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导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七单元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导学案(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七单元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导学案(1)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一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导学案(有答案)一、“另起炉灶”与“一边倒1.背景(1)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

(2)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敌对态度。

23(1)与苏联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2)1950 年2 月,中苏两国领导人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背景(1)1953年朝鲜停战后,国际紧张局势趋于缓和。

(2)为国内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2.提出: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

3.基本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意义:它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辨析比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三大政策”都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体现,但两者又有很大的不同。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三大政策”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束缚,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三、走向国际舞台1.日内瓦会议(1)召开:1954_年4 月至7 月,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出席会议。

(2)特点: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3)成果:会议最终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4)意义: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

2.万隆会议(1)召开:1955年4 月,29 个亚非国家出席会议。

(2)特点: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3)方针: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受到了赞扬和拥护。

(4)成果: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显示了亚非人民友好合作的“万隆精神”。

[思维点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求同存异”的关系(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求同存异”方针的理论基础。

(2)“求同存异”方针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外交中的具体体现。

【课堂探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最近中国和印度达成一项协议。

2017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七单元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导学案

2017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七单元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导学案

第23课新初期的外交2016年1月8日是周恩来总理逝世40周年的纪念日,四十年前,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与世长辞。

“许多人在人行道上追着灵车跑……灵车渐渐地远去了,最后消失在苍茫的夜色中了。

人们还是面向灵车开去的方向,静静地站着,站着,好像在等待周总理回来。

”《十里长街送总理》中的画面依然历历在目,他的音容笑貌依然留在人们的心中,他的历史功绩依然被世人传颂。

今天,就让我们学习《新初期的外交》,共同回忆总理当年的峥嵘岁月,再次一睹他的外交风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新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分析外交方针、制定的依据;归纳新成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成就;探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情境再现;历史比较;问题探究;合作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体会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感受他们在外交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人格魅力。

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

难点:新成立初期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

1.通过搜集图片及音像资料,感知历史。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对新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进行问题探究。

1.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展示资料的形式,引导学生编制新的外交成就大事年表,帮助学生回顾历史,掌握一些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的方法。

2.联系当时世界形势的风云变幻,帮助学生理解新成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及外交制定的特定历史背景。

3.联系近代的屈辱外交史,对照新的外交成就,说明“弱国无外交”的道理,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新初期的外交形势:(1)二战后,以苏联为首的①和以美国为首的②之间的对立和激烈斗争,成为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

(2)新成立后,美国和其他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企图扼杀新生的人民政权。

2.新成立后奉行③的和平外交方针,形象地把它概括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1 导学案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预习案一、本预习案的使用1、了解本课的学习目标2、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梳理知识;勾画课本上的提示语与学科术语;熟记基础知识;3、完成预习后的自主检测题目。

二、本课的学习目标1、识记:二战后国际关系的突出特点;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方针、在初期所体现的三大外交政策名称、两大原则名称;步入世界舞台的标志性事件;新中国初期主要的外交成就。

2、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与主要影响3、理解“求同存异”的主要影响三、与本课相关的一些知识储备1、自己阅读教材必修1 P118页“从盟友到对手”标题下的共三段文字; P119“美苏冷战”标题下的最后一段文字。

2、伟人不同时间说外交“我们这个国家,如果形象地把它比作一个家庭来讲,它的屋内太脏了……必须认真清理我们的屋子……等屋内打扫清洁、干净……再请客人进来。

”——毛泽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新中国都愿意与它们建立外交关系。

”——毛泽东(旧中国) “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

…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

我们不学他们。

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是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有独立精神,要争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

……”——周恩来“我们相信,中印两国的关系会一天天好起来,某些悬而未决的问题一定会顺利地解决。

……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听了许多代表发言,我愿补充几句话。

中国代表团是求团结而不是吵架的……会议上用不着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各国的政治制度。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

……次之谈宗教信仰自由问题。

……”——周恩来3、外交智慧1 /s/blog_4db31b0c01014tyu.html外交智慧2 /s/blog_5dc6353d0100cd14.html三、教材助读 [认真阅读教材,在空白处,填上合适的内容]◎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二战后,世界形成新的政治格局,最突出的特点是苏联为首的_________阵营与以美国为首的_________阵营激烈对峙;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受到严重削弱,但_____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它对新中国采取敌视、孤立、封锁政策;2、新中国奉行_____________________方针,毛泽东主席形象地把它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参考学案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参考学案1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知识点拨〔一〕知识网络〔二〕历史解析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它成为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出发点。

