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和各章要点
初中地理每章知识点总结
初中地理每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地球与地理1.1 地球的形状与结构地球是一个近似于球体的天体,它由地核、地幔、地壳三部分组成。
地球的内部结构使其拥有地磁场,这对保护地球上的生命有重要作用。
1.2 地球的运动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
自转使得地球呈现昼夜交替,公转使得四季交替。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角度、速度对地球上的气候和季节具有重要影响。
1.3 地理信息技术地理信息技术是一门利用空间数据进行地理研究的新兴学科。
通过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表面特征和环境变化。
第二章:地球与人类生活2.1 人类居住与生活人类的居住选择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些地区因气候恶劣、资源匮乏等原因,不适合人类居住;而一些地区则因气候温和、资源丰富,成为人类生活的理想地方。
2.2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森林砍伐、草原退化、水资源污染等。
这些影响不仅改变了自然环境的结构和功能,同时也给人类自身带来很大的危害。
2.3 地球村与全球化地球村是指由于交通和通讯发达,世界各地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形成了一个“地球村”的现象。
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地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联系不断加深。
第三章:地球自然环境的保护3.1 自然环境的价值及保护意识自然环境对人类有着重要的价值,包括资源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
保护自然环境需要从根本上培养人们的保护意识。
3.2 自然环境保护的措施为了保护自然环境,人们采取了各种措施,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推广节能环保技术、倡导低碳生活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
3.3 地球资源的合理利用地球资源是人类生活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但也是有限的。
为了合理利用地球资源,需要进行资源评估、开发规划和节约利用等工作。
第四章:气候与气候区划4.1 气候与气象要素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在较长时间段内的天气状况,包括温度、湿度、降水等气象要素。
气候对地球上的生物和人类活动具有很大的影响。
4.2 气候区划的依据和原则气候区划是根据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将其划分为若干气候区。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各章节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各章节知识点归纳第一章:直线与角1. 定义平行线和垂直线的概念,了解直线的性质。
2. 知道角的概念和角的分类,包括锐角、直角、钝角和平角。
3. 掌握角的度量单位:度和弧度。
4. 学习如何用直尺和量角器画角。
第二章:平行线与平面1. 学习如何用直尺和圆规做等分线段、垂线、平行线、垂直平分线和角的平分线。
2. 理解平行线与转角的关系,学会证明平行线与转角的基本性质。
3. 掌握平面的概念,理解平面的性质和表示方法。
4. 学习如何判断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包括平行、垂直和交叉。
第三章:三角形1. 知道三角形的定义和分类,包括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普通三角形。
2. 掌握三角形内角的和定理和外角的性质。
3. 学习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包括SSS、SAS、ASA和AAS。
4. 理解三角形中的全等概念,学会判断和证明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第四章:四边形1. 知道四边形的定义和分类,包括矩形、正方形、菱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2. 掌握矩形、正方形和菱形的性质,包括边长、对角线、内角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3. 学习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包括对角线的关系、内角和、面积和周长的计算方法。
4. 理解梯形的定义和性质,学会计算梯形的面积和周长。
第五章:图形的变化1. 了解图形中的平移、旋转、翻折和对称等基本变化。
2. 学习如何用折纸法进行图形变化。
3. 理解相似图形的概念和性质,学会判断和证明两个图形是否相似。
4. 掌握相似图形的计算方法,包括比例尺和相似比的计算。
第六章:数的运算1. 复习整数的概念和运算法则,包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2. 学习分数的概念和运算规则,包括分数的四则运算和混合运算。
3. 掌握百分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包括百分数与分数的转换。
4. 学习用图形表示分数和百分数的大小关系,包括数轴和百分数相应的阶梯图。
第七章:方程与不等式1. 知道方程和不等式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2. 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包括等式和不等式的性质及运算规则。
各章必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各章必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章:力学1.1 运动学1.1.1 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1.1.2 一维、二维和三维运动1.1.3 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和往复运动1.2 动力学1.2.1 牛顿三定律1.2.2 力的合成与分解1.2.3 弹簧力、摩擦力、重力等常见力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1.2.4 动量、动能、功和机械能的计算方法1.2.5 万有引力和离心力的性质和计算方法1.3 质点系的运动1.3.1 质点系的冲量、角动量和动能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1.3.2 圆周运动和圆周加速度的计算方法1.3.3 平衡力和静力平衡的条件和计算方法第二章:热学2.1 热力学基础2.1.1 温度和热量的概念和计量单位2.1.2 热力学过程和状态方程2.1.3 热容和比热的性质和计算方法2.2 热力学定律2.2.1 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表述和应用2.2.2 热机效率和热泵性能的计算方法2.2.3 具体热量和相变热的性质和计算方法2.3 热传导和热辐射2.3.1 热传导和导热系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3.2 热辐射和黑体辐射的性质和计算方法2.3.3 热工作和热机的原理和设计方法第三章:光学3.1 光的波动性3.1.1 光的波长、频率、速度和振幅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3.1.2 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的现象和计算方法3.1.3 光的多普勒效应和光速的测量方法3.2 光的几何光学3.2.1 光的反射、折射和全反射的定律和计算方法3.2.2 球面镜和柱面镜的成像规律和计算方法3.2.3 透镜组的成像和光学仪器的应用3.3 光的物质性3.3.1 光的波粒二象性和光子的性质3.3.2 半导体光电器件和光学材料的性质3.3.3 光的应用和光学仪器的设计方法第四章:电磁学4.1 静电场4.1.1 电荷、电场和电势的定义和计算方法4.1.2 高斯定律和库仑定律的应用4.1.3 电容器和电场能量的性质和计算方法4.2 磁场和电磁感应4.2.1 磁场和磁感应强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4.2.2 安培定律和洛伦兹力的应用4.2.3 电磁感应和法拉第定律的性质和计算方法4.3 电磁波和电磁谱4.3.1 电磁波的谱系和传播特性4.3.2 光的电磁性质和光的谱系4.3.3 电磁波的应用和电磁场的辐射效应第五章:近代物理5.1 特相对论5.1.1 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性的概念和应用 5.1.2 时空观念和相对论效应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5.1.3 质能关系和物质波的产生和应用5.2 量子力学5.2.1 不确定性原理和波函数的解释5.2.2 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和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 5.2.3 微观世界的统计特性和微粒的统计描述5.3 原子核和核能5.3.1 原子核结构和核力的性质和应用5.3.2 放射性物质和核反应的本质和应用5.3.3 