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思潮与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合集下载

近现代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综述

近现代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综述

近现代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综述二十世纪在人类历史长河中虽然是极其短暂的,但是在这短短的一百年中,人类经历了巨大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格局转变(两次世界大战、社会主义革命、殖民地独立、欧共体成立、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等等)以及科技的繁荣、新价值体系的洗礼。

科技的繁荣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崭新的途径,但是人却越来越沦为无个性的客体,并引发了普遍而深刻的精神危机。

因此可以说,20世纪是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最不安定、动乱最大、灾难最多、争议最大的一个历史时期。

在这短短的一百年内,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也是离不开其所在的历史的。

下面首先简要的对近现代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发展历程进行一个分期和综述。

(1)1900年代至二战以前,这是一些精英分子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进行各种探索、实践的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和资产主义政权上的进一步巩固,西方各国基本进入了普遍繁荣的时代。

德国是西方骚动的中心,并直接导致的两次世界大战,在战后建立了新秩序。

在战争期间诞生的这些精英思想包括了柯布西耶的机械理性主义城市规划思想,功能主义城市规划宣言《雅典宪章》,有机疏散思想,城市人文生态学研究与社区邻里单位思想。

(2)二战后至1960年代末,以现代建筑运动为支撑的功能主义规划思想在战后西方城市的重建和快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从而最终完成了现代城市规划思想体系的确立。

在这个时期,“功能”、“实用”、“效率”成为主题词。

这个时期有卫星城理论的提出与新城运动,有战后的历史环境保护运动以及第十小组的“人机结合”规划思想及理论。

(3)1970年代至1980年代,西方社会在这个时期经历了巨大的社会转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后现代社会”,社会价值观体系处于混乱交织的过程。

事实上,战后重建的二三十年,并没有从根本上建立起一个人们所期待的和谐社会,社会内部依然处于动荡的边缘,冷战的加剧,社会分化加剧,道德沦丧,文化种族冲突,资源环境枯竭等等等等使人们不安。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西方世界中形成和发展了丰富多彩的后现代社会思潮。

浅谈西方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理论发展与思考

浅谈西方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理论发展与思考

浅谈西方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理论发展与思考【摘要】:西方的现代城市规划其设计理念有几个重要的转变, 起源于解决19世纪末资本主义工业城市的种种环境恶化问题和社会问题的西方城市规划,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设计理念。

在了解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基础上为我所用,西方的城市规划理论产生有其特有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中国在引介西方理论的同时,应该看到理论产生背景与中国自身情况之间的差异性。

【关键词】西方城市规划设计;空间环境;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1.引言城市规划的历史也许可以一直追溯到两千多年以前甚至更早。

在西方的文献中,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就已经非常明确地记述了以米利都的城市布局为典型的希伯达姆模式,并阐述了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

这是在西方保存下来的文献中有关城市规划的最早的文字记载。

在中国,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也已经详细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制度,并对此后的中国古代都城的布局和规划起了决定性的影响。

这些都可以说明作为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安排城市建设活动的规划行为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

现代意义上的城市规划显然是在19世纪中后期才初步形成的。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城市规划的第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在此前后经过近半个世纪左右的理论探讨和初步实践,才真正确立了现代城市规划在学术和社会实践领域中的地位。

20世纪 20、30 年代,在现代建筑运动的推进下,现代城市规划得到了全方位的探讨和推进,到二次大战结束后在世界范围得到了最广泛的实践,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理论基础并在全世界的主要国家建立了各自的城市规划制度。

到 20 世纪的 60、70 年代,在新的科学技术方法和城市研究的推进下,对原有的城市规划体系进行了全面的改进,无论在理论基础方面还是在实践过程中促进了城市规划的完善,架构了当今城市规划的基本范型。

2.西方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理论的发展及其产生西方的现代城市规划其设计理念有几个重要的转变, 起源于解决19世纪末资本主义工业城市的种种环境恶化问题和社会问题的西方城市规划,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设计理念。

从西方规划理论看我国城市规划理论的转型与发展

从西方规划理论看我国城市规划理论的转型与发展

从西方规划理论看我国城市规划理论的转型与发展作者:王海洋来源:《中国房地产业·中旬》2018年第11期摘要:上世纪60年代西方思想理论发生了非常大的变革,不同类型的思想理论系统不断地进行碰撞和融合,并在时代的推动下绽放出光彩,尤其是现代主义规划理论等成为了这一时期思想发展的代表。

而我国在近30年来的改革过程中,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主要是围绕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环境改善的。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需求在不断减弱,因此我们需要依据不同的发展需要开展城市规划的转型和发展。

关键词:西方规划理论:我国城市规划理论;转型:发展上世纪70年代末,无论是从城市化的进程还是城市人口增涨的速度来说,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都处于世界前端。

而在这一过程中,城市规划理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然而在时代限制的环境下,城市并没有出现根本性的变革。

主要由于我国城市发展深受前苏联理论影响。

为了理清这一脉络我们必须从西方规划理论人手,了解我国近些年来的发展规划进展,从而为我国在新时代的城市规划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

