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杆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合集下载

食源性病原菌检测材料

食源性病原菌检测材料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

一般可分为感染性和中毒性,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

当前食源性引起的疾病社会现象随着经济的全球化,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的前列,食源性疾患对食品卫生造成严重影响,食品卫生与安全成为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

近几年来,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食品安全的恶性事件不断发生,随着食品加工过程中化学品和新技术的广泛使用,新的食品安全问题不断涌现。

尽管现代科技己发展到了相当水平,但食源性疾病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仍然严重地危害着人民的健康,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最关注的卫生问题之一。

因此,就食品安全问题本身的严峻性而言,重视并大力解决好这一问题依然迫在眉睫食源性疾病种类食源性疾病除最常见的食物中毒外,还包括经食物而感染的肠道传染病、食源性寄生虫病和有毒食物引起的中毒性疾病。

目前,已经了解的食源性疾病有250多种,其中以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引起的最常见。

近两年多发的食源性疾病主要包括以下几大类:第一类是细菌及其毒素引起的。

这些细菌又可细分为病原菌引起肠道传染病,如志贺菌引起痢疾,霍乱弧菌引起的霍乱等;大肠杆菌、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等病原菌引起的细菌性食物中毒;炭疽、猪链球菌和结核等病原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其病原体可通过病畜的肉、奶或直接接触进入人体,引起人类患病。

第二类为病毒,常见的有引起甲肝流行的甲型肝炎病毒,1998年上海居民就因食入被甲型肝炎病毒污染的毛蚶而导致甲型肝炎爆发性流行;其次为引起婴幼儿秋季腹泻的常见病毒,如轮状病毒、柯萨奇病毒、腺病毒等。

第三类为真菌,典型的为黄曲霉素引起的急、慢性肝细胞坏死。

第四类为寄生虫及其虫卵,人食入了寄生虫及其虫卵污染的食物,如肝吸虫囊蚴、广州管圆线虫幼虫、蛔虫卵等,引起相应的寄生虫病,多数为人畜共患病。

(完整word版)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

(完整word版)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

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General principles of diagnostic criteria and technical management of food poisoning)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

本标准适用于食物中毒。

2引用标准GB 4789 食品卫生检验方法(微生物学部分)GB 5009 食品卫生检验方法(理化部分)3术语3.1食物中毒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者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不属于传染病)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3.2中毒食品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并引起食物中毒的食品。

3.2.1细菌性中毒食品:指含有细菌或细菌毒素的食品。

3.2.2真菌性中毒食品:指被真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品。

3.2.3动物性中毒食品,主要有二种:a.将天然含有有毒成分的动物或动物的某一部分当做食品;b.在一定条件下,产生了大量的有毒成分的可食的动物性食品(如鲐鱼等)。

3.2.4植物性中毒食品,主要有三种:a.将天然含有有毒成分的植物或其加工制品当做食品(如桐油、大麻油等);b.在加工过程中未能破坏或除去有毒成分的植物当做食品(如木薯、苦杏仁等);c.在一定条件下,产生了大量的有毒成分的可食的植物性食品(如发芽马铃等)。

3.2.5化学性中毒食品,主要有四种:a.被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污染的食品;b.指误为食品、食品添加剂、营养强化剂的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c.添加非食品级的或伪造的或禁止使用的食品添加剂,营养强化剂的食品,以及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食品;d.营养素发生化学变化的食品(如油脂酸败)。

4诊断标准总则4.1食物中毒诊断标准总则食物中毒诊断标准主要以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及病人的潜伏期和中毒的特有表现为依据,实验室诊断是为了确定中毒的病因而进行的。

4.1.1中毒病人在相近的时间内均食用过某种共同的中毒食品,未食用者不中毒。

食物中毒采样与检验

食物中毒采样与检验


采样基本生物安全注意事项


采样前进行手消毒或带手套 避免接触不同患者时重复使用手套,防止 交叉污染 必要时穿防护服,采便时戴口罩 废弃物处理依生物安全相关规定执行
检验项目选择



根据本起食物中毒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分 析 初步推断致病因素性质和中毒原因(建立 假设) 确定检验项目
初步假设
食物中毒采样方法--生物标本



呕吐物、洗胃液 取新鲜即时的,避免混入其他杂质和细菌, 容器应保证无菌 粪便:黏液或脓血部分,液状粪便采取絮状 物1-2mL, 成型便取蚕豆大小粪块 (约5g)盛 于灭菌容器,勿混入尿液或水。注意密封和 标签 肛拭子(直肠拭子法): 告知病人采样目的使其配合
常见细菌性食物中毒

