点(二里头文化陶器的显著特征)。
盆,甑的口沿下,附加一对鸡冠形的鋬(pan)二里头文化分为四期,二里头文化介于河南龙山文化和郑州二里岗期商文化之间。
碳14测定的绝对时间为公元前1900年到公元前1500年之前。
二里头遗址的宫城是迄今为止可以确认的我国最早的宫城,道路呈井字形,构成了二里头遗址中心区的道路网。
许宏博士认为二里头遗址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具有明确规划的都邑。
二里头宫城可以看做是中国古代宫城的祖源。
3号建筑宫殿是目前我国发现年代最早的大型宫殿建筑基址。
6号宫殿建筑基址时间处于二里头文化晚期到二里岗文化早期过渡的时间点上。
宫殿南侧大道的早期路上发现车辙痕迹,把我国双轮车的发现提早了200年,为探索古代车的起源提供资料。
二里头巨型坑:类似的在偃师商城中发现过,通常认为是国家祭祀场所,此坑发现为探索偃师商城相关祭祀源头提供了线索。
绿松石废料坑,该坑与绿松石器制作作坊有关,属于二里头文化四期偏晚。
小型建筑,墙和地面都出现了火烤痕迹,说明他们基本解决了房屋潮湿问题。
平地所建的民居建筑为我国后来的居民建设奠定了基础。
中国龙:大型绿松石龙形器,2000多片绿松石片组合而成。
青铜爵和青铜斝(jia),我国发现最早的青铜容器,用合范法铸造而成,标志我们青铜器的铸造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嵌绿松石铜牌饰:目前发现最早的,最精美的镶嵌铜器,开创了镶嵌铜器的先河。
二里头遗址中艺术品制作成就比较突出。
二里头遗址是夏王朝中晚期都城所在,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各种建筑,墓葬,青铜礼器和玉器等高规格文化遗物证明了二里头遗址是具有都城规模和内涵的遗址,二里头遗址中建筑和墓葬的等级分化表明当时已经进入社会复杂化的国家社会阶段。
《夏商周考古》习题与答案
《夏商周考古》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二里头文化:二里头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文化,大致年代为公元前1900年至前1600年左右,是夏朝时期的主要考古学文化,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为代表,发现了大型宫殿基址、铜器作坊及绿松石龙形器等重要遗存,被认为是早期国家形态的雏形。
2. 商代甲骨文:商代甲骨文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体系,刻写在龟甲或牛羊等动物肩胛骨上的卜辞和记事文字,主要发现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遗址,记录了商朝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等方面的内容,对于研究商代历史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3. 青铜礼器:青铜礼器是指中国古代青铜时代用于祭祀、宴飨、礼仪等活动中的器具,如鼎、簋、甗、卣、斝、觚、爵等。
在夏商周时期,青铜礼器不仅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还与当时的等级制度和社会秩序密切相关,被誉为“国之重器”。
4. 西周金文:西周金文是指镌刻在青铜器上的西周时期的铭文,又称钟鼎文。
内容包括记载王室贵族的世系、功绩、册命、征伐、土地分配、法律诉讼等,是研究西周历史、政治、经济、文化、语言文字以及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料。
5. 春秋战国车马坑:春秋战国车马坑是指这一时期贵族墓葬中专门埋藏殉葬车马的遗迹,往往反映出墓主人生前的地位和财富,同时也是研究古代车辆制造技术、丧葬习俗以及社会等级制度的重要实物证据。
二、填空题1. 夏商周时期的重要考古遗址有河南的________、陕西的________和山西的________。
答案:殷墟,周原,陶寺遗址2. 商代晚期最重要的青铜器代表作品是________。
答案:司母戊大方鼎3. 被誉为“中国第一都”的是________,它揭示了夏王朝的存在。
答案:二里头遗址4. 商周时期使用的占卜材料主要是________。
答案:龟甲和牛肩胛骨5. 西周时期实行的分封制体现在青铜器上的________,其中记载了诸侯受封的内容。
答案:铭文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个遗址最能反映夏朝文明?(C )A. 河南仰韶遗址B. 山东龙山文化遗址C. 河南二里头遗址D. 陕西半坡遗址2. 下列哪项不属于商代甲骨文的主要用途?(D )A. 占卜吉凶B. 记录重大事件C. 祭祀活动记录D. 商业交易记录3. 下列哪种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国家政权的象征?(A )A. 鼎B. 觚C. 爵D. 卣4. 在西周时期,哪一类青铜器常被用来作为册命和赏赐的载体?(B )A. 铜镜B. 编钟C. 簋D. 鉴5. 下列哪一项不是春秋战国时期车马坑的考古意义?(D )A. 反映古代交通工具的发展水平B. 揭示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C. 了解古代丧葬习俗的变化D. 推测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四、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遗址属于夏商周时期的考古发现?(ABCDE )A.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B. 河南安阳殷墟遗址C. 陕西宝鸡斗鸡台遗址D. 山东曲阜鲁国故城遗址E. 湖北随州曾侯乙墓2. 商代青铜器的主要特点包括(ABCE )。
名词解释二里头文化