这一政策以保障本国领土主权完整、维护国际的持久和平与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政策为基本原则。

新中国建立之初,两大阵营处于对立和激烈斗争状态,再加上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外交孤立的政策,所以使得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表现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

随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中国的外交政策逐渐走向成熟。

教材中对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过程有较为详细的介绍,其意义则在于:首先,它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为打开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其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张国家不分大小、社会制度异同,一律平等,和平共处。

这使它成为国际关系的普遍准则。

二、学习自评〔一〕知识掌握1.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外交政策表现为〔〕①另起炉灶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③一边倒④一条线,一大片A.①②③④B.①②C.②③④D.①②③2.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A.提出“求同存异”方针B.提出反对霸权主义的主张C.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3.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是〔〕A.日内瓦会议B.亚非国际会议C.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D.第六届联合国大会〔二〕能力提高1.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这是为了〔〕A.团结世界各国人民B.使新中国在维护独立自主的斗争中不至于处于孤立地位C.为我国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D.开拓外交新局面2.新中国成立初期,展开外交活动的首要目标是〔〕A.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B.提高国际地位C.同社会主义国家建交D.制定外交原则3.以下关于日内瓦会议的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A.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B.就政治解决朝鲜问题达成协议C.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D.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三〕延伸拓展1.新中国建立初期,面临的国际环境不包括〔〕A.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严重削弱B.帝国主义东方战线被冲破C.社会主义形成世界体系D.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彻底崩溃2.新中国建立初期外交方面的大事,按其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应是〔〕①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②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③参加万隆会议④确定实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A.①②③④B.②④③①C.④①②③D.①④②③3.以下不属于我国20世纪50年代在外交方面取得的成就是〔〕A.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C.实行“无敌国外交”D.参加万隆会议〔四〕模拟练习1.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外交工作的重点是〔〕A.大力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关系B.坚定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C.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D.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2.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哪次双边谈判中?〔〕A.中印谈判B.中苏谈判C.中美谈判D.中缅谈判3.亚非会议能够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A.中国“求同存异”方针的推动B.会议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C.亚非国家无矛盾和分歧D.亚非各国有团结、反帝反殖的共同愿望4.新中国建立之初,实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外交方针的目的是〔〕①取缔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②稳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③急于和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④突破帝国主义的孤立政策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④D.①②5.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管其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1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学案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1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学案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课标要求】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学习目标】新中国的外交方针;建国初三大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及意义;两次国际会议提升新中国形象。

【基础知识填空】一、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1.背景: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欧亚人民国家出现,资本主义体系削弱这些对我国是有利形势;世界日益分裂为、为首的两大阵营,对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是不利因素。

2.针对近代中国屈辱的外交,新中国成立后奉行方针。

3.“”就是不承认建立的一切屈辱外交关系。

4.“”就是清楚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其一切特权。

5.“”坚定地站在阵营一边,捍卫主权,不致于处于地位。

6.建国后第一年,与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主要是与国家建交,第一个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是。

1950年,两国签订《》,对于促进新中国的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中国的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7. 年,周恩来在接见代表团时提出,是新中国外交走向的标志,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8. 年,新中国首次以之一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中国为和平解决和问题起到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9. 年,第一次没有国家参与的会议在印尼举行,有些国家代表攻击共产主义,怀疑中国搞活动,周恩来作了发言提出“”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

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10.万隆会议主要讨论与会各国关心的、争取、发展等问题,后来人们把会议中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友谊的精神称为“精神”。

【概念解释】(口头表达训练)【知识框架】1.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2.“另起炉灶”3.“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4.“一边倒”5.《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6.和平共处五项原则7.日内瓦会议8.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课后作业】完成《导与练》对应作业;完善本学案- 35 -。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学案).doc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学案).doc