沙门氏菌、志贺氏菌、致泻性大肠杆菌、副 溶血性弧菌、其它致病性弧菌、金黄色葡萄 球菌、蜡样芽胞杆菌、肉毒梭菌、产气荚膜 梭菌、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单增李斯特菌 、耶尔森氏菌、空肠弯曲菌、变形杆菌、耶 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气单胞菌、肠球菌 等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特点


食物中毒采样数量
样品名称 固体食品 采样数量 200-500g(不同部位)
液体及半流体食物 呕吐物
粪便 容器洗涤水 血液 尸体标本
200-500mL(充分搅拌) 50—100g(每人)
5—10g(每人) 100—200 mL(每件) 5—10 mL(每人) 10—20g(每种脏器)
标本保存要求


实验室检测结果是查明爆发原因的证据 科学准确合理地采集、运送、保存标本直接 影响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食物中毒采样原则

两种病原菌引起食物中毒实验室诊断结果分析

两种病原菌引起食物中毒实验室诊断结果分析

两种病原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实验室诊断结果分析【摘要】目的:对一起由两种病原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进行实验室结果分析。

方法:根据ws/t 9-1996变形杆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gb4789.4-2010进行检测。

结果:在黄花菜、鸭肠、鱼圆中检出鸭沙门氏菌,鸭肠、鱼圆、砧板刮取物中检出变形杆菌。

结论:本次食物中毒是一起由鸭沙门氏菌、变形杆菌混合污染菜肴引起的细菌性食物中毒。

【关键词】变形杆菌;鸭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分离鉴定【中图分类号】r15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301-012010年7月24日,我县某大酒店在举办生日宴时,发生了一起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为主要临床症状的食物中毒,中毒病例18人。

经过对中毒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及对该酒店剩余食品、用具、砧板刮取物进行实验室检测,确认这是一起由鸭沙门氏菌、变形杆菌混合污染菜肴引起的食物中毒,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1 流行病学调查该大酒店是城区一家从事中餐等制售的中型饭店。

7月23日中午、晚上该酒店分别承办了马某母亲60岁生日宴5桌及周某母亲60岁生日宴8桌,约有130人就餐。

18人于次日出现消化道不适,表现为轻重不等的急性胃肠炎症状,无重症患者。

最短潜伏期为2h,最长潜伏期为14h,平均潜伏期为8.1h。

18人中男性11人,女性7人,年龄最小的7岁,最大的60岁,无明显年龄性别差别。

食物中毒罹患率为13.85%。

至25日17时,所有发病人员经在城区相关医疗机构抗炎及对症治疗后均康复。

经调查,18名出现症状的患者分布于不同的家庭,发病当天分别于中午、晚上在该大酒店就餐。

发病前72h无其他共同就餐史,排除其他餐次的暴露可能。

2 实验室检测2.1 样品来源现场采集了该酒店剩余食品咸鱼、黄花菜、醉鱼、鸭肠、鸭爪、牛肉、辣油、素鸡、海藻等样品25份、用具1份、砧板刮取物1份,共计27份样品进行微生物、理化指标检测。

大便培养

大便培养
变形杆菌是能引起食物中毒的条件致病菌,下面是诊断标准和检验方法
变形杆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WS/T 9—1996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变形杆菌食物中毒的诊断标准、判定原则和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变形杆菌食物中毒。
2 引用标准
GB 4789.28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染色法、培养基和试剂
A2 分离平板:接种于伊红美蓝琼脂平板或SS平板,36士1℃培养24h。
A3 伊红美蓝平板和SS琼脂平板,生长菌落无色透明或半透明圆形菌落,普通变形杆菌和奇异变形杆菌在伊红美蓝平板上可呈现片状蔓延生长菌落,挑取菌落接种三糖铁培养基。
A4 生化试验:三糖铁培养基,乳糖阴性,葡萄糖产酸产气或只产酸不产气,硫化氢阳性或阴性。尿素和苯丙氨酸酶阳性,可进行生化试验,其鉴别见表A1、表A2、表A3、表A4。
GB 14938 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
3 诊断标准
3.1 流行病学特点:
3.1.1 变形杆菌食物中毒在细菌性食物中毒中是较常见的一种,发病季节多在夏秋季节。
3.1.2 引起中毒的食品,主要以动物性食品为主,其次为豆制品和凉拌菜等,由于制作时造成污染而引起食物中毒。
表A4 普罗菲登斯菌属四个生化群的鉴别
A5 血清学凝集分型试验:普通变形杆菌和奇异变形杆菌O抗原为49个,H抗原为19个,见表A5。
表A5 普通和奇异变形杆菌简化抗原表
A6 患者血清效价测定:
A6.1 取患者急性期(发病后2~3d)和恢复期血清(12~15d)进行血清效价测定,同时取健康人血清做为对照。
表A1 变形杆菌属、普罗菲登斯菌属、摩根氏菌属鉴别表
变形杆菌属 普罗菲登斯菌属 摩根氏菌属

