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定2导学案 稿

合集下载

《阿房宫赋》导学案.2

《阿房宫赋》导学案.2

导学案《阿房宫赋》(教师版)主备人:陈彦秋校对人:林植君使用时间:2012年11月22日【学习目标】1、知识学习点:理解课文善用丰富的想象、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的特点,并明确它们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理解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作用,掌握“一”“爱”“取”“毕”“辞”“独”“族”“焉”“而”“夫”等实词和虚词的多种用法,培养朗读、背诵的能力。

2、能力训练点:学习本文善于从多种角度,具体、生动、细致地描写艺术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议论的写作特色。

【学习重难点】1、积累“一”“爱”“取”“毕”“辞”“独”“族”“焉”“而”“夫”等实词和虚词的多种用法。

2、体会本篇的铺排手法,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学法指导】都以秦与六国的兴亡为论题的《阿房宫赋》、《过秦论》、《六国论》,它们在立论上既有共同特点又有独创性。

共同特点是:都以秦与六国的兴亡为论题,都针对当时朝政有为而发,规劝当政者要引以为鉴。

独创性是:①贾谊论秦亡,在历史上首先揭示了秦亡的根本原因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

②苏洵论六国之亡,第一次从“六国破灭”的内部因素的角度来立论,对这些内部因素的分析又是全方位的,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多方面,而且处处显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③《阿房宫赋》,可以说是用赋的形式来写议论文,这写法本身就具有独创性;其次,作者选择了一个具体、形象的事物作为立论的角度,把阿房宫作为秦始皇骄奢淫逸的象征,作为秦始皇压榨人民的见证,作为秦王朝覆灭的标志,这种立论的方式更具有特色。

【知识链接】1、作者:杜牧(803-852年),字牧之,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人称他“樊川先生”、“杜樊川”。

杜牧工诗、赋、文、辞,而以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是晚唐著名作家。

他的诗意境清新,风格豪健俊爽,在晚唐轻浮艳丽的文坛上独树一帜。

后人因称他为“小杜”,以继杜甫;又因和李商隐齐名,被称为“小李杜”。

《阿房宫赋》导学案(第二课时)

《阿房宫赋》导学案(第二课时)

《阿房宫赋》导学案(第二时)宝鸡市东风路高级中学导学单年级:高二班级:小组:姓名:使用时间:XX12 题阿房宫赋学习目标1、理解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感受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学习重点理解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方法指导诵读法、问题探究法流程笔记栏第二时一、自主学习1、疏通后两段文意2、思考本文写法。

二、自我检测结合注释弄懂文意,解释划线字词:(1)一人之心,万人之心(心:)(2)秦爱纷奢(纷:)(3)人亦念其家(念:)(4)奈何取之尽锱铢(奈何:)()多于南亩之农夫(于:南亩:)(6)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周:)(7)戍卒叫,函谷举(举:)(8)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族:)(9)使六国各爱其人。

则足以拒秦(使:爱:)(10)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递:为:)(11)谁得而族灭(得:)(12)秦人不暇自哀(哀:)(1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三、合作探究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问:用连贯的(排比)句式,用(前后对比)手法;展现了秦王朝(奢侈,腐化,浪费,挥霍无度,穷奢极欲,滥用民力)同时也指明秦灭亡的原因。

2“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注意划线字的意思)问:作者设计了两个(假设)兼论六国和秦的灭亡,共同原因:(不爱其民)3根据文意“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㈠句中四处“后人”之所指是:(B)①②④:秦以后唐以前的人;③唐以后的人。

㈡这句话表明作者的写作意图在于:借古讽今,历史教训,警示后人,讽谏统治者4、《阿房宫赋》作为赋文体有哪些具体的特点。

(三个方面,参照学案一知识链接)(1):描写运用了哪些手法?结合文本:大胆的想象,离奇的夸张,形象地比喻,强烈的对比,流畅的排比(2):从整体结构来看,本文前两段以描写为主,后两段以(议论)为主。

《阿房宫赋》课时导学案2

《阿房宫赋》课时导学案2

“链式课堂”课时导学案(共案)课题《阿房宫赋》备课时间执笔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理解本文“文赋”的文体特点及所运用的“赋”的表现手法;2.学习借鉴本文借古讽今,叙议结合的构思和写作特点过程与方法探究讨论诵读鉴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章内容并背诵全文。

