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语文第十册《围魏救赵》word导学案
围魏救赵教案教学设计
一、感知课题 读课题,从课题中你知道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读通课文,初步感知 1. 课文究竟写了一件什么事?请大家通读课文,注意遇到生字或难读的字多读 几遍。 3. 出示全文的生字新词,开火车诵读,并把生词所在的句子读一读。 4. 分小组分读课文。注意在评价中正音。 5. 读完全文,结合课后 2 题理清脉络。 6. 指导生字书写。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第 1 部分 1. 读一读,事情的起因是什么? 2. 魏国军队怎么样?在文中勾画出相关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 3. 为什么在这种状况下,齐王还要去救赵国?(适当地引入“唇亡齿寒”的故 事) 4. 读课文。 第 2 部分 1. 分角色读田忌、孙膑的对话。从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2. 出示课后句子,理解孙膑计谋的绝妙之处。 3. 读孙膑的话,从中你看出孙膑是个怎样的人? 第 3 部分 1. 孙膑是怎样安排的?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 读文,魏军的心里有哪些变化? 3. 从孙膑的安排中你体会到什么? 第 4 部分 1. 事情的结果怎样?读最后一部分。 2. 为什么孙膑要选择桂陵这个地方与魏军交战? 3. 魏军当时是什么状况? 4. 读最后一部分,你想对孙膑说什么? 四、讲述故事,拓展升华 1. 读全文,再次梳理课文脉络。 2. 小组内讲故事。 3. 指名在全班讲故事,交流评议。 4. 拓展推荐:充满智慧的历史故事有很多,如《弦高犒师》 《宰相甘罗》等。☆ 军事家孙膑 他是孙武的后人, 生于齐国阿、 鄄之间(今山东省阳谷县阿城镇、 鄄城县北一带)。 因其受过膑刑(剔去膝盖骨) ,故名孙膑。孙膑是中国历史上卓越的军事家、军 事理论家。孙膑在战术上因势利导,制造假象,用围魏救赵、避实就虚、减灶示 敌等谋略使敌产生错误判断而自动就范, 在中国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特 别是其创造的“围魏救赵”的战法, 为历代兵家所借鉴。 著有《孙膑兵法》 传世。 ☆孙膑与庞涓 孙膑与庞涓本是要好的师兄弟, 都跟随鬼谷先生学习兵法。 庞涓求取功名富贵心
西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围魏救赵》教案
西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围魏救赵》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并把握《围魏救赵》的主要内容;2.能够掌握几种修辞手法的应用,如比喻、拟人、排比等;3.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提高其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内容1.《围魏救赵》文本阅读;2.基本语言技能的应用;3.写作技巧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1.掌握文本的正文和主要情节;2.熟练掌握几种修辞手法的应用;3.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小说创作。
教学过程预习阶段1.教师介绍《围魏救赵》的背景、作者及内容简介;2.学生预习、阅读《围魏救赵》的主要故事情节,并回答下列问题:–故事发生在哪个时期,故事中所提到的人物都有哪些;–故事情节的主要发展过程及人物间的关系;–故事的结局。
课堂主要环节1.教师在黑板上列出平仄押韵、比喻、拟人和排比等文学修辞手法的基本知识点,讲解并举例说明每一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及在《围魏救赵》中的应用;2.教师让学生回顾故事情节,分析其中不同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进行拟人修辞训练,并让学生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构成一篇以《围魏救赵》为素材的小故事;3.让学生阅读《围魏救赵》的结尾段落,引导学生理解并分析文章的出奇制胜之道,让学生用排比的形式,写出自己的议论。
练习阶段1.让学生就课堂所学知识,撰写小说;–要求:根据《围魏救赵》这篇文章内容和意蕴,以及知识点里所提到的文学修辞手法,撰写相关故事,体现自己的个性和想象力。
2.让学生进行比赛,评出最优秀的小说和排比,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
教学评价1.通过小说教学,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2.通过修辞手法的运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示范文学修辞,提高学生文学修辞的能力;3.通过课堂讨论和小说比赛的方式,增强了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
参考文献1.《围魏救赵》2.《西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本。
围魏救赵课堂的教案设计
围魏救赵课堂的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通过介绍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围魏救赵战役的发生原因和时代背景。
1.2 课题引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围魏救赵?为什么这场战役会成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佳话?第二章:战役概述2.1 战役背景详细讲解围魏救赵战役的前因后果,让学生了解战役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2.2 战役过程分析战役中的关键事件,如孙膑的计谋、赵国的困境等,让学生了解战役的精彩过程。
