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蜀相》导学案学生版(含答案),推荐文档
《蜀相》(导学案)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蜀相》导学案1.诵读诗歌,研读诗作,涵咏字句,品味持情。
2.体悟艺术特色:情景交融,借古抒怀。
3.感悟人文精神:歌颂丰功伟绩,惋惜壮志未酬。
重点: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难点: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任务检测:1.文体知识近体诗又名 ,为唐代新兴的诗体,因与古体诗有别而得名。
近体诗分为 两种,四句为绝句,八句为律诗。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
律诗要求诗句 ,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依次为 。
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必须 。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每句中用字 。
2.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京兆杜陵人,唐代 诗人。
他创作的许多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称为“ ”。
其主要作品有“ ”等,诗风 。
因其卓越的成就,被人尊称为“ ”,与“诗仙”李白齐名。
著有《杜工部集》。
3.写作背景《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天。
此时的杜甫,刚刚来到成都不久,暂住于城西的浣花溪畔。
在此之前的五年,他颠沛流离,一度身陷安史叛军中,逃脱后做过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之类的小官,之后又弃官而去。
这五年里,他目睹了安史之乱中兵火连天、生灵涂炭、田园荒芜的景况;加之唐肃宗昏庸糊涂,宠信宦官,排斥功臣,而杜甫本人亦因上书救宰相房琯而遭疏远、贬斥,这使得早年间一心想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他倍感失落,对时局的忧虑也始终徘徊在心头。
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过程正是在这样的心理背景下,杜甫游览了成都城外的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蜀相》一诗。
(背景:国乱、君昏、民困、己穷)4.解题(1)交代写作对象: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封为武乡侯。
(2)表达敬佩缅怀之情:题为《蜀相》而非《诸葛祠》,说明全诗着眼点在诸葛亮这个人。
(3)点明题材:咏史怀古诗补充:咏史怀古诗: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一单元第4课《蜀相》导学案及答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4.《蜀相》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一、预习检测1.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年),字,尝自称少陵野老。
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
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与李白并称“李杜”。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
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存诗1400多首,有。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杜甫创作了、、、等名作。
759 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思想,他有“”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 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2.写作背景《蜀相》一诗,依照仇兆鳌注,断为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杜甫“初至成都时作”。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
成都是当年蜀汉建都的地方,城西北有,称。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蜀汉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蜀相”的意思是蜀汉国的丞相,诗题“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
杜甫虽然怀有“ ”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
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
他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4.理解题目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
题下有注:诸葛亮祠在昭烈庙西。
蜀相杜甫答案(最新版)
蜀相杜甫答案蜀相杜甫答案蜀相杜甫答案篇一《《蜀相》导学案学生版.转轴拨弦三两声().轻拢慢捻抹复挑().幽咽泉流冰下难.四弦一声如裂帛.家在虾蟆陵下住.钿头银篦击节碎.又闻此语重唧唧.谪居卧病浔阳城.呕哑嘲哳难为听()..二、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
醉不成欢惨将别().寻声暗问弹者谁().低头信手续续弹()..银瓶乍破水将迸().妆成每被秋娘妒().去来江口守空船().梦啼妆泪红阑干().终岁不闻丝竹声().岂无山歌与村笛().却坐促弦弦转急().三、下面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A.裂缺劈雳,丘峦崩摧 B。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C.曲终收拨当心画 D.钿头云篦击节碎四、下面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A.举酒欲饮无管弦 B.间关莺语花底滑 C.状成每被秋娘妒 D。
秋月春风等闲度五、下面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A.浔阳江头夜送客 B.歌以赠之.. C.夜深忽梦少年事 D.遂命酒,使快弹数曲..六、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
1.别时茫茫江浸月()别有幽愁暗恨生(). 2.琵琶声停欲语迟()今夜闻君琵琶语().. 3.委身为贾人妇()为君翻作《琵琶行》().. 4.移船相近邀相见()相逢何必曾相识().. 5.自言本是京城女()凡六百一十六言.. 6.老大嫁作商人妇()为君翻作《琵琶行》().. 7.如听仙乐耳暂明()凝绝不通声暂歇().. 8.转轴拨弦三两声()却坐促弦弦转急(). 9.是夕始觉有迁谪意()惟觉时之枕席().. 10.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转徙于江湖间()..七.下面句子翻译不够正确的一项是() A.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航海的人谈起瀛洲,大海波涛渺茫,他们相信瀛洲是很难找到的。
B.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只有醒来时候眼前看到的枕和席,刚才梦境里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