名词解释二里头文化
二里头文化是指以河南省洛阳市偃师二里头遗址一至四期所代
表的一类考古学文化遗存,是介于中原龙山文化和二里岗文化的一种考古学文化。
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族先民所创造。
该考古文化主要集中分布于豫西、豫中,北至晋中,西至陕州区、丹江上游的商州地区,南至湖北北部,东至开封、兰考一带地区。
二里头文化,既包含了二里头遗址的文化,又包括了二里头遗址之外具有二里头遗址文化特征的上百处遗址所反映的文化面貌。
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成为公认的探索夏文化的关键性研究对象。
表明当时的社会由“满天星斗”式的若干相互竞争的政治实体并存的局面,进入到“月明星稀”式的广域王权国家时期。
由之前多元化的邦国文明走向一体化的王朝文明。
作为东亚大陆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遗存,二里头文化堪称“最早的中国”。
二里头文化的文明底蕴通过商周时代王朝间的传承扬弃,成为华夏文明的主流。
二里头遗址是二里头文化的命名地,并初步被确认为夏代中晚期都城遗址。
二里头文化与认识夏史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二里头文化研究在夏史文明探索中的作用。
2.了解如何运用文献中的资料与考古成果研究二里头文化与重新研究夏史。
3.掌握一些重要概念:年代标尺、积年和夏文化。
4.通过二里头文化研究对夏史研究的推动作用,培养学生探究历史之谜,了解考古发掘与研究的基本常识,增强历史感,培养质疑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1.归纳总结法2.问题总结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掌握近年夏文化研究成果,更全面地了解中华五千年文化史,培养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3.引导培养学生对古代文明的向往和珍惜之情。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1.知识结构一、探索夏文明的主要对象1.对二里头文化的探索使夏史研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2.二里头遗址是探索夏文化的主要对象二、夏年代标尺的基础2.二里头文化分期研究是建立夏年代标尺的基础。
三、考古成果与文献资料在认识夏史中的重要作用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重点二里头文化的探索使夏史研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难点考古成果与文献资料在认识夏史中的重要作用。
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本课教材在初步了解二里头文化遗址发掘情况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了二里头文化研究在夏史文明探索中的作用:二里头文化的探索使夏史研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二里头遗址是探索夏文化的主要对象;二里头文化分期研究是建立夏年代标尺的基础;考古成果与文献资料在认识夏史中的重要作用。
再介绍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基本情况:夏商周断代工程共涉及9大课题、30多个专题,而每一个专题都需要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学和测年技术科学的多学科联合攻关。
直接参加工程的专家学者达170人,4位科学家被聘为首席专家。
四位首席科学家,他们所从事的研究,代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四个大的门类:一个是历史学、一个是考古学、一个是天文历法算术、一个是科技测年技术。
考虑到国家“863计划”也就聘任了7位首席科学家,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重量,我们当能掂量出来。
【夏朝历史】中国最早的王朝都城遗址:二里头文化遗址
【夏朝历史】中国最早的王朝都城遗址:二里头文化遗址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村,于1959年发现,遗址距今大约3800-3500年,相当于中国历史上的夏、商时期,属探索中国夏朝文化的重要遗址。
1960年考古学家在二里头遗址的上层发现了一处规模宏大的宫殿基址,为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宫殿建筑基址。
这一发现为研究中国历史早期国家的出现及其特点,提供了最原始的研究资料。
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里头遗址共分四期,一二期属石器、陶作坊、村落文化;三四期属青铜和宫殿文化。
学术界对二里头遗址有两种看法,目前尚无定论:一种认为二里头遗址一至四期都是夏朝文物,发现的宫城就是夏都;另一种认为一二期是夏朝文物、三四期是商朝文物,所以发现的宫城是商都。
与后来的商周文明一道,构成华夏文明形成与发展的主流,确立了以礼乐文化为根本的华夏文明的基本特质。
10月下旬,70多位来自大陆、香港、台湾及韩国、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知名专家学者云集“华夏第一王都”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参加在这里举办的国际学术研讨会。
研讨会形成的“意见书”中说:“建议尽早启动二里头遗址和偃师尸乡沟商城遗址作为夏商都城遗址群,共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