一起农村家宴引发变形杆菌食物中毒的报告

一起农村家宴引发变形杆菌食物中毒的报告
不断 壮大 家庭 护 士 队伍 , 政 府 逐 步 完 善各 项 保 险 与补助 制度 , 从 真 正 意 义上 解 决 老 年人 患 者 就 医
的现实 问题 。
(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7 - 0 8 )
综 上 所述 , 我 国人 口老 龄化 , 发展 家庭 护 理 势
在必行 , 我国家庭护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
而 家庭 护理 的不 断发 展 和壮 大 是 以人 民生活 水 平
提高为前提 , 以兴建老年人家庭服务机构为依托,

起 农 村 家宴 引发 变形 杆 菌食 物 中毒 的报 告
董 焕 明
( 成 宁市 成安 区卫 生监督 局 , 湖北 成 宁 4 3 7 0 0 0 )
问题 。
1 . 3 . 3 进餐 史调 查 对 人 院进行 治疗 的 6 8人 进行 调查 发现 , 6 8人
全部进食 了凉菜 , 其 中最为特殊 的是患者陈某 , 于 进餐 5 h后 出现 剧烈 腹痛 、 频繁 呕吐 。
1 . 4 检 测方 法
1 流行病 学 调查 1 . 1 发病 情况
烧、 腹痛、 腹泻 、 恶心 、 呕吐。
该 事件 经 流行 病 学调 查 、 病 原 学 检 查 和 咸 安 区突发公 共卫 生 应 急 专 家 组 讨 论 , 确认 为是 一 起
由变形杆菌引起食物 中毒事件 , 中毒场所 为村 民 陈某家 中, 引起 中毒的餐次为 2 4日中餐 , 中毒人 数为 6 8人 , 引起 中毒 的食 品为 卤鸭颈和水煮 毛 豆, 引起 中毒 的病 源菌 为摩 根 氏菌属 变形 杆菌 。
1 . 3 . 1 现 场情况
本次中毒符合变形杆菌食物 中毒临床特征。 中毒患者起病 急、 潜伏期短 ( 4— 1 5 h之 间) , 发病 时 间集 中 , 进食 凉菜者发病 , 无 年龄 、 性别差 异。

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肉毒梭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英文名称】【标准编号】WS/T 83—1996 【代替编号】【颁布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时间】1997-01-11【实施时间】1997-09-01【内容】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肉毒梭菌食物中毒的诊断标准、判定原则和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肉毒梭菌食物中毒。

2引用标准GB 4789.12—94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肉毒梭菌及肉毒毒素检验GB 14938—94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3诊断标准3.1流行病学特点3.1.1中毒食品多为家庭自制发酵豆谷类制品,其次为肉类和罐头食品。

3.1.2中毒多发生在冬春季。

3.1.3潜伏期一般为1~7d,病死率较高。

3.2临床表现主要症状有:头晕、无力、视力模糊、眼睑下垂、复视、咀嚼无力、张口困难、伸舌困难、咽喉阻塞感、饮水发呛、吞咽困难、呼吸困难、头颈无力、垂头等,患者症状轻重程度和出现范围可有所不同。

3.3实验室诊断3.3.1从中毒食品(或患者粪便、血液)中检出肉毒毒素,并确定其型别。

3.3.2肉毒毒素的检测方法见GB 4789.12。

4判定原则4.1符合本标准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表现。

4.2实验室诊断须从中毒食品中检出肉毒毒素,并确定其型别(如中毒食品未能采到,可采取患者粪便或血液进行检测)。

5处理原则5.1按GB 14938执行。

5.2给予相应型别的肉毒抗毒素治疗。

附加说明:本标准由卫生部卫生监督司提出。

本标准由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宏道。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负责解释。

食源性急性亚硝酸盐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英文名称】【标准编号】WS/T 86—1996 【代替编号】【颁布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时间】1997-01-11【实施时间】1997-09-01【内容】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食源性急性亚硝酸盐中毒的诊断标准、判定原则及处理原则。

食物中毒调查指南

食物中毒调查指南

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指南录入:qiuhong 2011-11-2 人气:2254总则(一)编制目的。

有效预防与控制食物中毒事件,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我省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二)工作原则。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科学规范,反应迅速,统一方法,流调完善。

(三)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卫生部《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程序》、《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GB14938-94、四川省卫生厅《四川省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试行) 》等等。

(四)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我省境内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二、定义:1.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属食源性疾病的范畴,是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者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出现非传染性(不属于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2.食源性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将食源性疾病定义为“凡是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病原体,使人体患感染性或中毒性的疾病,统称为食源性疾病”。

