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书愤》3导学案答案
《蜀相》《书愤》导学案教师版
《蜀相》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掌握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学习重难点】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知识链接】一、作者作品及相关背景1、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
他创作的许多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是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
杜甫也被誉为“诗圣”。
在艺术上,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沉郁顿挫_;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著有《杜工部集》。
代表作有“三吏”、“三别”,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为《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忧国忧民的文人。
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二、题材解析怀古咏史诗: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三、【知识拓展一(炼字题)—分析诗眼意蕴的题型】(一)提问方式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字是哪一个?为什么?2、某个字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3、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哪一个更好?为什么?(二)答题步骤1、解释这个字2、解释这句诗。
将关键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或想象,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字句、描摹图景,以品味炼字的精妙。
3、答手法。
如果有技法,必需答出用了什么手法。
蜀相 书愤 复习案 答案
蜀相预习案四、整体感知根据诸葛亮和杜甫的生平事迹,完成下表对于两人的对比分析。
探究案1.诗歌标题改为“诸葛祠”好不好?明确:不好。
①“蜀相”就是诸葛亮,但“蜀相”之称是突出诸葛亮一生的政治功绩,这与本诗的主旨和作者的感情息息相关。
②本诗表达的感情是对诸葛亮的敬仰而不是对诸葛祠。
全诗着眼点在诸葛亮这个人而不在诸葛祠这个古迹。
如果用“诸葛祠”就偏了。
2.开头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题为“蜀相”,却从“丞相祠堂”写起,有何用意?“柏森森”用在诗中有何深意?明确:①设问,自问自答,点明丞相祠堂的所在地。
②从“丞相祠堂”写起,而题为“蜀相”,写祠堂是为了写人,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追思、仰慕和钦敬。
一个“寻”字突出了这种感情。
因为心思其人,所以才要寻访其庙。
③“柏森森”一词,“森森”是高大茂密的意思。
一是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静谧、肃穆的气氛,适合追奉先人;二是衬托诸葛亮高大、正直的形象,表现了历代人民对诸葛亮的爱戴,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3.颔联能否改成“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明确:不能。
①“碧草春色”“黄鹂好音”不算荒凉之境,应该是春意盎然的景象,这也可以表达作者的心情。
因为景虽好,但作者无心欣赏。
用“尽”“皆”传达的是兴奋的高兴的心情。
②这是反衬手法,以乐景衬哀情。
眼前的武侯祠,尽管碧草依然映阶,黄鹂还在啼啭,但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先哲已去,如今遭逢乱世,没有了像诸葛亮那样的济世英才,因而心中涌起无限的感伤和凄凉!对眼前景,思祠中人,见满院萋萋碧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鹂,倍感荒凉之境无限。
所以,诗人才有“自”“空”二字的深沉感慨。
4.颈联上下句的关键词分别是什么?为什么用这些词概括诸葛亮的功绩?明确:上联的“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侧面映衬。
下联的“开济”,“开”指帮助刘备开国,济指辅佐刘禅继位。
这表达出作者对他的敬仰。
落脚点在“天下计”和“老臣心”。
“天下计”说明他的雄才大略。
高中语文重难点第三课《蜀相、书愤》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蜀相、书愤》重点名称重要指数重点1鉴赏诗歌的语言☆☆☆☆☆重点2分析诗歌思想内容☆☆☆☆☆重点3鉴赏诗歌写景技巧☆☆☆☆☆重点4 比较阅读《蜀相》《书愤》☆☆☆☆☆【重点详解】重点1:鉴赏诗歌的语言【要点解读】鉴赏诗歌的语言,包括对字词、句和语言风格的鉴赏。
对字词的鉴赏,又称为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鉴赏诗句,包括对诗句句意浅层次上的理解、对句子艺术技巧和意蕴深层次上的挖掘和评价、对结构上有特殊功能语句的赏析。
所谓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独特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
【考向】鉴赏《蜀相》的语言【例题】1.此诗写诗人在诸葛祠吊古,但题为“蜀相”而非“诸葛祠”,有何深意?2.“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一联中,哪两个字与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3.杜甫用“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句来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你认为准确吗?4.“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什么人?【答案】1.诗人写这首诗,是为了追思、仰慕、钦敬诸葛亮。
写武侯祠,是因为“盖千古人物,莫可亲承;庙貌数楹,临风结想”,可以由祠写到诸葛亮。
写祠是为了写人,因此题为“蜀相”。
2.“自”“空”二字与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
三、四两句中,“映阶碧草”“隔叶黄鹂”呈现了一幅春景,但对这盎然春意,作者却有独特的感受:祠庙寂寥冷清,只有诗人形单影只、孤寂伤怀。
这两句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而得力于“自”“空”二字的巧妙运用。
3.用这两句概括诸葛亮一生功业,十分准确。
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统一天下的大计,辅助刘备开创基业、建立蜀汉,又辅佐后主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一般说来,人们最崇敬和佩服诸葛亮的,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的神机妙算,大智大慧。
4.“英雄”指那些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的英雄人物。
蜀相书愤联合案答案