”几年来,二里头考古工作取得了令人称赞的成绩:廓清了遗址的实有范围,找到了遗址中部的井字形街道、勾勒出城市布局的基本骨架,还发现了宫城城垣,证实了宫城的存在。
此外还揭露出部分二三四期宫殿建筑基址,发现一些有关遗址布局的新线索,获得一些包括大型绿松石镶嵌龙在内的珍贵文物。
社科院考古所所长刘庆柱称,新发现证明这是一处经过缜密规划、布局的大型都邑,二里头都邑规划性的判明,对于探索中国文明的渊源具有重大的标尺性意义,为人们研究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夏商文化以及中国早期城市与宫室制度、中国早期文明与国家的形成等课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说起二里头,许宏喜欢用5个“中国之最”来形容:这是迄今可确认的中国最早的王朝都城遗址,发现有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宫殿建筑群、最早的宫城、最早的青铜礼器群及铸铜作坊,还发现了最早的车辙痕迹,将中国发明双轮车辆的年代前推了300多年。
二里头文化对历史有什么影响?和夏朝有什么关系
二里头文化对历史有什么影响?和夏朝有什么关系本文导读:由于夏文化是许多地区不同氏族交融的产物,在这广阔的地域内,各地的二里头文化不尽相同,大致可分为豫西地区的二里头类型、晋南地区的东下冯类型、豫北冀南地区的下七垣类型、豫东地区的下王岗类型。
这些不同类型,是不同渊源的龙山文化时期氏族部落文化传统承袭发展的结果。
在夏文化的中心地带分布的是二里头文化的二里头类型和东下冯类型,为夏王朝所直接统治,其它类型则可能是与夏后氏联密切或有姻亲关系的方国。
据考古研究,早在夏代,二里头文化已影响长江以南乃至长三角地区,二里头文化南传的路线有两条。
西线从南阳盆地过随枣走廊进入长江中游的江汉平原地区,再分东、西两路,西路从江汉平原西部溯江而上经三峡向西到达川西成都平原,或南过长江进入湘西的澧水和沅水流域; 东路从江汉平原东部地区顺江东下至九江再转入赣江流域和鄱阳湖地区,或南渡长江沿幕阜山西麓、洞庭湖东岸进入湘江流域。
东线从淮河上游的豫南过淮河进入安徽江淮地区。
二里头文化从西线大规模南传始自二里头三期,也不排除始自二里头二期的可能。
至迟到二里头四期,二里头文化已经占据了江汉平原地区。
而太湖流域马桥文化出土二里头因素遗物遗存的年代也被断代为二里头二期。
从考古学层面上说,二里头文化南传,终结了南方地区自新石器时代以来的本地文化的发展轨迹和模式,开启了宏观上伴随中原地区文化变迁节奏而发展的新阶段。
同时,二里头文化南传给业已衰落的南方地区文化强烈的外部刺激,促使南方各地域文化以新的面貌复兴。
新的考古发现,使一度归于沉寂的中国考古界关于夏商分界的讨论重新出现新的兴奋点。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关于二里头文化与夏商文化的关系问题,持不同观点的学者都能从新发现中找到有利于自己的证据,“这完全是两个声音,但有一点值得放心,无论持什么观点,没有人怀疑新发现的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许宏说。
“从新发现中,人们几乎可以触摸到中国第一个王朝的脉动了。
名词解释二里头文化
名词解释二里头文化考古学家把二里头遗址发掘出的文物称为二里头文化。
大部分成年人都是平民,其中妇女是当时社会的统治者,男子要服从她们的管理。
有些大型墓葬的埋葬制度表现出“妻妾反位”的婚姻特点。
在这些大型墓葬中随葬品极其丰富,有食物、农具、兵器、乐器、纺织用品、酒器等。
陶器种类繁多,有鼎、豆、壶、盆、罐等,制作精美,不少器物上还装饰有各种精致美观的纹饰。
铜器主要有礼器、兵器和生产工具。
骨角器有杯、锥、刀、镞等,另外还有许多装饰品。
玉器中数璧最有名,体现了当时中国高超的制玉技术。
是中国青铜文明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代表。
二里头遗址主要发现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经过3次发掘,先后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如各种青铜礼器和工具,武器、乐器和生活用品。
另外还出土了少量玉器。
二里头文化可分为早、中、晚三期。
早期文化以夹砂红褐陶和泥质灰陶为主,中期以夹砂灰陶和泥质灰陶为主,晚期以泥质灰陶为主,早、中期之间没有显著界限,是同一时期的文化。
除二里头遗址外,偃师商城,郑州商城等地也发现了相似或相同时代的文化遗存。
二里头文化的分布面积大于郑州商城文化,与它们不同的是,郑州商城文化偏于东部,而二里头文化则偏于西部。
但是,二里头文化是由郑州商城文化演变而来的。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中国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时期,夏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又称为“夏启”。
夏朝是我国传说时代与夏朝同时存在的古国。
它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很重要,因为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奴隶社会。
最早的二里头文化遗址,是1955年河南省安阳市北郊洹河南岸的二里头村发现的,并定名为二里头文化。
它是一个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距今约3800-3300年,二里头文化的遗址,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缩影。
经考证,二里头文化大约开始于距今四千八百年左右,结束于距今三千五百年左右,延续时间长达一千七百余年,所以被称为“夏文化”。
后来二里头文化被命名为二里头文化,二里头文化也成为夏文化的典型代表。
