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行政管理法制化的思考
试论行政管理的法治化
开展 城 市 综 合 执 法 的 指 导 思想 和主 要 目的 是 什 么是 为 了减 少 执 法 队伍 和 执 法 人 员 呢 , 是 为 了 提 高执 法 效 率 呢 , 或 是 为 还 抑
了减 少 执 法 扰 民现 象 、 护 公 民权 利 。 然 我们 开 展综 合 执 法 已 保 虽
对 销 售 费 用 建 议 不 与 赔 付 率 或 精 算赔 付率 相联 系 ,因为 赔 付率 是 一 个 事 后 监 督 考 核 的 指 标 ,在 做业 务 收 取保 费是 无 法 预
险 和赔 付 率 水 平 , 核 目标 体 系 中 必须 要 有 精 算 赔 付 率 指标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考 精
算 赔 付 率 指 标 的 控 制 涉 及 到 承 保 、 赔 、 务 、 务 管 控 、 理 理 业 财 经
会 主义 市 场 经 济 发 展 的矛 盾 日益 突 出。 第 一 , 理 手 段 、 式 单 一 。主 要 依 靠 行 政 手 段 管 理经 济 和 管 方
社 会 事 务 , 多 本来 应 该 运 用 法 律 手 段 , 者 通 过社 会 中介 组 织 许 或 来解决的问题 , 要通过设立政府机构管理 , 也 把过 多 的社 会 责 任 和 事 务 矛 盾 集 中 在 政 府 身 上 : 有 政 府 机 构 重 叠 庞 大 , 浮 于 事 现 人 的现 象 严重 。 不 仅 滋 生文 犊 主义 和 官 僚 主 义 , 长 了贪 污 腐 败 这 助
关 键 词 : 政 法 治 ; 政 改 革 ; 法 行 政 行 行 依 中 国 原 有 的 行 政 管 理 与 世 界 潮 流 和 世 贸 组 织 规 则 有 诸 多 的差 距 。 国 内 , 时 期 中 国社 会 发 展 战 略 要 求 中 国 的行 政 管 在 新
当前行政管理制度化法制化思考
当前我国行政管理制度化法制化思考行政管理制度化法制化,是指国家在宪法的基础上,制定完备的行政管理法律规范,把整个行政管理体系置于法律的调整和支配状态,并保证在实际行政活动中得到严格的遵守和执行,使行政活动沿着公众期望的方向,即民主政治的目标健康发展和有效运行,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管理制度化法制化建设发展很快,取得可喜成果。
我国以依法行政为主导、体现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法制化模式已初步形成,行政管理已踏上从人治走向法治的轨道。
但因毕竟起步较晚,行政法制还不完备。
要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一切政府机关都必须依法行政,切实保障公民权利,实行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十五大报告),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还有待解决几个突出问题。
一、提高行政组织的法治化程度行政管理制度就其内容或对象划分,主要有组织机构方面的管理制度;行为或活动方面的管理制度;监控方面的管理制度等。
行政组织是依据一定的法律程序建立的,为实现国家权力推行政务的管理机关。
它是行使管理职能的机构和组织系统,是行政管理活动的组织者、承担者,即行政主体,具有一系列职责与权限关系、领导与服从关系、监督与协调关系等功能。
从其结构上说,虽然是静态的,但结构合理与否,如行政机关及其机构设置是否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行政人员定额及比例是否适当,整体规模是否符合精简原则等,直接影响到整体结构在行政管理中的运作及功能的发挥,关系到行政效率能否提高。
其意义并不局限于行政组织自身,更重要的是牵涉到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行政组织规模庞大,行政人员的数量就会激增,国家的财力消耗势必严重,国民自然不堪重负。
据有关资料统计,截止1996年底,我国财政供养人员已达3670万人,比1978年增长82.3%;财政供养人员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已由1978年的2.1%上升到3%,即平均每30个当前我人就要养活一个“吃财政饭”干部。
按现行财政供养人员平均每人一万元标准计算,每年就需财政供给3670亿元,几乎占国家总财力的一半(唐代望、李绥州:《向现代化政府的历史性转变》,《广州日报》1998年4月10日)。
行政管理的法治化建设
行政管理的法治化建设在现代社会中,行政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是指公共机构和政府部门为履行职责、提供公共服务和维护社会秩序而进行的各种管理活动。
然而,行政管理如果缺乏法治的约束和规范,就容易导致权力滥用、腐败和不公平等问题的出现。
因此,行政管理的法治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行政管理的法治化建设能够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透明度。
法治化意味着行政管理必须按照法律和法规进行,任何行政行为都必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这使得政府部门的决策和行动更加公正、合理和可预测。
公民和企业在与政府部门进行交互时,可以依据法律规定来行使自己的权利,同时也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这种透明度和可预测性有助于消除对政府的不信任,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行政管理的法治化建设能够有效遏制腐败问题的发生。
腐败是行政管理中最大的弊端之一,它不仅侵蚀了政府信任,也破坏了公平竞争的环境。
法治化建设通过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和监督机制,对行政人员的权力进行严格限制和监督,从而遏制腐败行为的发生。
同时,法治化还包括建立完善的公共财政制度和预算制度,对政府财政行为进行规范和透明监督,防止公共资源被滥用、挪用或浪费。
行政管理的法治化建设还能够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质量。
法治化的特点在于规则的明确、程序的公正和责任的到位。
行政机关在法治的框架下,必须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标准进行工作,不能随意变更、滥用职权或拖延时间。
这为公共服务提供了基本的保障,确保每个公民都能够享受到平等、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同时,法治化还可以推动行政机关实施创新和改革,激发行政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行政效能。
最后,行政管理的法治化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