一、简述西方规划理论(一)系统理论系统理论出现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它的系统内容主要是通过一个“封闭系统”来构件城市规划模型,然后依据大量的模型进行工作,简单、直观的连接城市变化发展的趋势和进程。

这一理论观点认为,城市的发展变化是以线性特点为基础的,它能够直观地预测出城市发展的变化行为。

随着不断的发展这一理论又衍生出了复杂系统理论,这一理论则认为城市的发展是具有复杂性的而且非常的没有规律,其在未来的发展行为是无法进行预测的。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结论一致被怀疑和否定。

学者们认为,城市发展规划不应该处于封闭的环境中,它必须要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同时城市的规划发展与科学内容是两种不同的概念,科学内容是在不断的求证和验证的过程中前进的,但是规划却是将一些现有的内容进行改变的过程。

(二)理性规划理论这一理论又被称为“作为设计的规划”,它出现于西方战争时代之后。

国内外城市设计发展理论思潮

国内外城市设计发展理论思潮

国内外城市设计发展理论思潮1.3国内外城市设计的发展理论思潮[转载]1.3国内外城市设计的发展理论思潮我国城市设计理论渊源可以上溯到2000多年前的《周礼·考工记》。

该书“匠人营国”一节实际上是西周奴隶制王国国都的城市设计模式。

上述理论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都城建设影响很大。

它体现了封建统治者至高无上、唯我独尊的主题思想。

这一整套理论体系再配以一整套封建宗法、礼制、等级等严格的制度,实际上对城市功能布局作了非常具体的安排。

明北京城就是按此建设的一个最好的实例。

西方城市设计理论可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建筑师希波丹姆斯(Hippodamus)。

他的城市设计思想反映了古希腊奴隶制基础上的民主政治和人本主义。

他所规划的米利都城(Miletus)和普南城(Priene)都是方格形道路网,城市的中心广场(Agora)是市民活动的中心,在空间设计上追求几何形体的和谐、秩序、不对称的均衡。

这和中国封建都城的轴线对称是完全不同的手法。

人称这种处理手法为“希波丹姆斯城市模式”(HippodamusPattern)。

如果说古代城市性质、功能比较简单的话,那末近代,特别是现代城市的性质和功能就变得十分复杂。

为解决众多的矛盾,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应运而生。

例如:1.3.1.从花园城市到新城设计理论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Ebenizer Howard)提出的“花园城市”理论,第一次把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圣西蒙等人的理想城市设想加以具体化,在新城城市设计上开了先声。

虽然霍华德也建了两个小城市作为试点,但真正开始新城运动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按大伦敦规划在伦敦周围建起了8座新城。

哈罗城是它的代表。

这是英国第一代新城。

经过第二代伦康新城(Run Corn)、霍克新城(Hook,未建),到现在已建起以密尔顿·凯恩斯(MiltonKeyens)为代表的第三代新城。

除英国以外,法国、瑞典、芬兰等其他欧洲国家也建起不少新城。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演变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演变
中心城市﹐构成城市组群 。中心城市的规模略大些﹐建议人口为58000人﹐面积也相应增 大。城市之间用铁路联系。
10
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的设想後﹐又为实现他的设想作了细致 的考虑﹐对资金来源﹑土地规划﹑城市收支﹑经营管理等问题 都提出具体的建议。他认为工业和商业不能由公营垄断﹐要给 私营企业以发展的条件。霍华德於1899年组织田园城市协会﹐宣 传他的主张。1903年组织“田园城市有限公司”﹐筹措资金﹐在 距伦敦56公里的地方购置土地﹐建立了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 沃思(Letchworth)。1920年又在距伦敦西北约36公里的韦林 (Welwyn)开始建设第二座田园城市。田园城市的建立引起社会的 重视﹐欧洲各地纷纷效法,但多数只是袭取“田园城市”的名 称﹐实质上是城郊的居住区。
一、空想社会主义的城市 早期:托马斯.摩尔的“乌托邦” 安德雷亚的基督教之城 康帕内拉的太阳城 后期:欧文的新协和城 傅里叶的法郎吉
4
欧文把城市作为完整的经济范畴和生产生活环境进行研究,提 出“协和新村”的示意方案,建议居民人数2000~3000人,更低面 积每人0.4公顷,全村产品统一分配,财产公有。
二、《雅典宪章》与《马丘比丘宪章》
1. 《雅典宪章》(1933年) 2. 《马丘比丘宪章》(1977年) 3. 《雅典宪章》与《马丘比丘宪章》的比较
2
近代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3
18、19世纪之交,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新的生 产方式产生,城市成为矛盾的焦点。某些开明人士、空想社会 主义者曾做过一些有益的探讨和部分实验。
5
傅里叶的法郎吉 Phalanges 主张以社会大生产代替家庭小生产,组织公共生活。他的空 想比欧文更为极端,把400个家庭集中在一个巨大建筑物中。

西方近代以来至20世纪50年代的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演变

西方近代以来至20世纪50年代的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演变

18世纪,工业革命后,近现代的西方城市空间环境和物质形态发生了深刻变化。

工业革命导致世界范围的城市化,大量人口向城市集中促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居住、就业、环境等问题相继产生。

