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蜀相》导学案

合集下载

《蜀相》导学案

《蜀相》导学案

《蜀相》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知识链接”的阅读,能够说出作者生平和创作风格。

2、在熟读基础上,学习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理论和方法探究《蜀相》的内容和主旨。

3、当堂背诵全诗。

学习重、难点:“以意逆志,知人论世”鉴赏方法的运用。

学习方法:诵读法、练习法。

知识链接:1、诗人生平简介杜甫: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出身于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祖父杜审言是著名诗人。

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有《杜工部集》。

他青年时期正值“开元盛世”,游历过南起吴、越,北至齐、赵等地。

35岁到长安求官,过了10年穷困落拓的生活,最后才得到一个八品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长安沦陷,杜甫曾陷贼中,后逃出投奔肃宗李亨,任左拾遗。

49岁时,弃官携家入川,在成都郊外建草堂定居,由好友严武保荐任过一段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常被称为杜工部)。

流落四川八年,57岁时出川,辗转流徙于湖北、湖南各地,58岁时在岳阳附近病死于一只小船上。

杜甫创作的诗很多,流传下来有一千四百多首。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

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杜诗语言平易朴素、通俗、写实,但却极见功力。

诗人常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让事物自身去打动读者。

杜甫诗风多变,但总体来看,可以概括为沉郁顿挫。

这里的沉郁是指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

杜甫的生活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

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蜀相》导学案

《蜀相》导学案

《蜀相》高效课堂导学案《蜀相》导学案答案预习案: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现实主主义诗人。

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探究点一: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2、诗歌的内容一般为:(古人)感慨身世,观照自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表达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悲叹年华消逝,时不我待、壮志难酬(古迹)抒发感慨,感伤兴衰(变迁):感慨盛衰无常、昔盛今衰,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古事)借古讽今,劝诫世人:感慨国运衰微,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历史事件)理性反思之理性分析,独抒机杼(客观评价)3、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借古讽今;虚实相生;对比;直抒胸臆;用典探究点二:1、咏史怀古诗七言律诗2、(1)诸葛亮“三顾”——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

侧面写诸葛亮“隆中对策”。

建安四年(199年),19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

他志向远大,以天下为己任,还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用兵的知识。

刘备屯兵新野时,徐庶为幕僚,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于襄阳隆中,会见诸葛亮,问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

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

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

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形成三国鼎足之势。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游俊题三顾堂此联刻木悬挂于三顾(堂三顾堂是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的纪念堂。

《蜀相》导学案及答案

《蜀相》导学案及答案

《蜀相》导学案一、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①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理解诗人的情感。

②指导学生掌握诗歌借景抒情、反衬等表达情感的手法。

③教给学生高考“炼字”题的答题方法。

过程与方法:诵读诗歌,品味语言,把握诗歌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感受诗歌意蕴美。

②理解杜甫对“蜀相”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人情感,学会“炼”字三、课前预习1、作家及作品介绍(知人):杜甫(712-770),字____,自号____,世称____、____等,河南巩义人,唐代伟大的____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____”,其诗被称为“____”。

杜甫与李白合称“____”,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____”。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集为《杜工部集》,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2、写作背景(论世):杜甫虽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

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

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

760年春天,这时持续了五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命运仍在风雨飘摇之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杜甫到成都郊外的武侯祠去凭吊,写作此诗,自然不单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含有忧时忧国的深心的。

3、字音字形祠.()堂柏.()森森空好.()音频fán()泪满襟.()四、教学过程1、从诗歌的思想内容看,这是一首______诗。

2、诗中写了诸葛亮哪些事,从中可以看出他是怎样的人?作者为什么选他为咏怀对象?3、诗题为“蜀相”,应重在写人,为何用一半笔墨写祠堂及其周围的景色?景物有什么特点?其中哪个字用的好,为什么?五、知识拓展炼字题的类型1.炼动词。

《蜀相》导学案自制H

《蜀相》导学案自制H

篇首寄语:骄傲,是断了引线的风筝,稍纵即逝;自卑,是剪了双翼的飞鸟,难上青天。

这两者是成才的大忌。

《蜀相》导学案潼南一中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诗歌中所涉及的历史典故。

2、把握诗歌塑造的人物形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及其它相关方法理解本类诗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难点:1、理解本诗颔联所表现的意境。

