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八 青少年行为塑造与矫正

合集下载

行为塑造和行为矫正的原理和依据是

行为塑造和行为矫正的原理和依据是

行为塑造和行为矫正的原理和依据是

行为塑造和行为矫正是基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认知行为学的原理和依据进行的。

行为塑造是通过给予正向的反馈和奖励来促使个体表现出特定的行为。它依据着行为主义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即个体通过与环境不断的互动来形成特定的条件反射。行为塑造通过不断强化和奖励目标行为,削弱和消除不良行为,达到塑造和增强目标行为的目的。

行为矫正是针对不良行为或不适应行为提供相应的改变和修正。它依据认知行为学的观点,认为个体的行为是受到思维、情绪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影响的。行为矫正通过分析个体的思维方式和情绪状态,帮助个体改变认知模式和学习新的行为技能。它通过引导个体重新认识和理解情境,采取适当的行为选择,并提供反馈和奖励来实现行为的改变和矫正。

这些原理和依据强调了行为在环境和内部因素的互动下的可塑性和可改变性,通过调整和引导环境以及个体的认知和情绪,可以塑造和矫正目标行为,促进个体的积极发展和适应能力的提升。

专题八 青少年行为塑造与矫正第二讲作业

专题八 青少年行为塑造与矫正第二讲作业

专题八青少年行为塑造与矫正/第二讲作业

1、什么是系统脱敏法?

答:系统脱敏法是指在安逸而充分放松的情境下,安排患者逐渐地接近其所惧怕的事物;或是逐渐提高患者所恐惧的有关刺激的强度,让患者对于惧怕事物的敏感性逐渐减轻,甚至完全消失。

系统脱敏原理的依据是个体的情绪与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有密切的关系。通常个体在紧张、焦虑、恐惧状态下,同时也会伴随出现许多强烈的生理变化,如在强烈的恐惧状态下,个体的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皮肤电反应显著(手心出汗),呼吸急促。而当个体身心放松时,则表现为呼吸缓慢,心跳速率下降,皮肤电反应不显著。人们无法直接控制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但是可以学会调节自己的呼吸,当呼吸平静下来时,由于交互抑制的作用,紧张的肌肉、快速的心跳、升高的血压以及降低的皮肤电阻等生理指标都随之而发生变化,进而调节了情绪的活动。但是通常有严重情绪问题的患者无法自己调节生理活动,而来求助于行为治疗师,此时应用系统脱敏法,正是通过应答性条件反射的建立来去除恐惧、紧张或焦虑的。

系统脱敏法适用于对严重的情绪问题,如恐惧、焦虑、紧张等情绪状态进行调节,帮助患者学会放松,克服强烈的消极情绪的影响。

在实施系统脱敏法时,首先要使被治疗者学会放松,通常采用肌肉放松训练,指导被治疗者循序渐进地逐一放松身上的肌肉群,在放松过程中体验每组肌肉的紧张一放松过程,为正式的治疗奠定基础。其次,要了解被治疗者的焦虑、紧张或恐惧的表现,建立焦虑、恐惧等级表,然后依据该等级表,从最轻到最重的程度依次进行训练。

2、举例说明什么是厌恶疗法?

行为矫正的基本方法

行为矫正的基本方法

行为矫正的基本方法

行为矫正是一种心理学方法,用于改变和调整不良的行为习惯和态度。它主要

应用于儿童和青少年,但也可以在成年人中使用。行为矫正的基本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 正面强化:正面强化是一种有效的行为矫正方法,它通过奖励或称赞来增加

积极的行为。例如,当一个孩子完成了家庭作业,家长可以给予奖励,例如额外的玩具或更多的屏幕时间。通过正面强化,孩子会学会哪些行为是受欢迎的,从而更有动力去做这些行为。

2. 惩罚:惩罚是另一种行为矫正方法,通过消除或减少不良行为的积极后果来

减少这种行为。惩罚应该是适当的,且与不良行为相关。例如,如果一个孩子撒谎,家长可以取消他的玩具时间或限制他的电视时间。但是,惩罚不应该过于严厉或长时间,以免引起逆反心理。

3. 行为建模:行为建模是通过示范和引导来教导良好行为的方法。通过让孩子

观察其他人的积极行为,他们可以学会如何模仿这些行为。家长和老师可以成为行为建模的对象,通过展示正确的行为来激励孩子去模仿。

4. 沟通和辅导:良好的沟通和辅导是行为矫正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和老师应

该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感受。通过辅导,他们可以帮助孩子认识到不良行为的后果,并教导他们如何做出更好的选择。

