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蜀相》《书愤》导学案
《拟行路难蜀相书愤》教案

《拟行路难蜀相书愤》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拟行路难蜀相书愤》。
(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3)能够解读诗人的思想感情,了解诗人的生平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学会通过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理解诗人对友情、忠诚、正义等价值观的坚守。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句子翻译。
(2)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3)诗人的生平背景及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诗人情感的把握。
(2)如何运用诗歌中的价值观引导学生的思想行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杜甫的生平背景。
(2)介绍《拟行路难蜀相书愤》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2)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诗歌的深层含义。
(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讲解:(1)讲解诗歌的字词解释、句子翻译。
(2)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解读诗人的价值观。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2)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作业布置1. 背诵《拟行路难蜀相书愤》。
2. 写一篇关于《拟行路难蜀相书愤》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评价:通过默写和解释诗歌中的关键字词,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拟行路难_蜀相_书愤》教案新部编本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进之路,才高的寒士自认心怀不平(板书:愤懑不平)
三、鉴赏探究·以意逆志
(一)自读课文,思考、完成学案思考题
1、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
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是被家庭门第的贵贱决定的。
2、第三句写“人生亦有命”,其中“命”具体指的是什么?从诗歌本身看,作者对“命”有怎样的看法?
那些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的英雄人物。也包括诗人自己,从小立志干一番事业,却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
(二)归纳主旨: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之余,也为诸葛亮的壮志未酬而惋惜,抒发了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巨大痛苦。
三、强记·背诵:自由背→点名试背→齐背。
四、小结·消化:完善学案,进一步背诵。
业绩(颈联):非凡的才干和功业——→景仰
遗恨(尾联):事业未竟——→痛惜
2、“丞相祠堂何处寻”一句,你从“寻”字中读出了怎样的情意?
作者深切缅怀、追思诸葛亮的情意。(“丞相”这一称呼,表示尊仰之意。“何处寻”的设问,包含诗人对诸葛亮无限钦慕的心情。)
3、前两联描写祠堂的景色有何特点?“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一联中,那两个字与诗歌境界最为密切,为什么?
2、一生试读,学生点评(重点点评两个反问句的朗读——结合《金榜》P9“奖赏探究·以意逆志”之“内容鉴赏”T3)
3、学生齐读——自主背诵——点名背诵——齐背。
五、比较阅读·拓展提升(结合课后练习三)
从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方面,说说此诗对李白的《行路难》有哪些影响(即有什么相同点)。
提示:①从思想内容看,都是写怀才不遇的悲愤不平的感情。
2、掌握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分析“自”“空”两字的作用。
拟行路难、蜀相、书愤教案

拟行路难、蜀相、书愤教案第一章:拟行路难——品味人生之路教学目标:1. 理解《拟行路难》的背景及意义。
2. 分析诗中描绘的人生之路的艰难与迷茫。
3. 品味诗中所表达的人生态度和情感。
教学内容:1. 简介鲍照及其《拟行路难》。
2. 分析诗中描绘的人生之路的景象。
3. 探讨诗中所体现的人生态度和情感。
教学活动:1. 朗读并翻译《拟行路难》。
2. 分析诗中的人生之路描绘,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之路的艰难与迷茫。
3. 讨论诗中所表达的人生态度和情感,如追求理想、面对困难等。
第二章:蜀相——敬仰历史英雄教学目标:1. 了解《蜀相》的背景及意义。
2. 分析诗中描绘的蜀相李冰的形象及其贡献。
3. 培养敬仰历史英雄的情感。
教学内容:1. 简介杜甫及其《蜀相》。
2. 分析诗中描绘的蜀相李冰的形象及其贡献。
3. 探讨诗中所表达的敬仰情感。
教学活动:1. 朗读并翻译《蜀相》。
2. 分析诗中描绘的蜀相李冰的形象,了解其贡献和成就。
3. 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对历史英雄的敬仰之情。
第三章:书愤——抒发愤世情感教学目标:1. 理解《书愤》的背景及意义。
2. 分析诗中抒发的愤世情感及其原因。
3. 探讨诗中所表达的对于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于理想的追求。
教学内容:1. 简介陆游及其《书愤》。
2. 分析诗中抒发的愤世情感及其原因。
3. 探讨诗中所表达的对于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于理想的追求。
教学活动:1. 朗读并翻译《书愤》。
2. 分析诗中抒发的愤世情感,引导学生思考其原因和社会背景。
3. 讨论诗中所表达的对于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于理想的追求,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第四章:对比分析——探讨人生困境与理想追求教学目标:1. 理解《拟行路难》、《蜀相》和《书愤》中的人生困境与理想追求。
2. 分析三首诗的异同,探讨其对人生的启示。
3. 培养学生对人生困境与理想追求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对比分析《拟行路难》、《蜀相》和《书愤》中的人生困境与理想追求。
《拟行路难蜀相书愤》教案