第三章:人物介绍3.1 主要人物介绍围魏救赵战役中的主要人物,如孙膑、庞涓、魏惠王等,让学生了解这些历史人物的形象和贡献。
3.2 人物分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军事才能等,让学生评价人物的价值和影响。
第四章:战役意义4.1 历史意义阐述围魏救赵战役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地位和意义,让学生了解这场战役的重要性。
4.2 现实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围魏救赵战役对现实生活的启示,如智谋、团结等,让学生学会运用历史智慧。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2 拓展思考提出与围魏救赵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后思考和自主学习。
第六章:战争策略分析6.1 孙子兵法介绍《孙子兵法》中与围魏救赵相关的战略思想,如“兵不厌诈”、“知己知彼”等,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军事理论。
6.2 战役策略分析分析围魏救赵战役中双方的战略、战术,让学生了解战役中各种策略的应用和效果。
第七章:历史评价7.1 古代评价介绍古代对围魏救赵战役的评价,如史书、文献中的记载,让学生了解古代对这场战役的看法。
7.2 现代评价分析现代对围魏救赵战役的研究和评价,让学生了解学术界对这场战役的见解。
第八章:文化传承8.1 民间传说介绍围魏救赵战役在民间的传说和故事,让学生了解这场战役在民间的影响力。
8.2 文艺作品分析围魏救赵战役在文学、戏剧、影视等文艺作品中的表现,让学生了解这场战役在文化艺术领域的传承。
第九章:互动环节9.1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围魏救赵战役中的不同角色,如孙膑、庞涓等,增强学生对战役的理解。
西师版五年级语文下第30课《围魏救赵》教案教学反思板书设计优秀教案
《围魏救赵》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孙膑“围魏救赵”的计谋。
(3)学会本课的生字词,会用“巧妙”“智谋”等词语造句。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孙膑的计谋。
(2)学会用联系上下文、查阅资料等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树立勇敢、智慧、团结合作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孙膑“围魏救赵”的计谋,体会其勇敢、智慧的品质。
2.教学难点:分析孙膑如何运用智谋,成功地实现了“围魏救赵”的目标。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围魏救赵》,引导学生齐读课题。
(2)简介赵国、魏国及孙膑。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学生分享初读感受,交流对课文的理解。
3.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关注孙膑的智谋,讨论其如何实现“围魏救赵”的目标。
(2)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代表进行汇报。
4.分析课文(1)分析孙膑的智谋:围魏救赵的计谋是如何产生的?如何实施的?(2)分析孙膑的品质:勇敢、智慧、团结合作。
5.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学习孙膑的勇敢、智慧、团结合作的精神。
6.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体会孙膑的智谋。
(2)用“巧妙”“智谋”等词语造句。
(3)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孙膑的故事。
四、教学反思1.课堂氛围:本节课课堂氛围活跃,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对孙膑的智谋和品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教学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讨论中理解课文,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3.教学效果:学生对孙膑的智谋和品质有了深刻认识,能够联系实际,树立勇敢、智慧、团结合作的品质。
4.需要改进的地方:在分析课文时,部分学生可能对孙膑的计谋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
五、板书设计课题:围魏救赵1.孙膑智谋:围魏救赵a.计谋产生b.计谋实施2.孙膑品质:勇敢、智慧、团结合作3.作业布置:熟读课文,用词语造句,查阅资料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围魏救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孙膑的智谋和品质有了深刻的认识。
西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八单元 30 围魏救赵》教案_18
《围魏救赵》教案教材分析:《围魏救赵》是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战国时期,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助。
齐威王命田忌、孙膑率大军出征解救赵国。
孙膑因势利导,避实就虚,一方面派兵佯攻襄陵,一方面直逼魏国都城,并在桂陵设下埋伏以逸待劳,最后大败魏军,解救了赵国。
表现了孙膑善于观察分析,有过人的才智。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
