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导学案答案
拟行路难导学案(答案版)
拟⾏路难导学案(答案版)《拟⾏路难》导学案⼀、学习⽬标1.知识与能⼒:了解作者及其⽣平,掌握诗歌的内容(2)培养学⽣“以意逆志,知⼈论世”的阅读能⼒2.过程与⽅法:了解作者及其⽣平,培养学⽣把握诗歌情感的能⼒3.情感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在逆境中的抗争精神,培养学⽣抗挫折能⼒学习重点:培养学⽣“以意逆志,知⼈论世”的阅读能⼒,感受作者在逆境中的抗争精神,培养学⽣抗挫折能⼒⼆?学法指导1?阅读策略:诵读法2.思考策略:背景解读法三、知识链接介绍“以意逆志、知⼈论世”的诗歌鉴赏⽅法“以意逆志”⼀⼀这是两千多年前由孟⼦提出的欣赏诗歌的⼀个基本⽅法“以意逆志”,这个⽅法的意思是⽤读者⾃⼰的想法去揣度、推测诗歌作者的本意和思想情感。
“知⼈论世”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我们在欣赏、吟咏古⼈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探究他们的⽣平和为⼈,全⾯了解他所⽣活的环境和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活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1、作者介绍:鲍照,南宋⽂学家。
字明远。
本籍东海。
鲍照⼀⽣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在⽣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过重⼤影响。
诗、赋、骈⽂都不乏名篇,⽽成就最⾼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重很⼤,⽽且多为传诵名篇。
最有名的是《拟⾏路难》18⾸。
鲍照擅长诗赋和骈⽂,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李⽩等很有影响。
主要成就:乐府诗:《拟⾏路难》⼗⼋⾸、《梅花落》。
辞赋:《芜城赋》被视为六朝抒情⼩赋的代表作品之⼀。
骈⽂:《登⼤雷岸与妹书》。
2、写作背景:“才秀⼈微,取湮当道。
”⼀⼀钟嵘《诗品》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门阀制度,门阀⼠族特别是⾼级⼠族凭借门第出⾝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级官职。
他们造成“上品⽆寒门,下品⽆世族”的局⾯。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官。
⼀些才⾼的寒⼠⾃然⼼怀不平。
3、解释题意:《⾏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拟行路难》《蜀相》《书愤》导学案(含答案)
《拟行路难》《蜀相》《书愤》导学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诗人生平极其时代背景;诵读诗歌,并背诵全文2.能力目标: 理解诗歌大意,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情景交融、比兴、用典)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赏析诗歌,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初步了解咏史诗借古伤今的特点。
3.情感目标: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操和对理想境界追求的精神。
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学习陆游的爱国热情,人格力量,对国家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赏析诗歌,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难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知识链接】(一)知人:鲍照(约414—466)字明远,祖籍上党,后迁于东海(今江苏涟水附近)。
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但生平遭遇、创作风格与二人有很大不同。
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锸下农”(《谢秣陵令表》)。
二十多岁时,在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王国侍郎。
以后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
最后任临海王刘子顼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
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
有《鲍参军集》传世。
尽管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诗品》语)。
但他的文学作品的价值,却越来越受后人重视,有人甚至认为他是刘宋时代成就最高的作者。
以《拟行路难》18首为其代表。
这组诗主要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抒发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著有《杜工部集》。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分四个时期:1.读书和漫游时期(35岁以前)2.十年困居长安时期(35至44岁)3.陷贼和为官时期(45至48岁)4.西南飘泊时期(48至58岁)他有着积极的入世思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高二语文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拟行路难》导学案及答案
选修诗歌散文第一单元《拟行路难》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4、学会比较阅读。
【学习重点】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学习难点】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学习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授课安排】1课时【知识链接】回顾“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1.“以意逆志”——抓住关键,按语句解读诗歌,找出最能表达作者心中情感的字。