核燃料和核能装置的设计和应用二、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章:物质的结构和性质1.1 元素和化合物1.1.1 元素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1.1.2 化合物的成分和稳定性1.1.3 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方法1.2 原子和分子1.2.1 原子结构和原子量的计算方法1.2.2 分子结构和分子量的计算方法1.2.3 元素的周期表和元素的分类1.3 化学键和物质反应1.3.1 化学键的类型和性质1.3.2 分子和离子的结构1.3.3 物质的化学反应和化学平衡的条件和计算方法第二章:化学反应的动力学2.1 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2.1.1 反应速率和反应级数的计算方法2.1.2 化学平衡和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2.1.3 化学平衡状态和影响因素的分析2.2 化学反应动力学2.2.1 极限反应和活化能的计算方法2.2.2 反应速率和反应物质的浓度关系2.2.3 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机制的研究方法2.3 化学平衡和热力学2.3.1 热力学平衡和热力学律2.3.2 焓变和反应焓的计算方法2.3.3 化学平衡常数和温度关系第三章:物质的结构和性质3.1 气体的物理性质3.1.1 理想气体定律和气体状态方程的应用3.1.2 气体混合和气体扩散的特性和计算方法3.1.3 气体的压强、体积和温度的关系3.2 溶液和固液3.2.1 溶液的溶解度和溶解过程3.2.2 溶液的浓度和溶液的稀释方法3.2.3 固液的结晶及结晶过程3.3 化学动力学3.3.1 化学动力学的定义和热力学基础3.3.2 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机理3.3.3 化学平衡和平衡常数的应用第四章:化学原理和应用4.1 化学物质的生活应用4.1.1 化学物质的生物效应和毒性4.1.2 化学化合物的制备和应用4.1.3 化学物质的环境影响和保护方法4.2 物质的分析和检测4.2.1 化学分析和化学检测的方法和原理4.2.2 化学分析和物质结构的研究方法4.2.3 物质分析与化学评价的原则和方法4.3 化学工程和化学工艺4.3.1 化学工程和化学工艺的原理和设计方法 4.3.2 化学反应和化学过程的控制方法4.3.3 化学生产和化学合成的工程应用三、生物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章:生物的结构和功能1.1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1.1.1 细胞的基本结构和细胞器的功能1.1.2 细胞的代谢和物质运输1.1.3 细胞的增殖和分化1.2 组织和器官1.2.1 组织的分类和组织的结构1.2.2 器官的结构和器官的功能1.2.3 人体器官系统和人体生理机能1.3 生物膜和生物分子1.3.1 细胞膜和细胞壁的结构和功能1.3.2 生物分子的组成和生物分子的功能 1.3.3 生物膜和生物分子的运输和通讯第二章:遗传和进化2.1 遗传物质和遗传信息2.1.1 核酸和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2.1.2 基因的表达和基因的调控2.1.3 遗传物质的突变和遗传信息的传递2.2 遗传的规律和遗传的变异2.2.1 遗传规律和遗传变异的原理2.2.2 遗传嵌合和遗传重组的计算方法2.2.3 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稳定性的研究方法2.3 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2.3.1 生物进化的原理和机制2.3.2 生物地理学和生物多样性的分布规律 2.3.3 生物进化的演化和分类方法第三章:生物的生长和发育3.1 细胞的分裂和生长3.1.1 细胞周期和细胞分裂的周期性3.1.2 细胞生长和细胞增殖的调控3.1.3 细胞的分化和细胞的命运3.2 生物的生长和发育3.2.1 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生长3.2.2 植物的发育和动物的发育3.2.3 细胞的分裂和有丝分裂的调控机制3.3 生物的生命活动和代谢3.3.1 生物的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3.3.2 生物的生理活动和生物的生理调控3.3.3 细胞的呼吸和细胞的发酵的能量来源第四章:生物的栖息和生态4.1 生物的栖息环境和生态系4.1.1 生物的栖息地和生态系统4.1.2 生态区系和生态圈的组成4.1.3 生态关系和生态平衡的调节4.2 生物的群落结构和生态关系4.2.1 生物群落和生物生态位4.2.2 生态关系和生物相互作用4.2.3 生物地理和生态环境的保护4.3 生物的演化和人类的活动4.3.1 生物的进化和生物的适应性4.3.2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系统的脆弱性4.3.3 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四、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章:初等数学1.1 整式与分式1.1.1 一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二次不等式 1.1.2 一次分式的化简与合并1.1.3 整数指数幂的性质与化简1.2 函数1.2.1 一次函数的性质与应用1.2.2 二次函数的性质与应用1.2.3 幂函数的性质与图像1.3 三角函数1.3.1 三角函数的常用式与性质1.3.2 三角函数的图像与周期性1.3.3 三角函数与直角三角形第二章:高等数学2.1 极限和连续2.1.1 极限的定义与极限计算法则2.1.2 连续函数的性质与连续函数的应用 2.1.3 极限与连续的关系与判定2.2 微积分2.2.1 导数的性质与导数计算公式2.2.2 函数的微分与微分中值定理2.2.3 不定积分的基本性质与计算方法2.3 无穷级数2.3.1 数项级数的概念与求和定理2.3.2 函数级数与幂级数收敛性2.3.3。
八下语文一二三单元知识重点
八下语文一二三单元知识重点
1.文学常识:了解本单元涉及的作家、作品及其背景,掌握
相关的文学常识。
2.重点字词:掌握本单元出现的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及用
法,包括多音字、形近字等。
3.词语解释:理解本单元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包括成语、俗
语等,并能够正确运用。
4.句子理解:理解本单元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包括修辞手
法、表达方式等,并能够进行赏析。
5.段落分析:掌握本单元课文的结构和段落大意,能够概括
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
6.写作技巧:了解本单元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包
括记叙、描写、议论等,并能够运用这些技巧和方法进行写作。
7.文学鉴赏: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包括对作品
的主题、人物形象、语言风格等方面的评价和欣赏。
初三化学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各章节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 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
2.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3. 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
4.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5. 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1)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蒸发皿、燃烧匙。
(2)测容器--量筒(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3)称量器--托盘天平(左物右码)。
(4)加热器皿--酒精灯。
(5)分离物质及加液的仪器--漏斗、长颈漏斗、分液漏斗。
6.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第二单元:空气1. 组成:N2 78%、O2 21%、稀有气体0.94%、CO2 0.03%,其它气体与杂质0.03%。
2. 空气中氧气的测定原理:压强差(1)可燃物要求:足量且产物是固体,红磷。
(2)装置要求:气密性良好操作要求: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
(3)现象:放热,有大量白烟产生,打开弹簧夹后,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
(4)结论:O2约占空气体积的1/5。
.(5) 探究:①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
②能否用铁、镁代替红磷?不能,原因:铁不能在空气中燃烧,镁会与N2、CO2反应。
③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不能,原因: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
3.氧气的性质和制备(1)氧气的化学性质:支持燃烧,供给呼吸。
✤铁在氧气中燃烧烧集气瓶中放少量水或细砂的目的:防止溅落的高温熔化物炸裂瓶底。
✤硫在氧气中燃烧集气瓶中放入少量水的目的:吸收SO2,防止其污染空气。