法治化的建设需要政府部门的坚决执行和落实,需要立法机关的积极参与和完善法律法规,需要司法机关的独立和公正审判,也需要公民的合法维权和监督。
只有全社会形成对法治化建设的共识,才能够推动相关改革和制度建设的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行政管理的法治化建设是现代社会的必然要求。
行政管理法制化思考
行政管理法制化思考行政管理法制化的基本内涵是指:以宪法为前提,国家需要制定一系列完善的有关于行政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在法律的调整和法律支配的状态下进行行政管理体系的完善,同时还要确保在实际生活中可以获得执行和保证,也就是说要以“健康发展和有效运行”作为民主政治的目标,从而使这种法律法规达到一定的连续性、稳定性和权威性。
行政的法制管理可谓是国家在行使行政权力的法律制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是针对政府行政机关本身进行约束的法制法规,是社会公共事务的法定准则建立起来的一种良好的社会秩序。
总体而言,它是国家认可并认定的,用来对整个国家行政机关行政权力进行调整的准则和基础,用来对行政机关的行为和职责进行监督。
行政法规主要包括:一是制定行政法律规范。
二是实施行政法律规范。
三是对行政机关及其行政机关中的公务人员行政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的行政法律规章。
四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相关内容的法律规章。
如何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是我们所面临的主要使命。
使命和义务要求政府的行政管理机关要把其行为准则和基本关系列入到法治化和制度化的管理当中,从而可以保证社会主义阶段下的经济生活中的各项经济事业可以有序发展。
(一)合理培养法治意识。
“法治”是从罗马教中学习得来的一个社会核心理念。
经过长时间的磨砺,法治经过绝对君主制阶段的破坏,但最终还是将力量制约的理念延续了下来,形成了法治的传统,为宪法的形成和人权的捍卫打下了不可磨灭的基础。
对于正处于社会经济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期的中国而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发展的重要阻碍就是行政机构的法治意识的淡薄和行政能力的缺失。
因此,如何使政府的法治意识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增强,成为了政府管理体制中不容忽略的重要问题。
尤其是在我国国务院发布相应的法规之后,我国行政法治发展以及建设法治政府进入了一个重要时期,同时这也是法治的一个里程牌时刻。
要使公众的法律意识有所进步,就要大力加强学习和精神引导,从而达到培养地方政府人员的法治意识。
行政管理与法治政府的建设
行政管理与法治政府的建设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行政管理与法治政府的建设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行政管理是指政府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对社会事务进行管理的活动,而法治政府则是指政府在行政管理中依法行政的理念和实践。
本文将从行政管理的现状、法治政府的重要性以及建设法治政府的路径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行政管理的现状。
在我国,行政管理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涉及到各个领域的社会事务。
然而,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和制度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行政管理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一些政府部门的权力过大、决策不透明、执行不力等,导致了一些不公平和不合理的现象的出现。
此外,一些地方政府在行政管理中往往过于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了环境保护和社会公益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行政管理亟需改革和完善。
其次,我们来探讨一下法治政府的重要性。
法治政府是指政府在行政管理中依法行政的理念和实践。
它强调政府行使权力的合法性和规范性,保障公民的权益和利益。
法治政府的建设对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和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法治政府能够提高政府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减少行政权力的滥用和不当干预。
其次,法治政府能够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提高政府的服务质量和效率。
最后,法治政府能够促进社会的法治化,培养公民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和法治环境。
那么,如何建设法治政府呢?建设法治政府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加强法治观念的培育和普及。
政府部门要树立法治意识,依法行政,做到守法用权、公正执法、廉洁办事。
同时,要加强对公民的法治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素养和法治意识。
其次,要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和法治机制。
政府要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健全法律监督和制约机制,确保政府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此外,还要建立健全行政诉讼制度,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
最后,要加强行政管理的规范和监督。
政府部门要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行政程序和责任制度,提高行政效能和公共服务水平。
论行政改革法制化
论行政改革法制化行政改革法制化是指在行政管理中,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建立法制化机制,规范政府行为,保障公民权利,提高行政效能,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促进社会发展。
在新时代,中国政府正在积极推进行政改革法制化进程,不断完善法治建设,加强行政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提高公共服务效能,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注入新的动力。