2、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导学一、相关知识1、蜀相: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

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

他曾经为刘备制定了一系列统一天下的方针,公元221年,魏、蜀、吴三国鼎立之时,刘备在四川成都立国称帝,历史上称为蜀汉,任命诸葛亮为丞相,所以杜甫称诸葛亮为“蜀相”。

后主即位,诸葛亮受封武乡侯,建立丞相府以处理日常事务,又兼任益州牧。

当时,全国的军、政、财,事无大小,皆由诸葛亮一人决定。

)2、写作背景:唐肃宗上元元年,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原在朝中任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到华州。

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一直持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的杜甫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并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

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

唐肃宗乾元二年(7 59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

第二年(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的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二、基础知识积累1.掌握字音祠( )堂黄鹂( ) 频( )烦开济( ) 满襟( ) 好( )音2.文学常识中国古代诗歌按体材分为___诗和近体诗。

《蜀相》导学案学生版(含答案)

《蜀相》导学案学生版(含答案)

《蜀相》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人物形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过程与方法: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讲授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1、把握重点词语。

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空”、“自”两字的作用2、诗中有关蜀相的典故。

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学习方法: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点拨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

学习设想:以读为主。

读中有品,以品带读,品读结合一、知识链接“知人论世”是鉴赏诗歌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我们在欣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

根据你所认识的杜甫来填空:杜甫,字_________,自号“_________”。

是我国古代最负盛名的_________主义诗人。

他的诗集众家之长,兼古今之体,又在许多方面有所创新,显得沉厚雄浑,博大精深。

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_________”,明清文人推崇他为“_________”。

他的政治理想是“_________,_________”。

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

2、查资料明确本诗的写作背景。

二、从题目入手,鉴赏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1、从诗的题材(内容)上说,我们学过的诗有离别诗、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咏史诗(怀古诗)等等,那杜甫的《蜀相》是什么诗?2、结合我们学过的类似诗歌谈谈这种诗歌有什么特点3、本诗借哪位古人抒发自己的怀抱?4、作者用哪些诗句以凝练的笔墨勾画了一个有为的政治家形象?5、“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什么样的人?是否也包括杜甫在内?。

蜀相导学案

蜀相导学案

蜀相导学案蜀相唐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频烦一作:频繁)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学习目标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1、把握重点词语。

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空”、“自”两字的作用2、诗中有关蜀相的典故。

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一、知识链接“知人论世”是鉴赏诗歌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我们在欣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

根据你所认识的杜甫来填空:杜甫,字_________,自号“_________”。

是我国古代最负盛名的_________主义诗人。

他的诗集众家之长,兼古今之体,又在许多方面有所创新,显得沉厚雄浑,博大精深。

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_________”,明清文人推崇他为“_________”。

他的政治理想是“_________,_________”。

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

2、查资料明确本诗的写作背景。

二、从题目入手,鉴赏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1、从诗的题材(内容)上说,我们学过的诗有离别诗、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咏史诗(怀古诗)等等,那杜甫的《蜀相》是什么诗?2、结合我们学过的类似诗歌谈谈这种诗歌有什么特点3、本诗借哪位古人抒发自己的怀抱?4、作者用哪些诗句以凝练的笔墨勾画了一个有为的政治家形象?二、“以意逆志”,探究此诗的主旨。

1、河南南阳市的卧龙岗有一副对联这样评价诸葛亮:“收二州,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诸葛亮可赞美的东西很多,作者为什么选取“天下计”和“老臣心”这两点呢?(请同学们结合诗题和作者的生平理想思考。

《蜀相》导学案

《蜀相》导学案

《蜀相》导学案【教学目标】①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②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教学重点】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欣赏诗歌的意蕴美。

【教学方法和手段】朗诵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探究法【学习过程】一、温故知新1、看对联,猜名人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这个人就是诸葛亮,我们今天来学习杜甫怀念诸葛亮的著名诗篇《蜀相》2、作者杜甫1.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号(少陵野老)。

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杜工部)。

2.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冠以(诗圣)的美称。

3.评价杜诗的名句“(语不惊人死不休)”4.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5.代表诗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6.诗作风格多样,以( 沉郁顿挫)为主,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