《蜀相》、《书愤》联合案答案《蜀相》一、明确:抒发的是感伤、叹惋的心情,这也正是全诗的基调诵读指导: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该怎样来表现呢?明确: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二、分析诗歌(一)分析颈联、尾联,具体把握感情和诵读1、明确: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2、明确:三顾茅庐,定天下计,联吴抗曹,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3、明确: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点拨:“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4、明确: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点拨:这句诗描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感人之处正是因为“出师未捷身先死”,才令人扼腕叹息,才“长使英雄泪满襟”(二)、分析首联、颈联,体会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握诵读1、明确: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就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这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2、明确:有,这英雄也包括着杜甫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3、老师点拨、明确:“丞相”:(能否改为“蜀相”?为什么?)“丞相”更能体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寻”:特意去找,“寻访”武侯祠,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柏森森”: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敬之情4、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荡荡无人欣赏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的之景,“自”“空”二字互文见义,却使诗意逆转,“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隔叶的黄鹏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春色虽然无限,却与诗人无关,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这就叫情景交融诗人面对丞相祠堂的无限春色,感受到的是凄清冷落的失望与感慨:虽然祠堂内春意盎然,然而时过境迁,先哲已去,如今遭逢乱世,却没有了像诸葛亮那样的济世英才五、课堂总结:朗读古诗词的技巧《书愤》导学案一、文学常识务观放翁南宋《剑南诗稿》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二、知识运用1、解释加点的词书愤:抒发义愤。
《拟行路难》《蜀相》《书愤》导学案(含答案)
《拟行路难》《蜀相》《书愤》导学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诗人生平极其时代背景;诵读诗歌,并背诵全文2.能力目标: 理解诗歌大意,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情景交融、比兴、用典)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赏析诗歌,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初步了解咏史诗借古伤今的特点。
3.情感目标: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操和对理想境界追求的精神。
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学习陆游的爱国热情,人格力量,对国家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赏析诗歌,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难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知识链接】(一)知人:鲍照(约414—466)字明远,祖籍上党,后迁于东海(今江苏涟水附近)。
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但生平遭遇、创作风格与二人有很大不同。
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锸下农”(《谢秣陵令表》)。
二十多岁时,在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王国侍郎。
以后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
最后任临海王刘子顼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
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
有《鲍参军集》传世。
尽管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诗品》语)。
但他的文学作品的价值,却越来越受后人重视,有人甚至认为他是刘宋时代成就最高的作者。
以《拟行路难》18首为其代表。
这组诗主要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抒发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著有《杜工部集》。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分四个时期:1.读书和漫游时期(35岁以前)2.十年困居长安时期(35至44岁)3.陷贼和为官时期(45至48岁)4.西南飘泊时期(48至58岁)他有着积极的入世思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拟行路难、蜀相、书愤三首诗自主赏析[修改版]
第一篇:拟行路难、蜀相、书愤三首诗自主赏析《拟行路难》、《蜀相》、《书愤》三首诗自主赏析问题:一、《拟行路难》1、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明确: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第五六句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
(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
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
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2、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明确:全诗突出一个“愁”字。
这首诗的开头以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
这两句中,隐含诗人的不平之气。
但是这种现象,像大自然一样,很难改变。
诗的第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
不过实际上愁是消除不了的。
诗的第五、六句,诗人就借酒浇愁,用唱歌断绝忧愁。
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于是,诗的第七句:“心非木石岂无感?”用反问句式,直说“人心有感”,发出了抗争。
诗的前四句不言愁,第五、六句借酒浇愁、用歌断愁,第七句是一个大转折,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潮。
紧接着第八句,又是一个急转,“不敢言”。
第七句那么慷慨激昂,第八句却如此无可奈何,在对比中表现出诗人精神上极度的矛盾、痛苦和忍辱负重。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
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古诗源》)“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
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1)社会背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蜀相》《书愤》3导学案答案(精)
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 .祠堂(cí伺机(sì开济(jì劲爆(jìnB .犀利(xī 夙愿(sù朔风(sù乾坤(qiánC .晕车(yùn 采撷(xié马厩(jiù沙砾(lìD .绿林(lǜ 笔砚(yàn 诏书(zhào 叫嚣(xiāo答案 C解析 A .“劲”读jìn ɡ;B.“朔”读shuò;D.“绿”读lù。