同时,近现代城市功能的革命性发展,以及新型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运用,使得近现代城市形体环境和空间尺度有了很大的改变,城市社会具有了更大的开放程度。

城市自发蔓延生长的速度之快超出了人们的预期,而且超出了人们用常规手段驾驭的能力。

为解决这些矛盾,规划师们选择了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解决的答案,先后提出了种种城市规划思想、理论。

1.“田园城市”理论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理论。

在他的著作《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提出“城市应与乡村结合”,他以一个“田园城市”的规划图解方案,具体阐述其理论。

规划人口3.2万人,占地404.7m2。

城市部分由一系列同心圆和6条放射线路组成,中心是20hm2的公园,向外依次为公建、公园、商店、学校、住宅等;城市外围有2033.4 hm2土地供农牧业生产。

他把城市当作一个整体,联系城乡关系,对人口密度、城市经济、城市绿化提出了见解,对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

霍华德认为,城市环境的恶化是由城市膨胀引起的,城市无限扩展和土地投机是引起城市灾难的根源。

他建议限制城市的自发膨胀,并使城市土地属于城市的统一机构;城市人口过于集中是由于城市具有吸引人口聚集的“磁性”,如果能控制和有意识地移植城市的“磁性”,城市便不会盲目膨胀。

“城市——乡村”结合的形式,即田园城市,它兼有城、乡的有利条件而没有两者的不利条件。

因此霍华德设想的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

城市四周为农业用地所围绕;城市居民经常就近得到新鲜农产品的供应;农产品有最近的市场,但市场不只限於当地。

田园城市的居民生活于此,工作于此。

所有的土地归全体居民集体所有,使用土地必须缴付租金。

城市的收入全部来自租金;在土地上进行建设、聚居而获得的增值仍归集体所有。

现代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影响

现代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影响

7.极度分散主义与有机疏散理论
7.1自然主义,分散主义规划师莱特及其广亩城市
赖特在1932年出版的《消失中的城市》中写道,未来城市应当是无所不 在又无 所在的,“这将是一种与古代城市或任何现代城市差异如此之 大的城市,以致我们可 能根本不会认识到它作为城市而已来临”。在 随后出版的《宽阔的田地》一书中,他 正式提出了广亩城市的设 想。 广亩城市:在汽车和廉价电力遍布各处的时代里,已经没有将一 切活动都集中于城市中 的需要,而最为需要的是如何从城市中解脱出 来,发展一种完全分散的、低密度的生活居住就业相结合在一起的新 形式。
带形城市理论:城市应有一道宽阔的道路作为脊椎,城市宽度应有限制, 但城市长度可以无限。沿道路脊椎可布置一条或多条电气铁路运输线, 可铺设供水,供电等各种地下工程管线。最理想的方案是沿道路两边 进行建设,城市宽度500米,城市长度无限。他认为带形城市可以横 跨欧洲,从西班牙的加的斯延伸到俄国的彼得堡,总长度2880公里。 如果从一个或若干个原有城市作多方延伸,可形成三角形网络系统。
1.玛塔(Matao)的带形城市模式(Linear City)
1882年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伊·马塔在马德里出版的《进步》杂志上, 发表了他的带形城市设想,他认为那种传统的从核心向外一圈圈扩展 的城市形态已经过时,应使城市沿一高
速度、高运量的轴线向前发展。
特点:在新的集约运输形式的影响下,城市将发展成带形的。城市发展 依赖交通运输线成带状延伸,可将原有城镇联系起来,组成城市的网 络。不仅使城市居民容易接近自然,又能将文明的设施带到乡间。
布局思想:在这种实质上是反城市的“城市”中,每一户周围都有一英亩 的土地来生产供自己消费的食物和蔬菜。居住区之间以高速公路相连 接,提供方便的汽车交通。沿着这些公路,建设公共设施、加油站等, 并将其自然地分布在为整个地区服务的商业中心之内。

西方近代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发展

西方近代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发展

期伟大思想家们的各种理论与概念,笼统称为“空想社会主义”。

近代 历史上的 空想社会主义 源自于 英国杰出的人文主义者 莫尔(Thomas More,1478—1535)的“乌托 邦”概念,这种先进的思想影响了以后许多代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Saint-Simon,1760—1826)、傅立
叶(Charles Fourier,1772—1837)、欧文(Robert Owen,1771—1858)等等。
洲,“只有一条宽500米的街区,要多长就有多长——这就是未来的城市”
(图3-5)。这个城市中的居民既可以享受城市型的设施又不脱离自然,并可 以使原有城市中的居民回到自然中去。
西方近代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发展
带形城市 的理论:
城市应有一条宽阔的道路作为脊椎, 城市宽度应有限制,但城市长度可以 无限。
带形城市理论对20世纪的城市规划和城市 建设也产生了重要影响。1930、1940年代 中,前苏联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全面研究。
筑学、园林规划和城市绿地规划的兴起与发展。在美国,城市美化运动的前奏是1850 年 代末开始的公园运动,在奥姆斯特(F.L.O1msted )的率领下,1859 年首先在纽约建 设了第一个现代意义的城市开敞空间“纽约中央公园”,这种方式改善了城市机能的 运行,开创了促进城市中人与自然相融合的新纪元。 伯恩海姆(D.Burnham)所作的
• 法国人 傅立叶 提出的社会制度 模式是以 法朗 吉(Phalanges) 为基本单位的社 会形态,并精确 地计算出法朗吉 的最佳人数是 1620 人,在这 里根据劳动性质 或种类的不同分 成若干生产队, 大家共住在一所 大厦中,成员可 以根据自己的爱 好选择劳动内容。
西方近代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发展