二里头文化在夏文化探索中的重要意义
二里头文化在夏文化探索中的重要意义一、概述1. 介绍二里头文化和夏文化的概况二里头文化和夏文化是我国古代两大重要的文化遗产,二者在我国古代历史和文化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里头文化是我国早期青铜时代的代表文化,而夏文化则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王朝文化之一。
本文将探讨二里头文化在夏文化探索中的重要意义。
二、二里头文化对夏文化的影响2.1 二里头文化在夏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二里头文化是我国早期青铜时代的代表文化,其发掘和研究不仅揭示了我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方方面面,更为夏文化的探索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和文化遗产。
二里头文化的出现和发展是夏文化的前奏,二者在历史发展上具有密切的关联。
二里头出土的大量青铜器、玉器、陶器等文物,为研究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物依据。
2.2 二里头文化对夏文化的影响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在文化交流和融合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里头文化的青铜器制作工艺和装饰风格对夏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里头文化中出土的文字、符号等也为我们了解夏文化的文字、象形和图腾提供了重要线索。
三、二里头文化在夏文化探索中的重要意义3.1 对夏文化历史的完善二里头文化的出现和发展为我们探究夏文化的历史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物依据。
青铜器、陶器、玉器等文物的发掘和研究,为我们重新认识夏文化的发展历程、社会形态和生活习俗提供了新的视角。
二里头文化丰富了我们对夏文化历史的认识,使夏文化历史更加完善。
3.2 对夏文化的艺术、制度和技术的理解二里头文化的青铜器、玉器等文物,不仅在数量上丰富,而且在品质上也非常高。
这些文物代表着二里头文化的最高制作水平,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制度、技术和艺术水平。
通过对这些文物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夏文化的艺术、制度和技术。
3.3 对夏文化与其他文化的通联二里头文化不仅是我国古代早期文明的代表,更是我国古代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通联的桥梁。
通过对二里头文化的发掘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夏文化与其他古代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从而丰富我们对我国古代文化交流史的认识。
单元1(夏商周考古:概况、二里头文化和夏文化的探索)
壹、概况
一、夏商周考古的特点 1.出现了比较完善的文字制度,进入了原史和
历史时期。 2.进入青铜时代,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并
由青铜时代向早期铁器时代过渡。 3.大型城市普遍兴起,宫殿建筑规模大为扩大。
二、夏商周考古的分期 1.夏(前21-前17世纪),大约相当于二里
头文化阶段,青铜时代初期。 2.商(前17-前11世纪),分二里岗文化和
2.夏文化的探索 -夏文化指夏王朝时期夏人的文化。夏王朝
主要活动区域在豫西、晋南。 -1959年开始「夏墟」调查,拉开
了夏文化探索的序幕。 -通过一系列考古工作,使夏文化
探索的目标逐渐集中到二里头文 化上。
-关于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的关系, 主要有两大派观点:
(1)二里头文化即夏文化,不包括此前中 原龙山文化(邹衡)
(2)二里头文化只是部分属夏文化,龙山 时期已经进入夏代,而且二里头文化末期 已进入商代。
夏家店下层文化
敖 汉 大 甸 子 M 6 1 2 随 葬 彩 绘 陶 鬲
陶鬲器身彩绘展开图
夏家店下层文化
夏家店下层文化
夏家店下层文化
(2)玉石器 -石器大体似龙山时代,并发现大型精美玉器
(玉琮、圭、璋、钺等)。
偃师二里头遗 址出土的玉戈
偃师二里头遗 址出土的玉璋
偃师二里头遗 址出土的玉刀
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玉钺
驻马店杨庄二里头文化
斝与爵 捏沿罐
东下冯二里头文化遗址远景
东下冯二里头文化
东 下 发冯 掘二 区里 分头 布文 图化 遗 址
二里头遗址远景
二里头遗址位置示意图
二 里 头 遗 址 主 要 遗 迹 分 布 图
二里头文化总的特征:
名词解释 二里头文化
名词解释二里头文化二里头文化指的是黄河中下游一带夏代晚期至商代早期二里冈上的一类聚落遗址。
其年代为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500年,因首次发现于洛阳偃师的二里头而得名。
目前主要集中分布在豫西和晋南地区。
二里头遗址出土了大量石器、骨器、陶器等。
一般认为,二里头遗址即是夏王朝的都城,或曰夏代的首都。
据记载,夏禹曾建都于斟鄩(今河南洛阳东)。
故二里头遗址可能是夏王朝的第一个国都。
公元前1500年左右,夏王桀政权被商汤推翻,其后商王朝的国都相继迁于毫和西毫(今洛阳偃师境内)。
至商朝末年,逐步废弃了都城毫。
二里头文化距今约4000年,属于夏文化的一部分。
与二里头遗址有关的文物古迹,主要有二里头宫殿、宗庙、作坊、手工业作坊区、铸铜遗址等。