女约》签订现场■一>dlT==±・= -】Sas《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学习目标】理解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内容,理解其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概括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活动方案】活动一:理解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阅读课本第一子目和第二子目第一自然段的内容及所提供的图片,解决以下问题(要%1 联系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结合所提供的图片,谈谈你对旧中国 外交的感受。

新中国成立时确立了怎样的外交方针?这一方针在当时有何具体体现?%1 依据课文109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的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外交政策针对对象内涵意义求:在自主整理出要点的基础上,小组内逐一讨论,最后《辛丑条约》签订现场《马关条约》签订现场触目惊心的《二十一条》③情景扮演:假如你是新中国的一名外交官,现在有一个记者招待会,有记者提问:新中国为什么必须“一边倒”,而不在两大阵营中间采取中立态度?新中国的“一边倒"在当时取得了哪些成就?你怎么回答呢?(提示:外交政策的制定,受国家利益、国家性质、国家实力和国际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活动二: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认真阅读课本109页最后一自然段,解决下面①②两个问题。

要求:先自主整理,无法自主解决的问题进行组内讨论,并形成书面文字供班级交流。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初是由谁在什么场合提出的?这些原则最初是为了发展同哪些国家的友好关系?%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五项原则之间的关系的?它的提出有何历史意义?%1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步入国际舞台,参加两次国际会议并发挥积极作用,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外交活动中的具体运用。

(请认真阅读课本第三子目的内容和111页的“历史纵横”,自主整理两次国际会议的知识要点。

)1、日内瓦会议1)背景:1953年_______ 停战以后,美国舰队继续盘踞在____________ ,并企图从___________ 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导学案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导学案设计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学习目标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二、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学习难点:建国初期制定外交方针的依据。

三、学习过程【自主学习】(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背景(1)国际:二战后出现以____为首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尖锐对立。

(2)国内: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和经济建设需要国际援助。

2.方针(1)“另起炉灶”①含义:不承认________同各国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②意义:使中国改变了________的外交地位,在国际交往中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对外关系。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①清除________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其在华的一切特权。

②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

(3)“一边倒”①含义: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________阵营一边。

②意义: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3.成就:新中国建立第一年,同____等17国正式建交。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目的:新中国积极同____国家和______________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2.提出:1953年12月,______在接见____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解决__________问题的基本准则。

(三)、步入世界的外交舞台1.参加日内瓦会议(1)背景:1953年________停战以后,美国舰队继续盘踞____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

(2)目的:和平解决____和________问题。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精品学案(含答案)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精品学案(含答案)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国—50年代中期)【课程标准】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难点:建国初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学习目标】1.扎实掌握从新中国成立(1949)到50年代中期(1955)的外交方针以及所取得的外交成就。

2. 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认识其对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的重要价值。

3. 联系、比较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认识到“弱国无外交”,增强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预习自学】基础知识梳理新中国的外交:三大政策、四个成就(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亚非会议)、五项原则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背景(1)国际:以______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______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斗争激烈。

美国对中国敌视、孤立、封锁;亚非拉民族国家的独立。

(2)国内现实:新中国诞生。

建国之初,百废待兴,综合国力不强。

(3)历史:帝国主义与旧中国存在不平等外交关系,而且在华有特权和不正当势力。

2.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方针(总原则):的和平外交方针。

3.建国初期的外交三大政策问题导引:1. 新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的依据(国际国内环境)是什么?有何表现和意义?(1)“另起炉灶”①内涵:不承认________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要另行建立新的________外交关系。

②意义:使得中国改变了________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________。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①内涵:首先是清除________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的问题。

②意义:巩固新中国的________,为与世界各国建立________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

高中历史必修一导学案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高中历史必修一导学案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课标要求】1、了解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2、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自我测评】 一、选择题1.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一边倒”的含义是 ( ) A .在外交上完全追随苏联的政策B .只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C .外交上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D .只与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2.(2009·扬州模拟)《共同纲领》第五十五条:“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

”这一规定主要体现了下列哪一外交政策 ( ) A .“另起炉灶” B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 .“一边倒” D .“一大片” 3.右图为周恩来代表中国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某次重要国际会议的情景。

该会议是 ( ) A .不结盟会议 B .日内瓦会议 C .万隆会议 D .26届联合国大会4.1955年举行的亚非会议是亚非两大洲历史上的一 个重要里程碑,陈毅同志曾赋诗“准则昭天下,精神重万隆”。