3、领悟故事中蕴含的道理:遇事要沉着冷静,并开动脑筋,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1.把握故事内容,弄清文章的线索。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孙膑的聪明才智。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读板块1、“三十六计”导入,激发阅读欲望。
师:同学们,听说过三十六计吗?三十六计可是兵法奇书。
其中三十六计中的第二计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围魏救赵”。
齐读课题。
生:围魏救赵。
师:“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
”在自学中你发现了哪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是谁为什么围魏救赵,他们又是怎样围魏救赵,围魏救赵的结果如何?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今天的阅读之旅吧!二、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一)探究一:故事起因1.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怎样的?战国时期,魏国和赵国之间隔着一条漳河,魏国强大,赵国弱小,魏国早就想吞并赵国。
2.魏国军队怎么样?在文中划出有关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魏国将领庞涓率领八万精兵出征赵国,一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很快就直抵赵国都城邯郸,把一个小小的邯郸城围得严严实实。
所向披靡、势如破竹、严严实实这几个词,一方面说明魏国的强大,庞涓率领的军队在攻打赵国时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另一方面说明面对强大的敌人,齐国救赵国是不容易的。
3.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齐王还要去救赵国?齐国担心赵国灭亡后,魏国乘胜追击,将战火烧到齐国。
为了自己的安全,齐国决定出兵。
两国互相依靠,有着唇亡齿寒的厉害关系。
过渡:在强大的魏国军队面前,齐国最终决定出兵,到底战斗结果怎么样呢?让我们迅速浏览最后一段,说一说。
《围魏救赵》教案之一
《围魏救赵》教案之一教学目标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语。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复述课文中进一步积累语言。
2.理解课文内容。
联系上下文体会词句意思,感受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了解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
3.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概括有关内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体会词句意思,感受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孙膑的资料,了解有关孙膑的故事。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1.通过预习,你能正确认读课文中的词语吗?多种形式检查认读文中的词语。
(围魏救赵、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危在旦夕、胸有成竹、乘虚而入、以逸待劳、稳操胜券、心服口服、惊慌失措、日夜兼程、人心惶惶、天罗地网、精疲力竭、措手不及、丢盔弃甲、溃不成军、落荒而逃)2.老师示范说一个这样的句子。
(一支拥有八万精兵的军队由进攻时一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到最后被打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这一切就发生在“围魏救赵”这个故事里。
)相机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词语说一句与课文有关的话,帮助对词语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试着简要介绍课文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根据课后第二题的提示,试着把课文分成四个部分,并把括号中的内容补充完整。
第一部分:赵国被围,向齐国求救(1~2段)。
第二部分:田、孙商议,直取大梁(3~8段)。
第三部分:佯攻襄陵,围魏救赵(9~12段)。
第四部分:孙膑设伏,齐军大胜(13~14段)。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一)学习第一部分(抓重点词读出文字背后的信息)。
1.读一读,说说事情的起因是什么?2.魏国军队怎样?在文中勾画出相应的词句。
说说自己的理解。
为了体现魏国军队强大,课文用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1)“所向披靡,势如破竹”直接写出了魏国军队的强大。
庞涓率领的军队在攻打赵国时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西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围魏救赵
西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围魏救赵教学目标1.了解“围魏救赵”的故事背景及历史背景;2.掌握“围魏救赵”的基本情节;3.学习“围魏救赵”中所涉及的成语和词语;4.加深对中国古代军事战争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1.了解“围魏救赵”的故事背景及历史背景;2.掌握“围魏救赵”的基本情节。