是中国已知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都城。
周武王灭商后,即着手营建洛邑(今洛阳城东南的古城村),他以此作为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约在公元前1000年,开始营建二里头宫殿,周人以“迁宅”为名,将国都自镐京(今陕西长安县)迁到这里。
因其位于全国中心地带,为政治、经济、军事上的重镇,所以称“天下之中”。
它不仅是当时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中心,也是东方夷族与中原华夏族融合的中心。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王朝就诞生在这里。
二里头文化发现于洛阳偃师二里头,由宫城、王陵区、制骨作坊区等构成,面积达4平方公里,其年代为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500年。
二里头文化主要包括二里头遗址、二里头宫殿宗庙区、制骨作坊区、铸铜作坊区等,出土的玉器、铜器、陶器等,与夏代中晚期文化面貌基本相同。
中国考古学者把二里头文化分为早、中、晚三期。
早期遗存可分为四期,晚期又可划分为五段。
二里头文化以其首次科学发掘闻名于世。
二里头文化的年代范围跨度大,据碳14测定,年代从公元前2260——公元前1500年,前后延续了1700多年,夏代历史从公元前2070年延续到公元前1600年,约为公元前22世纪至公元前21世纪,历时500余年。
二里头文化是哪个朝代的遗址
二里头文化是哪个朝代的遗址夏朝 (时间: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夏朝的历史简介:夏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就是中国史书中记述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
通常指出夏朝就是多个部落联盟或繁杂酋邦形式的国家。
夏时期的文物中存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
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子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的先河,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从夏朝的建立开始。
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与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缘上有宗法关系,政治上有分封关系,经济上有贡赋关系,大致构成夏王朝的核心领土范围。
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
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今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
夏朝共录十四代,十七后(夏朝统治者即位时称”后“,去世后表示”帝“),沿袭约年,为商朝攻灭。
后人常以“华夏”自称为,并使之沦为中国的代名词。
中国传统文献中关于夏朝的记载较多,但由于都成书较晚,已知的又没有发现公认的夏朝存在的直接证据,如夏朝同时期的文字作为自证物,因此近现代史学界一直有人质疑夏朝存在的真实性。
在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发现的二里头文化具备了属于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条件,但由于一直未能出土类似殷墟甲骨卜辞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夏朝的存在性始终无法被证实。
许多中外历史学家认为,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遗址的全期或第一、二期是夏朝都城的遗迹,不过仍在寻找确凿的依据来厘清。
国号历史疆域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技外交争议世系夏朝国号夏朝历史上惯称作“夏”,关于“夏朝”这一称呼的来源存有十种观点,其中较为可信的观点是“夏”为夏族图腾的象形字。
司马迁记载“夏”是姒姓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灌氏十二个氏族组成的部落的名号,以“夏后”为首,因此建立夏朝后就以部落名为国号。
夏朝是在原始社会制度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
二里头文化初步研究
二里头文化初步研究二里头文化是一支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也是探索中国史上第一个王朝——夏代及其文化的主要对象。
本文以二里头文化中心性都邑的二里头遗址为主对二里头文化进行分期,并分别讨论其它遗址的二里头文化遗存的分期,和其与二里头遗址分期的对应。
藉此判断各地遗存的相对年代。
在此基础上,对二里头文化各期遗存的分布作了细致的探讨,初步揭示了二里头文化的动态分布过程及扩张的态势,基本从陶器遗存方面展现了二里头文化的发展过程。
本文揭示出二里头文化第一期遗存主要分布在伊洛河流域和豫西,有开始向南扩张的尝试。
二里头文化第二期开始大规模地向南、向东扩张。
东边的郑州还出现了大师姑二里头文化城址。
从豫西越过黄河,进入晋南,形成“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
二里头遗址在本期也发现了3号大型宫殿基址,出土有铜器、玉器、白陶以及其它精美的随葬品的墓葬和铸铜遗址等。