5. 制定清晰的规则和边界:制定清晰的规则和边界是行为矫正的基础。家长和

老师应该与孩子一起制定规则,并明确告诉他们不良行为的后果。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律和责任感,从而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

总的来说,行为矫正的基本方法包括正面强化、惩罚、行为建模、沟通和辅导

以及制定清晰的规则和边界。这些方法的结合运用可以帮助孩子改变不良行为,培

心理健康教育 专题作业

心理健康教育 专题作业

专题二、学校心理辅导的内容、形式、途径

作业标题:思考并回答(必做)

作业要求:

以下是一封高三学生的来信,看完信后请您写一封回信解答他的疑惑,回信着重于问题诊断和解决问题措施。

老师:您好!

我是一位高三的学生,我的学习成绩一向是很好的,所以总好像有一种优越感,但是初中阶段有时候一不努力,成绩就会掉下去,所以我平时读书很认真,以保持好的成绩。但是进入高中以后,我越来越发现自己的社交能力、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方面简直一无是处,但同时我发现自己又自以为是,猜忌心理特别强,所以三年以来同学关系都没搞好,希望你能给我一些帮助。

其实,我也是一个喜欢说笑的人,但是说起别人来不在心上,而别人说自己时却总是放不下,所以给人的印象是很孤僻的。在高一时与同宿舍的同学闹了一些矛盾,他们就在背后说我的坏话,可能是我心理素质不行,所以整整一星期都情绪低落,后来我去找我们的班主任,说要调班级,他说我调走后太可惜了,就说让我放心学习,他会解决这件事情的。就这样我又活跃了一阵,和同学们在一起说说笑笑,但是我的成绩却来了个大滑坡。

我也知道这样下去不行,想改变一下,可是我现在除了会讲一些笑话吸引听众外,其他不知该讲些什么,以至于现在我连一个知心朋友都没有,即使有了朋友,我也不知道如何关心他。我现在很苦恼,现在又快考大学了,我也不希望坏心情影响高考。

人只要有一个知心朋友就足够了,我与其他班的同学交往时开始都不错,但后来觉得没有话说,就这样疏远了,真不知道怎样才能解决这一点。还有,是不是一个看上去很圆滑的人才能在现代社会吃得开?我现在也搞不清楚我的性格是什么,好像是随着别人转的,没有主见,没有勇气。我这个人是不是毛病很多?作为一个高三学生,我诚恳地向您请教,希望您能帮一下这个从小就“很听话”的成年人,我不想被这个世界淘汰。

青少年犯罪行为与矫治ppt课件

青少年犯罪行为与矫治ppt课件

(三)帮助在监服刑罪犯建立社会的联系 1.邀请知名社会人士到监狱开讲座,作报告等, 使在监服刑者了解外面世界的信息 2.通过开通电话、组织家属探访、走访罪犯家 庭、倡导放假制度等方式,尽可能扩大罪犯 与外部社会的联系沟通,避免因监狱封闭环 境而造成罪犯社会化过程阻断现象的发生。 3.动员社会志愿人士,与在监服刑人员建立结 对帮教关系,用真情感化在监服刑罪犯,同 时也为其日后重返社会构建良好的社会网络。
二、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矫治
(一)矫正社会工作的概述 1、概念:矫正社会工作指社会工作实施 于矫正体系中。是专业人员或志愿人士, 在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指引下,运用社会 工作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技术,为罪犯 及其家人,在审判、监禁、社区矫正或刑 释期间,提供思想教育、心理辅导、行为 纠正、信息咨询、就业培训、生活照顾以 及社会环境改善等,使罪犯消除犯罪心理 结构,修正行为模式,适应社会生活的一 种福利服务。
1、司法判决前犯罪嫌疑人调查报告的撰写 犯罪嫌疑人调查报告的性质与作用
矫正社会工作者的调查报告所提供的罪犯的社 会背景和性格特征等资料,有助于法庭作出适用 何种刑罚处置的判定,有利于罪犯的改过自新。
犯罪嫌疑人调查报告的撰写方法 犯罪事实的记录; 前科; 本人的生活史:家庭、受教育、性格、 社会交往、成长经历等
2、功能与作用 针对罪犯:监管;矫正;服务 针对社会环境: 营造有利于罪犯更新的家庭和社区环境 促进刑罚制度朝人性化、科学化发展

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

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

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一)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对其一生来说非常之重要已成为共识,不需多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现在越来越关注幼儿园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开展,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关于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政策文件中都有明确要求。株洲市教育局在2011年开始启动以研发“我有好习惯”幼儿园养成教育课程为抓手的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重点项目。我园作为两个研发基地园之一正在认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要想科学高效的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必须加强学习对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本次讲座就是围绕这个主题进行的理论学习之一。