《拟行路难蜀相书愤》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拟行路难蜀相书愤》的背景和作者。
1.1.2 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和韵律。
1.1.3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1.4 解读诗人的情感和主旨。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1.2.2 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1.2.3 通过创作和分享,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诗人的愤慨和激情,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
1.3.2 理解诗人的忠诚和责任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3.3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和作者介绍2.1.1 李白生平简介2.1.2 《拟行路难蜀相书愤》的创作背景2.2 诗歌结构和韵律分析2.2.1 诗歌的结构分析2.2.2 诗歌的韵律特点2.3 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2.3.1 意象分析2.3.2 修辞手法解析2.4 诗歌情感和主旨解读2.4.1 诗人的愤慨和激情2.4.2 诗人的忠诚和责任感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3.1.1 引导学生回顾李白的生平简介。
3.1.2 提问学生对《拟行路难蜀相书愤》的期待和兴趣。
3.2 诗歌阅读与分析3.2.1 引导学生朗读诗歌。
3.2.2 分组讨论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3.2.3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3 诗歌情感和主旨解读3.3.1 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愤慨和激情。
3.3.2 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忠诚和责任感。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评价4.1.1 学生对诗歌背景和作者的了解程度。
4.1.2 学生对诗歌结构和韵律的掌握程度。
4.1.3 学生对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能力。
4.2 学生文学鉴赏能力评价4.2.1 学生对诗歌情感和主旨的理解程度。
4.2.2 学生对诗人情感的共鸣和表达能力。
4.3 学生创造力和表达能力评价4.3.1 学生对诗歌创作的热情和参与度。
《拟行路难》《蜀相》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拟行路难》《蜀相》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拟行路难》《蜀相》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1《拟行路难》《蜀相》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第一篇:《拟行路难》一、导入1. 班级名称:人教版高二选修班2. 教学单元:唐诗的风韵3. 学习目标:通过学习和分析《拟行路难》,深入了解唐代风俗、历史背景和逝去的文化。
4. 学习方式:课前预习、课堂授课、小组讨论、个人思考、文本分析等。
5. 学习要求:积极参与、认真思考、勇于表达、文本认真阅读。
二、学习内容1. 《拟行路难》的时代背景和影响。
2. 诗歌风格的特点及其表现。
3. 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4. 诗歌中的寓意和思想表达。
三、学习过程1. 课前预习请同学们提前阅读并思考下面的问题:1) 了解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的历史背景;2) 介绍诗人王之涣和余光中的生平和文学成就;3) 试解释“车轮滚滚度春华”一句的寓意;4) 诗歌中一些意象的表现和象征意义。
2. 课堂授课2.1 教师讲解1) 《拟行路难》的背景:《拟行路难》是唐代王之涣所作的一首诗,写于唐德宗年间。
那时,王之涣逃离长安,重新返回故乡。
在这首诗中,他表达了对社会士风糜烂、节操败坏的不屑和对忠诚、正义、操守的弘扬和赞扬。
2) 诗歌的风习和特点:这首诗通篇虚实相摄,既写长安的繁华和丰富,也描绘王之涣的思想和情感。
同时,诗歌中采用了反语、拟音、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意境深远,表现力强。
3) 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拟行路难》中的意象十分丰富,如车轮滚滚、东风吹雨湿、北风卷地白草折等,在其中表达着生命的脆弱和逝去的珍贵。
4) 诗歌中的寓意和思想表达:王之涣在这首诗歌中表达了对荒唐的社会风气、浮华的物质文明、个体利益至上的应对和批判,同时强烈呼吁和赞美忠诚、正义、操守、高尚品德等人类精神和文化。
由此,《拟行路难》成为了唐代思想文化的经典之作。
2.2 分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2) 将小组制作的ppt或海报,主题为“《拟行路难》的诗歌世界”,放在班级网站上激励对诗歌进行思考和探讨。
《蜀相》《书愤》导学案