问题1:如果让你用“一个的杜甫”介绍作者,你会填什么词?为什么填这个词?参考:▲一个可怜的杜甫。

因为他才华横溢,却没有得到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

一个有才气的杜甫。

因为他写了许多有名的诗作,被人们称为诗圣。

▲一个历经磨难的杜甫。

因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亲历了战争,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自己也在战争中东奔西走。

▲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

有诗句为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写过《三吏》《三别》等反映残酷兵役给人民带来痛苦的诗文。

3、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

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蜀相》导学案2.doc

《蜀相》导学案2.doc

《蜀相》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2.体会这首诗体现的思想感情。

3.学习借古人抒发自己情怀的写法。

预习学案【诗海拾贝】八阵图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注】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是诸葛亮的一项创造。

【赏析】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大历元年(766)。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这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

诸葛亮创制八阵图后他声名更加卓著。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

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眉然不动。

同时最后一句“遗恨失吞吴”,说刘备吞吴失败,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 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

这首怀古绝句,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点。

诗人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

【文本卡片】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是屮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曾住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自称少陵野老,后世称其为杜少陵。

又因官至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工部。

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而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

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杜甫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等。

二、背景简介①黄鹏()④祠堂()2.辨形组词。

②频烦() ⑤柏森森() ③未捷() ⑥空好音()【要点突破这首诗是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春天拜谒诸葛亮庙时所作。

当年, 安史之乱尚未平息,唐王朝仍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功臣。

《蜀相》导学案

《蜀相》导学案

《蜀相》导学案【教学目标】1、学习诗歌通过意象、意境来表现情感的写法。

2、通过锤炼字句,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把握诗歌内涵。

【教学重点】:1、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空”、“自”两字的作用。

2、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领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难点】诗中有关蜀相的典故;诗歌的尾联一、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见《学海导航》)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这年是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郁郁不得志的诗人怀着崇敬的的心情去瞻仰武侯祠,而写下了《蜀相》等诗歌。

2、诗歌题材:怀古诗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1、结合上节课的“读”、“译”、“思”,整体感知全文2、诵读指导七律句式的节拍有两种划分形式:二二二一、二二一二。

诵读时每个节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停顿,诵读起来才会有抑扬顿挫的韵律。

三、结合方法,合作探究1、诗中杜甫对诸葛亮有着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杜甫写这样一首诗仅仅是为了表达这种敬仰、惋惜之情吗?3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什么人?四、总结怀古诗五、学以致用(一)请结合我们所学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怀古诗的知识鉴赏下面的诗歌。

台城(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1)<台城>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

诗人韦庄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2)有人说<台城>作者(韦庄)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对时事浓重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08江苏卷)(选做题)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蜀相》导学案3免费范文

《蜀相》导学案3免费范文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3、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预习案】
1、作者介绍。

杜甫,字,世称、,自号“”,他的一生正好赶上了之乱,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

这也使他形成了的思想,并且在他得作品中得到体现。

可以说他把自己的生活状态都写进了诗歌,所以他的诗历来被称为“”,而他则被称为“”。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蜀相》是安史之乱期间作者在成都时所写。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锦官城外柏森森:
2)三顾频烦天下计:
3)两朝开济老臣心:
4)出师未捷身先死:
【探究案】
1、本诗首联采用了怎样的表现形式?表达什么情感?。

杜甫《蜀相》教案设计(通用5篇)

杜甫《蜀相》教案设计(通用5篇)

杜甫《蜀相》教案设计(通用5篇)杜甫《蜀相》教案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杜甫《蜀相》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杜甫《蜀相》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1个一类字,3个二类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3、体会诗人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痛惜和对他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赞扬。

教学重点:结合历史背景,体会“老臣心”是怎样的一种情怀。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痛惜和对他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赞扬。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设计:一、解题1、同学们,请看课题,谁能说一说“蜀相”是什么意思?齐读课题。

2、指名朗读这首诗。

指导朗读,注意把调值读够,把音读饱满。

3、齐读古诗,注意要读标准。

二、解大意1、指名说这首诗的大意。

2、解释“长”、“频烦”诗中的与我们现在所写的“频繁”意思相同。

“自”、“空”。

3、谁知道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介绍写作背景。

4、遥隔526年,作者来到武侯祠又轻轻地呼唤了一声“丞相”,从这一声丞相当中,你体听到了什么?(思念、崇敬、仰慕)三、理解诗文前四句,感受武侯祠的景象5、看武侯祠的图片,当年诗人来到武侯祠,这里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读诗的前四句,边读边想象,当年的武侯祠是什么样的。