(2)氧气的制备: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液氮和液氧的沸点不同物理变化)实验室制氧气原理:a.气体制取与收集装置的选择发生装置:固固加热型、固液不加热型(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收集装置:根据气体的密度、溶解性。
八年级物理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一、力和运动1.什么是力:力是物体相互作用时产生的效果,单位是牛顿(N)。
2.力的作用方式: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3.力的效果:使物体的形状变化、使物体运动、改变物体运动的速度或方向。
4.重力:指地球或其他天体对物体的吸引力,是所有物体普遍存在的一种力。
5.力的合成:平行力合成、垂直力合成和斜向力合成。
二、机械能与机械运动1.机械能的定义:机械能等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之和。
2.动能与势能:动能是物体运动时所具有的能量,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关系而具有的能量。
3.机械能守恒定律:在理想情况下,物体在机械能守恒过程中,机械能总量不变。
4.动力学定律:质量与加速度、力与加速度的关系。
5.杠杆原理:要使杠杆平衡,需满足力矩相等条件。
三、导热与热能1.温度与热量:温度是物体冷热程度的度量,热量是物体之间热能传递的方式。
2.热传导:热量通过物质内部的振动和电子运动来传递。
3.热传导的速度:与物质的导热率和物体的温差有关。
4.热膨胀与热收缩:物体受热后体积膨胀,被冷却后体积收缩。
5.物态变化与物质内能:物质在相变过程中吸收或释放潜热。
四、光的传播1.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的反射:光与物体表面相交,在入射角和反射角之间满足反射定律。
3.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传到另一种介质时的偏折现象。
4.光的颜色与频率:不同频率的光波对应不同的颜色。
5.光的透射:光从一种介质穿过另一种介质。
五、声与声音1.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时,会使周围空气产生压缩和稀薄的交替运动,从而产生声音。
2.声音的传播:声音是通过物质的振动传递的,能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3.声音的特点:音调、响度和音色。
4.声音的反射和回声:声音在遇到物体时发生反射,形成回声。
5.声音的吸收和衍射: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被物体吸收,也会发生衍射现象。
六、电与磁1.电流与电压:电流是电荷在导体中的流动,电压是电流的驱动力。
2.串联与并联:电路中电阻的串联和并联原理。
(人教版)初中数学各章节详细知识点
各章节详细知识点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有理数》1.正数与负数的概念2.正数与负数的实际意义3.有理数的概念4.数轴的概念5.相反数的概念6.绝对值的概念7.有理数的大小比较8.有理数的加法法则9.有理数的减法法则10.有理数的乘法法则11.有理数的运算律12.有理数的除法法则13.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法则14.有理数的乘方相关概念(乘方、幂、底数、指数)15.有理数的乘方法则16.科学记数法17.近似数(有效数字)第二章《整式的加减》1.单项式及其相关概念(单项式、系数、次数)2.多项式及其相关概念(多项式、项、常数项、次数)3.整式4.同类项的概念5.合并同类项的法则6.去括号法则7.整式加减的运算法则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1.方程的概念2.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3.方程的解4.等式的性质5.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步骤)6.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问题(和差倍分问题、数字问题、行程问题、工程问题、劳动力调配问题、增长率问题、商品利润问题)第四章《图形的初步认识》1.几何图形的概念2.立体图形的概念3.平面图形的概念4.立体图形的三视图5.立体图形的展开图6.点、线、面、体的概念7.直线的相关概念(直线、相交线、交点)8.两点确定一条直线9.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10.线段的中点11.两点之间线段最短12.两点之间的距离13.角及其相关概念14.角平分线15.余角的概念16.补角的概念17.余角(补角)的性质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1.相交线的相关概念(邻补角、对顶角)2.对顶角的性质3.垂线的相关概念(垂直、垂线、垂足)4.过一点画垂线5.垂线段最短6.点到直线的距离7.“三线八角”的相关概念8.平行的概念9.平行公理10.平行线的判定11.平行线的性质12.命题及其相关概念(命题、真命题、假命题)13.定理的概念14.平移的概念15.平移的性质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1.有序实数对的概念2.平面直角坐标系及其相关概念(平面直角坐标系、横轴、纵轴、原点、坐标、象限)3.特殊点坐标(象限符号、坐标轴上点的特征、坐标轴角平分线上点的特征、对称点坐标特征、平行于坐标轴的点的特征)4.直角坐标系的实际应用5.平移的坐标特征第七章《三角形》1.三角形的概念2.三角形的分类3.三角形的三边关系4.三角形的“三线”(高线、中线、角平分线)5.三角形的稳定性6.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7.三角形的外角8.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定理9.多边形及其相关概念(多边形、对角线、正多边形)10.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11.多边形的外角和定理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1.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3.解二元一次方程(代入消元法、加减消元法)4.二元一次方程的应用5.三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6.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1.不等式的概念2.不等式的解3.解集4.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5.不等式的性质6.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7.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8.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9.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1.收集数据(问卷)2.整理数据(表格)3.描述数据(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4.抽样调查的概念5.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6.简单随机抽样的概念7.直方图及其相关概念(直方图、组距、频数)8.画直方图的步骤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1.全等形的概念2.全等三角形的相关概念(全等三角形、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3.全等三角形的性质4.全等三角形的判定5.角平分线的性质6.角平分线的判定第十二章《轴对称》1.轴对称图形的概念2.关于直线对称的相关概念3.轴对称的性质4.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5.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6.作轴对称图形7.关于坐标轴对称点的特征8.等腰三角形的概念9.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0.等腰三角形的判定11.等边三角形的概念12.等边三角形的判定13.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第十三章《实数》1.算术平方根的概念2.平方根的概念3.平方根的性质4.立方根的概念5.立方根的性质6.实数的概念7.实数的分类8.实数的相反数、绝对值9.实数与数轴的关系第十四章《一次函数》1.变量与常量2.函数与自变量3.函数的图像4.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5.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6.一次函数的解析式7.一次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8.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9.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关系10.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第十五章《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1.同底数的幂的乘法公式2.幂的乘方公式3.积的乘方公式整式的乘法法则4.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乘法法则5.