作为幼儿教师,每天都和孩子们朝夕相处,老师都有切身体会,幼儿行为良好与否与班级常规直接相关。经常会有老师说:“某某小朋友习惯好,要是小朋友都像他就轻松了。某某小朋友怎么说都不听,油盐不进…”为什么有的孩子行为良好,有的孩子行为偏差,怎样塑造孩子良好行为,矫正孩子的偏差行为呢?我以台南师范学院林正文教授撰写的《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为蓝本,向大家介绍一些辅导儿童通俗行为改变技术的内容与方法。

今天我主要讲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儿童行为塑造的基本理论,二是儿童行为塑造与矫正的最基本方法——正增强、消弱、增强物。

一、儿童行为塑造的基本理论

㈠个体行为

1、个体——单一的有机体。

2、有机体——具有生命且自身能够有系统地维持其生理与心理功能者,通常指人与动物。

3、行为——包括内在的、外显的和潜意识的一切活动。

4、个体行为——被人观察到或是能用仪器测得到的个体活动。(狭义)除直接能观察及测量的外显活动外,尚包括间接推知的内在心理历程—意识及潜意识历程。(广义)

行为矫正的具体方法

行为矫正的具体方法

行为矫正的具体方法

行为矫正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和手段,帮助个体纠正和改变不良的行为,以达到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个人发展。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行为矫正方法。

1. 认知重构:认知重构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改变个体的思维方式和态度来改变其行为。通过教育和训练,帮助个体意识到自己不良行为的负面影响和后果,引导其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例如,对于一个偷窃犯,在认知重构的过程中可以帮助他认识到偷窃行为对受害者的伤害以及自己可能受到的法律制裁,从而引导他扭转错误的价值观,培养他尊重他人财产的意识。

2. 行为约束:行为约束是指通过各种方式限制个体的行为,以避免再次犯错误。比如在刑事犯罪中,可以采取羁押、监管等方式,限制犯人的行动范围和自由,使其无法再次犯罪。同样,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老师等也可以对不良行为进行约束,比如对青少年进行时间管理,限制他们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以减少可能的沉迷和不良行为。

3. 行为替代:行为替代是指引导个体学会以积极的方式来表达和满足其需求,代替原有的不良行为。通常,不良行为往往是由于个体无法有效地表达和满足自己的需求而采取的,因此,通过教育和训练,帮助个体学会适当的沟通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替代不良行为。例如,一个孩子经常使用攻击他人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愤怒,可以教育他学会使用言辞来表达情绪,或者教导他其他的情绪调节技巧,如运动、绘画等。

4. 激励措施:激励措施是指通过奖励和惩罚的方式,增加个体改变不良行为的动力。积极的激励可以包括表扬、奖励、物质回报等,以为个体创造积极的环境和条件。而消极的激励则包括警告、惩罚等,以制约个体的不良行为。例如,一些公司通过设置奖励机制来激励员工的诚实守信,而对违法行为则进行相应的惩罚。

中学生不良行为矫正案例

中学生不良行为矫正案例

中学生不良行为矫正案例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中学生不良行为矫正案例之一

北京市密云县十里堡中学李海燕

一、一般情况

求助者:男,14岁,在校中学生。

二、求助者自述

主诉:自己总是用牙齿肯手指甲,手指甲已经很短,很小,畸形了,总想改变这个习惯,但是总是改不了。

个人陈述:出生于教师家庭。爸爸是一所中学的校长,工作很出色。对我的管教也很严格。妈妈也是老师,是区里的骨干教师,工作很出色。因为上小学时,有一道奥数题做了很久,也不会。那天妈妈很生气,看着妈妈阴沉的脸色,觉得很紧张,自己怎么就那么笨呢?想着想着,就不知不觉地咬起手指甲。后来,经常啃自己的指甲。爸爸妈妈发现

了,总是教育我如何的不干净,有细菌。更有甚者,他们多次说服教育不管用,以后只要在家里吃指甲被他们发现,爸爸或者妈妈就会用硬东西打我的手指。当时很疼,但是一回就忘了,还那样。现在因为每天都啃指甲,大拇指的指甲变得又短,又小,都变形了。看着别人漂亮的手指甲,我真的难过死了。为着,我都不愿意在同学面前伸出手来,怕别人笑话。现在特别想改掉这个坏毛病,但是就是改不掉。