行政改革法制化有助于提高政府管理效能,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通过法律法规规范和法制化机制建设,可以使政府行为更加规范、公正、透明、高效。
也可以促进政府职能从单一的管理者转变为公共服务者、协调者和监管者,更好满足社会各类需求。
制定公平竞争法、监管政府行为价值观问题,都是在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管理效能的重要举措。
行政改革法制化也可以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发挥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功能。
通过法制化改革,可以使政府更好地发挥监管和公共服务功能,保障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促进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完善市场准入制度、推动公平竞争、强化反垄断执法,都是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的举措。
行政改革法制化也可以提升政府治理水平,促进社会稳定和和谐。
通过法制化改革,可以规范政府行为,提高政府透明度和公信力,减少权力寻租、腐败等问题,增强政府的治理能力和公共信任度。
也可以促进社会各方面利益的协调平衡,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保障社会稳定和和谐。
建立健全的行政诉讼制度、推行阳光政务等都是为提升政府治理水平、促进社会稳定和和谐所做的努力。
进一步推进行政改革法制化,需要持续深化改革,加强法制化建设。
需要加强法治意识,树立法治思维,坚决执行宪法和法律,恪守法治底线,实行全面依法治国。
需要深化法律法规改革,完善法律体系,健全法治机制,创新法治方式,提高法治能力。
需要强化法治保障,完善司法体系,加强执法监督,维护社会正义,保障公民权益。
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普及法治知识,弘扬法治精神,培育良好法治环境。
试论国家行政管理的法制化
试论国家行政管理的法制化试论国家行政管理的法制化摘要:国家行政管理活动贯穿于我们生活的始终。
为调整好行政管理活动中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法律关系,维护行政相对人的法律权益,依法行政便成为了行政管理活动中平衡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关系的天平。
坚持依法行政,是国家行政管理法制化的要求,是依法治国的宪法方略在国家行政管理中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行政管理;行政权;依法行政从狭义上来说,行政管理即指国家行政机关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事务进行管理的一种活动。
所谓“行政权”,从现代意义讲,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执行法律规范、实施行政管理活动的权力。
谈到行政权,我们首先要清楚行政管理关系的主体,即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
行政相对人是指在行政管理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相对应的另一方当事人,即行政主体行为影响其权益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在行政管理关系中,作为关系一方当事人的行政主体具有以下特征:第一,能依法行使行政职权;第二,能以自己名义行使行政职权;第三,其本身对外就自己行使职权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第二,其权利、义务受到行政主体行政行为的影响;第三,作为与行政主体的相对一方,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组织。
一方面,行政权的存在为人类社会的正常生活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秩序,使人们在一个有序的环境里生产、生活,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但另一方面,进入二十世纪以来,行政权在很多国家的权力结构中极度扩张的事实不断提醒人们,对行政权力的制约是国家权力制约的重中之重。
行政主体实施的大量的行政行为,如行政强制、行政处罚、行政裁决、行政征收、行政许可等,(快速写作发表论文找论文发表向导网江编辑加扣二三三五一六二五九七)都是以行政相对人为对象实旋的,都要与行政相对人发生密切的关系。
显然,规范和调整行政管理关系必须要用法律来保障。
正所谓:“国无常强,无常弱。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积极推进依法行政,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当前行政管理制度化和法制化的思考
当前行政管理制度化和法制化的思考摘要:本文从行政管理的制度化和法制化的基本概念出发,在分析了行政法治化的功能和意义,回顾了依法行政的历程的基础上,对当前我国依法行政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以期以一得之言,抛砖引玉,使依法行政中存在的问题得到全社会多方面的关注与研究。
关键词:行政管理;制度化;法制化;进程;问题;对策目录摘要: (1)1 引言 (3)2 行政管理制度化法制化的内涵及其意义 (3)2.1 相关概念 (3)2.2 行政管理制度化法制化的目标 (3)2.3 行政管理制度化法制化的功能和意义 (4)3 行政管理制度化法制化的进程 (5)3.1历史沿革 (5)3.2当前行政管理制度化法制化中存在的问题 (6)4 行政管理制度化法制化对策建议 (7)4.1 树立依法行政理念 (7)4.2 同步政治体制改革 (8)4.3 提升行政执法能力 (9)4.4 加强行政立法建设 (10)4.5完善行政监督体系 (10)5结语 (11)参考文献 (11)1 引言行政管理是全世界每一个国家都需要面临的政府行为,其能否科学高效地实施直接关系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更是与公民及法人的切身权益息息相关。
因此来说,科学健康的行政管理是一件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那么怎样的行政管理才能称之为科学健康的呢,在我国,就是要适应制度化和法制化,将行政管理纳入法律的规范范畴,使其与依法治国,政治体制改革同步推进,最终形成高度的政治文明生态。
2 行政管理制度化法制化的内涵及其意义2.1相关概念2.1.1 行政管理行政管理是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事务的一种管理活动。