城市规划理论思想的几个重要转变

城市规划理论思想的几个重要转变

城市规划理论思想的几个重要转变西方的城市规划起源于解决19世纪末资本主义工业城市的种种环境恶化问题和社会问题。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公共事务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社会变革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影响着社会。

同时,城市规划也在逐步为社会所改造,其中城市规划思想的几个重要转变是:第一、城市规划从“物质形体设计”转变到崇尚系统分析方法(Systematic analysis)的理性决策过程(Rational process of decision—making)的科学性规划。

第二、规划从“蓝图式”实质性规划逐步变为“过程中”规划,经过70—80年代的发展,诸多学者认为城市规划师并非仅仅是扮演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员角色,通过自己的主观意识和价值体系来进行城市规划;规划的这种技术性角色应该转变到在公共事务中,扮演汇集群众意见和协调不同利益团体的角色。

后来的“联络性规划”(Communicative planning)以及“倡导性规划”(A dvocacy planning)等就是在对城市规划的反省中出现的城市规划新思路。

第三、以后现代主义规划思潮占主导地位的多元论规划思潮对现代主义的城市规划思想起了很大的冲击,使得“城市规划思想处于划时代的转变时期”。

一、由“艺术”到“科学”:城市规划的“物质形体设计”传统转向系统理性的城市规划二战后到60年代的20多年的时间里,城市规划被视为是建立在“物质主义”之上的“形体规划设计”。

好的形体环境可以增进幸福,而形体环境则可以通过规划设计来加以改造和控制,只要加强设计和控制就可以形成良好的形体环境。

事实上,这种观点可一直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甚至更远。

城市规划历来被视为是建筑师的份内之事,城市规划不过是基于城镇层面上的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和单体建筑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

战后的城市规划大多是建筑师规划,城市规划的工作建筑师完全能够胜任。

在传统的这种“物质形体设计”思想占主导地位的城市规划中,“美学观念”成为城市规划的核心和出发点,和建筑设计一样,城市规划被视为一门“艺术”。

对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的研究

对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的研究

对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的研究【摘要】发展到今天的城市规划理论,立足于以人为本,主张建设和谐,自然,绿色,平衡的城市,这和西方规划思想长期的发展和总结是离不开的,今天的规划思想正是田园城市、柯布西耶的现代建筑运动、《雅典宪章》这三大支柱孕育而生的。

【关键字】现代规划思想环保科学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和思想,在有关学术界引起了极大地关注。

众所周知,工业革命后,尤其在19世纪,在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建筑业的兴起,大量城市的兴建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如雨后春笋般的破土萌芽,许多杰出的建筑师都为现代城市规划西乡的诞生和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这也使得西方的现代城市规划演变成为世界范围内规划思想的主体。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始于人们从社会改革角度对解决城市问题所作的种种探索。

19世纪上半叶,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继空想社会主义创始人莫尔等人之后提出种种设想,把改良住房、改进城市规划作为医治城市社会病症的措施之一。

他们的理论和实践对后来的城市规划理论颇有影响。

在19世纪,影响最广的城市规划实践是法国官吏奥斯曼1853年开始主持制定的巴黎规划。

尽管巴黎的改建,有镇压城市人民起义和炫耀当权者威严权势的政治目的,但巴黎改建规划将道路、住房、市政建设、土地经营等作了全面的安排,为城市改建做出有益的探索。

影响所及,科隆和维也纳等城市也纷纷效法。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霍华德倡导“田园城市”,1915年格迪斯提出区域原则,倡导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相结合的学说。

他们的学术思想对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影响深远。

同时代的恩文所著《城市规划实践——城市和郊区设计艺术概念》一书,总结城市发展的史例和他本人的规划实践经验,可视为建筑师对城市规划领域的开拓。

随后,越来越多的建筑师以及社会学家、地理学家、经济学家等投入城市规划理论的研究。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另一种建设实践:英国一些先进工业家在建设工厂的同时,建设新的工人镇。

例如1851年工业家萨尔特建设了萨泰尔工人镇,1887年利威尔建设了日光港工人镇,形成所谓“企业城镇”。

西方思潮与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西方思潮与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西方思潮与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摘要: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伴随着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逐步产生和建立,在其发展过程中,经济因素始终占据着绝对优势地位;人文主义思潮在城市规划领域产生重大影响,人本主义思想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思想基础。

城市规划思想界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来应对当今社会发展的环境问题。

关键词:西方思潮;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在资本主义初期,城市环境恶化等因素对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社会改革家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的伟大构想,揭开了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序幕。