2.“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介绍鲍照,南朝宋文学家。
字明远。
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
南北朝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由于出身寒门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辈子愤愤不得志,最后死在战乱中。
《拟行路难》18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2)写作背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
他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
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3)解释题意《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
【学习过程】一、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富有感情。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大意。
3、请尝试翻译本诗,要求创设意境,语言优美,表述连贯通顺。
拟行路难(其四)导学案陈军玲(1)
拟行路难(其四) 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熟读此诗并背诵。
2、理解诗人的感情。
二、学习重点:学习目标1三、学习难点:学习目标2四、课前预习1、读诗歌,用“/”线划分诗句的停顿。
答案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2.看练习册11页,词语积累和后面的作家作品介绍五、课上学习1、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答案这首诗的开头隐含诗人的不平之气。
诗的第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诗的第五、六句,诗人就借酒消愁;第七句是一个大转折,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潮。
紧接着第八句,又是一个急转,“不敢言”。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
2.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答案泻水置于平地之上,就会依着地势的高低而流。
命运也是一样的,运用比喻说明事物各有不同的发展方向,人也如此。
3.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答案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
塑造了一个隐忍负重,心中痛苦惆怅的诗人形象。
4、中心主旨此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
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抒发了寒门出身的正直之士在仕途中备受压抑的痛苦,比较偏于哀怨。
六、课堂训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酌.酒(zhuó) 歧.路(qǐ) 冰塞.川(sài)B.鲍.照(Bào) 踯躅..(zhízhú) 应.届(yìnɡ)C.珍馐.(xiǔ) 迂讷.(nè) 膝.盖(xī)D.投箸.(zhù) 尽.管(jǐn) 比拟.(nǐ)答案D 解析A.歧qí,塞sè;B.应yīnɡ;C.馐xiū。
拟行路难导学案答案
《拟行路难》导学案答案翻译: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
人生也是有命的(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喝点酒来宽慰自己,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1、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明确:全诗突出一个“愁”字。
这首诗的开头以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
这两句中,隐含诗人的不平之气。
但是这种现象,像大自然一样,很难改变。
诗的第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
不过实际上愁是消除不了的。
诗的第五、六句,诗人就借酒浇愁,用唱歌断绝忧愁。
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于是,诗的第七句:“心非木石岂无感?”用反问句式,直说“人心有感”,发出了抗争。
诗的前四句不言愁,第五、六句借酒浇愁、用歌断愁,第七句是一个大转折,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潮。
紧接着第八句,又是一个急转,“不敢言”。
第七句那么慷慨激昂,第八句却如此无可奈何,在对比中表现出诗人精神上极度的矛盾、痛苦和忍辱负重。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
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古诗源》)2、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这个比喻是说,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这是古代的血统论。
(分析: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
“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
因此说,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拟行路难四》导学案(超实用)
主备:审核:备课时间: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生平,掌握诗歌的内容。
2.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3.准确把握诗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及其生平,掌握诗歌的内容。