《蜀相》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把握重点词语,“空”、“自”两字的妙用。
一、知识链接1、“知人论世”是鉴赏诗歌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我们在欣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
根据你所认识的杜甫来填空。
杜甫,字_____,自号“____ _”。
是我国古代最负盛名的_____主义诗人。
他的诗集众家之长,兼古今之体,又在许多方面有所创新,显得沉厚雄浑,博大精深。
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______”,明清文人推崇他为“_____”。
他的政治理想是“_________,_________”。
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
2、字音字形祠.堂()柏.森森()空好.音()泪满襟.()二、鉴赏全诗1、作为律诗,本诗用字精当,韵律和谐,就对仗而言,第_____联最为工整。
2、从诗的题材(内容)上说,我们学过的诗有离别诗、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咏史诗(怀古诗)等等,那杜甫的《蜀相》是。
3杜甫在《蜀相》一诗中,将自己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与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成千古名句:“,。
”4、结合我们学过的类似诗歌谈谈这种诗歌有什么特点?5、“丞相祠堂何处寻”中的“寻”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6、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手法,所谓“诗眼”往往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颔联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7、本诗的主旨是什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知识拓展】炼字题的类型1.炼动词。
一首诗,是由一些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动词。
因为名词在诗句中往往只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它本身没有表述性,而能给名词以生动形态的,常常是动词,这样,动词的提炼,就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
《拟行路难》《蜀相》《书愤》自主探究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拟行路难》《蜀相》《书愤》自主探究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一、助学资料:作者简介:鲍照 (? ~ 466) ,南朝宋文学家。
字明远。
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一说上党(今属山西)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
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
宋文帝元嘉十六年 (439) ,鲍照 20 多岁时 , 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
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
元嘉二十一年 (444), 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
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的侍郎,在刘□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
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
孝武帝大明五年 (461) ,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 , 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任刑狱参军等职。
孝武帝死后,明帝刘□杀前废帝子业自立,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子勋反对刘□的斗争。
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 , 很不得志 , 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
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
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
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
杜甫《春日忆李白》诗中的“俊逸鲍参军”,就是赞美李白的诗有鲍照的俊逸风格。
时代背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三、自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第三句写“人生亦有命”,从诗歌本身看,作者对命有怎样的看法?《蜀相》学案一、助学资料【介绍作者】杜甫(少陵野老):巩县少年—陷身长安—寓居草堂—漂泊夔州—客死湘江。
《拟行路难》《蜀相》《书愤》导学案(含答案)

《拟行路难》《蜀相》《书愤》导学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诗人生平极其时代背景;诵读诗歌,并背诵全文2.能力目标: 理解诗歌大意,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情景交融、比兴、用典)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赏析诗歌,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初步了解咏史诗借古伤今的特点。
3.情感目标: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操和对理想境界追求的精神。
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学习陆游的爱国热情,人格力量,对国家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赏析诗歌,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难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知识链接】(一)知人:鲍照(约414—466)字明远,祖籍上党,后迁于东海(今江苏涟水附近)。
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但生平遭遇、创作风格与二人有很大不同。
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锸下农”(《谢秣陵令表》)。
二十多岁时,在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王国侍郎。
以后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
最后任临海王刘子顼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
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
有《鲍参军集》传世。
尽管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诗品》语)。
但他的文学作品的价值,却越来越受后人重视,有人甚至认为他是刘宋时代成就最高的作者。
以《拟行路难》18首为其代表。
这组诗主要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抒发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著有《杜工部集》。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分四个时期:1.读书和漫游时期(35岁以前)2.十年困居长安时期(35至44岁)3.陷贼和为官时期(45至48岁)4.西南飘泊时期(48至58岁)他有着积极的入世思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拟行路难、蜀相、书愤教案