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理解正解的一项是(映阶碧草自春色天生丽质难自弃三顾频烦天下计君臣相顾尽沾衣A .两个“自”相同,两个“顾”也相同B .两个“自”相同,两个“顾”不同C .两个“自”不同,两个“顾”相同D .两个“自”不同,两个“顾”也不同答案 B解析两个“自”都是“自己”的意思;第一个“顾”是“拜访、探望”的意思,第二个“顾”是“看”的意思。
3.对这首诗中词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A .“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
“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
“柏森森”即柏树茂盛的地方。
B .“映阶”二句是说祠堂内碧草空有春色,黄鹂徒有好音,却没有多少人去欣赏。
C .“频烦”即频繁,连续。
“天下计”指统一中国、兴复汉室。
“两朝”指东汉和蜀汉。
“开”指开创基业,“济”是渡过难关。
D .“出师”指诸葛亮出兵伐魏。
“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诗人自己。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
一个“寻”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向往之意。
B .颔联由远及近,以草绿莺啼的美景衬托诸葛亮人格的清高。
C .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行事。
“天下计”见匡时雄略,“老臣心”、“身先死”显报国忠诚。
D .诗的前四句写祠堂之景,后四句写丞相之事。
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赞颂,寄托了诗人忧心忧国、痛感济世无人的哀伤。
高中语文《蜀相》《书愤》导学案 人教版第三册
《蜀相》《书愤》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2、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4、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二、学习重点:目标1、3学习难点:目标3三、读法指导1、把握基调——结合背景、整体感知、了解内容2、体会感情——联想品味、揣摩语言、想象意境3、联想和想象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
联想社会背景,联想相关的历史,联想相关的作品,想象诗歌的意境。
四、【知识链接】【诗作背景】杜甫此诗作于上元元年(760)初到成都之时。
这时持续了五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命运仍在风雨飘摇之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杜甫到成都郊外的武侯祠去凭吊。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力扶王室,志清宇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形象,成为后世忠君爱国的士大夫们崇拜学习的榜样。
写作此诗,自然不单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含有忧时忧国的深心的。
【介绍作者】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背景介绍】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
书:书写;愤:悲愤。
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五、【任务性预习】诵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本诗的思想内容。
并把握本诗的感情基调。
背诵《蜀相》《书愤》两诗。
六、【合作探究】1、杜甫在这首诗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明确:抒发的是感伤、叹惋的心情,这也正是全诗的基调。
2、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蜀相》同步练习(含答案)
《蜀相》练习一、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书愤【南宋】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蜀相【唐】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陆游写《书愤》时62岁,被黜,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
杜甫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
他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定居成都后,探访诸葛武侯祠有感而写。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蜀相》首联一问一答,从一开始就营造了强烈的情感氛围。
“寻”字巧妙地表达了诗人追慕先贤的执着之情。
“森森”形容柏树,营造了一种悲凉的氛围。
B.《蜀相》颔联描绘了武侯祠内盎然的春意,“自”与“空”互文,表现了环境的清幽,也流露出作者对如此美妙的景色却无人欣赏的惋惜之情。
C.《书愤》颔联“楼船”两句由六个名词构成,通过意象组合,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画面,将自己力图恢复中原之志具体化。
D.《书愤》颈联中作者以“塞上长城”自许,可见他对收复失地的信心之大,但一个“空”字又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无心救国使自己的企盼一再落空的愤慨之情。
2.这两首诗都提到了诸葛亮这一历史人物,但所表达的情感有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面小题。
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3.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试分析。
4.颈联写诸葛亮的业绩,尾联写诸葛亮的遗恨,这两联写出了作者怀吊诸葛亮时产生的怎样的感触和情绪?蜀相①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导学案学生版(含答案)
《蜀相》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人物形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过程与方法: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讲授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1、把握重点词语。
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空”、“自”两字的作用2、诗中有关蜀相的典故。
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学习方法: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点拨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
学习设想:以读为主。
读中有品,以品带读,品读结合一、知识链接“知人论世”是鉴赏诗歌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我们在欣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
根据你所认识的杜甫来填空:杜甫,字_________,自号“_________”。
是我国古代最负盛名的_________主义诗人。
他的诗集众家之长,兼古今之体,又在许多方面有所创新,显得沉厚雄浑,博大精深。
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_________”,明清文人推崇他为“_________”。
他的政治理想是“_________,_________”。
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
2、查资料明确本诗的写作背景。