教学难点1.学习“围魏救赵”中所涉及的成语和词语;2.加深对中国古代军事战争的认识。
教学准备教案、课本、录音机、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围魏救赵”的背景:“围魏救赵”是中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故事,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它发生在公元前245年至241年的赵国、魏国和秦国之间的战争中。
主体部分(30分钟)1.讲解故事情节让学生进行阅读,在阅读中了解故事情节。
同时,教师可以适当加入一些互动环节,让学生更加活跃地参与其中。
在讲解故事情节的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思考一些问题,如为什么“围魏救赵”会成为一个著名的故事,这个故事中体现了哪些精神和思想等。
2.学习成语和词语通过“围魏救赵”,学习其中所涉及的成语和词语,并进行相应的解释和讲解。
如:“精忠报国”、“志愿”、“周旋”、“背水一战”等。
巩固练习(15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相应的练习内容,如笔画练习、理解题等。
可以采用游戏的形式,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可以总结一下本次课的教学内容和重点,并强调学生们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点和技能。
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总结、讲解一下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反思本次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互动环节的设置,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确保学生能够在自己的思考中理解知识。
在课堂小结环节中,教师也充分总结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以及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让学生在反思中更好地加深了对本课知识的理解。
让孩子了解古代战争——小学语文教案《围魏救赵》
让孩子了解古代战争——小学语文教案《围魏救赵》。
《围魏救赵》正是一部让孩子们了解古代战争的优秀读物。
这部作品描绘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一次伟大国战。
这场战争发生在公元前340 年,赵国和魏国之间的战争已经进行了多年,魏国的力量渐渐增强,赵国的领土日益缩小。
在这个时候,赵国的将领韩信设计一场围魏救赵的计策,最终导致了魏国在楚国的支援下被赵国擒获魏王,成功地挽回了赵国的危局。
通过阅读《围魏救赵》,孩子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战争的规模浩大、过程复杂。
在一场古代战争中,需要有战略家的智慧、将领的勇气、士兵的不屈和家国的爱。
这是我们要让孩子认识到的现实。
同时,我们也应该让孩子知道,战争是残酷的。
在古代战争中,无数的家庭和人命在战争中消失殆尽。
我们要让孩子认识到,和平是多么的宝贵和珍贵,珍爱和平,就是珍爱我们这个国家和我们这个民族。
通过阅读《围魏救赵》,我们可以让孩子们认识到,每个人都有做大事的机会,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国家和民族的骄傲。
韩信、孙膑、张良、刘邦等人都是春秋战国时期最伟大的人物之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出彩时刻。
我们要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自己的英雄,把握机会,矢志勇进,就能挽救家国,从而成就伟大。
如今是和平年代,我们的孩子长大的环境也很和平,让孩子们认识到战争中的残酷和伟大,不仅可以历史知识更全面的学习和掌握,同时也可以培养孩子健康向上、有责任感的品质。
那么,在家长和教育者看来,《围魏救赵》是营造一个有利的环境,让孩子迎接未来的成功之路的最佳途径。
无数的希望就在我们的孩子身上,我们应该让他们成为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
西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围魏救赵
西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围魏救赵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1 了解古代围魏救赵的历史事件。
1.2 理解“围魏救赵”这个典故的含义。
1.3 读懂文学作品《围魏救赵》。
2.能力目标2.1 掌握词语:“国事,典故,士兵,奔波,首尾,绞杀,毒手”。
2.2 能够正确理解故事中的人物行为和情节,进行客观评价和判断。
2.3 能够用简短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3.情感目标3.1 培养学生对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2 通过故事的阅读,感受团结的力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1 理解“围魏救赵”典故的内涵。
1.2 能够读懂文学作品《围魏救赵》。
2.教学难点2.1 掌握人物之间复杂的关系。
2.2 分清文学作品中的虚实之分。
三、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1.教学方式1.1 课堂讲授法,通过讲述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情节和含义。
1.2 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团队协作,帮助学生思考问题并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2.教学方法2.1 观察法,通过观察图像和影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的情节。