伺机指导学生朗读。

6、作者也许在问丞相“丞相啊,这凄凄的碧草你还看得见吗,这婉转的声音你还听得见吗?”我们带着作者的这种思念再来读读前四句。

四、理解诗文后四句,感受丞相的“老臣心”7、武侯祠的冷寂,肃穆该勾起作者多少的哀思啊。

你看看后四句你读懂了什么,哪些没读懂,哪些地方似懂非懂,一会儿可以把问题提出来。

(学生默读)解读“老臣”,字典中并没有这个词,书下注释也没有,能不能通过读,感受到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老臣。

蜀相导学案

蜀相导学案

导学案《蜀相》【学习目标】1、学习《蜀相》,掌握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方法。

2、初步掌握咏史怀古诗的艺术手法。

3、学习迅速把握咏史怀古诗思想情感的方法。

【学习重点】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方法【学习难点】探究迅速把握咏史怀古诗思想情感的方法。

【学习方法】以旧带新、合作探究课前案一. 背景回放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

这时的情况,从杜甫个人的处境来看,生活上的艰难困苦自不必说,政治上那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更是彻底落空。

从当时社会现实来看,安史之乱(755——763)仍未平息,生民涂炭,田园荒芜,生产遭到大破坏,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尤其严重的是唐肃宗的昏庸,信任宦官,猜忌功臣。

在这种情况下,杜甫的心情自然是很苦闷的。

所以当他来到诸葛祠时,缅怀诸葛亮的为人,特别是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和刘备君臣二人之间那种鱼水相得的关系,不禁百感交集,心潮翻滚,以至泪流满襟,因而写下了这首诗。

二.朗读全诗,理解字词含义,疏通语句。

课堂案一、预习检测1、你认为本诗首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诗句中对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2、颔联能否改成“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为什么?3、颈联为什么要写刘备三顾茅庐?这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尾联“英雄”具体指哪些人?为什么诸葛亮的结局“长使英雄泪满襟”?二.合作探究1..诸葛亮和杜甫有哪些相同点?说说诗中展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

2.这首诗歌主要运用的手法有哪两种?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三、总结归纳:联系本诗以及学过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马嵬》等咏史怀古诗, 分析此类诗歌的一般结构特点和鉴赏的基本步骤.四、【迁移训练】: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释]①贾谊宅:贾谊曾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蜀相》导学案

《蜀相》导学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过程与方法: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重难点: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他是一位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前的诗人,一位用他的诗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心灵的诗中圣哲。

他是仁爱传统精神的集大成者,他是辉煌唐诗队伍的领军人物,他是目光敏锐烛照黑暗的孤独的歌手,他是上下求索壮志难酬的执著的斗士。

他是谁?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他。

二、知人论世:(学生展示课前预习, 教师适时补充强调。

)作者简介杜甫,字,诗中常自称,晚年曾做过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部,所以后人又称他为。

其作品完整地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被称为。

他本人也被称为。

他的诗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高峰,他写过两组著名的诗歌:《三吏》、《三别》(具体篇名)李白,是唐代伟大的诗人,字,号居士,其诗风豪放飘逸,清新自然,素有之称,杜甫称赞李白:“,诗成泣鬼神。

”李白杜甫合称“李杜”。

杜甫的一生约可分为四个时期:1、三十五岁以前,是他的读书和壮游时期。

2、三十五到四十四岁,十载长安的困守时期。

当权的是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

杜甫不仅不能实现他做宰相的政治抱负,而且开始过着屈辱的生活。

十年困守的结果,使杜甫变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3、四十五岁到四十八岁,是杜甫生活的第三期,陷贼与为官时期。