C.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粗重的声音和轻细的声音交错在一起演奏出来,就像大大小小的珠子掉在玉盘中一般悦耳动听。
《蜀相》导学案
《蜀相》导学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过程与方法:、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时安排:1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他是一位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前的诗人,一位用他的诗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心灵的诗中圣哲。
他是仁爱传统精神的集大成者,他是辉煌唐诗队伍的领军人物,他是目光敏锐烛照黑暗的孤独的歌手,他是上下求索壮志难酬的执著的斗士。
他是谁?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他。
二、知人论世:作者简介杜甫,字,诗中常自称,晚年曾做过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部,所以后人又称他为。
其作品完整地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被称为。
他本人也被称为。
他的诗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高峰,他写过两组著名的诗歌:《三吏》、《三别》(具体篇名)李白,是唐代伟大的诗人,字,号居士,其诗风豪放飘逸,清新自然,素有之称,杜甫称赞李白:“,诗成泣鬼神。
”李白杜甫合称“李杜”。
杜甫的一生约可分为四个时期:、三十五岁以前,是他的读书和壮游时期。
2、三十五到四十四岁,十载长安的困守时期。
当权的是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
杜甫不仅不能实现他做宰相的政治抱负,而且开始过着屈辱的生活。
十年困守的结果,使杜甫变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3、四十五岁到四十八岁,是杜甫生活的第三期,陷贼与为官时期。
这是安史之乱最剧烈的时期。
曾被乱贼所劫,脱贼后,他被任为左拾遗,这是一个从八品、却又很接近皇帝的谏官。
《蜀相》导学案[修改版]
第一篇:《蜀相》导学案《蜀相》导学案【教学目标】1、学习诗歌通过意象、意境来表现情感的写法。
2、通过锤炼字句,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把握诗歌内涵。
【教学重点】:1、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空”、“自”两字的作用。
2、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领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难点】诗中有关蜀相的典故;诗歌的尾联一、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见《学海导航》)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这年是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郁郁不得志的诗人怀着崇敬的的心情去瞻仰武侯祠,而写下了《蜀相》等诗歌。
2、诗歌题材:怀古诗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1、结合上节课的“读”、“译”、“思”,整体感知全文2、诵读指导七律句式的节拍有两种划分形式:二二二一、二二一二。
诵读时每个节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停顿,诵读起来才会有抑扬顿挫的韵律。
三、结合方法,合作探究1、诗中杜甫对诸葛亮有着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杜甫写这样一首诗仅仅是为了表达这种敬仰、惋惜之情吗?3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什么人?四、总结怀古诗五、学以致用(一)请结合我们所学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怀古诗的知识鉴赏下面的诗歌。
台城(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1)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
诗人韦庄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2)有人说作者(韦庄)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对时事浓重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08江苏卷)(选做题)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蜀相》参考答案三、1、(三顾茅庐、定天下计、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六出祁、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给大家参考的诸葛亮的功绩)敬仰、惋惜的感情。
蜀相 导学案 答案.doc
《蜀相》导学案答案第一部分预习学案参考答案:2、3、4略(1、答案: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现实主主义诗人。
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5、例如:足智多谋、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七擒孟获、赤壁塵战、草船借箭、羽扇纶巾、出师未捷身先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焚香弹琴、云淡风轻、谈笑风生。
)第二部分课堂导学一、从题目入手,鉴赏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2、《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咏史诗常常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遗迹为题材,将史实与现实结合在一起,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
3、“蜀相”。
“蜀相”就是诸葛亮。
(资料:公元 2 2 1年,魏、蜀、吴三国鼎立之时,刘备在四川成都立国称帝,历史上称为蜀汉,任命诸葛亮为丞相,所以杜甫称诸葛为“蜀相”。
”后主即位,诸葛亮受封武乡侯,建立丞相府以处理日常事务,又兼任益州牧。
当时,全国的军、政、财,事无大小,皆由诸葛亮一人决定。
)4、归纳: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伟大功绩:于隆中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祁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5、壮志未酬的英雄。
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
《唐诗钞》中就有这样的批注:“公之为武侯恨,正所以自恨也。
”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
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辅佐君主有为于大唐江山,却始终没有机会,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
远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就都无可奈何的失落了,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
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蜀相》导学案,学生版