多项式相乘的乘法法则6.平方差公式7.完全平方公式8.添括号法则9.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10.单项式除单项式的法则11.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法则12.因式分解的概念13.因式分解的方法(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八年级下册第十六章《分式》1.分式的概念2.分式的基本性质3.约分与通分4.最简分式5.分式乘除的法则6.分式加减的法则7.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8.分式方程的概念9.分式方程的解法10.分式方程的应用第十七章《反比例函数》1.反比例函数的概念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3.反比例函数的应用第十八章《勾股定理》1.勾股定理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第十九章《四边形》1.平行四边形的概念2.平行四边形的性质3.平行四边形的判定4.两条平行直线之间的距离5.矩形的概念6.矩形的判定7.矩形的性质8.菱形的概念9.菱形的性质10.菱形的判定11.正方形的概念12.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13.梯形概念14.梯形的分类15.等腰梯形的性质16.等腰绞刑的判定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1.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2.中位数3.众数4.方差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一章《二次根式》1.二次根式的概念2.二次根式的两个重要公式3.代数式的概念4.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5.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6.最简二次根式7.二次根式的加减法法则第二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2.一元二次方程的根3.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直接开方法、配方法、求根公式法、因式分解法)4.根的判别式5.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6.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面积问题、连续增长问题)第二十三章《旋转》1.旋转的相关概念(旋转、旋转中心、旋转角)2.旋转的性质3.中心对称的相关概念(中心对称、对称中心、对称点)4.中心对称的性质5.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6.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特征第二十四章《圆》1.圆的相关概念(圆的两种定义、圆心、半径、弦、直径、圆弧、优弧、劣弧、半圆、等圆、等弧)2.垂径定理及其推论3.弧、弦、圆心角、弦心距之间的关系定理4.圆周角的概念5.圆周角定理及其推论6.圆内接多边形的概念7.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8.点与圆的位置关系9.三点确定一个圆10.三角形的外接圆及外心1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及其相关概念12.切线的性质及判定定理13.切线长定理14.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及其相关概念15.正多边形与圆的相关概念(正三角形与圆、正方形与圆、正六边形与圆)16.弧长公式及扇形面积公式17.圆锥及圆柱的侧面积及表面积第二十五章《概率》1.随机事件、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的概念2.随机事件的性质3.概率的概念4.概率的计算公式5.用列表法、树形图计算概率6.频率与概率的关系。
语文四年级上册部编版各章节重点考点全面复习
语文四年级上册部编版各章节重点考点全
面复习
第一章识字与古诗文
- 识字规律与方法
- 认读生字词
- 背诵古诗文
第二章识字与古文阅读
- 识字规律与方法
- 认读生字词
- 阅读古文
第三章古诗文欣赏
- 识字规律与方法
- 认读生字词
- 欣赏古诗文,理解诗意
第四章记叙文阅读
- 认读生字词
- 阅读记叙文
- 理解记叙文的情节和主题
第五章说明文阅读
- 认读生字词
- 阅读说明文
- 理解说明文的目的和特点
第六章诗歌表演与创作- 背诵诗歌
- 进行诗歌表演
- 创作简单的诗歌
第七章记叙文的写作- 选择合适的题材和情节
- 进行记叙文的写作
第八章说明文的写作- 选择合适的题材和主题
- 进行说明文的写作
第九章古诗文的写作
- 进行古诗文的写作
- 理解古诗文的结构和特点
第十章词语的运用
- 研究常用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 运用词语进行表达
第十一章语法的研究
- 研究语法知识,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 运用语法知识进行句子构成
第十二章修辞的研究
- 研究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 运用修辞手法进行表达
第十三章阅读理解与写作
- 进行阅读理解练
- 进行写作练
以上是语文四年级上册部编版各章节的重点考点全面复内容。
全册各章知识点总结
全册各章知识点总结1.1 数学符号和基本运算- 数学符号:加号、减号、乘号、除号、等号等- 基本运算:加法、减法、乘法、除法1.2 整数- 正整数、负整数、绝对值、整数的运算1.3 分数- 分数的概念、分数的简化、分数的加减乘除1.4 小数- 小数的概念、小数的加减乘除、小数和分数的转化1.5 指数和幂- 指数的概念、指数的运算规则、科学计数法1.6 方程和不等式- 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方程和不等式的方法第二章:几何基础知识2.1 点、线、面和体- 点的概念、线的概念、面的概念、体的概念2.2 角- 角的概念、角的度量、角的分类2.3 直线和平面- 直线的性质、平面的性质、直线和平面的关系2.4 三角形- 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2.5 四边形- 四边形的分类、四边形的性质、四边形的周长和面积2.6 圆- 圆的概念、圆的性质、圆的周长和面积第三章:代数基础知识3.1 多项式- 多项式的概念、多项式的加减乘除、多项式的乘法公式 3.2 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的方法、公因式提取法、分组提取公因式法3.3 比例和数列- 比例的概念、比例的性质、数列的概念、数列的常见性质 3.4 方程组- 二元一次方程组、三元一次方程组、方程组的解法3.5 不等式- 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不等式的解法第四章:概率与统计基础知识4.1 随机事件与概率- 随机事件的概念、事件的基本性质、概率的概念和性质 4.2 统计图表- 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饼图、频数分布表4.3 常用统计指标- 均值、中位数、众数、极差、标准差4.4 抽样调查- 抽样的方法、调查设计、抽样误差的控制第五章:空间与图形基础知识5.1 空间图形- 正方体、长方体、棱台、棱锥、球5.2 空间坐标系- 空间直角坐标系、空间坐标的性质和运算5.3 空间几何体的计算-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5.4 图形的平移、旋转和翻转- 图形的平移、图形的旋转、图形的翻转以上是全册各章的知识点总结,包括数学基础知识、几何基础知识、代数基础知识、概率与统计基础知识以及空间与图形基础知识。
高一数学各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数学各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数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章节的知识点:
1. 集合与函数:
- 集合的概念、集合的表示方法和集合的运算
- 函数的概念、函数的表示方法和函数的性质
- 区间的表示和区间的性质
2. 数列与数学归纳法:
- 数列的概念和数列的通项公式
- 数列的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
- 数学归纳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3. 不等式与简单的函数:
- 一次不等式、二次不等式和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函数的概念、函数的性质和函数的图像
- 二次函数的性质和二次函数的图像
4. 几何与向量:
- 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包括点、直线、平面和角- 三角函数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 向量的概念、向量的运算和向量的性质
5. 三角函数及其应用:
- 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和性质
- 三角函数的图像和周期性
- 三角函数的加法定理、差化积公式等基本公式
6. 概率与统计:
- 随机事件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 概率的计算和概率的性质
- 统计图表的制作和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
七年级数学各章知识点