二、从题目入手,鉴赏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1、从诗的题材(内容)上说,我们学过的诗有离别诗、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咏史诗(怀古诗)等等,那杜甫的《蜀相》是什么诗?2、结合我们学过的类似诗歌谈谈这种诗歌有什么特点3、本诗借哪位古人抒发自己的怀抱?4、作者用哪些诗句以凝练的笔墨勾画了一个有为的政治家形象?5、“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什么样的人?是否也包括杜甫在内?。
蜀相 导学案 答案.doc
《蜀相》导学案答案第一部分预习学案参考答案:2、3、4略(1、答案: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现实主主义诗人。
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5、例如:足智多谋、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七擒孟获、赤壁塵战、草船借箭、羽扇纶巾、出师未捷身先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焚香弹琴、云淡风轻、谈笑风生。
)第二部分课堂导学一、从题目入手,鉴赏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2、《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咏史诗常常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遗迹为题材,将史实与现实结合在一起,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
3、“蜀相”。
“蜀相”就是诸葛亮。
(资料:公元 2 2 1年,魏、蜀、吴三国鼎立之时,刘备在四川成都立国称帝,历史上称为蜀汉,任命诸葛亮为丞相,所以杜甫称诸葛为“蜀相”。
”后主即位,诸葛亮受封武乡侯,建立丞相府以处理日常事务,又兼任益州牧。
当时,全国的军、政、财,事无大小,皆由诸葛亮一人决定。
)4、归纳: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伟大功绩:于隆中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祁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5、壮志未酬的英雄。
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
《唐诗钞》中就有这样的批注:“公之为武侯恨,正所以自恨也。
”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
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辅佐君主有为于大唐江山,却始终没有机会,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
远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就都无可奈何的失落了,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
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古诗文阅读】《蜀相》《书愤》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古诗文阅读】《蜀相》《书愤》阅读答案对比赏析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______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____________,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1.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2.比较《蜀相》和《书愤》,说说它们在抒发个人感情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参考答案】1.三顾频烦天下计(《蜀相》) 楼船夜雪瓜洲渡(《书愤》)2.《蜀相》和《书愤》,在抒发个人感情方面,杜甫主要是表达对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而陆游则以诸葛亮自况,渴望北征复国,建立功业。
在表现手法上,《蜀相》先写景,在景中融情,然后抒发感慨,全诗写祠堂与写人和谐结合,写景与抒情融合无间,凭吊古人与悲叹自己浑然一体,内涵丰富,感情真挚,格调沉雄。
而《书愤》先回忆自己的过去,然后写自己的现在,最后以诸葛亮自况,全诗着重写自己的“愤”,写得大气磅礴,笔力雄健。
对比赏析《蜀相》前两联是写景“锦官城”外之景:“柏”“阶”“碧草”“叶”“黄鹂”,后两联抒情。
明确手法,借景抒情。
《书愤》中通过关键词“早岁”可知,作者是先回忆过去,然后写现在“镜中衰鬓已先斑”。
最后写“出师一表”,以诸葛亮自况,表达自己的理想抱负。
在思想感情的把握上,要从诗中选取的意象,写作内容角度,体现情感的关键字词来理解,另外还要结合作者的背景来全面把握。
《蜀相》通过作者所写之景的特点“自”“空”可以感受到无人欣赏的落寞,而写诸葛亮主要是表达自己的仰慕之情,“出师未捷身先死”由惋惜写出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
而《书愤》在抒发个人感情方面,没有那么伤感,“中原北望气如山”境界更开阔。
“瓜洲渡”和“大散关”记录了曾经取得的辉煌战绩。
结合陆游的经历和理想抱负,从诗歌最后以诸葛亮自况,可以看出陆游老当益壮不坠青云志:渴望北征复国,建立功业。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3.2《蜀相》导学案
3.2 蜀相重难点:一、常识积累近体诗近体诗又名今体诗,为唐代新兴的诗体,因与古体诗有别而得名。
近体诗分为绝句、律诗两种,四句为绝句,八句为律诗。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
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
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
律诗由八句组成,每首有四联(即八句),每句五个字的是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每句七个字的是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律诗的第一、二句称为“首联”,三、四句称为“颔联”,五、六句称为“颈联”,七、八句称为“尾联”。
“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最后的一个字必须同韵。
二、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
这时的情况,从杜甫个人的处境来看,政治上很不得志。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生活上的艰难困苦,更不必说。
从当时社会现实来看,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史思明再次攻陷了东都洛阳,自立为大燕皇帝,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人民大量死亡,生产遭到破坏,尤其严重的是唐肃宗的昏庸,信任宦官,猜忌功臣。
在这种情况下,杜甫的心情自然是很苦闷的。
所以当他来到诸葛祠时,缅怀诸葛亮的为人,特别是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和刘备君臣二人之间那种鱼水相得的关系,不禁百感交集,心潮翻滚,以至泪流满襟,因而写下了这首诗。
三、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
杜甫约有1 500首诗歌被保留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