2.培养学生“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阅读能力。
(备注)
知识链接:
鲍照,字明远,南朝宋文学家,南北朝时期文人中成就最高。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虽才华横溢,又献诗言志,却因出身寒门,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最后死于战乱。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鲍照的作品艺术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感情丰沛、形象鲜明、思想深沉含蓄,直接继承了建安传统,并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对唐代的李白、高适、岑参等人的创作有一定的影响。代表作有《鲍参军集》。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
2.提出你的疑问:
3.理解性默写:
(1)《拟行路难》中举杯驱愁、大放悲歌的诗句是: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2)鲍照《拟行路难(其四)》中用比喻来表达“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思想的诗句是: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3)《拟行路难(其四)》中“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两句,在对比中表现出诗人的极度矛盾、痛苦和忍辱负重。
(6)七八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拟行路难答案
拟行路难答案《拟行路难》导学案答案预习案答案1、读过诗作后,请你找出一个代表诗人情感的词——“愁”2、诗人愁什么愁的内容——“命”(门第决定人生)。
3. 诗人是如何解愁的借酒消愁,悲歌断愁。
4、愁的结果是怎样吞声踯躅不敢言。
5.这首诗歌的主旨应该怎样归纳答: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探究案答案1、诗歌开头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答:运用了比兴手法,诗人用泻水平地自然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
借此说明正像水依照地势的高低流向不同的方向一样,人也是由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了他的人生际遇。
表达了作者对士族门阀制度造成的社会不公现象的愤慨之情。
2、“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木石岂无感”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答:表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能行时叹息坐时愁应学会自我安慰,实际上语言中蕴含着不平之气。
第二句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大转折。
由:人生亦有命(宽慰自己)—酌酒以自宽(借酒浇愁)——心非木石岂无感(感情奔涌)。
3、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答:“命”指由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这极端不公,却又无法改变,这里表面上认命了,实是愤激之辞,是对社会不公的愤怒控诉。
4、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第五六句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答:悲怆难抑。
诗人以非常精炼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一个悲怆难抑的诗人形象。
酌酒原为排遣愁绪,但这愁岂是酒所能排遣的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悲壮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
5、第七八句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什么感情第七句是对前面诗句的总结,用反问句表明诗人的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意即能深切的感受到门阀制度所带来的愁闷。
表达出作者抗争。
第八句恰与之构成鲜明的对照,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
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情状表现得淋漓尽致。
《拟行路难(其四)》(导学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经典诗文传承华夏文明【情境▪导入】春日忆李白杜甫〔唐代〕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初步体会诗歌情感并梳理诗歌大意。
2、鉴赏诗歌,学习诗歌中“比兴”的艺术手法。
3、通过对比阅读,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提高自身在逆境中的个人修养。
【学习活动】学习活动一:欣赏诗歌1、诵读诗歌,运用自己的语言疏通文意。
2、这首诗哪一个字最能表达诗人的情感?3、哪些诗句表达的愁绪最浓重?4、这几句描绘了诗人怎样的心态?学习活动二:细读诗歌,探讨主旨思考:1、诗人缘何而愁?2、行路难难在何处?学习活动三:诗歌比较阅读[补充]行路难李白(唐朝)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译文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玉盘中盛的精美菜肴,收费万钱。
胸中郁闷啊,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象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象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注释⑴行路难:选自《李白集校注》,乐府旧题。
金樽(zūn):古代盛酒的器具,以金为饰。
清酒:清醇的美酒。
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高。