在发展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西方社会,伴随着文艺复兴思想的延续,人文主义思潮在西方主流社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其对于西方社会各阶层思想的深远影响,在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上世纪90年代伊始,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巨大发展,能源危机、粮食危机、全球变暖、全球沙漠化等危及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给寄希望用科技战胜自然的人类当头一棒。

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等寻求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新的城市规划思潮,开始逐步占据主导地位。

1 理论来源及阶段划分1.1 规划理论来源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起源是复杂多元的, 主要可以归结到以下几个基本事件:(1)田园城市;(2)城市美化运动;(3)公共卫生改革。

部分学者持有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柯布西埃的“当代城市”和赖特的“广亩城市”三者才是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起源的观点。

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根源, 则应追溯到更早的欧文、圣西门、傅利叶等乌托邦、空想社会主义和社会平等传统的思潮。

1.2 按照历史时期划分1.2.1 以时间的自然延续划分如D.Kruekeberg采用年代分段法, 将过去多年城市规划发展历史划分为三阶段:(1)1880-1910,有固定规划师的非职业时期;(2)1910-1945,规划活动的机构化、职业化时期;(3)1945-2000,标准化、多元化时期。

三个阶段互不交叉,将某时段的规划理论或规划实践作为这一年代的特征。

浅议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变迁

浅议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变迁

浅议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变迁摘要:本文分别阐述了中国的城市规划思想变迁和西方的城市规划思想变迁,并通过其变迁过程总结归纳出其的共性,即认为城市规划运用的多重学科思想主要归结为“人本主义”、“生态主义”和“权力主义”三大思潮的冲突与协同,从而得出中西方城市规划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变迁;内在联系The Comment of Both Chinese and Western Urban Planning Theories Changes and ImplicationAbstract:This article on china's urban planning and urban planning changes and western thoughts, and through the transition process has its review of the universal attributes of that town planning to use the main subject of much thought to the humanism transformation "and" ecosystem "and" power of the principle of "three big ideas clash and co-ordination and planning to both chinese and western city.Keywords:Both Chinese and western;Urban planning theories;Development;Implication1引言城市规划思想是以认识城市和改造城市为起始和终结,对城市规划的对象、内容、作用及具体方法进行综合认识,并通过城市规划实践引导和指导城市的发展。

第二节西方近代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演变

第二节西方近代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演变

---
二、近代城市规划的主要思想、理论与实践 1.空想社会主义: 莫尔——“乌托邦” 欧文——“新协和村” 傅立叶——“法郎吉”
---
2.英国关于城市卫生和工人住房的立法 3.巴黎改建 4.城市美化运动 5.公司城
---
6.田园城市
霍华德 (E.Howard)是20世纪城市规划史上 最具影响的历史性人物。其职业是速记员,在一 生中他只写了一本书,一本薄薄的小册子—— 《明天——一条通向真正变革的和平之路》(后 改名为《明日的田园城市》),但正是凭借着他 对城市问题的超乎常人的关注和责任感,改变了 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
在戛涅的设计方案中,他把一个不大的城市同一 大群工业部门结合一起,这些工业部门包括铁矿、高 炉、炼钢厂、锻压车间、造船厂、农机厂、汽车厂和 许多辅助设施。这些工业企业布置在一条河流的河口 附近,下游还有一条更大的河道,可以用来进行水上 运输。城市的其他地区与工业区相隔离,布置在一块 日照良好的高地上。工业区和居住区之间有一个铁路 总站,与铁路总站相邻的是旅馆、百货商店、市场等 公共建筑。
---
玛塔以一条宽度不小于40m的干道作为城市的
“脊梁骨”,电气化铁路就铺设在这条轴线上,两边 是一个个街坊,街坊呈矩形或梯形,其建设用地的1 /5用来盖房子,每个家庭都有一栋带花园的住宅。 工厂、商店,市场、学校等公共设施按照城市具体要 求自然分布在干线两侧,而不是形成旧式的城市中心。
---
“只有一条500m宽的街区,要多长就有 多长,这就是未来的城市。它的两端可以位于 卡迪斯和彼得堡,北京和布鲁基尔”。马塔写 道;“带形城市将构成三角形的三条边,它们 将在西班牙的地图上建立起一个巨大的“三角 形城市网”。
---
---
---

西方城市规划思潮

西方城市规划思潮

西方城市规划思潮城市的发展是人类居住环境不断演变的过程,也是人类自觉和不自觉地对居住环境进行规划安排的过程。

一个多世纪的现代城市规划与建筑思潮不仅塑造了当今社会蔚为壮观的城市景观,而且这个空间还在深刻地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

现代城市的空间规划已在不断地自我颠覆与发展完善中形成了今天这样一个趋势:它已经从过去崇尚科学理性的技术性角色,转变到今后的包含公共事务、协调不同利益团体的一个身份复杂的多重角色。

田园城市和卫星城镇理论城市规划起源于工业革命之后,因为工业化形成的规模效应及人口聚集特征,使得人们开始关注并思考怎样进行布局自己的活动及居住空间。

19世纪末在“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诞生的“田园城市流派”正是这样一股建筑思潮,其代表人物为英国人埃比尼泽霍华德。