也可以泛指一切企业、事业单位的行政事务管理工作。
行政管理系统是一类组织系统。
它是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分系统。
广义的行政管理是指一切社会组织、团体对有关事务的治理、管理和执行的社会活动。
同时也指国家政治目标的执行,包括立法、行政、司法等。
狭义的定义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又称为公共行政。
浅谈我国行政管理的法制化
浅谈我国行政管理的法制化[摘要]现代行政管理最重要的特征在于它是一种法制化的管理.行政管理法制化是当前我国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行政管理法制化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关键词】行政机关;行政管理;法制化;法治化行政管理法制化,就是通过法律对国家行政管理的各项活动、各个环节进行调节和规范,将行政管理的一系列技术方法、协调手段、行为方式、步骤和程序法律化,为国家行政管理提供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
一、行政管理法制化的基本要求1、有法可依是基本前提只有健全了各种国家行政工作的法律和法规,将科学方法和科学手段在行政管理中的运用给予明确规定,才能使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政管理中有足够的依据,从而按法律规定的程序产生、组成并进行活动,提高行政效率,促进改革和现代化建设。
2、有法必依是基本环节有法必依”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依法办事,有法不依,不如无法。
行政管理法律、法规一经公布,就应坚决执行,引导所有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都学会并善于依法处理经济社会事务,把依法行政贯穿于政府工作的全过程。
各级政府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努力建设法治政府。
3、执法必严是重要条件法律、法规的严肃性是行政管理法制化不可缺少的因素,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规一旦公布,就应严格实施。
近年来,行政执法中出现的执法不严问题,与部分行政执法工作人员政治素质、业务素质不高有着必然联系。
所以要端正党政领导干部、司法行政执法人员的对执法必严重要性、必要性的思想认识。
4、违法必究是有力保障遵循违法必究的要求,最根本的是要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对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提出的基本要求,它要求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要严格、严肃执法,要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执法权力,尽职尽责地坚决打击和制裁一切违法犯罪行为,要让任何违法的部门和个人(不论单位大小、地位高低)都要受到法律的追究,同时违犯了同样法律的部门和个人都受到同样的处罚。
行政法治化的思考与实践
行政法治化的思考与实践行政法治化是指在行政活动中运用法治原则和法治方式,强化行政权力的合法性、公正性和透明度,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在当前中国法治建设的背景下,行政法治化成为了重要的发展方向,本文将围绕行政法治化的思考与实践展开讨论。
行政法治化的思考是法治理念深入人心的体现。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法治观念的提高,人们对于行政活动的合法性和公正性有了更高的要求。
行政法治化的思考是对行政行为依法行使的追求,是将法治理念贯穿到行政管理的各个环节,对权力进行有效制约的重要保障。
只有在行政法治化的思考下,才能不断完善法律制度,有效维护社会秩序和公众利益。
行政法治化的实践是推进法治建设的重要举措。
由于行政机关拥有广泛而深入的权力,因此行政法治化对于国家治理能力和行政效能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强化行政机关的法治意识,加强行政审批的透明度和公正性,规范行政管理的程序和内容,增强公民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参与。
只有通过深入的实践,才能不断改进行政法治化的体制机制,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三,行政法治化的思考与实践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进行行政法治化的思考与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是行政权力的滥用问题,即一些行政机关滥用权力、违法执法的现象依然存在。
因此,需要加强对行政机关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健全的问责制度,保障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合法、公正、透明。
其次是行政执法的公正性问题,尽管已有一系列法律法规对行政执法程序进行了规范,但执法人员的素质和意识仍然需要进一步提升。
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执法质量和效率。
还需要进一步强化行政机关公开透明的原则,积极推动行政信息公开,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与协作。
行政法治化的思考与实践需要多方参与合作。
行政法治化需要政府机关、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等多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推进法治建设。
政府应当加强组织领导,推动行政法治化的思考与实践,提高行政机关的法治意识和行政能力。
对行政决策法治化的思考
对行政决策法治化的思考近年来,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行政决策法治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实现行政决策法治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向之一。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要使行政决策真正达到法治化水平,依然存在诸多困难和挑战。
下面就运用大数据分析和政策研究方法,分析影响行政决策法治化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影响行政决策法治化的主要问题1. 信息不对称。
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决策者的决策更加依赖个人意志和经验,较少考虑社会利益及需求。