主要作品:《春望》《北征》《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四、文言知识词语释义1.锦官城外柏森森..(树木茂盛繁密的样子) 2.三顾.频烦天下计(拜访)3.两朝开济..老臣心(开创;扶助) 练习题:1.记字音①祠堂()②黄鹂()③三顾频烦()④开济()⑤满襟()⑥好()音2.一词多义1.寻①丞相祠堂何处寻()②寻逐春风捉柳花()③则买灯之事,寻已停罢()④飞来峰上千寻塔()⑤轻舟泛月寻溪转()2.朝①两朝开济老臣心()②相如每朝时,常称病()③于是入朝见威王()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3.济①两朝开济老臣心()②朝济而夕设版焉()③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④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⑤阴谷皆入济()3.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A.律诗B.绝句C.古体诗D.曲子词4.从题材上看,《蜀相》属于( )A.写景诗B.怀古诗C.哲理诗D.闲适诗5.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A.慷慨激昂B.沉郁顿挫C.恬淡自然D.刚劲凝练6.这首诗共有几个字押韵( )A.三个B.四个C.五个D.六个7.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三顾频烦天下计君臣相顾尽沾衣②两朝开济老臣心夕济兮西澨A.两个“顾”相同,两个“济”也相同B.两个“顾”相同,两个“济”不同C.两个“顾”不同,两个“济”相同D.两个“顾”不同,两个“济”也不同蜀相。
《蜀相》《书愤》3导学案答案
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祠堂(cí)伺机(sì)开济(jì)劲爆(jìn)B.犀利(xī) 夙愿(sù) 朔风(sù) 乾坤(qián)C.晕车(yùn) 采撷(xié) 马厩(jiù) 沙砾(lì)D.绿林(lǜ) 笔砚(yàn) 诏书(zhào) 叫嚣(xiāo)答案 C解析A.“劲”读jìnɡ;B.“朔”读shuò;D.“绿”读lù。
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理解正解的一项是()映阶碧草自春色天生丽质难自弃三顾频烦天下计君臣相顾尽沾衣A.两个“自”相同,两个“顾”也相同B.两个“自”相同,两个“顾”不同C.两个“自”不同,两个“顾”相同D.两个“自”不同,两个“顾”也不同答案 B解析两个“自”都是“自己”的意思;第一个“顾”是“拜访、探望”的意思,第二个“顾”是“看”的意思。
3.对这首诗中词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A.“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
“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
“柏森森”即柏树茂盛的地方。
B.“映阶”二句是说祠堂内碧草空有春色,黄鹂徒有好音,却没有多少人去欣赏。
C.“频烦”即频繁,连续。
“天下计”指统一中国、兴复汉室。
“两朝”指东汉和蜀汉。
“开”指开创基业,“济”是渡过难关。
D.“出师”指诸葛亮出兵伐魏。
“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诗人自己。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
一个“寻”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向往之意。
B.颔联由远及近,以草绿莺啼的美景衬托诸葛亮人格的清高。
C.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行事。
“天下计”见匡时雄略,“老臣心”、“身先死”显报国忠诚。
D.诗的前四句写祠堂之景,后四句写丞相之事。
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赞颂,寄托了诗人忧心忧国、痛感济世无人的哀伤。
《拟行路难》《蜀相》《书愤》参考答案
《拟行路难》《蜀相》《书愤》参考答案导学案参考答案1.表面上,这是叫人们放宽心胸,承认现实,其实内里蕴蓄着无限的酸辛与愤慨。
这关键就在一个“命”字上。
大“命”当头,谁还能强争强求?只能听凭它贵者自贵,贱者自贱。
但反过来问一声:“命”就真的那么公正合理吗?为什么人人必须服从它呢?低头认“命”,原是无可奈何的事;把社会生活中一切不正常的现象归之于“命”,这本身就包含着无言的控诉。
2.一是借“柏森森”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二是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3.颔联的诗眼应是“自”“空”,颔联表现的是幽静的春景衬托出的庄严肃穆的气氛。
“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一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而一用“自”“空”两字修饰,则所含之情就大为转折: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由此便使人自然生出“感悟怀人”之意。
4.“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
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
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也使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可以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练案参考答案1.解析A.畴—筹;C.壁—碧;D.续—绪答案 B2.解析D项中的“难分伯仲”比喻人或事物难分优劣高下,多用于褒义。
答案 D3.解析A.前,坐着,后,因为;B.均为“自己”;C.前,拜访,后,看;D.前,能,后,承受。
答案 B4.解析D项应是反问。
答案 D《拟行路难》1.比喻世道险阻。
用“冰塞川”“雪满山”作喻,以形象化的语言,写出自己的仕途受到阻塞,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
2.这一首诗表达作者的坚定信念和追求,他相信终有一天能乘风破浪,冲开险阻,远渡沧海,实现宏大的理想,这句诗写出了诗人悲愤中的豪迈,失意中的希望。
《武侯庙》1.前“空剩”,后“空有”,答皆“空有”也对。
拟行路难(其四)蜀相书愤导学案(含答案)
科目语文年级二年级备课人高二语文备课组第1课时拟行路难(其四)蜀相书愤学习目标1、注意诗歌节奏,朗读并背诵。
2、了解三位作者,把握三首诗歌的主题。
3、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情绪。
学习重点1、把握三首诗歌的主题。
2、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情绪。
学习难点把握三首诗歌的主题任务驱动请分别用三个词语来概括鲍照、杜甫和陆游的特征和写作风格。
知识链接1、拟行路难鲍照(约415年~470年)南朝宋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
字明远,汉族,祖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西南,辖区包括今江苏北部),久居建康(今南京)。
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
刘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杀。
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有《鲍参军集》。
鲍照创作以诗为主,今存204首。
《拟行路难》18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少部分诗描写了边塞战争和征戍生活,为唐代边塞诗的萌芽。
艺术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直接继承了建安传统,对后世李白、岑参、高适、杜甫有较大影响。
艺术形式上,大力学习和写作乐府诗,存80余首,有三言、五言、七言和杂言等多种形式。
南北朝时期,群雄割据,社会动荡。
当时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而鲍照出身寒微,他虽然渴望能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但却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和世俗偏见的阻碍。
于是常借诗歌来抒发他建功立业的愿望,表现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
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的独特风格。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歌颂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本篇是《拟行路难》十八首中的第四首。
2、蜀相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