其核心观点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霍氏称之为“田园城市”,其实质上是城市和乡村的结合体。

针对现代社会出现的城市问题,霍氏在城市规模、布局结构、人口密度、绿化带等城市规划问题方面,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具有独创性的城市规划思想体系,体现了一定的先驱意识。

其田园城市理论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卫星城镇的理论就是从“田园城市”发展而来的,其影响深远的两个典型事件。

一是巴黎郊区卫星城建设。

1912年到1920年,为解决巴黎城市困局,规划者在16公里以内的地方,建造了28座卫星城。

另一个事件是1917年,沙里宁提出了有机疏散原则,设计了大赫尔辛基方案。

沙里宁提出,在赫尔辛基附近建设一些可以解决一部分居民就业的“半独立”城镇,以缓解城市中心区的紧张。

在他的规划思想中,城市是一步一步逐渐离散的,新城不是“跳离”母城,而是“有机”地进行着分离运动,即不能把城市的所有功能都集中在市中心区,而应实现城市功能的“有机疏散”,多中心地发展;郊区的卫星城,应该创造居住与就业的平衡,这样不但可减轻交通的负担,更会降低市民的生活成本。

卫星城是在“花园城市”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的是要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业,解决城市人口膨胀问题。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得产生与发展摘要本文简洁明了地阐述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得演变脉络,主要就是介绍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得产生与发展历程。

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城市规划思想得产生背景;第二部分为现代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得演变历程,核心内容就是其主要思想流派及代表人物,主要介绍霍华德得“田园城市”、柯布西耶得“当代城市”与赖特得“广亩城市”,即分散主义与集中主义两种主要城市规划理论;第三部分讲述现代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得历史意义;第四部分为结语。

关键词理论演变田园城市柯布西耶目录1.现代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得产生背景2.现代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得演变2、1、霍华德得“田园城市”2、2、柯布西耶得“当代城市”与赖特得“广亩城市”2、3、西方现代其她城市规划思想3.现代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进得历史意义4、小结1 现代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得产生背景工业革命以后,西方普遍进入资本主义得快速发展期,产生了一系列得社会问题。

这一时期西方城市中得人口与用地急剧扩张,各种新得空间要素不断出现,城市得蔓延已大大超出了人们得预期,形态呈现出犬牙交错得花边形态与明显得拼贴特征,城市环境得异质性增强,特色日渐消失,质量日渐下降。

这时人们强烈得认识到,有规划得设计对于一个城市得发展就是十分必要得,只有通过整体得形态规划,才能摆脱城市发展现实中得困境。

人们从社会改革角度对解决城市问题所作得种种探索正就是现代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得起源。

2 现代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得演变早期得一些理想城市模式有托马斯空想社会主义得乌托邦、康帕内拉得太阳城、欧文得新协与村等,这些设想与理论学说成为以后得田园城市、卫星城市等规划理论得渊源。

发展到今天得立足于以人为本,主张建设与谐,自然,绿色,平衡得城市,与西方规划思想长期得发展就是离不开得,今天得规划思想正就是由田园城市、柯布西耶得现代建筑运动、《雅典宪章》这三大支柱孕育而生得。

2、1 霍华德得“田园城市”田园城市就是这个时代最有影响力得词汇。

城市规划的发展与思想变革

城市规划的发展与思想变革

三、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
张京祥的四阶段划分(在吴划分基础上的整合)
1900年代~二战前,精英分子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探索、实践时期; 二战后~1960年代末,功能理性规划思想发展及现代城市规划思想体系的
确立时期;
1970年代~1980年代,社会文化论占据主导地位时期;
1990年代后,城市规划思想的探索面对全新社会图景时期。
三、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
吴志强的六阶段划分(以时代和思潮相结合划分) 1890~1915年,核心思想词:田园城市理论,城市艺术设计,市政工程 设计; 1916~1945年,核心思想词:城市发展空间理论,当代城市,广亩城, 基础调查理论,邻里单元,新城理论,历史中的城市,法西斯思想,城市社 会生态理论; 1946~1960年,核心思想词:战后的重建,历史城市的社会与人,都市 形象设计,规划的意识形态,综合规划及其批判; 1961~1980年,核心思想词:城市规划批判,公民参与,规划与人民, 社会公正,文化遗产保护,环境意识,规划的标准理论,系统理论,数理分 析,控制理论,理性主义; 1981~1990年,核心思想词:理性批判,新马克思主义,开发区理论, 现代主义之后理论,都市社会空间前沿理论,积极城市设计理论,规划职业 精神,女权运动与规划,生态规划理论,可持续发展; 1990~2000年,核心思想词:全球城,全球化理论,信息城市理论,社 区规划,社会机制的城市设计理论。
只是形式的改变。他对未来都市充满激情和憧憬,将高
度集聚的景观作为城市的基本特征,认为新的功能造就
了新的形式,新的形式代表了新的生活,未来的城市只
能由高层建筑组成,新的城市景观不必与旧的形式相统
一,巨大的反差恰恰代表了时代的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思潮与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摘要: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伴随着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逐步产生和建立,在其发展过程中,经济因素始终占据着绝对优势地位;人文主义思潮在城市规划领域产生重大影响,人本主义思想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思想基础。