2.2 引导发现法,通过提问,帮助学生发现故事中的关键点和难点。
四、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1.1 教师准备有关围魏救赵的资料,如图片、影像、文章等。
1.2 准备一些关于《围魏救赵》的问题,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故事的情节和含义。
1.3 确定小组,让学生进行团队协作学习。
2.导入2.1 让学生观看图片和影像,了解围魏救赵的历史背景。
2.2 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围魏救赵这个典故的理解。
3.讲授3.1 讲授整个故事,分析人物关系及其行为,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故事的情节。
3.2 客观评价文学作品,并进行总结。
4.讨论4.1 分组讨论,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思考故事中出现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
4.2 教师给予指导,让学生探寻问题根源,发现故事中的“玄机”。
5.总结5.1 整理讨论中得出的结论,学生可以在讨论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和完善。
西师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30围魏救赵导学案
平滩镇白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导学案”年级:五年级主备课:黄晓红执教者:审核:课题围魏救赵(第 1 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课文第一部分,了解故事的起因。
2.过程与方法:(1)、激趣导入。
(2)听写生字词,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生字词。
(3)、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故事的起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重点难点解析重点:掌握生字词。
难点:把握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线索课前准备1、学生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词。
2、中国古代兵法;三十六计。
学案导案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我知道中国古代兵法有《孙子兵法》、《孙膑兵法》、《三十六计》、《太公兵法》、《吴子》等。
2、我知道三十六计有:胜战计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敌战计无中生有暗渡陈仓隔岸观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顺手牵羊攻战计打草惊蛇借尸还魂调虎离山欲擒故纵抛砖引玉擒贼擒王混战计釜底抽薪混水摸鱼金蝉脱壳关门捉贼远交近攻假道伐虢并战计偷梁换柱指桑骂槐假痴不颠上屋抽梯树上开花反客为主败战计美人计空城计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走为上计3、我能根据课题质疑:是谁围魏救赵?他们又是怎样围魏救赵的?围魏救赵的结果如何?……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有诗词歌赋、武有兵法韬略。
关于中国古代兵法,你有哪些了解?2、咱们班同学知识真是丰富,刚才有同学提到“三十六计”,在三十六种计谋中,你知道哪几种呢?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计——围魏救赵。
(板书课题,全班齐读课题,读后质疑)4、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这个精彩的故事,去了解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恩恩怨怨,去感受大军事家孙膑的智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我能读课文,勾出本文生字词,四字词多读几遍。
2、我能行。
我能正确书写本课的生字,并能与同学交流易错的生字。
1、自由读全文,勾出本文生字词,四字词多读几遍。
2、检查学生课前自学生字情况。
围魏救赵---
六年级语文学科下册导学案设计课题围魏救赵课型自主预习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初读课文,学习本课的新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自读课文,自学新词,感悟主要内容,边读边体会人物的品质。
学习重、难点:了解主要内容;能初步体会到人物的品质。
教法、学法:引导自学、班级交流。
教学准备:通案个案一导入新课二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围魏救赵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相当精彩的一种智谋,它的精彩之处在于,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以表面看来舍近求远的方法,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从而取得一招致胜的神奇效果。
出自《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成语】:围魏救赵【拼音】: wéi wèi jiù zhào【解释】: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