三、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

求助者说话过程中大多数时间是低着头,偶尔抬头偷偷看看我,看看我对他所说内容的反应。面部表情不安,怕自己说错话,紧张。讲到自己想改掉这个毛病,又怎么也改不掉的时候,表情很痛苦。求助者体貌特征,手指甲真的很短,已经变形了。大拇指有白色硬茧子。求助者出身于教师家庭,父母都是教育界的精英人物,家教严格,家境也很好。由于是家中唯一的男孩子,父母

专题八 青少年行为塑造与矫正

专题八  青少年行为塑造与矫正

专题八青少年行为塑造与矫正

第二讲学习活动

根据老师提供的案例样本,完成方案设计(两个案例任选一完成设计方案)

【案例样本】

1、一个1岁半的婴儿,母亲努力了多次,都没有成功地断奶,请设计一个方案帮助家长让这个婴儿断奶。

2、陈某,女,初中二年级学生,每次在公开场合发言时都会头冒汗、腿脚发抖、手心出汗、脸红心跳。如何消除她在公众面前讲话的焦虑问题,请设计一个方案。

【活动要求】

1、在方案中体现出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描述行为目标、发生次数和强度以及采取的措施。

2、字数300——500字。

3、按规定时间提交。

设计方案:消除陈女士在公众面前讲话的焦虑问题

1.每天晚上睡觉前躺在床上,想象自己走到公众面前、走上讲台,不用说话,环视下面人群,体验紧张的感觉,逐步放松,调整呼吸,达到镇静的状态之后,开始说话。

2.注意自己说话的声音,为了让自己的声音更清楚,可以私下做一些练习,在朋友面前试讲,或者把自己的声音录下来,一次比一次讲得更大声。为了放缓节奏心里默念“1~2”,同时在开始下一句之前把气吸到肚子里。你呼吸的节奏越慢,你越能平静下来,而你的焦虑就越不容易让人看出来。也可以尝试用录像机,以便反复观察、揣摩自己的不足。

3.小范围实验来访者在人数不多的公众面前站立,不用说话,体验紧张,到逐步放松平静。练习自我介绍。直到可以放松地进行自我介绍为止。再进行简短的演讲练习。

4.在较多人群的公众面前,进行讲话练习。直到能自如地进行公众讲话。

只有练得多了,自信心好,一切都会好起来,克服心里紧张不是问题。

儿童行为矫正:塑造

儿童行为矫正:塑造

塑造

为了使期望行为的频率提高,可以采用正强化和负强化。但这两个原理都是要在个体掌握了良好行为的技能后才使用,通过人为控制强化物来增加行为。那么对于某些个体尚未建立的未曾出现的良好行为,就要采用塑造这种方法。

一、塑造的涵义

塑造对于所有的儿童来说都是很自然的事。人类成长的最初阶段中的很多行为都是通过塑造来习得的。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婴儿学说话。还没学会说话的小宝宝经常会发出含糊不清的声音,而其中的某些声音与他父母的话语中的某些单字的声音很相似,当这个相似的音发出后,父母会用拥抱、亲吻、微笑来使这个行为得到强化;而当婴儿发出更类似于这个单字或词的声音时,父母会停止对前一个声音强化,而对这个更类似的声音进行强化。如此下去,直到婴儿能发出这个单字或词的声音。这个过程就是婴儿从喃喃儿语逐渐接近真正的语言的过程。

随着婴儿发出了与真实的单字或词更为接近的音时,他就会受到更多的关注和鼓励(即受到强化),而发的稍微逊色的音受到的关注就更少。比如说,当父母给孩子指家里的门时,就会告诉孩子“那是门”,并鼓励孩子说“门”,孩子最初可能只会说“m”这个音,然后在父母的逐步强化下最终说出“men”。通过训练,孩子学会了在特定的环境下说特定的词。

再如,当儿童学走路时,家长往往先对儿童走一步或两步的行为给予强化,当儿童能更稳地走上一两步时,家长就停止对这个距离的行为进行强化,而增加儿童独立行走的距离,即当儿童能走三四步路时,才给予正强化。这样,儿童会独立走越来越长的距离,直到学会走路。此外,运动员在腿上绑上越来越重的沙袋进行训练、海洋公园里训练海豚作出各种动作来表演都是对塑造这一原理的应用。

青少年学生不良行为成因与预防矫正

青少年学生不良行为成因与预防矫正

青少年学生不良行为成因与预防矫正

作者:郑静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下旬》 2014年第1期

广西合浦县闸口中学(536118)郑静

一、青少年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

1.家庭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最长,是孩子的教导者和养护者,父母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举止对孩子品行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力。其不良影响的根源是:

(1)父母、长辈行为不良,举止不雅,言传身教差。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

有一些家长的文化层次比较低,行为举止不得体;有的家长品行不端,专做一些坑蒙拐骗偷的

违法乱纪的事情;个别家长则经常购买和阅读色情书籍等等。不良的言传身教,给子女直接树起了坏榜样,对孩子肯定会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往往使孩子从小形成粗暴、自私、贪小便宜等品行。

(2)父母和长辈对孩子的教育方法错误,教导方式不正确。有些父母把孩子当成“小皇帝”,事事相依,要物给物,要钱给钱;有的家长不论是非曲直,偏袒溺爱;有的错误地认为

粗暴即是严格,信奉“棍棒下面出孝子”的古代人遵行和推崇的准则,轻则训斥辱骂孩子,重

则对孩子棍棒相加,完全使子女与自己对立,与孩子间的隔膜加深;有的则是祖父母和父母对

子女的教育思想不一致,使得孩子不知听从哪一个好,心里矛盾重重,教育的作用互相抵消或

减弱。以上种种,长此以往形成了孩子自私、自利和娇纵等不良恶习。

(3)家庭结构不完整,家庭关系不和睦。有的家庭父母婚姻破裂,子女失去家庭给予的

温暖,得不到父母的细心关爱,感受不到父母的教导;有些家庭的父母经常吵架打闹,特别是

一些家庭父母亲离婚,造成子女心灵受到严重创伤,这些孩子通常是内向、冷漠、冲动,甚至

青少年不良行为自我矫正方法

青少年不良行为自我矫正方法

青少年不良行为自我矫正方法

1、提高自我认识

青少年不良行为的产生,往往与错误的认识有联系。比如,认为赌博只是玩玩,再比如,少年偷窃者说,自己只是小偷小摸,又是拿家里和同学的东西,何必大惊小怪呢?这些都是糊涂的认识。错误的认识不但促使各种不良行为的产生,而且似乎为不良行为的存在找到了理由或借口,使得不良行为继续下去,越陷越深。

因此,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应该调整自己的认识,从而改变对某些问题的错误认识,树立新的正确的认识。

具体地说,可以听听其他对各种不良行为的看法,了解一下周围的人对自己的不良行为是怎样评价的。人们的认识与自己的认识是否不一致?为什么不一致呢?从中应当悟出自己认识的不正确,以及错在哪里。要重视他人评价的意义,因为对某些行为和活动的评价,是具有一致性、经常性的,所以可以通过认识他人来认识自己,应该像他人评价的一样,看到自己的认识错了,并确立正确的认识,这样就与他人的认识趋向一致了。

也可以通过分析自己的行为来提高自我认识。平心静气地想一想自己的不良行为:比较一下自己在滋生不良行为前后的情况,不良行为究竟给自己带来了进步还是不好结果;这种不良行为是不是辜负了父母、老师和集体的希望,他们期望的自己的行为形象又是怎么样的;如果自己的不良行为继续发展下去,自己又会变成怎样的一个人呢?应该说,以冷静的、沉着的状态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观察是最有利的,因为在这种条件下才能清楚地充分地完成自我分析、自我观察,对矫正错误的认识最有帮助。

要自己教育自己。如果觉察到自己认识方面的问题,那末就要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认识,应该看到自己的缺点和力量,从而确定改正不良行为的目标,有一个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内心计划,一步一个脚

行为塑造法和强化法的例子

行为塑造法和强化法的例子

行为塑造法和强化法的例子

行为塑造法和强化法是心理学中常用的技巧,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例子。

1. 行为塑造法:逐步建立目标行为。例如,如果想要一个孩子学会刷牙,可以先从让他拿起牙刷开始,然后逐步引导他涂抹牙膏、刷牙,并逐渐延长刷牙时间。

2. 强化法:通过奖励或惩罚来增强或减弱某种行为。例如,如果一个孩子在学校表现良好,家长可以奖励他一些小礼物或赞扬他的好表现,这样孩子就会更有动力再接再厉。

3. 行为塑造法:利用模仿来塑造目标行为。例如,如果想要一个孩子学会说话,可以让他模仿成人的话语并鼓励他不断练习,从而逐渐培养他的口语能力。

4. 强化法:通过消极强化来减少某种行为。例如,如果一个孩子经常打闹吵架,父母可以不再理睬他直到他停止打闹,以此来减少他的不良行为。

5. 行为塑造法:利用社交压力来塑造目标行为。例如,如果想让朋友们变得更健康,可以和他们一起锻炼,这样他们会受到你的影响,逐渐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6. 强化法:通过正面强化来增强某种行为。例如,如果一个孩子学习成绩优秀,家长可以让他参加更多的活动,以此来奖励他的好学习表现,并帮助他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 1 -

专题八 青少年行为塑造与矫正

专题八 青少年行为塑造与矫正

专题八青少年行为塑造与矫正/ 第三讲作业

1、举例说明正强化物的个体差异性?