对本次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受到亚非国家的普遍关注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受到亚非拉国家的广泛支持和响应C.美苏“冷战”对峙,加大了对亚非等中间地带的争夺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推动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5.假如你穿越时空隧道,于1956年元旦在中国外交部新年记者招待会上发言,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成就。

你的发言要点应选择①新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②参加1954年的日内瓦国际会议③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④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6.中国外交思想中最能体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是A.中国自己要发展,就要先促进其他国家发展B.“求同存异”C.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D.中国的发展是和平发展7.(2008·上海高考)周恩来总理曾说:“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结果表明,国际间的冲突是可以通过和平谈判解决的。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导学学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导学学案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课标要求】了解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课标重难点】1、学习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2、学习难点:建国初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

【升华】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国家利益(根本);国家的实力;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概念解释】求同存异——同:指的是与会各国都有着共同的历史遭遇,即都曾经遭受过西方殖民国家的侵略和奴役,因而也面临着共同的任务,即摆脱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发展自己的任务,实现民族独立和民族富强是共同的任务。

异:指的与会国家的发展方式的不同,在意识形态国家制度、政治制度的差异。

有的是资本主义方式,有的是社会主义方式。

【导学案】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方针制定的背景:(1)“二战”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激烈斗争,成为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

(2)美国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外交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3)1949年 10 月1日,新中国诞生,使中华民族获得独立自主2、指导思想:同愿意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________等项原则的任何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3、外交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具体表现为:(1)“另起炉灶”──不承认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建立新的________的外交关系,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取消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和残余势力,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3)“一边倒”──坚定地站在________一边,使新中国不再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

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1、同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建国后第一年)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年)(1)背景:①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上________、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新中国。

高中历史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

高中历史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所面临的国际环境,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所采取的外交政策及其内容。

2.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在外交上取得的主要成就的原因、内容和特点。

【重点难点】(1)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新中国初期取得的外交成就。

(2)难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及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涉及到国内外复杂的形势与历史的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准则较难理解。

【学法指导】①通过引导学生对比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的不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比较方法,鉴别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目的,回顾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建设任务,培养学生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③引导学生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方针的内容和意义,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使学生掌握利用表格概括、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④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结合教师提供的史料,训练学生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史实的方法。

【知识链接】一、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历史背景、基本内容、含义和作用1.历史背景:(1)国际形势: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

有利形势:①资本主义阵营削弱;②社会主义阵营不断壮大;③亚非拉大批民族国家独立;④新中国的成立。

不利形势: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充满敌意美国对中国的敌视、封锁、包围。

(2)国内形势:①历史:新中国是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基础上建立的,帝国主义与旧中国存在不平等的外交关系,而且在华有特权和不正当势力;②现实:建国之初,百废待兴,基础薄弱,综合国力不强。

内容含义作用“另起炉灶”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消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一边倒”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孤立“团结世界人民”积极争取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以及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巩固发展和平力量,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

高考历史复习导学案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新人教版必修1.doc

高考历史复习导学案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新人教版必修1.doc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指导思想:以一本必修为主,联系其它两本必修和本必修涉及的选修内容,以人教版为主综合岳麓版、人民版,在联系中加深理解。

【学习目标】考纲: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知识与能力: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参加日内瓦会议;参加亚非会议。

2.过程与方法:记忆基本要点;交流基本看法;史料研读、问题探究;广泛联系,注意发展的变化的研究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平外交方针奠定了新中国外交基础。

【预习案】记忆理解基本史实,岳麓版、人民版、选修可记可不记。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背景,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两大阵营冷战;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不承认、包围、封锁禁运;新中国成立。

内容,平等互利,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完整,独立自主,和平;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影响,与苏联等国建立外交关系;1950年2月签订《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中苏结盟,加入社会主义阵营;抗美援朝。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背景,两大阵营冷战;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不承认、包围、封锁禁运,挑动邻国敌视新中国;新中国成立,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朝鲜战争停战。

提出,1953-1954年,印度、缅甸;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意义,有利于处理国际关系,在国际上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它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标志中国外交政策初步成熟。