显示了本期为二里头文化的繁荣阶段。
二里头文化第三期的扩张势头更为猛烈,主要集中在东部郑州——开封一线,向豫北的扩张也开始于本期。
向西的扩张已达陕西华县。
可以说二里头文化的扩张在东、南、西、北四个方面都有体现。
二里头遗址在本期也有1、2号大型宫殿遗址和许多中型墓发现。
本期二里头文化扩张中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其中的下七垣文化(先商文化)因素呈逐渐增多趋势。
这或许暗示了下一个阶段的二里头文化和下七垣文化(先商文化)的实力对比正在发生变化。
二里头文化第四期遗址点的分布数目急剧减少,除了东边郑州——开封一线的点大多在延续外,其余地方的遗址点大多遭到废弃。
二里头遗址的1、2、3号宫殿遗址在本期也被废弃。
二里头文化势力在本期呈现的是一种衰亡趋势。
联系到从东边过来的下七垣文化(先商文化)因素源源不断涌入,可能暗示了夏、商王朝更替这个史实。
二里头博物馆解说词
二里头博物馆解说词前言欢迎来到二里头博物馆。
二里头是中国夏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都城遗址之一,它保存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和历史遗迹。
本次展览将为您介绍二里头文化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让您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
一、二里头文化的历史二里头文化是指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时期,在今天河南省洛阳市二七区的二里头遗址上形成的一种古代文化。
这是中国夏代文明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二里头文化的发现始于20世纪60年代,最初是由中国考古学家在此进行的一系列考古发掘活动。
在二里头遗址上,他们发现了一系列的文物和历史遗迹,这些遗迹和文物反映了当时人类的文化、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情况,也为我们研究夏代文明的发展和演变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证据。
二、二里头文化的特点二里头文化遗址是一座夏代古城遗址,它是夏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都城遗址之一。
这里保存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和历史遗迹,反映了当时的历史和文化。
二里头文化也是中国夏代文明的一种表现,它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其中最为突出的特点包括:1.社会制度稳定: 在二里头文化时期,社会制度相对稳定,生产力水平和文化程度也较高,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出现了一批较大规模的城市和都邑。
2.明显的冶金业: 在二里头文化时期,发展了较为明显的冶金业,显然获得了较为丰硕的经济效益。
3.重视神灵: 二里头人重视神灵,相信神灵可以保佑自己的生活和家族的兴旺发达。
三、二里头文化的遗存1.城址: 二里头遗址是一座夏王朝的古城遗址,占地面积约200公顷,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都城遗址之一。
2.文献: 在二里头遗址中,还保存了许多写有文字的文物和文献,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文化和思想状况。
3.器物和工艺品: 二里头文化时期人们制作了许多装饰艺术品、日常器物、工具和武器,这些器物和工艺品反映了当时的文化水平和生活现状。
四、馆藏文物1.青铜器: 二里头青铜器是二里头文化的代表之一,包括铜鼎、铜壶、铜鼎耳等一系列铜器。
二里头文化的发现与文化特征
二里头文化的发现与文化特征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探索中最值得关注的考古学文化,是夏商文化研究的焦点和热点。
(一)发现与分布二里头文化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二里头遗址不是发现最早的遗址,在二里头遗址发现之前,考古工作者已发现一批同类遗址,且按照考古学文化命名方法命名多个考古学文化。
考古发现最早的二里头文化遗址是玉村遗址。
1953年4月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韩维周等人对河南登封玉村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和试掘,发现了上层韩维周(东周文化)、下层文化两种文化遗存。
对下层文化遗存发掘者已认识到其为一种独特的考古学文化,是与郑州二里冈、安阳殷墟文化性质不同的“文化系统”。
1954年秋,考古工作者发现郑州西南郊洛达庙遗址,1956年至1958年对该遗址进行了三次发掘,发掘者认识到此类遗存的独特性,遂命名为“洛达庙类型文化”或“洛达庙类型”。
1958年,发掘洛阳涧河东岸的东干沟遗址,发掘者将有关文化命名为“东干沟文化”。
在此前后,考古工作者还在郑州上街、偃师灰嘴、陕县七里铺、巩义稍柴等地进行考古发掘,发现较为丰富的二里头文化遗存。
徐旭生1959年,徐旭生先生到豫西地区进行“夏墟”调查,从禹州、登封一路来到了偃师二里头遗址,采集到诸多遗物。
认为其与郑州洛达庙、洛阳东干沟的遗物类似,且认识到该遗址在当时“乃一大都会也”。
当年秋,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分别对二里头遗址进行考古发掘。
由于二里头遗址范围最大,堆积最厚,文化遗物和遗迹也丰富,具典型性和代表性。
故从1962年始,学界把这一类型的文化遗存统称为“二里头文化”,并沿用至今。