一、教案:拟行路难【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拟行路难的诗歌主题和意境。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道路的艰难和抉择。
【教学重点】1. 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人生哲理。
2. 学生对诗歌的个性化解读和表达。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诗歌资料和背景知识。
2. 学生预习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和李白的诗歌创作。
2.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道路的艰难和抉择。
二、诗歌讲解(15分钟)1. 教师逐句讲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2.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讨论和表达(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人生哲理。
2. 每组选代表进行表达和分享。
四、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拟行路难的读后感。
2. 要求学生在读后感中表达自己对人生道路的思考和抉择。
二、教案:蜀相【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蜀相的诗歌主题和意境。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人物的功过和命运。
【教学重点】1. 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历史背景。
2. 学生对诗歌的个性化解读和表达。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诗歌资料和背景知识。
2. 学生预习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杜甫的诗歌创作。
2. 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人物的功过和命运。
二、诗歌讲解(15分钟)1. 教师逐句讲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2.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讨论和表达(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历史背景。
2. 每组选代表进行表达和分享。
四、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蜀相的读后感。
2. 要求学生在读后感中表达自己对历史人物的思考和评价。
《拟行路难》《蜀相》《书愤》导学案

《拟行路难》《蜀相》《书愤》导学案作家名片鲍照(约415—470),字明远,东海(今山东郯城西南)人。
出身贫寒,虽才华出众,却一直不得意。
曾做过宋临川王刘义庆、始兴王刘浚的侍郎,及临川王刘子顼的前参军,掌书记。
后死于乱军中。
其诗文俱佳,七言乐府尤受后世推重。
有《鲍参军集》十卷传世。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今河南巩义)人。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曲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有《杜工部集》传世。
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
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到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
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
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他勤于创作,一生著述丰富,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种存世。
背景探秘1.《拟行路难》(其四)鲍照曾任参军,处在六朝时门阀制度的高压之下,深感人生的种种忧患,写下抒发悲愤不平的诗作。
2.《蜀相》这首诗是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春天拜谒诸葛亮庙时所写。
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唐王朝仍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功臣。
杜甫个人“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完全落空,流落蜀地,生活困穷。
无论国事、家事、个人事,都使诗人陷于苦闷之中。
《拟行路难蜀相书愤》教案

《拟行路难蜀相书愤》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拟行路难蜀相书愤》全文。
(2)了解作者陆游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僻字词及其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学会从历史背景出发,理解诗人的创作动机。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陆游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习诗人在困境中求索的精神,激发学生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决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拟行路难蜀相书愤》的诗意及主题思想。
(2)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僻字词及其含义。
(3)了解作者陆游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教学难点:(1)分析诗中所抒发的复杂情感。
(2)理解诗人在困境中求索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陆游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概述《拟行路难蜀相书愤》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全文,理解诗意。
(2)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生僻字词,查阅资料,掌握其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主题思想。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受诗人陆游的忧国忧民之情。
(2)学习诗人在困境中求索的精神,激发学生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决心。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主题思想及诗人的情感表达。
四、课后作业1. 背诵《拟行路难蜀相书愤》。
2. 写一篇关于诗文主题思想的心得体会。
3. 查阅资料,了解陆游的其他作品及其文学成就。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拟行路难蜀相书愤》的理解程度及背诵情况。
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及表现。
3. 学生对诗文主题思想的把握及情感态度的体现。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深入学习诗中的意象与象征,解析诗人的内心世界。
(2)通过对比分析,了解《拟行路难蜀相书愤》在陆游诗歌创作中的独特性。
拟行路难、蜀相、书愤教案