3.参加日内瓦会议。

背景,新中国巩固,一五计划开始;朝鲜战争停战,越法战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

过程,1954年4-7月,中苏美英法,旨在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意义,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的殖民战争,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提高了中国声誉。

4.参加亚非会议。

背景,同上;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日内瓦会议提高中国国际地位;帝国主义挑动敌视新中国。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学案)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学案)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政策)
1、外交方针:
之间的对立和激烈斗争。

(背景)
①背景:1953年朝鲜停战,国际紧张局势趋于缓和;国内即将展开大规模经济建设。

②提出目的: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为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环境。

③提出场合: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

④含义: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⑤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①背景: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以后,美国舰队继续盘踞在台湾海峡,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

②目的: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③特点: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

②中国的作用:面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与会国家间的矛盾和分歧,尤其是一些国
③意义: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导学案

《新 初期的外交》导学案 成就:在建国后的第一年里,同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目的: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 、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意义:①标志着新 外交 的成熟。

②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新 成立初的“三大 ”都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的体现,但两者又有很大不同。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三大 ”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束缚,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标志着新 外交 的成熟。

知识点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知识点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主干梳理“另起 炉灶”内涵:不承认 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要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意义:改变了 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 。

知识点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日内瓦 会议 背景:朝鲜 停战后,美国干涉 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 进行军事威胁。

目的:为了和平解决 和印度支那问题。

成果: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

内涵: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意义:巩固了新 的独立和主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 的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内涵:坚定地站在 一边。

意义:使新 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一 边倒” 易错提醒背景: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目的: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

概况: 提出“ ”的方针,推动会议成功。

加强了 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万隆 会议 影响 背景:二战结束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与激烈斗争。

① 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②1954年,周恩来同印度、缅甸总理发表联合,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 23 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学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 23 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学案

第 23 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学案【知识补充】外交: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如参加国际组织和会议,跟别的国家互派使节、进行谈判、签订条约和协定等。

外交政策也是国家内政的延伸。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背景:国际:【误区警示】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和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并不矛盾,因为它最终目的是捍卫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并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而不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练习一 1.1947年3月,毛泽东向有关外事人员谈起外交问题时说:“中国人要掌握自己的命运……等我们进城后,将不承认蒋介石的反动统治和他的对外关系。

”材料描述的是 ( )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反对霸权主义2、表2 反映了中国某时期与各国贸易的情况,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A.C.改革开放初见成效,中国对外贸易蓬勃发展D.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往来密切3、从1950年5月到1951年5月,毛主席先后任命了14名大使作为新中国首批驻外使节,从去向看有8人派往社会主义国家,其余派往中立国和印尼、巴基斯坦等第三世界国家,从出身看有9人原是军事将领。

这表明当时的外交 ( )A.以巩固主权为要务B.受制于国际形势 C.意识形态色彩较浓 D.服务于军事斗争4、1950年除夕,上海《新民报》报道:“毛主席和和斯大林元帅给我们带来了过年礼物,教我们全国人民在大年夜欢欢喜喜高高兴兴过个年。

”文中的“礼物”指的是 ( )A.苏共将派代表到西柏坡 B.签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C.苏联支持中国抗美援朝 D.苏联援助中国实施“一五”计划二、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政策1.帝国主义外交孤立政策美国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

2、新中国第一次外交高潮:建国后的一年里,。

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目的:为积极发展同________________友好关系。

2.过程:①首次提出:________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该原则;②正式确立:_______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时,一致同意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相互关系以及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导学案: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导学案: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学习目标】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知识梳理】。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国际形势:(1)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2)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激烈斗争,成为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

2、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内容(1)“另起炉灶”①含义: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②作用:这就使得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

(2)“一边倒”①含义:新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②作用: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保卫和平、维护独立与主权斗争中不至于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

(3)“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①含义:首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

②作用:,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

[特别提示1]建国初期为什么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其目的是什么?如何理解“一边倒”?(1)实行“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原因:①从国家性质看:新中国是新民主主义国家,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

②从当时的国际形势看:两大阵营对峙,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新中国实行孤立和封锁政策。

③从革命斗争经验看: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敌人,苏联曾是中国革命的盟友(2)实行“一边倒”外交方针的目的:捍卫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