二里头文化遗址分布图二里头文化分布的中心区域在今河南西部,东至今豫东,南至信阳、南阳与湖北交界地带,北达沁河及晋南,西抵关中盆地东部和商洛地区。
受二里头文化影响的区域很大,范围涉及安徽西部、湖北北部以及江浙、四川盆地等地。
二里头文化的分布范围有一个由小到大的演变过程。
一期分布范围小,主要局限在伊洛颍汝河流域;二期以后范围扩大至郑州地区、晋南地区;三期分布范围最大,包括今河南大部、晋南、陕西东部;至第四期范围略有收缩。
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关系1000字
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关系1000字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的关系啊,就像是一场神秘的历史拼图游戏。
咱们都知道,夏文化就像一个隐藏在历史迷雾中的宝藏,人们一直在寻找它的蛛丝马迹。
而二里头文化呢,就像是一个装满线索的宝盒。
这个宝盒里的东西可不得了,那些陶器、青铜器、宫殿遗址啥的,就像宝盒里闪闪发光的珠宝,吸引着无数考古学家和历史爱好者的目光。
你看啊,二里头文化的那些建筑遗址,规模宏大,布局严谨。
那一排排的宫殿建筑基址,就好像是古代的高楼大厦。
这要是在夏朝,那可不得是王朝中心的象征吗?这就好比现在咱们看到故宫,就知道那是古代皇家权力的核心地带一样。
这些建筑的存在,就像是在悄悄告诉我们,二里头文化和夏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再说说二里头文化里的那些陶器和青铜器。
那些造型独特的陶器,有的有着精美的纹饰,有的有着独特的器型。
青铜器就更厉害了,制作精良。
这些就像是夏文化的名片一样。
要是把夏文化比作一个人,那这些陶器和青铜器就是这个人身上独特的服饰和配饰,让他与众不同。
它们反映出当时的工艺水平和文化特色,感觉和我们想象中的夏文化是那么的契合。
有人可能会问,就凭这些就能确定二里头文化和夏文化的关系吗?这就像你在猜一个谜语,只看到了一部分线索,还不能完全确定答案。
但是啊,从时间线上来看,二里头文化的年代和我们推测的夏文化存在的年代是那么的相近。
这就像是两个约好了见面的朋友,在差不多的时间出现在差不多的地方,你能说他们之间没关系吗?还有啊,二里头文化的分布范围,也和我们从文献记载中推测的夏王朝的势力范围有很多重合的地方。
这就好比两个形状相似的拼图块,你把它们放在一起,感觉就应该是挨着的。
这种地域上的重合,也在暗示着二里头文化和夏文化的紧密联系。
虽然我们不能百分之百地肯定二里头文化就是夏文化,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像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它们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无论是从时间、地域,还是从文化内涵上来说。
我觉得啊,二里头文化很大程度上就是夏文化的代表。
二里头文化是什么朝代
二里头文化是什么朝代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了疑似夏朝的上古文明,距离偃师不远的商丘,安阳,汤阴都已经被证实的殷商文明,这都证明了中华文明在中原的痕迹和事实。
夏商周时期,我国的青铜铸造业高度发达,被称为历史上的青铜时代。
青铜时代是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
青铜出现后,对提高社会生产力起了划时代的作用。
步入青铜时代,大体经历了早、中、晚期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1、早期。
以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见二里头遗址)为代表,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080~前1580年间。
加上山西夏县东下冯、山东岳石文化、辽宁长城东边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黄河上游的四坝文化等,都相继出现了品类繁杂的青铜制品,在一些墓葬中还发现了人殉和人牲。
2、中期。
包括商代至西周前期。
此时期的前一段,是商代早期,约当公元前16~13世纪,以河南郑州二里冈文化为代表 ,此时期奴隶制国家进一步发展,青铜器数量大增,常伴有成套礼器,贝币大量出现,人殉、人牲更为普遍。
后一阶段,是商代晚期至西周前期,约当公元前13~前10世纪(穆王以前)。
此时青铜时代达于鼎盛,也是奴隶制发展的典型时期。
青铜器时代是哪个朝代的青铜时代是指哪三代青铜器3、晚期。
从西周后期至春秋时期,是奴隶制社会逐渐走向衰落的阶段。
此时期列国都城形成繁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金属货币大量流通。
青铜铸造工艺取得突出发展,出现了分铸法、失蜡法等先进工艺技术。
到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的推广,青铜制造业才逐渐衰落。
可别误人子弟,除了洛阳,国家层面从来没有认可二里头就是夏都!洛阳连国家文物局的红头文件都置之不理!二里头考古队长许宏从来没有承认过二里头就是夏都,甚至不确定是不是夏朝文化!中学历史教科书也都声明了二里头最多可能是夏文化而已!近些年洛阳为了旅游产业创造了发明了不少新历史!丝毫没有求真务实科学严谨的考古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
摘要:二里头文化自1953年在河南登封王村遗址被发现以后,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在有关二里头文化是否夏文化的认识上,学术界更是众说纷纭。