七年级数学各章知识点第一章:数与运算1.1 十进制数及其进位和退位原理1.2 数的比较及其应用1.3 数的整数倍1.4 两个数之和、之差及应用1.5 乘法公式及应用1.6 除法的定义及性质第二章:分数2.1 分数的概念及分数的简化与扩展2.2 分数的加、减及其应用2.3 分数的乘除及其应用2.4 分数的比较及其应用第三章:代数式3.1 代数式的概念和表示3.2 代数式的合并同类项及其应用3.3 代数式的展开及其应用3.4 代数式的因式分解及其应用第四章:一次方程式4.1 一次方程式的概念及解法4.2 一次方程式的应用第五章:平面图形5.1 点、线、面及其相互关系5.2 三角形的性质及分类5.3 四边形的性质及分类5.4 五边形以上的多边形及其分类5.5 离散型图形的应用第六章:数学作图6.1 绘制、使用常用几何图形6.2 制作、使用简单的统计图表6.3 使用计算器、计算机画图第七章:百分数7.1 百分数及其化百分数为分数、小数的运算方法7.2 百分数的应用第八章:角的知识8.1 角及其度量8.2 角的分类及其性质8.3 角的应用第九章:三角形9.1 直角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及其应用9.2 锐角三角形的正弦、余弦、正切及其应用9.3 角的平分线9.4 相似三角形及其应用以上是七年级数学各章知识点的分类总结,这些知识点的掌握是七年级数学学习的基础。
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多做练习,加强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以便在学习中更加轻松自如地掌握这些知识点。
希望同学们都能在数学学习中取得好成绩!。
高一物理必修一各章知识点
高一物理必修一各章知识点高一物理必修一是学生初步接触物理学的门槛,通过学习必修一的各章知识点,学生将对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有所了解。
本文将逐一介绍每章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全面掌握高一物理必修一的内容。
1. 第一章:力和运动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力的概念和运动的描写。
力是物体运动和静止的原因,可以使物体改变速度、改变方向或者改变形状。
而运动则可以用物体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来描述。
此外,力的合成和分解、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以及重力等概念也是本章重点内容。
2. 第二章:牛顿运动定律及应用第二章主要阐述了牛顿三大运动定律及其应用。
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它说明了物体在无外力作用下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
牛顿第二定律则指出物体受到的合外力等于其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
牛顿第三定律则说明了相互作用力的平衡和反作用力的产生。
这些定律经常应用于力的分析、物体的平衡以及弹力、摩擦力的计算等。
3. 第三章:机械能第三章介绍了机械能的概念和运用。
机械能是指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动能是指物体的运动能力,而势能则是指物体由于位置而产生的能量。
机械能守恒定律指出系统中的机械能总量在没有外力做功的情况下保持不变。
在实际应用中,往往需要计算物体的动能、势能以及机械能转化等问题。
4. 第四章:作用和反作用第四章主要介绍了作用和反作用的概念和运用。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成对出现,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这个概念体现了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
通过分析物体之间的作用和反作用力,可以解决一些常见的力学问题。
本章还涉及平衡条件、斜面运动、速度比较等内容。
5. 第五章:万有引力第五章介绍了万有引力的概念和运用。
牛顿通过研究行星运动,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按照该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万有引力广泛应用于行星运动、人造卫星轨道计算等领域。
此外,本章还包括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和地球引力加速度等内容。
通过对高一物理必修一各章知识点的学习,学生将对力和运动、牛顿运动定律及应用、机械能、作用和反作用、万有引力等重要概念有所掌握。
大一高数知识点各章总结
大一高数知识点各章总结第一章:函数与极限在高数的第一章中,我们学习了函数与极限的概念与性质。
函数是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它可以用图像、表格或者公式来表示。
而极限则是函数在某个点上的趋近值,它描述了函数在接近某个点的情况。
我们研究了函数的连续性与间断点的性质。
连续函数在其定义域内的任意一点都具有连续性,而间断点则可以分为可去间断点、跳跃间断点和无穷间断点三种情况。
我们还学习了导数的概念与计算方法。
导数可以理解为函数在某一点上的变化率,它可以用极限的方法来定义和计算。
我们学习了常见函数的导数公式,并通过求导技巧来简化计算过程。
第二章:导数的应用在第二章中,我们探讨了导数的应用。
导数可以用来研究函数的增减性、极值与凹凸性。
通过求导并分析导数的符号,我们可以确定函数的单调区间、极值点和拐点。
我们还学习了泰勒公式与函数的局部线性化近似。
泰勒公式可以将一个函数在某一点附近进行多项式展开,从而可以用多项式来近似原函数的值。
第三章:定积分在第三章中,我们学习了定积分的概念与计算方法。
定积分可以理解为曲线下的面积,它描述了函数在某一区间上的累积效应。
我们探讨了定积分的几何意义与性质。
通过定积分,我们可以计算曲线下的面积、曲线的弧长和旋转体的体积等问题。
我们还学习了定积分的计算方法,包括基本的积分法和换元积分法。
通过合理选择积分方法,我们可以简化计算过程,得到定积分的解析表达式。
第四章:微分方程在第四章中,我们研究了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与解法。
微分方程是描述变量之间关系的方程,其中包含了未知函数的导数或微分。
我们学习了常微分方程的解法,包括可分离变量方程、一阶线性方程和一阶齐次方程等。
通过将微分方程转化为可积的形式,我们可以通过积分来求解微分方程。
我们还学习了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包括特征根法和常数变易法。
通过找到方程的特征根或者适当选取常数,我们可以得到线性微分方程的通解。
第五章:多元函数微分学在第五章中,我们讨论了多元函数的概念与性质。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各章节知识点总
结
本文总结了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各章节的知识点。
以下是每章节的简要概述:
第一章:写作水平的提高
- 掌握写作的基本要素和技巧
- 研究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文章的表达能力
第二章:我的家园
- 描述家乡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文化特色
- 讲述家乡的历史故事和传统俗
第三章:记叙文
- 研究记叙文的写作技巧和结构
- 阅读和分析优秀的记叙文范文
第四章:记叙文选粹
- 阅读和欣赏不同类型的记叙文作品
- 研究分析记叙文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第五章:夹叙夹议的文章
- 研究夹叙夹议的写作技巧和结构
- 阅读和分析夹叙夹议文章的写作手法和逻辑关系
第六章:夹叙夹议的文章选粹
- 阅读和欣赏夹叙夹议文章的优秀范文
- 研究分析夹叙夹议文章的观点和论证过程
第七章:议论文
- 研究议论文的写作技巧和结构
- 分析和撰写有关热门话题的议论文
第八章:议论文选粹
- 阅读和分析优秀的议论文范文
- 研究分析议论文的观点、论证和论据
第九章:说明文
- 掌握说明文的写作要领和结构
- 阅读和欣赏不同类型的说明文作品
第十章:说明文选粹
- 研究分析说明文的特点和写作风格
- 阅读和分析优秀的说明文范文
以上是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各章节的知识点总结。
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各章必学知识点总结