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成语故事】:事件《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是讲战国时期齐国与魏国的桂陵之战。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欲释失中山的旧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
这中山原本是东周时期魏国北邻的小国被魏国收服,后来赵国乘魏国国丧伺机将中山强占了,魏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若直打赵国都城邯郸,既解旧恨又一举双得。
魏王从之,欣欣然似霸业从此开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
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
这孙膑曾与庞涓同学,对用兵之法谙熟精通。
魏王用重金将他聘得,当时庞涓也正事奉魏国。
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其贤于己,遂以毒刑将孙膑致残,断孙两足并在他脸上刺字,企图使孙不能行走,又羞于见人。
后来孙膑装疯,幸得齐使者救助,逃到齐国。
这是一段关于庞涓与孙膑的旧事。
且说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时,田忌想直逼赵国邯郸,孙膑制止说:"解乱丝结绳,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争斗,不能参与搏击,平息纠纷要抓住要害,乘虚取势,双方因受到制约才能自然分开。
【309教育网优选】西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围魏救赵》教案教学设计
《围魏救赵》教学设计威王命田忌、孙膑率大军出征解救赵国。
孙膑因势利导,避实就虚,一方面派兵佯攻襄陵,一方面直逼魏国都城,并在桂陵设下埋伏以逸待劳,最后大败魏军,解救了赵国。
故事分四个部分:①赵国被围,向齐国求救。
②田、孙商议,直取大梁。
③佯攻襄陵,围魏救赵。
④孙膑设伏,齐军大胜。
故事赞扬了孙膑足智多谋,善于分析。
【知识与能力目标】1、自主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并能正确、工整、美观地书写。
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词句意思,感受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老师的设疑和学生的相互讨论来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中蕴涵的深刻道理。
2、通过学生复述故事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
领悟故事中蕴含的道理;遇事要冷静,并要开动脑筋,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体会词句意思,感受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孙膑的资料。
老师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师:同学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文有诗词歌赋、武有兵法韬略。
“三十六计”相信同学们并不陌生,在三十六种计谋中,你知道哪几种呢?出示:“三十六计”古语,原为虚指,极言计策之多。
后人予以附会,凑为三十六实数。
……2、今天的《围魏救赵》涉及的人物有哪些呢?出示图片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自由的朗读课文,遇到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课文究竟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战国时期,魏国攻打赵国,一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很快就直抵赵国都城邯郸,把一个小小的邯郸围得严严实实。
齐威王派田忌和孙膑去救赵国,孙膑胸有成竹,派兵乘虚而入,直取大梁,结果稳操胜券,把魏军打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
围魏救赵取得成功。
西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十册):《围魏救赵》教案
西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十册):《围魏救赵》教课设计教课目的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语。
能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并在复述课文中进一步累积语言。
2.理解课文内容。
联系上下文领会词句意思,感觉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认识孙膑擅长剖析、因势利导的聪慧才华。
3.能按事情的发展次序归纳有关内容。
教课要点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孙膑擅长剖析、因势利导的聪慧才华。
教课难点联系上下文领会词句意思,感觉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课准备收集有关孙膑的资料,认识有关孙膑的故事。
教课时间2课时。
教课过程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1.经过预习,你能正确认读课文中的词语吗?多种形式检查认读文中的词语。
(围魏救赵、势不可当、长驱直入、危在朝夕、胸中有数、乘虚而入、用逸待劳、胜券在握、心悦诚服、慌张失措、昼夜兼程、惶惶不安、网罗密布、精疲力竭、猝不及防、丢盔弃甲、溃不可军、一败涂地)2.老师示范说一个这样的句子。
( 一支拥有八万精兵的军队由攻击时一路势不可当、长驱直入到最后被打得落荒而逃、溃不可军,这全部就发生在“围魏救赵”这个故事里。