此外,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部分权力机构还可能利用信息差异谋取私利,损害公共利益。
2. 法律规则不完善。
当前,我国法律规则尚未完全适应市场化、社会化发展的需要,与由此衍生的新型问题也还没有完备的法律解决方案,且执法力度和效率亦有待提升。
3. 司法手段不充足。
目前行政决策法治化的关键之处在于通过行政诉讼实现规则的有效实施和社会利益的保护,但受限于司法效率和法官素质等因素,获得有效司法保护的机会还很有限。
4. 行政决策的公众参与不充分。
在现实生活中,决策者很少会将公众的意见纳入决策范畴,因而可能会对相关群众利益产生损害,也使得行政决策更加缺乏公正性和民主性。
5. 治理结构失衡。
在一些地方政府内部的权力关系过于集中,由非正式渠道产生的影响力则难以规避。
这可能会导致决策者不得不在政治实力、个人利益和公众利益之间进行平衡,而不是依据法律和规则。
二、对行政决策法治化的思考1. 完善信息公开制度。
政府部门应加强信息公开,推进行政机关内部的信息共享机制,并建立起监督机制。
同时,还应该修订和完善信息公开法,限制行政机关的信息保密范围,保障公民的知情权。
2. 树立法治意识。
通过建设“依法行政”的体制与机制,制定法定程序和法定目标,并强化行政决策中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理念,实现公正合理的法治决策。
3. 制定完善法规。
加大立法和规章制度的完善力度,逐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规则约束决策,依法推进决策实施的机制。
行政法与行政管理的法治化
行政法与行政管理的法治化近年来,法治化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关键词之一。
作为现代社会的基石,法治的发展不仅要求司法和立法的法治化,也需要行政管理的法治化。
行政法与行政管理作为现代行政体系的基本要素,其法治化的过程与成果直接关系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
本文将围绕行政法与行政管理的法治化展开论述,从法律体系、行政许可和行政执法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首先,行政法与行政管理的法治化需要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
法律体系是法治化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建立起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的法律体系,才能有效规范行政行为,保障公民权益。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建立立法的科学性与现代性相结合的机制,注重法律原则和规则的制定,加强立法的透明度和参与性,使立法过程真正成为市民参与和监督的对象。
此外,还需要加强行政法律的人性化设计,通过细化法律规定、合理设定法律程序,确保行政法律能够真正服务于公众需求,促进行政执法的公正与效率。
其次,行政许可是行政法与行政管理法治化的关键环节。
行政许可作为行政行为的一种,直接涉及到民众的切身利益。
为了实现行政许可的法治化,需要建立起公正透明的许可制度,确保行政许可程序的合法、公正和有效。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确立行政许可科学合理的条件和标准,避免许可条件的主观性和歧视性。
同时,还需要加强行政许可的全流程管理和监督,确保许可决策的公开透明,避免行政权力滥用和乱象滋生。
此外,还需要完善行政许可的申诉机制,设立独立的行政复议组织,便于公民对许可决定的违法与不公进行追究,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最后,行政执法是行政法与行政管理法治化的重要环节。
行政执法作为行政权力的具体执行方式,直接关系到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为了实现行政执法的法治化,需要加强执法的规范与约束。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执法标准,使执法行为符合法律规定,并且确保执法程序的合法、公正和有效。
同时,还需要加强执法行为的公开透明和监督机制,建立起独立的行政执法监察机构,监督和纠正执法行为的失范与过错。
行政管理与行政法的法治建设
行政管理与行政法的法治建设近年来,行政管理与行政法的法治建设成为国家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行政管理作为国家行政机关对社会、经济和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而行政法作为行政管理的法律基础,旨在维护公共利益、保护个人权益,对促进行政管理的规范化、透明化和公正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重点论述行政管理与行政法的法治建设,并探讨其对国家治理的意义和挑战。
一、行政管理的法治建设1. 规范行政行为行政管理的法治建设旨在规范行政行为,确保公共权力的合法行使。
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行政机关的权限和责任,规定行政程序和决策程序,建立健全的行政法制体系。
这样一来,行政机关在处理事务时必须按照法定程序进行,不得滥用职权或违法操作,做到公正、公平、透明。
2. 保护公民权益法治建设在行政管理中还起到保护公民权益的重要作用。
行政机关在行使权力时必须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平等权利和自由权益,不能侵犯公民的人身、财产和隐私权。
通过法律的约束和制约,确保行政机关的行为合法合规,让公民在行政管理中享受到公平和正义的待遇。
3. 提高行政效率法治建设不仅是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约束,也是为了提高行政效能。
通过规范行政程序、简化行政审批、加强行政监督等措施,简化行政流程,提高办事效率。
同时,加强行政职能部门的管理,打造高效廉洁的行政团队,使行政机关的行为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高效化。
二、行政法的法治建设1. 建立健全的行政法律体系行政法的法治建设首先需要建立健全的行政法律体系。
行政法律体系包括行政机关的设立、行政职权的行使、行政行为的规范等法律规定。
通过制定行政法、行政诉讼法、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确保行政机关在行使权力时遵守法定程序,保护公民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2. 推行行政法治化行政法的法治建设还需要推行行政法治化。
即在行政管理中,依法行政成为一种基本原则。
行政机关在制定行政规章、采取行政措施时必须遵守法定程序,听取公众意见,采取公开透明的决策方式。
行政管理中的法律意识与法治素养