各章必学知识点总结1.1 整数与有理数- 整数的概念及性质- 有理数的概念及性质- 整数和有理数的大小比较1.2 分数与百分数- 分数的概念及性质- 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百分数的概念及运用1.3 代数式与方程- 代数式的概念及性质- 代数式的加减乘除运算-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解法1.4 图示法- 认识各种图形- 平面图形的性质和计算1.5 几何- 点、线、面的概念- 直线与角的性质- 三角形、四边形及其性质第二章:物理2.1 运动- 运动的概念及描述- 匀速直线运动的描述和计算- 加速直线运动的描述和计算2.2 力学- 力的概念及性质- 力的合成和分解- 牛顿三定律和摩擦力2.3 压力- 压力的概念及计算- 浮力及其应用- 液体压力和大气压力2.4 能量- 能量的概念及计算- 功率及其计算- 能源与节能2.5 光学- 光的传播及光的反射- 光的折射及光在透明介质中的传播- 光学仪器及其应用第三章:化学3.1 物质的结构- 原子和分子的概念及性质- 元素、化合物及其分类- 化学式和化合价的计算3.2 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的概念及表示-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 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3.3 酸碱与盐- 酸碱盐的概念及性质- 酸碱滴定反应- 酸碱中和反应3.4 金属与非金属- 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及性质- 金属的提取与利用- 非金属元素与其化合物的应用第四章:生物4.1 细胞生物学- 细胞的结构及功能- 细胞的分裂及生长- 细胞的代谢和遗传4.2 生物多样性- 生物分类及其意义- 生物多样性的维护-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4.3 生态环境- 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生态系统的组成及作用- 生态平衡与生物圈的调节4.4 生物进化- 生物进化的基本原理- 生态适应与物种形成- 进化与生物的现代应用第五章:语文5.1 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及应用- 反复、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及运用5.2 文学常识- 古典文学名著及其作者- 现代文学名著及其作者- 文学作品的内容、风格及价值5.3 作文写作- 议论文、说明文、叙事文、议论文等不同文体的写作方式- 文学常识及实践- 作文题目的构思及写作技巧5.4 诗词鉴赏- 古诗词及现代诗歌鉴赏- 诗词创作及其语言特点- 诗词与生活、诗词与情感的关系第六章:历史6.1 中国古代史- 夏、商、周三代及其特点- 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的特点- 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及其影响6.2 世界古代史- 希腊罗马、中世纪欧洲、印度、埃及等古代文明的特点- 世界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及其影响- 文明交流、融合及其意义6.3 中国近现代史- 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等事件的发生及其影响- 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五卅运动等事件的发生及其影响- 中国社会的变迁及其特点6.4 世界近现代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冷战等事件的发生及其影响-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情况- 世界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及其影响第七章:地理7.1 世界地理- 世界地图及其特点- 世界各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等- 世界各国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口分布等7.2 中国地理- 中国地图及其特点- 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等- 中国的经济、文化、人口等特点7.3 地球与宇宙- 地球的运动及其影响- 宇宙的组成及其特点- 太阳系、星座、行星等的特点第八章:政治8.1 国家政体- 国家政权的性质与职能- 国家政体的分类及其特点- 各国政体的案例分析8.2 政治制度- 政治权力的分配及其实施- 民主制度、专制制度的特点及实践- 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发展8.3 中国政治- 中国的国家制度及其特点- 中国政府机构及其职能-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8.4 世界政治- 世界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发展- 世界政治事件及其影响- 国际关系的发展及其特点第九章:艺术9.1 古代艺术- 中国古代艺术的特点及发展- 世界古代艺术的特点及发展- 古代艺术品的特点及价值9.2 现代艺术- 中国现代艺术的特点及发展- 世界现代艺术的特点及发展- 现代艺术品的特点及价值9.3 艺术欣赏- 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各种艺术的欣赏技巧- 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的欣赏技巧- 艺术作品的评价及欣赏9.4 艺术创作- 艺术创作技术及方法- 艺术创作的过程与原则- 艺术创作的价值及意义第十章:体育10.1 基本技能- 球类、田径、体操、游泳等体育项目的基本技巧- 防身术、气功、健美操等体育项目的基本技巧- 竞技体育、休闲健身等体育项目的基本技巧10.2 体育理论- 体育锻炼对健康的影响- 运动训练对身体素质的影响-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10.3 体育教育- 体育教学的方法及技巧- 体育课程的安排及步骤- 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及意义10.4 体育竞赛- 体育竞赛的组织及规则- 体育竞赛的精神及意义- 体育竞赛的赛制及规则以上为各章必学知识点的总结,涵盖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语文、历史、地理、政治、艺术和体育等方面的内容,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物理高中各章知识点总结
物理高中各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运动1. 位置、位移和路径位置是一个物体所在的地点;位移是物体在某段时期内从一个位置变到另一个位置的矢量差;路径是物体移动轨迹的总称。
要求学生掌握如何计算位移和路径。
2. 速度与加速度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数,是一个矢量,加速度是速度的改变率。
学生需要了解如何计算速度和加速度。
3. 运动的描述定义均匀运动、变速运动和匀变速运动,学习如何描述物体在运动中的位置变化、速度变化和加速度变化。
4. 直线运动规律讲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包括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速度、加速度、运动时间与初末速度的关系。
学生需要能够应用这些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5. 运动的图像化表示学生需要学会运动图像的绘制和分析,特别是v-t图和x-t图的绘制。
第二章:力1. 力的概念力是引起物体状态变化的原因,它可以改变物体的速度或者形状。
学生需要理解力的概念及其性质。
2. 力的分类介绍重力、弹力、摩擦力、张力和剧烈等几种常见的力,以及它们的特点和作用。
3. 牛顿运动定律讲解牛顿三定律的内容: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第二定律——运动定律和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并能够应用这些定律解决相关问题。
4. 力的合成与分解学习如何分解力、合成力以及推导合力公式。
5. 重心与稳定性学生需要掌握质点系重心的概念,以及如何判断物体的稳定性。
第三章:功和能1. 功的概念介绍功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学生需要掌握如何计算功。
2. 功率讲解功率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3. 动能和动能定理学习动能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动能定理。
4. 势能和机械能讨论势能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机械能守恒定律。
第四章:波动1. 波的性质介绍波的概念、分类、特性和传播规律。
2. 机械波讲解机械波的传播、沿直线传播和波面的变化,以及驻波和波的干涉等。
3. 声波讲解声波的特点、传播规律、声强、频率、光谱和音速等。
4. 光波介绍光波的特性、反射、折射、透射和偏振等。
毛概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毛概各章节知识点总结毛泽东思想概论(简称毛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包含多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有其特定的知识点和重要内容。
下面是对毛概各章节知识点的总结: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这一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论和辩证法。
其中,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第一真理。
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法,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的普遍性。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此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和经济危机等内容。