引导学习过程设计:(第二课时)一、知识链接:由检查背诵导入二、引导学习:一)第2段1.第1层:妃嫔媵嫱……为秦宫人。

写宫人的来历。

(学生背诵)2.第二层:明星荧荧……焚椒兰也。

写宫女众多。

重点词:绿云:绿即青,不用青,给人一种视觉上的美感。

3.第三层:雷霆飞惊……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写宫人的命运。

重点词:缦之:长久地。

而望幸焉:宠幸。

(学生背诵)4.第四层:燕赵之收藏……亦不其惜。

写宫内奢侈的生活。

重点词:鼎铛玉石,金块缕砾:把宝鼎当作铁锅,把宝石当作石头,把金子当作土块,把珍珠当作瓦砾。

总结:本段从宫人的情况和宫人的生活来写阿房宫内奢侈的生活。

二)指导学生自读三、四段1.重点词:(1)秦爱纷奢:豪华(2)直栏横槛:栏杆(3)可怜焦土:可怜,可惜;焦土:名——动。

变成焦土。

(4)族:灭族(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动——意动,以……为鉴。

2.段落大意:第3段:写秦始皇的荒淫导致秦国灭亡。

第4段:总结历史教训,希望当世统治者引以为戒。

三、反馈训练:总结:第3段用“嗟乎”紧承上两段的铺陈,转入对秦之历史教训的议论,并领起后文一叹再叹的笔调。

使用了六组“使……多于……”的比喻句排比,尽情揭露了秦王朝的奢侈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最后写民众的反抗,迅猛异常,摧枯拉朽。

第4段讽劝后人引以为戒,是前一段的扩展。

作者连续慨叹,情不自禁,“呜呼”之后提出论点,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嗟夫”以下申述论据,指出爱民与长治久安的息息相关。

最后用“后人”,委婉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重蹈秦亡的覆辙。

四、延伸拓展:本文的写作目的是借古讽今,借回领历史来向当地统治者进行讽喻,希望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提醒唐敬宗不要为自己享乐而劳民伤财,最终落得亡秦的下场。

第四单元 阿房宫赋 导学案二-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四单元 阿房宫赋 导学案二-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阿房宫赋》导学案二学习目标通过学习把握诗文主旨大意。

课前学习1.通过阿房宫的兴毁提示秦亡历史教训,文中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比喻手法描写楼阁之间通道壮丽之美的名句是“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3.《阿房宫赋》用“鼎铛玉石,金块珠砾”两个对偶句描写了秦人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不知珍惜,生活极度奢侈。

4.用互文的方法写六国宝藏的句子是: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5.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的繁华奢靡,其中把阿房宫所奏之乐与市井言语进行对比的句子是: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课堂探究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的?课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多。

写建筑,课文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备加渲染;写珍宝,既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

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兴会,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

参考赏析“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四句。

第一句“明星荧荧,开妆镜也”是倒置式的暗喻。

“明星荧荧”是比喻句的喻体,“开妆镜也”是本体。

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

将喻体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读者印象更为强烈。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与上一句的表达方式相仿。

第三句说丢弃脂水竟使渭流涨腻,用的是夸张手法,极言梳洗美女之多。

第四句写焚烧椒兰竟至烟斜雾横也是夸张,效用同第三句一样。

四句字数相等,句句押韵,加之新鲜的比喻,巧妙的夸张,读来使人有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之感。

作者正是借助于开镜、梳鬟、弃脂水、焚椒兰这些生活细节形象地写出了宫中美女之多,宫室之广。

写宫室,是承接上文;写美女,则是开启下文。

《阿房宫赋》导学案(第二课时)

《阿房宫赋》导学案(第二课时)

阿房宫赋导学案(第二课时)前言本文档是《阿房宫赋》导学案的第二课时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阿房宫赋》这首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诗歌的背景《阿房宫赋》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共有14个字,全诗以赋的形式描写了巨大、豪华的阿房宫,并通过皇帝乘坐蒲轮游览的视角,展现了重庆市的壮丽和气势。

诗歌的分析1.阿房宫的描述在诗歌的开头,杜牧通过描绘阿房宫的规模和建筑材料来表现其豪华和特殊性质。

他用珠玉作为拱门的装饰,用上古之乐作为乐舞的伴奏,用五色缤纷的瓦片作为屋顶,将阿房宫形容成一处巨大、精美、华丽、无与伦比的宫殿。

2.皇帝的体验接下来,杜牧用皇帝的语气,描绘了他乘坐蒲轮巡视阿房宫的过程。

皇帝在游览过程中,兴致勃勃地欣赏着每一个建筑物的细节,沉浸在一种无与伦比的享受中,仿佛身处仙境一般。

3.人世荣枯在接下来的几个段落中,杜牧通过描述历史上一些大帝王的命运,展示了人世间的荣辱、成败和轮回。

在最后一段,他用一句“胜败兴废,文章憎命达”的名言,表达了他对文人墨客的特别感慨和忧虑。

学习建议读完《阿房宫赋》这首诗,你可能会有一些感悟和困惑。

以下是一些学习建议,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再读一遍诗歌,注意每个字和每段的细节。