因此,食源性疾病是指由于摄入食物中含有致病因子引起的以急性病理过程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中毒性或感染性的疾病。

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经食物和水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寄生虫病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造成的疾病。

3. 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的区别。

食源性疾病包含了食物中毒的内容,是比食物中毒更广泛的概念,与食物中毒不同之处:有些食源性疾病有人与人之间的传染过程,如甲肝、痢疾;潜伏期较长,如旋毛虫病;不一定出现明显的消化道症状,如部分寄生虫病、甲肝等。

食源性疾病有暴发和散发两种形式,群体性食物中毒属于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形式。

三、食物中毒流行病学特点1.中毒病人在相近的时间内均食用过某种共同的中毒食品,未食用者不发病;2.潜伏期短,发病急骤,短时间内可能有多人同时发病;3.所有中毒病人的临床表现基本类似,病程短;4.停止食用中毒食品后,发病很快停止;5.人与人之间无传染性;6.有一定的季节性。

食物中毒及其快速检验

食物中毒及其快速检验
❖ 食物是传播疾病的媒介 ❖ 引起食源性疾病的病原物是食物中的致
病因子 ❖ 临床特征为急性中毒性或感染性表现
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的特点:
❖ 食源性疾病的发病形式有暴发和散发两种。 ❖ 食源性疾病中的肠道传染病存在人与人之间
的传播。 ❖ 食源性疾病的种类多,潜伏期各有不同。 ❖ 食源性疾病不一定出现明显的消化道症状。
2、对中毒食品控制处理(封存、追回、无害化处理或销 毁) 。
3、对中毒场所采取消毒处理
细菌性食源疾病的处理
❖ 接报 ❖ 卫生学及流行病学现场调查 ❖ 采样 ❖ 检验 ❖ 检验结果判定及报告 ❖ 调查报告
处理基本程序—接报
❖ 首接单位可能是区县疾控中心或区县卫生监 督所
❖ 卫生监督所负责调查处理,疾控检验机构配 合检验
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主要包括:
❖ 食物中毒
❖ 经食物而感染的肠道传染病 ❖ 食源性寄生虫病 ❖ 食物中有毒、有害污染物所引起的中毒
性疾病。
食物中毒(food poisoning)
定义:
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
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
出现的非传染性(不属于传染病)的急性、 亚急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food borne disease)
❖ WHO的定义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 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 病”。
❖ 美国CDC的定义 “食源性疾病是由于食用了受污染的食品或饮料而引 起的疾病”。
❖ 联合国粮农组织强调 “食源性疾病是一组重要的传染病和中毒性疾病”。
对检验结果下结论时,应以事实为依据,客观地作 出结论,不能绝对化。
如结果为阴性,应报告为“按XX方法试验,未检 出xx”,而不能报告为 “无”、“0”等字样。

变形杆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变形杆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变形杆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9—1996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变形杆菌食物中毒的诊断标准、判定原则和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变形杆菌食物中毒。

2 引用标准GB 4789.28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染色法、培养基和试剂GB 14938 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3 诊断标准3.1 流行病学特点:3.1.1 变形杆菌食物中毒在细菌性食物中毒中是较常见的一种,发病季节多在夏秋季节。

3.1.2 引起中毒的食品,主要以动物性食品为主,其次为豆制品和凉拌菜等,由于制作时造成污染而引起食物中毒。

3.1.3 本菌食物中毒潜伏期多数为5~18h。

3.2 临床表现临床特征以上腹部刀绞样痛和急性腹泻为主,有的伴以恶心、呕吐、头疼、发热,体温一般在38~39℃之间,病程较短,一般1~3d可恢复,很少有死亡。

3.3 实验室诊断3.3.1 由中毒食品和患者吐泻物中检出占优势、且生化及血清学型别相同的变形杆菌。

3.3.2 取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中毒后12~15d)的血清,用分离的菌株做血清凝集效价测定,恢复期滴度高于急性期滴度四倍,即有诊断意义。