剩余价值理论强调剥削是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的本质,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动力,而经济危机则是资本主义经济内在矛盾的表现。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主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的理论观点,包括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建设与发展等内容。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解放人类的彻底革命,旨在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和自由平等。
第四章: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理论成果此章主要回顾了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其中,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实践中形成的,强调群众路线和阶级斗争的重要性,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等重要理论。
第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历史地位第五章介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包括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邓小平理论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四个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等重要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第六章:加强党的建设的科学原理此章主要介绍了党的建设的科学原理,包括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等。
其中,党的思想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基础,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保障,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
总的来说,毛概各章节涵盖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理论原理,以及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历史成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安全管理学各章要点
第一章知识点安全定义(1)安全是指没有引起死亡、伤害、职业病或财产、设备损坏或损失或环境危害的条件(美军标882C)。
(2)安全是指人的身心不受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存在状态(含健康状态)及其保障条件。
安全管理:管理者对安全生产进行的计划、组织、监督、协调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动。
安全管理的目的:保护职工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保护国家和集体的财产不受损失,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保障事业的顺利发展。
安全管理以社会、人、机系统中的人、物、信息、环境等要素之间的安全关系为研究对象第二章知识点事故是人(个人或集体)在为实现某一意图而进行的活动过程中,突然发生的、违反人的意志的、迫使行动暂时地或永久地停止的事件。
海因里希研究发现死亡、重伤、轻伤比例为1:29:300每发生330起意外事件1起造成了死亡、重伤29起引起轻伤300起无伤害事故海因里希法则的意义:阐明了事故发生频率与伤害程度之间的普遍规律,即一般情况下,事故发生后造成的严重伤害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大量发生的是轻微伤害或者无伤害,这也是人们忽视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未遂事故虽然没有造成人身伤害和经济损失,但由于其发生的原因和发展的过程极可能造成严重伤害或重大事故。
关注未遂事故,研究未遂事故,采取相应措施,才有可能控制严重事故的发生,这也是事故预防与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
事故的基本特征1、事故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
总体上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因果性2、事故发生的原因非常复杂,包含着偶然因素,因此事故具有偶然性。
偶然性3、危险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绝对的。
因此,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必然会发生事故。
必然性4、事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规律可遵循,了解了事故发生的规律就可以将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
规律性5、事故的发生因素都是潜在的,条件时机成熟后才会显现为事故。
潜伏性6、同类或相同因果关系的事故会重复发生,因此,事故具有再现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知识:是信息接收者通过对信息的提炼和推理而获得的结论,是通过思维进行加工处理而获得的一种精神产品。
学习资源: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可被学习者利用的一切要素,主要包括支持人学习的人,财,物,信息等。
教育信息化:指在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为重点,以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型人才为目的,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
教学系统:是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又各要素按照一定的互动方式组织起来的结构和功能的集合体。
它可以指学校的全部教学工作,也可以是一门课程、一个单元或一节课的教学。
或是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而实施的、有控制的教学信息传递过程。
教学系统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四个最基本的要素。
系统方法:就是运用系统论的思想和观点,研究和处理各种复杂的系统问题而形成的方法。
即按照4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方法课件:在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表现教学内容,反映教学策略,并采用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手段开发并制作的应用软件。
多媒体课件:应用计算机技术,将多媒体素材如文本、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信息,在特定的技术平台上,根据教学设计有机整合,并借助计算机实现信息传递,形成一种系统的教学软件。
多媒体课件的特点:丰富的表现力;交互性强;共享型号;有利于知识的同化。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量、衡定并给以价值判断。
媒体: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存储信息的实体,如纸张、磁带、光盘等,也成媒质:二是指信息的存在及表现形式,如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灯,也成媒介。
多媒体:是多种媒体形式的组合即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处理多种媒体信息的综合技术。
它具有多样性、交互性、集成性、可控性和非线性等特点。
远程教育:指的是学习者和教师处在不同的地点,相互之间有一定地理距离,采用特殊的课程设计及教学技巧、特殊的电子或其它科技传播方式、特殊的组织与行政作业配合传播学习内容,达到特定的教学和学习目的。
教学系统设计的含义: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在其所著的《教学设计原理》一书中将教学设计界定为“教学设计师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教学系统本身是对资源和程序作出有利于学习的安排。
任何组织机构,如果其目的旨在开发人的才能,均可以被包括在教学系统中”中国学者何克抗的观点:教学设计师运用系统方法,将教学原理和学习原理等理论转化成对教学目标、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的系统化过程。
教学系统设计的层次:以“产品”为中心的层次;以“课堂”为中心的层次;以“系统”为中心的层次。
根据教学设计应用层次的不同,教学实际模式可分为以“课堂”、以“产品”、和以“系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
肯普模式是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典型代表;伯格曼和穆尔模式是以“产品”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典型代表。
加涅在其《学习的条件》一书中把学习的结果分为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五种形式。