行政管理中的法律意识与法治素养在现代社会中,行政管理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作为一种管理方式,行政管理旨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共利益,并促进社会发展。
然而,行政管理中的法律意识与法治素养却是常常被忽视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探讨行政管理中的法律意识与法治素养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首先,行政管理中的法律意识对于维护公平正义至关重要。
法律是社会秩序的基石,它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保护了弱势群体的利益。
行政管理者应当具备法律意识,深刻理解法律的精神和原则,并在实践中遵循法律的要求。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行政管理的公正性和合法性,防止滥用职权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其次,法治素养是行政管理者必备的素质之一。
法治素养是指对法治理念和法治原则的理解和信仰,以及能够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行政管理者应当具备正确的法治观念,坚持依法行政,遵循法律的规定和程序进行工作。
只有具备良好的法治素养,行政管理者才能更好地履行职责,有效地解决问题,提高行政管理的效能。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很多行政管理者对于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甚至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一些行政管理者对法律的理解存在偏差,将法律视为一种工具,用来达到自身目的。
这种观念是错误的,法律应当是行政管理者的准绳和底线,不能被随意篡改和违背。
其次,一些行政管理者在工作中存在法律意识淡薄的现象,对法律的要求和限制不够重视。
这种情况容易导致滥用职权、违法行为的发生,严重损害了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
为了提高行政管理中的法律意识与法治素养,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加强法律教育和培训。
行政管理者应当接受系统的法律教育,了解法律的基本知识和要求。
同时,还应当参加相关的法律培训,提高法律运用的能力。
其次,建立健全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评估机制。
通过对行政管理者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提高行政管理的质量和效果。
此外,还可以建立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的交流平台,促进行政管理者之间的学习和交流,共同提高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
行政管理与法治建设
行政管理与法治建设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行政管理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行政管理是指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照法律、法规和政策,对社会事务进行指导、协调、监督和管理的活动。
而法治建设则是指依法治国的理念和实践,通过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保障公民的权益,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行政管理与法治建设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首先,行政管理是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政管理依法进行,是法治建设的基础。
只有依法行政,才能保障公民的权益,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
行政管理必须遵守法律的规定,严格执行法律,不得滥用职权,不得违反法律规定。
行政管理者必须具备法律知识和法治意识,依法行政,做到公正、公平、公开。
只有这样,才能使行政管理真正成为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工作。
其次,行政管理对法治建设具有推动作用。
行政管理的规范和完善,可以促进法治建设的进程。
行政管理需要建立健全的制度和程序,确保公正、透明、高效。
只有建立健全的行政管理制度,才能有效地防止行政滥权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行政管理者需要具备专业素养和道德修养,做到依法行政、廉洁奉公。
这样才能提高行政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为法治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
再次,法治建设对行政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法治建设要求行政管理者依法行政,遵守法律,尊重公民的权益。
法治建设要求行政管理者依法行使权力,不得滥用职权,不得违反法律规定。
法治建设要求行政管理者加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提高行政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公正性。
法治建设要求行政管理者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和合作,形成共治共建的局面。
只有这样,才能使行政管理真正符合法治的要求,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最后,行政管理与法治建设需要相互支持和协调。
行政管理的规范和完善需要依靠法治建设的支持。
法律是行政管理的依据和约束,只有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才能使行政管理真正依法进行。
法治建设需要依靠行政管理的实践和经验。
行政管理者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可以为法治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试论行政管理的法治化
试论行政管理的法治化论文关键词:行政管理法治化途径论文摘要:行政管理法治化是依法行政,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而改进行政体制,促进行政管理的法治化,必然要求培养依法行政的意识、改进行政组织、约束行政职权、规范行政程序,这是行政管理法治化的根本途径。