答:正强化物的个体差异对正强化物的选择有着年龄、性别和个体的差异。例如,对于儿童来说,通常最有效的社会性强化物包括:社会奖励、微笑、拥抱、拍肩、关注、抚摸、鼓掌、眨眼、表扬、“干得好!”、“很好!”等。但家长或老师轻轻地拍孩子的头作为强化物可能对低年龄、低年级的学生比较有效,而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出现了自主倾向,学生就不会特别愿意别人拍他的头了。性别差异也显而易见,女孩子很小就对芭比娃娃、贴纸、化妆、过家家等玩具或游戏感兴趣,而男孩子则更喜欢玩具汽车、玩具飞机、恐龙模型、枪支玩具等。不同个体的兴趣也有很大的差异,如对于糖果、甜食,有人很喜欢而有的人则不太喜欢;对于辣的食物,有的人当作美食,有的人则避而远之;同样,对于肉食的喜爱,也是有差异的。此外还会有一些个体出现异食的情况,即对不能食用的、对人体也无益处的物质当作食物吞食。

2、分析为什么在应用消退法时,被矫正者的行为会变得更加严重?答:当人们看到儿童的行为变得更加严重时,往往很担忧,并且担心对其带来更多的伤害,因而往往采取退让的做法。在应用消退时,应当谨记“行为在变好之前会变得更坏”的规律。其原因是之前个体的哭闹或提出不合理要求时,都能得到强化(甚至是间歇强化),导致

这些行为被增强,即使偶尔没有得到强化物,也会被理解为是需要等待(符合间歇强化的原理),因此这些问题行为就会持续,甚至变得更严重以重新得到强化机会。在这种情况下,仍然要坚持消退的应用,当行为持续一定程度,就会发展到转折点,从而开始变好,一旦变好,该行为的发生率会急剧下降。因此,做好行为观察、记录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数据和绘制的图表,可以清楚地看到行为发展的趋势,从而增强应用行为矫正策略的信心。

专题八青少年行为塑造与矫正第一讲作业

专题八青少年行为塑造与矫正第一讲作业

专题八青少年行为塑造与矫正第一讲作业

专题八青少年行为塑造与矫正/第一讲作业

1、以自己或身边的人为实验对象,观察某种行为在一定时间内的出现率。

答:行为是一个涵义十分广泛的概念,不同心理学流派对此也有不同的认识,如华生、斯金纳等为代表的行为主义者认为行为是可以观察、可测量的外显反应或活动,反对将意识等内部心理活动作为研究对象,行为主义者为行为的公式是:S—R,即S(刺激)引起R(反应)。而一些新行为主义学者则将扩大了行为的范围,除了可观察、可测量的外显行为之外,也包括了内隐性的意识过程。而随着认知行为主义的兴起,学者们也接受了刺激与反应之间存在着中介因素的观点,由此而认为个体的主观评价、认知特点、情绪状态等直接、间接地影响着行为。因此行为既包括外显的、可观察的动作、反应、运动或行动,也包括部分内在的心理活动,是人与环境互动的结果,并且多数行为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行为矫正所关注的行为,不包括由于生理成熟与衰退、或者疲劳、疾病、药物、手术等引起的行为变化,而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学习是指个体在特定情景下,反复地经验而产生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持久的变化。

2、举例说明问题行为的三种表现。

答:对于问题行为,不管其具体表现如何,总的来说,都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一、行为过度

行为过度是指某一类行为发生太多。一种情况是,不恰当的问题行为,从社会规范出发不允许出现,只要出现即是行为过度表现。例如在课堂上大声说话、随意离开座位,打人、骂人,破坏公物,迟到,说谎等。另一种情况下,有些正常行为如果发生次数太多也会成为问题行为。如在饭前便后或者手脏了时洗手是正常的行为,但是不停地洗手,就成了问题行为。