本文从对夏文化的界定入手,围绕新砦期的归属与夏文化上限的确定,二里头文化一二期之间差异性与连续性问题的解决,二里头文化三四期与夏商分界等问题,整体概观的对二里头文化是否夏文化这一问题进行分析,从多方面论证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
关键词:二里头文化夏文化新砦期
二里头文化,1953年在河南登封的王村遗址首先被发现,经过以后的陆续发掘,现在确定其分布涵盖了今天河南全部、山西西南部和陕西东部等。
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和研究,学术界将二里头文化大致分为二里头类型(豫西地区),东下冯类型(包括山西东南部的晋南地区),牛角岗类型(豫东地区),下王岗类型(豫西南地区)、杨庄类型(豫南地区)等。
同时,二里头类型和东下冯类型的数据最丰富也最具有代表性,而且二里头类型分为四期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
一种考古学文化被发现及确定之后,紧接着就面临对其族属文化归属的界定和分析。
学界已有部分学者基本形成了以二里头类型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的观点,但是在夏文化的界定,二里头类型一至四期特征以及四期之间关系等问题上争议的解决,是进一步证明和巩固该观点的关键。
一、夏文化界定以及相关问题
1、夏代的存在与夏文化的界定
夏代是否存在是界定夏文化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国内学者目前对此基本持肯定态度,二十世纪初,王国维就由《史记·殷本纪》的记载被证明正确而推知《史记》对夏代的世系记载也应该是正确的。
………………
…………就应该指的是以夏国家势力范围内的以夏族为活动主体而产生的文化遗存,这
样就从时间、地域、文化主体上明确和界定了我们探讨的对象。
三、二里头文化一二期差异分析
这里的二里头文化分期,主要是讲二里头类型的分期。
二里头文化分为相互连接的一至四期,已经是学界的共识。
客观上看,二里头文化的一二期之间在文化遗存特征上存在差异,有学者就将不包含二里头一期的二里头文化归属于夏文化,而且将二里头文化的来源归结为东下冯类型。
这样,就割裂了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到二里头文化新砦期再到二里头文化一至四期的连接,而且东下冯类型在出现年代上也为后起,分布的地域也与二里头类型核心分布区有一定的距离,不可能是二里头文化的来源。
但是,二里头文化一二期确实存在文化遗存特征上的差异,如何对待和分析这些差异关系到对二里头文化的族属文化归属。
可以肯定的是,二里头文化一二期实物遗存都是以偃师二里头遗址为中心分布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共性。
就目前发掘出土的陶器来看,两期都是以夹砂灰陶和泥质灰陶为主,而且有一定量的泥质黑陶和夹砂棕陶。
陶器的制作方法则以轮制为主,夹杂有少量的手制,另外在装饰上堆纹和鸡冠耳都比较典型。
器物的器型以折沿、鼓腹、平底或圆底为主。
除此之外,遗址方面的窑穴、墓葬、随葬石器等都具有相似性。
不可忽视的是,二里头文化一二期共有的典型器物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嬗变关系,但是一二期所使用的很多器型的器物在三四期仍然在使用,虽然伴随着时间推移,器物形制的细节有所变化。
上述情况已经基本说明了二里头文化一二期之间的差异是同一文化在不同时期的特征嬗变,是连续的,有联系可寻的,而二里头文化一至四期也是连贯发展的,这期间虽然有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但是还是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存在的。
………………………………
四、二里头文化三四期与夏商分界说
二里头文化发展至第四期时,在建筑遗址、陶器、石器以及青铜器等实物遗存方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主要分布区中原地区的二里头文化四期遗存的数量大量减少。
碳十四测年数据也表明,二里头文化四期上限不会超过公元前1600年。
由此,一些学者提出了二里头文化三四期之间为夏商分界的说法。
这种说法是不完全合理的,二里头文化是一各期之间相互联系、完整的夏文化遗存,二里头文化与二里岗文化才是夏商文化的分界线。
在遗迹方面,主张三四期分解说的学者认为二里头遗址一号宫殿的废弃标志着夏王朝的灭亡,二号宫殿则是商王朝允许夏人保留的宗社。
这种说法及其分析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仅仅以一座宫殿的存废来论证一个王朝的终结与否也是失之武断的。
一个王朝政权的灭亡是一个由盛转衰的过程,一号宫殿的废弃也正是这种过程的一个体现,而且具体原因也可能是多种多样的。
客观上,二号宫殿的规模、周围实物遗存、各种手工作坊遗址、墓葬等都表明
其不比一号宫殿差,是王朝实力的见证。
而且四期的遗存分布与三期基本相同,该期发掘出土的铜礼器、玉器等也表明二里头文化四期是在前三期基础上与外来文化交流融合、势力消长的结果,没有明显的迹象表明这时已经是一个新的王朝政权、新的族属文化主导的时候。
…………………………综上分析,二里头文化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发展而来,到新砦期再到二里头文化一至四期,这是一个王朝的代表性文化由弱到强、由盛转衰同时伴随外来文化影响和自身势力消长的过程,是一个各期互相联系、没有割裂的完整过程,也是具有典型的夏文化特征的考古学文化发展的实物记载。
参考文献:
[1] 二里头文化与夏商分界再探,朱君孝,中原文物,2006年第3期,52-57 .
[2] 新砦期的确认及其意义,赵青青,中原文物,2002年第1期,21-27.
[3] 早期夏文化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方燕明,中原文物,2001年第4期,46-5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