城市规划思想界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来应对当今社会发展的环境问题。

关键词:西方思潮;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在资本主义初期,城市环境恶化等因素对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社会改革家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的伟大构想,揭开了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序幕。

在发展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西方社会,伴随着文艺复兴思想的延续,人文主义思潮在西方主流社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其对于西方社会各阶层思想的深远影响,在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上世纪90年代伊始,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巨大发展,能源危机、粮食危机、全球变暖、全球沙漠化等危及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给寄希望用科技战胜自然的人类当头一棒。

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等寻求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新的城市规划思潮,开始逐步占据主导地位。

1 理论来源及阶段划分1.1 规划理论来源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起源是复杂多元的, 主要可以归结到以下几个基本事件:(1)田园城市;(2)城市美化运动;(3)公共卫生改革。

部分学者持有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柯布西埃的“当代城市”和赖特的“广亩城市”三者才是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起源的观点。

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根源, 则应追溯到更早的欧文、圣西门、傅利叶等乌托邦、空想社会主义和社会平等传统的思潮。

1.2 按照历史时期划分1.2.1 以时间的自然延续划分如D.Kruekeberg采用年代分段法, 将过去多年城市规划发展历史划分为三阶段:(1)1880-1910,有固定规划师的非职业时期;(2)1910-1945,规划活动的机构化、职业化时期;(3)1945-2000,标准化、多元化时期。

三个阶段互不交叉,将某时段的规划理论或规划实践作为这一年代的特征。

1.2.2 以主流思潮为主线以主流思潮为主线, 再划定年代的上下界线。

如P.Hall采用思潮分段法, 以规划理论对待城市的观察角度作为依据,将其划分为七个阶段:(1)1890-1901,病理学地观察城市;(2)1901-1915,美学地观察城市;(3)1915-1939,从功能出发观察城市;(4)1923-1936,幻想地观察城市;(5)1937-1964,更新地观察城市;(6)1975-1989,纯理论地观察城市;(7)1980-1989,分别从企业、生态、病理学角度出发观察城市。

1.2.3时代和思潮相结合先按照十年为一个时代单元进行划分。

通过对每一个年代各类思潮的梳理,深刻认识挖掘各类思潮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与作用,希望能从人类思想发展历程中认识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同时以人类当今社会的主流思维角度(包括经济、人文、环境)出发,主流思潮进行划分,从而构建其知识构架。

1.2.4 本文采用的划分方法本文采用的是以时代和思潮相结合的方法,将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1)二战前:田园城市理论,综合规划的思想,带形城市理论,工业城市理论,城市美化运动,城市形态研究,城市艺术设计,市政工程设计,城市发展空间理论,当代城市,广亩城,基础调查理论,邻里单元,新城理论,历史中的城市,城市社会生态理论,战后重建,历史城市的社会与人,都市形象设计,规划的意识形态,综合规划及其批判。

(2)二战后至1960年代末:批判城市规划, 公民参与, 规划与人民, 社会公正, 保护文化遗产, 环境意识, 规划的标准理论, 系统理论, 数理分析, 控制理论,理性主义。

(3)1970年代至1980年代:理性批判, 新马克思主义, 开发区理论, 现代主义之后理论,都市社会空间前沿理论,积极城市设计理论,规划职业精神,女权运动与规划,生态规划理论,可持续发展。

(4)1990年代后:全球城,全球化理论,信息城市理论,社区规划,社会机制的城市设计理论。

2 理论的演进纲要2.1 二战前2.1.1 人本主义思想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把城市当成一个整体来研究,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论,并在《明日:一条迈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一书中提出为适应现代工业的城市规划问题,“城市应与乡村结合”。

他对人口密度、城市经济、城市绿化的等重要问题等都提出了见解。

作为另一位西方人文主义大师,盖迪斯提出了综合规划思想,他把生物学、社会学、教育学和城市规划学融为一体,创造了“城市学”的概念。

他强调城市规划不仅要注意研究物质环境,更要重视研究城市社会学以及更为广义的城市学,因此,盖迪斯事实上是使西方城市科学由分散走向综合的奠基人。

2.1.2 现代机械理性规划思想以玛塔的“带形城市”、戈涅的“工业城市”为起点,通过高科技手段建设城市成为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

而后以建筑师柯布西耶为代表,通过巴黎城市改造的理想方案和其出版的《光辉城市》、《明日之城》两本理论书籍,系统的阐述其思想和理论体系。

理性规划思想的巅峰之作是柯布西耶的《雅典宪章》,其以功能理性主义为思想核心,提出了“生活、工作、交通和游憩”的城市四大功能,并以这种思想指导了世界上大量的城市实践活动。

2.1.3 其他规划思潮美国建筑师赖特以自然主义、分散主义为思想基础,提出了广亩城市的规划思想,并在1932年出版了《广亩城市:一个新的社区规划》。

他反对大城市的集聚与专制,追求土地和资本的平民化,并通过新的技术使人们回归自然。

但由于广亩城市以小汽车作为通勤工具来支撑极度蔓延城市发展模式,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遭到“新城市主义”思想的竭力反对。