)相机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选择此中的一个或几个词语说一句与课文有关的话,帮助对词语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试着简要介绍课文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依据课后第二题的提示,试着把课文分红四个部分,并把括号中的内容增补完好。
第一部分:赵国被围,向齐国求救(1~2 段 )。
第二部分:田、孙商讨,直取大梁(3~8 段 )。
第三部分:佯攻襄陵,围魏救赵(9~12 段 )。
第四部分:孙膑设伏,齐军大胜(13~14 段 )。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一 )学习第一部分(抓要点词读出文字背后的信息) 。
1.读一读,谈谈事情的因由是什么?2.魏国军队如何?在文中勾勒出相应的词句。
谈谈自己的理解。
为了表现魏国军队强盛,课文用了直接描绘和间接描绘。
(1)所“向披靡,长驱直入”直接写出了魏国军队的强盛。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0.围魏救赵 课文讲解l 西师大版
30围魏救赵1 战国时期,魏国和赵国之间隔着一条漳(zhāng)河,魏国强大,赵国弱小,魏国早就想吞并赵国。
[句导读:开篇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两同的同力悬殊,为下文作好铺垫。
]这一年,魏国将军庞涓率领八万精兵出征赵国,一路所向披靡[mǐ],势如破竹,很快就直抵赵国都城邯(hán)郸(dān),把一个小小的邯郸城围得严严实实。
[①“所向披靡”“势如破竹”两个词有什么作用?]【知识点详解】①“所向披靡”“势如破竹”直接写出了魏国军队的强大。
庞涓率领的军队在攻打赵国时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2 赵国危在旦夕。
赵国国君一面竭力防卫,一面派人去齐国求救。
齐国担心赵国灭亡后,魏国乘胜追击,将战火烧到齐国。
为了自己的安全,齐国决定出兵。
[②写齐国的担心有什么用意?)【知识点详解】②齐国的担心间接写出魏国军队的强大。
严峻的形势让齐国必须出兵救赵,而面对强大的魏军,齐国想救赵也不是那么容易。
这为后文齐军大胜,体现孙膑的足智多谋埋下伏笔。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魏国将军庞涓率领八万精兵出征赵国。
3 齐威王命田忌为主将,孙膑(bìn)为军师,率大军出征。
4 田忌打算直奔邯郸,去解救赵国。
5 孙膑却连连摇头,对田忌说:“不等我们赶到,邯郸就会失守,你这样做又有什么用呢?”[句导读:从孙膑的言谈举止中科看出他早有破敌之策。
]6 田忌说:“你说该怎么办?”7 孙膑胸有成竹地说:“魏国集中全国的主力去打邯郸,自己的都城大梁却只剩下了一些老弱残兵,这不正是个大好机会吗?我们现在去救邯郸,会跟魏国主力硬拼,伤亡一定很大。
倒不如乘虚而人,直取大梁。
魏国国都一旦危急,主力必定会回师自救。
我们在他们返回的路途做好准备,以逸(yì)待劳,岂不是稳操胜券[quàn]!”[③孙膑的计谋绝妙在哪里?]【知识点详解】③“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膑先对魏军的优势、劣势作了分析,然后提出了避实就虚,攻打大梁的计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下册导学
互动优质课教案
围
魏
救
赵
武花巧
武店学校
围魏救赵
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体会成语意思,感受关键成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理清文章结构,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3、通过学生复述故事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通过老师的设疑和学生的相互讨论来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中蕴涵的深刻道理。
5、了解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足智多谋的聪明才智。
领悟故事中蕴含的道理:遇事要沉着冷静,并要开动脑筋,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故事内容,弄清文章线索。
2、领悟其中的道理,弄清故事引人入胜的原因。
教法学法:导学互动
教学准备:1、搜集相关视频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学导纲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中国的历史故事吗?让我们乘坐历史的列车,穿越时光的隧道,飞回历史的天空。
猜一猜,下面这几个历史故事的主人公分别是谁?
课件出示:
完璧归赵——(蔺相如)负荆请罪——(廉颇)破釜沉舟——(项羽)毛遂自荐——(毛遂)纸上谈兵——(赵括)卧薪尝胆——(勾践)背水一战——(韩信)田忌赛马——(孙膑)师:在《田忌赛马》中,我们已经初步领略了孙膑的才能。
今天让我们随着历史的车轮,走进《围魏救赵》这篇课文,去进一步领略孙膑卓越的才能、超凡的智慧和惊人的毅力。
(板书课题)
2、出示导纲,生依照提示了解背景,自主阅读课文。
3、生汇报交流初读课文的收获,师适时点拨引导。
过渡:看来,同学们的预习工作做得很好。
“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
在自学中你发现了哪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是谁为什么围魏救赵?他们又是怎样围魏救赵的?围魏救赵的结果如何?)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今天的阅读之旅。
二、导学互动
1、出示导纲探究性问题。
2、生带着问题精读课文。
3、小组合作,讨论探究。
4、交流汇报,师相机引导、点拨。
出示导纲探究(一):故事起因
1、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怎样?