同时以健康人做为对照,应为阴性。

3.3.3 变形杆菌检验方法见附录A。

4 判定原则4.1 具有本菌的流行病学与临床表现。

4.2 实验室检验的各项指标的检定结果均与变形杆菌的特点相符。

4.3 综合分析上述特点,作出正确判定。

5 处理原则立即停止进食一切可疑中毒食物,根据患者症状及时抢救与对症治疗。

附录A变形杆菌食物中毒检验方法(补充件)A1 增菌培养:固体样品加适量灭菌盐水,均质后吸取混悬液接种于GN肉汤,36士1℃培养24h。

A2 分离平板:接种于伊红美蓝琼脂平板或SS平板,36士1℃培养24h。

A3 伊红美蓝平板和SS琼脂平板,生长菌落无色透明或半透明圆形菌落,普通变形杆菌和奇异变形杆菌在伊红美蓝平板上可呈现片状蔓延生长菌落,挑取菌落接种三糖铁培养基。

精选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规范

精选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规范

(二)中毒食品的分类(五类)
(4)植物性中毒食品,主要有三种:a.将天然含有有毒成分的植物或其加工制品当做食品(如桐油、大麻油、毒蘑菇等);b.在加工过程中未能破坏或除去有毒成分的植物当做食品(如木薯、苦杏仁、四季豆等)c, 在一定条件下,产生了大量的有毒成分的可食的植物性食品(如发芽马铃薯等)。
(三)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和依据
2、食物中毒诊断依据(4)一般无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传染。(5)从中毒食品和中毒病人的生物样品中检出能引起与中毒临床表现一致的病原。(6)未获取足够的实验室诊断资料时,可判定为原因不明食物中毒,必要时可由三名副主任医师以上的食品卫生专家进行评定。
(四)采集样品时应注意的问题
(二)中毒食品的分类(五类)
(1) 细菌性中毒食品:指含有细菌或细菌毒素的食品。(2) 真菌性中毒食品:指被真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品。(3) 动物性中毒食品,主要有二种a.将天然含有有毒成分的动物或动物的某一部分当做食品(如河豚鱼)。b.在一定条件下,产生了大量的有毒成分的可食的动物性食品(如鲐鱼等)。
(一)细菌性食物中毒
1、概念: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指人们摄入含有细菌或细菌毒素的食品而引起的食物中毒。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生与不同区域人群的饮食习惯有密切关系。美国多食肉、蛋和糕点,葡萄球菌食物中毒最多;日本喜食生鱼片,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最多;我国食用畜禽肉、禽蛋类较多,多年来一直以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居首位。
(三)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和依据
1、食物中毒的诊断标准: 主要以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中毒病人的潜伏期、特有的临床表现为依据,并经过必要的实验室诊断确定中毒的病因。
(三)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和依据
2、食物中毒诊断依据(1)中毒病人在相近的时间内均食用过某种共同的可疑中毒食品,未食用者不发病。停止食用该种食品后,发病很快停止。(2)同一起食物中毒病人的临床表现基本相似(3)潜伏期一般较短,病程依致病病原的种类和中毒个体差异而不同。

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

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

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General principles of diagnostic criteria and technical management of food poisoning)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

本标准适用于食物中毒。

2 引用标准GB 4789 食品卫生检验方法(微生物学部分)GB 5009 食品卫生检验方法(理化部分)3 术语3.1 食物中毒 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者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不属于传染病)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3.2 中毒食品 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并引起食物中毒的食品。

3.2.1 细菌性中毒食品:指含有细菌或细菌毒素的食品。

3.2.2 真菌性中毒食品:指被真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品。

3.2.3 动物性中毒食品,主要有二种: a.将天然含有有毒成分的动物或动物的某一部分当做食品; b.在一定条件下,产生了大量的有毒成分的可食的动物性食品(如鲐鱼等)。

3.2.4 植物性中毒食品,主要有三种: a.将天然含有有毒成分的植物或其加工制品当做食品(如桐油、大麻油等); b.在加工过程中未能破坏或除去有毒成分的植物当做食品(如木薯、苦杏仁等); c.在一定条件下,产生了大量的有毒成分的可食的植物性食品(如发芽马铃等)。

3.2.5 化学性中毒食品,主要有四种: a.被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污染的食品; b.指误为食品、食品添加剂、营养强化剂的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 c.添加非食品级的或伪造的或禁止使用的食品添加剂,营养强化剂的食品, 以及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食品; d.营养素发生化学变化的食品(如油脂酸败)。

4 诊断标准总则4.1 食物中毒诊断标准总则 食物中毒诊断标准主要以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及病人的潜伏期和中毒的特有表现为依据,实验室诊断是为了确定中毒的病因而进行的。

4.1.1 中毒病人在相近的时间内均食用过某种共同的中毒食品,未食用者不中毒。

食物中毒诊断标准

食物中毒诊断标准

食物中毒诊断标准
食物中毒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临床症状:食物中毒通常会出现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还可能伴有发热、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