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过程与方法: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二、知人论世:(学生展示课前预习,教师适时补充强调。
)作者简介:杜甫,字,诗中常自称,晚年曾做过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部,所以后人又称他为。
其作品完整地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被称为。
他本人也被称为。
他的诗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高峰,他写过两组著名的诗歌:《三吏》、《三别》李白,是唐代伟大的诗人,字,号居士,其诗风豪放飘逸,清新自然,素有之称,杜甫称赞李白:“,诗成泣鬼神”李白杜甫合称“”。
三、诵读感知,觅得诗心1、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古代诗文,尤其要重视诵读。
诵读指导:《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一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上是一致的。
七言句的节拍有两种方式:XX一XX一XX一X和XX一XX一X一XX。
请同学们据此给《蜀相》的诗句划分节拍。
2、纠正字音。
3、集体再次齐读。
4、把握诗歌情感基调。
——、。
(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5、请班里朗读水平最高的同学来读一读。
《蜀相》导学案有解析版
《蜀相》导学案有解析版《蜀相》导学案新授课2课时班级姓名编写:审核:【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深入理解诗文内容,准确把握“蜀相”形象,全面解读诗人情感。
2.能力目标:(1)学会围绕诗中关键句把握诗歌内容主旨的方法。
(2)学会通过分析诗中“人物形象”以把握诗人情感内蕴的方法,提高“怀人伤己”类“怀古诗”的鉴赏能力。
(3)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3.情感目标:体悟杜甫对“蜀相”的仰慕和惋惜之情及其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第一课时【预习案】1.走近作者杜甫,字,世称、,自号“”,他的一生正好赶上了之乱,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
这也使他形成了的思想,并且在他得作品中得到体现。
可以说他把自己的生活状态都写进了诗歌,所以他的诗历来被称为“”,而他则被称为“”。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蜀相》是安史之乱期间作者在成都时所写。
2.知识积累杜甫,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
他有积极的入世思想:“致君尧舜上,他坚信:“会当凌绝顶,”他饱经忧患,感受到贫富对立,民不聊生:“朱门酒肉臭,。
”他心怀天下:“安得广厦千万间,”他的诗真实的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如“三吏”“三别”,他的诗被誉为“”。
他的诗风。
他的创作态度非常严谨:“为人性僻耽佳句,。
”他创作成就辉煌:“李杜文章在,。
”他被誉为“”。
3.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七五九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
第二年(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七六零年)的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
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
4.诵读感知,觅得诗心(划分朗读节奏)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蜀相》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蜀相》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1《蜀相》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蜀相》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所作,描写的是蜀汉时期名相诸葛亮的生平及其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壮举。
本篇文章旨在通过分析诗歌中所涉及到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主题思想等方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诗歌作品。
一、历史背景《蜀相》所描写的历史背景是中国古代三国时期(公元220年-280年),即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时代。
诗歌中所提及的蜀汉时期,是指蜀汉政权在西南地区的建立和发展时期,也是乱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诸葛亮是蜀汉时期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名人。
在蜀汉时期,诸葛亮先后担任丞相、军师等重要职务,制定了一系列的重大政策,推动了蜀汉政权的发展和繁荣。
他还以“卧龙凤雏”之称,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谋略家和智囊。
二、文化内涵《蜀相》是一首以“蜀相”为主题的叙事诗,通过对诸葛亮生平事迹的描写,展示了他的高尚品德和杰出才干,体现了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1.高尚品德诸葛亮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名人,其高尚的品德一直是人们称颂的。
诗歌中多次提到诸葛亮“忠谠”,即他始终坚持忠于汉室,忠于天下百姓。
他不为私利所动,始终以国家利益和民众幸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种高尚的品德,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儒家文化中强调的“仁义礼智信”的核心价值观。
2.杰出才干诸葛亮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名人,他的杰出才干也是人们所称颂的。
诗歌中描写了他“谋略”高超,智谋过人,能够制定一系列重大的政策,指挥大军打胜仗。
他还是一位文化名人,善于诗词书画,对文化教育有着独特见解和贡献。
这种杰出才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看作是“博学多才”、“能文能武”的重要特征。
三、主题思想《蜀相》的主题思想是“忠诚报国,智谋安邦”。
诗歌通过对诸葛亮的描写,强调了忠诚和智谋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和军事的作用,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一单元第4课《蜀相》导学案及答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4.《蜀相》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一、预习检测1.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年),字,尝自称少陵野老。
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
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与李白并称“李杜”。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