2.分析杜牧为什么要使用“赋”的文体来写这篇诗歌。

3.了解一下唐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风貌,帮助理解该诗的文化内涵。

4.分析一下《阿房宫赋》与你的人生有哪些联系,思考一下作者想要传达给读者的信息。

结语通过本文档的学习,你已经了解了《阿房宫赋》这首唐诗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希望对你的学习和人生有所启示。

如果你还有任何问题或建议,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让我们一起探讨。

【原创】《阿房宫赋》导学案

【原创】《阿房宫赋》导学案

语文科导学案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第三课杜牧《阿房宫赋》一、探究求索初露身手(课前自学)(一)预习内容:《阿房宫赋》(二)预习目标:1.通读课文,理解文句,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理解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3.懂得赋的特点。

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三)导师指点本课重点:理解文句,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本课难点:赋体文的特点和表达效果。

【学法指导与使用说明】1、反复诵读,借助注释,准确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借助导学案充分预习文本,对不能解决的问题用红笔标注,以备课堂讨论、质疑。

【相关知识链接】1.文体简介“赋”作为文学体制,起源于楚辞,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汉代才形成。

•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赋者,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也就是要运用铺陈夸饰的手法来直陈其事,用新奇美丽的辞藻来描摹事物(体物),抒写情志。

•特点:借景抒情,铺叙风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托物言志,卒章显志,以寄讽喻之意。

•发展主要可分四个阶段:汉赋—骈赋—律赋—文赋。

•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

2.知人论世:杜牧(803~ 852),字牧之,号樊川,唐代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唐宰相杜佑之孙。

文宗太和二年(828)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为人耿介,不屑逢迎。

曾为宣州、扬州等府署幕僚。

回京后,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等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

杜牧年少时即有经邦济世的远大抱负,犹喜论政治、军旅之事,主张固边、削藩,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人称其有“王佐之才”。

文学上主张“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强调文章形式要为内容服务。

文、赋、诗皆工,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阿房宫,秦宫名,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

高中语文必修2第14课《阿房宫赋》导学稿(学生版)

高中语文必修2第14课《阿房宫赋》导学稿(学生版)

高一语文学科导学稿(学生版)班级:姓名:小组:座号:一.课题:《阿房宫赋》(粤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4课)二.学习目标:1.了解唐代“赋”的文体特点,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2.掌握“一”、“之”、“焉”、“而”、“族”、“爱”等重点字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有关词类活用及特殊文言句式等文言现象;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

3.理解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4. 体会作者借古讽今,以秦警唐的忧国忧民的情怀;理解秦统治者荒淫无度终致民怨沸腾、国亡族灭的历史教训;学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的道理。

5.背诵全文。

三.学习重点:掌握“一”、“之”、“焉”、“而”、“族”、“爱”等重点字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有关词类活用及特殊文言句式等文言现象;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

四.学习难点:理解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五.学习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课前自主【走进作者】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陕西西安)人,唐代著名诗人。

因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故后世称他为“杜樊川”、“樊川先生”。

京兆杜氏自魏晋以来就是名门世族,杜牧的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

杜牧于唐文宗大和二年(828)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后在江西、淮南等地军府任幕僚多年。

后任黄州、池州、湖州等地刺史。

在地方任职时,改革弊政,成绩卓著。

最后官至中书舍人。

杜牧工诗、赋、文、辞,而以诗歌的创作成就最大。

他的诗意境清新,风格豪健俊爽,在晚唐轻浮艳丽的文坛上独树一帜。

人们将他与杜甫相比,称他为“小杜”;又和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他的散文多以议论见长,气势雄浑,多针砭时事;对“赋”这种文体的发展,也有着卓越的贡献。

【背景感知】阿房(ē páng)宫,秦宫名。

阿房宫赋导学案(全四课时)

阿房宫赋导学案(全四课时)

《阿房宫赋》第一课时导学案杜牧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理解课文中形象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学习文章多用对偶、排比的语言风格,并使之运用于今后的写作之中,增加习作的文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今的目的。

教学重点:1、结合写作背景,梳理文章内容。

2、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背诵第一段。

预习案:1、阿房宫简介:“阿房”旧读“ēpáng”,根据历史记载,阿房宫东西宽三里,南北长五里,可容纳十五万人居住。

里面道路纵横交错,宫殿屋宇林立。

其前殿东西长五百步,南北宽五十丈,高达十数丈,可以容纳万人。

而这,只是阿房宫的主体建筑。

以此为中心与咸阳相连接,周围三百里内星罗棋布修建了二百七十余座离宫别馆祠堂庙宇。

各个建筑之间有宽阔平整的道路或阁道相连接,直通到终南山下。

整个宫殿规模宏大,富丽堂皇。

修阿房宫用的全是珍贵木料和质地优良的石料,参加修建的工役有七十万人之多。

这些材料从千里之外的蜀地(四川)和荆地(湖北)远道运来。

那时交通落后,全靠人拉马驮,其艰巨非同一般。

当时有运石工人编的歌唱道:“千男呼哟万男喊,巨石大如山。

渭水河啊甘泉口,石落水断流。

”工程于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三十五年)始建,至秦灭亡时也未全部完工,故未正式命名。