《蜀相》导学案及答案
<蜀相>导学案一、教学目标:知识和水平:①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理解诗人的情感.②指导学生掌握诗歌借景抒情、反衬等表达情感的手法. ③教给学生高考“炼字〞题的答题方法.过程与方法:诵读诗歌,品味语言,把握诗歌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感受诗歌意蕴美. ②理解杜甫对“蜀相〞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二、教学里、难点:体会诗人情感,学会“炼〞字三、课前预习1作家及作品介绍(知人):杜甫(712-770),字,白号 ,世称、等,河南巩义人,唐代伟大的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了“ ?其诗被称为了“ o杜甫与李白合称“ 〞,为了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存了下来,集为了<杜工部集>,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2、写作背景(论世):杜甫虽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相> 这首诗时, 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 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里.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了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760年春天, 这时持续了五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尚未平定, 国家命运仍在风雨飘摇之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杜甫到成都郊外的武侯祠去凭吊,写作此诗,自然不单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含有忧时忧国的深心的.3、字音字形祠()堂柏()森森空好()音频f m ()汨满襟0四、?教学过程1、从诗歌的思想内容看,这是一首诗.2、诗中写了诸葛亮哪些事,从中可以看出他是怎样的人?作者为了什么选他为了咏怀对象?3、诗题为了“蜀相〞,应里在写人,为了何用一半笔墨写祠堂及其周围的景色?景物有什么特点?其中哪个字用的好,为了什么?五、知识拓展炼字题的类型1、炼动词.一首诗,是由一些意象根据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了文档如有冒犯,请站内留言,谢谢!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动词.由于名词在诗句中往往只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它本身没有表述性,而能给名词以生动形态的,常常是动词,这样,动词的提炼,就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 例: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见〞字用起来更能达意.“望〞是有意识的, 而见是无意识地,自然地映入眼帘.用一个“望〞字,人与自然之间是观赏与被观赏的关系,人仿佛在自然之外, 自然成了人观照的对象.而用一个“见〞字,人与自然不是观赏与被观赏的关系,人在自然之中,与自然一体,我见南山悠然,料南山见我亦如此.如果是望,就成了有意所为了,而见字正写出了人与自然,一种和谐.而且陶潜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种返,不是自然境界,而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2、炼形容词.形容词常作修饰语,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里点对象.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也写出征夫处境的孤危.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了密切.3、炼数虽词.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虽词,在诗人的笔下常常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例: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后郑谷改为了“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了“-字师〞, 改后妙在何处?“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突出了诗题中的“早〞字.4、炼特别的词a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乎两种,一是增加语言的韵律感,二是起强调作用.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可以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例: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冷. (<浪淘沙>李煜)c表颜色的词:其作用是,表现心情,增加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宣染气氛.观赏时,要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例:“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 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例:“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诗人感慨时光匆匆, 春光易逝的思绪. 诗人抓住了表现鲜明比照色彩的字眼,表达了浓郁的感情色彩.最后要强调说明的是,炼字也必须以炼意为了前提才具有美的价值.只有篇中炼句,句中炼字, 炼字不单是炼声、炼形,同时也是炼意,只有切合题旨,适合情境,做到语意两工,这样炼出来的字才能真正精光四射.成功的炼字都是和炼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炼字题答题步骤:第一步,(联系句意)解释字意.第二步,从形式上分析字词,有无表现手法的运用.(假设有,准确指出技巧,评析其表达效果.)第三步,从内容上分析字词,可文档如有冒犯,请站内留言,谢谢!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以从形象和情感的角度鉴赏.<蜀相>导学案答案课前预习:子美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现实主义诗圣诗史李杜大李杜教学过程:1 >咏史怀古2、辅佐二主定天下计出师未捷;雄才大概宏伟业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忠心报国事业未竟;一是诸葛亮和杜甫都有着经世济民的非凡抱负, 二是诸葛亮和杜甫身上都有强烈的忧患意识. 第三是在诸葛亮身上寄托着杜甫心中理想的君臣关系第四个是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与杜甫空怀抱负无处施展才华的悲剧相契台.3、丞相一一不称“蜀相〞,亲切?寻一一有目的的专程来访, 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一一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迫?柏森森一一自为了问答,记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一一记叙兼描述思考:首联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一是借“柏森森〞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孤寂荒凉;二是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自〞与“空〞两个字是这两句诗的诗眼. 两句的意思是: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绿色, 年年如此, 可它为了谁而绿呢?隔着树叶, 传来黄硒动听的歌声, 可有谁听呢?五百年了, 像诸葛亮那样的人再也没有出现过!“自〞与“空〞两个字来写碧草和黄硒意象,营造了祠堂凄凉冷落的气氛和意境,为了诗末的感伤叹婉奠定感情基调(“自〞和“空〞)反衬写法,再美的“碧草春色〞, 再动听的“黄硒好音〞, 只因一个“自〞一个“空〞,就显得美景虚设,无人问津之感.文档如有冒犯,请站内留言,谢谢!。