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存诗1400多首,有。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杜甫创作了、、、等名作。
759 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思想,他有“”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 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2.写作背景《蜀相》一诗,依照仇兆鳌注,断为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杜甫“初至成都时作”。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
成都是当年蜀汉建都的地方,城西北有,称。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蜀汉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蜀相”的意思是蜀汉国的丞相,诗题“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
杜甫虽然怀有“ ”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
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
他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4.理解题目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
题下有注:诸葛亮祠在昭烈庙西。
《蜀相》导学案(学生版)
《蜀相》导学案(学生版)年级:高二编写:邹海霞审定:高二语文备课组日期:2011-9-28【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2、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4、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学习重点】1、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学习难点】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读法指导】1、把握基调——结合背景、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2、体会感情——联想品味、揣摩语言、想象意境。
3、联想和想象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
4、联想社会背景,联想相关的历史,联想相关的作品,想象诗歌的意境。
【知识链接】(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杜甫(少陵野老):巩县少年——陷身长安——寓居草堂——漂泊夔州——客死湘江。
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自号“少陵野老”,他的一生正好赶上了安史之乱,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
这也使他形成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并且在他得作品中得到体现。
可以说他把自己的生活状态都写进了诗歌,所以他的诗历来被称为“诗史”,而他则被称为“诗圣”。
杜甫此诗作于上元元年(760)初到成都之时。
这时持续了五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命运仍在风雨飘摇之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杜甫到成都郊外的武侯祠去凭吊。
2、品味探究(专题训练):(1)本诗开头两句对郁郁葱葱的翠柏描写有什么作用?(2)本诗首联采用了怎样的表现形式?(3)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4)颈联“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表现了怎样的人物形象?(5)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7)以《蜀相》为例,说明律诗对仗的特点。
《蜀相》教案、导学案、同步练习
《3.2 蜀相》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
2、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3、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积累重要的文言字词,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搜集杜甫的相关资料,了解时代背景。
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杜甫表达的思想感情,领略作者的抱负。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作者忧国忧民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难点: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蜀相》是七言律诗,结构严整,法度森然。
这首诗抒写作者游览武侯祠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诸葛亮才干、德行的称颂及对其“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也暗含着感时忧国的情怀和以身许国的抱负。
全诗情感深沉悲壮,有厚重的历史感。
学习时要反复诵读涵泳,并联系《出师表》等文,加深对诗人情志的理解。
感受杜甫与诸葛亮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二、写作背景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天。
此时的杜甫,暂住于城西的浣花溪畔。
在此之前的五年他颠沛流离,一度身陷安史叛军中,目睹了安史之乱中兵火连天、百姓涂炭、田园荒芜的景况,加之唐肃宗昏庸,宠信宦官,排斥功臣,这使得早年间一心想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淳”的他倍感失落,对时局的忧虑也始终徘徊在心头。
正是在这样的心理背景下,杜甫游览了成都城外的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蜀相》一诗。
三、作者介绍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蜀相》导学案及答案
<蜀相>导学案一、教学目标:知识和水平:①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理解诗人的情感.②指导学生掌握诗歌借景抒情、反衬等表达情感的手法. ③教给学生高考“炼字〞题的答题方法.过程与方法:诵读诗歌,品味语言,把握诗歌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感受诗歌意蕴美. ②理解杜甫对“蜀相〞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二、教学里、难点:体会诗人情感,学会“炼〞字三、课前预习1作家及作品介绍(知人):杜甫(712-770),字,白号 ,世称、等,河南巩义人,唐代伟大的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了“ ?其诗被称为了“ o杜甫与李白合称“ 〞,为了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存了下来,集为了<杜工部集>,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2、写作背景(论世):杜甫虽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相> 这首诗时, 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 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里.