据说当时人因宫的前殿所在地叫阿房,就称其为“阿房宫”。

秦亡后,项羽进入咸阳,焚烧秦国宫殿,大火三月不灭,阿房宫变成一片焦土!2、杜牧杜牧(公元803-公元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阿房宫赋导学案2

阿房宫赋导学案2
过程与方法:学习文章多用对偶、排比的语言风格,并使之运用于今后的写作之中,增加习作的文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成功与进步,绝不骄傲自满,而应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和具有一定的忧患意识。
重点难点
1.结合写作背景,梳理文章内容。结合赋体“铺采摛文”的特点,学习文章的语言风格。学习在铺叙基础上引发议论的写作方法。2.背诵全文。
显然“提笔忘字”不是个别现象,否则也不会吸引国内诸多媒体纷纷发表报道和评论。虽然现在用得着手写的地方越来越少,但在偶尔出现需要的时候,如写个便条,填个表格,答个试卷等等,“提笔忘字”却并非偶尔。此时,人们的解决之道颇为典型:不再去翻新华字典,而是掏出手机按几个按键,用拼音打出忘了的字。“键盘依赖症”,就是这样活灵活现。
2、作者认为六国与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请一句话概括本段段意。
背诵第四段
(二)这篇文章的结构具有什么特点?
作者想通过文章讽喻统治者什么?
请从本文举例,谈谈你对“赋”的文体理解。
三、展评同上
四、总结: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检测
下列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诗歌则以个人为中心,重在表现一种精神境界,重在即事生感、即景生情、随意抒写。
导学案-----《阿房宫赋3》
班级
姓名
小组
评价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1.认识封建统治者荒淫奢侈、鱼肉百姓的罪恶,理解秦王朝自取灭亡的道理。2.了解作者杜牧和“赋”的文章体裁特点,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3.识记和理解“毕、兀、构、缦、霁、杳、逦迤、纷奢、负、庾、举、族、念、哀”等文言词语,了解文中词语活用的现象和文言句式。4.背诵课文,归纳“焉、而、夫”等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A.美国媒体率先发现了中国存在“提笔忘字”的现象,这一报道引起了国内媒体的纷纷报道和评论。

阿房宫赋导学案

阿房宫赋导学案

《阿房宫赋》导学案编者;乔文翠使用说明 1、使用黑字完成本导学案,用蓝字订正,用红线划出质疑之处和重要内容。

2、使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工具书、结合书下注释掌握重点字词的意义。

3、限时完成,规范认真。

时间:30分钟。

学法指导 1、查阅并使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工具书、结合书下注释通读全文,扫除读音障碍,掌握重点字词的意义。

2、再认真研读本导学案,掌握重点,归纳方法,总结规律。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文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

2、了解赋的特点。

理解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深度的写作特色。

3、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恶。

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喻的目的。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知识,增强自学能力,提高交流合作的水平。

2、作者写本文的目的与本文的结构层次。

教学难点学习借古讽今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2.讨论点拨法3.品读法第一课时预习案【知识链接】1、知人论世: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唐宰相杜佑之孙。

文宗太和二年(828)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为人耿介,不屑逢迎。

曾为宣州、扬州等府署幕僚。

回京后,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等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

杜牧年少时即有经邦济世的远大抱负,犹喜论政治、军旅之事,主张固边、削藩,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人称其有“王佐之才”。

文学上主张“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强调文章形式要为内容服务。

文、赋、诗皆工,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李白和杜甫称“老李杜”)。

2、背景: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

这时的唐王朝,藩镇割据,拥兵自重,宦官专权,民不聊生。

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好游乐,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

《阿房宫赋》导学案

《阿房宫赋》导学案

《阿房宫赋》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本文的思想意义,认识秦亡的历史教训。

2、掌握“辞”、“序”、“记”的文体特点。

3、积累部分实词、虚词及句式。

重点:1、思想意义。

2、写作特点。

难点:思想意义的现实认识。

预习交流一、背景介绍(见学案)二、关于作者: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诗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别墅中,世称杜樊川。

他的作品多为针砭时弊之作,咏史吊古之作。

三、有关文体知识(见学案)四、字词积累(见学案)五、朗读指导(见学案)六、整体感知(见学案)合作探究一、解题(见学案)二、内容理解(见学案)三、写作特点(见学案)四、关于辞赋中的“序”(见学案)五、关于“记”(见学案)六、关于本文的句式变化(见学案)七、关于本文的用字(见学案)八、关于本文的语言特点(见学案)九、关于本文的修辞手法(见学案)十、关于本文的思想内容(见学案)十一、关于秦亡的原因(见学案)1、体会苏轼的豁达情怀。