这是安史之乱最剧烈的时期。

曾被乱贼所劫,脱贼后,他被任为左拾遗,这是一个从八品、却又很接近皇帝的谏官。

蜀相导学案

蜀相导学案

《蜀相》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朗读成诵。

2、学会从炼字的角度把握诗歌内容,品味语言。

预习1文学常识杜甫(712-770),字,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

(朝代)伟大的诗人。

他忧国忧民,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

被世人尊为,其诗被称为。

杜甫与李白合称。

我们学过的他的作品有。

2.写作背景第一课时1、找出诗中关键字来理解诗歌的内容,分析所找词的妙处。

首联: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它就在那成都城外柏树茂密的地方。

颔联:台阶旁的绿草在明媚的春光中独自葱翠,叶下的黄鹂在徒然婉转啼鸣,却无人倾听。

颈联:三顾茅庐多次讨论天下计策,辅佐两代君主忠心耿耿。

尾联: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2.丞相祠堂何处寻?把‚寻‛改成‚有‛好不好?3如果我们把《蜀相》的颔联‚独‛和‚空‛改成‚尽‛‚皆‛好不好?为什么?①不好。

②自的意思是独自,空的意思是白白的,徒然的。

③台阶旁的绿草在明媚的春光中独自葱翠,叶下的黄鹂在徒然婉转啼鸣,却无人倾听。

④这是一幅冷寂、凄凉的春日图。

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写美景无人欣赏来表现心中的感伤,为下文感叹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作铺垫。

⑤如果用‚尽春色‛‚皆好音‛则写出了一副令人赏心悦目的春天的景像,表达出欣喜愉悦的情感,与作者此时的情感不相符。

4.诗歌中所要表达什么感情?知人论世5.1、安史之乱未平息,唐王朝风雨飘摇6.2、杜甫经仕途打击,理想彻底被破灭7.3、暂时安定不忘民,空怀一腔报国情5.主旨诗人通过写武侯祠中的所见所闻,歌颂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拓展延伸,直击高考1.何为炼字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谴词时进行精细的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或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

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

《蜀相》导学案,教师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

《蜀相》导学案,教师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

《蜀相》导学案,教师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过程与方法: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重难点: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他是一位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前的诗人,一位用他的诗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心灵的诗中圣哲。

他是仁爱传统精神的集大成者,他是辉煌唐诗队伍的领军人物,他是目光敏锐烛照黑暗的孤独的歌手,他是上下求索壮志难酬的执著的斗士。

他是谁?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他。

二、知人论世:(学生展示课前预习, 教师适时补充强调。

)作者简介杜甫,字,诗中常自称,晚年曾做过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部,所以后人又称他为。

其作品完整地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被称为。

他本人也被称为。

他的诗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高峰,他写过两组著名的诗歌:《三吏》、《三别》(子美,少陵野老,杜工部,诗史,诗圣,现实主义《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李白,是唐代伟大的诗人,字,号居士,其诗风豪放飘逸,清新自然,素有之称,杜甫称赞李白:“ ,诗成泣鬼神”(浪漫主义,太白,青莲,诗仙,笔落惊风雨)李白杜甫合称“李杜”。

杜甫的一生约可分为四个时期:1、三十五岁以前,是他的读书和壮游时期。

选修《蜀相》导学案

选修《蜀相》导学案

《蜀相》导学案【学习目标】1、运用“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鉴赏诗歌的主旨。

2、把握诗歌的写作特色。

3、熟读成诵【学法指导】:反复诵读,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知识链接】1、诸葛亮生平及功绩:(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

三顾茅庐,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君主,平定叛乱,六出祁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

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

八月,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

公元221年,魏蜀吴三国鼎立之时,刘备在四川成都立国称帝,历史上称为蜀汉,任命诸葛亮为丞相,所以杜甫称之为“蜀相”。

2、杜甫:(712—770)字子美,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自称少陵野老,后世称之为杜少陵。

又因官至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为杜工部。

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

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诗歌的风格:沉郁顿挫。

杜甫的生活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九至五十八岁)《蜀相》就是杜甫西南漂泊时期的晚年之作,是他初到成都时访诸葛亮祠堂时所作。

3、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

这时的情况,从杜甫个人的处境来看,政治上很不得志。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生活上的艰难困苦,更不必说。

从当时社会现实来看,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人民大量死亡,生产遭到大破坏;尤其严重的是唐肃宗的昏庸,信任宦官,猜忌功臣。