2、魏国军队怎么样?在文中勾画相关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并有感情地朗读。
(出示重点语句:这一年,魏国将军庞涓率领八万精兵出征赵国,一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很快就直抵赵国都城邯郸,把一个小小的邯郸城围得严严实实。
)
(抓住“所向披靡”、“势如破竹”、“严严实实”这几个词,一方面说明魏国的强大,庞涓率领的军队在攻打赵国时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另一方面说明面对强大的敌人,齐国救赵国是不容易的。
)
3、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齐王还要去救赵国?
(引入“唇亡齿寒”的故事。
齐、赵两国之间互相依靠,有着唇亡齿寒的利害关系。
)
过渡:在强大的魏国军队面前,齐国最终决定出兵,到底战斗结果怎样呢?让我们迅速浏览最后一段,说一说。
出示导纲探究(二):故事结果
1、文中哪几个成语写出了魏军的失败,同时也反映了围魏救赵的成功?理解后有感情地朗读。
(出示重点句:魏军措手不及,被杀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
(措手不及、丢盔弃甲、溃不成军、落荒而逃等写出了魏军来不及应付的狼狈和大败时的惨状,反衬了围魏救赵的成功。
)
2、对比阅读前后语段。
过渡:起初魏军是多么强大的一支军队,可现在怎么就成了这样的状况呢?首先让我们来观看一段视频。
接下来合作学习围魏救赵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出示导纲探究(三):分析围魏救赵成功的原因
出示第7段:孙膑胸有成竹地说:“魏国集中全国的主力去打邯郸,自己的都城大梁却只剩下一些老弱残兵,这不正是个大好机会吗?我们现在去救邯郸,会跟魏国主力硬拼,伤亡一定很大。
倒不如乘虚而入,直取大梁。
魏国国都一旦危急,主力必定会回师自救。
我们在他们返回的路途做好准备,以逸待劳,岂不是稳操胜券!"
分角色读田忌和孙膑的对话,想一想孙膑为什么要齐军不直奔邯郸而要直取大梁?
1、分析直奔邯郸的劣势和直取大梁的优势并体会孙膑计谋的绝妙。
(抓住“胸有成竹”、“乘虚而入”、“以逸待劳”、“稳操胜券”这几个关键词理解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并朗读出他的“胸有成竹”。
)
2、抓住“乘虚而入”理解魏国虚在哪?
3、“魏国国都一旦危急,主力必定会回师自救”与哪些事实相符?孙膑采取了哪些行动逼迫庞涓回师自救?
(佯攻襄陵、直奔大梁)(孙膑为什么要派兵佯攻襄陵?)(佯攻襄陵的最终目的是直奔大梁,直奔大梁的目的是逼庞回师,逼庞回师不但能救赵国,而且能以逸待劳,在桂陵设伏,打败魏军。
)
4、齐军“以逸待劳”又体现在哪?
5、孙膑为何要在桂陵布下天罗地网?
(桂陵是通往魏国的交通要道,地势险峻,易守难攻。
)
6、总结出示围魏救赵成功的原因
战术上:避实击虚、攻其必救、以逸待劳、声东击西、知己知彼
导学提纲
一、简要提示
围魏救赵是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战国时期,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
齐王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出征解救赵国。
孙膑因势利导,避实击虚,一方面派兵佯攻襄陵,一方面直逼魏国都城,并在桂陵设下埋伏以逸待劳,最后大败魏军,解救了齐国。
赞扬了孙膑足智多谋、善于分析。
二、认知与探究
1、知识性问题
(1)、画出文中的生字词和成语,并采用多种方法理解成语。
(2)、根据本文的叙述,概括有关内容填写在括号里。
赵国被围,向齐国求救-----------()-----------()-----------孙膑设伏,齐国大胜
2、探究性问题
(1)、魏国军队怎么样?在文中勾画相关的句子。
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齐王还要去救赵国?
(2)、文中哪几个成语写出了魏军的失败,同时也反映了围魏救赵的成功?
(3)、分析围魏救赵成功的原因。
三、梳理与反馈
1、孙膑,我__________您!您真是一位__________的军事家!
2、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3、此时此刻,你一定被孙膑的计谋所折服,你想对孙膑说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