芬兰建筑师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是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和赖特的广亩城市的折中方案,他在1943年出版的《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一书,详细的阐述了其核心的思想和理念。

2.2 二战后至1960年代末2.2.1 系统论思想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三门学科诞生于1948年左右,在20世纪60年代得到了重大发展,并对人类自然、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产生重大影响。

系统论的思想对于城市规划的影响最为显著,将城市视为一个复杂的整体——是不同土地使用活动通过运输或其他交流中介连接起来的系统,城市内的不同部分是相互连接和相互依存的,而城市规划的实质就是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系统的控制。

系统分析方法的建立是理性主义的巅峰,也标志着功能理性主义规划思想的巅峰。

2.2.2 卫星城实践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卫星城理论,在二战后的大城市开始发挥价值,并被广泛用于空间、功能疏散和新城建设中。

并在1944年大伦敦规划等重大的战略举措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1946-1955年期间的第一代卫星城,1955—1966年间建设的第二代新城,1967年后建设的第三代卫星城。

2.2.3 整体环境观随着城市的扩张与蔓延带来了严重的城市环境问题,人们开始担心自然资源被粗暴地践踏,担心人类生存环境遭受灾难性的破坏。

P.盖迪斯从自然生态观的角度论述了环境背景在区域发展中的至关重要性。

E.沙里宁提出了有机疏散思想,就是力图使城市“既符合人类工作和交往的要求,又不脱离自然环境”。

1959年首先在荷兰桂花街产生了整体主义和整体设计的思想,提出了要把城市作为一个整体环境,以全面地分析人类生活的环境问题。

2.2.4 人际结合Team10提出以人为核心的“人际结合”思想,为了适应人们要争取生活意义和丰富生活内容的要求,按照不同的特性来研究居住问题。

Smithson夫妇提出了簇群城市这个具有“后现代”特征的,体现了流动、生长、变化思想的新城市形态的概念。

2.3 1970—1980年代末2.3.1 转型期发展二战以后,因为经济、社会、政治转型以及电子信息技术、传播媒介的发展,西方国家进入了“后现代社会”。

在城市规划领域,简.雅各布斯对于现代主义的城市规划进行了极为尖锐的批判,其出版的《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引起了规划师对于社会公正、人性化等全方位价值判断的深刻思考,一部分人开始转向对现代城市设计思想的探索。

2.3.2 文脉主义理论在后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中最突出的是文脉主义理论,其核心思想是人与建筑、建筑与城市、整个城市与其文化背景之间存在着的内在、本质的联系,城市规划的任务就是要挖掘、整理、强化城市空间与这些内在要素之间的关系。

这一时期提出的“拼贴城市”受到了文脉主义思想的影响,此理论不赞同现代城市规划割断文脉、文化多元性和按照功能划分区域的方式,认为城市的生长、发展应该由具备各种功能的部分拼贴而成。

1960年K.林奇出版了《城市意象》,其提出了著名的“城市认知地图”概念,其独特的城市设计思想区别于传统城市设计的精英意识和傲慢的姿态,在于它真正关注人的心理感知,重视人的切实需求,体现了人本主义的规划原则。

2.3.3 功能理性影响针对在功能理性影响下城市更新存在的严重问题,1970年代后,城市更新不仅是城市物质空间的改善,而且更注重通过一系列政策的整合行动来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口素质、改善城市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为打开社会需求而开辟资源等等。

通过大量的功能理性影响下城市更新的实践,新的社区理念也得到了新的发展。

2.3.4 社会公正命题在1960年代后期,西方社会面临的尖锐矛盾导致“规划的社会公正”的命题被广泛提出。

在美国,“区划法”作为追求市场公正问题而出现。

而社会公正命题的提出,导致了城市规划中“公众参与”思想的蓬勃兴起,“交往规划理论”、“倡导性规划”、“联络性规划”等理论都成为公众参与在规划领域的重要理论。

1977年,在智利制定了《马丘比丘宪章》,其与雅典宪章比较,最明显的变化体现为几点:(1)从理性主义向社会文化主义思想的转变;(2)从空间功能分割到城市系统整合思维方式的改变;(3)从终极静态向过程循环的思维观改变;(4)从精英规划观到公众规划观的改变。

2.4 1990年代以后进入20世纪19年代后,规划理论的探讨出现了新的面貌。

约翰.弗雷德曼发表了《世界城的假想》,为世界城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开创性的理论,认为各种跨国经济实体正在取代国家的作用,使得国家权利空心化,全球出现了新的等级体系结构,分化为世界级城市、跨国级城市、国家级城市、区域级城市、地方级城市——即形成了“世界城市体系”。

1990年后,针对美国无限制的城市蔓延引发的巨大的环境和社会问题,J.康斯特勒提出了新城市主义思想,认为通过重新改造传统废弃的旧市中心区,恢复其居民集中区的面貌,并重建密切邻里关系。

其后发展到对郊区城镇采用密集开发模式的探索。

“生态城市”的概念在20世纪90年代后得到了全面地阐述和发展。

广义上是人类对于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的认识,是有效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产生、生活方式,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从狭义方面,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