2、领悟作者的思想内涵,提高文化素养。

3、熟读并背诵全文。

【学习重点】1、理解作者的思想内涵。

2、体会苏轼的豁达情怀。

【学习难点】1、苏轼“状难写之境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写法对我们写作的启示。

2、本文所包含的看问题要有宏观意识、高远境界的哲理。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壬戌()举酒属客()横槊()江渚()渔樵()扁舟()蜉蝣()沧海一粟()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3)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4)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5)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6)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7)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8)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9)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10)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阿房宫赋第二课时导学案定稿

阿房宫赋第二课时导学案定稿

河南省淮阳第一高级中学高效课堂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 2013年2月19号课题:《阿房宫赋》第二课时班级_____ 姓名编号:04 课型:新授课编制人:陈彦华审核人签名:【自研课导学】预习课(晚自习20分钟)自读自悟《阿房宫赋》完成如下任务:资料准备:自读自背本文,熟练翻译最后两节,了解秦国灭亡的原因自主积累:疏通后两节文意,把不理解的字词写在随堂笔记处。

自我感悟:欣赏铺陈议论抒情结合的手法。

晨读课:(45分钟)目标:(1)熟读课文3-4节,疏通文意;(2)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检测:小对子互查,组长抽查,老师抽查。

【展示课导学】课题:《阿房宫赋》课时: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3-4段,熟练翻译, 积累“举”“族”等重点字词的意思;(2)欣赏铺排与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手法,了解秦亡的原因及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忍别人所不能忍的痛,吃别人所别人所不能吃的苦,是为了收获别人得不到的收获。

【训练课导学】“日清过关”巩固提升三级达标训练题书写等级达成等级·基础题1.翻译下面划横线词语。

1)、族秦者秦也: ____________2)、奈何取之尽锱铢: ____________3)、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____________4)、使六国各爱其人: ____________5)、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____________6)、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____________7)、戍卒叫,函谷举:____________2.(1)对文中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锱铢:极言贵重的东西②南亩:泛指农田③九土:即九州,指全国④呕哑:难听的音乐⑤独夫:孤单的人⑥戍卒:指陈胜、吴广等起义者⑦楚人:指刘邦⑧焦土:指阿房宫被烧毁A.①④⑤⑦ B.②③⑥⑧C.①③⑤⑧ D.②④⑥⑦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②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高中语文 阿房宫赋导学案苏教版必修2(2)

高中语文 阿房宫赋导学案苏教版必修2(2)

《阿房宫赋》班级_____姓名_____学号____评价______【学习目标】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了解六国和秦国灭亡的原因3、了解赋这一文体的特点。

【重点难点】明确本文运用想象、夸张等多种方法具体描写阿房宫这一艺术形象,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加强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四单元第二课《阿房宫赋》。

此赋被后人誉为“千古第一赋”,作者是人称“七绝之王”的杜牧。

二、自主预习1、杜牧(803~852),字,唐代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唐宰相杜佑之孙。

文宗太和二年(828)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文人耿介,不屑逢迎。

曾为宣州、扬州等府署幕僚。

回京后,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等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

杜牧年少时即有经邦济世的远大抱负,犹喜论政治、军旅之事,主张固边、削藩,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人称其有。

文学上主张,强调文章形式要为内容服务。

文、赋、诗皆工,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李白和杜甫称)。

《阿房宫赋》:历来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开先河之作,典范之作。

2、给划线的字注音阿房宫()廊腰缦回()囷囷焉()蜂房水涡()媵嫱()梳晓鬟()剽掠()鼎铛玉石()逦迤()锱铢()架梁之椽()庾之粟粒()横槛()不霁()何虹妃嫔()尽态极妍()管弦呕()哑()三、整体感知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断句,并思考以下两个问题:1、作者认为六国和秦国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用原文中的话来回答)2、本片文章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四、合作探究,互动研讨小组分工合作,探讨解决以下字词并梳理大意:(一)第一段文言知识点1、六王毕,四海一一:数词作动词,统一。

2、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而:表顺接的连词。

北、西:名词作状语。

走:达。

3、各抱地势抱:适合,随着。

4、盘盘焉焉:……的样子。

5、矗不知其几千万落落:量词,座,所。

6、复道行空行空:横跨半空。

《阿房宫赋》学案(二)

《阿房宫赋》学案(二)

高一c 学部语文组 制作:c 部语文组全体 时间:2018年11月20日《阿房宫赋》导学案(二)【学习目标】1.理解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背诵课文,理解本文借古讽今的作用。