拟行路难、蜀相、书愤教案第一章:拟行路难——人生困境的抒发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拟行路难》的诗意及主题。
分析并欣赏作者通过诗句表达的人生困境及哲理思考。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深度。
1.2 教学内容朗读并理解《拟行路难》的诗句。
分析诗中的意象与情感。
探讨诗人的人生观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1.3 教学方法朗读指导: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与情感。
讨论法: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与哲理。
案例分析:分析诗中的人生困境及应对之道。
1.4 教学评估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程度。
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学生对诗人人生观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第二章:蜀相——历史人物的缅怀2.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蜀相》的历史背景与作者情感。
解读并赏析诗中的历史人物形象。
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人物对当代的意义。
2.2 教学内容朗读并理解《蜀相》的诗句。
解读诗中对历史人物的描写与缅怀。
探讨诸葛亮的历史地位及其对现代的启示。
2.3 教学方法文献讲解:讲解诸葛亮的生平与事迹。
诗歌解析:解读《蜀相》中诸葛亮的形象。
小组讨论:讨论诸葛亮的精神在当代的价值。
2.4 教学评估学生对《蜀相》诗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学生对诸葛亮历史形象的认识和评价。
学生对历史人物在现代社会意义的思考。
第三章:书愤——文人情怀的抒发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书愤》的诗意和情感。
分析并欣赏诗中作者对时事的表达和文人情怀。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3.2 教学内容朗读并理解《书愤》的诗句。
分析诗中的时事背景与文人情感。
探讨诗人的愤世嫉俗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3.3 教学方法诗歌解析:解读《书愤》中的情感和时事寓意。
讨论法:分组讨论诗人的愤世嫉俗态度。
案例分析:分析文人情怀在现代社会的表现。
3.4 教学评估学生对《书愤》的诗意理解和情感体验。
学生对诗中时事背景和文人情怀的分析能力。
学生对文人情怀在现代社会价值的思考。
第四章:诗中情感与意象的深入探讨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诗歌情感与意象的深入理解能力。
《拟行路难》《蜀相》《书愤》自主探究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拟行路难》《蜀相》《书愤》自主探究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拟行路难》《蜀相》《书愤》自主探究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1《拟行路难》《蜀相》《书愤》自主探究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文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历史长河中重要的文化遗产。
然而,要对文学有深刻的理解,需要读者对文学作品进行自主探究。
本文将以人教版高二选修课程中的《拟行路难》、《蜀相》、《书愤》为案例,探讨如何进行自主探究。
一、《拟行路难》1.外部探究:先从作者角度出发,了解李白本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挖掘出作者为什么要写《拟行路难》,对生活窘迫的反抗和对祖国的思念是如何体现在作品中的。
2.内部探究:小心翼翼地读一遍《拟行路难》,注意每个字眼之间的关系,并对重要句子进行深入解读。
发现对生活的痛苦感受,对孤独、劫数的领悟、对宁神、得自由的需求以及对家国情怀的怀念。
3.文化探究:探究李白创作于“盛唐”时期,中国古代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想、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变化,还需了解《庐山谣》这一同名作品的背景,与之进行对比,探究两者之间的渊源关系。
二、《蜀相》1.外部探究: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司马相如的生平和故事,以及对该诗有什么影响和意义,构建第一层文化和历史背景。
2.内部探究:重点关注每一句诗的组成结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
诗歌饱含着对蜀汉刘备的赞美和对他为了民族兴起而不惜牺牲的精神赞叹。
同时,表达了对司马家族的嘲讽与鄙视,使得整首诗在赞美的基础上,具备了犀利的批判意味。
3.文化探究:通过探究司马相如与刘备两位历史人物的关系,梳理出当时社会和文化环境发生的变化。
特别需要探究中国古代士人思想观念与文学审美背景,以更好的理解该诗的意义和价值。
三、《书愤》1.外部探究:调查石鼓文事件的背景,了解蔡元培的生平与思想,探究铭刻的背景和意义,建立文化和历史背景。
2.内部探究:了解全诗的人文情怀,关注每个字眼之间的联系和构造语言,发现整篇文章中所表达的“书愤”的内容以及诗人对当时自身身份认同问题的表达,再由此去探究他对自己时代神思的期许和感受。
《拟行路难_蜀相_书愤》学案(精)

班姓名组号拟行路难(其四)学习要点:1、理解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3、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及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学习流程:一、释题(阅读课本P12注释①:歌咏人世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二、阅读准备·知人论世(阅读《金榜》P9“阅读准备·知人论世”)三、鉴赏探究·以意逆志自读课文,思考、完成思考题:1、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2、第三句写“人生亦有命”,其中“命”具体指的是什么?从诗歌本身看,作者对“命”有怎样的看法?四、诵读练习·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自主试读全诗,注意把握情感,尤其是“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草木岂无感”两个反问句(结合课后练习一中的“诵读提示”)五、比较阅读·拓展提升(结合课后练习三)从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方面,说说此诗对李白的《行路难》有哪些影响(即有什么相同点)。
六、小结·消化:完善学案,背诵《拟行路难》,有条件的同学背诵李白《行路难》。
七、作业:理解、背诵《拟行路难》,并能默写蜀相学习要点:1、理解杜甫对“蜀相”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认识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2、掌握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分析“自”“空”两字的作用。
学习流程:一、导入·知人论世(阅读《金榜》P11〃“阅读准备〃知人论世”之“走近读者”、“背景资料”)二、鉴赏探究·以意逆志(一)思考·交流1、诗题为“蜀相”,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蜀相诸葛亮的?其中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丞相祠堂何处寻”一句,你从“寻”字中读出了怎样的情意?3、前两联描写祠堂的景色有何特点?“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一联中,那两个字与诗歌境界最为密切,为什么?4、“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是什么人?(二)归纳主旨:三、强记·背诵。
《拟行路难》《书愤》导学案