导学案 蜀相

导学案    蜀相

《蜀相》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朗读成诵。

1、学会从炼字的角度把握诗歌内容,品味语言。

2、掌握诗歌鉴赏题的炼字答题方法。

学习重点1、学会从炼字角度分析鉴赏诗歌。

课前预习1、字音栢()好()2、作者及背景(知人论世)3、对这副对联的理解诸葛亮(孔明)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三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第一课时1、朗读诗歌。

2、找诗中关键字来理解诗歌的内容,分析所找词的妙处。

3、寻与有4、尽皆“空”和“自”两个字的巧妙运用,使这一联的含义更加丰富。

这两句是“景语含情,情语寓景”,有情中景,景中情。

“自”“空”两个虚字是此联之眼,其作用有二:一是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出英雄长逝,遗迹荒落;二是惋惜连与英灵作伴的草木禽鸟不解人事代谢,不会凭吊那位伟大的古人。

“自春色”“空好音”的叹息,流露出对诸葛亮的深沉悲痛。

以此景中含情的描写,过渡到后半篇作者自己站出来对诸葛亮进行评论与哀悼,便显得前后紧密呼应,感情十分真挚强烈。

5、草自春色,鸟空好音,此写祠庙荒凉,而感物思人之意,即在言外。

《杜诗详注》【清·仇兆鳌】周汝昌题曰“蜀相”,而不曰“诸葛祠”,可知老杜此诗意在人而不在祠。

然而诗又分明自祠写起。

何也?盖人物千古,莫可亲承;庙貌数楹,临风结想。

因武侯祠庙而思蜀相,亦理之必然。

但在学诗者,虚实宾主之间,诗笔文情之妙,人则祠乎?祠岂人耶?看他如何着墨,于此玩索,宜有会心。

开头一句,以问引起。

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了。

这首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接下去,杜甫便写到映阶草碧,隔叶禽鸣。

有人说,那首联是起,此颔联是承,章法井然。

不错。

又有人说,从城外森森,到阶前碧色,迤迤逦逦,自远望而及近观,由寻途遂至入庙,笔路最清。

蜀相 导学案 生

蜀相  导学案  生

《蜀相》导学案编制人:明确目标1、知识和能力: 背诵全诗。

2、过程和方法: 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赏析诗歌,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一、预习(一)走进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因曾住长安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生于河南巩县,天宝中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后弃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拾遗、杜工部、杜少陵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三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他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他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杜甫一生写了一千多首诗,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等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大李杜”。

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传世。

杜甫诗风多变,但总体看来,可以概括为“沉郁顿挫”这里的“沉郁”是指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

总之,杜甫的诗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艺术记录。

(二)了解背景:《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的春天。

759年底,杜甫结束了在甘肃天水一带颠沛流离的生活,暂时落脚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屋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蜀相》导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过程与方法:
、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他是一位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前的诗人,一位用他的诗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心灵的诗中圣哲。

他是仁爱传统精神的集大成者,他是辉煌唐诗队伍的领军人物,他是目光敏锐烛照黑暗的孤独的歌手,他是上下求索壮志难酬的执著的斗士。

他是谁?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他。

二、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杜甫,字
,诗中常自称
,晚年曾做过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部,所以后人又称他为。

其作品完整地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被称为。

他本人也被称为。

他的诗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
高峰,他写过两组著名的诗歌:《三吏》、《三别》
(具体篇名)
李白,是唐代伟大的
诗人,字
,号
居士,其诗风豪放飘逸,清新自然,素有
之称,杜甫称赞李白:“
,诗成泣鬼神。


李白杜甫合称“李杜”。

杜甫的一生约可分为四个时期:
、三十五岁以前,是他的读书和壮游时期。

2、三十五到四十四岁,十载长安的困守时期。

当权的是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

杜甫不仅不能实现他做宰相的政治抱负,而且开始过着屈辱的生活。

十年困守的结果,使杜甫变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3、四十五岁到四十八岁,是杜甫生活的第三期,陷贼与为官时期。

这是安史之乱最剧烈的时期。

曾被乱贼所劫,脱贼后,他被任为左拾遗,这是一个从八品、却又很接近皇帝的谏官。

就在作谏官的头一个月,上疏时不料触怒肃宗,几受刑戮。

从此他屡遭贬斥,但也因而更加接触人民生活。

4、此后杜甫弃官,在四川漂泊了八、九年,在湖北、湖南漂泊了两三年,最后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杜诗在语言艺术方面是有突出成就的。