2. 发病时间和暴露史:食物中毒的发病时间一般在食用有问题食品后6-24小时内,但有些病原体可能会延迟几天才出现症状。

同时,患者是否与可疑食品或饮水有直接接触也是诊断食物中毒的重要线索。

3. 相关实验室检查:通过对临床样本(如呕吐物、粪便)进行实验室检查,可检测食物中是否存在特定的病原体、毒素或其代谢产物。

例如,可以通过培养细菌、病毒或真菌的方法来确定具体的病原体。

4. 流行病学调查:通过对患者的流行病学史进行调查,了解患者是否与其他患者共同食用了同一批受污染的食品,或者是否有其他与食物中毒有关的暴露因素。

综合上述几个方面的信息,可以判断患者是否患有食物中毒。

在诊断食物中毒时,还需要与其他类似疾病进行鉴别,如肠道感染、食物过敏等。

因此,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是非常重要的。

变形杆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变形杆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变形杆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 S T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变形杆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 S/T9—1996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变形杆菌食物中毒的诊断标准、判定原则和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变形杆菌食物中毒。

2 引用标准GB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染色法、培养基和试剂GB 14938 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3 诊断标准流行病学特点:变形杆菌食物中毒在细菌性食物中毒中是较常见的一种,发病季节多在夏秋季节。

引起中毒的食品,主要以动物性食品为主,其次为豆制品和凉拌菜等,由于制作时造成污染而引起食物中毒。

本菌食物中毒潜伏期多数为5~18h。

临床表现临床特征以上腹部刀绞样痛和急性腹泻为主,有的伴以恶心、呕吐、头疼、发热,体温一般在38~39℃之间,病程较短,一般1~3d可恢复,很少有死亡。

实验室诊断由中毒食品和患者吐泻物中检出占优势、且生化及血清学型别相同的变形杆菌。

取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中毒后12~15d)的血清,用分离的菌株做血清凝集效价测定,恢复期滴度高于急性期滴度四倍,即有诊断意义。

同时以健康人做为对照,应为阴性。

变形杆菌检验方法见附录A。

4 判定原则具有本菌的流行病学与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验的各项指标的检定结果均与变形杆菌的特点相符。

综合分析上述特点,作出正确判定。

5 处理原则立即停止进食一切可疑中毒食物,根据患者症状及时抢救与对症治疗。

附录A变形杆菌食物中毒检验方法(补充件)A1 增菌培养:固体样品加适量灭菌盐水,均质后吸取混悬液接种于GN肉汤,36士1℃培养24h。

A2 分离平板:接种于伊红美蓝琼脂平板或SS平板,36士1℃培养24h。

A3 伊红美蓝平板和SS琼脂平板,生长菌落无色透明或半透明圆形菌落,普通变形杆菌和奇异变形杆菌在伊红美蓝平板上可呈现片状蔓延生长菌落,挑取菌落接种三糖铁培养基。

沙门氏菌和变形杆菌食物中毒的鉴别要点

沙门氏菌和变形杆菌食物中毒的鉴别要点

沙门氏菌和变形杆菌食物中毒的鉴别要点沙门氏菌和变形杆菌都是常见的食源性病原体,它们都可以通过食物传播,导致食物中毒。

以下是这两种病原体食物中毒的鉴别要点:
潜伏期: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的潜伏期通常为4至24小时,而变形杆菌食物中毒的潜伏期通常为30至120分钟。

症状: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的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等,而变形杆菌食物中毒的症状主要包括头痛、皮肤潮红、醉酒状、荨麻疹样过敏反应等。

严重程度:沙门氏菌食物中毒通常比较严重,可以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休克等,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而变形杆菌食物中毒通常较轻,但有些人可能会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并发症: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的并发症主要包括肠出血、肠穿孔等,而变形杆菌食物中毒的并发症主要包括肺炎、心脏疾病等。

诊断和治疗:对于沙门氏菌和变形杆菌的食物中毒,诊断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测,而治疗主要是通过使用抗生素和补液等支持治疗。

总之,沙门氏菌和变形杆菌的食物中毒虽然都是严重的疾病,但它们的潜伏期、症状、严重程度、并发症和诊断治疗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