青少年问题行为及矫正解读

青少年问题行为及矫正解读

中学生问题行为及对应矫正方略

杨淳

遵义航天高级中学贵州遵义 563000

摘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文化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社会文化也得到了多元化的发展。一个个体在这样的一个社会文化氛围中成长,必定会受到社会文化的“感染”,因此部分个体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对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来说,或多或少都会受到社会多元文化的影响。因此在学校的管理中出现了一个名词——问题学生,之所以称为问题学生是因为他的问题行为未得到相应的矫正。

关键词:中学生;问题行为;矫正方略

一、中学生问题行为诞生

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社会文化也得到了多元化的发展,学校这块圣地所培养的学生不再仅仅受到学校的教育与感化,而且受到了社会这个大家庭的教育与感染。也就是从那一刻起,一个人在成长中所受的教育也就不再那么单纯了,这也就导致了个体受教育的多元性与复杂性。然而任何一个领域都至少存在两面性,教育领域也不例外,教育对孩子来说再也不是单纯的课本知识的教育,学校的教育,变为了更为广泛的教育——社会性的教育。在这个大的领域里,如果不加以引导,不采取一定的措施,个体的成长就容易偏离正常的路线,就容易出现偏差,进而导致个体行为不合乎规范,产生问题行为,出现问题学生。

中学生也是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之中,自然不可避免地要做出这样或那样的错事,表现出种种不良行为,久面久之形成了短期内难以改正的习惯。同时,中学和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并且目前的中学生中独生子女数量逐年增多,他们的生理心理发展还未成熟,社会阅历正逐步拓展,思维方式受外界影响大,可塑性强,分辨是非的能力水平还不够高。因此,在他们平常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中,稍不注意,不良行为及不良行为习惯就会轻易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八青少年行为塑造与矫正/专题作业

(必做)思考并回答(任选一题回答)

一、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华生曾说:“请给我一打健康而没有缺陷的婴儿,把他们方在我自己的特殊世界中教养,那么我可以担保,在这十几个婴儿中,随便拿出一个,都可以训练他成为任何专家——无论他的能力、嗜好、趋向、才能、职业及种族是怎样,我都能够任意训练他成为一个医生、或一个律师,过一个艺术家,或一个商界首领,或可以训练他成为一个乞丐或窃贼。”请结合行为矫正原理谈谈对此观点的认识。

答:这段话充分反映了行为主义对行为可塑性的认识。

个体的大多数行为都是在教育和环境影响下,通过学习获得的。因此行为具有可塑造性,可以发生改变。研究者对一对同卵双胞胎进行的追踪研究,验证了环境因素比遗传的影响更大。有一对同卵双胞胎姐妹,在一岁大时,抚养环境发生变化,姐姐由一个农民家庭抚养,而妹妹则被送到一个城市中的医生家庭生活。到六、七岁时,姐妹俩的行为方式开始分化,妹妹变得粗犷、泼辣、大胆;而姐姐则表现出娇弱、文静、害羞等特点。由于同卵双胞胎具有完全一样的遗传基因,因此,姐妹俩的行为差异,不是由遗传因素造成的,而是她们后天的生活环境的变化,以及所接受的教育不同而塑造出来的。

二、举例说明正强化物的个体差异性?

答:对正强化物的选择有着年龄、性别和个体的差异。例如,对于儿童来说,通常最有效的社会性强化物包括:社会奖励、微笑、拥抱、拍肩、关注、抚摸、鼓掌、眨眼、表扬、“干得好!”、“很好!”等。但家长或老师轻轻地拍孩子的头作为强化物可能对低年龄、低年级的学生比较有效,而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出现了自主倾向,学生就不会特别愿意别人拍他的头了。性别差异也显而易见,女孩子很小就对芭比娃娃、贴纸、化妆、过家家等玩具或游戏感兴趣,而男孩子则更喜欢玩具汽车、玩具飞机、恐龙模型、枪支玩具等。不同个体的兴趣也有很大的差异,如对于糖果、甜食,有人很喜欢而有的人则不太喜欢;对于辣的食物,有的人当作美食,有的人则避而远之;同样,对于肉食的喜爱,也是有差异的。此外还会有一些个体出现异食的情况,即对不能食用的、对人体也无益处的物质当作食物吞食。

三、简述惩罚的副作用。

答:1、强烈的惩罚可引起不良的情绪反应

强烈的惩罚会使惩罚者和被惩罚者都感受到强烈的情绪波动,引起他们的情绪反应,对

身心带来很大的影响。

2、容易产生条件惩罚物

惩罚的实施者、实施惩罚的环境等因素往往被纳入到惩罚的刺激情境中去,被惩罚者有可能产生对环境中一些中性刺激的厌恶,如学生逃学、不爱上某一门课等。

3、惩罚容易使儿童模仿

在实施体罚的过程中,被体罚者和旁观体罚的其他人,都有可能从中模仿到体罚,他们倾向于将体罚看作是可以更快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这样就导致儿童模仿。