⑵玉盘:精美的食具。
珍羞:珍贵的菜肴。
羞:同“馐”,美味的食物。
直:通“值”,价值。
⑶投箸:丢下筷子。
箸(zhù):筷子。
不能食:咽不下。
茫然:无所适从。
⑷太行:太行山。
⑸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暗用典故: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
《拟行路难》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拟行路难》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拟行路难》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1《拟行路难》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拟行路难》是唐代文学家元稹所作的一首节选七言律诗,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篇名作。
本篇文为学生版的《拟行路难》导学案,主要针对人教版高二选修课程而编写,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这篇文学作品。
一、背景介绍1. 作品背景《拟行路难》写于唐代,也就是公元618年至907年之间,是一首寓言性质的七言律诗,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后,文化繁荣不再,人民遭受战争、饥饿、苦难的时代背景。
2. 诗人背景元稹,字微之,唐代著名文学家、诗人,以文学天才著称。
他生于唐代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逝世于广德二年(公元824年),享年84岁。
由于其长期在朝担任要职,主持文化建设,被誉为“里巷巨公”,所作的文学作品深受后人推崇。
二、诗歌鉴赏1. 诗歌原文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出门俱是看花人,眼底无穷岛。
迷藏草木背苍天,茫茫赤色连冈峦。
问汝平生功业,曾几何时恰白头。
无人共语凌云意,羡他人事有成功。
2. 诗歌翻译(1)金樽盛着清美的美酒,十千斗的量,玉盘佳肴名贵繁多,直值万钱。
(2)我停止了饮酒感受佳肴,持箸停杯,却不由自主地担忧,握紧手中的剑四面张望,心里十分茫然。
(3)我走出门外,遇到的都是赏花的人,眼前美景无边,美不胜收。
但在这草木茂盛、天空苍茫的景色中,我却迷失了方向。
(4)问问你们,平生立过怎样的功业,曾享受过多少荣耀,现在是否也已经迈入了白发时代。
(5)我没有人能听懂我的凌云志向,只能羡慕他们已经取得了成功。
3. 诗歌分析(1)题目“拟行路难”,表明了诗人在思考出路支结的主题方面展开了思考。
行路难、出门难,和人生的“求生存、求自由、求存在的价值”是息息相关的。
(2)第一、二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在文学作品中已是大家熟悉的鸦片、黄金、珍珠、翡翠、平价、高价等对物品价值的形容。
【高中语文】《拟行路难》(复习导学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知识梳理与素材运用
拟行路难情景默写+挖空训练+素材运用【学习目标】1、文言基础知识挖空练习,动手做笔记;2、情景默写训练;一、课文挖空训练()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愁!()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不敢言。
二、译文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各自向不同方向流散。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艾。
喝酒来宽慰自己,因举杯饮酒而中断歌唱《行路难》。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三、理解性默写1.(2022·山东、江苏高考)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当中以“,”起兴,从日常平凡的生活现象引发自身的感慨。
2.鲍照在《拟行路难(其四)》中运用反问语气表现自己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两句诗是“?”。
3.鲍照《拟行路难(其四)》中以“”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以“”一句表达渴望从苦闷之中求得解脱。
4.古人常常借酒浇愁,鲍照《拟行路难(其四)》中以“”来慰藉心态失去的平衡。
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就连借以倾吐心中悲愤的《行路难》歌声,也因“举杯”如鲠在喉而“断绝”了。
5.鲍照《拟行路难(其四)》中“,”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当时社会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6.鲍照《拟行路难(其四)》中“”一句,吐露真情,表明诗人心中的无限愤懑达到了随时都可能喷涌的程度;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下面出现的却是一声低沉的哀叹:“。
”足见门阀制度对人才的压抑。
7.鲍照《拟行路难(其四)》中“,”两句写作者的认命,自我安慰。
8.鲍照《拟行路难(其四)》中“,”两句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借酒浇愁、长歌当哭、悲怆难抑的形象。
四、素材运用【要点梳理:志向远大】“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这是一个敢于同命运抗争的诗人,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大声呼喊。
尽管出身寒微,没有特殊的背景,却要在门阀制度森严的时代一展才华和抱负,虽然久沉下僚,未能建立显赫的功绩,但他却以自己不懈的努力,在中古乃至整个文学史上争得了引人瞩目的一席之地。
《拟行路难》导学案,教师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
《拟行路难》导学案,教师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拟行路难--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诗歌的内容。
2、能力目标: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理解文中大副渲染愁绪的用意3、情感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第四首。