如果出现食物中毒症状,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的治疗。

食物中毒诊断与鉴别诊断

食物中毒诊断与鉴别诊断

图3: 同源暴露与持续传播发病曲线
图4: 同源多次发生持续发病曲线
(4)、非同源暴露
发病曲线呈缓慢,渐次上升的特点,多见 于某些以连锁传播方式爆发流行的疾病。 (图5)
图5: 非同源暴露发病曲线
3、食物中毒的确定应尽可能有实验室资料:
从不同病人和中毒食品中检出相同的病原, 但由于报告的延误可造成采样不及时或采 不到剩余中毒食品或者病人已用过药,或 其他原因未能得到检验资料的阳性结果, 通过流行病病学的分析,可判定为原因不 明的食物中毒。
WS/T 13-1996沙门氏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WS/T80-1996葡萄球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WS/T81-1996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WS/T82-1996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WS/T83-1996肉毒梭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WS/T84-1996大麻油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WS/T85-1996食源性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
1、与进食的关系:中毒病人在相近的时间 内均食用过某种中毒食品,未食用者不发 病,发病者均是食用者,停止食用该种中 毒食品后,发病很快停止。
2、食物中毒特征性的临床表现:
发病急剧,潜伏期短,病程亦较短,同一 起食物中毒的病人在很短的时间内同时发 病,很快形成发病高峰、相同的潜伏期, 并且临床表现基本相似(或相同),一般 无人与人之间直接传染,其发病曲线没有 尾峰。
(1)、单纯同源暴发
如果是一次性暴露,且病例不能通过人与 人传播,则流行曲线是单峰型,发病曲线 表现为急剧地上升,很快达到高峰,然后 迅速下降。一般下降速率稍慢于上升曲线。 曲线上升的起始点至下降最低点之间的间 隔时间在该疾病常见发病潜期的持续时间 范围内,病例发生集中在最长和最短潜伏期 内.大多数食源性疾病表现为这种曲线特征。 (图1)

一起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一起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一起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摘要] 目的调查食物中毒的原因及危险因素,提出针对性措施。

方法通过现场卫生学调查及描述流行病学分析,建立可疑病因假设;采用电话问卷调查,通过回顾性队列研究验证假设。

采集样品进行细菌培养检测。

结果发病时间分布呈点源传播模式,潜伏期4.5~19h。

电话调查33人,其中病例22人,罹患率67%。

队列分析显示:山椒木耳及凉拌耳片RR=2.8,95%CI =1.1~7.2。

3例病例肛拭、3份生熟砧板刮取物及4份食品等12份样品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阳性,1名病例肛拭、3份生熟砧板刮取物及2份食品中检出变形杆菌阳性。

结论排除变形杆菌致病因素,这是1起由副溶血性弧菌经交叉污染引起的食物中毒。

2012-06-27凌晨4时许,成都市新都区疾控中心接到辖区内某卫生院报告1起疑似食物中毒事件;随后,邻近青羊区、金牛区、成华区疾控中心陆续报告有在新都区同一酒楼就餐疑似食物中毒患者发现,累计报告发病66人,无重症,无死亡病例。

为查找引起食物中毒的危险因素,新都区疾控中心组织工作人员,按照现场流行病学处置技术和方法进行了调查。

1材料与方法1.1病例定义2012-06-26,在新都区某酒楼参加中午和/或晚餐就餐的人员中,72h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任何两项症状者。

1.2调查方式设计调查表,根据酒宴主人提供的客人名单及电话,逐个拨打电话,调查基本信息、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共同就餐史。

1.3实验室检测病例及服务员肛拭、手拭样品,砧板刮取物样品及剩余食品进行霍乱弧菌、沙门菌、志贺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培养。

1.4统计分析Epidata 3.1双录入,一致性检验;Spss 18.0队列分析,检验水准α= 0.05。

2结果2.1基本情况6月26日中午及晚上,新都区某酒楼共计接待5批人员就餐,具体为:LFC 婚宴12桌,TL乔迁14桌,LJH朋友宴6桌,WXJ乔迁宴5桌,LXW生日宴5桌,共计42桌,计420人。

食物中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

食物中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

食物中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

本标准适用于食物中毒。

2 引用标准
GB 4789 食品卫生检验方法(微生物学部分)
GB 5009 食品卫生检验方法(理化部分)
3 术语
3.1 食物中毒
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者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不属于传染病)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3.2 中毒食品
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并引起食物中毒的食品。

3.2.1 细菌性中毒食品:指含有细菌或细菌毒素的食品。

3.2.2 真菌性中毒食品:指被真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品。

3.2.3 动物性中毒食品,主要有二种:
a.将天然含有有毒成分的动物或动物的某一部分当做食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形杆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9—1996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变形杆菌食物中毒的诊断标准、判定原则和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变形杆菌食物中毒。

2 引用标准
GB 4789.28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染色法、培养基和试剂
GB 14938 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
3 诊断标准
3.1 流行病学特点:
3.1.1 变形杆菌食物中毒在细菌性食物中毒中是较常见的一种,发病季节多在夏秋季节。

3.1.2 引起中毒的食品,主要以动物性食品为主,其次为豆制品和凉拌菜等,由于制作时造成污染而引起
食物中毒。

3.1.3 本菌食物中毒潜伏期多数为5~18h。

3.2 临床表现
临床特征以上腹部刀绞样痛和急性腹泻为主,有的伴以恶心、呕吐、头疼、发热,体温一般在38~39℃之间,病程较短,一般1~3d可恢复,很少有死亡。

3.3 实验室诊断
3.3.1 由中毒食品和患者吐泻物中检出占优势、且生化及血清学型别相同的变形杆菌。

3.3.2 取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中毒后12~15d)的血清,用分离的菌株做血清凝集效价测定,恢复期滴度高于急性期滴度四倍,即有诊断意义。