4、惩罚容易导致使用者上瘾

惩罚的一般规律是立竿见影、见效快,但实际上维持效果不佳,通常被惩罚的行为经常会再次出现,这导致惩罚步步升级。而管理者往往只看到惩罚的即时效果,因而倾向于更多地选择惩罚方法,这就使部分教师习惯于使用惩罚,包括体罚措施。

5、惩罚只能抑制旧行为,并不建立新行为

从行为矫正的目标上看,形成良好行为与矫正问题行为同等重要,但惩罚则只能抑制旧行为,并不能帮助个体建立新行为。因此惩罚总体上是消极的管理方法,在使用时应谨慎。

四、请以校车中的事故为例分析将校车作为隔离场所的弊端?

答:这些频繁发生的校车事故,共同特点都是教师及工作人员有意或无意中将校车作为隔离幼儿的场所,在行为管理中没有明确目标,而是盲目进行的,同时又缺乏有效的监督措施。

隔离,是指当儿童表现某种不良行为时,及时撤除其正在享用的正强化物以阻止或削弱其此种不良行为的再现,或把个体转移到正强化物较少的环境中去,以降低不良行为出现率。

隔离是行为矫正的重要方法之一,强调通过暂时的分隔,使个体行为得以冷处理,减少冲突和防止问题的进一步恶化。在实施隔离时明确要求不得将危险的场所作为隔离地点,隔离的时间应该在几分钟,最长不超过半小时,隔离时应当有成人的监护,防止意外发生,同时当儿童行为符合要求时,应当立即取消隔离。

实际上将儿童关在校车里的行为也属于隔离方式,但这一做法在多个层面上违背了隔离的基本要求,如隔离没有明确的目的性、隔离地点选择的错误、隔离时间的失控、隔离时无监管人员等,从而导致了这样严重的后果。

五、根据近年来出现的“彭宇案”等新闻事件,分析模仿的减弱行为效果。

答:模仿的减弱行为效果主要可体现为两种情况——

(一)抑制效果

抑制效果是指当学习者看到示范者因表现某种行为而受惩罚时,则学习者本来常表现的这种行为也会倾向于减少。

近年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彭宇案”就对人们的助人行为起到了抑制作用,该事件的起因是一个叫彭宇的年轻人在下公交车时遇到一位老人跌倒,他搀扶老人后又陪同去了医院,之后被老人的家人告上法庭要求彭宇赔偿一笔医疗费用,而法院在没有目击证人的情况下按照所谓的“常理”推测彭宇一定碰撞了老人,而判决彭宇应承担赔偿费用,尽管对此事件存在争议,但在媒体传播中,普通大众得到的信息是做好事会被冤枉,结果之后几年里各地接连出现了多起老人跌倒无人敢于救助的情况。这说明普通大众助人的行为通过此案例被一致了。电影《离别雷锋的日子》讲述了雷锋的战友在退伍后也热心助人,一次他驾驶汽车路过一个车祸现场,救助了受伤者,但却被赶来的家人当作了肇事者围了起来,尽管这一误解最终得到化解,但是类似的情境对其他驾驶员就产生了抑制的作用,因而导致社会上人们遇到别人危难时不愿意伸出援手的情况。另外,为了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防范腐败发生,纪检部门经常组织警示教育,让因贪污受贿而落马的前官员现身说法,使在职的干部们对违法违纪行为产生抑制心理。这些都是利用了模仿的抑制原理。

除了因观察到惩罚结果而抑制行为外,还可以由于学习者观察示范者所表现的行为没有受到增强,所以本想表现的行为也受到抑制,如门被反锁了,一个人试图用力拧钥匙而不成功,第二个人就会想别的办法而不再重复不前者的行为;或者由于学习者观察示范者表现较为低频率的某种行为,学习者也受其影响而减少这种行为的出现率,例如在大会上,看到领导或受人尊敬的长者不吸烟,平时爱吸烟的普通人也努力克制自己吸烟的欲望,从而降低了该行为的发生频率。

(二)不相容行为效果

不相容行为效果是指如果学习者要模仿的良好行为与其原来就有的不良行为不能相容时,势必放弃原有的不良行为,选择新的良好行为。例如过去曾经有过反社会行为的青少年,在受到教育感化后,决心痛改前非,以前的行为与现在要表现出的行为格格不入,只能选新的行为,这就是不相容行为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