3、掌握诗歌借景抒情、运用典故等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诗人陆游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难点
掌握诗歌借景抒情、运用典故等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知识链接
1、作者: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山阴(浙江绍兴)人,南宋(朝代)著名爱国诗人、词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60年来万首诗”,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3. 请尝试翻译本诗,要求创设意境,语言优美,表述连贯通顺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 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 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 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 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 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 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诗 歌
主 要 情 感
抒情方式
鉴赏方法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②夜雪瓜洲渡③铁马秋风大散关④塞上长城⑤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⑥伯仲间⑦。注释
①书愤:抒发义愤。 书:写。②早岁:早年,年轻时。③气如山:指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④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是追述25年前的两次抗金胜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冬金主完颜亮率大军南下,企图从瓜州渡江南下攻建康(今南京),被宋军击退。第二年,宋将吴璘从西北前线出击,收复了大散关。楼船,高大的战船。瓜州,在今江苏邗江南大运河入长江处,为江防要地。铁马,配有铁甲的战马。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军事重地。[⑤塞上长城:南朝宋时名将檀道济,这里作者用作自比,现比喻收边御敌的将领。⑥衰鬓:苍老的鬓发。⑦空自许:白白地自许⑧堪:能够。⑨伯仲间:意为可以相提并论。伯仲,原是兄弟长幼的次序,引申为衡量人物差等之意。
《蜀相》《书愤》导学案

《蜀相》《书愤》比较赏析(导学案)学习目标:1.运用“知人论世”等方法探究诗歌的主旨,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2.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对《书愤》和《蜀相》两首作品进行比较知识链接1、知人——了解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湖北襄阳,寄居河南巩县。
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爱国诗人。
他出生于“奉官守儒”的封建家庭,处于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抱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心情,但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又历经祸乱,身受深重的时代苦难。
因而能体念、同情人民疾苦,故后世称其为“诗圣”。
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世,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后世称其诗为“诗史”。
其诗风格“沉郁顿挫”。
著有文集《杜工部集》。
2、“论世”——《蜀相》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
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
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
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
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3、知人——了解作者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
他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平定)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示儿)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
“60年来万首诗”,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
(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4、论世”——《书愤》写作背景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
拟行路难(其四)蜀相书愤导学案(含答案)

科目语文年级二年级备课人高二语文备课组第1课时拟行路难(其四)蜀相书愤学习目标1、注意诗歌节奏,朗读并背诵。
2、了解三位作者,把握三首诗歌的主题。
3、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情绪。
学习重点1、把握三首诗歌的主题。
2、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情绪。
学习难点把握三首诗歌的主题任务驱动请分别用三个词语来概括鲍照、杜甫和陆游的特征和写作风格。
知识链接1、拟行路难鲍照(约415年~470年)南朝宋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
字明远,汉族,祖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西南,辖区包括今江苏北部),久居建康(今南京)。
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
刘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杀。
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有《鲍参军集》。
鲍照创作以诗为主,今存204首。
《拟行路难》18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少部分诗描写了边塞战争和征戍生活,为唐代边塞诗的萌芽。
艺术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直接继承了建安传统,对后世李白、岑参、高适、杜甫有较大影响。
艺术形式上,大力学习和写作乐府诗,存80余首,有三言、五言、七言和杂言等多种形式。
南北朝时期,群雄割据,社会动荡。
当时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而鲍照出身寒微,他虽然渴望能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但却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和世俗偏见的阻碍。
于是常借诗歌来抒发他建功立业的愿望,表现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
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的独特风格。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歌颂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本篇是《拟行路难》十八首中的第四首。
2、蜀相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
《蜀相》《书愤》导学案学生版