【回顾复习】1.检查背诵第一、二段。

2.回顾第一、二段主要内容。

【活动过程】 一、自学质疑(一)自主朗读第三、四段,结合课文注释或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要求:逐字逐句地理解意思并用现代汉语进行翻译),并圈画出疑难的地方。

(二)同位合作解决圈画的疑难之处 我的疑惑 : 解决: 1. 2. 3. 4. 5..秦爱纷奢( ) 2.奈何取之尽锱铢( ) 3.多于在庾之粟粒 ( ) 4.直栏横槛( ) 5.管弦呕哑 ( ) 6.独夫之心( )7.日益骄固 ( ) 8.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 9.一人之心,万人之心也( )10.人亦念其家( ) 11.瓦缝参差( )12.戍卒叫,函谷举( )13.族秦者,秦也( ) 14.使六国各爱其人。

则足以拒秦( ) 15.谁得而族灭( ) 16.秦人不暇自哀(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今义:)2.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 3.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 )4.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 )2.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庚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 )3.戍卒叫,函谷举( )) ,直走咸阳.2、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3、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4、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5、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6、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阿房宫赋》第二课时 导学案

《阿房宫赋》第二课时 导学案
a细写阿房宫的:
b用一两个词概括阿房宫建筑的特点:
高低冥迷,不知西东(也做“东西”)。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二、讨论交流
1、阅读第一段根据提示用文中语句填空
阿房宫建造历史背景:
阿房宫面积之大地域之广:
阿房宫楼阁之高:
阿房宫楼台之多:
人们进入阿房宫内部的感受:
2、作者描写阿房宫建筑运用了哪些手法:
3、概括第一段内容
《阿房宫赋》导学案第二课时
一、结合注释,翻译第一段内容: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骊(lí)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盘盘焉,囷囷(qūn)焉,蜂房水涡,矗(chù)不知其几千万落。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jì)何虹?

高中语文(阿房宫赋)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学案

高中语文(阿房宫赋)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学案

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阿房宫赋》请积极阅读——《作文导学练》走进作者: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

唐朝万年人(今西安),晚唐杰出的诗人、文学家。

擅长诗、赋、辞,其中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其诗歌语言流丽而又风味清新,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其散文气势雄浑,多针砭时事。

人们将他和杜甫相比,称他为“小杜”;又和他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著有《樊川文集》。

一、【课前预习】1、识记字音囷囷焉()妃嫔()霁()颜辇()车横槛()大笔如椽()鼎铛()矗()立媵嫱()珠砾()锱铢必较()粟()米不辨妍媸()逦迤()呕哑()缦()立二、【自主学习】 1、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2、文章是从哪几方面来写极力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三、【合作探究】1、作者写《阿房宫赋》,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朝政。

但为什么写阿房宫被焚,却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里作者流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简要比较《阿房宫赋》与《六国论》在写法上的异同第二课时一、【自主学习】翻译句子: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2、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3、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二、【合作探究】 1、具体来看,阿房宫有那些特点?(楼阁多、构造奇、布局巧、桥道美观)2、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和目的何在?三、补充解释:1 辞楼下殿辞:离开。

下:走下,名词作动词。

2 辇来于秦辇:名词作状语,坐着辇车。

3 朝歌夜弦朝、夜: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夜晚。

弦:名词作动词,弹弦,奏乐。

4 为秦宫人为:成为。

5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绿云:黑发。

6 雷霆乍惊乍:突然。

7 杳不知其所之也之:动词,往,到。

8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金玉珍珠。

9 齐楚之精英精英:出类拔萃的人。

10 金块珠砾块、砾:名词作动词,当土块、当石子。

阿房宫赋第二课时导学案

阿房宫赋第二课时导学案

沈阳市24中学2011 高一必修诗歌学案编号:1 使用时间:2011-5-班级: 小组: 姓名: 教师评价:《阿房宫赋》导学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本文的主旨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历史状况的关系,以便与《过秦论》进行比较;2、了解赋的写作特点,并了解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一文体来表现主旨的;3、学习积累有关的文言知识。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结合导学案学习记忆有关文体知识和文学常识。

2、15分钟完成导学案的自主学习中的鉴赏部分(第五部分),在此基础上深入思考合作探究题目,A层同学要形成文字。

3、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自主学习】一、给下列句中的黑体字注音(自学第二段)1妃嫔媵嫱,王子皇孙2辞楼下殿,辇来于秦3绿云扰扰,梳晓鬟也4烟斜雾横,焚椒兰也5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6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二、解释下列句中的黑体字(自学第二段)1辞楼下殿,辇来于秦2明星荧荧,开妆镜也3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4一肌一容,尽态极妍5缦立远视6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7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三、巩固复习,背诵课文第一段四、诵读课文第二段,并熟练翻译★自主学习疑难展示【合作探究】全体同学积极参与,热烈研讨,为展示和点评做好准备。