二、知人论世:(学生展示课前预习,教师适时补充强调。
)术语解释:“知人论世”--就是为理解某个人的作品,而了解这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
(一)时代背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二)、作者简介:1、鲍照的生平鲍照(约414-466)字明远,祖籍上党,后迁于东海(今江苏涟水附近)。
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但生平遭遇、创作风格与二人有很大不同。
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锸下农”。
二十多岁时,在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王国侍郎。
以后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
最后任临海王刘子顼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
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
钟嵘《诗品》说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
2、鲍照的人生道路鲍照的人生的道路,充满着悲剧色彩,这悲剧色彩来源于他生存的时代、出身和他的志向的冲突。
两晋南北朝,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但是鲍照出身寒微,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只是鲍照悲剧形成的前提。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一单元 第3课 拟行路难(其四) Word版含答案
第3课拟行路难(其四)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的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所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
无法尘封的诗人——“俊逸鲍参军”鲍照生前的遭遇让人扼腕叹息,过人才华给他带来的却是苦难,他只有在诗里和血呐喊。
鲍照死后的冷寂更让人不胜感慨,他的诗文当时已与谢灵运齐名,正史中却无记载,仅在《宋书》《南史》中附带几句。
想想,世人谁不知李白?当时就名满天下,被誉为“谪仙人”,后世更奉为“诗仙”。
他的诗老少传诵,千古不衰。
杜甫虽一生困顿,但也被称为“诗圣”,与李白齐名。
但是对后代的诗歌繁荣做出极大贡献的鲍照却籍籍无名。
或者也有名,只是我孤陋寡闻吧!但除去李、杜不说,上到屈原,下到龚自珍,说出一两首他们的诗,应该不算难为人吧,但是鲍照呢,不一定有这么高的知名度吧!细细读他的诗,即使是他生活在李白之后,他的诗也绝不逊色,更何况他是李白的前人啊!他本该有更高的地位才对。
不过反过来想想,悠悠千载,多少帝王将相,多少才子佳人早被时光遗忘,鲍照一介寒士,而没有被历史尘封,留下200多首诗给后人,也足以显示他诗歌的魅力。
尚礼1.礼尚往来。
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礼记·曲礼上》赏读:礼所崇尚的是有施有报。
只讲施而不讲报,这不合乎礼的要求;相反,只讲报而不讲施,也不合乎礼的要求。
2.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荀子·修身》赏读:做人不讲礼,就不能生存;做事不讲礼,就没有成就;国家不讲礼,就不得安宁。
3.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赏读:别人送我个桃子,我报答他个李子,对方给我多大好处,我也应该以相应的好处回报他。
人与人之间要礼尚往来。
知识卡片1.作家作品鲍照(约415—470),南朝宋文学家。
字明远,东海(今山东郯城西南)人。
鲍照家世寒微,但很有志气,有一妹鲍令晖,也善文学。
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据史载,曾谒见临川王刘义庆,毛遂自荐,终得赏识,获封临川国侍郎,后来也做过太学博士、中书舍人之类的官。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拟行路难》 Word版含答案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使用互联网、思维导图、微课、PPT、电影视频、博客、QQ等技术。
阶段一:课前自主学习
技术手段:小论文评价量规、问卷星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试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老师活动
同学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自主学习
预备微课,传授思维导图制作技巧,布置预习任务
用互联网查阅陆游的相关学问,查阅《书愤》的相关学问。自主阅读,学习批注读书法。
自主赏析部分的《拟行路难》可以说是本选修教材的第一篇课文,科学地引导同学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角度来解读诗歌既可以为本单元的推举作品部分的学习打下基础,也可为本教材剩下的两单元诗歌的学习起一个示范作用。因此,本课的学习意义重大。
二、同学分析
大部分同学对诗词阅读的爱好不浓,观赏诗词的力量停留在对诗词内容的感性生疏这一层面,不懂得如何挖掘文本蕴含的深层含义,对观赏诗词的方法所知甚少这一节课,我将着重培育同学阅读观赏诗词的方法———知人论世,提高同学赏析诗词的力量,借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忱,培育他们阅读诗词的爱好。
技术手段:互联网,Free Mind思维导图软件。微课《批注读书法》、自主学习评价量规。
阶段二:课中—呈现成果,整体感知
小组沟通,选代表利用PPT呈现自主学习成果,使用自主学习及小组合作学习量规加以评价。组织同学分专题研讨描写陆游的诗篇情感的异同。
同学沟通争辩,用word呈现个人批注。
《拟行路难》《蜀相》《书愤》参考答案
《拟行路难》《蜀相》《书愤》参考答案导学案参考答案1.表面上,这是叫人们放宽心胸,承认现实,其实内里蕴蓄着无限的酸辛与愤慨。
这关键就在一个“命”字上。
大“命”当头,谁还能强争强求?只能听凭它贵者自贵,贱者自贱。
但反过来问一声:“命”就真的那么公正合理吗?为什么人人必须服从它呢?低头认“命”,原是无可奈何的事;把社会生活中一切不正常的现象归之于“命”,这本身就包含着无言的控诉。