近体诗六首:山居秋暝、登高、蜀相、石头城、锦瑟、书愤(人教版高二必修导学案)
近体诗六首:山居秋暝、登高、蜀相、石头城、锦瑟、书愤(人教版高二必修导学案)《山居秋暝》1、首联与诗题有什么联系?明确: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明确: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
给全诗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
3、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都是写景,有什么不同?明确:颔联用了“明月、松、清泉、石”等意象,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
颈联用了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
颔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
4、如何理解“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一句,它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春天的芳华景物已在不知不觉中衰败,秋景却很美,我还是愿意留居山中,不想归去。
尾联表达了作者欲远离尘世归隐山林,不再回到纷纷扰扰的官场中去的强烈愿望。
体现了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登高》1、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明确:这是一幅凄凉的秋景图。
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使顿生悲情;接着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自然而生,尤其是“无边、不尽”,透出其沉郁悲凉,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气。
分析:A、体会“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的意境意境:凄凉,凄清、高远,广阔情感:“猿啸哀”之声,使顿生悲情,悲伤B、体会“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的意境意境:雄浑,壮阔,辽远、沉郁,悲凉,绵邈情感:着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忧国伤时的感怆2、诗歌后四句主要抒发了诗人的“悲秋”愁绪,“悲”从何来?展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明确:“悲秋”之情来自:常年作客异乡的羁旅之愁,晚年多病缠身的孤独之感,以及战争带来的国难家愁和日见白发增多而壮志未酬之虑。
第4课《蜀相》导学案答案
第4课蜀相1.理解“寻”“自”“空”等词语在诗句中的含义,理解诗人情感。
2.初步感受诗歌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写作特色。
3.在了解体会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并能默写诗文。
诗题“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曾经为刘备制定了一系列统一天下的方针、策略,辅佐刘备振兴汉室,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与曹魏、孙吴三足鼎立的局面。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又辅佐他的儿子刘禅,多次出师北伐中原,因身心交瘁,积劳成疾,最后死于军中,实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铿锵誓言,赢得了后世人们的景仰和推崇。
下面是一副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对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1.命途多舛。
杜甫生活在“开元盛世”与“安史之乱”之间,后半生颠沛流离,历经磨难。
2.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的诗广泛反映了社会生活,被称为“诗史”。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如果说李白的一生充满着浪漫的生活色彩,那么杜甫的一生则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
3.创作颇丰。
杜甫创作的诗很多,流传下来有一千四百多首。
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
《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的春天。
759年底,杜甫结束了在甘肃天水一带颠沛流离的生活,暂时落脚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屋里。
此时“安史之乱”已经“乱”了五年,百姓涂炭,田园荒芜,唐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中。
唐肃宗宠信宦官,排斥功臣。
在这样的情况下,杜甫满腔的苦闷、焦虑是可以想见的。
定居在浣花溪畔的第二年的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1.诗中写了同诸葛亮有关的哪些事?1.《蜀相》开头两句对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2.你认为这首诗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结合全诗具体分析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表现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祠堂(cí)伺机(sì)开济(jì)劲爆(jìn)
B.犀利(xī) 夙愿(sù) 朔风(sù) 乾坤(qián)
C.晕车(yùn) 采撷(xié) 马厩(jiù) 沙砾(lì)
D.绿林(lǜ) 笔砚(yàn) 诏书(zhào) 叫嚣(xiāo)
答案 C
解析A.“劲”读jìnɡ;B.“朔”读shuò;D.“绿”读lù。
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理解正解的一项是()
映阶碧草自春色天生丽质难自弃三顾频烦天下计君臣相顾尽沾衣
A.两个“自”相同,两个“顾”也相同
B.两个“自”相同,两个“顾”不同
C.两个“自”不同,两个“顾”相同
D.两个“自”不同,两个“顾”也不同
答案 B
解析两个“自”都是“自己”的意思;第一个“顾”是“拜访、探望”的意思,第二个“顾”是“看”的意思。
3.对这首诗中词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
“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
“柏森森”即柏树茂盛的地方。
B.“映阶”二句是说祠堂内碧草空有春色,黄鹂徒有好音,却没有多少人去欣赏。
C.“频烦”即频繁,连续。
“天下计”指统一中国、兴复汉室。
“两朝”指东汉和蜀汉。
“开”指开创基业,“济”是渡过难关。
D.“出师”指诸葛亮出兵伐魏。
“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诗人自己。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
一个“寻”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向往之意。
B.颔联由远及近,以草绿莺啼的美景衬托诸葛亮人格的清高。
C.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行事。
“天下计”见匡时雄略,“老臣心”、“身先死”显报国忠诚。
D.诗的前四句写祠堂之景,后四句写丞相之事。
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赞颂,寄托了诗人忧心忧国、痛感济世无人的哀伤。
5.首联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何作用?