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了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760年春天, 这时持续了五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尚未平定, 国家命运仍在风雨飘摇之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杜甫到成都郊外的武侯祠去凭吊,写作此诗,自然不单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含有忧时忧国的深心的.3、字音字形祠()堂柏()森森空好()音频f m ()汨满襟0四、?教学过程1、从诗歌的思想内容看,这是一首诗.2、诗中写了诸葛亮哪些事,从中可以看出他是怎样的人?作者为了什么选他为了咏怀对象?3、诗题为了“蜀相〞,应里在写人,为了何用一半笔墨写祠堂及其周围的景色?景物有什么特点?其中哪个字用的好,为了什么?五、知识拓展炼字题的类型1、炼动词.一首诗,是由一些意象根据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了文档如有冒犯,请站内留言,谢谢!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动词.由于名词在诗句中往往只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它本身没有表述性,而能给名词以生动形态的,常常是动词,这样,动词的提炼,就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 例: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见〞字用起来更能达意.“望〞是有意识的, 而见是无意识地,自然地映入眼帘.用一个“望〞字,人与自然之间是观赏与被观赏的关系,人仿佛在自然之外, 自然成了人观照的对象.而用一个“见〞字,人与自然不是观赏与被观赏的关系,人在自然之中,与自然一体,我见南山悠然,料南山见我亦如此.如果是望,就成了有意所为了,而见字正写出了人与自然,一种和谐.而且陶潜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种返,不是自然境界,而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2、炼形容词.形容词常作修饰语,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里点对象.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也写出征夫处境的孤危.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了密切.3、炼数虽词.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虽词,在诗人的笔下常常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例: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后郑谷改为了“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了“-字师〞, 改后妙在何处?“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突出了诗题中的“早〞字.4、炼特别的词a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乎两种,一是增加语言的韵律感,二是起强调作用.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可以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例: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冷. (<浪淘沙>李煜)c表颜色的词:其作用是,表现心情,增加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宣染气氛.观赏时,要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例:“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 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例:“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诗人感慨时光匆匆, 春光易逝的思绪. 诗人抓住了表现鲜明比照色彩的字眼,表达了浓郁的感情色彩.最后要强调说明的是,炼字也必须以炼意为了前提才具有美的价值.只有篇中炼句,句中炼字, 炼字不单是炼声、炼形,同时也是炼意,只有切合题旨,适合情境,做到语意两工,这样炼出来的字才能真正精光四射.成功的炼字都是和炼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炼字题答题步骤:第一步,(联系句意)解释字意.第二步,从形式上分析字词,有无表现手法的运用.(假设有,准确指出技巧,评析其表达效果.)第三步,从内容上分析字词,可文档如有冒犯,请站内留言,谢谢!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以从形象和情感的角度鉴赏.<蜀相>导学案答案课前预习:子美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现实主义诗圣诗史李杜大李杜教学过程:1 >咏史怀古2、辅佐二主定天下计出师未捷;雄才大概宏伟业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忠心报国事业未竟;一是诸葛亮和杜甫都有着经世济民的非凡抱负, 二是诸葛亮和杜甫身上都有强烈的忧患意识. 第三是在诸葛亮身上寄托着杜甫心中理想的君臣关系第四个是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与杜甫空怀抱负无处施展才华的悲剧相契台.3、丞相一一不称“蜀相〞,亲切?寻一一有目的的专程来访, 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一一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迫?柏森森一一自为了问答,记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一一记叙兼描述思考:首联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一是借“柏森森〞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孤寂荒凉;二是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自〞与“空〞两个字是这两句诗的诗眼. 两句的意思是: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绿色, 年年如此, 可它为了谁而绿呢?隔着树叶, 传来黄硒动听的歌声, 可有谁听呢?五百年了, 像诸葛亮那样的人再也没有出现过!“自〞与“空〞两个字来写碧草和黄硒意象,营造了祠堂凄凉冷落的气氛和意境,为了诗末的感伤叹婉奠定感情基调(“自〞和“空〞)反衬写法,再美的“碧草春色〞, 再动听的“黄硒好音〞, 只因一个“自〞一个“空〞,就显得美景虚设,无人问津之感.文档如有冒犯,请站内留言,谢谢!。
蜀相导学案
《蜀相》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锤炼字句,提高诗歌欣赏能力。
2、把握诗歌的景与情,体会杜甫对“蜀相”诸葛亮的感情,学习咏史诗借古伤今的写法。
自主学习:(一)熟人见面打招呼大诗人杜甫是我们的老熟人了,关于他的文学常识,聪明的你,一定还记得吧。
请写出与之相关的关键词,至少6个,多写更好。
(二)学习诗歌先要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亲爱的同学,你一定要重视诵读在语文学习,尤其是在诗歌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1、首先,你要读准字音。