2.一是借“柏森森”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二是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3.颔联的诗眼应是“自”“空”,颔联表现的是幽静的春景衬托出的庄严肃穆的气氛。
“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一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而一用“自”“空”两字修饰,则所含之情就大为转折: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由此便使人自然生出“感悟怀人”之意。
4.“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
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
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也使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可以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练案参考答案1.解析A.畴—筹;C.壁—碧;D.续—绪答案 B2.解析D项中的“难分伯仲”比喻人或事物难分优劣高下,多用于褒义。
答案 D3.解析A.前,坐着,后,因为;B.均为“自己”;C.前,拜访,后,看;D.前,能,后,承受。
答案 B4.解析D项应是反问。
答案 D《拟行路难》1.比喻世道险阻。
用“冰塞川”“雪满山”作喻,以形象化的语言,写出自己的仕途受到阻塞,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
2.这一首诗表达作者的坚定信念和追求,他相信终有一天能乘风破浪,冲开险阻,远渡沧海,实现宏大的理想,这句诗写出了诗人悲愤中的豪迈,失意中的希望。
《武侯庙》1.前“空剩”,后“空有”,答皆“空有”也对。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1单元 《拟行路难(其四)》 导学案2
《拟行路难(其四)》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资料链接】1、鲍照,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
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
杜甫《春日忆李白》诗中的“俊逸鲍参军”,就是赞美李白的诗有鲍照的俊逸风格。
2、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3、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宋代朱熹比较准确地说明了“比、兴”作为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有的诗是个别地方采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后代的咏物诗;“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
4、解释题意:《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
【问题探究】一、整体感知1. 自由朗读全诗,要求富有感情。
2. 结合注释,理解大意。
3. 请尝试翻译本诗,要求创设意境,语言优美,表述连贯通顺。
二、把握情感1、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2、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3、“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木石岂无感”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4、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5、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三、延伸拓展:对比赏析:从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方面,说说本诗与李白的《行路难》相比有哪些异同?四、学后反思【达标检测】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A.酌酒(zhuó) 歧路(qǐ)冰塞川(sài)B.鲍照(Bào) 踯躅(z hí zhú) 应届(yìnɡ)C.珍馐(xiǔ) 迂讷(nè) 膝盖(xī)D.投箸(zhù) 尽管(jǐn) 比拟(nǐ)2.下列字形书写错误的一项是()A.倾泻劲健寄寓B.斟酌悲愤徘徊C.自宽精练华丽 D.慷概歌谣风骨3.下列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高中三年,同学们一起比翼双飞,举案齐眉,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品尝着高考的酸甜苦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拟行路难》导学案答案
翻译:
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
人生也是有命的(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1、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明确:全诗突出一个“愁”字。
这首诗的开头以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
这两句中,隐含诗人的不平之气。
但是这种现象,像大自然一样,很难改变。
诗的第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
不过实际上愁是消除不了的。
诗的第五、六句,诗人就借酒浇愁,用唱歌断绝忧愁。
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于是,诗的第七句:“心非木石岂无感?”用反问句式,直说“人心有感”,发出了抗争。
诗的前四句不言愁,第五、六句借酒浇愁、用歌断愁,第七句是一个大转折,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潮。
紧接着第八句,又是一个急转,“不敢言”。
第七句那么慷慨激昂,第八句却如此无可奈何,在对比中表现出诗人精神上极度的矛盾、痛苦和忍辱负重。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
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