同时以健康人做为对照,应为阴性。

3.3.3 变形杆菌检验方法见附录A。

4 判定原则
4.1 具有本菌的流行病学与临床表现。

4.2 实验室检验的各项指标的检定结果均与变形杆菌的特点相符。

4.3 综合分析上述特点,作出正确判定。

5 处理原则
立即停止进食一切可疑中毒食物,根据患者症状及时抢救与对症治疗。

附录A
变形杆菌食物中毒检验方法
(补充件)
A1 增菌培养:固体样品加适量灭菌盐水,均质后吸取混悬液接种于GN肉汤,36士1℃培养24h。

A2 分离平板:接种于伊红美蓝琼脂平板或SS平板,36士1℃培养24h。

A3 伊红美蓝平板和SS琼脂平板,生长菌落无色透明或半透明圆形菌落,普通变形杆菌和奇异变形杆菌
在伊红美蓝平板上可呈现片状蔓延生长菌落,挑取菌落接种三糖铁培养基。

A4 生化试验:三糖铁培养基,乳糖阴性,葡萄糖产酸产气或只产酸不产气,硫化氢阳性或阴性。

尿素和
苯丙氨酸酶阳性,可进行生化试验,其鉴别见表A1、表A2、表A3、表A4。

表A1 变形杆菌属、普罗菲登斯菌属、摩根氏菌属鉴别表
表A2 变形杆菌属四个生化群的鉴别
表A3 摩根氏菌属两个生化群的鉴别
表A4 普罗菲登斯菌属四个生化群的鉴别
A5 血清学凝集分型试验:普通变形杆菌和奇异变形杆菌O抗原为49个,H抗原为19个,见表A5。

表A5 普通和奇异变形杆菌简化抗原表
A6 患者血清效价测定:
A6.1 取患者急性期(发病后2~3d)和恢复期血清(12~15d)进行血清效价测定,同时取健康人血清做为
对照。

A6.1.1 稀释血清:以生理盐水稀释血清,1:4,1:8倍比稀释到1:640,每管0.5mL,同时做一盐
水对照,每个血清稀释两列。

A6.1.2 将不同样品中分离出的菌株,接种营养琼脂斜面36℃士1℃培养18~24h,用盐水洗下,制成H 和O抗原,H抗原在菌液中加入0.2%甲醛,O抗原系将浓菌加入等量的95%酒精,于36℃±1℃过夜,两种抗原分别经离心沉淀,弃去上清液,其沉淀物用盐水稀释成含10亿菌/mL。

A6.1.3 在每管0.5mL的稀释血清中一列加H抗原,一列加入O抗原,各加0.5mL,振荡摇匀,置36℃±1℃18~24h,观察结果。

A6.1.4 凝集反应呈“++”的最后一管,为其效价滴度。

A7 交互吸收试验:取不同样品中分离的菌株,进行交互吸收试验。

A7.1 抗原制备:将菌株接种营养琼脂36℃±1℃18~24h,用生理盐水洗下菌苔,制成含菌量为100亿/mL~2000亿/mL,按0.5%的浓度加入甲醛,杀菌,置36℃±1℃18~24h。

A7.2 免疫血清制备:选择体重2kg左右的健康家兔,从耳静脉接种上述抗原,第一次 2.5亿个菌,第二次5亿个菌,第三次10亿个菌,第四次20亿个菌体,每次间隔5d,在最后一次7~10d从耳静脉取血做效价测定,一般效价在1∶6400以上,即可从颈动脉或心脏取血。

A7.3 交互吸收:
A7.3.1 吸收菌制备:将菌株接种于克氏瓶中营养琼脂,置36℃±1℃培养24h,用少许盐水洗下,制成浓厚菌液,每毫升含500亿菌体。

加入2%甲醛,于36℃±1℃2~3d杀菌,经做无菌试验合格后使用。

A7.3.2 吸收试验:血清用1∶10000硫柳汞的生理盐水稀释成1∶5或1∶10,每毫升血清中加入吸收菌0.2~0.8g,振摇混匀,置36℃±1℃3h,并经常摇动,离心沉淀,分出血清与制备免疫血清的抗原细
菌做玻片凝集试验,如还有凝集,继续吸收,直至无凝集。

再与吸收菌做凝集试验,如不凝集证实为同一
型别,反之则认为不是同一型别的变形杆菌。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卫生部卫生监督司提出。

本标准由北京市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以贤。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负责解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