你能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吗?柏森森黄鹂空好音频烦2、其次,你要读准节拍。
(参考课后练习一)3、最后,你要声音洪亮,读出一定的情感。
试一试吧,老师相信你能读得很好。
(三)放慢速度品字词同学,请放慢阅读速度,细究字词句,试试你能否从诗中的某个字词或句子中发现文字背后的情感秘密亦或是技法手段,你能否读出诗中的景物形象和人物形象。
为了帮助你们品评诗的语言,老师对原诗做一些改动,你认为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请你将你的发现批注出来与大家交流。
诸葛祠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树森森。
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合作交流:(四)交流碰撞收获多请将你品词句时的收获与小组同学交流,获得共识后,小组可派一成员上黑板批注,并准备和全班同学交流。
(五)知人论世诗心悟思考下列问题,探究此诗的主旨。
1、诗文中作者对诸葛亮做出了高度的评价,你看出杜甫最佩服和崇敬诸葛亮的哪些方面了吗?为什么是这些方面?2、尾联中的“英雄”指什么人?3、请你写出此诗的主旨。
助读材料1、河南南阳市的卧龙岗有一副对联这样评价诸葛亮:“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2、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
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
八月,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蜀相》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人物形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过程与方法: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讲授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1、把握重点词语。
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空”、“自”两字的作用2、诗中有关蜀相的典故。
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学习方法: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点拨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
学习设想:以读为主。
读中有品,以品带读,品读结合一、知识链接“知人论世”是鉴赏诗歌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我们在欣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
根据你所认识的杜甫来填空:杜甫,字_________,自号“_________”。
是我国古代最负盛名的_________主义诗人。
他的诗集众家之长,兼古今之体,又在许多方面有所创新,显得沉厚雄浑,博大精深。
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_________”,明清文人推崇他为“_________”。
他的政治理想是“_________,_________”。
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
2、查资料明确本诗的写作背景。
二、从题目入手,鉴赏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1、从诗的题材(内容)上说,我们学过的诗有离别诗、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咏史诗(怀古诗)等等,那杜甫的《蜀相》是什么诗?2、结合我们学过的类似诗歌谈谈这种诗歌有什么特点3、本诗借哪位古人抒发自己的怀抱?4、作者用哪些诗句以凝练的笔墨勾画了一个有为的政治家形象?5、“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什么样的人?是否也包括杜甫在内?。
6、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7、把握诗歌情感基调,品评人物形象:二、“以意逆志”,探究此诗的主旨。
1、河南南阳市的卧龙岗有一副对联这样评价诸葛亮:“收二州,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诸葛亮可赞美的东西很多,作者为什么选取“天下计”和“老臣心”这两点呢?(请同学们结合诗题和作者的生平理想思考。
)2、联系时代背景揣测:处于人生落魄阶段中的杜甫最羡慕诸葛亮哪点?为什么?3、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三、揣摩语言想象意境1、阅读咏史诗的关键,一要基本了解诗歌所咏的历史事件,二要能准确地把握诗人对此段历史的观点看法,三要进一步揣摩作者咏叹历史背后想要抒发的对现实的感慨。
咏史类诗歌在写作上通常会采用典故、对比、衬托、抑扬等手法,本诗前四句采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
2、古人评诗时常有“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
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
”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四、自主诵读,体会风格。
沉郁顿挫。
五、课堂小结:咏史诗常常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遗迹为题材,将史实与现实结合在一起,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抒发、寄托个人的情思,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现实社会,借古讽今、感怀兴衰等。
六、课堂检测1、诸葛亮一代名相,足智多谋,助汉兴室,却壮志未酬,常引起后人无穷感慨和敬仰。
杜甫在《蜀相》中对他一生作了精辟的“_________ _________。
”这两句是他平生功绩的真实写照;“_________ ,_________”两句又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壮志未酬的惋惜之情。
诸葛亮对后世忠臣和爱国者影响也很大,南宋诗人陆游在《书愤》中写到“_________ ,____________ 。
”不仅赞颂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作者还以之自况,表达了自己矢志收复中原的志向。
2、《蜀相》是诗人经历了坎坷后,弃官入蜀,寓居成都,游诸葛武侯祠时所作。
这首诗通过对_________的缅怀,抒发了对这位历史人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_______ ________慨叹。
3、对这首诗中词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A、“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
“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
“柏森森”柏树茂盛之意,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敬之情。
B、“映阶”二句的意思是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绿色,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着树叶,传来黄鹂动听的歌声,可有谁听呢?C、“频烦”即频繁,连续。
“天下计”主要指统一中国、兴复汉室。
“两朝”指东汉和蜀汉。
“开”指开创基业,“济”是渡过难关。