(3)对“一边倒”方针的理解:所谓“一边倒”是指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斗争中,将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并不矛盾,因为它的最终目的是捍卫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

“一边倒”的实质就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严正立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省双峰县花门镇第一中学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指导思想:以一本必修为主,联系其它两本必修和本必修涉
及的选修内容,以人教版为主综合岳麓版、人民版,在联系
中加深理解。

【学习目标】考纲: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
共处五项原则。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平外交方针奠定了新中国外交基础。

【预习案】记忆理解基本史实,岳麓版、人民版、选修可记可不记。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背景,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两大阵营冷战;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不承认、包围、封锁禁运;新中国成立。

内容,平等互利,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完整,独立自主,和平;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影响,与苏联等国建立外交关系;1950年2月签订《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中苏结盟,加入社会主义阵营;抗美援朝。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背景,两大阵营冷战;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不承认、包围、封锁禁运,挑动邻国敌视新中国;新中国成立,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朝鲜战争停战。

提出,1953-1954年,印度、缅甸;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意义,有利于处理国际关系,在国际上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它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标志中国外交政策初步成熟。

3.参加日内瓦会议。

背景,新中国巩固,一五计划开始;朝鲜战争停战,越法战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

过程,1954年4-7月,中苏美英法,旨在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意义,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的殖民战争,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提高了中国声誉。

4.参加亚非会议。

背景,同上;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日内瓦会议提高中国国际地位;帝国主义挑动敌视新中国。

过程,1955年印尼万隆,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会议最终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

意义,亚非会议所显示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被人们誉为“万隆精神”;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实践。

【知识链接】
6.记忆中国1949-1956年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知识表格
和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的目的。

1】目的。

营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2】理解。

1952年底新中国经济恢复并初步发展,1953年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化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因而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则是营造和平国际环境的积极努力。

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当时较好处理了同印度缅甸的关系;通过中国的努力促进日内瓦会议通过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结束了法国对印度支那的侵略;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万隆会议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加
强了同亚非民族国家的联系。

这些外交成就为工业化建设和三大改造营造了和平的国际环境,到1956年底实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探究案】材料阅读与分析,A层同学需认真研究,B层同学可以选做。

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加强中苏两国的友谊与合作,1949年12月起,毛泽东访间苏联,受到苏联党和政府的盛大欢迎。

……2月14日,双方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以及《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关于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

新的中苏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日本同盟国之侵袭而处于战争状态时,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这就局部改变了1945年雅尔塔会议后苏联的基本战略,表示苏联对亚洲,首先对中国是有义务的,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主宰这个地区,这对当时的国际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于中长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规定:苏联不迟于1952年末把管理中长路的权利及属于该路的全部财产无偿地移交中国;苏军自旅顺口海军基地撤走,并将该地区的设备交给中国政府;大连完全直属中国政府管辖,有关财产由中国政府接收。

贷款协定规定:苏联在5年内给中国3亿美元贷款,年利l%。

此外,双方发表《公告》,声明1945年8月14日中苏签订的条约、协定均失去效力;“双方
政府确认蒙古人民共和国之独立地位”;苏联经济机关在东北从日本人手中获得之财产无偿地移交给中国;苏联将过去北京兵营的全部财产无偿地移交给中国。

中苏条约的签订,是对我国重要的国际支持,不但使我国获得了国内建设所需要的资金及援助,更使我国在国际上有了一个可靠的同盟军,这样就有利于我国放手进行建设工作和共同对付可能的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世界的和平。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
8.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同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目的和作用,根据内容还可分析出哪些意义?。

1】目的。

打破帝国主义封锁;加强同苏联的友谊与合作。

2】作用。

对东亚国际关系产生重要影响;新中国获得重要国际支持、同盟军,有利于对付可能的帝国主义侵略;获得了国内建设所需的资金及援助;有利于我国放手进行建设;有利于争取世界和平。

3】意义。

中苏结盟,社会主义阵营壮大;收回长春、旅顺、大连等地主权;无偿收回一些帝俄时期和日本殖民时期的财产,有利于经济建设。

【我的疑问】
【本课测评】近三年高考题,模仿第一题审题。

从高考题归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