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的方略和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更使我国法治化上了一个大的台阶。
十六大以来,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也踏上新的征程。
如今依法治国必先依法行政的观念已经成为行政管理的共识。
而要在新形势下实现依法行政,就必然要求培养法治意识,改进行政组织、约束行政职权、规范行政程序。
因此,我国行政法治建设必须解决这四个方面的基本问题。
一、行政意识:行政管理法治化的前提依法治国的一个必然要求就是要依法行政。
所谓依法行政,就是要求公务员在法律规范的要求和束缚下,在人民群众的监督下,按照公正、合理、合法的原则从事公务活动,使得自己的行为符合法律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
可见,依法行政主要是依靠广大公务人员来推动的。
因此,广大公务人员培养强烈的法律意识,自觉地依法办事,是依法行政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政治学上讲,人是理性自私的,都有在有限理性的范围内寻求自己最大利益的潜在倾向。
所以,行政管理中必须注意约束人的自私性,提高公务员的行政意识。
事实证明,单纯依靠外在的法律规范的约束、事后救济手段的完善,都无补于因人的意识的落后及惰性所导致的行政错误,以及行政行为对于整个行政环境造成的伤害。
行政管理的法治化必须树立法治意识。
这种法治意识对于行政管理而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
其要求行政立法及法律适用对于任何人一视同仁,其要求不能有人在法律之上,也不能有人在法律之外。
惟有如此,行政活动才是对法律的正确执行,国家的法律规范体系才能在行政管理领域得到切实落实。
二是服务意识。
行政管理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控制、管理、服务。
控制的目的是保障社会的稳定;管理的目的是维持社会、经济运行的基本秩序和发展态势;服务的目的则是为社会本身及其全体成员提供长久的可靠的发展机会和条件。
对行政法治的几点思考
对行政法治的几点思考摘要:阐释了理解行政法治应处理好的两对关系,即行政权与公民权的关系,行政权与法的关系;分析了行政法治的构成要素;并在探索了行政法治与自由、民主、效率、公正、秩序等的关系后,指出实行行政法治不仅是现代行政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重大的价值选择。
关键词:行政权;公民权;行政法治;构成要素;法律价值行政法治是法治的核心和关键,其要义在于对行政权予以合理配置,对行政权的运作进行有效规范,对公民权利的行使提供充分保障,并促进行政权与公民权良性互动,实现公平、正义、自由、秩序等价值目标。
本文对行政法治的几个基本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正确理解行政法治应处理好的两对关系(一)行政权与公民权的关系一切国家权力都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公民权利,权力是权利的一种特殊形式。
近现代国家的民主政治正是按此理念进行实际运作的。
行政权力作为国家权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源于公民权利,是公民权利的一种特殊转化形式。
而行政权一旦形成,便与公民权利结成一种既互相依存,又相互对立的关系[1]。
公民权利是行政权力的本源,行政权力是由公民的权利和人民的权力所派出的。
“人民是权力的唯一合法源泉”和“原始权威”[2]。
公民权利是行政权力的界限,也是行政权力的目的。
在现代各国,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人们都普遍认为,政府权力的合法性和渊源都是建立在公民的权利及其授权的基础上的,唯有以为社会服务为目的权力才有存在和行使的必要。
公民赋予政府权力,旨在要求政府为公民服务,既维护好公共利益,又保护和增进公民的各种权益。
公民是政府存在的目的,而政府是公民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
正如J•S•穆勒所说,“政府整个来讲只是一种手段。
这一点是不需要证明的”[3]。
在我国,人民选举自己的代表组成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再由人民代表大会授予政府以权力,这就充分展示出权利产生权力的真实过程。
既然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授权,因此,人民与政府之间就是一种国家权力的所有者与国家权力的行使者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决定了政府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不得违背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不得侵犯公民的权利和自由,而且必须积极为公民创造获得利益的机会和条件,竭诚为公民服务,绝不能武断专横,以权谋私,将权力凌架于公民权利之上,以导致行政权力的异化。
对深化行政法治建设的思考
对深化行政法治建设的思考深化行政法治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
以下是对深化行政法治建设的思考。
一、加强行政法治建设的重要性深化行政法治建设是推动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法治需求,加强行政法治建设已经成为必然选择。
行政法治建设能够规范行政行为,保障公民合法权益,提高政府效能,促进公平正义,增强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满意度,推动社会和谐稳定。
二、深化行政法治建设的基本原则1.依法行政的原则。
行政权力必须在法律的约束下行使,行政行为需要合法、合规、合理。
2.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
行政行为应当公正对待每一个公民,保障公民的平等权利和机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3.服务为民的原则。
政府及其行政机关的一切工作都应当为人民群众的利益服务,尊重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听取和保护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4.分权、协作与制衡的原则。
行政权力应当划分清楚,各级政府及其部门间要实现协作与精细管理,实现权力的相互制约和平衡。
三、深化行政法治建设的主要内容1.完善行政法规体系。
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行政法规制度,明确行政行为的依据和界限,使行政行为的规范性、稳定性得到更好的保障。
2.推进行政执法规范化。
建立健全行政执法的法律制度和标准化操作程序,加强行政执法人员的法治意识和执法技能培训,提高执法公正性和效率。