D、“长使英雄”一个“长”字则更是扩大了其范围,自古至今又有多少像诸葛亮一样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的英雄人物,也包括杜甫自己。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从“丞相祠堂”写起,是为了写人,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追思、仰慕和钦敬。
B、杜甫这首诗感情基调是赞美、敬仰。
C、“自”与“空”两个字,让人深切地体验到祠堂凄凉冷落的气氛,表现出来了感伤叹婉的情调,突出了对诸葛亮的怀念之情!D、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赞颂,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寄寓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和政治理想。
5、课外积累与诸葛亮有关的俗语、歇后语《蜀相》导学案答案知识链接: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现实主主义诗人。
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一、1、咏史诗2《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咏史诗常常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遗迹为题材,将史实与现实结合在一起,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
3“蜀相”。
“蜀相”就是诸葛亮。
(资料:公元221年,魏、蜀、吴三国鼎立之时,刘备在四川成都立国称帝,历史上称为蜀汉,任命诸葛亮为丞相,所以杜甫称诸葛为“蜀相”。
”后主即位,诸葛亮受封武乡侯,建立丞相府以处理日常事务,又兼任益州牧。
当时,全国的军、政、财,事无大小,皆由诸葛亮一人决定。
)4“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
“点拨: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说明他忠心耿耿,无私报国。
“三顾”——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
侧面写诸葛亮“隆中对策”。
建安四年(199年),19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
他志向远大,以天下为己任,还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用兵的知识。
刘备屯兵新野时,徐庶为幕僚,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于襄阳隆中,会见诸葛亮,问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
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
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
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形成三国鼎足之势。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游俊题三顾堂此联刻木悬挂于三顾(堂三顾堂是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的纪念堂。
刘备与诸葛亮会面的房屋已在明朝遭到破坏,现在的三顾堂是清康熙年间重建的。
)频烦——多次。
频繁天下计:隆中对策。
(还可以联想他一生的功绩和才德来全面了解有为的政治家形象。
如:诸葛亮于危难之际出而辅佐刘备,联孙抗曹。
大败曹军于赤壁,夺占荆州。
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此后,他又协助刘备夺取益州,顺利地实现了跨有荆、益,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第一步战略目标,使刘蜀集团达到鼎盛时期。
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与地少民族的系促了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
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
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
二十六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
)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
“开”——帮助刘备开创基业;“济”辅佐刘禅匡济艰危。
老臣心——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先主病笃,谓亮曰:“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亮涕泣曰:“臣敢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初,亮自表后主曰:‘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及卒,如其所言。
”即忠心报国。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赞扬其报国忠忱,诸葛亮鞠躬尽瘁、忠心谋国之心。
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
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
八月,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归纳: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伟大功绩:于隆中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5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祁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壮志未酬的英雄。
圣主良相,千载难逢的一对绝配,没有能够成就兴兴复汉室之大业,可知天道弄人,后世怀才不遇者之伤痛,又深了一层。
伤痛、仰慕、叹惋。
(资料:四十多年后,中唐时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在“永贞革新”失败时就曾吟诵这两句诗,以至欷歔而下。
几百年后,北宋末年抗金名将宗泽,也曾深受感动。
当时,宋王朝的两个皇帝徽宗与钦宗父子二人双双被金人俘虏,宋高宗逃跑了。
公元1128年,70高龄的南宋抗金名将宗泽为了抵抗金兵的南侵,亲自带兵镇守尚未沦陷的国都开封,他上奏折北伐抗金,但宋高宗根本没有北伐的意思,宗泽终因忧愤而成疾,临死时,他无限感慨地吟诵着“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诗句,高喊三声:“渡河!渡河!渡河!”就再也说不出话来。
)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
《唐诗钞》中就有这样的批注:“公之为武侯恨,正所以自恨也。
”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
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辅佐君主有为于大唐江山,却始终没有机会,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
远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就都无可奈何的失落了,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
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这一联概括了英雄们由诸葛亮的赍志而没而产生的强烈共鸣,道出了他们壮志未酬、功业夭折的无穷遗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