6、颈联描写刘备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
3.C4.B
5、一是借“柏森森”写也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二是用庄严肃穆的环境来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6、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暗示自己得不到朝廷的信任和重视,以致壮志难酬。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大散关(sàn) 谮言(zèn)
跛脚(bǒ) 无耻谰言(lán)
B.伯仲(bó) 薄似纱(bó)
杜撰(zhuàn) 寡廉鲜耻(xiǎn)
C.斜行(hánɡ) 蕴藉(jí)
冠冕(ɡuān) 锃光瓦亮(chénɡ)
D.塞上(sài) 商榷(què)
形骸(hái) 游目骋怀(chěnɡ)
答案 D
解析A.散sǎn;B.薄báo;C.藉jiè,锃zènɡ。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中原北望气如山气:气概,气势
B.塞上长城空自许许:答应
C.出师一表真名世名:闻名
D.千载谁堪伯仲间堪:能够
答案 B
解析许:称许,称赞。
3.下列和“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在艺术手法上不同的一项是()
A.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C.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答案 C
解析例句与A、B、D三项纯用名词性意象连缀。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组是()
A.日前,《福布斯2008中国名人榜》出台,于丹以1 103万的巨额收入居作家榜首之位。
B.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于3月14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闭幕,完成了各项议程,通过了若干政治决议。
C.自2007年10月下旬以来,由于国内没有好政策的出台以及受美国经济衰退的影响,股市指数连续下跌,中国股市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D.3月24日,奥运冠军罗雪娟将在北京奥运圣火采集仪式结束后,高举火炬,开创第一次由举办国火炬手完成的第一棒火炬接力。
答案 C
解析A.语意重复,去掉“之位”;B.语序不当的,把“完成……决议”放在“会议”后;D.缺少宾语,在句末加“的先例”。
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5~6题。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5.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
本诗哪两句诗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试加以分析。
答案“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
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
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也使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可以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6.“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从表达情感看,________、________两个字应该读成重音。
用一个词语来表达全诗的情感:________。
答案空先悲愤
三、课堂延伸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怀吴中①
[宋]陆游
秋夜挑灯读楚辞,昔人句句不吾欺。
更堪临水登山处,正是浮家泛宅时。
巴酒不能消客恨,蜀巫空解报归期。
灞桥②烟柳知何限,谁念行人寄一枝。
注①这首诗写于淳熙元年(1174)陆游离蜀州通判任后。
“吴中”,今江苏吴县一带,亦泛指吴地。
②灞桥:桥名,在长安东三十里的灞水上。
7.首联中的“挑灯”“句句”看似寻常,其实却是理解全诗的关键。
请你结合课本节选的《离骚》的内容和你所了解的屈原的遭遇,谈谈你对陆游夜读《楚辞》心境的理解。
答案“挑灯”,说明是久读;“句句”,绝非《楚辞》中的一篇一章。
可见“不吾欺”的是贯穿在《楚辞》“句句”中的主要精神——关心国家命运,指斥权奸误国,对因谗被逐的不满等等,是作者内心所深许的,这也正是陆游夜读《楚辞》时的心境。
8.尾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这两句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①双关:用“柳”音关“留”,用“灞桥”意关京都;明写自己留恋吴中,暗示朝中无人赏识自己的才能。
②由自己在蜀州怀吴中联想到吴中无人怀念自己,两相对比,更加显示了千里客居者的孤独和苦闷。
四、语言运用
9.根据文意,仿照画线句子的句式补充语句。
阅读古典诗词,你可以一一品味诗人们的思想感情,继而有所思,有所悟。
读陆游,辛弃疾,你明白了什么是爱国情怀;读杜甫,白居易,你懂得了什么是忧民情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着,品着,渐渐地,你已经和诗人融为一体了,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自己的思想修养和审美情趣。
答案读王维,孟浩然,你懂得了什么叫寄情山水
10.根据语意仿写三句话。
要求比喻恰当,句式相同。
散文乃走路,诗乃跳舞;散文乃喝水,诗乃饮酒;散文乃说话,诗乃唱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间的对比永远说不完。
答案散文乃对话诗乃独白散文乃国语诗乃方言散文乃门诗乃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