一、指出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1辞楼下殿,辇来于秦2朝歌夜弦,为秦宫人3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4鼎铛玉石,金块珠砾二、翻译句子1朝歌夜弦,为秦宫人2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渭流涨腻,弃脂水也3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4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5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6秦人视之,亦不甚惜三、第二段写了什么内容?【作业】背诵第二段【参考译文】那些亡了国的妃嫔和公主们,辞别了自己国家的楼阁、宫殿,被一车车送来秦国,日夜献歌奏乐,成了秦国的宫人。

星光闪烁,原来是她们打开了梳妆镜子;绿云缭绕,原来是她们正在早晨梳理发髻;渭水河面上浮起一层垢腻,2是她们倒掉的残脂剩粉;空中烟雾弥漫,是她们在焚烧椒兰香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房宫赋》导学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朗读课文,流畅地翻译,理解文言词句含义。

过程与方法: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文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学习重点】梳理文言知识【学习难点】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学法指导】翻译第三、第四段,体会文意,总结写作特点和主题【课前预习,初读感知】【预习任务一】预习活动:大声朗读课文三四段,标划重要知识点,比一比:谁读得响亮,背诵得快【预习任务二】思考:第三段先从什么角度作对比?为什么这么写?第三段中还有暗含的对比是什么?【预习任务三】思考:最后一段凸显出的讽喻之意是什么?【预习检测题】背诵课文,名句默写1. ,。

蜀山兀,阿房出。

2.骊山北构而西折,。

,流入宫墙。

3.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檐牙高啄。

各抱地势,。

4. ,,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5. ,未云何龙?,不霁何虹?6.歌台暖响,;,风雨凄凄。

7. ,开妆镜也;,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宫车过也;【课中改进,精读探究】一、合作探究,达成共识【探究任务一】朗读第三段,掌握重点词语①“一人之心,天下人之心也”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之意,言生活得好的心理,自己如此,全天下的人又何尝不这样②“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纷”,多;“纷奢”合用,指豪华、奢侈。

“念”,顾念。

(“思念”,本义。

“念头”、“想法”、“惦念”、“顾念”引申义。

)③“南亩之农夫”“南亩”即“田亩”。

语出《诗经·七月》:“洗彼南亩”。

注解谓古时农田多在南面向阳之处,后文言文中就常用“南亩”代指“田亩”。

④“架梁之椽”“椽”,指在屋梁上的承瓦木条。

⑤“多于九土之城郭”“九土”即“九州”,用“九州”代指中国,源出《尚书》中大禹治水后根据山川地理情况,将中国分为九个州,就是:冀州、青州、徐州、兖(yǎn)州、扬州、梁州、豫州、雍州、荆州。

⑥“管弦呕哑”“管弦”,管乐器和弦乐器的合称,古诗文中常用来代指音乐。

“呕哑”,管弦乐声,形容乐声嘈杂聒耳。

⑦“独夫之心”“独夫”,语出《孟子》,特指众叛亲离的残暴君主。

古今异义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古义:指金玉珠宝等物。

今义:指筹划、组织并管理。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古义:指金玉珠宝等物。

今义:出类拔萃的人。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古义:可惜。

今义:怜悯,同情。

词类活用1.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动词→名词,指收藏的金玉珠宝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名词→动词,鼎、玉、金、珠, 把……当作3. 奈何取之尽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 4.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名词→状语,一天天地5.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名词→动词,放火,化为焦土概括文意:第3段夹叙夹议,点明:正是由于秦王朝的统治者骄奢淫逸,滥用民力,致使农民起义,一举亡秦。

【探究任务二】朗读第四段,明确掌握重点词语 ①“族秦者,秦也”“族”,作“灭族”解,是封建时代的一种严刑②“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 “暇”的本义是“闲空”,文言中常用“不暇”来表示“来不及”。

“哀”,哀叹、悲悼。

引申义。

此处是为动用法。

“悲哀”、“悲伤”,本义。

“怜悯”、“同情”,引申义(“君将哀而生之乎”)。

词类活用 1.秦人不暇自哀为动用法,为……哀叹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意动,以……为鉴概括文意: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希望统治者以秦灭亡为借鉴。

二、归纳主题。

• 1.主题:借古讽今,通过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的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

• 2.写作特色:• (1)想象、比喻与夸张相结合,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 (2)描写、铺排与议论抒情相结合。

• (3)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三、提升拓展, 收获感悟从本文中,你获得了哪些启迪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 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限时作业,达标测评】 一.名句默写:1.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 , 。

2.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 ,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3. ,多于南亩之农夫; ,多于机上之工女; 钉头磷磷, ; 瓦缝参差, ; ,多于九土之城郭; ,多于市人之言语。