分析从属技能的方法包括:归纳分析法、图解分析法、层级分析法、信息加工分析法、解释结构模型法。
布卢姆将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六个层次:指导、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
威尔森的结构主义教学设计程序分为:一般方法论、需求评估、目标和任务分析、教学策略开发、媒体选择、评估学生六个方面。
教学系统设计程序观的演进:教学系统设计的媒体观;2、教学系统设计的狭义系统观;3、教学系统设计的标准系统观;4、教学系统设计系统设计观;5、宏观的教学系统设计观。
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以肯普模式和迪克—柯瑞模式最具代表性。
迪克—柯瑞模式一般步骤:确定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分析;确定起点行为;编写教学具体目标;设计标准参照测试;开发教学策略;选择与开发教学材料;设计与实施形成性评价;进行教学调整;设计与实施总结性评价。
比较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优缺点: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系统设计强调发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建构性,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型人材的培养。
但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系统设计对教师和学生以及环境和技术的要求较高,尤其是需要教师和学生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因此,在一段时间实施起来比较困难。
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课程开发:课程开发是对新课程的研究、设计、实施、评价以及再研究、再设计、再实施、再评价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课程开发是以社会对教育的价值以及价值标准如何在教育活动中具体体现为核心的,它是社会发展对人提出的具体需要在教育活动中的体现。
教育信息化:指在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为重点,以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型人才为目的,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
教学系统设计:是以优化教学过程,获得最佳教学效果为目的。
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做出具体安排的过程。
信息:就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从本质上看信息是对社会、自然界的事物特征、现象、本质及规律的描述,其价值体现在差异之中。
信息:就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从本质上看信息就是对社会、自然界的事物特征、现象、本质及其规律的描述,其价值就体现在差异之中。
信息素养:是指人所具有的对信息进行识别、获取、加工、利用、创新、管理的知识以及能力与情意等方面基本品质的总和。
信息技术:对信息的识别、获取、加工、利用、交流、应用和创新手段和方法的总和,他包括物化形态的技术和智能化形态的技术。
信息情意:是人们对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意识、情感、态度与道德规范的总和,它是形成信息素养的主要动力。
信息化教学设计运用系统的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合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以更好地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
教学评价一般包括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诸因素的评价,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
多媒体课件:应用计算机技术,将多媒体素材如文本、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信息,在特定的技术平台上,根据教学设计有机整合,并借助计算机实现信息传递,形成一种系统的教学软件。
CAI课件的基本特征:1、表现教学内容的直观模像性。
2、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片断型。
3、反映最新知识信息的及时性、新颖性。
CAI课件的制作原则?1、教育性与科学性相结合原则;2、内容针对性、正确性、相关性、完整性原则;3、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的原则;4、灵活多样地交互性原则;5、注重个性化原则;6、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探索知识的原则;7、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原则。
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既指研究性学习课程,又指研究型学习方式。
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强调以问题为载体,让学习者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现代教育技术:是应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
侧重于教育技术中与现代教育媒体、现代教育理论以及现代科学方法等相关的内容,是把现代教育理论应用于教育实践的现代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一种体系。
二、重点记忆内容A、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核心内涵是: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习过程。
B、信息时代教育的基本特征:社会信息化、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教育终身化、学习社会化。
C、信息时代的社会特征:社会知识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教育终身化、学习社会化。
D、信息社会三大要素:信息、能源、材料;信息时代两大现象:知识爆炸、信息海洋。
E、信息时代教育变革的趋势:学习信息的多样化;教学过程的交互性、智能化;信息传播的网络化、全球化;教学管理与评估的实时化。
F、对学习者特征的分析内容主要包括:学习者的认知发展特征、起点水平、学习风格、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
G、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核心内涵: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习过程。
H、教学评价的功能:诊断功能、调控功能、激励功能。
I、教学评价的目的:根据教学目标,运用一切可行的评价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予以价值判断的过程。
实质是从结果和影响两个方面对教学活动给以价值上的确认,并引导教学活动朝预定的目标发展。
J、多媒体课件的分类:(一)根据运行环境分类(单机版、网络版);(二)根据包容的知识量分类:堂件、课件(CAI 教学软件)、系列课件;(三)根据教学类容的组织方式分类(帧型、生成型、数据库型、智能型)。
教学活动流程图的符号:长方形:教学内容与教师的活动;椭圆:媒体的应用;平行四边形:学生的活动;奇形怪状的:学生利用媒体操作、学习;菱形:教师进行逻辑判断K、CAI课件的基本特征:1. 表现教学内容的直观模像性。
2. 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片断型。
3. 反映最新知识信息的及时性、新颖性。
4. 展示方式的多媒体性。
L、CAI课件的基本设计思想Why:为什么要用(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抽象内容,示范)Who:使用对象是谁(教师、学生)What:什么表现形式,什么内容,基本问题是什么,想解决什么问题。
选择何种方式,表现手法(图片、文字、声音、制作工具是什么)When:什么时候用(教学过程、课后学习)Where:什么地方用(配合什么内容)Which:哪一种内容最合适,素材来源。
M、CAI课件的制作原则:1. 教育性与科学性相结合原则;2. 内容针对性、正确性、相关性、完整性原则;3. 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的原则;4. 灵活多样地交互性原则;5. 注重个性化原则;6. 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探索知识的原则;7.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原则N、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基本原则:(有点问题?)一致性原则、科学性、适用性、友好性、有机结合原则。
O、多媒体课件评价:国内(自我评价、组织评价、使用中的评价、过程评价),国外(指标体系评价、分析式评价、观察法、实验法)P、多媒体课件评价的几个关键点:无政治性错误;无知识性错误;打包后系统无病毒;链接正确、运行流畅;有一定的教育性、科学性;使用环境大众化、通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