3.强化行政裁决和行政审判。
推动建立行政裁决制度和行政审判制度,完善行政裁决的合法性审查和行政诉讼程序,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
4.加强行政监督和问责制度。
建立健全行政审计制度,推进行政机关的透明度和监督制约机制,加大对行政失职渎职的问责力度。
5.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完善公共服务的法律规定和机制,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推动政府服务的便民化、高效化,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需求。
四、深化行政法治建设的保障措施1.建立健全行政法治监督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 3(下) 现代国企研究
179
摘要: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法治,法治逐渐变成了人们的追求目标,很多有识之士在这个观点上都达成了共识,明确了依法治国需要对依法行政理念进行有效贯彻。
基于此,本文将从我国行政管理法制化的概念出发,分析我国行政管理法制化的特征,探究我国行政管理法制化的意义,希望为相关人员提供建议。
关键词:法制化;行政管理;行政部门
行政管理的法制化是国家行政权力行使制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一种能够约束政府行政机关自身的法律法规,也是和谐的社会秩序。
整体上看,行政管理法制化经过了国家的认定和认可,是调整政府行政机关权利的基础与准则,能够监督行政机关的职责与行为。
因此,研究行政管理法制化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一、我国行政管理法制化的概念
所谓行政管理的法制化,是指将宪法当作基本前提,国家对行政管理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制定,然后在法律支配与法律调整状态之下完善行政管理的体系,并使其在具体生活中的执行情况得到保证。
换句话说,就是把有效运行与健康发展当成民主政治的根本目标,让这样的法律法规发挥权威性、稳定性与连续性。
二、我国行政管理法制化的特征(一)行政组织的法制化
在我国,政府行政组织负责策划与承担各种政务管理活动,是主要的行政载体,其存在不仅为了行政组织自身,还与
人们群众的权利与义务息息相关[1]。
政府机构行使自身行政职权时应努力对每层进行细化和分化,使各层都具有响应组织法。
要想改变行政制度,应强化行政组织法发挥的作用,根据相关的行政组织管理法律法规对强有力的行政组织管理条例进行制定,从而实现行政管理的法制化与制度化。
(二)行政程序的法制化
行政程序法制化指的是政府行政机关利用有关制度对自身秩序、时间、步骤、方法、权利模式、行政权力等方面进行约束的行为与方法。
依法行政不但要对实体法律进行依靠来行政,还需要对程序法律进行依靠来行政,并且程序法律的行政重要性更高,如若不然,实体法律便会形同虚设,使依法行政有名无实。
因此,政府对自身行政管理权利进行行使时,管理程序的法制化是必不可少的。
(三)法治意识的科学培养
当前中国正处在市场经济关键的转型期,阻碍社会民生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行政机构的行政能力与法治意识不足。
因此,增强政府法治意识、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与能力变成政府管理体制里重要的一个问题。
特别是国务院在对有关法规进行发布后,国内法制政府建设与发展行政法治步入关键阶段,我国法制进入了里程碑式的重要时刻。
为了增强群众法律意识,需要从精神引导与加强学习入手,努力使政府工作人员法治的意识得到培养。
(四)行政职权的法制化
在国家权利中,行政职权是十分重要和活跃的一部分,和立法权相比,行政权更加活跃。
行政管理机关在政府各个执政机关中数量最多,并且工作人员多、管理范围广,种种特性使得政府机关中行政机关占据了极大的比重。
从主动权方面来看,行政权也比司法权有优势,司法权的“不说真话”特性使得司法机关存在被动性,但行政权力主要是从群众根本利益上实现的,主动、积极地满足群众各方面要求,因此行政权力与司法权力相比主动性更强。
三、我国行政管理法制化的意义(一)权利的制约
在中国的法之中,所有权利属于人民是一项基本原则,应经过科学分工让国家的各个机关具备相应治理权,为人民提供更好的服务。
行政机关权限的科学分配十分重要,行政权力与权限都应有相应限制,只有受到限制,权利正当的行使才能得到保证。
若权力的行使不会受到约束与限制,这样的权力势必会有腐败滋生,这是千百年总结出来的经验。
由此可见,行政执法的各个机关都通过人们与社会的监督、约束在法定范围之中对权利进行行使。
(二)提高守法执法意识
政府行政机关在依法治国的同时,应根据法定范围、法定程度对权利进行行使,只有守法执法严格才可以让行政权力更
加合法、合理,使行使权力更为正当[2]。
法治需要遵循人人平等的原则,在当前国内社会经济生活中,政府工作人员与行政机关对权利行驶的过程中,办事时有没有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更加重要,这是由于法治社会正常运行的关键是政府工作人员能够依法办事并为人民依法服务,行使权力时有法律约束才符合法治社会的思想要求。
(三)法人、公民民事权利的保证
我国公民所有行政权力都在人权法律的范围中,并受政府行政机关尊重与保护。
法治国家与民主政治的建设能够有效保障公民权利,根据法治思想的基本要求与需要,行政机关应受到公众公权力约束,从而更好地进行社会治理。
应将这种义务设置成法定的权力,把人民权利的保障当作基础,把合法公民权利的保障当作目的来对权力进行行使。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我国,行政管理法制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政府行政部门与行政工作人员应充分了解行政管理法制化的概念,有效掌握行政管理法制化的特征,全面认识行政管理法制化的意义,从而推动我国行政管理的法制化进程,不断对各种制度进行完善,提供行之有效的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
[1]宋建钢.关于《废止〈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市场管理条例〉的决定(草案)》的说明——2018年3月27日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J].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18(4):31.
[2]孙宏发,张国红,卫青昊.扩权强镇释放活力加快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三门峡市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J].行政科学论坛,2018(7):7-10.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
吴 敏
基于行政管理法制化的思考
案 例 AN LI。