4.使天下之人, ,独夫之心, 日益骄固。

, , , 。

5.灭六国者,六国也, 。

族秦者,秦也, 。

6. ,则足以拒秦。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7. ,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二. 一词多义 1.一①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②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数词) ③黄鹤一.去不复返(一旦) ④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全,都) ⑤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专一) ⑥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一体) 2.爱 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爱) 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爱护) 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 ④晋陶渊明独爱.菊(喜欢) 3.取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夺取)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提取) ③今入关,财物无所取.(拿) ④留取.丹心照汗青(着,助词) 4.族①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名词作动词,灭族) ②谁得而族.灭也?(名词作状语,整个族地) ③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名词,类) ④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名词,家族) 5.焉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②缦立远视,而望幸焉.(语气助词,无实义) ③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 ④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怎么) ⑤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此、于之)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 1.骊山北...构而西.折(骊山、北、西,从骊山、向北、向西) 2.廊腰缦..回(廊、腰,像人的腰部一样,像绸子一样) 3.蜂房水涡....(蜂房、水涡,像蜂房,像水涡) 4.辇.来于秦(辇,乘着辇车) 5.朝.歌夜.弦(朝、夜,在早上、在夜晚) 6.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日,一天天地、一天比一天) 7.谁得而族灭也(族,整个族地、把整个族) (二)名词作动词 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云、龙,出现云、出现龙) 2.复道行空,不霁何虹.?(虹,出现彩虹) 3.辞楼下.殿(下,走下) 4.朝歌.夜弦.(歌、弦,唱歌、弹琴) 5.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炬,放火) 6.族.秦者秦也(族,灭族) (三)数词作动词 1.六王毕,四海一.(一,统一) (四)动词作名词 1.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收藏、经营,皆译为金玉珍宝) (五)形容词作名词 1.齐楚之精英..(精英,金玉珍宝) (六)使动用法1.奈何取之尽.锱铢(尽,使……尽) (七)意动用法1.鼎铛.玉石.,金块.珠砾.(铛、石、块、砾,意动用法,把……看作铁锅,把……看作石头, 把……看作土块,把……看作沙砾)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以……为鉴) 四.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1.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2.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3.渭流涨腻,弃脂水也.。

4.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5.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6.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7.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8.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二)被动句 1.戍卒叫,函谷举.(举,被攻占,意念上的被动) (三)省略句1.长桥卧(于)波,未云何龙 2.复道行(于)空,不霁何虹 3.几世几年,剽掠(于)其人 (四)宾语前置 1.秦人不暇自哀(“自哀”即“哀自”,哀叹自己) (五)状语后置1.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2.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3.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4.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5.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 6.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五、固定结构1.奈何取之尽锱铢(奈何:为什么、怎么) 2.奈……何:对……怎么办? 六、互文现象1.辞楼下殿:辞别(六国的)楼阁宫殿。

2.朝歌夜弦:从早到晚唱歌弹琴。

3.烟斜雾横:烟雾弥漫缭绕。

4.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燕赵韩魏齐楚收藏的金玉珍宝。

七、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6题(共29分)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6分)①奈何取之尽锱铢(怎么) ②管弦呕哑 (声音嘈杂) ③戍卒叫,函谷举 (被攻克) ④秦人不暇自哀 (来不及) ⑤族秦者秦也(灭亡) ⑥使六国各爱其人 (假使) 2.翻译文中画线句。

(12分,每句3分) ①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答:戊边的士兵(陈胜吴广)一声呐喊,函谷关就被攻克了,楚人项羽一把火,可惜阿房宫化作了一片焦土。

②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答: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并不是秦国;灭亡秦国的是秦国自己,并不是天下的人。

③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答:假如秦国人能再爱民惜六国人民,那么可将帝位传递三代甚至万代,世代做君王,谁能将它灭亡呢?④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答:秦国人来不及哀叹自己的灭亡,而让后来的人哀叹;后来的人哀叹它的灭亡却不引以为戒,也会让更后来的人再来哀叹它的灭亡。

3.第一段文字重点写什么?结构上有何作用?(3分)答:揭露秦统治者穷奢极欲,滥用物力民力而导致速亡。

为下文作者的“爱人”观点作铺垫。

4.第二段文字的中心观点句是哪一句?作者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3分) 答: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反面假设论证 。

5.第二段文字主要在写什么?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2分)答:借六国与秦不爱人民而速亡的史实告诫当今帝王以民为本。

借古讽今。

6.最后一句中的四个“后人”所指是否一致?请作具体说明。

(3分) 答:一、二、四的“后人”意思相同,指秦以后的统治者,主要指唐统治者;第三个“后人”指唐以后的人。

八.伴你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