他的语言经过千锤百炼,用他自己的话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
不休。

”杜甫在文学史上的成就是把现实主义推向高峰。

《蜀相》是一首七律,是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杜甫寓居成都游诸葛武侯祠时所作。

全诗对诸葛亮献身于国家统一大业的一生作了高度评价,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无限敬佩和悼惜。

三、诵读感知,觅得诗心
1、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古代诗文,尤其要重视诵读。

下面我们把这首诗齐读一遍,希望大家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一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上是一致的。

七言句的节拍有两种方式:XX一XX一XX一X
和XX一XX一X一XX。

请同学们据此给《蜀相》的诗句划分节拍。

2、纠正字音。

3、集体再次齐读。

4、把握诗歌情感基调。

——悲凉、伤感。

(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5、请班里朗读水平最高的同学来读一读。

(同学们推荐)
6、诗言志。

我们读诗,要学会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果要你将全诗表达的情感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诗中哪个字?
“寻”字。

因为作者表达的是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

“泪”字。

因为全诗表达的是作者的惋惜之情,为诸葛亮出师未捷而惋惜,为不得志的英雄而惋惜。

7、小结:在这首诗中作者表达的正是这两种情感: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以及对他和像他一样的英雄壮志未酬、功业未就的惋惜之情。

四、涵咏字句,品出诗味
(一)、谈谈对题目的理解?谈谈标题改为“诸葛祠”好不好?
揣摩词句研读景情关系
(二)、全诗八句四联,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前两联,即首联和颔联):写谒武侯庙之所见。

、开头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题为“蜀相”,却从“丞相祠堂”写起,有何用意?“柏森森”用在诗中有何深意?(“锦官城”是成才的别称。

因织锦业发达,汉朝曾设有锦官来管理,所以后来又把成都称为锦官城。


2、第二联中“自”、“空”如何理解?
第二部分(后两联,即颈联和尾联):写谒武侯庙之所感,是主旨所在。

3、颔联上半句何以写刘备三顾茅庐?是否走题?
4、尾联“英雄”具体指哪些人?为什么诸葛亮的结局“长使英雄泪满襟”?
5、本诗的主旨是什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6、总结拓展
怀古诗的特点
怀古诗: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

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8226;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8226;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8226;潼关怀古》等等。

内容特点:
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附:参考答案
(子美,少陵野老,杜工部,诗史,诗圣,现实主义
《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
家别》)
(浪漫主义,太白,青莲,诗仙,笔落惊风雨)
、对题目的理解:“蜀相”就是诸葛亮。

公元221年,魏、蜀、吴三国鼎立之时,刘备在四川成都立国称帝,历史上称为蜀汉,任命诸葛亮为丞相,所以杜甫称诸葛为“蜀相”。

不好。

本诗表达的感情是对诸葛亮的敬仰而不是诸葛祠。

全诗着眼点在诸葛亮这个人不在诸葛祠这个地。

如果用诸葛祠就偏了。

2、设问,自问自答,点明丞相祠堂的所在地。

从“丞相祠堂”写起,而题为“蜀相”,写祠堂是为了写人,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追思、仰慕和钦敬。

一个“寻”字突出了这种感情。

因为心思其人,所以才要寻访其庙。

“柏森森”一词,“森森”是高大茂密的意思。

一是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静谧、肃穆的气氛,适合追奉先人;二是衬托诸葛亮高大、正直的形象,表现了历代人民对诸葛亮的爱戴,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3、第二联写祠中之景。

其中包含着诗人的感叹。

“自”与“空”使句意相反相成写出祠中凄凉,冷落的景象和气氛,渗透着作者瞻仰祠堂时无比感伤的内心感受。

寓情于景,耐人深思。

4、这上句实为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

下句则是对诸葛亮一生功业的最精辟的概括,赞扬他鞠躬尽瘁、
忠心耿耿的的精神。

是正面描写。

两句是工整的对偶句。

因为许多人与诸葛亮的经历相似,也壮志未酬,他们甚至还不如诸葛亮,如杜甫,尽管想当贤相,却不得重用,只有仰慕别人的份,因此必然会“泪满襟”。

5、英雄指像诸葛亮一样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的英雄人物。

也包括杜甫自己,从小立志干一番事业,却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

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