《蜀相》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掌握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学习重难点】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知识链接】一、作者作品及相关背景1、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
他创作的许多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是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
杜甫也被誉为“诗圣”。
在艺术上,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沉郁顿挫_;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著有《杜工部集》。
代表作有“三吏”、“三别”,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为《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忧国忧民的文人。
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二、题材解析怀古咏史诗: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三、【知识拓展一(炼字题)—分析诗眼意蕴的题型】(一)提问方式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字是哪一个?为什么?2、某个字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3、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哪一个更好?为什么?(二)答题步骤1、解释这个字2、解释这句诗。
将关键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或想象,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字句、描摹图景,以品味炼字的精妙。
3、答手法。
如果有技法,必需答出用了什么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松柏中学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导学练(三)
《拟行路难》《蜀相》《书愤》
一、基础知识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酌.酒()踯躅
..()珍馐.()投箸.()歧.路()
鲍.照()祠.堂()伺.机()衰鬓
..()济.沧海()千载.难逢()
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断绝
..安.能行叹复坐愁..踯躅
频烦
..开济
..空自许.
名世
..
..伯仲
二、思考探究
《拟行路难》
1、诗人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2、为什么诗人的感情基调会是这样的呢?
3、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4、第三四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5、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6、第七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7、第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三、拓展练习:
拟行路难(其十四)
君不见少壮从军去,白手流离不得还。
故乡窅窅日夜隔,音尘断绝阻河关。
朔风萧条白云飞,胡笳哀急边气寒。
听此愁人兮奈何,登山远望得留颜。
将死胡马迹,宁见妻子难。
男儿生世坎坷欲何道?绵忧摧抑起长叹。
1、简述这首诗的主题思想
2、赏析“故乡窅窅日夜隔,音尘断绝阻河关”两句。
《蜀相》
1、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自”和“空”用的好,好在哪里?
2、找找下列诗句的诗眼
①“山青花欲燃”,
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③“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④“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⑤“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
3、咏怀古迹(其五)
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思考:将《蜀相》与本诗相比较,两首诗的思想内容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书愤》
《书愤》中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试分析一下。
《拟行路难》《蜀相》《书愤》导学案答案
二、1、深沉、伤感
2、诗人满腹才华,而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诗人愤愤不平。
3、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
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4、“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
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5、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
6、表达了诗人的抗争。
7、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
三、《拟行路难》1、此诗写一个出征在外的老兵,反映其遭遇,抒发其情感,从而揭露了战乱给平民百姓造成的沉重灾难。
2、诗人先以“窅窅”二字形容老兵的故乡与老兵从军所到之处相距遥远,突出一个“远”字,又以“日夜隔”三字突出一个隔字,一方面表明老兵与故乡的离别时间之久,另一方面暗示老兵对故乡的思念时间之久;再以“河关”二字比喻路途阻隔,续写一个隔字,突出一个难字,而“音尘断绝”四字则写足了老兵日夜思念故乡的原因。
这两句有景有情,情景交融。
《蜀相》1、自的意思是独自,空的意思是白白的,徒然的。
台阶旁的绿草独自葱翠,昭示着春光的明媚,躲在叶下的黄鹂尽管叫声悦耳,却无人倾听,这是一幅冷寂、凄凉的春日图。
作者寓情于景,表现了心中的感伤,为下文感叹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作铺垫。
2、①燃不仅突出了山花火红的颜色,而且赋予了一种动态美。
------炼动词
②直、圆给人一种坚毅挺拔之美,浑圆之美。
----炼形容词
③一说明梅花之少,暗中突出一个“早”字----炼数量词
④尽写出了戍边将士无一例外的思乡之情。
----炼虚词
⑤“红”,“绿”在句中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道出了作者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
----- 词类活用
《蜀相》的核心是“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既是对诸葛亮未竟事业的叹惋,也是对诗人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感触。
《咏怀古迹(其五)》侧重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功业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书愤》
(1)对比手法: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
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
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
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
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
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
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远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
(2)用典:“塞上长城”“出师一表”用南朝宋名将檀道济和三国时的诸葛亮自况,表明自己的报国之志。
以下无正文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